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廉颇蔺相如列传mp3课文朗读音频下载范本 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朗读音频(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6 02:50:21 页码:11
廉颇蔺相如列传mp3课文朗读音频下载范本 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朗读音频(6篇)
2022-12-26 02:50:21    小编:ZTFB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如何写廉颇蔺相如列传mp3课文朗读音频下载范本一

1、结合学文学会十个生字,并能正确读写、积累词语。

2、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三个故事的内容,在此基础上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4、体会文章内容,感受人物的特点,激发爱国情感。

5、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人物的精神。

2、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学案设计:

1、自主学习生字词。

2、仔细阅读课文,给三个故事加小标题。

3、把三个小故事讲给家长听。

4、读文章,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连堂

一、初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住文中的三个小故事: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二、学生自读课文,自主质疑。

三、学生质疑总汇??师生合作解疑:

完璧归赵

1、和氏璧真的是有毛病吗?蔺相如这么说的目的何在?

2、蔺相如真的要和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吗?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3、秦王明明已经答应用十五座城来换和氏璧,蔺相如为什么还叫人抄小路把和氏璧送回赵国去?

4、秦王得不到和氏璧,为什么没有杀掉蔺相如?

渑池之会

5、渑池会上,秦王为什么要赵王鼓瑟,并叫人记录下来?

6、蔺相如又是怎样做的?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7、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负荆请罪

8、蔺相如立功后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为什么很不服气?你是否同意廉颇的看法?为什么?

9、蔺相如是否很怕廉颇?他一再躲避廉颇是为了什么?

10、廉颇是一个战功赫赫的大将军,为什么要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11、你认为“将”“相”和好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附重点题答案:

11、“将相和”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的开阔胸襟,廉颇的知错能改。从实质上是“将”和“相”共同的爱国思想。

5、秦王叫赵王鼓瑟,是为了表示秦王可以指挥赵王。他们之间是不平等的。这对赵国来说是奇耻大辱;

6、蔺相如逼秦王击缶,是为了说明两国之间是平等的,他冒着生命危险,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和荣誉。

8、不同意。每个人的工作和贡献是不一样的。蔺相如虽然不能像廉颇一样持刀作战、立下赫赫战功;但他的唇枪舌战,也同样是惊心动魄,同样也需要用自己的生命为赵国保住尊严。一样值得敬佩。

二、体会人物品质:

1、文章中,突出体现了“蔺相如”和“廉颇”两个人物形象。请你用红笔划出文章描写这两个人物最精彩、最令你感动的片段,反复读读,品品,用你自己认为准确的词语归纳:你认为他们分别是个怎样的人?

2、谈谈你对“秦王”和“赵王”的看法,要说明理由。

三、把握文章的主体结构:

《将相和》中有三个独立的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你能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吗?

如何写廉颇蔺相如列传mp3课文朗读音频下载范本二

教学目标

1、会认“相、璧”等16个生字,会写“召、臣”等12个生字,掌握“进攻、召集”等词语。

2、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三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

3、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个性特点。复述故事,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三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

教学难点

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个性特点。复述故事,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相、璧”等16个生字,会写“召、臣”等12个生字,掌握“进攻、召集”等词语。

2、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三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

3、学习第一个小故事“完璧归赵”。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1、同学们,我们是一个班集体,我们应该团结一致。可如果同学们之间不团结会出现什么状况呢?

生自由讨论

师:看来,我们都知道团结的.重要性了。古人更知道这个,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文章。

(板书:将相和)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战国时期的赵国,有两个非常有名的人物:廉颇和蔺相如。“将相和”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这两个人之间。(出示课件3)

(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二、快速默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出示幻灯,组词:)

2、借助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

(无价之宝失信抵御理直气壮完璧归赵同心协力负荆请罪)

三、浏览课文,整体把握。(出示课件5)

1、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说说“和”是什么意思。(“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2、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出示课件5)

(本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四、理清脉络,概括段意。(出示课件6)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3、学习第一个小故事。

(1)指名朗读第一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归纳整理。(出示课件7)

(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讨论、交流、整理:(出示课件8)

①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机智)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②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出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③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权、机智勇敢。)

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强权、机智勇敢。)

小结: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个故事。

五、总结、预习。(出示课件10)

1、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

(1)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2)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板书:完璧归赵)

2、课堂练习:

简要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3、扩展:蔺相如不畏强权、机智勇敢,做到了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下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大夫,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课下请同学们预习“渑池之会”。

如何写廉颇蔺相如列传mp3课文朗读音频下载范本三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资料,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2.在理解课文资料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资料:

1、学习生字词

2、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人新课

1.“战国时候”是什么时候?(公元前475一公元前221,离此刻两千多年了。)

2.秦国是当时“七雄”中最强的一个,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赵国的东面是比较富强的齐国,西面是强大的秦国,赵国处在两大强国之间,因此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关系国家兴亡的重大好处。

3.这天我们学习的《将相和》就是发生在秦,赵两国之间的故事(板书:将相和)。

三、检查预习

1.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2.指名读课文,课后纠正字音。

3.说一说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4.课题中的“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和”在那里是什么意思?

四、讲读课文的第一部分

1.默读第一部分。(出示“完壁归赵”挂图)

2.思考讨论:

(1)“完壁归赵”这个故事的前因、后果是什么?从中能够看出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

(2)给这一部分加小标题。(完壁归赵)

3.指导朗读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带给的文章〗

教学要点:

学习“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体会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的知错就改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回忆这部分的主要资料

二、讲读课文第二部分(出示“渑池相会”的挂图)

1.指名读第二部分。

2.思考、讨论:

(1)“渑池相会”的前因、后果是什么?从“渑池相会”能够看出蔺相如是怎样的个人?

(2)给第二部分加小标题。(渑池相会)

3.指导朗读第二部分。

三、讲读课文第三部分(出示“负荆请罪”挂图)

1.指名读第三部分。

2.思考、讨论:

(1)第一、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有什么联系?

(2)第三部分主要资料是什么?

教师讲解“上卿”。

“卿”是一种官职,分为上卿、中卿、下卿。上卿是廉颇在赵惠文王16年时,因伐齐有功,被提升为上卿。如今蔺相如也撇了上卿。由于是文官,上朝集会时,位置站在廉颇的右边。秦汉以前,以有为尊。能够说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

3.指导给第三部分加小标题。(负荆请罪)

4.思考、讨论:

(1)蔺相如对廉颇的傲慢无礼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从中能够看出蔺相如是怎样的一个人?

(2)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从中能够看出廉颇是怎样的一个人?

5.指导朗读第三部分。要读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的品质。

四、布置作业

朗读全文

第三课时

教学资料:

复习总结;复述课文第三部分资料。

教学过程:

一、指名朗读全文

二、复习总结

1.三个故事的小标题各是什么?

2.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3.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下面的三个故事有什么联系?

三、指导朗读全文

四、指导学生完成“思考练习”4

1.指导书写生字需要注意的地方:

壁:底下是“玉”,不要和“壁”相混。

允:是“充”去掉上面的“亠”。

廉:注意与“谦”相区别。

侮:右面是“每”,不要写成“母”。

辱:上半部不要忘记写撇。

2.指名说说“理屈”“能耐”‘示弱”“绝口不提”“完壁归赵”等同语的意思。

3.抄写词语,每个词写两遍。

五、指导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1.给五分钟,让学生默读课文中“负荆请罪”的部分,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能够展开适当的想象和联想。

2.同座同学先互相说一说,然后在班上指名说。

板书设计:

将相和

将-相

完璧归赵-勇敢机智

百战百胜-渑池相会不畏强暴

-居功自傲(不和)

负荆请罪-

勇于改过(和)顾全大局

(以国家利益为重)

如何写廉颇蔺相如列传mp3课文朗读音频下载范本四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题文联系,理解课题。

2.学会生字,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课文写什么。利用过渡句或过渡段,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重难点:理解课题。利用过渡句或过渡段,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教具: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

1.揭题,解题,介绍背景。

这天我们一齐来学习发生在战国末期的故事《将相和》,同学们已预习过课文,“将”、“相”各是谁“和”在那里就应是什么意思可用课文中哪个成语来概括’

2.简介时代背景。

出示《七国方位草图》,简介时代背景。

3.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1)读准字音,尤其是多音字,着(zháo)急、上当(dāng)、答应(yīng、为(wéi)难、便(pián)宜、上朝(cháo),据词定音,完成作业本题1。

(2)认清字形,比较形近字,璧(壁)、秦(奏)、归(旧)、克(刻),完成作业2。

(3)查字典,解释带点的字。

完璧归赵、攻无不克、理直气壮、负荆请罪、同心协力。找出课文中带这些词的句子读一读。再说说这些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4.读通课文,初步理解课文资料,根据过渡句划分段落。

(1)课文写了哪几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2)划出故事与故事间的过渡句或过渡段,并根据过渡句或过渡段给文章分段。(提示:过渡句、段一般往下分。)

5.利用过渡句及文中的关键句概括段意。(学生自己概括,交流、汇报。)

第一段写蔺相如见秦王没有诚意以械换璧后,用计取回和氏璧并冒死抗争,然后将和氏璧送回赵国。

第二段写蔺相如在秦王以鼓瑟侮辱赵王后要秦王为赵王击缶,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第三段写蔺相如为赵国利益避免与廉颇发生冲突,而廉颇知过即改,负荆上门请罪,两人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6.启发学生提出预习中不理解的问题,以便教师有的放矢地教学。

7.完成作业本第6、7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一个故事,了解蔺相如与秦王斗争的经过以及故事的结果。

2抓住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重难点:抓住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点。感受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教具:投影片小黑板

1.听写生字及本课的成语。

2.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思考文章一开始作者告诉了我们什么。

(2)自由朗读课文第2-10自然段,同学们边看边想,将这部分资料分成四层意思,每层意思用两个字的小标题来概括。

(3)交流“骗玉”、“解难”、“智斗”、“归赵”。

(4)逐层讲读课文。

a.赵王碰到了一个什么棘手问题你能用上“如果……就,如果……就”来说好吗(学生自说。)

b.应对如此棘手的问题,蔺相如怎样说、怎样做的呢请你划出描述蔺相如语言、动作的句子,钻研一下从这些句子中能够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想好了的同学能够互相讨论。(板书:愿意,如果……就,如果……必须,理直气壮,撞碎,举起等。)

c.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归纳:在赵王为难之际,蔺相如挺身而出出使秦国。从蔺相如取回宝玉拿在手中到理直气壮地揭露秦王,从扬言要把“脑袋和宝玉一块撞碎在柱子上”到巧妙地想出举行授璧典礼的主意,这一系列语言动作,都证明了蔺相如的(随机应变、大智大勇)。

d.指导朗读:指导学生用理直气壮、大大方方的语气读蔺相如与秦王的两段对话。

c.故事的结果怎样(板书:归赵。)顺势完成作业本第5题的第1小题:蔺相如之所以叫人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是因为___________。秦王之所以客客气气地送蔺相如回国,是因为________。

(5)学生参照板书复述智斗经过。小结课文第一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二、三两个故事,了解“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两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抓住描述人物语言、动作的词句,概括蔺相如、廉颇两个人物的特点。

重难点:抓住描述人物语言、动作的词句,概括蔺相如、廉颇两个人物的特点。

教具: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

1.复习导入新课。

(1)指名简要复述“完璧归赵”。

(2)启发谈话:秦国骗取宝玉失败后,不肯善罢甘休,因此又生一计。请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第二大段,了解这件事的起因、发展、高潮。

2.讲读课文第二段。

(1)默读课文第二大段,边读边思考:这一大段可分几层将每层的意思用两个字概括成小标题。[赴会(第11节),勇斗(第12~13节),回到(第14~15节)。]

(2)默读第一层,思考:秦王又生出什么计谋,目的是什么蔺相如为什么决定赴会(根据课文资料,用‘‘为了……”的句式回答。)板书:赴会。

(3)在渑池会上蔺相如是怎样和秦王作斗争的请学生划出有关句子,仔细研读,想一想,蔺相如是靠什么在渑池会上再次斗败秦王的板书:勇斗。

(4)齐读第15节,小结后板书:回到。

(5)让学生根据板书试说这个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尾。教师小结本段资料。

3.独立阅读课文第三大段。

(1)指导学生自读课文,划分层次,列小标题。

不服(第16节)——回避(第17节)——和好(第18节)。

(2)重点研读蔺相如对手下的人说的一段话。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蔺相如为什么要回避廉颇。

(3)“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廉颇为什么要负荆向蔺相如请罪

(4)将相和好的基础是什么

4.课堂练习:(出示“负荆请罪”幻灯片)想一想,廉颇向蔺相如请罪,他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试写一片断。

5.作业:修改课堂练习。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字词。

2.简评人物,指导完成作业本第8题。

3.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重难点:简评人物,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教具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

1.复习巩固。

(1)听写生字新词及本课的成浯。

(2)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资料。

2.指导简评人物。

(1)同学问互说蔺相如、廉颇是个怎样的人。

(2)教师细说人物简评与人物的品质特点两者的区别。

(3)学生试写人物简评(蔺相如、廉颇中任选一个),群众评议并修改。

(4)完成作业本第8题。

3.总结全文,理解三个故事间的关系。

教师边指板书边总结:“将相和”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的一个完整的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写赵秦两国之间的矛盾冲突,斗争中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抓住秦王弱点,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为赵国立了功,因而被赵王封为上卿,职位比老将廉颇高,引起将相之间的矛盾冲突。之后蔺相如以高尚品德感染厂廉颇,廉颇知过就改,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如何写廉颇蔺相如列传mp3课文朗读音频下载范本五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到对敌人要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对自己人要以国家、大局为重,团结一致。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生字新词。

4、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自述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在故事中品析人物的思想品质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是难点。

【教学准备】生字词课件。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介绍作者和历史背景。

2、《将相和》中的“将”指谁?“相”又指谁?“和”是什么意思?

二、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课件:

1、读准字音:

“和氏璧”、“推荐”、“渑池之会”、“胆怯”、“侮辱”、“击缶”。

2、朗读课文并分段,给每段加小标题。

3、指名朗读课文。

三、熟读课文 同桌互相讲述课文。

四、布置作业

1、结合课后“思考练习”。

2、自学本文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写生字词

二、整体入手,直奔难点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将相和》。

2、指出廉颇是怎么说的?并读一读这些句子。

3、蔺相如是不是靠一张嘴爬到了廉颇的头上。

三、读议第一段

1、默读一段理出故事的情节(起因、经过、结果)。

2、从这些句子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

蔺相如是怎样完璧归赵?

3、蔺相如立下了什么大功?

(维护赵国利益、是有功之臣。)

4、指出名复述这个故事。

四、读议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理出故事情节。

2、渑池会上秦王怎么侮辱赵王?蔺相如怎么对付?用的是什么办法?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3、蔺相如为了赵国的利益连自己的命也不要了,多么勇敢啊!请同学们齐读。

4、渑池会上的斗争赵国占了上风,功劳应属于谁?为什么?

(提示:这份功劳也有廉颇的一份,不是他在边境上做好准备,秦王也不会这样轻易放回他。)

5、这个与第一个故事有什么联系?

6、复述故事。

五、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知道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大功,赵王封他为上大夫;在渑池会上,他又立了大功,又封他为上,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说要给他个“下不了台”,这就是将相不和的主要原因。

二、默读第三段,思考问题

1、蔺相如立了功,廉颇为什么要给他个下不了台?廉颇说的对不对?

2、蔺相如怎样对待?

3、将相怎样和好?说一说你对他们的`认识。

三、总结全文

1、从这三个故事中,我们知道“将”“相”经历了由和到不和的过程,想想他们为什么不和又为什么和好?

2、蔺相如的勇敢机智、顾全大局表现在哪?廉颇的英勇善战,知错就改表现哪?

3、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

四、课堂练习

复述三个故事。

如何写廉颇蔺相如列传mp3课文朗读音频下载范本六

一、揭题质疑

1、出示课题。理解:“和”,就是和好。

2、质疑激趣。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将”和“相”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和好?

二、初读感知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简单介绍历史背景。

3、快速浏览全文,把“将”、“相”的名字画下来。同时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

三、理清层次

1、这三个故事分别用了哪几个自然段来叙述的?

2、交流。

完壁归赵(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

渑池之会(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暴,维护国威,又立新功。

负荆请罪(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四、深入研读

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个地方描写了将相的不和?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服气、不满、妒忌……)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蔺相如是不是真的就像廉颇所说的仅仅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划出重点语句,写出感受。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

(1)“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直到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①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得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的?

“……我指给您看”这是有谋;

“我的脑袋和璧就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有勇。

②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说的话。

(2)到了举行点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自读这段话体会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3)“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所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①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渑池会上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②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得什么特点?

“我就跟你拼了”──舍身救主,维护赵国的尊严

“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为赵王击缶。”──不畏权势

(4)综上所述,蔺相如靠的并不是一张嘴,学生总结靠着聪明才智、机智勇敢和不畏强暴的精神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3、廉颇开始很不服气,后来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是什么原因让他改变了呢?

出示: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廉颇听了这话心里在想什么?

4、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这时候两人相见会说些什么呢?

5、你认为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为人坦率)

6、说说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7、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又是第三个故事的原因)

五、课后延伸

1、同学课后去阅读有关的书籍,了解一下后来秦国灭了六国,赵国也包括在内。那么赵国后来怎么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呢?

2、阅读根据《史记》改编的其他小故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