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文言文赤壁赋知识梳理范本(模板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02:59:04 页码:14
文言文赤壁赋知识梳理范本(模板17篇)
2023-11-19 02:59:04    小编:ZTFB

经历过艰辛努力的学习阶段,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心得和经验。避免流于表面,应深入挖掘问题的本质和深层次原因。总结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和工作技能,有助于提高综合素质。

文言文赤壁赋知识梳理范本篇一

壬戌(,)举酒属客()一苇()窈()窕()冯()虚御()风扣舷()桂棹()溯()嫠()妇袅袅()不绝如缕()愀然()潜蛟(,)和之()挟()山川相缪()舳舻(,)旌旗()酾酒()横槊()渔樵()江渚()麋鹿()匏尊()蜉蝣(,)粟()须臾()愀然()枕藉()洗盏()更酌()肴核()杯盘狼籍()。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2、杯盘狼籍也写作“狼藉”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七月既望农历十五。

2、举酒属客这里指劝人喝酒。

3、徘徊于斗牛之间移动。

4、纵一苇之所如纵:任凭;如:往。

5、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驾驭。

7、桂棹兮兰桨一种划船工具,形似桨。

8、击空明兮溯流光逆流而上。

9、倚歌而和之依循;唱和。

10、其声呜呜然……的声音。

11、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形容声音婉转悠长;缕:细丝。

12、苏子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13、正襟危坐危:正。

14、山川相缪缭绕,盘绕。

15、方其破荆州当。

16、下江陵攻下。

17、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斟酒。

18、固一世之雄也本来。

19、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江中的小舟。

20、举匏樽以相属酒杯;劝酒。

21、哀吾生之须臾时间短暂。

22、知不可乎骤得数得;屡次得到。

23、托遗响于悲风余音,指箫声。

24、盈虚者如彼,满;缺。

25、而卒莫消长也最终。

26、相与枕藉乎舟中(互相)枕着垫着。

(四)词类活用。

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动;使……起舞,使……哭泣。

2.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作状语,向南。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4、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形容—动,攻破;名—状,向东行进。

5、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作动词,打渔砍柴。

6、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用法,把……作为伴侣,把……作为朋友。

(五)翻译下列句子,注意画线处的译法。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宾短语后置句)。

苏轼和客人在赤壁山下泛舟游览。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

任凭小船飘去,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3.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定语后置句)。

有吹洞箫的宾客,依照着歌曲的声调和节拍同声唱和节拍。

4.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句)。

苏轼容色改变的样子,整理衣襟端坐,询问客人说:“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宾短语后置句)。

这不是曹操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

6.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

而现在在哪里呢?

7、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判断句)。

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8、.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介宾短语后置句)。

在小船中,互相枕着垫着睡着了,不知道东方的天空已经演出白色了。

文言文赤壁赋知识梳理范本篇二

壬戌之秋,,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水波不兴。,诵明月之诗,。少焉,,徘徊于斗牛之间。,水光接天。,凌万顷之茫然。,而不知其所止;,羽化而登仙。

扣舷而歌之。:“桂棹兮兰桨。渺渺兮予怀。”客有吹洞箫者。其声呜呜然如泣如诉不绝如缕。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何为其然也?”:“‘月明星稀,’,此非曹孟德之诗乎?,东望武昌,,郁乎苍苍,?方其破荆州,,顺流而东也,,旌旗蔽空,,横槊赋诗,,而今安在哉?,侣鱼虾而友麋鹿。,举匏樽以相属。,渺沧海之一粟。,羡长江之无穷。,抱明月而长终。,托遗响于悲风。”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而未尝往也;,而卒莫消长也。,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且夫天地之间,。苟非吾之所有,。惟江上之清风,,耳得之而为声,,取之无禁,,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客喜而笑,。肴核既尽,。相与枕藉乎舟中,。

文言文赤壁赋知识梳理范本篇三

1、《左传》的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字数近二十万,超过《春秋》本文十倍)。

2、《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国别体历史著作,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具有重要的地位。

3、《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部分组成,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它不仅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古代史书,同时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成就的代表作品。鲁迅先生曾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正说明了《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的伟大成就。

文言文赤壁赋知识梳理范本篇四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

7.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16.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涂,

从,通“纵”。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困顿,失败。

30.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

31.始皇既没没,通“殁”,死。

32.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兴起。

33.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影子。

《鸿门宴》。

34.距关距,通“拒”,把守。

35.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36.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7.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背叛。

3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9.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嫌怨,隔阂。

40.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4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兰亭集序》。

42.虽趣舍万殊趣,通“趋”,往,取。

43.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犹如,如同。

《归去来兮辞》。

44.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

45.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为什么。

古今异义。

《勾践灭吴》。

《邹忌讽齐王纳谏》。

《触龙说赵太后》。

10.太后明谓左右。

古:近臣、属下、侍奉在身边的人员等;今:左和右两方面,或用在数目字后面表示概数。

11.年几何矣。

古:多少;今:指数学的'一门学科。

12,至于赵之为赵。

古: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译为“到,上推到”;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外提起一事。

《季氏将伐颛臾》。

13.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古:把当做,让做;今:认为。

14.是社稷之臣也。

古:此,这,代词;今。

15.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古:诸侯的封地称今:“国”指国家,《寡人之于国也》。

16.河内凶古:谷物收成不好,

17.弃甲曳兵而走。

古:跑,逃跑;今:行。

18.是使民养生丧死无,古:供养活着的人;

《劝学》。

19.金就砺则利。

文言文赤壁赋知识梳理范本篇五

壬戌(,)举酒属客()一苇()窈()窕()冯()虚御()风扣舷()桂棹()溯()嫠()妇袅袅()不绝如缕()愀然()潜蛟(,)和之()挟()山川相缪()舳舻(,)旌旗()酾酒()横槊()渔樵()江渚()麋鹿()匏尊()蜉蝣(,)粟()须臾()愀然()枕藉()洗盏()更酌()肴核()杯盘狼籍()。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2、杯盘狼籍也写作“狼藉”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七月既望农历十五。

2、举酒属客这里指劝人喝酒。

3、徘徊于斗牛之间移动。

4、纵一苇之所如纵:任凭;如:往。

5、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驾驭。

7、桂棹兮兰桨一种划船工具,形似桨。

8、击空明兮溯流光逆流而上。

9、倚歌而和之依循;唱和。

10、其声呜呜然……的声音。

11、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形容声音婉转悠长;缕:细丝。

12、苏子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13、正襟危坐危:正。

14、山川相缪缭绕,盘绕。

15、方其破荆州当。

16、下江陵攻下。

17、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斟酒。

18、固一世之雄也本来。

19、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江中的小舟。

20、举匏樽以相属酒杯;劝酒。

21、哀吾生之须臾时间短暂。

22、知不可乎骤得数得;屡次得到。

23、托遗响于悲风余音,指箫声。

24、盈虚者如彼,满;缺。

25、而卒莫消长也最终。

26、相与枕藉乎舟中(互相)枕着垫着。

(四)词类活用。

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动;使……起舞,使……哭泣。

2.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作状语,向南。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4、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形容—动,攻破;名—状,向东行进。

5、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作动词,打渔砍柴。

6、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用法,把……作为伴侣,把……作为朋友。

(五)翻译下列句子,注意画线处的译法。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宾短语后置句)。

苏轼和客人在赤壁山下泛舟游览。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

任凭小船飘去,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3.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定语后置句)。

有吹洞箫的宾客,依照着歌曲的声调和节拍同声唱和节拍。

4.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句)。

苏轼容色改变的样子,整理衣襟端坐,询问客人说:“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宾短语后置句)。

这不是曹操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

6.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

而现在在哪里呢?

7、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判断句)。

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8、.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介宾短语后置句)。

在小船中,互相枕着垫着睡着了,不知道东方的天空已经演出白色了。

文档为doc格式。

文言文赤壁赋知识梳理范本篇六

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悟言一室之内()。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列坐其次。

今义:居于次一等的古义:________________。

2.俯察品类之盛。

今义:物品的种类古义:________________。

3.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今义:低头抬头古义:________________。

4.所以游目骋怀。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古义:________________。

5.信可乐也。

今义:指书信古义:________________。

6.亦将有感于斯文。

今义:文雅古义:________________。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引。

引以为流觞曲水()。

将军夜引弓()。

相如引车避匿()。

子游引前言以距孔子()。

引赵使者蔺相如()。

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2.是。

是日也,天朗气清()。

敢不唯命是听()。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觉今是而昨非()。

3.一。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4.期。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不期而遇()。

良马期乎千里()。

5.致。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6.次。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初一交战,操军引次江北()。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死生亦大矣()。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3.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4.足以极视听之娱()。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2.当其欣于所遇。()。

3.亦将有感于斯文。()。

答案:

兰亭集序。

一、“悟”通“晤”。

二、1.它旁边,是两个词;2.指自然界的万物;。

3.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短暂;4.用来;。

5.实在;6.这次集会的诗文。

三、1.导引/拉开/退却/引用/延请/率领;2.这,此/宾语前置的标志/判断动词“是”/正确;3.相同,一样/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一点,少量;4.至、及/满一年/约定/期望;5.思想情趣/达到/招纳/得到;6.旁边/次序,按照次序/驻扎。

四、1.大,形容词做名词,大事;2.一、齐,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把……看作相等;3.贤、少长,形容词做名词,贤能的人、年纪轻和年纪大的人;4.形容词做动词,穷尽。

五、1.省略主语(名士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

2.状语后置句当他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

3.状语后置句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文言文赤壁赋知识梳理范本篇七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就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人们)爱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文字,(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有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大道理的疑难)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反而)放弃(不学),我未能看出那种人(是)明白(事理)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一听到有人)称"老师"称""等等,就许多人聚(在一块儿)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他们)就说:"那个(人)同那个(人)(指老师和学生)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好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君子们认为(是)不值得一提的,现在君子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可真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个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永远)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贤能,(老师和学生的区别只是)听到道理有的早有的迟,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长,(只是)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纪十七(岁),喜欢古文,六经的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他)不受(当时士大夫那种耻于从师的)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正道,(所以)写(这篇)《师说》送给他。

文言文赤壁赋知识梳理范本篇八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积累卡片。

常见文言实词例释。

1.安。

(1)安逸。例: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养,奉养。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

(3)怎么。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4)安稳,安定。例: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曾。

(1)同“增”,增加。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副词,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不……”。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曾不盈寸(《核舟记》)。

(3)曾经。例: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4)同“层”,重叠。例:荡胸生曾云(《望岳》)。

3.从。

(1)跟,随。例:战则请从(《曹刿论战》)/隶而从者(《小石潭记》)。

(2)学习。例: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述而》)。

(3)追寻。例:溯洄从之(《蒹葭》)。

(4)依从。例: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5)自,由。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记》)。

(6)在。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公输》)。

(7)堂房亲属。例:赠从弟(《赠从弟》)。

(8)向。例: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

4.得。

(1)能够。例: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2)领会。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3)同“德”,恩惠,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4)实施。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得意。例:怡然自得(《童趣》)。

(6)得到,获得。例:优劣得所(《出师表》)。

5.道。

(1)(正确的)方法。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主张,思想,学说。例: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3)路。例: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4)政治的理想境界。例:大道之行也(《礼记。大道之行也》)。

(5)仁政。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说。例: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6.当。

(1)面对,对着。例: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2)在某个时候或某个地方。例: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3)应当。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7.方。

(1)指面积。例:方七百里(《愚公移山》)。

(2)方位、方向、处所。例:有朋自远方来(《论语。学而》)。

(3)当……时。例:方其远出海门(《观潮》)。

(4)将要。例:方欲行(《狼》)。

(5)正在。例:方出神(《童趣》)。

8.国。

(1)国防。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国家。例: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

(3)国都,京城。例: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惠子相梁》)。

(4)国事。例: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5)地势。例:国险而民附(《隆中对》)。

文言文赤壁赋知识梳理范本篇九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文言文赤壁赋知识梳理范本篇十

七月既望。清风徐来。举酒属客歌窈窕之章。月出于东山之上。白露横江。纵一苇之所如。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于是饮酒乐甚,。歌曰:“,击空明兮溯流光。,望美人兮天一方。”,倚歌而和之。,如怨如慕,,余音袅袅,。舞幽壑之潜蛟,。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客曰:“‘乌鹊南飞’?西望夏口山川相缪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下江陵舳舻千里酾酒临江固一世之雄也?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驾一叶之扁舟。寄蜉蝣于天地。哀吾生之须臾。挟飞仙以遨游。知不可乎骤得。”

苏子曰:“?逝者如斯,;盈虚者如彼,。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而又何羡乎!,物各有主。,虽一毫而莫取。,与山间之明月,,目遇之而成色,,用之不竭,,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洗盏更酌。杯盘狼籍。不知东方之既白。

文言文赤壁赋知识梳理范本篇十一

如纵一苇之所如(往)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像)。

属举酒属客(通“嘱”,劝酒)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酒)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

之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的)纵一苇之所如(往)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标志)。

倚歌而和之(代词,歌)哀吾生之须臾(主谓之间)不知东方之既白(主谓之间)。

文言文赤壁赋知识梳理范本篇十二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用兵)。

2、无乃尔是过与(责备)。

且尔言过矣(错)。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过错)。

3、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这,语气词)。

4、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施展担任)。

5、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搀扶盲人走路的人)。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辅佐)。

6、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痛恨,托词)。

7、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使―来)既来之,则安之。(既然,使―来,使―安定)。

二、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既来之,则安之(使……来、使……安定)。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使……来)。

(2)名词作动词。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托辞,找借口)。

三、虚词。

1、而。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却)。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并列)。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却)。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并列)。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却)。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却)。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并列)。

2、于。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对)。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从,在)。

固而近于费(跟)。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在)。

3、为。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成为)。

何以伐为。(语气词)。

4、之。

既来之,则安之。(代词)。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的)。

四常见的文言句式翻译。

1.判断句。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疑问句。

(1)求!无乃尔是过与(疑问语气词“与”,表疑问)。

(2)何以伐为(疑问代词“何”与句末语气词“为”,表反问)。

(3)是谁之过与(疑问代词“谁”与疑问语气词“与”,表疑问)。

3.省略句。

(1)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省动词宾语“之”,即颛臾)。

(2)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国君)则修文德以来之(省去主语“国君”)。

(3)(国君)既来之,则安之(省去主语“国君”)。

(4)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之)也(省去宾语“之”)。

4.倒装句。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于颛臾有事,介词宾语后置)。

(2)何以伐为(以何伐为,宾语前置)。

(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

文言文赤壁赋知识梳理范本篇十三

1.说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从内容上看,文体可以叙述事情,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大多是一事一议,要求说出作者对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这种“说”,它的叙事及议论,都是为了表明作者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的看法,从本质上说,它是属于议论性的文体,与现代的杂文或杂感小品相似。初中阶段所学的有《马说》《爱莲说》《黄生借书说》等。

2.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在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书”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可见,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类的话。我们初中课本所选诸葛亮的《出师表》即“表”中范例。

3.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着作或正文之前的文章。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做“赠序”,内容多是对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即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前面有一段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段小序即交代了作词的缘起与过程。

4.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都用韵,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内容多含颂扬、鉴戒之意。我们学过的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5.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文言文标题中的“……记”,相当于现代文“记……”的形式。如“小石潭记”,就是“记小石潭”,即记述游小石潭的行踪以及小石潭的景物。这类文章当中,大多数是游记,一种用来记叙旅途见闻和某地政治生活、社会面貌、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及名胜古迹等的散文体裁。其次是些普通的叙事性散文或者“杂记”(包括如《桃花源记》这样的诗前序文)。除以上两篇,我们学到的还有《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核舟记》等。

6.传记述个人生平事迹的文章。一般来说多为记述那些在历较有影响而事迹突出的人物的生平事迹。多采用叙述、描写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风貌。这种文体,惯用于史书。一般为他人所写,如《张衡传》等,也有写自己的传记,如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

文言文赤壁赋知识梳理范本篇十四

1、黄药眠(1903-1987),原名黄访、黄恍,的教育家、文艺理论家、美学家和作家。他以学术上鲜明的倾向、独特的见解、丰硕的成果而享誉国内外。著有长诗《桂林底撤退》,小说集《暗影》《再见》,论文集《论走私主义者的哲学》等。

2、雅—伊瓦什凯维奇(1894—1980),波兰当代杰出的诗人和小说家,也是非常优秀的散文家。他的散文自成一派,自然流畅,真切中见精神,朴素中有华彩。

3、闻一多:原名闻家骅,号友三。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的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的《最后一次演讲》,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4、艾青:中国现代作家,原名蒋海澄,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成名。

5、舒婷(1952—),原名龚佩瑜、龚舒婷,福建泉州人。当代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等。舒婷的诗既有鲜明的时代叛逆精神又有执著而深切的爱国之情,被人誉为“心灵世界的歌”。

6、朦胧诗是新时期诗坛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一个诗歌浪潮,也是一个取得了相当高艺术成就的诗歌流派。它于70年代后期产生。朦胧诗强化现代意识,突现创作主体,拓宽了诗歌的表现领域,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给诗歌带来了更多扑朔迷离的意象和暗示意味,显示了与30年代诗歌决然不同的特色。朦胧诗的代表作家有舒婷、顾诚、江河等。

朦胧诗的特点:构思上,强调内在思维;表现手法上,追求意象化,往往将象征、暗示、通感等手法并用,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

7、阿赫马托娃:俄罗斯文学的女诗人之一。她和前夫古米廖夫同时阿克梅派的杰出代表。人称“俄罗斯诗歌天空的月亮”。早期的室内抒情诗以“巫性思维”窥测人性,晚年将自己定位为“尘世的圣母”,医生持续表达对人的终极关怀和爱。

8、“楚辞”:“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体诗,建立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作品有屈原的《离.》、《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辩》等。

9、屈原,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20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屈原是一个政治家,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深得怀王信任,但为小人所谗,两次被流放,最后悲愤绝望,相传投汨罗江而死。

10、《离.》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遭遇,“.”——忧愁,“离.”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全诗共373句。

11、普希金,俄罗斯诗人,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者和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作为诗人,他一生写了800多首诗抒情诗和十几篇叙事诗,运用了各种形式和韵律。普希金的重大贡献还在于创建了俄罗斯文学语言,确立了俄罗斯语言规范。代表作有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

12、惠特曼(1819—1892),美国诗人,被公认为美国的“诗歌之父”。19世纪40年代末他加入了“自由土地党”,反对美国的蓄奴制,主张土地改革,代表作诗集《草叶集》。《草叶集》是惠特曼的诗歌总集,其寓意是在于“草叶”随处生长,最富有生命力。它象征着普通人,也象征着发展中的美国,同时,也象征惠特曼自己关于民主、自由的理想和希望。

13、文天祥,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南宋的爱国诗人。遗著有《文山先生全集》。《指南录后序》是文天祥为自己的诗集《指南录》写的序文。诗集命名为《指南录》,取“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诗意。

14、张溥,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他自幼勤学,所读之书必手抄六七遍,因此他命名自己的书房为“七录斋”。他组织了爱国社团复社,成为复社的领袖。在文学上,他提出“兴复古学”的主张。著有《七录斋集》。

15、碑记,又称碑志。“碑”指碑铭,“志”指墓志铭。前者刻石立于地上,后者则埋于地下。碑铭又分为三类,即宫室庙宇碑,墓碑和功德碑。墓碑用于叙述死者生前的事迹和高尚的品质。

16、高尔斯华绥,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最重要的作品是两组三部曲《福尔赛世家》(《有产业的人》《骑虎》《出租》)和《现代喜剧》(《白猿》《钥匙》《天鹅曲》)。

17、杨绛,本名杨季康。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

18、李约瑟,英国生物化学家、科技史专家,国际科学史联合会主席。著有《中国科学技术史》、《用历史观点看待中国传统的科学》等。

文言文赤壁赋知识梳理范本篇十五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动词。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同纵与横相对,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当:通挡抵挡。动词。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度:同渡渡过,越过。动词。一夜飞度镜湖月。

而:通尔你。人称代词。某所,而母立于兹。

反:同返返回。动词。人穷则反本。

奉:同捧两手托着。动词。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缶:同缻盛酒浆的瓦器。名词。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拂:同弼辅弼。动词。入则无法家拂土。

父:同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名词。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干:通岸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函胡:同含糊形容词。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曷:同何什么。疑问代词。蹈死不顾,亦易故哉?

衡:通横与纵相对,外连横而斗诸侯。

华:同花植物的繁殖器官。名词。混黄华叶衰。

皇:通惶恐俱,惊慌。形容词。赢得仓皇北顾。

皇:通惶恐惧,惊慌。形容词。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火:同伙古代军队的组织,十个为一火出门看火伴。

简:同拣挑选。动词。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文言文赤壁赋知识梳理范本篇十六

【直呼其名】有三种情况:

自称姓名或名。如“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用于介绍或作传。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一般而言,字与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取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出于礼貌和尊敬。名与字一般由父亲或尊长来取。

【号】即别号、表号。号一般由个人取定,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青莲居士、少陵野老、玉溪生、四明狂客、醉翁、已斋叟、我佛山人、百炼生等等。

【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欧阳文忠公(欧阳修),史忠烈公(史可法),缪丑(秦桧)。

【斋名】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杨诚斋(杨万里);聊斋先生(蒲松龄),饮冰室主人(梁启超)。

【籍贯】如王临川——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柳河东——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顾亭林——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

【郡望】如唐代韩愈,世人称为韩昌黎,是因为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韩愈实际上是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而苏轼也曾自称“赵郡苏轼”、“苏赵郡”,苏氏是赵郡的望族(实际上苏轼是四川眉州人)。

【官名】在古代官名用以人的称谓十分普遍,如“阮步兵”——阮籍,“嵇中散”——嵇康,“洪经略”——洪承畴,“孙讨虏”——孙权,“贾太傅”——贾谊;“杜拾遗”、“杜工部”——杜甫;“柳屯田”——柳永。

【爵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后人遂以武侯相称;谢康乐——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王荆公——王安石;诚意伯——刘基。

【官地】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贾长沙——贾谊,他曾贬为长沙王太傅;陶彭泽——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骆临海——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柳柳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贾长江——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

【兼称】如《梅花岭记》“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兼称官职与谥号;《促织》“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事”,兼称官职、籍贯和尊称;《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

文言文赤壁赋知识梳理范本篇十七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东西,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东西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难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采用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躲避灾难,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东西。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斥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愿意接受。

对于丰厚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了。那么,丰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以前,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以前,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以前,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熟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样做就叫做失去了本性。

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在本课是感激之意。与:通欤,语气词。

4.乡为生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1.舍生而取义者也。译: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3.呼尔而与之。译: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译: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译:从前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6.此之谓失其本心。译: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本性。

7.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1.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5.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6.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7.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什么?答: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2.人的本心是什么?答:舍生取义。

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答: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用鱼和熊掌作比喻论证对生与死的抉择;用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事例论证义重于生的观点;用乡与今对待一箪食,一豆羹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论证;用讲道理来论证为何要舍生。

答: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5.文中多次使用对比手法,请举例说明。答:鱼和熊掌对举生与死对举向与今天比较等。

6.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答: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7.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答:舍生取义。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