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廉颇蔺相如列传mp3课文朗读音频下载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全文朗读(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6 01:07:19 页码:7
廉颇蔺相如列传mp3课文朗读音频下载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全文朗读(7篇)
2022-12-26 01:07:19    小编:ZTFB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推荐廉颇蔺相如列传mp3课文朗读音频下载一

1、结合学文学会十个生字,并能正确读写、积累词语。

2、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三个故事的内容,在此基础上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4、体会文章内容,感受人物的特点,激发爱国情感。

5、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人物的精神。

2、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学案设计:

1、自主学习生字词。

2、仔细阅读课文,给三个故事加小标题。

3、把三个小故事讲给家长听。

4、读文章,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连堂

一、初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住文中的三个小故事: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二、学生自读课文,自主质疑。

三、学生质疑总汇??师生合作解疑:

完璧归赵

1、和氏璧真的是有毛病吗?蔺相如这么说的目的何在?

2、蔺相如真的要和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吗?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3、秦王明明已经答应用十五座城来换和氏璧,蔺相如为什么还叫人抄小路把和氏璧送回赵国去?

4、秦王得不到和氏璧,为什么没有杀掉蔺相如?

渑池之会

5、渑池会上,秦王为什么要赵王鼓瑟,并叫人记录下来?

6、蔺相如又是怎样做的?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7、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负荆请罪

8、蔺相如立功后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为什么很不服气?你是否同意廉颇的看法?为什么?

9、蔺相如是否很怕廉颇?他一再躲避廉颇是为了什么?

10、廉颇是一个战功赫赫的大将军,为什么要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11、你认为“将”“相”和好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附重点题答案:

11、“将相和”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的开阔胸襟,廉颇的知错能改。从实质上是“将”和“相”共同的爱国思想。

5、秦王叫赵王鼓瑟,是为了表示秦王可以指挥赵王。他们之间是不平等的。这对赵国来说是奇耻大辱;

6、蔺相如逼秦王击缶,是为了说明两国之间是平等的,他冒着生命危险,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和荣誉。

8、不同意。每个人的工作和贡献是不一样的。蔺相如虽然不能像廉颇一样持刀作战、立下赫赫战功;但他的唇枪舌战,也同样是惊心动魄,同样也需要用自己的生命为赵国保住尊严。一样值得敬佩。

二、体会人物品质:

1、文章中,突出体现了“蔺相如”和“廉颇”两个人物形象。请你用红笔划出文章描写这两个人物最精彩、最令你感动的片段,反复读读,品品,用你自己认为准确的词语归纳:你认为他们分别是个怎样的人?

2、谈谈你对“秦王”和“赵王”的看法,要说明理由。

三、把握文章的主体结构:

《将相和》中有三个独立的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你能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吗?

推荐廉颇蔺相如列传mp3课文朗读音频下载二

1.掌握文中8个通假字;

2.掌握文中10个一词多义现象;

3.掌握文中出现的一词多义现象;

4.掌握文中涉及的词类活用现象;

5.掌握课文中出现文言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

6.掌握比喻和借代两种修辞方法;

7.掌握司马迁和史记;

8.把握本文在塑造人物性格和组材上的特点;

9.把握文中的主要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

1.本篇课文较长,要在基本弄清课文内容的同时,掌握课文学习要点.

2.拟用三教时完成

第一教时总第周第课时

1.作者介绍

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思想家.主要作品是史记。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三千年的历史,分12本纪,30世家,72列传,10书8表,共130篇,50余万字,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史记》是第一部.

1.课文所写事件发生在战国后期,当时秦/楚/齐/赵等七国纷争,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东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仍比其它四国要强.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耽耽,但还抽不出时间和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崐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重要的

1.请生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

2.请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共写了三件事: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将相交欢

人物形象塑造得成功与否,是写人记事类文学的关键。《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中的名篇,司马迁以巧妙的构思、具体而生动的情节,把人物置于激烈的矛盾冲突中,通过对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的精妙描写,将人物刻画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第一段(“廉颇者”至“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简述廉、蔺二人的身世。

用笔相当简洁,而对比鲜明,以廉颇的贵,突出蔺相如的贱,为二人以后的矛盾冲突埋下了伏笔。

第二段(“赵惠文王时”至“赵亦终不予秦璧”)写“完璧归赵”。

故事的缘起是:秦强赵弱,秦恃强首挑事端,欲以十五城换赵国的楚和氏璧。赵国君臣震恐,明知秦是以欺骗的手法欲夺此宝,想不给,但又怕秦国攻打,“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在这事关国家存亡的危难时刻,缪贤推荐了蔺相如,说他“勇士,有智谋,宜可使”。通过缪贤的口,从侧面表现了蔺相如的勇敢、智慧。蔺相如审时度势,在赵王面前分析了理亏的责任,提出“宁许以负秦曲”的建议,主动请缨出使秦国。这些语言描写,从正面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智慧的性格特征和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为国解忧的高贵品质。

奉璧入秦,蔺相如在秦廷看到秦王根本“无意偿赵城”,就托言“璧有瑕,请指示王”,把本已出手的和氏璧又要回来,宝玉一拿回手,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斥责秦贪,不讲信义,以空言求璧,声言“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并执其璧睨柱,欲以击柱。语言、行动、神态毕现,连贯如一气呵成,将一个在大敌面前无所畏惧、机智而勇敢的人物刻画得生动形象、活灵活现。“秦王恐其破璧”,佯许以赵城。而蔺相如心如明镜,不为所惑,要求秦王斋戒五日,赢得时间和机会,派随从乔装将和氏璧送回赵国。这些,再次表现了蔺相如的智慧。

第三段(“其后秦伐赵”至“秦不敢动”)写“渑池会”。

在秦国攻取了赵国的石城,第二年又杀赵国两万人的严峻形势下,秦国设渑池会显然不怀好意。“赵王畏秦,欲毋行”,在蔺相如的劝说下,赵王才去赴会。廉颇在边境与赵王的告别话,表现了廉颇对赵国的忠心。

渑池会上剑拔弩张,杀气腾腾。秦王恃强凌弱的气焰十分嚣张,竟然要身为一国之君的赵王当众鼓瑟。秦御史则当廷以史作记,极尽侮辱戏弄之能事。在事关赵国尊严的时刻,蔺相如无所畏惧,针锋相对,要求秦王击缶,在秦王不肯击缶的情况下,以与之拼命威逼秦王,“五步之内,相如请以颈血溅大王”。秦王的侍从要用刀杀死蔺相如,他怒目叱责。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的描写生动逼真,只有忠心爱国,不怕牺牲的人才有如此的胆气。这胆气,吓退了张牙舞爪的秦王侍从,秦王只得击缶。蔺相如召赵国史官当廷记载。蔺相如为赵国挽回了尊严,取得了第一回合斗争的胜利。

第二回合,秦王的群臣提出以赵十五城为秦王祝寿,蔺相如则提出以秦国的国都咸阳为赵王祝寿,气势盖过秦王,取得了第二回合斗争的胜利。

渑池会肯定是场面宏大,人物众多。但作者未作场面描写,而是着墨于双方个别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蔺相如则是最突出的一个。用语不多,就把这场斗争表现得惊心动魄,达到情节具体生动,人物性格鲜明的效果。

第四段(“既罢”至结尾)写“将相和”。

秦、赵两国的斗争,都以秦国的失败而告终。蔺相如在这两场斗争中的突出表现,得到赵王的重视,职位一升再升,超过廉颇,廉、蔺之间的内部矛盾就出现了。廉颇认为,自己率领军队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出生入死,有大功,而蔺相如仅凭口舌之劳,职位反而在自己之上,感到耻辱。他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廉颇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了他看问题偏颇、忌妒;另一方面则表现了他有话就说、不藏不掖的直率。

面对廉颇的“宣言”,蔺相如则“不肯与会”,“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望见廉颇“引车避匿”。他从赵国的大局着想,采取忍让态度。当他的门人实在看不过去,“请辞去”时,蔺相如阐明了“将相和”对赵国的重要性和“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思想。通过个性化的行动、语言的描写,表现了蔺相如忍辱退让、顾全大局的形象。

廉颇听到蔺相如的话后,幡然醒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负荆请罪,表现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三个故事,构成《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基本情节,精彩纷呈,波浪起伏,扣人心弦。前两个故事各自相对独立,又共同为后一个故事打下基础;后一个故事是前两个故事引出的必然结果。三个故事从不同方面展示人物形象,共同塑造出蔺相如这一忠心为国、机智勇敢、不怕牺牲、忍辱退让,顾全大局的活生生的杰出人物。

一提到《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后简称《廉蔺》),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蔺相如在秦国朝廷上“怒发冲冠”,最终“完璧归赵”;在渑池相会时针锋相对,力挫秦王;归国后宽宏大量,令廉颇“负荆请罪”的英雄事迹。而廉颇呢,常常被几个“勇武粗豪”“勇于改过”之类的词轻轻略过,在许多人看来,廉颇也就是个武将,不过能攻城野战而已,这样的人在战国时并不罕见,要论起军事才华,他远远比不上白起,即使在赵国,赵奢、乐乘、李牧等也未必就比他差多少,于是,轻视廉颇的风气一直不无市场。

然而,廉颇果真可以轻视吗?

孔子曾说过:“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一个国家,没有强大的实力为后盾,是不可能有成功的外交的,这一点近代中国有着惨痛的教训与记忆。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以廉颇为代表的武力为后盾,赵国完全成为一个任由秦国捏的软柿子,蔺相如如何敢廷叱秦王,如何能完璧归赵?秦王一怒之下,完全可以放心大胆地“戮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明?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而正是有“以勇气闻于诸侯”的廉颇,秦王才不得不考虑武力夺取的风险,最终让蔺相如“毕礼而归之”。

而在渑池抗秦的过程中,廉颇更是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廉颇送赵王去渑池赴会,临别时说:“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话虽不多,但廉颇的大将风度却已油然而出。这几句话,只知有国,不知有身,是悲壮之语,是无私之语,已完全将对赵王的忠诚升华成为了对赵国的忠诚,我们可以想象廉颇在说这几句话时的那种忠勇与坦荡,毅烈与坚定,足以听者动容。所以明代的凌登第说:“廉将军与赵王诀数语,真有古大臣之风,所谓社稷为重者也。世人俱称相如抗秦之功,更无人赏识及此,可为千古呜邑。”清代才女李晚芳也曾在《读史管见》卷二《廉蔺列传》中这样写:“人只知廉颇善用兵,能战胜攻取耳,亦未足以尽廉颇;观其与赵王决,如期不还,请立太子以绝秦望之语,深得古人社稷为重之旨,非大胆识,不敢出此言;非大忠勇,不敢任此事。”

得确,赵王此去极为凶险,完全可能如楚怀王一般被扣,然后秦国以赵王为人质来协迫赵国,在这种情况下,预立太子为王实际上是许多人心中的想法,包括平原君、蔺相如以及别的大臣们,但他们谁都不敢说或不能说,因为一说出来,极容易被人视为有异心,而廉颇可以,作为一位忠心耿耿的沙场老将,赵国之干城,他的忠勇,他的大义,他的胆识,已是被人所公认的,只有他说出来赵王及其它人才不会觉得他有异心,只有他才有资格有能力辅佐新君抵抗虎狼之秦。正因为如此,李晚芳才发出“非大胆识,不敢出此言;非大忠勇,不敢任此事”的感叹来,可以说,这一段是对廉颇在赵国地位与意义最饱满的肯定。

于是,赵王亦被感动了,“许之”,义无反顾地去赴渑池之会;蔺相如亦不必再为赵王走后的赵国担心了,也能够抱定主荣臣活主辱臣死的决心,毫无畏惧地陪赵王去抗虎狼之秦了。这一部分,写得何其悲壮,我始终认为太史公这一部分的精彩程度未必就次于燕太子丹易水送别一段,易水送别的笔墨主要在荆轲的身上,其它人的形象就单调得多了,而这廉颇与赵王诀别及后面蔺相如勇挫秦王一段,将廉颇的忠勇,赵王的毅然,蔺相如的壮烈都表现了出来,君臣同心一体,明知此去凶险,却依然义无反顾,无怪乎太史公发出过“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感叹!而后来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勇挫秦国君臣,不也因为赵王与蔺相如身后有“盛设兵以待秦”的廉颇吗?这一点蔺相如也是非常清楚的,所以,他在向舍人解释时也说:“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故明代的陈子龙说:“相如以赵有备,故以气陵秦;秦王亦知赵尚强,故因善相如也。”此言得之。

廉颇的大忠大勇大胆识还表现在负荆请罪中,他先是不服相如,企图衅闹事,但一旦醒悟,立即负荆请罪,这种大公无私,肝胆照人,着实令佩服,蔺相如固然是“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但廉颇何尝不是呢,他一旦醒悟过来自己这么做会带来赵国内部的不团结,会给自己的国家带来灾难时,便勇于改过,以上卿之尊位去向不久前还是宦者令舍人的蔺相如请罪,是何等的勇气啊,我们可扪心自问一下,如果换成自己,能有廉颇这样的勇气与魄力吗?更为不寻常的是,廉颇后来受郭开陷害,被迫出走魏国,但他对赵的忠诚至死不变,他用“一饭斗米,十斤肉”来表示自己老当益壮,到楚国时,还说“我思用赵人”,这种对国家的忠诚,足可感动中国几千年!

廉颇,这一位大忠大勇大胆识之赵国干城,正如司马光所言:“廉颇一身用与不用,实为赵国存亡所系。此真可以为后代用人殷鉴矣。”无论如何,凛凛有生气,巍巍壮千秋的廉颇,永远是史记舞台上光辉夺目的一座丰碑。

推荐廉颇蔺相如列传mp3课文朗读音频下载三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

2、初步认识过渡句,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

3、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深入品析人物言行,感受蔺相如和廉颇忠于国家、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板书课题):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预习了课文《将相和》,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武将和文官和好)

2、既然是“和好”,说明将相以前有过“不和”,他们为什么不和了呢?看看廉颇是怎么说的?

⑴ 生读文,找到第十六自然段廉颇说的话,指名读:“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⑵ 指导朗读:读书要读得“声情并茂”,老师教大家一个方法:边读边揣摩廉颇当时的心理,想象他说话时的表情,动作,这样自然而然就读得“声情并茂”了。想不想试试?

⑶ 生自由练读后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

3、找到将相矛盾的焦点了吗?(师生讨论交流)

4、小结:

在廉颇的心目中,自己是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的大功臣。而蔺相如只会耍嘴皮子,没什么真本事。竟然爬到他头上去了,心里就不平衡,不服气。那么蔺相如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嘴到底厉害不厉害?官到底该不该升?这就是咱们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二、新授

1、我们先来看“完璧归赵”这个故事。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找到描写蔺相如面见秦王说话时表现的两个词语,做上记号。

⑴ 生自由读文。

⑵ 请两位同学将词语板书到黑板上。(理直气壮 大大方方)

2指名读“理直气壮”,理解词意,指导读出词语的味道来。

3、引读: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4、蔺相如的理“直”在哪里?请大家默读2到8自然段,划出重点句,组织好语言,替蔺相如来摆摆这个理。(师生共同讨论交流)

5、导读:

是啊,拿城换璧是你秦王提出来的,我把和氏璧给你送来了,你却不交城。理由充分,说话才有气势。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生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有理有据,所以蔺相如面对的虽然是虎狼之国的秦王,却仍然毫无惧色,言语中字字掷地有声。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生齐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6、讨论交流:蔺相如真的撞吗?

(引导:秦王对和氏璧是爱不释手,蔺相如已看在眼里。这是蔺相如使的“金蝉脱壳”之计。)

7、除了金蝉脱壳之计,蔺相如还用了几个计。请大家接着读书,看看谁能读出来?

(生读书后交流,师相机引导: “缓兵之计、瞒天过海、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 )

8、过渡: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所以到了举行典礼的那一天,他进宫见了秦王才会──(师指板书“大大方方”,生齐读)

9、引读:蔺相如大大方方地说──

“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10、讨论交流:蔺相如难道不怕秦王杀他吗?这可是欺君之罪呀!请大家再读蔺相如的话,揣摩一下秦王当时的心理。

(相机指导:蔺相如已揣摸透了秦王的心理: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杀了蔺相如也没有用。反而落下不讲信用的恶名,让天下人耻笑。)

11、导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蔺相如已经摸透了秦王的心理,知道秦王不会杀他,所以才会大大方方地说──

(生齐读“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12、你们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不畏强权 机智勇敢)

13、小结:

蔺相如凭着过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识,用他的那张嘴和秦王针锋相对。不仅“完璧归赵”,还让秦国没有理由对赵国动兵。你们说说,他这张嘴厉害不厉害?

(擦去黑板上“厉害”后的“?”,改为“!”)

14、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也被秦王客客气气地送回了赵国。咱们悬着的心总算可以放下来了。让我们静下心来想想:蔺相如决定接受赵王让他带璧入秦的使命时,他心里有把握吗?请大家读书,找出文中的句子来。

“我愿意带着这块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⑴ 指名读后自由读。

⑵ 你们又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交流:“自信、胸有成竹”,相机指导朗读)

15、总结提升:

“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切尽在掌握。这就是大智大勇的蔺相如。正是有了这样的大智大勇,才敢带璧入秦,最终完璧归赵,不辱使命。(板书:不辱使命)

16、同学们,如果你是赵王,面对这样一个拥有大智慧的人才,要不要给他升官?

(师擦去黑板上“升”后的“?”,改为“!”)

三、复习检查

进一步指导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

蔺相如凭着过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识,用他的那张嘴和秦王针锋相对,不仅“完璧归赵”,还让秦国没有理由对赵国动兵。正是有了这样的大智大勇,蔺相如才敢带璧入秦,最终完璧归赵,不辱使命。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预习第二个小故事:渑池之会。

【板书设计】

将(廉 颇) 负荆请罪

→ 不和 →和

相(蔺相如)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推荐廉颇蔺相如列传mp3课文朗读音频下载四

人教版第十册中的《将相和》,故事人物性格鲜明。

教学时,我设计了一个语文实践活动──编撰对联,评述人物。学生兴趣高涨,课堂上不仅有精彩的对联,更有精彩的对话。

片断一:交流描写蔺相如的对联。

片断二:交流描写廉颇的对联。

片断三:评议描写蔺相如,廉颇两人的对联。

读着一副副精彩绝妙的对联,看着一张张因成功而兴奋的笑脸,我不禁思索着这堂课的亮点:

首先是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个实践活动将理解,积累,运用巧妙地整合在一起。要想编好对联必须深入地读课文,揣摩每个词每句话的意思,感悟人物的个性特征。其间,咬文嚼字,思辩推敲,学生大大锤炼了遣词造句的能力。唇枪舌剑,宽容大度,负荆请罪等词语推敲选用的背后往往是复杂的思维活动,这不仅积累了语言,积淀了语感,更培育了智慧,使学生感受了对联的魅力,提高了文化品位。

其次是实现了个性化的学习。学习内容,自主选择,详读什么,略读什么,选读什么,品读什么,个体决定。默读,朗读,浏览等读书方式,不加限制。思维方式,开放自由:多角度评述蔺相如,廉颇,可以总体概括,可以细节描绘,可褒扬可贬抑。在此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一种交互主体关系,谁都有可以认同,谁都可以提出异议,自由评定,思绪飞扬,呈现出价值的多元化。这一切造就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浓浓氛围。

推荐廉颇蔺相如列传mp3课文朗读音频下载五

(一)认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和顾全大局的精神;认识廉颇公忠体国和勇于改过的精神。

(二)了解史传作品在选材和布局上的特点。

(三)学习文言词词义辨析的方法。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有人说,第2段”蔺相如者,赵人也,为宦者令缪贤舍人”一句可删。理由有二:①删去此段则第1段和第3段衔接得自然;②此句与第4段开头”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重复。试据文章布局的道理给予反驳。分析:不可删的理由有二:①本文是一篇”合传”,廉蔺二人,一将一相,相互配合,对维护赵国的安全起了重要作用。按《史记》体例,在传记开头将二人并提,表明二人的事业是密不可分的。②这样开头既突出了廉颇的战功,又突出了蔺相如的出身低微,可使读者了解缪贤举贤、赵王破格提拔、廉颇”宣言”而后”负荆”的深刻意义。

(二)相如奉璧使秦一节是按怎样的层次来叙述的?这样的布局有什么好处?

分析:在献璧后作者集资描绘了蔺相如三次有步骤的行动:取璧、保璧、归璧。无不紧扣着和氏璧的命运。这样的布局使蔺相如如同置身于一个五光十色的舞台,其机智果敢的性格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三)本文第12段已将”完璧归赵”故事叙述完毕,为什么作者在它后面又加上”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不予秦璧”这两句话?

分析:这两句话在全文结构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揭露了秦王”以城易璧”的骟,肯定了赵反欺骗斗争的胜利;另一方面又暗示秦王恼羞成怒,导致对赵采取军事行动,由此过渡到下文。

(四)从来史笔求简。试比较下面两组话,说说哪一种写法好?

a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b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勇而有谋,宜可使。”

a于是舍人直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臣等不肖,请辞去。”

b于是舍人相与谏蔺相如,欲辞去

分析:b的写法不好,①用b的写法,则缪贤敢于荐舍人去充当使者、赵王同意召见相如,均不可得而知,视国家大事为儿戏,不符合史家选材原则。②用b的写法,略去谏的内容,则下文”独畏廉将军哉”推动所本。

紧接本文,原作还有这样一段话:

“是岁,廉颇东攻齐,破其一军。居二年,廉颇复伐齐畿,拔之。后三年,廉颇攻魏之防陵、安阳,拔之。后四年,蔺相如将而攻齐,至平邑而罢其明年,赵奢破秦军于阏与下。”

分析:这是对上文的补笔,略写”廉蔺交欢”后五年间赵国的大事,从侧面赞扬廉蔺二人精诚团结,在军事上产生了积极的结果。

(六)难词释义。

(1)一词多义类:

负:①依仗(负其强)

②承担,使承担(宁许以负秦曲)

③背着(肉袒负荆)

④辜负(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⑤背弃(负约不偿城)

引:①把箭射出去(引而不发)

②拉(欲引相如去)

③延请(引赵使者蔺相如)

④掉转(引车避匿)

幸:①侥幸(则幸得脱矣)

②表敬用(大王亦幸赦臣)

③宠幸(幸于赵王)

小结:①抓住一个最基本的意思;②结合上下文内容加以引申。

(2)引申一个特殊种类——词义随用法的变化而变化:

①名词活用如动词。

衣:穿(乃使其从者衣褐)

刃:杀(左右欲刃相如)

舍:安置住下(舍相如广成传舍)

②形容词、动词的活用。

完:使……完好(臣请完璧归赵)

毕:将……进行完毕(毕礼而归之)

归:送回(毕礼而归之)

破:把……弄破(恐其破璧)

急:使……急、逼迫(大王必欲急臣)

三、教学过程

设计

(一)导入

新课。(略)

(二)司骊迁和《史记》简介。

1.司马迁简介。

司骊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朝韩城南)人。其父司骊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司马早迁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史记。太史公自序》有这样的记载:”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规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彭城,过梁、楚以归。”

初仕郎中,曾奉使西南。元鼎六年(前111)回家,值父病笃。父亲临终前嘱咐他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俗论著矣。”并告诫他不要”废天下史文”。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天汉二年(前99),在《史记》草创未就之际,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要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出狱手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继续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91)写成《史记》。

(注:可预备一张中国全图,讲述时指出司马迁游踪的大致方位。)

2.《史记》简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书8篇,共52万字。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

《史记》有很高史学价值。班固称赞这部书说:”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帮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意思是它高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不仅如此,其中《陈涉世家》肯定了陈涉起义的作用;《河渠书》、《平准书》、《货殖列传》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记叙了少数民族的活动,这些都是本书的优点。

《史记》又有很高高的价值。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我们将对此有深刻的体会。

(三)时代背景简介。

战国(前403~前221)是一个兼并剧烈的历史时期。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在此期间,秦以主力图楚,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及汉水北岸,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尽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对赵的进攻,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廉颇和蔺相如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起关键作用的人物。

教法:在讲解上述内容之后,可以先画一个《赵大事纪年表》,按课文填写可填的项目.,然后提问学生:

“完璧归赵”、”渑池会”、”廉蔺交欢”三个故事各发生在哪一年?

赵大事纪年表:

赵惠文王年序

大事

16年(前283)

廉颇伐齐,取阳晋。

17年(前282)

蔺相如完璧归赵当在此年。

18年(前281)

秦伐赵,拔石城。

19年(前280)

秦复攻赵,杀二万人。

20年(前279)

渑池会。廉蔺交欢当在本年或稍后。

(注:此表与《史记。六国年表》人个别地方有出入,但渑池会的年代是以《年表》为依据的。)

(四)检查预习情况:学生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五)讲解课文第1~5段。

1.阅读课文第1~2段。先解释”合传”体例,然后提问:

(1)从节选的这一部分看,文章以记述蔺相如为主,为什么开篇介绍人物履历将廉颇置于蔺相如之前?(廉颇拜为上卿时,而蔺相如为”舍人”,地位相差悬殊。补充:传的后半部叙谦颇事迹较多。有提挈全文的作用。)

(2)”为宦者令缪贤舍人”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舍人地位低微,况为宦者令舍人乎!又,为蔺相如被荐使秦设伏。)

(注:括号内的话是答案要点,其中加着重号的语句即点评语,可写在黑板上。下同。)

2.齐读第3段。

(1)让学生概括大意。(故事缘起)

(2)指出”求人可使报秦者”为本段关键句,并加分析。(为相如出场作铺垫)

(3)提问:本段写赵君臣议而不决,有什么用意?(烘托相如胆识)

3.齐读第4段。

(1)指出古代宦官不得干预朝政,当时又有荐人不当一并治罪的规定,然后叫一个学生重读”臣尝有罪”至段末这一部分,让全班学生仔细品味。

(2)叙史贵简。从这个原则出发,能不能将这段话改写为:”于是缪贤荐蔺相如,王许之。”(不能)

(3)讨论中可提出一些辅助性问题:缪贤是怎样的人?(挺身而出,亦有胆识,)对表现蔺相如有什么作用?(先虚写一笔)划也关键语句。(”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4.齐读第5段。

(1)教师将蔺相如的对策语连贯起来朗读一遍,然后带领同学分析它的特点。(见事深刻、决断明确_真乃快人快语;对奉使一事,早已成竹在胸。)

(2)联系上文说说在安排主要人物出场上的特点。(设伏_陪衬_虚写_出场便不同凡响。)

5.整理前五段词语。

(1)通假字:斧质(

)可予不(否)奉(捧)壁。

(2)古代惯用语:”见”用于表示被动(徒见欺)。

“于”也用于表示被动(幸于赵王)。

试比较二者的不同。

(六)讲解第6~13段。

1.学生朗读”大王俗得璧……俱碎于柱矣”段话之后,提出以下的问题进行讨论:

(1)这段话是怎样的情况下说的?(”秦王无意偿赵城”。)蔺相如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注意行文前后照应。)”章台”——”列观”;”以示美人”——”传之美人。”

(2)划分这段话的层次。(述”奉璧”使秦经过;斥秦王无礼,说明”复取璧”原因;预防秦王”强夺”之策。)

(3)讨论这段话的内容及方式: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借赵群臣语揭出秦王要害)。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由抑转扬,缓和气氛)。

“且以璧之故逆秦之欢,不可”(说明赵方诚意,以退为进。)。

说”斋戒五日”一事(”修敬”是关键,为要求秦王”斋戒”五日设伏,何等周密)。

不可”逆强秦之欢”(又何等委曲)。

“戏弄”(”怒发上冲冠”之由,照应上文)。

“臣头与璧俱碎于柱”(一夫决死,万乘莫当,秦王入我掌中)。

(4)从秦王的反应来看,这段话有怎机关报特点?秦王”辞谢”是否仅仅因为”恐其破”?(这段话义正辞严,切中三八式秦方要害,使秦王理屈词穷。)

(5)从这段话看蔺相如的策略。

提示:要联系上下文,例如上文未提赵王”斋戒五日”一事;要着眼于”完璧归赵”的全过程。

“璧有瑕”(”复取璧”的办法何等巧妙)。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向秦王提出同样要求前提,暗藏归璧于赵的计划,使秦王入彀)。

“拜送书于庭”(为提出”设九宾于廷”设伏,这关涉到相如的下一步计划,以进为退)。

(6)小结蔺相如的性格特点。(有胆识,有智谋,善于相机行事,掌握主动)

(7)要求全班内科学将这段话重读一遍,再抽查个别学生,看看是否已达到基本成诵。

2.学生朗读”秦自缪公以来……孰计议之”这段话后,提出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指出这话是在”九宾礼”以说的,要求学生细读有关注释,体会蔺相如说这番话的意图。

(2)划分这段话的层次。(声称璧已送回赵国——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甘愿受刑)

(3)这段话的要害是什么(”先割十五都予赵”——击中秦王要害。)(抓住这个要害,则蔺相如之使人持璧归赵,要求”高九宾于迁”等等作法之用心,无不害然而明。

(4)这段话还有哪些特点?(理解”令人持璧归”,归罪于秦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故秦王之受欺,咎由自取,而相如不过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先割十五都予赵”检验秦王是否有”易璧”的诚意;自己承担”欺大王之罪”,与赵王无关。)

(5)快速背诵练习:把这段话齐读两遍,然后抽查个别学生。

3.试简工回答下列问题,体会《史记》写作上的某些特点。

(1)次要人物的处理。

作者是怎样描写秦王的?哪些属于正面描写?哪些属于侧面描写?(”传之美人及左右”——正面;”左右皆呼万岁”——侧面。极写秦王之贪傲慢。”恐其破璧……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正面写心理动作,表现其狡诈。”秦王因曰……毕礼而归之”正面,写人物语言,表现秦王在关键时刻能从大局着眼,有大国之君的风度。)

(2)说说下面两组细节的作用。

a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b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七)讲解第14~16段(”渑池会”)。

1.渑池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举行的?(”其后,秦伐赵^杀二万人”。补充说明:春秋旧中国战国时期诸侯之间在战后举行双方国君会晤的惯例。)这样的背景说明了什么?(赵是以战败国身份与会。)

2.秦王为什么主动提出举行这次会晤?赵王为什么”畏秦,欲毋行”?(秦王不怀好意,借会晤取得战场上没有取得东西,所以赵王畏秦诈骗。)

补充史实:秦一向以诈和力制服侯。前340年商鞅伐魏,以”为好会”为名骗魏主将分子来会,然后扣留他;魏失主将,大败。前313年,张仪以献地六百里诱使楚怀王与齐断交。齐楚断交后,张仪改为献地六里。

3.学生齐读廉颇送别赵王时说的那一段话,然后提问:

根据这段话说说廉颇对待国家大事的态度。(考虑到渑池会的最坏结果:秦方扣留赵王。以”请立太子为王”击破秦的阴谋。说明分谨慎持重,对敌斗争坚决,有长远眼光。)作者详写这段放话有什么用意?(为”廉蔺交欢”张本。)

4.学生默读第15、16两段,复述渑池会上的斗争经过,然后提问:

从蔺相如跟秦方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过程可以看出什么?(秦方蓄意进行挑衅;蔺相如不畏。)

赵王认为蔺相如”功大”,是否有理由?(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表示敢于跟秦斗争的决心。)

5.廉颇是否也有功呢?(有。”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一句暗写廉颇。以军事力量作后盾,挫败了秦方以武力相胁的阴谋。)

(八)讲解第17~21段(廉蔺交欢)。

1.指出这部分要求背诵,然后齐读。

2.划分本部分层次,为诵读作准备。(相如”拜为上卿”→廉颇”宣言”→相如”避匿”→相如答舍人谏→廉颇”负荆”)

3.在你看来,这部分的核心是哪一句话?(”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国家之急”是指什么说的?(强秦加兵。)”私仇”又是指什么说的?(”两虎共”)

4.诵读蔺相如”夫以秦王之威……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一段话,然后回答问题:明人李贽评相如”引车避匿”一事说:”节节见相如智勇俱妙。”试结合这段话说说”妙”在什么地方。(相如深知廉颇公忠体国之心,故以”秦王之威”相比,又以”国家之急”相许,足见其胸襟阔大,如此方能使廉颇顿悟己非。)

5.廉颇始而”宣恶言”,闻蔺相如语即”肉袒负荆”,”至蔺相如门谢罪”,这前后对比说明了什么?(说明他的居功自傲是他思想中次要的一面,所以听了蔺相如的那一番话后,十分感愧,立即从计较个人得失的立场转到维护国家利益的正确立场上来,表现了公忠体国、勇于改过的精神。)

推荐廉颇蔺相如列传mp3课文朗读音频下载六

教学目标

1、会认“相、璧”等16个生字,会写“召、臣”等12个生字,掌握“进攻、召集”等词语。

2、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三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

3、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个性特点。复述故事,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三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

教学难点

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个性特点。复述故事,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相、璧”等16个生字,会写“召、臣”等12个生字,掌握“进攻、召集”等词语。

2、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三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

3、学习第一个小故事“完璧归赵”。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1、同学们,我们是一个班集体,我们应该团结一致。可如果同学们之间不团结会出现什么状况呢?

生自由讨论

师:看来,我们都知道团结的.重要性了。古人更知道这个,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文章。

(板书:将相和)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战国时期的赵国,有两个非常有名的人物:廉颇和蔺相如。“将相和”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这两个人之间。(出示课件3)

(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二、快速默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出示幻灯,组词:)

2、借助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

(无价之宝失信抵御理直气壮完璧归赵同心协力负荆请罪)

三、浏览课文,整体把握。(出示课件5)

1、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说说“和”是什么意思。(“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2、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出示课件5)

(本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四、理清脉络,概括段意。(出示课件6)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3、学习第一个小故事。

(1)指名朗读第一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归纳整理。(出示课件7)

(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讨论、交流、整理:(出示课件8)

①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机智)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②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出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③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权、机智勇敢。)

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强权、机智勇敢。)

小结: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个故事。

五、总结、预习。(出示课件10)

1、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

(1)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2)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板书:完璧归赵)

2、课堂练习:

简要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3、扩展:蔺相如不畏强权、机智勇敢,做到了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下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大夫,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课下请同学们预习“渑池之会”。

推荐廉颇蔺相如列传mp3课文朗读音频下载七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个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透过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赞扬了蔺相如勇敢、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两人爱国的好思想。

二、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资料,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人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2、在理解课文资料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能抓住人物特点,搞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潜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一故事。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四、教时安排:三课时

五、课前准备:挂图、小黑板、布置学生预习

课前预习:

1、读课文自学生字词,理解课后第4题中带点的词;

2、按“预习”弄清题意,给课文分段,起小标题;

3、再读课文,思考课后第1题。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在预习的基础上,从整篇入手,初步概括课文主要资料;组织分段;仔细阅读第一大段,开始接触第二大段。

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新词,分段,讲读第一大段。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提问分析检查预习状况

1、将相和:廉颇和蔺相如同心协力。比喻文官武将团结一致,共同把国家的事情办好。

2、简介导入:这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静,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写了三个小故事。哪三个小故事呢?

二、学生默读课文(自学)

1、掌握生字词;

2、给课文分段,弄清课文讲了哪三个小故事。

三、检查自学状况

1、生字:指导读准“允”“yun”不念“run”;要与“充”区别;

指导书写“廉”“广”部,剩10画,不是8画。

2、课后第4题的词,理解带点的词。

3、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

4、提问分段(按故事分三大段)

四、学习第一段:完璧归赵

1、齐读第一节,思考:这节与下面三个故事有什么联系?(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背静。三个故事都是在这样的历史背静下发生的。)

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

赵国处在秦齐两大国之间,因此军事、外交方面的措施,关系国家兴旺的重大好处。

2、指名读2、3节,解释“和氏璧”;

思考回答:赵王接到信为什么十分着急?

3、齐读4、5节

蔺相如是怎样说的?指名读第6节

4、蔺相如是怎样造成秦国理屈,完璧归赵的?

(1)出示挂图,学生自渎8、9节,把画中蔺相如的动作词打点;

(2)指名口述过程

(3)这证明蔺相如有怎样的精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

5、结果怎样?齐读第10节

(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了上大夫。)

大夫:官职,分上、中、下三等,上大夫为最高一级的大夫。

五、小结“完璧归赵”的前因后果

(起因是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结果由于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而完璧归赵。)

六、自学下两个故事,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学习第二、三大段,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搞清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及三个故事与整篇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指名说说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的前因后果。

二、明确本课学习资料。

阅读思考:(小黑板)

1、你会提出什么问题?

2、弄清每个小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3、蔺相如、廉颇是怎样的人?

三、学习第二段

1、学生默读、思考

2、你会提出什么问题?

质疑解难:瑟——古时候的一种弹奏乐器。

缶——瓦制的器皿。(瓦罐)

我们把大家提出的问题归纳为几个重点讨论。(出示小黑板)

(1)谁为什么提出渑池会?

(2)赵王决定怎样?

(3)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4)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把赵王怎样样?”

3、逐问题讨论

答(1):指名读11节,此时将相关系怎样?(和)

答(2):指名说(秦王叫赵王鼓瑟并叫人记录,表示秦赵地位不平等,以此侮辱赵国。蔺相如逼秦王击缶,也叫人记录,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答(3):指名读14节(蔺相如逼秦王击缶是为了维护赵国尊严。)

答(4):(因为秦王明白了赵国文官蔺相如的厉害,所以他不敢把赵王怎样样。)

4、弄清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齐读第15节蔺相如立了什么功?(他维护了赵国的尊严)所以赵王封他为上卿。

四、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三个故事。

1、学生小声自渎,思考总要求。

2、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互问)

归纳问题(出示小黑板)

(1)廉颇为什么不服气?

(2)蔺相如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避着廉颇?

(3)廉颇为什么负荆请罪?

3、小组讨论

4、逐问题讨论

答(1):指名说读第16节(蔺相如职位比廉颇高。)

答(2):指名说(蔺相如避着廉颇)为什么?指导读蔺相如说的一段话,体会他是为了赵国,心胸开阔。

答(3):(出示挂图)指名读第18节(诚意和好、勇于改过)

5、说一说故事的前因后果

结果中哪个词点了题意?(同心协力)

6、说说蔺相如、廉颇是怎样的人?(见板书)

蔺相如为什么会机智勇敢、心胸开阔?(爱国)

廉颇为什么会勇于改过?(爱国)

7、思想教育:我们平时,只有全班同学团结一心,才能把班级工作搞好。

五、练习:指名说原因、结果,然后同桌互说。

板书设计:

11、将相和

廉颇-蔺相如(齐心协力)爱国

完璧归赵-立功-机智勇敢

渑池会见-再立功-心胸开阔

居功自傲-负荆请罪-勇于改过

(原因)(结果)(品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