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推荐中国的思维方式的论文通用(大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01:00:00 页码:9
推荐中国的思维方式的论文通用(大全8篇)
2023-11-18 01:00:00    小编:ZTFB

在我们取得成绩或遇到挑战后,总结是我们进一步提升和发展的必要步骤。在总结中,我们需要客观地反映事实,不夸大和缩小问题的严重程度。为了提高效率,以下是一些高效学习方法供大家参考。

推荐中国的思维方式的论文通用篇一

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复习,相信大部分高三的同学在老师的帮助下,依据高中语文课本,已经全面而系统地复习了高中阶段应掌握的语文知识,并对这些知识有了整体的把握。在最后这段时间里,语文复习应该怎样进行呢?在此向大家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构建自己的语文知识网络,制订适合自己的复习计划。

同学们应在认真研读“考纲”之后,构建自己的语文知识网络与第一轮复习的高中语文知识进行整合归纳,理清这些知识点究竟包含了哪些内容,明确这些知识点所检测的能力点是什么,这些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由此构建成自己的语文知识网络。

这样既加深了对第一轮所复习的语文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又能在实际运用时,迅速有效地提取知识,在解答语文考题时,头脑中有系统的语文知识网络,有利于我们沉着冷静的应对各种题目,有利于拓展解题思路,提高答题的效率,应该说语文知识网络是解答试题的通道。

同时还应对第一轮的语文复习情况做一下梳理,认清自己的强项与弱项,结合自己构建的语文知识网络,制订有效的适合自己的语文第二轮复习计划。这个计划一定要切合自己的实际,合理安排时间,做到天天有事做,天天有落实,循序渐进。

第二,探究最近几年语文高考考题中的设题点,选择典型的习题进行重点练习。

从天津市最近几年语文高考试题来看,出题的原则是稳中求变,有相当一部分题型是成熟而稳定的,所以有些设题点我们可以通过对近几年高考考题的探究进行了解,比如,天津市近几年语文高考试题中科技文和社科文的阅读都是以客观题的形式呈现,题目中的干扰项一般从关键词句的理解、重要信息的筛选、根据文章重要内容进行推断三方面进行设置。

常见的形式有:偷换概念、无中生有、以偏概全、答非所问等等,复习中,有意识地摸索这些常见干扰项设置的规律,对提高同学们解此类题的能力将会大有帮助。

另外,同学们要考虑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以及和本知识点相关的知识点,做到触类旁通,做题之后要有反思。对于自己语文知识网络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应选出相对应的常见题型,并总结这些常见题型的答题思路及答题方法。还要选择有助于提高能力的习题进行训练,在解题时要充分考虑各种解题途径,逐渐提高自己的思维敏捷性。再有,解答语文主观题时,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和严谨性,培养良好的答题习惯,减少考试中无谓的丢分。

第三,改变训练方式,搞好作文复习。

第一阶段同学们对作文的复习是比较重视的,积累了一些素材,并做过一定数量的作文练习,但到第二阶段复习的时间紧了,压力大了,因此许多同学不再重视作文的复习。这样做的结果是,到正式高考时,有些同学会因为这段时间不练写作而造成写作的生疏感,这是不利于高考的。

因此,同学们可以改变一下复习的形式,首先将前一阶段所积累的各类素材进行归纳整理,建立自己的“作文素材库”,为高考作文做最充分的材料准备。其次,对自己擅长的文体和作文结构进行总结,在教师的指导下,每天看一两篇优秀习作,研究优秀习作是怎样立意、构思的,每天可对一两个作文题目进行思考,用“想作文”的方式进行练习。(天津五中特级教师杨忆宁)。

推荐中国的思维方式的论文通用篇二

科学思维是科学技术创新和实践的灵魂。思维方法是科学思维的思想工具,也是创新主体观念地认识和把握客体的思想工具。掌握思维方法,开发思维能力,进行自主创新,是许许多多科学家的科学工作留给我们的珍宝。爱因斯坦进行伟大探索的思维方法,是留给我们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富。

爱因斯坦思维方法是爱因斯坦认识世界和进行科学创造的思想工具,其中起主导性质的思维方法是直觉和演绎思维方法。所谓直觉和演绎思维方法又称探索性的演绎法,是指爱因斯坦在科学探索中从直接经验出发,把创造直觉与演绎逻辑结合起来形成思维方法理论结构进行科学创造的思维方法。它的内容是以“直觉和演绎”思维方法为核心包括思想实验方法、目标思维方法、双向思维方法、直觉思维方法、假说思维方法、数学方法、分析和综合思维方法等构成的思维方法体系。爱因斯坦创立的直觉—演绎思维方法是他进行伟大科学探索和科学创造的伟大思想工具。

思想实验方法是在思想领域中通过进行理想化实验而观念地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方法。爱因斯坦通过“追光”思想实验和“升降机”思想实验,探索微观物质高速运动的本质和规律。

目标思维方法是引导在未来中寻找追求的目标和达到的境地的方法。爱因斯坦建立和运用目标思维方法,引导他开发出天才的创造力,自觉地攀登到物理学的高峰,达到创立相对论的科学境地。

双向思维方法是指创造主体针对一定的探究课题以不同的理论思维方面进行双向交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去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方法。爱因斯坦在他创立的奥林匹亚科学院中,建立和运用双向思维方法进行学习和探究,努力发展他天才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奥林匹亚科学院结束的那一年,爱因斯坦就创立了狭义相对论。可见,双向思维方法对爱因斯坦提高学术水平和开发自主创新能力,发挥出无与伦比的作用。

直觉和假说思维方法是创造主体在未知领域探究中以直觉力洞察出事物的本质而直接提出一般原理或者假说的思想方法。在科学探究中,爱因斯坦以直觉力洞察出事物的本质,并直接提出“时间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等这样的假说(一般原理),通向了创立相对论之道。可见,直觉和假说思维方法在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中,充分发挥出自主创新的伟大功能,如此等等。

爱因斯坦主导性质的思维方法是直觉和演绎思维方法。爱因斯坦对直觉和演绎思维方法结构从理论上作了科学解释。他指出:“初始的假说变得越来越抽象,离经验越来越远。另一方面它更接近一切科学的伟大目标,即从尽可能少的假说或者公理出发,通过逻辑的演绎,概括尽可能多的经验事实。同时,从公理引向经验事实或者可证实的结论的思路也越来越长,越来越微妙。理论科学家在他探索理论时,就不得不越来越听从纯粹数学的、形式的考虑,因实验家的物理实验不能把它提高到最抽象的领域中去。适用于科学幼年时代的以归纳为主的方法,正在让位给探索性的演绎法。这样一种理论结构,在它能导出那些可以同经验作比较的结论之前,需要加以非常彻底的精心推敲。在这里所观察的事实无疑地也还是最高的裁决者。”爱因斯坦思维方法的理论结构以形象图示表示如下:

对直觉——演绎思维方法理论结构的形象图示,爱因斯坦作了这样的解释:

1、e(直接经验)是已知的。

2、a是假说或者公理。由它们推导出一定的结论来。a是以e为基础的。但是在a同e之间不存在任何必然的逻辑联系,而只有一个不是必然的直觉的(心理的)联系,它不是必然的,是可以改变的。

3、由a通过逻辑道路推导出的每一个个别的结论s,s可以假设是正确的。

4、s然后可以与e联系起来(用事实验证)。这一步骤实际上也是属于超逻辑的(直觉的),因为s中出现的概念同直接经验e之间不存在必然的逻辑联系。

但是s同e之间的联系实际上比a同e的联系要不确定得多,松弛得多(比如,狗的概念同对应的直接经验)。如果这种对应不能可靠无误地建立起来,(虽然在逻辑上它是无法理解的),那么逻辑机器对于“理解真理”将是毫无价值的(比如,神学)。

这一切的中心问题就是思维领域同感官的直接经验之间的永恒存在的联系。根据爱因斯坦对直觉和演绎思维方法理论结构的阐述及其形象图示的解释,实质上描绘出了直觉和演绎思维方法的创造思维机理:直接经验——一般原理(公理体系或假说)——推论——事实验证。这个创造思维机理,爱因斯坦又作了言简意赅地阐明。他指出,“一般地可以这样说,从特殊到一般的道路是直觉的,而从一般到特殊的道路则是逻辑的。”

三、爱因斯坦思维方法的特点。

爱因斯坦主导性质的直觉和演绎思维方法与其他思维方法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

1、从直接经验到一般原理是直觉道路——非逻辑性。科学家都深刻地认识到非逻辑思维在创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他们之中爱因斯坦的思想堪称为典范。1946年,67岁时的爱因斯坦在《自述》中阐述感受经验与概念、命题和理论之间的关系时,认为两者“纯粹是直觉的联系,并不具有逻辑的本性”。又说:“物理学家的最高使命是要得到那些普遍的基本定律,由此世界体系就能用单纯的演绎法建立起来。要通向这些定律,并没有逻辑的道路;只有通向那种以对经验的共鸣的理解为依据的直觉,才能得到这些定律。”从爱因斯坦思维方法结构及其深刻论述中可知,从直接经验到一般原理不是逻辑道路的,而是“直觉道路”的,或者说是非逻辑思维道路的,这是爱因斯坦思维方法的第一个显著特点。

2、从一般原理到导出推论之间是演绎推理——逻辑性。从爱因斯坦的思维方法结构可知,虽然从直接经验(特殊)上升到公理体系(一般)是直觉道路,但是从公理体系(一般)到导出推论(特殊)是逻辑道路。可见,从一般原理到推论的演绎逻辑推理是爱因斯坦思维方法结构中的第二个显著特点。

3、直觉道路与演绎逻辑道路、非逻辑与逻辑之间的统一性。从直觉和演绎思维方法理论结构中可知,从直接经验到一般原理(公理体系或假说)的道路是直觉的,而从一般原理到导出推论的道路是演绎的。这个思维方法的第三显著特点在于:把直觉道路与演绎逻辑道路统一于他的思维方法理论结构之中,形成一种前所未有的创造的直觉和演绎思维方法结构,形成的逻辑与非逻辑思维方法引起了思维方法质的飞跃。这与以往一切方法结构相比较,是根本不同的。

牛顿创立牛顿力学的思维方法是运用的推理逻辑思维方法,这就是运用分析和综合相结合的推理逻辑思维方法进行科学创造活动的。牛顿推理逻辑思维方法的理论结构图示是:

达尔文创立的科学进化论也是运用推理逻辑思维方法的,这就是运用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推理逻辑思维方法进行科学研究活动的。达尔文推理逻辑思维方法的理论结构图示是:

爱因斯坦思维方法结构与牛顿的思维方法结构和达尔文的思维方法结构相比较,牛顿的思维方法与达尔文的思维方法都是属于推理逻辑思维方法,是纯逻辑的思维方法。爱因斯坦思维方法即直觉和演绎法是非逻辑与逻辑相统一的创造思维方法。

4、直觉验证性。从爱因斯坦的思维方法理论结构中可知,从演绎逻辑到事实验证中间,即从导出推论到事实验证中间,需要经历“直觉验证”的道路。这又是与先前的推理逻辑思维方法根本不同的第四个特点。推理逻辑思维方法从一般原理到事实验证是直接的事实验证,无需借助“直觉验证”这一环节。可见,“直觉验证”是爱因斯坦思维方法理论结构中的第四个显著特征。

推荐中国的思维方式的论文通用篇三

思维方式,是指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实践主体按照自身的需要、目的和可能、创造和使用思维工具,去反映、理解、把握客体的思维活动样式,它是实践主体在接收、思考外界信息过程中形成的思维惯性定势.也就是说,思维方式不仅指思维的'形式和方法,而且与每个时代实践活动的对象、目标相一致的思维的内容与形式、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是由一系列的基本观念所规定和制约的,被模式化了的思维的整体程式,是特定的思维活动形式、方法和程序的总和.思维方式的本质是一种连接思维对象、思维工具和思维主体之间关系的定型化的结构.在不同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思考的人群,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会很自然地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一旦形成后,就会成为一定民族群体共有的特征,并作为文化传统的核心和稳定因素而长期绵延下去.

作者:莫怩作者单位:广西财经学校,530003刊名:社科与经济信息英文刊名:socialsciencesandeconomicinformation年,卷(期):2002”"(2)分类号:b0关键词:

推荐中国的思维方式的论文通用篇四

“多解”的思维方式,是指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时,善于变换思维的角度,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思考,灵活、变通地寻求多种解决问题方法的一种发散型的思维方式。培养幼儿多解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笔者在这里就如何培养幼儿多解的思维方式谈几点看法。

推荐中国的思维方式的论文通用篇五

“多解”的思维方式,是指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时,善于变换思维的角度,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思考,灵活、变通地寻求多种解决问题方法的一种发散型的思维方式。培养幼儿多解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笔者在这里就如何培养幼儿多解的思维方式谈几点看法。

个体的思维活动与个体的心态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的心态对其思维的方式、方向、策略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因此,形成有利于多解的心态,是培养多解方式的前提。有利于多解的心态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自由的心态,能没有顾忌地展开思维活动,思维处于开放的、活跃的状态;二是独立的心态,不习惯听命于他人,喜欢独立思考,敢于表现自己独立的意志;三是探索的心态,不墨守陈规,倾向于敏感、好奇、多思和质疑,喜欢从新的角度寻找出路。以上三种有利于幼儿多解的心态是由其所处环境、氛围长期作用的结果。因此要培养有利于多解的心态,就必须创设有利于多解的环境和氛围。一是创设约束和禁令少的环境。清规戒律会束缚孩子的头脑。而在约束和禁令少的环境里,幼儿自由度较大而顾忌较少,因此思维也较活跃。二是营造权威小的环境。对于幼儿来说,权威主要来自于成人,若成人与儿童的关系是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幼儿的心态就会倾向于自由、独立。三是创设开放性的环境。丰富多彩的、富于启发性的、具有开放性的环境能促使幼儿积极地动手、动脑、动口。

推荐中国的思维方式的论文通用篇六

人类作为社会的主角,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社会的发展需要有正能量的人,其社会作用的发挥与儿童时期所受的教育密不可分,且教育具有时代特征,不同社会时代对儿童教育的方式不尽相同。因此,研究小学阶段的教育,形成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小学教育方式的意义非同寻常。

小学阶段教育是各类教育的一个基础阶段,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因为社会进步使人接受教育的方式和接受教育的途径正在发生变化,时代特征明显。小学教育也不例外,从二十世纪的启蒙式教育变为现在的“前初等教育”。因此,本着提高教学效率、适应时代特征的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小学教育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进一步明晰小学阶段教育的地位。

小学阶段教育的特殊性和具体作用不在于知识积累的多少,而在于良好习惯的逐渐养成和道德修养、思维品质、文明意识的初步形成。古人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小学阶段正是他们成长方向和健全心理形成的关键时期,人的公共意识、群体意识、人文意识在儿童时期初步形成,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其一生对社会的作用十分有限,极个别可能会走向反面,给社会带来危害。因此,必须把儿童的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社会、学校和家庭等方面均要为小学阶段的教育花费更多时间,同时给予更多正面的引导,做好小学阶段的教育,把基础打扎实,使学生在正确的轨道上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进一步明晰小学教育“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理念。

“个性全面和谐发展”通用于包括从低到高的各个教育阶段,但对小学阶段来讲显得更为重要。与小学教育工作有关的人员(包括小学教育工作者、小学教育工作研究人员和相关管理机构人员等)均应从本着小学阶段全面打基础入手,着眼小学教育的全面发展,真正完成以小学教育为基础的义务教育阶段的育人任务,使“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在小学阶段成为中心理念。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与小学教育工作有关的人员才能找准方向,确定教育工作的重心,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挥小学阶段教育的作用。

(三)进一步明晰小学阶段教材内容的研究。

社会进步了,时代发展了,传统的小学教育课程内容相对单薄,时代性要求不强,无法突出时代背景下小学阶段教育的特殊性。新一代小学阶段教育必须具有中国特色,突出人文性、丰富性。人文性,不单单是学校的教育,社会环境教育和教育管理方面的指导也极为重要。社会环境具有多样性,其重在日常养成;教育管理突出方向性,注重指导,这些要求必须在小学教材中得以体现。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会干活的机器,而是培养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干事业的人才。小学阶段知识的丰富性,要围绕这一终极目标,做到广泛性和引导性兼顾。当前的语文课程内容的调整就是非常好的实践机会,相信这只是刚刚迈出的第一步。

(四)探讨实践教育参与者的相关理论实践。

小学教育实践性极强,参与者众多,包括小学教育工作者、小学教育工作研究人员和相关管理机构人员等。小学生的在校教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其余时间他们会与社会接触,在社会中成长。因此,家长们的言行、大人们的举止等都可以影响他们;各类新闻、媒体的语言和宣传方式都会影响儿童的成长;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及其生活态度、学校办学条件、校园人文环境的营造等方面的正面性都能引导儿童积极成长;教育管理不应只注重学习成绩,而应把学生培养成对社会发挥“正能量”的人,作为检验其成败的标准,若培养出的行业顶尖“人才”对社会起破坏作用、给社会带来危害,这样的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教育理论研究者的言论会影响教育的发展方向,因而不能标新立异,只强调个人观点,必须注重严肃性、增加科学性。

二、科学构建小学生教育方式的关键环节。

小学阶段教育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有着密切的联系,要使小学生成长为心智健全的自然人,更大地发挥其潜能,使其对社会发展起正面作用,必须进一步在这三方面做功课,做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全面和谐。

(一)健康的家庭教育是基础。

家庭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也影响着人的一生。与现阶段儿童教育的需求相比,现阶段家庭教育环境的营造和关注力度均远远不够,家庭教育资源也十分有限,有意识参与小学生教育的家庭比重还很少。许多家庭的家庭教育观还停留在以往:教育是教师的事,我只负责把他(她)送到学校,出现重养轻教的现象;只要成绩好就万事大吉,出现重智轻德的现象;不注重孩子的心理,出现心理、行为异常的儿童等等。健康的人格无法自然成长,必须精雕细琢,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长身兼“监护人”与“教师”的双重身份,因而家长必须修好“内功”,即加强自身修养,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家长要做到奉公守法,身体力行地关心国家、社会,关爱朋友、同事,遵守社会法纪、法规,将健康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示范给孩子;家长应经营幸福家庭,在平等的家庭中,他们将学会自尊、自信,在和谐的家庭中,他们将学会公道等等。同时孩子们也有着好问好学、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对人对事真诚直率等许多优点,家长应好好学习、有效保护、积极引导,真正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

(二)科学的学校教育是关键。

小学阶段教育应着力增加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儿童良好的人文素养,是其长大后具有健康的思想、正确的观念、优良的品质和健全的社会行为习惯的关键。今天的小学生是未来社会事业的承担者和创造者,他们是否健康、是否合格与其在小学阶段形成的教育储备和人文素养密不可分,在学校接受教育时缺少正面引导,会使他们变得慵懒、消极、自信心不足、害怕竞争,甚至走向社会的对立面等。现阶段的小学教育,不是从“零”开始的启蒙式教育,而是专家所称的“前初等教育”。学生在进入小学之前,大部分家庭已经对其进行了启蒙,有的在幼儿园完成,有的在学前教育机构完成,有的在家庭内部完成,甚至在婴儿时期就开始进行“启蒙”教育,我们应特别注意这一变化,区别于以往的小学教育,在教育的丰富性上下功夫,注重其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也在为小学生变得更文明、更幸福、更健全打基础,使他们未来的生命质量更高。

(三)良好的生长环境是外部条件。

除了家庭和学校外,小学阶段的成长还与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等密切相关。孟母为了让孟子有良好的成长环境,一度三次搬家,择优而处,最终使孟子成才,突出的就是社会环境对儿童成长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消极的社会环境带给孩子的只有伤害。文化环境对儿童心理行为影响显著,积极、正确的文化环境能引导人树立正确的三观,并通过规范的言行表现在个体的行动中,产生积极的社会导向作用。那些承载积极观念的社会群体,会通过舆论和其他社会强制力量使其他个体接受这种规范,从而促进社会发展。

为了培养更多国家需要的、更优秀的人才,教师必須明白:现今小学阶段教育必须从时代发展、社会需要的角度出发,形成一种与时代相适应的小学教育方式,使培养的自然人为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发挥正能量。

推荐中国的思维方式的论文通用篇七

改变思维方式,培育积极心态;引导教师走近学生,潜心研究教育教学艺术;建设学校文化场,提振教师精神气;引领反思与研究,改变教师工作状态与行为方式……3年来,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六中学校长张志湖将改变教师的思考一步步变成扎实的行动。

改变,首先从心开始。

“思维方式决定个人心态。有了积极的思维,才会有良好的心态。而一旦心态改变了,教师也就会从工作中获得应有的快乐与满足。”秋季开学前夕,胜利六中的全体教师齐聚学校报告厅,听专家讲“幸福课”。

新学期开学前的教师培训,学校没有安排专业学习内容,而是特地请专家给教师作了一场《幸福的底线》报告。

报告深入浅出,精彩纷呈,不时引发教师阵阵开心的笑声。在静静地聆听中,教师们感悟着幸福的秘密,体味着教育的“幸福味道”。

一上午的报告,对教师来说,犹如一份心灵鸡汤。

教师们也许不知道,这次“特殊培训”,其实是张志湖校长的一次精心设计——对教师进行幸福教育。

“教师为什么会出现职业倦怠?主要原因是体会不到做教师的快乐与满足,而教师之所以不能从学生那里收获幸福快乐,根本原因是思维方式和心态出现了问题。”在张志湖看来,要让教师有良好的工作状态,首先需要改变教师的内心。

让他感到欣喜的是,报告虽然结束了,但在教师们心里产生的涟漪却在持续。当报告中一个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和案例停留在教师心里的时候,其背后的理念也就渐渐开始在他们心里不断发酵。

就这样不断对教师进行心态和教育理念的“启蒙”与引领,使他们渐渐懂得了该怎样“转身”。

“每天早上,踏着晨光、迎着朝霞,看着学生们一张张灿烂的笑脸,听到一声声尚带着稚气的问候,我的心里溢满了幸福;课堂上,看到学生们渴望求知的眼神,听到他们精彩的回答、有见地的陈述,幸福盈满了我的内心……”

学生还是那些学生,课堂还是那个课堂,但是因为教师的内心发生了改变,学生和课堂带给教师的感觉就不一样了。在这所学校里,改变教师思维方式和心态的“毛毛雨”就这样不断浸润着教师的心灵。

张志湖改变教师的努力有了可喜的收获,紧接着,学校又举办了一场“师生关系就是教学质量”的专家报告会,这场报告带给教师的更是一种唤醒的能量。

从一位位名师的幸福人生里,从对师生关系与教师幸福的重新认识和理解中,教师开始对师生关系有了新的思考和感悟,更对如何重构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有了思路和办法。

像这样“唤醒”教师的报告和交流,按照张志湖设计的时间表,在学校一场场地进行着。对教师们而言,一场报告就是一次深深地触动。这样的触动,被张志湖形象地称为“心灵敲门”。

在持续、不断地敲击之下,微妙的改变,开始在教师中悄悄发生。

“只有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一切,才会自在,才会获得精神自由,才会让工作与生活富有诗意。”“只有师生心灵相通,才会有彼此间的感应和默契;教师把学生放在了心中,学生才会把教师放在心中。”教师的改变不仅表现在对待工作的态度上,更表现在对学生的情感上。学生们感觉身边的老师变了,变得离他们越来越近了,变得越来越可亲了。

用“三气”充盈教师精神状态。

“践行使命,重燃激情”,这是张志湖对全校教师精神状态的一种文化定位。

全校130多名教师,中年教师占大多数。而中年教师又是一个最容易在一年又一年“不断重复”的教学中出现倦怠,朝气和激情也容易被慢慢“磨”掉,没有进取动力,失去改变愿望的群体。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让教师重燃激情。

为了让教师有改变自我、改变工作状态的动力,张志湖开始对教师进行持续的精神引领,他在学校提出,凡学校教职员工,不论任课教师还是后勤人员,不管年轻还是年长,都必须要有精神,有朝气,心态好。

精神气、书生气和孩子气,是张志湖期望教师们具备的“三气”。

“一位缺乏精神气、书生气和孩子气的教师,就会愧对教师这个职业,就会有负于教书育人的职责。”在张志湖看来,教师必须在学校的文化场中炼养“三气”,有了这“三气”,才有可能培育学生的“三气”——志气、朝气和睿气。

张志湖认为,“精神气”是教师精神面貌的内蕴外显;有精神气的教师,才能激励自己,又可以给学生以榜样,由此感染和造就学生的精神与气魄。因此,他时常提醒教师,只要是在校园里,无论是上课还是其他场合,穿着打扮、言谈举止都要表现得得体和落落大方,要给人一种精神抖擞、充满活力和昂扬向上的感觉。

受当下社会一些不良风气影响,不少教师内心也少了一份宁静,多了一份浮躁与功利。张志湖因此时常提醒身边的教师,在生活和工作中应该多一点书生的清纯和率真,要有人格境界、学术良知与职业操行,要用厚重的知识底蕴来浸润自己的思想、气度和风格,要能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不为利害所动,不为世故所淫,不断提升自己的品位。

所谓“孩子气”,就是要求教师能够始终拥有一颗不泯的童心,善于从学生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张志湖时时提醒教师,尽管在年龄上与学生相差较大,但要努力学会用学生的眼睛去观察,用学生的耳朵去倾听,用学生的兴趣去探寻,用学生的情感去感受。他希望用自己的思考和行动让教师明白一个道理:只有怀有童真的情感,拥有童真的兴趣,具有童真的思维,保持童真的纯净,才能够真正走进学生心灵,也才能够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

用心营造氛围,并且不断给予启发和引领,“三气”渐渐开始在教师中间积聚,张志湖所期望的校园气场也渐渐涵养起来。受这种气场熏染,教师的精神状态比过去有了大的改观。

“能保持童真的教师,才会用心去感受学生的心,才能真正感受到学生成长中的酸甜苦辣,学生也才会觉得教师真正懂他,才会把心交给教师。”……在东营胜利第六中学,教师们发现,当自己真的有了精神气、书生气和孩子气之后,他们就有了许多以往不曾有过的体验,悟出了许多过去不曾明白的道理。

“孩子,过来,我觉得你今天的状态有点不好……”一名学生犯了错,老师没有立刻板起脸来批评,而是用温和的语气与他交谈,了解他行为背后的真实原因。

“教师自身有了孩子气,自然也就有了接近学生、教育学生的智慧。”张志湖说。

在反思与研究中实现改变反思会让教师变得更富灵性,思考更加理性而深刻,教育教学方法也更加科学。——张志湖“教师们的变化真大啊。”说这话的是该校副校长刘鑫。引发教师这种变化的,是学校实施的反思性教育教学研究。反思性研究是张志湖为改变教师教学方式,让教师从教学中找到教育感觉而设计的一项改革措施。他说:“没有完美的教学,教学永远需要改进。这就意味着教师需要通过反思发现教学中的问题,然后解决问题;问题的解意味着教育教学水平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然后在这个层次续反思,发现和解决新问题。”

为了推动教师反思和研究,张志湖率先垂范,把自己对工作的反思诉诸文字,发布在他的博客上。他要求学校中层以上干部每周至少写1000字的反思文字,凡是外出学习者必须写反思文章,教师每节课后都要有反思。

问题是反思之源。张志湖重视教师问题素养的培养,要求教研组在组织课堂教学研究活动时,重点反思得失,发现问题,然后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反思性研究让教师的思考有了深度,也让教师的研究有了针对性。最让教师尝到反思甜头的是反思性课堂建设研究。

刚开始的时候,不少教师感到为难和担心,毕竟用自己原来熟悉的教学路子和方法省劲,如果改变,怎么改?效果会不会好?还有的教师认为,不加班加点加负担,还有什么办法能提高成绩?……面对教师诸多的不理解、不情愿,张志湖总是耐心引导,鼓励教师大胆尝试。

当教师们初尝反思性课堂建设研究的甜头之后,接下来的改革也就成了顺水行舟。

一位生物教师原来觉得自己已经教了的课,可以少备课了。后来,在反思性课堂教学研究中,他从最初的被动到后来的主动,体会到了研究与改革的好处。“原来的`课堂是教师主导的课堂,现在是放手给学生的课堂,而一旦放手给学生,就发现学生们真的很棒——他们状态不一样,会学习了,活跃了,也主动了。”改变自己、改变课堂,让这位生物教师收获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满足与快乐。“虽然备课花费的时间多了,比过去累,但是乐在其中。特别是看到那些原来不喜欢学习的学生在课堂上也开始皱着眉头思考问题,变得认真了的时候,心里感觉美滋滋的。我享受到了以前做老师从未享受到的快乐。”

“教师的心智模式一旦改变了,就会自觉走进教育教学的自主状态。”张志湖说,“在这种改变中,师生共同创造了一个理想的教育环境——共同成长的校园,在这里,学生不怕犯错,不怕失败,善于反思。”

“改变学校从改变教师开始”,这是我历经3所学校、做了校长所收获的最为真切的感受,也是到东营胜利第六中学近3年多校长工作的最好注释。

实现教师转变,是改变教师心智模式和行走方式的开始;改变教师精神状态乃至生命状态,远比转变教师的行为方式难得多;而要最终实现学校发展方式的积极嬗变,引领教师逐步进入享受教育的境界,不管是“转变”,还是“改变”,都是不可逾越的阶段。我认为,“转变”一词比“改变”更为柔性和机智。“转”者,自身变动也;“改”者,有外力强行促其变化也。

围绕着转变教师这一目标,学校为教师成长制定和实施了“三台”(看台、平台、舞台)“六星”(教改之星、敬业奉献之星、学课标之星等)计划,每学年定期评选,并通过各种方式推介宣传。按照不同年龄段教师的需求和特点,学校积极提供专业发展的帮助和支撑,结合每学年个人发展愿景,让学校常规管理、内涵发展的措施成为教师行为转变的助推器。

客观地说,要实现教师的根本性转变,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但是一点点的改变足以成就教师的嬗变。在这3年里,我亲眼见证着一位位教师的转变,他们的转变让我感动,也让我对他们更充满了信心。譬如石爱英,作为一位母亲,她有两个孩子需要照顾,其中一个孩子因为先天有病需要格外照管;作为一位教师,她既要上好两个班的课,还要承担许多社会活动和公开课,同时肩负着培养青年教师的担子。即使这样,她每天都在不知疲倦地行走着。她是一位年逾不惑的数学教师,也是学校的业务骨干、胜利油田教学能手、胜利石油管理局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在谈到自己的转变时,石爱英说:“我突然发现,自己变了,学生也变了,他们更加喜欢我,也更加喜欢学数学。我知道,这是因为教师对专业的热爱传递给了学生,原来幸福是这样可以触手可及的!”像石爱英这样享受教育的教师,在我们学校.越来越多,成为校园里的一道亮丽风景。正是他们,用行动和业绩诠释了教师成长从“改变”到“转变”的心路历程,也让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有了不竭动力。

推荐中国的思维方式的论文通用篇八

中小企业是全球经济最具活力的部分,小企业管理局评定的20世纪最重大的65项发明和创新都是由500人以下的小企业或个人创造的。小企业占有制造业产品创新的55%,平均每个雇员的创新数要比大企业高1.38倍,其重要创新数也比大企业高1倍。企业的网络系统是信息化的命脉,特别是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更是如此。但是在信息化的过程中,企业往往专注于诸如erp、scm、crm等应用系统的建设,却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东西――企业基础网络系统的建设,造成“一条腿”走路的窘境。由于企业的网络系统往往被大家所忽略,造成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信息通信不畅,应用系统形成封闭的“孤岛”。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如何利用网络通过有限的投资得到有效的收益,更是应该考虑的问题。构建网络系统是实现其它的信息化应用,包括电子商务等的基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