手机阅读

最新散文秋的风韵(实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07:50:21 页码:11
最新散文秋的风韵(实用9篇)
2023-11-12 07:50:21    小编:ZTFB

在总结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客观、公正,真实地反映事实并且提出合理的建议。平时多积累写作素材,对于写好作文很重要。资深自媒体人总结了自己的写作经验,希望对大家的创作有所帮助。

散文秋的风韵篇一

沉沉闪烁与迷蒙落花轻雾中,雾与香,难辩难叹。花中的蝶影扑向那盛放的花火,在绚烂之中化为灰烬陨落。流离地环绕,奏响月下的诗篇。悠长地翻飞在那含情的笔墨之间,化身成山水和梅香,凝结了某一个瞬间。

最后的眼眸中凋零的,究竟是开怀的晴空流淌,还是迷失的愁绪涌动。渐渐溺入了梦中雪痕之中徘徊。一切的一切,在心间汇为大海,荡涤着星辰的`泪滴。天是雪原的尽头,柔软的光线里,耗尽了青丝白发的叠加。

不停地,一次次的蜕变。却还是进化不成蝶的翼来。所以,仅能放弃蜕变,或是继续坚持着直到死去。当传说已经消散,在指间的纹路后,留下的冰冷的温暖。涣散的视野中是破碎的涟漪,藏着迷幻的歌声。

是谁人,漫步于海与沙滩之间,伸出双手,将月的倒映捧在掌心中。然后从指间漏走,回归到冲刷的浪花之中飞翔。摇曳的风声是遥远的露水,点滴生长在枝叶之巅,缓缓地起飞直到划过夜空。

江湖红尘,杯盏之中,留下谁的真心。最后在那月光中为彼此相思,那鸿雁的轨迹,能否传达这份离愁呢。哪怕苦等千里难越,只能两片天空盛开那曾经的往昔。不灭的回忆,都已经开始腐朽老去了。

散文秋的风韵篇二

两三岁呀,没了娘啊。

——民歌。

我讲叙的这个故事是听来的——我的故事都是听来的——但却是个十分真实的故事。

她的名字叫女女,上有姐下有妹。她本该是个男孩,可造物主不垂怜她,让她生成了女儿身。父母给她起了“女女”这个名等于没起。由此可见她生来就是个阿猫阿狗的角色。

六岁那年,女女的母亲病逝了,年仅三十一岁。六岁的孩子正是在母亲怀里撒娇的时候,正需要母爱的温暖和呵护,可她却失去了母亲,失去了温暖和呵护。巨大的悲痛使她连哭都不会了,突如其来的横祸使她茫然不知所措。她不知道今后自己该怎样活下去。她实在太小了,小小的脑袋还不会想这个问题,也不应该去想这个问题。

时隔不久父亲娶了后母。后母长得人高马大,身粗体胖,嗓门很大,眼珠子很特别,看人似刀子在身上割,带着一个两岁的女孩,倒十分可爱。女女很害怕后母那刀子似的目光,一看见那目光就往屋角缩。别说是她,就连父亲和祖母也都怕后母几分。

为了娶这个女人,父亲把十一岁的大女儿让三弟收养,把三岁的小女儿送了人,只留下了六岁的女女。女女不知这是福还是祸。后来她才知道后母只所以愿意留下她,是因为她还没订亲(此地有订娃娃亲的风俗),将来可以得到一笔彩礼,而她的姐姐已经订了娃娃亲,妹妹却年龄太小还需要人照管。

后母进了家门,就闹起了“革命”。“革命”过后,原本和和睦睦的家庭四分五裂了,最疼爱女女的祖母和三叔三婶去过。女女的父亲上过中专,在这一方黄土地上算是很有文化的人,有文化人的骨头应该是硬的。可女女弄不明白,父亲为什么那么懦弱,在后母面前唯唯诺诺没一点骨气和血性,真让她痛心失望。

如果说母亲的病逝是女女苦难历程的序幕,那么后母的到来拉开了她苦难历程的大幕。她虽说年仅六岁,可在后母的眼里她十八啦。后母让她照管两岁的小妹,小妹是后母的亲生女儿,后母视女儿为掌上明珠。说实在话,小妹很可爱也很乖,可有一样毛病————总要爬在她的背上,稍不如意就哇哇地哭。而后母绝不愿意听见女儿的哭声,一听见女儿的哭声,后母就不问青红皂白,手中的笤帚疙瘩便没轻没重地落在她的身上。后母还要她进厨房做饭,她不敢不做。她个头比锅台高不了多少,够不着锅,好在她不笨,找来板凳,站在板凳上做饭。六岁的孩子还需要父母的关爱和呵护,却被后母当作保姆使唤,而且动辄就动笤帚疙瘩,至今女女看见有人用笤帚疙瘩教训孩子就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恐惧感,且会起一身鸡皮疙瘩。

后母的所作所为让同住一院的三叔和四叔都看不过眼,因此,三叔和四叔都跟后母动过粗。一天,后母又因一件小事动手打女女,三叔忍无可忍跟后母吵了起来,后来三叔动手打了后母,后母哭骂道:“我管教我的娃关你屁事!”把三叔呛得无话可说。盛怒之下,三叔用土坯砌了道墙,把院子一分为二。三叔不愿意再看到那个泼妇。

三叔砌墙时,女女走过去怯声说:“三爸,你留个豁口吧,晚上我好到你家去。”

当时,三叔满肚怒气,黑着脸说:“你有你的家,别到我家来。”

女女哭了。三叔明白自己说了不该说的话,伸出粗大的手掌抚摸着侄女的头,也落了泪。界墙最终留下了一豁口。女女心里明白,三叔是十分疼爱她的,砌院墙是三叔无奈的选择。

第二年,女女七岁了,到了上学的年龄。村里的大喇叭反复广播,让孩子们赶快到学校报名上学。和女女一般大的孩子都背着新书包由父母领着兴高采烈地去学校报名。女女站在家门口看着小伙伴背着新书包去学校,咬着手指头呆呆地望着,眼里噙着晶莹的泪珠。父亲在外地工作没有回来,她想上学读书,可不敢去跟后母说。

翌日,外祖父来了。老人把女婿叫了回来,提出让女女上学的事。有文化的父亲竟然说,女娃娃家不念书也罢。老人很生气,质问道:“你不让女女念书,今后还让不让她(指女女的后母)的娃念书?”父亲垂下头,不吭声了。平心而论,不是父亲不让女女去读书,而是后母不让她读书。她若是去上学读书,后母的女儿谁来哄?家里的饭谁又来做?后母可舍不得她这个不掏钱的保姆。常言道,有后母就有后爸。父亲怕老婆,不敢越雷池半步。因为后母的阻拦,今生今世女女没有踏进过学校的大门;也因为没有文化,她与许多好运失之交臂。这是她心中永远的痛。

不能上学读书,家务活的重担全压在了女女稚嫩的肩上。每天除了扫院、做饭、喂猪、哄孩子,还要纺线。后母每天要她必须纺两个线穗子,白天纺不完,晚上加班纺。自后母进了家门之后,她在家再没睡过觉,每晚都到隔壁三叔家去和祖母睡。那时祖父已去世,祖母也很孤独。婆孙俩并排而卧,她依偎在祖母的怀里,听祖母说古经讲故事,苦中也有乐。

祖母对没娘的孩子疼爱有加。祖母知道孙女常常吃不饱饭,每天都想方设法给孙女留一点吃食,不是一碗玉米糁子,就是半个馍馍。每晚女女享用了祖母留给她的吃食,躺在祖母温暖的怀抱里,听着祖母讲故事,渐渐进入梦乡。有时她的脸上会露出甜蜜的微笑,有时会被恶梦惊醒。被恶梦惊醒时,她就会突然坐起,捂着突突乱跳的胸口。当看到祖母在自己身边,她就安然了许多……祖母的炕头永远是温馨的,女女倍受伤害的心灵和肉体得到了无与伦比的爱抚和温暖;祖母的炕头是她童年的欢乐和幸福,是她最甜蜜的记忆。

其实祖母也很难。祖母和三叔三婶一块过日子,有许多事情都不能自己做主。女女每夜纺完线都过了十点多钟,这时三叔的家门早已关了,她要大声叫门。起初尚可,时间长了,三婶不免生烦,有了怨言。祖母生怕因此生出矛盾来,便夜夜守候在街门跟前,只要听见门外有脚步声,就赶紧把门开开,免了孙女叫门之累,也免了儿媳的怨言。其中的辛苦只有祖母自知。

生活再苦再难,日子还得一天一天往下过。

在人生的道路上,女女犹如道路两旁的车前草,虽经风霜雨雪的摧残和车辗牲口踩的蹂躏,却依然顽强地活着。

那年,村里办起了扫盲班。每天吃罢晚饭,村里的小学校就热闹起来,不识字的人吃够了没文化的苦头,能有此机会真乃喜从天降,就是许多上过学的人都赶着去充电。女女更是喜笑颜开,渴望识字学文化。吃罢晚饭,她赶紧刷了锅碗,就去上夜校,可脚还没跷出门槛,就被后母喝喊住了。后母黑着脸问她干啥去,她说去上夜校。后母火冒三丈,问她娃谁哄?线谁纺?想要念书上大学,这辈子就别做梦了!比冰雹还冷还硬的讥讽和喝骂劈头盖脸地砸下来,吓得她还没跷出门槛的脚又缩了回去。她再次被拒之校门外。每每忆起此事,她就泪水涟涟心痛如绞。

光阴如梭,不觉女女已经十六岁了。生产队照顾没娘的孩了,安排她去防洪管理站上班。防洪管理站是个社办企业,干的也是体力活,可毕竟不同于生产队,饭可以吃饱,每月还给点零用钱,可她也初次尝到了没有文化的痛苦。每天下班,同伴们都聚在一起读书看报,她坐在一旁发呆,心里不知是啥滋味。后来她想明白了,与其这么痛苦着,不如向同伴学着认字。于是,她就向同伴请教学习,天长日久,识了不少字,而且还能拿起笔给在外工作的四叔写信呢。在防洪管理站的这段日子让她十分留恋,因为她在这里由一个文盲成为一个识字的人。

可惜好景不长。1982年防洪管理站解散了,女女只好回到并不温暖的家。这时她已经长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有了主见。她不愿呆在家看后母的白眼和脸色而活着,毅然外出去打工。打工的日子很是艰苦,对女孩子来说更是困难重重。正像一首流行歌曲唱的那样:外边的世界很无奈,外边的世界很精彩。吃苦对她来说并不可怕,她怕的是后母那难看的脸色和白眼,怕的是失去自由的孤独。尽管外边的世界很无奈,可她却是自由的。因此,她还是很高兴的。

两年后,幸运的光环照耀在父亲的头上,父亲终于媳妇熬成了婆,可以带家进城了。父亲把后母的三个女儿(后母后来又生了两个女儿)的户口都转成了商品粮,唯独把女女留在了乡下。说实在话,这次不怨父亲,是国家有政策,年龄超过十八周岁的子女不得转户口。她二十岁了,政策拒绝她进城。

就在她孤独无助之时,苍天突然睁开了眼。第二年国家政策有了变动,进城的年龄放宽到二十二岁。女女最终挤进了城,把嘴塞进了国库粮的袋子。恰在这时,陕棉九厂招工,她报了名,但要进行考试。

又过了一年,幸运之星终于降在女女的头上。陕棉九厂再次招工。这次招工只进行面试。女女早已长成大姑娘,俗话说,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昔日的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女女苗条的身材,俊秀的面庞,未开言先带三分微笑,给考官留下了良好的印象,顺利过关。她,一个饱受风霜寒雪折磨的乡下女子成为了一名纺织工人。生活开始向她露出了微笑。

然而,道路依然坎坷。

在婚姻问题上她与父亲和后母发生了矛盾。13岁时,家里给她订了娃娃亲,男方后来上了大学,俩人志趣不同,且没有共同语言,男方提出了分手。这在她的意料之中,她并不感到悲哀。让她感到痛心的是男方不该出语伤人,没有男子汉应有的胸怀。从磨难中煎熬出来的女女不仅十分敏感,且自尊心极强。一怒之下,她要把当年家里接男方的彩礼全部退还。可她刚刚参加工作,手中拮据,拿不出那么多钱,只好跟父亲去要。没料到父亲和后母大为光火,都说人家不要你了,还退的哪门子彩礼,不但一分钱不给,还骂她是个大傻瓜,又说今后再也不管她的闲事了。男方欺负了她,她希望能在家里找到慰藉和温暖,没料到却遭到当头一棒,被父亲和后母骂了个狗血喷头。她气哑了,欲哭无泪,欲喊无声。虽是如此,她秉性要强,不能把自己说出的话当作吐唾沫。她咬了咬牙,向工友们东借西凑退了男方的彩礼。此后她勒紧裤带过了好长时间的清苦日子,可她却赢得了做人的尊严。

时隔几月,叔父给她介绍了一个对象。他们约会几次,相互都有好感。一个周末,他们相约星期天去见她的家人。不管怎样,她还是尊重父亲和后母的。

那个周末她上晚班,不知怎么搞的,她只觉得有点魂不守舍,心慌意乱之中她的右手被机器夹住了。她痛叫了一声,一旁的工友急忙关了电源。当即她被送往厂医院。第二天,对象兴冲冲地来找她时,她却躺在了病床上。她对他苦涩内疚地笑了一下,心里却在想:他们的关系还能发展下去吗?小伙子似乎什么也没想,放下手中的东西,担挡起照料她的责任。

稍后,厂里通知了她家里,可她的父亲和后母都没有来,是小伙子一直守护在她的病床前。小伙子性格内向,少言寡语,但手脚勤快,且对她关爱有加,给她端水拿药,送饭喂汤。她感受到了从没有过的温暖。她的伤指不慎感染了,需要转院治疗。小伙子又把她送到扶风县医院,伺候在旁,倍加呵护,其情其景令人感动。小伙子的一片真情终于赢得了她的芳心。她在心中说:“这辈子就是他了。”

出院后,小伙子对她提出了结婚要求。此时的她正需要一个避风的港湾来停泊飘泊的小船;正需要一炉火来温暖她寒冷的心;正需要一个结实的肩膀靠一靠疲惫的身躯。于是,她答应了小伙子的要求。

是年农历二月初四,他们结婚了。

光阴荏苒,不知不觉过去了十八年。苦去甜来,女女的小日子过得很滋润,令人堪羡。这也是上苍对她的垂怜吧。她的父亲已过花甲之年,退休在家。后母的三个女儿都读完中专,相继参加工作,但日子过得都不如她,常来找她求助。她对几个妹妹从没有嫉恨过,只要能帮上忙的。她都会尽力相助。

袒开心底说,她曾十分恨过父亲,特别是后母,恨之入骨。可实际上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恨在她心中已悄然消失。如今她已人到中年,完全能理解父亲当时的难处和无奈,她原谅了父亲,不再恨父亲。即使对后母,她也宽容对待。每每看到父亲和后母老态龙钟的模样,她就会生出悲怜之心。父亲毕竟生养了她,后母毕竟是个长辈人。她是个心底善良的人,怎能无动于衷。她多次邀请父亲和后母来她家里住,尽一尽孝心。

后母自知对不住她,心中有愧,不好意思来。后来终于来了,她以对待生母的赤情善待后母。感动得后母热泪盈眶,逢人便说她的种种好处。

在对待后母的问题上,有人说她心太善良了,应该让那个女人尝尝苦果子的滋味;有人说她有点傻,即是不以恶还恶,也不该如此善待那个女人。对这些议论她置之一笑,该怎么做还怎么做。她不仅善良贤惠,而且胸怀博大。古语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一个平凡的弱女子能做到这一点,实在难能可贵。

祝愿女女今后的生活幸福美满。

散文秋的风韵篇三

昔日曾读过诗友的一首诗,全诗记不清了,但水乡的路/水上铺/出门串门一柄橹的诗句却深深地烙在我心里。因此,对水乡我特别青睐,总想抽空去看看。

这一年,也许是缘于工作关系,我乘车来到浙东南塑料之乡,这是个典型的水乡环境,一望无垠的桑田,连高出楼房的土坡也极少见到,汽车在公路上奔驰,光个把时辰就要过几十座桥,水系密如蛛网,水中长菱、长葫芦、长荷。水路上,篷船只只,白帆点点,多见的是家家户户的木桨船,乌篷船。渔家靠小船穿梭于水中,去办货、去串亲,船来舟往,繁忙得真叫你日不暇接,这情景真的应验了诗人笔下“出门串门一柄橹”这句诗了。

来到水乡,一切都感到新奇,又感到茫然。住进朋友家后,头两天,在这陌生的地方,只能用双脚丈量土地,用双眼凝望水域,有时天不亮就爬起来,到开阔的.地平线上,看彤彤红日从东海的海水中腾升,黎明,水雾好大,袅袅依依,吸口气都感到特清新特惬意。太阳跳出海面的时候,哟,真是美极了,犹如一个大火球,让雾霭托着、拱着,海水涌动,一片金色,连点点白帆也镶起了金边,在内地,这日出的情景怕是靠想象也想象不出。

朋友是个二十好几的小伙子,人精灵,又没有成家,整天陪伴着我转。刚到第三天,他就同父亲推下一艘带双桨的小木船,乐呵呵地邀我上船驾桨,我心怔怔的,着实害怕。他却手握一把桨,交我一把桨,教我划起船来。起先,船在河中打旋,逗得水鸭水中乱扑腾,两个小时后,真怪,握桨的手滑络了许多,船可进可退。这一天,我们尽情划船,还划到几里远的外村把船缠在埠头上,上埠去买香烟什么的,这一回爬上岸来,手酸了,腿软了,心里却蜜甜蜜甜,每每忆起还挺乐的哩!

后来,朋友还陪我坐轮渡看鸥江的潮涨潮落,看边缘的海,这读海的滋味怕未经历过的人是想象不到的。潮水滔滔,心潮滚滚,退潮时,朋友说别怕,退下去的潮一时绝不会再涨上来,于是,放心地带我去拾贝,去拾海滩边阳光下的欢乐和喜悦。

散文秋的风韵篇四

癸巳年4月23日,有朋至远方来。余受邀同往岩良,观梨花古寺,兴其所致,乃作记以歌之。

出箕城,上高速,多半时路程便到岩良。惜路径不悉,误入别途少许,不扰其趣也。站在梨花苑海,除郁病,散淤愁,迷醉而不知身在何处,以为仙景也。但见田野间,一排排、一行行,盘根错节,绽满了梨花。或飞龙在天,或凤彩鸾章,或拥貔貅,或龟龄鹤寿,或麒麟信步,姿态万千而目不暇接。时儿风过,落叶翩翩,有如春雨,美在其间而叹为观止。身临其境,或摘花蕊,嗅其清香,醉也。或折嫩柳,品映山红情,相映而趣,乐也。白海之中,辅以黄,衬以红,扶以绿,乃春色佳宴而奇绝也。不禁纵情高歌,与仙共赏,踏仙之踪而乐悠悠也。又与莺啼相呼,鹊鸣相对,伊笑花丛,焉不快哉?有桑农耕于田上,牛鞭入耳,如闻佩鸣。蓦然远眺,福祥古寺处于花海柳绿之隙,傲松叠翠,古梦飘来,其传说与奇闻异事,又娓娓道来。那唐画,那石佛,历历在目,演绎人间而文蕴昌盛也。

沿小径,入湿地。抬头遥望,梨海之边,湖水潋滟,层层梯波,游梦云巅。或见渔舟从天边而来,号子当空,浪花如雪,引得心潮波涌,梦若出南山。又见浅滩蛇弯,襟领小屿,追梦莲子。看鹅鸭凫水而戏,学展翅,平添无限乐趣也。数只灰鹤,嬉戏粼田,逐影而过,相映成趣,叹绝!或睹岩边钓者,悠然陶公也。便思荡舟其间,遍访蠡公,俯瞰天地。

呜呼!景未尽目、情未尽吐、趣未尽倾之时,食于天然竹翠之篷,伊友相伴,不饮已醉也。况携着佳酿,岂能不痛饮哉?饮酒其间,自在饮其心情也。或思蒙古包,求玩乐园,竟不知所往,醉过也。恍然醒来,长叹感冒之身,喷嚏之猛,令人笑也。然且不顾,全赖美景之春宴也。

待归时,犹嫌时日之短,不舍离去,更不愿友人早离也。然醉其间,余不嫌愚笨,作记以春为序,抒潮汐之情,表友之谊,不枉此游。或云,美景归心,何若情谊之胜也。

同游者,有远朋陈利宇师、宝银、海燕及小牛,乃少有之痴人也。彼此甚感友之情、花之艳、水之浓、寺之幽、鹤之鹏、鸭之稚、柳之嫩,欣然入画,乐而不舍。借之以文彩,定然升华而不负所游也。然算时日,知晚来观景,遇倒春寒,三月飞雪,致梨花多早谢,痛惜哉!当不负胜景,便相约翌年早来之,不甚欣喜。词云:

春日宴,到岩良,梨花艳舞送清香。回首湖边幽古寺,思莲子,却见小鸭学展翅。

散文秋的风韵篇五

“一梦同诉唐人事,飞鸿传帖入长安”,曾几何时,也曾看惯了天边云卷云舒,赏遍了庭院花开花谢。心中的情感便总想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我选择了诗,诗以寄忧,词以寄愁,我愿用一滴墨去渲染整个时代,也想随着那一段墨香飘散在每一个角落。

2.【寒月】。

3.【流水】。

一江春水记载着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也流淌着华夏千年的血脉。独立江边,满腹哀怨随一泓江水流入不返的时光中,在岸边萦绕出一个朝代的轮回。

时光如流水,一去而不返。想当年,楚大夫沉吟泽畔,那一腔豪情洒于星光牛斗之中;想当年,孔子临江而立,于匆匆流逝的岁月里感叹时光的变幻无常;想当年,姜子牙直钩垂钓,在内心深处洒下一捧纯洁的净土;想当年,李煜残衿破缕,于小楼之上发出愁如春水,滚滚东流的慨叹!

独引扁舟,花肥红瘦,绿水悠悠,载不动许多忧愁。山间角楼,铜钟鸣透,心猿深锁无奈唯寄孤酒。叹几句世间无常,表几番沧海春秋。红尘往事,却入白首,平生只慕乡园,不羡官侯。短棹涤碎了年华,唯有一种相思,两处离愁。作一诗笺,无人可叹,情入杜康,悲喜人间。

岁月静好中,唤一叶小舟,独自在时光的长河里,缓缓漂流,漂流,漂流……。

4.【断桥】。

5.【瘦马】。

秋叶凋落,只剩下干枯的枝干在瑟瑟的晚风中随意颤抖,满地的斑驳,带给了世间一抹凄凉,重重暮云,为苍茫的大地添了一份肃杀。秋日,最引人伤感,也最使人寂寞。夕阳西下,长雁带来一笔如血的红色染透了天涯,同时也在漫漫长空中搏击着人生。这景色,也激荡了仰望四野的将军的豪情!

6.【雅竹】。

提起竹,一种来自内心之处的清新之气便扑鼻而来。竹,成了文人骚客情感与诗情的寄托,众人也愿意于它的身上觅寻一种清高的品质。

用心方能品出竹韵,用情才能悟出竹心……。

一生独爱中国风韵,而这中国风韵中,又独爱绿竹,曾几何时,也曾想过,我若生于古代,定会当鬓髯乱白之际,于深山之中,植一院绿竹,种半亩方田,与妻儿休憩于此,远离尘世,远离喧嚣,默默的在内心深处洒下一捧纯洁的净土,埋下一个时代的缩影。不去追求竹的高傲与挺立,只愿留有它的清高与纯粹!

素堂韵意满,雅竹入霄云。心怀穿云志,清气染乾坤。

散文秋的风韵篇六

风,美的使者,她时而温柔,时而忧伤,时而活泼,时而神秘……多样的性格制造出她的多重个性,让人捉摸不透。

但,在四季里,她被贴上了专属的标签。

在春天里,她是温柔的。她为万物换上春装,使世间显得生机勃勃。她也谱写了一支支舞曲,伴着鸟鸣、随着花香,与植物翩翩起舞。如果,它们累了,她会轻抚着小草,亲吻花朵,让它们安然入睡,有时兴起,也会哼一两首童谣,愿它们做个好梦。而人们也似乎受到了她的感染,心灵更加纯洁、美好,嘴角扬起了一个刚刚好的弧度。

在夏天里,她是热情的。她把太阳的身体吹得更加炽热,使他更加骄傲,释放出万丈光芒。她和云朵絮絮谈心,让云朵甜甜地笑了,脸上呈现出红晕,美极了。她有时也是“小馋猫”,趁着中午的午休时间,顶着烈日,偷偷把瓜园里的西瓜吹(催)熟了,大口大口地吃个不停,“淑女形象”早就被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呵呵!惹得我想刮两下她沾上几滴西瓜汁的小鼻子。

在秋天里,她是唯美的。树上嫩绿的叶子也已披上金装,花儿们都卸下粉妆,“素面朝天”。而她,正走在用金叶铺成的金毯上,向我们款款走来。她,亭亭玉立,用她的纤纤玉指轻点、轻拨。身旁的金叶随之落下,突然,又扬起来,摇身变成一只只金蝶。那个场面,仿佛是一位指挥家,在演绎一首唯美而又不失端庄的曲子。那些小精灵随着她跳舞,而身边金色的风景则将她衬得如高贵冷艳的女王般,惊艳。

是啊,风韵本天成。

散文秋的风韵篇七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大观。

一首古诗就是一幅画,一首古诗就是一段历史。从唐诗到宋词,经历漫长的演变和发展,博大和精妙,它让每一个中国人为之感动与自豪。

揭开历史的面纱,聆听人生的真谛。是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仙”李白向我们走来。他生性豪爽,以游侠式的生活游走于祖国各名山大川,用自己的经历作为载体,写出了豪迈不羁的诗篇,抒发了自己的豪迈情怀。

李白用诗歌实现了自己的生命价值。诗词就像一股神秘的力量,源源不断的背后有着它特别的文化气质和魅力,它总给我们一种奋上的'励志力量,使我们的情感升华,爱的理由也更深厚丰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的旷达、豁朗与豪放,深深打动着每一个喜爱宋词的人。他对待生活的态度和他的智慧充分体现在他所热爱的词中。坎坷的命运,多舛的仕途,未能把这钢铁般的词人征服。他寄情于山,融情于水,把自己的乐趣寄予大自然。苏轼在这片天地里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东西,构建了诗词的王国。在这个王国里,他展示着自己的旷达,表达着自己的快乐。

有着这样的宽广情怀和超然气质,必有着他的一番境界。诗词就像是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潜移默化着我们的兴趣与追求,在精神和物质之间。寻找真正的生命原点。

历史著名诗人杜甫、白居易、王伟、李商隐、杜牧等以及词人辛弃疾、李清照、柳永等,他们都留下了流芳百世的佳作,他们的情感流露于笔下。有如此才学和真知灼见,皆因他们不执着于技精,还追求着大道,有心灵的信仰。而这些诗词,就如同一门考研人类智慧的哲学,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寻到自己生命潜质的对应点和心灵的微光。

诗词人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融注于诗词当中,才让我们在今天看到“湖光秋月两厢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感到“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叹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正是这些所感所悟,见证了中国人的深厚情感和博大胸襟。

诗词,用无限的活力和奇特的魅力吸引了我们,它以不同的风韵展示了它的灵性。让我们用心去朗诵,认真去感受它那跳动的音符,那迷人的色彩。

诗词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也是世界艺术殿堂中的一朵奇葩。走进历史,会发现诗词是具有灵魂的,它的精妙和经典成为永远印在我们心灵上的文化胎记。

传承中国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散文秋的风韵篇八

又到岩良看并莲,身边小女喜翩翩。

摘花送与童儿手,红脸相迎女似仙。

佯曰娇花当胜过,无言撅嘴恼花莲。

取石抛打惊鸭遁,笑语声声忘了冤。

词云:迈陂塘岩良赏荷。

问岩良、有花多少?八方游客争望。莲花朵朵齐娇艳,蒲叶翩翩荡漾。

风起处,粼波卷,小鸭穿过层层浪。聆听渔唱,梦想入摇舟,轻摘莲子,送与芳香上。

途草径,笑语频传跌宕。塘中倒影邀往。忽闻喜鹊鸣林柳,直叫心潮膨胀。

钻青帐,惊鹤亢,谁知眉喜泥泞忘。犹登土岗,不怕露湿衣,寻幽探路,去共享花网。

散文秋的风韵篇九

正月,犹如一坛醇香的美酒,韵味悠长。

初一的清晨,在城市、在乡村,除夕之夜爆竹的硝烟似乎还未散尽,但伴随着耳边声声“过年好”、“给您拜年了”、“如虎添翼,前程似锦”的新春祝福,面带喜色的人们早已迫不及待地拉开了正月火红的帷幕。

正月,无论是走在繁华闹市,或是僻静小街,还是幽幽长巷,一道道带着红色风韵的景致无时不在你的眼前呈现。看,那高耸的电杆上挂着一串串大红灯笼,那人涌如潮的商场大厅里吊着一个个火红的中国结,那空中的气球下面悬着红色春联,那青瓦新房的窗户上贴着大红窗花……红色正月,春之画卷。精明的商家刚放完开门红的鞭炮,还来不及打扫,探亲访友的行人便踏着“红地毯”走进店铺,挑选各式各样的精美礼品。购物的人们春意勃发,容光满面,买起东西来也豪爽大方,不一会儿,手上就提满了大大小小的红色礼盒。一对对时尚新潮的情侣,手持一枝枝、一簇簇鲜艳的红玫瑰,浪漫街头,用自己活力的青春渲染着正月的新春。

……。

正月,情韵绵绵,亲情、友情、乡情得到加深,得到升华。人们彻底地放下手中的活计,走亲访友,联络感情,互拜新年。相聚就是一种快乐!饭桌下品茶叙旧,饭桌上把酒问寒暖,图的就是那种氛围,那种永恒不变的情感。

在正月这个农历的月份,充满着民俗之韵。那热闹的灯彩,飞舞的龙灯,扭动的秧歌,让沉积了一年的豪情在正月里酣畅淋漓地挥洒出来,人们尽兴地唱着、跳着、玩着,享受这场民俗的盛宴,传承千百年不变的文化。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