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如何写(优秀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9 21:20:02 页码:13
2023年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如何写(优秀16篇)
2023-11-09 21:20:02    小编:ZTFB

总结是一种思维方式,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清思路。在写总结时,可以运用一些技巧和方法,如提问、对比、归纳等等。阅读总结范文可以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思维方法,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如何写篇一

暑假刚开始,一位在机关工作的家长,就对读初三的孩子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要求孩子洗涮每天晚饭后的饭碗。开头几天,这个孩子做得还有些兴趣,但5天后,就嚷着要父亲用“奖励”来兑现,不出半月就再也不愿做了。可这位家长很顶真,坚持要孩子男诺言。他说,不在乎孩子做家务的多与少,而在乎孩子有否责任意识和行为。

这位家长的话颇有道理。据笔者所知,现在不少孩子似乎并不真正“认”得“责任”两字,即使对自己的生活琐事也少有责任的概念。某所寄宿制学校就有过政教主任帮学生洗袜子的事情。至于住宿学生将更换的衣服,从外衣到内裤、袜子,周末统统带回家让家长代劳就更不是新鲜事,许多家长也习以为常。就是一些好学生也不乏其例。某市有关部门在对优秀学生候选人进行考察时,曾有意将扫帚、抹布横在他们必经的走道上,结果绝大部分选人或视而不见,或绕道走开了,而他们在道德知识的书面试题中却能对答如流。更令人感叹的是,某所高校不久前在校报上发表了“同学:你的自行车放好了吗?”的文章,也反映出珠乱停放这种不该在大学校园里出现的现象很是严重。因此,不少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感到:现在一些孩子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太淡漠了。

而在这方面,上海杨浦中学作了有益的探索。他们调查过许多著名学者专家、企业领导及先进人物,发现支撑他们成功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是——责任感,于是率先从身边的小事抓起,加强高中生责任感的培养,并作为增加德育实效性的切入口,开展得很有成效。上海师专附小采取高年级学生帮助辅导低年级学生学习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也颇有特色。可见,责任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积极培养的。

人若一旦没有责任,就会放弃现在;忽略责任,就会贻误机会;背弃责任,就会埋没事业。不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我们的教育就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我们就会愧对历史和使命。

在责任面前,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游戏人生。一个连对自己也没有责任的人,很难想象其会对集体、国家尽责。杨浦中学名誉校长、特级教师于漪说得好,责任感教育是把“自然人”通过读书明理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现在多元文化和思想对学校的冲击很大,培养责任感显得更加重要。我们应当使责任感成为孩子们的一种行为习惯,成为生命的有机部分,与成长和使命同行。

培养责任感,重在明白事理后的自觉践行,难在价值取向多元下的思想升华,深在情意事例中的观念内化。杨浦中学的做法值得借鉴,那就是:感受现实,增加学习责任感;从小事做起,在岗位上体验对他人的信任;与长辈对话,理解家庭责任;走向明天,将自我责任和社会责任融为一体。这也许是责任感培养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阶梯。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有高度责任感的人。而在孩子刚刚踏入人生的起跑线之际,让责任感培养与他们的成长同行,会使这些未来的国家有用人才终身受益。在这方面,教师和家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教育的使命。教化孩子成“责任人”,这是今天我们培养文明人、高明人、精明人的始点,更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

(摘自2002年8月12日《文汇报》,有删改,作者:苏军)。

小题1:第二段列举寄宿学校、优秀学生、大学生的例子证明什么?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2:文中画线句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2分)。

小题3:第六段画线的“也许”能否去掉?为什么?(1分)。

小题4:你从这篇文章中受到什么启发?(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证明:现在不少孩子似乎并有真正“认”得“责任”两字,即使对自己的生活琐事也少有责任的概念(1)作用:(1)从反面说明了培养青少年责任感的必要性和迫切性(1分)(2)为下文的论述奠定基础(1分)。

小题2:道理(1分)一个连自己也没有责任感的人,很难想象其会对集体、国家尽责(1分)。

小题3:不能去掉,这里“也许”表示一种猜测,如果去掉它,就变成了肯定,这与实际不符,所以不能去掉。(1分)。

小题4: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如何写篇二

吕蒙正字圣功,河南人。父龟图,起居郎。初,龟图多内宠,与妻刘氏不睦,并蒙正出之,颇沦踬窘乏。及蒙正登仕,迎二亲,同堂异室,奉养备至。蒙正初入朝堂,有朝士指之曰:“此子亦参政耶?”蒙正阳为不闻而过之。同列不能平,诘其姓名,蒙正遽止之曰:“若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不若毋知之为愈也。”时皆服其量。

蒙正质厚宽简,有重望,以正道自持。遇事敢言,每论时政,有未允者,必固称不可,上嘉其无隐。赵普开国元老,蒙正后进,历官一纪,遂同相位,普甚推许之。

因对,论及征伐,上曰:“朕比来征讨,盖为民除暴,苟好功黩武,则天下之人熸亡尽矣。”蒙正对曰:“隋唐数十年中四征辽碣人不堪命炀帝全军陷没太宗自运土木攻城如此卒无所济且治国之要在内修政事则远人来归自致安静”上韪之。

尝灯夕设宴,蒙正侍,上语之曰:“五代之际,生灵凋丧,周太祖自邺南归,士庶皆罹剽掠,下则火灾,上则彗孛,观者恐惧,当时谓无复太平之日矣。朕躬览庶政,万事粗理,每念上天之贶,致此繁盛,乃知理乱在人。”蒙正避席曰:“乘舆所在,士庶走集,故繁盛如此。臣尝见都城外不数里,饥寒而死者甚众,不必尽然。愿陛下视近以及远,苍生之幸也。”上变色不言。蒙正侃然复位,同列多其直谅。

上尝欲遣人使朔方,谕中书选才而可责以事者,蒙正退以名上,上不许。他日,三问,三以其人对。卒用蒙正所荐,果称职。

富言者,蒙正客也。一日白曰:“儿子十许岁,欲令入书院,事廷评、太祝。”蒙正许之。及见,惊曰:“此儿他日名位与吾相似,而勋业远过于吾。”令与诸子同学,供给甚厚。言之子,即弼也。后弼两入相,亦以司徒致仕。其知人类如此。

(《宋史•列传第二十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岁星(木星)绕太阳一周大约需要十二年,所以古代称十二年为一纪。

b.灯夕是元宵节的别称,旧俗在元宵节那夜张灯游乐,因此称为“灯夕”。

c.乘舆是指专供天子或诸侯乘坐的车子,这个意义在古代始终没有变过。

d.致仕在古代指官员正常退休,年龄一般为七十岁,如患病,也可提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吕蒙正事亲至孝。作为嫡子,他曾与母亲一起被父亲赶出家门,生活极度困窘,但在他做官后,依然不计前嫌,将父亲接回家中奉侍。

b.吕蒙正敢于坚守正道。他能直言,每次讨论时政大事,有不公平的,一定坚持反对意见,这种不加隐瞒的议政风格,得到了皇上的认可。

c.吕蒙正不畏权威。皇上谈到自己治国政绩时颇为自得,吕蒙正却劝他要以城外百姓幸福为念,虽引起皇上不满,但吕蒙正依然从容处之。

d.吕蒙正善于识别人才。第一次见到还未入书院学习、才十几岁的富弼,就认为他以后的名位可与自己相近,富弼后来果然两度出任宰相。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蒙正遽止之曰:“若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不若毋知之为愈也。”时皆服其量。(5分)。

(2)上尝欲遣人使朔方,谕中书选才而可责以事者,蒙正退以名上,上不许。(5分)。

参考答案:

1.c。隋唐数十年中,四征辽碣,人不堪命。炀帝全军陷没,太宗自运土木攻城,如此卒无所济。且治国之要,在内修政事,则远人来归,自致安静。

2.c。也可泛指皇帝用的器物,在文中则是皇帝的代称。

3.c。“城外的百姓”应为“天下苍生”。

4.(1)吕蒙正急忙制止说:“如果知道他的姓名,就会终身不能忘记,不如不知道为好。”当时人都佩服他的度量。(“遽”“若”“时”各1分,“不若……之为愈”句式1分,句子表达准确、通畅1分。)。

(2)皇上想派人出使朔方,命令中书省选择有才能而可以担负重任的人,蒙正退朝后,上奏人选名字,皇上不批准。(“使”“才”“以名上”“不许”各1分,句子表达准确、通畅1分。)。

排比知识点。

(一)概念: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证据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二)排比和种类:

1、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

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分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清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单句排比例如:

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台。如今八连穿草鞋,把香风毒雾肢下踩。

4、复句排比。例如:

如果我们能够研制出一种类似鹰眼的搜索、观测技术系统,就能够扩大飞行员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视敏度。如果能研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电子鹰眼”,就有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的发射。如果能给导弹装上小巧的“鹰眼系统”,那么它就可以象雄鹰一样,自动寻找、识别、追踪目标,做到百发百中。

(三)排比的作用:

1、内容集中,增强气势;2、叙事透辟,条分缕析;3、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四)排比与对偶的区别:

1、对称性与平列式。对偶是二个语言单位,而排比是三个以上语言单位。对偶必须对称。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

2、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揭示语,使排体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3、对偶以要求平仄对仗为佳,排比则无此要求。

人物描写的方法。

1、肖像(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

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如何写篇三

文言文阅读(12分)。

【甲】秦王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节选自《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乙】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盘诎。子墨子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曰:“吾请无攻宋矣。”(节选自《墨子·公输》)。

【课后练习题】。

6.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布衣: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都穿布衣服,故称布衣。

b.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九:九种(攻城的方法)。

c.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休祲: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祲,不祥。

d.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寇:入侵。

7.下面各项中划线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挺剑而起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b.虽杀臣,不能绝也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c.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子墨子九距之。

d.仓鹰击于殿上子墨之闻,起于鲁。

8下列各项是对两则文言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表现的都是面对强敌,要避免战争除了理直气壮、义正辞严、不畏强迫外,更重要的是艰苦的实践精神,只有把道义与实力结合,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其野心。

b.【甲】文“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的根本原因是“伏尸二人,流血五步”。

c.【乙】文楚王“吾请无攻宋矣”是因为“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d.【甲】【乙】两文从写作方法看都用了对比手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读后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阅读下面两则选文,完成20一22题。(6分)。

伯瑜有过,其母笞之,泣。母曰:“他日苔汝未尝泣,今泣,何也?对曰:他日得杖常痛,今母老矣,无力,不能痛,是以泣。

(选自《韩诗外传》)。

9.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其母笞之(用鞭、杖或竹板打)b同行者皆弃老弱走(逃跑)。

c遂得免害(于是)d杀之不义(指代母亲)。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他日得杖常痛,今母老矣,无力,不能痛,是以泣。

11.两则选文中的主人公对母亲的孝,分别体现在哪里?(2分)(用自己的话回答)。

【阅读理解答案】。

6.b7.a8.b9d。

10.以前挨揍非常疼,今天母亲老了,没劲了,不能打疼我了,因为这个我哭。

11.伯瑜的孝体现在为母亲的年迈和自己惹母亲生气而伤心落泪。司马芝的孝体现在遇贼时宁愿自己死亡也不愿丢下母亲,将她的养老送终问题拜托山贼。

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如何写篇四

瘐质,字行修,少而明敏。八岁诵梁世祖《玄览》等十赋,拜童子郎。开皇元年,除奉朝请,历鄢陵令,迁陇州司马。大业初,授太史令。立言忠鲠,每有灾异,必指事面陈。而炀帝性多忌刻,齐王谏亦被猜嫌。质子俭时为齐王属,帝谓质曰:“汝不能一心事我,乃使儿事齐王,何向背如此邪?”质曰:“臣事陛下,子事齐王,实是一心,不敢有二。”帝怒不解,由是出为合水令。八年,帝亲伐辽东,征诣行在所。至临渝谒见,帝谓质曰:“朕承先旨,亲事高丽,度其土地人民,才当我一郡,卿以为克不?”质对曰:“以臣管窥,伐之可克,切有愚见,不愿陛下亲行。”帝作色曰:“朕今总兵至此,岂可未见贼而自退也?”质又曰:“陛下若行,虑损军威。臣犹愿安驾住此,命骁将勇士指授规模,倍道兼行,出其不意。事宜在速,缓必无功。”帝不悦曰:“汝既难行,可住此也。”及师还,授太史令。九年,复征高丽,又问质曰:“今段复何如?”对曰:“臣实愚迷,犹执前见。陛下若亲动万乘,糜费实多。”帝怒曰:“我自行尚不能克,直遣人去,岂有成功也!”帝遂行。既而礼部尚书杨玄感据黎阳反,帝大惧,遽而西还,谓质曰:“卿前不许我行,当为此耳。今者玄感其成事乎?”质曰:“玄感地势虽隆,德望非素,因百姓之劳苦,冀侥幸而成功。今天下一家,未易可动,终必无成。”十年,帝自西京将往东都,质谏曰:“比岁伐辽民实劳敝陛下宜镇抚关内使百姓毕力归农三五年间令四海少得丰实然后巡省于事为宜陛下思之”。帝不悦,质辞疾不从。帝闻之,怒,遣使驰传,锁质诣行在所。至东都,诏令下狱,竟死狱中。

(节选自《隋书·列传·卷四十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迁:官职任免中的常用词语,例如“左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本文主人公就由鄢陵县令升任为陇州司马。

b.太史令:西周、春秋时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等,为朝廷重臣;隋炀帝时负责编写史书和天文历法,为从五品官员。

c.礼部:隋唐时为六部之一。长官为礼部尚书,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并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藩属和外国往来之事。

d.西京、东都:在不同时代所代指的城市不同。如本文中,西京指长安,东都指洛阳。到北宋时东都指开封,西京指洛阳。

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瘐质聪明机敏,屡受提拔。他八岁就能背诵梁世祖的多篇赋文,隋文帝时做过鄢陵县令和陇州司马,隋炀帝初年被授予太史令。

b.瘐质刚正不阿,个性耿直。每当有灾变天象,他一定要把可能发生的灾变当面告诉皇上;而且两次阻止炀帝亲征,即使被夺爵罢官也不屈服。

c.瘐质富有远见,才能超众。他认为炀帝亲征劳民伤财,只需派遣精锐出其不意去攻打敌人即可;他还料定叛军不得民心,一定不能成功。

d.瘐质心怀社稷,情系苍生。他反对皇帝连年征战和出巡,主张安抚百姓,与民休息,使他们能全力耕作,尽快过上富足的生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朕承先旨,亲事高丽,度其土地人民,才当我一郡,卿以为克不?(2分)。

(2)玄感地势虽隆,德望非素,因百姓之劳苦,冀侥幸而成功。(2分)。

1.【答案】b。

2.【答案】a(左迁,降级。)。

3.【答案】b(原文并没有显示出“他被夺爵罢官”。)。

2分:采分点“事”(征讨)、“度”(估计、估量)、“当”(相当)、“不”(同“否”)四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句意通顺1分。

(2)翻译:玄感所据之地,地势虽好,但道德威望却不是一向就有的,只借助于百姓的劳苦,希望侥幸成功。

2分:采分点“素”(向来)、“因”(依靠、凭借)、“冀”(希望)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句意通顺2分。

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如何写篇五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10分)。

(选自《苏轼文集?太息送秦少章》)。

19.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20.秦少游(秦观)、张文潜(张耒)与哪两位北宋文学家并称“苏门四学士”?(2分)。

21.结合文段,概括苏轼与欧阳修相似的对待后辈做法。(2分)。

参考答案:

19.士骇于所未闻/不能无异同/故纷纷之言/常及吾与二子/吾策之审矣/士如良金美玉/市有定价(6分)。

20.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晁补之(字无咎,号归来子)。(2分)。

21.勉励、奖掖后进。(2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如何写篇六

宁(即甘宁)厨下儿曾有过,走投吕蒙。蒙恐宁杀之,故不即还。后宁赍礼(赠送礼物)礼蒙母,乃出厨下儿还宁。宁许蒙不杀。斯须(一会儿)还船,缚至桑树,自挽弓射杀之。毕,解衣卧船中。蒙大怒,击鼓会兵,欲就船攻宁。宁闻之,故卧不起。蒙母徒跣(赤脚步行)出谏蒙曰:“至尊(指吴主孙权)待汝如骨肉,属汝以大事,何有以私怒而欲攻杀甘宁?宁死之日,纵至尊不问,汝是为臣下非法。”蒙素至孝,闻母言,即豁然意释,自至宁船,笑呼之曰:“兴霸(甘宁的字),老母待卿食,急(赶快)上!”宁涕泣嘘欷(哽咽,抽噎)曰:“负卿!”与蒙俱还见母,欢宴竟日。

2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宁厨下儿曾有过过:过失b.宁许蒙不杀许:答应。

c.蒙母徒跣山谏蒙曰谏:进谏d.属汝以大事属:通“嘱”,嘱托。

24.请将“蒙大怒,击鼓会兵,欲就船攻宁”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译文:

25.文中吕蒙形象鲜明,试概括这一人物性格特点,并作简要分析。(2分)。

答:

答案:

23、c(“谏”应为“劝说”的意思。)。

24、吕蒙大怒,擂起战鼓,调动军队,打算上船攻打甘宁。(错译“兵”、“就”的意思各扣0.5分,句式不顺扣1分。)。

25、吕蒙性格: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深明大义、顾全大局。(1分。答对性格中的一点得1分,每多答对一点加1分,附加分不得超过2分。)在甘宁背信弃义的情况f,吕蒙能听从母亲的意见,以国事为重,不以私怒而攻杀甘宁。(]分。)。

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如何写篇七

文言文,完成1~4题。

瘐质,字行修,少而明敏。八岁诵梁世祖《玄览》等十赋,拜童子郎。开皇元年,除奉朝请,历鄢陵令,迁陇州司马。大业初,授太史令。立言忠鲠,每有灾异,必指事面陈。而炀帝性多忌刻,齐王谏亦被猜嫌。质子俭时为齐王属,帝谓质曰:“汝不能一心事我,乃使儿事齐王,何向背如此邪?”质曰:“臣事陛下,子事齐王,实是一心,不敢有二。”帝怒不解,由是出为合水令。八年,帝亲伐辽东,征诣行在所。至临渝谒见,帝谓质曰:“朕承先旨,亲事高丽,度其土地人民,才当我一郡,卿以为克不?”质对曰:“以臣管窥,伐之可克,切有愚见,不愿陛下亲行。”帝作色曰:“朕今总兵至此,岂可未见贼而自退也?”质又曰:“陛下若行,虑损军威。臣犹愿安驾住此,命骁将勇士指授规模,倍道兼行,出其不意。事宜在速,缓必无功。”帝不悦曰:“汝既难行,可住此也。”及师还,授太史令。九年,复征高丽,又问质曰:“今段复何如?”对曰:“臣实愚迷,犹执前见。陛下若亲动万乘,糜费实多。”帝怒曰:“我自行尚不能克,直遣人去,岂有成功也!”帝遂行。既而礼部尚书杨玄感据黎阳反,帝大惧,遽而西还,谓质曰:“卿前不许我行,当为此耳。今者玄感其成事乎?”质曰:“玄感地势虽隆,德望非素,因百姓之劳苦,冀侥幸而成功。今天下一家,未易可动,终必无成。”十年,帝自西京将往东都,质谏曰:“比岁伐辽民实劳敝陛下宜镇抚关内使百姓毕力归农三五年间令四海少得丰实然后巡省于事为宜陛下思之”。帝不悦,质辞疾不从。帝闻之,怒,遣使驰传,锁质诣行在所。至东都,诏令下狱,竟死狱中。

(节选自《隋书·列传·卷四十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迁:官职任免中的常用词语,例如“左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本文主人公就由鄢陵县令升任为陇州司马。

b.太史令:西周、春秋时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等,为朝廷重臣;隋炀帝时负责编写史书和天文历法,为从五品官员。

c.礼部:隋唐时为六部之一。长官为礼部尚书,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并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藩属和外国往来之事。

d.西京、东都:在不同时代所代指的城市不同。如本文中,西京指长安,东都指洛阳。到北宋时东都指开封,西京指洛阳。

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瘐质聪明机敏,屡受提拔。他八岁就能背诵梁世祖的多篇赋文,隋文帝时做过鄢陵县令和陇州司马,隋炀帝初年被授予太史令。

b.瘐质刚正不阿,个性耿直。每当有灾变天象,他一定要把可能发生的'灾变当面告诉皇上;而且两次阻止炀帝亲征,即使被夺爵罢官也不屈服。

c.瘐质富有远见,才能超众。他认为炀帝亲征劳民伤财,只需派遣精锐出其不意去攻打敌人即可;他还料定叛军不得民心,一定不能成功。

d.瘐质心怀社稷,情系苍生。他反对皇帝连年征战和出巡,主张安抚百姓,与民休息,使他们能全力耕作,尽快过上富足的生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朕承先旨,亲事高丽,度其土地人民,才当我一郡,卿以为克不?(2分)。

(2)玄感地势虽隆,德望非素,因百姓之劳苦,冀侥幸而成功。(2分)。

参考答案:

1.【答案】b。

2.【答案】a(左迁,降级。)。

3.【答案】b(原文并没有显示出“他被夺爵罢官”。)。

2分:采分点“事”(征讨)、“度”(估计、估量)、“当”(相当)、“不”(同“否”)四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句意通顺1分。

(2)翻译:玄感所据之地,地势虽好,但道德威望却不是一向就有的,只借助于百姓的劳苦,希望侥幸成功。

2分:采分点“素”(向来)、“因”(依靠、凭借)、“冀”(希望)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句意通顺2分。

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如何写篇八

富弼,字彦国,河南人。少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曰:“王佐才也。”以其文示王曾、晏殊,殊妻以女。仁宗复制科,仲淹谓弼:“子当以是进。”举茂材异等,授将作监丞、签书河阳判官。时西夏首领二人来降,位补借奉职。弼言当厚赏以劝来者。事下中书,宰相初不知也。弼叹曰:“此岂小事,而宰相不知邪!”更极论之,于是从弼言。帝锐以太平责成宰辅,数下诏督与范仲淹等,又开天章阁,给笔札,使书其所欲为者;且命仲淹主西事,弼主北事。弼上当世之务十余条,大略以进贤退不肖、止侥幸、去宿弊为本。弼欲渐易监司之不才者,使澄汰所部吏,于是小人始不悦矣。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制科,古代由皇帝亲自下诏临时设置的科举考试科目。

b.粟,五谷之一,即高粱,是中国古代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

c.公,古代贵族五等爵位中的头等,爵位一般由嫡长子孙世袭。

d.薨,死的一种说法,例如周代诸侯、唐代二品以上官员之死。

12.下列对原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富弼目光敏锐,见识卓越。他认为给与归降之人的赏赐过于微薄,不利于规劝其他人降服,并对宰相反应的迟钝表示不满。

b.富弼尽职尽责,勇于革新。宋仁宗渴望天下太平,多次下诏书进行督促,富弼顺势进言,力图革故鼎新,因此得罪了一些人。

c.富弼敢于担当,解民危困。河朔发生水灾,富弼完善前人的救灾方案,合理安置灾民,其方法简便周到,天下以之为样板。

d.富弼才能卓著,百官推崇。他被授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士大夫互相庆贺。富弼人气之高,令仁宗心生嫌隙。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2)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

14.在今天看来,富弼的救灾方案仍有颇多启示意义,请分条概括其救灾之法。

答案:

10.b11.b12.d。

13.

(1)谚语说:“桃树李树不会讲话,树下却自然地被人踩出一条小路。”这话虽然说的是小事,但可以用来比喻大道理呀。(2)富弼当宰相,遵守典章制度,按照旧例行事,并参考公众议论,其中不掺杂私心。14.一是保障民众基本生存需要。二是有效动员官员。三是鼓励民众自救。四是采取措施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

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如何写篇九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小题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阅十余岁阅:

不亦颠乎颠: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尔辈不能究物理。

翻译:

众服为确论。

翻译:

【小题4】下列四图,最接近老河兵对河中石兽原因分析的是()(2分)。

答案。

【小题1】c(2分)。

【小题2】阅:经过,过了。(1分)颠:通癫,疯狂。(1分)。

【小题3】(1)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2分)(2)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2分)。

【小题4】a(2分)。

参考答案。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中的提示,意义指字词的含义,用法词的变用,哪一点相同都可以。了解文言常用字词多个义项,可直接判断,可用反选排除法。c项中的于都是在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如本题中阅是古今异义字中,颠通假字,要注意辨析。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比如物理古今异义,要有古义解释,最后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4】。

试题分析:从文中找到老河兵对河中石兽原因分析的句子,理解后据此选择答案。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如何写篇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日:“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之先行,子随我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

2.这个故事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

1.狐假虎威。

2.遇到情况后要认真动脑分析,警惕那些依仗别人势力吓唬人、欺压人的人。(意思对即可)。

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如何写篇十一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下列加粗字。

(1)影布石上影_________________。

(2)往来翕忽翕忽_______________。

(3)凄神寒骨凄_________________。

(4)悄怆忧邃邃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各组加粗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b、潭中鱼可百许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c、水尤清冽以其境过清。

d、乃记之而去乃不知有汉。

3、翻译划线句子。

4、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_________的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鱼,则变换为_________的手法;第三段写潭水的来源及岸势,多采用__________修格,摹形状貌,形象逼真。

5、最能概括潭中氛围的句子是哪句?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境?

参考答案:

1、(1)鱼的.影子;(2)轻快敏捷;(3)凄凉;(4)深远。

2、b。

3、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4、移步换景、特写镜头、比喻。

5、四面竹树悄怆幽邃孤凄悲凉的心境。

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如何写篇十二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秩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湖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1)山门圮于河(2)湮于沙上()。

(3)如是再啮()。

2.指出下面句子中“之”所指代的内容。(2分)。

(1)一老河兵闻之()。

(2)当求之于上流()。

3.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1分)。

众服为确论。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3分)。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译文:

5.联系原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其一”“其二”的具体内容。(3分)。

参考答案。

1.(3分)(1)倒塌(2)埋没(3)咬,这里意为冲激。

2.(2分)(1)讲学家所说的话(讲学家所说的道理)(2)石兽。

3.(1分)众/服为确论。

4.(3分)照他(老河兵)说的那样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之外找到了石兽。(采分点:“如”、状语后置句式各1分,译出大意1分)。

5.(3分)“其一”是指只考虑到石头和沙子的性质(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1分)“其二”指还需考虑到水的冲击会掏空石头下面的沙子,从而让石头翻转,离开原来的位置,朝水流相反的方向移动到上游去。(2分)(照抄原文,理解正确,可酌情给1分)。

(36年湖南省常德市中考语文真题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如何写篇十三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并体会与现代汉语意思的不同。

(1)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古义今义。

(2)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古义今义。

(3)会项伯欲活张良古义今义。

(4)沛公然其计,从之古义今义。

10、翻译下列句子。

(1)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2)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

阅读答案。

9.

(1)称王大王。

(2)抵抗距离。

(3)使……活下来生活,存活。

(4)听从跟从。

10.

(1)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听说项羽发怒,想要攻打沛公,就派人去对项羽说:“沛公要在关中称王,让秦王子婴做丞相,把秦官所有的珍宝都据为己有。”

(2)项羽说:“这是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然我怎么会这样呢?”

翻译。

有人游说沛公说:“秦地的富足是其它地区十倍,地理形势又好。现在听说章邯投降项羽,项羽给他的'封号是雍王,在关中称王。如今要是他来了,沛公您恐怕就不能拥有这个地方了。可以赶快派军队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军进来。并且逐步征集关中的兵卒,加强自己的实力,以便抵抗他们。”沛公认为他的话有道理,就依从了他的计策。十一月中旬,项羽果然率领诸侯军西进,想要进入函谷关。可是关门闭着。项羽听说沛公已经平定了关中,非常恼火,就派黥布等攻克了函谷关。十二月中旬,到达戏水。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听说项羽发怒,想要攻打沛公,就派人去对项羽说:“沛公要在关中称王,让秦王子婴做丞相,把秦宫所有珍宝都据为己有。“曹无伤想借此求得项羽的封赏。亚父范增劝说项羽攻打沛公,项羽正在犒劳将士,准备次日和沛公会战。这时项羽兵力有四十万,号称百万;沛公的兵力有十万,号称二十万,实力抵不过项羽。恰巧项伯要救张良,使他不至于与沛公一起送死,趁夜来沛公军营见张良,因而有机会让项伯向项羽说了一番道理,项羽这才作罢。次日沛公带了百余名随从骑兵驱马来到鸿门见项羽,向他道歉。项羽说:“这是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然我怎么会这样呢?”沛公因为是带着樊哙、张良去的,才得以脱身返回。回到军营,立即杀了曹无伤。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如何写篇十四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概括这两段文字的内容。

第1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_________、临危受命和_________。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

4.由是感激中的是指代什么?(用原文作答)。

5.此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中的此指代什么?(用原文作答)。

1.自叙三顾茅庐之恩。

追忆白帝托孤,并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

2.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3.三顾茅庐白帝托孤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

4.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5.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如何写篇十五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选自《韩非子》)。

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如何写篇十六

居争夺奔竞之中,而见旷逸高世之举。嚣尘滞虑一扫而空,心开目明,顿还旧观。暑风旱雨不足以喻其快也,渴浆饥炙不足以喻其美也,沂浴雩游不足以喻其清也。

晋文公反国之初,从行诸臣骈首争功,有市人之所不忍为者。而介子推独超然处众纷之外,孰谓此时而有此人乎?是宜百世之后,闻其风者犹咨嗟叹颂而不能已也。

虽然盗跖之风不足以误后世,而伯夷之风反可以误世。凡人之情,既恶之则必戒之,其所以陷溺而不知非者,皆移于所慕也。推尤诸臣之贪功,其言未必非也;其言之所自发,则非也。使晋文赋之以禄,推以此为辞禄之言,虽不尽中理,犹不失为狷介也。而推之言不在于禄方赋之初,而在于禄不及之后。吾固疑推之不主于理,而主于怨也。

推若果以从亡之臣为不当赏,则狐、赵从亡之臣也,己亦从亡之臣也,其不赏,均也。文公之赏狐、赵,固滥而可责也。赏者为滥,则不赏者乃理之常也。是文公失之于狐、赵,而得之于我。君待我以常,我自安其常,怨何为而生?身何为而隐乎?是非无两立之理。赏者是,则不赏者非;赏者非,则不赏者是。今推既咎文公之滥赏,又怨文公之不赏,此近于人情乎?吾是以知推之言,特借理而逞怨也。

天下固有迹高而心卑,形清而神浊者矣,如推之徒是也。聚争名者于朝,聚争利者于市。山之巅、水之涯,忽遇如推者,焉非不萧然可喜也?怨心内积,则林麓未必非幽絷之网,涧溪未必非忿激之声也,吾未见此之果胜彼也。(选自吕祖谦《东莱博议》,有删节,题目为编者所加。)。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心开目明,顿还旧观旧观:本来的样子。

b.推尤诸臣之贪功尤:责备。

c.真实底蕴,举皆披露底蕴:内情。

d.天下固有迹高而心卑卑:谦卑。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孰谓此时而有此人乎去今之墓而葬焉。

b.推若果以从亡之臣为不当赏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c.今推既咎文公之滥赏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d.焉非不萧然可喜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介子推隐居“不言禄”的行为,受到历代人的赞赏。但在此文中,作者深刻地剖析了介子推的内心,揭露了介子推的虚伪。

b.作者从“人情”角度出发,认为介子推的话未必是错的,但他的话的出发点是错误的,流露个人对封赏不及于己的怨忿之情。

c.作者对介子推之为人虽有批判,但还是肯定其“狷介”的一面,毕竟介子推不与人争名利而退隐山林,这一点还是超越世人的。

d.此文文笔生动,分析透彻。尤其是作者不囿于以往对历史人物的定论,发前人之所未发,体现了作者独立思考的精神,对读者极具启发意义。

1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凡人之情,既恶之则必戒之,其所以陷溺而不知非者,皆移于所慕也。(4分)。

(2)吾是以知推之言,特借理而逞怨也。(3分)。

20.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

《孟子辨惑》。

答案:

16.【答案】d。

【解析】卑:卑劣。

17.【答案】a。

【解析】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

18.【答案】c。

【解析】作者并不认为介子推是狷介之士。

19.【答案】(1)一般人的感情是,如果讨厌它必定会戒除它,那些沉溺其中而不知错误的人,是因为都被自己所仰慕的人改变。(2)我因此知道介之推的话,只不过是假借道理来发泄怨恨。

译文:处在人人竞相奔走抢夺的境地,才显现旷达闲逸,超脱凡俗的行为。喧嚣的尘世和凝滞的欲念一下子扫除干净,那么心态就开朗,眼睛就明亮,顿时恢复了自己本来的样子。酷暑时的凉风,干旱时的雨水,都不足以比喻这种愉快;口渴时的琼浆,饥饿时的烤肉,都不能够比喻这种美味;在沂河洗浴,在雩台游玩,都不足以比喻这种清泉。

当初晋文公回到晋国,跟从他的`人竞相争夺功劳,有些事商人都不忍心做得出来。然而介子推一个人超脱在众人纷争之外,谁会想到这个时候还有这样的人呢?难怪百世之后的人,听到他的道德风尚之后都会不停地感叹赞颂。

虽然如此,盗跖的风范不能使后人迷误,而伯夷的风范反而可以使后人迷误。一般人的感情是,如果讨厌它必定会戒除它,那些沉溺其中而不知错误的人,是因为都被自己所仰慕的人改变。介子推责备各位大臣贪恋功劳,他的话未必是错的,他的话的出发点却是错误的。假使晋文公给他厚禄,介子推把这话作为推辞俸禄的话,虽然不是很合理,他还不失为狷介的人。介子推的话不是在俸禄颁发之前,而是等到自己没有得到俸禄的时候才说的。我本来就怀疑介子推不是立足于道理,而是立足于怨恨。

介子推果真认为跟从晋文公流亡的功臣不应当奖赏,那么狐毛、狐偃、赵衰作为跟从流亡的臣子,自己也是跟从流亡的臣子,如不奖赏,就都不奖赏了。晋文公奖赏狐、赵固然很泛滥了,可以责备。行赏是道理穷尽了,那么不行赏是常理。这是晋文公对待狐、赵等人有过失,而对我是有理的。国君以常理对待我,我安于常理,怨恨从哪里产生呢?自己为何要隐居呢?对错没有并行的道理。奖赏对,那么不奖赏就错;奖赏错,那么不奖赏就对。现在介子推既然责备晋文公滥行赏赐,又责怪晋文公不赏赐,这还是近人情的吗?我因此知道介子推的话,只不过是假借道理来发泄怨恨。

天下固然有行迹高远而内心卑劣,形态清绝而神情污浊的人,像介子推这样的人就是。在朝廷有聚在一起争夺名誉的人,在市场有聚在一起争夺利益的人。在山的顶端、水的岸边,突然碰见像介子推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不突然感到高兴呢?怨恨的心在里面积聚,那么森林与山脚未必不是幽禁拘留的渔网,山涧小溪的水流声未必不是愤恨激烈的声音,我没有发现这些地方要胜过其他地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