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诚信的成语典故(汇总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14:10:48 页码:9
最新诚信的成语典故(汇总15篇)
2023-11-23 14:10:48    小编:ZTFB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归纳和整理所学所得,提高记忆和掌握知识的能力。如果有必要,我们可以适当地加入个人的思考和观点,使总结更具有独特性和创造性。总结范文对于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和思考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诚信的成语典故篇一

曾子,春秋末期鲁国有名的思想家、懦学家,是孔子门生中七十二贤之一。他博学多才,且十分注重修身养性,德行高尚。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办事,年幼的孩子吵着要去。曾子的妻子不愿带孩子去,便对他说:“你在家好好玩,等妈妈回来,将家里的猪杀了煮肉给你吃。”

孩子听了,非常高兴,不再吵着要去集市了。这话本是哄孩子说着玩的,过后,曾子的妻子便忘了。不料,曾子却真的把家里的一头猪杀了。妻子看到曾子把猪杀了,就说,“我是为了让孩子安心地在家里等着,才说等赶集回来把猪杀了烧肉给他吃的,你怎么当真呢。”曾子说:“孩子是不能欺骗的。孩子年纪小,不懂世事,只得学习别人的样子,尤其是以父母作为生活的榜样。今天你欺骗了孩子,玷污了他的心灵,明天孩子就会欺骗你、欺骗别人;今天你在孩子面前言而无信,明天孩子就会不再信任你,你看这危害有多大呀。”

诚信的成语典故篇二

《后汉书 ·马援列传》注引 《广州记》 曰:“援到交址,立铜柱,为汉之极界也。”《水经注 ·温水注》引 《林邑记》:“建武十九年,马援树两铜柱于象林南界,与两屠国分汉之南疆也。”

汉伏波将军马援远征交址,在边界上树立铜柱,标志汉与外国的疆界。后用此典表示建立功业。

【马柱】 清 ·丘逢甲:“只见螺舟来海外,未容马柱表交南。”

【汉柱】 宋·范成大:“摩挲汉柱怆分襟,邂逅吴船喜盍簪。”

【铜柱】 唐 ·杜牧:“莫教铜柱北,空说马将军。”金 ·元好问:“谕蜀相如今老矣,不妨铜柱有新名。”

【马援柱】 明 ·李梦阳:“君不见马援柱孔明碑,剥落黄蒿里。”

【汉将柱】 明 ·陈子龙:“应题汉将柱,独上武王台。”

【云深铜柱】 宋·范成大:“云深铜柱边声乐,月冷珠池海面平。”

【马援铜柱】 明 ·李梦阳:“马援留铜柱,王褒祀碧鸡。”

【伏波铜柱】 清·程可则:“伏波铜柱邈千岁,壮哉尔与同英声。”

【铜柱伏波】 明 ·沈明臣:“再睹楼船横海出,更标铜柱伏波名。”

【铜柱勋高】 唐·刘禹锡:“玉环庆远瞻台座,铜柱勋高压海门。”

【铁柱成千古】 清·黄景仁:“谁标铁柱成千古,却笑金焦属下流。”

诚信的成语典故篇三

《世说新语·纰漏》:“殷仲堪父病虚悸,闻床下蚁动,谓是牛斗。孝武不知是殷公,问仲堪:‘有一殷,病如此不?’仲堪流涕而起曰:‘臣进退唯谷。”《晋书·殷仲堪传》亦载,作“仲堪父尝患耳聪。”

晋殷仲堪父病弱身虚,把床下蚂蚁的活动,听成是牛在相斗。后以此典指心神惊悸,也用以形容世间的无谓争斗。

【牛蚁】宋·范成大:“牛蚁谁知床下斗,鸡蝇任向梦中鸣。”宋·陆游:“世间牛蚁何劳问,输与云窗一粲然。”

【斗蚁】唐·孟郊:“斗蚁甚微细,病闻亦清泠。”

【床下蚁】宋·苏轼:“病客巧闻床下蚁,痴人强觑棘端猴。”

【床头蚁】清·钱谦益:“惊闻窸窣床头蚁,羞见彭亨道上蛙。”

【蚁斗牛】宋·钱惟演:“目眩花成果,心惊蚁斗牛。”

【病后聪】宋·苏轼:“陶然一枕谁呼觉,牛蚁初除病后聪。”

【斗蚁闻牛】明·徐渭:“褰旗落羽元非二,斗蚁闻牛总是魔。”

【耳虚闻蚁】宋·苏轼:“眼晕见花真是病,耳虚闻蚁定非聪。”

【床下莎虫】宋·陆游:“空惊床下莎虫语,不见梁间巢燕归。”

【床头牛蚁】宋·苏轼:“要识老僧无尽处,床头牛蚁不曾闻。”

【蚁斗牛闻】宋·陈师道:“世事如病耳,蚁斗作牛闻。”

【蚁动牛斗】宋·苏轼:“人将蚁动作牛斗,我觉风雷真一噫。”

【蚁喧闻牛】宋·辛弃疾:“石卧山前认虎,蚁喧床下闻牛。”

【殷牛在耳】唐·韦庄:“殷牛尝在耳,晋竖欲潜肓。”

【斗蚁如斗牛】明·徐渭:“有云病聪者,闻斗蚁响如斗牛。”

【耳静烦喧蚁】唐·柳宗元:“耳静烦喧蚁,魂惊怯怒蛙。”

诚信的成语典故篇四

最初,晋国侠客毕阳的孙子豫让给范、中行氏做大臣,但并未受到重用,于是他就投效知伯,得到宠信。后来韩、赵、魏三国瓜分了知伯的土地。其中赵襄子最痛恨知伯,把知伯的头盖骨拿来作饮器。这时豫让逃到山里说:“唉!志士为了解自己的人而牺牲,女子为喜欢自己的人而打扮,所以我一定要替知伯复仇。”于是豫让就隐姓埋名化装成一个受过刑的人,潜伏到王宫里用洗刷厕所作掩护,以便趁机杀死知伯的仇人赵襄子。不久赵襄子入厕,忽然觉得心跳,就下令把涮厕所的人提来审问,才知道是豫让化装行刺。这时豫让竟拿出匕首说:“我要为知伯报仇!”卫士拿下他,要杀他,可是赵襄子却制止说:“这是一位义士,我只要小心躲开他就行了。因为知伯死后没留下子孙,他的臣子中有肯来为他报仇的,一定是天下有气节的贤人。”

于是赵襄子就把豫让释放了。可是豫让继续图谋为知伯报仇。他全身涂漆,化妆成像一个生癞的人。同时又剃光了胡须和眉毛,把自己彻底毁容,然后假扮乞丐乞讨,连他的妻子都不认识他,看到他以后只是说:“这个人长像并不像我的丈夫,可是声音却极像,这是怎么回事?”于是豫让就吞下炭,为的'是改变自己的声音,他的朋友看到他时对他说:“你这种办法很难成功,如果说你是一个志士还可以,如果说你是一个明智之士就错了。因为凭你这种才干,如果竭尽忠诚去侍奉赵襄子,那他必然重视你和信赖你,待你得到他的信赖以后,你再实现你的复仇计划,那你一定能成功的。”豫让听了这话笑了笑说:“你的意思是为了老朋友而去打新朋友,为旧君主而去杀新君主,这是极端败坏君臣大义的做法。今天我所以要这样做,就是为了阐明君臣大义,并不在于是否顺利报仇。况且已经委身做了人家的臣子,却又在暗中阴谋计划刺杀人家,这就等于是对君主有二心。我今天之所以明知其不可为却要这样做,也就是为了羞愧天下后世怀有二心的人臣。”

不久,赵襄子要外出巡视,豫让埋伏在赵襄子所必经的桥下。赵襄子骑马走在桥边时,马忽然惊跳起来,赵襄子说:“这一定又是豫让。”经派人搜捕之后,果然是豫让。因此赵襄子就责备豫让说:“你不是曾经侍奉过范、中行氏吗?知伯灭了范、中行氏,你不但不替范、中行氏报仇,反而屈节忍辱去臣事知伯。如今知伯身死国亡已经很久,你为什么如此替他报仇呢?”豫让回答说:“当我侍奉范、中行氏时,他们只把我当作普通的人看待,所以我也就用普通人的态度报答他们;而知伯把我当作国士看待,所以我也就用国士的态度报答知伯。”于是赵襄子用怜惜的口吻感叹说:“唉!豫让啊,由于你为知伯报仇,已经使你成为忠臣义士了。而寡人对待你,也算是仁至义尽。你自己想一想吧,寡人不能再释放你了!”于是赵襄子就下令卫士把豫让包围起来。

这时豫让又对赵襄子说:“据臣所知,一个贤臣不阻挡人家的忠义之行,一个忠臣为了完成志节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君王以前已经宽恕过我一次,天下没有不为这件事赞扬君王的。今天我到这里行刺,按理您应在这里将我处死。不过我想得到君王的王袍,准许我在这里刺它几下,我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憾了。不知君王能否成全我的愿望?”赵襄子为了成全豫让的志节,就当场脱下自己的王袍由侍臣交给豫让。豫让接过王袍以后拔出佩剑,奋而起身,然后用剑刺王袍仰天长叹:“啊!天哪!我豫让总算为知伯报了仇!”豫让说完话就自杀而死。赵国的忠义之士听说以后,都落泪惋惜不已。

诚信的成语典故篇五

商纣王宠信妲己,过着酒池肉林的生活,谁要敢反对他,就会被挖心或受火烙之刑。老百姓被逼得活不下去了。周武王决定讨伐他,在盟津会师各路诸侯,举行了誓师大会。武王说:“将士们,请听我说!善良的人做善事,只怕时间不够用。凶恶的人行起恶来,也怕时间不够用。现在商纣王荒淫无道,把大臣当成贼人,把朋友当成仇敌。说自己代表天,作恶多端却无所畏惧。老百姓只能祈求上天让自己远离他。从前夏桀很强大,但是倒行逆施,上天就派成汤来将他流放。今天他们虽然有千万人,但是离心离德,我们虽然只有十个人,但是同心同德,上天一定会看见百姓的心愿、一定会听到百姓的声音。请让我们为老百姓讨伐他,请让我们把成汤的事业发扬光大。”武王的军队势如破竹,在牧野打败了强大的商朝军队,商纣王自杀,商朝灭亡了。

“同心同德”是指为同一个心愿,同一目的而努力。

诚信的成语典故篇六

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晋书·隐逸传·陶潜传》:“性不解音,而蓄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南史·隐逸传》、《宋书·隐逸传》亦载。

陶潜字渊明(一说名渊明,字元亮),他不懂音律,但准备一张无弦之琴,每当酒酣兴至,就拿来抚弄一番,寄托自己的情怀。后用此典称人旨趣高雅,怀抱不俗,得天和之乐。陶潜曾为彭泽令,世号靖节先生。

【无弦】北周·庾信:“有菊翻无酒,无弦则有琴。”唐·李白:“抱琴时弄月,取意任无弦。”清·黄鷟来:“孰谓陶公懒,无弦趣最深。”

【陶琴】宋·陈师道:“袁酒无何饮,陶琴不具弦。”

【无声琴】唐·杜甫:“瓮余不尽酒,膝有无声琴。”

【无弦琴】唐·白居易:“舞腰歌袖抛何处,唯对无弦琴一张。”清·王夫之:“蹑险拟看没字碣,涉园聊对无弦琴。”

【没弦琴】元·耶律楚材:“白雪阳春寡和音,谁人解听没弦琴。”

【琴上趣】宋·苏轼:“彭泽漫知琴上趣,邯郸深得枕中仙。”

【琴无弦】唐·白居易:“不慕樽有酒,不慕琴无弦。”宋·苏轼:“君不见抛官彭泽令,琴无弦,巾有酒,醉欲眠时遣客休。”

【靖节琴】宋·曾巩:“客来但饮平阳酒,衙退常携靖节琴。”

【抱琴归去】宋·张炎:“荷衣制了,待寻壑经丘,溯云孤啸。学取渊明,抱琴归去好。”

【空抚余徽】宋·辛弃疾:“知音弦断,笑渊明空抚余徽。”

【寄陶令意】宋·苏轼:“无弦且寄陶令意,倒载犹作山公看。”

【彭泽横琴】宋·杨亿:“华阴学雾还成市,彭泽横琴岂要弦。”

【意在无弦】宋·黄庭坚:“拾遗句中有眼,彭泽意在无弦。”

【陶琴不要弦】唐·白居易:“陈室何曾扫,陶琴不要弦。”

【惟蓄一素琴】宋·陆游:“所以栗里翁,惟蓄一素琴。”

诚信的成语典故篇七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吴既赦越,越王句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汝)忘会稽之耻邪?’”又《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越王念复吴雠,非一旦也。苦身劳心,夜以接日。目卧则攻之以蓼,足寒则渍之以水。冬常抱冰,夏还握火,愁心苦志。悬胆于户,出入尝之,不绝于口。”

越王勾践三年(约公元前493年),吴越发生战争,越国战败,勾践被囚受辱。返国后念念不忘雪耻,睡在柴草上(按,“卧薪”典最早见于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起居饮食都尝一下苦胆,冬天抱冰,夏天握火,以警励自己。二十二年后果然打败吴国报了仇。后以此典表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立志雪耻;或以“会稽耻”称亡国之耻。

【卧薪】清·庞鸣:“台畔卧薪台上舞,可知同是不眠人。”

【抱冰】唐·元稹:“近王之臣谕王意,共笑越王穷惴惴,夜夜抱冰寒不睡。”

【尝胆】唐·王维:“报仇只是闻尝胆,饮酒不曾妨刮骨。”唐·刘长卿:“赵王尝胆安可敌,远取石田何所益。”宋·汪元量:“假途虞灭虢,尝胆越吞吴,黑白一棋局,方圆八阵图。”

【握火】宋·刘筠:“垂天借喻齐谐志,握火寻盟越绝书。”

【薪胆】明·吴易:“到而今,薪胆向谁论,冲冠发。”

【勾践胆】唐·于濆:“勾践胆未尝,夫差心已误。”宋·汪藻:“方尝勾践胆,已补女娲天。”

【会稽耻】唐·李白:“愿雪会稽耻,将期报恩荣。”

【勾践饮胆】唐·刘驾:“勾践饮胆日,吴酒香满杯。”

诚信的成语典故篇八

【成语故事】三国时,有两个同乡好友,一个名叫陈琳在魏国作官;一个叫张纮,在东吴作孙权的谋士。两人都很有文学才华,虽然各事其主,但相互仰慕,经常有书信来往,探讨作品。

有一次张纮见了栩榴枕很是喜欢,专门为此作赋。千里之外的陈琳见到了这篇赋后,赞赏不已。在一次请客宴宾时,特地拿出文章让在座的宾客传阅、欣赏,嘴里还不断地夸耀说:“这篇文章写得多么脱俗清新呀!你们知道吗,这是我的同乡张纮写的呀……”

过了不久,张纮也看到了陈琳写的《武库赋》和《应机论》,不由得击掌叫好,并马上写了一封信给陈琳。信上对陈琳文辞清新、见解独到的文章风格大加赞赏,并表示要好好地向他学习。

陈琳见信后感慨极了,他在复信时谦虚他说:“我生活在北方,消息闭塞,与天下的文人学士交往很少,没见过大世面。只是这里能写文章的人不多,因此我在这儿容易冒尖,得到了大家过分的称赞,并不是我的才学真有那么好,是你太夸奖我了。我和你及张昭两人相比,差距实在太大了,就好像小巫遇见大巫,没法施展巫术了。”

水滴石穿。

张乖崖是崇阳县的县官。一次,他看见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吏从仓库出来时,顺手将仓库里的一枚铜钱放进了自己的口袋。他立即派人把这小吏抓来追问,并且下令用棍棒拷打,小吏心里不服,大声嚷道:“一枚铜钱有什么了不起?为什么对我这么凶狠啊!”

张乖崖听了,就拿起笔来,写了一条批语:“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意思是:一天一个铜元,一千日就是一千个铜元,这就像用绳子锯木头、水滴石头一样,日久天长,木头也会被锯断,石头也会被滴穿的。然后,他下令将这小吏斩首。

成语“水滴石穿”就是由这个故事来的。有时也写成“滴水穿石”,含义是一样的,故事原来的意思是说缺点、错误虽小,积累起来,也会造成很大危害。张乖崖就是根据这一条杀了小吏,这自然是滥用刑法。现在常从积极方面来使用,比喻学习或办事只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够“水滴石穿”,战胜困难,得到成功。

口蜜腹剑。

出于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意思为嘴上甜,心里狠。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多指蛇蝎心肠的人。

唐玄宗(李隆基)的兵部尚书李林甫,论才艺,也还不错,一手字,画都很好;但他做官却不真真诚诚的办事,而是一味迁就和迎合玄宗的意旨。不但如此,他还用些不正当的方法结交玄宗亲信的宦官和妃子。

因此,他很得玄宗的宠信,一直在朝中做了十九年的官。李林甫和一般人接触。也总是在外貌上表现出和人很友好,非常合作,嘴里并说尽所有可以说的好听的、善意的话。可是实际上,他的性情和他的表面态度完全相反;他竟是一个非常狡猖阴险,常常使坏主意来害人的人。但是,坏人虽然有时可以得达害人的目的,逞奸谋于一时,日子久了,人家就发现了地这种伪善,于是大家便在背地里说他“口有蜜、腹有剑”。即是:口上甜甜蜜蜜,心中利剑害人。唐朝还有一个做中书侍郎的李义府,平常的行动和表情,显得非常忠厚和温和;而且他不管和谁说话,总一定先自己咧开嘴笑,表现出十分诚恳和善良的样子。其实地的心地既刻薄,又奸诈,常使用阴险的计策害人。日子久了,人家也发现了他的这种假面具,就在背地裹说他“笑中有刀”。像李林甫和李义府那样的人是非常可怕的,因为也表里不一,若不小心,便要上当受害。所以“口蜜腹剑”不但是一句好成语,而且可作我们交友的戒言。“口蜜腹剑”和“笑里藏刀”虽出自两个人的两个故事,但其含义是相同的,都是形容人口是心非和表里不一致;外面表现的很好,很讨人好感,叫人愿意结交,而心里却是尽想些坏主意计算人,谋害人。

口若悬河。

晋朝时,有一位大学问家,名叫郭象,字子玄。

他在年轻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很有才学的人。尤其是他对于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一些现象,都能留心观察,然后再冷静地去思考其中的道理。因此,他的知识十分渊博,对于事情也常常能有独到的见解。后来,他又潜心研究老子和庄子的学说,并且对他们的学说有深刻的理解。

过了些年,朝廷一再派人来请他。他实在推辞不掉,只得答应了,到朝中做了黄门待郎。到了京城,由于他的知识很丰富,所以无论对什么事情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再加上他的口才很好,又非常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每当人们听他谈论时,都觉得津津有味。

当时有一位太尉王衍,十分欣赏郭象的口才,他常常在别人面前赞扬郭象说:“听郭象说话,就好象一条倒悬起来的河流,滔滔不绝地往下灌注,永远没有枯竭的时候。”郭象的辩才,由此可知。

后人就以“口若悬河”来形容人善于说话,一旦说起话来就像倒悬的河水、滔滔不绝,永远没有停止的时候。

司空见惯。

刘禹锡是唐朝中期一位杰出的诗人。他在朝廷任职期间,曾在政冶上谋求改革,失败后降了职,被贬到偏僻的地方去当刺史(官职名),晚年才回京城。回京途经扬州时,他的朋友李绅为他举行宴会。李绅当过“司空”(官职名),家里很富有,也很讲究排场。宴会上喝酒谈笑,李绅又让歌女出来演唱,并要她们向刘禹锡殷勤地敬酒。面对这种豪华场面,刘禹锡情不自禁地吟了首诗:

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成语“司空见惯”就是由诗句“司空见惯浑闲事”压缩而成的。“司空”

原诗中指李绅。“见惯”是看得习惯了。现在“司空”已经失去了具体意义,这句成语用来形容看得太多、便不足为奇。

类似的成语还有“屡见不鲜”。“屡”表明次数多;“鲜”是新鲜、新奇。也就是说,见多了就不觉得新鲜了。

大器晚成。

典故【大器晚成】谓贵重器物需要长时间才能完成。常比喻大才之人成就往往较晚。《老子》:“大器晚成,大音希声。”汉王充《论衡·状留》:“大器晚成,寳货难售。大崇一朝辄成贾者,菜果之物也。”《三国志·魏志·崔琰传》:“琰从弟林,少无名望,虽姻族犹多轻之,而琰常曰:‘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宋陈师道《后山谈丛》卷二:“暮年方妙者,乃大器晚成尔。”《儒林外史》第四九回:“二位先生高才久屈,将来定是大器晚成的。”老舍《四世同堂》四一:“最后,那驰名的‘白杏’用绵纸遮护着下了市,好象大器晚成似的结束了杏的季节。”

诚信的成语典故篇九

提起酒徒二字,耸人听闻,实属小题大做。所谓酒徒,只是嗜酒的人而已。《辞海》说,自称酒徒,意含狂傲,称人酒徒,多带贬义,颇有道理。但在古人看来,意未尽然,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元结,对酒徒就写了一首颂扬歌,歌曰:山为樽,水为沼,酒徒历历坐洲岛。提到高阳酒徒,汉代称他功著与国,还有一番酒成大事的记载呢!

高阳酒徒郦食其(音义基),陈留高阳人(今河南杞县西南),为汉高祖刘邦的谋士。少有壮志,喜读书,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业。嗜酒,后来只好充当看管门户的监门吏。县中官府和贤豪,都不敢任用,皆称之为狂生。他坚信不移等待时机。公元前2,陈胜、吴广打起伐无道,除暴秦的旗帜,于是天下群雄起而响应。时有项梁起兵会稽,刘邦起兵于沛,起义风暴席卷全国。陈胜、项梁等起义军路过高阳,皆为郦生鄙视,认为都是些鼠目寸光之辈,不能听大度之言的人。惟独沛公刘邦,嫚易人,有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于是,他自荐于沛公。

沛公刘邦,字季,为人仁而爱人,不爱生产劳动,喜施舍,意豁如也,常有大度。壮年为泗水亭长,是一个地方有名的无赖。他好酒及好色,常醉卧于酒家,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酒徒,幸醉酒为吕公所识,以女吕后为妻;因醉酒而斩白蛇,得名自负,起兵反秦。公元前2(二世三年),沛公引兵西,相遇强盗出身的彭越起义军,遂共同攻打秦军,战不利。后攻昌邑不下,乃西过高阳为郦食其所识,当为大人长者以求见。

一天,刘邦正坐在床上,有两个女人为他洗脚。忽报乡里有位儒生求见,此人年以六十有余,身高八尺,人都称他为狂生,自称非狂。刘邦一向轻视儒生,过去见到儒生,常以儒生帽子当尿盆,以污辱儒生。今天忽听有儒生求见,盛怒之下,叫人谢绝接见,并说:我以天下大事为重,没有时间接见儒人。在外等候已久的郦食其听罢,立即瞋目案剑叱使者曰: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使者忙报之,刘邦一听自称高阳酒徒,来者不善,慌忙连脚都来不及擦,‘据足杖矛’曰:‘请入!’郦食其入内,见沛公长揖不拜曰:你不是想要诛暴秦,为什么还这样傲慢对待长者?你是想助秦攻诸侯呢?还是率领诸侯破秦呢?此时,刘邦不知所措,辍洗起衣,忙请食其上坐,谢罪曰:过去听人说先生的容貌,今天见面才知先生的来意!并问其计?这位高阳酒徒曰:足下起瓦合之卒,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中,又多积粟。臣知其令,今请使令下足下,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大事可成矣。

诚信的成语典故篇十

楚、晋:春秋时代的诸侯国名。材:人才。楚国的人才被晋国所用。典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楚虽有材,晋实用之。”

春秋时期,楚国的伍举和声子互相交好。伍举的丈人申公犯了罪,逃亡外地,楚人造谣说:“申公实际上是他女婿伍举护送出去的。”伍举不免害怕,逃奔晋国。正好声子出使晋国,两人在路上相遇,声子说:“你在晋国暂避一时也好,我一定设法让你回去。”

声子从晋国回到楚国后,楚令尹子木问及晋国的事,同时还问道:“晋国的大夫和楚国的大夫相比,谁个更贤明?”声子回答道:“晋国的大夫个个贤明,都是当卿的人才啊。比如杞木、梓木、皮革,而这些人都是从楚国逃亡去的。虽然楚国有人才,但实际上都被晋国重用了。”子木听了,不由失声道:“正是这样呀!”声子于是乘机提出伍举的事,为伍举辩白。子木当即派人到晋国接回伍举。

后人根据这段故事引申出“楚材晋用”的成语,比喻自己的人才被他人所利用。

诚信的成语典故篇十一

《史记 ·汲郑列传》:“黯隐于田园。居数年,会更五铢钱,民多盗铸钱,楚地尤甚。上以为淮阳,楚地之郊,乃召拜黯为淮阳太守。黯伏谢不受印,诏数强予,然后奉诏。诏召见黯,黯为上泣曰:‘臣自以为填沟壑,不复见陛下,不意陛下复收用之。臣常有狗马病,力不能任郡事,臣愿为中郎,出入禁闼,补过拾遗,臣之愿也。’上曰:‘君薄淮阳邪? 吾今召君矣。顾淮阳吏民不相得,吾徒得君之重,卧而治之。’……黯居郡如故治,淮阳政清。”

汉代汲黯善于治理地方,选贤任能,把握大计而不苛求,政绩很好。当时淮阳一带多有私铸钱者,治安较乱,汉武帝特意起用汲黯为淮阳太守,借重他的威望,因为他多病,允许他“卧而治之”。后用此典颂扬地方官治理有方。

【卧治】 南朝梁·丘迟:“坐啸昔有委,卧治今可尚。”

【卧理】 唐 ·李颀:“闻道淮阳守,东南卧理清。”

【淮阳卧】 唐·羊士谔:“自叹淮阳卧,谁知去国心。”

【淮阳绩】 宋 ·刘敞:“愧无淮阳绩,高卧亦终年。”

【薄淮阳】 明 ·马世奇:“总为至尊忧社稷,汉臣何必薄淮阳。”

【汲黯卧理】 宋·苏辙:“谢安未厌频携妓,汲黯犹须卧理民。”

【淮阳多病】 唐·杜牧:“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

【淮阳高卧】 南朝齐 ·谢朓:“淮阳股肱守,高卧犹在兹。”

【淮阳效理】 唐·李绅:“淮阳效理空多病,疏受辞荣岂恋班。”

【淮南卧理】 唐·贾岛:“淮南卧理后,复逢君姓汲。”

诚信的成语典故篇十二

出处:《韩诗外传·卷五》等。

《韩诗外传·卷五》里说:“殷可以鉴于夏,而周可以鉴于殷。”意思是:夏禹王开创了夏的天下,传到夏桀王,而被商汤王所灭亡;商汤王建立了殷商,传到商纣王,又被周武王所灭亡。夏的灭亡,本该使殷商引以为鉴,而殷商的灭亡,也可以使周吸取教训。可是自古以来,不少朝代的君王,往往不以前朝的失败为鉴。又说:“前车覆而后车不诫,是以后车覆也。”——看见前面的车子翻了,而后面的车子还不警惕,所以后面的车子也同样翻掉。

刘向的《汉书·贾谊传·治安策》里也说:贾谊上书汉文帝,其中有“前车覆,后车诫……,励志演讲;秦世之所以亟绝者,其辙迹可见也。然而不避,是后车又将覆也。”

南北朝时,王僧虔《戒子书》也引用道:“吾今悔无所及,欲以前车戒尔后乘也”。这里都有“前车覆,后车鉴(或‘诫’)”的意思。

后来,“前车之鉴”等意思相近的短语便作为一个成语流传了下来。

诚信的成语典故篇十三

“病入膏育”这则成语的膏肓是古以膏为心尖脂肪,肓为心脏与隔膜之间,膏肓之间是药力不到之处。意指病已危重到了无法救治的地步。亦喻事情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

这个成语于《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至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春秋时期,晋景公有一次得了重病,听说秦国有一个医术很高明的医生,便专程派人去请来。

医生还没到。晋景公恍惚中做了个梦。梦见了两个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说话。

一个说:“那个高明的医生马上就要来了,我看我们这回难逃了,我们躲到什么地方去呢?”

另一个小孩说道:“这没什么可怕的,我们躲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无论他怎样用药,都奈何我们不得。”

不一会儿,秦国的名医到了,立刻被请进了晋景公的卧室替晋景公治病。诊断后,那医生对晋景公说:“这病已没办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针又达不到,吃汤药,其效力也达不到。这病是实在没法子治啦。”

晋景公听了,心想医生所说,果然验证了自己梦见的两个小孩的对话,便点了点头说:“你的医术真高明啊!”说毕,叫人送了一份厚礼给医生,让他回秦国去了。

诚信的成语典故篇十四

《宋书·武帝纪》:“ (桓) 玄自闻军起,忧惧无复为计。或曰:‘刘裕等众力甚弱,岂办之有成,陛下何虑之甚。’玄曰:‘刘裕足为一世之雄; 刘毅家无担石之储,摴蒲 (chupu) 一掷百万; 何无忌,刘牢之甥,酷似其舅。共举大事,何谓无成?”又 《晋书·刘毅传》:“后于东府聚樗蒲大掷,一判应至数百万。余人并黑犊以还,唯刘裕及毅在后。‘毅次掷得雉,大喜,褰(qiin) 衣绕床,叫谓同坐曰:‘非不能卢,不事此耳。’裕恶之,因挪五木久之,曰:“老兄试为卿答。’既而四子俱黑,其一子转跃未定,裕厉声喝之,即成卢焉。”

摴蒲,是古代的一种博戏,有五子,掷出的花色分枭、卢、雉、犊、白,几种得采等级。晋末刘毅和刘裕与众人掷摴蒲为戏,一盘胜负达百万钱。众人都掷了犊,轮到刘毅时掷出雉,高兴得他撩衣绕床大叫,刘裕最后一掷,大喝一声,五子成卢。后以此典形容人豪放狂纵。

【刘毅掷】 宋·陆游:“万事不禁刘毅掷,诸人谁著祖生鞭?”

【呼卢胜】宋·刘筠:“笑逐呼卢胜,歌随解佩狂。”

【一掷成卢】 宋·陆游:“再见封侯未为快,一掷成卢安用再?”

【百万呼卢】 宋·张元干:“少年百万呼卢,拥越女吴姬共掷。” 宋·陆游:“百万呼卢事已空,新寒拥褐一衰翁。”

【绕床呼卢】 清·黄景仁: 绕床懒使呼卢兴,哄座惭无射覆才。”

【掷卢使气】 唐·刘禹锡:“掷卢夸使气,刻烛斗成篇。”

【摴蒲百万】 清·王士禛:“摴蒲百万皆人豪,龙行虎步非凡理。”

【五木尽作卢】 宋·陆游:“双瞳遇醉犹如电,五木随呼尽作卢。”

【掌下不成卢】唐·刘禹锡:“振臂犹堪呼一掷,争知掌下不成卢?”

诚信的成语典故篇十五

宋玉《大言赋》:“楚襄王与唐勒、景差、宋玉游于阳云之台。王曰:‘能为寡人大言者上座。’……宋玉曰:‘方地为车,圆天为盖,长剑耿耿倚天外。’”

宋玉《大言赋》中描写巨人的形象,手持光芒闪耀的长剑,倚在天边。后以此典形容志气或才气豪迈纵横,凌绝世上。

【天外倚】清·朱祖谋:“怕苍黄柱触共工折。天外倚,剑花裂。”

【长剑倚】清·郑文焯:“不信天心浑如醉,好江山换了啼鹃血。长剑倚,向谁说?”

【耿长剑】清·谭献:“耿长剑,何处倚?杨枝渡口船系。”

【倚天剑】唐·李白:“手中电曳倚天剑,直斩长鲸海水开。”宋·陆游:“醉斩长鲸倚天剑,笑凌骇浪济川舟。”明·孙承宗:“倚天剑破长风浪,小结画影腾空。”

【倚长剑】唐·虞世南:“耿介倚长剑,日落风尘昏。”

【长剑倚天】魏·阮籍:“弯弓挂扶桑,长剑倚天外。”金·元好问:“紫髯落落西溪君,长剑倚天冠切云。”

【倚天长剑】宋·苏辙:“入海明河惊照曜,倚天长剑失提携。”清·丁子复:“剩有倚天长剑,分付平生知己,未便死前休。”

【倚剑青云】元·萨都拉:“孤臣泣血紫塞外,壮士倚剑青云边。”

【倚剑凌空】宋·范成大:“锵金绝世诗情妙,倚剑凌空隶墨鲜。”

【碧天长剑】元·虞集:“老矣浮丘,赋诗明月,千仞碧天长剑。”

【长剑倚青空】明·于谦:“萧涩行囊君莫笑,独留长剑倚青空。”

【倚剑气凌云】唐·刘长卿:“自矜倚剑气凌云,却笑闻笳泪如雨。”

【倚剑白云天】唐·李益:“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