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七年级语文珍奇的动物针鼹教学设计怎么写(优秀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02:03:42 页码:7
七年级语文珍奇的动物针鼹教学设计怎么写(优秀14篇)
2023-11-18 02:03:42    小编:ZTFB

大家都说知识改变命运,所以我们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善于总结需要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经验,通过反思和思考来提升总结的质量。阅读这些总结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总结的写作技巧和要点。

七年级语文珍奇的动物针鼹教学设计怎么写篇一

1.理解作者笔下的白鹅的鲜明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准确描摹和运用对比、拟人、明贬实褒等方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3.品味欣赏本文生动而风趣的语言,感受作者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笔下的白鹅的鲜明特点。

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白鹅与乡情之间的内在联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回忆曾经读过的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2.讨论:这首诗突出了鹅的什么特点?

这首诗写鹅,抓住了鹅的外形特征和动作,语言简洁,色彩鲜明,画面感强。但毕竟是儿童之作,而且全诗总共才18字,不可能包含更丰富的内容。丰子恺先生的散文《白鹅》,内涵要丰富得多,语言也很有特色,生动幽默,而且富有童趣,值得一读。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丰子恺先生是中国现代漫画家、翻译家、文学家、音乐教育家。曾受业于李叔同,后游学日本,在东京学习绘画和音乐。回国后开始以漫画描绘故事意境、儿童生活等(引导同学看一看课文后的两幅画)。丰子恺先生博学多能,在漫画、散文美术、音乐理论、翻译、书法及艺术教育等诸多领域均有突出成就。丰子恺的散文,在我国新文学史上有较大的影响。他的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随笔二十篇》《甘美的回忆》《艺术趣味》《率真集》等。这些作品除一部分艺术评论以外,大都是叙述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从丰子恺先生的作品中,读者可以了解到他丰富的生活经历,看到他所接触的多姿多彩、纷繁复杂的人和事,感受到他那浓厚的生活情趣。从中细细体味,实在是一种艺术享受。(以上内容可择要介绍)。

《白鹅》写于1946年夏天。抗战期间,丰子恺内迁重庆,住在郊外一座荒村里。当时正值战时,生活条件艰苦,而人们内心更是焦虑苦闷。丰子恺在读书、作画之余,在院子里种豆、种菜、养鸽、养鹅,这成了作者排遣苦闷的一种寄托。

三、检查预习情况,整体感知课文。

1.出示卡片,读生字、新词。

强调读准“颈、吭、倘、供”的字音和“看守、净角、譬如、窥伺、侍候、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狂吠、倘若、供养不周”等词语,特别注意翘舌音、多音字的读音。

2.知道什么是“净角”吗?(播放“净角”脸谱图像)“角”是多音字,在“角色”中读“”,而不是“”。自己读两遍。

3.自由大声读课文,碰到难读的字词句多读几遍。说说白鹅给你留下了什。

么印象。

四、讨论课文1-4段内容。

1.作者笔下的鹅有什么鲜明特点?傲慢(高傲、最傲人、架子十足)注意对这些词语的意义加以比较:傲慢: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

高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极其骄傲。傲人:骄傲自大,瞧不起人。

架子十足:非常自高自大的样子。

其要注意“高超”一词的含义。

高超:一般指好得超过一般水平,课本注释为超脱世俗,其中含有高傲、超拔的意味。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白鹅的傲慢?结合文中的描写作具体分析。

头、叫声、步态、吃相。

头高,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似有一种傲视群雄,睥睨一切的气概。叫声,音调严肃郑重,有似厉声呵斥。遇有生客来访,必然厉声叫嚣,而且无论何人,一律同等对待。甚至连讨要食物时的叫声,“也好像大爷嫌饭迟而怒骂小使一样”。

步态,步调从容,大模大样,显得气宇轩昂。看见人走近来,并不像鸡、

鸭一样逃走,因而一伸手便可抓住它的颈项,任意处置它。

吃饭,食料并不奢侈,但吃法三眼一板,丝毫不苟。从容不迫地吃一口饭,饮一口水,再走到一定的地方去吃泥、吃草,吃过泥和草再回来吃饭。如果饭罐已空,白鹅便会昂首大叫,而主人就得赶紧去给它添饭。所以当鹅吃饭时,还必须有一个人在旁边侍候。

3.为了突出白鹅傲慢的特点,作者怎样称呼鹅?

“鹅老爷”。

白鹅也就有理由表现得“架子十足”。

用形容人的词语来描绘鹅,把鹅写得富有灵性。长长的脖子和“轧轧”的叫声是鹅的生理特点,而从容不迫的步态和三眼一板的吃相反映了鹅的生活习性,是动物的本能,这些都与性格无关。但作者却将其说成是“傲慢”性格的表现,显然把鹅当成了自己生活中的一个朋友,读来非常富有亲切感。

其次,“傲慢”本为贬义词,但作者在描绘鹅的种种傲慢姿态和表现时,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却是一种欣赏的态度,反映了作者内心对于这只鹅的喜爱之情。

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4段。

要求绘声绘色,通过朗读来领略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并解释下列词语。

冥顽叫嚣引吭局促奢侈窥伺。

盛馔岑寂左顾右盼三眼一板蹑手蹑脚。

3.完成“思考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研究课文l-4段的写法。

1.学生自由朗读1-4段。

2.为突出鹅的特点,作者将鹅和其他动物比较着写,结合文中内容作具体。

分析。

第1段中作者抓住动物头部的形状来概括各种动物的性格,从而证明鹅的头高正是其性格“高超”的表示。较之于刁奸猥鄙的狼、狐、狗,以及冥顽愚蠢的猪猡、乌龟,鹅的“高超”,自然令人油然而生喜爱之情。

第2段中作者将鹅与鸭、与狗比较着写。鹅与鸭的叫声大体相似,但鹅的厉声呵斥有别于鸭的小心翼翼,显得庄重而大气,所以会让人感觉到它的傲慢。接着,作者又将叫声同样严厉的鹅与狗比较,不难看出狗的势利和鹅的一视同仁。

第3段通过步态写鹅的傲慢,仍将鹅与鸭比较,一个步调急促,有局促不安之相;一个步调从容,大模大样,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于是,鹅的步态,竟也具有了表演性和观赏性。最能反映鹅的傲慢性格的,是当人走近时鹅的态度。鸡和鸭惧怕人,当人走近时一定让步逃走。鹅却傲然地站着,非但不让,甚至还会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简直傲慢到了狂妄的程度,结果让人一伸手,就可以一把抓住它的颈项,任意处置它。

通过与其他动物的比较,可以看出白鹅鲜明的个性。

3.作者之所以能对白鹅作如此生动传神的描写,是因为他对白鹅观察得非常仔细。描写鹅吃饭的第4段文字,最具代表性,试作分析。

作者细致地描写了鹅的食料、进食的程序以及吃饭时的动作、神态,特别是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鹅与偷食的狗之间的争斗,令人忍俊不禁。

4.第4段中作者用哪些词语来形容鹅吃饭时所表现出的傲慢?

三眼一板丝毫不苟(一点都不马虎)从容不迫。

踏着方步昂首大叫架子十足。

二、讨论课文第5段的内容。

1.作者用浅显质朴的文字,轻松幽默的笔调,勾勒了白鹅既可笑更可爱的形象,表达了对白鹅的喜爱与怀念。自由朗读第5节,然后说说作者及其家人喜爱白鹅还有什么原因。

白鹅对作者一家人物质上和精神上都有贡献。在作者看来,精神上的贡献尤为重要,“因为我们这屋实在太简陋,环境实在太荒凉,生活实在太岑寂了。赖有这一只鹅,点缀庭院,增加生气,慰我寂寥”。

2.谈谈你对文章结尾的两句话的理解。

些日子的岑寂的滋味,至今回想还觉得可怕。”是这只颇有个性的白鹅打破了寂寞,使荒凉的死气沉沉的环境有了生气,使作者苦闷的心灵得到一丝安慰,所以作者对这样一位能够“慰我寂寥”的朋友怀着一份感激和留恋之情。

3.这节文字主要写白鹅的贡献,但其间仍不乏表现白鹅傲慢性格的文字,找出来欣赏一下。

“它分娩毕,就起身,大踏步走进屋里去,大声叫开饭。”

“望望那鹅,它正吃饱了饭,昂胸凸肚地,在院子里跨方步,看野景,似乎更加神气了。”

三、按照“思考与练习三”的要求进行口头作文。

四、布置作业。

生活中,每个同学都会有许多你所喜爱的小动物,请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小。

动物,写一段文字,表达出你对它的喜爱之情。

板书设计。

白鹅。

丰子恺。

头颈:性格高超。

叫声:厉声喝斥。

特点--傲慢喜爱与怀念白鹅。

步态:从容不迫。

白鹅吃相:三眼一板。

物质。

贡献。

精神--慰我寂寥。

何文新。

七年级语文珍奇的动物针鼹教学设计怎么写篇二

1.学习说明文中主要的说明方法,如: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等。抓住事物的特点。

2.学习在观察中敏锐地抓住说明事物的特征。能整理观察得来的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3.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爱护动物的情感,增强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什么是针鼹?它们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

(如果有图片可以用投影的方式展示给学生看,有一个整体的印象。)要明确的一点是:珍奇,稀有。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组织学生朗读课文,并正音,注意字音、字形。

褐色()蜥蜴()蜷曲()针鼹()掘洞()。

喙尖()蛰伏()黏液()。

2.组织学生给全文分段。

明确:课文共10段,分4个部分。

第一部分:(1)由悉尼奥运会引出说明事物的主体——针鼹,并强调“在整个地球上,只有澳洲才有它的足迹”,一开头便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也突出了它的“珍贵”“稀有”。

第二部分:(2——5)介绍针鼹的外形和善于掘土的特长。作者采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方法,说明针鼹的如下特点:形体较小,像刺猬一样浑身长刺,十分擅长掘土,其速度之快,“就是用现代人的工具甚至机器也未必能赶上它“。这一段是从外部写针鼹的神奇之处。

第三部分:(6——9)写针鼹的生活习性:以食蚁为主,白天活动,冬季蛰伏,能游泳,胃表皮粗糙,等等。

第四部分:(10)主要写针鼹的繁殖。这一段最能体现针鼹的珍奇之处:既是卵生,又属于哺乳类(目前世界上已知的卵生的哺乳类动物只有针鼹和鸭嘴兽两种);虽然有袋囊,但只有繁殖期才出现;怀孕时就挖好“护理巢穴”,以及独特的哺育方式,等等。

(三)学习第1段。

提问:我们为什么说针鼹是一种珍稀的动物呢?请你从文章中找出句子来说明。

明确:可由“许多人不知道它的名字,只知道……”、“五分硬币上刻有它的形象”、“在整个地球上,只有澳洲才有它的足迹”等词句中知道针鼹是一种珍稀的动物。

(四)学习其余部分,明确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具体表现针鼹的特征的。

1.学生默读课文。

思考:作者是抓住针鼹的哪些特征进行说明的?(提示学生:“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那一事物的征象、标志。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句,概括。)。

2.讨论。

(1)明确:从形态特点、生活习性、繁殖特点三方面具体说明。

(2)明确:第2——5段,介绍针鼹的外形和善于掘土的特长。

第6——9段,写针鼹的生活习性。

第10段,写针鼹的繁殖特点。

(3)明确:说明这些内容时,主要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作比较,就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集中在一点或几点上加以比较,以揭示出事物的异同、优劣、高下,突出事物特点的方法。课文第2——4段,主要用了比较法。作者把针鼹和刺猬进行了比较。

同:体形小,浑身是刺,并以刺作为保护自己的盾牌。

异:对敌方式不同,刺猬消极待敌,针鼹有掘洞逃跑的“绝活”——爪子锐利,掘洞速度快,逃跑迅速。

不同点的比较,鲜明地突出了针鼹神奇的特点,有力地照应了文题中的一个“奇”字。为了突出“神奇”这一特点,作者还用了野兔、现代人的工具和机器以及中国的穿山甲与之相比,使其外部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列数字,就是运用数字来说明事物的特点,使说明的事物的特点更加精确具体。运用数字,一般有两种:确数和约数,课文第6——9段写针鼹的生活习性时,作者先是用约数来说明它觅食的生理习性:舌头“伸出嘴外一尺多”,“一天可以吃上万只蚂蚁和白蚁”。接着用确数写它白天活动“18小时”,冬季蛰伏“28周”,“8月至10月,……袭击大型蚁穴”。这样说明,使说明的对象特点更加精确可信,增加了说明的科学性。当然,要取得确切的数字,实地观察调研,查看资料信息是重要的途径。因此,要写好说明文,学会观察调查、查找资料、掌握数据是非常关键的。

打比方,也就是比喻。说明文中的打比方,不同于作品中的比喻,它要以准确为前提,来不得半点夸张,打比方是为了说明事物的特点。课文第10段中,在介绍针鼹的繁殖方式时,作者用了“母亲”和“幼儿”这些比喻,十分准确形象地说明了针鼹既是卵生,又属于哺乳类(目前世界上已知的卵生的哺乳类动物只有针鼹和鸭嘴兽两种);虽然有袋囊,但只有繁殖期才出现;怀孕时就挖好“护理巢穴”,以及它哺乳的特点。一句话,用人们熟知的母亲和幼儿的关系,把不为人知的针鼹的繁殖特点,即特别珍奇之处,具体切实、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出来,真正使人有所“知”。

(五)课堂小节。

这节课我们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一种珍贵的稀有动物,我们知道,我国各个种类的稀有动物不多,而众多的动物都需要我们人类的保护,希望我们学习了这篇文章之后能有所得,那就是保护那些濒临灭绝的稀有动物,希望我们都能够增强自己的保护动物的意识。呼吁全社会,呼吁全人类——热爱自然,关爱生物。

七年级语文珍奇的动物针鼹教学设计怎么写篇三

教材简析:

1.教材的编排意图。

《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四篇课文。这个单元为说明文单元,主题是“关注科学”。这是初一学生第一次接触说明文,也是第一次阅读科技作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初步了解作者是怎样说明事物特征的,并注意体会文章语言准确、简明的特点和内容的客观性、科学性。

《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是一篇自读课文。本课题教学前,学生已认识了说明文的有关知识,此文教学以学生自读为主,让学生掌握这篇介绍针鼹的说明文,作者是怎样紧紧抓住其“珍奇”的特点,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介绍,并恰当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以生动、准确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这位远方的来客的。此外,还联系实际谈谈保护野生动物及环保的重要意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可挖掘、要探索的知识和奥秘,人人都应树立学科学、爱科学的思想。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的,引导学生自己会概括本课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练习简要地说明一种事物。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进行互动式阅读,由教师引导,学生合作,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与现实生活联系,主动探求科学知识。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发学生对珍稀动物的关注,增强学生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

2.培养学生自读说明文的能力。

3.掌握本课的生字生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由朗读与讨论,教师点拨,掌握本课的主要内容与写作特点,提高学生搜集、整合信息的能力、培养主动探究的精神。

三、情感体验。

培养学生热爱动物,增强环保意识,树立保护动物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体会说明文抓住事物特点,条理清晰,从不同角度说明事物的特点,体会针鼹的珍奇。

教学难点:

掌握从不同角度说明事物的方法。

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自学讨论课。

教学准备:

教师收集一些关于中国野生动物的报道与数据统计。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在悉尼奥运会上有一种小动物被选为吉祥物,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本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种可爱的小动物。(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二、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针鼹()蜥蜴()洞穴()黏液()蛰伏()孵化()。

稠()吮吸()。

2、解释词语:

招摇过市。

吮吸。

三、学生初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思考: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针鼹)。

(2)文章是怎样引出说明对象的,这样写好吗?(从悉尼奥运会的吉祥物和澳大利亚五分硬币图案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这样写一开始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也使读者产生了强列的阅读愿望。)。

(3)这种动物在世界上的价值是怎样的?(珍奇、稀有)。

(4)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针鼹的?(外貌、掘土的特点、生活习性、繁殖)。

(5)作者是怎样来介绍这几个方面的?(外貌从两面进行,一是写它身上长满了“粗硬坚锐的刺”;二是介绍它身体的颜色。掘土的方面,先介绍强有力的武器锐利的爪子“,用比较的说明方法写出与刺猬的最大不同,然后又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来说明它的掘土速度之快。生活习性方面,写它以食蚁为主,把说明与描写结合起来,生动地写出了它的吃相,又写了它的“胃表皮粗糙”,即消化功能发达,还写了它白天活动,冬天蛰伏,能游泳等方面。繁殖方面体现在它是生蛋的哺乳动物,是没有乳头的哺乳动物,奇特之处还表现在虽然有袋囊,却只有在繁殖期才出现,怀孕时就挖好“护理巢穴”。)。

(6)根据以上的内容分析想想全文可划分为几个部分,并拟出小标题?

第一部分:(1自然段)引出说明对象,并指出在“整个地球上,只有澳洲才有它的足迹”。(珍奇的足迹)。

第二部分:(2-5)介绍针鼹的外形和善于掘土的特长。(珍奇的本领)。

第三部分:(6-9)写针鼹的生活习性。(珍奇的生活习性)。

第四部分:(10)写针鼹的繁殖。(珍奇的繁殖)。

(7)文章当中运用了很多说明方法,你能找出来吗?举例说明其作用。(略)。

四、学习小结:

1、内容小结:本文紧扣住针鼹的“珍奇”特征,从外貌、掘土的本领、生活习性和繁殖方面来写,体现了它的珍奇可爱。

2、方法归纳:说明灵活、语言生动、综合运用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从多角度来进行说明。

五、延伸、拓展:

针鼹是20悉尼奥运会吉祥物,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曾做过大型运动会的吉祥物?

六、布置作业:

1、选用适当的说明方法来写一篇短文,有条理地介绍一种你喜欢的动物。

2、让学生课后收集关于中国珍稀动物的有关情况,作小组交流。

侯晓旭。

七年级语文珍奇的动物针鼹教学设计怎么写篇四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延伸拓展到《西游记》整部小说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指导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学生熟悉的学习方式中渗透阅读小说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智慧、灵巧、本领高强、深孚众望的美猴王形象。培养学生不畏艰险,敢说敢干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主要知识点。

1、了解课文内容,弄清猴王出世,及成为美猴王的经过。

2、把握美猴王身世不凡、活泼机智、本领高强、深孚众望、不避艰险、敢说敢做、逞强好胜、当仁不让的艺术形象。

3、在学生熟悉的学习方式中渗透小说的要素和学习方法,延伸到整部小说的学习。

教学重点。

把握美猴王的艺术形象,提高文学欣赏水平。

相关难点问题。

对文学作品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热点问题。

如何运用略读课文提高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的能力。

三、教学对象特征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由幼稚转向成熟的阶段。他们具有极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他们不喜欢被动的听课,而是想做课堂的主角;他们不喜欢被动的接受教者的指问而是想向对方提问题;他们不喜欢被动的接受现成的答案而是想用自己的观点解释问题。那么,新的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适合学生的要求,给了学生说话的机会,驰骋的空间。

四、教学策略分析。

1、调动多种方法揣摩艺术形象,引导学生抓住美猴王的动作、语言描写进行感悟。

2、美猴王是作者热情赞颂的英雄形象,也为中学生所喜爱,甚至佩服得五体投地。今日学生有幸争做美猴王,是快乐的事,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五、教学过程设计分析。

教学步骤。

一、导入揭题。

3分钟。

二、感知情节。

三、品析人物。

引导:从刚才的情节来看,美猴王显然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他先天出众、来历不凡,这是身世美;他活泼灵巧、身手敏捷,表现为语言美行为美。阅读小说,我们要结合文中具体语句来品味人物形象。用白板出示:我从这些句子读出了美猴王的美,我认为这里猴王美在。

四、画画美猴王出示图片:众人眼中的孙悟空。并引导:尽管它们千姿百态,但都体现了美猴王的美。同学们,你们心中的美猴王是什么样子?能试着画一画,突出他的美吗?拿起笔,给课本添上一幅插图吧。

画画美猴王,同时推荐一名小画家画在白板上。

激发学习兴趣,深入把握美猴王形象。

5分钟。

五、拓展阅读。

出示《西游记》中的一个片段:大战混世魔王学生讨论:这个片段通过孙悟空的哪些行动表现了他爱憎分明,本领高强,深孚众望的特点。

延伸拓展到整部小说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6分钟。

六、即兴演讲引导想象:读过《西游记》的人,都会对孙悟空赞叹不已,也常常会产生做做孙悟空的奇想。假如你得了孙悟空的神通,你将会怎样?出示话题“假如我得了孙悟空的神通”充分发挥想象,讲一句、两句、三句都可以。

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想象力。2分钟。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是呆板的,架空的,他们分析的结果与文章所表现的完全是两码事,原因就在于学生不懂得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有感于此,我在教学设计中,就特别注重让学生分析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首先是找出文中用了哪些方法,学生很快就得出结论:动作和语言。其次是分别分析动作和语言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再予明确,这就是小说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要紧扣文本,做具体的分析,切忌架空,还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这样训练之后,阅读小说的能力就慢慢的会得到提高,读懂了文本的内容,文本中各种精妙的东西也就渐渐的懂得了赏析,最后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得到落实。

当然,课堂是一种遗憾的艺术。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太过于完美的课堂是在演戏。课堂最看重的是:师生、生生之间能否在课堂上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点才是最值得珍贵的。”就正如本节课,教师没有能注意到更多的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较普遍,但教师太关注其中的二位;有关课文重点的语句应该让学生多读一读;注重学生能力培养,而忽略了基础知识的教学等,存在着不少的遗憾。

活到老学到老,课堂是体验语文的沃土,也是我成长的沃土,我将在这块沃土上努力耕耘。

七、学生评价。

这节课提高了我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我感到和老师、同学都亲密无间,相处和谐,我不仅更深地了解了美猴王,还从中学会了怎样阅读名著,怎样有感情地朗读,提高了审美情趣。很高兴的是我们使用白板,新颖生动,也不用吃粉笔灰了。今后我要更加勇于表现自己。

侯晓旭。

七年级语文珍奇的动物针鼹教学设计怎么写篇五

本来以说明文作结我没觉得会有什么惊喜出现,但没想到这节课却上得比较成功。

首先这节课我完全按照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一般流程来进行。字词文学常识这些最基础的知识是学生完全自学完成的,检测结果非常好。整体感知部分我设计的题目具有梯度,学生自学解决一部分,然后又通过对学群学解决了稍有难度的题。深入阅读部分,我也是让学生先自学,再对学群学,把解决不了的问题拿到课堂上进行大展示。这节课真正把握好了由自学到对学群学,再到展示交流的.流程。学生自学时态度认真,交流质疑时真诚恳切,以前倾听时总会有学生做得不好,最近几天经过专门训练,效果比较明显。还有,学生在听取别人发言时,还能够及时完善自己的答案,注意了双色笔的使用。

一节课下来,虽然61人不是人人发言,但确是人人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无一人游离于课堂之外,这一点最是喜人!最后的5分钟,学生整理导学案,整理纠错本,看着每一个学生认真投入的样子,我似乎也看到了我们打造高效课堂的光明前景!

七年级语文珍奇的动物针鼹教学设计怎么写篇六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认识古代仁人不慕荣利,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欣赏图片导入。

二、介绍作者和题目含义。

三、赏莲――――――默读全文疏通文意。

1、朗读。

2、疏通文意。

学法指导方法:先重申翻译要求:

(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

(2)补出省略成分;

(3)通畅,准确。

学生默读――自己翻译(处理讲义)――同桌交流――教师提问。

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图”也与此相同。

四、品莲――――分析阅读体会形象。

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

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两朵盛开的莲花,将答案填写在上面。

明确:比作君子;

具体描写:环境――出淤泥而不染;生活习性――濯清涟而不妖;体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气味――香远益清;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五、悟莲―――讲解阅读品味意境。

课文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文章题为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其他花呢?

回答:还写了菊和牡丹。分别比作君子、隐逸者、富贵者。

补充:这三种人分别代表了三种处世的态度。君子是品德高尚的人,指处在污浊的环境却保持自身的高洁,不随流俗,不受沾染。(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这种人的特点是志向高洁,但逃避现实,隐居起来。(志向高洁,隐居避世)。

富贵者呢?因为牡丹花十分浓艳,从唐朝起就成为富贵人家的宠物。牡丹的价钱很贵,但富贵人竞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种人的特点是追求富贵、追求名利。(贪慕荣华,追名逐利)。

用作陪衬。这样,更能突出莲的君子的品格。

衬托:为了使某一事物更突出,用另一事物作对照和比较。

小结:作者赞美莲,其实是要赞美君子这样的人,他不跟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为人正直,名声很好,又很庄重,有独立的人格。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是令人敬佩!用三种花来比三种人,使文章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借赞花来赞人,从而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

七年级语文珍奇的动物针鼹教学设计怎么写篇七

1.理解文中小燕子形象的意义,领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学习本文咏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3.品味语言,并尝试通过朗读来再现文中的优美意境。

教学重点。

对小燕子特点的准确把握。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故乡的燕子、海上燕子与作者乡愁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4海燕。

2

命群众,迫害进步人士。郑振铎被迫远走欧洲,于5月21日只身乘船前往法国。

巴黎。航行途中,作者放眼海天,发现了几只在海面上勇敢地斜掠翻飞的海燕,

勾起绵绵不绝的思乡之情,于是写成这篇咏物抒怀的散文。

二、解释题意。

(可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后所附的关于海燕的说明文字,了解相关知识。有条。

件的还可以展示一些图片或音像资料,以增加学生对海燕的感性认识。)。

补充相关知识:

燕子:鸟纲,燕科各类鸟的总称。体型小,翼尖长,尾呈叉状,喙扁而短,

口裂很深,飞行时捕食昆虫,为益鸟。海燕鸟纲,海燕科。小型海鸟。鼻孔呈。

管状,位于上嘴背面,左右相接。中国所见海燕体长在30厘米以下。较普通的。

为黑叉尾海燕,全身青灰近煤黑色。尾羽呈叉状,捕食水生动物。

作者将浓浓的乡愁寄托在小小的海燕身上,赞美它的身姿,赞美它的勇敢,

关心它的生活。在作者眼里,它不仅仅是“海上的小燕子”,而且是一个象征物,

是作者深沉而浓厚的思想感情的化身。

三、初步阅读课文,了解基本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完成“思考与练习一”,通过比较初步了解。

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的异同。

外形活动背景飞翔栖息。

故乡。

的小。

燕子。

乌黑的一身羽毛;

剪刀似的尾巴;

劲俊轻快的翅膀。

隽妙无比的。

春景。

斜飞,

隽逸地横掠。

粗而有致的小黑点。

海上。

的小。

燕子。

乌黑的小水禽绝美的海天。

隽逸从容地。

斜掠。

展开双翼身子一落。

从表中可以看出,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有许多相似点,外。

形俊美,飞行的姿态隽逸。尽管它们活动的具体环境不同,一个是在作。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4海燕。

3

者故乡的田园湖面,一个是在辽阔无垠的海天之间,但都处在美丽的背。

景之上,这种相似引发了作者无限的遐思。

4.研究文章的结构特点,理清文章思路。通过填写以上表格,还可以帮助。

学生迅速把握本文的结构特点。

全文共14段,前后两部分结构大体匀称,都是写景状物在先,然后。

归结到抒发“轻烟似的乡愁”。由此可见,是“乡愁”这种感情把故乡的。

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联系在一起,“乡愁”正是本文的感情线索。

二、研读课文第一部分(第第11-7段)。

1.找出段中能够概括景物特点的语言。

“隽妙无比的春景的图画”。

2.根据课文的描写,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幅“春景图”包含了哪些内容。

作者描写了春风、春雨、春柳、春花、春草等各种春天特有的景物,

并用“吹拂”“洒落”“舒眼”“奔聚”等动词写出了春天到来、万物充满。

生机的过程。

3.在这烂漫无比的春天的背景上飞翔或憩息的小燕子,是一种怎样的形象?

有光滑漂亮的羽毛,伶俐可爱,飞行的姿态俊秀飘逸,憩息于电线上。

时成为一幅有趣的图画,为春光平添许多生趣。小燕子和故乡的人们之间。

形成了一种融融泄泄的亲密关系,小燕子的来去会引发故乡人们或忧戚、

或舒怀的感情。人们喜爱小燕子,愿意让小燕子在自己家中安巢,人们甚。

至把自己的命运与小燕子是否光顾联系起来。小燕子已经成为故乡生活中。

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作者把小燕子写得如此活泼可爱,除了因为对小燕子怀着一种发自内心。

的喜爱之外,还有其他感情上的因素吗?

作者此时离开故乡、离开祖国有几千里之遥,托身于浮宅之上,奔。

驰于万顷海涛之间,“不料却见着我们的小燕子”。作者明知眼前所见到。

的海燕绝不是故乡的小燕子,却仍然称之为“我们的小燕子”。可见,作。

者心中割舍不断的是对故乡、对祖国的思念,他怀想故乡的小燕子,实。

际上是在抒发自己对故乡生活的无限眷恋之情。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4海燕。

4

5.这部分文字生动优美,具有浓郁的抒情意味,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

段落或句子进行朗读。教师应对朗读的语速、语调、节奏、轻重音处理。

等技巧方面的问题作必要点拨,指导学生读出自己体味到的文章情感。

三、研读课文第二部分(第第8-14段)。

在教师引导讨论第一部分的基础上,第二部分让学生自主学习研究。

可要求学生围绕下列问题进行讨论:

1.文中如何描写海燕活动的背景?

2.海上的小燕子是怎样的形象?

3.作者明明在写海燕,为什么还要问“它们果是我们故乡的小燕子么?”

4.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写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应让学生充分发言,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对学生分析思考不到位之处加。

以点拨或补充。但切忌喧宾夺主,越俎代庖。)。

关于上面的讨论题,可从以下方面认识:

1.作者用具有浓郁抒情意味的笔触勾勒出海上的小燕子活动的背景:海天。

一色,都是皎洁无比的蔚蓝;海波平稳,令人联想到春晨的西湖;微风。

吹起绝细绝细的波纹,在阳光照晒下显得温秀可喜;蔚蓝的天空中漂浮。

着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如穿着蓝色夏衣的女郎颈间围着一段绝细绝轻的。

白纱巾。画面色彩明丽,作者两次发出赞叹:“我没有见过那么美的海!”

“我没有见过那么美的天空!”在这皎洁无比的海天之间,人也被净化了,

“一点杂念也没有”,深深地沉醉于美景之中了。这段景物描写层次感极。

强,先写海,再写天,然后用“绝美”二字表达出对海天的整体感受。

2.小燕子在浩瀚的大海上隽逸地从容地斜掠,或展开双翼,落在海面上,

随着海波浮憩。作者担心小小的燕子会觉得倦,会遇到暴风疾雨,小燕。

子却是又安闲,又舒适。作者因此感叹这小小的海燕是海上英雄。

3.作者明知眼前的海燕绝不是故乡的小燕子,但因为思乡心切,便把对故。

乡小燕子的热爱之情全部倾注在海燕身上,一再问自己:“它们果是我们。

故乡的小燕子么?”其实是作者希望以此来寄托自己的情思,抚慰自己。

孤寂的心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4海燕。

5

4.相同点:都有“绝美”的活动背景,都从动态和静态两方面描写小燕子。

的飞行和憩息,都从小燕子引出了“轻烟似的乡愁”。

不同点:写故乡的小燕子是写记忆和想象中的景象,还通过燕子安巢来。

表现故乡人对燕子的喜爱,作者笔下的故乡的燕子是春天的使。

者,欢乐的使者。写海上的小燕子则是写眼前所见的景象,作。

者怀着对故乡小燕子的深厚感情关注眼前的海燕,担心它是不。

是会飞倦,是不是会遇着暴风雨,甚至关心绝小绝小的海鱼是。

不是海燕的粮食。作者着力描写海燕在浩莽的大海上的从容、

安闲和舒适,刻画了一个海上英雄的形象。

四、总结课文特点。

1.《海燕》是一篇抒情散文,请谈谈你对本文所采用的抒情方式的理解。

作者满怀思乡之情,但他并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将浓浓的“乡愁”

寄托在小小的海燕身上。作者笔下的“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

子”,已经成为一个象征物,其中凝聚着作者对故乡、对祖国的全部的爱。

这种寓情于物的抒情方式,可以将感情表达得更加深沉含蓄。

2.讨论本课学习开始时提出的问题:本文并不仅仅写海燕,还写了故乡的。

小燕子,为什么要以“海燕”为题?

海燕是作者咏物抒情的缘起。作者在海上看到小燕子,睹物生情,

想到家乡的小燕子、想到故乡、想到祖国,情不能已,就让自己深沉而。

浓厚的感情化为这个在海天之间翻飞的“精灵”。虽然它在离家几千里、

离国几千里的海上飞翔,但在作者眼里心里,它就是故乡的小燕子。所。

以,文章以“海燕”作为题目。

五、布置作业。

请你从课外找三首表现思乡的古诗词,写到摘抄本上,与同学分享交流。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4海燕。

6

板书设计。

海燕。

郑振铎。

隽妙的春景故乡的小燕子春天的使者。

绝美的海天海上的小燕子海上英雄。

如轻烟似的乡愁。

何文新。

七年级语文珍奇的动物针鼹教学设计怎么写篇八

知识目标:

1、反复朗诵,把握诗歌内在的旋律和节奏。

2、学习诗歌借助具体意象表现抽象感情的方法。

能力目标:

1、分析诗歌的意象,理解诗意由乡愁到家国之思的升华。

2、引导学生对诗歌的美点进行赏析,逐步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体会诗歌抒发的的思乡愁绪,明确祖国的统一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诵,把握诗歌内在的旋律和节奏,领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意向,理解诗意的拓展和升华。

教学难点:

诗歌美点赏析。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通过有感情的诵读,把握诗歌内在的旋律与节奏,体味诗歌蕴含的情感。

2、研讨点拨法:对诗歌具体的意象和主题进行解读。

3、探究欣赏法:引导学生从诗歌整体结构、构思立意、词言运用、思想等方面进行美点探究赏析。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乡愁自古以来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古代的诗词里就有许多关于“乡愁”的诗句,请同学们说说自己收集的有关乡愁的诗句。

在学生交流之后,多媒体课件展示下面诗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_____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

_____张九龄。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乡愁》。

二、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余光中的照片及作者简介。

1、简介作者。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当代诗人和评论家。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乡愁》《听听那冷雨》是其诗歌和散文中流传最广的。

2、背景:自从作者21岁离开大陆,由于台湾与大陆长期隔绝,有近四十年不通来往,漂流到孤岛上去千千万万的同胞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和亲人,余光中也不例外。余光中在台北的办公室靠着台湾东海岸,他说:“我看太平洋和美国有什么意思?这也许是天意,我凭窗而立,就可以直视海峡,可以眺望香港,可以一生守望着我的大陆。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美国是外遇。”这一番话让我们感受到余光中的故园情结是多么的浓烈!1972年,饱尝了23年乡愁之苦的余光中终于按捺不住,在台湾的寓居内,用了仅仅20分钟时间创作了《乡愁》,唱出了两岸人们共同的思乡曲。1992年余光中第一次回大陆探亲,圆了43年来的思乡梦;春节,余光中在中央电视台亲自朗诵了这首诗。现在我们朗读这首诗,感受诗人的浓浓乡情。

三、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1、要求学生朗读诗歌,交流朗读诗歌该注意哪些方面?

师生明确:朗读本诗要注意语速、节奏、重音、感情基调。

2、听读,用多媒体播放flash示范朗读录音,进一步体味诗歌忧郁深沉的感情基调。

3、学生试读,把握好诗歌的节奏、重音,体味每一节的情感。

多媒体课件展示朗读指导。

4、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诗歌,领会诗人的忧郁深沉的思乡之情。

小结: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深情朗读,我们体味到了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优美的恋歌。

四、问题研讨:

3、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诗人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心头?

4、这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讨论后师生共同明确(用多媒体课件显示板书):

1、诗人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物象具体表达出作者凄婉的愁绪,这种写法叫作托物寄情。

2、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小小的邮票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窄窄的船票寄托了对妻子的依恋。到后来,母子死别,矮矮的坟墓表达对母亲的追念。而现在,远离大陆,浅浅的海峡融入了我对故土的眷恋。如果没有第四节诗,前三节只是普普通通的思乡诗,有了第四节诗作者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诗意得到了拓展与升华。这节诗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3、小时侯、长大后、后来、现在。

4、小时侯少年清愁;长大后夫妻离愁;后来丧母哀愁;现在思归浓愁。

小结::作者在这首诗里,把人生四个时段的乡愁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具体的物象上,通过四个阶段时空的变化,感情逐层推进,由个人的思乡之思升华为国愁、民愁,感情由淡而浓,主题由浅入深,在一咏三叹之中,将乡愁渲染得异常浓烈。

五、美点赏析:

刚才通过讨论把握本诗的构思立意,下面我们来欣赏本诗的其它美点(教师提示:可从结构形式、语言运用、思想感情等角度分析)。

教师先示范一例,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形式上。例如:全诗四节诗的每一节都分四行,相对应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数相同。

1、学生发言,教师评点。

学生任选角度进行赏析。

2、教师小结,归纳整理。

(1)形式美。

美在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

(2)语言美。

美在数量词、叠词的运用上。“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在于它们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些叠词的使用,增加了句子的音韵感,富有诗意。四个数量词、四个叠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之情。

(3)情感美。

美在每一节诗都是一幅凄美的图画。可运用多媒体展示四幅与诗歌意境非常吻合的画面,让学生展开联想,用语言进行描绘,体会诗人的情感。

美在主题的逐步深化、最后升华上。

如果学生能从其它角度发现诗歌的美,那教师应给予肯定。

六、拓展延伸:

学习《乡愁》的写法:

请学生仿照诗作中的句式也来写一写“乡愁”,可以是一句,也可以是多句。

多媒体显示例句:乡愁是天边那轮圆圆的月亮,我走到哪,它便伴随我到哪……。

乡愁是那根细细的丝线,捻的越细越长越牵肠……。

乡愁是黄昏的落日。

乡愁是夜晚的圆月。

总结:《乡愁》是一首游子思乡的情诗。它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完美的形式,表达了一个深刻的主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感,在给我们强烈的情感震撼的同时,也给我们极强的审美感受。

七、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小时侯邮票故乡之思。

长大后船票加升。

(托物寄情)。

后来坟墓深华。

现在海峡家国之思。

课后反思:

这是一首表达海外游子思乡的有名诗篇,在教学中要体现出诗歌的特点。首先,重视朗读,在教学中我采用赏读--试读--齐读等多种方法引领学生进入诗歌所描写意境中,为学生营造特定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来理解诗歌蕴涵的情感。其次,本文的构思立意和其它思乡诗有所不同,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主研讨问题,学生能够顺利地感悟出本诗的精妙之处。再次,引导学生赏析诗歌形式、语言、情感中的美点,这对初中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我针对不同的学生作不同层次的要求,但语言方面的赏析是重点,应加以重视。诗歌美点赏析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更快提高我们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沈四兰。

七年级语文珍奇的动物针鼹教学设计怎么写篇九

知识目标:把握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学习小说中艺术形象的表现手法;体会本文语言通俗,简洁,生动的特点。

能力目标: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观察等多种能力。

情感目标:了解作者塑造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的现实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把握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塑造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播放《西游记》的片头曲,让学生一边听一边跟着唱,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听完后让学生说说歌中的石猴还有哪些称号。这样的问题学生张口就来,都抢着说。接着老师引导:每一个称号后边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那么“美猴王”这一称号是怎么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猴王》这一课。(幻灯片1、2)。

二、作者作品(印发)。

1、关于作者(幻灯片3、4)。

吴承恩(15-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人,汉族,明代小说家。吴承恩自幼喜欢读野言稗史,熟悉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官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使他加深了对封建科举制度、黑暗社会的认识,使他运用志怪小说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怒。

2、关于《西游记》(幻灯片5、6)。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吴承恩编写而成。此书描写了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传奇故事。它是我国古代小说史上最杰出的一部长篇神话小说。

全书可以分为三部分:(幻灯片7)。

第一部分(1--7回)叙写孙悟空的历史,交代他被众猴拥立为王,得道成仙,大闹天宫,结果被如来佛降服在五行山下。

第二部分(8--12回)写唐僧取经的原因,包括如来佛造经,唐僧出世,魏征斩龙,唐太宗冥游,唐僧应诏出发取经。

3、什么是神话小说?(幻灯片8)。

它源于以神为中心的古代传说。古人不能分清人和神的概念,认为天地万物都是具有同人一样的生命,往往借神话去说明一切,把它作为一个民族的共同信仰。这些神话在民间流传广泛,经过后人不断加工而写成小说,叫做神话小说。

三、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幻灯片9)。

遂迸裂麋鹿瞑目径。

石窍石碣镌刻。

2、解释词语(幻灯片10)。

开辟径镌石碣窍瞑目。

天造地设力倦神疲滔滔不竭。

3、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幻灯片11)。

明确:本文写了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进洞居住,而被拥戴为王的故事。

四、整体感悟。

1、播放大型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与课文相符的情境朗诵视频。让学生通过动态的画面和人物精彩的表演来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幻灯片12)。

2、学生讨论,整理课文层次,理清故事情节。(幻灯片13)。

开端(第1段):石猴出世。

发展(第2、3段):山间生活,发现水帘洞。

高潮与结局(第4段):自荐探泉,被拥为王。

五、课外作业(幻灯片14)。

1、妙词锦句积累: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和词语摘抄下来。(句子:4个,词:6个。)。

2、预习思考:(1)美猴王“美”在哪些方面?

(2)美猴王有哪些性格特点?

(3)这个形象既有神的色彩,又有猴的的特点和人的思想感情,三位一体,怎样理解?

六、板书设计。

14、美猴王。

吴承恩。

开端(第1段):石猴出世。

发展(第2、3段):山间生活,发现水帘洞。

高潮与结局(第4段):自荐探泉,被拥为王。

第二课时。

一、复述故事。

复述要求:用自己的话讲述石猴来到世上、成为美猴王的故事,做到有表情,适当配以动作。(幻灯片15)。

二、阅读理解,合作探究(幻灯片16)。

1、美猴王“美”在哪些方面?

2、美猴王有哪些性格特点?

3、这个形象既有神的色彩,又有猴的的特点和人的思想感情,三位一体,怎样理解?

明确1:身世美、行为美、语言美(幻灯片17)。

明确2:聪明灵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深得众望。(幻灯片18、19)。

例如: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勇敢灵巧、本领高强)。

忽睁眼抬头观看……再看……看罢多时……左右观看。(胆大心细、善于观察)。

提议“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聪明过人、见识超群)。

“何不拜我为王。(深得众望)。

明确3:集“猴”、“神”、“人”的特点于一身(幻灯片20、21)。

例如:猴(1)和山间其他孽类友好相处,和它们“为伴”、“为群”、“夜宿”、“朝游”。

(2)猴进洞时和进洞后的种种表现都是紧扣猴子的特性写的,把顽劣的猴性写得神态毕肖。

神(1)石猴是天地生成。(2)石猴一出生“却会行走跳跃”,寻找食物。

人(1)石猴“跳”出来,应声“高”叫“我进去!我进去!”这说明他胆大超群,不同一般。

(2)称王后,石猴正名为“美猴王”,众猴礼拜,俨然一个独立的“猴类社会”,这些事都带有明显的人类社会属。

三、分析美猴王艺术形象的现实意义(幻灯片22)。

小组讨论交流:

1、在猴王的身上,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愿望和理想?

2、我们今天应从猴王身上学习些什么?

明确:《西游记》中最光辉的艺术形象是孙悟空,他是一个集猴、人特点于一身的理想化艺术形象。他在人民心目中是理想的英雄人物的化身。作者在这一艺术形象上寄寓了自己的理想,孙悟空的主要特征是敢于斗争,不怕困难,积极乐观、勇武机智。它敢于蔑视皇权,勇于造反,表现了作者反抗传统、反抗权威、蔑视等级制度等反封建的叛逆思想和斗争精神。

四、课外延伸(幻灯片23)。

你看过《西游记》吗?你能不能说几个关于孙悟空的故事?

五、概括中心(幻灯片24)。

本文通过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进洞居住,而被拥戴为王的故事,交代了美猴王的来历,刻画了机智灵巧、本领高强、深得众望的美猴王形象,歌颂了它不畏艰险敢说敢做的精神。

六、课外作业(幻灯片25)。

1、请以“假如我得了孙悟空的神通”为题,充分发挥想象写片段作文。

2、课外继续阅读《西游记》,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

七、板书设计。

美猴王。

吴承恩。

石猴的艺术形象:

聪明灵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深得众望。

(集“猴”、“神”、“人”的特点于一身)。

侯晓旭。

七年级语文珍奇的动物针鼹教学设计怎么写篇十

教材简析:

1.教材的编排意图。

《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四篇课文。这个单元为说明文单元,主题是“关注科学”。这是初一学生第一次接触说明文,也是第一次阅读科技作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初步了解作者是怎样说明事物特征的,并注意体会文章语言准确、简明的特点和内容的客观性、科学性。

《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是一篇自读课文。本课题教学前,学生已认识了说明文的有关知识,此文教学以学生自读为主,让学生掌握这篇介绍针鼹的说明文,作者是怎样紧紧抓住其“珍奇”的特点,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介绍,并恰当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以生动、准确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这位远方的来客的。此外,还联系实际谈谈保护野生动物及环保的重要意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可挖掘、要探索的知识和奥秘,人人都应树立学科学、爱科学的思想。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的,引导学生自己会概括本课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练习简要地说明一种事物。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进行互动式阅读,由教师引导,学生合作,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与现实生活联系,主动探求科学知识。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发学生对珍稀动物的关注,增强学生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教学目标解读:

教学目标1:我是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文体的特点及单元说明确定的。这样,学生就能在掌握了一定的文体常识后自己归纳总结,进一步巩固已学知识,为今后继续学习说明文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也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2:《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有明确的建议:“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再有,课程实验改革要求我们改变以往的传授教学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上经常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课下让他们上网,上图书馆查找资料,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求异创新达到知识的获得,得到对知识的再创造过程,成为自己的知识,我确定了教学目标2。

教学目标3:教学一篇课文,让学生掌握课文的内容不是最终目的,语文教学还要体现语文人文教育的特点。设计教学目标3,让学生查找有关珍稀动物的资料这一环节,学生在课下查找了大量资料,还能就这一问题深入展开,认识到不能滥捕滥杀野生动物,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受到良好的人文教育,从而很好的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教学方法:

这课时我的教学思路主要是运用“互动式阅读”的教学法,借助媒体展示,把自学探究贯穿始终,努力做到在老师的导航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出问题,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在教师总结中升华问题拓宽文本,达到学习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教学设计: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这一过程分为三步进行:

1开课时,模仿中央电视台“你说我猜”游戏。由教师依次出示动物图片,学生自由结组,一同学说特征,另一同学背向图片猜动物名字。以猜中多少给小组打分。

2展示动物刺猬图片,说说它的特征;

3出示针鼹的放大图片,与刺猬作比较,说说针鼹的特征。

导入时,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作为农村中学的学生,大多数对珍稀动物知之甚少,于是通过图像,把动物构造特点一一展示在学生的眼前,使他们的想象得到了丰富。同时,用游戏引入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学生观察及口头表达能力,启示学生明白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重要性。展示动物图片时,要求学生抓住画面特点或画面的提示,从各个方面描述特征,作为竞赛的几个小组,也能在同学的目光注视下得到了公平公正的成绩。获胜的同学得到掌声的鼓励,会有一种成就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图片的比较,是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要求:

1读准字音。

2找出表现针鼹特点的语句。

3找出默读中的疑难问题。

这一环节,主要是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在读的过程中,提出默读要求,请学生带着问题读一读书,划出有关的句子,然后再标出重点词语。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读说明文,抓说明对象特征,划句子,抓住重点词。至于找出疑难问题则是为探究研讨作下铺垫。

(三)共同探究,深入理解。

这一环节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探究课后习题。

(1)读了课文后,你能说出针鼹有哪些特点吗?(出示针鼹掘土、食白蚁等图片)。

(2)全文可分为几部分?你能为他们各拟一个标题吗?

第一步主要是弄清课文的基本内容与结构。第(1)题在学生细读课文的基础上,很容易就能找出针鼹的特点:体形较小,浑身长刺;有锐利的爪子,善于掘土;以食蚁为主,冬天蛰伏;卵生,哺乳,有临时的育儿袋。这有利于培养其整合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2)题可以增强巩固学生总结、概括归纳的能力。

第二步:探究默读中的疑难问题,突破难点。

补充。

针鼹为什么被称为稀有动物?

课文标题是“珍奇”的稀有动物,它的“珍奇”和“稀有”各体现在哪里?

针鼹为什么会成为人类的朋友?

为什么只有澳洲有针鼹呢?……。

这一环节主要是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发现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一环节,学生的自学、独立思考,一定会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设计问题,互相质疑,互相解答来达到阅读的目的。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在这一环节中,如果再加上有激励性鼓动性的语言,一定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和表现欲望。这样,课堂就会活跃,学生表现状态就一定良好。若学生确实提出的问题价值不大,老师再补充问题。

第三步:探究说明方法及说明语言。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两道题:

1:文中运用了好多说明方法,你能找出来吗?请举例说明其作用。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有什么特点?你能再从文中找出类似的例句吗?

针鼹差不多有50年的寿命。

蛋约15毫米,表面像皮革一样。

这时它仍然每隔7天左右回到口袋中去吮吸乳汁。

题目设计1意在引导学生学习本课说明事物运用的方法,并让学生举例说明作用,加深对说明方法的理解和灵活运用。如课文第2-4段,主要运用了比较法。着重理解课文把针鼹与刺猬作比较,是为了更好地说明“针鼹”的特征:1、针鼹和刺猬的外形差不多;2、与刺猬作比较,介绍针鼹的爪子锐利,善于掘土;3、与刺猬作比较,可以突出针鼹积极逃生的“绝活”--掘洞。从不同点的比较,鲜明地突出了针鼹神奇的特点,有力地照应了文题中的一个“奇”字。为了突出“珍奇这一特点,课文还用了”野兔、现代人的工具和机器以及中国的穿山甲与之比较,使其外部特点鲜明突出。课文第10段中,在介绍针鼹奇特的繁殖方式时,作者用了“母亲和幼儿”这些比喻,十分准确形象地说明了针鼹既是卵生,又属于哺乳类。即用人们熟知的母亲和幼儿的关系,把不为人知的针鼹的繁殖特点,即珍奇之处,具体切实、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真正让人有所知。练习主要是加强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训练,努力促进学生“双基”的积极迁移,使他们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引导他们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简明的特点,明确约数在说明一些无法确定或不需确定的情况下使用的特点。

(四)拓展延伸:

问:那么你还知道哪些珍奇稀有的动物?能把你们查找到的资料说说吗?

学生展示预习时查找到的资料,师生共同交流,互通有无。

师补充资料:

我国许多野生动物,从熊猫、象、金丝猴、长臂猿到普通的猴子、鸟类都在不断减少。就拿鹤来说吧!不久前在南京召开的鹤类联合会上宣布:我国鹤的总数只剩下1800多只,其中丹顶鹤500多只,白鹤700多只,黑颈鹤600多只,而且还有数量下滑的趋势。据统计,上世纪50年代有猕猴大约100万只,到80年代末已不足20万只,原产我国的野马、高鼻羚羊、糜鹿等10多种珍稀动物在野外已经绝迹,大熊猫、黔金丝猴、长臂猿、野象、海南坡鹿、白鲟等20多种野生动物正面临灭绝的危险。国境内仅存野生东北虎25一30只,为濒临灭绝珍稀动物。仅为亚洲所特有,并且有“东方宝石”美誉的朱鹮,现仅存137只,也已到了濒临灭绝的地步。

解读。

师生共同交流资料,让学生在一个个惊人的数字面前反省分析,老师再加以引导追问:现在许多动物面临绝种的危险,你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吗?人们为什么要捕杀野生动物?吃野生动物对人类健康是有益还是有害?我们应该怎样对待野生动物?分析追问完毕,再引用非典期间电视上的一句话“过去我们远离动物是为了保护它们,现在我们远离动物是为了保护自己。”以期引起学生的深思。这一环节注重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并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如开野味餐馆,感染非典病毒等,来加强对保护野生动物,并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野生动物的重要性的认识,从而达到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五)课堂小结:学生畅所欲言“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悟到了什么?”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自学运用总结的方法,从整体上来把握教学内容。这种教学小结,重复教学的思路,可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与记忆,对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及写作说明文的技能和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六)在欣赏音乐《丹顶鹤的故事》中布置作业:

1.细心观察一种小动物,写出它的特点和习性,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2.出一期保护动物或环境的专题手抄报。

此题的设计意在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关注珍稀动物、热爱动物的意识,而且要附上说明介绍,可巩固学过的说明方法,为以后写作说明文打基础。

附板书设计。

说明对象特点特征具体表现说明方法。

体形较小,浑身长刺作比较。

针鼹珍奇爪子锐利,善于掘土列数字。

食蚁为主,冬天蛰伏打比方。

卵生,哺乳,有临时的育儿袋。

侯晓旭。

七年级语文珍奇的动物针鼹教学设计怎么写篇十一

学习目标:

1、了解稀有动物的有关知识。

3、掌握学习说明文的基本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说明方法的运用及作用。

2、理解课文的说明顺序。

学习过程:

一、导入课文。

1、请大家欣赏一些我国珍稀动物的图片,一起说出它们的名字,好吗?(大屏幕显示)。

2、大家再看这幅图片,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动物吗?(大屏幕显示)。

3、这种小动物叫针鼹,它是澳大利亚的珍稀动物,也是世界上仅有的两种卵生哺乳动物之一,另一种是鸭嘴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说明文,了解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板书课题)。

二、了解作者。

1、本文的作者是谁?

2、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有谁能读一下作者介绍?(一名学生朗读)。

三、交待本课目标:

1、我们已经学习了三篇说明文,积累了一些学习说明文的经验,同学们想一想,这篇课文我们怎样学习?(学生沉默,思考问题。)。

2、我们应该了解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它是一篇什么类型的说明文?说明对象的特征。知道课文采用怎样的说明顺序。要找出文章运用哪些说明方法。要理解文章语言的特点。(引导学生说出)。

3、本文的说明对象是针鼹,是一篇事物说明文。(学生快速处理前两个问题)。

4、教师幻灯打出目标:了解说明对象针鼹的特征。知道课文采用怎样的说明顺序。学习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理解文章语言的特点。

四、本文的说明对象,我们已经知道是澳大利亚的珍稀动物――针鼹,本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我们还需要研究四个问题,恰好咱班有四组,这样,一组研究一个问题,可以吗?(每一组选择一个本组感兴趣的问题。)。

下面请同学朗读课文,听读时,大家要注意思考本组需要研究的问题,做好圈点批注,然后,四个组进行比赛,看哪一组表现积极,回答问题的准确度高。(一同学读完课文后,请其它同学评价朗读。)。

读课文,学生分组完成教学目标。

(一)学习字词。

1、学生听朗读录音,注意字音。

2、注意下列词语写法和读音。(学生看幻灯并补充)。

蜷()喙()粘食()破壳()而出。

针鼹()蜥蜴()洞穴()黏液()。

蛰伏()孵化()稠()吮吸()。

(二)刚才,同学们听得很认真,并能够自觉做批注,这个学习习惯很好。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议一议,交流交流,然后拿出成熟的意见。(学生分组讨论,教师适时点拨,必要时参与学生的讨论)。

1、被说明对象的特征是说明文的核心,哪组研究针鼹的特点,你们组先说一说吧!

针鼹是一种珍稀的动物。(学生说出珍稀的具体体现)。

针鼹的形体小。针鼹善于掘土,而且速度快。针鼹是哺乳动物。介绍针鼹的外形特征,突出它的作为盾牌的尖刺;介绍针鼹本领特点,突出它的爪子锐利,善于掘土;又介绍了它的绝活本领――掘洞逃生和掘洞的神奇。

作者又就针鼹的生活习性来介绍说明它是与人类有益的。先从它的食物来源说它的习性,它主要吃蚁类和蚯蚓等,特别是澳洲人恨之入骨的白蚁;又从它的嘴部构造特点说明它日吃万蚁的本领;同时作者又介绍了它白天活动、冬天蛰伏、擅长游泳的生活习性和本领;针鼹的胃表皮粗糙善于袭击大型蚁穴也是它的特征。

作者又介绍了针鼹另一奇特之处――繁殖方式特别,寿命长。(雌兽有临时的腹部口袋、生蛋、哺乳――真是奇特)。

全文有10个自然段,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奥运会吉祥物――针鼹。

第二部分(2―5):针鼹的外形和特点。

第三部分(6―9):针鼹的生活习性。

第四部分(10):针鼹的繁殖方式。

运用逻辑顺序。

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

“针鼹和刺猬最大的不同是针鼹有锐利的爪子,善于掘土。”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这样写更突出针鼹善于掘土的特点,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针鼹的爪子十分厉害,像人手又有点像鸡爪”一句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针鼹的爪子和人手、鸡爪进行比较,让读者更好的'了解针鼹爪子的形状。

“针鼹走动速度较慢,如滚动状,但奇怪的是,它能游泳,像刺毛球一般漂在水上,样子十分逗人。”一句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生动地写出针鼹游泳时可爱的样子。

“其速度之快不要说刺猬、野兔不及,就是用现代人的工具甚至机器也未必能赶上它。中国的穿山1甲也不是它的对手。”一句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通过对比突出针鼹逃跑的速度快。

第五节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针鼹掘土的速度快。

4、大家的表现非常积极,下面我们再看一下这篇文章的语言有怎样的特点?

本文的语言准确,例如,第二节写针鼹“长300---450毫米”,数字的运用非常准确。

文章的语言除了准确外,文中运用一些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语言生动,通俗易懂。

文章中一些词语,例如,“招摇过市”、“绝活”等词语突出针鼹的可爱,表现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五、世界上不但一些珍稀动物濒临灭绝,甚至一些一般动物也面临被捕杀的危险,假设中央电视台有奖征集有关保护动物的公益广告词,你也来参加这个活动试一试吧!

请保护动物,它们是人类的朋友。

地球上如果没有动物,那将是一个没有活力的世界。(学生不由自主地鼓掌。)。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不要肆意捕杀它们!

动物本无罪,不要让我们的孩子只能在博物馆里才见到今天的动物,请珍爱生命。保护动物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播放中央电视台保护动物的公益广告,学生受到强烈的震撼。)。

六、课文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把学习说明文的方法运用到阅读说明文的实践中去,从而更好地掌握这种方法;同时我们也对保护动物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自觉地保护动物,从我做起。

七、作业。

1、学会本文涉及的字词。2、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

七年级语文珍奇的动物针鼹教学设计怎么写篇十二

新课程的理念是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面向自然、面向社会、亲身体验,满足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未来终身发展的需要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做学习的主人。

二、教材分析与处理。

本课是说明文单元中的最后一篇,在“单元说明”中要求“读这些文章,不仅可以使你增长知识,还会引发你探索科学的奥秘和未知世界的兴趣”。这是初一学生第一次接触说明文,也是第一次阅读科技作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初步了解说明文的特点,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简明的特点和说明内容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为以后学习说明文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本课还是一篇自读课文,应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稍作提示即可。因此,我从学生感兴趣的动物--可爱的大熊猫的视图导入新课,在教学中又插入了针鼹的录象说明,并联系实际谈保护野生动物及环保的重要意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可挖掘、要探索的知识和奥秘,人人都应树立学科学、爱科学的思想。

三、学情分析。

建构主义学说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及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人际间的协作活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社会实践通过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在实施课改实验以来,我彻底改变以往的传授教学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上经常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课下让他们上互联网、图书馆查找资料,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求异创新达到知识的获得,得到对知识的再创造过程,成为自己的知识。因此在设计此课时我就让他们自己查找资料,自己设计问题,解决问题,相信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定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四、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有明确的建议:“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在本课中我采用“互动式阅读”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阅读不再是单一的阅读课本,也不是单纯的教师质疑,学生回答,而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设计问题,互相质疑,互相解答来达到阅读的目的。让他们自己搜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并采用竞技的方式激发他们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把教师传播知识的过程变成师生之间共同探究问题的过程,使课堂气氛活跃,有新鲜感。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的,引导学生自己会概括本课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练习简要地说明一种事物。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进行互动式阅读,由教师引导,学生合作,自己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并与现实生活联系,主动探求科学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发学生对珍稀动物的关注,增强学生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说明事物要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互相合作,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探求科学知识。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喜欢大熊猫吗?

生:喜欢。

师:那么大家想不想看看它的可爱模样呢?

生:想。

师:现在请大家欣赏大熊猫的录像,同时大家想一想这些画面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和喜爱,可是它们目前的数量却十分稀少,成为世界保护的珍稀动物。

师:那么,你还想了解其他的珍稀动物吗?现在就让我们共同走进澳洲去了解一种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

(2)解释词语(具体内容见多媒体画面)。

2、朗读课文。

(请几名同学有表情的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用笔画出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针鼹的珍奇稀有?)。

3、欣赏画面。

(刚才初读了课文,对针鼹有了一定的了解,再请同学们看一段有关针鼹的录像,更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它的特点。)。

(三)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师:下面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就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研讨,将疑难问题提出来。好!现在同学们可以推选小组代表把你们的问题拿出来让大家探讨。

生(1):针鼹为什么被称为稀有动物?

师:这个问题有价值,你想请谁回答呢?

生(2):因为在整个地球上,只有澳洲才有它的足迹。

生(3):针鼹的外形有什么特点?它有什么绝活?

师:他的问题很实在,也很有趣,谁能为他解答?

生(4):形体较小,像刺猬一样浑身长刺,身上有伪装颜色,有锐利的爪子。绝活是掘洞逃跑,速度之快“就是用现代人的工具,甚至机器也未必能赶上它。”

师:提问继续进行。

生(5):针鼹为什么成为人类的朋友?它有哪些生活习性?

师:这个问题提的真好,在步步深入了,有能回答的吗?

生(6):它的食物是蚂蚁、白蚁,澳大利亚每年有许多民房被白蚁毁掉,人们对白蚁恨之入骨,而针鼹一天能吃上万只蚂蚁、白蚁,成为人类的朋友。它白天活动,冬季蛰伏,能游泳,胃表皮粗糙等。

师:还有问题吗?

师:这个问题很有难度啊,谁愿意接受这个挑战呢?

生(8):表现在它的繁殖上,卵生的哺乳类目前已知世界上只有它和鸭嘴兽两种,虽有袋囊,但只有繁殖期才出现,怀孕时挖好护理巢穴,有独特的哺育方式。

生:有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

师:谁能告诉我,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悟到了什么?

生:通过本课的学习,除了让我们学会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恰当的运用说明方法外,本课对我们的思想有很大的启迪,引起同学们对动物保护的关注,呼吁我们要爱护动物,保护环境,保卫我们的家园--地球。

师:那么你还知道哪些珍奇稀有的动物?能简单说说它的特征吗?

(数名学生拿出预习时查找到的资料,与师生共同交流,互通有无。)。

师:现在许多动物面临绝种的危险,你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吗?

生:森林被毁,剥夺了他们的栖息地;环境污染,又给他们带来死亡;还有人类的大量捕杀,使许多珍贵种类濒临灭绝。

师:那么,人们为什么要捕杀动物呢?

生:人类的捕杀除了牟取暴利之外,还有就是吃野生动物。

师:吃野生动物对人类健康是有益还是有害?

生:有利也有弊。能提供美味佳肴,营养丰富,但也有对人类的危害,如海洋生物有大量寄生虫,有的动物有毒,有的动物能传播疾病。据报道,正在流行的“非典”也是动物传播的。

生:稀有珍贵的动物我们应该保护,不能让它们灭绝,同时不要滥杀滥吃野生动物,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它们。

师:昨天我在电视上看到一句话:“过去我们远离动物是为了保护它们,现在我们远离动物是为了保护自己。”这句话很值得我们深思。

(四)思维拓展、开心竞技。

师:刚才同学们的发言都很踊跃,思维也很敏捷,想不想更上一层楼?

生:想。

师:下面我们来一个“开心竞技”,看看谁更聪明!竞技规则:每组选一名代表参加,每人回答4道题,全部答对为胜利者。答题者可以使用三种求助方式(求助本组同学、求助其他组同学、要求降低难度)。

(学生踊跃答题,现场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师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保护动物的重要意义。也使我看到了你们丰富的思维,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希望大家能再接再厉,以科学的思想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以科学的精神探索人与自然的奥秘。

作业:1、细心观察一种小动物,写出它的特点和习性,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2、出一期保护动物或环境的专题板报。

(以上两题任选其一)。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在教师教的方式、学生学的方式及教师角色的转变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实践与探索,基本符合新的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围绕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来组织教学,而且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得到了很好地体现,出色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对于教学重点都能掌握,难点突破的也恰到好处。特别是让学生查找有关珍稀动物的资料这一环节时,学生在课下查找了大量资料,还能就这一问题深入展开,认识到不能滥捕滥杀野生动物,正在流行的“非典”也是动物传播的等焦点问题。可见学生们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训练,不仅获得了丰富的科学知识,而且使他们思维敏捷、能力提高。我还特别关注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有着不同的评价标准,稍有进步即予肯定,给予表扬。这样就使每一个同学都积极参与,热情高涨,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的也较为合理。由于准备仓促,开心竞技题设计较少,难度不够,学生不用求助就能答出。而且由于时间分配不够合理,没能当堂练习写一篇小说明文,这些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避免。

侯晓旭。

七年级语文珍奇的动物针鼹教学设计怎么写篇十三

在导入时,我设问题,采用说话训练的形式导入,而且说话的内容与课文进行对比,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课文抒发的感情与运用的表现手法。过程如下:

师:假设有一天你要离开家乡、亲人、甚至祖国到异地去学习、工作,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请用语言表述出来。

生:会想家。

师:怎么想?你能试着用语言表述出来吗?

学生在下面小声地讨论起来,然后陆续地举起手来。

生1:会在夜里望着星星,想着家人。

生2:会在独自闲逛时感到孤独无依,那就是想家。

生3:会在遇到困难时想到爸爸、妈妈,要有他们就没事了。

学生们都笑了。

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都是从自己的感受出发的,那么,今天我们来和诗人余光中比较一下,看一看诗人的思乡之情的抒发和我们有什么不同。

二、整体感知环节。

让学生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明确相应学法,这样才能为下面的问题的解决作好铺垫。过程如下:

师:猜一下题目“乡愁”的意思?

生:(齐声说)思念家乡的愁绪。

师:猜得非常准。诗人余光中是台湾著名诗人,但祖籍却在大陆,也出生在大陆,后来由于某种原因离开了家乡去了台湾,在台湾,诗人也时刻思念家乡。下面自己读《乡愁》。了解一下诗的大意。

生1:课文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之情。

生2:课文表现了作者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愿望。

生3:课文还有爱国之情。

生:(齐声说)一个基础,四个步骤。

师:谁给解释一下“一个基础,四个步骤”的含义?

生:以朗读为基础,了解大意,体会意境,体会手法,体味语言。

师:好,这一节课我们就以此方法来赏析余光中的《乡愁》。

三、赏析环节。

这一环节即用“朗读为基础,了解大意,体会意境,体会手法,体味语言”的四个步骤来赏析诗歌。在分梯度进行朗读。具体过程分四部分:

第一步朗读诗歌,明确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师:大声朗读课文,要求不高,只要读准字音和停顿,读两遍。

(学生按要求读课文)。

师:强调一下,课文抒发了什么感情?

生:抒发了思念家乡,盼望祖国早日统一之情。

第二步以新的要求读诗体会诗歌的意境。

师:解决了第一个问题,明确了课文抒发的思想感情,下面我们再读课文,读的时候有了新的要求,要求读出感情。

(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再读课文,师生作点评。)。

师:诗共分四节,齐读第一节,思考第一节写了什么时期的乡愁?

生:(齐声说)小时候。

师:“小时候”诗人的“乡愁”是什么?

生:一枚小小的邮票。

师:“这头”指什么?“那头”指什么?

生:“这头”指异地,“那头”指故乡。

师:“异地”能否再说得具体点?

生:“异地”指的是诗人小时候到外读书的地方。

师:那么诗人为什么说“小时候乡愁是一枚邮票呢?”

(学生热烈地讨论)。

生:因为诗人想家,经常往家中寄信,所以说“乡愁”是“邮票”。

生:(齐说)一张窄窄的船票。

师:为什么寄情于一张窄窄的船票?

生1:思念新娘。

师:最好说成是新婚妻子。

生2: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外,还增加了对新婚妻子的思念之情。

生:一方矮矮的坟墓。

生:(抢着说)死。

两名学生读第三节,教师点评。

师:听老师读第三节,然后你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诗中所描绘的意境。

(老师读第三节,学生闭上眼睛体味诗的意境。)。

生1:我想到的是一位老人站在母亲的坟前。

生2:我想到的是一位老人立于母亲的坟前,坟的周围是枯黄的草和秋天的黄叶,不时一阵阵风吹过,吹动老人的头发,老人两只手下垂,神情肃穆,一动不动地站立着。

(学生讨论,然后回答)。

生1:现在“乡愁”是一方浅浅的“海峡”,作者由思念家乡、亲人之情变为盼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生2:感情有了升华,由思念家乡变为爱国,盼望祖国统一之情。

师:的确,到此,作者的感情达到了高潮。

第三步以更高的要求读诗歌,归纳诗歌的表现手法。

师:经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对诗应该有新的理解和感悟,尤其是诗中感情的变化,那么带着新的理解和感悟,我们再读两遍诗,注意把诗中的感情变化读出来。然后讨论归纳课文的表现手法。

(学生出声朗读诗歌,教师点评然后分小组讨论课文的表现手法。)。

生1:我发现诗采用的是时间顺序,有明显的词语,“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生2:抒情也是层层推进的,最后一节,抒情达到了高潮,抒发爱国之情。

生3:我认为,应归纳以时间变化,层层推进感情。

师:可不可以?

生:(齐声说)可以。

师:还有其它的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吗?

生:我认为每一节都采用了比喻,这应该算一种手法,每一节都把乡愁比作具体的事物。

师:说得对极了,那么我们归纳,这首诗采用了比喻的手法,那么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呢?

生(讨论):使抽象的乡愁显得更加具体、可感。

第四步再读诗歌,体会语言的特点。

教师放录音,学生模仿录音读诗歌,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停顿、读出感情,并注意每一节、第一句的变化。学生朗读,教师点评。

师:体会一下诗的语言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然后回答。)。

生1:语言形象、含蓄、精练,如“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形象、精练地写出了小时候诗人对家乡、母亲的思念。

生2:象这样的句子还有如“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和“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三句。

生3:语言节奏感强,如“小小的邮票”中的“小小的”和下面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词读起来上口。

师:说得都不错,诗的语言特点我们归纳为形象、含蓄、精练、节奏感强。那么再读诗的时候,就不仅注意每一节、每一句的变化,更要注意每一个字的读法,我们读一遍,试一试。

学生练习读诗。

四、小结环节。

为了更好的明确本节课的知识,所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并布置好写诗的任务。

齐读诗歌,找学生归纳总结。

生:采用“一个基础,四个步骤”解决了四个问题,一是诗歌抒发了思念家乡和盼望祖国早日统一之情;二是诗的意境的体会;三是诗的比喻手法的运用;四是体会语言的特点。

师:诗歌展开就是几个比喻句,简单不简单?

生:(齐说)简单。

师:写几个比喻句,你会不会?把比喻句写成诗的形式,你会不会?

生:会。

师:那好,今天回去之后我们每人都去写一首小诗,然后有时。

间开一个“诗友会”,互相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行不行?

生:行。

自我解读。

一、转变观念,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我在讲《乡愁》时一直以此为依据,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讲《乡愁》时,我注意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都能动起来,都能够诵读,都能够说点什么。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针对诗歌理解难这一问题,我注意化难为易。

首先,在导入新课时化难为易。我采用说话训练的形式导入新课并设置了这一内容,“想像一下以后当你离开家乡后的内心感觉,并用语言表达出来”。之所以这样设置是想在最初就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与课文中表现乡愁的方法作比较,以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来促进自身的写作或说话。

其次,明确教学目标和学法,化难为易。我觉得有时明确教学目标,确实是形式,但这篇课文却很有必要明确教学目标。因为诗歌内容较多较杂,明确了教学目标,学生在学习中就有了侧重点,而且明确目标后我又追问了这么一句话,“要达到这个目标,要运用什么方法?”学生自然地回答用阅读诗歌的方法。因为,在讲这单元之前,我和学生学习了关于新诗的相关知识,并简单归纳了相应的学法,也就是交给学生解决问题的钥匙。有了方法,有了思路,学生解决问题就容易多了。

再次,通过朗读化难为易。朗读是学习新诗的基础,在课堂中我组织学生以齐读、散读、指名朗读多种形式读诗,一首诗都读六、七遍,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反复的朗读中,学生对知识理解起来就更轻松。这一问题以下还要提到,所以在这简单说一下。

最后,在一些细节上注意化难为易。在问题的设置上我注意化难为易。让学生体会意境时,我这样问,“学完了这一节,在你头脑中会浮现什么画面?”这样学生回答起来比较轻松。在布置作业上我也注意化难为易。我不是直接让学生写小诗,而是问“诗歌展开就是几个比喻句简单不简单?写几个比喻句你会不会?”学生能很轻松的回答,紧接着我又追问,“把比喻句写成诗的形式你会不会?”,用这样的语言来表述诗的写作学生就容易接受得多了。

三、针对诗歌内容杂又多的特点,我注意一线贯之,体现朗读的基础作用。

诗歌的内容比较庞杂、繁琐,怎样处理这一问题,我觉得用朗读最好。因为朗读是分析新诗的基础,朗读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在学习诗歌之前,我要求诵读诗歌,赏析诗歌之时也是边读边解决问题的,用朗读一线把要解决的问题穿起来,整体感强。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诵读训练作为一个整体,在这一节课是分梯度进行的。在赏析之前,我只要求学生读准字音、重音和停顿;在把握诗歌抒发的感情后,我对学生朗读多加了感情上的要求;赏析完诗歌之后,再读时,我要求学生注意每一节,每一句的变化,进而朗读;在体会了语言特点后,我仅强调了每一个字的变化,到此,朗读才达到最完满的状态。这样分梯度地进行朗读训练,就可以使繁琐内容一体化。

四、针对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我注意培养学生能力,教给学生方法。

七年级的学生,思想活跃,有一定的分析领悟能力,只要加以正确引导就能自己解决问题。所以我在这节课上注重了能力的培养,方法的教给。能力的培养侧重于诵读、领悟、自学能力的培养。诵读能力就不用再提了。领悟能力培养体现在学生对诗歌意境的体会上,我设置不同问题,引导学生体会意境。

在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作用只在于启发、引导学生赏析诗歌。让学生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才是根本和关键。相反,对学生学法培养也很值得一提。常见的自学讨论法、朗读法,还有自己归纳的用来解决问题的阅读新诗的方法。我觉得有了这些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们就能够自己赏析新诗,这就是我教学中所要达到的又一个重要的目的,即教给学生学法。

以上是我讲《乡愁》的一点想法。总的来说学生在上课中表现得比我预想的要好,积极性较高,能正确地理解和赏析课文的内容。这一点使我认识到了我在以前的教学中不敢放手学生,对他们没有信心是错误的,学生都有潜力,都有能力。

七年级语文珍奇的动物针鼹教学设计怎么写篇十四

1.学习说明文中主要的说明方法,如: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等。抓住事物的特点。

2.学习在观察中敏锐地抓住说明事物的特征。能整理观察得来的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3.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爱护动物的情感,增强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什么是针鼹?它们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

(如果有图片可以用投影的方式展示给学生看,有一个整体的印象。)要明确的一点是:珍奇,稀有。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组织学生朗读课文,并正音,注意字音、字形。

褐色()蜥蜴()蜷曲()针鼹()掘洞()。

喙尖()蛰伏()黏液()。

2.组织学生给全文分段。

明确:课文共10段,分4个部分。

第一部分:(1)由悉尼奥运会引出说明事物的主体--针鼹,并强调“在整个地球上,只有澳洲才有它的足迹”,一开头便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也突出了它的“珍贵”“稀有”。

第二部分:(2--5)介绍针鼹的外形和善于掘土的特长。作者采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方法,说明针鼹的如下特点:形体较小,像刺猬一样浑身长刺,十分擅长掘土,其速度之快,“就是用现代人的工具甚至机器也未必能赶上它“。这一段是从外部写针鼹的神奇之处。

第三部分:(6--9)写针鼹的生活习性:以食蚁为主,白天活动,冬季蛰伏,能游泳,胃表皮粗糙,等等。

第四部分:(10)主要写针鼹的繁殖。这一段最能体现针鼹的珍奇之处:既是卵生,又属于哺乳类(目前世界上已知的卵生的哺乳类动物只有针鼹和鸭嘴兽两种);虽然有袋囊,但只有繁殖期才出现;怀孕时就挖好“护理巢穴”,以及独特的哺育方式,等等。

(三)学习第1段。

提问:我们为什么说针鼹是一种珍稀的动物呢?请你从文章中找出句子来说明。

明确:可由“许多人不知道它的名字,只知道……”、“五分硬币上刻有它的形象”、“在整个地球上,只有澳洲才有它的足迹”等词句中知道针鼹是一种珍稀的动物。

(四)学习其余部分,明确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具体表现针鼹的特征的。

1.学生默读课文。

思考:作者是抓住针鼹的哪些特征进行说明的?(提示学生:“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那一事物的征象、标志。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句,概括。)。

2.讨论。

(1)明确:从形态特点、生活习性、繁殖特点三方面具体说明。

(2)明确:第2--5段,介绍针鼹的外形和善于掘土的特长。

第6--9段,写针鼹的生活习性。

第10段,写针鼹的繁殖特点。

(3)明确:说明这些内容时,主要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作比较,就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集中在一点或几点上加以比较,以揭示出事物的异同、优劣、高下,突出事物特点的方法。课文第2--4段,主要用了比较法。作者把针鼹和刺猬进行了比较。

同:体形小,浑身是刺,并以刺作为保护自己的盾牌。

异:对敌方式不同,刺猬消极待敌,针鼹有掘洞逃跑的“绝活”--爪子锐利,掘洞速度快,逃跑迅速。

不同点的比较,鲜明地突出了针鼹神奇的特点,有力地照应了文题中的一个“奇”字。为了突出“神奇”这一特点,作者还用了野兔、现代人的工具和机器以及中国的穿山甲与之相比,使其外部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列数字,就是运用数字来说明事物的特点,使说明的事物的特点更加精确具体。运用数字,一般有两种:确数和约数,课文第6--9段写针鼹的生活习性时,作者先是用约数来说明它觅食的生理习性:舌头“伸出嘴外一尺多”,“一天可以吃上万只蚂蚁和白蚁”。接着用确数写它白天活动“18小时”,冬季蛰伏“28周”,“8月至10月,……袭击大型蚁穴”。这样说明,使说明的对象特点更加精确可信,增加了说明的科学性。当然,要取得确切的数字,实地观察调研,查看资料信息是重要的途径。因此,要写好说明文,学会观察调查、查找资料、掌握数据是非常关键的。

打比方,也就是比喻。说明文中的打比方,不同于作品中的比喻,它要以准确为前提,来不得半点夸张,打比方是为了说明事物的特点。课文第10段中,在介绍针鼹的繁殖方式时,作者用了“母亲”和“幼儿”这些比喻,十分准确形象地说明了针鼹既是卵生,又属于哺乳类(目前世界上已知的卵生的哺乳类动物只有针鼹和鸭嘴兽两种);虽然有袋囊,但只有繁殖期才出现;怀孕时就挖好“护理巢穴”,以及它哺乳的特点。一句话,用人们熟知的母亲和幼儿的关系,把不为人知的针鼹的繁殖特点,即特别珍奇之处,具体切实、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出来,真正使人有所“知”。

(五)课堂小节。

这节课我们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一种珍贵的稀有动物,我们知道,我国各个种类的稀有动物不多,而众多的动物都需要我们人类的保护,希望我们学习了这篇文章之后能有所得,那就是保护那些濒临灭绝的稀有动物,希望我们都能够增强自己的保护动物的意识。呼吁全社会,呼吁全人类--热爱自然,关爱生物。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思考练习。

2.练习册中的配套练习题。

3.抄写字词。

【板书设计】。

动物特点特征具体表现说明方法。

形态特点(2--5)作比较。

针鼹珍奇生活习性(6--9)列数字。

繁殖特点(10)打比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