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绿色环境保护的论文(汇总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00:47:17 页码:10
最新绿色环境保护的论文(汇总8篇)
2023-11-18 00:47:17    小编:ZTFB

用文字去总结过去的点滴,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人生轨迹。要注重总结的逻辑性,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清晰地理解和把握论述的条理。通过阅读这些范文,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和文采。

绿色环境保护的论文篇一

森林锐减直接导致了全球六大生态危机。

一、绿洲沦为荒漠。

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已经达到3600万平方公里,占陆地总面积的1/4,成为全球生态的“头号杀手”,而且每年仍以5万至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展;全世界受荒漠化危害的国家达110多个,10亿人口受到直接威胁。这意味着,地球上已有1/4的土地基本失去了人类生存的条件。

二、水土大量流失。

水土流失是森林破坏导致的最直接最严重的后果之一。只要地表有1厘米厚的枯枝落叶层,就可以把地表径流减少到裸地的1/4以下,泥沙量减少到裸地的7%以下;林地土壤的渗透力更强,一般为每小时250毫米,超过了一般降水的强度。一场暴雨,一般可被森林完全吸收。由于森林的严重破坏,全球水土流失日益加剧。目前,全世界有l/3的土地受到严重侵蚀,每年约有600多亿吨肥沃的表土流失,其中耕地土壤流失250多亿吨。全球地力衰退和养分缺乏的耕地面积已达29.9亿公顷,占陆地总面积的23%。

三、干旱缺水严重。

森林被誉为“绿色的海洋”、“看不见的绿色水库”。据测定,每公顷森林可以涵蓄降水约1000立方米,l万公顷森林的蓄水量即相当于1000万立方米库容的水库。由于森林锐减及水污染,造成了全球性的严重水荒。目前,60%的大陆面积淡水资源不足,100多个国家严重缺水,其中缺水十分严重的国家达40多个,20多亿人饮用水紧缺。预计今后30年内,全球约有2/3的人口处于缺水状况。

四、洪涝灾害频发。

水灾与旱灾是一对“孪生子”。破坏森林,必然导致无雨则旱,有雨则涝。大量事实说明,森林有很强的截留降水、调节径流和减轻涝灾的功能。森林凭借它庞大的林冠、深厚的枯枝落叶层和发达的根系,能够起到良好的调节降水的作用。森林的防洪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截留和蓄存雨水;二是防止江、河、湖、库淤积。这两个作用削弱后,一遇暴雨必然洪水泛滥。

五、物种纷纷灭绝。

科学家分析,一片森林面积减少10%,能继续在森林中生存的物种就将减少一半。地球上有500万至5000万种生物,其中一半以上在森林中栖息繁衍。由于全球森林的大量破坏,现有物种的灭绝速度是自然灭绝速度的1000倍。联合国预测,1990—每年可能失去了1.5万至5万个物种。目前,地球上的物种已消失了25%,还有20%—30%存在灭绝的危险。

六、温室效应加剧。

近代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天然气等,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在过去110多年里由270毫升/立方米上升到350毫升/立方米,到21世纪中期将达到600毫升/立方米。而森林吸收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每公顷森林平均每生产10吨干物质,吸收16吨二氧化碳,释放12吨氧气。

从这六大生态危机可以看出,破坏森林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科学家们断言,假如森林从地球上消失,陆地90%的生物将灭绝;全球90%的淡水将白白流入大海;生物固氮将减少90%;生物放氧将减少60%;许多地区的风速将增加60%至80%;同时将伴生许多生态问题和生产问题,人类将无法生存。目前,森林锐减导致的一系列生态危机,已经构成了对人类的严重威胁。

土地资源是三大地质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之一,是人类生产活动最基本的资源和劳动对象。人类对土地的.利用程度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但同时也造成对土地资源的直接破坏,这主要表现为不合理垦植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次生盐碱化及土壤污染等,而其中水土流失尤为严重,乃当今世界面临的又一个严重危机。据估计,世界耕地的表土流失量约为230亿水土流失是指在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蚀、搬运和沉淀的整个过程。在自然状态下,纯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蚀过程非常缓慢,常与土壤形成过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因此坡地还能保持完整。这种侵蚀称为自然侵蚀,也称为地质侵蚀。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特别是人类严重地破坏了坡地植被后,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土壤破坏和土地物质的移动,流失过程加速,即发生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我国目前水土流失总的情况是:点上有治理,面上有扩大,治理赶不上破坏。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解放初期为17.4亿亩,到1980年约治理6亿亩。由于治理赶不上破坏,水土流失面积却扩大到22.5亿亩,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6,涉及近千个县。全国山地丘陵区有坡耕地约4亿亩,其中修梯田约1亿亩,而另外3亿亩坡地正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最近,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可使大量肥沃的表层土壤丧失。据统计,我国每年流失土壤约50亿吨,损失n、p、k元素约4000多万吨。

水库淤积,河床抬高,通航能力降低,洪水泛滥成灾。

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在高山深谷,水土流失常引起泥石流灾害,危及工矿交通设施安全。

恶化生态环境。20世纪30~60年代,人们对于水土流失灾害的认识还停留在对土地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方面,但在60年代以后,开始联系到人类整个环境所受的影响,包括沉淀物的污染,生态环境的恶化等。

水土流失是地表径流在坡地上运动造成的。各项防治措施的基本原理是:减少坡面径流量,减缓径流速度,提高土壤吸水能力和坡面抗冲能力,并尽可能抬高侵蚀基准面。在采取防治措施时,应从地表径流形成地段开始,沿径流运动路线,因地制宜,步步设防治理,实行预防和治理相结合,以预防为主;治坡与治沟相结合,以治坡为主;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只有采取各种措施综合治理和集中治理,持续治理,才能奏效。

绿色环境保护的论文篇二

摘要:提出绿色建筑的新概念,论述了绿色建筑的能源观、设计观和技术观。

关键词:环境保护绿色建筑设计技术。

1何谓绿色建筑体系。

绿色建筑体系是基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原则,以“绿色”经济为基础,“绿色”社会为内涵,“绿色”技术为支撑,“绿色”环境为标志建立的一种新型建筑体系。在研究上,它将自然、人和人造物纳入统一研究视野,不仅研究人的生活、生产和人造物的形态,而且也研究人赖以生存的自然发展规律,研究人、自然与建筑的相互关系。在目标上,它追求人(生产和生活)、建筑和自然三者的协调和平衡发展。在方法上,它主张“设计追随自然”。在技术上,它提倡应用可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不污染环境、高效、节能和节水的建筑技术。绿色建筑所代表的是高效率、环境好而又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自身适应地方生态而又不破坏地方生态的建筑。它所寻求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模式。绿色建筑要赋予建筑以生命。它是一个能积极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智能型的、可调节的系统。

现代建筑是一种过分依赖有限能源的建筑。能源对于那些大量使用人工照明和机械空调的建筑意味着生命,而高能耗、低效率的建筑,不仅是导致能源紧张的重要因素,并且是使之成为制造大气污染的元凶。据统计,全球能量的50%消耗于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为了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绿色建筑主张调整或改变现行的设计观念和方式,使建筑由高能耗方式向低能耗方向转化,依靠节能技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以及开发新能源,使建筑逐步摆脱对传统能源的过分依赖,实现一定程度上能源使用的自给自足。日本有关学者研究得出:在环境总体污染中与建筑业有关的环境污染占比例为34%,包括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而生态环境保护是绿色建筑的追求。因此,绿色建筑设计必须深入到整个建筑生命周期中考察、评估建筑能耗状况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建立全面能源观。首先必须注重研制、优化保温材料与构造,提高建筑热环境性能。如在建筑物的内外表面或外层结构的空气层中,采用高效热发射材料,可将大部分红外射线反射回去,从而对建筑物起保温隔热作用。目前,美国已开展大规模生产热反射膜,主要用于建筑节能。此外,还可运用高效节能玻璃,硅气凝胶———新型节能墙材,以提高节能效率;其次,研制再生能源(如太阳能、核能、风力、水力)的收集,储存装置和热回收装置。太阳能是一种最丰富,便捷,无污染的绿色能源,近年来在我国的天津、北京、甘肃、河北等省市建立了17座被动式太阳能恒温式住宅,以建筑物本身为太阳能收集器,从而达到屋内取暖制冷的目的。

3绿色建筑的设计观———建筑与气候。

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人类可以用机械空调来改善生活和工作环境,这自然是人类的幸运,但这种违背气候环境的高能耗建筑使我们付出了巨大的经济和能源代价,同时增加了生态环境的污染,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居者与自然环境人为地分离。为了克服现行建筑模式对人的负面影响,绿色建筑注重地区气候与建筑的关系,并将考虑地方气候特点的设计作为绿色建筑的一项基本方法,这是一种按人体的舒适要求和气候条件来进行建筑设计的系统方法,即根据当地气候特征,运用建筑物理的原理,合理组织各种建筑因素。事实上,人类对于环境的舒适、健康需求,常常无需现行空调设备也能得到满足,如:我国陕北的窑洞在-20℃左右的气候下,其室内被大地包围着,仍保持着15℃上下的舒适室温;还有西双版纳干阑住宅在酷热的气候中,仍可在室内创造出荫凉的空间。因此,以绿色建筑的设计观来看,大自然是主要的供给者,而辅助设备系统属于其次。因而大部分的照明可以由太阳光提供,制冷由流动的空气产生,采暖可以从人体以及办公设备中获得通过其他自然方式补充:太阳加热,以风压和太阳浮力产生自然通风,以水的蒸发产生制冷。考虑地方气候特点的设计是一种可以在任何技术层次上使用的方法,因为,在绿色建筑中气候所包含的各种因素是当作资源来考虑的,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提高气候资源利用率,是考虑地方气候特点的设计的本质。如果将其原理与未来智能技术、信息技术、控制技术以及其他节能技术结合在一起,就会构成丰富多彩的绿色建筑前景。

4绿色建筑的技术观———技术与形式。

绿色建筑是一个能积极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智能的、可调节系统。因此,它要求建筑外层的材料和结构,一方面作为能源转换的界面,需要收集、转换自然能源,并且防止能源的流失;另一方面,外层必须具备调节气候的能力,以消除、减缓、甚至改变气候的波动,使室内气候趋于稳定,而实现这一理想,在很大程度上必须有赖于未来高技术在建筑中的广泛运用。首先,环保节能型材料是绿色建筑所必须的`,必须对现有建材和技术进行环保、节能评估,提出技术改良、更新措施,使之符合环保、节能的要求。随着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日益走向成熟,在绿色建筑中这些高技术将得到广泛的运用:如建筑结构有可能引入有机体的原理,在混凝土中埋设光导纤维,可以经常地监视构件在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状况,自我修复混凝土可得到实际应用。建筑物表面材料,通过多功能的组织进行呼吸,可净化建筑物内部的空气,并降低温度,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可用于百页窗的调整或空调系统风口的开闭,自动调节太阳光亮,建筑物表面的太阳能电池,可提供采暖和照明所需要的能源,无论使用何种技术,绿色建筑总是立足于对资源的节约(reduce)、再利用(reuse)、循环生产(recycle)等几个方面。其次,绿色建筑的形式必须利于能源的收集,建筑的外层将不再是“内部”与“外部”的分界线,而将逐步成为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界面。绿色建筑的材料和形式将是多样的,尤其是外层材料将是高度综合、高效多功能的,而且,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建筑行业将最大限度地吸收各种先进技术,创造一种能更加适合人类生活的、与大自然高度和谐的高科技建筑环境。

绿色建筑是一个新兴的、动态的和发展中的概念,它随着技术与社会的进步而逐步充实其意义。可以预言,绿色建筑将成为人类运用科技手段寻求与自然和谐共存,持续发展的理想建筑模式。目前,绿色建筑意识已在许多国家引起重视。荷兰住房计划强调使用无污染建材;瑞典一家最大的住宅银行于1995年初宣布,只向绿色建筑贷款。

美国的“生物圈二号”示范区研究;瑞典的“生态循环城”计划;由意大利着名建筑师亚得里奥洛。特理姆鲍里主持,欧洲各国专家共同参与设计,采用多种高新技术,号称“全球第一家生态村”的圣。乔密尔村已在西班牙伊维沙岛实施。位于美国俄亥俄州东北的oberlin学院最近推出一项耗资500万美元的环保建筑设计,它所需能源之一半是由曲线形屋顶上板状太阳能光敏发电设备供应,板的倾角可自动追踪太阳行迹;另一部分屋顶则为绿化所覆盖,具有迅速吸纳太阳能、缓和雨水排放流速的特点,是理想的自然隔声、绝热层。同时具有供应物和消耗物持衡、食物和废弃物等量、生活和设施体系的生成品均安全分解、拆卸处置、回收再使用的特征。今天,绿色建筑体系已经广泛地渗透到建筑设计中的许多方面,建筑师将在现代社会中创造一种“回归自然”的建筑形式,遵循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设计出与自然、人、社会融为一体的人类生活空间。但是,按照欧洲国家的经验,在经济方面,绿色建筑需要更多前期费用,而利益回收速度又相对缓慢的一类项目。更主要的是,用于绿色建筑体系方面投资所带来的回报最终并不一定能够装进开发商的口袋,而多由使用者和社会所分享。即使这样,一般也须若干年以后才会见到节约资源的价值开始大于用于生态方面投资的价值。这些都有可能使决策者与开发商望而却步,或者觉得力不从心。似乎这已成为一种规律,即如果一种新的思想或技术所产生的短期效益(如投资回报比)并不明显高于传统思想或技术的效益,那么即使它会有更好的长期效益(如低廉的建筑管理与维修费用,长寿命、节约资源等)也很难为人们所接受。在建筑、城市以及社会各方面的任何变革都有可能出现这类问题,特别在我国社会逐步进入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它已成为社会的一道门槛。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应当在可持续发展原则基础上建立一套新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如:使采用节能设备与材料、无公害材料及各种节约资源的措施成为设计中的必须。并通过政府在立法、税收等方面的政策调整,加强绿色建筑在经济上的可行性、特别在开始阶段,如果没有一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道德方面的激励体制用以补偿开发商由于额外投入所带来的损失,绿色建筑的推广就是一句空话。

绿色环境保护的论文篇三

这些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这一切都是用破坏环境,破坏自然的造成的。臭氧层破洞,南北极冰川融化等等一系列的事件都在说迟早有一天,人类如果在不爱护环境,总有一天会受到难以承受的惩罚。

每天,我都会仔细地倾听地球妈妈的`呻咛:“人类啊人类,你们不要再来伤害我了……要不,我会承受不下去的!”然而,昨天的一句话,才让我觉得那是她撕心裂肺的呐喊!那天,她悲痛欲绝说:“贪婪的人类啊,你们千万不要肆无忌惮地砍伐我的亲骨肉——森林了!因为照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砍下去,最终,你们不仅没有获益,反而会遭到我愤怒地惩罚。人类啊,我用尽全力地为你们创造生存的机会,而你们,却是以这种忘恩负义的方法来回报我!”

虽然,最近总是提倡着“低碳生活”、“不使用含铅汽油”、“不向海洋投放有害物质”等等的保护环境的活动,但是,却不能带到斩草除根,药到病除的效果。但是,真正能够达到斩草除根的方法却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全球64亿人的心连在一起,互相监督,保护环境。

各位生活在地球上人们啊。让我们携手共进,为了保护地球的环境而努力吧,让我们能有一个完美的家园。

绿色环境保护的论文篇四

自1991年美国环保局提出绿色化学这一新术语以来,绿色化学已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和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起了化学界和工业界的新变革。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环境问题日益关注,使得传统化学举步维艰,难以进一步发展。

同时人类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不能再急功近利,片面追求物质享受,一定要在发展的同时顾及生态环境的协调性,否则人类将无法生存下去。

因此,绿色化学应运而生,成为整个化学界一颗耀眼的明珠,它是进入成熟期的使人类和环境协调发展更高层次的化学,是粗放型化学向集约型化学的转轨。

近年来,绿色化学受到了世界各国高度的重视,绿色化学与技术已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和任务之一。

定期在美国、欧洲和亚洲举行的有关绿色化学主题的会议不断增多,反映了科学界以及公众对绿色化学日益增进的关注,绿色化学组织和绿色化学网络在美国、意大利及英国等国的创立也表明绿色化学已是世界科技发展的热点。

为了使化学呈现一片新的生机,为了人类的生存和未来,大力推广绿色化学,很多国家设立了绿色化学奖:1999年世界上第一本“绿色化学”(greenchemistry)杂志问世;2002年美国出版了第一本“绿色化学”教科书。

目前我国也已加入这绿色化学的研究行列,绿色化学及绿色化学教育在我国也得到相当程度的重视。

我国在1995年中科院化学部确定了“绿色化学与技术”的院士咨询课。

1996年召开了“工业生产中绿色化学与技术”的研讨会;1997年由国家科委主办的第72届香山科学会议就是以“可持续发展问题对科学的挑战――绿色化学”为主题,这个会议宣告了我国的绿色化学研究和开发工作已正式开始起步了,这对我们化学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指导思想也提出了新的课题。

1、绿色化学的内涵及绿色化学的必要性。

绿色化学亦称环境无公害化学或环境友好化学,是用化学的技术和方法消除那些对人类健康或环境有害的原料、催化剂、溶剂、试剂的使用和副(废)产物等的产生,力求使化学反应“具有原子经济性”,实现废物的零排放。

其目标是把传统化学和化工生产的技术路线从“先污染、后治理”变为“从源头上根除污染”。

是当今国际化学科学研究的前沿之一,是具有社会需求和科学目标的新型交叉学科。

它不但具有重大的社会、环境、经济效益、也表明化学的副作用是可以避免的。

1998年中科院院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朱时清的积极倡导下开设了一门独立的绿色化学新课程。

1999年9月26~28日在清华大学召开了有国内外多所大学参加的“大学绿色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共同对“绿色大学化学课程体系”、“大学绿色教育问题”等进行了交流与研讨。

化学实验课是在高等院校进行绿色化学教育最合适的课程之一,这是化学实验课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因为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进行绿色化学教育是非常合适和必要的。

2、化学实验教学与绿色化学教育。

2.1结合绿色化学教育加强化学实验教材建设。

在高校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教育,首先应加强教材建设。

由于绿色化学这一领域刚刚形成不久,“具有原子经济性”这一重要的基本概念在1991年才由美国著名有机化学家trost在《science》上提出,1996年以前出版的教材都未能反映绿色化学的内容,所以化学实验用教材也需要做一定调整。

目前我国有机化学实验有些内容已改为少量或半微量实验,文献阐述了无机化学实验中的绿色化学教育问题,但仍需要进一步调整。

应先从绿色化学的基本原则出发选择更新一些具有时代性与绿色化学有关的内容,如汽油无铅化、洗涤剂无磷化、原子经济性减少废物的排放等。

分析化学实验应增加分析化学内容:扩展一些新开发的环境友好工艺中采用的新试剂和新技术。

如:有机化学教材中介绍friedel-crafts烷基化反应。

一般是使用反应是用液体酸催化剂,如:h2so4,hf;或用lewis酸,如:alcl3、zncl2等催化。

由于使用h2so4,hf类酸催化剂后,酸废液的后处理工艺复杂,产生的废液会污染环境,催化剂再生困难;alcl3、zncl2类酸催化剂选择性不高,分离产物时催化剂被水解放热,并产生大量的hcl气体。

近年来国内外报道的负载型固体酸催化剂和其它固体催化剂。

如用蒙脱土为载体的固体酸催化剂(k10),金属卤化物,硅胶型催化剂,在friedel-crafts烷基化反应中表现出了优良的环境友好催化性能。

这样于点点滴滴中渗透绿色化学教育的内容,在介绍基本原理的同时让学生了解到新的应用和发展。

也可在教材中以专题形式增加绿色化学的内容。

设置开放实验。

从传统化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完善教材内容,实现从传统化学到绿色化学的转变。

2.2结合实验教学实际加强绿色化学教育。

文献阐述了如何处理对实验室环境构成严重危害的在实验中使用的各种各样的试剂,阐述了农药对环境所造成的危害及与绿色农产品相适应的未来的化学农药也应该是直接应用于绿色农产品的绿色农药。

可开展与实验教学有关的一些课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废物利用研究,如:从电镀液中回收铬化合物。

回收干电池、镉镍电池等实践活动是很有意义的。

不仅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提高,更重要的是进行了绿色化学教育。

2.3实验教学与计算机辅助的绿色化学设计。

化学实验的实施,既要考虑实验成功、尤其合成实验还要考虑具有高的原子利用率,能用简单、安全、对环境友好的操作快速、定量地把价廉易得的起始原料转化为天然或设计的目标分子,还要考虑最少的废物和副产品,而且要求对环境无害,可见其难度之大。

因而有必要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适应高层次的绿色化学教育。

采用多媒体、internet等信息教育手段进行实验教学。

用多媒体演示对环境有毒有害的生产和已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同时介绍减少有毒有害工艺。

在绿色合成设计实验中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可以在单位时间内向学生传递更多的信息,同时利用三维动画效果形象地展现实验操作,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将上述绿色化学教育贯穿于化学实验教学是可行的。

绿色化学的研究因体现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而方兴未哀,为化学及相关学科领域开展环境教育提供了契机。

如果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积极运用绿色化学的研究成果,将绿色化学教育的思想贯穿其中,其产生的影响也将会是积极而深远的。

绿色化学是当今国际化学科学研究的前沿,是使人类和环境协调发展更高层次的化学,是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可从实验教材、实验手段、实验方法方面进行绿色化学教育。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绿色环境保护的论文篇五

环境的保护,除了依靠建筑的绿色建造和改造手段,实现建筑的低能耗、低排放,更应在建筑设计中充分的考虑建筑与环境、人、科技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涉及到了工业制造、医药生产等等各行各业,方方面面。因此,不仅要依靠使用新型科技手段来满足对于绿色建筑的追求,还应当慢下脚步,从建筑本身的设计出发,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去让建筑适应环境,让人适应建筑,让环境适应建筑,最终达到让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目的,这样,才能更好的保护环境。

3.1设计理念。

在建筑设计过程当中,真真切切的将绿色环保理念贯穿设计始终。

1)节约资源,回归自然。设计初始,就要充分考虑到所使用的建筑材料,是否能够最大限度的起到节约资源的目的,通过借鉴参考一些成功案例来进行设计,如美国植物建筑,在设计上使用植物作为建筑的外墙,不仅提高了建筑的环保效率,更能够降低建筑成本,节约建材资源。

2)不仅限于新建筑。当今大多数的绿色建筑都是新建的,通过全新的设计,全新的材料以及全新的技术手段来实现建筑的环保。但是,绝大多数已有建筑还是不具有绿色建筑的标准,在对这部分旧建筑的改造过程当中,就应当从改造设计出发,尽量的应用成熟的绿色建筑技术来实现旧建筑的改造,这也是我们进行绿色建筑环保理念当中的重要一环。试想一下,我们生活中,所有建筑,无论新建筑还是旧建筑改造,都具有绿色建筑的标准,那么,对于环境保护将是质的飞跃。

3)概念设计。绿色建筑设计之初,先进的概念设计是重要的环节,这要充分运用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要充分考虑到不仅仅是一栋建筑自身的绿色理念,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建筑周围的环境,以及建筑产生的环保效应来综合考虑。应当从整个建筑的选址、规划、功能定位、材料与技术的应用以及建成后对建筑的运营维护设计方面出发,使得绿色建筑的理念贯穿于整个建筑使用周期,以至于要考虑到建筑拆除等方面的环保要素。

4)可持续发展。建筑的开发建设应与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社会经济背景结合,在发展建设的同时,创造性的保护和利用已有条件。使得整个建筑与自然、与人形成一个统一可循环的开放体系,也就是有机系统。一方面,建筑自身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系统。例如,太阳能收集循环利用,以及雨水收集的循环利用,使得建筑自身能够自给自足。另一方面,建筑与周围环境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系统。建筑自身收集各种能源,多余的能源可供给城市照明,市政取暖等方面。最大限度的节约能源,提高建筑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2设计原则。

1)因地制宜。

城市的发展,各种建筑的建设应当和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资源条件以及社会的经济背景相互结合,在发展建设的同时,创造性的保护和利用已有条件。a.需要在建设与规划过程中,改变不合理的建筑布局模式,充分考虑建筑与当地的环境之间的关系,采取适合当地建筑的设计方式、建造材料、技术手段等设计语言。b.要遵循当地的社会历史文化,也就是历史文脉。

2)保护环境为先,建筑设计为后。

建筑由于其使用功能的不同,资源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建造的过程中,是否不破坏当地自然环境,而融入环境,环境衬托建筑,这种差异就体现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那么,在设计阶段要尽可能的保留建筑环境,应当对建筑全寿命周期内的节能、节水、节材等方面进行评价,才能更好的做到保护环境为先,建筑设计为后的设计原则。

3)健康舒适。

我们知道,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是由建筑的室外环境、室内环境所组成,因此,在考虑节能环保的同时,要充分从人的角度出发,以人的体验为主线,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人们在使用建筑的同时,关注人的感受与体验,进而来作为评价建筑对环境的保护标准。美国绿色建筑标准leed(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当中,通过绿色建筑标准leed认证的建筑就有将近6000个之多,并且数量在逐年飞速增长。这种飞速增长的绿色建筑,都是以人的舒适度作为参考依据,是绿色建筑给人的使用上的舒适感受。新时代的绿色建筑,不仅仅是体现在建筑给人的感受,更多的是通过这种绿色建筑的设计语言,来形成人们的绿色生活方式,如低碳出行等,这恰恰符合了最初的对于环保理念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更多的是人们的生活方式的绿色,才能更好的起到环保的作用。

4)遵循政府措施。

一切绿色建筑的建造,不仅仅是对于建筑本身的一些规定与标准,同样也需要建筑遵循政府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要求,在基于评价标准的要求下,充分的考虑各方面的设计因素,来满足绿色建筑符合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环境要求。在这基础上,政府也应当进一步完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以及相关政策。现如今最要紧的是出台一些激励性的政策,比如政府补贴、节能奖励、减税政策等等。并且要注重加强国际上的技术合作,为国内的绿色建筑发展铺路。

4发展前景展望。

目前,大面积的雾霾天气问题,空气污染直接影响到人的健康、人类的未来。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建筑行业对于能源及资源的消耗是巨大的,所以应当着重考虑建筑对于资源的节约以及对环境的保护,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从绿色建筑设计出发,结合一定有效的政策措施,降低绿色建筑的建造成本,提高绿色建筑的数量。力求能够从环境出发,从人出发,减轻对于环境的污染,提倡绿色生活方式,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参考文献:。

[2]gb/t50378―201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s].。

作者:袁希单位:山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绿色环境保护的论文篇六

青山巍巍,碧水悠悠。嗯,我的画中,青山绿水怎可缺少山之绿,该是淡绿,惟此才有“齐鲁青未了”的连绵;水之绿,亦是淡绿,惟此才有“白毛浮绿水”的谐趣。远望,青山巍巍,浮云轻飘,静绕山间;近观,碧水悠悠,鱼虾匆过,游戏水中。青山抱碧水,碧水倚青山,山水相交,青碧相融。好一幅山青水碧的自然之画,好一派淡绿色的生活。

小草·翠绿。

冬寒已过,春暖始来,大地回暖,万物复苏。脚下,静埋于黑土之下一冬的小草,如今已悄然蹿出头来。沐浴春风,畅饮春雨。呵,我怎能把小草忘记!草儿的颜色“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啊,仅有那一抹翠绿,才配得上这生机盎然的小草。任你寒风凛冽,小草不畏,任你万人踏过,小草无惧,任你野火焚烧,小草依旧思索间,笔动间,一丛丛生命顽强的绿草已映满眼帘。啊,好一幅青草丛生的生命之画,好一派翠绿色的生活!

人家·浓绿。

有山,有水,有草,还少些什么对,是人家。这次用浓绿,蘸些颜料,随意几笔,绿房、绿窗、绿门,当然,还有浓绿色的人。或许是“悠然见南山”的陶潜,或许是“空山鸟语,弹琴长啸”的王维,抑或是“梅妻鹤子”的林和清……归隐山林,远离俗世,一块田地,一支锄头,一方小苗,陶冶于田园,寄情于山水,没有官场的污染,没有世俗的喧闹,也没有功名的侵扰和利禄的熏烦。心中惟有这清秀的山水,惟有这恬淡的画面,惟有一颗宁静悠然的心。啊,好一幅乡村人家的悠然之画,好一派浓绿色的生活!

桌前,我静静洗着画笔,细细望着这满是绿色的画,心中不由一阵欣然:青山碧水,那是自然之绿;翠草丛生,那是生命之绿;人影悠然,那是生活之绿。淡绿、翠绿、浓绿,颜色渐深,心境却渐淡……对了,这幅画就叫作“绿色生活”。

绿色环境保护的论文篇七

今天早上,我一觉醒来就觉得憋得慌,是不是得了心肌炎?最近有几个同学得了这种病,一想到这些我就吓坏了,急忙叫妈妈。

只见妈妈背着氧气筒慢悠悠地走过来,手里还提着一个氧气筒叫我背上,真弄得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可是,用上氧气筒后我马上就不憋得慌了。我想打开窗户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却被妈妈制止住,她让我朝外看。我往外一看,可不得了,隔壁的大学校园里的那一排排挺拔的白杨树哪儿去了?满眼看不到一丁点儿绿色,灰蒙蒙的天空下翻滚着阵阵烟雾。

“啊——”我痛苦南而又绝望地尖叫起来。

这时,我睁开了双眼,不由地做了几个深呼吸,呀!还好,那只不过是一个噩梦。可我的心还在咚咚地跳个不停,我开始后悔了,我后悔以前乱扔垃圾。

绿色环境保护的论文篇八

大地是地球妈妈的身体,树木是地球妈妈的头发,我就是地球妈妈的血液——河川。你们不但要爱护我的朋友:大地和树木,而且还要记得爱护我。可是我现在怎么样了,你们不像以前那样对待我了。以前,我在村庄中间跳跃着,快乐地哼着歌。有些妇女拿着一筐筐衣服用我的水来洗,我给她们带来了方便,我非常高兴。经常有些可爱活泼的小孩子和我作伴,在我这里游泳,捉小鱼小虾,时不时地传来快乐的欢笑声。听着他们的欢笑声,我感到无比的幸福,因为我带给了他们欢乐。

我每天都在欢乐地奔跑着,旁边的大树妈妈每天都对我微笑。我一边奔跑着,一边听着小鱼和小虾的对话。有时还会遇见石头弟弟,顺便和他打个招呼,向他问个好。而现在,人们已经被金钱蒙蔽了双眼,他们只知道经济发展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诸多方便,却忽视了这样会给我们带来多么大的伤害。人们肆无忌惮地建立了许多工厂,而工厂排出来的污水污染了我的裙子,本来闪亮发光的裙子现在已经变得乌漆嘛黑,臭哄哄的,而且有些不文明的人往我身上扔垃圾,害得我身子上满是纸片、废弃物。

早在春秋时期,晋国的.雍季就告诉我们——竭泽而渔。就是说晋国要打仗,狐偃使用了奸诈之计,让晋国成功了。虽然雍季的计谋未被采纳,可晋文公给雍季的奖赏更高。这就足以说明,古人都懂得长久之计。而作为聪明者的你们,又当如何呢?最后,我向人类呼唤,爱护环境,保护河川吧!还我一个干净的身体,你们也会生活得更加幸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