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课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公开课的教案设计通用(优秀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08:29:35 页码:14
课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公开课的教案设计通用(优秀8篇)
2023-11-18 08:29:35    小编:ZTFB

教案的编写需要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教案的编写需要考虑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教学设备的使用。这些教案范例中体现了教学目标的明确、教学方法的多样和评价方式的灵活。

课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公开课的教案设计通用篇一

2.出示杜甫图片。今天,我把杜甫给请来了!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用最隆重的方式欢迎他的到来!(生鼓掌)。

1.导语: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诗中。(出示诗全文)。

2.分组自学古诗。

(1)询问学生学习古诗有什么好的方法。(熟读法、结合注释法、查资料、结合上下文、边读边悟、结合插图等方法。)。

(2)每组安排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提出要求:把你读明白的和小组同学交流,不明白的标记出来,在小组里讨论解决。最后请汇报员把本组同学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归纳起来,等会儿我们全班交流。

3.学生汇报。师帮助重点理解以下词语:涕泪妻子青春放歌纵酒漫卷。

4.知识讲解:巴峡、巫峡在四川,襄阳在湖北,洛阳在河南,跨越了三个省,诗人却觉得非常轻松地回到自己的家乡,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引生说杜甫心情很高兴)。

5.生读诗,背诗。

2.现在朝廷的军队收复失地了,你们开心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呢?(喝酒、放歌、流泪、写诗)。

4.全班配乐读诗(一人一句);教师参与其中示范朗读;生齐读。

5.让学生带着充分的情感背诵这首诗。

1.小结:对于每个爱好文学的人来说,对于每一个爱好历史的人来说,对于每一个爱国的人来说,杜甫应该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偶像!让我们再次用最隆重的方式表达我们对杜甫最崇高的敬意!(鼓掌)。

3.出示《春望》。建议用课上总结的学习方法来学习,想想这首诗与课文的内容、主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课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公开课的教案设计通用篇二

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

这情景实在有趣!我想起两句诗:“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反过来也可以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我们笑着下了车,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去。

我们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道知春亭畔已是座无隙地!女孩子、男孩子,戴着红领巾的,把外衣脱下搭在肩上拿在手里的,东一堆,西一簇,叽叽呱呱地,也不知说些什么,笑些什么,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也有些孩子,大概是跑累了,背倚着树根坐在小山坡上,聚精会神地看小人书。湖面无数坐满儿童的小船,在波浪上荡漾,一面一面鲜红的队旗,在东风里哗哗地响着。

沿着湖边的白石栏杆向玉澜堂走,在转弯的地方,总和一群一群的孩子撞个满怀,他们匆匆地说了声“对不起”,又匆匆地往前跑。知春亭和园门口大概是他们集合的地方,太阳已经偏西,是他们归去的时候了。

春光,竟会这样地饱满,这样地烂漫!它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尽情地释放出来了!

我们在花下大声赞叹,引起一群刚要出门的孩子又围聚过来了,他们抬头看看花,又看看我们。我拉住一个额前披着短发的女孩子,笑问:“你说这海棠花好看不好看?”她忸怩地笑着说:“好看。”我又笑问:“怎么好法?”当她说不出来低头玩着纽扣的时候,一个在她后面的男孩子笑着说:“就是开得旺嘛!”于是他们就像过了一关似的,笑着推着跑出门外去了。

对,就是开得旺!只要管理得好,给它适时地浇水施肥,花儿和儿童一样,在春天的感召下,就会欢畅活泼地,以旺盛的生命力,舒展出新鲜美丽的四肢,使出浑身解数。这时候,自己感到快乐,别人看着也快乐。

朋友,春天在哪里?当你春游的时候,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冰心。选作课文时文字有改动。

课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公开课的教案设计通用篇三

预习作业:

1.熟读课文,把文章中的生字划出来并标上音;划出文中的多音字。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坐无隙地、浩荡、密密层层、忸怩、感召、团聚。

3.说一说诗句“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的意思。

4.读课文说一说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6个生字,理解“成千盈百、坐无隙地”等17个词语的意思。

2.能力目标:能分辨第1、3、5自然段中作者的见闻和联想,体会联想的作用。

3.情感目标: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珍惜美好春光,珍惜少年时代,努力学习,锻炼身体。

教学准备:课件、录音带。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像出示,图文引入。

(出示春天图片,音乐春天在哪里)。

(学生自由表述)。

师:太美了,你们都很快找到了明媚的春光。古代有一位诗人他是这样描写儿童找春天的情景的: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

(出示诗句: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

师:谁来读一读这两句诗。

1.指生读,齐读。

2.指生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3.指导读好这两句诗(读出儿童的可爱、天真、迷茫)。

二、揭示课题。

1.导入:

师:不过在我的眼中,你们可要比诗中的儿童聪明多了,活泼多了。刚才你们就找到了春天的足迹,(引读:她在他在他在)很好。

师:那么春天还会在哪里呢?冰心奶奶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

2.指生读,说说这两句诗的诗意。齐读这两句诗。

3.教师板书课题:12只拣儿童多处行(注意“拣”字的写法)。

4.齐读课题。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冰心奶奶说春游时如果不知道春光在那里的话,就挑儿童多的地方去,哪里一定会有明媚的春光的。理解的真好啊,谁再来读一读课题。

1.指学生读课题。

(指导学生分别读好体现作者心情、想法、行动的三个词语“只拣”、“多处”、“行”。)。

2.质疑课题。

师:同一课题,有不同的读法,也一定会有不同的疑问,学贵有疑,谁能就课题提出自己的疑问。

3.学生质疑。

4.梳理疑难,引导读文。

师:这些问题问的很好,答案就在文章之中。请同学们打开书,带着这些疑问自由朗读,努力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争取读后人人都能有话可说。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了解情况。

(2)读后,教师肯定,表扬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品读课文,深刻感悟。

师:本文篇幅较长,共有9个自然段,请你看看在这9个自然段中,你最想读哪一段,然后再美美地把它读上几遍,呆会儿我请你们来读一读。

(学生再读课文,教师个别指导)。

2.展示个性,读出体会。

师:真好,你们都能津津有味地去品读课文,并且做到字字入目,句句入心,真是了不起啊,现在谁愿意把自己读书的情况向大家展示一下,让我们能和你一起共同分享明媚的春光。

(1)指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后说说自己的体会。

(2)教师随文点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将儿童比作“小天使”、“太阳”、“花朵”、“春天”的象征。

(3)指导朗读。

五、学法迁移,语段训练。

1.小结学法,理清文脉。

师:刚才你们都读了自己喜欢的地方,并讲了自己喜欢的原因,非常好,从字里行间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冰心奶奶的心中春天最美丽的景色就是天真,可爱,充满朝气的儿童啊,在她心里:(出示,引读:儿童就是小天使,就是太阳,就是花朵,就是春天,儿童就是最美好的人间春光。)。

2.课外延伸,语段训练。

(1)再现音像图文:

走近冰心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2)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

六、总结全课。

课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公开课的教案设计通用篇四

(二)教师简介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的,也是他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就是在他最高兴的时候写下的。此诗写于763年,安史之乱的头目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他的部下纷纷投降;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安史之乱从此结束。杜甫在四川听到这一消息后写下了这首充满欢乐之情的七言律诗。

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闻:听说。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意思是听说唐王朝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

(三)检查朗读诗句的情况。

(四)理解诗意。

方法:先看看自己懂了哪些词语,再看看还有哪些词语不懂,最后集中时间讨论。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外:通常作为四川的简称。

忽传:/youer/忽然间到处传扬。

收蓟北:收复蓟北。意思是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在剑外到处传扬。

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因喜极而泪下。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说一说。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再看。

妻子:夫人和孩子。

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愁?

漫卷:胡乱卷起。

欲:将要,简直要。

狂:放怀,无拘无束,热情不加节制。

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

须:须要。

纵:放任,这里尽情的意思。

在大晴天里放声歌唱,畅饮美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一说。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就。

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过那巫峡的叠蟑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五)读全诗,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找几名同学说一说。

(六)总结全诗。

1.说一说杜甫兴奋的原因是什么?

(杜甫兴奋的原因决不仅仅是因为诗人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因多年战乱被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洋溢着诗人的爱国情感。

(七)背诵这首诗。

课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公开课的教案设计通用篇五

惆怅啊!眨眼时间,我因战乱被迫离开家乡已有数月之久,这成都虽繁华热闹、景色宜人,可我对这成都的眷恋怎比得上我对家乡的思念、对国家统一的渴望呢?我心中万般凄苦,铺纸提笔欲写一首抒情小诗。正欲挥笔,便听见铜环轻叩木门的声音,我用手拭泪,速起身,一边整理衣冠一边向门口走去。

来人正是舍邻黄四娘,她欣喜若狂:“哎呀呀,我的邻居哟,你可知你的故乡蓟北已唐王朝的x队复收?”我一愣,欢喜涌上心头,但我仍有些怀疑,便问四娘:“你的意思是——我尚可还乡?”黄四娘重重地点点头,眼里闪动着激动的泪花。“好妹妹,你能回家了!”黄四娘亲昵地拉住面容憔悴的妻子的手,重复这令人兴奋的消息。“真的?”妻子瞪大了眼,脸上的倦容顿时全无。半晌,妻子高呼一声,抱起身旁的儿子,说道:“好孩子,咱们能回家了!”儿子也“咯咯咯”地笑了起来。一家三口欢喜万分,一会儿放声大笑,一会儿抱头痛哭,不管怎样,都是由极度的欢喜引起的。不知不觉中,我们的衣袍竟被眼泪浸湿了。

在无比美好的想象之中,有人轻轻摇了摇我的肩膀。我方才回过神来,原来是妻子。妻子看出了我的心思,问道:“那我们走怎样的路线还乡呢?”我拉住妻子的手,微微一笑:“我们从巴峡到巫峡,体会人迹罕至的峡谷的魅力;我们在从襄阳到洛阳,体会热闹都市的繁华,然后就在洛阳的码头乘船回到家乡。”

夜已经很深了,妻子已经入睡。我独自坐在庭院里,仰头望着那轮金黄的圆月,顿诗性大发,扯下一片衣襟,咬破手指写道: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课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公开课的教案设计通用篇六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

诗歌开头第一句,表明自己即将离开人世,但他并不感到恐惧和痛苦。“元知”,即本来就知道,“万事空”的意思是:当人死去后,世上的万事万物对他来说都变得毫不相干,因而用不着牵挂了。这话看来平常,但在全诗中非常重要,他不但表现了诗人豁达的生死观,同时为下面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也就是说,陆游能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唯独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怀之心至死不渝。“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意思是:我只有一种无法排遣的悲痛,就是没能亲眼看到支离破碎的祖国重新统一。这一句是向儿子们交代他毕生的心事,下一句写对儿子们的嘱托和深切盼望。“王师”指宋朝的军队。“北定”指渡江北伐,平定金兵的进攻。“中原”泛指被金人占领的失地。寥寥数字,既包含诗人热切的盼望,坚定的信念,也寄托着把他呼号一生“北定中原”的心愿和末了的事业要下一代来继承,希望孩儿们努力奋斗,实现遗志,不要忘记你们父亲还在九泉之下等候着北定中原的胜利消息。全诗字句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义兵做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彻底平息。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胜利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脸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诗歌以“剑外忽传收蓟北”为发端,直接叙写喜讯。蓟北乃是安史叛军的老巢,收复蓟北,标志安史叛军的崩溃,破碎的山河重新统一。这对于多年漂泊“剑南”急于结束流落返回故乡的诗人来说,确是天大的喜讯,诗人通过写他的泪如泉涌、洒满衣襟的样子反映他那种悲喜交集的心情。诗的第二联,诗人的那种惊喜之情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带着欣喜的热泪,回看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他们昔日的愁云早已驱散,正沉浸在欢乐之中,亲人的喜悦是对诗人最大的安慰,他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随手胡乱地收拾诗书,再也无心伏案读书。这对于一位原是读书破万卷的人来说,是一种极为反常的举动,这种反常的描写,恰当地把诗人大喜欲狂的心态逼真地表现出来。“喜欲狂”既是上面初闻惊喜的结果,又是下面由惊喜而引发展望的原因。因“喜欲狂”故而纵酒放歌,遂生青春作伴、乘舟返乡的还想,于是诗篇便有了第三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诗人把内心的狂喜之情,作了进一步的渲染与升华。尾联是想象中的具体还乡路线,“巴峡”是出发之地,“巫峡”是必经之处,“襄阳”和“洛阳”是诗人的原籍和故乡。这一句准确地表现了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教学建议。

1、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陆游、杜甫的资料,了解他们生活年代的情况,他们写的其他爱国诗篇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

2、教学《示儿》,教师可从陆游临终遗愿导入课题,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体会这位爱国诗人遗嘱的感人之深。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先让学生说说课前收集的资料,了解安史之乱带来的战乱之苦。在这个基础上来读课文,对杜甫的“喜欲狂”可能会有更深切的体会。

3、教学这两首诗,还是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可让学生参看注释并联系上下文先大体了解诗歌的意思,然后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讲讲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例如《示儿》,可让学生先说说,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诗句、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从“悲”字学生可能体会到诗人临终不见九州同的悲伤;从后一句中可能体会到诗人对收复失地寄予的无限希望。再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让学生说一说,杜甫高兴的原因是什么,从哪些诗句和词语中看出杜甫的高兴。

4、这两首诗明白如话,却感情饱满深厚,都洋溢着诗人的爱国情感,这一点要引导学生体会到。陆游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真挚的爱国情感啊!杜甫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之所以那样激动、欢喜,不仅仅是自己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教学时,可在学完两首诗后,引导学生讨论“思考・练习”第三题,让他们体会悲之切和喜之狂表达了相同的爱国之情。可让学生补充朗读几首两位诗人的其他爱国诗篇,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杜甫的《归雁》和《月夜》,进一步体会他们的爱国情思。

词语注释。

示儿:告诉自己的儿子。示,告知。

元知:本来就知道。“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

万事空:意思是什么都不存在。

但:只。同:统一。

九州:中国的代称。古代把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定:平定,收复。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宗。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无忘:不要忘记。“无”通“勿”,不要。

乃翁: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翁,父亲。

剑外:剑门关以外,指诗人当时所在的四川。

蓟北:指现在的河北省北部。

初闻:刚刚听到。闻,听说。

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涕泪:指因喜极而泪下。

却看:再看。

妻子:指夫人和孩子。

漫卷:胡乱卷起。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这里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即:就。

词语积累。

一、近义词。

初闻――忽闻无忘――勿忘放歌――高歌。

却看――再看即―就。

二、反义词。

无忘――忘掉不见――只见悲――喜无――有。

三、多音、多义字。

难句解析。

1、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这两句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死了什么都没有了,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两句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家祭时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3、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这两句的意思是那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间在剑外传扬,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4、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这两句的意思是再看看老伴和。

课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公开课的教案设计通用篇七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重大事件,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作侍圣。这首诗写的是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诗人听到这广消息后写了这首诗。

(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歌讲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是我们要学习了解的。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纠正字音,教师重点强调以下字音:涕:读t,不读d,还:读hun,不读hi。)。

2、提出读不懂的语句。

三、理解诗句。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剑外”,剑门关以外,指四川。“蓟北”,河北北部,安、史叛军的巢穴。“初闻”,刚刚听到。“涕泪”,指因特别高兴而流泪。这句诗讲了什么?(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从剑外传来,刚刚听到这个消息,涕泪就流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慢卷诗书喜欲狂。”“却看”,再看。“漫卷”,胡乱卷起。唐代一般没有装订成册的书籍“文字大都写在纸卷上,所以收拾书籍,就要卷起。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胡乱地粑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放歌”,放声歌唱;‘纵酒”纵情饮酒;“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这句话讲了什么?(白天放声歌唱,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即”,就。这句诗讲了什么?(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峰。顺流而下把襄阳一过;便一直奔向了洛阳。)。

四,了解内容。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多年战乱,祖国重归统一的欢快心情)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喜讯后的感情的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3、这首诗同《示儿》一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都表达了深厚的爱国之情。)。

五、朗读课文(要求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学习生字。

“洛”,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左边是三点水旁。

七、同桌互相背诵课文。

八、布置作业。

预习“基础训练1”。

板书:

涕泪满衣裳。

漫卷喜欲狂。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课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公开课的教案设计通用篇八

1.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理解诗句。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背诵这两首诗。

二、教学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心情格外欢快的原因。

2.理解诗句。

三、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古诗《示儿》。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宋代大诗人陆游一生创作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他在临终前作了一首诗《示儿》。示:把事情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个交代,相当于遗嘱。陆游在临死之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示儿)。

二、预习课文,提出预习要求。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三。指导学习《示儿》。

1.指名读课文。(重点提示:祭,读j)。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什么意思?

(学生讲错的地方互相订正,教师相机指导)。

(“元”,同“原”,“元知”,本来就知道;“但”,只是的意思;“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九州”,指全国,“同”,统一,这句诗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看不到中国统一的悲伤之情。、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是什么意思?(学生讲后,教师加以归纳)。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l(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4.练读课文。(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

5.说说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来回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答出: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毕生的心事和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五、各自背诵课文。

六、指导学习生字。

“乃”的左边是一撇,注意不要写错。

七、默写这首诗。(学生互相检查)。

板书:

元知。

临终所议但悲(生)。

示儿渴望统一九泉所盼北定。

告翁(死)。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重大事件,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作侍圣。这首诗写的是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诗人听到这广消息后写了这首诗。

(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歌讲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是我们要学习了解的。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纠正字音,教师重点强调以下字音:涕:读t,不读d,还:读hun,不读hi。)。

2、提出读不懂的语句。

三、理解诗句。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剑外”,剑门关以外,指四川。“蓟北”,河北北部,安、史叛军的巢穴。“初闻”,刚刚听到。“涕泪”,指因特别高兴而流泪。这句诗讲了什么?(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从剑外传来,刚刚听到这个消息,涕泪就流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慢卷诗书喜欲狂。”“却看”,再看。“漫卷”,胡乱卷起。唐代一般没有装订成册的书籍“文字大都写在纸卷上,所以收拾书籍,就要卷起。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胡乱地粑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放歌”,放声歌唱;‘纵酒”纵情饮酒;“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这句话讲了什么?(白天放声歌唱,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即”,就。这句诗讲了什么?(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峰。顺流而下把襄阳一过;便一直奔向了洛阳。)。

四,了解内容。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多年战乱,祖国重归统一的欢快心情)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喜讯后的感情的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3、这首诗同《示儿》一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都表达了深厚的爱国之情。)。

五、朗读课文(要求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学习生字。

“洛”,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左边是三点水旁。

七、同桌互相背诵课文。

八、布置作业。

预习“基础训练1”。

板书:

涕泪满衣裳。

漫卷喜欲狂。

即从……。

便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