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六年级科学电磁铁教学设计通用(通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6:59:50 页码:8
最新六年级科学电磁铁教学设计通用(通用18篇)
2023-11-13 06:59:50    小编:ZTFB

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之做出努力。了解总结的目的和重要性,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写出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和阅读心得,希望能开拓大家的视野。

六年级科学电磁铁教学设计通用篇一

1、能够通过交谈、查阅资料了解青春期的变化特点,能够选择适当的方式表达和交流自己对青春知识的了解。

2、意识到青春期的变化是人体的正常发育,要从科学的角度看青春期的变化。

知道青春期的身心发展特点,能正确看待青春期的变化。

1、收集有关青春期特点的录像和其他资料。

2、课前把男女学生分开坐。

1、提问:大家发现自己在慢慢长大,你自己身体都有哪些变化,你能不能时时觉察出来?

2、小结:对,有些变化是不知不觉中悄悄发生的,今天我们来了解这些变化。

3、板书课题:悄悄发生的变化。

2、同学自由交流,把交流结果作简单记录。

3、全班交流。

4、教师小结:男生比女生发育要晚些。这个时期大家心身都发生着很大的变化。

5、观看青春期的录像。

1、谈话:青春期大家该注意些什么?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教师小结:青春期应该注意:加强营养、保证睡眠、保证睡眠、注意卫生、积极锻炼、穿戴合适衣物、保持良好的情绪。

1、讨论: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谈话:关于青春期,你还想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你认为当孩子好还是当成人好?

3、教师小结。

4、布置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出一张有关青春期知识的手抄报。

2、悄悄发生的变化。

在青春期我们应该注意:

加强营养保证睡眠保证睡眠注意卫生。

积极锻炼穿戴合适衣物保持良好的情绪。

六年级科学电磁铁教学设计通用篇二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火山和地震的现象,认识火山喷发和地震的成因,知道一些预测地震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学生掌握避震的技能,使学生学以致用,能解决身边“发生”的问题。

2、学会在学习过程中搜集资料、整理事实、研究事实、应用事实和拓展事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奥秘的兴趣,渗透科学的自然观教育。

了解火山和地震的现象。

认识火山喷发和地震的成因。

1、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视频。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地球上的板块、现代地震仪的图片。

2、学生每组准备一根小木棍,一条毛巾。

3、铁罐、土豆泥、番茄酱、酒精灯,积木块等。

1课时。

(一)导入。

(视频:火山地震情景和画面)板书课题。

2.交流火山、地震发生时的情景。

学生交流,教师点击相关的图片(地动山摇、房屋倒塌、道路断裂、巨石滚落、河流移位、河流阻塞形成堰塞湖、岩浆喷发会形成火山岛、火山锥、熔岩高原等等)。

(二)组织学生探究火山形成及喷发的原因。

1、引导学生认识火山喷发的成因。

(1)观看火山喷发的视频。看过火山喷发,结合刚才的录象,请大家再看书说说火山形成及喷发的原因。

(2)用土豆泥和番茄酱模拟火山的喷发。你认为哪些现象预示着火山将要喷发?

(3)小结火山喷发的原因。

2、讨论:为什么说我国台湾省是地震和火山喷发的频繁地区?为什么地球上有的地方经常有火山爆放,有的地方却没有?从火山爆发的现象中,人们能获得哪些信息。

拓展:学生介绍火山知识。

小结:在板块的边缘,由于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作用,岩层受到压力较大,这往往是火山和地震的多发地带。

(三)组织学生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

1、讨论:你推测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讲解:人类不断的改造自然,期待更好的生存环境,可无情的地震却一次次震碎人们的美好生活,给人们的记忆打上痛苦的烙印。(播放1976年7月28日我国河北省唐山7.8(=7级大地震)级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我国汶川发生8.0级(=8级巨大地震)巨大地震、2010年6月5日山西省阳曲县4.6级地震(=4.56中强震)视频图片资料)上述资料中提到了有关地震的相关概念如:震级、震源、震中、震中距、地震波。讲解震级是地震的强弱,震源是地球内发生地震的地方,震中是震源上方正对着的地面,震中到地面任何一地方的距离是震中距,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叫做地震波。就像水波一样。提问:从地震的现象我们可以知道,地震时大地在剧烈地震动,有很大的破坏力。是什么力量让大地剧烈震动呢?强烈的地震有着很大的破坏力,对人类造成这么大的威胁,你们知道地震是如何形成发生的吗?”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让我们来做个实验。

2、教师介绍地震的主要类型:火山、塌陷、构造地震。构造地震的原因:地球内部运动产生的力。

(1)模拟岩层褶皱的实验。

讨论:假如我们想象这一层一层的毛巾就是地层,地层也受到巨大的挤压,你认为会发生什么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毛巾在力的作用下向上供,想象地壳中的岩石受到地壳内部压力也会发生褶皱变动)。

(2)模拟岩层断裂的实验。

六年级科学电磁铁教学设计通用篇三

1湘江九年制六下科学--事在人为?人在事为!励已训生,事半功倍!

蒋典。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全面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方案范文.库.整.理^和课程内容,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为宗旨。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期本人担任六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的来说,这个班的学生都很喜欢上科学课,上课发言积极,特别喜欢实验操作、制作比赛和室外实践活动。在准备材料、完成作业方面很认真,而且学生思维敏捷,课堂纪律虽欠佳但常有惊人之语。

三、教材分析及编写特点:

本册教材以“人与自然,学习总结”为主题,编排了“生物的进化”、“水环境污染与保护”、“宇宙探索”、“我们学习了科学探究”、“科学的历程”5个单元,一共有17课、39个活动。其中,“生命世界”有1个单元、4课书;“地球与宇宙”有2个单元、8课书;还设有2个独具特色的总结性单元、5课书。每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

(1)“生物的进化”——此单元包括“生命的历程”、“物竞天择”、“人类的起源”、“动物的驯化”4课书。此单元主要引领学生围绕着人类发展的历史、环境的变化对生物进化的影响以及驯化动物的历程展开研究,并通过对化石的分析、资料的查找让学生亲历发现的过程,初步了解生物进化论。此单元教学大约需要7课时。

(2)“水环境污染与保护”——此单元包括“小河的哭诉”、“污染来自哪里”、“清洁剂的‘威力’”、“保护我们的生命之河”4课书。此单元围绕“水环境污染与保护”这一主题,分别从污染的现状、污染的源头、污染的危害、怎样防止污染等角度并通过考察、调查、观察、实验等多种方式展开研究性学习,引领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水污染问题,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此单元教学大约需要6~7课时。

(3)“宇宙探索”——此单元包括“太阳和太阳系”、“浩瀚宇宙”、“灿烂星空”、“宇宙畅想曲”4课书。此单元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想象、讨论等一系列活动由近及远地了解关于太阳、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奥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同时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此单元教学大约需要6~8课时。

2湘江九年制六下科学--事在人为?人在事为!励已训生,事半功倍!

(4)“我们学习了科学探究”——此单元包括“我们的科学学习历程”、“确定我们的研究主题”、“启动我们的探究之龙”、“分享我们的探究果实”4课书。此单元是全册教材、全套教材的总结单元,旨在引导学生比较系统地回顾和总结四年来所经历的探究历程,梳理、总结出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并再次经历一次相对完整的探究过程,然后以研究报告和科学探究成果展示会的形式作为小学四年来科学探究学习的一次汇报。此单元教学大约需要4~5课时。

(5)“科学的历程”——此单元只有“科学的历程”1课书。此课是以科技史为专题的全套教材的总结课,旨在让学生对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进程初步有所了解,并对这一进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有所感悟,能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并且在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得到升华。此单元(课)教学大约需要1~2课时。

四、知识结构图。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生物的进化与水环境污染与保护教学难点:宇宙探索六、教学目标:

3湘江九年制六下科学--事在人为?人在事为!励已训生,事半功倍!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取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本学期教学成绩力争达到:优秀率80%,及格率100%,消灭学困率。七、具体措施: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控制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4、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8、开展科技兴趣小组,开展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八、教学进度安排:(每周3课时)。

周次教学内容第一周生命的历程物竟天择。

4湘江九年制六下科学--事在人为?人在事为!励已训生,事半功倍!

表1湘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材探究能力要求。

5

--事在人为?人在事为!励已训生,事半功倍!

六年级科学电磁铁教学设计通用篇四

1湘江九年制六下科学--事在人为?人在事为!励已训生,事半功倍!

蒋典。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全面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方案范文.库.整.理^和课程内容,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为宗旨。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期本人担任六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的来说,这个班的学生都很喜欢上科学课,上课发言积极,特别喜欢实验操作、制作比赛和室外实践活动。在准备材料、完成作业方面很认真,而且学生思维敏捷,课堂纪律虽欠佳但常有惊人之语。

三、教材分析及编写特点:

本册教材以“人与自然,学习总结”为主题,编排了“生物的进化”、“水环境污染与保护”、“宇宙探索”、“我们学习了科学探究”、“科学的历程”5个单元,一共有17课、39个活动。其中,“生命世界”有1个单元、4课书;“地球与宇宙”有2个单元、8课书;还设有2个独具特色的总结性单元、5课书。每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

(1)“生物的进化”——此单元包括“生命的历程”、“物竞天择”、“人类的起源”、“动物的驯化”4课书。此单元主要引领学生围绕着人类发展的历史、环境的变化对生物进化的影响以及驯化动物的历程展开研究,并通过对化石的分析、资料的查找让学生亲历发现的过程,初步了解生物进化论。此单元教学大约需要7课时。

(2)“水环境污染与保护”——此单元包括“小河的哭诉”、“污染来自哪里”、“清洁剂的‘威力’”、“保护我们的生命之河”4课书。此单元围绕“水环境污染与保护”这一主题,分别从污染的现状、污染的源头、污染的危害、怎样防止污染等角度并通过考察、调查、观察、实验等多种方式展开研究性学习,引领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水污染问题,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此单元教学大约需要6~7课时。

(3)“宇宙探索”——此单元包括“太阳和太阳系”、“浩瀚宇宙”、“灿烂星空”、“宇宙畅想曲”4课书。此单元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想象、讨论等一系列活动由近及远地了解关于太阳、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奥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同时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此单元教学大约需要6~8课时。

2湘江九年制六下科学--事在人为?人在事为!励已训生,事半功倍!

(4)“我们学习了科学探究”——此单元包括“我们的科学学习历程”、“确定我们的研究主题”、“启动我们的探究之龙”、“分享我们的探究果实”4课书。此单元是全册教材、全套教材的总结单元,旨在引导学生比较系统地回顾和总结四年来所经历的探究历程,梳理、总结出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并再次经历一次相对完整的探究过程,然后以研究报告和科学探究成果展示会的形式作为小学四年来科学探究学习的一次汇报。此单元教学大约需要4~5课时。

(5)“科学的历程”——此单元只有“科学的历程”1课书。此课是以科技史为专题的全套教材的总结课,旨在让学生对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进程初步有所了解,并对这一进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有所感悟,能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并且在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得到升华。此单元(课)教学大约需要1~2课时。

四、知识结构图。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生物的进化与水环境污染与保护教学难点:宇宙探索六、教学目标:

3湘江九年制六下科学--事在人为?人在事为!励已训生,事半功倍!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取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本学期教学成绩力争达到:优秀率80%,及格率100%,消灭学困率。七、具体措施: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控制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4、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8、开展科技兴趣小组,开展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八、教学进度安排:(每周3课时)。

周次教学内容第一周生命的历程物竟天择。

4湘江九年制六下科学--事在人为?人在事为!励已训生,事半功倍!

表1湘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材探究能力要求。

5

--事在人为?人在事为!励已训生,事半功倍!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六年级科学电磁铁教学设计通用篇五

1、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自然界中的风提出问题,并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对提出的有关风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的模拟实验。

2、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知道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教学准备:教师要布置学生课前搜集有关风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初步的整理和分类,以备课堂上进行交流。另外,还应让学生课前观察身边哪里有风,什么地方可以产生风,并做好记录。也可以让学生注意观察取暖锅炉或工厂的烟囱、车间或煤矿鼓风机、早点摊用的风葫芦等等,从而获得第一手生活实例,为课堂上的交流作好铺垫,也为探究风的成因模拟实验准备尽可能多的原型。在模拟实验材料的准备上,要体现开放性的特点,如可以准备教科书提示的模拟实验用的主体材料——可乐瓶,也可以用易拉罐、牙膏盒、纸筒等,只要学生能想到的、能找到的都可以。教师课前也应准备一些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有条件的可以准备有关自然界风的音像资料。

1、提出问题:“生活中哪里有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交流,说一说生活中的与风有关的现象及自己对风的感受和体验,从而使学生意识到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风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2、猜想与假设:我的证据(根据)。

3、制定方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4、实施探究:

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师提出问题:“以上是我们对风的成因进行的猜想与假设,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想呢”,让学生思考、设计验证实验方案。在这之前,教师要启发学生再现生活原型,可以展示几张有关火炉、锅炉等的图片,也可以语言提示学生回忆火炉等的生活体验或经验,给学生以原型启发。然后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实验方案,相互补充和完善,进而形成1—2个模拟实验方案,并将小组的方案在全班进行交流和评价,以实现相互启发、方案共享的目的。在充分交流和完善验证方案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按照既定方案展开验证活动,教师要提示学生使用剪刀或小刀时注意安全,并要求学生将实验现象做好记录。最后,引导学生根据模拟实验的现象推测自然界中风的成因。可以让学生用语言文字的形式描述风的形成过程。

5、展示交流。

让学生用绘图的方式绘制风的成因图,并在全班进行展示和交流。活动结束,教师要组织学生总结评价活动的开展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精神进行鼓励性评价,并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表扬。

6、拓展创新:

本课的拓展活动主要是对课堂研究风的活动的一个延伸,主要是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完成,因此,教师应安排一定的时间对学生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和汇总,并以此为基点,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究与大气层有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

本拓展活动只是一个指向,教师完全可以自己设计适合学生课后探究的题目或活动,如“月球上有没有风”、“太阳风是怎么回事”、“风与我们的生活”、“风的利弊”等等,以此引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

先由小组交流资料,再在全班发布新闻。

小组合作,探索研究,对于合作中表现出色的小组奖励“合作小伙伴”

学生按照不同的问题进行回答,同时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进行及时的表扬与肯定。

有疑问的问题,通过交流进行解答。对于课堂上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放到课下或以后解决。

作业设计:

思考题:浴室里的凉风是怎么来的?

小实验:跳来跳去的小球。

将两个玻璃杯口对口的平房在桌上,两个杯口的距离不要太远。在一个玻璃被里放一个乒乓球,双手扶稳杯子,往两个杯子口中间吹气。

风从哪里来。

生活中哪里有风?

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验证猜想。

风的种类:

1、海陆风2、季风。

3、信风4、台风。

5、山谷风6、龙卷风。

7、飓风8、火风。

风的形成是非常抽象不好理解的,本课通过做实验使学识进一步了解了风的形成原因和过程,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们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假设进行思考,如:有一个学生问:把一台电冰箱放到一个很热的屋子里,打开电冰箱门的时候,会感到有风吹吗?达到了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对风的成因作假设性解释,从而真正理解了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六年级科学电磁铁教学设计通用篇六

嘉陵小学周柯。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

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3、

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1、

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

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构造:镜架、镜片(凸透——“凸透”镜)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用途:??教学后记: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教学目标】。

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

2、发展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兴趣。

分组实验器材:昆虫或昆虫器官标本、放大镜。

1、科学家故事或多媒体课件导入:

师:在地球上有一个庞大的昆虫家族,它们种类数量繁多,每一种都有着特殊的身体构造与特有的生活习性,由于它们个头太小,常常被我们忽略。但有一些执着的研究者,他们常与这些小家伙为伍并以观察它们的生活为乐。比如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用整整一生的时间在田野里对昆虫进行观察,发现了许多昆虫的趣事,写出了著名的《昆虫记》。现代的研究者运用更为先进的摄影设备对昆虫世界进行拍摄,让我们来看看摄像机镜头下的奇妙的昆虫世界吧!(师播放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

2、用肉眼观察昆虫肢体1)2)。

师:昆虫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们能发现些什么?把你们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可以利用仪器室原有的标本和蚊蝇蟑螂等常见昆虫及其肢体为观察对象。估计肉眼观察学生的兴趣不会太浓,而且因观察对象小,肉眼的发现可能不会很多。可能的发现:昆虫的身体有头、胸、腹,有的昆虫翅膀是透明的,昆虫足上有勾??)。

3、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肢体1)。

起来,等观察时再发给大家)这些家伙比较小,让我们用上放大镜,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同样把你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

的相关课外知识,丰富学生对昆虫世界的了解,激发学生研究昆虫世界的兴趣。教师事先也可以准备一些关于昆虫资料,在学生交流时用以补充。

二、昆虫的生活习性。

1、阅读第6页观察实例: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进行展示,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学识,而且小组间的竞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如果条件好的话,可以在网上开辟一个这样的空间。对于学生的发现和成果老师因及时进行表扬或展示,及时的反馈有助于让学生保持持久的研究热情。)。

板书设计: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奇特的身体构造:复眼——由小眼组成。

触角——形状结构各异足——密布细毛,有钩爪??

实践活动:借助放大镜观察昆虫的生活教学后记:

3、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

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3、自制食盐等晶体。情感、态度、价值观:

1、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六年级科学电磁铁教学设计通用篇七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

2、发展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奇特的身体构造。

1、科学家故事或多媒体课件导入:

师:在地球上有一个庞大的昆虫家族,它们种类数量繁多,每一种都有着特殊的身体构造与特有的生活习性,由于它们个头太小,常常被我们忽略。但有一些执着的研究者,他们常与这些小家伙为伍并以观察它们的生活为乐。比如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用整整一生的时间在田野里对昆虫进行观察,发现了许多昆虫的趣事,写出了著名的《昆虫记》。现代的研究者运用更为先进的摄影设备对昆虫世界进行拍摄,让我们来看看摄像机镜头下的奇妙的昆虫世界吧!(师播放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

2、用肉眼观察昆虫肢体。

1)师:昆虫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们能发现些什么?把你们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分组观察:提供给学生各种昆虫的标本或昆虫肢体的标本。(因这个寒假的冻灾,估计开学时不会有太多的昆虫,可以利用仪器室原有的标本和蚊蝇蟑螂等常见昆虫及其肢体为观察对象。估计肉眼观察学生的兴趣不会太浓,而且因观察对象小,肉眼的发现可能不会很多。可能的发现:昆虫的身体有头、胸、腹,有的昆虫翅膀是透明的,昆虫足上有勾……)。

3、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肢体。

1)师:(待学生观察得差不多不再有兴致时,发给每组至少两个放大镜。如果每个学生自备的,可事先让材料员收起来,等观察时再发给大家)这些家伙比较小,让我们用上放大镜,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同样把你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交流观察发现: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交流自己组的观察发现。通过观察发现,辅之以学生的相关课外知识,丰富学生对昆虫世界的了解,激发学生研究昆虫世界的兴趣。教师事先也可以准备一些关于昆虫资料,在学生交流时用以补充。

二、昆虫的生活习性。

1、阅读第6页观察实例: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阅读的摘抄进行展示,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学识,而且小组间的竞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如果条件好的话,可以在网上开辟一个这样的空间。对于学生的发现和成果老师因及时进行表扬或展示,及时的反馈有助于让学生保持持久的研究热情。)。

3、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

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教学过程】。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物质糖盐味精。

记忆中。

放大镜。

2、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借助放大镜观察糖、盐、味精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科学记录本上。(也可画在书上第7页方框中)。

3、关于晶体。

交流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阅读第8页关于晶体的内容,欣赏第8页各种晶体的图片。老师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体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来自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二、制作晶体。

1、晶体的形成。

师:同学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晶体是怎么形成的?像糖、盐、味精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厂用机器将它们切碎成了这样的形状?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结晶。有的晶体是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我们可以尝试着用蒸发水分的方法来制作盐的晶体。

2、制作我们的晶体。

用这样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体。)。

4、怎样放得更大。

【教学目标】。

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3、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4、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教学过程】。

一、显微镜的发展。

1、如何放得更大?

生:用显微镜,用电子显微镜……。

2、介绍各种显微镜。

1)最早的光学显微镜:荷兰詹森父子制作的显微镜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显微镜。由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组成,它是光学显微镜。后来光学显微镜经不断改进,最大放大倍数可达1500倍左右。

2)电子显微镜:以电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场代替透镜。一下子把放大倍数提高到一万倍。20世纪90年代放大率提高到200万倍。

3)扫描隧道显微镜:放大倍数可达3亿倍。

二、做个简易显微镜。

1、怎样放得更大?

师:放大镜何以变成了显微镜呢,在放大镜变成显微镜的过程中人类进行了怎样的思考与努力呢?我想当时人们首先想到的问题肯定是:如何放得更大?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在现有的放大镜的基础上做到放得更大?(先让学生尝试回答)。

2、我们自制显微镜。

2)尝试用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

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观察物体,直到看得最清楚,然后移开一个凸透镜,比较一下两次看到的物体有什么不同。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借助纸筒,参考第10页的方法自制一个显微镜。(事先让学生自备与放大镜外径一样大的纸筒每组1-2个,否则课堂上的时间会不够)。

3)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

三、小结。

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过程与方法:

1、学习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2、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用图画记录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

3、对比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看到的洋葱表皮有什么不同。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这是。

二、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1、师:为了能更好地观察它,首先我们要制作一个玻片标本。(师演示)。

1)在一个干净的玻璃载片中间滴一滴清水。

2)用镊子把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到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平展开,不能折叠。

3)用盖玻片(或另一个玻璃载片)倾斜着盖到标本上面,放盖玻片时,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气泡。

4)从标本的边缘滴一滴稀释的碘酒,并把玻片微微倾斜,再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

2、学生以组为单位制作玻片标本。

二、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

1、先用肉眼观察洋葱表皮,将看到的画在科学记录本上(或书上13页)。

2、材料员发给每位同学放大镜,大家用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将看到的画到科学记录本或书上。

3、交流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到的有何不同。

三、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

1、师:如果我们将洋葱表皮的玻片标本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又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2、师出示显微镜,介绍各部分的名称、功能及使用方法(如果学生五年级时已使用过,也可叫学生介绍老师指导更正,具体内容见13页)。

3、每2人一个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不会使用的同学可根据13页的提示进行操作。每组的材料员监督大家进行规范的操作,对不规范操作且不改正的同学取消其使用资格。同样将显微镜下的发现画到科学记录本或书上。

4、交流我们在显微镜下的发现。

(洋葱表皮由一个个比较规则的多边形组成。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阅读12页的资料,了解胡克发现细胞的故事。让学生谈谈对细胞的认识。)。

四、课外作业。

查找资料:细胞的作用。

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教学目标】。

六年级科学电磁铁教学设计通用篇八

电磁铁的磁极很多人都见过电磁铁,也使用过电磁铁。自从上了那一节课后,我也学会制作电磁铁,使用电磁铁了。我还学会了控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自认为很了不起,是电磁铁高手啦!可是,自从我上了另一节科学课后,就再也不敢这样说了。

今天,我们上了一节科学课,内容是学习电磁铁。我心想:我对电磁铁那么了解,又可以大显身手啦!可是,结果总是那么出乎我的意料,让我白欢喜一场。

今天,科学老师问了:“我们的磁铁既然有南北两个磁极,那么电磁铁有没有呢?”我们想了一会后,自信满满地说:“有。”“那么我们又应该怎样辨别电磁铁的南北极呢?”科学老师又追问。这次不但难倒了全班,把我这个“电磁铁高手”都难住啦!科学老师又开口啦:“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指南针的指针上面也有南北两极,我们就用指南针来做这个实验。”科学老师开始讲解:“我们今天先做电磁铁,然后,按照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道理,判断出电磁铁的铁芯的头部和尾部分别是什么磁极。最后分别改变绕线改圈的方向或电流方向,在测一测电磁铁的铁芯的头部和尾部又是什么磁极,看一看发生了变化没有。”好啦,大家现在开始动手吧,有什么不懂的可以问我。话刚落音,大家便迫不及待的开始操作起来,手忙脚乱的非常开心。

虽然,我们失败了很多次。但最终,我们证明了:只要改变绕线改圈的方向或电流方向电磁铁的磁极就可以改变的。还有:“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只要有恒心,做什么事情都可以成功。

五年级:我要飞得更高。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_600字。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为谁活着,怎样活着”

假期里,我读了不少书,唯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给了我以深刻的教育。

书中有段名言脍炙人口:“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不应该虚度年华而懊悔,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我不可能会像保尔一样,为共产主义理想献身的精神……但是他身上有那么多我许多要学习的优点。钢铁般的意志和毅力,我的意志有点薄弱,动不动就放弃,毅力也不算强,所以一定要跟他一样有钢铁般的意志和毅力。我还要学习他,如饥似渴的学习。我现在正在读书的阶段,他都没有多少的时间学习了挤出时间学习,这使我备受教育。

光阴荏苒,时过境迁,保尔所处的烽火年代已经过去了,然而保尔的精神仍被一代一代传承。《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像一座灯塔,照亮了我的人生,帮我拨开重重黑暗,引导着我,向那前方行进。

好玩的磁铁_450字。

今天在区域活动时展示一个神奇的魔术,我用一张纸隔开后面放上一块磁铁,纸的.前面有一个铁钉,磁铁动,铁钉也动,磁铁的周围分别放了各种铁质物品。孩子们瞪着那一双双大眼睛聚精会神的看着还不时在小声嘀咕着老师真厉害,有些小朋友还跃跃越试的想来近距离观察。

达达是个好奇心非常强的孩子,他举起小手说老师我能试试吗?我说好的。我在没让孩子发现的情况下把磁铁抽离,他试了好几次铁钉等铁制品都没有动,他还有点不死心的再试了几次,就委屈的抬起头问为什么我就不能让它们动呢?我说你等一下好吗老师待会就能让你知道为什么?谁还想试验一下呢,陆陆续续的又有几名小朋友来试验了一下,还是不行。我说你们想知道为什么吗?孩子们点点头,用特别崇拜的眼神看着我。我说其实是这个东西帮的我,出示了磁铁,现在再让小朋友试试?孩子们一下子都集中到我的面前试验了起来。看到孩子们那好知欲我笑了起来,我让孩子们分组去体验,孩子们别提多么高兴都说把这个魔术回家展示给爸爸妈妈看磁铁的魅力。通过这次区域活动让孩子在探索学习操作中提高了幼儿对磁铁的兴趣。

钢铁意志钢铁心――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_400字。

断断续续读了几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今天终于读完了。那个削瘦却一脸坚定,高喊着苏维埃政权口号的年轻人――保尔・柯察金。用他钢铁般的意志和钢铁般的心感染了每个读者。

家境贫寒的保尔小时候工作时饱受凌辱。后来,他加入了队伍,成了红军,却在战斗中不幸受伤,但顽强地活了下来。他不能上前线就在后方努力建设祖国,但不幸的是,他又积劳成疾,组织把他送回家修养。在这期间,他忍着病痛,开始学习,最后完成了著作。

小学时我读过这个故事,但当时并没有很深理解,只是非常佩服保尔与病魔抗争的勇气与精神以及他对待工作的积极和热情。现在,我看到了他的内心,那是一颗钢铁一样的心。他把对他人的爱深深地藏在心底,然后拿出所有的精力,献给事业,献给党,献给伟大的祖国。革命的火焰把他的心烧得炽热,同时,那烈火一样的病痛也炼就了他那钢铁一般的意志。让人不禁赞叹:真是一位可敬的钢铁战士!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会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困难。每到这时,我们就像保尔一样毫不畏惧,勇敢的去面对,去挑战。我们还要拿出保尔的工作热情来对待学习,这样一定能收获很多。

记住这个故事,记住保尔,成为钢铁吧!

初二:李安阳。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_600字。

人应该怎样地活着才有意义呢?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写的是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我读后,从中受到了许多教育。

书中描述了一个被赶出学校的男孩成为一名无产阶级战士,他就是保尔・柯察金。保尔先被送到车站食堂洗碗,然后又到发电厂烧火,认识了水兵朱赫来。那时正是反法西斯战争,红军撤走后,德军进攻保尔的家乡,苏联人民竭力反抗,日子很艰难。不知怎地,朱赫来被匪兵追捕,暂居在保尔家,跟他讲了很多革命道理,对保尔影响至深。后来,保尔住在了林务官女儿冬妮亚的家里,正好碰上他的哥哥阿尔焦姆,他哥哥想让他参加红军。一次激战中,保尔头部受重伤,但最终死里逃生。出院后,不宜回前线,他便入了党。由于保尔多次受伤等原因,后来几年他几乎完全瘫痪,双目失明。但是他极力鼓励自己振作起来,想办法活下去,活着就是一种希望。他在忍受极大痛苦的情况下,决心开始文学创作,以另一种方式生活。

保尔能成为英雄主要在于他的追求和努力的塑造。他从小就有一身正气,反对以大欺小,以强欺弱,反对官僚主义。在朱赫来的教育下,保尔更加明白――做一个能尽一切力量奉献于祖国的革命者。他经受住了生活和战争的考验,在他的心中,革命事业与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在任何情况下,他的革命信念总是坚定不移的。这就是保尔的崇高精神,一个革命战士的革命信念。

钢铁就是在这钢炉中炼成的,钢铁般的意志也是在这如同烈火燃烧的斗争考验中炼成的。

来源:m.08/。

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

六年级科学电磁铁教学设计通用篇九

1、懂得交流是科学探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能帮助我们纠正错误,获得更多的证据。

2、交流信息时能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快速、准确地交流信息。

3、培养乐于与别人交流信息的态度。

传话用小纸条、小球、记录表。

一、引入。

二、交流信息。

谁能说说我们平时在科学课上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交流信息的?

1、把“话”传下去。

(1)你们能准确地把信息告诉别人吗?

(2)我们一起来做一个说悄悄话的游戏。老师在纸上写了一句话,等一会儿第一个同学看后把话轻轻的告诉后面的同学,然后一直往后传,最后一位同学把听到的话写在纸上,我们比比哪个组传得既快又准确。

(3)请最后一位同学把收到的信息读给大家听听。

(4)看看老师在纸上写了什么。

(5)你们对这个传话游戏有什么看法?

(6)那么在传话时应注意些什么呢?请讨论。

(7)再做传话游戏。

(8)我们从两次活动中得到哪些启发?

2、把要说的话写下来。

(2)与邻组交流。

(3)反馈:邻组同学能按你们的方法让滚出去的球滚回来吗?

(4)讨论:如果把步骤写得清楚点,应怎样改?请做修改并记录。

(5)交流修改结果。

(6)讨论:还有其他的交流信息的方法吗?

3、交流信息的意义。

(2)交流讨论结果。

六年级科学电磁铁教学设计通用篇十

教学内容:

1、能够利用现有材料,设计并制作简易降落伞。2、能够设计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科学知识:

1、知道降落伞缓慢下降的原因。2、初步了解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促进作用。

2、具有合作与参与的意识,主动进行分享与交流的品质。3、培养对科学问题进行反复尝试与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降落伞下降的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学准备:

1、线段、铁环、塑料纸、秒表等制作和测试简易降落伞的材料。2、“神舟六号”飞船返回录像,实验记录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4。

你们知道“神舟六号”飞船是如何安全返回地面的吗?多媒体放映“xx”安全返回的录像片段。

降落伞为什么能起到保护人或物的作用呢?它降落的快慢与什么有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和研究降落伞。(出示课题)。

二、认识降落伞:

多媒体课件出示形形色色的降落伞。降落伞一般由哪几部分构成?

降落伞在下降的过程中会受到哪些力的作用?这些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

(根据学生发言在图上画出表示重力、空气阻力的箭头)。

三、

制作降落伞:

我们现在了解了一些关于降落伞的知识,同学们想不想自己拥有一个降落伞呢?自学p51简易降落伞的制作要求。

学生小组合作,制作降落伞。(播放轻缓的音乐,教师巡回察看并作必要的指导)。

四、玩降落伞:

学生到室外的场地上玩自己制作的降落伞。各小组交换降落伞玩。

学生交流玩的情况。在玩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吗?猜测:降落伞下降的快慢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五、研究降落伞:1、制订实验方案:

2/4。

对于降落伞为什么下降得有快有慢,大家提出了一些假设。这些假设是否正确呢?我们可以。

1动手实验一下。

各小组商量一下,你们准备来研究哪个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为了使我们的研究能成功,希望大家在行动之前先制订一个研究计划,怎么样?各小组讨论、制订研究计划。(填写计划表)。

交流小组研究计划,补充注意点。

2、各组选择材料,进行对比实验,作好实验记录。教师巡视并在需要时给学生以帮助。3、交流研究成果:

学生交流,展示实验记录。

六、

总结。

延伸:

3、课外拓展:你能估算一下“神六”的降落伞面积大约有多大吗?设计意图:

3/4。

快地参与到科学实验活动中。让每个学生亲历“提出问题—猜想预测—实验设计—寻求实证—信息处理—结论和表达”的探究过程,体现探究式科学教学的基本步骤,发展学生初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提高“做中学”探究式科学教学的效率。“做中学”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的建构过程,既强调在探究的过程中要“动手”,更强调要“动脑”。在鼓励孩子们亲自通过实验来验证“降落伞的下降速度是否和伞面大小、重物重量、伞绳长短等有关”时,教师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实验材料,并引导学生认真制订、交流、完善实验计划,从而保证实验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科学探究的效率。

三、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习惯。本课设计时旨在通过制作降落伞后玩一玩、到室外放飞降落伞等活动内容以及“神六是如何安全着陆的?”、“神六的降落伞大约有多大?”等问题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在探究过程中激励学生养成积极动手、尊重事实、善于合作、乐于交流、认真倾听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4/4。

六年级科学电磁铁教学设计通用篇十一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地球表面的基本情况;知道地球表面多种多样的地形;知道地图是依据地形而来的;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

过程与方法:

收集各种不同的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能够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地貌特点。能够描述家乡地貌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建立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感受到大自然和祖国河山的秀美壮丽;渗透地图制作的科学方法;体验到动手做科学的乐趣。

收集各种不同的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地图、地球仪、托盘、撒、沙、泥土、石块、小树枝、苔藓、小亭子、小桥。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在认识地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宏观上总体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教师通过让学生欣赏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地貌,感受自然的神奇。再通过亲手制作地表模型,更深刻的知道整个地球的地形地貌。

一、导入新课

1、学生汇报课前查找的祖国秀丽山河的资料。师生归纳各种地形的特点。

2、教师边播放各种地形的图片,边讲述:地球表面的地形是非常复杂的,也正是这些复杂的地形交错在一起才造就了大自然中许多秀美的风光,下面是老师查找的一些风景图片,我们大家一起来欣赏。

二、制作地表模型。

3、分组做地表模型。

要求:小组之间协调分工,由每组的材料员统一拿材料,用多少,拿多少,多的马上送回,允许到别的小组去取经。学生分组制作活动。

讲述:刚才,我们各组按各自的想法做了一个地表模型,做得怎样呢?下面大家相互参观一下。学生离座参观各组作品。学生谈参观感受。

三、绘制地形图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表模型,发现从不同角度观察的优点和不足。

3、讲解绘制地形图的要求:将玻璃板盖在托盘上,再将胶片放在玻璃板上,按下面的地形便可画出地表的整体轮廓来。那么,不同的地形你们都想怎么来表示?具体都用什么方法表示,你们小组自己来定,不过要在下面加上说明。

4、学生分组绘制地形图。小组展示汇报。教师出示中国地形图与学生绘制的地形图进行对比,并讲解:我们制作的过程与标准地形图的制作有相似的地方,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地形图的制作是很复杂的,要求更是科学、严谨,如果大家有兴趣知道的话,老师给大家提供几个网址,大家有时间上网看看。

四、总体认识地球表面地形

1、谈话:我们刚才画的'就是地图,当然要按照地面的地面的大小来画,但是没有这么大的纸,就算有也是不可能这样做的。测绘人员观测了地形以后按照比例缩小才能制成地图或地球仪。

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地球表面的水陆分布。并引导学生解释“三山六水一分田”的说法,使学生能够概括性地记住地球地貌的总体状况。加深对地图的认识,体会地图用途。

3、说明描绘地貌的手段在发展。

教材展示了两幅不同科技水平的图片,一幅是从飞机上拍摄的航拍图,还有一幅卫星相片,表面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人类认识地球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断前进,而且是向着高精度,精细化前进。

五、拓展活动:

活动一:将公园的实景图画成地图,注意找准“北”的方向。

活动二:说说什么地方要用到地图,体会地图的用途。

活动三:利用地图找“宝”,学会用地图。(可以作为课后活动)

参考资料:

案例参考:

小学科学教学参考书

知识参考:

地球的表面怎么算出来的?

要量地球的大小,在科学发达的今天当然不算难事,可当时根本没有什么先进仪器,这可是一件“难于上青天”的事啊! 通过观察,埃拉托色尼发现,他所住的亚历山大里亚城,每年从百花盛开的春季到万木调枯的冬季,太阳几乎从来也没有在头顶的天空停留过,即使太阳应该当顶的这一大,太阳仍是斜挂在蓝天上,太阳光与直立地面的长杆也存在着7.2°的夹角。 这一为们所熟视无睹的现象,引起了埃拉托色尼的注意。难道所有地方都是这样吗? 带着探究的心理,他四处打听外地的情况。打听的结果是,亚历山大里亚城附近地方的情况,都大同小异,但后来听人说,该城以南800公里之外的塞恩城的情况却截然不同。

比如夏至那天正午,太阳是正挂中天,阳光笔直射到地面,可以一直照到并底。有些好玩太阳影子的孩子,这时在地上直竖起一根竹杆,让人猜:“嘻嘻,杆子的影儿跑到哪里去了?”因为地上根本看不到有影子。两地迥异的现象,一般人只当件怪事议论一阵也就罢了。埃拉托色尼可不就此而止, 他想:“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呢?”他一直琢磨这个问题,“啊,对了,在同一时间的不同地方,太阳光与地面的夹角各不相同,这恰好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作为科学家,既要广泛注意别人提供的种种情况。现象,但又不能轻信“小道消息”,必须掌握有真凭实证的第一手资料。为了探明虚实,更为了证实自己的想法,埃拉托色尼决定在夏至(即6月21日)的正午,于亚历山大里亚城和塞恩城两处,同时对太阳照射到地面的情况进行观测。对比观测结果表明,果然与人们传说的一样。他还根据商队经过两城间路程所用的时间,计算出两地的距离为5000斯台地亚(800公里)。埃拉托色尼便着手进行计算。亚历山大里亚城和塞恩城基本在同一条线上,两者之间存在着7-2°的角度差,这相当于圆周角的1/50,再根据几何学的一条定律,在圆周内,多大的圆周角就对应多大的圆弧。因此,埃拉托色尼求得地球的周长等于250000斯台地亚(相当于39816公里)。现在,科学家用精密仪器测得地球的经线圈为40009公里。

在古代缺乏先进科学仪器设备及计算方法的情况下,能求得如此精确的结果,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地球的周长已经知道,要求地球的表面积就不太难了,埃拉托色尼经过精心地测量和计算,最后求得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0亿平方公里(现在测出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公里)。听到这个数字,人们大吃一惊,地球原来比已知的陆地面积要大几百倍。

埃拉托色尼测出结果的精确度很多年都没有人能超过。随着科学的发展,各种先进仪器不断被研制出来,人们对地球的认识也不断加深,直到18世纪,人们才逐渐认清了, 原来地球并非是一个圆球体,还有点扁,是一个椭球体。

六年级科学电磁铁教学设计通用篇十二

《电磁铁的磁力(二)》是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第四课时的内容。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完《电磁铁的磁力(一)》之后,继续研究电磁铁的磁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一课。在前一课中,学生已经大胆假设了线圈圈数、电流大小、铁芯粗细、铁芯长短等因素可能与电磁铁的磁力有关,并对线圈圈数进行了实验验证。因此,在本课的学习活动中,我预设是把课堂的主动权全部让给学生,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未验证的假设中的任何一个可能因素进行实验方案设计。

课前,我布置了3个前置性作业:

前置学习:

1.上节课,我们对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进行了大胆的假设。我们猜测哪些因素可能与电磁铁的磁力大小有关?、、、。

2.通过实验我们已经知道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有关,关系是。

3.以小组为单位,选定一个研究问题,制定好你们的实验计划。

前两个前置性作业我设计是以口头回答来呈现,也起到一个复习作用,同时也减轻学生们的课外负担;第三个实验计划的`制定要求学生以书面形式呈现,并填写在作业本上。这样设计的用意在于节省出课堂时间,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实验操作与数据的分析上。这3个前置性作业都是为之后的课堂学习做准备的,也是我们学校小班化教学的一种尝试。

本课的实验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是简单的。在学生自主研究的基础上,让大部分或者全部学生进行充分交流,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我觉得这是小班化教学与大班化教学的不同之处之一。但现实情况是,大班额的情况下,我也只能选取代表性的几个小组,让其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研究同一问题的小组可以补充,其余小组共享他们的成果。这样既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满足心理的需要,又可以使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教材中最后是组织学生利用共同研究出的结论去制作一个磁力较强的电磁铁,目的在于能让学生把本课所研究的几中增强电磁铁磁力的方法合起来用,制作一个磁力更强的电磁铁。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这一层次的理解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想到。于是设计一个强磁力电磁铁这一环节我安排在应用拓展中。

大胆猜想是科学探究的前提。当学生提出问题,再引导他们猜测与假设,这都是学生的直觉思维活动。猜想的基础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训练学生运用知识想办法解决面临的问题,要充分展开思考。否则仓促、盲目地做实验,多方面的教育目标都难以实现。

发现新问题,研究新问题,这正是科学教育所期望的。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大胆假设,拟订探究方案,自己支配材料,想怎么研究就怎么研究,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这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可以自由地张开思维的翅膀去充分地想象,从而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流畅而独特。

六年级科学电磁铁教学设计通用篇十三

1、能举例说明动物的所有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食物链的概念。

1、能正确判断动物的哪些生命活动需要能量。

2、能正确分析每条食物链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怎样流动的。

能通过本课学习意识到保护动植物、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1、课件:关于动物生命活动的图片。

2、学生活动时佩戴的头饰。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讲述:我们已经知道植物的生长需要能量,它能利用光合作用自己制造能量。

2、提问设疑:动物的生命活动需要能量吗?动物怎样获得能量?

3、讲述: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下有关动物与能量的一些知识。板书课题:动物与能量。

二、探究新知。

(一)判断动物的哪些生命活动需要能量。

1、出示课件(各种动物不同生命活动的图片。包括:飞翔,奔跑,生蛋,进食,睡眠等)。

2、提问:图中是什么动物?它们在干什么?这一活动需要能量吗?

3、学生思考后依次回答。

4、根据课堂情况适时提问:老师在上课,同学们在学习,这一过程需要能量吗?

5、引导归纳:动物的哪些生命活动需要能量?

6、汇报结果。

7、总结:动物的一切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

(二)寻找动物所需能量的来源。

1、提问:当你饥饿的时候怎样补充能量?

2、生回答。

3、思考:动物会以什么方式补充能量?

4、讨论并回答。

5、学生举例说明各种动物以什么做为食物。

(提示:大部分同学只能列举出动物吃植物或动物吃动物,例如羊吃草,狼吃羊等,但不能将三者联系起来,师应依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将其联系起来。)。

6、小组讨论:草,羊,狼之间的能量流动。

8、观看《螳螂捕蝉》故事短片。

思考:故事中有哪几种动物?请把它们按谁被谁吃的`顺序排列起来。

你能说出它们之间的能量流动吗?

三、建立食物链概念。

1、创设情境,游戏启发。

白菜蝗虫青蛙蛇鹰学生表演谁被谁吃。

2、引导食物链概念。

a、提问:它们按照谁被谁吃的顺序排列?它们之间的能量怎样流动?

b、学生思考,汇报结果。

c、课件展示。

(将五者用箭头连接起来,形成“链环”状,帮助学生理解食物链概念)。

d、师适时板书链环锁链食物链。

e、将整个板书联系起来,讲解食物链概念。

f、提问:你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食物链吗?

生可根据板书的提示自己回答。

3、小组讨论,总结规律。

a、观察“食物链”。

b、提问:你发现什么规律?

c、引导学生总结:食物链一般从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d、小组讨论,写出一条食物链。

e、小组代表展示写出的食物链,并讲述能量流动。

四、利用原有知识,巩固应用。

1.提问:你还记得《蛇与庄稼》一课吗?

课文写了蛇和庄稼的什么故事?

2.小组共同回忆,选一名代表陈述。

3.提问:为什么蛇会和庄稼的丰收有联系呢?

4.观看《蛇与庄稼》课件片段。

5.归纳总结:食物链中的一个环节被破坏,会影响整条食物链。

6.观看大自然和谐宁静的图片,引发同学们保护动植物,保持生态平衡意识。

六年级科学电磁铁教学设计通用篇十四

科学探究:能通过实例初步知道能量的含义,能根据已有分类标准判别生活中的不同物品具有哪些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活动中感受能量世界的纷繁复杂,初步体验“能量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1、知道任何物体运动或“工作”需要消耗能量,能量可以使物体“工作”或运动,能量可以储存。

2、认识能量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知道机械能、热能、化学能以及声、光、热、电、磁等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教师准备:

1、不同的能量表现形式的物体图片(山坡上的岩石、运动的汽车、熔炉里的钢、煤和苹果)、介绍生活中各种不同能量表现形式的物品的'资料(最好是图文并茂的)。

2、上发条的小闹钟、玩具唧筒。

学生准备:

气球、皮球、弹簧、一次性注射器、橡皮筋(每个小组准备的材料可以不完全一样)。

一、教学导入。

二、活动“蓄势待发”的能量。

1、学生看第1张图片。

2、提问:从这张图上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3、学生回答问题,认识到岩石蕴藏着能量。

4、教师出示实物(上了发条的小闹钟、压缩了空气的玩具唧筒)并演示。

5、过渡:想知道有什么感受吗?让我们动手适一适吧!

6、学生动手实验,抓住“蓄势待发”谈体会,感受能量的存在及储存。

7、小结:举高的石块、收缩的发条、压缩的空气都具有能量。

三、活动各种各样的能量。

1、教师讲述:介绍其他形式的能量。

第一次介绍“动能”、“热能”、“化学能”;

第二次将以前学过的“声、光、电、磁等形式的能”一次性补充、纳入进来。

2、在生活中找具有相同形式能量的物品。

(1)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具有这种形式的能量?把自己找到的能量填入圆圈内。

(2)教师补充介绍生活中各种不同能量表现形式的物品的资料,对学生活动做出评价。

六年级科学电磁铁教学设计通用篇十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地球表面的基本情况;知道地球表面多种多样的地形;知道地图是依据地形而来的;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

过程与方法:

收集各种不同的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能够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地貌特点。能够描述家乡地貌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建立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感受到大自然和祖国河山的秀美壮丽;渗透地图制作的科学方法;体验到动手做科学的乐趣。

教学准备:

收集各种不同的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地图、地球仪、托盘、撒、沙、泥土、石块、小树枝、苔藓、小亭子、小桥。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在认识地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宏观上总体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教师通过让学生欣赏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地貌,感受自然的神奇。再通过亲手制作地表模型,更深刻的知道整个地球的地形地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汇报课前查找的祖国秀丽山河的资料。师生归纳各种地形的特点。

2、教师边播放各种地形的图片,边讲述:地球表面的地形是非常复杂的,也正是这些复杂的地形交错在一起才造就了大自然中许多秀美的风光,下面是老师查找的一些风景图片,我们大家一起来欣赏。

二、制作地表模型。

3、分组做地表模型。

要求:小组之间协调分工,由每组的材料员统一拿材料,用多少,拿多少,多的马上送回,允许到别的小组去取经。学生分组制作活动。

讲述:刚才,我们各组按各自的想法做了一个地表模型,做得怎样呢?下面大家相互参观一下。学生离座参观各组作品。学生谈参观感受。

三、绘制地形图。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表模型,发现从不同角度观察的优点和不足。

3、讲解绘制地形图的要求:将玻璃板盖在托盘上,再将胶片放在玻璃板上,按下面的地形便可画出地表的整体轮廓来。那么,不同的地形你们都想怎么来表示?具体都用什么方法表示,你们小组自己来定,不过要在下面加上说明。

4、学生分组绘制地形图。小组展示汇报。教师出示中国地形图与学生绘制的地形图进行对比,并讲解:我们制作的过程与标准地形图的制作有相似的地方,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地形图的制作是很复杂的,要求更是科学、严谨,如果大家有兴趣知道的话,老师给大家提供几个网址,大家有时间上网看看。

四、总体认识地球表面地形。

1、谈话:我们刚才画的就是地图,当然要按照地面的地面的大小来画,但是没有这么大的纸,就算有也是不可能这样做的。测绘人员观测了地形以后按照比例缩小才能制成地图或地球仪。

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地球表面的水陆分布。并引导学生解释“三山六水一分田”的说法,使学生能够概括性地记住地球地貌的总体状况。加深对地图的认识,体会地图用途。

3、说明描绘地貌的手段在发展。

教材展示了两幅不同科技水平的图片,一幅是从飞机上拍摄的航拍图,还有一幅卫星相片,表面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人类认识地球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断前进,而且是向着高精度,精细化前进。

五、拓展活动:

活动一:将公园的实景图画成地图,注意找准“北”的方向。

活动二:说说什么地方要用到地图,体会地图的用途。

活动三:利用地图找“宝”,学会用地图。(可以作为课后活动)。

六年级科学电磁铁教学设计通用篇十六

根据影响电磁铁的磁性大小的原因,可以用对应的方法来调整电磁铁的磁力:

1、可以通过接线法,来改变线圈匝数的'多少;

2、通过滑动变阻器可以改变通过导体的电流,也可以通过增加电池数目来增加电流;

4、改变铁芯的材料、大小和形状都可以改变电磁铁的磁力。

六年级科学电磁铁教学设计通用篇十七

知识与技能:目前主要处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和焚烧,简单的填埋和焚烧会造成环境污染;设计合理的垃圾填埋场可以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过程和方法:通过垃圾填埋的模拟实验,观察分析简单填埋垃圾的危害,从而考虑并尝试设计合理的垃圾填埋场,同时了解现代新型垃圾填埋场的设施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对垃圾问题的进一步关注和思考,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2、进一步了解新型垃圾填埋场的设施及功能,意识到再先进的垃圾处理方式对环境仍然有影响。

了解新型垃圾填埋场的设施及功能,意识到再先进的垃圾处理方式对环境仍然有影响。

1、组实验材料:玻璃瓶、洗净的小石子、墨水、纸巾、塑料瓶(瓶盖上大一些小孔)。

2、现代新型垃圾填埋厂构造图。

3、填埋场和焚烧场垃圾处理过程的视频、图片、文字等资料。

谈话:通过上节课的了解,我们知道了每天都会产生大量垃圾,这些垃圾是怎么处理的,我们一起来看几张图片。

出示几张露天堆放垃圾的照片,引导学生讨论:生活中的垃圾如果露天堆放会有什么危害?

小组交流讨论并汇报。(如:破坏环境,污染空气和水,还会引起疾病,发生火灾等)。

教师讲解:人们通常通过挖坑填埋的方法处理垃圾,现在城市都建立了大规模的垃圾填埋厂,在目前,全国大约80%以上的垃圾都是采用填埋的方式来处理的。(出示大型垃圾填埋厂图)。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垃圾的处理。

1、教师讲述:让我们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简单垃圾填埋。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72页内容:在广口瓶中放入淘洗干净的'细石子约3厘米厚,然后加入清水,使水刚好位于石子的一半。用镊子往瓶中靠瓶壁处放入几团浸过墨水的纸巾,用细石子埋住,再慢慢地往上面喷水。

3、分析填埋模拟实验:

(1)这个实验模拟的是什么?(垃圾填埋场)。

(2)实验的各个部分代表了什么?(小石子表示土壤,石子下的清水表示地下水,染有墨水的纸巾表示垃圾,纸巾带有的墨水表示垃圾中的污水,从上面洒下来的水表示雨水。)。

小组交流讨论并汇报各组意见。

4、学生按书上的步骤分组实验。

思考: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

5、讨论:如果是真正的垃圾填埋场,还会对周围的环境带来哪些危害?

小组交流讨论后汇报。(垃圾会产生大量臭气,滋生苍蝇、蟑螂等害虫;垃圾比较松软,容易坍塌。)。

教师相机介绍:把垃圾简单地填埋,垃圾中的污水会扩散。污水扩散到周围的土壤,如果被污染的土壤中种了蔬菜和粮食,你愿意买来吃吗?更可怕的是,随着垃圾中污水的扩散,还会污染地下水。而地下水会四处流动,那么,污水中的病菌、毒素会随着地下水扩散到更广大的范围,危害人们的健康。另外,垃圾堆得时间过长会产生沼气,还会发生爆炸。

提示:先考虑解决什么问题(主要是污染地下水),然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把垃圾和环境隔离起来)。

2、小组内尝试设计,记录设计的重点。

3、汇报交流各小组的设计,大家评价。

4、观察真正的垃圾填埋场的构造图,分析它是怎么防止垃圾污染环境的。(先观察书上73页示意图,再通过多媒体展示大型垃圾填埋场杭州天子岭垃圾填埋场,它的技术十分先进,是全国十大填埋厂之一,杭州70%的垃圾就是在那里填埋的,接着介绍天子岭垃圾填埋场的防渗技术、沼气发电厂、污水处理。)。

5、思考:这样的垃圾填埋场就永远安全了吗?能在上面种植庄稼、建造房屋吗?

教师介绍:填埋场在填满垃圾以后,可以在上面修建公园、体育场,但是不能用来建筑房屋和种植庄稼。

1、教师介绍:焚烧是处理垃圾的另一种方法,就是把垃圾在焚烧炉里烧掉。

2、讨论:焚烧垃圾有什么优点和问题?(教师说明建垃圾焚烧设施还需要较多的资金投入,用多媒体展示杭州绿能环保发电有限公司。它投资近2亿元人民币,技术全国领先,十分先进。)。

学生讨论并发表自己小组的观点。

教师小结:

优点:占地小,避免了垃圾污染地下水,产生的热量可以发电等。

缺点:会消耗大量的电能,留下残余物,如果控制不好,还会产生有毒物质,造成第二次污染等。

思考:怎样做才是解决垃圾问题更有效的办法呢?

整理目前处理垃圾的方法及其利弊,记录解决垃圾问题的有效办法。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哪些感受?

垃圾的处理。

填埋。

处理方法。

焚烧。

六年级科学电磁铁教学设计通用篇十八

人们在生活中要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

丢弃的垃圾危害环境。

调查统计家庭一天的垃圾数量和成分。

态度、情感、价值观。

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会产生破坏。

教学重点调查统计一天的垃圾数量和成分。

教学难点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会产生破坏,培养关注环境的意识。

1、学生提前收集家中一天的垃圾;

2、收集垃圾堆、垃圾场、垃圾污染河道的图片;

3、教师准备大型垃圾场的图片。

师:我们每天都要消耗食品和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的垃圾。

我家一天会有多少垃圾?垃圾里都有些什么?让我们不妨一起来研究一下。

(揭示课题:一天的垃圾)。

师:同学带来的垃圾中如果要进行分类的话,你打算按什么标准分呢?

1、讨论分类的标准。

a、按是否有毒分。

b、按材料分。

c、按是否有毒分……。

2、讨论如何统计。

师:我们在统计时如果无法测出垃圾的重量怎么办?

给垃圾分类时该注意什么啊?

3、学生分组统计。

4、反馈统计结果。

1、说一说这些垃圾的来源。

2、统计全班所有家庭垃圾的总重量。

3、算一算每人每天平均产生垃圾的大致重量。

4、分组统计。

5、算一算全校学生家庭一天产生垃圾的大致重量。

6、组织讨论。

7、多媒体出示本溪市产生的垃圾统计数据及人们如何处理垃圾的。

1、谈谈今天所学的体会。

2、对校园内同学们产生的垃圾进行统计,写一封倡议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