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东坡书院散文简短(通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7 23:05:29 页码:10
最新东坡书院散文简短(通用18篇)
2023-11-17 23:05:29    小编:ZTFB

足球是全球最受欢迎的运动之一。写总结时可以向他人请教,获取更多的意见和建议。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写出更加出色的总结。

东坡书院散文简短篇一

东坡书院景色宜人。院内亭台雅致,殿宇堂皇,古木幽茂,群芳争艳。山门悬挂的”东坡书院“黑色牌匾,字体端庄、刚劲,是清代书法家张积的手迹。穿过山门,跨过石桥,先是载酒亭。亭分上下两层,上层四角飞檐,十二根据色的圆柱支撑起翠顶,造型古朴,气势雄伟。亭内镶着以东坡与春梦婆攀谈、东坡惜别儋州百姓为内容的木刻。亭的东西各有一个清水池,荷花盛开,鱼儿嬉戏,似与游人同乐。走出载酒亭,拾级而上,就是载酒堂。正殿悬挂着一块刻有”载酒堂:三个大字的匾额,那是乾隆年间书法家、当地举人张绩的墨宝。殿内留下的是琳琅满目的碑刻和检联,翔实地记载着载酒堂的兴衰以及古今名人的感慨。正联写道:高人庭院故依然,何时载酒寻诗,重约田家屐履;学士文章今见否?此地标奇揽胜,请看大海风涛。

载酒堂有13块碑刻,其中既有古代的诗文碑记,又有现代的碑刻作品,集中体现了历代文人对苏东坡的景仰和追怀之情。最有特色的是右边墙角的一块大理石碑刻,那是根据明代著名画家唐伯虎的原作雕刻的《东坡先生笠屐》,上面还有唐伯虎所题的诗。左边的三块诗碑,分别是现代三位著名的文学家郭沫若、田汉和邓拓在60年代题访东坡书院的遗墨。

大殿正中是东坡讲学的彩雕。苏东坡循循尚诱地讲授,黎子云聚精会神地聆听;站在苏东坡后面的是随他来儋州的儿子苏过。

东坡书院散文简短篇二

久居东坡,对眼前熟悉的景物似乎失去了太多的兴趣。好像自己生活在枯井中一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每天过着相同的日子,干着不同但同样简单乏味的事情。生活在我生命中似乎黯然下来,感觉也麻木了许多。

晚上吃完饭,看看天色尚早,便独自到外面散步。公路上过往的载重拉煤车呼啸着奔驰而过,一不小心就会命丧黄泉。行人不多,挺着同样懒洋洋的模样在黑色的空气中穿行,吸着煤城特有的灰沉沉的空气。没有好地方,我任由脚步带着发呆的身体穿行在细线样的道路。看看天,天空灰沉沉的,周围的山近近的压来,逼得眼睛很不舒服。山失去了它的伟岸,丧失掉了险峰的俊秀、高山的仰止、名山的历史,孤零零地趴在地上抬不起头。放眼望去,低矮的如同坟状的土丘般的山正好遮住了眼睛的眺望,没有了遥远的穿行,生命仿佛失去了节奏。记得有人说过,我们在城市居住久了,整日看到的就是钢筋水泥的建筑,没有了远方的眺望渐渐就拘泥于城市,丧失了看到远方的能力。

离开了公路,后面就是一条简易的铁道。铁路真是我的至亲好友,每天它载着轰隆隆的响声从我的头顶穿过,我的头脑和身体便苏醒,重新活到这可爱的人间。铁路很简单,是矿上往外运输煤炭使用的,铁路边零散地居住的人,每天看着火车轰隆隆地开过来开过去,可是却从没有坐过火车。穿过铁道,暮色渐渐重了,给铁道笼罩了层朦胧的色彩,在雾霭迷离中我感到一种苍凉的美。铁道上的行人在山的映照下,伴着长长的铁轨显得那么渺小,那么无助。

无论做何感想,黄昏的天空是美丽的。我难以用语言来描述,看着土灰色的天空,布满浅浅的灰黑色的云朵。云层像撕开散乱的布片凌乱地摆在天上,我在暗色的地上行走如同行在明亮的天上,暗色的云腾起滚滚狼烟使人遥想金戈铁马的沙场征战,想起烽火戏诸侯的历史场景。可惜云是没有感情的,我只能闲看云卷云舒,静对花开花落;可云又是有感情的,每次我看云时感觉心似乎很近,看人时却离得很远很远。云在天空自由地飘荡,看淡了唐宗宋祖,厌倦了秦汉高天,千年万载依然故我地荡悠悠。我似乎走进了云,用我的灵魂感知它的存在。天空依然故我,没有因为我的眷恋而有丝毫眷顾,灰布似的云幻化成浓浓的色彩,好似中国古老的山水写意画,信笔泼墨不着痕迹。如盖的苍天紧紧地压在我的头顶,我仿佛中国山水画中的'一只鱼,遨游在无边无尽的大海等待着老渔夫的网。

山隐遁了,树无影了。暮色为大地盖了层厚厚的棉被,大地在黑暗中发出隐隐的鼾声。我抬头望天,天好大呵,没有头没有尾,穿越了眼睛的界限,发散到无边无垠的远方。山在夜的底片上成了黑乎乎的怪物,我遥想着山那边的景色,是否依然是山山相连,绵延不绝?夜来了,天空关闭了它最后的灯光,但夜的天空依然很热闹,月亮好似古典小说中深藏闺阁的少女羞涩地遮住面庞,云却毫不知趣自由地飞翔,月儿便像寒门的大脚姑娘早早地操持了家务再也摆不起大小姐的架子,降落到人间做了别人的婆姨。月儿的心是透亮的,上边写满了嫦娥思乡的愁、吴刚伐树的声音和广寒宫的冷清……冷冷的月孤单地点着灯,照亮了别人却孤单了自己。

今夜没有星星,正好验证了月明星稀的格言,我没有多少诗兴,似乎忘却了古人邀月抒怀的情趣,伴着尚有余光的路蹒跚地降落到这可爱的人间。

东坡书院散文简短篇三

东坡书院位于安徽省旌德县境内,是一所历史悠久的书院。它建于北宋,因为苏轼曾在书院讲学而得名。书院内有苏轼的诗词和书法,还有许多名家先贤的文化遗存和历史文物。今天的东坡书院已经成为了一个旅游景点,吸引着众多文化爱好者前来参观。

参观东坡书院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这里弥漫着一种古典的气息,使人感到宁静而祥和。书院内的文物让我想起了许多经典的故事和名言,有些让我感到震撼,让我在一种神秘而古老的氛围中感受到了千年的智慧和文化。

第三段:苏轼对我的启示。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文化名人。他的诗词和书法代表了中国文化的高峰,让我感到非常敬佩。参观东坡书院,对我来说,意味着学习苏轼和其他伟大文化人物的智慧和见解。苏轼的生平故事让我想到一个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在追求事业和个人成就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走向内心,发现我们真正的目标和价值所在。

在这个看似繁忙而充满现代科技的时代里,我们经常忽略了精神和文化领域的发展。参观东坡书院让我想象到了中国传统文化是如何被创造和保护的,也让我感到中国文化的强大。通过在东坡书院的参观,我更深刻的认识到,我们应该更好的继承和传承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文化传承更为丰富多彩。

第五段:结论。

参观东坡书院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活动。通过在东坡书院的参观,我更深刻的认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和文化传承的意义。这次参观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到东坡书院来学习和感受,让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得到更好的保护,让我们的文化传承永续发展。

东坡书院散文简短篇四

各位朋友,现在让我们按照书院的建筑布局慢慢地走进那一种隽永的文化氛围。书院这个名字是唐朝才开始有的,是国家用来藏书和校典的地方,到宋朝时演变为讲学和藏书之外,稍后就具备了讲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

岳麓书院是由潭州太守朱洞正式创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经过近40年的风风雨雨的发展,大中祥符八年(公园105),宋真宗赵恒召见岳麓山周式,御赐“岳麓书院”匾额,于是书院之称开始名闻天下。岳麓书院距今已有千多年的历史,大家跨越头门,仰头可以看到的拓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洵手迹而制成的“千年学府”匾额便是明证。

走进书院,映入大家眼帘的是赫曦台,有些朋友可能会纳闷“赫曦”到底有什么含义。关于赫曦台的命名,是与两位名人密切相关的。赫曦台原建于南宋时期。乾道三年(公远1167年),著名理学家朱熹从福建来到岳麓书院,与当时另一位著名理学家,岳麓书院主教张拭(代山长)进行学术交流,两位名家经常相约登岳麓山观日出,每当看到朝阳光芒四射,朱熹就对张拭说“赫曦”(就是日出光明炎盛的意思),他于是把岳麓山峰命名为赫曦峰,张拭筑台,朱熹题“赫曦台”。

现在大家看到的赫曦台是清朝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重新修建的,它呈“凸”字形结构,是典型的湖南地方戏台。大家拾级而上,可以看到台左右两壁檐上还保留有清乾隆年间修建时的戏剧故事雕塑,左边有《拾玉镯》,右边有《秋胡戏妻》等到较具有艺术价值的雕塑,可见,当时的书院的师生除了清苦的学习外,还有丰富的课余活动,儒家士人既严谨又闲适的思想也略见一斑。现在,大家请看台左边墙壁上近丈高的“寿”字,此字用二笔写成,形如龙蛇盘绕,柔中带刚,非一般人所及,所以被人们传为仙迹。关于此字的形成,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相传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岳麓书院院长罗典在书院举行重赴鹿鸣宴宴会(鹿鸣宴指古代的地方官宴请科举考试中的考官和中试的学生的宴会,因为宴会上通常都演奏《诗经鹿鸣》从而得名。重赴鹿鸣宴是指鹿鸣宴六十年后而举行的宴会),这天,达官贵人、科场举子云集岳麓书院,大家谈古论今,吟诗作赋,热闹非凡,正当兴头,一位身穿青布青袍,脚着草鞋的老道人来到院内,自称前来赴宴,那些士人见来者只不过是一个无名老道,便不是很善意地叫他先写几个字,道人当然明白其中之意,随手拿起墙边的扫帚,伸入黄泥水中,将扫把一举,唰!唰!两笔写下丈多高的“寿”字,然后把扫帚一丢扬长而去。院长罗典在惊叹之余曾托人*寻老道人,但不知下落,后来罗典在右边的墙壁上补书了一个“福”与“寿”对称。大家现在看到的“福”字用一笔写成,笔力强劲,形如猛虎下山。“福、寿”二字如龙腾虎跃,暗含岳麓书院是藏龙卧虎之地。但岳麓书院到底藏了什么龙,卧了哪只虎,我们稍后再讲。

沿着砌石的中轴线往前走,现在我们站在书院的大门前,大家所看到的大门是明朝正德四年(公元15)建造的,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进行过翻新,是五间单檐硬山和三山屏墙结构。大门两旁有一块汉白玉鼓形上马石,它的正面是三狮戏珠图,背面是芙蓉锦鸡图、荷花鹭鸶图,此物相传是岳麓书院的著名学生曾任两江总督的陶澍严惩贪官曹百万从曹府搬来献给母校的。大门上方的“岳麓书院”

匾额我们前面已经讲过,现在请看大门两旁的千古名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幅由院长袁岘冈与贡生张中阶撰写的对联高度褒扬了岳麓书院千百年来作为湖湘文化的摇篮,孕育出多少具的经天纬地之才的英雄豪杰:被誉为“一时之英才”的抗金名将吴猎,主张“官兵一体”大败十万金兵的功臣赵方,“忠鲠可嘉,宜得奖谥”的彭龟年,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文学家、史学家魏源,被清朝统治阶级称为“中兴将相”的桐城——湘乡派盟主曾国藩,收复新疆的爱国名将左宗棠,首任驻英法公使并保持了民族气节的郭嵩焘,“欲栽大木柱长天,慧眼识“毛蔡”的杨昌济,后来的岳麓高足陈天华、蔡和森、邓和森、邓中夏等。楚材斯盛,正和赫曦台墙壁上的福寿两字暗含的藏龙卧虎之意切合。

大门之后是二门,二门至讲堂两方均为斋舍。右侧是教学斋。左侧是半学斋,教学斋和半学斋反映岳麓书院教学中“教学相长,惟教学半学”的辨证思想。一代伟人毛泽东也曾多次寓居半学斋从事革命活动。

各位朋友,请继续往前走,现在我们游览的是书院的核心部分——讲堂。讲堂位于书院的中心的场所,是书院教学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现存建筑是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由湖南工业专门学校校长宾步程撰写的。“实事求是”出自《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意即从实际出发,求得正确的结论,“实事求是”给青年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在后来的革命实践中,毛泽东同志逐渐丰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内涵,成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这是岳麓书院文化对近代中国革命的最大贡献。

大家再看讲堂大厅中央悬挂的两块流鎏金木匾,第一块是“学达性天”匾,此匾是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御赐,意思是通过学习理学可以达到恢复天性、天人合一的地步,此匾说明了岳麓书院是以理学作为办学传统,到这里来求学,可以达到学问的最高境界。第二块是“道南正脉”匾,这块匾是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御赐,意思是岳麓书院所传播的朱张湖湘学是理学向南方传播后是正统,此匾高度评价了书院传播理学的地位。大家请往下看,讲堂的正中是一个高约1米的长方形计时坛,这是以前教师讲课的地方,讲坛上摆有两把红木雕花座椅,这是当年两面位理学大师朱熹和张拭会讲的用物。朱张会讲,盛况空前,“马饮则池水立竭。舆止则冠冕塞途”。为经念这两位名家,长沙至今还有“饮马塘、”“朱张渡”等地名。讲堂现有八幅对联和诸如《欧阳正焕整齐严肃碑》等大量碑言刻。

讲堂右侧是湘水讲经堂,左侧是百泉轩等景点,请大家各自欣赏。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乔石、李瑞环和华国锋、胡耀帮、彭真、王震等前领导人均视察过岳麓书院并挥毫泼墨,使书院更添迷人的光彩,所以讲堂右侧有一个专门的展厅,展示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海内外知名人士的照片和题词,国务院总理李鹏“楚材斯盛”的题词便高度评价了岳麓书院的地位。

东坡书院散文简短篇五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将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走进海南一处重要的历史人文景观--东坡书院。

东坡书院位于儋州市中和镇东郊,距儋州市区45公里。它是为了纪念北宋时期的大文学家--苏东坡而修建的,可能有朋友要问怎么在海南这么偏远的一个小镇会和苏东坡扯上关系呢?这就要从苏东坡坎坷的一生说起了。

苏东坡,原名苏轼,四川眉山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著名的大文学家。他曾在朝中为官,但由于政见与王安石的改革主张不一,在朝延中没有容身之地,处处受到迫害,为官时被一贬黄州,再贬惠州,最后被贬为”琼州别驾“到”昌化军安置“,昌化军大体就是现在的儋州。苏东坡在儋州先是住官屋,后被驱逐,住到了桄榔林中。仰慕者黎子云等共同为苏东坡修造房屋,让其在此定居了下来,苏东坡引用《汉书.杨雄传》中”载酒问字“的典故,欣然命名其屋为”载酒堂“。苏东坡在此居住了三年遇赦北返,这里便成了海南人民和文人墨客抚今追昔,缅怀、纪念东坡先生的一处胜地,被誉为”天南名胜“。到了清代,进士王方清和举人唐丙章在此掌教,”载酒堂“才改称东坡书院,成为了海南一处重要的历史人文景观。

东坡书院景色宜人。院内亭台雅致,殿宇堂皇,古木幽茂,群芳争艳。主要有大门、载酒亭、载酒堂、大殿等主要建筑构成。书院的大门悬挂的”东坡书院“的黑色牌匾,字体端庄、刚劲,是清代书法家张绩的手迹。穿过大门,跨过石桥,就是”载酒亭“。亭分上下两层,是当地人在苏东坡当年会客的旧址上创建的。在”载酒亭“里有着两株一米多高的”狗仔花“,对于这种”狗仔花“还流传着这样的一个典故:相传王安石曾有一首诗为”明月当空叫,五狗卧花心“。东坡觉得十分不妥,随手改为”明月当空照,五狗卧花荫“。到儋州后东坡却发现了当地一种叫”明月“的鸟和一种叫”狗仔花“的花,于是恍然大悟,后悔不已。载酒亭里的两株狗仔花就常年开花,花心就如五只小狗蹲卧,大家到了载酒亭后可一定要看看。

载酒亭后就是载酒堂了,这是整个东坡书院的正中心,里面保存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有着”天南名胜“之称。”载酒堂“里有三副对联和13块石碑,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东坡先生笠屐图》和”载酒堂诗“石刻。《东坡先生笠屐图》是根据明代著名画家唐伯虎的原作《东坡先生笠屐》而做的。它描绘的是:有一天,苏东坡去看望黎子云,路上遇到下雨,于是向近处农家借用竹笠和木屐,穿戴起来怪模怪样,惹得妇女儿童相随争笑,农家的狗也对着他吠叫。苏东坡也乐了,说:”笑所怪也,吠所怪也!“这反映了苏东坡在逆境中旷达乐观,入乡随俗,与民相亲,历来受到当地乡民的敬爱。

东坡书院散文简短篇六

在这个城市,每当入夜时我总喜欢抬头仰望夜空,企图从寥寥暮色中寻找到星星点点的闪烁,企图昭然邂逅那一丝俏皮涤荡,渴望沉醉在那一抹温柔月色里。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里说: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而后谱写了一段如莲的心事,缔造了一位似莲的姑娘,借着月色与莲共舞。不管他思绪飘几许,我想在这短暂里,他丰盈了羽翼,也曾褪去凡尘。这月光给了他如莲的心房,这莲为他点亮了皎洁的月光,他为自己亮起了心灯。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喜欢夜空。喜欢那夜空下最闪亮的“灯影”,仿佛那是心尖跳跃的舞步;喜欢它平铺于天地的温和,仿佛那是心脉安然若歇的声响;喜欢那窗前悄然停滞的萤火虫,仿佛那是往事舔食修复的地方;喜欢被月光延长的身影,仿佛那被延长的是一个人繁花似锦的清欢。

我所见过最亮的光,除了阳光,当属月光。经常喜欢在晨间追着曦阳奔跑,仿佛一页页的梦想就会生出翅膀,在蓝天白云间自由的`飞翔。也经常喜欢在夜色中闲庭碎步,仿佛一念念的姿态就会亮起韵律,在暗黑皎洁间肆意的飘摇。白天是黑夜最遥远的等待,却也是他最默契的伴侣。在你来我往间,默默耕耘,此生不辍。

月光穿透云层洒向大地,铺卷出一条条熠熠生辉的星光大道,它不像被阳光灿烂的光明大道,它不是霓虹灯起的闪烁康庄,它仿佛只是庭院中被铺盖的青苔石巷。一缕缕,一弯弯,一浪浪都将是迭宕喧腾的新绿,此起彼伏的处处藏有浅笑嫣然的倪呢。好几次蓦然闯入,都误以为那是谁人为我亮起的灯塔。

每个人终其一生都会遇见夜,就像那个心底无法窜逃的腹黑。曾经寂寞的盘旋,曾经起落的创伤,都将在这夜里找到可以歇落的疲惫,都可以找到舔食修复的角落。阳光下的坚强,人流间的匆匆,挺拔的身躯,没入这夜色里,都将只是一个孩子。可闭上眼睛,用一颗清澈的心去聆听白天的心路,每一页都会有潺潺的水声,明月清风可为你导航,蝉鸣鸟叫可为你声乐。把被洗涤过的心灵装进纯净的胸膛,让淋湿的故事重新像花朵一样绽放!

喜欢夜的腹黑,喜欢星星的皎洁,喜欢这广阔天地的一盏灯。喜欢静谧的时光,喜欢夜里安歇的声响,喜欢这只有明月清风与我才知晓的故事。

东坡书院散文简短篇七

第一段:

看到这个主题,我不禁想起自己曾经去过东坡书院的经历。对于这个历史悠久的古代文化遗址,我是充满了敬畏和好奇的。来到这里,我不仅仅被这里的古建筑和文物所吸引,更是被书院历史所深深地吸引。深入走访之后,我对于这个书院的了解更加深入和全面了。

第二段:

东坡书院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遗址,也是北宋文化的象征之一。这里是一个由大才子苏东坡创建的文化殿堂,成为了散文、诗词文章的聚集之地。在这里,不仅有着苏东坡先生的文学成就,也包涵着辅佐或曾经与苏东坡一同创作的才子们的精华。所以这里是历史上有着文化影响力的重要场所之一。

第三段:

来到东坡书院,首先看到的是建筑物本身,这个建筑是由大型木制结构建成的,风雨无阻,支撑力十足,古朴原始。东坡书院也称精舍,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这里是苏东坡的专门创作和研读之地。书院除了观赏景点之外,还有苏东坡研读贡献,以及一些流传下来的文字,如:石钟山《诗纪》、赵扶《墨池记》等等。

第四段:

东坡书院不仅是历史遗迹,还是文化殿堂。这里是北宋文化和文学成就的集合点。除了苏东坡以外,围绕着苏东坡,杨亿、黄庭坚、欧阳修等等诸多文学才子都曾经在这里创作和授课。从这里看,东坡书院在历史上不仅仅是一座纯粹的建筑物,更是文化达人的会晤之地。

第五段:

东坡书院的文化影响不仅仅在历史上存在,更是跨越时空而存在的。每年,这里还举办各种有关先贤和古代文化的活动,如:文化论坛、诗词朗诵会、讲座等等。这些活动都是旨在传承和弘扬文化的精神与价值。走遍古迹,品尝古文化,这里的优美环境和文化魅力也是需要细心品味的。

总结:

东坡书院不仅仅是一个古建筑物,它更是一座文化遗产,是历史和人文的结晶物,是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等等的集合点。通过对东坡书院的了解,更加深入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思考。古今中外,人文精神都是需要传承和发扬的,东坡书院也正是在传承和发扬着这样的精神,是这座历史遗迹的重要意义所在。

东坡书院散文简短篇八

一洒午后的秋雨,总算收拾了一些大地残存的火热,太阳已经临在了天的边际,燃起的那一片光芒,正斜斜地地照着一片暗暗的云,反射出瑰丽的红褐色霞光,衬托出那一方的天空别致的美丽。

空中游走着凉薄的风,抚摸着被上午的炙热折腾过的园子的树木,花草。许多只雀鸟儿钻进了院落的叶丛间,正叽叽喳喳欢快地叫成了一片。

本想和往日一样,顺着熟悉的小道一路往回,结束着一天的奔波,回到家里闭门慢慢舒展身心,释放疲惫。

可是,此刻的小城,白天的喧闹渐渐躲远,平时车流如注的大街上,只是代表性地来来回回着几辆车,行人的身影寥落地散布在暮色的秋风里。

路旁的花坛里,稀稀落落地种着些高高的树木,此时就象是一位位刚熟睡醒来的少年,精神饱满地立在路的两旁,一排排清脆鲜亮,活力充沛,枝枝叶叶间张起了满坛墨绿。

站在单位的院门口,环顾一眼熟悉的眼前,和这个整日面对,时刻浸泡着自己身心的小城,忽然发觉,今天似乎有点与往日不同。

我常常以为,这个小城,平凡得就如周围山里一颗长势平平的树,只是常年默默地搁在地球的表面,默默地,仅此而已。

居住时间的长久,对于我认识这个小城,并无太多的作用。我似乎想不起这个小城的哪一处,值得我再刻意去走一回。

或许,正是,“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吧。

一个地方,一住就是二十年。人与自然相处,只不过是熟了,懂了,平常了;爱了,倦了,平凡了。莫要说是一个安然无语的地方,就是一个活蹦乱跳的人,相处那么久,也会熟知得没有一点激情,一点神秘吧。

爽朗的秋风,一路吹着,脚步已经漫不经心地走出了院门。一边走着,一边思绪已经飞扬,飘在了过去的时光。

小城的记忆,在我心里,其实很深刻的。

多少年前,一脚踏进这方土地,那一条一条窄长的巷子,通往胡家大屋,通往城南城北。南街北街一排排延绵的青瓦,一直拖着,那些连着挨着的一间一间的老屋窄长窄长的,前高后低,灰黑一片,一直逶托至后面碧绿的河水。

其实,那时,我总是以为,小城的文明就在有路灯静守的平安路。虽然,施家岭那一片茂盛的林子,常常也会出现在我的梦中。但是平安路上笔直笔直的宽阔的水泥路,和那里屹立起的一杆一杆高照着的灯,几度将我一颗迷惘的心照亮,在那里,我似乎看到了那些年里人生的曙光。

那时,夜色多半是将一城的浪漫全铺在了那一条路,因为一直到深夜,依旧还有成双成对的身影闪现在路灯下,止步逗留,流连忘返。

依稀记得,“市门口”的石板路延伸的方向。青石板上虽然留不住经过的脚印,却留下了我深深的记忆。那一带拥挤着的房子,虽不是有钱人的去向,但也多半宁静安详,一栋一栋独立而建,青瓦间袅袅的青烟,是冬天最温暖的记忆,欢声笑语的黄昏,是农家屋最美的时刻。

栗水河在城那边默默地流经了多少的岁月,我已经不得而知,但是,至少在我来之前,我就知道它的声名。

还在八十年代,曾有一部电影,叫《月光下的小屋》,是在这里取景拍摄的。我常常因此而对这条朴素的河,连同河上的那座古老的桥都格外敬重起来。尽管我几次三番去看那部电影,然后再三番五次去桥上端详这条河,仅仅只是为了看那几个拍摄栗水河的镜头,对照着镜头,去寻找现实里这条河的部位,但好像最终我也不知道那部电影的哪个镜头,出现过这条河,以及河上的那座桥,河岸上的那个破旧的的小屋。虽是没有对照出个究竟,但终究还是看到一条流淌着一河清水的河,河面清澈如镜,倒影着岸上陈旧的瓦房。和偶尔几树遒劲的柳树。

我想在我来之前,栗水河一定还更加的美丽,河里的水流更加深沉丰厚,河面必定是更加宽阔。因为,我知道,在早些年里,每到端午节,这条河里都会举行一场声势浩大的龙舟赛。年青壮实的小伙,美丽热情的姑娘,在那时,都会汇聚在这条河里。舞动双桨,绽放青春的力量,激起奋进的步伐,谱写着青春亮丽的诗篇。

我是一直也没有亲眼观赏过,体会过一场有着传统意义,而又震撼人心的龙舟赛。只是从那些回味无穷的当地人嘴里无数次听起。据说每年龙舟赛时,两岸人如潮涌,从四面八方而来,场面十分壮观。

时间是世上最无情的杀手,再好,再美,再难以割舍的东西,它都可以带走,走得悄无声息,卷得片甲不留。

岁月悠悠,小河悠悠,载走了龙舟,荡走了搏击长空的身影,淹没了往日里一河的欢乐,平息了一场远古的梦。

小城很小,论方圆,可以说,只需骑上个自行车,不到一个小时就可以绕完一个城。小城也很大,大得我用了二十几年的光阴,仍然不知道那些荡幽在大街小巷里曾经鲜为人知的秘密,大到至今依然愕然,这里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祖祖辈辈们,是如何将那一片一片绚丽的烟花送上浩瀚的夜空,送到天涯海角的人们的心里,梦里的。

人的一生里,总有一些的世间事,是令人无法想象,也无法追忆的。

思绪被一缕悠扬的笛声击落。暮然回首,才知道,原来脚下的步子已经踏在了栗水河畔。

谁的笛声吹起一河的悠扬?勾起天边那轮夕阳卷卷的思念。朝霞映衬的河面上,横跨的长桥托着一位吹笛的少年,如一轮明月,冉冉从河面升起。悦耳的笛声,环绕在河面,洒在了暮色的秋风里。心已经随着歌声,走进了悠悠岁月,走进了飘渺的浪漫。少年的沉醉,如此深沉,而我,带着一半的清醒,一半的沉醉,聆听笛声,游走在一片暮色的浅秋。

夕阳如黛,浅秋胜春,站在伟岸的河畔,更喜晚风送爽,

在这个小城,山隔着水,隔着世界,一条崎岖的路,带来了世界,带走了岁月。记不起,多少回沿着九曲一回的路徘徊不定,寻寻觅觅。送走了四季,收获着希冀。只是似乎早已忘记了身边的一草一木,忘记了栗水河依旧还在静静的流淌。

常常,喜欢一个人行走在一片暮色里,暮色的春夏,暮色的秋冬,暮色的街道,暮色的天空,感觉那样的时刻,总能带给我一袭的淡泊和宁静,而这些时光的背后,我还是觉得,暮色的浅秋最为完美。因为只有浅秋,才是既有风度,又有温度的完美。不是么,只有它,即拥有着夏天那身华美的盛装,又拥有着秋季赐予的那一袭凉爽的气温。

河畔的树已经长得阴森丰韵,浓绿覆岸。原本显露身脚的一处一处亭子,被张开的枝叶遮盖了起了,卧在绿荫成海的深处,几乎远望不到一点身影。不时有粗壮的枝干遒劲着转过身来,往河岸的栏杆靠去,搭过一边的小道,就象是一把把伞一样地撑起,不时地,生出一拱一拱绿色的桥,人经过时,有如穿过桥拱。一个人,踏着青色的石板路,走在绿荫厚掩的河畔,走在淡秋的暮色里,仿佛置身于哪断浪漫的文字里,又象是处在一片朦胧的画里。

相处太久,相爱太难。太长太长的岁月里,我都不知道,我是否还能对于这个久居的地方生出哪一丝的激情。到底是只因我曾经沧海难为水呢的心境呢,还是小城太过平凡的原因,一直以为,风风雨雨的日子里,在这个小小的地方,我想要去的地方几乎没有,我可以追寻的东西似乎也不多。于是总会将自己关在一片寂寞的环境里,周而复始,一天一天的`那样过着。或许因为,终日行走奔波红尘里,太过疲惫,以至于对于周围的环境,无暇生出一丝的情愫。

但是,此刻,在这里,我仿佛找到了那片令我情牵的天地。

我想,是暮色的浅秋成就了我如此美好的心境。

河水在一丝残阳的余光里,暗暗地发着金色的碎片的光,波光粼粼,随风掠影。少年的笛声已经停顿,夕阳也收起了最后的光辉,唯有晚霞的脸还在微笑。

秋风阵阵,晚来更爽。岸上的人渐渐地也多了。河畔的夜,该是热闹的。是的,如此美丽的夜暮,不能独享。

不由地,止步靠身在河岸光洁的栏杆上,仰望天边瑟瑟云霞,转身回首看着渐入秋夜的小城,一些的过往,一些的感慨,一幕幕,浮现眼前。

栗水悠悠,古今同,河畔依依,已是今非昔比。过去的灰黑低矮的瓦房早已消失不见,现代的楼房雄伟气派,在河面拉起长长的倒影;南街的老桥总算还没有被时光吞噬,但已经成为了一个过去的见证,破旧得只剩下断壁残垣,就象是一位历尽风雨的老人,静静地卧在那头;如今,一座一座现代的、崭新的小桥似白鹤飞舞,象彩虹翩翩,横挂河面。满目的繁华,替代了那一片古老的沧桑。青石板的路,窄长的巷,再只能到记忆里去寻找了。

小城,河,在日渐长大,在日趋完美,且看那浑雄的气势,奔腾的步伐,就堪比大家闺秀,已跃然时代的前锋。那时的秀丽端庄,平静婉然,更象是小家碧玉,印证的只是昨日的兴衰。

已是华灯初上,几处高楼如几幅亮丽的风景图,挂在小城的上方,河畔的灯火,就象一条镶嵌着一颗颗珍珠的彩色围巾,系在城市的领脖上,小城如一位美丽的少女,正羞涩地在浅浅的秋里含情脉脉。

宵夜人的舞乐,节律铿锵,漂浮四起,荡起小城一夜的梦幻,洗涤着小城人一天的辛劳。绚丽的烟花在秋夜里再次惊艳地绽放,美轮美奂,带人入梦。

黑夜赶走了暮色,河畔正忙着接纳着络绎不绝的休闲人。我想,喜欢幽静的人,此时,该离开了。

于是,蓦然转身,举手,撷一束暮色下浅浅的秋色,径自回家。

东坡书院散文简短篇九

东坡书院景色宜人。院内亭台雅致,殿宇堂皇,古木幽茂,群芳争艳。山门悬挂的”东坡书院“黑色牌匾,字体端庄、刚劲,是清代书法家张积的手迹。穿过山门,跨过石桥,先是载酒亭。亭分上下两层,上层四角飞檐,十二根据色的圆柱支撑起翠顶,造型古朴,气势雄伟。亭内镶着以东坡与春梦婆攀谈、东坡惜别儋州百姓为内容的木刻。亭的东西各有一个清水池,荷花盛开,鱼儿嬉戏,似与游人同乐。走出载酒亭,拾级而上,就是载酒堂。正殿悬挂着一块刻有”载酒堂:三个大字的匾额,那是乾隆年间书法家、当地举人张绩的墨宝。殿内留下的是琳琅满目的碑刻和检联,翔实地记载着载酒堂的兴衰以及古今名人的感慨。正联写道:高人庭院故依然,何时载酒寻诗,重约田家屐履;学士文章今见否?此地标奇揽胜,请看大海风涛。

载酒堂有13块碑刻,其中既有古代的诗文碑记,又有现代的碑刻作品,集中体现了历代文人对苏东坡的景仰和追怀之情。最有特色的是右边墙角的一块大理石碑刻,那是根据明代著名画家唐伯虎的原作雕刻的《东坡先生笠屐》,上面还有唐伯虎所题的诗。左边的三块诗碑,分别是现代三位著名的文学家郭沫若、田汉和邓拓在60年代题访东坡书院的遗墨。

大殿正中是东坡讲学的彩雕。苏东坡循循尚诱地讲授,黎子云聚精会神地聆听;站在苏东坡后面的是随他来儋州的儿子苏过。

文档为doc格式。

东坡书院散文简短篇十

这里原是北宋大文学家苏拭(字子瞻,号东坡)贬谪海南时居住和讲学的地方。苏东坡因朝庭险恶的政治斗争被一贬再贬,绍圣四年(1097)四月又从广东惠州任所贬到海南岛。海南岛古时候是流放罪臣的地方,文化落后,蛮荒闭塞,疾病流行。朝庭任命苏东坡为“琼州别驾”,是名义上的琼州府官员,但是不允许参与政务,而且不让在府城居住,必须到“昌化军安置”。昌化军大体就是现在的儋州。苏东坡这时已经是六十开外的老人了,正所谓风烛残年,万里投荒,景况十分凄凉。他身边只带着次子苏过,先是居住在昌化军使安排的官屋,后来湖南提举董必察访广西时,遣人渡海把苏东坡从官舍中驱逐出去,使他不得不“偃息于桃榔林中”。

次年,昌化军使张中、仰慕者黎子云等共同为苏东坡修造房屋。事成之后,苏东坡引用《汉书·杨雄传》中“载酒问字”的典故,欣然命名其屋为“载酒堂”。从此,载酒堂便成为苏东坡以文会友、传播中原文化的地方。来自各地的学子常于载酒堂“问奇请益”,载酒堂因此名闻遐迩。苏东坡居儋三年遇赦北返,这里便成了儋州人民和文人墨客抚今追昔,缅怀、纪念东坡先生的一处胜地,被誉为“天南名胜”。到了清代,进士王方清和举人唐丙章在此掌教,载酒堂才改称东坡书院。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党政要人,不远万里来此观光榄胜,感慨万千。1984年,原儋县人民政府拨款重修载酒堂和院内其它设施。东坡书院景色宜人。院内亭台雅致,殿宇堂皇,古木幽茂,群芳争艳。山门悬挂的“东坡书院”黑色牌匾,字体端庄、刚劲,是清代书法家张积的手迹。穿过山门,跨过石桥,先是载酒亭。亭分上下两层,上层四角飞檐,十二根据色的圆柱支撑起翠顶,造型古朴,气势雄伟。亭内镶着以东坡与春梦婆攀谈、东坡惜别儋州百姓为内容的木刻。亭的东西各有一个清水池,荷花盛开,鱼儿嬉戏,似与游人同乐。走出载酒亭,拾级而上,就是载酒堂。正殿悬挂着一块刻有“载酒堂:三个大字的匾额,那是乾隆年间书法家、当地举人张绩的墨宝。殿内留下的是琳琅满目的碑刻和检联,翔实地记载着载酒堂的兴衰以及古今名人的感慨。

东坡书院散文简短篇十一

东坡书院与五公祠一样,是海南重要的历史人文景观,位于儋州市中和镇东郊,距儋州市区45公里,与洋浦经济开发区近在咫尺。

这里原是北宋大文学家苏拭(字子瞻,号东坡)贬谪海南时居住和讲学的地方。苏东坡因朝庭险恶的政治斗争被一贬再贬,绍圣四年(1097)四月又从广东惠州任所贬到海南岛。海南岛古时候是流放罪臣的地方,文化落后,蛮荒闭塞,疾病流行。朝庭任命苏东坡为琼州别驾,是名义上的琼州府官员,但是不允许参与政务,而且不让在府城居住,必须到昌化军安置。昌化军大体就是现在的儋州。苏东坡这时已经是六十开外的老人了,正所谓风烛残年,万里投荒,景况十分凄凉。他身边只带着次子苏过,先是居住在昌化军使安排的官屋,后来湖南提举董必察访广西时,遣人渡海把苏东坡从官舍中驱逐出去,使他不得不偃息于桃榔林中。次年,昌化军使张中、仰慕者黎子云等共同为苏东坡修造房屋。事成之后,苏东坡引用《汉书·杨雄传》中载酒问字的典故,欣然命名其屋为载酒堂。

从此,载酒堂便成为苏东坡以文会友、传播中原文化的地方。来自各地的学子常于载酒堂问奇请益,载酒堂因此名闻遐迩。苏东坡居儋三年遇赦北返,这里便成了儋州人民和文人墨客抚今追昔,缅怀、纪念东坡先生的一处胜地,被誉为天南名胜。到了清代,进士王方清和举人唐丙章在此掌教,载酒堂才改称东坡书院。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党政要人,不远万里来此观光榄胜,感慨万千。1984年,原儋县人民政府拨款重修载酒堂和院内其它设施。

东坡书院景色宜人。院内亭台雅致,殿宇堂皇,古木幽茂,群芳争艳。山门悬挂的东坡书院黑色牌匾,字体端庄、刚劲,是清代书法家张积的手迹。穿过山门,跨过石桥,先是载酒亭。亭分上下两层,上层四角飞檐,十二根据色的圆柱支撑起翠顶,造型古朴,气势雄伟。亭内镶着以东坡与春梦婆攀谈、东坡惜别儋州百姓为内容的木刻。亭的东西各有一个清水池,荷花盛开,鱼儿嬉戏,似与游人同乐。走出载酒亭,拾级而上,就是载酒堂。正殿悬挂着一块刻有载酒堂:三个大字的匾额,那是乾隆年间书法家、当地举人张绩的墨宝。殿内留下的是琳琅满目的碑刻和检联,翔实地记载着载酒堂的兴衰以及古今名人的感慨。正联写道:高人庭院故依然,何时载酒寻诗,重约田家屐履;学士文章今见否?此地标奇揽胜,请看大海风涛。

载酒堂有13块碑刻,其中既有古代的诗文碑记,又有现代的碑刻作品,集中体现了历代文人对苏东坡的景仰和追怀之情。最有特色的是右边墙角的一块大理石碑刻,那是根据明代著名画家唐伯虎的原作雕刻的《东坡先生笠屐》,上面还有唐伯虎所题的诗。左边的三块诗碑,分别是现代三位著名的文学家郭沫若、田汉和邓拓在60年代题访东坡书院的遗墨。

大殿正中是东坡讲学的彩雕。苏东坡循循尚诱地讲授,黎子云聚精会神地聆听;站在苏东坡后面的是随他来儋州的儿子苏过。

采烈。大家奔走相告:苏东坡又回中和啦!

化,开馆授徒,敷扬文教,讲学明道,教育人才,提倡移风易俗,劝导民族团结,推动社会进步,对于孤悬海外的海南来说,倒是难得的机遇。所以后人评论苏东坡的这一段经历,发出了东坡不幸海南幸的感慨。他与儋州大地、儋州黎民的这段鸿雪因缘(今载酒堂内匾额),对这块土地影响之深,至今人们仍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在东坡当年所居住的中和镇一带,大人小孩都熟知东坡故事。这里的人崇尚读书,读书人之间经常诗歌唱和。甚至这里讲的方言称东坡话,尾调颇似四川方言。对苏东坡的情感,体现了海南民众对中原文化的向往。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将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走进海南一处重要的历史人文景观--东坡书院。

东坡书院位于儋州市中和镇东郊,距儋州市区45公里。它是为了纪念北宋时期的大文学家--苏东坡而修建的,可能有朋友要问怎么在海南这么偏远的一个小镇会和苏东坡扯上关系呢?这就要从苏东坡坎坷的一生说起了。

苏东坡,原名苏轼,四川眉山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著名的大文学家。他曾在朝中为官,但由于政见与王安石的改革主张不一,在朝延中没有容身之地,处处受到迫害,为官时被一贬黄州,再贬惠州,最后被贬为"琼州别驾"到"昌化军安置",昌化军大体就是现在的儋州。苏东坡在儋州先是住官屋,后被驱逐,住到了桄榔林中。仰慕者黎子云等共同为苏东坡修造房屋,让其在此定居了下来,苏东坡引用《汉书.杨雄传》中"载酒问字"的典故,欣然命名其屋为"载酒堂"。苏东坡在此居住了三年遇赦北返,这里便成了海南人民和文人墨客抚今追昔,缅怀、纪念东坡先生的一处胜地,被誉为"天南名胜"。到了清代,进士王方清和举人唐丙章在此掌教,"载酒堂"才改称东坡书院,成为了海南一处重要的历史人文景观。

东坡书院景色宜人。院内亭台雅致,殿宇堂皇,古木幽茂,群芳争艳。主要有大门、载酒亭、载酒堂、大殿等主要建筑构成。书院的大门悬挂的"东坡书院"的黑色牌匾,字体端庄、刚劲,是清代书法家张绩的手迹。穿过大门,跨过石桥,就是"载酒亭"。亭分上下两层,是当地人在苏东坡当年会客的旧址上创建的。在"载酒亭"里有着两株一米多高的"狗仔花",对于这种"狗仔花"还流传着这样的一个典故:相传王安石曾有一首诗为"明月当空叫,五狗卧花心"。东坡觉得十分不妥,随手改为"明月当空照,五狗卧花荫"。到儋州后东坡却发现了当地一种叫"明月"的鸟和一种叫"狗仔花"的花,于是恍然大悟,后悔不已。载酒亭里的两株狗仔花就常年开花,花心就如五只小狗蹲卧,大家到了载酒亭后可一定要看看。

载酒亭后就是载酒堂了,这是整个东坡书院的正中心,里面保存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有着"天南名胜"之称。"载酒堂"里有三副。

对联。

和13块石碑,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东坡先生笠屐图》和"载酒堂诗"石刻。《东坡先生笠屐图》是根据明代著名画家唐伯虎的原作《东坡先生笠屐》而做的。它描绘的是:有一天,苏东坡去看望黎子云,路上遇到下雨,于是向近处农家借用竹笠和木屐,穿戴起来怪模怪样,惹得妇女儿童相随争笑,农家的狗也对着他吠叫。苏东坡也乐了,说:"笑所怪也,吠所怪也!"这反映了苏东坡在逆境中旷达乐观,入乡随俗,与民相亲,历来受到当地乡民的敬爱。

苏东坡被流放到海南,历尽艰辛困苦,就他个人的命运而言,是不幸的。但是他随遇而安,带来了中原文化,开馆授徒,讲学明道,教育人才,提倡移风易俗,劝导民族团结,推动社会进步,对于孤悬海外的海南来说,倒是难得的机遇。所以后人评论苏东坡的这一段经历,发出了"东坡不幸海南幸"的感慨。他与儋州大地、儋州黎民的这段"鸿雪因缘",对这块土地影响之深,至今人们仍可以深切地感受到。

东坡书院包含了海南人民对苏东坡的情感,体现了海南民众对中原文化的向往,东坡先生的精神将永驻海南人民心中。

东坡书院散文简短篇十二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将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走进海南一处重要的历史人文景观--东坡书院。

东坡书院位于儋州市中和镇东郊,距儋州市区45公里。它是为了纪念北宋时期的大文学家--苏东坡而修建的,可能有朋友要问怎么在海南这么偏远的一个小镇会和苏东坡扯上关系呢?这就要从苏东坡坎坷的一生说起了。

苏东坡,原名苏轼,四川眉山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著名的大文学家。他曾在朝中为官,但由于政见与王安石的改革主张不一,在朝延中没有容身之地,处处受到迫害,为官时被一贬黄州,再贬惠州,最后被贬为"琼州别驾"到"昌化军安置",昌化军大体就是现在的儋州。苏东坡在儋州先是住官屋,后被驱逐,住到了桄榔林中。仰慕者黎子云等共同为苏东坡修造房屋,让其在此定居了下来,苏东坡引用《汉书.杨雄传》中"载酒问字"的典故,欣然命名其屋为"载酒堂"。苏东坡在此居住了三年遇赦北返,这里便成了海南人民和文人墨客抚今追昔,缅怀、纪念东坡先生的一处胜地,被誉为"天南名胜"。到了清代,进士王方清和举人唐丙章在此掌教,"载酒堂"才改称东坡书院,成为了海南一处重要的历史人文景观。

东坡书院景色宜人。院内亭台雅致,殿宇堂皇,古木幽茂,群芳争艳。主要有大门、载酒亭、载酒堂、大殿等主要建筑构成。书院的大门悬挂的"东坡书院"的黑色牌匾,字体端庄、刚劲,是清代书法家张绩的手迹。穿过大门,跨过石桥,就是"载酒亭"。亭分上下两层,是当地人在苏东坡当年会客的旧址上创建的。在"载酒亭"里有着两株一米多高的"狗仔花",对于这种"狗仔花"还流传着这样的一个典故:相传王安石曾有一首诗为"明月当空叫,五狗卧花心"。东坡觉得十分不妥,随手改为"明月当空照,五狗卧花荫"。到儋州后东坡却发现了当地一种叫"明月"的鸟和一种叫"狗仔花"的花,于是恍然大悟,后悔不已。载酒亭里的两株狗仔花就常年开花,花心就如五只小狗蹲卧,大家到了载酒亭后可一定要看看。

载酒亭后就是载酒堂了,这是整个东坡书院的正中心,里面保存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有着"天南名胜"之称。"载酒堂"里有三副对联和13块石碑,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东坡先生笠屐图》和"载酒堂诗"石刻。《东坡先生笠屐图》是根据明代著名画家唐伯虎的原作《东坡先生笠屐》而做的。它描绘的是:有一天,苏东坡去看望黎子云,路上遇到下雨,于是向近处农家借用竹笠和木屐,穿戴起来怪模怪样,惹得妇女儿童相随争笑,农家的狗也对着他吠叫。苏东坡也乐了,说:"笑所怪也,吠所怪也!"这反映了苏东坡在逆境中旷达乐观,入乡随俗,与民相亲,历来受到当地乡民的敬爱。

苏东坡被流放到海南,历尽艰辛困苦,就他个人的命运而言,是不幸的。但是他随遇而安,带来了中原文化,开馆授徒,讲学明道,教育人才,提倡移风易俗,劝导民族团结,推动社会进步,对于孤悬海外的海南来说,倒是难得的机遇。所以后人评论苏东坡的这一段经历,发出了"东坡不幸海南幸"的感慨。他与儋州大地、儋州黎民的这段"鸿雪因缘",对这块土地影响之深,至今人们仍可以深切地感受到。

东坡书院包含了海南人民对苏东坡的情感,体现了海南民众对中原文化的向往,东坡先生的精神将永驻海南人民心中。

东坡书院散文简短篇十三

东坡书院与五公祠一样,是海南重要的历史人文景观,位于儋州市中和镇东郊,距儋州市区45公里,与洋浦经济开发区近在咫尺。

这里原是北宋大文学家苏拭(字子瞻,号东坡)贬谪海南时居住和讲学的地方。苏东坡因朝庭险恶的政治斗争被一贬再贬,绍圣四年(1097)四月又从广东惠州任所贬到海南岛。海南岛古时候是流放罪臣的地方,文化落后,蛮荒闭塞,疾病流行。朝庭任命苏东坡为"琼州别驾",是名义上的琼州府官员,但是不允许参与政务,而且不让在府城居住,必须到"昌化军安置"。昌化军大体就是现在的儋州。苏东坡这时已经是六十开外的老人了,正所谓风烛残年,万里投荒,景况十分凄凉。他身边只带着次子苏过,先是居住在昌化军使安排的官屋,后来湖南提举董必察访广西时,遣人渡海把苏东坡从官舍中驱逐出去,使他不得不"偃息于桃榔林中"。次年,昌化军使张中、仰慕者黎子云等共同为苏东坡修造房屋。事成之后,苏东坡引用《汉书·杨雄传》中"载酒问字"的典故,欣然命名其屋为"载酒堂"。

从此,载酒堂便成为苏东坡以文会友、传播中原文化的地方。来自各地的学子常于载酒堂"问奇请益",载酒堂因此名闻遐迩。苏东坡居儋三年遇赦北返,这里便成了儋州人民和文人墨客抚今追昔,缅怀、纪念东坡先生的一处胜地,被誉为"天南名胜"。到了清代,进士王方清和举人唐丙章在此掌教,载酒堂才改称东坡书院。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党政要人,不远万里来此观光榄胜,感慨万千。1984年,原儋县人民政府拨款重修载酒堂和院内其它设施。

东坡书院景色宜人。院内亭台雅致,殿宇堂皇,古木幽茂,群芳争艳。山门悬挂的"东坡书院"黑色牌匾,字体端庄、刚劲,是清代书法家张积的手迹。穿过山门,跨过石桥,先是载酒亭。亭分上下两层,上层四角飞檐,十二根据色的圆柱支撑起翠顶,造型古朴,气势雄伟。亭内镶着以东坡与春梦婆攀谈、东坡惜别儋州百姓为内容的木刻。亭的东西各有一个清水池,荷花盛开,鱼儿嬉戏,似与游人同乐。走出载酒亭,拾级而上,就是载酒堂。正殿悬挂着一块刻有"载酒堂:三个大字的匾额,那是乾隆年间书法家、当地举人张绩的墨宝。殿内留下的是琳琅满目的碑刻和检联,翔实地记载着载酒堂的兴衰以及古今名人的感慨。正联写道:高人庭院故依然,何时载酒寻诗,重约田家屐履;学士文章今见否?此地标奇揽胜,请看大海风涛。

载酒堂有13块碑刻,其中既有古代的诗文碑记,又有现代的碑刻作品,集中体现了历代文人对苏东坡的景仰和追怀之情。最有特色的是右边墙角的一块大理石碑刻,那是根据明代著名画家唐伯虎的原作雕刻的《东坡先生笠屐》,上面还有唐伯虎所题的诗。左边的三块诗碑,分别是现代三位著名的文学家郭沫若、田汉和邓拓在60年代题访东坡书院的遗墨。

大殿正中是东坡讲学的彩雕。苏东坡循循尚诱地讲授,黎子云聚精会神地聆听;站在苏东坡后面的是随他来儋州的儿子苏过。

书院两侧还各有一座小园。东园有钦帅泉和钦帅堂;西园有一处再现东坡居儋功绩的陈列馆,馆名由著名古文字学家商承柞题写。陈列馆前,东坡笠屐铜像矗立在姹紫嫣红的鲜花丛中。铜像的汉白玉座墩正面镶着"东坡居士"四字,是郭沫若的手迹。铜座周围广植槟榔、桄榔、杨桃、翠竹,青枝绿叶,生气盎然。东坡签屐铜像的创作者是广州美术学院雕塑家李汉仪。铜像取材于《东坡笠屐图》。据记载,有一天,苏东坡去看望黎子云,路上遇到下雨,于是向近处农家借用竹签和木展,穿戴起来怪模怪样,惹得妇女儿童相随争笑,农家的狗也对着他吠叫。苏东坡也乐了,说:"笑所怪也,吠所怪也!"苏东坡在逆境中旷达乐观,入乡随俗,与民相亲,历来受到当地乡民的敬爱。据说铜像运回书院那天,书院所在中和镇的的父老乡亲就如过节一样兴高采烈。大家奔走相告:苏东坡又回中和啦!

苏东坡被流放到海南,历尽艰辛困苦,就他个人的命运而言,是不幸的。但是他随遇而安,带来了中原文化,开馆授徒,敷扬文教,讲学明道,教育人才,提倡移风易俗,劝导民族团结,推动社会进步,对于孤悬海外的海南来说,倒是难得的机遇。所以后人评论苏东坡的这一段经历,发出了"东坡不幸海南幸"的感慨。他与儋州大地、儋州黎民的这段"鸿雪因缘"(今载酒堂内匾额),对这块土地影响之深,至今人们仍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在东坡当年所居住的中和镇一带,大人小孩都熟知东坡故事。这里的人崇尚读书,读书人之间经常诗歌唱和。甚至这里讲的方言称"东坡话",尾调颇似四川方言。对苏东坡的情感,体现了海南民众对中原文化的向往。

东坡书院散文简短篇十四

东坡书院与五公祠一样,是海南重要的历史人文景观,位于儋州市中和镇东郊,距儋州市区45公里,与洋浦经济开发区近在咫尺。

这里原是北宋大文学家苏拭(字子瞻,号东坡)贬谪海南时居住和讲学的地方。苏东坡因朝庭险恶的政治斗争被一贬再贬,绍圣四年(1097)四月又从广东惠州任所贬到海南岛。海南岛古时候是流放罪臣的地方,文化落后,蛮荒闭塞,疾病流行。朝庭任命苏东坡为琼州别驾,是名义上的琼州府官员,但是不允许参与政务,而且不让在府城居住,必须到昌化军安置。昌化军大体就是现在的儋州。苏东坡这时已经是六十开外的老人了,正所谓风烛残年,万里投荒,景况十分凄凉。他身边只带着次子苏过,先是居住在昌化军使安排的官屋,后来湖南提举董必察访广西时,遣人渡海把苏东坡从官舍中驱逐出去,使他不得不偃息于桃榔林中。次年,昌化军使张中、仰慕者黎子云等共同为苏东坡修造房屋。事成之后,苏东坡引用《汉书·杨雄传》中载酒问字的典故,欣然命名其屋为载酒堂。

从此,载酒堂便成为苏东坡以文会友、传播中原文化的地方。来自各地的学子常于载酒堂问奇请益,载酒堂因此名闻遐迩。苏东坡居儋三年遇赦北返,这里便成了儋州人民和文人墨客抚今追昔,缅怀、纪念东坡先生的一处胜地,被誉为天南名胜。到了清代,进士王方清和举人唐丙章在此掌教,载酒堂才改称东坡书院。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党政要人,不远万里来此观光榄胜,感慨万千。1984年,原儋县人民政府拨款重修载酒堂和院内其它设施。

东坡书院景色宜人。院内亭台雅致,殿宇堂皇,古木幽茂,群芳争艳。山门悬挂的东坡书院黑色牌匾,字体端庄、刚劲,是清代书法家张积的手迹。穿过山门,跨过石桥,先是载酒亭。亭分上下两层,上层四角飞檐,十二根据色的圆柱支撑起翠顶,造型古朴,气势雄伟。亭内镶着以东坡与春梦婆攀谈、东坡惜别儋州百姓为内容的木刻。亭的东西各有一个清水池,荷花盛开,鱼儿嬉戏,似与游人同乐。走出载酒亭,拾级而上,就是载酒堂。正殿悬挂着一块刻有载酒堂:三个大字的匾额,那是乾隆年间书法家、当地举人张绩的墨宝。殿内留下的是琳琅满目的碑刻和检联,翔实地记载着载酒堂的兴衰以及古今名人的感慨。正联写道:高人庭院故依然,何时载酒寻诗,重约田家屐履;学士文章今见否?此地标奇揽胜,请看大海风涛。

载酒堂有13块碑刻,其中既有古代的诗文碑记,又有现代的碑刻作品,集中体现了历代文人对苏东坡的景仰和追怀之情。最有特色的是右边墙角的一块大理石碑刻,那是根据明代著名画家唐伯虎的原作雕刻的《东坡先生笠屐》,上面还有唐伯虎所题的诗。左边的三块诗碑,分别是现代三位著名的文学家郭沫若、田汉和邓拓在60年代题访东坡书院的遗墨。

大殿正中是东坡讲学的彩雕。苏东坡循循尚诱地讲授,黎子云聚精会神地聆听;站在苏东坡后面的是随他来儋州的儿子苏过。

采烈。大家奔走相告:苏东坡又回中和啦!

东坡书院散文简短篇十五

我对我的村庄是有怨气的。我读过许多文字,每个村庄里都有一两个说古书的人。他们张口就来,《三国演义》《水浒传》《隋唐英雄传》《七侠五义》《西游记》,不重复地说,把那一个个人物勾勒得活灵活现,仿佛就在眼前。听的人觉得,一大串情节里,似乎自己就是那一个混世魔王,就是那一个闹天宫的泼猴。可是我的村庄里没有。在这些文字面前我自惭形秽,不知怎么搭上话茬。我想去究根溯源,发现这一方水土为什么没有滋生出讲古道今的人。

黑土地一样肥沃,溪河沟渠一样水流脉脉鱼虾繁,东边日出没入西山荒草地,古老的石桥和卧在埠头的残碑,绵延的土路积攒了无数陈年的尘。它们只催生了水鬼和山魈,水缸里的田螺变美女,杨五爷和倭寇――是的,倭寇侵扰,杨五郎显圣退敌,让人更为信服和信仰――对于为平民作出贡献的先人,人们很愿意付出虔诚的敬仰和膜拜。至于天马山的传说,却有不同版本的天马,有说被贬的,有说镇妖邪的,有说等待爱人石化而成的,可我宁愿相信另外的一种说法,天马因为这里民风淳朴、景色秀丽而滞留。月色里,苍穹下,山形如马静卧在青黛雾霭里。这影像收入梦里,也是美的。我心有怨气的是,从没有人由此演绎出一大串传奇来,然后,我们在暮色里如痴似傻地沉浸其中。

我的怨气还来自于村头、村尾、村中央,甚至村旮旯处都没有一株大榕树,让我们的牵挂少了生动的媒介。想一想,绿荫如盖,树须飘逸,落日余晖映,群鸟聚而飞散,树底下散落着条凳、竹椅和石桌,水烟壶腾起的青烟招致几声压抑的咳声,还有孩童不知疲倦在绕树窜。想一想,不断有人从黝黑的门洞里出来,汇入树底的人群中,声音从细细弱弱到嘈嘈杂杂,再到一种宏大的交响。就这么想一想,便以为这样的暮晚景象才是记忆里最应该有的。可是,村庄从头到尾,献出的只有数十株卑劣的木麻黄树,长相太差,毫无气势,很是随意地散布在沟渠旁、厕所边或者猪圈外。有零星几棵柳树、桉树或者龙眼、芒果、荔枝树,但都不符合我们对榕树下生活的憧憬。也许记忆跟我开了玩笑,村庄里上有过榕树的,但它一定立身偏僻,身躯矮小,底下只有巷道如箸,空间逼仄,如果枝叶飘须过于招展妨碍了人家,便被锯砍斧削了。如果是这样,我承认记忆自动把它忽略了。凝神想一想,一定有这么一株的,在我之前,在我之后,抱着同样幻想并能把幻想实施的人,一定存在,即将存在。那么,所有的遗憾将归于一点:我错过了正确的时与地。

另一种怨气说来有些羞惭,那只是我个人比较偏见的念头了。我常常把异乡所见或文字所写的内容按到我的村庄。有一条长长的巷,夹壁如崖,青石板见证了岁月的光辉,悠扬的笛声从某个窗洞里飘出,在巷道里荡过来飘过去。若是雨天,黄昏,细雨,一把油纸伞,一位丁香一样的女子,自幽深的那端款步来,活脱脱不正是戴望舒的《雨巷》?这样的想,是让我羞于启齿的,所以,只能把这种怨气悄悄藏在心底。村庄里只有人走畜踩禽行的土路,杂草没足的小径,滑溜的田埂,丝毫无法勾起幻想和描绘的欲望,便是那檐下的方寸间也引不起人的兴趣,一排被滴水修出来的洞,一角被檐角勾勒的蓝天,偶然间会闯进眼帘,把人拉进一种走神的状态,很快,就要醒悟过来:这不是我想要看到的。

村庄从来不对我的怨气作出回应。我也从来没有想过,对我的怨气,村庄会作出什么回应。由此我想到,要是村庄把这一桩桩一件件铺排开来问我,我又该怎么作答。

最理想的状态是,一把藤椅,一杯清茶,一段轻音乐,一本书,在将暗还明的天光里,松松垮垮地翻几页。看得厌了,随手抛开书本,任不识字的晚风去翻拣。衣着应很随意,舒适,闲散,不必讲究搭配和款式,旧衣服最好了,有种跟旧友故交相处的放心和随意。这旧衣衫,丝丝缕缕都有往日的体温,横纬竖经里收藏着曾经的种种秘密。数日前整理家务,搜罗了一大堆旧衣旧物,待要扔了,却突然想起什么来,又翻了几样收好。这就刚好用上了。旧物如同记忆,不经意地就引人遐思。

城里的暮色从室内角落开始,光早早地从大大小小的屋子里撤退,四面八方汇聚起来,一起张开夜幕。旧房新楼里闪过数道灯光,犹豫几下,仿佛做错事的孩童一样又闪躲着熄去,有些手足无措的慌乱。一些过早亮起的路灯却不管不顾,径自发散昏黄的光。急匆匆赶路的人,脚步匆忙,心怀急切,必须在暮色消散之前去完成某件任务,他们没有注意到这些变化。这急切的人,可能从乡下刚到城里,城市是别人的城市,但心里藏着的“东西”让他不得不这时节赶来,是来寻求帮助、听候佳音、收取货款?还是来签字、录音?焦虑、无助、惶恐,被行将逝去的日光拨弄得更为浓烈起来。如果再想起因匆忙出门还在野外的禽畜,还晾晒在大埕的谷子,未收拢的柴禾,还有一条未系牢的船将不知漂向何方,他就更加沮丧惊惧忧伤。这个人如此急切,也可能是要离开城市的,他的家在郊区或者比郊区更远的大山深处大海边,不管这一天或这数天来的情况如何,他都必须离开城市了,天将要黑了,末班车还在吗?那段小路怕是要摸黑走过?这些是次要的,怀里揣着的消息、结论、收到的指点,才是回家后的重点,那些势必将在夜色里展开,浓重的黑将施加另外的压迫。

而城东到城西、城南往城北、单位去家、嘴里还嚼着食物要上夜班的人,也都忙乱着。这边,正在收摊,摊子上仅剩的几棵蔬菜几粒水果因为品相不好,只能留待回到租借的蜗居里挑挑拣拣自己用了。那边,经营拉面、酸辣粉、烧烤、大排档的人,已甩开膀子支起帐篷,铺桌排椅准备迎接第一批客人。歌厅、茶室、发廊,却早就亮起各色灯光,音乐声从缝隙里不断流泄。背街的店面,发黄的光下,鼻上托着老花镜的师傅正专心修葺一个人头上的最后几根毛发。一个发散粉红灯光的小铺里隐约有脂粉味随风飘来,而室内不见人影,是躲在里间用方便面,还是再抹一遍因不小心蹭掉的口红?其它的店,都“刷啦啦”地放下了卷帘门,或者“啪嗒啪嗒”地落锁。我的破摩托车还在师傅的工具下,我时不时地掏出手机看时间,师傅却还是慢悠悠地对着电话哼哼哈哈,我有心催他,却怕惹得他起火,少上油或缺个螺丝,结果还是自己吃亏。

我在修车铺油污、杂乱的地板上站着,看暮色的脚步从轻淡到深重,心头的烦闷也从轻淡到深重。于是,向往着一截闲散的时光,一把藤椅,一杯清茶,一段轻音乐,一本书,在将暗还明的天光里,松松垮垮地翻几页。看得厌了,随手抛开书本,任不识字的晚风去翻拣。暮色在这个逼仄的店铺里,附着在链条、齿轮、扳手、老虎钳和油桶上,愈加深厚和沉重。斜对面的酒店,逼人的荧光灯和亮敞的大堂,让这个店铺显得更为简陋和寒酸。酒店门厅披红挂彩,大致可以看到西装革履的新郎和婚纱曳地的新娘,相伴者三五个,我的可怜的视力让我看不清他们的表情,想来一定都是一脸喜气的吧。师傅终于打完电话,见我瞧向酒店,乐呵呵地说,忙完你这个,我得收拾收拾,去赴他们的婚宴,那新郎是我发小,闹洞房……后面的话我没有听清,因为我的心思又游离了:这大酒店与小修车铺,这世间万物的联系竟如此神奇。

终究,夜的巨手抹去残存的白天,躲躲闪闪的灯光开始堂而皇之地亮起,又一个我希冀的闲坐时光也被夜抹去了。许多个我希冀的闲坐时光总被夜抹去。

黄昏里,溪涧边,你在鹅卵石间翻拣出石片,却打不出童年的水漂,“扑通”的闷响恍如沉重的岁月砸进时光的长河。一片旧时的瓦,在水光里飘忽着漾起圈圈涟漪。而你在晚霞满天时分围着炸爆米花的.小摊子时,也绝不可能会料到,多年后,在城市的拐角,一个简陋的烤地瓜摊会让你久久驻足,不是那浓郁的香味,却是那久违的炭火,仿佛是红泥小火炉,烧着不规则的烟。

你在暮云四合时用目光迎接舷窗外陌生的环境,开始怀念登机以前的琐碎生活和奔忙的脚步。但你在庸常的日子里,又不禁要回想,那戈壁滩上久久还未落下的夕阳,那夜灯初起人头攒动的广场。你在滑如泥鳅的短暂暮光里极力挽留将逝的白昼,而夜已铺开巨毯倾覆而下。

炊烟久远,从田野深处荷锄归来的人们面目模糊,晚栖鸟雀扑扇翅膀的气流开始唤醒夜行的蝙蝠,晒谷坪夜来有露天电影的消息散播到村庄的各个角落,屋前流水被西天的霞光映成精美的毯,若是阴雨绵绵而晨昏难分,心情也已蒙上了淡淡水雾……这一页又一页,被时间的手悄然翻过去了。晚风中的读书声被笛声搅碎,急走的脚步因心中的恋情催逼,递出去的求职信是否要沉入深夜等待在黎明时再次提起,老树上的昏鸦叫唤出}人的声响,而噩耗趁人不备印证了残阳如血……这一幕又一幕,被整理被压缩,装订成了岁月之书。到现在,拖着疲惫的身躯从工作中抽身出来,抓住即将逝去的暮色那细弱的尾巴,站在城市的阳台,叹息微微。要是手里再夹着根烟,那叹息也随烟雾吞吐,而显得迷蒙了。“现在”,很快地也将成过去,时光的脚步不疾不缓地往前带着它,推着它,拽着它,搡着它。

一个同样平常的日子,你披着晚风踏入旧日的庭院,母亲惊喜的招呼和父亲陌生的咳嗽一起传来,紧跟着,一种心情被从岁月的深井里打捞出来。要温一壶酒,搬几只小凳,唤二三旧时伙伴,指点他鬓角白发我额头皱纹和你微驼的背。你说,我来陪你们闲坐。他们说,是你赴我们的闲坐。你开始想,闲坐,闲,坐,不一定非要暮色里,偷得浮生半日闲,人闲桂花落,孤云独去闲……就这样杂七杂八地想得远了。

当每一个暮色沉淀在眼角鬓边,砌进日益衰老脆弱的躯体,当每一场黄昏以宏大的背景和微妙的细语叙说,我读懂了你所告诉我的这一切。暮色毫无差异地笼罩大地和山岗,工厂和教堂,绿树和小草,道路和溪流,生灵和逝者,卑微的和高高在上的。它平均分配,绝不偏袒,予众生平等,于万物皆同。

得一夕闲坐可喜,错一日之事却可叹。

东坡书院散文简短篇十六

东坡书院始建于宋代,嘉祐二年(1057年),苏东破与同科进士、宜兴人蒋之奇、单锡接席琼林,互相唱和,因向往阳羡溪山之美,订鸡黍之约。以后,苏轼在宋熙宁、元丰年间,曾多次来宜兴观赏溪山名胜。在漫游独山时,他看到此山独立画溪之东,山势似四川眉山,顿生思乡之情,由衷叹曰:“此山似蜀”,后人遂将独山易名为蜀山。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买田筑室于蜀山南麓,拟终老阳羡,这便是“东坡草堂”,之后又扩建成“东坡别墅”。元代在原址上建起“东坡祠堂”,后又废为僧舍。明弘治十三年,工部侍郎、宜兴人沈晖在此重建“东坡书院”,作为文人学士例行集合、缅怀先贤之所。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多次修缮、扩建。咸丰年间,书院被焚。光绪八年,当地二十四家望族合资重建“东坡书院”,作为宜兴东南八乡培养人才之地。光绪三十二年,废除科举,改位“东坡高等小学堂”后为“东坡小学”所在地,“东坡桃李”遍于天下。1983年6月,书院被列为宜兴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东坡小学”从中迁出。20__年10月,书院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同年,顶蜀镇政府筹资全面修建“东坡书院”,恢复七间四进,并新建碑廊180平方米,以传承“东坡文化”,使古老书院焕发青春。

东坡书院散文简短篇十七

在这个繁忙竞争的时代,我们往往忽略了人文和历史的重要意义。这次我游历了东坡书院,静下心来,去感受这个历史名胜。东坡书院是文学巨子苏东坡在福建建的学馆。初到此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走进书院,迎面而来的是巍峨的舞楼和狮子山形象。在这里更能够深刻的体会到“百年宁静,千载福泽”的生动育华,进而更能理解学院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影响。

第二段:领略东坡书院的文化精髓。

东坡书院是一所集文艺交流、学术研究与人才造就为一体的机构。游览这里让我想起了古代文人雅士之间的学习和交流。正如苏东坡,他潜心鲁、唐,勤于读书,笔耕不辍,从而创建了自己的学派和文化体系。从东坡书院我们也能感受到,文学、艺术和历史的交流和传承是我们不可或缺的资源,要继承和传承,传承和发展,才能让我们的文化之树越来越茂盛。

第三段:领略东坡书院内的艺术宝藏。

从舞楼到书房,从厅堂到客房,东坡书院无处不展示着各种各样的艺术品。我尤其被书院里展示的举世闻名的书法、绘画艺术、文物等各种精品深深吸引。这些文物,见证了中国古代风俗、文化的渊源。这些艺术品使人耳目一新、情感澎湃,更深层次的让我们体会到文化的内涵及历史的熏陶。

第四段:品味东坡书院的文化底蕴。

在这里,我不仅能够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能看到具有现代价值的思想。曾经苏东坡说过:“学、诗、友、书、酒、七绝,凡此诸事,闲云野鹤,非拘勿扰。”这一部分是人们喜欢苏东坡的气恢宏、雅致清的生活态度,反映了人身意的自由和诗、书妙趣的精神境界。这里让我懂得内心独立自保的重要性。

东坡书院带给我的不仅仅是静心的感觉,还有对古代文化和思想的理解,“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在此,我深刻的认识到文学、艺术和历史传承的重要性。东坡书院将传统艺术与现代文化完美结合,传递着深层次的人文关怀和道德信念。游览东坡书院,不仅增长见识,同时也让我明白,只有不断的去传承和弘扬人类良心所在,才能让文化的各项流派日臻完美,让我们的历史变得更加精彩。

东坡书院散文简短篇十八

一洒午后的秋雨,总算收拾了一些大地残存的火热,太阳已经临在了天的边际,燃起的那一片光芒,正斜斜地地照着一片暗暗的云,反射出瑰丽的红褐色霞光,衬托出那一方的天空别致的美丽。

空中游走着凉薄的风,抚摸着被上午的炙热折腾过的园子的树木,花草。许多只雀鸟儿钻进了院落的叶丛间,正叽叽喳喳欢快地叫成了一片。

本想和往日一样,顺着熟悉的小道一路往回,结束着一天的奔波,回到家里闭门慢慢舒展身心,释放疲惫。

可是,此刻的小城,白天的喧闹渐渐躲远,平时车流如注的大街上,只是代表性地来来回回着几辆车,行人的身影寥落地散布在暮色的秋风里。

路旁的花坛里,稀稀落落地种着些高高的树木,此时就象是一位位刚熟睡醒来的少年,精神饱满地立在路的两旁,一排排清脆鲜亮,活力充沛,枝枝叶叶间张起了满坛墨绿。

站在单位的院门口,环顾一眼熟悉的眼前,和这个整日面对,时刻浸泡着自己身心的小城,忽然发觉,今天似乎有点与往日不同。

我常常以为,这个小城,平凡得就如周围山里一颗长势平平的树,只是常年默默地搁在地球的表面,默默地,仅此而已。

居住时间的长久,对于我认识这个小城,并无太多的作用。我似乎想不起这个小城的哪一处,值得我再刻意去走一回。

或许,正是,“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吧。

一个地方,一住就是二十年。人与自然相处,只不过是熟了,懂了,平常了;爱了,倦了,平凡了。莫要说是一个安然无语的地方,就是一个活蹦乱跳的人,相处那么久,也会熟知得没有一点激情,一点神秘吧。

爽朗的秋风,一路吹着,脚步已经漫不经心地走出了院门。一边走着,一边思绪已经飞扬,飘在了过去的时光。

小城的记忆,在我心里,其实很深刻的。

多少年前,一脚踏进这方土地,那一条一条窄长的巷子,通往胡家大屋,通往城南城北。南街北街一排排延绵的青瓦,一直拖着,那些连着挨着的一间一间的老屋窄长窄长的,前高后低,灰黑一片,一直逶托至后面碧绿的河水。

其实,那时,我总是以为,小城的文明就在有路灯静守的平安路。虽然,施家岭那一片茂盛的林子,常常也会出现在我的梦中。但是平安路上笔直笔直的宽阔的水泥路,和那里屹立起的一杆一杆高照着的灯,几度将我一颗迷惘的心照亮,在那里,我似乎看到了那些年里人生的曙光。

那时,夜色多半是将一城的浪漫全铺在了那一条路,因为一直到深夜,依旧还有成双成对的身影闪现在路灯下,止步逗留,流连忘返。

依稀记得,“市门口”的石板路延伸的方向。青石板上虽然留不住经过的脚印,却留下了我深深的记忆。那一带拥挤着的房子,虽不是有钱人的去向,但也多半宁静安详,一栋一栋独立而建,青瓦间袅袅的青烟,是冬天最温暖的记忆,欢声笑语的黄昏,是农家屋最美的时刻。

栗水河在城那边默默地流经了多少的岁月,我已经不得而知,但是,至少在我来之前,我就知道它的声名。

还在八十年代,曾有一部电影,叫《月光下的小屋》,是在这里取景拍摄的。我常常因此而对这条朴素的河,连同河上的那座古老的桥都格外敬重起来。尽管我几次三番去看那部电影,然后再三番五次去桥上端详这条河,仅仅只是为了看那几个拍摄栗水河的镜头,对照着镜头,去寻找现实里这条河的部位,但好像最终我也不知道那部电影的哪个镜头,出现过这条河,以及河上的那座桥,河岸上的那个破旧的的小屋。虽是没有对照出个究竟,但终究还是看到一条流淌着一河清水的河,河面清澈如镜,倒影着岸上陈旧的瓦房。和偶尔几树遒劲的柳树。

我想在我来之前,栗水河一定还更加的美丽,河里的水流更加深沉丰厚,河面必定是更加宽阔。因为,我知道,在早些年里,每到端午节,这条河里都会举行一场声势浩大的龙舟赛。年青壮实的小伙,美丽热情的姑娘,在那时,都会汇聚在这条河里。舞动双桨,绽放青春的力量,激起奋进的步伐,谱写着青春亮丽的诗篇。

我是一直也没有亲眼观赏过,体会过一场有着传统意义,而又震撼人心的龙舟赛。只是从那些回味无穷的当地人嘴里无数次听起。据说每年龙舟赛时,两岸人如潮涌,从四面八方而来,场面十分壮观。

时间是世上最无情的杀手,再好,再美,再难以割舍的东西,它都可以带走,走得悄无声息,卷得片甲不留。

岁月悠悠,小河悠悠,载走了龙舟,荡走了搏击长空的身影,淹没了往日里一河的欢乐,平息了一场远古的梦。

小城很小,论方圆,可以说,只需骑上个自行车,不到一个小时就可以绕完一个城。小城也很大,大得我用了二十几年的光阴,仍然不知道那些荡幽在大街小巷里曾经鲜为人知的秘密,大到至今依然愕然,这里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祖祖辈辈们,是如何将那一片一片绚丽的烟花送上浩瀚的夜空,送到天涯海角的人们的心里,梦里的。

人的一生里,总有一些的世间事,是令人无法想象,也无法追忆的。

思绪被一缕悠扬的笛声击落。暮然回首,才知道,原来脚下的步子已经踏在了栗水河畔。

谁的笛声吹起一河的悠扬?勾起天边那轮夕阳卷卷的思念。朝霞映衬的河面上,横跨的长桥托着一位吹笛的少年,如一轮明月,冉冉从河面升起。悦耳的笛声,环绕在河面,洒在了暮色的秋风里。心已经随着歌声,走进了悠悠岁月,走进了飘渺的浪漫。少年的沉醉,如此深沉,而我,带着一半的清醒,一半的沉醉,聆听笛声,游走在一片暮色的浅秋。

夕阳如黛,浅秋胜春,站在伟岸的河畔,更喜晚风送爽,

在这个小城,山隔着水,隔着世界,一条崎岖的路,带来了世界,带走了岁月。记不起,多少回沿着九曲一回的路徘徊不定,寻寻觅觅。送走了四季,收获着希冀。只是似乎早已忘记了身边的一草一木,忘记了栗水河依旧还在静静的流淌。

常常,喜欢一个人行走在一片暮色里,暮色的春夏,暮色的秋冬,暮色的街道,暮色的天空,感觉那样的时刻,总能带给我一袭的淡泊和宁静,而这些时光的背后,我还是觉得,暮色的浅秋最为完美。因为只有浅秋,才是既有风度,又有温度的完美。不是么,只有它,即拥有着夏天那身华美的盛装,又拥有着秋季赐予的那一袭凉爽的气温。

河畔的树已经长得阴森丰韵,浓绿覆岸。原本显露身脚的一处一处亭子,被张开的枝叶遮盖了起了,卧在绿荫成海的深处,几乎远望不到一点身影。不时有粗壮的枝干遒劲着转过身来,往河岸的栏杆靠去,搭过一边的小道,就象是一把把伞一样地撑起,不时地,生出一拱一拱绿色的桥,人经过时,有如穿过桥拱。一个人,踏着青色的石板路,走在绿荫厚掩的河畔,走在淡秋的暮色里,仿佛置身于哪断浪漫的文字里,又象是处在一片朦胧的画里。

相处太久,相爱太难。太长太长的岁月里,我都不知道,我是否还能对于这个久居的地方生出哪一丝的激情。到底是只因我曾经沧海难为水呢的心境呢,还是小城太过平凡的原因,一直以为,风风雨雨的日子里,在这个小小的地方,我想要去的地方几乎没有,我可以追寻的东西似乎也不多。于是总会将自己关在一片寂寞的环境里,周而复始,一天一天的`那样过着。或许因为,终日行走奔波红尘里,太过疲惫,以至于对于周围的环境,无暇生出一丝的情愫。

但是,此刻,在这里,我仿佛找到了那片令我情牵的天地。

我想,是暮色的浅秋成就了我如此美好的心境。

河水在一丝残阳的余光里,暗暗地发着金色的碎片的光,波光粼粼,随风掠影。少年的笛声已经停顿,夕阳也收起了最后的光辉,唯有晚霞的脸还在微笑。

秋风阵阵,晚来更爽。岸上的人渐渐地也多了。河畔的夜,该是热闹的。是的,如此美丽的夜暮,不能独享。

不由地,止步靠身在河岸光洁的栏杆上,仰望天边瑟瑟云霞,转身回首看着渐入秋夜的小城,一些的过往,一些的感慨,一幕幕,浮现眼前。

栗水悠悠,古今同,河畔依依,已是今非昔比。过去的灰黑低矮的瓦房早已消失不见,现代的楼房雄伟气派,在河面拉起长长的倒影;南街的老桥总算还没有被时光吞噬,但已经成为了一个过去的见证,破旧得只剩下断壁残垣,就象是一位历尽风雨的老人,静静地卧在那头;如今,一座一座现代的、崭新的小桥似白鹤飞舞,象彩虹翩翩,横挂河面。满目的繁华,替代了那一片古老的沧桑。青石板的路,窄长的巷,再只能到记忆里去寻找了。

小城,河,在日渐长大,在日趋完美,且看那浑雄的气势,奔腾的步伐,就堪比大家闺秀,已跃然时代的前锋。那时的秀丽端庄,平静婉然,更象是小家碧玉,印证的只是昨日的兴衰。

已是华灯初上,几处高楼如几幅亮丽的风景图,挂在小城的上方,河畔的灯火,就象一条镶嵌着一颗颗珍珠的彩色围巾,系在城市的领脖上,小城如一位美丽的少女,正羞涩地在浅浅的秋里含情脉脉。

宵夜人的舞乐,节律铿锵,漂浮四起,荡起小城一夜的梦幻,洗涤着小城人一天的辛劳。绚丽的烟花在秋夜里再次惊艳地绽放,美轮美奂,带人入梦。

黑夜赶走了暮色,河畔正忙着接纳着络绎不绝的休闲人。我想,喜欢幽静的人,此时,该离开了。

于是,蓦然转身,举手,撷一束暮色下浅浅的秋色,径自回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