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咏华山教案范文(汇总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0 19:21:20 页码:11
咏华山教案范文(汇总15篇)
2023-11-10 19:21:20    小编:ZTFB

教案的编写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学目标,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编写教案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教学经验的积累和不断学习可以帮助你编写更好的教案。

咏华山教案篇一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古诗。

2、学会10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下面要求只识不写的有4个。认识1个偏旁(门字框)。理解本课新词。

3、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努力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1、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2、背诵古诗。

3、识字,写字。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录音磁带,投影片,大黑板上画上背景图。

1、今天我们学习(齐读)24、yong咏华hua山指读两个生字、正音。

2、你读了课题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提出疑问:咏是什么意思?华山在哪里,有多高呢?

谁在用诗赞美华山?这是一首怎样的诗?

为什么这个孩子能写出咏华山的好诗?

这个孩子是什么时候的人,几岁了?

1、借助拼音自由轻声地读一读田字格里面、田字格上面的生字。

抽读生字,纠正字音。

2、出示:(除生字外都注上音节)。

登华山艰难爬上山顶没着山路吟诵情不自禁。

远远近近寇准古时候朵朵白云连连称赞山腰间。

a自己练读,看谁读得准、记得快。

b擦掉音节,同桌练读,指读。

3、把词语放到课文中,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4、标自然段序号。

5、分段指名读,评读:他是否达到老师的要求了?哪个地方值得大家学习?

刚才,小朋友提出了许多问题,现在我们来讨论讨论这些问题。

1、华山在哪里?

师介绍:华山在我国陕西省,自古就是以高和险出名的,登上华上要花六小时左右,华山真(高啊)!

(生交流)师述:咏华山就是吟诗赞美华山。

3、谁在吟诗赞美华山?(寇准)。

寇准是什么时候的人?当时几岁?(生交流)。

师述:寇准是北宋时候的人,家乡在陕西省渭南。从小聪明好学,长大后当了大官,一直做到宰相,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

齐读最后一段课文。

4、课文讲的是寇准七岁时的什么事?(生交流)。

齐读第一自然段。

5、寇准写了一首什么诗?(生交流)。

师引导学生看投影片:寇准和先生艰难地爬上山顶,站在高高的山顶上,看到了什么?(生交流)。

6、寇准为什么能写出这么好的诗?

(是华山的雄伟壮丽感染了他。)(是他平时认真学习语文的结果)。

7、听配乐录音课文。齐读课文。

8、今天,我们就讨论到这里,下节课我们再一起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

四、学写生字。

看书,在田字格中找出独体字读一读:与、更。

1、看书在田字格里找出上下结构的字读一读:岁、华、齐、首。

2、学习部首:山(山字头)、文(文字头)。

怎样记四个上下结构的字?(指名分析字形)。

3、看书上笔顺书空,书上描红一遍。

4、逐个分析怎么写好?(说说主要写好哪几个笔画,如起笔、走之儿、门字框)。

范写,生描红1个,仿写1个,临写1个。

5、学生再描红1个,仿写1个,临写1个。

1、读题。

2、师生接说:课文主要写了古时候,有个小孩儿跟先生--去登华山。这个小孩儿名叫--寇准,那年--才七岁。

3、过渡: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跟着他们一起登华山,细细领略华山的雄伟高大。

1、师:(指黑板上背景图)我们到了华山脚下,眼前的就是华山,你觉得华山怎么样?

师:华山自古就是以高和险出名的,登上华上要花六小时左右,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2、自读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想一想哪个词语说明登华山非常不容易。(生找出艰难)。

艰难懂吗?(困难,很难)。

读第1句时,读出因为华山高峻而十分难爬。(自由读、指读、齐读)。

3、登上山顶后,看到了周围的景物,又有什么感觉?往下读课文,啊!白云。

生答板书:高。

出示:啊!华山真高哇!

(1)自已读,体会一下。

(2)这时连用了两个什么标点符号?

表示爬上山顶后什么心情?(惊讶、惊叹、激动)。

(3)范读,生注意师的表情。

自己读,指名读,做出表情。

4、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

(1)看图指名说:你站在高高的华山顶上,看到了什么,会有什么感觉?

(2)书上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华山很高很高找出来读一读?

(3)出示第1句: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a男读。

b指名上台指出蓝天、远山、近山。

远远近近:写出了山的不同位置,不同距离,有远有近,也写出了山的多。

这些山看上去怎么样(那么低,那么小),哪座山最高?(华山)。

c除了意思是:只有()在我们的(),()都在我们的(),周围没有哪一座山能和华山()。

指3个说自由说师:华山真高啊!

d再读上一句话:指2(评读:读出了华山高),齐读。

(4)出示第2句: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a、指读。

c、填空;一抬头,太阳()。一回头,看到()。(指3,齐)。

d、读出来。

(5)读两句话(书上)。

a、师生接读。

b、指2,齐。

(6)看板书练背。

5、我们站在华山顶上,感觉到华山如此雄伟、高大,小孩心情非常激动,简直就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了。他想把自己看到的、感觉到的都说出来,就做了一首诗随口念了起来。

请小朋友往下读课文。齐读。

(1)出示:情不自禁什么样的`感情不有控制?(情不自禁是指自己的感情自己不能控制。)。

(2)听老师吟诵这首诗。指名吟诵。

(3)出示图、听诗意、生读诗。(出示有关诗句,有意颠倒排列诗句。)。

a只有蓝天在我们的头顶上,周围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只有天在上。

b没有一座山能和华山一样高。--更无山与齐。

找一找哪个字说一样高?(齐)。

c一抬头,太阳离我们很近很近。--举头红日近。

哪个字表示抬起的意思?(举)没有?(无)。

d回过头来,看到白云很低,只在山腰间。--回首白云低。

哪个字是头的意思?

(4)这首诗有问题吗,谁来纠正?(学生按顺序排列诗句)。

(5)做动作朗读诗,体会诗的意思。指名读,齐读。

6、你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孩子的先生听了--连连称赞真是一首好诗!大家竖起大拇指一同来称?"好诗!好诗!一个刚七岁的孩子为什么能脱口吟出这么好的诗?(全是他平时认真学习语文的结果,读书时边读边起,用心体会。我们也应该努力学好语文,少壮不努力--(齐说)老大徒伤悲,我今方少年,理当展翅飞。)。

7、有感情地背诵古诗。自己背、同桌互背、指名背(加动作)。

8、表演、朗读第二段。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老师现在要请一位小朋友来扮演小孩,做动作吟育古诗,谁有这个本领。老师表演先生。其他的话由全体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爬山的艰难,想象爬上山顶后的感觉。

(二)小结:今天,我们去登了华山,还学会了一首写华山的诗,收获真不小。

请小朋友完整读课文,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1、在书上田字格中找出左右结构的字:顶、除、沿。

2、学页字旁。

3、怎么记?分析结构,偏旁。

4、看笔顺图,指说书空。

5、范写讲解关键笔画的写法。

6、学生描1、仿1、临1。

7、教师根据巡视情况评析。

8、学生继续练写、教师巡视。

咏华山教案篇二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古诗。

2学会12个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本课新词。

3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励学生努力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学习课文第二段,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华山的雄伟。

华山景色的录象、文字投影片、词语投影片、实物投影仪、录音磁带、

用于学生摆放的图片。

1、复习本课生词。

华山沿着山顶除了更与齐。

回首七岁艰难显得咏登山腰。

情不自禁吟诵称赞寇准。

2、复习诗句,说说诗的意思。

3、教师小结:这首诗写的是一座非常有名的山,他的名字叫华山。

4、教师板书:华山(提醒学生注意“华”的写法)。

5、学生描红:华。

6、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诗人用一首诗来吟诵华山,赞美华山,这就叫咏华山。教师板书:咏。

7、欣赏华山录象,说说自己的感受、想法。

1、过渡:这么美的'华山,不但我们喜欢,而且古时候的人也喜欢。(出示图片、文字)。

2、齐读第一自然段。

2、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3、提问:他们爬上山顶了吗?从哪句话看出?

4、指名读第一句。

思考:爬山容易吗?从哪里看出来?

5、指导读词:艰难(读出艰难的感觉)。

6、指导朗读第一句。

7、出示第二、三句话,指导朗读。

教师:华山高吗?小孩没想到华山有那么高,非常惊讶,所以这儿连续有两个感叹号。哪个小朋友用朗读来表现出那个小朋友的惊讶。

8、教师:站在高高的山上,小孩又看到了什么?(出示文字,自由朗读)。

9、说说读了这一段话,你明白了什么?

教师圈示:除了都在脚下。

那么近山腰间朵朵白云。

相机板画:(见课后板书)。

为什么会有如此奇怪的现象呢?板书:高。

10、再读句子:啊!华山真高哇!

11、齐读2—5句话。

12、看板书练习背诵2—5句话。

13、过渡:小朋友真聪明,不但读懂了课文中的句子,还读出了华山的高。接下来,老师想再来考考大家。

14、巩固练习:拼图。

教师:华山这么高,真是一座神奇的山。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小图片,太阳、白云、华山等,请小朋友按课文所描述的情景来将它拼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15、指名评价。说说拼得对不对?为什么?

16、看图再背2—5句话。

18、教师:刚才,大家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这样做,那样做,这就叫“情不自禁”。

出示词语:情不自禁(齐读)。

19、教师:小孩儿情不自禁地吟诵起华山来。(播放古诗录音)。

20、学生齐读古诗。

21、比较诗句与第三、四句话,找出对应关系。

22、师生对读这两段文字。

23、理解“举头”“回首”指名用动作表演。

24、组织朗诵表演。

教师:刚才,小朋友们能用动作来表示“举头”“回首”,我想你们还一定会用动作来表示整首诗,当一回“小诗人”。

先指名表演,再集体表演。

2、播放录音。

3、教师:先生可不是一般的喜欢,而是非常喜欢,你听出来了吗?

4、齐读第三段。

1、过渡:诗好,写诗的人更了不起,我们一起来认识他吧!

2、齐读。

3、教师:小朋友们,读了这一段话,你有什么想法?

4、教师总结:寇准年纪小小,就能做作出这么好的诗,这跟他平时认真学习是分不开的。希望小朋友们也能像寇准那样,从小努力学习,将来有所成就。

将古诗绘成一幅诗配画。

只有天在上,

更无山与齐。(高)。

举头红日近,

回首白云低。

咏华山教案篇三

你们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旅游公司的全体员工对大家前来华东黄金旅游线观光旅游表示热忱的欢迎!

此次华东之旅,行程十二天,将游览南京、扬州、镇江、无锡、苏州、上海、杭州、千岛湖和黄山,共七个城市和名山名湖各一。线路较长,旅途比较辛苦,我们司陪将本着宾客至上,服务第一的宗旨,尽心尽力地做好服务工作,同时也希望我们的工作能够得到各位游客的支持和配合,促进我们提高服务质量,从而使大家吃得满意,住得舒适,玩得愉快,走得顺利,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游客们:华东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人文景观独特,这里是江南鱼米之乡,山清水秀之处,历史文物之都,名人荟萃之地。从区域来讲,包括六省一市,从线路来说,江浙沪连同千岛湖黄山,这条将都市风光线与名山名水线融为一体的景观,是国内旅游的最佳线路。

华东之旅,除传统的风景名胜游、文物古迹游、佛教文化游、都市观光游、休闲度假游之外,还有许多各具特色的旅游项目可供选择。

如江南水乡及都市观光游。江南水乡以苏州和杭州为胜,历来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誉;都市观光以上海大都市为主。三地相连,交通便捷,也叫小华东之旅。这一带,太湖风光烟波浩森,西湖秀色清波涟漪,数百园林争奇斗艳,亭台楼阁瑰丽多姿,更有浦东新区拔地而起,金茂大厦傲视江滨,东方明珠直上云霄这些都是华东旅游的精华。

还有江南园林及山水风情游。江南园林是中国园林的一大流派,它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情,身居闹市而有泉林之致,巧用借景,将真山真水融入其中,南京的.瞻园、扬州的个园、无锡的蠡园、苏州的留园和拙政园、吴江同里的退恩园、上海的豫园、杭州的郭庄等,无不景中有景,妙趣天成。山外青山楼外楼,点出了江南山有层次,国有格局的特色。

最后还要推荐一下江南美食游。江南佳肴,色香味形驰名中外。美食种类繁多,异彩纷呈,处处飘香,南京板鸭、无锡酱排骨、苏州松鼠好鱼、上海浦东鸡、杭州东坡肉、阳澄湖大闸蟹等,无不让您一尝为快,大饱口福!

今天大家来到华东,其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文化等待着您去领略;秀丽的风光,美好的山水期盼着您去欣赏,但愿华东黄金旅游线之旅能够成为您的度假天堂。最后预祝各位旅行期间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谢谢!

咏华山教案篇四

师: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读课题。

生:想。

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跟着小寇准和他的先生一块去登华山,好吗?

生:我觉得华山很高。

生:我觉得华山真高呀!

师:看来你们都觉得华山很高!是啊!小寇准和先生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后,他们的感觉就和你们的一样。

(出示小黑板,啊!华山真高哇!)。

师:读读看,再读一遍,读出华山的高来。

师:华山到底有多高呢,我们一起跟小寇准和先生到山顶上去看一看。

(出示小黑板):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是那么近,山腰飘着朵朵白云。

师:小朋友们自己好好读读这两句,一边读一边想,你在山顶上看到些什么?

师:谁来说说?

生:我在山顶上看到了蓝天和太阳。

生:我还看到了许许多多的大山。

师:你们读了这两句话能看到蓝天、很多山、太阳和朵朵白云。你们真会读书。

为什么远远近近的山都到了我们脚下了呢?这是怎么回事,你们知道吗?

生:因为华山很高很高。

师:(出示投影)说得真好,你们看,登上了山顶,我们看到远远近近的山都在我们的脚下,只有蓝天在头顶上,这是因为华山太高了,也正是因为华山太高了,所以太阳才会显得那么近,好像一伸手就能够着似的,一朵朵白云都飘在山腰间。

我们在山顶上看到的这一切,都告诉了我们华山非常高,(板书:高)。

师:小朋友们再好好读读这两句话,看哪些小朋友能读得让人一听就觉得华山非常高。自己先试试。

师:第一句谁想读。

生读。

师:听他这么读,你们能感受到华山的高吗?还有谁想来试试。

师:听你这么一读,我能感受到华山比较高了,谁能读得让人觉得华山非常非常高。

生读。

师:听了觉得怎么样。

生:听他这么读我觉得华山真高呀!

师:对,像他这样读得轻一点,这让人觉得华山非常高,一起像他这样来读。

师:第二句谁愿意来试试。

生读。

师:读得真棒,一下子就把华山的高给读出来了,还有谁来。(指名读)。

师:真不错,我们一起来。

生齐读.。

师:这两句话把华山写得多高,多美呀!我们连起来读。(看投影)读了这两句,我们感受到了自己就站在山顶上,只有蓝天在我们的头顶上,远远近近所有的山都在我们的脚下,没有哪座山能与华山一样高一样齐的,抬头看去,看到太阳离我们那么近,回过头看,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华山多高多美呀!

师:小朋友们站在山顶上,看到这幅美景,一定会跟小寇准一样,会从心底发出惊叹:(出求小黑板。)。

生齐读:啊!华山真高呀!

师:看到这么高的华山你们惊讶吗?这惊讶的声音是从心底发出的.,怎么读?

生读。

师:你这是从心底发出来的吗?再轻点。

生再读。

生:好。

师:自己先练习背背。

生练习背。

师:谁试着背一背。

生背。

师:这么短的时间你就能背得这么好,真了不起。还有谁会背?都会背了,一起来背好吗?

生齐背。

师:背得真棒,我们以后碰到像这样的好词好句就要把它背下来,好吗?

师:华山真高、真美啊!看到这么高、这么美的华山,小寇准的心里非常激动,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情不自禁的吟诵起来:(出示黑板)。

生:(读)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师:这首读共四行,两句话,这首诗的意思你知道吗?小朋友们联系前面学过的课文,读一读,想一想,看能不能自己把它读懂。

生自由读。

师:读懂了吗?那“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就是--。

生:只有天高高在上,没有其它山与它一样齐。

师:“举头”就是--。

生:抬头。

师:“回首”就是--。

生:回头。

师:“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就是--。

生:抬头看,红日是那么近,回头看,白云是那么低。

师: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就要想象自己就是小寇准来把华山的高、美读出来,自己先多练习几遍。

生自由读。

师:谁先来试一试。

生读。

师:练习背一背,好吗?

生练习背。

师:这首读写得太好了!小朋友们知道小寇准那年几岁?

生:七岁。

师:才七岁就能一下子做出这么好的诗,难怪先生听了连连点头称赞。我们一起来当先生夸夸他。

生:好诗!好诗!

师:这首读写得多好呀,老师想,小寇准的语文一定学得很好,很认真,小朋友们都要向他学习呀!看看现在谁学得最认真。

师:刚才我们一起去登了华山,欣赏了华山的高与美,收获真不小。下面我们把课文连起来有感情朗读一下,再来回忆一下华山的美景。

生齐读。

(下课)。

咏华山教案篇五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两个新偏旁,两条绿线内的10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识字、写字、朗读、背诵。

生字卡片、插图、光盘、.课件。

两课时。

一、谈话导入:

1、指名读课题——齐读。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课文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二、借图初解:

1、好多小朋友都对寇准写的这首诗很感兴趣。现在就请大家自己好好地读一读这首诗吧!(出示古诗)。

2、指名读——齐读——男女生赛读。

3、读了这么久,你都读懂了些什么?(交流)。

4、现在就请大家到这幅画里去找找诗句的意思。(出示挂图)。

5、交流:从画中你看明白了什么?

你们觉得华山怎么样?(紧紧围绕“高”生发开去)。

6、我们已经在图中寻找了那么久,现在请你们再读读这首诗,看看是不是比刚才明白了一点,把你对诗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生自由读)。

三、品读感悟: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这篇课文很特别,这首诗的.意思,不光图里有,课文里也有。请小朋友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细心地把古诗的意思找出来。

(2)交流:你们都找到了哪些。

出示句子:

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3)谁来读读第一句话?看看谁读得美。(指名读)。

谁看出来了,这句话是那句诗的意思?

(4)谁来读读第二句话?看看谁读得美。(指名读)。

谁看出来了,这句话是哪句诗的意思?

(5)师读诗句,生读出相应的解释,再换一下。

(6)现在你们一定对这首古诗游乐自己的认识,请把你们对在这首古诗的理解告诉你的同桌。(同桌说说诗的意思,师巡视)。

(7)读到这里,我们都会不由自主地发出这样的感叹——(出示:啊!华山真高哇!)。

试着读出感情(指名——齐读)。

(8)是的,华山真高!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躲躲白云。所以,寇准见了才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首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9)请小朋友读读第一句话,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交流:“艰难”看出华山的特点:高大,险峻)。

2、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寇准的这一首诗,把华山的高大、险峻、神奇、美丽全道出来了,难怪先生听了——(连连点头称赞)。

(2)先生都称赞了些什么?能加上先生的动作说说吗?

指名表演读——全班表演读。

(3)如果你是先生,你还会称赞些什么?

3、演读课文:

(1)四人小组演读课文。

(2)指名演读课文。

(3)全班表演读。

四、作业:

背诵课文。

咏华山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绿线内的12个只识不写。认识3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壮丽雄伟。

教学重点难点:

第二段。

教学准备:

投影、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22。咏华山(齐读)。

2.学习生字“华”

3.释题。

咏,就是用诗词来叙述。

4.指导看图。

(出示华山风景图)简单介绍华山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图意然后提问:通过看图,你们觉得华山有什么特点。

5.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本课是谁咏华山?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听老师读课文。

二、范读课文。

1.范读课文。

2.指导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词。

1.卡片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开火车读生字。

3.分析字形,指导书写,理解部分字意。

4.描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要求。

(1)看准字的结构,放慢速度。

(2)在练习本上练写生字。

5.照样子,按笔顺描红。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认读。

2.指名按课文自然段读课文,读后正音。

二、讲读课文。

1.学习第一段。

(2)指名读。

(3)小结。齐读。

2.讲读第二、三段。

(1)出示图二,小孩和先生来到了什么地方?他们是怎么来的?

a.指名读第二段的第一句话。

b.怕华山为什么如此艰难?

c.指导朗读。

(2)下面两句是他们爬上华山后的感叹。提问:这两句都用了什么标点符号?从这两个感叹号可以想象出他们的惊讶程度。自由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3)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

a.齐读四、五句。

b.指导看图理解第四句话、第五句话。

c.指导读第四句话、第五句话。

(4)在山下看,白云高不可及,现在却在山腰间,如果你就是图上的孩子,你的心情会怎么样?释词“情不自禁”。

(5)学习课文中的古诗。

a.指名读古诗。

b.师点拨:前面两句话已经点明了诗的意思,请同学们找出写与诗句意思相对应的句子。指导理解“更”、“齐”、“举”、“首”的意思。

c.指导朗读。

(6)读了这首诗,你们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好在哪?

a.学习第二段最后一句话。读句子,理解“称赞”的意思。

b.指导朗读。

(7)这小孩子真不简单,他是谁?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自由读第三段。

这个孩子是谁?我们班上有没有同学对他有所了解?

(8)随老师齐读课文。

三、小结。

不知大家有没想过寇准7岁的时候,为什么能脱口吟出这样的好诗?是(使学生明白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重要性。向学生提出希望,勉励他们更加努力学习。)。

四、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练写生字。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

2.看生字,说出偏旁、结构。

二、朗读训练。

1.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2.同桌互读。

三、指导背诵古诗。

1.教师范读古诗。

2.指名读古诗,评议,说说诗句的意思。

3.自由练习读,尝试背诵古诗。

4.指名背诵。

四、练习。

1.口头扩词。

顶()()齐()()()。

2.写笔顺。

与华。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它有着一种全新的课型——文包诗,即把一首古诗包含在一个小故事里,而故事本身就是对诗的意境的阐发。

本课教学要求主要有: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同时认识1个偏旁。

(3)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4)能识字,会写字,能朗读,这才具备了阅读的基本条件,先要跨进门槛,而后才能登堂入室。所以识字、写字、读书无疑成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当然也是这课的教学重点。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激发阅读情趣在低年级是多么的重要。因此,低年级阅读必须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开始,要想方设法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必要时也可适当为他们提供一些背景知识,帮助他们建立新旧知识联系。在新课伊始,就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爬过哪些山,留下什么印象或感觉,然后运用多媒体播放华山风光镜头,引发学生的向往与遐想。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古代有个7岁的小男孩,不但登上华山还念出一首赞美华山的诗呢!这样,学生便可带者急于知道详情的强烈愿望进入阅读。

课文第二自然段写孩子吟诗赞华山,成为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作者写孩子和先生登山情景,紧扣一个“高”字依次展开,先以“艰难地爬”暗示华山的陡峭高峻,次以两个感叹号渲染华山的陡峭高峻,再以具体描写展现华山的陡峭高峻。华山巍巍,耸入云霄,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华山如此的壮观非凡?完全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生动形象的画面如实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让学生观察那悬崖峭壁上那条飘带似的山道,学生自然能体会到爬山之艰难。让学生欣赏那美丽的山顶景观,随机飘出相对应的语言文字。让课文语言在孩子头脑中变成美丽的风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孩子们设身处地把自己当成文中的小孩,去登山,去读课文,同时助以表情动作来看蓝天,看群山,看太阳,看白云,体会文中人物观察角度的变化和不同的感受,使学生获得最真切的体验。

咏华山教案篇七

一、导入。

请大家看这座山(指图)—这就是华山。

老师吟诗(只要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底、)。

3、喜欢这首诗吗?这首诗是古代一个7岁小孩写的、

4、你想不想知道他是谁,为什么写这首诗,

那我们就一起来读读24课《咏华山》(板书)。

二、初读课文。

1、自读、

2、同桌相互检查。

3、检查、

你会了哪些词呀?(学说,师板词、板后齐读)。

4、生第一次读课文。

我们把难读的词语读会了,现在试试读读课文。

5、生边读,师边板词(齐读词语)。

6、再读课文、

三、品读。

1、导语、

刚才大家看了华山,都觉得华山非常高,如果让你去爬这么高的山你会觉得怎么样?(生答)。

课文里用哪个词形容他们爬山困难呢?

2、引句子、“啊!华山真高哇!”

等他们满头大汉,喘着大气爬到山顶,他们会觉得这山怎么样呀?(出示句子)。

3、品读句子、

a自由练习好,大家自己先练一练,看谁能把华山读得最高、指名读齐读。

4、品后两句、

华山到底有多高呢?(出示句型)。

a、自己读、同学们,先好好的读读这两句,边读边想,你看到了什么?

b、生答:a为什么远远近近的山都跑到我们脚下去了呢?

b、太阳为什么显得这么近呢?说明什么?

c、白云不在天上,干嘛跑到山腰去了?

c、结束语、我们看到的这些景色都说明了什么?

e、检查反馈、那一小组先来,比一比哪组读得最高(指黑板读)。

f、师范读、讲朗读的方法、要读得好,有个小窍门,就是一边读一边想、

g、生齐读、好,照老师的方法,我们一起来,把华山读得高到太阳那去、

5、品古诗。

a、说说自己的心情。

b、引诗。

(板诗)让生看手势跟读。

c、练习读诗。

a、自读、

b、诗文对应这些诗与这些句子是有联系的,你们能把他们对应起来吗?

1、讨论交流。

2、提问你认为哪句话,对应哪句诗?(这两句诗应该与哪句话对应呢?)。

3、总结、读诗句这首诗和前面的句子一样,都是写华山很高很高、

男女赛读(读出华山的高来)。

四、品第三、四段、

你们觉得这首诗怎么样?写得好吗?

1、课文中老先生怎样夸他(好诗好诗)。

2、生夸“我们一起也来夸夸他!

3、他是谁?(寇准)我们一起把最后一段读一读、他今年几岁?(7岁)。

4、总结、(再读全文)。

五、总结结束、

2、小寇准的聪明、能干。

3、鼓励。

咏华山教案篇八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绿线内的12个只识不写。认识3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壮丽雄伟。

第二段。

投影、生字卡片。

课内:组词、抄写生字、看生字说偏旁结构、听写生字。

课外: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三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22。咏华山(齐读)。

2.学习生字华。

3.释题。

咏,就是用诗词来叙述。

4.指导看图。

(出示华山风景图)简单介绍华山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图意然后提问:通过看图,你们觉得华山有什么特点。

5.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本课是谁咏华山?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听老师读课文。

二.范读课文。

1.范读课文。

2.指导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词。

1.卡片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开火车读生字。

3.分析字形,指导书写,理解部分字意。

4.描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要求:

(1)看准字的结构,放慢速度。

(2)在练习本上练写生字。

5.照样子,按笔顺描红。

四.。

课堂小结。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认读。

2.指名按课文自然段读课文,读后正音。

二.讲读课文。

1.学习第一段。

(2)指名读。

(3)小结。齐读。

2.讲读第二、三段。

(1)出示图二,小孩和先生来到了什么地方?他们是怎么来的?

a.指名读第二段的第一句话。

b.怕华山为什么如此艰难?

c.指导朗读。

(2)下面两句是他们爬上华山后的感叹。提问:这两句都用了什么标点符号?从这两个感叹号可以想象出他们的惊讶程度。自由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3)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

a.齐读四、五句。

b.指导看图理解第四句话、第五句话。

c.指导读第四句话、第五句话。

(4)在山下看,白云高不可及,现在却在山腰间,如果你就是图上的孩子,你的'心情会怎么样?释词情不自禁。

(5)学习课文中的古诗。

a.指名读古诗。

b.师点拨:前面两句话已经点明了诗的意思,请同学们找出写与诗句意思相对应的句子。指导理解更、齐、举、首的意思。

c.指导朗读。

(6)读了这首诗,你们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好在哪?

a.学习第二段最后一句话。读句子,理解称赞的意思。

b.指导朗读。

(7)这小孩子真不简单,他是谁?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自由读第三段。

这个孩子是谁?我们班上有没有同学对他有所了解?

(8)随老师齐读课文。

三.。

小结。

不知大家有没想过寇准7岁的时候,为什么能脱口吟出这样的好诗?是(使学生明白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重要性。向学生提出希望,勉励他们更加努力学习。)。

四.。

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练写生字。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

2.看生字,说出偏旁、结构。

二.朗读训练。

1.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2.同桌互读。

三.指导背诵古诗。

1.教师范读古诗。

2.指名读古诗,评议,说说诗句的意思。

3.自由练习读,尝试背诵古诗。

4.指名背诵。

四.。

练习。

1.口头扩词。

顶()()()齐()()()。

2.写笔顺。

咏华山教案篇九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绿线内的12个只识不写。认识3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壮丽雄伟。

:第二段。

:投影、生字卡片。

主要板书:

作业安排和设计:

课内:组词、抄写生字、看生字说偏旁结构、听写生字。

课外: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22。咏华山(齐读)

2.学习生字“华”

3.释题。

咏,就是用诗词来叙述。

4.指导看图。

(出示华山风景图)简单介绍华山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图意然后提问:通过看图,你们觉得华山有什么特点。

5.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本课是谁咏华山?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听老师读课文。

二.范读课文

1.范读课文。

2.指导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词

1.卡片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开火车读生字。

3.分析字形,指导书写,理解部分字意。

4.描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要求:

(1)看准字的结构,放慢速度。

(2)在练习本上练写生字

5.照样子,按笔顺描红。

四.

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认读。

2.指名按课文自然段读课文,读后正音。

二.讲读课文

1.学习第一段。

(2)指名读。

(3)小结。齐读。

2.讲读第二、三段。

(1)出示图二,小孩和先生来到了什么地方?他们是怎么来的?

a.指名读第二段的第一句话。

b.怕华山为什么如此艰难?

c.指导朗读。

(2)下面两句是他们爬上华山后的感叹。提问:这两句都用了什么标点符号?从这两个感叹号可以想象出他们的惊讶程度。自由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3)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

a.齐读四、五句。

b.指导看图理解第四句话、第五句话。

c.指导读第四句话、第五句话。

(4)在山下看,白云高不可及,现在却在山腰间,如果你就是图上的孩子,你的心情会怎么样?释词“情不自禁”。

(5)学习课文中的古诗。

a.指名读古诗。

b.师点拨:前面两句话已经点明了诗的意思,请同学们找出写与诗句意思相对应的句子。指导理解“更”、“齐”、“举”、“首”的意思。

c.指导朗读。

(6)读了这首诗,你们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好在哪?

a.学习第二段最后一句话。读句子,理解“称赞”的意思。

b.指导朗读。

(7)这小孩子真不简单,他是谁?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自由读第三段。

这个孩子是谁?我们班上有没有同学对他有所了解?

(8)随老师齐读课文。

三.

小结

不知大家有没想过寇准7岁的时候,为什么能脱口吟出这样的好诗?是(使学生明白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重要性。向学生提出希望,勉励他们更加努力学习。)

四.

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练写生字。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

2.看生字,说出偏旁、结构。

二.朗读训练

1.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2.同桌互读。

三.指导背诵古诗

1.教师范读古诗。

2.指名读古诗,评议,说说诗句的意思

3.自由练习读,尝试背诵古诗。

4.指名背诵。

四.

练习

1.口头扩词。

顶()()()齐()()()

2.写笔顺。

咏华山教案篇十

《大宋东京梦华》开演的时间是夜晚8时10分,我们一进场演出就开始了。

随着南唐王朝的覆灭,北宋赵家的统治时期开始了。“东风夜放花千树,盛开的`是北宋灿烂的风情……辛弃疾《青玉案》表现了百姓们在元夜用无边的灯海营造出的盛世景象。”随着解说员的讲解,演出场地景龙湖对岸的一排柳树上的led灯亮了起来,照亮了场地,同时,一匹高头大马拉着一辆十分精美、漂亮的马车从湖对岸跑过,演出场地上的人们的说笑声不绝于耳,所有观看者都被陶醉了。

“鼎盛时期的北宋曾有过万国来朝的空前盛况,繁华帝都东京呈现出君临天下的大国风范……”解说员滔滔不绝地演说。似乎从很远的地方,传来一阵阵驼铃声,驼铃声越来越近,从场地边缘走来一支骆驼队。骆驼背上那穿着方式风格各异的外国人跳下骆驼,到皇宫朝拜,出了皇宫之后,又与当地百姓做起交易,一阵阵吆喝声、讨价还价生、斗鸡叫声,马蹄声,把东京开封变得更繁华,更热闹非凡了。

宋朝有鼎盛的时期,也有衰败的时候。《破阵子》抒发了杨家将士渴望与入侵者血战到底的豪情壮志;到了南宋时,虽然岳飞精忠报国,但是最后,宋朝还是被元取代了。最后,在苏轼《水调歌头》的乐曲中结束了《大宋东京梦华》一剧。

咏华山教案篇十一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绿线内的12个只识不写。认识3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壮丽雄伟。

第二段。

投影、生字卡片。

课内:组词、抄写生字、看生字说偏旁结构、听写生字。

课外: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三课时。

1. 板书课题:22。咏华山(齐读)

2. 学习生字“华”

3. 释题。

咏,就是用诗词来叙述。

4. 指导看图。

(出示华山风景图)简单介绍华山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图意然后提问:通过看图,你们觉得华山有什么特点。

5.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本课是谁咏华山?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听老师读课文。

1. 范读课文。

2. 指导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

1. 卡片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 开火车读生字。

3. 分析字形,指导书写,理解部分字意。

4. 描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要求:

(1) 看准字的结构,放慢速度。

(2) 在练习本上练写生字

5. 照样子,按笔顺描红。

1. 出示生字,认读。

2. 指名按课文自然段读课文,读后正音。

1. 学习第一段。

(2) 指名读。

(3) 小结。齐读。

2. 讲读第二、三段。

(1) 出示图二,小孩和先生来到了什么地方?他们是怎么来的?

a. 指名读第二段的第一句话。

b. 怕华山为什么如此艰难?

c. 指导朗读。

(2) 下面两句是他们爬上华山后的感叹。提问:这两句都用了什么标点符号?从这两个感叹号可以想象出他们的惊讶程度。自由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3) 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

a. 齐读四、五句。

b. 指导看图理解第四句话、第五句话。

c. 指导读第四句话、第五句话。

(4) 在山下看,白云高不可及,现在却在山腰间,如果你就是图上的孩子,你的'心情会怎么样?释词“情不自禁”。

(5) 学习课文中的古诗。

a. 指名读古诗。

b. 师点拨:前面两句话已经点明了诗的意思,请同学们找出写与诗句意思相对应的句子。指导理解“更”、“齐”、“举”、“首”的意思。

c. 指导朗读。

(6) 读了这首诗,你们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好在哪?

a. 学习第二段最后一句话。读句子,理解“称赞”的意思。

b. 指导朗读。

(7) 这小孩子真不简单,他是谁?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自由读第三段。

这个孩子是谁?我们班上有没有同学对他有所了解?

(8)随老师齐读课文。

不知大家有没想过寇准7岁的时候,为什么能脱口吟出这样的好诗?是(使学生明白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重要性。向学生提出希望,勉励他们更加努力学习。)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练写生字。

1. 听写生字。

2. 看生字,说出偏旁、结构。

1. 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2. 同桌互读。

1. 教师范读古诗。

2. 指名读古诗,评议,说说诗句的意思

3. 自由练习读,尝试背诵古诗。

4. 指名背诵。

1. 口头扩词。

顶()()()齐()()()

2. 写笔顺。

与 华

咏华山教案篇十二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17个生字,会写其中的7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

3、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要多亲身去感受,去体验的启发。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小黑板、挂图、录音、卡片。

师生教学互动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了解每自然段的大意。

四、指导写字。

五、学生描红、老师巡视、指导。

1、谁去过华山?想看看华山吗?

2、课件播放一小段表现华山高的录像。

3、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叫《咏华山》。读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3、出示17个带有拼音的.生字、学生想读啊个就读哪个,读对了,其他同学跟读3遍。

5、出示本课生字组成的词。

6、用手势告诉教师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自然段。

2、认读带有拼音的生字。

4、认读没有拼音的生字。

自由读,指名读。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生字引入。

二、读文感悟,巩固识字。

四、质疑。

五、小结。

形式:开火车。

1、齐读第1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

2、学习第2、3自然段。

3、画出讲华山高的句子。

4、再读读,一边读一边想象华山的样子。

5、指名读。

6、站在高耸入云的华山上,七岁的寇谁情不自禁地吟咏起诗来。

8、诗中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7、吟诵诗句。

9、齐读第2、3自然段。

10、分角色朗读。

11、说说寇准为什么能作出好诗来?你受到什么启发?

12、记一记本自然段的生字。

咏华山教案篇十三

1.借助批读语,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框架,整体感知华山的险。

2.运用赏析词句的方法,抓关键词句,体会作者写法的精妙,进一步感受华山的险。

3.将自己的感受融入朗读中,读出自己的感受。

4.从文中得到启发,感受到挑战困难,战胜自我,会有所超越,品味到成功的喜悦。

从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中感受到华山的险。

在关键词句旁试着批下自己独特的.感受。

1.谈话引入课题。

2.回顾批读文的学习方法。

齐读第一处作批,体会问的精妙。

抽生读,谈这几处旁批的发现;教师点出这是概括式旁批,渗透作者的写法。

这节课将重点用赏析词句的方法去批读。

1.自读第二段,思考:哪些词句能体现华山的险?用相关符号做记号,在结合上下文写感受。

2.交流展示,重点理解:峭壁林立,横空出世,夹,龟缩,体会山路的险,相机指导朗读。

3.教师小结。

1.继续运用刚才的方法赏析描写华山险的词句。

2.学生展示,交流。教师抓住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1.激情谈话创设情景:当你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征服华山时,你想说什么?想喊什么?尽情表达自己的感受。

2.作者怎么写的?齐读最后一段。

3.出示课件,学生欣赏华山美景。

4.齐读课文已有的旁批。

5.写自己的感受、想法,交流。

在生活中做强者,去品味更多挑战的快乐。

咏华山教案篇十四

1.借助批读语,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框架,整体感知华山的险。

2.运用赏析词句的方法,抓关键词句,体会作者写法的精妙,进一步感受华山的险。

3.将自己的感受融入朗读中,读出自己的感受。

4.从文中得到启发,感受到挑战困难,战胜自我,会有所超越,品味到成功的喜悦。

从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中感受到华山的险。

在关键词句旁试着批下自己独特的感受。

一、复习引入

1.谈话引入课题。

2.回顾批读文的学习方法。

二、学习批读,理清脉络

1.问:

齐读第一处作批,体会问的精妙。

2.第二到五处作批:

抽生读,谈这几处旁批的发现;教师点出这是概括式旁批,渗透作者的写法。

3.交代学习任务:

这节课将重点用赏析词句的方法去批读。

三、赏析旁批,体会情感

第二段:

1.自读第二段,思考:哪些词句能体现华山的险?用相关符号做记号,在结合上下文写感受。

2.交流展示,重点理解:“峭壁林立,横空出世,夹,龟缩”,体会山路的`险,相机指导朗读。

3.教师小结。

第三段:

1.继续运用刚才的方法赏析描写华山险的词句。

2.学生展示,交流。教师抓住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第四段:

1.激情谈话创设情景:当你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征服华山时,你想说什么?想喊什么?尽情表达自己的感受。

2.作者怎么写的?齐读最后一段。

3.出示课件,学生欣赏华山美景。

4.齐读课文已有的旁批。

5.写自己的感受、想法,交流。

四、总结升华

在生活中做强者,去品味更多挑战的快乐。

咏华山教案篇十五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华山的高与雄伟壮丽。

2、学习文中的古诗,图文结合读懂诗意,练习背诵。

3、随课文理解生字词语。

1、自制。

2、文中小人图片。

1、小朋友,你们平时都爬过哪些山?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

2、激趣:华山是座怎样的山?(板书“?”)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登上山顶看一看。(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

1、请小朋友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华山是座怎样的山?

交流讨论。(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高”)。

3、交流:

a:啊!华山真高哇!

(1)教师板画山(故意画低一点):画这样高行不行?(故意画低一点)画这样高呢?(板画高山)画这样高行了吧!

(2)哇!真没想到华山这样高!真是让人大吃一惊!课文中连用了两个什么标点?(在原句中标出)怎样读才能把这个意思读出来呢?指名读,齐读。

b: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1)华山周围有许多山,哪些小朋友愿意上来帮老师在华山周围画些山?(请4—5名学生上台画)。

(2)小朋友画得真好!(边画边说)请看,这么多的山,有的离华山远,有的离华山近,这就是课文中说的“远远近近的山”。(在原句中加点)。

(3)。

师边画蓝天边述:站在华山顶上,只有蓝天比华山高,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脚下,这是怎么回事呀?华山真是——太高了!怎样读才能让人感受到华山的高?(自由练读,指名读,评价,齐读。)。

(4)小朋友读得真好,听你们这样读,让人不由得想说:引……啊!华山……。

c: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1)。

(2)读词:山腰间。山腰间是哪?谁上来在山腰间添上白云?(指名上台画)。

(3)平时白云都飘在哪?现在怎么只飘到了山腰间?(华山高)。

(4)指导朗读:华山太高了!太阳看起来离我们那么近,白云只飘到山腰间。这句话该怎样读,才能让人感受到华山的高?(指名读,齐读)。

(5)引读:啊!华山……。

4、请小朋友把这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想想你除了感受到华山的高,还感受到什么?(华山景色美)。

5、这么美的景色,只有站在华山顶上才能看见。让我们把这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一起感受一下华山的`高,华山的美。

6、小朋友读得真好!你能看着黑板上的画来介绍介绍华山吗?小朋友先准备一下,呆会我们来比一比,谁介绍的华山高,谁介绍的华山美。(指名上台介绍)。

板画山路:小朋友看,这就是华山的山路。爬这样的山,容易吗?怎么不容易?(华山高、险)。

(出示词语:艰难)这么难就是——艰难。谁能把这个词读好?(指名读,齐读)。

(指图)他们就是沿着这样的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的。(出示句子)谁能读好这句话?

8、他们爬上山顶,看到了刚才小朋友介绍的美景。让我们看图一起说一说。(师引:啊!华山——除了蓝天——太阳——)。

9、

如果你也跟他们爬上了华山,看到了这样的景色,你想说些什么或者想做些什么?(请生自由说)小朋友都忍不住了,这就叫“情不自禁”(读一读)这个小孩也忍不住了,他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出示全诗)师配乐边做动作边吟诵。

(1)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请小朋友自己读读,想一想。

(2)告诉小朋友一个小秘密,这首诗描绘的景色就藏在我们刚才学过的几句话中,请小朋友读读前面的句子,找一找。

(3)哪位小朋友找到了?指名说。

(4)小朋友真聪明,这首诗把爬上山顶看到的美景写了下来。我们做个游戏,老师读诗句,你们读相应的句子。

(5)同桌互做游戏。

(6)男女生互相考考对方。

(7)小朋友已经弄懂了诗的意思,可小孩的先生对诗中的几个字不明白,你愿意帮助他吗?“齐”“回首”

(8)谁愿意再把这首诗吟诵给先生听?请小朋友自己试一试。看图试背。指名上台背。

(9)集体配乐吟诵:我们都站在华山顶上,看到华山的美景,小孩情不自禁吟诵起来……。

10、听了大家的吟诵,这位先生也情不自禁地称赞起来。(映示句子)请你读读想想,这位先生会怎样说?请生演演。

11、

这首诗写得太好了!把爬上华山山顶看到的奇妙景色写了下来,也写出华山的高,小孩用这首诗来赞美华山的高,赞美华山的美,就叫做“咏华山”,也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的题目(板书:咏)。

12、这个小孩是谁?那一年他几岁?

13、读到这,你又想说什么?

华山高,华山美,让我们拿起书本,一起来赞一赞华山的高,华山的美。(齐读课文)。

今天回家,小朋友也来画画华山,画完后,看图试着背背第二自然段。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