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大学生创业方面的论文通用(模板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0 04:51:30 页码:13
最新大学生创业方面的论文通用(模板13篇)
2023-11-10 04:51:30    小编:ZTFB

养成积极乐观的心态,才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写总结可以适当使用图表、统计数据等可视化形式,以增加可读性。如果你正在苦恼如何写一篇完美的总结,不妨看看以下一些总结范文,或许能找到灵感。

大学生创业方面的论文通用篇一

美国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是基于知识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调查显示美国13所研究型大学的理工创业教育经验,可以得出美国一流理工科大学在创业教育模式方面的共同经验:

1.坚持学术性和实用性结合的原则。理工科高校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基础和能力,将研究方向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研究就有了针对性,成果也更能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要。“美国理工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一条基本指导原则就是:学术性和实用性、企业与高等学校、理论创新和实践培养均紧密结合。”

2.高科技创业教育模式。当今社会最紧缺的是服务于技术密集型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科技创业教育模式的使命就是把科学研究推广到实践应用中。这种模式的创业教育往往在经济类或者管理类的学院(系)成立创业中心,把全校范围内不同学科背景、不同技术门类的学生吸引过来。这种模式在保证理工科专业优势的同时,也确保了学生创业的针对性。

3“.聚焦模式”和“辐射模式”协调发展。“聚焦模式”是带有精英教育刻痕的创业教育模式,只有最优秀的学生才有机会获得创业教育机会,是专业化的创业教育。“辐射模式”是一种学校层面负责的创业教育模式,不仅为非经管类专业学生提供创业教育,还鼓励教师参与创业。“聚焦模式”和“辐射模式”相结合是美国理工科大学将创业教育和普适的创业教育密切联系的体现。

4.创业教育的开放性和信息化。开放性与信息化是美国理工科大学的普遍经验。开放性是指创业教育要开门办学,体现创业教育从体系设计、实施到评价的全部环节。信息化是将创业教育与其他资源相整合,如政府基金和风险投资、孵化器和创业园科技园、施教者和受教者等,为创业者提供一站式的全程咨询服务。开放性和信息化使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资源与外界建立了密切联系。

通过数据分析和资料研究,不难发现,当前我国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创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当前,创新创业型人才已经成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政府、社会、高等学校已经将创业教育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但与此不对应的是,作为受教育主体的在校大学生,对创业教育仍然存在着认识不统一、不到位的现象。很多大学生认为在校期间最重要的是学好专业知识,将来走上社会找一份理想的工作,对开展创业教育和创业本身并不认同。与此同时,在很多高校,创业教育还作为职业发展课的分支,没有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2.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不能满足理工科大学生的需要。不同学科门类的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的方式要有区别。“理工科从事理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教师,应具备很强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当前,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主要来自专门从事管理类课程的教师和专门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其中的绝大多数教师未曾有过创业的经历,也不懂创业的精髓,部分教师教学方式简单、[摘要]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素质教育的深化与拓展,不同类型高校的创业教育也有差异。文章借鉴发达国家缺乏教学互动,既降低了学生对创业的兴趣,也不利于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非常重要,师资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教育的成效,只简单地照本宣科不能满足理工科大学生创业的需要。

3.理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环节相对比较薄弱。开展创业活动,理工科大学生多依靠其创新作品,对理工科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应紧密围绕“创新驱动和实践培养”的基本原则。创业教育是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课程,实践教学应占到较大的比重,但由于资金、设备等原因,实践教学往往受到限制。在不同层次的'创业计划大赛中,为比赛而比赛的想法占了相当比重,使创业大赛偏离了本来的轨道。同时,应该加强创业实习基地的建设。这需要政府、社会和企业的支持与帮助,但是愿意提供实习机会的企事业单位少之又少,多方互动、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还没有形成。

4.理工科大学生自身的局限性。理工科专业的学院较为繁重,成绩的好坏是决定出国、考研、升学和就业等毕业生出路的主要因素之一。与人文社科类学生相比,理工科大学生将精力大多投放在学习、考试和实验上,没有时间去接触、了解、学习创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精神,加上理工科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不够,缺乏对社会深入的了解,影响了他们进行创业的原动力。

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应紧密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发挥理工科特长,坚持“创新驱动和实践培养”的基本原则,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坚持发挥学科特色,将创业教育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创新思维和强烈创业意识,帮助学生树立“大创业观”,以科技创新带动科技创业,培养产品开发型、技术服务型的创业者和各领域开拓创新的实践者,形成富有理工科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

1.树立创业教育全新理念。创业教育需要良好的环境和文化,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精神,还需要大学也成为创业型机构。因此高校要认识到创业教育对于学校的重要意义,提高创业教育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创业教育在人才的培养目标上不能急功近利,应立足长远。”即使学生不能一毕业就创业成功,创业意识的增强、创业能力的提高、创业经验的积累和创业心理的准备对学生来说也是终身受益的。对理工科高校来说,要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实施通识教育,实行真正的学分制。要注重加强对创业教育理论研究,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组织保障为基础,构建以创新创业精神培养为主体,以教育和实践体系为两翼,完善三园创业平台(孵化园、转化园、创业园)。

2.完善创业教育“三段式”模式。通过普惠式、精英式和典型式的三段式教育,达到三个层次的教育目标:普惠式教育是对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普及相关知识,了解基本创业的基本情况;精英式教育对有志向、有能力的学生进行培训,增强其创业技能;典型教育帮助和支持学生组成的创业团队,努力培育创业成功的典型。

3.建立专兼职相结合师资队伍。当前,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来源于原先从事企业管理学科教学的教师或专职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富有实战经验的导师极为匮乏。应从三个方面加强创业师资建设:

(1)将选派创业教育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和培养专业的创业教育教师相结合,提高创业教育的授课水平和实战化指导水平,还可通过研讨会、创业论坛等活动,引导教师交流经验,取长补短。

(2)鼓励专业教师将创业知识和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紧密联习,同时积极鼓励教师自身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3)积极吸纳社会创业教育力量,美国创业教育绝大部分师资来源于社会各领域聘请的创业导师。

4.设立分层次创业教育目标。理工科大学生专而不博,大多对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掌握得非常精确,但是对除专业以外的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他们技术功底深厚,有能力自主开发产品,但是缺乏创业知识和创业意识。应采取“文理工融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多种机会学习创业知识,为创业夯实基础。

5.开展富有特色的实践活动。要积极组织理工科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指导学生成立创业俱乐部和创业社团,积极开展创业沙龙和创业典型报告会,丰富学生创业知识,提高学生创业素养。“依托理工科大学科技园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创业转化基地和创业基地,为进入基地的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相关场所,为其解读相关政策并进行辅导,促进大学生以技术创新带动创业。”

6.建立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立大学生创新和创业的实践基地,将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毕业设计、学科竞赛和社团活动等与大学生创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水平和能力。鼓励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组成团队,利用基地先进的设备、优越的条件、高端的平台,帮助大学生体验和实施从市场调研、产品设计开发、产品生产直至包装上市、商业运作等创业活动全过程,为学生创业提供职场环境和实践操作经验。

7.完善创业教育外部环境。“培育高校创业精神的前提和基础需要良好的教育环境,这也是衡量一所高校是否真正推动素质教育的试金石。因此,高等学校应该营造一种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成为一个真正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良好的创业教育需要环境和氛围,学校应定期组织参观企业、创业计划大赛、企业家演讲等活动,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利用多媒体等方式,传创业知识和创业精神。学校还应积极吸引社会资金,争取大学生创业项目;同时,积极加强与政府部门的联系协商,为学生创业提供便利和支持。

作者:高**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大学生创业方面的论文通用篇二

摘要:当代大学生在“做人”方面,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本文就当代大学生在“做人”方面的不足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引起大学生的注意并得到改正。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是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考虑的问题。大学是提升人文素质的场所,在这里,大学生该学习的东西很多,但学的最多、最难也最应该的一门必修课就是“做人”。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然而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受到了剧烈的冲击。他们在“做人”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责任心不强。

责任心是包括多方面的,比如:我们对自己、别人、家庭、国家、社会和人类都要有责任心。总体而言,大部分大学生还是有责任心的,但也有不少学生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责任感还有待加强。比如在当今大学生中“流行”的跳楼事件,跳楼者就是对自己、父母、学校和社会的不负责任。大学生责任感的缺失是一个危险信号,唤醒每个大学生的责任心是大学教育追在眉睫的事。

二、诚信意识淡薄。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即为人处事要言必信、行必果。当代大学生中缺乏诚信的例子屡见不鲜。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平时学习不认真,考试时严重作弊:将父母给的学费和住宿费用于购买奢侈品而恶意拖欠学校学费和住宿费;在国家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后却拒绝偿还国家助学贷款;为了找一份好工作而不择手段,制作假简历以及找到更好的工作后违约等。

三、人际关系不和谐。

人人都说“做人”难。学生在上大学期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也是他们毕业后一笔无形的财富。然而在大学校园中,人际关系不和谐的例子比比皆是,其中高发人群就是刚入学的新生、毕业生、独生子女以及贫困大学生等。这些人群由于其特殊的生活环境以及自身原因,很难适应大学生活,人际关系处理的很糟糕。

四、承受挫折的能力差。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人的一生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遇到挫折,我们不应该沮丧,而更应该学会坚强,学会从挫折中吸取教训而重新站起来。但当代大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越来越差,主要有以下体现:他们遇到考试成绩差甚至不及格或者失恋等情况时,不是主动寻求帮助来缓解压力,而是采取极端的手段,跳楼、自杀、自残等,当代大学生的受挫能力遭受了严重的考验。

五、集体观念不强。

集体观念是社会主义道德原则,调节做人方面的不足及解决策略着个人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对大学生而言,集体主义就要求每个学生克服自身的不良习惯,将自己融台在集体当中,立志为集体增光添彩。任何一个学生集体观念的强弱,都会直接影响整个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大学生集体观念不强有以下表现;学生太过于自我,我行我素,对集体活动漠不关心等。

六、不尊重别人。

吃苦耐劳是一个人、尤其是青年人所应该具备的基本优良品质之一。但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明显差了许多。以大学毕业生为例,近年来由于高校不断扩招,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诚然,这是事实,但实际上并不是他们找不上工作,祖国需要他们的地方很多,只是他们追求的是待遇好、轻松、又在大城市的工作罢了,从这里足以看出,当代太学生的吃苦精神严重匮乏。

1、教育大学生树立责任心和良知,不仅是大学教师和家庭的责任,也是社会应该关注的一个问题。针对当前大学生存在的责任心不强的现状,首先,对大学生加强责任感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其次,对大学生的一些故有观念进行纠正也是必须的。因为他们进入大学之前已经形成了一些伦理道德观念,但其中有一些是粗浅、幼稚甚至是错误的,因此在对他们加强责任感教育的同时,也要注意纠正他们已经形成的一些错误思想。

2、针对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的现状,首先需要大学教师充分发挥“两课”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作用,使诚信教育贯穿在他们的学习中;其次,学校可以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将学生在校期问的诚信表现一一记录,这样既可以约束他们的所作所为,又可以督促他们自觉养成诚信的习惯,将来走向社会时做一个诚实守信用的人;再次,要制定诚信管理制度,从制度上严格要求学生;第四,教师要以身作则,用自己良好的信用形象来感染和教育学生。

3、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针对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人际关系不和谐的现状,首先,教师要加强对他们进行人际关系方面的知识教育,比如举办专题性讲座或主题班会,讲授人际关系的准则,使学生在理解、关心和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体会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其次,父母也要时刻提醒自己的孩子,要和老师、同学搞好关系,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4、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走向社会最宝贵的财富之一。针对当前大学生承受挫折能力差的现状,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正视挫折,使学生意识到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道理:其次,要引导学生克服自我需要得不到满足时所产生的心理障碍,帮助学生合理的宣泄,向自己信赖的人诉苦等,使他们的心理压力得到缓解,消除他们心中的郁闷,使他们能够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5、团结就是力量。针对当前大学生集体观念不强的现状,首先,需要帮助他们有效地控制自我,提醒他们切莫我行我素;其次,要加强集体观念教育,使他们明白集体的重要性;再次,要通过多种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主人翁的地位。

6、尊老爱幼、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针对当前部分大学生不尊重别人的现状,首先,要让学生意识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其次,孝敬父母是每一个子女都应该做到的。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是他们的无私付出才让我们从无知的孩童成为当代的大学生,因此我们要孝敬父母,尊重父母。

7、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针对当前大学生吃苦精神不足的现状,首先,入学军训是教会学生吃苦的第一堂课;其次,开展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到工厂做工体会工人的不易、到农村干活知道农民的艰辛、到贫困山区支教,体味山区孩子为了能读书那渴望的心情等;再次,通过观看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事迹来感染学生,使他们体会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更不能丢弃艰苦奋斗的作风。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当代大学生也不例外。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使大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在“做人”方面的不足并不断改正,使自己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大学生创业方面的论文通用篇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这个“火车头”,把握发展规律,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必须认识和把握城市发展的深刻变化,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

城镇化速度从高速转为中高速。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呈明显正相关关系。经济高速增长、农村劳动力大量进城、城市居民强劲的改善性需求,构成过去30多年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基本动力。当前,经济增长进入换挡减速期,城市发展也到了关键节点。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超过50%,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与此同时,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变为中高速。这两个重要时间节点的重合并不是巧合。根据国际经验,城镇化率从30%到70%是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其中,50%是一个重要拐点,从30%到50%是高速增长期,从50%到70%是中高速增长期。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城镇化速度趋缓,进入中高速增长期。

城市建设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过去30多年,城市快速发展。只要增加城市基本建设投入,就会带来土地大幅升值;房子建了不愁卖,开发区建了就有人气。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速回落,劳动年龄人口和进城流动人口同时减少,带来人口红利衰减,城市居民改善性住房需求趋于饱和,城市发展原有的三大动力明显减弱,城市建设从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转为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城市发展为了谁、怎样才能实现更好发展?这个问题日益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

互联网和汽车时代的到来推动城市发展郊区化。随着汽车进入家庭、互联网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在交通压力更小、生态环境更好的郊区生活和工作。同时,电商下乡对城镇化影响极大。电商不仅是改变城乡商贸格局的商业平台,而且是互联网进入农村的综合平台,能够显著缩小城乡差别,推动郊区小镇成为创新创业的聚集地。在这些因素影响下,城市发展越来越呈现城市群、组团化、模块化、郊区化的特点。

推动城市发展从以规模扩张为主向以品质提升为主转变。在新常态下,应把更多精力放在城市转型发展、精细发展上,围绕“房子让谁住、城市给谁用”加强城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人为中心建设城市,推动城镇化从规模扩张为主向品质提升为主转变。一是以就业创业为核心布局产业,推动城市产业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一体化,优化创新创业生态链,让城市更加宜居宜业。二是注重城市软环境建设,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劳动就业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以改革创新激活城市发展内生动力。三是加快智慧城市建设,促进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治理服务融合,提升城市治理和服务水平。四是遵循山水格局、历史文脉和现代规划理念,把山水林田湖的生态体系融入城市建设,推动节能建筑、综合管廊、清洁能源利用等绿色城市集成创新。

更加注重城乡包容发展,实现市镇错位发展、有机衔接。适应城市与乡村互为依托、双向流动、融合包容发展趋势,把城市功能完善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把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与市镇体系调整结合起来。一是鼓励和引导城市工商业资本和消费下乡,改造提升村镇基础设施,建设“互联网+”产业小镇和民俗旅游、生态宜居小镇,营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生产生活新空间。二是把民俗文化、休闲旅游、绿色有机等要素与现代农业相结合,依托电商下乡,把农业发展成为复合型的高附加值产业,使乡村成为城市功能的延展和补充。三是让农民带着土地和劳动力两个资本进城,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进行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造,使农民在土地出租、入股经营的同时,一部分成为城市产业从业者、一部分成为农业产业工人,共享土地增值和产业发展收益。

大学生创业方面的论文通用篇四

微信营销模式是源于移动互联网的设计理念而开发,所以它与生俱来的继承了移动互联网高效率、低成本、高精准率的优良基因,使其成为大学生创业的有力法宝。文章通过深入分析大学生创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移动互联网微信营销模式下的大学生创业“人群定位+互动模式+精准营销”三点联动的具体实施路径。

移动互联网;微信营销;实施路径。

随着移动信息技术与智能手机的高速发展和普及,微信已经从刚起步的小众化走向大众化,甚至从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与此同时微信营销模式也应运而生。由于微信的开发平台跨过了传统的互联网,而是源于移动互联网理念设计与开发,这使得它具有极强的互动性和及时性,无论你在哪里,只要你有移动终端(如手机等),通过微信就可以轻松无障碍的与你的精准客户进行交流与互动,而不需要再携带其他电子通讯设备(如电脑等),从而真正实现快速、高效、单点对多点营销模式的创新,这为创业之初资金并不充足的创业者,提供了较低的门槛和创业机会。

微信营销模式指通过建立微信数据库,把微信数据库转化成购买你产品的精准顾客的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缺点:

(一)高接受率。2016年微信用户数量统计显示,微信注册用户数量已突破9.27亿,微信已然成为了主流信息接收工具,其具有的广泛性和普及性为后续的营销提供了良好基础。并且由于微信的公众账号粉丝都是通过主动订阅而获得,信息的获取方式也是主动获取,不存在遭受垃圾信息的骚扰而产生强烈抵触情绪的情况。

(二)高精准度。微信营销优点是省去顾客人群的细分,通过精准信息发布所聚集庞大的粉丝数量,而且粉丝群体具有高度集中的垂直行业背景,这就是真正炙手可热的营销资源和推广渠道。比如佳酿网旗下酒水招商公众账号,拥有近万名由酒厂、酒类营销机构和酒类经销商构成垂直行业粉丝,这些精准用户粉丝群相当于一个盛大的在线糖酒会,每一个粉丝都是潜在客户。

(三)高效性。移动互联终端的便利性再一次增加了微信营销的高效性。相对于传统pc电脑而言,移动终端(如手机)不仅能够拥有pc电脑所能拥有的全部功能,而且方便携带,用户可以随时获取关注的信息,从而为商家营销推广带来极大的便利。

(四)高经济性。互联网时代获取信息的成本已经大幅降低,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不仅不需要额外购置其他设备,仅需一部智能手机即可与客户完成实时互动与信息推送,并且发送和接受信息的成本几乎为零,具有极高的经济性。

(五)高强制性。由于微信营销所形成的高粘性的关系网络,如果不考虑用户的感受和体验,强制的推送各种垃圾广告和信息,会引起用户的反感甚至取消关注。

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765万人,比去年增加16万人,就业市场竞争空前激烈,与此同时2015年总理从国家层面大力提倡和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一举措,促使大学生作为最具创新创业基因的这一群体,积极投身其中,然而创业环境和现实并不乐观。

(一)创业资金的缺乏。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资金缺乏往往导致大学生创业无疾而终。目前大学生创业类型主要有两大类:技术类和创意类。技术类大学生创业往往前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技术研发和设备前期采购,在技术研发成功之前,高昂的资金投入往往令大学生们望而却步;而创意类大学生创业同样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创意实施和前期营销推广,从而导致创业往往停留在开始阶段,即使有幸获得小额天使投资,由于急于得到资金,为得小钱让大股份,贱卖技术或创意,最终失去对公司的控制权导致创业失败。

(二)创业经验的不足。大学生由于涉世未深以及对市场方向把握不足,同时受到学生身份限制,对所在行业最新动态发展及企业经营管理和商业运作把握不准,不能全面了解创业现实情况以及进行理性的创业风险控制,因而在寻找创业方向和合作伙伴时,往往无所适从,很可能盲从市场上所谓的热门行业。

(三)创业方式的单一。大学生创业以首次创业居多,由于缺乏经验和对风险把控力不足,往往选择已合伙创业为主,而在合伙创业过程中,由于彼此之间知识、经验、处事方式等不同,以及合伙人之间知识和能力并不一定很好匹配互补,在涉及到公司一些重大决策时往往可能出现意见不统一和偏差,导致公司经营决策失误陷入困境。

源发于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微信营销模式,基于微信营销的便利性、有效性、以及精准性等特点,使得创业机会越趋于扁平化,利用微信营销创业的门槛越来越低,创业资本投入不必太大,创业方向选择性较多。从而解决了大学生这个创业群体创业资金不足,创业切入点不精确,以及创业经验缺乏等关键问题。大学生要做好微信营销,首先,要做好人群定位,微信的人群定位要比微博、博客获取粉丝更加精准。微信通过搜索附近的人,就可以找到身边朋友,而大学生创业初始阶段的客户一定是周围的在校学生,找到大多数同学的需求点,甚至是痛点,通过利益前置,将大家拉进微信群,然后形成一个微信圈。然后就是圈层的互动,微信发送的消息类型丰富,形式灵活多样,通过定期和不定期圈层互动,例如抽奖、签到等形式,让每个在微信圈的准客户时刻保持对微信群的关注,并且随机的通过发放红包增加圈层成员的互动性和粘性,定期分享大家关注的有价值的干货,与成员保持长期良好的沟通互动。最后就是微信的精准营销,微信通过公众号和好友形式可以形成一对多,或一对一的交流沟通模式,同时由于微信是直接把营销信息精准推送到顾客的手机,从而达到精准营销的目的。所以通过前期良好的圈层互动,以及潜在顾客分类,找到准客户,然后通过一对一的精准营销,激发顾客需求,使其产生强烈购买欲望,最终通过微信支付等形式完成成交流程。

通过微信营销进行人群定位和获取,然后形成有共同需求的圈层进行深层互动,结合一对一的精准营销,避免了大学生创业之初由于启动资金有限无法大面积投入开发客户,同时也解决了维护客户与互动费用过高等问题,优化微信营销模式,将客户导入线下,与多家商业联盟,线上线下双频互动,具有较高的可实施性。

大学生创业方面的论文通用篇五

高职院校毕业生进入社会,能够给社会发展带来很大的促进,但是一个地区或者领域中所能接收的工作岗位以及工作人数是一定的,于是会有很多行业或者地区出现人员饱和现象。而我们现在针对这种情况所实施的措施就是大力发展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鼓励高职院校毕业生创业。通过自主创业的模式来解决已经十分严峻的就业问题,既可以加快我国经济发展与建设,更是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与机会,对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也具有很深远的影响。

1、提高营销专业学生的营销管理能力。

针对高职院校中营销专业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我们需要提高其本身的营销管理能力。一个公司或企业的成功与发展潜力都取决于其中高层管理决策者的管理能力,所以,营销专业学生具有更强的营销管理能力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通过日常的课堂教学,让学生能熟悉并掌握一些营销管理应该具备的管理知识与技能,让他们能够更加清晰的分析出当前的商业环境优劣势、明确市场的风险、看准营销市场的商业机会,学会做产品的市场定位,以及掌握销售中的相关营销技能。

2、指导营销专业学生创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高职院校的教学发展中,教会学生如何在毕业后能抓住市场空缺,实现独立创业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教学宗旨。不同的人生经历会有不同的生活感悟,一个老师的教学引导可能会影响着这个学生的一生,有利于形成更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我们要在日常课堂中通过一些真实企业的发展案例的讨论学习,从中得出一些值得借鉴学习的创业经验,邀请创业成功的师兄师姐们现场讲解他们的创业经历,分享他们的创业故事。以这种互相学习激励的理念与实际生活真实案例相结合的模式来教学,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和创业热情,增强学生自身的创业意识与对实践问题的解决能力。

3、有利于营销专业学生个人发展。

这种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自身的创业意识,更能提升营销专业学生的个人能力,形成高职院校的知识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互相印证的教学氛围。个人的人格魅力能够影响他身边的其他人,重点培养这种人的个人能力,有利于以后创业中成为更加理想的领导、管理者,能够带给整个公司或企业一种无形的激励氛围,可以有效的提升员工或同事的工作效率,能够加快整个工作区间内的工作完成速度。学校提供给学生更加好的学习环境,向学生分享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更多自身能力提升的渠道,这样的注重学生个人能力提升的教学,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一批高职学生,为他们毕业后创业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1、开展课程改革,体现专业特色。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国际话语权的.增强,我国的教育教学也相应的会慢慢发生一系列更加具有进步意义的变革。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培养的是技能型专业人才,这种类型人才也正是现在社会各行业所大量欠缺的工作人员,这其中营销专业更是最火热的专业之一,我们可以通过课程的改革来提升教学质量与专业技能的更好培养,建立更加具有特色的专业课堂教学。通过一些更加新兴理念的运用,使得高职教学贴近社会发展,能适应相关行业的时代进步潮流。运用两师一体的教学方式,让课堂理论基础知识和社会实践情形相结合的方式成为一种教学主要形式,能够提升高职院校毕业学生与社会生活更快的融入速度,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与技能专业性。

2、注重营销专业学生创业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营销专业课程教学要加强学生营销技能培养,我们可以在校园日常学习生活中开展一些相应的营销技能大赛,或者多邀请一些相关创业经验丰富的成功人士到校园进行讲座等的指引。在这种营销模拟赛或营销技能培训中让学生亲身去体验销售的艰辛以及技巧能力对结果的影响,这种实践的教学能够给学生更加丰厚的营销经验,让他们对营销技能可以更为熟练的运用。再其次可以运用校园与企业合作的模式来进行人才培养,校园提供丰富的理论教学,企业提供多样的实践岗位,让他们能在这种虚与实的转换之间对销售有更深刻的理解,他们才能够把老师所教授的转化为他们自身的东西。这些更加重视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可以在将来为他们离开校园开始创业的道路铺桥搭路,奠定下巨大的条件基础。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有效利用创业资源。

现阶段的教学生活中,社会发展快,信息更新快,因而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掌握的知识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及时更新,所以需要进行再学习和培训,让他们拥有更加符合现阶段行业需求的销售技能。例如:2013年快速兴起的微商,这种销售模式背后所代表的行业进步意义,以及微商形成带给其他销售模式的冲击影响;网络支付购物的日常化,其中的销售前景预测和它这种模式所适应的营销策略的形成都需要不断的学习;还有刚刚发布可以支付宝买房的消息,这种互联网技术的更新进步所带来的冲击是十分巨大的,我国房地产行业的情况已经十分的紧张,这种支付宝购房的形式也许能够有效的管控房地产行业的销售情况,也许今后它的销售手段的策划都需要结合网络技术来实现,相信这一天已经十分接近了。

其次,我们还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校园营销硬件环境,并教导学生如何更好的运用自身的有利资源来创业。这中间我们可以运用互联网技术的力量,通过网络虚拟模拟的技术可以模拟出各式各样的资源形式,运用简单的程序编码,还原一个真实的创业情景,这种更是可以把有限的能力拓展到无穷大的程度。充分利用自身所能运用到的资源来完善高职营销专业的创业能力培训不仅是老师的责任,更是学生们的一项注意点,要在创业的途中,合理且全面的用到身边的一切资源,为创业增添成功的可能性。

高职类院校中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必须要适应世界的改变,要能够跟的上时代的营销模式的改变,让学生能更好的融入进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这就需要我们更加的重视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我们需要全方位的进行建设改革来支撑这场教育的“战争”,要加强各高职院校师资力量的建设,完善院校的各项教学设施,提供一个更好的教学硬件环境,老师要注重学生个人能力的专业培养,让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学会运用身边的各项有利资源,用更加专业、更加特色的教学来促进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创业教育的进步。

大学生创业方面的论文通用篇六

我国的创业教育其实起源的较早,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四川省就在部分农村开展创业教育试验活动。中国科协会、共青团中央、全国高学联在我国创办了“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正是由于这个竞赛的成功开办,我国高校学子的创业热情被点燃了,数十年间我国大学生创业人数越来越多。

1.2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状况。

1.2.1大学毕业生人数。

自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中国大学生人数每年都在增长,这直接导致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增长。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有559万,20xx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99万。在如此庞大的大学毕业生队伍面前,社会各界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可以说是杯水车薪,每年都有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失业。

1.2.2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首先,大学生在校期间学到的只是理论上的知识,缺乏动手能力,而现在企业需求的正是踏实肯干的人才,大学生往往眼高手低相对来说不太受企业青睐。其次,近几年随着大学生人数的增多,又由于大学生本人往往不太注重个人品质的培养,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的认同感下降了。

创业是一个对社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过程,创业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用,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创业一方面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利益化,节省了社会资源。另一方面大学生创业起到了模范作用,这将会带动更多大学生加入到创业活动中,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个国家的就业率如果过低就会存在大量的失业人员,而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就出现在失业人员中。在目前就业岗位紧缺的情况下,大学生如能创业成功,将会造就大批小创业实体,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这将大大缓解社会各界人士的就业压力,解决大部分人的失业问题,消除因失业而引发的不稳定因素。

当下鼓励大学生创业,支持大学生创业是一件比较紧迫的事情。20xx年大学毕业生人数有699万。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创业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大学生是最具创新能力、创业潜能的群体之一。为响应国家政策,实施国家的发展战略,大学生创业应当尽早进行。

我国的大学创业教育虽然开始较晚,到20世纪末才起步,但是经过十来年的发展,大学生创业逐渐在全国高校盛行。中国青年网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大学生普遍存在创业意愿。在4551个有效调查样本中,81.5%的受访者表示对创业“有兴趣”,接近半数的人打算“自己创业”或“和朋友共同创业”。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2%~3%。20xx年广东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1%,而全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最高浙江也只有4%。这与西方发达国家20%~30%的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相差实在是太远。

3.1外在因素。

3.1.1创业环境。

企业无论大小,都是在环境中生存发展的生物有机体。创业离不开一个合适的环境。创业环境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宏观环境。这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科技环境、文化环境等。

第二,行业环境和地理环境。大学生创业时,一定要看准将要投身的行业是朝阳行业还是夕阳行业。

第三,企业环境。企业环境指创业所需的人、财、物,产、供、销,技术、信息等要素发生直接关系的客观环境。

3.1.2资金问题。

第一,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政府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扶持力度不够。

第二,大学生融资渠道不畅。大部分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其启动资金都是很少甚至是没有的,另外一般银行对其授信贷款持高度谨慎的态度,大学生难以获得。

3.2个人因素。

3.2.1创业者的性格品质。

第一,目标远大,胸有抱负。创业者都有明确的目标和目的,能够随着长期的战略导向不断地调整,选择更好的目标或进一步发展和扩大规模。

第二,自我激励,勇于开拓。创业者必须有自我激励的精神,永远保持奋斗不息的兴奋状态,这样才能在各种风险和风浪中存活。

第三,乐观自信,精力旺盛。如果没有乐观的精神,创业者很容易被各种决策失误或经济风险打败。

第四,善于合作,不断学习。创业者往往也是企业的最高决策者,作为团队的领导或倡导者,他们礼贤下士,又有独立主见,不拘小节,挥洒自如。

3.2.2创业能力。

一是关键技能。在创业的过程中,首先需要理解成功创业的概念和程序,同时要发现并发展新的和旧有观念,能够整合资源,并将其付诸行动且有所收获。其次要理解与成功创业有关的个人行为特征,包括领导力、个人评价和人事管理等。

二是必要技能。包括有关商业和企业的知识技能,比如有:商业基础,数字化能力,金融知识,人际交往的沟通协调能力,有效沟通的策略、职员的交流、团队协作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三是商业技能。包括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销售管理、运营管理、风险管理、战略管理技能等。

4.1在摸索中前进。

我国的创业教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全国各高校为我国培养了许多勇于创业的大学生。我国的大学生创业人数也从无到有,再到如今的十几万人。

然而,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是在是很低,据统计只有1%左右。可是大学生创业一直在摸索中前进,从不被艰难困苦吓到。另外,那些创业成功的前辈也一直为我们提供帮助,让大学生创业少走了不少弯路。

4.2任重而道远。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创新的竞争。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更是获得世界各国的认可。创业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创新,大学生作为我国创新创业的主要人才,肩负着为我国创新事业添砖加瓦的重任,促进大学生创业有助于https:///我国创新能力的发展。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大学生创业任重而道远。

大学生创业方面的论文通用篇七

雨果说;“即使你成功地模仿了一个有天才的人,你也缺乏他的独创精神,这就是他的天才。我们来赞美大师吧,但不要模仿他们。还是让我们别出心裁吧,如果成功了,当然很好,如果失败了,又有什么关系呢?”创新,是大学生未来的导航灯。大学生要想在人生中有一番作为,就必须及时地给自己注射新鲜的血液与生机勃勃的活力,因为与时俱进的生命就在于不断创新。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在充满竞争并飞速发展的21世纪更是一个发挥创造性与创造性思维的时代。著名教育家泰勒说:“创造力不仅仅对科技进步有影响,更对国家乃至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哪个国家能最大限度地发现、发展、鼓励人民的潜在创造性,哪个国家在世界上就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由此可见,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创新才是灵魂和支柱,离开了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就不会有知识经济。对一个国家来说,培养大批创造型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关键。

有了创新能力,才可以谈创新创业。创新创业是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有益实践,是时代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对社会进步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以促进就业来说,创新创业是就业的基础和前提,创新创业已成为促进就业最积极、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创新创业是人们开创事业的实践活动,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型社会行为,是把人生理想转化为社会现实、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其最大特征是创新和创造价值。

创新创业是新理论、新技术、新知识、新制度的孵化器,也是新理论、新技术、新知识、新制度形成现实生产力的孵化器。

创新创业是一个复杂、艰难、和极富挑战性的过程,是人们自立、自强的实践活动,对创新创业者的锻炼和素质提升大有裨益。其中蕴含着开拓进取、奋发向上的积极人生态度。

创新创业并不神秘。创新创业不一定要创造全新的生意,也不是学历“多”、知识“深”、智商“高”者的专利。重要的是,创新创业者对市场必须有充分的了解,必须专心投入。创新创业的核心是如何把市场需求和你要做的产品或服务结合起来。要自主创新创业,建议多从服务行业出发考虑。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服务性行业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而这也正是自主创新创业者的特长所在,即符合创新创业者资本小、力量弱的特点。另外,社会进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了更多、更新的创新创业模式,如电子商务(或网络商店)等。

现在国家大力鼓励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其中的含义是很丰富的,政府也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来扶持、支持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大学生创新创业群体主要由在校大学生和毕业生组成,由于大学扩招引起大学生就业等一系列问题,一部分大学生通过创新创业形式实现就业,这部分大学生具有高知识高学历的特点,但是由于大学生缺乏相对应的社会经验,所以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帮助。大学生创新创业逐渐被社会所承认和接受,同时也肩负着提高大学生毕业就业率和社会稳定等的历史使命。在高校扩招之后越来越多大学生走出校门的同时,大学生创新创业就成为了大学生就业之外的一个社会新问题。

大学生创新创业面临着良好的政策环境。目前,从地方到地方到各个高校都热情鼓励、支持大学生毕业自主创新创业。各级政府为大学毕业生创新创业制定一系列的优惠的政策,各高校为大学生创新创业也积极创造个方面的条件,对有条件的大学生来说,自主创新创业已经具备了难得的机遇。

创新创业的路子相当的广泛。许多大学生创新意识强,有自己的专利或开发项目,创办高科技企业,是创新创业的一条理想之路。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创新创业之路可供选择,比如,一些毕业生运用自己的专长、特长,个人或合伙开办软件公司、电子商务公司、服装设计公司、技术研发公司、文化艺术宣传公司以及餐馆、书店等等。

大学生创业方面的论文通用篇八

大学生不良道德行为的存在,其原因比较复杂,但是,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缺失是其深层根源。

(一)高校道德教育长期忽视道德养成教育。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长期以来,部分高等院校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未能做到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注重对社会规范和权威的尊重,只强调规范对个体的强制和约束,而对大学生面对各种复杂道德状况应作的道德判断和处理现实道德问题的能力培养重视不够。这势必会忽视道德教育的熏陶、感化、认同、自省、自律和自觉过程,不断“造就”出在德育方面知行脱节甚至相反的“双重人格”和“双面人”。究其原因就是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大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二)重视道德知识传授轻视道德行为实践。

近年来在对大学生进行道德评价的操作上,存在着评价考核标准不够完善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评价标准抽象且可操作性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奉献敬业”的道德规范,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同时也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评价的主要依据。但是这二十字规范的要求比较抽象,没有立足于大学生的职业前景,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相去甚远。这就导致道德教育目标过于空泛,评价标准模糊不清,从而造成现实道德评价过程中可操作性差;二是忽视大学生丰富多彩的道德个性。现在的大学生,是充满个性的一代。每个大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不能用绝对统一的道德评价标准去评价他们的道德行为。因此,如何制定体现大学生丰富多彩道德个性的评价标准,成为目前高等院校道德教育工作者应该考虑的问题。

大学生创业方面的论文通用篇九

论文摘要: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途径也是多样的。本文认为,法规育德是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文中从德与法的共性以及个体道德意识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两个方面分析了法规育德的依据,提出了要落实法规育德.必须要注意完善各项法规。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法规教育、以及严格遵守和执行法规,以严治校。加强社会实践等几个问题。

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是指以学校为主体,在家庭,社会的配合下,根据大学生的道德形成和发展规律,运用各种途径和手段,对大学生的道德生活施加系统影响,促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活动。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内容上看,它包括大学生的价值养成教育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从途径上看,包括教书育德、管理育德、服务育德、文化育德,除此之外,本人认为,法规育德也是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

1法规育德的依据。

1.1道德与法存在共性.这是法规育德的基本依据。

众所周知,德与法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两类重要社会规范。

1.1.1道德与法都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范畴。

他们都有特定的观念、准则和活动方式,都具有反映现实经济社会基础的社会功能,而且具有调解现实社会经济基础的社会功能。

1.1.2道德和法一样,都是社会控制力量。

任何社会及其各个生活领域,都势必在其运转过程中形成某种相应的秩序,并只有在合宜的秩序中才能正常运转。但是,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每个人,都是具有个人意识.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因此,他们的个别行动的秩序不尽一致,甚至是互相冲突,互相矛盾的。为了将社会成员的行为尽可能地引入现实直接需要的秩序范围,以保持社会及其各个生活领域正常运转,任何社会都必然会形成某中相应的社会控制系统。道德和法就是这个社会控制系统的两种力量。他们都直接或间接地疏导和调节社会成员的行为。

1.1.3道德和法都具有他律性和外在的导向功能。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规范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存在的产物,是一定社会关系和道德关系在人们的道德意识中的反映和概括。因此,所谓的道德的他律性,无非是客观的社会道德关系和客观的社会道德要求,对进行道德实践活动的人们的一种基本节制或限制。这种节制或限制对道德主体来说,是一种具有约束力的东西,因而在相当的程度上,一个试图过社会生活的人,是无法抗拒这种约束力的制约的。

道德规范的外在导向功能,是指道德规范对人的`道德活动起到引导作用。道德规范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必然在约束人们的行动时也引导人们的行动。也就是说,道德规范的约束力扩不仅告诉人们不能做什么,而且同时也告诉人们应当做什么;不但是约束某一种行为,同时也是在激励某一种行为。从根本上说,道德规范的这种导向功能,是与约束力同时并存、同时发挥作用的。

法规也同时具有约束与导向同一的功能。法规在禁止社会成员的某种行为的同时,也在引导社会成员另一种行为。如,法律规范禁止社会成员杀人,就同时引导社会成员不杀人;禁止偷窃,就同时引导社会成员不偷窃。交通规则也具有这种功能,“红灯停,绿灯行’、“行人靠边走,车马靠右行”等等,都既是约束,又是导向。

当然,道德规范的约束与导向同一的功能,比起法律规范,有着更深刻的内在根据和更广泛的社会效果。

1.1.4道德和法强调的重点是相同的,即都以义务为基点。

道德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问题,既包含道德观念、道德美德修养,以及道德规范、道德谁则等,而道德规范准则作为人类社会的墓本要求本身就体现了义务性。而道德美德、道德修养等的体现,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只有尽了道德的义务之后方能实现,或者说凡具有道德美德、修养高的人其实首先就是尽道德义务的人。因此,道德在本质上意味着义务。同样在法中,义务也是一个关键的概念。法的权利本位不仅不排斥义务,反而是以义务的履行作为其最基本的条件。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构成了法的墓本范畴,区别只是在于从宽泛的意义上讲,道德所要求的义务的范围在广度和深度上高于法律的义务。并且当代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程度的逐步提高,法律上的义务与道德一样,也存在增强趋势。

总之,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道德是以社会主义原则为标准的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法从本质上说与社会主义道德是一致的。

1.2法规育德符合个体道德意识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德育手段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影响受教育者,将一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逐步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是复杂的,是个体思想品德诸要素一知、情、意、行相互作用和转化,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矛盾运动过程。

从个体道德产生的规律来看,任何道德的产生都有一个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化过程,没有他律就没有自律,自律是对他律的一种认可。在整个社会尚未达到人人都能自觉遵守和维护道德规范的情况下,就必须借助外部力来强制性地调控人们的行为。而所有的外力作用中,法规是最强硬的手段,它通过爪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强制力来迫使人门自觉接受并遵守现存的规范和秩序,从而达到社上会道德个体化。而道德主要依靠个人的良心、社会舆论以及传统风习惯等采维持,与法律相比,道德更明显表现出自律的性质。虽然社会舆论对于个体的外在压力和“成慑”力也是足够强人的,但是,从根本上说,由于道德的背后缺乏法所拥有的那种“最后解决手段”即强制力,从而决定了道德的制约力量无法与法律相比拟,无论道德舆论的力有多人,个体行为者在极端条件下有可能对道德规范视而不见。而在德育过程中,通过把道德规范的软约束硬化,以国家强制力量来促使道德行为的养成和道德意识的觉醒,实现由他律转向自律,最终达到行为者把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自愿自觉的行为。

同时,保持法规的稳定性,也有助于个体道德的养成。法规的稳定性为道德的养成提供了途径。因为在任何社会任何人,道德品质、道德情操,社会素质,道德水平都不会一夜之间成就,因此,像搞运动,行政命令式的道德建设只能在短时间内解决表层问题,而不能在长时期内解决本质问题,即不能使道德内化干心而长久于世。这就要求无论是法规还是道德规范都要相对的稳定,社会成员才能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对加以认识、理解和遵守。在学生的德育教育中,通过借助法规的形式,把某种道德规范稳定下来以明确地表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使规定的内容成为许多人反复践履的行为。长期以往,这种规范下的行为便会由不适而习惯,由习惯而自然,道德在其过程中也就养成为人的无意识存在。以上是把法规育德作为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的依据。

2落实法规育德,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这里所讲的法规,是指广义的法规,它包括国家制定的法律以及各高校自己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纪律。落实法规育德,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2.1完善各项法规。

这项工作应该从两方面人手:

2.1.1国家的法律的制定,即立法。

在立法的过程中,应该将一定的道德规范直接上升为法律规范,即通过禁止性、义务性的法律规范直接反映特定的道德规范;立法也可以规定法律主体必须遵守一般的道德规范(主要是社会公德)的原则,使一般的道德规范成为具有某种法律属性或法律效力的法律原则;立法还可以规定准用性道德规范,使其成为国家立法的有效补充,如我国民事司法实施中不乏依习惯或道德规范认定行为合法与否的做法。但这方面工作不是高校本身能完成的,需要全社会的配合。实际上,在改革开放后这方面的工作已取的巨大成就。

2.1.2各高等学校自身纪律和规章制度的制定。

各高校在制定纪律和规章制度时,首要的要求就是不能违背国家制定的法律如婚姻法》已规定了中国公民的结婚年龄,高校就不能规定已符合结婚年龄的大学生不能结婚。但是,现在还有些高校的内部规定是与法律相冲突的,因而依据这些规定对部分违纪的学生的处理也是不恰当的,导致大学生状告母校的事件经常见之报端。这些违背法律的高校规章制度并不利于大学生道德的养成,只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其次,高校制定的规章制度应该与时俱进,与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要求相适应。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趋势日益增强。世界经济的竞争与合作,政治的分化与重组,文明的冲突与融合,都在不断发生变化。正确的与错误的,进步的与落后的各种思想、文化观念信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激荡。在这样复杂、多变的世界大环境中,我国的改革开放也不断深入,市场经济迅猛发展,促使全社会范围内的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社会组织、生活方式和就业形式等方面日趋多样化。这些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并以不同的形式渗透到高等学校,对大学生具有明显的影响。就是在这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方面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大背景中,高等学校的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方式也出现了多样化因而高校在制定规章制度必须研究新情况,适应新要求,规章制度不能几十年不变,更不能与社会发展趋势背道而驰。如有个别高校规定大学一年级新生不能购买和携带电脑到校,也许这个规定是从本校学生住宿条件、财物安全以及便干管理考虑,但这一规定已与时代发展和社会的要求相违背,学生就算遵守也是极不情愿的,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对学校的不认同,这些规章制度根本就不利于大学生的道德养成。

再次,高校制定的规章制度应该具有可操作性。规章制度具有可操作性,这是道德养成中必须坚持的最基本原则。也就是说。高校制定的规章制度应该明确地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不能怎么做,学生在遵守和执行时明确地知道界限。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不仅要使受教育者明了道德原则、规范准则的基本要求,而且要使他们具体知道如何去做。只有可操作性强,才能使学生易于理解和遵循,从而将道德认识转变为自觉的道德行为,并在行为的不断重复中凝结成优秀的道德品质。但是。有些高校的部分规章制度的要求是不明确的。如有个别高校曾规定大学生男女生交往“在公共场所不得有不文明行为”,违者经教育不改的给予处分。“不文明行为”是指什么样的行为,规定中并没有说明,学生也不明确。就算男女生有接吻、拥抱的行为,学校也不能据此对学生进行处分,而应加强对学生进行教育,让他们懂得“爱情展览”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因此,各高校应加强规章制度等规范的可操作性研究,将正确道德观念的教育落实在行为之中,真正使得大学生能够在道德行为中培养习惯,在道德习惯养成中积淀道德素质。

对大学生进行的法规教育同样也包括两方面:

通过法制教育对大学生施加思想道德影响,具有自己的独特作用。法律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行为规范体系,法律的内容主要表现为权利义务的规定性,是社会基本价值取向的体现。社会主义法从根本上讲权利和义务是平衡的,从价值选择看保护的是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当利益发生冲突时,牺牲的是少数人的利益和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利益。通过法制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从而懂得自己与他人,自己与集体,自己与社会的关系,认识到享受权利的前提是履行义务,只有尊重他人的权利,自己的权利才会同样得到尊重。这样,他们就会在日常生活中养成遵纪守法、关心尊重他人、热爱集体、奉献社会的行为习惯。这部分的教育要通过正式设立的课程和讲座来完成。

2.2.2对大学生进行校纪校规的教育。

科学、合理、严明的纪律、规章制度可以促进各项道德守则、文明公约等在实践中得到落实,为大学生道德素质养成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正如法国著名教育家和社会学家涂尔千所言,纪律“从本质上说,它是无与伦比的道德教育手段”,“纪律的本身乃是教育的内在的元素亦道德最重要品质的独有的元素。”

校纪校规的教育要经常化、制度化。优良校风是通过学生守则、学籍管理条例、学生奖惩条例等若干规章制度和一整套约束机制和引导机制得以保障和落实的。学校的规章制度要靠经常性宣传教育才能保证落实。新生入学,规章制度教育是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期中,结合教学和工作检查,利用学生违纪实例进行规章制度教育;期末,结合工作总结,也要对学生进行规章制度的教育。

2.2.3严格遵守和执行法规,从严治校。

法制具有权威性、强制性,我国的公民(当然包括大学生)、组织和一切国家机关的一切行为、活动都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必须符合国家法律的规定,依法办事。高校对于有违法行为的学生必须依法处理。

高校对于自身制定的规章制度也要严格执行,绝不能出现规定与实际操作不符甚至因人而异的现象。因为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是大学生进行学习和生活的准则,是学校各项活动正常开展的保证。学校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进行,实际上就是进行经常性的道德行为训练,执行合理合法的规章制度越严,越有利于学生形成动力定型。

2.2.4在社会实践中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水平。

大学生的道德行为不是从书本上学会的,而是在实际生活中养成的。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得到强化、巩固、提高。道德的实践性特征,要求我们必须加强道德行为实践性的训练,而这种训练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把道德行为训练纳入各种活动之中,让大学生的德育行为在社会实践的各种活动中得到反复表现和发挥,并形成行为惯性,从而使不自觉的道德行为逐步转化为自觉的道德行为。

依法治国是我们国家的基本治国方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各项法规不断完善,法制教育不断深入,法制意识不断深入人心。高校应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认识和体会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市场经济需要诚信守法,认识到享受权利的前提是履行义务。

总之,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贵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是育人之本。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养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通过教育、修养等多种途径,综合运用引导、激励、评价、法律和规章制度等多种方式手段,以获得最佳的效果。

大学生创业方面的论文通用篇十

加强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着力养成大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增强大学生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根本途径。

道德教育,简言之就是对人的道德品质和道德实践能力的教育。只有加强道德养成教育,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在实践中,大学生的主观意识、道德认知见之于客观行为,潜在的品质变为显性品质,才能根据具体表现加以检验,同时,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只有在实践中才有价值和意义。所以,以道德实践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养成教育不仅是大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也是施教者施教与大学生品质形成相统一的过程。可以说,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过程就是道德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虽然离不开理论的传授教育,但更重要的还是要通过实践的磨练。而养成教育作为使大学生在亲身实践中逐步形成对事物的情感、意志的最佳、最直接、最不易改变的教育形式,则是对大学生道德品质中情感、意志进行培养的根本途径之一。

(二)强化大学生道德行为实践。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的发展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不断递进的过程,要获得真正的认识,只有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这样一个辩证的过程。人的道德素质的形成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要靠不懈的实践。大学生的道德养成也是一个在实践中得到提高的认识过程。高等院校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生活这一载体的作用,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作为培养人的外因条件,无时无刻不对大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行着塑造。它激发他们的情感,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由量变到质变,陶冶大学生的美好情操,塑造大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使他们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日臻完善,思想得到升华,道德修养得到加强。

(三)激励大学生道德行为自律。

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是其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有着丰富的道德修养理论,可为大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提供值得借鉴的方法。

首先,学思结合。西方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一切最优秀和最合乎德性的活动,总是与知识、理性联系在一起的。因此,道德修养的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要学习各种道德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并对所学的道德知识和人生哲理予以思考、反省和默虑,从而选择好的道德行为,最终成为有道德的人;其次,内省。内省是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对此做了充分的阐述。孔子“内省”的实质是提倡自省察实的道德修养,“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这是说内心不断自我省察,就不会感到愧疚,也就不会有什么忧愁和恐惧。这种“内省”的方法,是对自己行为以及所表现出的品德是否合乎道德标准的自我检查过程,也就是个人对自己的行为动机与行为效果,以及自身道德认识和道德价值的自我评价;最后,慎独。慎独是儒家所提出的一种道德修养方法。“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即在他人和社会监督不到、法律和道德舆论管不到的地方独自行事。“慎独”作为道德修养方法,就是不因为无人监督而为所欲为,时刻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照道德要求行事。每一个具有道德觉悟的人,都应该努力做到“慎独”,坚决纠正和克服表里不一和双重人格现象。

建立有效的道德评价考核体系是加强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必要保障。因此,高等院校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道德评价考核体系,这样才能使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取得良好效果。一是道德知识考核和道德行为考核相结合;二是加强对大学生行为的考核;三是加强综合考核,由教师、学生、社会对大学生进行综合考核;四是建立大学生道德行为档案。

大学生创业方面的论文通用篇十一

摘要:休闲德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可忽视的新领域。当前,在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大趋势下,生活德育理论为休闲德育提供了理论资源。在生活德育视野下,应该针对休闲德育问题系统设计建构课堂教学、生活体验、环境熏陶“三位一体”的休闲德育模式。

关键词:生活德育;休闲德育;三位一体;。

大学生活与中小学生活相比,存在更多的课余自由时间,即闲暇时间。闲暇作为特殊的时空存在,成为重要的德育资源。然而,当前大学生的休闲生活状况不容乐观。,本项目团队对广东省5所高校大学生闲暇现状开展调研,发现大学生中存在一定程度的“休闲贫困”问题。具体表现为休闲异化(不懂休闲、不能休闲、不愿休闲)、休闲层次低(浅休闲、假休闲、逆休闲)、休闲伦理失谐(休闲与自身、他人、自然失谐)等,这些现象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德育回归生活世界”作为德育现代转型的重要内容,使“生活德育”成为新的德育理论研究热点,也为大学生德育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因此,从生活德育角度探讨大学生休闲德育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生活德育理论为休闲德育提供理论资源。

(一)何谓生活德育。

(二)何谓休闲德育。

休闲与工作相对,一般是指工作之外的自由时间(闲暇时间)从事的有利于身心的活动和从中体验到的闲适状态。休闲与时间有关,也有状态有关,是生命提升的机会,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

大学生与中小学生相比,突出的特点就是课余时间的增多。自由时间的增多,意味着大学生可以有更多的休闲时间从事休闲活动。如何充分利用大学生的休闲时空与休闲活动,提升休闲审美的品味与境界,关系到大学生道德层次的提升与培育,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意义重大。

近年来,与大学生生活实践相关度很高的休闲生活、休闲教育、休闲德育研究也越来越引起德育理论和实践界的关注,但对于休闲德育的内涵和概念还没有达成一致。目前,有的研究者侧重于闲暇的角度,有的侧重于休闲的角度,两者虽然在历史演化上有所区别,但笔者认为,针对大学生这一群体而言,两者内涵基本是一致的,以下我们将休闲和闲暇等同理解。,邱伟光教授(华东师大博士生导师)较早意识到闲暇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随着大学生闲暇时间的增多,组织与实施闲暇德育可以成为实践育人的新模式。此后多年,休闲德育开始进入高层领导的视野,得到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领域的重视和关注,并在新课程改革中有所体现。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师培训教材第五章中,专门将大学生的休闲生活教育作为课改的新增内容,作为新教师教育教学的必要内容引起了思政教育届的广泛关注。

在针对休闲德育所起的作用方面,曾琰在其论文《大学生闲暇德育现状及对策分析》中指出,由于高校的闲暇德育能为大学生营造一种“自由体验”的积极氛围,有利于德育活动在主体参与和自主选择的时空境遇中进行,改变了传统道德教育常常被诟病的人学空场现象,因此充分尊重了人性,体现了主体的“在场”。还有不少学者对于建构闲暇德育在方法论上进行了探讨。万慧进在其论文《高校闲暇德育对大学生闲暇德性的建构》中指出,大学生普遍存在休闲资源意识淡漠、闲暇创造性缺失、闲暇生活质量欠佳等现象,并提出通过确立合理的闲暇价值目标来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丰富其闲暇生活方式,提升其闲暇生活的文化底蕴与层次,成就幸福的休闲生活。具有本真意义的幸福生活必然是具有德性的休闲生活。杨佳英在《浅谈闲暇德育》中提出,要使得闲暇教育能真正实现道德引导与教育的良好效果,就需要以休闲化的方式开展道德教育,休闲化教育使人容易处于一种放松的“去目的化”状态,不容易在主观上感受到一种强制性的道德说教,使德育的积极效果能在休闲化状态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渗透与发挥。但他也强调,这种教育方式一定要注意保证德育的“焦点化”与“目的化”,避免因为方式轻松而导致教育目的随意与涣散,从而消弭道德引导的有效性。刘胜良、张百顺在其论文《高校闲暇德育有效性研究》中提出,闲暇具有道德意蕴,现存的高校闲暇德育表现为:闲暇时间充裕,闲暇质量低下;闲暇内涵明确,闲暇技能单一;闲暇动力强劲,闲暇指导缺位;闲暇自律明显,合作共赢低效。他们还指出闲暇德育理念偏失,应试教育惯性冲击,闲暇德育活动单一,交互德育主体缺失等,是造成高校闲暇德育低效的原因。树立科学的闲暇价值观、挖掘闲暇德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闲暇德育活动、发挥闲暇德育主体的`能动作用,是提高高校闲暇德育有效性的主要路径。黎海燕在其论文《浅析高校闲暇德育的主要内容》里将大学生的闲暇德育内容归纳为学习、文化、心理、道德实践、生活自律等五个方面,她还在其论文《闲暇教育特征论析》中阐述了作为既具备道德教育一般特征,又有其独特品性的闲暇德育具有闲暇性、生活性、开放性、隐喻性等四个方面的特征。

综合各方面的研究,笔者认为,休闲德育主要是通过教育者有目的地采用各种方式、方法和途径,对大学生的休闲生活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和影响的活动。因此,高校的休闲德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理解:一方面,从时间维度来看,是在大学生休闲时间范围内所开展的指向道德提升的教育活动;另一方面,从形式维度来看,是通过休闲实践活动来开展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休闲德育是德育回归生活、走向生活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对更新德育观念,创新德育模式,提高德育实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休闲德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忽视的新领域。

(一)“有休社会”需要休闲德育。

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有闲社会”逐渐成为现实,人们将拥有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用于全面发展自我。学会如何有效地利用闲暇时间,过有德性的休闲生活应纳入教育的重要议题。然而,休闲的能力与职业技能一样,并非与生俱来,休闲的层次、休闲的质量至关重要,因此休闲需要教育。目前,我国教育尚处于为职业工作做准备的阶段,但在后工业社会,出于对生命本真的考虑,人们重新审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体现为“教育为休闲生活做准备”。[2]一方面,休闲生活已经成为大学生重要的生活组成。对于大学生这一群体而言,有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每年在校时间约为280天左右,其中双休日加上各种法定节假日竟有90天之多,而且随着年级的增高,正常的教学活动会逐渐减少,使大学生休闲时间进一步增多。另一方面,休闲生活及其教育越来越彰显其重要性。教育要为未来培养新人。当前我们身处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人工智能技术等快速发展,“机器代人”成为现实,未来职场需求的已不只是工作技能,休闲、生活的技能越来越被提到重要地位。然而,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的大学教育对于休闲及其教育力度是相当薄弱的,休闲教育甚至是“被遗忘”领域。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休闲伦理的贬抑。传统伦理中我们往往宣扬“劳动至上”、“劳动光荣”,导致对工作伦理的过度宣传,一些劳模因过度工作牺牲生活、牺牲家庭、牺牲生命的案例也被媒体放大宣传,导致民众对休闲的贬抑,休闲往往与懒惰、颓靡联系对等而受到压制。另一方面是对休闲教育的忽视。休闲并非一种本能,而是一种能力。能力绝非与生俱来而需要后天培养。然而,传统的教育往往不遗余力地花费大量的资金与时间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工作技能,却不愿投入一点时间来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休闲生活技能。我国的中小学生常常从踏入体制内学校开始,就被“埋葬”在题海战术中,导致“不敢休闲”(常表现为“学习至死”)。而休闲教育的缺乏,使我们的孩子无法培养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与审美情趣,即使有了休闲时间,也不懂得过高雅而健康的生活,甚至被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所误导而沉迷其中,表现出“不会休闲”(常表现为“娱乐至死”),“窒息”了精神生命。这是教育的悲哀!与此同时,不容忽视的另一个问题是,当前随着网络休闲方式的快速发展,大学生休闲生活及消费中的价值观引导问题越显突出,西方文化、非主流文化等通过休闲生活方式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休闲生活领域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新阵地,需要引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视与警惕。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在休闲生活中的德性培养,即休闲德育显得越来越重要。

(二)休闲德育模式建构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高校更新教育观念,促进道德教育范式的转型。

休闲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是技术层面上对德育内容的补充,更是体现了德育观念的转变和德育范式的改变,它充分调动高校在休闲德育资源开发方面的积极性,强调我们当前的道德教育应注重从课程德育向整体德育转变,从知性德育向实践德育的转变,促进道德教育的生活化。

2.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休闲生活从自发向自为状态转变。

休闲作为引导人走向自由的途径,使我们能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获得思考的时间与文化创造的空间,为个体的精神生命发展搭建了更为广阔的舞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彰显。休闲德育引导大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激发大学生道德自我完善的内在需要,冷静反思社会与人生、理想与现实,进行深刻的自我否定、批判扬弃、自我塑造,使其在休闲生活中具有高度的道德自觉,超越现有的自发生活状态,创造理想的“可能生活”,实现向自为休闲状态的转变,达成生命的自我超越。

3.有利于拓宽德育生活化的空间和实践育人的新模式。

休闲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不是以休闲德育取代知性德育(课堂德育)。课堂德育作为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能有效通过道德知识的传授与灌输让学生获得道德修养的基本理论。然而,道德规范的确认、情感意志的培养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则更需要在生活中践行并获得固化。休闲德育作为德育回归生活实践的一种形式,以知性德育(课堂德育)为基础,并对其进行有效补充、延伸,能更好地弥补知性德育的不足,为高校德育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并与知性德育一起,包容了学生生活的全部,避免因对大学生休闲生活的忽视所造成的“德育死角”,有利于整体德育的建构,对于提高德育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三)休闲德育的基本进路:通过过“有道德的休闲生活”来学习道德。

生活德育是通过过“有道德的生活”来学习道德。而这里的“生活”包括了制度性生活和日常性生活,也包括了劳作性生活(职业生活)和休闲性生活,因此休闲德育作为生活德育的一个领域,就是要通过过“有道德的休闲生活”来学习道德。一方面,休闲生活关涉道德。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休闲必然包含着主观的社会价值取向。“自由”是休闲的本质规定性,然而“自由”并非意味着“无约束的放纵”,自由不仅是更高要求的自律,而且应该自觉承担起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社会所应负有的基本道义与责任。“自由时间是自由的,随意的时间,也是检验道德和伦理判断的基础。”[3]也就是说,人们的休闲方式必须符合社会伦理规范,要做到“休而有节”、“休而有礼”。另一方面,休闲伦理需要教育。休闲不仅在形式上有类型之分,在精神层次上也有高低之别。正如有论者指出的“误用时间比浪费时间更可怕”。错误的休闲方式可能带来消极的影响,正确的休闲则是“成人”的重要途径。休闲伦理是人们在休闲生活中用于处理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价值原则和道德规范。休闲伦理和休闲能力并非与生俱来,需要后天教育进行正确的培养与引导。

三、生活德育视野下“三位一体”的休闲德育模式建构。

按照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论,我们过一种怎样的生活就接受一种怎么样的教育,生活就是教育。同样,关于休闲生活的伦理道德学习,也不能只是关在课堂里进行纯知识讲授,而应该建立一种更整体的生态教育观念,建构一种知性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体现生活德育理念的“三位一体”的休闲德育模式。

(一)课堂中学习。

休闲德育并不局限于在闲暇时间内开展的德育活动,还包括关于休闲道德的教育。因此,发挥大学生课堂的主渠道功能,在相关人文教育、思政课程中设置相关内容,甚至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休闲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我们应该鼓励高校开设独立形态的休闲公共课程。这一类课程应以明确的目标和内容体现直观的休闲教育内容。如有一些高校所开设的“休闲与工作”、“休闲与学习”、“休闲生活技能”、“我的休闲我做主”等公共课程,将休闲教育作为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作为一个健全人培养的重要一部分。但限于人力物力,目前此类与休闲有关的专门课程在高校还鲜有设置,条件不具备的院校可以退而求其次开设相关选修课,鼓励具有休闲意识的学生进行选修学习。另一方面,我们应鼓励高校在人文教育、思政课程中设置或渗透休闲教育的精神与技能。一般高校难以开设大量专门的休闲课程,因此通过其他专业课程和公共课程渗透休闲教育观念和技能,是最切实可行的(但也是难度最大的)。如在旅游、艺术、体育等文体艺术类课程,烹饪、烘焙、园林设计等各类专业课程,甚至是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课程中渗透休闲教育的精神与技能、内容与理念等。但是这需要学校在宏观层面上加强对教师的休闲教育,提高教师休闲理论水平,形成教师休闲教育的自觉,使其能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具有言传身教的体现与示范。

(二)生活中体验。

区别于传统知识理论传授中他者“自外而内”的灌输式教育,休闲德育更注重自我“自内而外”的体验式建构。因此,高校的休闲德育应注重在教育方式方法上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注重方法整合。首先,从教师角度而言,要强化教师休闲能力的培养,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只有教师的幸福感提升了,才能言传身教,以自己积极的休闲行为引导学生积极体验休闲实践。其次,从学生角度而言,要培育和引导文化社团的发展。大学生社团一般可以分为兴趣爱好型、公益服务型、专业学习型等几类,是高校学生开展休闲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因此,通过加强对社团活动的指导与监督,有利于营造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为休闲生活文化品位的提升提供积极支持。最后,从学校角度而言,要突出院校特点开展休闲教育。为规避休闲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剥离,应尝试把休闲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充分利用专业教育的资源。专业教育与休闲教育并非对立的两个教育领域,休闲应该是专业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高校可以面向师生开放专业教育的实验室、科普展示室等,让学生对专业有更加生动、活泼的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把专业不仅视为谋生的手段,更提升为乐生的途径。此外,还应积极拓展网络时空的休闲教育,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形式开展休闲活动,让师生成为校园休闲文化生活的创造者、体验者和积极传播者。

(三)环境中熏陶。

生活德育非常强调教育环境、教育情境的创设。校园文化、校园环境作为一种整体氛围,一方面是休闲德育的“隐性课程”,另一方面也是休闲德育最终达到的目标。在具体实践中,高校应以“幸福校园”作为目标,将休闲精神融入到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夯实休闲“软件”的建设基础。此外,还要注重加强相关的休闲“硬件”建设,注重加强校园休闲生活设施和环境的改善。每所高校除了建设好田径场、足球场、篮球场、体育馆等传统体育设施外,还应该根据高校学生年龄、心理和专业特点,增设有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与专业兴趣培养的场地设施,如保证校园休闲公共场域的基本建设,休闲广场、舞蹈室、合唱室、乐器室、形体训练中心、健身房、阅览室等娱乐设施应符合基本配比。此外,还可以考虑在学生比较集中的地方,如在生活区配备便利的娱乐、休闲与健体活动室,在教学楼、图书馆、实训楼等教学设施配备适当的休息室、茶吧、音乐吧、咖啡吧等,引导学生参与健康有益的休闲活动。同时,在管理上、在时间安排上和空间设计上都要尽量将休闲伦理考虑进去,教育、激励、引导师生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休闲价值观和伦理规范,让校园的师生能在一种休闲与审美中提升自我,享受幸福,过一种有德性的休闲生活。

参考文献。

[1]高德胜.生活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陈建华.教育为休闲生活做准备――兼论教育与休闲关系的历史嬗变[j].教育研究,,(10):84.

[3]托马斯・古德尔,杰弗瑞・戈比.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m].成素梅,马惠娣,季斌,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62.

大学生创业方面的论文通用篇十二

目前,关于面临求职择业的大学生来说,需求对本人的就业途径和方式以及就业市场有所理解和认识,才有可能构成正确的择业观念和择业行为。

依据国度对大学生就业的有关规则,大学生就业的途径普通有以下几种:

(1)大学毕业生到党政机关就业。《国度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则,今后国度政府机关从应届高校毕业生中录用公务员,一概实行考试考核的方法。

(2)大学生毕业到部队就业。中央军委为完成“科技强军”战略,将进一步增加承受中央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在毕业生所在学校引荐或毕业生自荐的基础上,部队用人单位依照专业请求对初选合格的毕业生进行考核。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检查、面试、体检。考核合格后到协议单位报到。毕业生到部队工作后的待遇。报到后即享用部队干部待遇,从报到之日起发给当月相应职务薪金,实习期满后,即定职定队。本科毕业生定副连职,授中尉军衔;硕士毕业生定正连职,授上尉军衔;博士毕业生定正营职,授少校军衔。入伍后的医疗保健、保险、住房分配、家眷随军、休假等福利按国度和部队的有关规则执行。家眷享用国度有关军属待遇。

(3)高校毕业生到“三资企业”工作。“三资企业”是指中外合资运营企业、中外协作运营企业和外商独资运营企业。毕业生到“三资企业?工作,必需经过双向选择,签定就业协议书,还要到企业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才活动机构办理人事代理手续。

(4)其他。大举生也能够到遥远地域、城镇国营企业、民营企业就业,或考研、出国,或采取自主创业。

自实行“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以来,大学生实践上被推到了市场化就业的轨道,并逐渐构成了签约就业、合同就业、定向就业、灵敏就业、升学、出国和参与国度与中央项目就业等多种就业方式。

(1)签约就业:毕业生经过学校与用人单位签定就业协议书,领取就业报到证,到用人单位就业。

(2)合同就业: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已签定劳动合同,或用人单位出具接纳函,不需求就业报到证,到用人单位工作。

(3)定向就业:招生时以定向、委培方式录取的毕业生回原定向、委培单位就业。

(4)灵敏就业:包括自主创业、自在职业和其他灵敏就业方式。自主创业,是指大学生毕业后不是向社会“寻求”工作,而是用本人所学知识进行自主创业,毕业生经过科技创新、社会效劳或在某一方面有专长,进而本人或与别人协作兴办企业,成为新企业的一切者或管理者这不只处理了本人的就业问题,而且也能够为别人发明就业时机。自主创业目前已成为大学毕业生一种新的就业途径,它作为一种新的就业渠道,无疑对大学生的知识、才能和综合素质等提出了更高的请求。自在职业,是指以个体劳动为主的一类职业,如作家、自在撰稿人、翻译工作者、中介效劳工作者、某些艺术工作者等。其他灵敏就业,是指毕业生与一家或多家用人单位树立不定期、不定时的劳动就业关系,如技术主管、技术参谋、技术员、产品采购员和管理人员等。

(5)升学:包括专科毕业生升本科、毕业生考取研讨生、考取第二学士学位进修。毕业生升学一方面进步了学历层次,另一方面也缓解了就业矛盾。逐年上升的考研人数,使得考研队伍成为一支不可无视的大军,也成为缓解就业难的有效途径之一。

(6)出国:随着变革开放的不时深化和中国参加wto,部分毕业生到国外继续读书、进修,另外有不少毕业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到境外的企业去工作。

(7)参与国度和中央项目:毕业生参与由国度有关部委或中央政府选派的大学生意愿者活动,如到我国西部的老、少、边、穷地域或晋西北贫穷地域工作等。

当今的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形势主要现状表如今如下几个方面:

2.1需求不均衡。

近年来,随着我国各项变革的不时深化,经济形势的逐渐好转以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观念的加强,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呈现出“行情看长”的趋向。但是,依然存在着学科专业、学历层次、地域、院校及用人单位等方面的不均衡。

2.2社会对毕业生的素质请求提高。

目前毕业生就业构成了“买方市场”,就业竞争愈显,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请求规范越来越高,选择毕业生也愈加理性。不再单纯追求人才的数量,而是愈加注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许多用人单位已将综合素质作为评价毕业生“实力”的主要根据和择人规范。例如,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上呈现了即便同一学校、同一专业,由于综合素质不同而就业差异较大的现象: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遭到喜爱,他们就此面宽,就业时机多,选择余地大,常常是供不应求。相反,综合素质低者因遭到厌弃而过剩,呈现了“就业难,难就业”现象。综合众多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能够看出具有下列素质和条件的毕业生遭到用人单位的欢送:

(1)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高尚的品德。例如,优秀毕业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学生、共产党员及老实守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大受用人单位的喜爱。

(2)具有激烈的事业心和义务感。

(3)具有吃苦耐劳的创业肉体。如今的大学生由于从校门到校门,家长、师长包得过多,其最大的弱点是怕吃苦,缺乏实干的斗争肉体。因此许多用人单位非常看重毕业生能否具有吃苦耐劳的创业肉体。那些缺乏吃苦肉体,“骄”“娇”习气十足,想坐收渔利的人是不受欢送的。

(4)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

(5)具有较强的入手才能和创业认识。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总希望毕业生入手才能强,并具有一定的工作才能和阅历。

(7)身心安康者。

2.3就业竞争日益剧烈。

一方面大学生择业遭到毕业时间相对集中、选择职业时间较短的影响,另一方面,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群众化的施行毕业生的数量不时增加,而社会的有效需求却在短期内增加有限,因此就业岗位有限,就业压力增大。特别是当前大学生趋之若鹜的“抢手”职业、“抢手”岗位,求职毕业生多,就业竞争愈加剧烈。

2.4以学校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已根本构成。

虽然社会已构成了全国和地域性的各类人才市场,但由于市场范围大,缺乏严厉的市场规则,或者由于针对性不强,而使就业签约率不高。相比之下,以学校为主体的就业市场,由于学校与用人单位终年坚持较亲密的联络,供需双方专业较对口,学校的中介作用能够充沛得以发挥等,这样就使得学校的就业市场签约率较高,市场的效益发挥较好,以其高效、牢靠、真实、标准而遭到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普遍欢送。许多高校的调查显现,毕业生对就业信息的取得主要经过学校,已对学校举行的就业市场产生了依赖性。这标志着以高校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已根本构成。

大学生创业方面的论文通用篇十三

社交礼仪是指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具备的基本素质,交际能力。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大学生社交礼仪方面的论文,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

社交礼仪是人类社会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共同遵循的最简单、最起码的道德行为规范。当代大学生社交礼仪知识相当匮乏,存在着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本文主要剖析了大学生在这方面的现状,并提出加强大学生社交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社交礼仪;礼仪教育;大学生

自古以来,社交礼仪都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衡量社会公众教养和道德水准的尺度,是人类社会为维系正常社会生活而共同遵循的最简单、最起码的道德行为规范。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为人类的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如今,中国社会经济各个领域正逐步与世界接轨,人际交往日益频繁,人们已经把社交礼仪看作是走向社会的名片,是广交朋友的法宝,是生活和事业成功的基础。

随着高校生源扩招,来自不同社会、家庭和经济背景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他们素质参差不齐。不同的生活和教育环境使他们对社交礼仪知识的掌握差别巨大,有的自小具有良好的家教并受到相关熏陶;有的成长在父母每天奔波只为维持一家温饱的艰苦环境中;有的性格开朗,爱好学习,善于交际,能从不同的人和事中学习到更多社交礼仪;有的沉闷自闭,懒惰散漫,反应迟钝,对社交礼仪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当代大学生社交礼仪知识相当匮乏,在社交礼仪方面还存在着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大部分学生见面时能向教师问好,但是见到教师却擦肩而过或老远见到就改道而行的学生也不少。他们怕和教师打交道,实在不能避免时也是畏首畏尾,极不自然,能经常和教师交流的学生屈指可数。

多数学生进办公室不懂敲门,不懂向见到的认识或不认识的教师问好,冲进去只招呼自己要找的教师,而对经过身边的人视而不见,有些甚至穿着拖鞋、吃着零食、带着耳机就进了办公室。当班主任或辅导员去寝室探访时,热情相迎并得体招呼的学生越来越少,有的学生招呼一下然后继续做自己的,有的干脆沉浸在电脑游戏中头也不抬,很少把教师当成客人接待。

学生给教师打电话不分工作和休息时间,往往只按自己的意愿,很多都不会主动汇报自己的班级和姓名。给教师发短信咨询问题也经常不署名,教师不知道自己回答的对象是谁,从而不愿回答。

除了担任学生干部或从事社团工作的学生外,很多学生的社交圈子仅仅限于本班级甚至本寝室。学生回到寝室就关闭房门,相互串门也只成了偶尔为之的行为,大家相互了解少。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或是受到家庭过多的'宠爱而惯以自我为中心,在和学生相处时往往个性要强,不顾他人感受或是随意贬低、打击、侮辱、中伤他人。

学生之间相处常不守时或是不诚信,约好两点见面结果两点半还没出门,不为自己迟到而愧疚,反而振振有词编织各种理由搪塞;开班会或学生例会时,等待人员到齐的时间往往比开会的时间还长,浪费其他学生的宝贵时间和精力。明明之前定好的事情,有的学生根本完不成,或是毫无缘由地反悔;有的学生借同学物品不还,损坏后也不赔偿。

受当下社会风气的影响,学生之间请人帮忙也越来越功利化和金钱化,请客、送礼、给好处成了必需的手段,过去只需一句“谢谢”就能解决的事情,现在往往还得有附加物。部分学生提供帮助不再无偿,有的甚至借帮忙来赚钱。

由于社会风气逐渐开放,大学生情侣越来越多,在多数学生正常交往之外,也有一部分学生越来越不文明。有的情侣在教室上自习时过于亲密,影响其他学生的正常学习;有的情侣在教师上课时也公然搂抱,影响课堂教学秩序。

上课时,总有学生迟到或中途随意进出教室上厕所、接电话,也有学生穿着拖鞋、背心、吊带,啃着面包馒头就进了课堂,他们根本不觉得这些行为是对教师和其他学生的不尊重。升旗仪式上总能看到带着帽子、左顾右盼、窃窃私语或低头玩手机的学生,不知他们的爱国之心体现在何处。空空的教室里总是能看到满黑板的粉笔字、满抽屉的垃圾和满教室亮着的灯,不知擦黑板、丢垃圾和随手关灯这样的举手之劳对学生来说有多难。

网络对校园乃至整个社会的改变都是巨大的,大学生深受影响,交流由人人对话转变为人机对话,阻碍了学生之间沟通;“脑残体”“火星文”“有木有”等在校园疯传,学生不好好写字,也不好好说话,请假条错别字连篇,qq签名尽是看不懂的符号。

对大学生进行社交礼仪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它是完善自我形象的需要,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需要,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通过社交礼仪教育,使广大青年学生明确在社会交际活动和各种场合应遵守的礼仪规范,纠正违背礼仪规范的言谈举止,使现有行为转变为应有行为,自觉养成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意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