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小学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简短(优秀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09:18:12 页码:11
最新小学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简短(优秀9篇)
2023-11-11 09:18:12    小编:ZTFB

总结是对过去经验进行思考和反思的好机会。总结写作要注重客观、实事求是,不要带有个人偏见和主观臆断。范文中的总结从不同的角度和思路进行展开,可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小学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简短篇一

——诗经1、通假字:

岁亦莫止(莫通暮)。

彼路斯何(路通辂,大车)。

孔棘(棘通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尔通草字头尔,花盛开的样子)。

维常之华(华通花)。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常通棠,棠棣)。

2、古今异义。

薇亦作止(止:古:句尾语气词今:停止)。

不遑启居(启:古:臂部离开脚后跟的叫启今:启发。)。

(居:古:臂部贴在小腿上叫居今:居住)。

岁亦阳止(阳:古:指农历十月今:阳光、太阳等)。

今我来思(思:古:语气词,无实意今:思考,想)。

3、词类活用。

岂不日戒(日: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天)。

雨雪霏霏(雨:名词作动词,降下)《离骚》。

——屈原。

1、通假字:

偭规矩而改错(错通措,施行)忳郁邑余侘傺兮(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

何方圜之能周兮(圜通圆)。

芳菲其能弥章(章通彰,明显)。

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

延伫乎吾将反(反通返,返回)。

2、古今异义;。

怨灵修之浩荡兮(浩荡,古义荒.唐,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

偭规矩而改错(改错,古义改变措施,今义改正错误)。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穷困,古义处境困窘,今义经济困难)。

宁溘死以流亡兮(流亡,古义随着流水而消逝。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长余佩之陆离(陆离,古义修长的样子,今义形容色彩繁杂)。

固时俗之工巧兮(工巧:古:善于投机取巧今:技艺巧妙)。

3、词类活用。

步余马于兰皋兮(步:使???步行,动词使动用法,可译为“赶着???走在???”)。

高余冠之岌岌兮(高,使?.加高,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

长余佩之陆离兮(长,使?..加长,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

余虽好修姱以几羁兮(几羁:名作动,约束)。

固前圣之所厚(厚,推重,形容词作动词)。

鸷鸟之不群兮(群:名作动,合群)。

屈心而抑志兮(屈、抑:使动用法,使?受委屈,使?受压抑)。

谣诼谓余以善淫(淫:动作名,淫荡的事)。

伏清白以死直兮(死:为动用法,为?而死)。

4、虚词。

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虽,唯)。

既替余以蕙纕兮(以,因为)。

驰椒丘且焉止息(焉,兼词,于彼,在那里)。

苟余情其信芳(苟,只要)。

5、句式。

(1)倒装句。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不吾知:不知吾,宾语前置)。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岌岌、陆离分别作定语,后置)。

(2)被动句。

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6、一词多义。

长长太息以掩涕兮(副词,长久)以为制芰荷以为衣兮(用?.做)。

长余佩之陆离(使?加长)余独好修以为常(认为)。

虽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唯,只是)善亦余心之所善兮(以为是好的)虽九死其犹未悔(即使,纵然)谣诼谓余以善淫(擅长)。

修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美好)。

退将复修吾初服(整理)余独好修以为常(美,美好)。

小学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简短篇二

1、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求学)。

3、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4、吾师道也。(学习)。

(二)传。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的著作)。

(三)穷。

1、穷回溪。(走到尽头)。

2、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

3、而不知其所穷。(尽头)。

(四)绝。

1、而绝江河。(横渡)。

2、不绝如缕。(断)。

(五)梦。

1、卧而梦。(做梦)。

2、梦亦同趣。(名词)。

(六)始。

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曾经)。

2、始指异之。(才)。

3、游于是乎始。(开始)。

(七)则。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却)。

2、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就)。

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那么)。

(八)惑。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惑)。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九)行。

1、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走路)。

2、余嘉其能行古道。(履行)。

(十)复。

1、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恢复)。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再)。

(十一)如。

1、纵一苇之所如。(往)2、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像)。

(十二)东。

1、东望武昌。(向东)2、顺流而东也。(东下,东进)。

(十三)然。

1、凌万顷之茫然。(……的样子)2、何为其然也?(这样)。

(十四)所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2、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原因)。

(十五)异。

1、始指异之。(以……为异)。

2、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独特)。

(十六)特。

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特别)。

2、然后知是山之特立(超出一般)。

(十七)为。

1、余自为僇人。(成为)。

2、故为之文以志。(介词,表目的)。

3、輮以为轮。(做)。

(十八)夫。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首语气助词)2、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那)。

(十九)道。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传统)。

小学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简短篇三

1.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2.持千金之资币物。

2.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3.穷困:(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

4.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4.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5.诸郎中执兵。

5.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

6.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6.提:(古义)投击;(今义)拿着。

7.断其左股。

7.股:(古义)大腿;(今义)量词(用于成条的东西)。

小学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简短篇四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李密《陈情表》)。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李密《陈情表》)。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王勃《滕王阁序》)。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王勃《滕王阁序》)。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王勃《滕王阁序》)。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小学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简短篇五

晋军函陵(驻军)。

赵王之子孙侯者(封侯)。

质于齐(做人质)。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

树之以桑(种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

然而不王者(称王)。

填然鼓之(击鼓,敲起鼓)。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

东面而视(面对)。

履而制六合(登上)。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称帝,称王)。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以瓮作;以绳系)。

序八州而朝同列(安排次序)。

籍吏民(登记)。

范增数目项王(以目示意)。

道芷阳间行(取道)。

刑人如恐不胜(处罚)。

(2)名词用作状语。

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上;在晚上)。

必庙礼之(在庙堂上)。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

日食饮得无衰乎(每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秋水时至(按季节,随着时令)。

顺流而东行(向东)。

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像席子一样;像包裹。

一样;像口袋一样)。

内立法度(对内)。

天下云集响应(像浮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

吾得兄事之(用对待兄长的礼节)。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

头发上指(向上).

道芷阳间行。(从小路)。

时矫首而遐观(时时,时常)。

小学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简短篇六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使动用法表述的意思是:主语使宾语发出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或出现谓语动词表示的变化。

如:“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师》)。

其中的“亡”是主语使宾语出现的状态,意思是“使郑国灭亡”。这句中的“亡”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但因后边跟了“郑”这个名词,成为使动用法。这些谓语动词只有用使动用法来理解,才符合原文的意思。

再看以下各例: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师》)(阙:使……减少)。

使使以闻大王(《荆轲刺秦王》)(闻:使动,使……闻,禀告)。

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活:使……活)。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活用为使动动词。

如“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中的“寒”,本是形容词“寒冷”,因其后带宾语“骨”,意为“使骨寒”,成为使动。

再看以下各例: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苦:使……受苦;劳:使……劳苦、疲劳;饿:使……饥饿;空乏:形使……资财缺乏。)。

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破:使……破,撞破)。

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磨厉之于义。(《勾践灭吴》)(洁:使……洁净;美:使……美丽;饱:使……饱。)。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其中加点的“王”本来是名词,它后边又带一个代词“之”作宾语,要按照一般的用法来解释和翻译就会出错,就有可能翻译成“先攻破秦进入咸阳的就王他”。这样必须改变词性才能解通,变为“使宾语怎样”,即使动用法才能符合全句的意思。王之,就是“使他为王”的意思。

再看以下各例:

既东封郑(《烛之武退师》)(封:使……成为边邑)。

阙秦以利晋(《烛之武退师》)(利:使……受益)。

小学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简短篇七

古义: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今义:指子女。

2.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文章的义理。

今义:文章的意思。

3.去后乃至。

古义:离开今义:到、往。

4.相委而去。

古义:舍弃今义:委屈、委托。

5.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

6.与人期行。

古义:约定今义:日期

7.下车引之。

古义:拉,牵拉今义:引用。

8.不亦君子乎。

古义:有才德的人。

今义: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9.可以为师矣。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

10.饭疏食,饮水。

古义:粗劣今义:疏通、疏散。

11.饭疏食,饮水。

古义:冷水。

今义: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12.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义: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

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13.吾日三省吾身。

古义:多次今义:数词,三。

14.非宁静无以致远。

古义:精力集中今义:安静、不嘈杂。

15.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轻薄今义:危险、不安全。

16.淫慢则不能励精。

古义:懈怠今义:速度缓慢。

17.少时。

古义:稍微今义:数量小。

18.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古义:多少今义:几何学的简称。

19.止增笑耳。

古义:古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

今义:耳朵。

20.屠自后断其股。

古义:大腿今义:屁股。

21.身亡所寄。

古义:依附,依托今义:寄托。

22.因往晓之。

古义:告知,开导今义:知道。

小学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简短篇八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4)介宾结构后置。

(1)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a介宾倒装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b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例:僵卧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四、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例:是以谓之“文”也。“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

五、其他,表示强调。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道道山”。

(3)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小学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简短篇九

【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