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小学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范本(大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07:22:17 页码:12
最新小学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范本(大全10篇)
2023-11-11 07:22:17    小编:ZTFB

总结是对过去一段时间内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改进和提升。总结应该突出重点,避免泛泛而谈和过分冗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

小学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范本篇一

【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小学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范本篇二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使动用法表述的意思是:主语使宾语发出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或出现谓语动词表示的变化。

如:“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师》)。

其中的“亡”是主语使宾语出现的状态,意思是“使郑国灭亡”。这句中的“亡”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但因后边跟了“郑”这个名词,成为使动用法。这些谓语动词只有用使动用法来理解,才符合原文的意思。

再看以下各例: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师》)(阙:使……减少)。

使使以闻大王(《荆轲刺秦王》)(闻:使动,使……闻,禀告)。

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活:使……活)。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活用为使动动词。

如“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中的“寒”,本是形容词“寒冷”,因其后带宾语“骨”,意为“使骨寒”,成为使动。

再看以下各例: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苦:使……受苦;劳:使……劳苦、疲劳;饿:使……饥饿;空乏:形使……资财缺乏。)。

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破:使……破,撞破)。

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磨厉之于义。(《勾践灭吴》)(洁:使……洁净;美:使……美丽;饱:使……饱。)。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其中加点的“王”本来是名词,它后边又带一个代词“之”作宾语,要按照一般的用法来解释和翻译就会出错,就有可能翻译成“先攻破秦进入咸阳的就王他”。这样必须改变词性才能解通,变为“使宾语怎样”,即使动用法才能符合全句的意思。王之,就是“使他为王”的意思。

再看以下各例:

既东封郑(《烛之武退师》)(封:使……成为边邑)。

阙秦以利晋(《烛之武退师》)(利:使……受益)。

小学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范本篇三

1.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古义-明月停留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2.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义-美貌的人)。

3.凌万顷之茫然(凌:古义-越过今义-欺侮)。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子:古义-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今义-儿子)。

词类活用。

1.羽化而登仙(羽:名词作状语)。

2.舞幽壑之潜蛟(舞:动词使动)。

3.泣孤舟之嫠妇(泣:动词使动)。

4.正襟危坐(正:形容词使动)。

5.乌鹊南飞(南:名词作状语)。

6.西望夏口(西:名词作状语)。

7.下江陵(下:名词作动词)。

8.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词作动词)。

9.侣鱼虾而友糜鹿(侣,友:名词意动)。

小学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范本篇四

如果把一个句子比作一棵大树,那么,缩句就是给句子这棵大树修枝剪叶;扩句就是给句子添枝加叶。从阅读学角度讲,缩句,就是把握一个句子的主要意思;从写作学的视角看,扩句,就是在简单的句子上,添加一些适当的修饰和限制词语,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具体、更生动、更形象。如:

原句:红旗飘扬。

扩句: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迎风飘扬。

可以看出,前一个句子的意思是完整的,但是不具体、不明确,从这个句子中看不出什么样的红旗、在哪里、怎么样地飘扬。后一个句子在前一个句子的基础上加上了鲜艳的五星在天安门广场上迎风等修饰限制的词语,使句子的意思更明确更具体。

(1)要在原句的基础上扩,不能改变原句的基本成份、基本意思、语气和语调。比如北京是首都可以扩成美丽可爱的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不可以扩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美丽可爱的北京。

(2)扩充的词语要跟原句的词语搭配得当。如把雨点落下来扩成大片大片的雨点落下来了是不行的。其中大片大片不能和雨点搭配。

(3)添加的成分要注意排列顺序。如李时珍是药物学家可以扩成李时珍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药物学家当如果扩成李时珍是古代我国伟大的药物学家就不妥了。

扩句与缩句刚好相反,它是在主干的基础上添枝加叶,也就是说,根据表达的需要添加上定语、状语、补语等连带成份,使句子的意思更具体形象。

其方法有以下几种。

1. 局部扩句法。即把句子分成两部分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先扩前面部分,再扩后面部分。如小明读书,前面部分是小明,先补充小明 是谁,与我的关系,这样前面部分可扩充为我的同学小明;后面部分可补充在什么地方怎样读书,这样后半部分可补充为在教室里认真地读书。全句扩为我的同学小明在教室里认真地读书。

2. 整体扩句法。就是把句子的两部分一下子扩充。如红旗升起来了,按 什么样的红旗在什么地方怎么样地升起来,可扩成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教学大楼的房顶上徐徐地升起来。

扩句时要根据表达需要合理增添有效的成份,不要生硬地堆砌意思相同的词语,不要前后重复,也不要改变原句的意思。在完成扩句作业或试题时,如果对扩充部分有具体规定的应按规定扩句,如没作规定的,可进行整体扩句。扩句后别忘了加标点。

同学们写文章很喜欢使用形容词,可不是用词不确切,就是乱加修饰词造成句子罗唆。比如把阳光照射着草原扩成(温柔的)阳光照射着(一碧千里广阔的)草原。

在这一句中存在两种毛病:

一是用词不确切。温柔多用来形容女性温和柔顺,修饰阳光不如换成温暖确切。

二是为了拉长句子乱加修饰词造成重复累赘。一碧千里与广阔重复,应删去其中一个。

(1)影像扩句法。

影像扩句法,就是抓住句子中叙述的'人或事物,在大脑里想象他们(它们)的形象,用比喻的方法把句子的意思描述得更加具体、形象、生动。

例如:你要爱护它可扩成你要(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护它。

(2)描述扩句法

描述扩句法,就是抓住句子要说的人或事物进行具体的描写、叙述。

例如:水珠飞腾着可扩成(一串串晶莹的)水珠飞腾着。

(3)说明扩句法

说明扩句法,就是对句子中所说的人或事物的有关情况进行说明性的叙述,使句子的意思更详细、明确。

例如:李明珍是药物学家可扩成李时珍是(我国明朝一位伟大的)药物学家。

另外,要把句子扩充好还应注意不能改变原句的意思。

比如:我们热爱徐州如果扩成我们(十分)热爱徐州(的云龙山)。这就改变了原句的意思,也就不叫扩句,而叫改句了。

1、天下着雨。

2、去散了。

3、我去动物园。

4、心情激动。

5、比赛正在进行。

6、我想念叔叔。

7、太阳发出亮光。

8、体育馆有运动员。

9、红旗飘扬。

10、同学们听课。

小学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范本篇五

比喻就是打比方,利用根本不同的两种事物间的相似点作比。

基本结构:本体+比喻词+喻体。

常用的比喻词有:

好象仿佛像„„似的如同像„„一样„„是成了„„。

拟人就是把事物当作人来写,给事物以人的感情,使语言更鲜明、生动。

排比就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相关、预期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手法。一般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语词组成。

夸张是一种对事物作“言过其实”的描述的修辞手法。

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判别方法:有问不答,答在其中。

与疑问句的区别:

(1)疑问句是四种语句中的一种(其他三种是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是有疑而问,需要别人回答。

(2)反问是修辞方法中的一种,反问句是无疑而问,意在肯定,不需要别人回答。

设问是为了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明知顾问、自问自答的一种修辞手法。

要注意区别设问句与反问句:从句型特点上看,设问句是自问自答,答随问后;反问句是答在其中,让人从问中体会答案。

特点:字数相等,结构相似或相近,表达相关或相反的意思。常出现在“五言”或“七言”古诗中。

七、说说下面句子使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在括号里写出两种。

1、一阵春风过后,小草跳起了欢乐的舞蹈,有时舒展双臂,有时弯腰触地,有时左右摇摆,真像小孩子一样。()。

2、井冈山的毛竹多,有的修长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了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3、窗户里灯光闪耀,扬科觉得旅店里的每一根柱子都在颤动,都在唱歌,都在演奏。()。

4、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5、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6、桃花、梨花、海棠花„„都开得笑盈盈的。()。

7、我的爷爷走起路来,地皮都踏得忽闪忽闪的。()。

小学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范本篇六

【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积累古今异义词。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小学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范本篇七

1、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求学)。

3、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4、吾师道也。(学习)。

(二)传。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的著作)。

(三)穷。

1、穷回溪。(走到尽头)。

2、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

3、而不知其所穷。(尽头)。

(四)绝。

1、而绝江河。(横渡)。

2、不绝如缕。(断)。

(五)梦。

1、卧而梦。(做梦)。

2、梦亦同趣。(名词)。

(六)始。

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曾经)。

2、始指异之。(才)。

3、游于是乎始。(开始)。

(七)则。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却)。

2、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就)。

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那么)。

(八)惑。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惑)。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九)行。

1、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走路)。

2、余嘉其能行古道。(履行)。

(十)复。

1、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恢复)。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再)。

(十一)如。

1、纵一苇之所如。(往)2、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像)。

(十二)东。

1、东望武昌。(向东)2、顺流而东也。(东下,东进)。

(十三)然。

1、凌万顷之茫然。(……的样子)2、何为其然也?(这样)。

(十四)所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2、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原因)。

(十五)异。

1、始指异之。(以……为异)。

2、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独特)。

(十六)特。

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特别)。

2、然后知是山之特立(超出一般)。

(十七)为。

1、余自为僇人。(成为)。

2、故为之文以志。(介词,表目的)。

3、輮以为轮。(做)。

(十八)夫。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首语气助词)2、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那)。

(十九)道。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传统)。

小学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范本篇八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锦瑟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书愤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鹊桥仙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扬州慢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小学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范本篇九

(1)解释说明;(2)意思的递进或转折;(3)声音的中断或延续。

(1)表示引用别人或者直接说出来的话;(2)表示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3)表示成语、谚语、俗语或表示声响的词语,专用词语。

“的、地、得”的用法和练习。

这里有一组含有“的”、“地”、“得”的例句如下:

1.蔚蓝色的海洋,无边无际。

2.向日葵在向我们轻轻地点头微笑。

3.小明在儿童公园玩得很开心。

理解方法一:

【3】“得”后面的词语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得”前面的动作怎么样,

结构形式一般为:动词+得+副词。

但是小学生未必懂得什么事副词,所以我在教学时采用模糊说法。

【1】“的”——用在名词前,就是用在一个“事物的名称”前面(的+名词)。

【2】“地”——用在动词前,动作、表情、状态的词前(地+动词)。

【3】“得”——用在动词后面,其后往往还有个形容词(动词+得)。

理解方法三:

如果孩子连动词、名词也不能理解,我想或许编个口诀一样的句式来帮助记忆区分也能起到一些作用。

【1】“的”字口诀——“什么样的东西”

【2】“地”字口诀——“怎样地动”

【3】“得”字口诀——“动得怎么样”

理解方法四:

真的没有办法,也可以按照典型句子去套词的方法。如:

编个典型句子:我的闹钟叮叮呤呤地叫,叫得我睡不着。

可以让孩子按这样的格式不断模仿造句:我的小狗飞快地跑,我追它追得累坏了。

如:我看着他慢慢()向前方走去。

缩成关键部分:慢慢()走;从而判断用“地”

反之,可以用扩句的方式,理解一些句子,

如:我要()菜来了,你要()呢?

扩成:我要的菜来了,你要的菜呢?【把省略的部分补充进去】。

如:“不由得”、“顾不得”、“怪不得”等。

小学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范本篇十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4)介宾结构后置。

(1)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a介宾倒装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b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例:僵卧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四、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例:是以谓之“文”也。“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

五、其他,表示强调。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道道山”。

(3)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