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高一语文文言文必修四梳理资料汇总(模板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02:08:17 页码:8
最新高一语文文言文必修四梳理资料汇总(模板8篇)
2023-11-24 02:08:17    小编:ZTFB

在写总结之前,我们应该先明确总结的目的与意义,以便更好地完成总结的任务。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呢?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一种创作活动,可以用于传递信息、表达思想和感情。如何提高写作能力是许多人关注的问题,可以通过多读书、多写作、多思考来不断提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写作技巧和方法,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高一语文文言文必修四梳理资料汇总篇一

【谦称】有下列6种:

(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

(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6)其他自谦词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直呼其名】有三种情况:

自称姓名或名。如“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用于介绍或作传。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一般而言,字与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取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出于礼貌和尊敬。名与字一般由父亲或尊长来取。

【号】即别号、表号。号一般由个人取定,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青莲居士、少陵野老、玉溪生、四明狂客、醉翁、已斋叟、我佛山人、百炼生等等。

【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欧阳文忠公(欧阳修),史忠烈公(史可法),缪丑(秦桧)。

【斋名】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杨诚斋(杨万里);聊斋先生(蒲松龄),饮冰室主人(梁启超)。

【籍贯】如王临川——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柳河东——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顾亭林——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

【郡望】如唐代韩愈,世人称为韩昌黎,是因为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韩愈实际上是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而苏轼也曾自称“赵郡苏轼”、“苏赵郡”,苏氏是赵郡的望族(实际上苏轼是四川眉州人)。

【官名】在古代官名用以人的称谓十分普遍,如“阮步兵”——阮籍,“嵇中散”——嵇康,“洪经略”——洪承畴,“孙讨虏”——孙权,“贾太傅”——贾谊;“杜拾遗”、“杜工部”——杜甫;“柳屯田”——柳永。

【爵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后人遂以武侯相称;谢康乐——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王荆公——王安石;诚意伯——刘基。

【官地】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贾长沙——贾谊,他曾贬为长沙王太傅;陶彭泽——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骆临海——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柳柳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贾长江——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

【兼称】如《梅花岭记》“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兼称官职与谥号;《促织》“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事”,兼称官职、籍贯和尊称;《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

(三)。

1.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爱”通“薆”;“见”通“现”

2.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说”通“悦”;“女”通“汝”

3.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归”通“馈”

4.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匪”通“非”;“女”通“汝”

5.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无”通“毋”

6.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说”通“脱”

7.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泮”通“畔”

8.肇锡余以嘉名。

“锡”通“赐”

9.扈江离与辟芷。

“辟”通“僻”

10.来吾道乎先路。

“道”通“导”

11.指九天以为正兮。

“正”通“证”

12.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取”通“娶”

13.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帘”通“奁”

14.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纫”通“韧”

15.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丁宁”通“叮咛”

16.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奄奄”通“晻晻”

17.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

“展”通“辗”

18.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属”通“嘱”

19.某所,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

20.比去,以手阖门。

“阖”通“合”

21.称心快意,几家能能彀。

“彀”通“够”

22.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冥”通“溟”

23.其翼若垂天之云。

“垂”通“陲”

24.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反”通“返”

25.小知不及大知。

“知”通“智”

26.此小大之辩也。

“辩”通“辨”

27.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而”通“能”

28.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辩”通“变”

29.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匪”通“非”

30.瞎王刘引定火乔男女。

“火”通“伙”

31.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

“见”通“现”

32.求!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

高一语文文言文必修四梳理资料汇总篇二

【直呼其名】有三种情况:

自称姓名或名。如“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用于介绍或作传。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一般而言,字与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取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出于礼貌和尊敬。名与字一般由父亲或尊长来取。

【号】即别号、表号。号一般由个人取定,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青莲居士、少陵野老、玉溪生、四明狂客、醉翁、已斋叟、我佛山人、百炼生等等。

【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欧阳文忠公(欧阳修),史忠烈公(史可法),缪丑(秦桧)。

【斋名】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杨诚斋(杨万里);聊斋先生(蒲松龄),饮冰室主人(梁启超)。

【籍贯】如王临川——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柳河东——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顾亭林——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

【郡望】如唐代韩愈,世人称为韩昌黎,是因为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韩愈实际上是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而苏轼也曾自称“赵郡苏轼”、“苏赵郡”,苏氏是赵郡的望族(实际上苏轼是四川眉州人)。

【官名】在古代官名用以人的称谓十分普遍,如“阮步兵”——阮籍,“嵇中散”——嵇康,“洪经略”——洪承畴,“孙讨虏”——孙权,“贾太傅”——贾谊;“杜拾遗”、“杜工部”——杜甫;“柳屯田”——柳永。

【爵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后人遂以武侯相称;谢康乐——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王荆公——王安石;诚意伯——刘基。

【官地】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贾长沙——贾谊,他曾贬为长沙王太傅;陶彭泽——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骆临海——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柳柳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贾长江——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

【兼称】如《梅花岭记》“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兼称官职与谥号;《促织》“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事”,兼称官职、籍贯和尊称;《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

高一语文文言文必修四梳理资料汇总篇三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前一个为动词,吃;后一个为名词,食物)。

(2)数。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译(几,若干)。

数罟不入洿池(密)。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

扶苏以数谏故(屡次)。

(3)直。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过)。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弯曲)。

系向牛头充炭直(通值,价钱)。

(4)胜。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尽)。

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

其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超过)。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

(5)发。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

发閭左謫戍渔阳九百人(派遣)。

百发百中(发射)。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花开)。

(6)兵。

非我也,兵也(兵器)。

穷兵黩武(军事力量)。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

高一语文文言文必修四梳理资料汇总篇四

1.文学常识。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共33卷,共497篇。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1.古今异义词。

沛公居山东时古:崤山以东地区今:山东省。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河北省、河南省。

约为婚姻古:儿女亲家关系今:男女结婚。

2.通假字。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

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古今异义词。

沛公居山东时古:崤山以东地区今:山东省。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河北省、河南省。

约为婚姻古:儿女亲家关系今:男女结婚。

1.“真的猛士”与“庸人”。

“真的猛士”指的就是真正勇猛的革命斗士,他们敢于正视黑暗的现实,能严肃对待反动统治者下的血腥屠杀。他们为国家暗淡的前途、人民悲惨的命运而哀痛,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幸福。

“庸人”即平庸之人,平平常常无所作为的人。在文中指胆怯懦弱,容易遗忘,暂得偷生的人。客观上起了维持“这似人非人的社会”的存在发展的作用。

2.“有恶意的闲人”与“无恶意的闲人”。

“有恶意的闲人”指怀有恶毒目的,散布阴险论调的人。他们是像陈西滢样的反动文人,是段祺瑞执政府的帮闲、帮凶。

“无恶意的闲人”指没有是非观念,愚昧无知的人,他们没有坏心,只是被蒙蔽,不知道惨案真相,因而麻木不仁。

1.准确、生动而深刻的词语。

(1)能否将“认识的人看见半死不活的他,都掉开头去”中“认识的”三个字去掉呢?

不行。我们要注意这句话的语言环境。一位艺术家被“造反派”批斗,毒打,游街示众,变得“半死不活”,这时候,稍有人性的人都会怜悯,救治他,更不用说“认识的”人了。现在连“认识的”人都“掉开头去”,揭示了“-”已将人的心灵扭曲,或者说人们慑于“造反派”的淫威,不敢救治艺术家。而就在此时,艺术家邻居的小狗却奔了过来,“亲热地叫”“扑”“闻”“舔”“抚摸”,是非颠倒的岁月,人的良知竟不如狗。所以“认识的”三个字万万不可去掉。

因为红卫兵抄“四旧”,要杀狗,包弟变成了“包袱”,有人建议将它送医院作解剖实验用。包弟的命运未卜,它却浑然不知,而“我”作为它的主人,自身难保,又怎样能救下包弟?所以“我”很伤感,但又不愿让包弟看出,所以只得“暗暗地”流泪。另外,“我”当时处于“半靠边”状态,言行受监视,不能明确地流露出对“宠物”的感情,也只能“暗暗地”流泪。

高一语文文言文必修四梳理资料汇总篇五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氏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赞美明月的诗句,歌唱婉转优美的乐曲。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南斗星和牵牛星之间徘徊。白茫茫的水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听凭小船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凌于苍茫的万顷江面之上。在天空里乘风浮游,并不知到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似要脱离人世飞去,生出翅膀,飞天成仙。

于是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边应声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用桨板划开澄明的江水,船儿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进。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同伴吹起洞箫,按着声调和节拍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有如哀怨有如倾慕,既像啜泣也像低诉,尾音婉转悠长,丝丝缕缕缭绕不绝。能使潜伏在深渊的蛟龙闻声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苏氏的神色严肃起来,整理好衣襟端坐着,问同伴:“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同伴回答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相互环绕,山树茂密,一片苍翠。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战船绵延千里,旌旗遮盖住天空,在江边斟酒,横转长矛吟诗作赋,本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伴,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一叶小舟,举起酒器相互敬酒,像蜉蝣一样寄托在天地间,像沧海中的一粒栗米那样渺小。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希望与神仙作伴遨游长空,与明月一同长久存在。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能把箫声托付给秋风。”

苏氏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逝去的就像流水,却并没有流走;像月亮那样有圆有缺,但始终没有消减或增长。可见,从事物变易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是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上天的无尽宝藏,你我可以一起享用。”于是同伴喜笑颜开,更换酒器重新饮酒。菜肴果品都已经吃完了,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乱。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交错地睡在一起,不知不觉天边已经微白。

《游褒禅山记》。

褒禅山也称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舍定居,死后又葬在这里;因此后人称它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坟墓。距离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座石碑倒在路上,碑文模糊、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字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由于读音错误。

由此向下的山洞平坦宽阔,有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是“前洞”。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听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玩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这就是“后洞”。我与四个人举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看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了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玩的人来说,大概还不到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从洞里退出的时候,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责怪那个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不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叹: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收获,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入而且广泛。平坦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便多;地势险阻、遥远的地方,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壮丽奇异、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险阻、遥远的地方,因此少有人至,所以,没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有了志气,也不跟随别人而中途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随着别人而怠惰,但到了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力帮助,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却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对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努力却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谁难道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的一个收获。

我对于那座倒下的石碑,由此感叹古代文献未能存留,后世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人能说明白的事情,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能不深入思考而慎重采用资料的缘故。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

《张衡传》。

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张衡年轻时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趁机进了洛阳,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虽然才华高于世人,却并不骄傲自大。他总是举止稳重、淡泊宁静,不喜欢与一般的世俗之人交往。永元年间,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却不就任。此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公贵族到一般官吏,没有不过度奢侈的。张衡于是摹仿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二京赋》,凭借它来(向朝廷)讽喻规劝。精心构思润色,用了十年才完成。大将军邓骘认为他的才能奇特,屡次征召他,他也不去应召。

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气象和历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汉安帝常听说他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命公车特地征召他,任命他为郎中。两次迁升为太史令。于是,张衡就精心研究考验阴阳之学,精辟地研究出测天文仪器的正确道理,制作浑天仪,著成《灵宪》《算罔论》等书籍,论述极其详尽。

顺帝初年,又两次转任,又做了太史令之职。张衡不趋附当时的那些达官显贵,他所担任的官职,就多年得不到提升。自他从太史令上离任后,过了五年,又回到这里。

顺帝阳嘉元年,张衡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这个地动仪是用纯铜铸造的,直径有8尺,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央凸起,样子像个大酒尊。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内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铜柱,铜柱的周围伸出八条滑道,还装置着枢纽,用来拨动机件。外面有八条龙。龙口各含一枚铜丸,龙头下面各有一个蛤蟆,张着嘴巴,准备接住龙口吐出的铜丸。仪器的枢纽和机件制造得很精巧,都隐藏在酒尊形的仪器中,覆盖严密得没有一点缝隙。如果发生地震,仪器外面的龙就震动起来,机关发动,龙口吐出铜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铜丸震击的声音清脆响亮,守候机器的人因此得知发生地震的消息。地震发生时只有一条龙的机关发动,另外七个龙头丝毫不动。按照震动的龙头所指的方向去寻找,就能知道地震的方位。用实际发生的地震来检验仪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灵验如神。从古籍的记载中,还看不到曾有这样的仪器。有一次,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了,可是洛阳并没有感到地震,京城的学者都怪它这次没有应验。几天后,驿站上传送文书的人来了,证明果然在陇西地区发生地震,大家这才都叹服地动仪的绝妙从此以后,朝廷就责成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

(汉顺帝)永和初年,张衡调离京城,担任河间王的相。当时河间王骄横奢侈,不遵守制度法令;又有很多豪族大户,与河间王一起胡作非为。张衡上任之后治理严厉,整饬法令制度,暗中探得奸党的姓名,一下子同时逮捕,拘押起来,于是上下敬畏恭顺,称赞政事处理得好。(张衡)在河间相位上任职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朝廷任命他为尚书。张衡活了六十二岁,于永和四年去世。

《鸿门宴》。

刘邦驻军霸上,还没有能和项羽相见,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让子婴做丞相,珍宝全都被刘邦占有。”项羽大怒,说:“明天早晨犒劳士兵,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这时候,项羽的军队40万,驻在新丰鸿门;刘邦的军队10万,驻在霸上。范增劝告项羽说:“沛公在崤山的东边的时候,对钱财货物贪恋,喜爱美女。现在进了关,不掠取财物,不迷恋女色,这说明他的志向不在小处。我叫人观望他那里的云气,都是龙虎的形状,呈现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云气呀!赶快攻打,不要失去机会。”

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全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和(刘邦)他们一起死了。”张良说:“我是韩王派给沛公的人,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

于是张良进去,全部告诉了刘邦。刘邦大惊,说:“这件事怎么办?”张良说:“是谁给大王出这条计策的?”刘邦说:“一个见识短浅的小子劝我说:‘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所以就听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足以抵挡项王吗?”刘邦沉默了一会儿,说:“当然不如啊。这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去告诉项伯,说刘邦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张良说:“秦朝时,他和我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现在事情危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跟你比,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就进去见刘邦。刘邦捧上一杯酒祝项伯长寿,和项伯约定结为儿女亲家,说:“我进入关中,一点东西都不敢据为己有,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了仓库,等待将军到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恩德。”项伯答应了,告诉刘邦说:“明天早晨能不能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刘邦说:“好。”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去,回到军营里,把刘邦的话报告了项羽,趁机说:“沛公不先攻破关中,你怎么敢进关来呢?现在人家有了大功,却要攻打他,这是不讲信义。不如趁此好好对待他。”项羽答应了。

刘邦第二天早晨带着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王,到了鸿门,向项王谢罪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但是我自己没有料到能先进入关中,灭掉秦朝,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现在有小人的谣言,使您和我发生误会。”项王说:“这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如此,我怎么会这样?”项王当天就留下刘邦,和他饮酒。项王、项伯朝东坐,亚父朝南坐。亚父就是范增。刘邦朝北坐,张良朝西陪侍。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王,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范增起身,出去召来项庄,说:“君王为人心地不狠。你进去上前敬酒,敬完酒,请求舞剑,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否则,你们都将被他俘虏!”项庄就进去敬酒。敬完酒,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娱乐的,请让我舞剑。”项王说:“好。”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也拔剑起舞,常常张开双臂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用身体掩护刘邦,项庄无法刺杀。

于是张良到军营门口找樊哙。樊哙问:“今天的事情怎么样?”张良说:“很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意图常在沛公身上啊!”樊哙说:“这太危急了,请让我进去,跟他同生死。”于是樊哙拿着剑,持着盾牌,冲入军门。持戟交叉守卫军门的卫士想阻止他进去,樊哙侧着盾牌撞去,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掀开帷帐朝西站着,瞪着眼睛看着项王,头发直竖起来,眼角都裂开了。项王握着剑挺起身问:“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王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后,起身,站着把酒喝了。项王又说:“赏他一条猪的前腿。”左右就给了他一条未煮熟的猪的前腿。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盾牌上,拔出剑来切着吃。项王说:“壮士!还能喝酒吗?”樊哙说:“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怀王曾和诸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封作王。’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了咸阳,一点儿东西都不敢动用,封闭了宫室,军队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出入和意外的变故。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只是灭亡了的秦朝的继续罢了。我以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项王没有话回答,说:“坐。”樊哙挨着张良坐下。坐了一会儿,刘邦起身上厕所,趁机把樊哙叫了出来。

刘邦出去后,项王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刘邦说:“现在出来,还没有告辞,这该怎么办?”樊哙说:“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告辞干什么呢?”于是就决定离去。刘邦就让张良留下来道歉。张良问:“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刘邦说:“我带了一对玉璧,想献给项王;一双玉斗,想送给亚父。正碰上他们发怒,不敢奉献。你替我把它们献上吧。”张良说:“好。”这时候,项王的军队驻在鸿门,刘邦的军队驻在霸上,相距四十里。刘邦就留下车辆和随从人马,独自骑马脱身,和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拿着剑和盾牌徒步逃跑,从郦山脚下,取道芷阳,抄小路走。刘邦对张良说:“从这条路到我们军营,不过二十里罢了,估计我回到军营里,你再进去。”

刘邦离去后,从小路回到军营里。张良进去道歉,说:“刘邦禁受不起酒力,不能当面告辞。让我奉上白璧一双,拜两拜敬献给大王;玉斗一双,拜两拜献给大将军。”项王说:“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脱身独自离开,已经回到军营了。”项王就接受了玉璧,把它放在座位上。亚父接过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敲碎了它,说:“唉!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夺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刘邦。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

刘邦回到军中,立刻杀掉了曹无伤。

高一语文文言文必修四梳理资料汇总篇六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长歌当()哭桀()骜()立仆()殒()身不恤()菲()薄黯()然浸渍()喋()血。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d)。

a生杀予夺直接了当贻笑大方隐约其辞b自惭形秽莫可名状名列前矛轻手蹑脚。

c深沟陷壑影影绰绰满目疮痍暴戾恣睢d花团锦簇好高骛远谬种流传贫瘠不堪。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b)。

a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宛延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b“唉!”作家叹道,“红尘之中,人海茫茫,要找出个不知姓名的陌生的人来,这不是大海捞针吗?”

c他从报上看到某大学研究生院和《中国文化》编委会联合主办《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暑期讲习班》的招生启事,立刻写信去报名。

d证券交易所内那些穿红马甲的人便是经纪人,穿黄马甲的人则是管理和服务人员;这是全世界都统一的。

4.下列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

a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

b虽然没有名角亲自传受指点,但他长年在戏园子里做事,耳濡目染,各种戏路都熟悉了。

c每当夜暮降临,饭店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常。

d高县长说:“全县就你一个人当上了全国劳模,无论怎么说也是凤毛麟角了!”

5.根据课文填入恰当的词语,补充完整下列段落:

真的猛士,敢于()惨淡的人生,敢于()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第8课《小狗包弟》小狗包弟。

一、字词。

作揖狗吠叱骂煎熬租赁篱笆揪回来。

二、成语。

绿草如茵:茵,草垫子。

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思。

第9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一、字词。

高一语文文言文必修四梳理资料汇总篇七

使:

使北营(出使)。

会使辙交驰(使者)。

奉使往来(出使的人,使者)。

竟使遇哨(假使)。

使来者读之(让)。

使臣奉璧(派)。

求人可使报秦者(出使)。

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使臣,使者)。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让)。

间:

得间奔真州(机会)。

出没于长淮间(之间)。

间以诗记所遭(间或,有时候)。

度:

予自度不得脱(估计)。

付之度外(考虑)。

当:

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在……时候)。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掌管,主持)。

然五人之当刑也(在……时候)。

盛: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兴旺、旺盛)。

呜呼,亦盛矣哉!(盛大隆重的事)。

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把东西放入器物中)。

发: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拿出)。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发动)。

而又有减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头发)。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抒发)。

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发送)。

徒:

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指同一类人)。

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空,徒然)。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

卒: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士兵)。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死)。

买五人之豆而函之,卒与尸合(终于)。

五万兵难卒合(通“猝”)。

私: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自己)。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偏向)。

项伯乃夜驰至沛公军,私见张良(私下、偷偷)。

下:

虑壅蔽则虚心以纳下(臣下)。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智力低下)。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

伐: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砍伐)。

十年春,齐师伐我(攻伐,讨伐)。

载:

载舟覆舟(乘载,装载)。

载歌载舞(又)。

安: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安定)。

君安与项伯有故(怎么)。

盖:

克终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

盖在殷忧(因为)。

拜:

拜为上卿(授予官职)。

拜送书于庭(叩拜)。

见:

徒见欺(被)。

于是王召见(接见)。

我见相如(看见,遇见)。

不见水端(看见)。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

计:

计未定(计策)。

窃计欲亡走燕(打算)。

臣从其计(主意)。

廉颇蔺相如计曰(商量,商议)。

故: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所以)。

故遣将守关者(特意)。

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老交情。

如:

不如因善遇之(及,比得上)。

沛公起如厕(往,去)。

意: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

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

举: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

杀人如不能举(尽)。

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谢罪)。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

乃令张良留谢(兼有道歉和告辞之意)。

若:

望洋向若而叹(海神名,北海若)。

以为莫己若者(比得上)。

闻:

闻道百(听见)。

且夫吾尝闻(听见,听说)。

少仲尼之闻(见闻,学识)。

始: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才)。

始吾弗信(开始)。

法:

凡先王之法(法律,法令)。

犹若不可法(效法,取法)。

时:

有要于时也(当时)。

时不与法俱至(时代)。

幸:

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则幸得脱矣(侥幸)。

大王亦幸赦臣(幸好,幸而)。

不幸短命死矣(幸运)。

始皇帝幸梁山宫(特指皇帝到某处去)。

负:

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

负其强(倚仗)。

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

肉袒负荆(背负)。

引: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

引赵使者蔺相如(延请)。

引车避匿(调转)。

秦军引而去(避开)。

引酒且饮(拿)。

所以:

而法其所以为法(……的依据)。

此其所以败也(……的原因)。

以:

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连词,表目的)。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介词,表凭借)。

于是乘其厉声以呵(连词,表修饰)。

中丞匿于溷藩以免(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介词,用)。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介词,因为)。

亦以明死生之大(连词,表目的)。

以其无礼于晋(连词,因为)。

敢以烦执事(介词,拿,用)。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介词,把)。

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焉用亡郑以陪邻(连词,表目的)。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连词,相当于“而”,表转折)。

必竭诚以待下(连词,表修饰)。

纵情以傲物(连词,表并列)。

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连词,表承接)。

则思知足以自戒(连词,表目的,“用来”)。

则思三驱以为度(介词,把)。

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

具告以事(介词,把)。

请以剑舞(介词,用)。

不然,籍何以至此(介词,凭)。

项王未有以应(连词,来)。

贵以近知远(介词,根据,按照)。

以益所见(连词,来)。

而:

去今之墓而葬焉(连词,表承接)。

其疾病而死(连词,表修饰)。

死而湮没不足道者(连词,表承接)。

则噪而相逐(连词,表修饰)。

而仆之(连词,表承接)。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连词,表承接)。

今急而求子(连词,表承接)。

夜縋而出(连词,表修饰)。

朝济而夕设版焉(连词,表转折)。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转折)。

功成而德衰(连词,表因果)。

择善而从之(连词,表承接)。

则思谦冲而自牧(连词,表目的)。

劳苦而功高如此(连词,表并列)。

项王按剑而跽(连词,表修饰)。

拔剑切而啗之(连词,表承接)。

焉:

激于义而死焉(兼词,于之,在这件事上)。

去今之墓而葬焉(代词,代五义士)。

吴之民方痛心焉(语气词,无实义)。

子亦有不利焉(语气助词,表陈述)。

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为什么)。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之: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助词,的)。

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佯狂不知所之者(动词,去,往)。

人皆得以隶使之(代词,代他们)。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前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一个代词,指代石碑)。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是寡人之过也(的)。

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

因人之力而敝之(前一个助词,的;后一个代词,指代秦君)。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代词,代这件事)。

将焉取之(代词,代土地)。

岂取之易(天下)。

择善而从之(它)。

代百司之职(的`)。

思国之安(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董之以严刑(人民)。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到)。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野语有之曰(代词,代后面所说的俗语)。

我之谓也(宾语提前的标志)。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的)。

其:

以旌其所为(代词,指代五义士,作定语成分)。

敛赀财以送其行(代词,代周顺昌)。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代词,代自己)。

发其志士之悲哉(代词,代他们)。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指示代词,那)。

以其无礼于晋(代词,指代郑文公)。

君知其难也(代词,这)。

又欲肆其西封(代词,指代晋国)。

失其所与(代词,指代自己)。

吾其还也(表商量语气,相当于“还是”)。

且: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连词,表并列,又)。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连词,表递进,况且)。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将)。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尚且)。

于:

激于义而死焉(介词,表被动)。

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介词,向)。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介词,在)。

不能容于远近(介词,表被动)。

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介词,在)。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对)。

贪于财货(对于)。

长于臣(比)。

得复见将军于此(在)。

为:

以旌其所为(做)。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作为)。

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是)。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是)。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替,给)。

无亏为之大道哉(作为)。

则思三驱以为度(作为)。

为天下笑(被)。

相如为上大夫(当,做)。

……为赵宦者令谬贤舍人(是)。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奏者(演奏)。

为一击(替,给)。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立下)。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成为)。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结成)。

军中无以为乐(作为)。

窃为大王不取也(认为)。

君为我呼入(替、给)。

为之奈何(对,对于)。

何辞为(句末语气词,常用在疑问句末)。

因:

不如因善遇之(趁机)。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于是,就)。

高一语文文言文必修四梳理资料汇总篇八

《左传》。

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原名为《左氏春秋》,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证明是左丘明,这是目前最为可信的史料。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左传》是一部集大成式的史学巨著。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相斫书),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其声律兼有诗歌之美,言辞婉转,情理深入,描写入微,是中国最为优秀的史书之一。

《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

《战国策》。

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公元前2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即策士〕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这部书有文辞之胜,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司马迁及《史记》。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记》,对后世影响巨大。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史圣。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外,《汉书·艺文志》还著录赋八篇,均已散失,唯《艺文类聚》卷30引征《悲士不遇赋》的片段和有名的《报任安书》(即《报任少卿书》)。《报任安书》表白了他为了完成自己的著述而决心忍辱含垢的痛苦心情,是研究司马迁生平思想的重要资料,也是一篇饱含感情的杰出散文。《悲士不遇赋》也是晚年的作品,抒发了作者受腐刑后和不甘于“没世无闻”的愤激情绪。

《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

古今异义。

1.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古义:检验。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加入。

3.假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4.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黄金。

5.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6.用心古义:因为用心。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7.绳古义:墨线。例:木受绳则直。

今义:绳子,绳索。

8.跪古义:腿脚。例:蟹六跪而二螯。

今义:跪下。

9.疾古义:疾劲,强,大,这里指声音宏大。例:声非加疾也。

今义:疾病。

10.致古义:达到(而致千里)。

今义:赠送,给予。

11.寄托古义:这里指藏身(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今义:大致指心灵、精神的某种依靠。

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7、夸张:突出了……的本质特征。

8、对偶:句式整齐有节奏。

量词知识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