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文言文中盖字用法(大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0 05:23:15 页码:12
2023年文言文中盖字用法(大全10篇)
2023-11-10 05:23:15    小编:ZTFB

总结是一种思考、反思和总结经验的重要方式,对人生有着积极的影响。在总结中,我们可以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以下是一些经典电影的推荐,让我们一起享受电影的魅力。

文言文中盖字用法篇一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文言文中盖字用法篇二

乃余嘉乃勋。——《左传·僖公十二年》。

几败乃公事。——《汉书·高帝纪上》。

谁谓乃公勇者?——《史记·淮南衡山传》。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父亲)。——陆游《示儿》。

又如:乃父(乃翁。你的父亲);乃祖(你的祖父;先祖);乃公(你的父亲);乃兄。

(2)他的[his]。

乃心在咸阳。——曹操《蒿里行》。

又如:乃眷(他的妻子);乃尊(尊称别人的父亲);乃老(他的父亲);乃堂(他的母亲)。

(3)此,这个[this]。

吾闻之,五子不满隅,一子可满朝,非乃子耶?——《晏子春秋》。

又如:乃今(如今;从今);乃者(往日;从前)。

(4)这样,如此[so]。

子无乃称。——《庄子·德充符》。

又如:因山势高峻,乃在山腰休息片刻;乃尔(如此;这样);乃若(至于)。

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

(1)是,就是[be]。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又如:真乃英雄好汉;失败乃成功之母;乃是(却是)。

可是,然而[but;however]。

时夫仆具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徐霞客游记》。

(1)刚刚,才,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justnow]。

九月…丁巳,葬我君定公,雨,不克葬,戊午日下昃乃克葬。——《春秋经·定公十五年》。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聊斋志异·狼三则》。

(2)只,仅仅[onlythen]。如:唯虚心乃能进步。

(3)竟,竟然[unexpectedly;actually]。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唐·韩愈《师说》。

(4)却[atthesametime]。

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却每天寻找可买的合适的土地房屋。)——汉·刘向《列女传》。

(5)于是;就[then;whereupon]。

屠乃奔倚其下。——《聊斋志异·狼三则》。

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笔。——《北史.傅永列传》。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公(袁可立)独谓是狂生,无他。卒谳不得实,乃已。——明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婉贞挥刀奋斫…敌乃纷退。——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6)又如:乃遂(就,于是);乃其(于是,就)。

文言文中盖字用法篇三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

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

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早缫而绪,早织而缕。——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而翁-----你的父亲。

(2)这样,此。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而夫------此人;这人。

文言文中盖字用法篇四

(1)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面,表示事物的状态。相当于“貌”、“样子”

用史巫纷若,吉。——《易·巽卦》。

有孚颗若。——《易·观卦》。

乘其四骆,六辔沃若。——《诗·小雅·裳裳者华》。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卫风·氓》。

(2)用于句首。

若昔朕其逝。——《书·大诰》。

文言文中盖字用法篇五

(1)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a介宾倒装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b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僵卧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四、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

例:是以谓之文也。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

五、其他,表示强调。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道道山。

(3)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一、中心词+后置定语+者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亭翼然临于泉上是翼然临于泉上亭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一座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上的亭子。

(4)介宾结构后置。

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例: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文言文中盖字用法篇六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文言文中盖字用法篇七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可译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文言文中盖字用法篇八

出若入若。——《荀子·王霸》。注:“如此也。”

织自若。——《战国策·秦策》。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梁惠王上》。

(2)又如:若许(如许;这些);若言(此言,这样的话);若曰(这样说);若大若小(大大小小);若此(如此,这样);若是(如此,这样);若斯(如此);若然(如此);若尔(如此,如果这样)。

(3)你[们];你[们]的[you;your]。

若,汝也。——《小尔雅》。

惟若宁候。——《考工记·梓人》。

若则有常。——《仪礼·士昏礼记》。

若肯发兵助我乎?——《汉书·匈奴传上》。

若不恭命。——《墨子·明鬼下》。

命曰三日,若宿而至。——《国语·晋语四》。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史记·陈涉世家》。

若辈得无苦贫乎。——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4)又如:若曹(你们这些人);若属(你们);若辈(你们)。

(5)其;他的[he;his]——用于他称。

今人处若国得罪。——《墨子·天志下》。

(6)这个,这样——用于近指[this]。如:若人(这个人);若士(这个人。同若人);若时(此时,现在);若辈(这些人,这等人)。

(7)用于疑问。相当于“怎么”、“哪里”[where]。如:若个(哪个);若之何(怎么办;也指怎么,为什么);若何(怎样,怎么样;亦指怎么办;怎么,为什么);若为(怎样;怎样的;怎堪;怎能)。

(8)这么;那么。用同“偌”[likeso]。

老太太若大年纪。——《红楼梦》。

文言文中盖字用法篇九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3.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文言文中盖字用法篇十

1用作指代词,例如:

(1)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柳宗元《捕蛇者说》)。

——我的祖父死在这件事上,我的父亲也死在这件事上。

(2)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所在的地方都这样。

(3)终而复始,日月是也。(《孙子兵法·势》)。

——落下去又重新开始,太阳和月亮就是这样。

2后来发展为系动词,如:

(1)问今是何世。(陶渊明《桃花源记》)。

——问现在是什么年代。

(2)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辞》)。

——不知道木兰原来还是个姑娘。

“是”的用法还有两种特殊情况。

3单独作谓语时,除了本身的指代作用,还兼有“对”“是这样”“这样是对的”等动词的味道。如:

“是鲁孔丘与?”曰;“是也。”(《论语·微子》)。

——那个人是鲁国的孔丘吗?

——对,就是这个人。

4与宾语提前有关,如: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宫之奇谏假道》)。

——将要灭掉虢,还对虞有什么爱惜呢!

将虢是灭”即“将灭虢”的倒装,“虢”作宾语提前了,“是”成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这种用法有个特别的固定结构“唯(惟)……是……”“唯(惟)……之”,:如:

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左传·宣公十二年》)。

——率领**前来,就是为了找敌人打仗!

现代成语中如“惟命是从”“惟利是图”等仍是这种用法。

5形容词,正确。

觉今是而昨非。(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感到现在是正确的',以前的做法是错误的。

6动词,以……为是,认为……正确。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刘开〈问说〉)。

——以自己为是,以别人为非,这是世人的通病。

7复合词,是故,是以,因此,所以的意思。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扁鹊见蔡桓公〉)。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韩愈〈师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