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我的草原情结散文范本(通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7 13:37:54 页码:8
我的草原情结散文范本(通用8篇)
2023-11-17 13:37:54    小编:ZTFB

总结是一种提高效率、提升能力的重要方式。如何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是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以下是一些关于总结的经典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总结的启示和思路。

我的草原情结散文范本篇一

我的老家在北京的南边大约有四百来公里,不远,也不太近。但是在二十四岁之前,我从来没有去过北京。那个时候,北京给的我印象就是课本上的天安门和万里长城,要不就是那神秘而古老的故宫。可以说,我对北京的印象是纯粹而天真的,是心中最美丽的向往。

虽然我小时候没有去过北京,北京给我的信息却是铺天盖地的。毛主席、朱总司令、周总理都住在北京城里,这些可都是经天纬地的伟人呀;戏匣子(收音机)里、报纸上也经常说着北京的消息,天天有,时时新。我感觉,那个时候的北京离我们很远,很远,可能是我这一辈子也不可能到达的地方。

其实六岁那年,我是有机会去逛北京城的。我爷爷的姐姐也就是我老姑的女儿在解放前就嫁进了北京城,听说还嫁了一个老革命,死后还进了八宝山,日子过得还可以。我六岁那年,爷爷要进北京城去看望他的姐姐。我是爷爷的大孙子,爷爷也想带我去北京城见识一下,开阔一下眼界。爷爷反复地叮嘱我,叫我准备好,和他一起去北京。

那个时候,我们农村没有公共汽车,更没有私人跑交通的个体户。要去北京,得先在村里、公社里开好证明,再早早起床,去我们地区坐通往北京的汽车。那天,爷爷是凌晨四点钟就起了床,当他叫醒我,说要去北京时,我看了一下黑乎乎的天,对爷爷说,天太黑了,我不去北京了。说完,我就又倒下睡着了。

虽然过了好多年,爷爷还一直用这一句话来开我的玩话。爷爷生前经常说,呵呵,当年叫你去北京,你被叫醒了,用手揉了一下眼,说天太黑了,不去北京了,话一说完就倒在炕上呼呼地睡着了,呵呵,呵呵。我小时候,对当年的情况还有一点印象。随着年纪的增大,我对当年的情景印象就越来越模糊了。有的时候,我都怀疑这到底是不是发生在我身上的事。

我的进北京情节,在没有开花时,就烟消云散了。后来,我和众多的同龄人一样,开始了紧张而艰苦的求学生涯,开始了从农村到城里的长征。小学、初中、高中,我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了下来,对进北京这件事也早就束之高阁,无瑕顾及了。只是到了高三,我在县高中里,碰见了一个北京来的插班生韩勇。

韩勇说一口标准的北京话,儿语音特别显眼,和我们说的话差别很大。韩勇戴一副金边近视眼镜,脸很苍白,人也很瘦,平时和我们的话也不多,上完课就走出校门,回自己在县城大街边上租住的地方睡觉。韩勇说,你们住的宿舍也太脏了,哪有二十多人一起住在一大间房里的,那是人住的地方吗?!我才不敢去你们宿舍睡觉呢。

我们上学回家,还是这么睡的`,韩勇怎么会这么说呢。韩勇说,在北京,孩子从小就睡在自己的房子里,不和父母一起睡的。听到这些,我大吃一惊,心里想,原来北京人是这么讲究呀。

韩勇还说,你们可能感觉你们的县高中不怎么样,可是在我们北京,你们学校的名气可非同小可。韩勇还说,他之所以跑了三四百公里来这里读书,是他爸妈通过熟人走门子、托关系才来到我们学校当插班生的,当个插班生可真的不容易。后来,我听说,韩勇的爸妈是北京协和医院的医生,在医院里好象都是主任级的。

因为我的学习还可以,帮韩勇讲过几道数学题,因此我曾经幸运地成为极少数被邀请进入韩勇宿舍的男生之一。我至今还记得,那是一个单间,就在县城十字大街边上,好象是个二楼,位置很繁华,是当时我们县城的中心区。虽然现在想起来,那个房间也不怎么样,可是在当时我的眼里,自己能够有一间房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那里简直就是天堂。

韩勇的学习成绩很是一般,一考试,我们经常在总分上把他拉下二百来分。这个成绩按照我们河北的高考成绩,什么学校也上不了的。可是,韩勇却一点也不在乎,还说自己进步太大了,考上大学一点问题也没有。高考前一个月,韩勇被他的爸妈接回了北京,并一举考上了北京医学院,这个消息把我们班的全体同学惊了一个目瞪口呆。这样的好学校,我们尖子生也不一定能够考得上,而韩勇竟然能够考上了,太不可思异了。

后来我们才明白,原来我们河北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和北京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完全是两回事,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原来北京城里的孩子,比我们拥有多得多的特权。后来,我还听说韩勇大学毕业后去了德国留学,后来就回国做医疗器材生意,听说发了大财,是最早富起来的那一批人。再后来,就再也没有听说韩勇的消息了。

高考后,我去上海上大学,在我们班三十七个同学中就有三个北京同学,说话和韩勇的腔调完全一样,做派却各不相同。他们是三种性格、三种脾气、三种人品,一个孤傲,一个随和,一个好强,以至于就有了三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孤傲的,全班没有一个朋友,男女同学都烦他;随和的,和全班同学的关系都不错;好强的,在班里有多少朋友就不知道了。

三个北京同学的命运也各不相同。孤傲的那个,因为在大二旷课被开除了。这个同学一点也不可惜,因为他根本就不正干,绝对的一个泼皮无赖,据说现在德国流浪,音讯皆无。好强的那个,毕业后去中国公安大学教书,不久就辞职,当了律师,现在好象去加拿大陪孩子读书了,也没有什么联系了。

随和的那个,进大学一个月就因去外边饭店吃饭和一伙刚劳改回来的人打架,被学校记了四年的大过,在大学毕业前一个月,又因故与我班一个男同学打架被开除了,这个就十分可惜。因为我班的那个男同学本来就十分欠揍,人品太差。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那个男生大学毕业不到一年,就因徇私枉法,收了人家的钱,被关进了班房。而这个被开除的同学,虽历经磨难,现在却也是事业有成,在全国各地开了十几个店,相当兴隆。

毕业后,我就来了海口,好象是来到了天边,离北京的距离是越来越远。可是真的没有想到,不到半年,我就有了去北京出差的机会,终于在一九九二年第一次进了北京。当时的北京,四处也是破破的、旧旧的、脏脏的、乱乱的,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第一次到达北京的晚上,我就喝醉了,醉了个一塌糊涂。我好象记得,第一次进北京,住的是京都饭店。

从此以后,我去北京的机会就越来越多了,也顺便逛了好多地方。北京的天安门、故宫、长城、十三陵、颐和园都已去过,可是,不论我逛多少地方,再也找不到那种童年时的感觉了。特别是近几年,北京的车越来越堵,人越来越多,空气越来越污浊,雾霾越来越浓,环境越来越差,人际关系越来越淡薄。我感觉,现在的北京,早就不是我小时候一心向往的北京了。小时候的北京,早就悄悄地离我而去了。

特别是最近两年,我母亲去了北京,儿子也在北京读书,我进北京的频率越来越勤。这两年去北京的次数,几乎超过了前些年的总和。前几天我去了一趟北京,专门看母亲和儿子。可是,我没呆上几天,就感觉鼻子特别难受,头整天晕晕的难受,象喝醉了一样,一个劲地疼,连呼吸都感到困难。因为亲情使然,我还是咬着牙呆了几天,没有给母亲和儿子说。

我现在越来越感觉到,北京对我来说,绝对是一个复杂的混合体,既深爱又有恨,既熟悉又陌生,既向往又背离。我之所以仍然爱着北京,是因为北京城里有我的至亲,有我这一辈子永远也无法报答的人。我之所以恨北京,因为我对这个污染得如此厉害的城市越来越没有感觉了,因为它早就将我小时候的美好向往破坏得体无完肤、支离破碎。说实话,我对北京已经没有感觉了。

我是一个单纯而善良的人,小时候如此,长大后也如此。我喜欢读书,诸子百家,无所不喜;我也喜欢写作,各种文体,都会信笔乱来。但是,我有我的原则和底线,绝对不搞网恋,绝对不会异想天开。我喜欢我现在的生活,我也向往我心中的美好。平时有空闲的时候,我喜欢把我的所思所想付于笔端,在夜深人静时,洋洋洒洒,一蹴而就。

今天晚上突然想到了北京,就信笔把我的感想写了下来。

我的草原情结散文范本篇二

周末,去五星街寻觅心仪的早点。面对林林总总的早点难提胃口。信步向西,一个不起眼“酸菜搅团”招牌扑入眼帘,再定神细看,果真是卖搅团的,虽然店面不大,装修甚是简朴,但食客还不少,不觉口舌生津,于是进店落座,也没问价钱,便迫不及待地示意老板“来一碗”。

搅团,玉米面食的一种,容易消化,老少皆宜。做法虽简单但做好却也不易。关键要在火候和稀干上做文章。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物质匮乏,玉米面也被人们变花样做成主食,搅团是主要的一种饭食,帮助农人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饥荒。

数分后,一碗热腾腾的搅团便摆在面前,外加一碗酸菜汤。学着其它食客的样子,我先从搅团碗里剔一疙瘩搅团,放到酸菜汤里蘸一下,便急急放入口中,这时一股新玉米的香味,酸菜的酸味,大蒜辣子的冲味便在舌尖萦绕开来:还是哪个味,好吃!享受美食的同时,心里由衷佩服这家老板的生意经。物欲横流、竞争激烈、人们讲究吃穿的今天,做生意就得有一种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思想,相信这独树一帜的搅团店,一定会赚的钵满盆满。

一碗搅团告罄,肚了虽胀得不行,但还是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是啊,有年头没吃搅团了。母亲尚在农村老家时,偶尔回家经不起我的死缠烂打,母亲会给我做一顿,但嗔怪还是少不了的:“现杀的土鸡你不吃,偏要吃这个,你看现在谁吃这东西,这点苞谷面还是跑了好几家才寻得,臭小子,尽给我找难题。”母亲的心思我懂。现在,在农人的眼里,搅团已很少有做了,拿它来待客,会伤及自己的面子,我们很少回来一趟,母亲想让我们吃点好的.。得知我们要到家,便捉鸡洗肉,边劳作还不时向路口张望。见我要吃搅团,心里不免有些落寞。现在母亲也进城生活了,想吃一顿母亲做的搅团,便成了一种奢望。记得党校路有一家早点摊子卖有,我光顾过几次,后来党校路拆迁,那家搅团铺子也不知去向了。屈指算了,四个年头未尝其味了,遗憾啊!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家六口人,属于人多地少的家庭。好在父母勤俭持家,日子还是过得去。但三天两头吃搅团是再也寻常不过的事了。每当夜幕降临,母亲对着我们笑呵呵地说:今儿晚吃搅团吧!姐弟几个高兴的手舞足蹈:吃搅团了,吃搅团了。其实,我们几个心在不搅团,而在于搅团出锅后的锅巴。母亲给我们几个分工:老大烧火,老二剥大蒜捣辣子,老三看管老四。这才到厨房洗锅,炒酸菜汤,烧水。待锅里水开后,母亲便将黄澄澄的玉米面倒进锅里,用擀面杖顺着一个方面搅动,一小会儿,搅团糊糊便成型了,它冒着莲花般大小气泡,一阵浓香便在灶间荡漾开来。母亲是做搅团的高手,在我们老家一带小有名气,左邻右舍的大姑娘俏媳妇都是她的徒弟。她做的搅团口感细腻,没有小面粒,炒的酸菜汤爽口开胃,尤其是搅团锅巴黄脆,厚实,香。闻得香味,我们姐弟几个便在锅台上一字排开,耐心等待让人垂涎三尺的搅团锅巴。做搅团的最后一个工序是把搅团糊糊装进水瓢里,再一小片一小片掉到事先准备的一个装有凉水的大水盆里,这时要注意摆臂和用力要均匀,否则搅团会大小不一,一来影响形状,二来影响口感。搅团糊糊在母亲的操作下,一个个母子分离扑进水盆,就好像是夏日里一个个精沟子娃娃扑扑腾腾掉进了池塘。搅团们一个个横七竖八在水盆里躺着“待命”。这时锅巴也炕脆了。由于烧水前在锅底抹了菜油,揭开的锅巴是个整块,呈锅状。我们不哄抢,因为母亲有规定:这锅巴不能吃完,得留上一小半招待客人,我们一人分得一块后四下散开了。父亲当着村上的干部,家里人客大,来客了免不了要做几个下酒菜,肉和蛋类欠缺,留下的搅团锅巴便起了大作用。母亲将这些锅巴掰成小块,用油炸酥,出锅时撒些盐巴,葱花,味精,一盘香喷喷的油炸锅巴便做好了,很受客人青睐。不大功夫,盆里的搅团冷却了,父亲也从田间回来了,一家人围在桌前,你一碗我一碗,一大盆搅团不知不觉底朝天。母亲灶间刷锅洗碗,父亲吆喝我们洗脸洗脚上床睡觉,一天的日了就这样在搅团的酸辣香味中结束了。

问老板:现在搅团还有锅巴没?老板头摇得像拨流鼓:没有,这城市里哪能做得成,包看我这搅团吃的人多,但还是没有农村里铁锅猛火做的好吃。老板说了真话。

是生活水平提高了,还是人们把以前的苦乐日了遗忘了,搅团已慢慢地从人们的生活中淡去,使我百思不得其解,只是搅团这个美食记忆,一直萦绕在心田挥之不去!

我的草原情结散文范本篇三

老舍,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我爱北京,我更爱今天的北京。”这是生于北京,并在此生活和工作长达42年的“人民艺术家”老舍生前的一句肺腑之言。爱北京、想北京、写北京,构成了老舍浓厚的北京情结。

在北京长大成人。

182月3日,老舍降生在北京西城护国寺后面的一个名叫“小羊圈”的曲折狭小的胡同。这里的居民大多一天只吃两顿饭,且住在夏漏雨、冬透风的破屋子里。他后来在《勤俭持家》一文中回忆说:“像我家,夏天佐饭的菜往往是盐拌小葱,冬天是腌白菜帮子,放点辣椒油。还有比我们更苦的,他们经常以酸豆汁度日,它是最便宜的东西,一两个铜板可以买很多,然后把所能找到的一点粮或菜叶子掺在里面,熬成稀粥,全家分而食之。从旧社会过来的卖苦力的朋友们都能证明,我说的一点不假。”自幼生长在这样的环境里,使老舍能够更多地接触下层人民,体察生活的艰辛。

老舍1岁半时,在正红旗当皇宫护军的父亲,因抵御八国联军进攻,在镇守北京正阳门的巷战中负伤阵亡。最后,侵略者攻进了城,在挨家挨户烧杀抢掠时,闯入了老舍的家。只因当时熟睡中的老舍恰巧被这些洋鬼子掀翻的一只大木箱子扣在下面,才侥幸躲过了一难。

此后,老舍的母亲每月仅得到清政府发放的饷银一两五钱,比父亲在世时的薪俸少了一半,且发得越来越不准时。为了维持全家人的生计,老舍的母亲不得不拼命地洗衣、缝补,把大批的衣裳揽回来做。

母亲坚强、豪爽、勤劳、诚实、待人热忱的品格,以及爱清洁、爱整齐、守秩序的习性,给老舍以深刻的感染和影响,后来他在《我的母亲》一文中,深怀感谢之情说:“我对一切人和事都取平和的态度,把吃亏当作当然的。但是,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和基本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非我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敢不去,正像我的母亲。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百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1905年,老舍在正觉寺开始了他近3年的私塾生活,后转入西直门大街市立第二初等小学校、南草厂第十三小学。小学毕业后,亲友们一致认为他应该去学手艺挣钱,以减轻家庭负担。老舍却毅然坚持要继续升学,于1913年1月23日考入北京市第三中学。只上了半年,他又偷偷地考上了一切费用全免的北京师范学校。

5年后,年仅19岁的老舍以品学兼优的成绩毕业,被任命为京师公立第十七高等国民小学校校长。由于工作出色,他于199月30日被提升为北郊劝学员兼教育部京师通俗教育研究会会员、公立北郊通俗教育讲演所所长。

这期间爆发的“五四”运动,深刻地影响了老舍,正如他后来所说的:“没有‘五四’,我不可能变成个作家。‘五四’给我创造了当作家的条件。”在当时勃然兴起、势不可挡的白话文运动的冲击下,已有一定文言体散文和旧体诗词底子的他,开始着了魔似的偷偷用白话文练着写小说。不过,这些习作绝大部分没有发表过,他也没想去投稿。

19春夏之际,老舍从西山养病回来,搬到由自己兼管的京师儿童图书馆去住。当时,他志在学习英文,便参加了缸瓦市基督教堂举办的英文夜校。在夜校,他与宝广林和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许地山等结为好友,并通过宝广林结识了“伦敦会”派往燕京大学任教的牧师埃文斯。

客居英国写北京。

通过已返回英国任教授的埃文斯推荐,老舍受聘为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华语讲师,聘期5年。他于1924年9月14日乘船来到伦敦,起初与来此留学的许地山合租一套房子,整日沉溺于小说创作的许地山对老舍产生了影响。此后,老舍又搬了几次家,多是廉价的学生公寓。

像许多身在异国他乡的人一样,来伦敦还不足半年,老舍便寂寞难耐,开始想家、想母亲、想朋友、想北京、想故国。正是这种浓烈的思乡之情,激起他最原始的创作冲动。他后来回忆说:“我们幼时所熟悉的地方景物,一木一石,当追忆起来,都足以引起热烈的情感,好多小说是由这种追忆而写成的。我们所最熟悉的社会与地方,不管是多么平凡,总是最亲切的。亲切,所以能产生好的作品……这种作品里,也许是对于一人或一事的回忆,可是地方景况的追念至少也得算写作动机之一。”

1925年,他回忆着自己在北京教育界任职时的一幕幕经历,开始在东方学院图书馆里创作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断断续续一年后才完稿。有关当时的写作情景,他后来回忆说:“浮在记忆上的那些有色彩的人与事都随手取来,没等把它们安置好,又去另拉一些,人挤着人,事挨着事,全喘不过气来。”

适逢国内《小说月报》主编郑振铎正在伦敦,老舍就把《老张的哲学》原稿拿给他看,得到的评价是“很好”。不久,这部小说在《小说月报》1926年7月号上,以本名“舒庆春”开始连载,第二期即改署笔名“老舍”,半年后才登完。次年,这部小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因其文风幽默,“京味”十足,对北洋政府统治下的北京教育界的黑暗和混乱状况写作真实、揭露有力,故而轰动一时,销路很好。

此后,老舍继续沿着这条创作路子,又写下了第二部长篇小说《赵子曰》和第三部长篇小说《二马》。当《二马》开始在《小说月报》上连载时,老舍已离开伦敦,在欧洲大陆游历了3个月后,于1930年春返回祖国。

成熟的“京味”作家。

1930年至1937年11月,老舍在济南和青岛工作、生活期间,迎来了他的第一个创作丰收期。其中,《骆驼祥子》的问世,奠定了老舍作为一个成熟的“京味”作家的重要地位,这部作品也成为现代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骆驼祥子》的创作灵感来源于老舍与山东大学一位朋友的闲聊,这位朋友在闲谈中,说起他在北平时曾接触过的一个人力车夫的故事。朋友说这个车夫曾买了一辆人力车,后又被迫卖掉,如是者三买三卖,到头来依旧一穷二白。老舍听后脱口说道:“这可以写一篇小说。”继之,这位朋友又说,有一个车夫被军队抓了去,谁料因祸得福,他乘着军队仓促转移之际,顺手偷偷地牵回3匹骆驼。老舍说道:“自此,从春到夏,我心里老在盘算,怎样把那一点简单的故事扩大,成为一篇10多万字的小说。”

老舍开始进行资料积累工作,首先去信向生长于北平西山一带的齐铁恨先生打听骆驼的生活习惯,因为西山脚下有许多养驼人家。很快就得到了回信及有关的简单介绍。由于对骆驼没有真切的认识和感受,老舍感觉到,要写这部小说,就必须以车夫为主,而以骆驼作点缀和陪衬。于是他决定,把骆驼与人力车夫祥子结合在一块儿写,而骆驼只起到引出主要人物的作用。

老舍又分别写信给自己的哥哥、表哥、同学以及有关的专家,打听关于骆驼、洋车、车厂以及人力车夫的琐事,打听有关的口语字、词。他甚至还利用回北平给祖母操办80大寿之机,采访熟悉上述情况的下层百姓。

在此基础上,老舍一鼓作气开始写《骆驼祥子》。这部作品从1937年1月起,始在《宇宙风》杂志上连载,一期两段,年内刊完,后来被陆续翻译成26种文字、以38种不同的译本流传海内外。在这部优秀的小说中,老舍通过对主人公祥子在北平的7次行动路线的具体描写,使人们对书中的古都北京的认识更加立体。

一代“人民艺术家”

1949年7月,客居美国纽约的老舍,收到一封来自解放了的北平的信,信末附有郭沫若、茅盾(沈雁冰)、郑振铎等30多位知己好友的联合签名。信中说:“第一次文代会即将在北平举行,老朋友们已经全部聚在北平了,惟差兄一人,回来吧,老朋友!祖国的文艺繁荣等着我们的笔,包括你的笔……”

这封信就像是即将诞生的新中国的巨大召唤,让老舍归心似箭。他刚做完手术不久,就急匆匆地辗转回国,于当年12月11日抵达北京,很快受到政务院总理周恩来的亲切接见。此后,老舍担任过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务。除了继续写些小说、散文之外,他还把相当一部分精力投入大众曲艺事业和话剧创作中。

转眼到了1957年,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方针指引下,老舍开始创作《茶馆》。他从清朝光绪时期写起,写了北京的一个大茶馆,通过到该茶馆中来的形形色色的人来反映整个社会。

这年7月,《茶馆》剧本在大型文学刊物《收获》创刊号上发表。1958年,它被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搬上话剧舞台,每次演出都是观者如潮,盛况空前。

半个多世纪以来,《茶馆》一共在国内外上演了400多场,它不仅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保留剧目,而且还曾于20世纪80年代漂洋过海,在联邦德国、法国、瑞士和日本等国上演,颇受欢迎。作为老舍的代表作之一,《茶馆》已然成为新中国话剧史上极富艺术魅力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杰作。

老舍具有浓郁的北京情结,可以说,没有在北京长期生活和工作的经历,就没有老舍那些优秀的作品。是北京古老而厚重的文化沉淀,给了老舍创作的源泉。

我的草原情结散文范本篇四

下雨的时候,也许每个人都有这样或多或少的体验:闲暇独坐,或清宵无眠,天地不期然间被一场蒙蒙细雨轻轻笼罩。那雨声滴滴落在窗外的树叶上,落在屋檐下的空阶上,一叶叶,一声声,悠长、寂寥,犹如声声敲在心上,许多无端的清愁与哀怨,会不期然间从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涌出来。

林清玄先生曾在他的散文名篇《光之四书》里写道:“熟知中国文学的人应该发现,中国诗人词家少有写阳光下的心情,他们写到的阳光尽是日暮(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尽是黄昏(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尽是落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尽是夕阳(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尽是斜阳(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尽是落照(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阳光的无所不在,无所不照,反而只有离去时最后的照影,才能勾起艺术家诗人的灵感,想起来真是奇怪的事。”进而,他又想到了月光与烛光,说:“一朝唐诗,一代宋词,大部分是在月下、灯烛下进行,你说奇怪不奇怪,如果是日正当午,仿佛都与情思、离愁、国仇、家恨无缘,思念故人自然是在月夜空山才有气氛,怀忧边地也只有在清风明月里才能服人,即使饮酒作乐,不在有月的晚上,难道是在白天吗?”

林清玄先生谈到的是中国文学里自古就有的几个经典意象:日暮、黄昏、夕阳、月光、烛光。其实,先生漏举了一个同样具有普遍意义的经典意象:雨。

雨的声色与韵味,在中国文学里营造的清新空灵、深邃隽永的意境,似乎只有柔情旖旎的“月光”可以与之相媲美。月色可以疗伤,雨声可以解忧。千古以来,又有谁能够,真正避免那种生命中的寂寞与悲愁?特别是在沐浴着夜晚月光的温柔。

林先生可能把思绪集中在时光隧道了,对空间的佯谬,那风雨雷电、山海丘原没有聚焦。其实,自古以来,借雨来抒写自己情愫的诗词不计其数。雨的湿润缠绵,浸润了古往今来无数诗人词客的心灵,也浸透了浩繁厚重的历史诗卷。

最早将雨声写入诗中的应该是诗经中的《风雨》了: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到了诗歌盛行的唐代,诗歌中沐浴“风雨”的景象不一而足,各臻奇妙: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渭城朝雨亦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愁见滩头夜泊处,风翻暗浪打船声”;“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雨,成为诗人们主观情感与客观自然对象在诗中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国人自古就有的那种“静观万物,默察于心”的丰富细腻的`情感体验与感受。

将雨声在诗中提炼为一个独特的有色有声有韵味的诗意意象的,是写下“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孟浩然。唐代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中曾讲了这样一个诗词故事:

“浩然尝闲游秘省,秋月新霁,诸英华赋诗作会。浩然句云‘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举坐嗟其清绝,咸搁笔不复为继。”这大概是“雨滴空阶”最早在文学中出现的雏形了。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称“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为千古警句,确是的评。“淡”、“滴”如画龙点睛,千年之后,仍令人叫绝。这两句如龙之鳞爪,在空灵中闪现光芒,深刻地影响了后人。

让雨的这个意境成功延伸的是晚唐温庭筠的《更漏子》一词: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清新蕴藉,不事雕琢,一洗花间词惯有的铅华与浓艳。尤其一个“空”字,动中显静,衬托雨声“滴到明”,显出离情之深,而在极度的清幽寂静中,无眠之意终未道破,它不同于晚唐李后主那种“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般的浩荡感伤,显得格外含蓄深挚,湿润缠绵。难怪清朝陈廷焯曾评曰“已臻绝诣”,“结三句开北宋之先声。”的确,温庭筠的词虽是从孟浩然的诗句中脱化而出,但却用精妙之笔点染出了另外一番幽深缠绵、清新空灵的艺术新境界。那“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的雨声,自此浸润了无数人的心灵,并由此开启了宋代诗词中独有的“雨声诗意”之旅。

有宋一代,诗词中的“雨声诗意”之境如缕不绝。例如“雨打梨花深闭门”、“细雨梦回鸡塞远”、“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等句,均意境深远,令人反复回味。而晏几道的“卧听疏雨梧桐,雨余淡月朦胧,一夜梦魂何处?”黄升的“此情谁会,梧桐叶上疏雨。”万俟咏的“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许听,空阶滴到明。”周紫芝的“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蒋捷的“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周邦彦的“小帘朱户,桐阴半亩,静锁一庭愁雨,洒空阶夜阑未休”、虞世南的“一枕新凉眠客舍,听梧桐疏雨秋风颤”等句,虽然沾染了各自不同的心境,但词意词境无不从温庭筠的《更漏子》中脱胎而来,真是:一枝梧叶,不知多少雨声!

雨,其实也是一种自然的美景,启迪着诗人们去捕捉那一幅幅清丽的画卷: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小雨芊芊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花树得晴红欲染,远山过雨青欲滴”。

雨,还可以启迪诗人们美丽的想象和别出心裁的比喻: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调雨为酥,催冰做水,东君分付春还”。

雨,寄托着诗人们人生处境中各种不同的感慨: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大自然普通简单的雨声,有时会融入诗人们怒澜般的情海波涛。更多的时候,会伴随诗人们走过一段缠绵清寂的心路: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廉纤小雨池塘遍,细点破萍面”;“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细听当窗雨,看两两相依燕新乳”;“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每一个有名的词人,都在他的诗词中留下过关于雨的体会。

《冷斋夜话》中记载了苏轼的一则故事:“东坡友爱子由,而味着清境,每诵‘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在贺铸的《半死桐》中,这种“夜雨对床”的怀念举动,上升为悼亡的绵绵悲痛:“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也许这其中包含着太多的感伤,苏轼又恨这样的“夜雨对床”,他另有词:“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恨此生,长向别离中,添华发。”这样的情景,在宋词史上与苏轼并称的辛弃疾的词中也有反映:“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问谁千里伴君行。”“夜雨对床”自此成为一个怀念亲友的“成语”。

诗意的雨声,不但滴穿了整个宋代的词史,而且顺着历史的脉络一路湿润蔓延下来,直到清代,纳兰性德还在悼亡的哀婉中不厌其烦地化用这一意象:“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而曹雪芹则在《红楼梦》中写道:“秋风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俨然是一曲繁华谢幕时的末路悲歌了。

在新诗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诗意的雨”是戴望舒的《雨巷》。这也是诗人的成名作。有意思的是,这首诗正是在借鉴“丁香空结雨中愁”的古典意象的基础上,塑造了一个在雨巷中徘徊的女郎形象,一种寂寞惆怅的情绪在优美的旋律与流畅的节奏中反复地回荡,我们不妨一起来欣赏这首诗:

《雨巷》。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踟躇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叹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她静静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古往今来,听似单调的雨声,在诗人们灵敏的心弦上,曾弹奏出了多少情韵悠长、余韵袅袅的心音;看似混沌迷离的雨的世界,曾被诗人们开拓了多少清新灵动、缠绵蕴藉的抒情空间!

在世俗的生活中,我年轻的时候,是在农村劳动,每当下雨时,我不喜欢穿上雨衣,感到总是那么憋气,总喜欢冲在雨中,让那雨,不论大雨小雨,就淋滴在头上、身上、脖颈里,沐在雨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清新爽朗感觉,以后才知道,这确实是雨的空间中增加的负离子起到的清新作用。当然,那时是年轻,有健康的体魄。

在穿越长长的岁月喧嚣与尘埃之后,在那不期然抵达的每一场温柔的雨中,我已经不会栉风沐雨去“冲雨”了,可在我心中还保留着沐雨的习惯——变成了一种意念。我还是喜欢让这颗疲惫蒙尘的心,沉浸在那清润的氛围中,当不期而至的雨降临的时候,我的意念就会“冲进”雨中,可以恢复宁静舒适与清新灵动,可以思量那些雨中的清唱。

这种沐雨的情结,也许不是那种檐外滴沥、满阶郁勃的愁绪,那是些心灵在雨的滋润下不期然结出的一种“花瓣”,就像千千心结的释放,也许它们并不耐看,然而曾经开放。

我的草原情结散文范本篇五

不知从何时起,我悄悄地喜欢上了葫芦丝音乐。现在,不但爱听,还喜欢在写作之前自我陶醉地吹奏一曲葫芦丝再动笔。似水流年,聆听时光,品味美好,喜欢的文慢慢品,喜欢的歌静静听,愿文字和音乐相伴一生。

汪国真诗中说:凡是遥远的地方,对我们都是一种诱惑,不是诱惑于美丽,就是诱惑于传说。是啊,在孔雀起飞的地方,彩云之端,钟灵毓秀,人间仙境,那里传说着天上人间不老的故事。在傣族民间流传着一个非常美丽的传说,至今让人感慨和向往:很久以前,一次山洪暴发,一位傣家小伙子抱起一个大葫芦,闯过惊涛骇浪,救出自己的心上人。他忠贞不渝的爱情感动了佛祖,佛祖就把竹管插入金葫芦,送给了勇敢的小伙子。小伙子捧起金葫芦,吹出了美妙的乐声,顿时风平浪静、鲜花盛开、孔雀开屏,都在祝愿这对情侣喜结良缘、吉祥幸福。从此,葫芦丝便在傣族人家世代相传,不管男女老幼都会吹奏,不论是在江中划龙舟,还是在广场上赶摆,或是在竹楼里饮酒欢歌,时时处处都可以听到美妙的葫芦丝声。

十多年前,单位同事从云南旅游归来送给我一盒“月光下的凤尾竹”葫芦丝音乐光盘,还向我绘声绘色地讲起西方版纳的风土人情,听后真让我眼谗,恨不得马上生出一对翅膀飞过去看一看。当时条件差,我家里还没有电脑和网络,只好利用晚上值班的时间在单位办公室一台老式电脑光驱上一遍一遍放着听。

葫芦丝是云南少数民族乐器,被称为“东方萨克斯”,略带鼻音的发音,犹如抖动的丝绸那样飘逸,让人听起来即优美又亲切。古人曾赞“彩云之南独神韵,绕梁三日音不绝”。就着那份皎洁的月光,吹奏着葫芦情丝、梦里水乡、山寨情歌,那婉约浪漫的韵律,令我如醉如痴。

如今,我已人到中年,沧海桑田,花开花落,往事早已淡淡如烟,心事也已淡淡如菊,放下了许多爱好和梦想,唯独对葫芦丝情有独钟。听着葫芦丝那柔和、婉转、淡雅、缠绵、细腻、圆润的音调,脑海中总会出现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和场景,越过时空,透过千山万水,仿佛看到了清清的山泉、皎洁的月光、葱郁的凤尾竹林和独具特色的竹楼。月光如水,洒在西双版纳这片美丽富饶的地方,微风轻拂凤尾竹,像一层绿色的薄雾在舞动。美丽的月色透过竹林,如梦如幻,和着光影的斑驳,摇曳生姿;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竹楼里,美丽的.姑娘深情地凝望窗外,竹楼外,痴情的小伙吹奏起婉转、缠绵的葫芦丝,表达着温柔细腻的情感,倾诉着心中的爱恋;风吹竹动,竹林与风儿一起翩翩起舞,多么优美的旋律,悠远中带着飘渺与空灵,如一壶月光老酒,醉了今夜相约的人儿。葫芦丝那种超凡脱俗、和谐优美、亲切自然的表现力和穿透力,柔肠百转,摄人心魄,醉人心魄!

没有音乐的世界将会一片荒芜。音乐,确实是一种让心灵得以安静和充实的东西。雏鹰,因有翅膀而在蓝天自由飞翔;人,因有梦想而奏响生命的乐章。有人说:“很多的梦,无法遥望,还可以遥想;不能相守,就梦想翅膀。”绝美绝仑的葫芦丝曲子,如月光下静水般天籁之声,就与我的写作梦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它不但能解除我烦恼的心绪,而且还能修身养性,激发生命的活力。当我夜灯下伏案写作时,一边敲打着键盘,一边放着葫芦丝曲子,那委婉曼妙的乐曲入耳入心,心有一种被丝丝缕缕缠绕的奇妙感觉,激发了我写作的灵感,文字伴着曼妙的音律汩汩而出,行云流水般在屏幕上流淌着,那悠扬委婉、意味深长的音律,清新而柔美,绵长而回旋,引领我走进了一个浑然忘我的自然纯美空间。

走近葫芦丝,就走近了一种高雅的情怀。在生活比较困难的日子里,我用稿费买了一支心仪的葫芦丝,闲暇时间,到书店查阅关于葫芦丝入门的资料,在熟悉了基本指法后,很快就学会了第一支葫芦丝曲子《婚誓》,音符在指尖滑落,浪漫在心头燃烧。一首灵魂最深处的完美音符,犹如良师诤友,让我心静,令我陶醉,所有的烦恼忧愁,皆在葫芦丝的旋律中得到化解。闲暇时间,我就搬一个马扎坐在阳台上,闭上眼睛静静聆听那幽幽的葫芦丝音律,让心灵在一杯香茗中回味,在一首乐曲中沉醉。

葫芦丝就像一件为健身而设、为养生而制的神器。职场的竞争、工作的压力、快节奏的生活,身心疲惫不堪,让优美的旋律在指间流淌,就成为了最好的减压方式。中医学上早就有五音通五脏的医学理论,“脾好音乐、闻声即动而磨食。”葫芦丝演奏中有三大技巧,那就是气息、指头、用舌,这些与经典养生健身方法相一致,养生中有“呼吸到脐,寿与天齐”之说,而吹奏葫芦丝时气息收放正好气沉丹田,是一种极好的有氧运动,增加肺活量。都说“十指连心”,手指与心脏、大脑密切相关,吹奏时手指灵活运动,且舌尖轻抵上额,呵出秽气,鼻引清气,有效地促进了大脑血液循环,减缓大脑萎缩,有助延年益寿。

岁月因经历而懂得,生命因懂得而精彩。现在,我经常在网上下载葫芦丝乐谱,学习演奏生活的乐章。每次吹奏葫芦丝,都会将全身心融入到音乐的世界里,忘掉了年龄,忘掉了烦恼,获得了快乐。如丝绸般飘逸的葫芦丝声,声声入耳,激情和灵感盈满心怀,伴着美妙的音律潜心写作,即使清贫也是一种美妙幸福的享受。在这初冬温暖的阳光下,将成长的每一步串成一首诗行,书成一段文字,组成一曲旋律,在点点滴滴的幸福中感悟生活、享受人生。

飘逸云烟曼妙声,空蒙山水籁天音。小小的葫芦丝给我的生活增添了斑斓色彩,把我一颗浮躁的心惭惭带入了一种禅境。虽然没有面向大海的意境,却有春暖花开的惬意。我爱美妙悦耳的葫芦丝,它是我心灵亲密的伴侣,是它让我的生活充满了阳光、生命充满了活力!

我的草原情结散文范本篇六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所描述的草原模样,让我向往草原的心愿由来已久,几乎是从读到这句大气磅礴的句子,就开始了。

想象蓝天白云羊群,想象蒙古包,想象身着鲜艳民族服装、手捧着哈达和喷香奶茶的蒙古姑娘,还有那低沉粗犷悠扬的马头琴声,我做梦都想去亲眼看看草原。

多少次在梦中,我扑进草原的怀抱,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走进齐腰深的绿草的海洋中。沐浴在阳光下的无边绿草,在风的吹拂下,泛着白亮亮的光,如一层层翻卷的碧绿波涛,而我则如绿色汪洋中的一条小船,自由自在地踏浪。

多少次在梦中,我身在草原,看见草原上的格桑花儿,像天空的星星,扑簌簌地掉在草间,而我躺在草丛里,就那么贪婪地边嗅着草香和格桑花香边欣赏雄鹰在辽远的草原天空上翱翔。

我在梦里时,觉得草原很近,近得我能听到看到它的声息和样子,当梦醒了之后,我却觉得草原离我很远很远,远到我向往了几十年,至今都没有走进它的怀抱。

所有草原歌曲我都百听不厌。

一捕捉到草原的模样,我就会不错眼珠儿。

草原梦一直在我的年轮里荡漾,使我的生命里充满了草原的的气息。

有一次我跟一个朋友谈起草原,她一本正经地对我说:“真正的草原哪有书上写的和歌中唱的那么漂亮?你说的美丽草原,只在你的想象中。”

这席话无疑如当头泼来一大盆冷水,让我心凉,我不免有些失望,可是,我还是不愿意相信朋友说的是真的。

所以,我对草原的.向往涛声依旧。

可是,前些时候,陪丫丫看了一档子《爸爸我们去哪儿》。我本来不喜欢看这样的节目,但是当丫丫告诉我说这次去的是大草原,我顿时来了兴趣儿。

实事求是地说,节目做的是够煞费苦心了,能够代表草原风情的活动典型的都没拉下,比如,烤全羊、蒙古包、献哈达、篝火舞会,等等一样不少。

然而,我看到盛夏时节草原上本该茂盛的绿草,却是灰啦吧唧地连脚髁都藏不住的样子,而且,也没那么绿,整片草原,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斑秃的大脑壳儿。

我心里很难受,终于不忍再看。

丫丫说:“也许其它地方的草原不这么悲哀呢。”

我知道丫丫是不愿意我伤感,可我更知道做节目都是会选择最好的地方的。

不掩饰地说,经过这一次,我的草原梦坍塌了。

原来计划近期的草原行,也自动破灭了。

我觉得,不去亲历,还可以自欺欺人地保存一份侥幸心理,那就是可以认为草原并不都是我见到的模样,而是还有安然无恙之处。

如果可以,我会一直把美丽的草原梦就这么做下去。

如果可以,我也愿意相信,通过人类的努力,草原美丽的昨天,一定会重现。

到那时,即使我不在了,还会有更多热爱草原的人会由衷地欣喜。

我的草原情结散文范本篇七

几天前看报纸,知道台北的宠物店无奇不有,鳄蜥与变色龙一只要价七千元以上。

正在这样想,已经不知不觉走到夜市的尽头,看到有一堆垃圾,周围有两三只狗,四五只猫正在觅食垃圾里的食物。我在旁边仔细地观察着它们。狗是比较无觉的,对于我的注视浑然无知,或者说是懒得理睬。但敏感的猫很快就察觉到,警觉地抬起头来瞄我许久,发现我并没有要赶跑它们的意图,便继续埋首吃垃圾了。

其中有一只,外形特别美丽的,看了我一眼,立刻有些羞涩地跳下垃圾堆,它那跃下来时优雅与敏捷的动作似曾相识,呀!竟是我从前饲养过的那种白色长毛的波斯猫。

我不敢确定波斯猫也会流落到垃圾堆捡食物,不敢确定被称为“白猫王子”的波斯猫竟没有疼惜它的主人,于是跟随它走了一段路,直到灯光灿亮的路灯下才敢确定,没有错!是一只波斯猫!

是因为年纪老了?或者因为生病了?或者,是走失了?亦或是,主人养腻了?这纯种、有着美丽白毛的波斯猫,竟被它的主人弃养,沦落成为街头流浪的野猫。当我思维的时候,白猫垃圾王子,迅速越过街道,消失在对街黑暗的小巷之中。

人间的是非正是如此难以评断,长毛的黄金鼠以一只1800元的价格被当成稀有的宠物;一向被当成宠物的波斯猫,流落在夜市的垃圾中寻找食物,这种相反的生命情境,使我有一种深刻的荒谬之感。

当然,我并没有资格评定动物的贵贱,只是我知道,不管面对什么动物,我们都要有珍惜的心,我相信,不能爱惜猫的人绝对无法疼惜一只老鼠;我也确信,不能爱惜田间青蛙与蜥蜴的人,也绝不可能对变色龙或小丑蛙有真爱的心。

当我们买1800元的老鼠之际,我们是真爱那只老鼠,还是重视那个价钱?如果长毛黄金鼠一只18元,我们还会宠爱它吗?当我们花2500元买一只青蛙的时候,是因为价钱而重视青蛙,还是真爱一只青蛙呢?如果真爱青蛙,市场里多的是,一斤才40元呀!

在人世里,我们重视一个人不也如此吗?往往重视的是附加在人身上的名利、权位,甚至衣服,只有一个人能看透外在的虚妄,进入内在的照见与品质,才是真正的智者呀!

林清玄散文《黄金鼠》读后感。

今天我看了几篇林清玄的文章,其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是《黄金鼠》,因为这篇散文写出了我的心声。

作者在文末说道,不管动物是贵是贱,但是我们人类要用一种善待他们的心态去对待他们。我们家养着一只小狗,我是从它一个月时开始养的,如今已经一岁了,我看着他长大,看着他生活的点点滴滴,看着他每天的一举一动,不管别人怎么看它,但我永远都不会烦他,恨他。在养宠物的同时,我培养了自己的善心,面对那些可怜的人们或者可怜的小动物都心怀悲伤,甚至还想凭一己之力来使他们走出贫困,走出困苦。

我的草原情结散文范本篇八

也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那个无人的岛就在我的心中酝酿,仿佛母亲孕育胎儿,经过十月怀胎,这个岛也应该面对世人了。

这个岛,应该种上一棵苦楝树,就像我童年的家门前的那棵一样,笔挺,树叶大而颇密,到秋冬时候,就会结一种果,不能吃,但拣拾起来玩耍,甚是有趣,树还可以随意攀爬,矮处枝丫不多,但也会有一两个岔口,盛夏时,天气炎热,双手抱紧树干,两脚跨着树皮,爬到一个不高的岔口躺着,正可以躲过一个毒辣的正午。鸟儿喜欢在我家的.苦楝树上筑窝。我放学分明的听到雏鸟的叫声,很伶俐的很惹人爱怜的像一个弱弱的音符弹出的音乐,我少不得喊上调皮的兄长,搬来木梯,到树上搜,哟,好几个窝!嫩嫩的鸟儿睁开眯缝着的小眼,瞅我,我不忍心惊扰它们,它们的妈妈也许正忙着为它们觅食,回来不见了宝宝怎么办?只好下去,另外找有趣的事情干去。譬如,到池塘边捉蜻蜓等。

这个岛应该还有一条溪涧,就像我童年时随母亲三更半夜到田埂边插秧一路陪着我的那种。溪涧少不了有蚂蝗,贪玩的我不知何时就被母亲落下了,我干脆到溪涧边淌水,好丰茂的野草,用脚一脚踩下去,陷下泥巴,再用力拔起脚时,就隐隐作痛,一只蚂蝗用力地咬住我的小腿不放,用手去抓,一点用处没有,听老人说过,要等蚂蝗松开,得天打旱雷。想起就怕,怕了就哭,沿着田埂放声哭去,把母亲唤来,母亲喊姐姐把我带回家,燃着一根柴火,烧去,蚂蝗就松口了。但下次,我仍不怕,仍在田埂踱步,故意让母亲忘了我。如此,又可以有一个踩野草,淌水,不幸又遇到蚂蝗的清晨。我长大后,问起母亲,为什么就放心让我一个人丢了?母亲说,溪涧的水浅,除了遇到蚂蝗,没有其他危害,农人很多,一个小孩在路上大抵没有事,只是你那时特有情趣。

这个岛应该还有一块空地,上面长满各色各样的野花,就像我童年屋后的那片空地一样。我每逢放学,就绕道去那一片空地一趟,比其他小孩快一步,把那红彤彤的桑果摘了来吃。野蜜蜂也多,摘果子吃时少不了要摘上一条藤子,扎一顶帽子,把整个头、脸遮个严严密密,蜜蜂只管在我头上那一丛绿飞舞,伏在上面也不蜇我,我索性躺在软绵绵的厚绒绒的草垫子上面,吃那熟透的汁多味甜的桑果。等我吃过一轮,动作慢的孩子寻觅着来了,我正好可以回家了。

这个岛应该还有几只鸡毛婆娑的母鸡,在咯咯的歌唱,等着我,就像同我童年溪涧边的那个树丛中的那几只母鸡那样。不知在哪个早晨,一声不哼,脚步轻轻地来到它们身边,逐只捉了,用食指探进它的尾部,确定是否会有蛋生出。知道有蛋的那天正午,我走得比别人快,一个劲儿往空地走,母鸡不很乖,跟我打地道战,往日在树丛中扒开野草就能找到的白生生的圆溜溜的鸡蛋不见了。该没有人来过,得四野寻。沿着溪涧慢慢搜索,远远看到几枚亮闪闪的蛋,被溪水冲刷得光滑、洁净,也不知是否就是母鸡产的蛋。好大的喜悦!我快步冲上去,小心把蛋取上,放在自己的衣兜里,用手一摸,蛮实在,蛮沉重的感觉。

这样的岛在我的生命里,该是很难寻着了。我只好去寻。寻到沙巴去,远离了世俗,在一个陌生的国度,快乐了一回,但,带不回这岛;寻到普吉去,在异国的海边,尽情地释放着自己的情怀,但,也只能是与这岛匆匆一别。那么生活中周边的岛也去看一下吧,于是,少不了逛一下平沙岛、海寿岛、上川岛、下川岛、半月岛……这些岛,都有我心中的岛的影子,相对宁静,相对古朴,但,这还不是我心中的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