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文言文赤壁赋知识梳理(模板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01:35:18 页码:9
2023年文言文赤壁赋知识梳理(模板9篇)
2023-11-24 01:35:18    小编:ZTFB

通过总结,可以发现问题所在并提出改进的方案。怎样提高自己的情商,与人更好相处?以下是一些经典总结的例子,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文言文赤壁赋知识梳理篇一

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悟言一室之内()。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列坐其次。

今义:居于次一等的古义:________________。

2.俯察品类之盛。

今义:物品的种类古义:________________。

3.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今义:低头抬头古义:________________。

4.所以游目骋怀。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古义:________________。

5.信可乐也。

今义:指书信古义:________________。

6.亦将有感于斯文。

今义:文雅古义:________________。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引。

引以为流觞曲水()。

将军夜引弓()。

相如引车避匿()。

子游引前言以距孔子()。

引赵使者蔺相如()。

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2.是。

是日也,天朗气清()。

敢不唯命是听()。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觉今是而昨非()。

3.一。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4.期。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不期而遇()。

良马期乎千里()。

5.致。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6.次。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初一交战,操军引次江北()。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死生亦大矣()。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3.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4.足以极视听之娱()。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2.当其欣于所遇。()。

3.亦将有感于斯文。()。

答案:

兰亭集序。

一、“悟”通“晤”。

二、1.它旁边,是两个词;2.指自然界的万物;。

3.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短暂;4.用来;。

5.实在;6.这次集会的诗文。

三、1.导引/拉开/退却/引用/延请/率领;2.这,此/宾语前置的标志/判断动词“是”/正确;3.相同,一样/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一点,少量;4.至、及/满一年/约定/期望;5.思想情趣/达到/招纳/得到;6.旁边/次序,按照次序/驻扎。

四、1.大,形容词做名词,大事;2.一、齐,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把……看作相等;3.贤、少长,形容词做名词,贤能的人、年纪轻和年纪大的人;4.形容词做动词,穷尽。

五、1.省略主语(名士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

2.状语后置句当他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

3.状语后置句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文言文赤壁赋知识梳理篇二

壬戌之秋,,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水波不兴。,诵明月之诗,。少焉,,徘徊于斗牛之间。,水光接天。,凌万顷之茫然。,而不知其所止;,羽化而登仙。

扣舷而歌之。:“桂棹兮兰桨。渺渺兮予怀。”客有吹洞箫者。其声呜呜然如泣如诉不绝如缕。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何为其然也?”:“‘月明星稀,’,此非曹孟德之诗乎?,东望武昌,,郁乎苍苍,?方其破荆州,,顺流而东也,,旌旗蔽空,,横槊赋诗,,而今安在哉?,侣鱼虾而友麋鹿。,举匏樽以相属。,渺沧海之一粟。,羡长江之无穷。,抱明月而长终。,托遗响于悲风。”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而未尝往也;,而卒莫消长也。,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且夫天地之间,。苟非吾之所有,。惟江上之清风,,耳得之而为声,,取之无禁,,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客喜而笑,。肴核既尽,。相与枕藉乎舟中,。

文言文赤壁赋知识梳理篇三

一、通假字。

1、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有:同“又”.暴:同“曝”,晒干。)。

2、木直中绳,?以为轮。(?:同“?”,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3、师者,以是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教授。)。

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伶俐)。

5、正人生非异也。(生:同“性”,先天,天资。)。

6、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

8、自余为戮人。(戮:同“戮”,刑辱。)。

9、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同“趋”,往,赴。)。

10、山川相缪。(缪:同“缭”,连结,盘绕。)。

11、举匏尊以相属。(尊:同“樽”,酒杯。)。

二、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其下贤人也亦远矣。(低于)。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

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占)。

4、故为之文以志。(写文章)。

5、外与天涯。(交会)。

6、顺流而东。(东进)。

7、卧而梦。(做梦)。

文言文赤壁赋知识梳理篇四

七月既望。清风徐来。举酒属客歌窈窕之章。月出于东山之上。白露横江。纵一苇之所如。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于是饮酒乐甚,。歌曰:“,击空明兮溯流光。,望美人兮天一方。”,倚歌而和之。,如怨如慕,,余音袅袅,。舞幽壑之潜蛟,。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客曰:“‘乌鹊南飞’?西望夏口山川相缪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下江陵舳舻千里酾酒临江固一世之雄也?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驾一叶之扁舟。寄蜉蝣于天地。哀吾生之须臾。挟飞仙以遨游。知不可乎骤得。”

苏子曰:“?逝者如斯,;盈虚者如彼,。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而又何羡乎!,物各有主。,虽一毫而莫取。,与山间之明月,,目遇之而成色,,用之不竭,,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洗盏更酌。杯盘狼籍。不知东方之既白。

文言文赤壁赋知识梳理篇五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就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人们)爱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文字,(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有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大道理的疑难)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反而)放弃(不学),我未能看出那种人(是)明白(事理)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一听到有人)称"老师"称""等等,就许多人聚(在一块儿)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他们)就说:"那个(人)同那个(人)(指老师和学生)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好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君子们认为(是)不值得一提的,现在君子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可真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个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永远)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贤能,(老师和学生的区别只是)听到道理有的早有的迟,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长,(只是)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纪十七(岁),喜欢古文,六经的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他)不受(当时士大夫那种耻于从师的)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正道,(所以)写(这篇)《师说》送给他。

文言文赤壁赋知识梳理篇六

每一年的中考语文文言文考试总会有一道题是关于文言通假字的`。这一道题所占分数为2~4分不等。像这种“死知识”希望同学们都可以拿到手。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会的知识一分不丢。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罢:通“疲”;疲劳。形容词。“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形容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忠义暴于朝廷。”

桮:同“杯”;酒器。名词。“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同“背”背叛,违背。动词。“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被:通“被”;顶。动词。“被明月兮佩宝璐。”

被:同“披”;穿着。动词“闻妻言,如被冰雪。”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俾倪:同“睥睨”;斜着眼看。形容词。“见其客朱亥,俾倪.”

辟:通“避”;躲避。动词。“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辟:通“僻”;行为不正。形容词。“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弊:通“敝”;困顿,失败。形容词。“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疲惫,衰败。“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弊:通“敝”;疲惫,衰败。形容词。“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徧:同“遍”遍及,普遍。动词。“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宾:同“傧”;迎接客人的人。名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汝见我不?”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宁可共载不?”

材:同“才”;才能。名词。“食之不能尽其材。”

裁:通“才”;刚刚。副词。“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采:同“彩”彩色,颜色。名词。“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采:同“彩”;颜色,彩色。名词。“须臾成五采。”

仓:同“苍”;黑色。名词。“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藏:同“脏”脏腑。名词。“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廛:通“缠”“胡取禾三百廛兮?”

唱:通“倡”;倡导。动词。“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钞:同“抄”;抄写。动词。“适中手自钞录。”

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鉏:同“锄”;锄头。名词。“鉏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绌:通“黜”;罢免官职。动词。“屈平既绌,”

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动词。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同“纵”;与“横相对,“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淬:通“焠”;金属器械烧后放入水中,“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厝:同“措”;放置。动词。“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错:同“措”;放。动词。“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当:通“挡”抵挡,抵偿。动词。“汉亦留之以相当。”

当:通“挡”抵挡。动词“曹军不能抵当。”

当:通“挡”;抵挡。动词。“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当:通“挡”;遮挡。动词。“坦墙周庭,以当南日,”

党:通“倘”;倘若,偶然。副词。“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

道:同“导’;引导。动词。“故善者困之,其次利道之,。

得:通“德”;恩惠。名词。“所识穷乏者得我钦?”

吊:同“掉”;落。动词。“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

丁宁:同“叮咛”嘱咐。动词。“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

读:通“逗”;即现在的“,”。名词。“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度:同“渡”;渡过,越过。动词。“一夜飞度镜湖月“’。

队:通“坠;坠落。动词。“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敚:同“夺”;强取,夺取。动词。“再敚门,门闭不得出。”

堕:通“隳”;毁弃。动词。“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

而:通“尔”;”你的。代词。“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

而:通“尔”;你。人称代词。“某所,而母立于兹。”

而:同“如”象。形容词。“军惊而坏都舍。

尔:同“耳”罢了。语气助词。“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尔:同“耳”:罢了。语气助词。“无他,但手熟尔。”

尔:同“耳”:罢了。语气助词。“以头抢地尔。”

尔:同“耳”;罢了。语气助词。“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尔。”

尔:同“耳”;罢了。语气助词。“非死则徙尔。”

文言文赤壁赋知识梳理篇七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积累卡片。

常见文言实词例释。

1.安。

(1)安逸。例: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养,奉养。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

(3)怎么。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4)安稳,安定。例: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曾。

(1)同“增”,增加。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副词,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不……”。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曾不盈寸(《核舟记》)。

(3)曾经。例: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4)同“层”,重叠。例:荡胸生曾云(《望岳》)。

3.从。

(1)跟,随。例:战则请从(《曹刿论战》)/隶而从者(《小石潭记》)。

(2)学习。例: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述而》)。

(3)追寻。例:溯洄从之(《蒹葭》)。

(4)依从。例: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5)自,由。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记》)。

(6)在。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公输》)。

(7)堂房亲属。例:赠从弟(《赠从弟》)。

(8)向。例: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

4.得。

(1)能够。例: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2)领会。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3)同“德”,恩惠,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4)实施。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得意。例:怡然自得(《童趣》)。

(6)得到,获得。例:优劣得所(《出师表》)。

5.道。

(1)(正确的)方法。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主张,思想,学说。例: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3)路。例: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4)政治的理想境界。例:大道之行也(《礼记。大道之行也》)。

(5)仁政。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说。例: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6.当。

(1)面对,对着。例: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2)在某个时候或某个地方。例: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3)应当。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7.方。

(1)指面积。例:方七百里(《愚公移山》)。

(2)方位、方向、处所。例:有朋自远方来(《论语。学而》)。

(3)当……时。例:方其远出海门(《观潮》)。

(4)将要。例:方欲行(《狼》)。

(5)正在。例:方出神(《童趣》)。

8.国。

(1)国防。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国家。例: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

(3)国都,京城。例: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惠子相梁》)。

(4)国事。例: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5)地势。例:国险而民附(《隆中对》)。

文言文赤壁赋知识梳理篇八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动词。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同纵与横相对,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当:通挡抵挡。动词。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度:同渡渡过,越过。动词。一夜飞度镜湖月。

而:通尔你。人称代词。某所,而母立于兹。

反:同返返回。动词。人穷则反本。

奉:同捧两手托着。动词。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缶:同缻盛酒浆的瓦器。名词。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拂:同弼辅弼。动词。入则无法家拂土。

父:同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名词。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干:通岸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函胡:同含糊形容词。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曷:同何什么。疑问代词。蹈死不顾,亦易故哉?

衡:通横与纵相对,外连横而斗诸侯。

华:同花植物的繁殖器官。名词。混黄华叶衰。

皇:通惶恐俱,惊慌。形容词。赢得仓皇北顾。

皇:通惶恐惧,惊慌。形容词。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火:同伙古代军队的组织,十个为一火出门看火伴。

简:同拣挑选。动词。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文言文赤壁赋知识梳理篇九

壬戌(,)举酒属客()一苇()窈()窕()冯()虚御()风扣舷()桂棹()溯()嫠()妇袅袅()不绝如缕()愀然()潜蛟(,)和之()挟()山川相缪()舳舻(,)旌旗()酾酒()横槊()渔樵()江渚()麋鹿()匏尊()蜉蝣(,)粟()须臾()愀然()枕藉()洗盏()更酌()肴核()杯盘狼籍()。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2、杯盘狼籍也写作“狼藉”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七月既望农历十五。

2、举酒属客这里指劝人喝酒。

3、徘徊于斗牛之间移动。

4、纵一苇之所如纵:任凭;如:往。

5、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驾驭。

7、桂棹兮兰桨一种划船工具,形似桨。

8、击空明兮溯流光逆流而上。

9、倚歌而和之依循;唱和。

10、其声呜呜然……的声音。

11、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形容声音婉转悠长;缕:细丝。

12、苏子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13、正襟危坐危:正。

14、山川相缪缭绕,盘绕。

15、方其破荆州当。

16、下江陵攻下。

17、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斟酒。

18、固一世之雄也本来。

19、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江中的小舟。

20、举匏樽以相属酒杯;劝酒。

21、哀吾生之须臾时间短暂。

22、知不可乎骤得数得;屡次得到。

23、托遗响于悲风余音,指箫声。

24、盈虚者如彼,满;缺。

25、而卒莫消长也最终。

26、相与枕藉乎舟中(互相)枕着垫着。

(四)词类活用。

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动;使……起舞,使……哭泣。

2.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作状语,向南。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4、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形容—动,攻破;名—状,向东行进。

5、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作动词,打渔砍柴。

6、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用法,把……作为伴侣,把……作为朋友。

(五)翻译下列句子,注意画线处的译法。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宾短语后置句)。

苏轼和客人在赤壁山下泛舟游览。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

任凭小船飘去,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3.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定语后置句)。

有吹洞箫的宾客,依照着歌曲的声调和节拍同声唱和节拍。

4.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句)。

苏轼容色改变的样子,整理衣襟端坐,询问客人说:“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宾短语后置句)。

这不是曹操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

6.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

而现在在哪里呢?

7、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判断句)。

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8、.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介宾短语后置句)。

在小船中,互相枕着垫着睡着了,不知道东方的天空已经演出白色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