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精神与物质的和谐统一的杂文随笔汇总(实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2:35:02 页码:8
最新精神与物质的和谐统一的杂文随笔汇总(实用8篇)
2023-11-13 02:35:02    小编:ZTFB

在大家都纷纷评选年度人物的时候,我想起了总结这个词。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个人发展和工作生活都至关重要,我们要注重维护人际关系。在读完这些总结范文后,我们可以自己动手写一篇总结,将自己的成长和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

精神与物质的和谐统一的杂文随笔汇总篇一

一位哲人说过:“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欲望的种子,周围的物质肥料越丰沛,它就会越发地生长得不可抑制。”如今的物欲横流,越来越多的人摒弃了颜回的“箪食瓢饮”,轻视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厌倦杜甫“大庇天下寒士”的博爱。他们自私,仅为满足自己的欲望;他们虚荣,仅为满足自己的欲望;他们疯狂,仅为满足自己的欲望。欲望——这一足以让人深陷的泥潭,不知吞噬了多少纯洁的心灵。

同样是问路人,土豪和穷汉给我的.启示有天壤之别。对的,人生不长不短,路靠自己走,至于结局怎样,不重要,重要的是沿途的风景,不需要去羡慕那些富人有车有房,平凡的生活中我们一样可以快乐,放下物质包袱,勇敢的追梦,走自己的人生,不要在以后回首之时留下遗憾,钱不是万能的,但也不是万万不能的,这话不错,在整个拼爹的社会,钱的确可以帮助你,但这些只是表面的物质现象,他帮不了你去到达精神的彼岸。

那些腰缠万贯的富翁,在物质上是很满足,在精神上就很空虚。一个人,应当看他做出的贡献有多大,不应该看他钱财的多少。那位在7岁时就作出诗的诗人骆宾王,还不是一样自由自在的神游。那伟大的皇帝李世民,最后还不是长眠在了一副棺材里。其实,人活着,说到底,还不是为了填补物质与精神上的空缺。

而与阿里木截然相反的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身穿,出门有豪车,住所是豪宅。他们放松的地方叫高级会所,他们学习的地方中所谓的精英学院。他们有钱有势,不怕做错事,因为他们有靠山,他们是“富二代”“官二代”。从“我爸是李刚”到“拼爹”,他们展现在世人眼前的是狂妄,是无知,是愚昧,他们的精神世界被物质世界蚕食,他们外表华贵但内心丑恶。看似他们无忧无虑,其实他们却是最贫穷最悲哀的一群人。

古代的贤士,很多人都选择隐居,陶渊明辞官归隐,“采菊东篱下”,不仅是他悠闲自得生活的写照,更是他如菊般坚贞心的体现。他归隐田园是为了保住自己的精神家园,不让世间的污浊污染自己美好的心灵。而现在,像“芙蓉姐姐”这样“出世”的人却层出不穷,他们无才无德,却妄想留名于世间。他们费尽心机,丑态百出,受人嘲讽却仍洋洋得意。多少人因他们而汗颜甚至作呕不已。他们选择享受外界的关注而抛弃了尊严,抛弃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何其可悲。

诸如此类的事件已经不再鲜闻,如上海,有人为了iphone,居然排了近60个小时的队;在安徽,有人为了ipad,竟然卖了自己的肾;在海外,一些中国游客为了抢到心仪的奢侈品,不顾形象,拿出了百米冲刺的速度……这些无疑都牵扯着我们的神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精神与物质的和谐统一的杂文随笔汇总篇二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从人类创造文明至今,已经具备了精神意志的人,无不时刻思考着这样的问题。人从满足单纯的动物生存欲望开始,已逐渐走入另一层次,即:追求精神的满足。人与自然万物的抗争证明,是思想催生出精神意志。

在同样的人类世界,无论何种民族文化,都有相通的地方。从文明诞生时起,各民族的先贤们,无一例外地、不约而同地将人类思想归入另一个范畴——形而上,就是存在于有形生命之外的一种无形的灵魂意识存在。或称之为精神领域,或名之为“造物主”、“神仙”之类。因为不断进化的思想促使人们思考:人的诞生一定不会无缘无故,是物质之外的某种精神创造了人,并赋予人思想意志,似乎还赋予了某种目的。

如此,使得哲人们硬生生将精神与物质一分为二!认为这样就可以使意识得到永生。其实说到底,还是为追求一种脱离物质羁绊的生命存在。这是由于人已经从追求基本的生理欲望的物质满足,上升到了追求思想领域的精神满足。

人类的历史,大体也分做了两类追求,一是追求物质享受,一是追求精神享受。古代的帝王无疑是物质的终极享受者;精神的终极享受者,就只能归于文化人了。似乎从来还没有发现某个将这两种享受集于一身的人。即达到物质与精神双享——和谐统一的享受。看来也很难达到,因为哲人们已将两者界限分明地划开了——只有抛下肉体才能回归精神!

且不论离开了肉体的精神是否存在,单就说失去了物质依托的精神又何来快乐?人生于物,必不能脱于物。没有了真实的生存快乐,虚无的精神就是枷锁;没有精神的传承进化,人的世界也终将只是个“动物世界”!

精神产生于生命条件的基本满足之后,而精神若想永存,必然得依靠物质的传承。显然,精神与物质不可分割。二者的和谐统一,才是生命的最高享受。两者的区分仅仅在于,物质享受使人获得了世界万物之一的生命感受;精神享受使人认识到自己不同于万物的独有特质。也正是这个缘故,使人类创造的物质走向奢华。

奢华的物质享受是精神的催生物。因为物质走向奢侈,就已经不再是人为了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而是为了满足自身高于他人而受人崇敬的虚荣心。但若将此理解为精神享受,那就错了。这不过是因物质享受而得到的心理满足,仍然应归之于满足生命欲望的物质享受。心理满足与精神享受的不同之处在于:心理满足仍是个体意识,精神享受则包涵着人类共同进步思想。

“物质”这个简单的名词就不用徒费笔墨了,姑且粗浅地谈一谈“精神”究竟是什么?

首先,简单地讲,精神就是思想状态。是形体之外、头脑中的思考经过提炼升华的境界。精神是物种进化的动力,是进化的必然选择。大部分物质进化,都是一种长期的潜意识或者说没有思想的被动进化。只有产生精神思想,创造出文明,才能做到主动进化发展。

所以其次,精神是创造文明的必要条件。而随着文明的高度发达,又使得精神不断升华,再把文明向更高领域推进。假使人类从未产生思想精神,是不可能创造今天的灿烂文明的。如此说来,即便先哲们将精神与物质分割开,我们也要感谢他们创造出精神领域的伟大创举极其深远意义。

再次,精神揭示生命存在的意义。人总是在思索生与死的目的,以为寻找到生命的终极答案,就可以使生命得到彻底解脱。但解脱之后呢?难道精神的存在仅仅是为了让生命找出一个答案?那就将精神的作用看得太低了。如果生命只有一个终极目的,那么,当生命找到这个终极目的的时刻,也必将是生命到达终点的'时刻!生命会为此而沮丧甚至感到可怕!

虽然精神的力量是使生命达到目标,但是目标的实现又会使生命放弃精神。因为生命没有了目的,精神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因此可以认定,精神还有更重要的使命,那就是令生命不断产生新的目的,而并非只为一个目的存在。也就是让生命永远向着一个个新的目的前进,以至和宇宙同步无穷。精神为生命指明存在的方向,生命利用物质创造更高的精神。

所谓精神与物质的和谐统一,可以理解为:物质为精神提供存在的条件,精神指导生命物质走向更加广阔的空间。只有将精神的享受,作为提高生命层次的最高标准,才能创造出更伟大的文明;也只有人类的灿烂文化,才是精神的最终归宿!在那里,精神享受才能与物质享受携手并行。

笔至此,无以再下。实在是愚一颗小脑袋,尚不能深虑如此之大问题,待有能理析深透者,或可续之。

精神与物质的和谐统一的杂文随笔汇总篇三

总有售楼的小伙子小姑娘打电话给我推荐房子或商铺,理由基本上都是可以赚钱,是投资的大好时机。说句实话,提到赚钱,我还是会动心的,但是买房子对于我来讲也不是一个小数目,难免会犹豫。

犹豫也有一定的好处,就是延长了我思考的时间。我有相对稳定的工作,一家人的基本的吃喝是不愁的,虽然我不能狂妄的说自己不缺钱,但真的不急于赚更多的钱,况且钱太多了也不一定是好事呢!

我想起了至少十年前我和同事们一起读研究生课程班的时候,北师大的一位老师给我们上课时提到,北京的一些开着豪车的美女们从事着洗脚按摩一类的工作,我们愿不愿意丢掉自己目前收入低微的工作而转行从事洗脚或按摩呢?显然不会,这说明我们在骨子里并不是视金钱为最重要的。

金钱不应成为我们的最高追求,人生实在是太丰富了,别拿着单一的赚钱来诱惑所有的人,尤其是在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时代,人们的物质生活基本不是问题的时候,金钱就即将退居二线了,社会越进步,人们对物质对金钱的关注会越来越少,对精神的追求度会越来越高。

我想起了今年8月8号去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柯俊教授,享年101岁的他1948年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取得了伯明翰大学的终身教职。但是就在第二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他毅然回到祖国。他向挽留他的外国朋友说:“我来自东方,那里有成千上万的人民在饥饿线上挣扎,尽管生活条件远远比不过英国和美国,但物质条件并不是唯一的,更不是最重要的。”

最近我也在听一些曾仕强教授的讲课,他把易经讲的通俗易懂,阴阳平衡是中国的一大智慧,物质与精神要想互搭配,一门心思只追求物质金钱,一定是不科学的,也是不智慧的。现在的我,物质上有稳定的工作给我稳定的保证,就让我把重心暂且靠拢一下精神层面吧!

本文作者:乐水(公众号:乐水微言)。

精神与物质的和谐统一的杂文随笔汇总篇四

此世是我们熟悉的家园,而冥界也是被我们遗忘的家园。

独角兽之所以美好,正是因为它不存在于此世。它纯粹是精神领域的生物。

死神只是迎接我们回家的引路人罢了。直到我们再度离家出走,或者说重新回到人世。

3

痛苦难道不比浅薄的欢乐更真实、更有分量、更趋近永恒吗?

我们总以为自己还能回来,但谁也无法保证,这一次的暂别是否会变成永别。

于是,我又把上面那些感受暂时地忘却了。

4

5

严重怀疑当初神从泥土中塑造我们的时候,用了冥河的水作粘合剂,

然后又对着我们吹了一口气,赋予我们生存的本能,防止沮丧的我们自己倒回尘土。

那么问题来了,神为什么要创造?或者说,我们为什么要觉醒?

然而仁慈的神,在创造我们的时候,也赐予了我们不可避免的死亡。

6

坐在回家的列车上,为了重新投入与过去相似的梦境。

除了回归虚无,世上没有真正的回归。一切都在变…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天堂就是我们所有人共同的家乡,是游荡的我们终将安歇的地方。

然而它并不存在于物质世界。正如其他所有精神性的事物。

精神与物质的和谐统一的杂文随笔汇总篇五

的特征,同时也蔑视传统,破坏一切,而一标新立异和歇斯底里代之。

18世纪中叶后,科学的发展不断加速,社会进步的进程也在加速。但是人类精神世界却不像物质世界那样可以加速发展。

精神世界的发展是缓慢的,是以突破瓶颈的形式向前发展的。当前社会的种.种现象折射出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严重错位,二者的严重不协调。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物质世界对精神世界的推动作用。人的精神世界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关系,决定了社会形态,决定了人类对自然的改造程度。而精神时间则是对物质世界进行分析而形成的。精神世界以物质世界为蓝本,人类社会的进步在改变一切,包括我们的精神世界。

其次,精神世界又对物质世界有反作用。精神世界决定了人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这一切又将表现在人们对自然界的改造和人与人的关系中。精神世界古代了人们的所谓模式,也就相对的古代了物质世界。要使物质世界超出精神世界控制范围而进行太大改变是不可能的。

物质世界必须与精神世界同步发展。若精神世界过于超前,物质世界就会将超前的'部分磨去;若精神世界过于滞后,那么物质世界将失去指引。

精神与物质的和谐统一的杂文随笔汇总篇六

生活中,有的人物质生活贫乏,在解决生存的问题上并不贫乏。他们,清贫,但是精神生活充满了乐趣。二有的人富有物质,但这样奢靡的人,精神生活却非常空虚。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千年前的汨罗吧。他立在江边,形容枯槁,面容憔悴。是什么“摘”去了他的峨冠,“剪”去他的博带?是谁让他“消得人憔悴”?这个叫屈原的男子曾是那样的风华绝代啊。怀王已死,郢都残破,他抱起石块,自沉汨罗。汨罗从此流进了中国的文化史,至今仍是迤迤逦逦,在漫长的春秋中,清了又浊,浊了又清。他放弃了自己的生命,保留了自己的精神。

千年一瞬,刹那芳华,两千年后,我们已然明晓,在屈原心头凝聚的是对家国的无尽的思念,无边的忠愁。屈原决然放弃的是丰富的物质。若他像勒尚,郑袖,张仪那样趋炎附势,他完全可以过富有的生活。但他富有的是精神,而不是物质。

雨果说过:“脚不能达到的地方,眼睛可以达到;眼睛不能到的地方,精神可以飞到。”精神的高度,远不是物质能达到的。“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不改其乐”,“君子忧道不忧贫”,颜回的安仁乐道展现的是精神的平静和安宁。孔子弟子三千,但最为欣赏的是颜回。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颜回在生活贫困不堪的情况下,仍能快乐,淡定地一心向道,得到了孔子的称赞,这就是历代儒家所津津乐道的“孔颜乐处”。

颜回勤奋好学,被尊为“复圣”。我们已经明白,颜回之所以有他的成就,并非他的物质生活有多么丰富,而是因为他的精神生活。倘若他不注重精神修养,流连于物质世界,他不一定比世俗之人有更好的.生活。

然而物质的极大丰富与精神的极大贫瘠形成这时代最鲜明的对照。中国首富黄光裕因商业贿赂锒铛入狱,影视明星刘晓庆因逃税声名狼藉,巨人网络董事长史玉柱因为利益而代言虚假广告极度丰富的物质让人索然无味,孤独痛苦。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精神。物质世界离我们很近也很远,绚丽的精彩在于拥有永存的精神。让我们追求永恒的物质吧!

精神与物质的和谐统一的杂文随笔汇总篇七

物质与精神(一)。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向为君子所标榜,可今日有多少人能面对诱惑而毫不动摇,面对名利钱财而无半点动心的呢?我少听说过,就算有,在如今可能也算是“异类”了吧。但我的心灵深处确实有这样一位“异类”,他就是一生致力于人类生存的科学家袁隆平,他如同国家瑰宝。由于他的辛勤研究,不知道造福了多少国人。他拥有许许多多至上的荣誉,曾经有人作过评价,说袁隆平的身价已经超过了几十亿。面对这样的夸赞,袁隆平显得十分淡然,他说并未在找这样一些东西。钱财乃身外之物,最重要的是能为别人做点什么。无欲无求的他80岁高龄仍奔走于田间,为人类的粮食事业不倦地奋斗着。

人生在世,应当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追求自己的幸福。然而,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一些人常常把物质上的富有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以富为乐,以富为贵,甚至为了发财致富而不择手段。那么,是否一个人在物质上富有,就真正实现了其人生价值?答案是否定的。

江流宛转,日照花林。在踏遍千山万水,尝遍世情风霜之际,执水仙一枝,心间筑城,不为物质繁华而忧虑,观水仙花开万盏,至为充盈精神。

我将从三个方面阐述,我方为什么认为赡养老人精神生活比物质生活重要。首先我方支持我国将重视物质赡养转向为重视精神赡养。《宪法》第14条规定赡养人不仅仅对老人有物质赡养,更要有生活上的照料和精神上的慰藉的义务,照料老年人的精神需求,照顾老人的特殊需求。其实,在瑞典、芬兰等北欧福利国家的法律中都有规定,比如他们用量化规定了子女与父母的居住距离,每年、每月、每周,甚至每日应当与父母接触的时间和次数。层层方面都表明了国家对老年人精神赡养的重视。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通往幸福最错误的途径,莫过于享乐、乐利和奢华生活。”追求物质生活上的富足本无可厚非,但这并不能给我们真正的幸福感。

社会在进步,经济在发展,但为什么有那么富的人不幸福?为什么古人提倡的精神家园在今天却变得一文不值?这值得我们好好地反思。

曾经有人做个这样的调查:“你觉得自己幸福吗?”想想看,在经济如此发达,物质如此丰厚的今天,有人不幸福吗?答案是肯定的。有太多的人的回答却是不幸福。这些人中,有的人盛大的权势与地位,有的人钱多得数不完,但他们并不幸福,因为他们缺乏精神上的享受。

那些品德高尚、目光远大、致力于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人,即使在物质上不一定十分富有,但由于能够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同与尊重,他在精神上就是富有的。相比之下,那些狭隘自私、唯利是图、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的人,虽然可以实现物质上的富有,但由于极少想到回报他人和社会,结果很容易导致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冲突,他在精神上就是贫穷的。

记得星云大师讲过这么一个故事:一位富商来找他,说:“为什么他那么有钱却不快乐?”星云大师笑了笑,说:“放下点儿什么吧!”富商回去立即为穷人捐了几十万,但他仍然不快乐。他又去找大师,大师说:“你还想拥有什么?”富商侃侃而谈,说他还要多挣点钱,能够………大师笑了笑,说:“始终是你心中的欲望太多啊,如今你所拥有的已经够多了,学会保持平和心态,无欲无求地生活吧。”这对富商来说,很难,但是相比快乐的拥有,他更愿意得到后者。

物质与精神(二)。

其实,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所要注意的是平衡,物质享受能使我们生活舒适,而精神享受可以充实我们的心灵,带给我们幸福与快乐。

1960年,美国贫富悬殊,社会矛盾突出。有一天,一个叫罗伯特的电视记者,拍摄到这样两组画面:一组的主人公是一家公司的总经理,此人在办公室里超负荷地忙碌着,虽然西装笔挺,但神情憔悴、满面疲惫;另一组的主人公,是一位在写字楼工作的清洁工,他身着蓝色帆布衣服,破旧但不脏乱。只见他一边清扫垃圾,一边哼着乡村歌曲,一幅怡然自得的样子。

追求个人价值与追求社会价值、追求物质富有与追求精神富有应该是统一的。马克思曾经说过:“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使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为此,必须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同时,社会主义又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致力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的民族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一个人,只有坚持追求物质富有和精神富有的统一,人生才有价值和意义,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进而实现全面发展。

你是选择在周末与朋友一起狂吃海喝,大肆挥霍,还是与家人一起爬山玩水?二者都可以给你带来快乐,只是其中的快乐是不同的,前者是物质满足的快乐,后者则是心灵上的舒适。

让我们行动起来,让自己的精神富足,享受真正的快乐,拥有幸福的人生。

物质与精神(三)。

一位哲人说过:“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欲望的种子,周围的物质肥料越丰沛,它就会越发地生长得不可抑制。”如今的物欲横流,越来越多的人摒弃了颜回的“箪食瓢饮”,轻视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厌倦杜甫“大庇天下寒士”的博爱。他们自私,仅为满足自己的欲望;他们虚荣,仅为满足自己的欲望;他们疯狂,仅为满足自己的欲望。欲望——这一足以让人深陷的泥潭,不知吞噬了多少纯洁的心灵。

同样是问路人,土豪和穷汉给我的启示有天壤之别。对的,人生不长不短,路靠自己走,至于结局怎样,不重要,重要的是沿途的风景,不需要去羡慕那些富人有车有房,平凡的生活中我们一样可以快乐,放下物质包袱,勇敢的追梦,走自己的人生,不要在以后回首之时留下遗憾,钱不是万能的,但也不是万万不能的,这话不错,在整个拼爹的社会,钱的确可以帮助你,但这些只是表面的物质现象,他帮不了你去到达精神的彼岸。

那些腰缠万贯的富翁,在物质上是很满足,在精神上就很空虚。一个人,应当看他做出的贡献有多大,不应该看他钱财的多少。那位在7岁时就作出诗的诗人骆宾王,还不是一样自由自在的神游。那伟大的皇帝李世民,最后还不是长眠在了一副棺材里。其实,人活着,说到底,还不是为了填补物质与精神上的空缺。

而与阿里木截然相反的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身穿,出门有豪车,住所是豪宅。他们放松的地方叫高级会所,他们学习的地方中所谓的精英学院。他们有钱有势,不怕做错事,因为他们有靠山,他们是“富二代”“官二代”。从“我爸是李刚”到“拼爹”,他们展现在世人眼前的是狂妄,是无知,是愚昧,他们的精神世界被物质世界蚕食,他们外表华贵但内心丑恶。看似他们无忧无虑,其实他们却是最贫穷最悲哀的一群人。

古代的贤士,很多人都选择隐居,陶渊明辞官归隐,“采菊东篱下”,不仅是他悠闲自得生活的写照,更是他如菊般坚贞心的体现。他归隐田园是为了保住自己的精神家园,不让世间的污浊污染自己美好的心灵。而现在,像“芙蓉姐姐”这样“出世”的人却层出不穷,他们无才无德,却妄想留名于世间。他们费尽心机,丑态百出,受人嘲讽却仍洋洋得意。多少人因他们而汗颜甚至作呕不已。他们选择享受外界的关注而抛弃了尊严,抛弃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何其可悲。

诸如此类的事件已经不再鲜闻,如上海,有人为了iphone4s,居然排了近60个小时的队;在安徽,有人为了ipad2,竟然卖了自己的肾;在海外,一些中国游客为了抢到心仪的奢侈品,不顾形象,拿出了百米冲刺的速度……这些无疑都牵扯着我们的神经。

物质与精神(四)。

没有什么东西值得我人伤害自己的身体,不顾自己的形象,更别说是欲望。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每个人应该拥有的东西都是注定了的,人不应该过于贪婪。现代社会的不稳定加重了人们内心的浮躁,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企图寻求一些东西来使自己平和,渐渐地,欲望被不断地壮大,人们无法尽情享受生活本来的美好。欲望是个魔鬼,我们应该用心中那纯洁、豁达去击退他,让心中的欲望少接触到养料的滋润,让自己在自然干净的环境中生存。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很多人将个人快乐建立在占有大量物质基础上,他们为了享受,可以放弃尊严,甚至可以出买自己的身体和健康。在我看来,这是愚昧的。真正的享受应该是精神上的享受,真正的快乐是精神上的满足。

所以,人的一生既不能沉迷于物质,也不能沉溺于精神。

就像卖羊肉串的阿里木,他没有房没有车,有的是一颗善意的心,他从不抱怨自己的处境,反而快乐地度过每一天,甚至坚持用自己卖羊肉串所得的微薄的收入资助贫困学生。他没有俊朗的外表,更不懂花言巧语,但他却凭自己的爱心和助人为乐的品质俘获了妻子的心。有了甜蜜而美好的爱情,有谁能说那个站在火炉旁大汗淋漓的阿里木是不幸福的呢?阿里木无疑是幸福的,因为他精神上的享受无人能及。

物质与精神(五)。

人生的价值在于精神上的成长,而不在于物质。物质只是人们用来享受的。通俗一点,就是对自己虚荣心的一个满足而已。人生的幸福既在于物质上的富有,更在于精神上的富有。人生的价值,在不同的历史和社会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对于人生价值,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理解。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能够满足个人或社会某种需要的东西。它产生于人的实践活动中。而一个人的价值,就在于他获得的荣誉与成功。

精神与物质的和谐统一的杂文随笔汇总篇八

贾平凹曾说他小时候家里很穷,经常吃不饱饭。有一次机缘巧合,下馆子吃了一顿饺子。饺子的味道从此在他心里扎了根。贾平凹在心里说:“将来我出息了,要天天吃饺子。”相信以贾平凹今时今日的地位,天天吃饺子早已经不成问题,但不知饺子还是不是他最钟爱的美食。

在物质匮乏的时代,能有一顿饱饭吃已属不易,难得的“美味”就会让人得到心理上的极大满足。就像电视机刚出现那会儿,一到傍晚,全村人都在心急火燎地吃晚饭。小孩子扒了两口,扔了碗,就去人家场院里等看电视了,他的母亲在后面直喊:“还没吃完呢……拿条凳子占位置!”每天两集的电视连续剧,是雷打不动的。全村人守着那台14寸的黑白电视看得津津有味,第二天还要讨论讨论昨天的剧情。

不知什么时候,电视机已经不是稀罕物了,甚至成了一个摆设。偶尔看看,也是在不停地换台,换到最后,直打哈欠。看了什么?什么好看?第二天起来就忘了。

同样,不知什么时候开始,食物越来越丰富、精细。餐桌上的菜品越来越多,盘子叠盘子越堆越高。可尝过满桌佳肴,竟然不知道到底吃了些什么,更不用说哪道菜特别好吃了。就说螃蟹吧,《红楼梦》第一回,八月十五,居住在葫芦庙的乡绅甄士隐招待贾雨村吃螃蟹,那螃蟹个大膏肥,香气扑鼻。月光下,清风中,甄士隐和贾雨村小心地用小锤敲下螃蟹腿上的肉来吃……光看着就让人眼馋!

而现在的饭局呢?主人为了显示大气,总会叫上大一些的螃蟹。可满桌的客人,早就七分饱,这螃蟹也只不过是点缀罢了,很多人都不吃的。

贾平凹的《秦腔》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他曾经这样说道:“当获奖的消息传来,我只说了‘天气晴朗’四个字。那天的天气真的很好,心情也好,给屋子的佛像烧了香,给父母的遗像烧了香,我就去街上吃了一顿羊肉泡馍。”

高二作文物质与精神。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