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我身边的民族团结小故事如何写(实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0 12:29:20 页码:11
我身边的民族团结小故事如何写(实用11篇)
2023-11-10 12:29:20    小编:ZTFB

总结是我们对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进行梳理的重要步骤。完美的总结应该有具体的数据和案例支撑,增加说服力和可信度。通过阅读他人的总结范文,我们可以开拓思路,丰富自己的表达方式和用词选择。

我身边的民族团结小故事如何写篇一

2月7日,民族团结故事会在乌鲁木齐天山区幸福路片区的14个社区启动。前来参加的小朋友们有的讲校园里的事,有的讲邻居间的事,有的讲少数民族习俗,还有的跳起了舞。

当日上午,在幸福路南社区的民族团结故事会现场,20多名小朋友带来了精心准备的故事和节目。大家讲故事不限时间、不限内容,只要跟民族团结有关都可以。

8岁的吾尔兰·赛尔兰穿了一件小西装,还特意吹了头发。他带来的是自己的故事。

2018年春节假期的一天,因为爸爸出差,吾尔兰·赛尔兰和妈妈两人在家,凌晨两点暖气管突然爆裂。

“当时水都流到了卧室,我和妈妈都特别害怕。妈妈敲响了邻居家的门,邻居全家都来帮忙,帮我家把暖气管修好,还把湿透了的地毯拖到了门外,忙了一个多小时……从那之后,我们两家关系特别好,我还与邻居家的儿子成了好朋友。”

吾尔兰·赛尔兰的故事赢得了台下一阵掌声。吾尔兰·赛尔兰的妈妈沙勒塔娜提·木拉提,她特别鼓励孩子参加这样的活动,既锻炼了孩子能力,也让民族团结的种子从小种在孩子心中。

幸福路南社区党支部书记罗明祥介绍,社区故事会一周举办一次,除了讲故事,他们还将结合为南疆孩子捐赠衣物、参加义务劳动等形式,丰富故事会内容。

我身边的民族团结小故事如何写篇二

蒙古族的奶茶和手把肉、回族的油香和馓子、汉族的炒菜和饺子、达斡尔族的柳蒿芽汤、鄂温克族的奶干、满族的沙琪玛……错落摆开的4张餐桌上,堆满诱人的美食。

精致的回族绣花帽、华丽的蒙古袍、庄重的鄂温克袍、艳丽的达斡尔绣花坎肩……身着民族盛装的40多口人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飘荡在小院的上空。

这是内蒙古自治区陈巴尔虎旗巴彦库仁镇夏民山家的一次普通聚会。头戴回族白色圆帽的夏民山骄傲地说:“我们家由回、汉、蒙古、达斡尔、鄂温克、满共6个民族组成,45口人,三代同堂。”

多年来,这个大家庭的.成员在嘘寒问暖的日常交往中,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在柴米油盐的寻常日子中,增进了彼此的感情;在大大小小的家庭事务中,促进了理解与包容……夏家民族团结的幸福生活,像草原上的莫日格勒河一样潺湲长流。

“湖水平静,鸿雁就平安。”生活在内蒙古的人们深知这句蒙古族谚语的道理。如果说中华民族大家庭是皎洁星空,那么每一个小家庭就是闪烁其间的星辰。有了一个个像夏家一样汇聚民族团结大爱的小家庭,中华民族大家庭才能如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如吸铁石那样牢牢吸在一处。

我身边的民族团结小故事如何写篇三

我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父亲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来到和布克赛尔,那时的父亲还不到20岁,县里汉族人还很少,和父亲要好的都是少数民族牧民,渐渐地父亲就成了他们的汉族儿子,父亲学会了一些常用的蒙古语、哈萨克语,学会了骑马、赶马车,学会了做手抓肉、抓饭,也学会了和那些蒙古族、哈萨克族叔叔大碗喝酒,大块吃肉。

小时候,家里来客人也大多是少数民族,上世纪八十年代还是物质生活相对匮乏的年代,可那些叔叔、阿姨来时总会给我带上一些“好吃的”比如:糖块、奶疙瘩等,而妈妈也总是会给他们回赠一些蔬菜、苹果之类的。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糖真的很好吃,奶疙瘩也很香。

上学、工作中周围有很多的蒙古族、哈萨克族同学、同事,他们都很善良、朴实。上中学时,有一位哈萨克族女同学我们每天一起上学,相互帮助,结下深厚的友谊,直到现在都是好朋友;刚参加工作时在牧场工作,我再一次感受到了少数民族同事的热情、善良和朴实。那时吃住在牧场,有时食堂会不开饭,但我从来都没有挨饿,因为我有善良、朴实的蒙古族、哈萨克族同事,他们或是把我请到家中或是会把热气腾腾的饭菜送到宿舍,当然还有一小壶醇香的'奶茶。

我喜欢少数民族饮食、喜欢少数民族文化,喜欢高亢、优美的民歌,喜欢和各民族的同事朋友和睦相处,这是因为我对和布克赛尔、对和布克赛尔的各族人民都有一份深深根植于心的感情,我感谢生我养我的这片热土,天蓝草绿、水清肉肥、矿产丰富;感激那些帮助过我的各民族朋友,热情、善良、质朴;只愿美丽、富饶的和布克赛尔明天更加美好!

我身边的民族团结小故事如何写篇四

今年9月,和往常一样,我和小伙伴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来到学校。然而,开学第一天的班会课上,班主任告诉我,本学期的汉语文老师换成了一位新来的汉族老师——滕钰萍。听到这个消息后,同学们议论纷纷,大家开始猜想新的汉族老师会是怎样的一位老师。

终于,在星期一的汉语课上,我们第一次见到了她,和印象中老师的样子一模一样:表情严肃,很少笑。唯一让我喜欢的是,她写的一手漂亮的好字。但是这都不会对我们形成多大的影响,大多老师都不喜欢我们这个班,更别说一个不会维语的汉族老师了,因为我们班里有一个男孩子,叫艾克拜尔,比起其他孩子来说,他显得格外调皮,总是在课堂上捣乱,尤其在汉语课上,用维语故意扰乱课堂秩序,常常惹得其他同学哄堂大笑,以前的每一个汉语老师都对他无可奈何,我们大家都习惯了。

要是在汉语文自习课上,都由他来维持班里的纪律,每周汉语晚自习后的整队回宿舍也由他来负责。我们慢慢地发现艾克拜尔在发生着变化:汉语课上表现的非常积极,自习课上也不再是讲话捣乱,而是早早地完成自己的作业以后,监督其他孩子做汉语作业,并向老师及时汇报情况,他的汉语也越说越好了,滕老师也总是表扬他,就连我们的班主任老师都说他进步很大。感受到他的变化以后,同学们都开始向他学习,并且服从他的管教。我们的汉语课也越上越顺利,滕老师也没有以前那么严肃了,但她对我们学习汉语的要求还是很高,她会利用课余时间帮我们学习汉语,经常给我们讲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同时,她也让我们教她学习维语,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我们的汉语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现在,我们都很喜欢汉语老师,她就向我们的一个大姐姐一样,虽然她不懂维语,但是听着我们不流畅的汉语,她总是那么有耐心,也总是能明白我们想要说什么,这也许就是一种心灵的交流吧。虽然我们属于不同的民族,没有共同的语言,但是,我们是一家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我的演讲已接近尾声,虽然我的故事并不是多么的感人,但是,从这些小事中让我真正的体会到了不同民族之间那份真挚的感情。作为一名小学生,虽然我做不出像大人那样伟大的事情,但我会从小事做起,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为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出一份力。我的演讲到此为止,但我们和老师之间的故事还在继续。

我身边的民族团结小故事如何写篇五

这天,家住在公园街社区世纪名门小区的潘永新先生正在发展乡街8巷散步,这时迎面开来一辆车,为避让车辆,他在匆忙往路边躲避时头部不慎撞在路边电线杆的角铁上,当时就血流不止,情况非常紧急。这时,正在院门前乘凉的古苏木大姐看到了这一幕,赶紧招呼左邻右舍的姐妹们出来帮忙。她们一边帮潘先生清洗脸上的血水,一边找来干净毛巾按压伤口,并立即护送潘大哥去附近的医院进行伤口缝合包扎。

伤口慢慢愈合的潘先生,深受感动,他特意找到公园街社区居委会,邀请社区少数民族干部当翻译,一同前往给予他帮助的维吾尔族大姐家,表达他诚挚的谢意。

潘先生说:“感谢这两位维吾尔族大姐在我遇到危难的时候及时伸出援手,虽然她们认为这只是举手之劳,却在我和我的家人心中种下了民族团结的种子。今后,我要向这两位大姐学习,说有利于民族团结的话,做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用自己的行动为民族团结事业添砖加瓦,让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之花永远开放”。

“熟啦,熟啦!快来快来,大家快来尝尝我的包子!”阿米娜姐姐一边招呼一边端出了热气腾腾的包子。

“包子是羊肉,白菜馅儿的,真香”。伊宁市档案局、市委党校驻萨依布依街道普夏依曼社区工作队的古哈尔高兴地说道。

这已不知道是第几次吃阿米娜姐姐包的包子了,自驻社区以来,阿米娜姐姐就是我们的邻居。她四十多岁,中等身材,微胖,每天都非常热情的用汉语和我们打招呼。

阿米娜姐姐是社区保安巴图尔·阿布都苏的妻子。记得工作队刚进驻社区时,吃饭的地方没着落,工作队员每天就吃一些零食,泡面,阿米娜大姐把这一切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上。晚上,她为工作队端来了一大盘子热气腾腾的包子,这是她忙了一个下午的成果。队员们有些不好意思,她看到队员们有为难情绪,便用汉语说道:“既然大家都成了邻居,以后就是一家人,一家人就应该吃一家饭”。看着阿米娜姐姐诚恳的眼神,队员们不约而同地拿起了包子,此时的阿米娜大姐笑得更加灿烂了。

此后的日子里,阿米娜大姐会经常邀请队员到她家里吃饭,问想吃什么。此时大家都会异口同声的答到:“阿米娜艾坦,我们要吃包子!”

2007年8月的一天我母亲突然生病了,当时我很着急,四处寻求帮助,就在那时我的一位朋友给我推荐了一位汉族医生。在邻居的帮助下,我和母亲乘坐三轮摩托车,到达加尕斯台村卫生室。医生郝乐沛和我的亲戚一样一边给我安慰,一边检查母亲,进行治疗。在他的关心和耐心的治疗下,我母亲病很快就好起来了。从此以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联系,经常交流,传统节日互相到家拜年,我之间建立了很深的友情,我们就成好兄弟了。

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他及时给了我帮忙,他还说:“我们已经是兄弟了,有什么困难就找我,我能帮助的一定会帮助。”

有一天,我们村的古丽布斯坦生病了,他的老公跑到村委会找我说:“家里非常的困难,没办法治疗妻子的病”,当时我跟郝乐沛联系,告诉他古丽布斯坦的情况,他听到我的话很干脆的说:“救人命重要,快把她送到我医院”。郝乐沛看古丽布斯坦的情况很严重,赶快把她送到伊犁州医院,在郝乐沛的及时帮助下古丽布斯坦的病终于治好了。

他就是这样无论是谁需要帮助,及时给他们帮助,所以大家就说他是一个善良、喜欢帮助别人的好大夫。

我身边的民族团结小故事如何写篇六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壮美的天山,高洁的雪莲,孕育着新疆各族儿女,在共同团结奋斗的历程中,各民族结成的是牢不可破的血肉纽带和兄弟情谊,凝结的是各民族心手相连的真情实感。正是这份荣辱与共、唇齿相依的感情,才使得大家像石榴仔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我是土生土长的托克逊人,去年年底进入托克逊能化工作,刚分到班组,班长就给我安排了一位汉族师傅教我工作上的技能,我是维吾尔族,他是汉族,工作中要用普通话进行交流,虽然我上的是汉族学校,可是普通话说的并不是特别好,每次我不知道某个设备要怎么用普通话表达或者感觉自己的发音不太标准的时候都会问师傅,他总是一遍一遍的教我,直到我记下了为止,当然在工作闲暇时间我也会教师傅几句简单的维语,现在我们见面基本上都能用维语相互打招呼了。班组里一共二十几个人,可少数民族加上我一共才三个,但在这样的班组里我并没有一点不适应,反而很喜欢这个班组,因为在这里我有家的感觉,我在原料岗位上,最近料场进车比较多,而且又有新厂家的石灰石进来,所以一直都比较忙,有时候甚至错过打饭。等忙完才想起来饭点都过了,赶紧跑到二楼去打饭却发现打饭的人已经走了,可饭盒里已经打满饭了,饭盒旁边还放着一碗绿豆汤,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一般情况下夜班进车比较少,就有更多的时间来学习,我一直对窑体的知识比较感兴趣,而夜班的时间就是学习窑体知识的好时候,等窑上岗位的`人忙完在二楼休息的时候我就会去问一下窑体方面的知识,而他们也很乐意为我讲解,上料系统,冷却系统,驱动系统都已经学过了,而且都做了笔记,接着和他们约好下个夜班给我讲解废气系统,虽然我是原料岗位,可我觉得多学一些东西肯定有用,技多不压身嘛。前一段时间发生的一件事情让我非常感动,我奶奶已经九十几岁了,身体也一直不是很好,有天突然觉得特别不舒服,我把奶奶送到了医院,请了几天假来专心照顾生病的她,那天我突然接到了工会小组长辛怀权的电话,他告诉我他在医院楼下,问奶奶在哪个病房,我赶忙跑到楼下,看到班里的人基本全都来了,我感动的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奶奶看到他们也十分高兴,一个劲的告诉我遇到了一帮好同事。我也真心觉得能在这样一个班组里工作特别幸运。

生活在新疆,谁还没有几个少数民族朋友?生活在新疆,谁还没有几个汉族伙伴?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论是在乡村,还是在城市,少数民族和汉族互做邻居的比比皆是。如果让我们讲讲邻里关系,“热情好客,彼此尊重。”一定是大家共有的话题。民族团结的故事平常而又温馨,多的讲也讲不完。在我们的生活中涌现出许许多多民族团结的感人事迹:有为抢救少数民族孩子而从自己身上取下13块皮肤的吴登云;有为抢救素不相识的汉族女大学生挺身而出的艾尼·居买;有为挽救尿毒症晚期的维吾尔族学生毛兰江·吾麦尔;无偿捐赠一颗肾的汉族女青年王艳娜;有新疆首届十大杰出母亲阿尼帕含辛茹苦收养了汉、回、维吾尔、哈萨克四个民族10个孤儿,这些事迹早已深深印在各族人民的心中,他们的精神传遍了天山南北,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新疆各族人民。

在新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我们是多么幸运,出生在这样一个繁荣富足、和平美好的时代;我们是多么幸运,和许多不同的民族生活在一起,感受着不同的文化,创造着共同的未来!

我身边的民族团结小故事如何写篇七

我们家是民族团结示范的大家庭。父亲是哈萨克族,母亲是回族,还有俄罗斯族混血的奶奶,汉族的姑父,维吾尔族、蒙古族的嫂子,家里的人相亲相爱,慢慢地语言相通,歌舞相融。

还记得,父亲突发脑溢血,当时可把妈妈和我吓坏了,家里亲戚赶忙过来抢着看护、送饭、安慰我的妈妈,妈妈经常躲在门后面偷偷地流下感激的眼泪。如今,爸爸在全家人的帮助下康复了,虽然腿脚不是很灵活,但有时候和爸爸妈妈走在街上,爸爸还会快走几步转身笑我和妈妈磨蹭了!

民族团结是一缕春风、一泓清泉、一颗温暖的舒心丸、一剂催人奋进的强心剂,各民族互相尊重,互相帮助,才会有社会的稳定,才会有国家的.进步,才能实现中国梦。

我们是多么幸运,出生在这样一个繁荣富足和平美好的时代;我们是多么幸运,因为和许许多多不同的民族生活在一起,感受着不同的文化,创造着共同的未来。

请您环顾四周吧!因为民族团结就在你我身边!

我身边的民族团结小故事如何写篇八

梁立伟是我们身边一位普通的大叔,但他的身影却常常出现在各族同胞需要的地方,他用自己的凡人善举生动践行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理念,他把对各族同胞的爱,细润无声地洒在了这片多民族共同居住的科尔沁大地上。

(一)心心相印一家亲。

1957年,梁立伟出生在开鲁县的一个蒙汉融合之家。父亲梁贺是土生土长的蒙古族,是建国前参加革命的共产党员,后因伤转业到地方工作。父亲蒙汉兼通,常年下乡,深得各族同胞拥戴。母亲王秀君是一位汉族针灸科医生,她用一根神奇的银针为病人解除病痛,常有患者登门来家求诊。

梁立伟小时候,有一位姓杨的回民大姐常来家里找母亲针灸,时间长了,她们便以“姑侄”相称。杨大姐命运多舛,遭遇了丈夫车祸病故,多年来,无论大事小事她都和梁母商量,梁母帮她拿主意、想办法。在梁母病危之际,还嘱咐这位毫无血缘关系的“侄女”:“你体质弱,爱闹病,我在医院帮你联系了一位热心肠的医生,你们可以交个朋友。你家里孩子多,一旦有个头疼脑热的,医院有个熟人好给你出出主意!”杨大姐紧紧握住梁母的手,涕泪横流:“大姑,您现在身体都这样了,还在为我今后的日子操心,您让我说啥好哇,您简直比我的亲妈还要亲呐!”

梁母走了,梁家与杨大姐的亲情却没有中断。杨大姐的孩子结婚,梁立伟以娘舅的名义送上了一份贺礼。每年开斋节,杨大姐都会来到梁家看望“姑父”,还不忘带上一份“油香”。梁家人深知“油香”是回族同胞重大节日才会制作的尊贵食品,这份礼品浓缩了他们跨越了半个多世纪亲如一家的情谊,从普通的医患关系演变为特殊的亲情,这情谊春风化雨,浇灌在蒙汉回三个民族的心田,绽放出艳丽的民族团结之花。

平反之后,有些关系很好的亲友对他遭受一些干部的打骂心里总有些不忿,梁贺对他们说:那都是一些年轻的同志,谁还不犯点错误,改正就行了,已经过去的事儿了,就不要再计较了。再说了毛主席不是教导我们说,要搞好民族关系,巩固好民族团结嘛!老党员云淡风轻的几句话,让很多同样遭受迫害的民族干部得以释怀,重拾初心,在之后的生活中依然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梁父如草原般博大的胸襟和梁母的医者仁心,都深深感染着梁立伟。他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深深感受到了“我们是一家,不分你我他”的民族情谊。

(二)捐往灾区的“特殊党费”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梁立伟第一时间通过单位和社区向灾区捐款。一天,梁立伟在电视上看到51岁的邱光华大校驾驶直升飞机抢险救灾时飞机失事的报道后,梁立伟在敬佩之余心里暗自羞愧:邱光华作为中国第一批少数民族飞行员,不顾个人安危牺牲在一线,同样是民族干部,我退居二线,啥也做不了,自己必须也得干点啥!梁立伟在报纸上看到关于动员广大党员向灾区自愿缴纳“特殊党费”的倡议书,他和老伴儿念叨:“中央组织部号召党员捐特殊党费呢。”老伴儿虽然嘀咕着:“咱儿子刚毕业,女儿还在上大学,今年冬天的取暖费还没有着落。”但“知夫莫若妻”,还是支持他捐献了特殊党费。后来,梁立伟收到了中央组织部开具的收据。这张珍贵的收据,是梁立伟是一个普通党员对党组织号召的热忱回应,更是一个身在边疆的民族干部对四川同胞们的守望相助。

(三)兄弟般的民族情谊。

梁立伟是出了名的孝子。父亲脑血栓导致全身瘫痪,梁立伟随侍在侧。但是照顾父亲和工作无法兼顾,于是,下岗职工关富便走进了他们的生活。

关富是一名退伍老兵,来到梁家后,精心照顾梁父,不嫌脏不怕累。梁立伟知道关富家庭负担重,每月给他开1600元工资,这份工资在当时是略高于其他护工的。伺候病人的活没人愿意长干,可关富感念梁立伟对他的信任和情谊,在梁家一干就是4年,直到梁父去世。处理完父亲的丧事,梁立伟又操心起关富的生计:“老父亲走了,你今后有啥打算啊?”关富说:“这几年你和老父亲体恤我,工资给的高,我攒了点钱。谁成想媳妇又得了癌症,把家里积蓄都花光了!现在媳妇治病、两个孩子上大学,花钱的地方太多了。我倒是想蹬个三轮车拉拉活,可是连买车的本钱都没有。”梁立伟重重地拍了拍关富的肩,鼓励他说:“老弟,你要是决意蹬三轮车,本钱哥给你出!”

梁父的丧葬费结算回来时,梁立伟当即留出10000元,包好了送到关富家,让他买三轮车谋生路。关富这个硬汉捧着钱,哽咽着说不出话来。后来得知梁立伟做了手术,关富心里日夜惦记,梁立伟出院回家后,关富第一时间来到梁立伟家探望,他心疼地握住梁立伟的手,两位老人百感交集,泪水肆意奔流,用几十年的深厚友谊将这首团结友爱的赞歌唱响在科尔沁大草原。

(四)用真情和行动浇灌民族之花。

开鲁是一个以汉族人口为主,蒙、回、满等十几个民族共同聚居的县城。梁立伟长期生活在各民族中间,在他心里,爱早已没有民族之分。

住平房的时候,梁立伟的街坊有一位从山东过来的回民大哥,人们都习惯地称他“山东”。“山东”单身,在外面干了一天活,回家也是冰屋冷灶。梁母还健在时,常常叫他过来吃饭,并且非常尊重“山东”的民族习惯,每次叫“山东”来吃饭时,母亲会把家里的'灶具反复刷洗,走时还会再给他带上几个煮鸡蛋。梁母去世后,“山东”也常来梁立伟家看电视,那时梁立伟想换一台新的电视机,知道“山东”没有电视,就让他把旧电视搬回了家。不料第二天“山东”又来了,原来“山东”家还没有安电。得知这一情况,梁立伟二话不说,骑自行车来到商店买来电线、灯泡、插座等,又到几里地的南门外买来电表箱子,找电力部门的熟人帮“山东”上了电。

2013年,刚刚接触网络的梁立伟加入到通辽较有影响的“科尔沁部落”群,群里有一个爱心链接,专门救助品学兼优、家庭贫困的各族中小学生。梁立伟得知后,主动加入该链接,资助了科区西六方镇溪水塘村的李小扬同学,连续资助三年,捐资近3000元。

在帮助各族群众这件事上无比慷慨的梁立伟,对自己,却近乎苛刻。他喜欢篆刻,他在石料上一刀一刀深情雕琢的“民族团结一家亲”“守望相助”“同心共筑中国梦”等篆刻作品发表在市级党报副刊和老年杂志上。但每次购买印章石料他都反复掂量,轻易舍不得为自己花掉几十块钱。裤腰带断了,他用铝线做铆钉,铆上之后继续使用,一辆老式自行车一直骑到退休。

(五)情系“未来小作家”

2017年5月,开鲁街道育新社区关工委有意聘他为常务副主任,梁立伟欣然应允,他想尽可能多地为各族群众做一些事。梁立伟有写作的特长,他把社区里单亲家庭的孩子、受写作困扰的孩子们聚拢在一起,创办了“未来小作家”义务辅导班。从2017年5月开始,梁立伟以多病之躯,一副老花镜、一部智能手机,线上线下义务为中小学生辅导写作,修改并推送文章。慕名来找他辅导的孩子越来越多,四年来,他辅导了县内外17所学校的130多名学生,累计有320余篇小作文在《作文报》、《中国少年报》等报刊发表。

在社区院子里的小石桌上、在图书馆的会议室里、在学生家里的书桌边、在梁立伟的书房里、在疫情期间的微信视频里,都留下了他辅导学生的身影。连说几句话都哆嗦的梁立伟,是什么力量在支撑他坚持为中小学生辅导写作,且分文不取?“为孩子们在人生起航阶段指引航向、加油助力”,这是他的初心,也是他实实在在的行动。2020年,梁立伟多方筹资10000元,将孩子们发表的文章集结成册,取名《小荷》,无偿发放给“未来小作家”。他筹集的资金为“小作家”专用,放在社区委托专人管理,每一笔支出都要写清用途。

梁立伟是5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多次被通辽市教体局、团市委等单位评为“优秀校外辅导员”,又先后被评为“开鲁好人”、“通辽好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最美志愿者。”

如今,梁立伟的儿子是国家公务员、女儿是派出所民警。梁立伟对子女的教育,并未因他们就业、成家而间断。梁立伟满怀大爱的民族情怀,感染了一双儿女,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和生活中做民族团结的维护者、践行者。在女儿的心里,民族团结不是一个抽象的词,它就是奶奶给回民大叔做的一碗面条,是爷爷为社区的老人们搭起的那个喝茶、下棋的凉棚,是爸爸为各民族小朋友辅导作文的场景。

国家推行三科统编教材,梁立伟笃定国家推行的政策一定是让老百姓受益的政策。他和儿女们马上通过电视、报纸等途径学透相关政策,主动向自家亲友特别是家里有民族语言授课学生的亲友,一家一户的上门解答大家的疑惑,边拉家常边宣传政策。劝他们一定要支持孩子们学习通用语言,不仅能帮孩子开阔眼界,更有利于孩子就业,家长也更省心!因为梁家人多年来树立的口碑和威信,亲友很愿意相信梁立伟,很快就领会了推行使用统编教材的重大意义,成为这一政策坚定的拥护者。

梁立伟将骨子里的蒙汉相融的血液融入到民族团结的实践中,与各族人民紧紧相依,奏响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和谐乐章。

文档为doc格式。

我身边的民族团结小故事如何写篇九

我叫阿丽努尔,哈萨克族,出生在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一个多民族共居之地。我的家由7个民族组成。有汉、哈萨克、蒙古、维吾尔、回、俄罗斯、塔塔尔族。

上世纪四十年代,哈萨克族的爷爷,用毛驴把维吾尔族的奶奶娶回了家,之后有了我的爸爸;哈萨克族的姥爷用自行车将汉族和俄罗斯族混血的姥姥娶回了家,之后有了我的妈妈。就这样到了今天,我们家族的队伍越来越壮大,增加了回族的姨父,汉族的'妹夫,蒙古族的嫂子等。

每到春节或者是古尔邦节,亲戚家都会摆上馓子、包尔萨克、麻花、巴哈力等,喝着香喷喷的奶茶、吃着饺子,唱着歌跳着舞,大家其乐融融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地拉着家常。

20,二舅突发脑溢血,当时可把家里人吓坏了,各族亲戚赶忙从北京、哈萨克斯坦、乌鲁木齐等地赶回来。当时最大的问题是值夜班看护二舅,汉族和回族的姨父还有爸爸几乎是同时站出来,三人都抢着看护,当然最后争执的结果是谁也不愿回,都留下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和悉心照料下,现在的二舅健步如飞。

在我的家,其实民族团结的道理并不高深,借用一句网络流行语就是“且行且珍惜”!老一辈给我们家打下了民族团结的基础,各民族之间相互联姻在我们家不足为奇。我家的7个民族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关系处得好,就是最实际的民族团结好。

我身边的民族团结小故事如何写篇十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真是一点不错,如果人世间没有法则,那岂不是乱了套了。所以在我们这个社会上有很多法律,比如:《劳动法》、《经济学》、《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保护法》等。而我们身边的法律无处不在,其中法律里面也有着我们不可磨灭的道德行为。

叔叔给我讲过一个故事,有一个小男孩,我们都叫了小强,他家很富有。爸爸、妈妈每天都给他20元的零花钱,他经常请一些同学钱,时间一长,被一个五年级的大哥哥知道了,就故意接近他,很快,他们就成了好朋友。他们有时候在校外打人,有事一起扛。

有一天,五年级的大哥可还小强去了一个小学生不该去的地方,网吧,大哥哥教给了小强一个游戏,小强就知道怎么玩了,而且也对这个感兴趣了,小强拿出了身上所有的钱玩了个痛快。

今天上课的时候,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叫小强来回答,可小强回答的是:“先按密码,再按空格,”老师一听,就知道了小强去了网吧,就告诉了小强的妈妈,小强的妈妈知道了以后,就想和小强谈谈,可是小强根本不和他妈妈谈,小强的妈妈没有办法了,只好给小强零花钱了。

小强把妈妈不给他零花钱的事告诉了那个五年级的大哥哥,五年级的大哥哥给小强出了一个好办法,让小强偷他家的存折,小强答应了,小强等父母睡觉的时候,他把存折偷了出来,小强知道存折的密码,所以他们很快已经身无分文了,小强只好在去偷钱了,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阿姨正在买东西,可是她的钱包放到了桌子上,小强马上把钱包偷了过来,就这样,小强边玩边偷,最后还是被警察抓了起来。

小强很后悔,可是世没有后悔药啊!就这样,小强被判刑了。

看吧,遵守法律对我们很重要,我们离不开法律,要用法律来保护自己。

我身边的民族团结小故事如何写篇十一

“熟啦,熟啦!快来快来,大家快来尝尝我的包子!”阿米娜姐姐一边招呼一边端出了热气腾腾的包子。

“包子是羊肉,白菜馅儿的,真香”。伊宁市档案局、市委党校驻萨依布依街道普夏依曼社区工作队的古哈尔高兴地说道。

这已不知道是第几次吃阿米娜姐姐包的包子了,自驻社区以来,阿米娜姐姐就是我们的邻居。她四十多岁,中等身材,微胖,每天都非常热情的用汉语和我们打招呼。

阿米娜姐姐是社区保安巴图尔·阿布都苏的妻子。记得工作队刚进驻社区时,吃饭的地方没着落,工作队员每天就吃一些零食,泡面,阿米娜大姐把这一切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上。晚上,她为工作队端来了一大盘子热气腾腾的.包子,这是她忙了一个下午的成果。队员们有些不好意思,她看到队员们有为难情绪,便用汉语说道:“既然大家都成了邻居,以后就是一家人,一家人就应该吃一家饭”。看着阿米娜姐姐诚恳的眼神,队员们不约而同地拿起了包子,此时的阿米娜大姐笑得更加灿烂了。

此后的日子里,阿米娜大姐会经常邀请队员到她家里吃饭,问想吃什么。此时大家都会异口同声的答到:“阿米娜艾坦,我们要吃包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