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学生体验情感的世界简短(通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22:37:16 页码:8
最新学生体验情感的世界简短(通用8篇)
2023-11-19 22:37:16    小编:ZTFB

这个分类涉及一些不太常见但同样重要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等问题。写总结时要注意语言得体、规范,不要使用口语化的词汇和表达。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

学生体验情感的世界简短篇一

现代教学中,音乐专业的学生通常在英语口语课上表现得非常消极、不合作,经常保持沉默.为了透彻分析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作者对影响学生学习的情感因素.如学生自身因素、教师因素、教学内容因素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更重要的是作者在文章后部针对文中所探讨的导致学生消极反应的综合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能够帮助口语教师在英语课堂提升学生自行加入训练的积极性.

作者:张彦霞作者单位: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520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2008“”(13)分类号:h3关键词:情感因素焦虑动机

学生体验情感的世界简短篇二

(江苏省江阴市教师进修学校,214400)。

摘要:“问题串”是支持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序展开的一个重要工具,也是影响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音乐教学中“问题串”的设计,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层层递进、深挖情感,丰富知识、提高技能,重视过程、学会学习。同时,要强调音乐性,把握必要性,提倡多样性,关注整体性,力求简明性,符合梯度性,重视发展性。

关键词:问题串设计作用注意事项。

一、什么是“问题串”

所谓“问题串”,是指在一定的学习范围内,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精心设计的一组(一般是3个以上)问题。“问题串”是支持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序展开的一个重要工具,也是影响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它能促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模糊引向清晰,知识由现象引向本质,思维由识记、理解、应用等较低层次引向分析、综合、评价等较高层次。教师要在认真分析教学目标,深入钻研教材内容,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串,然后,采取有效的指导方式,促进学生不断达成探究目标,使学生课堂习得的知识得到内化,情感得到体验,思维得到培养。

二、音乐课为什么需要“问题串”

(一)符合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

“问题串”的设计一般是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化。在音乐课堂中,通过对一个个相互关联的问题的思考,学生的思维逐步深入,对音乐的认识不断加深。

(二)有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音乐教学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设计有不同难度等级的“问题串”,既可以关注到音乐基础一般化的学生,也可以顾及到音乐程度相对较好的学生,让所有学生在面对相同的音乐作品时,都可以有所收获――这种收获是跟自己的过去作纵向的比较,在比较中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有利于教师对音乐教学的逻辑性把握和系统化反思。

教师始终要思考:所设计的“问题串”是否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是否与音乐本身密切相关,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怎样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各个问题之间是否具有关联性,有怎样的关联性,学生能否理解这样的关联性,“问题串”解决后学生能够达到怎样的目标,等等。

三、音乐课怎样设计“问题串”

判断一节课是否成功、有效,最主要的是其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问题串”的设计也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一)层层递进,深挖情感。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的创作、表演和欣赏都需要人的情感及思维活动作为基础,音乐所激发的交流首先是人的感情。古人说:“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唱歌要比说话更能抒发感情。(音乐教学论文)唱歌必须要表达出歌曲的思想感情,这是首要的,也是至关重要的。

比如,对江苏民歌《茉莉花》,我设计的“问题串”包含4个问题:(1)唱会歌曲还有没有困难?(2)歌曲中所包含的情绪有什么变化?(3)能否用歌声把这些情绪的变化体现出来?(4)能否配合表情、动作来进一步抒发感情?课堂上,我根据学生的回答(第一句是赞美的,第二句是自豪的,第三句是悄悄的,第四句是担心的),首先范唱一遍,让学生从听觉上感受到歌曲的思想感情,以及演唱时应表达出的情绪变化。然后,要求学生试唱,去体味、感觉歌曲的丰富内涵。这样的“问题串”,使学生对歌曲的理解一步步走向深入,自然地将一开始对旋律和演唱技巧的关注,转移到对音乐情感的关注,进而产生热爱自然美、关注生活美的积极情感。

[nextpage]。

(二)丰富知识,提高技能。

音乐知识和技能主要包含音乐基础知识、音乐基本技能、音乐历史与相关文化知识三个方面。学生已经积累了相应的生活经验,掌握了一定的音乐、文化知识,“问题串”应尽可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深入音乐。

(三)重视过程,学会学习。

音乐课堂学习时间有限,因此,对学生而言,了解科学的音乐学习过程、掌握正确的音乐学习方法,比单纯地获得音乐学习结果更加重要。

比如,教师范唱歌曲后,可以出示这样的“问题串”:(1)老师的范唱表达了什么情绪?(2)老师的范奏带给你什么样的新感受?(3)配套的音响与老师的示范有哪些异同?(4)你在学唱过程中还有哪些问题?(5)唱谱或背谱是否存在困难?(6)音乐旋律和曲调的作用及所蕴含的感情有哪些?由于已经听、看了几遍,学生对歌曲的旋律已经比较熟悉,也基本会唱,不仅可以从教师的演唱、演奏和录音或录像中分辨音乐曲调的优美和歌曲感情的表达,同时也能模仿老师对歌曲的情感处理进行演唱,接下去再唱谱、背谱就比较容易了(事实上,学生能唱出谱需要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多唱多背本身就是一种好的识谱教学法)。经常这样训练,学生的演唱能力和演唱水平将不断提高。

四、“问题串”设计的注意事项。

(一)强调音乐性。

“问题串”中的所有问题,都应该强调学生的音乐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演唱、演奏、聆听以及综合性艺术表演、即兴创编等音乐活动。通过这些问题,学生能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增强音乐表现力。

(二)把握必要性。

“问题串”的设计,应该放在学生的认识或活动有困难的地方,或者是与已有的知识或经验相冲突的地方。对于那些浅显的、基本的、非专业领域的概念或活动,一般不必用“问题串”,以免把简单问题复杂化。而且,在具体实施时,也要根据学生的现场反应,有时要增加问题或调整问题顺序,有时则减少问题甚至放弃提问。

(三)提倡多样性。

音乐学科本身所具有的非语义性,决定了音乐课堂的“问题串”及其答案都具有多样性。同时,每个学生都以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信息进行编码,进而建构自己的`理解,而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这个过程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必然表现出多样性。

(四)关注整体性。

一节课的所有问题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服务于整节课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设计“问题串”的时候必须要有全局的意识,充分考虑不同基础的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疑点、盲点等,考虑不同爱好的学生可能关注的热点、焦点等,做到前后联系、环环相扣。

(五)力求简明性。

“问题串”中的每个问题都必须指向明确、语言简洁。这样,学生的答案才可能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如果问题的表述出现模棱两可的歧义,学生需要花费相当多的精力去弄清教师提问的意图,这样会降低学习效率;如果问题的表述繁冗哕嗦,势必分散学生对音乐的注意力。

(六)符合梯度性。

“问题串”的设计要根据教学目标,把教学内容转化为一个个彼此关联、难度逐步递增的问题,引领学生拾级而上,在明确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

(七)重视发展性。

随着教学经验的丰富和工作阅历的增加,教师对原有音乐作品的认识可能会产生新的想法,对过去的教学方法可能会产生新的设想。另外,针对不同的年级、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问题串”应不断改进和完善。

转瞬即逝的乐曲和巧妙设计的“问题串”,两者既相互联系,更相互促进。带着问题欣赏音乐,可以把分析和综合联系起来,把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把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融合起来。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能力,而且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开发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学生在构建知识框架、解决问题的同时,理清了音乐知识的纵横联系,深化了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在对新知识进行同化的过程中,发展了音乐表现能力,提升了音乐素养。

学生体验情感的世界简短篇三

音乐新课程标准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这一理念要求音乐教育的全过程应该是-个自觉的审美过程,贯穿着所有的审美因素,让学生在不断发展音乐审美能力的同时,唤起他们对美好世界和人生的热爱,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素质教育论坛英文刊名:suzhijiaoyuluntan年,卷(期):“”(12)分类号:g63关键词:

学生体验情感的世界简短篇四

从我一出生起,我就在体验着我的一生。屈指一数,也有十六年了。从我呱呱坠地的那一刻,所有的人都在笑,就我一个人在哭,“是个女孩”,爸爸说。也就是从这一刻起,我体验到了亲情的伟大,在亲情的呵护下,我茁壮成长。

父母为我操劳,十六年的“免费大餐”,十六年的辛勤教育,十六年的无限付出,一个亭亭玉立的女孩——我——长大了!看着父母日渐衰老,看着父母那几许白发……我体验到:亲情是一种深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身边多了好多朋友。在我失意时,他们是我的倾诉对象;在我无助时,他们为我排忧解难;在我高兴时,他们陪我一起high到天亮;在我误入歧途时,他们引我走向“光明”。如果可以,我会对他们说:生命中朋友那么多,像候鸟一样去去留留,不管走到哪一片天空,我要谢谢你陪我。我体验到:友情是一种博度。

你肯定猜的到接下来我要说什么,对,就是爱情。在哪个多梦的年华,每个人的情感都很懵懂,但内心仍有一片幻想的天地,是留给爱情的。听过不少人讲他们的爱情史,都是那么的凄美。爱情可以使他(她)为你无限付出甚至可以让他(她)为你献出生命……虽然大人们都说我还小,但我仍然若有所思……我体验到:爱情是一种纯度。是啊!亲情是一种深度,友情是一种博度,爱情是一种纯度。人的一生,无不在体验这三种情感。如果说没有亲情,那你决不可能“发芽”,如果说没有友情,那你决不可能“成长”,如果说没有爱情,那你决不可能“开花”。

十六年来,我体验着亲情,友情,爱情,在情感的世界里遨游,体验着情感给我带来的甜蜜。我敢说,如果没有他们,我决不可能茁壮成长。让我们一同体验情感的世界吧,它会让你的人生更加精彩!

学生体验情感的世界简短篇五

1、5的认识。

师:我伸3个手指,你伸几个组成4?(学生伸手指)。

师:我拍1下手,你拍几下组成3?(学生拍手)。

师:我左手伸1个手指,右手伸2个手指,你能说一句话吗?

生:1和2组成3,1加2等于3,1小于2,2大于1。

师:不错,真棒。我伸出4个手指,你伸几个比4小?(学生伸出不同的个数)。

师:(非常惊讶地)哎,怎么伸的不一样?

生:3、2、1都比4小,可以伸3个,也可以伸2个、1个。

师:请你伸出左手的4个手指,再伸出1个,一共有几个?

生:5个。

师:真好,今天我们就学习5。

2、体积和体积单位。

师:同学们,我在家里,我的女儿非常爱穿我的衣服,你们在家是不是也这样呢?

生:是的。

师:穿上你爸爸的衣服有什么感觉?

生1:很大。

生2:非常宽松。

生3:很温暖、很舒服。

生4:很温馨,感觉自己长大了。

……。

师:你爸爸穿你的衣服吗?(学生个个很惊讶,大多数笑)。

师:你们笑什么?

生1:我的衣服太小,爸爸穿不上的。

生2:爸爸太胖,会把我的衣服涨破。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认知的参与,更需要情感的.投入。只有激发起学生良好学习情感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只有学生的情感体验是愉悦的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上面的两个片段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片段1用律动式的“摸耳、眨睛、挥手、摇脑袋”,使学生置身于轻松的氛围之中,用学生熟知的“手”展开教学,无论组织教学,还是复习旧知都是让学生在游戏玩乐中进行,学生无疑会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积极投入学习;片段2老师不是居高临下,而是“俯下身子看学生”,把自己作为学生中间的一员,以朋友的身份出现,伴随“穿不穿爸爸的衣服”这一学生都体验过的、极具亲情味的问题的提出,学生的情绪体验无疑是愉快的,无疑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陶行知先生说:“应创设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以自己真诚的情感与学生交往,教学中要使学生尽可能少地感受到威胁,因为在自由、轻松气氛下,学生才能最有效地学习,才最有利于创造力的发展……”,《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就意为着交往双方的平等,彼此之间愉悦的情感体验。因此,新课导入应该努力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宽松、安全的开课氛围,激起学生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下开始数学学习。

(字数:约1200字)。

湖北省郧县实验小学李剑平。

电话0719―7233589邮编442500。

学生体验情感的世界简短篇六

肖川在《教育的真义――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的意义是什么?“教育”一词,在英语education中有“抚育、自身生成”的意思,在德语erziehung中则有“引导、唤醒”的意思,在古代汉语中,有“上施下效”的含义。教育是一种武装人们的方式:使人们在其生存的世界中获得一种舒适而诚实的谋生手段,然而又不致使人的至高无上的、敏感的精神追求遭受挫伤。它对人负有一种无可逃避的责任:它使能够适应生存的时代,而不致将他排除在人生的伟大目标之外;“它将开启世界的钥匙――独立和仁爱授之于人,赋予他作为一个自由人只身跋涉而步履轻捷的力量。”(何塞・马蒂)。

因此,对待学生我们不能仅仅把他们当成我们教师进行个人表演的道具,而是把他们看成是一个个将来要负担起奉献社会和供养自己责任的社会个体――人,尊重他们的精神,尊重他们的价值体现方式,尊重他们的情感。学习不应成为他们的负担,学习对他们来说,应是一种游戏方式,是一种快乐的游戏,氛围是愉悦的,“学习并快乐着”。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倡导的是在语文学习中能让每一位学生能充分表现自己的情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真善美与假恶丑。在短暂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忽视了学生个体的情感,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失落和教师对他们主观情感的冷落已经快成为当代应试教育的附庸。

在我看来,语文学科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要成为培养学生个体情感的阵地,而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恰恰缺少与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认知活动的启发、发展和维持的动力,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由此提出了“情感智力说”。充分认知自己的情感,控制调节自己的情感,感知他人的情感等,这些恰好是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培养的情感品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开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和语言情境的理性认知,借助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得到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要培养人文素质和情感,要努力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就必须积极创设情境,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因为滋润学生心田的正是文中的真和作者那奔涌着的浓浓的情。语文教育的过程就应该是诗一般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和情绪感染的方式。

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学作品载负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双重情感交流。艺术的力量,不仅仅在于作品本身给予我们的审美愉悦,而且还在于它能教导人们如何正确对待现实生活本身,从而重新品味生活,加深爱憎,最终领悟到生命的真谛。语文教学,还要在这样的意境中,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从而愉悦性情,陶冶情操,培养自己健康的心灵和完美的个性。

世纪之交的语文教学,呼唤学生发挥主体情感,我们作为新世纪的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与文章对话。叶圣陶说:“审慎的作家写作,往往斟酌又斟酌,修改又修改,一句一字都不肯随便。无非要找到一些语言文字,意义和情味同他的旨趣相符,使他的作品能表达他的旨趣。”叶老先生说得是写作,而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所学的课本上的许多文学作品,无一不是作家情感的结晶,蕴蓄着他们丰盈的思想与情致。如“荷塘月色”的静美淡雅;“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儿女情长;“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情怀;“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亡国之痛;“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气概……作品中那些“意义和情味”同作者的旨趣相同的语言文字就是情感的载体。语文课应当抓住这些语言材料,在认知的基础上,领略其中蕴含和传达的丰富情感,从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轻松的气氛中培养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做文中的主人公,把自己当成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如在教学《荷塘月色》这篇课文的时候,我曾问道:“如果是你在夏夜去欣赏月色下的荷塘,你会有怎样的体会?”有的学生说,如果心情好,我会觉得荷叶旁的杂草都是美丽的;如果糟的很,无论荷花有多美丽,在眼中一点颜色都没有。有的同学说,我也觉得月色下的荷塘是美丽的,但是我不会体会得如此细腻。睹物思情,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体验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老师不必做过多的评价,但要明确的是,将学生带进作品的意境中体验真实的美,激发他们类似的情感体验,也是体现语文教学目的的`一种方式。

以前有人说,语文教师应象一位演员,言语神态,举手投足都要有吸引力,有感染力;而我认为语文教师更应该是个导演,用他那对剧本的透彻理解,用他那渗透情感的语言,用他那富于激情的动作,将演员带入到预想的境界,再挖掘出剧本的内涵,表现出剧本的特色。所以,语文老师要有一种能够创设作品情境,唤起学生情感的能力。心理学表明:情感是对认知对象的态度的体验,它取决于认知对象满足学生这个主体需要的程度。它总是在一定情境下产生的。教学中要着重训练学生的语感,借此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去体验作者通过情境传递的情感。在此过程中必须重视情境的衔接,以满足学生主体的需要。情境的衔接是指教师创设一种与被感知对象相似的熟知的教学情境,以唤醒知觉表象,从而过渡到对认识对象的体验上。

曾听一位年长的语文老师在讲他如何将学生的情感在课前三分钟内融进所教授的课文意境中时讲了这样一个例子:在教学《故乡的榕树》时,先深情地说:“乡思是一曲古老的歌,背井离乡的游子们从古唱到今。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而舒兰则端着一杯‘乡色酒’叹道:‘你满,乡愁也满。’余光中则临海峡而呤:‘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而席慕容更是感叹:‘乡愁是一棵没有年龄的树。’同学们,你们有些也是远离故乡的人,有没有想起故乡那绿草如茵的山坡,苍翠欲滴的小树林,漫山遍野的蒲公英?……今天,我们就去看一看《故乡的榕树》。”这样,学生对故乡的怀念被唤醒,带着相似的思绪走进了课文。这里,教师正是借助情境的衔接,使学生的情感体验自然转移到对课文的体验上,从而生发出具有共鸣效应的情感波澜。对课文的学习,也就“尽在不言中”了。同样,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写出感人的作品?听了我校一位特级教师周世忠老师的公开课后对此有了更深切的体会。他在讲《如何推出一个特写镜头》时,一首深情款款的《白发亲娘》一下子就将学生的情感带进了对亲情的无限畅想与回味之中,这时老师适时地加上对一篇亲情时文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诵,如春风化雨,无声地将学生的情感融进对亲情的亲自审视之中;紧接着,一段情感“布白”,将所展示的文章情感空白与学生的情感想象有机的联系起来,融合为一个情感整体。让学生在利用想象填补空白的过程中,追求启发思维的艺术效果,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提高了学生探究并解决问题的兴趣,更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情感,让情感推动了课堂教学。

让学生用自己的情感与思想去感悟作品、感受真知,这才是培养学生具有真正自学能力的根本途径。在世纪之交,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课堂应该成为激荡、抒唱学生情感的海洋,语文课堂应该让学生在深厚的情感积淀中感到愉悦,感到满足,感受语文学习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学生体验情感的世界简短篇七

有幸聆听了吴正宪老师的一个报告让我对他的教育生涯和教育理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吴老师的报告有几个方面的内容:

让学生在愉悦和谐的环境中,积极主动、全面发展(“愉悦和谐”是基础;“积极主动”是核心;“全面发展”是目的)。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而且长智慧,不仅学文化,而且会做人。使学生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具有较高素质的、能适应21世纪需要的合格人才。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具有高尚的师德,还需要精湛的教艺,这就是我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怎样才能让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从而得到全面地发展呢?

教师应通过创造性的教学劳动,以数学教学本身的艺术魅力去感染和激励学生。促进“愉悦和谐”课堂气氛的形成,创设“积极主动”探求新知的条件,实现全面发展的目的。

一、愉悦和谐,促进“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现代教学认为: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两条主线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完成的。知识往往是通过情感这个媒介才能更好地被学生接收、内化。只注重知识的讲解,忽视感情交流的教学,好似人只用一条腿走路,这样的教学要取得理想效果是很难想象的。

教学环境、课堂教学气氛的好坏对“认知”与“情感”能否达到和谐统一,影响甚大。

在课堂上,往往看到两种不同的场面。有的课堂,教师满怀激情,生动传神,学生情绪热烈,兴趣盎然。教与学双方都沉醉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其间虽有苦思瞑想,一筹莫展,而茅塞顿开后,脸上荡漾出发自内心的微笑。学生充分体会着思维之趣,成功之乐。有的课堂,教师呆板的教法,乏味枯燥的讲解,学生木然置之,毫无反应,整个课堂犹如一潭死水。

善于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是教学艺术的体现。教师应用这种良好的教学环境去感染和激励学生,为实现认知与情感的和谐统一创设条件。

例如,我讲带小括号计算时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见《小学数学教师》1994年第一期第19页)。

我非常感谢《小学数学教师》编辑部的宋淑持老师对这节课的评价,她使我从一个新的高度重新俯视和认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将是我今后教学的努力方向。

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环境能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泉,人人轻松愉快,个个心驰神往,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以开讲艺术,萌发学生求知欲望。

求知欲望的强弱,决定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高低,学生获取知识的高低又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

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如果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的强烈的求知欲。学习兴趣、求知欲是支持、推动学生认识事物的巨大内动力。

为了萌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的欲望,我十分重视每节课的导入,视它为“开讲艺术”。

激发兴趣、萌发求知欲望,我从三字入手:“疑、趣、情。”

学生体验情感的世界简短篇八

音乐课程改革走到今天,我们的音乐课堂回归了音乐的本位,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引领学生聆听音乐,参与音乐活动,让学生真正走进音乐,已经成了音乐教师们十分关注的话题。

音乐是瞬间艺术,稍纵即逝,在实际的音乐鉴赏教学中,学生对音乐中的曲式结构、和声、调性色彩等理性的音乐要素很难用感性的方式表达出来。即便能够表达出来,音乐这种感人至深的艺术,单凭理性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唯有通过切身的感受音乐方能真正化为己有。

我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尝试着一切可能的方法引领学生真正走进音乐,培养他们主动聆听音乐的习惯,有自己摸索出来的,也有学习和效仿优秀课例中的方法,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效,大概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切身体验,模拟情境。

音乐的特殊性在于用心去聆听和体验,才能感受和理解,而为了让学生能够主动聆听音乐,对音乐产生最切实的感受和合理的理解,教学方法尤为重要。现在的学生喜欢流行音乐,远离古代音乐,让他们比较透彻的理解古琴曲《流水》,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而要把这节课上成功也是很令人头疼的。后来我效仿优秀课例中的一些方法,果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这节课中,我点燃檀香,借着檀香凝神定心的功效,古琴声起,学生很快静心入境,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远古的音乐中,为学生建立了一个精心聆听古琴音乐的学习状态。随后我巧妙地运用皮筋模拟琴弦,适时地让学生随着音乐按拨,让学生的身心和着皮筋的震动与音乐共鸣,体验古人借琴抒怀的情感。学生个个闭目静神,摇头晃脑,好像美妙的音乐真的出自他们自己的琴弦(皮筋)。在琴弦快速拨动表现流水时,我给学生准备了一桶水,让学生随着音乐的起伏用手臂在水中翻滚,引起学生的共鸣。这肌肤与水的亲密接触,虽不足以表现流水的温婉典雅,也不足以表现流水的汹涌豪迈,却有效地帮助了学生感悟古人如自然、如流水般的高远情怀,有效地引领学生走进了远古音乐。

二、让学生在“动”中聆听音乐。

音乐教学中“动”的意图之一就是为了激发孩子们听的欲望,从而专心致志地聆听。当然,我们要我防止为了“动”而动,使教学的注意力偏离音乐本身的听觉体验。

在这一阐述中,我想美国苏珊老师设计的聆听《莫扎特圆号协奏曲》一课,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步骤:

1.想象圆号发出的声音。

2.当听到圆号声音时,大家模仿吹圆号。

3.当听到不同于圆号演奏的主题即第二主题时静坐下来。

4.当圆号的第一主题响起时,大家按节奏自由行走。

5.当重复第一主题时,曲调热烈,教师带领大家用大幅度行走动作来表现这一热烈的重复主题。

6.当第二主题响起时,全体坐下,待第一主题响起时再起身行走。

在这一过程中,以吹圆号动作来引导大家注意圆号音色;以行走和坐下来区别第一和第二主题;以自由行走和大幅度行走来表现第一主题和重复第一主题的情绪变化。在这一愉快的互动中,学生很快就掌握了乐器的音色,乐曲的曲式和情绪特征。而且这一切都是在学生强烈的聆听欲望下进行的。

三、哼唱主题,营造似曾相识的感觉。

四、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激发听的兴趣。

多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实践可以给学生打开人生的'另一扇门,让他们领会人生的丰富多彩,既可以品尝成功的喜悦,又可以经历失败的痛苦,多给学生创造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在舞台上历练,在展示中成长。让学生把自己所聆听的音乐的感受展示出来,也许学生会由一首乐曲想到一首诗、一幅画、一首歌、一种表情、一个动作等等,或者反过来说,学生可以用其它的艺术形式多角度的来表现所聆听的音乐,或许是整个作品,或许是一个小小的片段,也或许是就那么一丁点相通的地方,这无疑是学生真正走进音乐的一大体现。

无论强调音乐重在表演也好,重在欣赏也罢,音乐情感和审美感受力的培养应当是最为基础的。音乐的表演也需要对音乐的演绎能力。表演本身就是二度创作,表演者要能够通过技术实践诠释出自己对于音乐内涵的理解,传递出音乐所蕴含的生命精神,并能够把音乐中的情感表现出来让听众欣赏和理解,激起听众的共鸣,也只有这样的音乐才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感染力,才能打动人。这就需要在音乐表演的过程中,多体验、多思考,尤其要有意识地在听的过程中培养丰富的音乐感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