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刑法事实认识错误研究论文汇总 刑法专题研究论文(八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6 17:08:57 页码:7
刑法事实认识错误研究论文汇总 刑法专题研究论文(八篇)
2022-12-26 17:08:57    小编:ZTFB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刑法事实认识错误研究论文汇总一

二、当前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法制宣传教育资源分散,尚未形成统一有效的协作机制。青少年开展法制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当前,关工委、团委、妇联、教育、综治、公安、司法等部门都有青少年法制教育和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任务,由于协作机制不健全,往往各行其是,不能形成宣传合力,影响教育效果。

2、法制宣传教育内容偏颇,不能结合青少年思想实际。国家对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其法律意识、培植其法制观念。而现在有些部门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过于片面追求减少和预防青少年犯罪,常常开展以刑法为主要内容的法制教育活动。尽管让孩子们了解法律的权威性,尤其是刑罚的震慑力和惩罚性,让青少年在犯罪面前畏而怯步,但坚守法律底线却不是单纯地依靠“畏惧”就可以取得的,它更加需要的是对法律的信仰,是对法律的尊重和信赖。而这一切必须源于法律意识的提高和法治理念的培养。

3、法制宣传教育形式单一,影响法制宣传教育效果。在普法形式上,现在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大多还局限于讲法制课这种单一的普法形式,且没有考虑到青少年的年龄差别、性格特征、接受能力等,法制宣传教育形式亟待创新。

4、法制宣传教育不平衡,尚存在薄弱环节。如部分中小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对法制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往往使学校法制宣传教育流于形式;以学校为主体的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开展得比较好,而对社会闲散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薄弱等,亟待进一步加强。

三、贯彻“五五”普法规划,把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引向深入

“五五”普法规划对青少年普法工作提出新要求,围绕新形势下青少年的新情况、新特点,必须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将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引向深入。

——加强“五五”期间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要突出青少年法制观念的培养,强化工作的针对性。法制教育要立足长远,要以培养青少年的法治理念,提高青少年法律意识为指导思想来进行

法制教育,要通过各种普法教育活动,使法律深入到青少年的内心,融入他们的生命。要根据青少年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教育。对中小学生要进行法律启蒙教育和法律常识教育,培养环境保护意识、交通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分辨是非能力,养成守法习惯。对大中专学生要进行法律基础理论教育,认真落实中宣部和教育部有关“两课”设置中法律课的规定,进一步提高法律基础理论课的教学质量,促使大中专学生牢固树立崇尚法治、遵守法律的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基本具备现代社会必需的法律素质。

——加强“五五”期间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要建立和完善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网络,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大教育格局。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工作要在普法机构、教育主管部门主抓的基础上,发动更多部门广泛参与,调动社会上的一切力量,多角度、多层面地宣传法律知识;发挥各种青少年法制教育阵地的作用,增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引导性、互动性、趣味性;依靠社区阵地,实现教育延伸;发挥媒体作用,充分扩大法制教育的范围;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依法行使职权,发挥榜样效应。通过强化社会力量的协作,拓宽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渠道,为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确保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有序进行。

——加强“五五”期间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要以深入开展“法律进学校”活动为载体,进一步推进青少年法律素质的提高。要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坚持品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并重,将法制教育列入课程,落实法制教育教材、课时和师资。坚持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积极开辟第二课堂,组织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学法用法实践活动。开展法制教育师资培训,完善和落实兼职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制度。组织和引导学校开展“依法治校示范单位”创建活动。

关于刑法事实认识错误研究论文汇总二

20xx年11月27日,沈阳某银行委托沈阳银信信用卡代理服务有限公司到齐涛家所在地,沈北新区蒲河镇发送紧急通知即催账单。

账单内容是:“齐涛:您所持有的银行信用卡,截至20xx年10月透支欠款已经超过3个月,且数额较大,经多次提醒、催收,您均以各种理由进行推脱,仍未还款,依据我国刑法第196条之规定,您的行为已涉嫌信用卡诈骗。如您在20xx年11月29日之前仍不能一次性还清全部欠款,我单位将把您的立案材料移交至沈阳市公安局经济犯罪侦查部门立案处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齐涛否认其在该银行办理过信用卡,但催账单在齐涛的家人、朋友及周围群众中引起不良反响。

20xx年6月,齐涛经过查询个人信用报告,发现信用卡透支的齐涛另有其人,此齐涛并非彼齐涛。齐涛到法院起诉,要求该银行为自己消除不良信用记录,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5000元。

沈阳市沈北新区法院认为,被告在催收账款过程中,未尽到足够的注意义务,依据真伪未辨的欠款信息,到原告家庭住地发送以透支涉嫌诈骗追究刑事责任为内容的催收通知,在一定范围导致原告的社会评价降低,存在主观过错,构成侵害齐涛的名誉权,判决银行公开道歉,并赔偿原告精神损害抚慰金5000元。

点评

典型的张冠李戴啊!天下的齐涛多了去了,银行再马虎,也要核查清楚啊!

银行怎能如此不负责任,给一个与此毫无关联的此齐涛发出欠款并且有涉嫌信用卡诈骗将要把立案材料移交公安机关侦查处理的催账单呢?须知,这样的催账单,涉及到被催账的人的信用、名誉以及人格尊严,造成名誉权损害是必然的后果。

根据民法的规则,银行负有善良管理人的注意义务,应当以谨慎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不能如此不负责任。违反注意义务就有过失,银行对于自己过失造成的后果,当然应承担侵权责任。

点评本案,还有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认定一个行为是不是构成侵权,基本的归责原则是过错责任原则。在一般情况下,有过错就有责任,无过错就没有责任,除非法律规定的是无过失责任适用的范围。

什么是过错呢?过错就是故意和过失。故意,是行为人追求或者放任行为的后果;而过失,在民法上的要求,就是应当注意而没有注意。当一个主体负有注意义务,由于疏忽或者懈怠而没有尽到这个注意义务,就存在过失。

在本案中,被告银行对自己的客户负有注意义务,对他人也负有注意义务,却未经核实,就对没有信用卡透支的此齐涛,认定为彼齐涛,对其发出错误的催账单,造成了损害后果。有过失,有损害,被告当然就有侵权责任。

镇江 妻子侵占植物人丈夫的赔偿款

关于刑法事实认识错误研究论文汇总三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演讲的题目是:知法,懂法,做名守法,敬法的文明中学生。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论做什么事都要有个规矩,否则就什么也做不成,而法律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遵守的行为准则。党的xx大重申了社会主义法制社会,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的基本要求。作为祖国未来的我们,要多学习一些法律知识。知法,懂法,培养法律意识;在学习生活中,要懂得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约束自己的行为。

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现象呈上升趋势。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以上。青少年违法犯罪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不强,加之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打架斗殴,盗窃,抢劫等案件时有发生,说脏话,抄袭作业,顶撞老师,欺负同学等校园违纪现象屡见不鲜。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有的同学认为违反校纪校规大不了被老师批评,孰不知习惯成自然,现在违纪以后就有可能违法。一味的宽恕自己的不良行为,等待我们的将是法律的制裁。 那么,如何进一步提高我们中学生的法制意识,做名知法,懂法,守法,敬法的文明中学生呢?

首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对中学生思想道德和日常行为的基本要求,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自觉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助于增强道德观念,法制观念,懂得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提高分辨是非,区分善恶的能力和道德选择与行为评价能力,增强守法,守规,守纪意识。

其次,我们还要自觉遵守和学生有关的一些规定,如:营业性舞厅,网吧禁止未成年人进入,不健康书籍,录像自觉不等等。

最后,要不断学法,增强法制观念,通过电视,报刊,课堂等途径,广泛涉猎各种法律。通过《宪法》的学习,促进权利意识的形成;通过《刑法》的学习,促进守法观念的形成;通过《民法》的学习,促进平等和诚实信用观念的形成。

法律是我们立身社会的武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青少年要自觉尊法守纪,健康成长,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于刑法事实认识错误研究论文汇总四

来到人民大学学习法律专业已有近半年时间,这段时间里我学习了一些法律的主干课程:民法、刑法、宪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法理学和行政法。可能在人们的普遍思想中,刑事诉讼法在法学学科中并不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学科,但在各个法学学科之中,我对刑事诉讼法尤为偏爱。

以前未接触法律专业时,我也曾自学过“法律硕士”考试的专业课,对刑法、民法等实体法也有所了解,但是对诉讼法这种程序法还是一无所知的。跟大多数未学过法律的人一样,我凭主观想象,只是觉得这只是一些规定了司法部门在司法过程中程序问题的法律。并不觉得有多么重要,这也与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轻程序、重实体”的观念有关。

以前观看西方影视作品时,看到过很多讲述刑事案件中由于没有在程序上有效的犯罪证据而无法给犯罪分子定罪的影片,正是由于程序上的原因无法定罪而放纵了真正的犯罪分子。觉得西方的司法制度也并不是那么合理和完善。也在影视作品中看到过很多英美法系国家刑事案件的审理场面,律师们在法庭上慷慨激昂,针锋相对。我想这也是很多从未学过法律的人对律师这个职业的第一印象。另外,我还对我国的公安机关在办案过程中的刑讯逼供问题早有耳闻。只是不曾把这种事情与刑事诉讼法联系到一起。

但是学了刑事诉讼法之后,一切观念都改变了。我了解到了我国司法制度下的严重轻视程序的现状,尤其是公安机关在侦查阶段的严重违反程序法的现状;了解到了由于体制原因,我国刑事案件审判中司法中立的严重缺失,刑事诉讼中控辩双方的严重不平等,刑事案件辩护律师的阅卷难、取证难、会见难以及职业风险等问题;了解到了宪法对人权的保护由于刑事诉讼法的不完善以及难以贯彻实施导致了我国在刑事案件中犯罪嫌疑人权保护的严重缺失;了解到了我国刑事司法中大量不合理制度与现状;了解到了zjw的“双规”也是违反刑事诉讼法的;了解到了国家公权力的滥用将会对公民的私权利造成多么大的威胁。还有很多,以前曾认为合理合情的很多司法活动竟然是那么的荒唐、落后、可笑。

学习了刑事诉讼法之后,了解到了佘祥林案件、杜培武案件的始因,能够使自己以一种程序正义、司法公正的角度来看待社会上依次出现的如“yangjia案”等重大刑事案件。也曾去读过晦涩文字翻译而来的光辉巨著《论犯罪与刑罚》,感叹于西方社会自文艺复兴以来对人权保护的觉醒。更是懂得了由于我国社会发展现状导致的司法规定与司法实践的严重脱离,大量潜规则的存在,司法独立的缺失,将会使程序正义之路更加任重而道远。

刑事诉讼法是一部限权法,又是一部人权法。刑事诉讼法之所以被称为小宪法、应用宪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大宪章。不仅仅是因为它能保护犯罪嫌疑人的人权不受侵害,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更在于它实质上保护的是普通公民的权力不受国家公权力的不法侵害。清末修律大臣沈家本在奏折中说道,“查诸律中,刑事诉讼律尤为切要。西人有言:刑律不善不足以害良民,刑事诉讼律不备,即良民亦罹其害”。正是程序决定了法治与恣意的人治之间的基本区别。所以也可以说,程序公正是法治社会的根基,刑事诉讼法的完善与贯彻实施是我国法治化进程中的急先锋,是无比重要的一环。倘若犯罪嫌疑人的人身权利都不能得到有效合理的保护,那普通公民人身权利的保护更是可想而知。曾有教授调侃我国刑事诉讼的现状:“在中国,去大街上随便抓一个人,经七天七夜的“突审”之后都可以找到“证据”判他五年以上。”也曾有流传甚广的美国、香港、大陆三地警方抓兔子的笑话。看过之后,不应一笑而过,更需要大家尤其是法律人的深思。

刑事诉讼法是引发我去思考最多的一门课程,结合民事诉讼法以及被称为挂在墙上看的“宪法”课程的学习之后,也曾去深入的思考如何在我国去真正实现司法独立、程序公正。我思考了以下几点:中国没有经过西方文艺复兴时的思想启蒙,人民对自身权利的保护尚没有十分觉醒的认识;读过费孝通的《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之后也明白了我国的文化、思想传统并不允许完全照搬西方的法律制度;我d的一d专政、坚持d的领导,也直接导致在我国无法实质的进行三权分立的改革,缺少权力之间的制衡就绝对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司法独立;中国的人口众多、经济水平与生产力发展程度也决定了我们无法按照西方国家那样进行严格遵守程序但经济成本巨大的司法活动。人民权利思想的觉醒,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思想传统,举步维艰的政治体制改革,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等等等等,这一切都阻碍着作为社会改革进程中一部分的司法改革的进行。司法改革绝不可能脱离我国社会进步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整体进程,也就是说,仅仅从法律的角度去推进司法独立与程序公正的实现是软弱无力的。纵观我国的种种改革,大部分都还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层面上。而且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财富的增加、社会等级分化的严重,各利益集团的博弈将会日益突出,既得利益者总要千方百计阻挠不利于其的任何改革。与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一样,我们的司法制度改革也是步履沉重,任重道远。

未学习法律之前曾去听过法学家江平教授的讲座,主题是“民法与市场经济”,记得他提到我国法治化的进程时讲过:“我们是走三步退两步,走两步再退一步。但是慢慢的,还是在进步的”。前面我胡思乱想,逻辑混乱的写了一些自己的感想,但只想说绝不会丧失对我国司法独立以及实现程序公正的希望。《论犯罪与刑罚》一书的扉页上,作者贝卡里亚引用了培根的这样一段话:“对于一切事物,尤其是最艰难的事物,人们不应该期望播种与收获同时进行,为了使他们更加成熟,必须由一个培育的过程”。最后我引用这段话结尾,祝福我国程序正义之路能越走越好!如果有可能,我愿意去攻读刑事诉讼法专业的研究生,更深入的学习这门学科。

关于刑法事实认识错误研究论文汇总五

同志们: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这不仅回答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而且回答了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的问题。在此主题中,不忘初心又是具有统领功能的灵魂主线。“不忘初心,方知使命”,方能担当,严守纪律,方得始终。因此,要全面而深入地学习和理解十九大精神,就必须以不忘初心为楔入点。我们要认真学习,抓好贯彻落实。

领导干部要自觉担负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一是要把主体责任稳稳扛在肩上。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与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相比,范围更宽、标准更高、要求更严。《党章》明确规定:“各级党委要整体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各级党委要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并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各领导干部要担负起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尤其是分管领导必须在思想认识上更深一层,要求标准上更严一点,执行力度上更加一码,将履行主体责任当作分内之事、必担之责,做到重点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切实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彻到党的建设各方面。二是要把压力层层延伸传导下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纪委全会上指出,要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我们部分班子成员对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特别是主体责任认识不够清晰、“两个责任”压力传导存在逐级递减等问题。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以更加有力有效的措施,把压力层层传导下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首先,明晰化的责任是前提。担责必先明责,大家要从本部门实际出发,把各自责任压紧压实,使每个责任主体都清楚地知道责任所系、任务所在,形成人人有责、人人担责的责任体系。第二,全方位的监督是保障。任何一项制度的执行,都应该置于有效的监督检查之下。农业银行大力推进纪检监察机构改革,设立纪委办公室,着力让监督渗透到各个角落,做到全方位,无死角;另一方面作为党员领导干部也要正确对待监督,把上级的监督看作是对自己的爱护,把同级监督看作是对自己的帮助,把下级监督看作是对自己的信任,增强祛病强身的“免疫力”,保持“自身”健康。第三,强有力的追责是关键。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如果不注重责任追究,再好的制度也会成为“稻草人”。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真正担当好、落实好自身责任,以严肃的追责问责确保将管党治党压力传导到“神经末梢”。三是要把“四种形态”真正运用起来。“四种形态”面对的是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根本目标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切合了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为实现“三不腐”目标指明了着力的重点。只有全面落实“四种形态”,在加大惩治力度的同时,加强抓早抓小等方面工作,才能在不断减少腐败存量的同时有效遏制腐败增量,实现从“不敢”向“不能”“不想”的延伸,达到对消极腐败现象“釜底抽薪”的效果。

《准则》和《条例》被分别划定了党员和领导干部的道德高线和纪律底线,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进行全面从严治党的新举措,被称为“最严党纪”。这个“最严党纪”体现党的什么特色。

(一)、《准则》和《条例》体现从新治党。从新治党这个新体现在哪里,实际上这个新体现在面对新问题制定新条例这个方面。它面对的问题是什么,就是我们这个《准则》和《条例》面对什么样新问题,面对治党什么样新形势,又提出或者制定了什么样的新条例。这些东西需要我们从一个周期来看,什么周期呢,就是需要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屡一屡,把今天讲的这个“新”字放在十八大以来治党的历程里面,就可以看出它确实比较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全面从严治党有哪些举措。实际上从十八大以来到现在,党中央进行了一系列治党、管党的新举措,有很多。而且这些举措之间都有非常严密的逻辑联系,可以说这些举措是党中央治党、管党的一系列的组合拳。这个组合拳的第一招就是以作风开刀,拿作风开刀,制定了《中央八项规定》。就简单八条,但是从现在的执行情况来看,执行的非常好。它管住了文风,管住了会风,管住了作风。中央八项规定制定不久,紧接着又开始以活动推高。这个活动就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又分为三个步骤,最后一个步骤是建章立制。把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的成果,一系列的举措用制度和规章的形式给固定下来,这是我们治党一个非常重要的办法。

(二)、《准则》和《条例》体现从严治党。从严体现在什么方面呢?此次修订落实了从严治党、党要管党的要求,强化违纪查处,为党纪“加码”。实际上可以看到,虽然在准则里面把八个禁止、52个不准移走了,把原来条例里面涉及法律处理比较严格的规定,甚至刑法规定的都拿走了,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的准则和条例它的威慑力,它的法律威力下降了呢。实际上不是。实际上是更严了,首先准则把这些把八个禁止、52个不准剔,坚持以正面引导为主,当然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党员的八条,还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八条,实际上都是比较高的标准。也就是说把原来负面的东西拿走以后,正面的东西立的更高了,就是正面的东西高的更高。我们看底线的东西,从条例来讲把法律拿走之后,实际上法律是作为整个党规党纪的兜底规则。把法律拿走以后,实际说相对而言就抬高了党规、党纪的底线。就意味着在道德高线和纪律底线这样一个区间,原来是拉的很宽泛,现在因为法律撤走了,纪律的底线抬高了,道德标准要求高,要求高并不是升高,而且压的更低了,所以使这个区间不像原来那么大,变得更加的紧凑,更加的科学合理。实际上就是更加的严格了。在法律之前为党员划定纪律底线,从小错抓起,不让党纪严于国法沦为空话。旧条例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什么都管,我们刚才看到,因为它什么都管体现在什么,纪法不分,什么都可以管,法律问题也可以管。但是从执行的效果来看,很多问题没有管住,很多问题没有管好,很多问题没有管充分。新条例对党员干部禁止行为的事实范围进行了调整,就是刚才讲的区间就是范围的调整。内容更加细化,原来粗的东西拿走了,该归党纪的归党纪,该归法律的归法律。原来我们虽然看到比较大的规模,但是这里有非常多的法律东西,它篇章虽然很大,但是因为涉及的内容比较杂,没有办法细化。但是现在虽然篇章减少了,但是它全部都变成法纪的内容,党纪的内容,这样可以把相应的篇幅来细化一下,规定的更加细致一点。而且还变得可操作,原则性规定很难操作,细化的东西一下变得很好操作。这样不仅告诫党员干部哪类行为不能做,同时提出清晰的处罚依据,违纪行为不再有空可钻。原来我们虽然看很绵密的纪法不分,一锅煮,虽然说很绵密,但是实际上面临执法主体相互之间沟通的问题,甚至有些为纪律处理的问题推给法律,归法律的问题推给了纪律,实际上把执行的问题空心化了,悬浮化了。所以这样一来,就把我们最严党纪,新修订的条例和准则就把最严的党纪体现出来了,内容虽然细化,虽然少,但是它细,更精。这个精和细换成一个字就是严。

(三)、《准则》和《条例》体现从全治党。这个全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第一个就是我们看条例和准则实际上体现出德法兼治的格局,从治理的角度来看,既有德治成分在里面,也有法治层的成分在里面。有这样一个手段的全面,我们讲德治和法治,鸟之双翼,车之两轮,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这个角度看,这两个党内法规,一个条例一个准则实际就体现德治和法治双管齐下,手段全面的治党方式,也是一个治党的特色。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以德治党的“德”,就是党的理想信念宗旨、优良传统作风,其内核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一脉相承。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道德建设,以高标准要求党员,并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实际行动影响社会是正常的。所以这是我们可以看到,手段很全面,从全。第二个主体覆盖很全。在本节课开始就讲,特别是体现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把主体分层了,不像原来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只指一个少数群体,现在针对全党,但是针对全党也分层,包括普通党员,包括党员领导干部,实际上把这两个主体,把关键的少数和关键少数之外的大多数都给覆盖了。也就是说针对的对象是全面的。这是我们讲的第二个全面。第三个全面就是六大类处分全覆盖。原来是十大类,变成现在六大类,是不是覆盖面减少了呢。不是,恰恰是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了,而且是覆盖面进一步深厚化了。这六大类包括违反政治纪律、违反廉洁纪律、违反工作纪律、违反生活纪律、违反群众纪律和违反组织纪律,把治党管党过程中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的领域基本上全部覆盖了,从政治、组织、廉洁、群众、工作、生活等等方面全部覆盖了。这是我们讲的六类处分选覆盖,体现从全治党的重要思路。

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四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进一步抓紧抓实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一要旗帜鲜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坚决、不折不扣、落实落细党中央决策部署。二要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群众减负。三要厉行节约,带头过“紧日子”。紧盯重大工程、重点领域、关键岗位,加强纪律、资金等领域监管。加大对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惩治力度,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四要坚决整治不作为不落实问题。完善激励问责机制,在担当作为上见真章。要尽快拿出应对当前错综复杂形势、能有力推动项目进展和让群众受益的硬招实招,踏实苦干,积极有为,全面完成今年全行经营发展主要目标任务。五要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党组要强化政治担当,层层压实责任,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领导干部要知行合一、严格自律,在重大原则问题和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带头贯彻民主集中制,坚决抵制各种歪风邪气。

今天这节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关于刑法事实认识错误研究论文汇总六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演讲的题目是:知法,懂法,做名守法,敬法的文明中学生。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论做什么事都要有个规矩,否则就什么也做不成,而法律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遵守的行为准则。党的xx大重申了社会主义法制社会,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的基本要求。作为祖国未来的我们,要多学习一些法律知识。知法,懂法,培养法律意识;在学习生活中,要懂得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约束自己的行为。

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现象呈上升趋势。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以上。青少年违法犯罪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不强,加之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打架斗殴,盗窃,抢劫等案件时有发生,说脏话,抄袭作业,顶撞老师,欺负同学等校园违纪现象屡见不鲜。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有的同学认为违反校纪校规大不了被老师批评,孰不知习惯成自然,现在违纪以后就有可能违法。一味的宽恕自己的不良行为,等待我们的将是法律的制裁。 那么,如何进一步提高我们中学生的法制意识,做名知法,懂法,守法,敬法的文明中学生呢?

首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对中学生思想道德和日常行为的基本要求,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自觉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助于增强道德观念,法制观念,懂得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提高分辨是非,区分善恶的能力和道德选择与行为评价能力,增强守法,守规,守纪意识。

其次,我们还要自觉遵守和学生有关的一些规定,如:营业性舞厅,网吧禁止未成年人进入,不健康书籍,录像自觉不等等。

最后,要不断学法,增强法制观念,通过电视,报刊,课堂等途径,广泛涉猎各种法律。通过《宪法》的学习,促进权利意识的形成;通过《刑法》的学习,促进守法观念的形成;通过《民法》的学习,促进平等和诚实信用观念的形成。

法律是我们立身社会的武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青少年要自觉尊法守纪,健康成长,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于刑法事实认识错误研究论文汇总七

经过对刑法分则近两个月的学习,我了解到、体会到更多刑法的乐趣,揣摩到更多属于刑法的真谛。上学期通过学习刑法总则,开始接触到什么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知道那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设置的对抗犯罪分子的法律,分清了违法与犯罪的根本性区别等。犯罪是指违反刑事法律并且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对犯罪的定义体现了罪刑法定的思想,犯什么法、量什么刑,都要依据法律——刑法的规定。刑事责任,基于我的简单理解就是犯罪人应负担的法律责任,负责任就有承担惩罚的义务。刑罚是刑法规定的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人适用的限制或剥夺其某种利益的强制性制裁方法。我是这样理解的:犯罪是特定的行为——是对社会的一种严重的侵害;刑罚是制裁的方法——是国家对犯罪分子的严厉惩罚。刑罚也是恶,直观的看是“以恶制恶”。所以“制恶”是不得已的,是为了国家、社会的安定,是为了保护大众的平等的权益不受侵害,所以我们强调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因为刑罚是“以恶制恶”,于是我们又强调刑罚人道主义,刑罚个别化等等。

读着这一步步从中间向四面八方延伸的法言法语,当时即对刑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这学期的刑法分则学习,让我更清楚的意识到,刑法真正的魅力所在并非那些真实的却曲折离奇的案件,也不是电视剧上那虚构的狗血剧情,而在于刑法在各大部门法之中,唯一一个与犯罪有关,且关系无比密切的法律。同时,犯罪,作为一个与暴露人性丑恶有关的行为动词,集心理、伦理、医学以及科技等于一身。更准确的界定如下,我国刑法第13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这一犯罪概念是对各种犯罪现象的理论概括,它不仅揭示了犯罪的法律特征,而且阐明了犯罪的社会政治内容,从而为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提供了原则标准。

刑法学总论是对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一般原理,原则较为抽象的概括,研究刑法的一般性、共性问题,而刑法各论是在总论的指导下,根据一定的标准和规则,对所规定的各类犯罪及其所包含的各种具体犯罪,按照一定次序排列而成的体系,即先分类后分种,使其脉络清晰。通过学习,我了解到,目前我国刑法分则对各种犯罪采用的是简明的分类方法,将犯罪共分为10大类,依次是(因为同类客体的重要性程度的不同,从重到轻排列的有次序关系的,而不是分别是的平等关系):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危害国防利益罪;贪x贿赂罪;渎职罪;军人违反职责罪。采用这样的分类方法是从犯罪的同类客体出发。而对各类犯罪以及各种具体犯罪的排列标准主要是以各类各种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规定的,但存在相对性,有时还得做具体分析。

刑法分则具体条文一般由罪状和法定刑两部分组成,由于罪状与罪名密切相关,因此对罪状,罪名及法定刑的研究,是刑法各论的重要内容。而对刑法具体条文的学习理解自认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到家的,例如刑法第20条第3款规定,对正在行凶、杀人、抢劫、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负刑事责任。其中的“行凶”的概念是比较模糊的,其含义十分宽泛而难以确定。一般而言,打架斗殴是行凶,伤害他人是行凶,杀人行为也是行凶;赤手空拳殴打他人是行凶,使用器械、枪伤害他人也是行凶。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必要对“行凶”的概念进行分析,阐明其真实的含义。理解法律条文的规定,行凶是和杀人、抢劫、奸、绑架等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并列规定的,因此,它们之间应当具有性质和程度的考量。而杀人、抢劫、奸、绑架等犯罪行为是可能导致被害人重伤、死亡的。所以,只有犯罪人实施的行为可能造成防卫人重伤、死亡的时候,才可以认定为“行凶”;而打一巴掌、煽一耳光等轻微的暴力行为则应当被排除在“行凶”的范畴之外。

因此,刑法分则是关于具体犯罪和具体法定刑的规范体系,这些规范明确了对各类、各种具体犯罪定罪量刑的标准。刑法总则是关于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一般原理原则的规范体系,这些规范是认定犯罪,规定刑事责任和适用刑罚所必须遵守的共同规则。总则指导分则,分则是总则所确定的原理原则的具体体现,二者相辅相成。只有把总则和分则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正确地认定犯罪,确定刑事责任和适用刑罚。简而言之,总则给予分则精神上的指导,分则在定罪量刑的时候遇到困难时则回归总则的原则性规定上进行自由心证。

在上学期学习刑法总论时,曾老师讲授了很多刑法基本概念、基本原则以及各方面理论上的指导,为分则学习作出一个先行的铺垫。然而到了这学期上陈老师的课,我方才发现,自己总则上的内容把握得不够准确,知识缺陷很大,此罪与彼罪的界限、犯罪形态、罪刑法定等往往陷入一个混乱的怪圈。例如故意杀人罪,这是我首次有勇气上台“讲课”的一个罪名内容,当我自以为预习分析得很透彻的时候,最终的案例分析时,我还是卡在一个犯罪形态上,究竟是犯罪预备、犯罪中止、犯罪未遂还是犯罪既遂。这暴露的是学习总论时缺乏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及司法实践当中具体个案的判决分析,更重要的是,刑法总论知识体系的极度不完善,需要在学习刑法分则的过程中加以弥补。现在时过半学期,我自认为比较理解何以判断犯罪形态:犯罪预备,是指做实施犯罪前的准备工作。如预备犯罪工具、创造犯罪条件等。犯罪预备相对于其他犯罪形态较容易判断,问题不大。犯罪中止是指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的行为。犯罪未遂,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行为。犯罪既遂,是指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已经齐备了刑法分则对某一具体犯罪所规定的全部构成要件。犯罪未遂与犯罪既遂的实质区别:犯罪有没有得逞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的实质区别:犯罪未得逞是不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如果是以外的原因就是未遂,是自动放弃的话就是中止。后三者比较容易混淆,鉴于各种犯罪行为的行为方式各异,当司法实践出现一些特殊情况是,犯罪形态的不同对罪刑法定起到一个关键性的作用。

刑法分则主要规定具体罪名与罪状,数目繁多,在如何把握刑法分则的问题上,我认为应该从理解以及掌握各个罪名的主要内容和行为方式上出发学习。刑法分则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具体条文来确立各种犯罪行为,条文的内容包括罪状和法定刑。通过罪状设计来描述犯罪行为,确定打击犯罪的范围,是各国刑法的通行作法。罪状的内容主要是对社会现实中具备一定的社会危害性需要由刑罚方法来处置的事实加以记述,这是罪刑法定,在认识论上是定性认识。法定的罪刑设计要落实到具体的案件中,需要司法定量,具备可操作性。从立法和司法两个方面来考虑,满足可操作性的最佳状态是:立法对每一个问题的规定不仅有定性因素,更为关键的是有定量因素。只有在定量的意义上才可以说能够将可操作性落实,仅仅停留在定性阶段而不考虑定量因素,不符合“实事求是”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面对具体个案,处理具体案件时,对刑法的适用解释只能是具体的,根本原因是案件之间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正如我们高考英语作文经常用的一句话:everycoinhastwosides。每一枚硬币都有两面,更何况是一个案件,又何止两面呢。世界上没有任何两件事物是完全相同的。每个案件在其所具有的特殊之处都是独一无二的。一个案件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当事方,他们永远不可能重复在他们之间引起纠纷的那种行为。我们可以用足以涵盖不同时空下不同当事人之间的不同纠纷的一般术语,去描述一个案件中的诸般事项。我们也可以用仅仅能够包含在一时一地的这些当事人之间发生的纠纷的特定的法言法语,对他们加以描述。无论我们怎样描述案件,每一个案件都只发生一次。例如杀人罪是定性描述,具体的杀人行为分别有故意杀人和过失杀人,基于故意和过失的程度所反应出的行为人主观恶性程度在各个案件中均有差异。

至于刑法上所说的行为方式,我们在学习的时候经常会进入这样的一个思维误区,法条说什么即是什么,抠字眼,只在于字面上的分析以及在语句上的剖析,而忽视了其中的内涵以及各个不同的行为方式所导致的不同的行为结果以及判决结果。经过学习,我发现刑法总论和分则是密不可分的,没有总论的指导,单看分则,确实难以作出正确的判决,由此可知,无论是总论还是分则,在学习的时候必须融会贯通,不可厚此薄彼,构建自身完整的刑法知识体系,对分析案件时很有帮助。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把握刑法法条上所提到的各个行为方式呢?当然,语义理解是最基础的一方面,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法条上没有明确写上、规定上的其他行为,那些特殊的行为方式该如何定性的问题。法条不可能涵盖所有有可能的犯罪行为方式,人的创造力是无限大的,可是路走偏了,就成了人的犯罪手段及方式是无限多的。因此,当出现于某些特殊的行为方式时,一是可以依照法条总的规定进行定罪量刑,而不必关注与其他具体行为方式的关系;二是可以依照刑法总论上一些基本的、原则上的规定,再结合相类似的具体罪名,由法官进行自由心证。

刑法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也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正如广州许霆的恶意提款案件,从无期徒刑改判为五年的有期徒刑,然而同一性质同一行为方式的“云南许霆”则从无期徒刑改判为八年的有期徒刑,且是借鉴广州许霆案的先例进行上诉。“云南许霆”表示:“2015年7月的时候,我有一次减刑机会,要减两年零六个月。结果报上去,法院说我不认罪,这个减刑就没有批。”直到广州许霆案引起了一系列涟漪,方才让这个“云南许霆”有了提前步出监狱的机会。为什么不同的法院检察院的判决会有不同的结果,为什么法律规定的上诉在实际操作中那么难实施,甚至对于写了很多遍的申诉材料上交到法院,依然是无人问津,这是司法实践的失误还是司法机关办事效率的低下,不得而知。我记得当初本科专业选了法学的时候,不少人告诫过我,从法学院毕业出来以后,会发现大学四年所学到的跟职业会大相庭径,无论你是作为律师还是检察官。其实个人认为,不是学的东西大相庭径,而是作为一个人心中那份正义以及法律理想已经在社会的大染缸之中被染得失去了本来的颜色,看不清其本来的面目,因此才会造成大相庭径的局面。司法实践当中,理论上的东西相信是相差无几的,由于法院、检察院以及辩护人的不同而容易造成判决结果出现差异,这也是刑事立法的一个不足之处,也是刑事司法的一个缺陷所在。

通过这学期学习刑法分则,我深深体会到,要学好刑法这一门课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需要理论联系实际,过于理想化的思维会导致刑法的学习道路出现偏差,批判性的思维反倒会让自身更好地认清事实,看清法律不只是维护人的权利,而且牵涉到的还有很多很多或正或邪的方方面面。刑法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法律学科,且与其他部门法比起来,刑法是“第二道防线”,没有刑法做后盾、做保证,其他部门法往往难以得到贯彻实施。因此我们不是为了学习刑法而学习刑法,而是为了把法律知识融会贯通,将学到的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去,解决实践中具体的问题而学习刑法。在学习刑法的过程中,不能闭门读书,忽视联系实际,那是高中时候明确高考高分为目标的学习方法,我们应当把理论学习跟我国的司法实践,特别是刑事审判实践结合起来。作为法律专业的学生,还要了解、关注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带着新问题去学习刑法理论,同时也要关注犯罪学、心理学、刑事诉讼法学等方面的相关学科。这样不但为学习刑法提供了动力,而且也能使所学的刑法学知识得以检验、充实和提高,并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关于刑法事实认识错误研究论文汇总八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很高兴有机会在这里和大家交流,相信老师们对各位同学需要注意的事项已经讲得很清楚,而我呢,从法律的角度对各位同学再提几点要求,希望与同学们共勉。

首先就是一定要自觉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这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更是我们同学们在自我防范违法犯罪中的法定义务和责任。作家柳青有这样一句名言: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紧要处却常常只有几步。同学们还没有走上社会,前面的道路还很长,一定要走好每一步,学会分析,学会辩别,学会拒绝,才能学会自我保护,否则一旦触犯法律,法律是无情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会造成一失足成千古恨的遗憾,后悔莫及。最近几年,我县青少年犯罪人数和比重逐年递增,案件性质涉及盗窃、寻衅滋事、故意伤害、抢劫、敲诈勒索等等,而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只有针对违法犯罪的原因进行分析,才能采取有效措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总结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家庭环境不好,家庭教育扭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第一任教师。有的父母脾气暴燥,子女一有问题,开口就骂,动手就打,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子女产生对抗心理,或者造成悲观、自卑心理,失去进取心。还有由于有的家庭父母残缺,有的是去世或者有的是离了婚,缺乏父爱或者母爱,没有健全的家庭教育,失去精神支柱,容易造成情绪低落,从而产生多疑、孤僻等病态心理,形成人格分裂与性格障碍。也有的虽然父母健在,但是因为教育方法不当,或者父母榜样教育不良,自己整日参与赌博等违法活动,思想不健康或者作风不正派,或者行为不检点,这样时间一长,他们的子女经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步染上恶习,导致有样学样,也走上犯罪道路

2、不良的社会影响,引人误入歧途。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思潮并存,有些丑恶现象容易诱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从中学到一些作案方法后不惜以身试法,以致走上犯罪道路。

3、放松自己的思想建设,缺乏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以为这只是空洞无物的理论,辩别能力和自控能力不够,法制观念淡薄,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求上进。不懂得自尊自爱,只追求吃喝玩乐,没有心思学习,甚至发展到逃学弃学,过早地步入社会,在不良因素诱惑下,很快走上歧途。

在新的学期里,大家要多学习一些系统的法律知识,逐步树立较强的法制观念,有效预防违法犯罪,树立守法的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都能正常运行。俗话说篱笆扎得紧,野狗钻不进。法制观念淡薄是导致许多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根本原因。

其次,我在此忠告各位同学在新学期间更要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增强辩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最要提醒的.就是要自尊、自律、自强,不要多管闲事。所谓自尊,就是尊重自己,既不自己看不起自己,也不向别人卑躬屈节,不容许别人歧视和侮辱;所谓自律,就是不随便乱来,自己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所谓自强,就是不甘堕落,奋发向上。我们大家都对犯罪进行自我防范,使自己健康成长,就必须做到尊重自己,严于律已,自强不息。一个人倘若自甘堕落,或者自我毁灭,那么,任凭社会怎样保护,也是爱莫能助,无济于事。另外我这里所说的闲事也不是平常意义的闲事,同学们到社会上多学一点、多看一点根本无可厚非,而且还要鼓励、表扬,我指的只是与自己、与社会没有意义的纯粹是别人个人的事情,不要出于讲江湖义气,不要去染指那些不良行为。对于哪些是不良行为,相信大家应该有所了解。我们看到的一些青少年案件中,有些青年本来是品学兼优的,只是由于没有管束好自己,看到社会上一些闲事,放任自己去参与,抱着一种侥幸心理,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比如说有这样一个案例,也是象你们一样的两个学生,他们是同班同学,因为他们之间曾经发生过矛盾,一天,其中一位同学杨某对与他发生过矛盾的张某同学说:等一下,我们一起回去,张某就以为杨某要打他,于是他就去叫几位所谓讲义气的同学石某、王某等6人,一起商议如何对付杨某,然后尾随杨某,其中一人向对方挑衅,而杨某当时可能因为人少对其未加理彩,但后来却纠集了其余10多个人,又拦在路上向张某这方挑衅,即而呢,双方互相殴打,最后张某这方的一同学头部受到严重打击,被打成重伤,造成了不可收拾的后果。这是一起聚众斗殴案件,(聚众斗殴一般处以3年以下有期徒刑,除非是多次聚众斗殴,或者人数多、规模大、社会影响恶劣的、或者在公共场所、交通要道聚众斗殴,造成社会秩序严重混乱,或者是持械聚众斗殴的,应判处3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但是聚众斗殴造成重伤、死亡者,就应按照刑法规定,以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定罪。故意伤害就要判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这起案件中有三人因在聚众斗殴中故意伤害了他人的身体致人重伤,构成了故意伤害罪,刑法规定对故意伤害他人造成重伤要处以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而这起案件的起因只是同学之间的一点小矛盾,双方如果能退一步,就不致发生这样的结局。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同学们,人生活在社会中,难免相互之间有磕磕碰碰,但只要我们心胸放得开阔一点,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就能避免发生许多,又何必逞一时之强,酿终身大错呢?而案件中因为讲义气出手帮忙的同学,同样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处罚,他们的行为其实就是我刚才所说的多管闲事,没有约束好自己的行为,导致发生如此后果。

所以说我们一定学会面对矛盾时能正确处理各种事情,觉得自己无法解决时,别忘了还有你们身边的老师。

当然我说了上面的不要多管闲事,不是说事不关已就高高挂起,不是碰到与已无关的事情就一味地退缩,如果你们自己或者身边的人碰上坏人坏事,不要一味地忍让,而是要通过正当的法律途径来解决。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增强自己的法律意识。同学们在课堂上肯定也学过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但是可能不太全面,所以在假期里可以通过书本、电视或者网络等途径学习法律常识,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从而懂得什么事是可以做的,什么事是不可以做的,不要被利益所驱动去尝试本来不可以做的事情。

最后还是祝大家学习愉快!谢谢大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