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逍遥游(实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2:30:02 页码:14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逍遥游(实用9篇)
2023-11-11 12:30:02    小编:ZTFB

每个人都应该经常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强项和弱点,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方法。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如定期练习、反思和修改,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如何高效地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能力是每个人都需要思考和实践的问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健康生活习惯,希望对大家的身体健康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逍遥游篇一

孟子长于言辞,在辩论中经常设譬,以小喻大,逻辑性很强,有极强的说服力;其文气势磅礴,笔带锋芒,又富于鼓动性,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下》第一章,可以作为一篇对话体的议论文来学习。文章由叙人议,先通过庄暴和孟子的问答引出话题:“好乐何如”,然后叙述孟子如何就这个话题因势利导地劝说齐王要“与民同乐”。全文围绕着“音乐”这一话题,阐明不“与民同乐”就会失去民心,而“与民同乐”就会得到民心、统一天下的“王道”思想。文章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孟子的政治思想,故学习本文时,可让学生对孟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先作一些了解。

学习本文,还要对文中的一些文言语法现象,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以及常见词语、古今异义现象等加以摘录整理,做到能理解其含义、辨析其用法,以加强文言知识和语感的积累。为此,要求学生对文章反复朗读,力求做到熟读成诵,从而进一步理解孟子的政治思想。

二、亮点探究。

1.齐王听到孟子谈到“好乐”一事,为什么会“变乎色”?

探究学习:学界出现了这样三种解释:齐王有不悦之色,认为孟子不该问自己“好乐”的事;齐王有羞愧之色,认为自己不应该“好乐”;齐王有愠怒之色,认为庄暴不该把他“好乐”的事告诉给孟子。权衡上述几说,以第三说为最佳。据《韩非子・内储说上》记载,“齐宣王使人吹竿,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禀食以数百人。”供养这样一支乐队,势必劳民伤财,并影响政事。孟子来齐国宣扬其“仁政”,劝说齐宣王“保民而王”,所以齐宣王心中要“怪恚”庄暴,不该把自己的隐情告诉给孟子。儒家历来重视礼乐,认为音乐具有重要的政治教化作用,从音乐可以考察一个国家的兴亡盛衰,并反对把音乐作为单纯的娱乐活动。“先王之乐”是先王用来教化百姓、安定民心、治理国家、巩固统治的手段,与“世俗之乐”截然不同。齐宣王爱好的不是“先王之乐”,而是“世俗之乐”,这又与儒家的音乐主张不甚吻合了。齐宣王之所以直言不讳地向孟子表白“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是考虑到隐情既已泄露,也就不必再转弯抹角了,免得孟子纠缠下去。而后来谈话之所以还能继续进行,是因为孟子并不反对他爱好“世俗之乐”。也有人认为:“齐王感到作为国君而爱好音乐,当为舆论所不许,怕受到孟子的批评,因而脸上表现得有点惭愧。”(李炳英《孟子文选》)其实,战国时期爱好“世俗之乐”的国君不乏其人,齐宣王也用不着为此而到“惭愧”。所以,齐王的“变乎色”应是“愠怒之色”。

探究学习:“今乐”“古乐”本不可混同,但孟子深知齐宣王不会放弃对“今乐”的爱好,所以存异求同,以便进一步劝导齐王在爱好“今乐”的情况下实现“与民同乐”。所谓“今之乐犹古之乐”,问题不在于爱好“今乐”还是爱好“古乐”,而在于能否与民同赏。若能与民同赏,则古今无异。如果能够施行“仁政”,即使齐王爱好“今乐”也会得到人民的拥护。

3.本文所记叙的两次对话有何联系?并作了怎样的艺术处理?

探究学习:文中第一次写庄暴和孟子的对话,实际上是全文的引子,起开篇的作用,故略写。庄暴对齐王“好乐”的话题无言以对,一方面表明这个话题有难度,另一个方面反衬了下文孟子谈话技巧的高明。第二次对话是孟子和齐王的对话。这一段对话表明了孟子的政治观点,体现了孟子善于借题发挥,因势利导,牢牢掌握谈话的主动权,一步一步地将齐王引入自己预先设想中的话题,从而达到宣讲自己政治主张的目的`。这次对话是全文的重点,故详写。

4.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在当时能否实现?为什么?

探究学习:针对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生民涂炭的现实,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使之成为一种政治思想体系,对两千年来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影响。孟子的“仁政”学说虽然以维护封建制度为出发点,但是对于稳定经济,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减少农民因丧失土地而迁徙流离的痛苦,却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同时,孟子的思想存在着严重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统治阶级的享乐是建立在下层人民的痛苦之上的,又有谁愿意轻易放弃自己的这种权利呢?而且他的“仁政”学说带有浓厚的复古保守色彩。他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说成是“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因此,在当时不过是空想而已。

三、选题设计。

1.《孟子》散文的特色及其对后代散文创作的影响研究。

研究方法:

通过广泛阅读《孟子》作品来归纳出《孟子》散文的写作特色,同时通过阅读历代评论家的有关评价,增进对《孟子》创作成就和影响的认识。

参读书目:

(1)曹础基《先秦文学集疑》,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2)陈柱《中国散文史》,东方出版社版。

(3)聂石樵《先秦两汉文学史稿・先秦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4)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上海古籍出版社版。

2.《孟子》与《论语》异同之比较研究。

研究方法:

《孟子》与《沦语》同列“四书”,对两者作比较研究,可加深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

参读书目:

(1)杨伯峻《(论语)和孟子》,载《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2)胡念贻《盂子的文学价值》,载《先秦文学论集》,中国社会嫦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3)张志岳《关于中国封建时代的讽喻文学和叛逆文学两个传统问题的初步探讨》,载《中国文学史论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孟子的论辩艺术研究。

研究方法:

孟子在《庄暴见孟子》一文中体现出高超的论辩艺术,即使把它放人当代论辩艺苑之中来欣赏,仍不失为一朵奇葩,可从不同的角度对孟子的论辩方法作探讨。

参读书目:

(1)徐立《(孟子)骋辞逞辩的特色》,《语文月刊》1982年第2期。

(2)李竹君《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河北大学学报》1982年第2期。

(3)高捍东《有效的演讲技能》,中南工业出版社1995年版。

(5)周正舒、吕银风《论辩之法》,蓝天出版社1995年版。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逍遥游篇二

一、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2.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早地)。

5.令将军与臣有?(?通“隙”,隔阂,嫌怨)。

6.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7.交戟之士欲止不内(内,通“纳”,使……进入)。

二、古今异义。

1.约为婚姻古:儿女亲家;今:指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所以遣将守关者古:……的原因;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意外的变故;今:很,十分。

4.将军战河北古:黄河以北;今:河北省。

5.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南;今:河南省。

6.沛公居山东时古:指崤山以东地区。今:山东省。

7.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古:小人的谗言。今:详细地讲述。

8.今人有大功而击之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三、重点文言实词释义(12个)。

1.军。

沛公军霸上:名词作动词,驻扎。

从此道至吾军:名词,军营。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名词,军队。

勇冠三军:名词,军队的编制单位。

2.击。

急击勿失:动词,攻击,攻打。

因击沛公于坐:动词,杀。

秦王不肯击缶:动词,敲打,敲击。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名词,碰撞。

3.内。

毋内诸候:内,通“纳”,动词,接纳。

帘内掷一纸出:名词,里面,与“外”相对。

内无法家弼士:名词作状语,在内部。

色厉内荏:名词,内心,心里。

4.如。

劳苦而功高如此:动词,像。

沛公起如厕:动词,往、去。

固不如也:动词,及、比得上。

5.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动词,通“背”,违背。

每逢佳节倍思亲:副词,愈加。

6.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动词,道歉,谢罪。

乃令张良留谢:动词,辞别。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动词,感谢。

7.意。

然不自意:动词,料想、意料、估计。

其意常在沛公也:名词,心意、意图。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名词,意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名词,神态,神情。

8.坐。

项王、项伯东向坐:动词,坐下。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名词,座位。

坐北朝南:动词,坐落,指位置所在。

停车坐爱枫林晚:介词,因为。

9.举。

杀人如不能举:副词,尽。

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动词,举起。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动词,举行、施行。

举不胜举:动词,列举、举出。

10.胜。

沛公不胜杯杓:动词,禁得住。

刑人如恐不胜:副词,尽。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形容词,优美的。

此时无声胜有声:动词,胜过、超过。

11.斗。

玉斗一双,献与亚父:名词,酒器。

仅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名词作状语,像斗一样……。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动词,争斗。

12.置。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动词,放弃、丢下。

置之坐上:动词,安放,放置。

乃置酒大会宾客:动词,摆、设。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逍遥游篇三

潦水俨临帝子之长洲上出重霄鹤汀凫渚即冈峦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彭蠡之滨衡阳之浦。

《陈情表》。

夙遭闵凶悯臣孤弱零丁孤苦门衰祚薄期功强近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夙婴疾病,常在床蓐逮奉圣朝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陨首具以表闻逋慢州司临门,急于星火奉诏奔驰刘病日笃伏惟犹蒙矜育特为尤甚历职郎署不矜名节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陛下报养皇天后土鉴矜悯愚诚庶刘侥幸生当陨首。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逍遥游篇四

1、至于泰安(至于,古义:到,到达;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2、是月丁未(是,古义:这,此;今义:常用作判断词)。

3、复循西谷(复,古义:再,又;今义:往复,重复)。

4、戊申晦(晦,古义: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今义:昏暗,夜晚)。

5、多平方(平方,古义:方方整整的,指山石;今义:数学名词)。

1、其级七千有余(“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2、少圜(“圜”通“圆”,圆形的,指山石)。

3、五采(“采”通“彩”,五色)。

1、汶水西流(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济水东流(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3、崖限当道者(限: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

4、道少半(道:名词作动词,走,走路)。

1、当其南北分者(在,在……的地方,介词)。

2、崖限当道者(挡住,动词)。

3.僻不当道者(面对,动词)。

余: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我,代词)。

余始循以入(同上)。

余所不至也(同上)。

2、其级七千有余(几,表示整数后不定的`零数,数词)。

以: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在,在……的时候)。

2、余始循以入(同“而”,表顺承,连词)。

3、回视日观以西峰(连接方位名词,用法同现代汉语,连词)。

限:

1、越长城之限(界限,名词)。

2、崖限当道者(门槛,名词)。

道:

1、道皆砌石为磴(路,名词)。

道有天门、崖限当道者、道中迷雾冰滑、观道中石刻、僻不当道者(同上)。

2、道少半(走,走路,动词)。

有:

1、其级七千有余(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2、泰山正南面有三谷(有,与“无”相对,动词)。

道有天门、下有红光、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同上)。

及:

1、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和,连词)。

2、及既上(等到,介词)。

3、皆不及往(赶得上,动词)。

云:

1、世皆谓之天门云(语气助词,表示不大肯定的语气)。

2、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雾,名词)。

日:

1、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太阳,名词)。

2、或得日,或否(阳光,名词)。

3、是日(天,名词)。

漫:

1、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弥漫,布满,动词)。

2、其远古刻尽漫失(磨灭,动词)。

居:

半山居雾若带然(停留)。

乘:

自京师乘风雪(冒着)。

或: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有的)。

极:

极天云一线异色(尽头)。

视:

回视日观以西峰(看)。

坐:

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与“站”相对)。

始:

余始循以入(开始)。

判断句。

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以上两句用固定格式“……者,……也”表示判断。判断句)。

2、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所不至也。(以上两句用句末语气词“也”表示判断,主语“此”省略。判断句)。

3、此东海也。(用句末语气词“也”表示判断。判断句)。

4、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用副词“皆”表示判断,“皆”相当于“都是”。判断句)。

定语后置句。

1、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崖限当道者”一句中,“限当道”为“崖”的定语。定语后置句)。

省略句。

1、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皆不及往。观道中石刻。

(以上四句均省略主语代词“余”)。

2、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省略主语:雪。“苍山”前面省略谓语:见)。

3、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省略主语:石刻。后一分句为判断句,主语是“石刻”,谓语是“自唐显庆以来”)。

4、生石罅(“生”前面省略主语:树。“生”后面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在”)。

5、复循西谷(“西谷”后面省略谓语:走)。

6、余始循以入(“循”后面省略宾语代词“之”,“之”代“环水”)。

7、中谷绕泰安城下(“中谷”后面省略宾语代词“之”,“之”代“水”)。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逍遥游篇五

1、常见的意境:恬静优美、清幽明净、明丽清新、雄浑壮丽、壮阔苍凉、萧瑟凄凉、孤寂冷清、清冷幽静等。

2、常见的表现技巧: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对比、双关、设问、反问等。

(2)描写手法主要有:托物言志、小中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联想想像、正侧面结合、比较衬托、乐景写哀、欲扬先抑、象征、渲染、白描、用典等。

(3)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画龙点睛)、间接抒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借事抒情)。

(4)语言风格: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语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华美绚丽、委婉含蓄、简练生动、雄浑豪放、沉郁顿挫……需要强调的是,用以上这些术语赏析诗词时,不能空洞,更不能一概而论,需“因诗而异”,根据各诗不同特点,结合相关诗句,有的放矢地进行赏析。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逍遥游篇六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被迫赠太傅。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再如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如《(指南录)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文天祥辞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职;《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学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邓骘当时为汉和帝的大将军。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训俭示康》“参政鲁公为谏官”,“鲁公”指宋真宗时的鲁宗道。《谭嗣同》“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清末汉人只有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短时间地任过军机大臣。《谭嗣同》“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

【军机章京】参见“军机大臣”条。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军机”。《谭嗣同》:“皇上超擢四晶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

【御史】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子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韩愈曾任监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再如《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宁”,王翱当时任都察院长官。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宋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文天祥当时掌管军事要务。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高太尉指高俅。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当时蔺相如比上卿廉颇官位要低。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屈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一般认为是指上官靳尚。“子非三阊大夫欤?”屈原担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长官。《〈指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者,则群聚而笑之。”《石钟山记》:“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训俭示康》:“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司马迁做过太史令。《张衡传》:“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问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文起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称太史。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长史”指张裔。《赤壁之战》:“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详见“三省六部”条)。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袁世凯为兵部侍郎。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逍遥游篇七

1、官人疑策爱也,秘之。误:喜欢,正:吝啬。

译文:过路的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骡子,便把它藏了起来。

2、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误:按照,正:审理。

译文:徐有功特意开脱谋反的人,论罪应当处死,请审理他。

3、高祖遣使就拜东南道尚书令,封吴王。误:拜见,正:授予官职。

译文:高祖派来使者授予(杜伏威)东南道尚书令的官,封他为吴王。

4、府省为奏,敕报许之。误:报告,正:回复。

译文:有关部门为此上奏,(后主)下诏回复同意了这件事。

5、齐孝公伐我北鄙。误:轻视,正:边境。

译文:齐孝公进攻我国北部边境。

6、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误:城墙,正:军营。

译文:大败李信的军队,攻下两座军营,杀死七名都尉。

7、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误:生病,正:担心,忧虑。

译文:尧的百姓担心水患,因而在水上筑巢,这就是避免灾害的巢。

8、焕初除市令,过谢乡人吏部侍郎石琚。误:免除,正:(被)授职。

译文:刘焕刚被授职市令,拜访同乡吏部侍郎石琚。

9、师进,次于陉。误:依次,正:临时驻扎。

译文:诸侯的军队前进,驻扎在陉地。

10、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误:完毕,正:通“猝”,突然。

译文:天下真正有大勇的人,灾难突然降临也不会惊恐。

11、王趣见,未至,使者四三往。误:高兴,正:通“促”,赶快。

译文:楚王赶快接见(尊卢沙),(尊卢沙)没有到,(楚王派)使者多次前去(邀请)。

12、存诸故人,请谢宾客。误:安置,正:问候。

译文:问候那些老朋友,邀请拜谢宾朋。

13、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误:借给,正:宽恕。

译文:如果再不赡养母亲,我就不宽恕你了。

14、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误:捉拿,正:及,达到。

译文:楚庄王谋划事情很得当,群臣没有人能比得上。

15、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惠。误:恩德,正:感激。

译文:假如刘裕取胜,一定会感激我们借道给他的好处。

16、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误:上去,正:当即。

译文:陛下(如果)当即杀掉他,(就)不是我的职权管得了的。

17、凡再典贡部,多柬拔寒俊。误:典籍,正:主管。

译文:贾黄中先后两次主管贡部,多次选拔出身寒微而又才能杰出的人。

18、衡揽笔而作,文不加点。误:标点,正:删改。

译文:弥衡挥笔就写,一气呵成,一个字没有删改。

19、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误:许多,正:称赞。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逍遥游篇八

见“必修一文言文梳理”《鸿门宴》部分。

班固与《汉书》。

班固(32年-92年)东汉官吏、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班彪之子,字孟坚,汉族,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东北)。除兰台令史,迁为郎,典校秘书,潜心二十余年,修成《汉书》,当世重之,迁玄武司马,撰《白虎通德论》,征匈奴为中护军,兵败受牵连,死狱中,善辞赋,有《两都赋》等。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范晔与《后汉书》。

范晔(398年-445年),字蔚宗,南朝宋史学家,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范晔因为“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开始撰写《后汉书》,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谋反罪被杀止,写成了十纪,八十列传。原计划作的十志,未及完成。今本《后汉书》中的八志三十卷,是南朝梁刘昭从司马彪的《续汉书》中抽出来补进去的。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后汉书》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又一部私人撰写的重要史籍。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6年的史事。《后汉书》纪十卷和列传八十卷的作者是范晔,李贤注。

《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首先,他在帝纪之后添置了皇后纪。东汉从和帝开始,连续有六个太后临朝。把她们的活动写成纪的形式,既名正言顺,又能准确地反映这一时期的政治特点。其次,《后汉书》新增加了《党锢传》《宦者传》《文苑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列女传》七个类传。范晔是第一位在纪传体史书中专为妇女作传的史学家。尤为可贵的是,《列女传》所收集的十七位杰出女性,并不都是贞女节妇,还包括并不符合礼教道德标准的才女蔡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逍遥游篇九

放在卷首为序,也称前言;放在卷末为跋或后序。

序言有的是作者或者编者自己写的,也有的是别人所写。其内容和作用,多为说明写作或编写的情况、目的,阐述某些观点,介绍或评价作品等。

序的体裁,有的是近似论说文,如《史记》中的书、表、传的序,都是在议论中夹着感慨,总结历史教训,表达作者的见解和对人对事的态度。欧阳修编写《新五代史》,其中的《伶官传序》即属此类。

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如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后序或跋一般是对序的再补充,大都简峻峭拔,不像序那样详细丰富。

另外古代还有一种赠序,为临别赠言一类的文体。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要和书序严格区别开来。

2、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321—379),东晋著名书法家。琅琊临沂(今山东)人,后居浙江会稽山阴。曾任右军内史、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工书法,尤擅楷书和行书,人称“书圣”。他的《兰亭集序》帖,笔意妍丽劲健,“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其他较有影响的还有《乐毅论》、《十七帖》等。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名家,父子齐名,世称“二王”、“二圣”。

3、写作背景。

修禊,古代的一种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三),到水边嬉游,以消除不祥,也称“春禊”。据说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风和日丽,天清气朗,王羲之与当时的名人谢安、孙绰等41人在山阴兰亭畅饮欢歌,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他们借“修禊”之名而举行的一次诗会吧。名人雅士,融融欢聚,曲水流觞,低吟浅唱,好不惬意。王羲之面对高朋挚友,挥笔泼墨,写下了“绝代无双”、书文皆美的序文。

二、字词语言。

1、通假字。

1.趣舍万殊(“趣”通“趋”,意为“往、取”)。

2.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意为“像”)。

2、古今异义。

1.是日也(是,古义:指代词“这”|今义:指判断动词“是”)。

2.茂林修竹(修,古义:长|今义:指修建处理)。

3.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古义:指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

4.信可乐也(信,古义:指确定|今义:指书信)。

5.向之所欢(向,古义:指过去|今义:指方向)。

6.列坐其次(次,古义:指旁边|今义:指数次,从次)。

7.及其所之(及,古义:指等到|今义:表并列关系连词,和)。

8.曾不知老之将至(曾,古义:指竟然|今义:指曾经)。

3、词类活用。

a、形容词作名词。

群贤毕至贤士。

少长咸集年轻人,年长的人。

b、形容词作动词。

齐彭殇为妄作看作相等。

c、名词作动词。

映带左右环绕。

一觞一咏喝酒。

d、数词作动词。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看作一样。

4、一词多义。

列坐其次旁边水边。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次一等。

余船以次俱进次序。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致。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得到。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招致。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高。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学习进步。

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办好。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期望、要求。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时间期限。

5、虚词运用。

所以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表原因。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以此用来。

吾知所以距子者,吾不言表方法。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助词表定语后置。

之曾不知老之将至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及其所之既倦动词往达到。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助词的。

6、特殊句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