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甪直古镇游记怎么写(精选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13:30:29 页码:14
甪直古镇游记怎么写(精选14篇)
2023-11-18 13:30:29    小编:ZTFB

总结是对过去经验的回顾和总结,以便更好地迈向未来。正确使用一些修辞手法,能够让总结更生动有趣,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看看下面的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甪直古镇游记怎么写篇一

生于江南,对水乡颇有特殊的感情。只是一直受缚于繁忙的学业,无缘置身小桥流水,走一走石板深巷,感受一下沿河的风情。此番有幸偷得一日闲得以成行,目的地是江苏古镇甪直。

我突然觉得,甪直就像一个娉娉婷婷的书香女子,走过了几千年,但仍不显倦容,甚至还保留着那一份妩媚。而甪直的流水,恰似女子水汪汪的大眼睛。她缓缓的,从容不迫。沉沉的墨绿,虽历经千年的过滤,仍像一条翠绸向前铺去,铺过石板、水阁、铺到家家户户,蜿蜒流过我尘封已久的心。

甪直的桥古老而精致,宁静而典雅,且样式纷繁,风格各异:有古朴威严的多孔石拱桥;有秀美巧趣的砖砌平顶桥……。古镇上,石桥卧波的姿势很美,生命的张力好无保留地显露在水面上,像一坛陈年老酒沉淀了太多的故事。

甪直的老街青一色旧石板铺成,两侧高墙隔出店铺和民房。门和店面全用木板制成。残缺的雕花、班驳的乌漆、横骑在老街上的拱门……。时间在这里仿佛停滞了千百年。

那里热闹并不喧嚣,古城固有的纯美,在不知不觉间掠去了尘世所沾染的喧闹和浮华。行走街中,在一个个小店铺里看手链,看木雕,看衣服饰品,领略别有的特色风情。同时也感受着这些馕嵌着甪直湿漉漉记忆的小屋,它们在烟云里浸泡着,穿行着,寂然无声。时间固执地在窗棂的间隙中布满了班驳的痕迹。不知不觉间,染成一种空明的情愫,如风过琴弦,拨痛灵魂深处的一抹悸动。

走累了,随意找张路旁的石凳坐下,注视着身边来来往往的行人,阳光懒散地蔓延着,碰触到身后的屋檐上,有软软地游走于身上。风轻轻地拂在脸上,带着些淡淡的水汽。突然有一个词如莲花般徐徐在心里盛放:安静。

临别时,一位甪直老妈妈对着我微笑,纯粹、恬淡——就像甪直给我的感受。

甪直古镇游记怎么写篇二

轻轻的拂过我红彤彤的脸颊,很舒服,很惬意。高铁不时地“呼呼”从对面经过,楼下是好几十户老宅子,路口亮着明亮的灯光,有时会有儿童嬉戏的声音。很多年前,曾随父母一起住过这样满满广东本地特色的老宅子。

那时,年仅十五周岁的我,与父母搬进了在一外出做生意的商人那租住的房子,一间两进,两层,对于我们来说,已经很是宽敞了。第一楼进门左手边是洗手间,再是手摇式水井,楼梯在中间,我还曾好奇地偷偷打量别户人家的房子,发现每家的建筑样式都一样。我不由得在心底暗自唏嘘,在我们老家可没这般的豪派,一个村子能有上几口水井就是不错的了,房子也是没有排序整齐。

早晨,在小镇的一角有一个菜市场,有很多摆摊的小贩,跟随母亲的身后,经过面包店时,我不由地咽了咽口水。这个小镇都是老宅子,老人比较多,也有不少租房的外地人,百来平米的菜市场吆喝声,还价讨价声,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还有一个摊位,人挤人,围地水泄不通,经过时还会有不少人嚷嚷几句脏话。

也是盛夏的季节,到夜色降临,我们居住的二楼,空气都是被高温蒸煮过,微微烫人。为了避暑,我母亲让我们提上两大桶水浇在楼顶,我们再在楼顶呆上小半个小时乘凉后,回到房里睡觉时,已是凉快不少,我会在浓浓的睡意中甜甜地睡去。

晚上,偶尔会有几次,父母会带我们去附近的超市逛逛,跟随在父母身后,好奇心止不住的四处观望,每隔不远处的路口就会一盏暗黄的小路灯,有意思的是,稍稍注意,还会意外发现有小情侣在暗处约会。

很长一段时间,我才知道我一直好奇地那个挤满人的摊位是在开“马”,他们本地人最是嗜好这个,运气好的话一次就会赢上几万。由于诱惑力大,也有不少外地人也是连连参与其中,可能会输得血本无归,可能会赢上好大一笔钱,尽管赢的次数会少些。后来,我有了第一辆自行车,在摔得混身是伤后,特别得瑟地满街骑车溜达,更加勤快地穿梭于这座小镇中。菜市场,小卖部,小门诊,还有让我总是会有新发现的宅子,我是喜欢这座小镇的。

多少年过去,我还能感觉到那时的阳光,还有那座小镇里的炎热的空气,还有那一座座错落有致的老宅子。房子一两层高,房顶用老式的黑色瓦盖的,外墙是水泥砌的,一楼门口会有一个手摇水井,不同四合院,却又类似于四合院。

夜深了,孩子们的嘻戏声消失了,人们的闲暇碎语也没了,一切都静了,唯有老宅子路口的灯还亮着。

甪直古镇游记怎么写篇三

甪直古镇隶属苏州市吴中区,位于苏州市东部,西距苏州城区18公里,东距上海58公里。甪直古镇是具有252019年历史的江南水乡古镇,水多,桥多,巷多,古宅多,名人多。主要的景点有保圣寺、叶圣陶纪念馆、江南文化园等。下面是关于甪直古镇的。

导游词。

范文,欢迎阅读!

欢迎各位来到甪直古镇观光游览。甪直古镇位于苏州东南约25公里处。古镇周围湖泊众多,河网密布,古镇上“小桥,流水,人家”到处可见。因此,可以说直是—个典型的“水乡泽国”。

甪直,古称甫里。到清代才改称甪直。甪直;来源于“六直”。所谓“六直”,是指古镇东边的大直、小直、直上泾三条河道可以通达六处的意思。而“用”,则是占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吉祥的独角兽,叫甪端。就是大家眼前看到的这尊雕塑上的形象。据说它具有行走速度快和懂各种浯言、信息灵通的特异功能,能够保证风调雨顺,护佑—方平安,所以取“川”与‘‘六’’在吴语中的谐音,将乏;镇命名为“甪直”,同日寸,把用端作为古镇的镇标,立于此地,充分表明厂占镇人向往美好生活的良好愿望。

川直古镇隶属于苏州市吴中区。古镇面积仅为1.1平方公里。古镇北靠吴凇江,南临澄湖,境内水域宽阔,河道纵横,自古盛产稻、麦、淡水鱼类以及席草、菱藕等水生植物,堪称地道的“鱼米之乡”。

古镇不仅有丰富的水乡物产,而且与其它江南古镇相比,它更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气息。古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吴王阖闾、吴王夫差都曾先后在这里营造过离宫。镇西南的张陵山是西汉丞相张苍的墓葬处;唐代诗人陆龟蒙曾隐居于古镇白莲寺西,至今仍保留着他的衣冠冢。古镇自元代创办了甫里书院以来,—直重视教育,培养的秀才文人不计其数。到近代民国初年,古镇更是率先兴办新学,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以及王伯祥、沈柏寒等均在此任教,为古镇培养出了不少优秀人才。

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古镇留下了徐多的历史遗迹和名人足迹。从古寺、古园、古街到历史名人的古宅,整个占镇宛如—座琳琅满目的历史古物馆。其中,不仅能感受到历史的沧桑,不仅能得到文化的滋养。现在古镇—上保存着古堡圣寺、陆龟蒙词、叫圣陶纪念馆、沈宅、萧宅、万盛米行、王韬纪念馆等古迹和人文景观。尤其古堡圣寺中所保存的彩塑罗汉像是江南古镇中唯一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来古镇视察后,为古镇题写了“神州第一水乡”几个字。今天“神州第一水乡”已作为让镇人的骄傲,成了甪直古镇的代名词。镇于19q4年被命名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同时被列为太湖风景名胜区十三个景区之一。下面就请各位随我一同进入古镇去领略“神州第一水乡”的独特风姿吧。

[古镇水乡风光]。

用直古镇地处江南水乡地带,自古有“五湖之汀”之称,“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景观自然是随处可见。尤其是作为水景观主体的河道,曲折蜿蜒,宛如血脉一样,流到古镇的每个角落,给古镇注入了几多的活力和阜无限的生机。河道两侧石驳岸上至今还留有许多雕刻精美的船缆石,也叫系船石。它们不仅具有系缆拴船的实用功能,而且本身也都是一块块内涵丰富的石雕艺术品。那栩栩如生的如意、寿桃、蝙蝠等精美图案至念仍淡淡地透着古镇昔日的繁华。

与血脉般蜿蜒于古镇各处的河道水巷紧紧依偎的是一条条古老的石板街以及街道两边依街傍水的水乡民居。古镇人大多临水或面水而居,家与河之间也就只是几步石阶的距离。古镇人从日常的淘米洗菜、浆洗衣物到以舟代步,无一离得开水,似乎一天不下几次河埠头去洗洗刷刷,心里就总觉得空落落的。在这里,家与河的共存,人与水的亲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如果说石板街是古镇的“骨架”的话,那么,一座座跨河连街的石桥,便可以说是古镇的“关节”了。它们不仅沟通了古镇的陆路交通,而且那多姿的造型、画龙点睛的桥联还为古镇的水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古镇上现存各种形状的小桥四十座,均为自宋到清乾隆年间所建的古桥。宋、元古桥一般采用质地松软的武糠石建造,而明代则采用青石造桥,至于用质地坚硬的花岗岩造桥则是丛明末清初才开始的。造桥石材的这种变化,客观上反映出古代水乡造桥技术的不断完善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古镇上还有多处“双桥”,即建在河道交汇处,呈“l”形连在一起的两座桥。因其形似古代的钥匙,因此也称钥匙桥。许多游客一讲“双桥”,就会想到周庄,以为只有周庄才有双桥,其实不然。双桥在江南许多水乡古镇上都能看到,甪直古镇上就有五处之多,尤其以古镇中心的三元桥和万安桥为代表。双桥又称‘‘三步二桥”,即三步跨两桥的意思。

[保圣寺]。

甪直古镇之所以有名,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镇上有一处新中国成立后进入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圣寺古物馆。至今为止,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江南古镇,恐怕也只有甪直吧。

保圣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梁天监年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了,和著名的“姑苏城外寒山寺”一样,同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历史上,屡次兴废。宋代是其香火最盛期,当时寺内殿宇达五千多间,僧众有千人之多,寺庙范围达半个古镇。到民国初年,寺内建筑几乎全部倒塌,部分寺基改建成了学校。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大雄宝殿倒塌时,毁坏了殿内西壁的罗汉塑像,后经蔡元培、顾颉刚等著名学者文人的倡修,于一九三二年:在大雄宝殿的遗址上建造了古物馆以保护罗汉塑像。解放后,人民的政府对古寺进行了整修。现存的古寺山门是—‘九l四年时,按清乾隆年间的山门原貌重修的。山门—卜“保圣寺”三字是当代扫法家费新我先生所题写的。

穿过题有”辅扬显秘”的.:二山门,就可看到天王殿立于院子正中。天王殿建于明代,清末同治年间重修,但仍基本保留着明代风格,其昂嘴斗拱结构就是明代建筑的一个显著特点。但是其步柱的覆盆式柱础,则是北宋遗物。据考证这座天王殿是明崇祯年间在末代殿址上重建起来的。据说,建筑天王殿时未用一根铁钉,连接处完全以榫头相接,可见木工工艺之精巧。殿内原有四大金刚泥塑像,抗日战争时期均毁于日军之手。1956年,天王殿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天王殿庭院北面,就是在大雄宝殿遗址上建立起来的古物馆。院中有古寺的两件镇寺之宝。立于西侧的是一青石经幢,它原立于天王殿前东侧蟠竿夹石旁,用以驱邪降魔。经幢和夹石均为北宋遗物。其实经幢是从唐代开始出现的一种佛教石刻,一般由盖、柱、座三部分组成。柱体上刻有佛像、佛名或经咒。现存青石经幢上的字迹已看不清楚了。在庭院东侧有一只铁钟,高约1.5米,直径1米,此钟铸于明末清初。钟上铸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吉祥语。

古物馆中有著名的塑壁罗汉。馆前廊檐下有厂引任先生所题写的“保圣寺古物馆”匾额。古物馆门楣部上的“九罗汉圣迹”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张汀所书,:据《吴郡甫里志》记载,原大雄宝殿建于;102019年北宋年间,殿内供奉有释迦牟尼佛像和十八尊罗汉,系唐代杨惠之所摹到之处。杨惠之是唐代吴县人,是与唐代“画圣”吴通广齐名的“塑圣”。由于泥塑作品不象石刻木雕那样容易保存,所以杨惠之的真迹作品千年不巧,实属不易。

192019年,史学家顾颉刚应叶圣陶、王伯祥之邀来宾游保圣寺,一堂保存基本完好的唐代圣手之作引起了史学家的注意。到1922年,顾颉刚发现罗汉部委员塑像严重受损兵折将,急待保护,于是四处奔走呼吁,要抢救“一千一百年前的艺术品”。后来在胡适、蔡元培先生的关心和倡导下,成立了“保存用直唐塑委员会”,集资并邀请了徐悲鸿、刘海粟、江小鹳、滑田友等著名的画家和雕塑家来考察研究,拟订保存方案。鉴于原大雄宝殿已倒塌,于是决定在殿址上建造一座古物馆来保存这批珍贵的艺术遗存。

古物馆动工于1930年秋,于1932年秋落成。古物馆原为平顶的罗马式红砖建筑,由于平顶容易积水,五十年代初发现屋顶漏水,于是对古物馆进行了修整,改平顶为坡顶。改成坡顶后,虽能泻水,但与寺庙整体建筑不协调。于是1987年再次对其进行改造,将屋顶改为歇山单檐式。

进人古物馆,迎面可以看到一堂座北朝南的塑壁罗汉。罗汉塑像,在许多寺庙都能见到,或为五百罗汉,或为十八罗汉,但他们几乎都没有任何背景衬托,而着这里则不同。塑壁上除了九尊罗汉塑像外,有山石、云朵和浪花,给人一种如临海上仙山和洞天福地的感觉,九尊罗汉塑像,除两尊像在讨论佛经外,其余均分散而坐,且形态、表情各异,给人以非常形象、逼真和自然的感觉,使整个图案少了一点宗教气息,添了几分人间的亲和力。

高居正中的是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因十六罗汉和十八罗汉中都没有他,所以也有人认为正中的这尊像是梁武帝萧衍,是他被困台城时听天由命的写照。在达摩洞东面的是迦犀那尊者,也叫“望雁罗汉”,浓眉大眼,一看就是印度人。他的衣饰是众罗汉塑像中最华丽的。

在“望雁罗汉”下,有一对罗汉。东面的是诺矩罗尊者,慈眉善目的,像在讲经说法,所以他也叫“讲经罗汉”。那么他在讲经给谁听呢?请看西面这一尊,一副认真听讲的神态,这就是“听经罗汉”,他的名字叫阿氏多尊者。

在“讲经罗汉”东面的是跋陀罗尊者。因为他面部表情奇特,所以也被叫做“尴尬罗汉”。

在达摩祖师西面的是难提密多罗尊者。瞧他那心宽体胖、一副超然物外的样子,人称“袒腹罗汉”。

在“袒腹罗汉”西面那尊怒目圆睁的是戍博迦尊者。从他怒不可遏的神态上,他被俗称为“愤怒罗汉”。在他的下方是“寂寞罗汉”苏苹陀尊者,一副表情木然的样子。

在整个塑壁中坐在最西头的是半托迦尊者。他表情深沉,仿佛在思考什么问题,所以人们又称之为“沉思罗汉”。

我们现在看到的九尊罗汉像,只是原来保圣寺大雄宝殿中供奉于东西两侧的十八罗汉的一半,而且有多处残损。另外,关于它的作者到底是不是唐代“塑圣”杨惠之,史学界从唐末以前没有十八罗汉,只有十六罗汉以及大雄宝殿建于北宋等方面分析也多有争议。但不管是出自杨惠之之手,还是末人仿杨的风格塑造而成,它那高超的雕塑艺术向人们展示了我国古代艺术家的智慧和才华,极具艺术感染力和文物价值。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它被列入了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罗汉塑壁前,还有两块青石雕刻而成的四面石造像,是六朝时的古物。以前一般置于街心,喻佛无所不在,观照众生。

[叶圣陶纪念馆]。

现在各位来到的院子是叶圣陶纪念馆。这里最初是甫里书院的遗址。192019年兴办新学,把甫里书院改成了甫里小学,后来又改组成为“吴县第五高等小学。

校”,简称“五高”。叶圣陶先生于192019年春,应同学吴宾若、王伯祥之邀到“五高”任教,在这里工作生活了四年多时间。在此期间,他进行了教育改革的实验,创作了许多文学作品,如:《寒晓的琴歌》、《低能儿》等,都是直接取材于甪直古镇而创作的作品。因此,叶老一直深情地把甪直比作自己的第二故乡。1988年2月叶老在北京逝世后,古镇人民为了表现对他的崇敬和怀念,将叶老当年执教的几处旧址重新修缮一新,辟为叶圣陶纪念馆。纪念馆正门门楼上镌刻的“叶圣陶纪念馆”,是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所题写的。

院子东侧的这幢两层楼建筑是当时“五高”的女子部。1919年,叶圣陶夫人胡墨林应“五高”之聘,曾在此担任过三年女子部教师。

院子中部是一间很像方亭的四面厅建筑。这是当年“五高”的博览室,也就是阅览室。现在四面厅当中的桌上放着一只花篮,花篮前安放着叶老的遗容面模,供人们瞻仰。

四面厅西侧是一间鸳鸯厅。当年是“五高”外地教师的宿舍兼办公室。靠北的一侧现已恢复了当年“五高”教师办公室的原貌。

院子北面是一字排开的七间平房,以长廊贯通,这就是纪念馆的展览厅。从东边的序厅开始,分八个部分,以照片、实物、文献资料等展品向人们介绍了叶圣陶先生的一生,以及在教育、文学、出版和社会活动方面的卓越成就。尤其突出介绍了叶老在古镇的工作和生活初情况。

从纪念馆北门出来,我们就来到了叶圣陶墓园。由花岗岩砌成的墓台坐西朝东。碑墙上镌刻着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叶圣陶先生墓”六个鎏金大字。墓台东面有座六角亭叫未厌亭。亭中匾上“未厌”两字是叶老遗墨。叶老早年曾将自己的住所称作“未厌居”。“未厌”二字就是学而不厌,不断追求,积极进取的意思。

[陆龟蒙祠]。

从保圣寺西门出来,这里有一片空地。它的北面是创建于南北朝时期的白莲寺遗址。在白莲寺遗址以西,就是陆龟蒙祠,也叫甫里先生祠。这里原为陆龟蒙的宅园,北宋时建为甫里先生祠。

陆龟蒙是晚唐文学家,苏州人,别号甫里先生。家世显赫,祖上出过两任宰相。陆龟蒙从小刻苦读书,以期学成报国。然而运气不佳,应试不第。在这种怀才不遇的情况下,来到甪直古镇买田隐居了下来。他不顾封建世俗观念,亲自下地干活。这在当时实属可贵之举。务农之余,他也经常泛舟出游,出入江湖之间,写下了许多反映吴地水乡生活的诗歌。作品有《甫里先生集》、《笠泽丛书》等诗集传世。他与唐代诗人皮日休最为要好,世称“皮陆”。另外,陆龟蒙对农具也很有研究,他写的《耒耜经》是研究我国古代农具的重要资料。

陆龟蒙衣冠冢占地约一亩。墓前立有清康熙和同治年间的石刻碑。

衣冠冢边有一清风亭,意思是称颂陆龟蒙“清风亮节”的高雅人品。清风亭旁有一水池,这是当年陆龟蒙养绿鸭的水池。因绿鸭善斗,所以水池又被称为斗鸭池。

清风亭、斗鸭池最初建于北宋年间,明、清时曾经重修过。清同治年间重修清风亭时还在亭中挂了“清风亮节”匾,并立了陆龟蒙的塑像。文革时,再次遭到破坏。现存的清风亭、斗鸭池均为一九八一年以后陆续修复的。其中陆龟蒙衣冠冢和斗鸭池均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斗鸭池东西两旁种有三棵古银杏树,据说是陆龟蒙所植。它们就像三位饱经沧桑的历史老人,苍然屹立于此,见证着古镇的沧桑变迁。

[万盛米行]。

我们现在来到的地方就是叶圣陶先生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中所写到的万盛米行。它的原型是万成恒米行。这家米行是民国初年由镇上沈、范两家富商合伙经营的,也是角直古镇上一家大米行。以前每到新谷上场时,这里门口的河道就会汇集起许多卖谷买米的船,装谷卸米的热闹场面可想而知。

这里五十年代曾改为粮食收购站和粮食仓库。现在为了适应旅游市场的发展,开发古镇的人文旅游资源,将其重新修葺为“万盛米行”,向各位游客再现民国年间小镇米市“前店后场”的风貌。面对河埠的三开间门面是卖米的店铺。高高的木制柜台上挂着“万商云集’’的广告牌。店铺后面是一个很大的院子,地上铺着石板,南北两边廊下陈列着各种种稻用的农具和加工稻米的器具。院后大厅叫“耒耜堂”,“耒耜”原指农具,也借指耕种。

[王韬纪念馆]。

王韬(1828—1897)是中国近代有名的改良主义先行者。他出身于甪直古镇上的一个书香门第,十七岁就中了秀才。1849年,他接替父亲进了美国教会办的。

上海墨海书馆,从事文字润色工作。—一千就是十三年。正当他乏味于平庸无聊的书馆生活时,爆发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第二次片战争:他认为这是他出世报国的机会,于是积极上书“平贼”和“御戎”的方略,希望能得到朝廷的赏识和起用,但终究未能如愿。后来他因化名上书太平天国苏福省一事被李鸿章以“通贼”罪名加以通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他逃到了香港。在香港他主要从事翻译和办报活动。后来又到美国实地考察了两年多时间,清楚地看到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深深感到中国要强大,必须实行改革。1874年,他创办了我国新闻史上第一家以政论为主的报刊《循环日报》,并亲自担任主笔。这期间他还写了许多主张变法维新的论文,在国内外影响很大。王韬的变法主张比康、梁要早二十年,因此,可以说他是近代史上改良主义运动的先驱。王韬晚年生活在上海,曾担任过《申报》的编辑主任,而且还在上海结识了孙中山先生。在上海生活期间,他曾多次返回古镇。我们从他晚年的作品《淞隐漫录》、《淞滨琐话》等都可以感受到他对故乡那份浓浓的眷恋之情。

现在辟为王韬纪念馆的这座清式建筑是王韬去上海墨海书馆做事之前的旧宅。占地约800平方米。其中主厅蘅花馆是一间面阔三间的鸳鸯厅。所谓蘅花馆就是杜衡花。古代常被用来比喻君子和贤达的清高。这里题作馆名是要表示主人的高雅志趣。蘅花馆正中有高大的木刻屏风,上面刻有王韬的主要生平事迹。屏风前有王韬半身铜像。

蘅花馆后有一小巧雅致的后花园,点缀有池水、假山,种有桃、柳、青枫、石榴等植物,给饱经历史沧桑的古宅平添了几分绿意和生气。

[吴东水乡妇女服饰展(沈宅)]。

古镇上塘街上有一座石库门宅院,门前有一座青砖装饰的照壁,上面镌刻着“漪韵”二字,点出了水乡枕河人家的清雅风范。这里原来是民国时古镇名人沈柏寒先生的故居,俗称“沈宅”。

沈宅建于清末同治年间,占地约2500平方米,共分五进。建筑结构精巧,雕梁也极为精细,具有清代建筑的特点。尤其三开间主厅乐善堂是其精华所在,高大宽敞,梁柱凭栏间遍饰雕刻,而且前后重轩,冬暖夏凉,称之为古镇上最豪华的古建筑也一点不过分。

沈家在古镇上是以兴办教育起家的。其祖父沈宽夫于清光绪年间在镇上重建过甫里书院,而沈柏寒本人年轻时曾留学日本,专攻教育学。回到家乡后,把甫里书院改为甫里小学,成为古镇上创办新学的第一人。他还曾经为保护保圣寺唐塑捐过善款,受到古镇人的尊敬。

沈宅第二进现辟为“吴东水乡妇女服饰展”展厅。吴地水乡妇女的服饰以手工土布为材料;凭其特独的裁剪样式和素朴的颜色搭配,显得朴素而娟秀,乡野而淡雅,在江南水乡独树一帜。连穿戴这种服饰的水乡农家妇女也被戏称“水乡少数民族”。

这里展出的服饰,有形状和系法独特的包头巾,有大襟、纽襻、紧袖并且三色拼接的上衣,还有自腰齐膝的短作裙,以及展示水乡妇女灵巧手工的绣花百衲鞋。这些设计独特的服饰,既方便妇女的生产劳动,又能体现出一种水乡妇女健康的美,堪称独特的实用艺术品。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水乡的经济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人们的审美观也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而逐步发生着变化,水乡妇女的传统服饰正逐步从日常生活中淡出,但不管怎样,它作为吴地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对研究吴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萧宅]。

古镇上除了刚才看过的沈宅外,其实还有一处富家宅院,这就是位于中市街的萧宅。萧宅虽没有沈宅那么华丽,却也有几分“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幽深感觉。

建于清光绪年间的萧宅,占地1000多平方米,有五进之深,是古镇上现存最完好的清代民居。原为镇上姓杨的武举人所建,后来卖给了萧冰黎,故称为“萧宅”。萧冰黎是镇上“五高”的教师,还曾与沈柏寒等人一起创办电灯厂,曾任乡议会副会长,为古镇的地方公益事业作出过诸多贡献。其孙女萧芳芳是香港电影演员。现在萧氏老宅中设有“萧芳芳演艺馆”,介绍她的从艺经历以及艺术成就和社会活动等。

萧宅自门楼起,茶厅、楼厅、厢楼和饭厅都整齐地按规制建在同一中轴线上。楼厅虽为主厅,但却不算最高的建筑。萧宅的建筑特点之一是从门楼起,一进比一进高,寓意“步步高升”之意。在茶厅和楼厅前还各有一座砖雕门楼,上面分别刻有“积善余庆”和“燕翼治谋”的门额,都是由清末名士尤先甲题写的。“积善余庆”的意思是积德行善方保五福齐全;“燕翼治谋”则是说要善于为子孙后代谋划人生。

萧宅中原来也有不少雕饰,可惜在文革中遭到了严破坏,现已很难欣赏到其精巧的工艺了。

甪直古镇游记怎么写篇四

真好。这次我们到甪直去秋游。

有2500年历史的甪直小镇,脚下碎石及花岗石铺成的小路纵横交错在古镇街巷间。

进入景区,一直向前步行,会看见一只像麒麟的神兽——甪端。

向左拐就进入了古镇。刚进入古镇我就看呆了。只见中间有一条河道,一直延伸向远方。河上偶尔有船划过,船上不时传来船娘的吴语小调。几座古朴的石板桥错落有致地横跨在河上。真是应了“人在桥上走,船在水中行。”这句话了。两旁临河的店铺一家挨着一家,店里商品琳琅满目,最多见的是甪直的特产萝卜干了。正午的阳光照在树上,又映在斑驳的墙面上,树影婆娑,若隐若现。

穿过一些小巷,走过一些小桥,来到了一座亭子前野餐,大家都拿出零食开始吃了。我拿出了一包糖,快速地拆开纸包。谁知,那颗糖竟被我弹出好远。无奈,只好去捡。糖落在一个长方形的平台上。我登上平台,只见一块碑上刻着“叶圣陶之墓”这几个字。叶圣陶?不是那位著名的作家吗?这时,老师开始整队。我只好作罢,本想瞻仰一番。

参观过叶圣陶纪念馆,我们来到保圣寺,参观了栩栩如生的唐代著名的泥塑罗汉,筋骨见胸,脉络在手,让人不能不感到一种崇高的美。

秋游古镇,让我领略了甪直别样的风光:古朴、典雅……。

甪直古镇游记怎么写篇五

丽江古城,就靠着巍峨的雪山。我去的时候,正好下着蒙蒙细雨,那股久远的味道,夹带着朦胧的诗意扑面而来,着实让人迷醉。这里是石头的艺术世界,窄窄的石头街道,沿着古城,静静地蜿蜒着,铮亮铮亮的。走进小巷,有一种深邃感,两侧的墙壁,带着点褐色,挂着雨珠,滴落下来,就像一首诗轻轻地闯入心间。

城里的古桥也是用石头做的,有一点凹凸不平。桥并不宏伟,但透着灵巧。桥下是清凌凌的水,丝丝水草顺着水流,欢快地摆动着;水道不宽,宛如飘带,飘向远处。那是一种清新的味道。

徜徉于街道,又是另一番景象。两边一排排的木制房子,大多两层,第一层做店铺,第二层住人,整栋屋子都雕刻着精美的花纹,木头的味道弥漫开来,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某些人家是四合院,竹楼围了一圈,中间有一口古井,再倚上一棵树;即便是砖头墙,也别有韵致,深蓝色的墙砖古朴雅致。

远处的雪山,眼前的古城,就这么自自然然地处在一块。诗意,就这么自自然然地充溢着古城。

古城的晚上是热闹的,人潮如流。一过七点,家家户户都灯火通明,店主们士气高昂,各拿出看家本领,向游客介绍土特产。乐器店的姑娘们展示着各自的绝活,有的打鼓,有的引吭高歌。饰品店的服务员则头戴花环,热情迎客。

最受欢迎的要属小吃店了。游客们三五成群,点上一盘烧饼,几串烤羊肉,美美地品尝。还有各种花糕,用花瓣做馅,一口咬下去,甜甜的花蜜便流入嘴里。那是舌尖上美妙的享受。

丽江人好客,热力四射。我路过一间小屋,主人微笑着欢迎我们一起唱歌。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就喜欢热闹,与游客一起载歌载舞。”不一会儿,主人泡上一壶上等的茶,跟我们海阔天空地聊,问一路上的见闻。

闻着茶香,品着清香的茶水,心里暖暖的。

丽江古城,古老、质朴、写意,还有人情味。这味道,沁入心间,必酝酿出一首好诗。

甪直古镇游记怎么写篇六

古镇因桥多,被冠为“桥都”的美称。一平方公里内原有宋、元、明、清时代的石拱桥72座半,现仅存41座。桥型各异,造型独特,有多孔和独孔的石桥,也有拱型和平顶桥等大小不一的.桥,被誉为“桥梁博物馆”实不为过。镇内桥街相连,河水相通,名胜古迹星罗棋布,遍布在每个角落。

另外古银杏也是甪直镇的一大特色。目前镇上有银杏树7棵。著名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先生因爱银杏,其故后,被葬在四棵银杏树(甪直保圣寺)旁,当地政府还专门建了叶圣陶纪念馆,以供人们瞻仰游览。

现在古镇仍旧留有以卵石及花岗石铺成的街道,深巷两旁为黛瓦白墙、木门木窗、宽梁翘脊的古建筑人,多为明清时代所建。古镇区有58条巷子,最深达150米,较罕见。河床上来往小船,络绎不绝,井然有序。

甪直妇女的传统服饰是很有水乡特色的,以梳髻髻头、扎包头巾、穿拼接衫、拼档裤、束裾裙、着绣花鞋而出名,这种着传统服饰妇女站在人群里既亮丽又显眼,被城里人戏称为“苏州的少数民族”。

甪直农村妇女的传统服饰,很富有甪直特色的水乡风格。甪直的农村妇女,她们历来以梳髻髻头、扎包头巾、穿拼接衫、拼档裤、束裾裙、着绣花鞋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服饰。甪直农村妇女上苏州、去上海特别的显眼,被城里人称之谓“苏州的少数民族”。至今甪直地区仍保留着江南水乡妇女传统特色的民族服装。尤其是该镇西部地区40岁以上的妇女仍很流行,在镇上每天都能看到穿着这些传统服装的妇女上街赶集,这也是水乡古镇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镇政府倾注了较多的人力、财力和精力,对古镇进行了大量的修旧如旧工作,恢复了沿街河棚和沈宅、万盛米行、萧宅等一大批古民宅和历史景观,整修了古街道和古桥、驳岸,同时利用古民宅布置了王韬纪念馆、萧芳芳影视艺术馆、吴东水乡妇女服饰馆等景点,使古镇的风情、风貌得到了崭新得体现。

甪直古镇游记怎么写篇七

甪直古镇,美丽而又古老,它是一座拥有几千多年历史的水乡文化古镇。今天,我和爸爸妈妈就一起去目睹了甪直古镇的风采。

半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沿路欣赏风景:路旁的树茂盛极了,天碧蓝碧蓝的,真像一颗被洗净的`蓝宝石。不知不觉,我们就来到了梦寐以求的甪直古镇。

一进门,甪直古镇就迎着笑脸向我们走来。只见“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般的景色出现在我们眼前:河里的水清澈见底,茂盛翠绿的大树、一碧如洗的蓝天,倒映在湖水中,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乌篷船上的姑娘唱着悠扬婉转的歌谣,这时,连鸟儿也静下来倾听她们的歌声。

我们继续往前走。只见在一个不大也不小的角落里挤满了人。我不惊也想过去凑凑热闹。我跟爸爸妈妈打了声招呼,就上前凑过去看。哦,原来是一位制作糖画的大师在制作糖画:他手中拿着一把勺,从锅里舀出刚刚熬好的糖浆,微微倾斜,糖浆便顺着勺沿倾泻而下,在木板上的大理石板上留下了点点印记。不过多久,一只栩栩如生的“孔雀”就在大师的手下诞生了。等糖干了一点,大师再把糖画翻过来,贴上一根竹签,一副“孔雀糖画”就完成了!我不由得啧啧赞叹。

接着,我们还去游览了饰品店、特产店等,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如果以后还有空,我一定还要来甪直古镇玩!

甪直古镇游记怎么写篇八

甪直是我的家乡,那是一个非常美丽,到处都有小桥流水的古镇。

甪直有两多,一是水多,二是桥多。正所谓“水巷小桥多,人家尽枕河”,正是对甪直古镇的真实写照。你到那里去看看就会发现:虽然那儿有许多大街小巷,但这里的河更多,许多人家发、都是住在河边的。

甪直的桥特别多,有多孔的大石桥、独孔的小石桥、宽敞的拱形桥、狭窄的平顶桥,也有装饰性很强的双桥、左右相邻的姊妹桥和方便镇民的平桥,其中两桥相连成直角的双桥有5处。如果一座座认真仔细地数一下,那数量就可以和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比比了。下面我就来给你介绍几座吧。三元桥,俗名三官桥,建于清朝乾隆之前,是花岗岩石梁梁式平桥;万安桥,俗名矮凳桥,花岗岩石砌成梁式平桥,建清朝乾隆之前;该桥与三元桥构成了典型的三步两桥。众安桥,俗名麻皮桥,修茸于清顺治年间;和丰桥,原名中美桥,建于宋代初叶,是甪直镇历史最悠久的古桥,它是拱形结构的,每块桥面石上均施浮雕,图案典雅,雕刻精美耐看,为镇上历史最为悠久的古桥;还有环玉桥等等。

甪直的名胜古迹也很多。其中保圣寺为江南名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梁代,已有一千五百年左右的历史了。寺内的九尊泥塑罗汉,虽历经千年沧桑,仍保存完好。古银杏树也是甪直古老的象征之一。在保圣寺四周有四棵,最大的一棵已一千多年的树龄,高度五十多米,树身三人合抱也围不住。甪直的名胜古迹还有叶圣陶纪念馆,万盛米行......

这就是我的家乡古镇甪直,听了我上面的介绍,是不是很想来玩?其实我还有很多地方没介绍呢,快来吧。

甪直古镇游记怎么写篇九

川直古镇隶属于苏州市吴中区。古镇面积仅为1.1平方公里。古镇北靠吴凇江,南临澄湖,境内水域宽阔,河道纵横,自古盛产稻、麦、淡水鱼类以及席草、菱藕等水生植物,堪称地道的“鱼米之乡”。

古镇不仅有丰富的水乡物产,而且与其它江南古镇相比,它更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气息。古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吴王阖闾、吴王夫差都曾先后在这里营造过离宫。镇西南的张陵山是西汉丞相张苍的墓葬处;唐代诗人陆龟蒙曾隐居于古镇白莲寺西,至今仍保留着他的衣冠冢。古镇自元代创办了甫里书院以来,—直重视教育,培养的秀才文人不计其数。到近代民国初年,古镇更是率先兴办新学,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以及王伯祥、沈柏寒等均在此任教,为古镇培养出了不少优秀人才。

与血脉般蜿蜒于古镇各处的河道水巷紧紧依偎的是一条条古老的石板街以及街道两边依街傍水的水乡民居。古镇人大多临水或面水而居,家与河之间也就只是几步石阶的距离。古镇人从日常的淘米洗菜、浆洗衣物到以舟代步,无一离得开水,似乎一天不下几次河埠头去洗洗刷刷,心里就总觉得空落落的。在这里,家与河的共存,人与水的亲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如果说石板街是古镇的“骨架”的话,那么,一座座跨河连街的石桥,便可以说是古镇的“关节”了。它们不仅沟通了古镇的陆路交通,而且那多姿的造型、画龙点睛的桥联还为古镇的水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古镇上现存各种形状的小桥四十座,均为自宋到清乾隆年间所建的古桥。宋、元古桥一般采用质地松软的武糠石建造,而明代则采用青石造桥,至于用质地坚硬的花岗岩造桥则是丛明末清初才开始的。造桥石材的这种变化,客观上反映出古代水乡造桥技术的不断完善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保圣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梁天监年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了,和著名的“姑苏城外寒山寺”一样,同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历史上,屡次兴废。宋代是其香火最盛期,当时寺内殿宇达五千多间,僧众有千人之多,寺庙范围达半个古镇。到民国初年,寺内建筑几乎全部倒塌,部分寺基改建成了学校。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大雄宝殿倒塌时,毁坏了殿内西壁的罗汉塑像,后经蔡元培、顾颉刚等著名学者文人的倡修,于一九三二年:在大雄宝殿的遗址上建造了古物馆以保护罗汉塑像。解放后,人民政府对古寺进行了整修。现存的古寺山门是—‘九l四年时,按清乾隆年间的山门原貌重修的。山门—卜“保圣寺”三字是当代扫法家费新我先生所题写的。

穿过题有”辅扬显秘”的.:二山门,就可看到天王殿立于院子正中。天王殿建于明代,清末同治年间重修,但仍基本保留着明代风格,其昂嘴斗拱结构就是明代建筑的一个显著特点。但是其步柱的覆盆式柱础,则是北宋遗物。据考证这座天王殿是明崇祯年间在末代殿址上重建起来的。据说,建筑天王殿时未用一根铁钉,连接处完全以榫头相接,可见木工工艺之精巧。殿内原有四大金刚泥塑像,抗日战争时期均毁于日军之手。1956年,天王殿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天王殿庭院北面,就是在大雄宝殿遗址上建立起来的古物馆。院中有古寺的两件镇寺之宝。立于西侧的是一青石经幢,它原立于天王殿前东侧蟠竿夹石旁,用以驱邪降魔。经幢和夹石均为北宋遗物。其实经幢是从唐代开始出现的一种佛教石刻,一般由盖、柱、座三部分组成。柱体上刻有佛像、佛名或经咒。现存青石经幢上的字迹已看不清楚了。在庭院东侧有一只铁钟,高约1.5米,直径1米,此钟铸于明末清初。钟上铸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吉祥语。

古物馆中有著名的塑壁罗汉。馆前廊檐下有厂引任先生所题写的“保圣寺古物馆”匾额。古物馆门楣部上的“九罗汉圣迹”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张汀所书,:据《吴郡甫里志》记载,原大雄宝殿建于;102019年北宋年间,殿内供奉有释迦牟尼佛像和十八尊罗汉,系唐代杨惠之所摹到之处。杨惠之是唐代吴县人,是与唐代“画圣”吴通广齐名的“塑圣”。由于泥塑作品不象石刻木雕那样容易保存,所以杨惠之的真迹作品千年不巧,实属不易。

192019年,史学家顾颉刚应叶圣陶、王伯祥之邀来宾游保圣寺,一堂保存基本完好的唐代圣手之作引起了史学家的注意。到1922年,顾颉刚发现罗汉部委员塑像严重受损兵折将,急待保护,于是四处奔走呼吁,要抢救“一千一百年前的艺术品”。后来在胡适、蔡元培先生的关心和倡导下,成立了“保存用直唐塑委员会”,集资并邀请了徐悲鸿、刘海粟、江小鹳、滑田友等著名的画家和雕塑家来考察研究,拟订保存方案。鉴于原大雄宝殿已倒塌,于是决定在殿址上建造一座古物馆来保存这批珍贵的艺术遗存。

古物馆动工于1930年秋,于1932年秋落成。古物馆原为平顶的罗马式红砖建筑,由于平顶容易积水,五十年代初发现屋顶漏水,于是对古物馆进行了修整,改平顶为坡顶。改成坡顶后,虽能泻水,但与寺庙整体建筑不协调。于是1987年再次对其进行改造,将屋顶改为歇山单檐式。

进人古物馆,迎面可以看到一堂座北朝南的塑壁罗汉。罗汉塑像,在许多寺庙都能见到,或为五百罗汉,或为十八罗汉,但他们几乎都没有任何背景衬托,而着这里则不同。塑壁上除了九尊罗汉塑像外,有山石、云朵和浪花,给人一种如临海上仙山和洞天福地的感觉,九尊罗汉塑像,除两尊像在讨论佛经外,其余均分散而坐,且形态、表情各异,给人以非常形象、逼真和自然的感觉,使整个图案少了一点宗教气息,添了几分人间的亲和力。

高居正中的是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因十六罗汉和十八罗汉中都没有他,所以也有人认为正中的这尊像是梁武帝萧衍,是他被困台城时听天由命的写照。在达摩洞东面的是迦犀那尊者,也叫“望雁罗汉”,浓眉大眼,一看就是印度人。他的衣饰是众罗汉塑像中最华丽的。

在“望雁罗汉”下,有一对罗汉。东面的是诺矩罗尊者,慈眉善目的,像在讲经说法,所以他也叫“讲经罗汉”。那么他在讲经给谁听呢?请看西面这一尊,一副认真听讲的神态,这就是“听经罗汉”,他的名字叫阿氏多尊者。

在“讲经罗汉”东面的是跋陀罗尊者。因为他面部表情奇特,所以也被叫做“尴尬罗汉”。

在达摩祖师西面的是难提密多罗尊者。瞧他那心宽体胖、一副超然物外的样子,人称“袒腹罗汉”。

在“袒腹罗汉”西面那尊怒目圆睁的是戍博迦尊者。从他怒不可遏的神态上,他被俗称为“愤怒罗汉”。在他的下方是“寂寞罗汉”苏苹陀尊者,一副表情木然的样子。

在整个塑壁中坐在最西头的是半托迦尊者。他表情深沉,仿佛在思考什么问题,所以人们又称之为“沉思罗汉”。

我们现在看到的九尊罗汉像,只是原来保圣寺大雄宝殿中供奉于东西两侧的十八罗汉的一半,而且有多处残损。另外,关于它的作者到底是不是唐代“塑圣”杨惠之,史学界从唐末以前没有十八罗汉,只有十六罗汉以及大雄宝殿建于北宋等方面分析也多有争议。但不管是出自杨惠之之手,还是末人仿杨的风格塑造而成,它那高超的雕塑艺术向人们展示了我国古代艺术家的智慧和才华,极具艺术感染力和文物价值。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它被列入了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罗汉塑壁前,还有两块青石雕刻而成的四面石造像,是六朝时的古物。以前一般置于街心,喻佛无所不在,观照众生。

现在各位来到的院子是叶圣陶纪念馆。这里最初是甫里书院的遗址。192019年兴办新学,把甫里书院改成了甫里小学,后来又改组成为“吴县第五高等小学。

院子东侧的这幢两层楼建筑是当时“五高”的女子部。1919年,叶圣陶夫人胡墨林应“五高”之聘,曾在此担任过三年女子部教师。

院子中部是一间很像方亭的四面厅建筑。这是当年“五高”的博览室,也就是阅览室。现在四面厅当中的桌上放着一只花篮,花篮前安放着叶老的遗容面模,供人们瞻仰。

四面厅西侧是一间鸳鸯厅。当年是“五高”外地教师的宿舍兼办公室。靠北的一侧现已恢复了当年“五高”教师办公室的原貌。

院子北面是一字排开的七间平房,以长廊贯通,这就是纪念馆的展览厅。从东边的序厅开始,分八个部分,以照片、实物、文献资料等展品向人们介绍了叶圣陶先生的一生,以及在教育、文学、出版和社会活动方面的卓越成就。尤其突出介绍了叶老在古镇的工作和生活初情况。

从纪念馆北门出来,我们就来到了叶圣陶墓园。由花岗岩砌成的墓台坐西朝东。碑墙上镌刻着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叶圣陶先生墓”六个鎏金大字。墓台东面有座六角亭叫未厌亭。亭中匾上“未厌”两字是叶老遗墨。叶老早年曾将自己的住所称作“未厌居”。“未厌”二字就是学而不厌,不断追求,积极进取的意思。

从保圣寺西门出来,这里有一片空地。它的北面是创建于南北朝时期的白莲寺遗址。在白莲寺遗址以西,就是陆龟蒙祠,也叫甫里先生祠。这里原为陆龟蒙的宅园,北宋时建为甫里先生祠。

陆龟蒙衣冠冢占地约一亩。墓前立有清康熙和同治年间的石刻碑。

衣冠冢边有一清风亭,意思是称颂陆龟蒙“清风亮节”的高雅人品。清风亭旁有一水池,这是当年陆龟蒙养绿鸭的水池。因绿鸭善斗,所以水池又被称为斗鸭池。

清风亭、斗鸭池最初建于北宋年间,明、清时曾经重修过。清同治年间重修清风亭时还在亭中挂了“清风亮节”匾,并立了陆龟蒙的塑像。文革时,再次遭到破坏。现存的清风亭、斗鸭池均为一九八一年以后陆续修复的。其中陆龟蒙衣冠冢和斗鸭池均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斗鸭池东西两旁种有三棵古银杏树,据说是陆龟蒙所植。它们就像三位饱经沧桑的历史老人,苍然屹立于此,见证着古镇的沧桑变迁。

我们现在来到的地方就是叶圣陶先生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中所写到的万盛米行。它的原型是万成恒米行。这家米行是民国初年由镇上沈、范两家富商合伙经营的,也是角直古镇上一家大米行。以前每到新谷上场时,这里门口的河道就会汇集起许多卖谷买米的船,装谷卸米的热闹场面可想而知。

这里五十年代曾改为粮食收购站和粮食仓库。现在为了适应旅游市场的发展,开发古镇的人文旅游资源,将其重新修葺为“万盛米行”,向各位游客再现民国年间小镇米市“前店后场”的风貌。面对河埠的三开间门面是卖米的店铺。高高的木制柜台上挂着“万商云集’’的广告牌。店铺后面是一个很大的院子,地上铺着石板,南北两边廊下陈列着各种种稻用的农具和加工稻米的器具。院后大厅叫“耒耜堂”,“耒耜”原指农具,也借指耕种。

上海墨海书馆,从事文字润色工作。—一千就是十三年。正当他乏味于平庸无聊的书馆生活时,爆发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他认为这是他出世报国的机会,于是积极上书“平贼”和“御戎”的方略,希望能得到朝廷的赏识和起用,但终究未能如愿。后来他因化名上书太平天国苏福省一事被李鸿章以“通贼”罪名加以通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他逃到了香港。在香港他主要从事翻译和办报活动。后来又到美国实地考察了两年多时间,清楚地看到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深深感到中国要强大,必须实行改革。1874年,他创办了我国新闻史上第一家以政论为主的报刊《循环日报》,并亲自担任主笔。这期间他还写了许多主张变法维新的论文,在国内外影响很大。王韬的变法主张比康、梁要早二十年,因此,可以说他是近代史上改良主义运动的先驱。王韬晚年生活在上海,曾担任过《申报》的编辑主任,而且还在上海结识了孙中山先生。在上海生活期间,他曾多次返回古镇。我们从他晚年的作品《淞隐漫录》、《淞滨琐话》等都可以感受到他对故乡那份浓浓的眷恋之情。

现在辟为王韬纪念馆的这座清式建筑是王韬去上海墨海书馆做事之前的旧宅。占地约800平方米。其中主厅蘅花馆是一间面阔三间的鸳鸯厅。所谓蘅花馆就是杜衡花。古代常被用来比喻君子和贤达的清高。这里题作馆名是要表示主人的高雅志趣。蘅花馆正中有高大的木刻屏风,上面刻有王韬的主要生平事迹。屏风前有王韬半身铜像。

蘅花馆后有一小巧雅致的后花园,点缀有池水、假山,种有桃、柳、青枫、石榴等植物,给饱经历史沧桑的古宅平添了几分绿意和生气。

古镇上塘街上有一座石库门宅院,门前有一座青砖装饰的照壁,上面镌刻着“漪韵”二字,点出了水乡枕河人家的清雅风范。这里原来是民国时古镇名人沈柏寒先生的故居,俗称“沈宅”。

沈宅建于清末同治年间,占地约2500平方米,共分五进。建筑结构精巧,雕梁也极为精细,具有清代建筑的特点。尤其三开间主厅乐善堂是其精华所在,高大宽敞,梁柱凭栏间遍饰雕刻,而且前后重轩,冬暖夏凉,称之为古镇上最豪华的古建筑也一点不过分。

沈家在古镇上是以兴办教育起家的。其祖父沈宽夫于清光绪年间在镇上重建过甫里书院,而沈柏寒本人年轻时曾留学日本,专攻教育学。回到家乡后,把甫里书院改为甫里小学,成为古镇上创办新学的第一人。他还曾经为保护保圣寺唐塑捐过善款,受到古镇人的尊敬。

沈宅第二进现辟为“吴东水乡妇女服饰展”展厅。吴地水乡妇女的服饰以手工土布为材料;凭其特独的裁剪样式和素朴的颜色搭配,显得朴素而娟秀,乡野而淡雅,在江南水乡独树一帜。连穿戴这种服饰的水乡农家妇女也被戏称“水乡少数民族”。

这里展出的服饰,有形状和系法独特的包头巾,有大襟、纽襻、紧袖并且三色拼接的上衣,还有自腰齐膝的短作裙,以及展示水乡妇女灵巧手工的绣花百衲鞋。这些设计独特的服饰,既方便妇女的生产劳动,又能体现出一种水乡妇女健康的美,堪称独特的实用艺术品。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水乡的经济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人们的审美观也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而逐步发生着变化,水乡妇女的传统服饰正逐步从日常生活中淡出,但不管怎样,它作为吴地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对研究吴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古镇上除了刚才看过的沈宅外,其实还有一处富家宅院,这就是位于中市街的萧宅。萧宅虽没有沈宅那么华丽,却也有几分“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幽深感觉。

建于清光绪年间的萧宅,占地1000多平方米,有五进之深,是古镇上现存最完好的清代民居。原为镇上姓杨的武举人所建,后来卖给了萧冰黎,故称为“萧宅”。萧冰黎是镇上“五高”的教师,还曾与沈柏寒等人一起创办电灯厂,曾任乡议会副会长,为古镇的地方公益事业作出过诸多贡献。其孙女萧芳芳是香港电影演员。现在萧氏老宅中设有“萧芳芳演艺馆”,介绍她的从艺经历以及艺术成就和社会活动等。

萧宅自门楼起,茶厅、楼厅、厢楼和饭厅都整齐地按规制建在同一中轴线上。楼厅虽为主厅,但却不算最高的建筑。萧宅的建筑特点之一是从门楼起,一进比一进高,寓意“步步高升”之意。在茶厅和楼厅前还各有一座砖雕门楼,上面分别刻有“积善余庆”和“燕翼治谋”的门额,都是由清末名士尤先甲题写的。“积善余庆”的意思是积德行善方保五福齐全;“燕翼治谋”则是说要善于为子孙后代谋划人生。

萧宅中原来也有不少雕饰,可惜在文革中遭到了严破坏,现已很难欣赏到其精巧的工艺了。

甪直古镇游记怎么写篇十

读罢一本厚厚的《江南小镇》,立起身,回想余秋雨那精彩的笔墨,一边望着窗外,窗外正下着蒙蒙细雨。

眼前不免浮现出典型的江南小镇的图景来:烟雨笼罩着精致的小桥,桥下水流潺潺;油纸伞下远远的身影,滴水的屋檐下一行深浅不一的小坑,空气中弥漫着悠远而宁静的文化气息。

我的老家在徽州,黄山脚下一个古老的小镇,以徽商闻名于世。古色古香的徽州,已是世界文化遗产,白墙黑瓦青石板,简洁的线条勾勒出古镇的质朴与纯正。

江南小镇有着它特有的安详与宁静,这断不是在喧哗吵闹中所能找到的。游人的脚步总是无意中打乱了它,要欣赏与品味真正的徽州,只有在游人稀少之时。

让我们先用耳朵来感受这古老的徽州,去仔细听。最大的动静当然是流水敲击两岸的声音,叮叮咚咚奏出一首永不停息的舞曲。水是江南小镇的特色,没有水,就失去了它的精髓。徽州小镇水网纵横,水串起了徽州的精气神。水声背后,你也许还会听到织布机发出的有节奏的沙沙声,院中劈柴的啪啪声,而最有趣也最吸引人的声响莫过于那“当当”的弹棉花声,棉匠熟练地给这一单调的工作增添了音乐的魅力。棉絮在空中飞舞,仿佛正在跟随那明快的节奏翩翩起舞。

再让我们睁开眼睛,用我们最具欣赏力的器官来领略徽州的风情。走在青石板铺成的不足5米宽的小道上,两边是高高的石灰墙,脚下发出的咯噔声不停地被反射,被折射,让人禁不住想用双脚创作音乐。古建筑的风韵让人过目不忘,早年徽商斥巨资建成的那座小楼,室室相通,厅厅相对,雕窗画栋,让人不由赞叹先人创造的建筑典范。

雨中的徽州古镇更是别有风味,镇上又是另一幅诗情画意,雨的滋润让古镇平添了几分生气。雨点温柔地落在百年的老屋上,轻轻地拍打着青瓦,白色的墙被雨打湿后,一块是灰,一块是白,中间和谐地过渡,每一面墙似乎都成了幅大写意风格的泼墨山水画。雨水顺着一块块瓦向下流,落在青石板上早已形成的小洞中,击起的水花四下溅开,如果将画面定格,溅起的水花就像一顶晶莹、剔透、镶满钻石的水晶皇冠。溅起的水珠落在周围已湿透的石板上,击起更小的水花。

我喜欢生活在小镇上,享受古镇的每分每秒,古镇总给入一种感觉'一种只有小镇居民才有的感觉,静谧而幽远!

甪直古镇游记怎么写篇十一

若你来到江南,定要来趟甪直。来看看甪直的巷,百转千回的巷。

春意盎然,阳光暖人,原是个出游的好日子,可来甪直,倒不如选个细雨霏霏、花凋叶垂的暮春日子。那时,你可要撑上一把油纸伞,踱入一条小巷。烟雨迷蒙中,轻轻抬起雨伞,你可看见身着蓝色旗袍的女子,手撑油纸伞,从迷离的雾气中走来。

女子低着头,缓缓地走来,或者说飘来。她的脚轻落在湿润的青石板上,悄然无声,却掩饰不住落脚时的停滞,一如你看不到的她的双眸,定含着淡淡幽愁。你凝视着她,穿越这条小巷,直到那抹蓝色消失在白茫茫中,心中会有些怅然吧!这便是甪直特有的雨巷——幽幽多情的巷。

若是在干冷的冬日来,也一定不虚此行。甪直的冬日虽寒冷,但却总是阳光充沛。

和老人们迎面而坐的,常常是些四五十的婶婶,头上略有银丝,但眼力依旧甚好。看她们手下不停地穿针引线缝鞋面,周围收进去再缝上一匝,大头针在鞋底上戳好一圈的眼,她们的手巧极了,家里的人大多也爱穿手制的鞋,鞋里有暖暖的阳光、暖暖的情。

过了这巷口,再到那边,又是另一番景象。一位师傅手腕间绕着一圈黄带,那是有名的粽子糖,他揉拉一番,糖随着他的动作被拉伸、对折、拉伸、对折,或套在两手之间,用手腕作力于糖上,糖才因此极具韧劲,软却不稀。最后切好,待它干后,便成了粽子干糖。这是苏州有名的特产。

这是复杂幽深的巷。

甪直的巷,百转千回,若你来了,定要去寻一寻,去走一走。

甪直古镇游记怎么写篇十二

游甪直不仅仅是因为她有“神州第一水乡”之誉。江南有很多的水乡古镇,苏州自古以来便是“小桥、流水、人家”的典范。苏州的古镇,如周庄,如木渎……她们总有很多相似之处,枕河而居的生活,它的每一个角落,每一种气息都似乎直接从久远的岁月里流淌而来,流淌着安静、纯粹和幽雅,让人留恋。第一次游甪直,是学校组织的一次工会活动,作为一个教师的我,思想里最迫切的倒是盼望着追寻叶老在甪直的足迹。

记得那是秋日的一天,天高、云淡、气爽。当我们的车抵达甪直时,可能好多游客还在途中呢!

下了车,我便按照自己预先的计划,独自朝万盛米行方向而去。“万盛米行的河埠头,横七竖八停泊着乡村里出来的敞口船,船里装载的是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齐船舷的菜叶和垃圾给白腻的泡沫包围着,一漾一漾地,填没了这船和那船之间的空隙。河埠上去是仅容两三人并排行走的街道。万盛米行就在街道的那一边。”我几乎是在熟背着课文《多收了三五斗》的开头。

第一次读《多收了三五斗》是在师范的文选课上,当时对叶老逼真的环境描写与人物刻画倍感亲切与钦佩。走近万盛米行了,就见斗大的“米”字招牌仿佛在招揽着游客。万盛米行的门面为三开间朝西店铺,面对河埠,是“前店后场”的格局。店前的河埠头,就是过去装卸谷米的码头。走进万盛米行,店铺内有售粮柜台,店铺后便是宽敞的石板大院,两廊陈列着旧时的各式稻作农具和加工谷米的器具,可以说是集江南农具之大成。

在万盛米行里漫步一圈后,出门再看看河埠头,看看微波轻漾的河道,不由想象起小说中所描绘的热闹场面,想起当年米市的情景风貌,耳边仿佛又听到码头前的鼎沸人声,还夹杂着旧毡帽朋友无奈的叹气。是呀,也想想自己当年读叶老的《多收了三五斗》时的诸多感想,正是从读《多收了三五斗》开始,又去读叶老的《记金华的两个岩洞》、《景泰蓝的制作》、《稻草人》、《倪焕之》等一系列著作。在自己“为文”的道路上,叶老用他的文字告诉了我很多很多。

离开万盛米行,我便去寻找叶圣陶纪念馆。

纪念馆是他当年执教的旧址。进入馆内,首先看到的是一尊一代师表叶圣陶系着鲜艳红领巾的半身塑像,其后便细细瞻仰陈列的大量图片、书籍、实物。

漫步馆内,时间又仿佛回到了1917年早春,那个青年叶圣陶应甪直镇县立第五高等小学校长吴宾若的邀请,来到甪直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他和进步青年一起,改革教育,在学校里自编各种课本、将课堂搬到大自然中、创办学生农场、辅导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这一思想就是在这儿形成的,并且开启了他后来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

叶老从此与甪直结下了不解之缘,亲切地称之为“第二故乡”,而古镇也因此有了生动和灵气。

在墓前银杏树下追忆叶老,作为一个教育的后来者,我在想,我该如何“为师”呢?

又游览了甪直的几个名胜,再回到古镇的入口处时,已到了集合的时间,在那个独角的兽物端坐的地方,一个老人告诉我,那叫甪端,是一种祥兽。

今天,在甪直,我追寻叶老的足迹,让我也记住了甪直这个“难识的地名,难忘的水乡”。

甪直古镇游记怎么写篇十三

大年初二的天气好得像春天,阳光下头暖融融的,舅舅开车带着我们一大家子七口人去逛甪直古镇。甪直属于苏州市,不在上海,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才到达了那里。

甪直古镇是“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古镇,有好多条小河流分布在小镇上。河多小桥自然也多,走一小段路就会有一座小拱桥。古镇上小巷子也多,节日里的游人把每条小巷子都挤得满满当当的。小孩子走路的时候一定要牵着大人的手,不然很容易被挤散呢。古镇上的路是用大小不同的石板铺成的,小拱桥也都是用石头搭建的,小巷子里的路面走上去特别凹凸不平,都是用一块块小青石拼成的。黑瓦白墙、红灯绿柳的古镇人流如潮,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

古镇上的居民们沿着小河两岸开了好多的小铺子,有的是卖粽子糖的,有的是卖酱菜的,有的是卖手工艺品的,有的是卖小吃的,还有的是帮游客拍古装照的……经过小吃铺子,一闻到臭豆腐的味道,我的肚子就“咕噜咕噜”地叫了,我心里想着:“噫?早饭刚吃过没多久呀,怎么闻到这么臭的味道,也会觉得饿呢?”一抬头,舅舅已经挤出小吃铺端着碗臭豆腐到我面前了,虽然我不喜欢吃臭豆腐的,可是……先不管三七二十一了,尝尝再说,一口咬下,哇~好好吃啊!从吃下去的那一刻起,我就爱上了这古镇上的小小美食喔!除了臭豆腐,还有海棠糕,看着做糕师傅浇面糊、包豆沙、抹蜂蜜、翻饼面、摆蜜饯、洒糖粒一步一步从特制的器具中烘烤出来的点心,感觉看着就特别的好吃。

古镇上还有许多有特色的文化馆、古宅、名人纪念馆,像江南文化园、万盛米行、沈宅、王韬纪念馆等等,由于春节假期里的游人实在太多,统统都挤得人山人海的,所以我都只能在门口匆匆瞟了一眼,期待下次有机会再去游玩喔!

甪直古镇游记怎么写篇十四

甪直镇隶属于江苏省苏州市美中区,是一座与苏州古城同龄,具有250年历史的中国水乡文化古镇。

走进古镇,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弯弯的小河,河水清澈见底,还有许多小鱼在自由自在地游玩。河的两边是两排用木头做的房子,这里的房屋大院都是红砖红瓦,保持着古代建筑的风格,一看就让人有一种古朴、幽静的感觉。

每隔二十米就有一座石桥。桥的下面是一个半圆形孔,这个孔和它水中的倒影合起来就像一个圆圆的大月亮。我们走过了石桥,被一座庭院吸引。庭院里有茂密的'树林,在树林之间有座假山,这个假山有一个山洞,大概有两三米高。穿过山洞,我们看到了许多泥人。它们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有的在搬运食物;有的在弹古筝;还有一个小朋友正扑向爸爸的怀里。

林子里长满了灌木,树与树之间爬满了青藤。藤枝盘上去,藤蔓垂下来,碧绿葱葱,生机勃勃,仿佛唱着一首绿的歌。头顶上,浓密的嫩叶遮拦着傍晚的阳光,于是这林子间荡漾着、充盈着绿的柔光。

庭院、树木、小桥、流水,构成了一副如诗如画、独具特色的园林奇观。我多么希望时间就此刻停住,让我沉醉于甪直古镇的美景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