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高一语文文言文必修四梳理资料(模板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7 23:25:05 页码:12
高一语文文言文必修四梳理资料(模板9篇)
2023-11-17 23:25:05    小编:ZTFB

推断是基于已有的信息和规律,来得出对未知情况或结果的合理推测或猜测。写总结时应注重结构的合理,分段分章,层次清楚,逻辑性强。最重要的是,总结不仅是一种写作技巧,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方法,我们要将其融入到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高一语文文言文必修四梳理资料篇一

转徒于江湖间(于江湖间,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于穆,曹二善才,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2、省略句。

问其人,本(是)长安倡女。

送客(于)湓浦口。

使(之)快弹数曲。

沉吟放拔插(于)弦中。

3、被动句。

感斯人言。

高一语文文言文必修四梳理资料篇二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特征:(1)联系具有普遍性(2)联系具客观性(3)联系具有多样性。

2、联系的普遍性是什么?

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联系。

3、联系的客观性及其要求是什么?

(1)含义: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要求:一、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二、但是,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根据联系和实践的关系,联系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4、联系的多样性及其要求是什么?

(1)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多种多样;。

(2)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高一语文文言文必修四梳理资料篇三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译:所以木材经墨线校正后就直了,金属制的刀剑等放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君子广范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就能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什么过失了。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译:借助马车远行的人,并不是善于走路,却能达到千里;。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译:借助船只的人,并不善于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译: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不能)到达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不能)汇成江河大海。

6、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译:(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7、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键的筋骨,却向上能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用心专一啊。

1、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

译:秦国有足够的力量(乘他们)困顿而他们,追赶逃兵败将。

2、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山河。

倒下的尸体上百万,流出的血可以使盾牌漂起来;(秦国)乘着有利的形势,宰割天下诸侯,分割各国的土地。

3、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译:于是派蒙恬在北方的边界修筑长城来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余里。

4、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译:胡人(再)不敢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

5、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译: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

6、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译: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人像云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一样的应和他,都担着粮食,像影子一样跟着他。

7、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试着让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量一下长短大小,较量一下权势和力量,那就不能够相提并论了。

8、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可是秦国凭借那狭小的地盘,得到了天子权势,统治着八州,使同列的诸侯朝拜称帝,已经有一百多年了。

9、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求!无乃尔是过与?

翻译:冉有!恐怕该责备你吧?

无乃”,岂不,难道不,恐怕。“过”,责备。

2、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翻译:(盲人)站立不稳而又不能扶持,摔倒了又不能扶起来,那么还要用那些辅助的人干什么呢?相:这里指搀扶瞎子走路的人。

3、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4、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翻译: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才能就担任这个职位,(如果)不能的就不要去(当那个官)。”

陈:施展。列:职位。(翻译时要字字落实,字字对应)。

5、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翻译:有道德的人厌恶那种(嘴上)不说“想要(得到)它”却一定要替自己的行为编造借口(来搪塞的态度)。疾:痛恨。辞:托辞,借口。

6、既来之,则安之。

翻译:既然使(远方的人)来归顺了,就要使他们安居下来。

7、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我担忧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咚咚地敲着战鼓,兵器已经接触(战争开始了),(士兵)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的人跑一百步然后停下,有的人跑五十步然后停下。

注意:“或”,有的(人)。“走”,在古代是指逃跑。

3、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译:不行。只是没有跑一百步罢了,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热爱兄长的道理反复教导学生,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

5、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网眼细密的渔网不进池塘,鱼鳖就吃不完;按一定季节进入山林砍伐,木材就用不完。

6、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五亩的宅地,栽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品制的衣服了。

7、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译:粮食和鱼鳖不会吃完,木材不会用尽,这就使百姓对供养活着的人、安葬死去的人没有什么不满。

8、(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七十岁以上的人穿帛食肉,老百姓不挨饿不受冻,)这样却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不曾有过这样的事。

9、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译:这与拿着刀子刺人而把人杀死后,却说‘这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不同呢?

返回目录。

如何提升高考语文成绩。

1.多看点高考试卷的精析文章,而非一味地做试卷。有时候吃透一篇好的试卷精析比闷着头做十套卷子管用。

2.对于全国卷高考语文的前三项题目,在平时训练中,遇到自己做错的拿本子记下来,没事的时候翻翻,无须特别记忆也一样能记得住。

3.做词汇选择题目的时候,对于近似的词汇,多念几遍,培养语感。别以为语感可有可无,早早晚晚他会让你大吃一惊。

4.阅读文章完成题目类试题,在读文章的时候切不可一字一句死抠,也不能一目十行。只要按照正常的速度就可以。一定要注意培养自己的第一感觉。

5.针对作文进行专项训练:一周一篇作文,切记构思不要超过一个小时;时不时练习一下为某段话拟个题目。

6.不要试图压题,猜题。只需要按照正常复习步骤循序渐进即可。

7.针对各种文体的文章做专项练习。

8.写作的时候要收放得体,别搞得憋半天好容易憋出个思路,一下笔就收不住,记住一句经典成语:过犹不及!

9.培养自己的想像能力。

10.每天看看电视新闻,读读报纸!至少30分钟。

返回目录。

高考前注意事项。

一、高考前的饮食。

高考前的饮食问题应该是考生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家长总是调样的给考生做吃的。其实高考不需要在饮食有太大的变化,因为高考的能量消耗,和平时上课的能量消耗比较来说,差不多。不需要额外吃喝东西,就是平时吃什么,高考前的饮食和平时差不多就行。

二、考场熟悉。

高考前准备工作之一,前一天都要去熟悉考场。如果在本校考试,当然就没问题。如果到考场在外校,需要熟悉路径,考室的位置,座位的位置。特别注意厕所的位置,不要有陌生感。考试中途如果出现陌生的事物,容易转移注意力。

三、心理调节。

高考将至,不少考生会出现失眠的情况,甚至出现身题不适,这种情况往往是由于考前焦虑所引发的。针对这种情况,高三网小编建议考生进行适当的心理调节。

首先,要积极的心理暗示,有充分的自信,相信自己一定能考好,给自己减压,把高考视为一种常态考试;多听听欢快轻松的音乐但不要太放松找不到考试状态,只是让自己的负面情绪得到释放或调节;最后,作为家长则要不断鼓励考生,给予考生自信,使高考前由焦虑所产生的沉重感、压迫感、不安感等焦虑的症状得到缓解。

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对于高考来说无比重要,因为这样才能使考生平时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在考试中能被‘激活’,并从‘内存’中调动出来,才能在高考中冷静应对,自如发挥,达到最佳状态,考出最佳水平。

四、调整作息时间。

为了在高考时,能够有更好的发挥,更好的适应高考时间,在考前的一段时间,可以按照高考时段的时间安排作息,这样可以帮助考在考试时大脑处于兴奋状态。

五、考试规则。

在考前一定要记住高考的规则,不要带考试禁止的东西进入考场,考号、姓名要写在规定处,不要勿带草稿纸等出考场。考号姓名以及答题卡涂写方式可以在平常的模拟考试中演练。这是高考注意事项中最重要的一点。

返回目录。

高一语文文言文必修四梳理资料篇四

1、通假字(例)。

肇锡余以嘉名(同赐)。

扈江离与辟芷兮(同僻)。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同搢,插。)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同凌,欺侮)。

主辱,臣死有余僇(同戮,罪)。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同只,不过,仅仅;同又)独五人之。

(同皎皎,光明显耀的样子)敛赀财以送其行(同资)。

亦曷故哉(同何,疑问代词)。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同矣,语气词,了)共其乏困(同供,供给)。

夫晋,何厌之有(同餍,满足)。

秦伯说,与郑人盟(同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肉袒伏斧质(同锧,承斧的砧板)。

可予不(同否)。

拜送书于庭(同廷,朝堂)。

召有司案图(同按)。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同佯,假装)设九宾于廷(同傧)。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同穆)。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

请奏盆。

秦王(同缶)。

距关,毋内诸侯(同拒,据守;同纳,纳入)要项伯(同邀,邀请)。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同背,违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同早,早上)。

令将军与臣有郤(同隙,隔阂,嫌隙)。

因击沛公于坐(同座,座位)。

拔剑切而啗之(同啖,吃)。

秋豪不敢有所近(同毫,丝毫)。

泾流之大(同径,直)。

不辩牛马(同辨,分辨、辨别)。

其不仁兹甚(同滋,更加)。

故择先王之成法(同释,舍弃,抛弃)。

尝一。

肉(同脔,切成块状的肉)。

雍水暴益(同溢,涨水)。

溺死者千有余人(同又)。

2、一词多义(例)。

使:

使北营(出使)。

会使辙交驰(使者)。

奉使往来(出使的人,使者)。

竟使遇哨(假使)。

使来者读之(让)。

使臣奉璧(派)。

求人可使报秦者(出使)。

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使臣,使者)。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让)。

间:

得间奔真州(机会)。

出没于长淮间(之间)。

间以诗记所遭(间或,有时候)。

度:

予自度不得脱(估计)。

付之度外(考虑)。

当:

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在时候)。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掌管,主持)。

然五人之当刑也(在时候)。

盛: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兴旺、旺盛)呜呼,亦盛矣哉!(盛大隆重的事)。

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把东西放入器物中)发: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拿出)。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发动)。

而又有减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头发)。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抒发)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发送)。

徒:

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指同一类人)。

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空,徒然)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卒: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士兵)。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死)。

买五人之。

豆而函之,卒与尸合(终于)。

五万兵难卒合(通猝)。

私: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自己)。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偏向)。

项伯乃夜驰至沛公军,私见张良(私下、偷偷)下:

虑壅蔽则虚心以纳下(臣下)。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智力低下)。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

伐: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砍伐)。

十年春,齐师伐我(攻伐,讨伐)。

载:

载舟覆舟(乘载,装载)。

载歌载舞(又)。

安: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安定)。

君安与项伯有故(怎么)。

盖:

克终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

盖在殷忧(因为)。

拜:

拜为上卿(授予官职)。

拜送书于庭(叩拜)。

见:

徒见欺(被)。

于是王召见(接见)。

我见相如(看见,遇见)。

不见水端(看见)。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

计:

计未定(计策)。

窃计欲亡走燕(打算)。

臣从其计(主意)。

廉颇蔺相如计曰(商量,商议)。

故: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所以)。

故遣将守关者(特意)。

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老交情。

如:

不如因善遇之(及,比得上)。

沛公起如厕(往,去)。

意: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

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

举: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

杀人如不能举(尽)。

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谢罪)。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

乃令张良留谢(兼有道歉和告辞之意)。

若:

望洋向若而叹(海神名,北海若)。

以为莫己若者(比得上)。

闻:

闻道百(听见)。

且夫吾尝闻(听见,听说)。

少仲尼之闻(见闻,学识)。

始: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才)。

始吾弗信(开始)。

法:

凡先王之法(法律,法令)。

犹若不可法(效法,取法)。

时:

有要于时也(当时)。

时不与法俱至(时代)。

幸:

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则幸得脱矣(侥幸)。

大王亦幸赦臣(幸好,幸而)。

不幸短命死矣(幸运)。

始皇帝幸梁山宫(特指皇帝到某处去)。

负:

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

负其强(倚仗)。

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

肉袒负荆(背负)。

引: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

引赵使者蔺相如(延请)。

引车避匿(调转)。

秦军引而去(避开)。

引酒且饮(拿)。

所以:

而法其所以为法(的依据)。

此其所以败也(的原因)。

以:

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连词,表目的)。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介词,表凭借)于是乘其厉声以呵(连词,表修饰)。

中丞匿于溷藩以免(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介词,用)。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介词,因为)亦以明死生之大(连词,表目的)。

以其无礼于晋(连词,因为)。

敢以烦执事(介词,拿,用)。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介词,把)。

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焉用亡郑以陪邻(连词,表目的)。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连词,相当于而,表转折)必竭诚以待下(连词,表修饰)。

纵情以傲物(连词,表并列)。

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连词,表承接)。

则思知足以自戒(连词,表目的,用来)。

则思三驱以为度(介词,把)。

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

具告以事(介词,把)。

请以剑舞(介词,用)。

不然,籍何以至此(介词,凭)。

项王未有以应(连词,来)。

贵以近知远(介词,根据,按照)。

以益所见(连词,来)。

而:

去今之墓而葬焉(连词,表承接)。

其疾病而死(连词,表修饰)。

死而湮没不足道者(连词,表承接)。

则噪而相逐(连词,表修饰)。

而仆之(连词,表承接)。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连词,表承接)。

今急而求子(连词,表承接)。

夜縋而出(连词,表修饰)。

朝济而夕设版焉(连词,表转折)。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转折)。

功成而德衰(连词,表因果)。

择善而从之(连词,表承接)。

则思谦冲而自牧(连词,表目的)。

劳苦而功高如此(连词,表并列)。

项王按剑而跽(连词,表修饰)。

拔剑切而啗之(连词,表承接)。

焉:

激于义而死焉(兼词,于之,在这件事上)。

去今之墓而葬焉(代词,代五义士)。

吴之民方痛心焉(语气词,无实义)。

子亦有不利焉(语气助词,表陈述)。

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为什么)。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之: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助词,的)。

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佯狂不知所之者(动词,去,往)。

人皆得以隶使之(代词,代他们)。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前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一个代词,指代石碑)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是寡人之过也(的)。

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

因人之力而敝之(前一个助词,的;后一个代词,指代秦君)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代词,代这件事)。

将焉取之(代词,代土地)。

岂取之易(天下)。

择善而从之(它)。

代百司之职(的)。

思国之安(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董之以严刑(人民)。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到)。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野语有之曰(代词,代后面所说的俗语)。

我之谓也(宾语提前的标志)。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的)。

其:

以旌其所为(代词,指代五义士,作定语成分)敛赀财以送其行(代词,代周顺昌)。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代词,代自己)。

发其志士之悲哉(代词,代他们)。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指示代词,那)。

以其无礼于晋(代词,指代郑文公)。

君知其难也(代词,这)。

又欲肆其西封(代词,指代晋国)。

失其所与(代词,指代自己)。

吾其还也(表商量语气,相当于还是)。

且: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连词,表并列,又)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连词,表递进,况且)。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将)。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尚且)。

于:

激于义而死焉(介词,表被动)。

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介词,向)。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介词,在)。

不能容于远近(介词,表被动)。

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介词,在)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对)。

贪于财货(对于)。

长于臣(比)。

得复见将军于此(在)。

为:

以旌其所为(做)。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作为)。

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是)。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是)。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替,给)。

无亏为之大道哉(作为)。

则思三驱以为度(作为)。

为天下笑(被)。

相如为上大夫(当,做)。

为赵宦者令谬贤舍人(是)。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奏者(演奏)。

为一击(替,给)。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立下)。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成为)。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结成)。

军中无以为乐(作为)。

窃为大王不取也(认为)。

君为我呼入(替、给)。

为之奈何(对,对于)。

何辞为(句末语气词,常用在疑问句末)。

因:

不如因善遇之(趁机)。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于是,就)。

3、古今异义(例)。

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古:到;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古:党羽;今:指与公家相对的个人)吴之民方痛心焉(古:痛于心,痛恨;今:极端伤心)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古:非同寻常;今:程度副词,十分,极)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古:头颅,借指性命;今:借指某些集团的领导人)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别人的妻子)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使者,出使的人;今: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承天景命(古:大;今:景色)。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古:虚;今:朝特定的方向或目标快速猛闯)简能而任之(古:选拔;今:用于形容词结构简单或动词使繁变简)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古:放纵情欲;今:尽情)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古:以之为;今:认为)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古:从这里到那里,指地点;今:表示时间,从前,过去)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古:盟约;今:限制)。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古:离开;今: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去)不如因而厚遇之(古:趁此就;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于是相如前进缶(古:走上去奉献;今:向前行动或发展)位在廉颇之右(古:上;今:方位名词,与左相对)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古:扬言;今:表示政见的公告)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古:特殊指示代词所和介词以的连用;内亲外戚;今:的原因;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成员)相如奉璧奏秦王(古:呈现,进献;今:演奏或取得成效)传以示美人左右(古:妃嫔;今:美貌女子)。

璧有瑕,请指示王(古:指出来给看;今:上级给下级的指令)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古:尊重;今:严密、严厉、严格)故臣复取璧(古:再;今:往复,重复)。

拜为上卿(古:授予官职;今:指一种表示敬意的礼节)窃计欲亡走燕(古:逃跑;今:行)。

王必无人(古:果真,如果;今:一定,必然)臣请完璧归赵(古:请你允许我;今:请求你)沛公居山东时(古:崤山以东;今:指山东省)约为婚姻(古:由婚姻关系而形成的亲戚;今: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不同一般的事;今:副词,很、非常)百川灌河(古:黄河;今:泛指河流)。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古:到;北方的大海,指东海的北部;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我国一部分海域)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古:脸向东;今:东边)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古:在这种情况下;脸;今:表示后一段紧接着前一段;面貌)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古: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今:对财物不计较,言谈举止自然)4、词类活用(例)。

予分当引决(名词作状语,按名分)。

诡踪迹(形容词作动词,诡秘,隐蔽)。

草行露宿(名词作状语,在草丛里,在露天)。

道海安、如皋(名词作动词,取道)。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词作动词,为作序)去今之墓而葬焉(名词作动词,修墓)。

其疾病而死(名词作动词,患疾病)。

高一语文文言文必修四梳理资料篇五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用兵)。

2、无乃尔是过与(责备)。

且尔言过矣(错)。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过错)。

3、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这,语气词)。

4、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施展担任)。

5、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搀扶盲人走路的人)。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辅佐)。

6、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痛恨,托词)。

7、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使—来)既来之,则安之。(既然,使—来,使—安定)。

二、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既来之,则安之(使……来、使……安定)。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使……来)。

(2)名词作动词。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托辞,找借口)。

三、虚词。

1、而。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却)。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并列)。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却)。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并列)。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却)。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却)。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并列)。

2、于。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对)。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从,在)。

固而近于费(跟)。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在)。

3、为。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成为)。

何以伐为。(语气词)。

4、之。

既来之,则安之。(代词)。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的)。

四常见的文言句式翻译。

1.判断句。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疑问句。

(1)求!无乃尔是过与(疑问语气词“与”,表疑问)。

(2)何以伐为(疑问代词“何”与句末语气词“为”,表反问)。

(3)是谁之过与(疑问代词“谁”与疑问语气词“与”,表疑问)。

3.省略句。

(1)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省动词宾语“之”,即颛臾)。

(2)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国君)则修文德以来之(省去主语“国君”)。

(3)(国君)既来之,则安之(省去主语“国君”)。

(4)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之)也(省去宾语“之”)。

4.倒装句。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于颛臾有事,介词宾语后置)。

(2)何以伐为(以何伐为,宾语前置)。

(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

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句意是: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句意是:不要期望百姓比邻国的多。)。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句意是: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东西顶着东西了。)。

涂有饿殍(涂,同“途”,道路。句意是:路上有饿死的人。)。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谷物收成不好/黄河)。

2、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加)。

3、弃甲曳兵而走。(逃跑)。

4、或百步而后止(有的人)。

5、直不百步耳(只)。

6、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这遗憾)。

7、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道路,赈济)。

8、七十者衣帛食肉(穿)。

9、树之以桑(种植)。

10、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归罪,责备)。

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

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

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今常用于对方“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不定代词。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

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

填然鼓之(鼓,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敲起鼓。)。

树之以桑(树,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种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带宾语“帛”作动词,穿上。)。

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

然而不王者(王,名词受副词“不”的修饰作动词,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1、于。

寡人之于国也,(对于)。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到)。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在)。

2.焉。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语气词)。

斯天下之民至焉。(代词)。

3.之。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的)。

填然鼓之(音节助词)。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的音节助词)。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的)。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取独)。

4.以。

请以战喻(用)。

以五十步笑百步(拿,凭)。

斧斤以时入山林(按照)。

5.而。

弃甲曳兵而走(修饰)。

或百步而后止(承接)。

然而不王者(却)。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并列)。

1、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认真从事学校的教化,用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义反复告诉学生,头发花白的人不啊在道路上负担东西。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然而不称王的。,不曾有过这样的事。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这和刺人把他杀死,说不是我,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不同呢?

1.通假字。

(1)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通“记”,记述)。

(2)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通“倡”,倡导)。

2.特殊词义。

(1)直可惊天地(简直)。

(2)滋可痛矣(更加、越发)。

(3)视清季有加(比)。

(4)满清末造(一个季节或一个朝代的末了)。

3.古今异义。

(1)益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矣。

古义:益、更加,副词今义:滋生,增添。

(2)顾自民国肇造。

古义:建立今义:制作。

4.词类活用。

(1)名词为动用法。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为…作传)。

(2)形容词用作动词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将……发扬光大)。

(3)使动用法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使……惊动,使……哭泣)。

1.之。

(1)以坚毅不挠之精神/全国久蛰之人心结构助词,的。

(2)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3)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吾党菁华付之一炬(代“吾党菁华”)代词。

2.以。

(1)以坚毅不挠之精神/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介词,凭借。

(2)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介词,因为。

(3)倘国人皆以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介词,拿、用。

(4)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介词,把。

(5)不半载而武昌之革命以成连词,因而。

(6)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连词,来。

3.且。

(1)甚者且姓名不可考连词,表让步,尚且。

(2)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连词,表递进。

4.为。

(1)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介词,替。

(2)草木为之含悲介词,为了。

(3)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介词,被。

(4)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动词,写作。

5.于。

(1)尤倍重于三十年前介词,比。

(2)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介词,向。

(3)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而徒感慨于其遗事介词,在。

1.省略句。

(1)风云因(之)而变色(省动词宾语“之”,即“是役”)。

(2)不半载而武昌之革命以(之)成(省宾语“之”,指广州起义)。

(3)并以(之)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省动词宾语“之”,即“斯序”)。

(4)时予方以讨贼督师(于)桂林(省介词“于”)。

(5)(是)滋可痛矣(省主语“是”,译为“这”)。

高一语文文言文必修四梳理资料篇六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长歌当()哭桀()骜()立仆()殒()身不恤()菲()薄黯()然浸渍()喋()血。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d)。

a生杀予夺直接了当贻笑大方隐约其辞b自惭形秽莫可名状名列前矛轻手蹑脚。

c深沟陷壑影影绰绰满目疮痍暴戾恣睢d花团锦簇好高骛远谬种流传贫瘠不堪。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b)。

a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宛延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b“唉!”作家叹道,“红尘之中,人海茫茫,要找出个不知姓名的陌生的人来,这不是大海捞针吗?”

c他从报上看到某大学研究生院和《中国文化》编委会联合主办《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暑期讲习班》的招生启事,立刻写信去报名。

d证券交易所内那些穿红马甲的人便是经纪人,穿黄马甲的人则是管理和服务人员;这是全世界都统一的。

4.下列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

a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

b虽然没有名角亲自传受指点,但他长年在戏园子里做事,耳濡目染,各种戏路都熟悉了。

c每当夜暮降临,饭店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常。

d高县长说:“全县就你一个人当上了全国劳模,无论怎么说也是凤毛麟角了!”

5.根据课文填入恰当的词语,补充完整下列段落:

真的猛士,敢于()惨淡的人生,敢于()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第8课《小狗包弟》小狗包弟。

一、字词。

作揖狗吠叱骂煎熬租赁篱笆揪回来。

二、成语。

绿草如茵:茵,草垫子。

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思。

第9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一、字词。

高一语文文言文必修四梳理资料篇七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译:所以木材经墨线校正后就直了,金属制的刀剑等放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君子广范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就能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什么过失了。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译:借助马车远行的人,并不是善于走路,却能达到千里;。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译:借助船只的人,并不善于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译: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不能)到达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不能)汇成江河大海。

6、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译:(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7、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键的筋骨,却向上能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用心专一啊。

高一语文文言文必修四梳理资料篇八

2、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_山河。

倒下的尸体上百万,流出的血可以使盾牌漂起来;(秦国)乘着有利的形势,宰割天下诸侯,分割各国的土地。

3、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译:于是派蒙恬在北方的边界修筑长城来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余里。

4、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译:胡人(再)不敢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

5、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译: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

6、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译: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人像云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一样的应和他,都担着粮食,像影子一样跟着他。

7、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试着让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量一下长短大小,较量一下权势和力量,那就不能够相提并论了。

8、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可是秦国凭借那狭小的地盘,得到了天子权势,统治着八州,使同列的诸侯朝拜称帝,已经有一百多年了。

9、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求!无乃尔是过与?

翻译:冉有!恐怕该责备你吧?

无乃”,岂不,难道不,恐怕。“过”,责备。

2、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翻译:(盲人)站立不稳而又不能扶持,摔倒了又不能扶起来,那么还要用那些辅助的人干什么呢?相:这里指搀扶瞎子走路的人。

3、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4、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翻译: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才能就担任这个职位,(如果)不能的就不要去(当那个官)。”

陈:施展。列:职位。(翻译时要字字落实,字字对应)。

5、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翻译:有道德的人厌恶那种(嘴上)不说“想要(得到)它”却一定要替自己的行为编造借口(来搪塞的态度)。疾:痛恨。辞:托辞,借口。

6、既来之,则安之。

翻译:既然使(远方的人)来归顺了,就要使他们安居下来。

7、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我担忧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高一语文文言文必修四梳理资料篇九

《左传》。

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原名为《左氏春秋》,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证明是左丘明,这是目前最为可信的史料。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左传》是一部集大成式的史学巨著。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相斫书),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其声律兼有诗歌之美,言辞婉转,情理深入,描写入微,是中国最为优秀的史书之一。

《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

《战国策》。

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公元前2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即策士〕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这部书有文辞之胜,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司马迁及《史记》。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记》,对后世影响巨大。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史圣。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外,《汉书·艺文志》还著录赋八篇,均已散失,唯《艺文类聚》卷30引征《悲士不遇赋》的片段和有名的《报任安书》(即《报任少卿书》)。《报任安书》表白了他为了完成自己的著述而决心忍辱含垢的痛苦心情,是研究司马迁生平思想的重要资料,也是一篇饱含感情的杰出散文。《悲士不遇赋》也是晚年的作品,抒发了作者受腐刑后和不甘于“没世无闻”的愤激情绪。

《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

古今异义。

1.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古义:检验。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加入。

3.假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4.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黄金。

5.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6.用心古义:因为用心。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7.绳古义:墨线。例:木受绳则直。

今义:绳子,绳索。

8.跪古义:腿脚。例:蟹六跪而二螯。

今义:跪下。

9.疾古义:疾劲,强,大,这里指声音宏大。例:声非加疾也。

今义:疾病。

10.致古义:达到(而致千里)。

今义:赠送,给予。

11.寄托古义:这里指藏身(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今义:大致指心灵、精神的某种依靠。

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7、夸张:突出了……的本质特征。

8、对偶:句式整齐有节奏。

量词知识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