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语文课堂中审美教育的探究论文汇总(实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11:37:11 页码:8
2023年语文课堂中审美教育的探究论文汇总(实用16篇)
2023-11-18 11:37:11    小编:ZTFB

总结可以提高我们对事物的洞察力和思考能力,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写总结时应注重文字的流畅和逻辑的连贯性。最后,希望大家能喜欢这些总结范文,并能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和收获。

语文课堂中审美教育的探究论文汇总篇一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只有有了学习的目标和方向,并懂得利用各种既有条件为实现目标而努力,这就产生了自学意识和能力。多年的教学实践验证了一个不念的真理:成绩好的学生都是自学能力的高的那些孩子。下面我简单谈一谈高中语文课堂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策略。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1.1引导学生重视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是语文学习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他们学会质疑,找出不懂得问题,并做记号,然后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寻求师生共同解决问题。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讲解,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堂效率,达到双赢的学习目的。教师也可以提前将预习任务发给学生,让学生带着任务有针对性地预习,培养他们在预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鼓励学生勤查工具书,或者通过网络解决发现的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再在课堂上请教老师。

1.2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灵活而又生动的课堂能使教学任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该是动起来,这就必须让学生做充分的课前任务准备。拿一个班有60人为例,可以将他们分成12个学习小组,每小组5个人。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小组讨论,这时教师要做好小组点评工作,不时的给予表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小组式的学习能促进竞争,提高课堂自主学习效率。课堂小组评价的标准,可以遵循下面的规则:任务单的质量;作业的质量;课堂的表现;考试的成绩。

1.3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本身作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体,这就是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产生质疑,从而寻找到解决办法,完成之前既定的任务,最终达到学习目标。语文学习分三部分:一背诵,二练笔,三阅读。背诵,包括美文和文言文等。背诵课文中的名言名篇,既能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能把握文章的结构以及思路。练笔,主要训练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教师课堂布置任务,让学生课后去摘抄一些好词好段,或者坚持记日记,通过记日记的方法捕捉生活中的点滴,还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歇一歇读书心得。练笔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长久的坚持下来,写作水平自然会潜移默化地得到提升。阅读不仅要熟读课内篇目,还要多阅读名著,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学生批注和点评,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他们的视野,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辨析能力,丰富他们的见闻,为写作打下深厚的基础。

1.4教师应指导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学生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然后自主灵活地分析问题并且完善地解决问题,这称之为独立完成作业。独立完成作业,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形成自己的思维学习模式,从而提高其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所以,教师培养学生自学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教师在给学生布置作业任务的时候,应选择有代表性的综合类试题题,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任务要有难易之分,对于那些难得题目,学生难以独立完成的任务,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向同伴或老师请教,做一个勤学好问的好同学。

1.5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学好一门课程的基础。语文也不例外,语文教师只有让学生对自己产生好感,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师起着决定性的因素。教师首先要端正自己的行椋以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其次要尊重学生,公平客观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处于高一青春期的孩子是很敏感的,也很感性。教师要抓住他们这一心理特征,有效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课堂上以渊博的知识折服学生,课下走进学生中间,与学生打成一片。用一颗真心去打动学生,学生自然会喜欢上老师。情感在学习的过程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学生喜欢老师,爱屋及乌,自然会喜欢这个老师所教的课程。老师这时在适时地给学生以必要的赞赏与鼓励,学生学习兴趣高涨,自然会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作用。

2.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化的发展。学生参与学习任务的积极性高了,乐于钻研和探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乐于主动学习,找到自学的快乐与成就感。

2.2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对阅读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语文中的阅读能力,包括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欣赏能力。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2.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是一个科技快速进步、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将来学生要想适应社会的需求,就必须跟上社会的发展步伐,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生必须不断地积累知识,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以便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

总而言之,高中生语文素质的提高,最重要的是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具备了自学能力,才能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这样,才能有效促进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参考文献:

[2]“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内在条件分析[j].刘东秀.学周刊.2011(13)。

语文课堂中审美教育的探究论文汇总篇二

不可否认,小学语文是一门以语言基础性为主的综合性学科,这不仅需要学生具有相对雄厚的基础,更需要学生对于已学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这并不是简单的一件事情,对于小学生而言,很难将已学的知识融入到实践的过程当中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因此,笔者以为让学生坚持写日记,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非常必要的。众所周知,罗马并不是一天建成的,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够使得自身的语言基础得到相对比较深层次的提高。

1根据新时代的教学要求,作出自身的改变。

根据教育部对于我国语言学科的要求,教学不仅需要根据我国语言教学特色,更需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完善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或许这样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作为一名教师而言,采取适当的模式和方法仍然是非常必要的,以小学语文一年级为例,在进行有关古诗词的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要让学生把握古诗的中心思想。在许多专家和学者看来,中心思想的把握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体会到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以及想表达的情感。因此,中心思想的教学仍然是非常必要的,对于一名学生而言,只有把握住了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才能够使他们在阅读的过程当中不会迷茫,不会不知道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通过培养学生对于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还有利于提高他们自身的语言表达情感,使得一些学生在写作的过程当中不会毫无头绪,就算写了也不知道自己写的是什么。教师除了要让学生把握中心思想以外,根据一些教育文件要求,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写作习惯以及阅读习惯也是非常必要的。语言学科的特点是在于长期的训练和不断的提升自身的基础,因此,学生只有不断的将自身的语言信托点融入到生活当中,才有利于自身价值以及语言学科性的提高。

2创新教学方法。

根据新时代的语言学科的教学要求,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才有利于适当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语言学科的基础呢?笔者让学生进行适当的写作练习和阅读练习,然后教师再进行指导是非常必要的,如果一味地让学生进行练习,却缺乏教师的指导,那么无疑就会使得学生陷入于,题海战术当中,不知道自己练的是什么,不知道怎样把握一种方法,只有让学生适当地进行写作练习,教师进行合理的评价,以及对于犯错误的地方进行合理的引导,才利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2.1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多读一些优美的文章是非常必要的,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因此,让学生多读一些非常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古诗词,可以培养他们的情感,更能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除此之外,还需要让学生理解自己为什么要多读一些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文章,就让学生明白教师的良苦用心,才能够学的学生真正地热爱阅读。教师之所以要注重有关阅读方面的要求,不仅仅是因为阅读是学生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关键,其对于学生相关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科素养的提高也将有帮助的。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那并不是简单的一件事情,作为一名教师而言,不仅需要安排学生进行大量的写作练习以及阅读练习,同时要求学生在阅读到相关比较好的文章的时候作好读书笔记,这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当然这样的过程因为繁琐会遭到许多学生的抵触,因此,教师有必要监督学生进行相关阅读量的练习,学生就拥有了大量的阅读量,帮助他们提高写作表达能力。

2.2引导学生多写。进行适当的写作练习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学生进行了适当的写作练习,才有利于提高他们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否则一味地停留在阅读的阶段,就会使得学生依赖阅读,却缺乏自身对于事物的看法的表达。因此,教师应该适当给学生安排一些阅读练习和写作练习,这是非常必要的,对于一名学生而言,小学语文学科的学习不仅在于背诵许多优美的古诗文,更在于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学生而言,能够持之以恒地进行阅读练习,并且持之以恒地进行写作练习,对于其自身的语文学科素养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

3结语。

本文对于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作出了一系列的探究,希望能帮助语文教师。笔者认为就目前我国教学现状而言,需要注重相关教学手段的提高,以及相关古诗文著作阅读的练习。通过日常的阅读和写日记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这样,能够使得学生的语文的基础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

语文课堂中审美教育的探究论文汇总篇三

时代在不断进步,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更加的密切,在这种社会发展大背景的情况下,社会对人才各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为学生创造更多思考的空间,使学生能够逐渐养成自觉、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但是就目前高二语文教学课堂来说,大多数教师仍然把传统的教学模式作为主要的教学方式,从而导致语文教学课堂的学习氛围凝重,使得学生们无法对语文学习提起兴趣,渐渐使学生厌倦甚至是排斥学习语文这一门学科。一些语文教学专家认为,如果只是为了应试考试而培养出来的学生绝对不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学生,他们仅仅是应试的机器,所以改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方式是非常迫切的事。

一、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培养意识。

在高中语文教学的活动中,教师要自觉的树立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意识,积极主动的引导学生展开相应的学习。对于高中阶段尤其是高二的学生来说,由于高考的压力学习任务繁重,学生们每天都承受着来自各界不同的压力,这便为教师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提出了难题。更何况因为应试的压力使得教师们不敢使用创新的教学模式,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压制了学生们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要想从根本上培养学生们的语文思维,那么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不仅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之外,还要具备一定的以及创新的教学模式,进而能够将学生有效的带到教学课堂中,为学生创设更多思考的空间,不断拓展学生们的语文知识面,除此之外,教师还要以积极、饱满的心态来面对自己的教育事业,用自己的态度来影响学生,使学生能够在积极的环境中学习语文,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思维。例如,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除了给学生们讲解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之后,还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些相关的教学内容,给学生制造更多思考的空间,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究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思维,最终达到理想中的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语文知识更来源于生活,许多教学知识点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所以,要想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首先教师要拓展学生们的语文知识面,让学生能够通过课内的学习延伸到课外,乃至现实生活中,让学生能够通过自我的探索课外知识,从而培养自身的语文学习习惯,为提高自身的语文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课文之前,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书籍等方式对该文章的作者,以及作者当时创作的社会背景进行详细的了解,这样学生们便会通过教师布置的作业对该作品进行有效的预习,通过对作者与作品内容的查阅,不但让学生为之后的课堂学习做好了准备,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一定的阅读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发挥自身的逻辑思维,逐渐的使学生们养成一种面对语文问题自觉展开思考的良好习惯,为提高高中学生的语文思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挖掘学生语文思维。

要想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语文思维,那么对其开展一些相关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不停地让学生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地思考语文问题,那么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进而促进自身语文思维的发展。

二、转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都说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虽然高二年级的学生心理已经相对成熟,但这个观念仍然适用与他们,因为只有当人们对一件事产生兴趣的时候才能全身的对其展开探索,从中学习到更深层次的东西。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主要教学目标,积极为学生营造有趣的教学氛围,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转动逻辑思维,为提高自身的语文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论。

对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不仅只是关系着学生们的语文成绩,它对学生今后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所以教师一定要摆脱传统的教学束缚,积极为学生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多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红梅.浅议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及反思[j].科技创新导报,2015(12).

[2]覃庆彬.现代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0(23).

语文课堂中审美教育的探究论文汇总篇四

课堂教学有效性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既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又能还学生一个轻松的童年,让学生学好语文,热爱语文,真正实现素质教育。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可以采用以下几种策略。

二、语文课堂要目标简明,环节简约。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不少语文老师总喜欢为追求完美的课堂教学而赶“时髦”,拿到一篇课文,还没好好读两遍,便考虑怎样将课上得精彩。殊不知,花样越繁多、环节越复杂、目的越不明确,结果就越不理想,只能是教者辛苦,学者更辛苦。学生只会是云里进,雾里出。那么,怎样才能简简单单地教语文,学生明明白白地学知识呢?每一堂课,应把握“三个维度”和阅读教学的阶段性目标,依据课文的特点与单元训练重点,彻底解决一两个切实需要解决的阶段目标,拟定简明的教学目标。

于永正老师的课质朴淡雅、自然本真,教学环节朴实无华、扎实有效。一是初读课文,感知内容;二是研读课文,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三是拓展延伸,强化读写训练。整个教学过程,没有时髦的跳跃式讲读,也没有精彩的课堂表演,引导学生以读懂课文为主,在每一步的学习中都经历了读进去、读出来的过程,在扎实的学习中,学生学到了读书的方法,领悟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一句一句地读好课文、也读懂了课文。

三、语文课堂应该过程与效益并重。

新的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开放活泼,教学手段丰富多样,学习氛围自由热闹,可是,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又学会了什么,课堂效果又怎么样。这些问题都值得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好好深思。

简单而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提倡的是教学内容要简要,教学过程要简约,教学方法要简便,教学手段要简单,教学语言要简洁,力求用最少的付出获得最大的收获。于永正老师在执教《杨氏之子》一课时,没有精妙的教学设计,也没有精美的教学课件,教学过程跟平常的随堂课没有什么区别:揭示课题,自主读文,学习生字,范读课文,读写训练等。整个过程简简单单,没有进行传统的分析讲解,而是采用了以读代讲,以读促理解的方法来设计教学。让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想象,读中感悟,读中拓展。最后,学生读出了节奏,读懂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也读出了文章的韵味。整节课上,这篇文言文在于老师的循循指引下学生学得有滋有味,轻松惬意。

四、语文课堂要以“读”为根本。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一节语文课上,如果没有朗读或朗读不到位的课堂是冷冰冰的课堂,是没有味道的课堂,是缺乏灵性的课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中的《桥》一课时,笔者担心学生感受不到文中的老汉那种舍身忘死、不徇私情的崇高精神,花了很多心思准备如何创设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不料,试教下来,教学效果很不理想。经过反思,笔者发现整堂课留给学生的时间太少,尽管教学极力地“煽情”,但学生却好像丝毫不给面子,无动于衷。经过反复思考,再次教学时,笔者重新设计教学环节,放弃一些无价值的提问,抓住重点的句、段来指导朗读,以读为本,以读促思。配上背景音乐,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深受感染,纷纷举手想畅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通过这次教学,笔者也悟出了一个道理,简单而有效的课堂就是要让学生老老实实地把课文读好,从读书中有所得有所悟,让繁琐复杂的“讲解、问答”让位给学生充分地读、入情入境地读。

语文课堂中审美教育的探究论文汇总篇五

论文摘要:在新课改的旗帜下,不少教师机械片面地理解语文学习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旗帜下,教师把课堂完全“还”给了学生;讲授内容少而不精;学生讨论,表面热闹,内在苍白……自主合作探究流于形式,导致语文课堂学习生态的失衡。

上述话语,对于每一位关注语文课堂教学的人都不会感到陌生,无论是公开课还是报刊杂志上的一些经典案例介绍,都能听到或看到这些话语。随着新课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现在的课堂大有凡课都要表现出自主、合作、探究之势。尤其是公开课教学中,教师总是想尽办法来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后,同行微笑,专家表扬,一派欢喜之景。

诚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获取新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学习方式的转变也是时代的要求,是学生个性学习的需要。但是,在当下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由于缺乏对“自主合作探究”内涵的深刻认识,人们更多追求可见的形式,“把对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窄化为对课堂教学形式改变的追求。”自主合作讨论在课堂中被异化为课堂组织形式的`一种点缀,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指导缺失,造成“惟自主化”倾向。

教学是教与学,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但是很多教师片面理解了“自主学习”这一概念,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完全“自由的”“独立的”,不需要教师指导的学习。于是课堂教学实践中便出现了忽视教师作用的“惟自主化”倾向:请学生自读课文、自己选择学习内容、自由选择学习方式等已经成为当今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流行曲”;“‘你喜欢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你想先学什么就学什么’、‘你想怎么学就怎么学’、‘不要紧,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没有关系,只要把你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就行’已成为教学中的常用语。”这种行为看似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但是由于自主学习缺少教师的指导,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受到他们自身水平的限制,使他们的认知水平在原有的水平上徘徊。更有甚者,由于离开教师的指导,自主学习蜕变为一种自由性、随意性的学习,表现为对文本的解读随心所欲,囫囵吞枣,严重偏离、曲解课文原意,甚至出现了学生价值观偏离。这种自主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典型的“只‘赋权’而不能‘增能’的不负责任的教学行为”。

二、合作意识缺失,造成合作参与面窄。

主体性是合作学习的核心。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主体参与度。但在实际操作中,理论与实践显然是有距离的。这表现在:从合作意识上看,长期在“应试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面对着考试成绩的“排行榜”,面对着坐在自己身边的竞争对手,很容易滋生扭曲的竞争意识。在课堂上遇到一个有困难、有价值的问题,他们往往会选择在课后向老师请教,以免和同学分享结果,给自己造成竞争对手。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时,许多学生更喜欢“单打独斗”式的学习方式。从合作技能上看,仅确定小组分工这一环节就花去了大量的时间,尽管最后确定了小组长、督察员、发言员等,但在讨论过程中,他们磨磨蹭蹭,慢慢腾腾,不明确个人责任。从发言的情况看,在合作讨论时,只有部分同学享受到发言的机会,其余的人则自己干自己的事情,不积极参与讨论。由于部分学生缺乏对知识的好奇心,总是指望优秀的同学能够告诉他们结果,以致使自己沦为讨论的“附庸”。还有一部分学生总是把合作讨论当成展示自己的舞台,合作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总想扮演“领导者”的角色。无论是“附庸者”,还是“领导者”,都是因为他们还不了解“合作”的真谛,缺乏合作意识。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的缺乏,导致他们在合作学习时收效甚微。

三、问题意识缺失,造成探究的浅层化。

探究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在探究过程中,一方面要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问题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整个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作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但在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普遍缺少“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意识是指“经常意识到有需要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心理品质与习惯。它是一种对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背后的答案的寻觅与探究的追求,体现着学习者与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直觉、敏感与好奇,从而不断地融化对学习与研究对象的领悟,实现知识的生长与问题的解决。”由于问题意识的缺失,学生在课堂探究中普遍缺少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仅仅能围绕教师预设的问题展开讨论。于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了“教师提出问题——小组探究——选取代表发言——教师总结”这样一个模式。其中,“小组探究”往往是被动的,是为教师的教案服务的,缺少对教师所提问题的质疑,更谈不上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迷信权威,很少会对权威、教材、教师的见解提出异议。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老师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布置一个探究题:“本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他先安排小组讨论,然后请小组代表发言。当各小组陈述了各自的不同观点后,老师说:“大家的意见整体看多少有些道理,我们还是看看专家的观点,即:本小说通过‘我’的叔叔于勒在‘我’的家庭中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此时,课堂寂然,全班学生无一例外的认真抄录老师幻灯片中出示的“标准答案”。因为,那是“教参”上的定论。理性霸权所孵化的知识暴力,挤压着学生的心理空间和精神空间。“问题意识”的缺失,使学生的探究失去动力和方向,使探究学习变成了没有内涵和精神的“空壳”,导致了“探究”的形式化和浅层化。

语文课堂中审美教育的探究论文汇总篇六

伴随着新课程在神州大地日益的深入人心。紧随其后的不仅是全新的《纲要》和《标准》。新颖的教材,尤为重要的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新课程不仅仅将改变的是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同时也在深深的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在新课程中的不仅注重培养学生在积极参与、孜孜探究、勤于动手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其逐步形成搜集和处理信息的一种能力,进而不断的练就其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密切交流与紧密合作的能力的一种提升。随着这些能力的逐渐形成,他们人生的轨迹也将发生显著的变化,并可能改变其的一生,新课程中的教师也将随着一些课程的设置、学科的整合、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不断深入,而使自己的教学过程焕发勃勃生机。教师将与新课程同步,将与学生一起成长。新课程虽然在近期方兴未艾,但在执行的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很多的问题,作者结合自身在学习和前进中积累的经验教训,特阐述以下几点,希望能给诸位同仁一些启示。

首先:善于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来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闻名遐迩大大戏剧家莎士比亚曾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受益。因此中学语文教师是否能用生动的教学内容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最重要的是看这门课的内容是否能吸引学生。

(1)教师除了要仔细备课,收集和本堂课内容有关的趣闻轶事,还要教师要与日俱增的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力争把每一节课都上得生动有趣。

(2)语言要鲜明和生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和情感是紧密相连的,而情感往往是通过多种多样的语言来表达的。教师生动、风趣、幽默的语言不仅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而且更能让他们在和谐和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更好地吸收和运用知识。

(3)、幽默风趣的语言不仅能增进师生感情,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愉悦的情绪状态下积极主动地学习。现代教育学研究认为:课堂教学是一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活动过程。这个过程是在师生相互交流中进行的,因而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必然会影响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从而影响整个课堂教学效果,由此可见,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更能有助于有助于教学效果锦上添花。

其次:大胆运用多媒体来实施教语文教学。

对于一些立体型很强的知识,学生很有可能无法通过语言来了解,这就需要借助声文并茂的多媒体了。如果在教育教学中大胆运用直观形象的诱导方式,再借助多媒体提供的图像和声音等丰富多彩的形式的感知,最后再辅以诱导,从而使学生建立语言,物品,色彩的联系,不仅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鼓噪乏味的讲解、学生在课桌上聆听,这一单一和传统的教学模式,来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1)图文并茂促兴趣。鉴于多媒体具有声画并茂、动静相宜和感染力强等这些无可比拟的优点。利用多媒体的这一独特的优势,可以创设出教学所需的'一些具体情况,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欲望和情绪,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达到精神集中和愉悦并存的境界。

(2)利用美图排列来促智。现代教育教学思想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智力。掌握知识是培养智力的基础,然而智力的发展又可以反作用于自学来获得知识。知识的获得不再是依靠满堂灌,而是在培养学生养成自我学习和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让学生在美轮美奂中感受知识那无以伦比的魅力。从而促使其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欲望。令课堂效果更上一层楼。

最后:大力贯彻“情景教学”。

情境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结合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建立师生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来创设最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持续和有效的开展,让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借以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新颖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此,我们也能清晰的意识到,情境教学模式既区别于一般教育学,亦异同于以往的教学论,它不仅仅是融合了教育学、认识论、心理学和教学论的一些实用和科学的原则,并且在认知活动中最大程度的开发非智力因素,从而达到或者实现愉快式教学的基本要求。

(1).逐步引入情境,在探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更多地被感情驱使,更多的依赖于生活习惯。所以情境教学强调在连续动态的情境中不断地维持和强化其学习动机,促进学习动机与情境之间持之以恒的良性互动。

(2)在审美中感受情境。情境教学提出了“强化感受、淡化分析”的观点,即“经过进一步的优化情境,来引导中学生从感受美的乐趣中感知教材”。并且在辅助以教材和老师的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学生在意念中领悟。

言而总之:在大力推进型课程的征途中势必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我们不仅不会被困难所击倒,反而会越挫越勇。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中学语文教师勇于把学习主导权让于学生,教师敢于革故鼎新,敢于运用新颖和高效的学习方法来教导学生,再辅助于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我们教育的明天会更加辉煌和灿烂。

语文课堂中审美教育的探究论文汇总篇七

摘要:

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每位教师都要认真思考、研究和探索一个重要课题: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教会学生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更高的语文能力。本文阐述了如何利用好新版教材、如何处理好课堂结构,从而更加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每位教师都要认真思考、研究和探索一个重要课题: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教会学生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更高的语文能力。当前,有不少教师认为苏教初中语文教材比较难教,教时不够用。“满堂讲”“注入式”“填鸭法”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使学生很少有读、写、思和讲的训练机会。所以,利用好新版教材、处理好课堂结构是需要重视的问题。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粗浅谈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利用好新版教材。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综合性强、实践性高,入选的文章文质优美、品味高雅,构思精巧,可以有效帮助学生认知世界、认识人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语文综合实践的能力。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把握新教材编写的特点,利用好新版教材。下面,结合《苏州园林》这一课具体谈谈。

1、要结合教学目标授课。

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师授课的指针,但教学目标往往叙述地很精简,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必须在教师充分备课的前提下,才能把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落实下来。《苏州园林》的教学目的是:

(l)体会本文围绕中心,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方法,感受文章的结构美。

(2)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从反复诵读和重点词句赏析中,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3)了解苏州丰富的园林文化资源,感受苏园园林文化的底蕴美。

语文教师在上这一课时,可以如下设计:详解第三段。在讲授第三段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苏州园林中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和其他地方有何不同?教师要详细讲解为什么要这样?最后要让学生讲讲这一自然段写法上有什么特色?教会学生掌握比较和比喻的说明方法。精讲第四段。要求学生试着给该段分层,然后再抓住关键点,引导学生领会该文在动静的配合上是如何说明苏州园林池沼的多姿多彩。之后,指导学生思考本段说明的重点对象是什么,要求学生提炼出中心思想。

2、要结合典型句段析课。

《苏州园林》这篇文章用语典范,简洁精美,教师在上课时,要引导学生找出典型的句段加以品析。例如:“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典范、代表的意思,形象地表明苏州园林继承了古代园林艺术传统,浓缩了中国园林艺术精华,具有典范性),“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是一种精神的创造,是体现个性的`审美活动;技术仅仅是长期重复劳动中获得的经验、知识或技巧,二者有层次高下之别)。教师可以选择一两句指导学生深入理解,帮助学生体会和感受本文的语言之美。

3、结合课后练习教课。

正确恰当地处理“课后练习”,是教师教学的一个技巧,但往往被忽视。笔者在教学中,首先打破先讲课文后处理练习的旧习惯,将课后练习分散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中,灵活处理,有的则置于课前,结合在预习中,或纳入布置给学生的自学提纲中。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练习题“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二、处理好课堂结构。

课堂教学结构是否科学或一般,对于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必须认真、仔细地设计课堂教学结构,突出教学主旨,科学处理反馈信息。

1、抓住关键,突出教学重点,统筹协调课时安排。

对语文教师而言,上好一节语文课就相当在教学历程中又跃过一条激情涌动、情趣盎然之河。在许多教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条河源头妙趣横生、中游引入入胜、下游意味犹长。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抓住关键,突出教学重点,既要面面俱到的分析,同时,也要对文章进行恰当必要的肢解,统筹协调课时安排。例如:在上《父母的心》这一节课时,笔者通过诵读课文,将三次送子换子矛盾冲突的情境蓄足,通过惟1妙惟肖诵读,将人物的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笔者在教学中,紧紧扣“亲人”,从会意字“亲”入手,想像“树木高高立,枝壮叶儿绿”;父母和子女,就像叶连枝的意象。然后引导学生谈谈父母对自己的关爱。然后,再引导学生放大这种小家之爱,跨越时空,感受人类的至亲至爱。在这节课上,笔者紧紧抓住“亲人”这一线索,扣牢“亲人”之爱这一中心,组织课堂结构,构建了一个关于“亲人”的交互信息网。使整个课堂内容生动、丰富、多彩,主题鲜明、深刻、特色。学生学习这篇课本的过程中,也完成了一次心灵的洗礼,思想的提升。

2、灵活组织,突出教学主旨,着力优化课堂结构。

在传统的语文教师讲读课文,一般就按篇章结构、段落分析、归纳总结等等方式进行讲授。这样上课虽然中规中矩,但也会使课堂显得呆板单调。因此,教师应针对不同课文内容,灵活组织课堂教学,突出教学主旨,着力优化课堂结构。例如,笔者在《孔乙己》这一课时,就研究注意切入点,就以讲孔乙已的“手”为切入,讲清楚孔乙己那“排出九文大钱的手”“替人抄书的手”蘸酒写字的手“罩住碟子的手“代腿走路的手”,使课文的教学主旨更加清晰明确。然后,再围绕“手”设计系列问题,指导学生认真解答问题,使学生们感受“跳起来能够摘到桃子”的喜悦,从而使课堂结构更加自然、更加优化。

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还应重视活动课的设计与指导,要敢于放手,善于安排,优化课堂结构,可以有效扩大教学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能力,在活动中理解生活。学生学习了《威尼斯商人》之后,教师在讲授了一定的戏剧常识、角色常识之后,就可以及时指导学生创作“课本剧”,并让学生自选角色进行表演,增加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理性知识。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辩论课,欣赏课、讲评课、表演课、演讲课等多种活动课型,力求拓展语文教学空间,力求达到“将生活引入课堂、让实践加入学习,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训练中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

3、注重反馈,发挥教育机智,科学酌情处理信息。

教师一定要真情、真心、真正地关怀班组的每个学生成长,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尊重每位学生,不歧视、不排斥后进生。教师要满腔热情地投入教学活动,充分贯彻和运用“小进步就是成功”的理念,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在语文课堂的具体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反馈,发挥教育机智,及时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科学、灵活地酌情调整教学内容,变换教学方法。例如:当课堂上出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无精打采、昏昏欲睡的情况,这就说明学生对教师的讲解缺乏兴趣、缺乏吸引力,教师必须改变教法,改变教学形式,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当课堂上出现学生回答问题茫无所知、无头无尾、毫无头绪,这就说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强化点拔启发,或降低问题的难度;当课堂上出现学生提出稀奇古怪,甚至是扰乱课堂秩序的问题时,教师要冷静对待、酌情处理,甚至可以采取四两拨千斤方法,将问题引给全班同学共同讨论解答,或让大家课后去思考解决;若在课堂上出现学生突然违纪的情况,教师要冷静处理,采用适当方法解决。当然,教无定法,实际问题需要在实践中解决,没有什么标准的做法和方法。只有我们教师做有心人,不断调整和改进课堂教学结构,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好课是这样炼成的(语文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创造生命的课堂。山西教育出版社。

[4]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2。

语文课堂中审美教育的探究论文汇总篇八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小学语文教材选材典范,文质兼美,每一篇文章都是有“情”物,或借物抒情,或直抒胸臆,或情景交融……而上好语文课,让语文教学永远荡漾着情和爱的活水,则是许多语文教师的梦想。

那么,怎样才能触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培养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教学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美学家王朝闻曾指出:“只有诉诸感觉的东西,才能引起强烈的感动。”语文教学也是一样,只有借助多媒体、插图、音乐等中介物,让声、形、像、境诉诸学生的眼、耳、脑,才能使他们真正地理解和感动,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以情境创设来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成了很多语文教师培养学生情感体验最常用的教学手段。

例如特级教师刘老师在执教《桂花雨》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品味“摇桂花”中有“乐”,便借助课件中的动画和音乐,为学生呈现出了一幅桂花纷纷飘落的情景。当时刘老师和学生一起,伴着音乐入情地说:“金黄的桂花落得我满头都是,落在我的小辫子上,戴花的小姑娘真漂亮;轻柔的桂花落在你的脸上,落进你的脖子里,你感觉——痒痒的,却很舒服;美丽的桂花落得你满身都是,你觉得——自己被香气包围了……”就这样,学生就在与老师看似不经意的一问一答中被带进了文本的意境。此时,刘老师继续带着学生去享受桂花雨带来的快乐:“伸开你的手,接一接;扬起你的脸,看一看;张开你的嘴,尝一尝;吸吸你的鼻子,嗅一嗅……”学生全然忘了这是课堂,而真以为自己已经到了那棵桂花纷纷飘落的树下,大声喊着:“啊!好像下雨!好香的雨啊!”当时很多老师都被刘老师的这一设计折服了。这一情境的创设放飞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激发了学生灵动的思维,让文字和学生的心灵一起跳动,并在有滋有味的朗读中,沐浴“桂花”的芳香,分享“快乐”的情意。

二、激发想象,升华情感。

俗话说:“想象是创造之母。”学生学习文本的过程,也是凭借语言文字对作者的思想、观念、情感进行理解的过程。但是无论是把握作者的思想、文章的线索,还是理解原文所描述的场景、形象,都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一切想象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进而入境入情,与作者产生心灵的碰撞。

比如教学《特殊的葬礼》,当读到描写塞特凯达斯瀑布原先雄伟壮观的景象时,老师让学生看看课文中是用哪些词句来赞美瀑布的,在帮助学生品悟了文中的精彩语言,如“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流连忘返”等语句后,微笑着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词句,闭目想象一下文中描写的画面,再进行交流。接着播放了一段雄伟壮观的瀑布录像,在学生啧啧一片的赞叹声中,让学生用富有诗意的语句来赞美一下瀑布的景象,结果学生的发言精彩纷呈——“我在你从天而降的巨大水帘面前惊叹,我在你咆哮如雷的巨大声响面前陶醉”;“你从悬崖上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让全世界游客感叹: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观”……案例中的这位教师,能及时引领学生通过想象,披文入境,不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丰富和升华,还使语言得到了训练和发展,课堂教学也由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

三、感情朗读,体味情感。

情感是渗透在语文字里行间的,它需要靠读者在读中去感知与感悟。对于表达思想感情强烈的课文,通过朗读的训练,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更好地感悟文本。

比如在学习《再见了,亲人》第一段时,学生读“这真是雪中送炭啊”这句话,把“真是”读得很重,“雪中送炭”一带而过,“啊”读得很响。乍一听,觉得抑扬顿挫,挺不错的,但仔细一品味,就发现学生那样处理欠妥。因为这八个字集中表达了志愿军对大娘的无限感激,而这种感激是由大娘“雪中送炭”而产生的',读好“雪中送炭”这个词是关键。学生那样处理,说明他们对这个词领悟得还不深。因此,我就引导学生抓住“雪中送炭”反复品味,使学生体会到大娘是在志愿军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冒着生命危险去送打糕的。她为志愿军付出了血的代价,志愿军战士是把对大娘深深的感激之情全都融进了这四个字中。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去读这句话,学生把“雪中送炭”一词读得字字有份量,“啊”读成了气声,把对大娘的无限感激充分表达了出来。通过以上案例,我们会发现所谓感情朗读的最佳途径,就是引领孩子进入文本所创设的情境中,从而更深地理解文意、体味情感,达成语感的敏化、情感的丰富、审美能力的提升。

四、生活体验,发展个性。

叶圣陶先生曾经强调: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学习课文、理解课文。《语文课程标准》中也特别提醒我们: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的时候,不要忘记生活是语文之源,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例如教学《影子》一课时,可以选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带学生到操场上做影子的游戏,然后结合课文讨论:影子什么时候在前?什么时候在后?什么时候在左?什么时候在右?这样引导学生结合文本,通过观察并联系生活等途径发现知识、获得乐趣,这既是一种生活的体验,又是内化教材的过程。在这样的语文实践中,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捕捉更为敏锐,也更乐于从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中主动探究、发现经验,从而掌握并运用新知识。

五、表演体验,感悟提升。

心理学研究表明,由切身体验而获得的知识或明白的道理,更容易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因为它体现了对生命个体的尊重。语文课堂中的表演,既可以是对整篇文章的完整演绎,也可以是对文中“空白”处的创造想象表演,还可以是根据一个片断或一个教学点的即兴表演。

比如教学《自然之道》时,在学生通读课文、领会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安排表演活动。表演时,我先让孩子们自己推荐演员。选好演员后,又让大家按照自己的理解给演员“说戏”,谁说得好谁就当导演。表演结束后,我又组织“导演”、“演员”、“观众”进行研讨交流。孩子们小手林立,议论纷纷,整个课堂精彩纷呈,充满了情趣。在这样的表演体验中,学生感之于形,动之于情,悟之于神,对文本的揣摩、咀嚼更深了,既加深了对课文的感悟,又培养了审美情趣,同时也培养了个体的创新能力。

最美语文课,课文内容为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如果我们能够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创设情境、激发想象、表演体验等许多手段,触动学生情感,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和作者在情感上发生共鸣,就能让每一节课都成为学生对客观世界意义的领悟。因为唯有情和智的和谐共鸣,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才能得到有效统一,语文课堂才能焕发出勃勃的生命活力,才能闪耀着动人的魅力。

语文课堂中审美教育的探究论文汇总篇九

(江苏省沭阳县第一实验小学)。

摘要:一位教育家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能力对于一个学生来讲是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一个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但是,在教学中会发现,学生的阅读能力普遍不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重基础知识的传授,而轻阅读方法的指导。徜徉品味法、想象再现法、联想迁移法、顺藤摸瓜法等阅读教学法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阅读方法,迁移课堂上形成的能力,提高阅读效果,培养阅读兴趣,使阅读教学走上良性轨道,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关键词:阅读方法;想象再现;联想迁移。

一、徜徉品味法。

“徜徉品味”是指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文学作品营造的情境中细细品味。例如,对叙事性文学作品中精彩的细节,可采取联想、想象重现情境,以推敲品味的方法来感知它鲜活的表现力,理解它对形象塑造所起的重要作用。精彩的细节是以精确的语言为载体的,因此,品味细节描写的语言不仅可以获得语言方面的审美感受,还可以深入地认识作者所塑造的“形象”.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写道:“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枝小小的蜡烛!”这里的一个“敢”字就值得细细琢磨:小姑娘究竟是“敢”还是“不敢”?为什么她一整天都不敢抽出一根火柴来为自己暖和一下?为什么这时候居然“敢”了?再如“终于”用在这里极有分量。抽一根火柴本是毫不费力的事,为什么,那么艰难,要用上“终于”?还有,一根火柴热量很少,光亮很小,安徒生怎么说“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通过这些词句的推敲,()我们的心就能跟作者慢慢融合,就可以真切感受小女孩生活的痛苦以及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艺术。

二、想象再现法。

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创设的意境,揣摩诗中人物活动的场景、人物行为、人物情感。入境索意的过程即是培养学生通过想象再创造能力的过程,学生根据诗歌语言,在头脑中再造情景或体悟诗歌未直接道出的人物神态、行动以及情感。如,在教学《小池》这首古诗时,可以这样问:“你能根据这首诗画一幅漂亮的画吗?”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则可从“望”字展开,“日照”“紫烟”“瀑布”“银河”具有色彩美,“挂前川”“飞流”“直下”“落九天”具有线条美,两者构成了一幅雄伟壮美的庐山风景画。想象再现法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还可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高尚情操。

三、联想迁移法。

联想迁移法,即教师引导学生凭借作品中的人、景、物、事,联想到其他的人、景、物、事,来准确地把握意象,领悟诗歌情境。联想是指在一种事物和另一种事物相类似时,往往会从这一事物引起对另一事物。在文学作品鉴赏中,利用事物之间的联系点(相关、相似、相反、因果等)展开联想,是提升文学鉴赏能力重要抓手。教师在引导学生鉴赏作品时,应抓住联系点,启发学生联想。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穷人》,主人翁桑娜因邻居西蒙死后留下两个孩子无人抚养,而不顾自己一贫如洗的困境毫不犹豫把两个孩子抱回家中。小说至此戛然而止,没有了下文,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可以这样假设:桑娜把孩子抱回家后,生活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有哪几种可能?有的学生说,随着生活负担的加剧,桑娜和渔夫不堪重负相继病死;有的说,桑娜宁可送自己的孩子去当学徒,也要抚养西蒙的孩子;也有的说,正当他们生活困窘时,渔夫出海打鱼发生了奇迹:打到了一条会说话的鱼……这样的讨论无疑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把自己的想象说出来或写出来,为故事续一个结尾,既深化了对原文的理解,又开拓了学生思维。

四、顺藤摸瓜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一定的基础知识固然重要,切实地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自主的阅读鉴赏能力更为重要。好的阅读教学法能使学生学会如何解读一篇文章,对学生语文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是有显而易见的作用的。

语文课堂中审美教育的探究论文汇总篇十

新课程标准首先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好其他课程打好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年发展打下基础。”因此,作为人类的授业解惑者,皆应积极投身于新课程的改革实验当中去,以适应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思想,为培养全面发展和终年发展的人,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是历史赋予的责任,这是社会发展赋予的责任,我们责无旁贷。

新课程标准同时也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所以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注重学习方式的形成。下面单就教学方法的选择方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肤浅认识。

一、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所谓“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一个全新的提法,在语文课程学习中,“合作学习”的实现取决于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我国几千年前就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著名论断,然而我们在传出这些至理名言的同时,却不断重复着于世相碌慕萄模式,即“上学读书――课上听讲――课后复习――考试升学”。“课上听讲”,听谁的讲,当然是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述;“课后复习”,复习什么,自然又是老师讲述的要点。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升学考试忙碌着。这种教学模式应该坚决摒弃。首先我们教师要有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观念,教师的角色要发生革命性的改变,由授业者转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为“平等中的首席”。其次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多的'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正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问题意识”。

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的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合作学习”将不是一纸空文,将其最大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比如:我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我将努力开发课程潜在因素,放手让学生自主的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问题。教师引导:整合问题、分类归纳、梳理主线、递进解决。如有学生提出:“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句中,为什么用了破折号?而且还说“那么大”,“那么大”是什么意思?显然这个问题属于知识性的,我没有急于告诉答案而是让学生分组学习,寻求解决的办法。当然我也参与到一个小组指导学生学习。采用“删去再读”的学习方法,即去掉破折号和“那么大”再去读,比较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学生恍然大悟:破折号起了强调、说明、解释的作用;“那么大”是为了说明那双拖鞋之大。还有学生这样告诉:这样描写小女孩穿上那么大的拖鞋是根本不能御寒的,小男孩把它捡去当“摇篮”也就不足为奇了。又有学生发言:我想这是一种夸张的写作手法……倾听者学生的发言,心情自然颇为激动:合作学习的魅力竟然是如此的无穷尽也。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起到了一举三得的效果,即懂了破折号的一种作用,句子的表达方法和写作手法的运用,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积累了经验。

二、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又一全新理念。其实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转变那种单向的被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其主体意识不断得到发展。自主学习就是学习者参与确定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让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能从学习中获取积极地情感体验。比如我教《草船借箭》一课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设计学习目标,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获取情感体验。学生通过自主性的学习,知道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诸葛亮了解人物的特点(鲁肃的朋友义气,曹操的猜忌多疑,周瑜的小肚鸡肠),知晓气象天文(三天后必有大雾弥漫)。同时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知识丰富的人物形象彰显淋漓,周瑜妒贤忌能的卑劣行为更是显现无余。

三、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的发展。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表现形式,在接受性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地呈现出来,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那么探究性学习所提倡的当然是后者,但由于学生的知识所限,对于有点问题还发现不了,这就要求教师有一套完整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来获取知识、技能或情感体验的目的。比如我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有学生提出“她的嘴角含着微笑”一句,明明小女孩被冻死在街头,为什么还“含着微笑”呢?我就及时的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读读前面“和奶奶在一起的情景”的那段内容,寻找问题的答案:她和唯一疼爱她的奶奶在一起,所以临死时嘴角含着微笑。这里要特别强调探究性学习一定要从小问题做起,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步深入,触类旁通已达到完全熟练的运用这一学习方式自主学习。

总之,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是一种崭新的课程理念,在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的运用、探究、创新、发展,以至于形成一种完美的学习方式。这是我们新一轮课改参与者所要面临的挑战,所以我们要努力学习运用好这一新的课程理念。

语文课堂中审美教育的探究论文汇总篇十一

摘要: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作为基础教育的语文学科,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就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了探索,对课堂的具体流程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简单文字知识的传授,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因此,语文教学不仅仅给学生带来知识熏陶,而且要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的语文教育要重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的培养,抒发自己的人文情怀,表达自己的感情。

目前小学教学依然是最基本的教学内容,教师按照语文教学大纲进行千篇一律的教学,课堂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更别说要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且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往往碍于面子,特别看重个人与个人,班级与班级之间的成绩的比较,导致学生的作业增多,压力增大,心理出现种种问题,出现了厌学的情绪。虽然这种教学方法可以短时间提高学生的成绩,可是就教育全局来看,不利于学生长期的发展和进步。学生失去了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学生在课堂上的教学为了应付考试,这种语文教育现状的出现,不得不让我们要积极的反思教学,开拓思路,重新燃起语文教学的热情。

2.1在画中学人教版低年级的教材,活泼生动,适合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和发展。如果教师不局限于课本自身的内容,而是拓展内容。将学习变成有趣的事,给学生能够展示自己的平台。不仅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也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在学习中潜移默化的提高了自身的语文素养,想必我们语文的教学会大大的提高。例如,在教学《荷叶圆圆》这节课时,首先教师将本文中所涉及到的事物让学生先画出来,比如主角荷叶,然后是鱼、蜻蜓、青蛙、小水珠。然后可以在教师的阅读中,将鱼等事物与荷叶联系起来,感受文章的韵味。当然,如果在学习之前,请家长带领学生去实际生活中去看荷叶,会让学生在脑海中对荷叶有个形象的感知,那教学效果会更好。通过课下学生的体验,学生在脑海里会形成荷叶的整体形象,从而会发现夏天的美好,从而升华了文章的主题,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环保意识,达到了教学的最初目的。

2.2在情景中学在小学一年级下学期,在讲授《静夜思》这首古诗的时候,学生第一次学习到古诗。当然,学生对于古诗并不陌生,因为在幼儿园期间,学生都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了一些古诗,但是,绝大数学生只是囫囵吞枣,不懂古诗所要表达的情感,仅仅局限于会背的条件下。如果教师像往常一样,对古诗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反复阅读,解释相关字、词的含义,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懂得了古诗的整体意思,却感悟不到作者的内心感情,这无疑是教师教学上的失败。为了让学生有个很好的感悟,教师应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在课堂开始的时候,笔者在网络找到一些思乡的视频,然后通过沙画的形式给表现出来,学生在结束观看的时候,笔者总结出这沙画作品表达了作者的思想之情,古代人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呢?请看下面的视频并跟随朗诵《静夜思》。然后教师就讲解在表达方面,现代的沙画艺术是给观者视觉上的享受,创造了思乡的意境,而古诗短小精悍,则给读者意境上的构建,给读者刻画了李白当时的思想的情景。两者都表达了思乡之情。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体系,笔者找了一些古人思乡的诗句,让学生在课堂上朗读,尽管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可能在词汇量上可能会出现点困难。但是在字典和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很快就熟练地朗读了相关的语句,这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的理解能力。

2.3在演中学小学生表现能力强,对于活动的参与积极性高。在教学《丑小鸭》这节课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加深印象,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展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刚开始的时候,学生仅仅是分角色朗读课文,表现平平。后来,由于家长的从旁协助,学生朗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后来,笔者向大家提议,可以用表演的方式表达课文主要内容。有的小组表现特别好,能够大体上表演出了课文的内容。有的小组尽管有的学生记不住台词,但是最终还是坚持表演。学生通过表演能够展现鸭妈妈慈祥、丑小鸭的坚强、鸭哥哥、姐姐的盛气凌人。学生们的表演绘声绘色,从而表达了本文的主题思想,对人性的尊重,对挫折的抗争,对美好的追求,对人生的感悟。

2.4在说中学语文要重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应该重视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为了让课堂动起来,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让学生能够主动的积极发言。例如,在六年级的时候,因为学生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储备量也丰富起来,教师应该让学生表现自我、展示自我。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笔者要求每节课前十分钟里,按照学号的顺序,逐个上来演说。刚开始很多学生不懂得演说的形式,笔者鼓励学生多看《我是演说家》这样子的节目,可以谈谈自己的理想,可以谈谈发生在自己身边有趣的事,可以讲讲先进科技的发展、可以讲讲对社会热点的评价。学生从刚开始的吞吞吐吐,到后来的娓娓道来,克服了困难,展示了自身的优点,提高了语文写作和表达能力。

2.5在读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能力的培养十分的重要。在对课文的讲解过程中,要重视给学生提供思考问题,让学生有线索地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教学《田忌赛马》这节课的时候,教师要在黑板上给与一定的提示内容,让学生能够自读并理解课文:为什么在第一轮比赛田忌输了,在第二、三轮避三又赢了?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你读了本节课有什么领悟?学生根据问题思考了课文,既抓住了中心思想,又懂得田忌赢得比赛主要靠决策正确。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这课的时候,教师同样采取了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比如围绕关键词“借”提问,小壁虎向谁借尾巴了?借到了吗?为什么?在教学《爱迪生救妈妈》这课的时候,教师以问题为线索,向学生提问:妈妈遇到什么情况了?爱迪生如何救妈妈的?结果怎么样?通过这些问题的提问,潜移默化地将本文线索给学生梳理,学生通过梳理相关问题,读了文章,学生能够为小爱迪生的聪明和智慧赞叹,同时也看到了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肯动脑筋,善于观察生活,一定会有所收获。通过问题启发阅读,能够让学生把握课文的整体方向。让学生真正的学会阅读,提升语文的素养。

参考文献:

[2]王丽梅,张立云,赵玲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13(3).

[3]纪国庆.新课改下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方法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

语文课堂中审美教育的探究论文汇总篇十二

当今世界因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经济飞速发展。社会上也普遍存在着对于拥有高新技术人才的崇拜与维护之势。而人文素养是在现代社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素质之一,是个人在现代社会中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之一,是个人培养高尚道德情操,提高综合素质的过程。而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最为重要的阵地――语文课堂的情形也十分堪忧。但整体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语文课程大都是对书本内容的讲解,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少之又少,大部分学生对待语文学习太过于现实,只认识到语文学习的近景性动机,认为语文只是考试的一门课程,单纯地听老师讲解课本知识便足够了,并没有认识到语文的意义,甚至产生语文学科可学可不学的想法。

2调查方案。

该问卷的编制过程如下:(1)询问在职语文教师语文课堂现状以及课堂中人文素养培养情况,形成初稿。(2)参考学者对人文素养的研究,修改题目。(3)将初版问卷向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评价与咨询,结合专家意见再修改。(4)老师和同学对题干明确性、内容相关性、意义简洁性、结构适当性以及条目格式与编排顺序进行复核与评估后,生成了最终版问卷。本问卷由第一部分学生个人的基本资料;第二部分关于中学生语文课堂中人文素养的若干问题组成。对问卷进行了内部试测与修订后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839。本调查通过电子问卷的形式进行发放,共收回889份问卷。男女生占比为44.09%,55.91%,各个年龄段分布较为均匀,文理科偏向占比为偏文:32.28%、偏理:44.71%、没有偏向为22.95%。其居住地的分布主要以城区(68.05%)为主。此次调研遍布全国所有地区(包含港澳台地区),其中以华东地区(239人)和华中地区(213人)以及华南地区(136人)参与人数较多。

3数据分析。

所有题项均呈现正态分布。通过在stata中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进行数据处理,从学校、家庭、学生个人等方面分析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观意愿的因素,整体来看,学校和老师在语文教学上的投入对于学生学习语文的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家庭基本没有影响。学生个人因素结果不一致,但有一个有趣的结论是,觉得人文素养重要的学生和觉得自己人文素养还需要提升的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有更强烈的喜好和个人驱动。学生的文理科偏好和居住地对结果没有显著影响。

4结论。

4.1中学生已有人文素养现状。

根据数据结果发现,大部分中学生个人认为自己的人文素养水平处于均值以上,大多数学生能够较轻易的理解小说内容(91.67%)但却不易理解文言文内容(能够轻易理解只占8.32%)。也就是说,对于较直白的语言文字中学生理解能力较强。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现在中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还不算高。而教师在课堂上都会为学生推荐适读书目,但学生更偏向于课外的小说读物,并不会涉及教师推荐的各类书籍。

4.2中学生对待人文素养教育的态度及课堂期望。

人文素养教育在90%以上的学生认知中是有必要的,并且从学生个人意愿来说,也赞同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人文素养教育的教学方式。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非常高。绝大部分学生希望上阅读课(72.68%)和讨论课(74.97%),而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希望利用课堂时间来做题(13.78%),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中加入人文素养的教育,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能力,也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习动力。

4.3中学生所处的学校及其老师对语文学习及人文素养的影响巨大。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得到,学校和老师对其语文学习的意愿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也就是说,当学校以及老师能够有意识的鼓励学生去阅读课外书籍、举办一些人文素养的活动、展现学校以及老师对其人文素养的重视性,则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意愿。

4.4对中学生接受人文素养教育的环境的问卷调查的基本结论。

从中学生对自身人文素养的评估调查来看,大部分学生对自身的人文素养水平评价较高,但依旧有近1/10的学生认为在校并不能受到较好的人文素养教育,所以学校在该方面依旧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从家庭角度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家长选择用电子产品来打发休息时间,虽然数据结果显示家庭因素对学生主动学习语文意愿的影响不大,但本研究还是认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需在家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同时有近一半的中学生认为在家庭中受到人文素养教育的机会较多,可以看出家长对下一代的人文素养教育是非常看重,也尽力在培养孩子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吴心田.谈语文的六个新理念[j].当代教育科学,2003(2).

[6]晏海莉.中学生语文学习力的培养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5.

[7]关名朴.夏d尊语文教育思想研究综述[n].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07):30.

[8]周丽.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调查及语文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

[9]贾永堂.大学素质教育:理论建构和实践审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10).

[10]扈中平.教育目的应定位于培养“人”[j].北京: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2(3).

语文课堂中审美教育的探究论文汇总篇十三

摘要:小学语文教育是教育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其教育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交流谈吐、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关系到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培养和正确思想观点的塑造;小学语文教育不仅是学生本身对人生认识的基础课,更是国家培养人才的基础课,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性。

传统教育中,小学语文教学多以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为主要内容进行,现如今一切教育都从学生发展和学生素质培养方面出发,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率,因此,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也要进行必要的改变,研究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策略也势在必行。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进行探索。

一、以学生为主体地位,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都是依托于教学板书和教师的口语表达,教师在讲台上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即学生在下面“听”和“记”,这种以教师为主导地位的教学方法,致使上课氛围枯燥,学生的学习情绪低沉,上课容易出现走神、开小差、做小动作等的课堂不良现象。要提高教学的效率,教师要认识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进而调动学生、发挥学生的主题地位,将学生作为主体,教师为辅,进行创新教学。简单来说便是:教师要走下讲台,观察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状态,了解学生的学习盲点,找出学生学习困难的地方,倾听学生的学习想法,对症下药,做到“精准”教学;教师要围绕学生展开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必要引导,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尽最大可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就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小学生的学习自控力差,而且上课注意力集中能力也差,需要教师变化教学方式,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征,以其易接受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情境教学、分组比赛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在进行课文讲解时,可以根据小学生爱看动画片的特点,以放影像的方式,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通过讲故事、扮演动画人物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利用小学生的求胜心理,在对字词的记忆内容上,以比赛的方法,进行生词生字的教学,如此小学生的学习效率将会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也会相应提高。

三、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是教育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工作,对提高教学效率很有裨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语文教学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相比数学、英语等其他学科来说,具有较强感性认识的特点,教师在上课前,为学生安排一定的知识进行预习,或者进行导学案教学,使学生对于将要学习的知识能提前有一个认识和熟悉的过程,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教学过程中能减少对新知识的引导时间,也使节约的时间能花在对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的教学中,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师也要为学生安排一定量的课后练习,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总结,使学生能对课堂中学习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强化和巩固,这些强化和巩固对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

四、重视手抄背诵方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俗话说:“眼看十遍不如手写一遍,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手抄生字生词,对于小学生生字生词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有着重要作用。现如今,随着电子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许多小学生受到社会或成年人的影响,喜欢玩电子产品,主观的认为手写生字生词毫无意义或者意义不大,这种错误观念,造成学生或者教师对于课后抄写生词生字有抵触心理。所以教师一定要认识到手抄生词生字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还要引导小学生转变观念,勤于手写,少用电子工具代替手写。采用手抄方法使学生在生字生词学习方面能有牢靠的记忆,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间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小学语文教育是教育课程中的基础课程,对于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直接影响到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重视手抄背诵等这些方法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希望能给广大从事小学语文教育的教育者提供参考。除此之外,小学语文教师还要结合时代的变化和小学生心理的变化,积极探索新的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方式方法,教师也要结合教育和学生需要,不断完善自己,创新思维,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使学生成为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语文课堂中审美教育的探究论文汇总篇十四

在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时代,每位教师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不得不领会课标精神,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探索向往已久的理想课堂教学模式。面对一双双渴望求知的眼睛,我深知责任的重大,责任心驱使我不断分析,认真反思,逐步探索应对教学问题的种种策略。十几年的从教生涯使我明白艺术性教学策略是开启课堂教学成功之门的金钥匙,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教学目标时,我采取了如下教学策略:

一、活用教材,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用好教材是课堂教学获得成功的关键。灵活运用教材文本中的人文资源,并开发利用师生身边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导课,能使学生觉得语文知识妙趣横生,从而产生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会学得轻松快乐。早在春秋时期,我国大教育家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是举足轻重的一环,另外活用教材激发兴趣时,还应通过创设情境和捕捉鲜活的课堂再生资源来实现目标。记得在学习《湖心亭看雪》一课时,在课前师生借助网络和资料共同搜集了一些写雪的名句名篇,并要求每位学生课前回忆自己亲眼目睹过的一次下雪情景,用简单的笔墨描绘出来。这样,使学生在感受雪景特点时步入赏雪情境,从而产生阅读兴趣;课中在引导学生诵读文本内容时,我捕捉了采用“白描手法”写雪景的句子和“湖心亭奇遇”的语段让学生反复诵读领会画面,并动笔画出所领悟到的画图,然后选最直观形象,且绘景逼真的一幅画展示给全班同学,使其再次入境,以便读出作者的闲情逸致来。在全班学生读得热情高涨,兴致勃勃之时,常月月同学举手发言了:“老师,课文最后一句话应该怎样理解?”这便是课堂上值得探究的鲜活的生成资源,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所以我便顺水推舟引导学生品味“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句,使学生轻松地领会到了作者的情感,明确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就这样,整堂课既轻松活跃,又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写景文章的兴趣。课后,学生在朱自清《春》的模仿写作中水到渠成地用白描手法写下了《校园雪景》精彩片段,进一步巩固掌握了白描手法。这便是巧用教材资源和捕捉情境的教学策略所达到的理想效果。

二、抓住亮点,巧于评价,激励学生。

在语文教学中,适时而巧妙的评价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人各有所长,对于学生来说,虽然个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亮点。

因此,教师应善于抓住亮点及时评价学生的课堂行为,这样往往会使学生重获自信,认真学习,短期内发生较大的转变。我班周宇航同学,在班中属不喜欢学习的学生,一次他很认真的完成了课堂作业,我及时表扬了他认真的学习态度,并从作业的正确入手表扬他是一个语文素质不错的学生,只要坚持不懈,定能学好语文……。这一评价果真调动了他的积极性,之后无论是练习、作业还是作文,他都坚持认真完成,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他的学习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便是评价给了他自信,是评价激励他主动学习,是评价策略扭转了他的命运。

三、关注个体,分析差异,因材施教。

学生个体之间在智力、生活经验、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存在着客观差异。这些差异性决定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也决定了教学形式的不单一化。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个体,认真分析其差异,因材施教。如:在课堂提问中针对学生的亮点设置相应的课堂活动方式,善于朗读的,给其提供朗读机会,善于表述的,给其提供表述的机会,这样他们会获得成功的喜悦。在设置课堂练习时,针对不同学生的能力层次圈定不同层次适合学生的相应题目分层次演练,让学生在成就感促使下,获得信心。再通过同伴互助,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的方式激励学生。对典型而有价值的问题发动全体学生同老师一起探究,通过合作方式来解决。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也快乐。

四、运用文本,教给方法,培养潜能。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随着社会的发展,语文知识也在不断延伸,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如帮学生学会如何读各类文体的文章、如何赏析古诗文、如何写作、如何进行口语交际、如何运用语言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只有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学生才能在广阔的语文世界里自由驰骋,发挥创造的潜能,这要在平时教材文本学习中靠潜移默化渗透来实现。

如:在学鲁讯的《故乡》时,我设了这样几个问题来实现小说阅读方法渗透的:一、小说中有哪些人物,你最喜欢谁?二、你认为他是怎样一个人,依据是什么?三、小说主人公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中,作者交待了他的哪些活动?在逐个探究问题过程中,引导学生总结了小说的三要素;并启发学生如何总结人物形象;如何分析环境描写;如何理清小说情节。且作了相应拓展,将小说与现代生活联系起来,续写了《水生和宏儿》。

五、归纳收获,扎实巩固,培养习惯。

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着重追求教学的实效性,往往只探究文本中有价值的、值得开发利用的资源,有时学习所开发的生活教材资源甚至多于教材文本内容,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每堂课后,学生必须明确自己学到了哪些知识、哪些技能和方法,从中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或获得了哪些切身感触,领悟到了什么道理。这样才能使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做到课课有收获,堂堂有体悟,久而久之便会养成良好习惯。

以上便是适用于一名普通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策略,若有不妥,多加指点。

语文课堂中审美教育的探究论文汇总篇十五

本课题首先研究当今语文课堂出现的现状与问题,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如何突出语文教学的针对性?以及如何改善当今高中语文课堂现状,作出以下分析解释。

3.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要想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首先培养学生们内心树立一种意识及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利用语文课本的资源内容想法传达给学生,并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一定的引导,学习的方法影响着学生们学习的效率,培养学生主体性思想,让学生主动、生动、灵活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策略首要提高的目标,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热情,达到课堂教学质量。

3.2渗透语文“人文精神”体现语文课堂真正价值:重点强调高中语文教学工作的人文性,应体现语文的文之美、句之美,这不仅能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并且丰富学生的思维想法,使学生们能积极面对生活,这就是语文课的价值魅力,关于这一点,教师们应以新课改编为前提,做到重新认真研究语文教学,认真感悟语文教材,很多文章可以反映出人之间的真、善、美,所以教师加强运用文本里的素材,将美感悟到生活中,带到学生心里。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感悟语文课堂的真正价值。

3.3优化课堂组织模式,丰富教学内容: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学模式死板、无趣、死记硬背、单调,不如理科活跃性,学生犯困,难以提高热情。教师应当激励学生并关注学生,学生心里会暗暗下决心,激励自己好好表现,从而提升心理上的一种变化,课堂上老师带动学生们进入有趣的氛围中,可以转化教学形式,可以采用话剧表演、演讲、辩论一系列有趣的组织模式,不要局限于分组讨论等死板的组织,学生并未理解到语文的有趣性,可以在课堂上举些小例子,丰富教师自身的知识,也让学生们认真投入进去。

4结论。

综上分析可得,课堂教学的改革是需要老师传递思想,带动学生积极性,它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想法、一种理念,培养学生主体性思想,提高语文课堂上教学质量,在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实现有效的互动,从而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语文课堂中审美教育的探究论文汇总篇十六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给学生的印象是严厉和严肃,他们在教学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导致课堂教学氛围压抑、死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不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师生之间没有交流,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多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通过有效地引导让学生解决这些困难。除了在学习上对学生投入关注,教师还要关心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使他们能从心理上信任教师,把教师当成自己的好朋友,对教师产生信任感,从而对教师教学的内容也产生兴趣,积极地投入到对语文知识的探究中。对于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对他们投入更多的关注,使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能从语文基础知识学起,在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中不断丰富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教师在和学生进行交流时,要处于和他们平等的地位,善于倾听学生的看法和意见,从而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能通过对学生的了解来提高教学方式的适用性。

二、有选择地运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实现课堂互动学习。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方式成为了课堂教学普遍运用的教学方式。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激发,对教学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有选择地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探究解决有价值的问题,加深他们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能力。对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就能解决,就没有必要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这是因为如果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用思考就能得到问题的答案,就会打击他们探究的兴趣,使合作探究方式失去效果。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教师提出问题:这篇散文的结构是怎么样的?文中作者用了哪些语言描述“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每个小组中的`成员都积极地参与了讨论。在小组讨论中,学生的思路获得拓展,通过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理解。由于教师提出的探究问题具有激发学生思维,促进他们深入思考的作用,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能够使他们对课文有深层次的理解,使小组合作探究方式获得实效。

三、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提高自学能力。

在以人为本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乐趣,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有效提高自学能力。在教学之前,教师要让学生对课文进行自主预习,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在预习时,教师可以用问题来指导学生探究课文内容。例如,在让学生预习《背影》一课时,教师可以给出以下几个问题:这篇课文哪段描写最让你感动?文章几处写到了“背影”?作者用“背影”作为文章的题目的深意是什么?学生在这几个问题的引导下来阅读课文,并通过解决问题深入分析课文内容,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预习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

四、运用综合全面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教学评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对学生进行及时正确地评价,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充满激情地投入到知识探究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中学生尚处于学习兴趣与学习习惯初步形成的启蒙时期,迫切需要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赞许,使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在新一轮课程标准改革“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理念的倡导下,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纷纷采取肯定式、积极式、富有激励性式的评价。这种评价对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思维潜力、增强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的决心,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例如,在《我眼中的秋天》作文教学导入部分,教师选用了一段舒缓的音乐作为教学背景,帮助学生增加情感体验,音乐播放结束之后,向学生提问:“听完音乐,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了什么样的画面?”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仿佛来到了秋天的田野,风轻轻地吹,金色的稻子也在风中跳起舞来了!”教师听完学生回答,对该生竖起大拇指,微笑着说:“你说得真好!非常形象!”学生在获得教师肯定后,自信心得到极大满足,其他学生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地开始发言,大家充分发挥想象力,将自己脑海中的秋景分享出来,拓宽了学生的写作思维,使他们的素质能力得到多方面锻炼。

五、总结。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来作为教学设计的依据,用新颖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用不断追求教学的高效率、高质量最为教学的目标。作为新的教学模式下的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要深入把握教材内容,并根据学生的语文水平对教材进行有效整合,使课堂教学设计更适合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在积极主动的探究过程中获得提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