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初中生物10分钟说课稿范文(优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3:39:27 页码:7
初中生物10分钟说课稿范文(优质11篇)
2023-11-11 13:39:27    小编:ZTFB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自己,并借此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需要有明确的主题和结构,同时注重细节和逻辑顺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初中生物10分钟说课稿篇一

(一)教材地位。

本节内容是苏教版八年级第五单元第14章第二节植物的有性生殖,本节是第五单元第14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中的第二节。本章主要是学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使学生懂得生殖和发育是生命的基本特征,各种生物体都要通过生殖和发育来维持种族的延续。因此,本节内容是本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节内容比较多,安排了两个课时,我说课的内容是果实和种子的传播,是第二课时。本节课是从果实和种子的结构出发,探究它们适应传播的结构,是对植物进行有性生殖的进一步阐述。

本节课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首先让学生自己课前收集当地常见的成熟的果实和种子,让学生提前对果实和种子的结构有一定的了解,然后通过解剖、观察等试验方法,探究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结构。最后教师播放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认识不同植物的果实或种子具有不同的传播方式,完成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根据生物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用新的课程理念,倡导探究性学习,以及学生已有的实际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订为如下:知识目标:能举例说明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结构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探究等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认识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结构,认同结构与功能相。

适应的科学规律,感受生命延续的唯美与神奇。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果实和种子适于传播的结构特点,领会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规律。

我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是:植物为了生存,为了物种的延续,形成了各种各样巧妙的结构,果实和种子具有什么样的结构决定了它们的传播方式是什么,才能体会“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规律,理解起来较为抽象难懂。因此,确立为重点。

二、说教法。

果实和种子的传播方式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较少注意果实和种子的传播。因此我在教学中会借助多媒体播放有关植物种子传播的视频资料,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辅以教师的讲解,来突破难点。

本节课主要是以探究实验为主,教师要转变角色,由单纯的传授者转变为设计者、参与者和引导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参与分析,通过质疑、探究、交流和总结来实现教学目标。

三、说学法。

由于果实和种子与人类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多,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初二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好奇、好胜心教强,喜欢动手、动脑和参与小组活动,但分析理解和口头表达能力不高。因此,在学法上我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他们看一看,议一议,说一说,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一步步探究出结论,从而解决问题,获得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我是这样安排程序的:

(一)导课:幻灯片显示小学学过的一篇课文《植物妈妈有办法》。

引入。

植物妈妈有办法。

孩子如果已经长大。

就得告别妈妈,四海为家。

牛马有脚,鸟有翅膀。

植物靠的是什么办法。

蒲公英妈妈准备了降落伞。

把它送给自己的娃娃。

只要有风轻轻吹过。

孩子们就乘着风纷纷出发。

苍耳的妈妈有个好办法。

她给孩子穿上带刺的铠甲。

只要挂住动物的皮毛。

孩子们就能去田野、山洼。

豌豆的妈妈更有办法。

她让豆荚晒在太阳底下。

啪的一声,豆荚炸开。

孩子们蹦着跳着离开妈妈。

这样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接着板书:果实和种子的传播。

(二)新课讲授。

探究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结构。

1、让学生自己课前收集当地常见的成熟果实,如豌豆、油菜、苍耳、蒲公英等,每组至少两种。

2.布置学生每组选取一种果实或种子讨论,设计并填写探究方案,期间教师巡视并适当给于建议。

3.通过解剖、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实验方法,探究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结构。

4.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并在全班内交流自己的探究成果。

文档为doc格式。

初中生物10分钟说课稿篇二

“生物与环境”这一单元就是要引领随着学生年龄的学生经历一些有目的的调查、考察活动,在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推理,进一步体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特别是认识到一种动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种动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赖的条件,从而在学生心目中初步建立起的生态系统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

2.在单元中的位置。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物与环境单元的第五课,《种子发芽实验》、《蚯蚓的选择》让学生认识到生物的生存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并会根据自身生存的需要对环境条件进行选择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本节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生态系统完成其功能的结构基础,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3.教材内容结构。

本课教材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谁吃谁;第二部分是水田的食物网。

通过前面的一至四课的学习后,学生在心目中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的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的认识。对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认识变得顺理成章。虽然学生的科学意识在不断的提升,科学素养也在不断的提升,但让我担心的是学生对平时的生活观察较少,科普知识不足,导致在寻找食物链的时候有诸多困扰。

1.通过讨论、分析活动,认识生态系统中的食物联系——食物链。学会正确使用食物链、生产者、消费者、食物网等词语描述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

2.通过画、找食物链,认识食物网,意识到食物网反映了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的之间的复杂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3.认识大自然的神奇,认同生态系统的统一性,养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重点:描述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并会画简单的食物链。

难点:寻找食物链,形成食物网,体会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重难点突破措施:

通过猜谜、动画及丰富多彩的图片、视频,首先给学生感性认识,通过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由浅入深的理解食物链;再由学生动手寻找食物链,构成食物网,认识食物网概念。拓展延伸通过一些事例让学生认识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一)猜谜游戏,引出课题。

今天上课前,我们先猜个谜语,请大家注意听:

草原上来了一群羊。(打一水果)。

草原上又来了一群狼。(打一水果)。

学生猜出草莓和杨梅,并解释。教师及时板书:

草羊狼。

播放动画《螳螂捕蝉》,让学生找出其中的信息:

蝉螳螂黄雀。

食物是生物生存的重要需求之一,所以生物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关系,也就是食物链。

(二)小组合作,探究整理。

师提示学生观察,箭头朝向谁(箭头代表着食物的流向)。

你能找到一些食物链条吗?教师出示一个环境(花丛中)。

生发现了许多生物。

组内完成,共同寻找食物链。

(三)展示点拨,解难释疑。

师出示图片。

学生代表板演食物链,让全体学生都清楚地看到一个生态群落中间有许多的食物链条,并且学会正确的寻找和标识食物链的方法。

通过分析这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认识生产者和消费者。

(四)自主检测,学以致用。

师出示测试图,请学生将其中的食物链画出。

通过自主检测,不仅巩固了学生对食物链的认识,同时在画的过程中体会到许多的食物链构成了复杂的食物网。教师再引导学生认识食物网,分析得出食物链由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五)拓展延伸,提升能力。

播放科技视频,总结新知,同时引发思考:

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

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学生先谈自己的认识,教师再出示一些历史上因为人为原因导致生态不平衡,而受到大自然惩罚的例子。(我国的除“四害”活动、美国的护鹿杀狼启示……)。

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大家谈一谈,认识到保护环境,保护生物、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六)课后回顾。

回顾本节内容,完成练习。

搜集一些生态平衡遭到人为破坏的例子,谈谈自己的想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生物10分钟说课稿篇三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生物的生殖方式多种多样,不同的生殖方式既体现了生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又展现了不同生物类群在连续性方面所表现的发展和进化。本节讲述的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也是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一类动物,昆虫的生殖和发育。并重点突出了与人类的关系,进一步体现了教材中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思路。

从知识角度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之前生物学的学习,已经掌握了比较丰富的生物知识,他们对宏观生物学更感兴趣。本节课主要以生活中常见的蝶、蛾、蝗虫为例介绍了昆虫的生殖和发育,学生对此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不系统、不准确。从经验认知角度分析,本年龄段的学生生活经验比较丰富,接触过不同种类的昆虫,对此也很好奇,这就为本课内容的讲授创造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1、举例说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举例说出完全变态与不完全变态的异同点;关注昆虫在自然界及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2、通过观察活动,培养比较、分析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3、认识动物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树立爱护动物、保护生物的意识;通过家蚕、蝴蝶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渗透德育教育。

根据课程标准对知识目标的要求,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本章的教学重点是描述家蚕、蝗虫的生殖与发育过程。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昆虫变态发育分为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对其特点要分类准确地描述,比较困难。所以昆虫变态发育的特点是本课的难点。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我将采用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引导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授课。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去主动探索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1、导入新课。

设疑导入,激发学习兴趣。通过提问学生“春天花丛中飞舞的蝴蝶是从什么变化而来的”这一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已经知道美丽的蝴蝶是由毛毛虫发育来的。教师接着提出问题:丑陋的毛毛虫是怎么变成美丽的蝴蝶的?此时学生就会产生疑问,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和兴趣。

2、新课展开。

首先询问学生有没有养过家蚕,并在多媒体上展示养蚕缫丝以及丝绸之路的图片,请学生思考小小的家蚕和我们国家有哪些密切的联系。学生在观察图片和很容易得出家蚕可以吐丝,我们的祖先利用家蚕吐的丝纺织出美丽的丝绸,并通过丝绸之路运往西亚、欧洲各国,不仅促进了贸易的发展,而且传播了中国优秀的文化。

接下来继续在大屏幕上展示家蚕生殖发育各阶段的形态图,并向学生提问:家蚕对我们的生产生活这么重要,那么家蚕的生殖方式是什么?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边观察边讨论。学生可以从雌雄蚕蛾交尾的图片得出家蚕的生殖方式是有性生殖。随后小组内对家蚕各时期发育的图片进行排序,尝试总结家蚕的一生要经历的时期。我会请几位不同的学生回答,之后给出明确的答案:家蚕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察描述一下家蚕不同时期的形态特点和生活习性特点。最后请学生阅读课本上变态发育和完全变态发育的概念,明确哪些昆虫和家蚕一样属于完全变态。

下面我会提出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昆虫的生殖、发育方式都和家蚕一样?并在多媒体上展示蝗虫生殖和发育各阶段的图片。要求学生根据刚才学习家蚕生殖、发育的方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弄明白下面几个问题:蝗虫通过什么样的方式生殖?蝗虫的发育过程有什么特点?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还有哪些?学生结合多媒体上的,可以从课本上很容易地得出答案。

为了能够更清晰地比较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我在多媒体上回播放一张家蚕和蝗虫生殖、发育的对比表格,并请学生根据自己刚才所学内容填写。

在上述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展示了家蚕、蝗虫生殖、发育的图片,学生在直观、活跃的课堂当中学习知识、提升兴趣。最后的表格比较,学生回忆课堂内容,分条填写,知识要点清晰突出,便于掌握。

3、小结作业。

下课之前请不同学生回顾总结本课所学内容,我在必要的时候做出纠正并给予补充。并告诉学生努力的重要性:即使你是毛毛虫,只要努力,终有一天会破茧成蝶,走向成功。下课之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饲养家蚕,详细记录各个时期的特点。

为了体现教材的知识点,我采用了提纲式的板书,直观系统地展示了昆虫生殖发育的不同方式,便于学生理解掌握。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初中生物10分钟说课稿篇四

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使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认识并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初步学会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了解出临时装片制作过程以及注意事项;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通过制作临时装片,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制作临时装片,归纳植物细胞结构。

成功地制作临时装片。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使用显微镜的技能,这时要满足他们观察微小细胞的愿望,引导他们进行主动探究学习,同时由于学生没有看到过细胞,因此在观察临时装片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制作较好的临时装片。

(1)复习上节课内容,创设情境导入。

(2)讲授新课:如何制作临时装片。

(3)绘制植物细胞结构图。

(4)练习。

(5)小结。

1、教学方法:多媒体、实验探究。

2、教学手段:本节课以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为主,并采用复习、展示导入、教师演示与辅导为辅的教学手段。

1、显微镜的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

2、显微镜的使用分哪几个步骤?

擦:必须将载玻片、盖玻片擦拭干净,目的是避免杂质出现于视野中。

滴:滴加清水时应适量:过多,水会溢出;过少,制片容易产生气泡。

撕:撕取少量的洋葱鳞茎叶内表皮,不要将叶肉一起带下来。

展:充分将取下的洋葱表皮展开,避免重叠。

盖:盖盖玻片一侧先接触水滴边缘,然后将另一侧缓缓放下。

滴: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稀碘液时适量:多了,会溢出来污染实验台;少了,染色不充分。

吸:吸水纸应有另一侧吸引,使稀碘液均匀扩散到盖玻片下。使染色充分。

让学生明确: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细胞壁:保护和支持作用。

(2)细胞膜:保护、控制物质的进出。

(3)叶绿体:含有叶绿素,是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部位。

(4)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

(5)细胞质:内有液泡,液泡中含有细胞液。

强调绘图要领:

真实;大小、位置、点线结构;名称标注齐全。

1、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

2、植物细胞的结构。

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图;要求标注功能。

初中生物10分钟说课稿篇五

《从种到界》是八年级生物学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二节内容。地球上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依据一定的标准,各种生物可分成不同的类群。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尝试对动植物进行了分类,这为过渡到本节对生物进行科学分类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将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确定本节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2、概述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并对提出的问题,练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与人沟通合作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具有怎样给生物进行分类的能力。

4.通过对本节学习,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本节学习,继续培养学生唯物辩证观点。

教学重点:

1.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2.概述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教学难点:

1.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2.教学组织对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的阐述。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者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法上我主要体现“启发式”的理念,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增加教学的新颖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我还采取大量的图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针对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我们常说:“现在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这节课我主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生参与整个课堂及课下活动,既发挥了集团军的作用,学生也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人合作和交流。我还让学生在课前运用互联网准备各种图片和相关问题,通过观察、讨论、分析、探究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和学法基础上,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1、在上一节课我们尝试对动植物进行了分类,我们将动物分成有脊椎的和无脊椎的两类,我们将植物分成有种子的和无种子的两类。那么我们能概括一下我们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吗?(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物方式)。

2、展示幻灯片。太空人小明,他要给我们班同学寄一封信,谁来帮帮他如何填写通讯地址?填写通讯地址,其实就是按由大到小的顺序寻找不同的等级。(学生帮助小明填写通讯地址:银河系、地球、中国、北京、海淀区、101中学,初二一班。)。

3、你觉得对生物进行科学分类有什么意义?

今天,我们将来学习分类的不同等级的单位及生物是如何被列入到这些不同等级的分类单位的`。

(利用两个提问一个事例来导入新课,意在增加学生知识的衔接性和系统性)。

第二环节:学习新知(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分类等级(以马为例,结合教材图片)。

1、区别种与物种。

展示不同颜色马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斑马和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教师总结。(它们虽然长的很像,却属于不同的物种,列为同一个属)。

2、区别奇蹄目和偶蹄目。

展示图片驴和犀牛,提出问题,哪个与马、斑马最像?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它们是同一个科,马科。演示图片羊,比较羊和犀牛,哪个与前面的几种动物最相似呢?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判断比较难,演示奇蹄目和偶蹄目的足部图片。马、犀牛、羊、鹿等动物的趾外有蹄,它就像我们的指甲一样。这是马的蹄,它仅第三趾发达,其他的都退化了,也就是说,马有一个蹄。旁边的这是犀牛的,它有三个蹄,它和马的蹄的数目都是奇数,所以这两种动物属于奇蹄目。再看看羊,它有两个蹄,长颈鹿也有两个蹄,都是偶数,所以它们属于偶蹄目。可见,犀牛和马、斑马、驴更为相象,同属于奇蹄目。

3、区别哺乳纲、鸟纲、爬行纲、两栖纲、鱼纲。

演示图片:这些动物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它们和鸟、青蛙有什么不同吗?同学讨论2分钟,教师引导总结,它们都有毛,胎生,恒温,都能哺乳。分别总结鸟纲、爬行纲、两栖纲、鱼纲的共同特征。

4、区别脊椎动物门和无脊椎动物门。

利用摸摸自己的脊柱,区分鱼和一些低等动物蚯蚓等的不同,引入脊索动物概念,区分脊索动物和脊椎动物。

5、区别植物界和动物界。

虽然蚯蚓无脊椎,鱼有脊椎,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都属于动物界,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树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植物界。问题:植物界和动物界的生物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植物能够自己制造有机物,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必须吃植物或其他动物。

第三环节:课堂小结,强化认识。

教师总结:刚才我们按照从种到界的分类等级,了解了马是怎样被列入不同的分类等级的。现在请从界到种来总结马的不同分类等级。

学生总结:我们先从植物和动物中选定马属于动物界,根据马有脊柱将它定在脊索动物门,脊索动物门中有鸟纲、两栖纲、爬行纲和鱼纲、哺乳纲,马是胎生,哺乳,恒温的陆生动物,所以属于哺乳纲;它有一个蹄,所以区别于有两个蹄的羊等,和犀牛一起属于奇蹄目;然后找到马科,马属,最后到种,马种。

提问题:

1.哪个分类等级中动物的共同特征最少,哪个最多?

2.哪个分类等级中的动物的种类最多,哪个最少?

引导学生回答:

1.界的共同特征最少,种的最多:

2.界中的动物种类最多,种中的最少。

第四环节:练习巩固。

1.帮助小明寻找他的亲缘关系。

学生讨论后给出答案:小明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动物纲、偶蹄目、类人猿科、人属、人种。

2.植物的分类等级。

演示油松和毛白杨,打乱分类等级进行分类。

植物界、种子植物门、裸子植物亚门、松柏纲、松柏目、松科、油松。植物界、被子植物亚门、双子叶植物纲、杨柳科、杨属、毛白杨。

3.林奈和双名法。

演示植物标牌,展示生物的学名。学生自学,教师总结。

4.布置课外作业给校园植物挂牌。板书设计。

以上就是我对《从种到界》一课的设计过程,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初中生物10分钟说课稿篇六

(一)地位和作用。

1、本章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章教材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关于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的基础上,比较详细地讲述了酶和atp在新陈代谢中的作用,植物、动物和人体内新陈代谢的主要过程和特点,以及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等知识基础。使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地基础,是生物地最基本的特征。所以说它是我们高中生物学的重点和难点知识。

2、本节在本章中的地位。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叶绿体中的色素、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1)光合作用的发现,是建立在初中教材中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上,安排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从产物和场所等方面讲述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中的几个著名的实验。

(2)叶绿体中色素的探索,教材通过实验中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分离,使学生自己动手,亲自看到从上到下依次的橙黄色、黄色、蓝绿色和黄绿色的出现。

(3)光合作用的过程及重要意义,首先,教材从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入手,说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从而引出根据是否需要光,将光合作用的过程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之后教材对这两个阶段分别从反应场所、条件、物质变化、能量变化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得出两个阶段是一个整体,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二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辨证结论。紧接着讲述了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最后还补充了植物栽培与光能的合理利用,意在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小结】:所以说节内容既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又是整个高中生物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光合作用的概念、反应式;(b:理解)。

(2)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a:知道)。

(3)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过程及其有关问题;(c:掌握)。

(4)光合作用的过程;(d:应用)。

(5)光合作用的实质;(d:应用)。

(6)光合作用的意义,

(d:应用)。

2、能力目标。

(1)通过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学习科学家们研究科学的精神和方法;。

(2)通过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法进行学习的方法。

(3)初步掌握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方法,渗透“线条学习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情感目标。

(3)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中,渗透物质与能量,光反应与暗反应之间的辨证关系,使学生树立科学的辨证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

1、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2、光合作用的场所;。

3、光合作用的过程;。

4、光合作用的意义。

二、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的选择。

2、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从本节课的实际出发,使用多媒体教室,将许多地方用多媒体课件来表达,从而增强直观效果。

(二)学法的指导。

1、指导学生如何从本节的学习中掌握设计实验的方法,2、指导学生在实验中如何观察现象、分析现象、分析问题、总结规律。

三、说教学过程。

文档为doc格式。

初中生物10分钟说课稿篇七

本节课是苏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10单元《生物和环境是统一体》第25章《生态系统》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组成》。本节课是本章的开始部分,本节中的知识和能力的养成,能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本节主要内容为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以及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和生物富集及影响。教学中要运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进行问题解决和意义建构搭建“平台”,通过相关图片、视频引导学生对一些常见生态环境进行分析和研究,加深了解有关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生态系统的组成和食物链、食物网的教学,使学生理解生物和自然环境之间和谐共存的重要意义,从而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1)举例说出所熟悉的生态系统及其基本成分。

(2)举例说明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树立生物与环境是统一整体的观点。

(3)举例说出生物富集的过程及其影响。

(1)能根据图片、视频等资料进行观察及分析有关问题。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处理资料的能力。

(3)会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1)加深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2)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形成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1、举例说出所熟悉的生态系统。

2、说出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

3、举例说明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食物链、食物网和生物富集。

收集相关图片、视频,制作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搭建进行问题解决和意义建构的“平台”。

调查校园生态环境,收集资料。

多媒体电脑、投影仪等。

视频播放——“海洋生态系统”,理解每种生物都离不开它们的生活环境,生物与环境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使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引导学生结合所看视频“海洋生态系统”,讨论回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多媒体演示图片——“草原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

演示多媒体图片——“啄木鸟在树干上找虫吃”、“腐烂的树干上长出许多真菌”、“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交流并得出结论——生态系统的组成,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播放视频“草——兔——鸟”及图片——“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交流并得出结论——食物链和食物网。学生分组讨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小组代表用投影仪把结果投影出来,全班交流讨论。

演示多媒体图片——“ddt使鱼鹰的卵壳在孵化中破碎”、“日本的水俣病”、“淡水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交流生物富集及对生物的影响,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加深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及体会。

多媒体演示练习,进行查漏补缺。

1、概念:在一定的地域里,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组成:

(1)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2)生物部分: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人;分解者——微生物。

3、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之间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

1、概念:指生物从周围的环境中吸收并积累某种物质,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不断增加的现象。

2、生物富集对生物的影响:影响生物和环境。

初中生物10分钟说课稿篇八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济南版x年级x册第x页第x章第x节的《x》,现在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反思五个方面来说说本节课的教学。

教材分析包括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重点。

(2)难点。

学生通过年级上册的学习,对于生物学方面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年龄虽小,但已具备了初步的观察事物、收集整理信息、独立思考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在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年龄在十三四岁的初一学生,喜欢表现自己,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适时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策略是通过学生观察、体验、合作等方式使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利用启发性的语言和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探索人类食物的奥秘。通过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2、学法指导: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在民主、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仔细观察、认真倾听、积极发言、勤于思考。提高自身的分析、推理和归纳总结等科学思维能力,学会合作。

包括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约3分钟,2、10分钟,3、分钟,

4、分钟,机动教学5分钟。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以上就是本人对整个教学过程的逻辑顺序安排。

教学的关键不在于教师教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学了没有。本节亮点在于抓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征,以活动为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营造一个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活动中积累经验,在推理中领会知识,在思考中构建概念。让学生们体验到学习的愉悦。

初中生物10分钟说课稿篇九

《物质的运输路线》是河北少儿出版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爱护心脏确保运输》的第三节,血液循环的途径这部分知识是教学的重点。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的血液,血管、心脏等知识的深化,又是后面学习呼吸、排泄等章节的前提和关键。这部分内容是《生物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第五部分----生物圈中的人》的知识,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需要经过循环系统运送到身体的各种组织、器官,人体所产产生的废物也通过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等的协调活动排出体外,因此本章内容起到了联系各部分知识的作用,而第三节又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课程目标中》指出: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所以我把以下四个知识点作为本节课的知识目标:。

1.分析血液循环的途径;说明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关系。

2.概述血液循环的组成和路线。

3.描述动脉血、静脉血的概念和血液循环的意义。

4.说出血液、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关系及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的关系。

能力目标指出,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表达交流的科。

学探究能力,发展合作能力。因此我把以下三点作为这节课的能力目标:

1.提高表达和相互交流的能力。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为了能始终贯穿情感态度教育,确立本课的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体验探究知识的乐趣。

2.鼓励学生通过分析找出答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根据本节课所确立的知识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能力,把血液循环的路线和循环的意义以及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确立为本课的重点。使学生能深刻正确的认识血液循环及其意义。

好学教育:

血液循环的知识比较抽象,理解血液循环的整体过程和体循环及肺循环环的关系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把二者作为本节的难点,希望能使学生理解体循环和肺循环是独立进行的,汇合于心脏,组成完整的循环途径。

根据本节的三个层面的教学目标和确立的重点、难点,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教法、学法,如多媒体教学法能直观的把一些抽象问题形象化、生动化,易于理解;讨论法有利于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促进学生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启发式教学法可以发挥学生的探究的潜能,自主地进行学习。在教学中综合运用这些教学方法可以实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兴趣。

1.老师的准备:制作的课件,把血液循环以动画的方式呈现出来,帮助学生理解,增强形象生动性。给每位学生复印一张探究活动报告单,供学生上课自己画出血液循环的途径。

2.学生的准备:复习心脏的结构,和心脏相连的血管的名称及血液流动的方向。为循环途径的学习打下知识基础,便于理解血液流动的方向。

(一)复习:

(启动课件,出示心脏的结构图)。

心脏的四腔中血液流动的方向,及和每个腔连通的血管分别是什么?通过复习这一内容有利于学生顺利的完成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

(二)引入:

通过身边事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活动设计:

1.提出问题(展示血液循环模式图课件flash动画):

假设有个红细胞,随着血流在人体内周游,如果以左心室为出发点,那么它旅行的路线是怎样的?如果让你对它的旅程进行划分,你认为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多媒体课件内容,在学生活动报告单中标注血液循环的途径。

设计这一活动,可以使同学积极去探究血液循环的途径,通过已有知识,在小组同学的努力下共同完成血液循环途径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为进一步突破血液循环途径这一难点问题打下基础。通过学生上台发布结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发布完结论,要给学生一种积极的评价,肯定他们的成果,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

2.结合学生的结论,进一步巩固血液循环途径,结合课件,强化循环途径的学习。

好学教育:

师:为了便于我们研究,我们把血液循环的途径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

体循环是血液在心脏与全身各组织器官之间的循环。动脉血由左心室射入主动脉,经各级动脉,到毛细血管网处进行气体交换变成静脉血,再经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

肺循环是血液在心脏和肺之间的循环。静脉血由右心室射入肺动脉,在肺泡毛细血管处进行气体交换变成动脉血,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完成了第一个教学重点的——血液循环的路线的学习,同时也突破了这一难点问题。

3.动脉血、静脉血的概念这一种重点的学习:

师:通过刚才大家的研究和讨论,我们了解了血液循环的途径,我们提到了动脉血和静脉血,学生必然会有疑问,通过自己查阅《小辞典》,就会明白这两个概念,提高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进一步强调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在提出有关的问题(教材中“大家谈”栏目的内容)。

(1)“动脉中流的是动脉血,静脉中流的是静脉血”,这种说法对吗?

回答:这种说法不对,从概念上看,动脉血、静脉血的划分是从含氧量的多少和血液的颜色来区分的,而不是以血液所在的血管名称来划分的。从循环途径上可以看出,肺静脉中流动的是动脉血,肺动脉中流动的是静脉血。因此说“动脉中流动的是动脉血,经脉中流动的是静脉血”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通过前边的学习,在讨论这个问题学生会很有自信,容易做出结论,同时巩固了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实现了第二个教学重点的学习。

(2)肺循环和体循环途径分别有什么意义?

学习了动脉血、静脉血的概念,结合课件,通过老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努力就能够说出这个问题。

肺循环把体循环带来的一部分代谢终产物运输到肺部,进而排出体外,并把含氧多的动脉血运回心脏。体循环把含氧多的动脉血运输到全身组织各处,并把全身组织处的静脉血运回心脏。

演示课件:体循环和肺循环独立进行,在心脏处连通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血液循环途径,保证了体内物质运输和交换,使人体的各项生理活动得以正常的进行。

在此,实现了本节课的第三个教学重点,同时也使一个难点得到了突破。

4.血液、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课件演示淋巴的形成)。

学生描述三者之间的关系。

明确三者关系后,进一步通过课件来说明,组织液一部分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流经各级淋巴管及大小不等淋巴结,最后汇入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液循环,这个过程叫淋巴循环。淋巴循环不仅可以调节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平衡,还有回收蛋白质和脂肪的作用。

好学教育:

使学生了解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的关系。实现了第四个知识目标。

5.进行小结:

总结循环系统的作用,同时强调应该加强循环系统的保健,才能有健康的身体。

6.思考题的设计:

首先呼应课题引入时的问题,通过学习,学生很容易回答,然后讨论课本中想一想的问题,可以帮助理解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关系,也体现了物质运输这一内容的重要性。

7.说练习题的设计:

通过练习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第一题主要体现了血液循环过程中物质交换的过程;第二题复习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关系;第三题即是一个输液的常识问题,输液是通过静脉输入的;第四题是循环路线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评价应该有利于学生多主动发展,注意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重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积极引导学生真正改变学习方式,提高终身学习能力。在本课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定性评价,在活动中充分给与学生肯定的评价,同时指出努力的方向;而且在学习过程中给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

初中生物10分钟说课稿篇十

各位专家领导:

大家好!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

生物科学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也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因此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走进新课程,运用探究性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1、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病毒》是人教版幼师教材全一册第二部分微生物中第三章。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前两章细菌、真菌等有关微生物的知识,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及将来的幼教工作息息相关。因此,在教材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2、教学重点。

(1)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2)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3、教学难点。

病毒的结构和繁殖。

本节的教学对象为学前二年级学生。通过第一部分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生物体的基本结构,植物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等知识;已学会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等研究生物学的方法。具备了独立学习本节部分内容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她们对本节课涉及的有关病毒与人类关系,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的知识,难以理解。

1、基础知识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

(2)通过学习让学生识记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

(3)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病毒对植物、动物和人体的危害以及病毒在生物防治上的作用。

(4)通过学习让学生识记细菌病毒――噬菌体的有关知识。

2、能力训练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进一步获取课本以外的生物学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思想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1、直观教学法。

通过动画课件等直观教学手段,创设生物微观世界,激起学生的感性认识,获得生动的表象,使学生能比较全面地掌握知识,比较深刻地掌握和理解教学内容。

2、探究式教学。

使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本节课采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让学生在课前以组为单位,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通过多媒体网络技术查找有关资料,进一步通过小组讨论、协商,得出研究报告。最后在课堂交流。

1、教师设疑: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地沉思,期待寻找原由。

2、教学内容分为四部分内容:病毒的发现;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有害);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有利)。

(1)学生的主体活动为:学生代表阐述本组的研究报告;做好听课纪录,思考并提出相关问题,讨论得出结论;展示本组设计的《健康周报》。

(2)教师的主导作用:引领教学主线,创设问题情景,聆听学生讲解,归纳教学内容。完成学生的测评。

本节课的知识较为抽象,难以理解。因此我们采用网络、课件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把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形象化、立体化、动态化;把学生看不到、摸不着的病毒结构及生命活动的动态变化过程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使难点迎刃而解,重点得以突出,充分体现了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

文档为doc格式。

初中生物10分钟说课稿篇十一

1、教材分析。

新教材,打破了学科体系,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体系,所以把生物圈作为第一单元,把“认识生物”作为第一章,把“生物的特征”作为第一节,说明了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才能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精神,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了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热爱生命、保护生命。

3、教学重点。

生物的共同特征。

4、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5、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

(1)植物的光合作用,

(2)猎豹捕获食物,

(3)鲸呼气时产生的雾状水柱,

(4)人在体育比赛后大量出汗,

(5)秋天植物的叶子落了,

(6)狮子追捕斑马,

(7)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

(8)蘑菇的生长。

(9)花的开放,

(10)种子的萌发,

(11)破壳而出的小鸡。

通过播放这些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本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因此本节课以讨论为主,在充分准备实物、图片和各种有关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展示多媒体画面——乘坐宇宙飞船从太空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由蓝色、绿色和白色等编织而成的美丽的图案:蓝色是浩瀚的大海,绿色是广惠的森林和原野,白色是飘动在海洋和陆地上空的云彩。教师讲述:“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生物都在这里生活和繁衍。地球表层的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它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

由此引出生物和生物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于生物圈中形形色色的生物和非生物,我们怎样来区别它们呢?生物有什么特征呢?下面我们就共同来学习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要想认识生物,就必须进行观察,所以,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然后指导学生看书,阅读这一部分的内容,让学生学会如何观察,鼓励学生平时要多观察周围的大千世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分组讨论。

对于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特征,教师要播放有关生物和生物的五个特征的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分组讨论,教师巡视走动,与个别小组成员互动式交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是新的学习方式之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一种隐性的课程资源,是新课改所关注的。学生通过观察和资料分析、分组讨论来探究新知识,培养了科学探究的能力,达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相互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

当学生讨论完后,教师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意见一致,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才下结论,意见不一致时,各小组之间要相互辩论。这时可以让各小组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说明生物的`特征,以此来阐明他们的观点,如果意见还不一致,这时要发挥教师的作用,运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实例来加以概括和总结。

例如,讲到生物能呼吸时,情况可能是这样的:第一小组的学生表演人能呼吸,用手捂住嘴和鼻时,感觉会憋闷,说明人能呼吸。第二小组的学生回答动物也能呼吸。在说明植物也能呼吸时,各小组意见可能有分歧:有的说植物能呼吸,有的说植物不能呼吸,他们非常热烈地辩论起来。最后,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加以说明:居室中如果养花过多,晚上门窗关严,时间长了后,就会感到憋闷。

最后达成共识:生物能呼吸。讲到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时,学生的辩论也很激烈。生物的其他特征,也是通过此方法一个一个总结出来的。在辩论时,教师要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加活动,对于上述参加辩论问题的学生,无论对或错,都要给予掌声或语言鼓励,因为激励性评价和面向全体学生都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关于生物和生物的特征,这一内容要给予学生25分时间来观察、资料分析、小组讨论、同学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最后让学生完整地总结出什么是生物,生物的特征,学生边总结,教师边板书这一内容。

(四)知识拓展,升华与迁移。

继续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教师再提问:想一想你(人)是否具备生物的这些特征呢,请几个学生上前来表演人具备的特征。

(五)感悟与收获。

学完这节课有什么感悟与收获呢?学生答: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教师可引导说出:我们要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爱护我们和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六)巩固与练习。

1、播放多媒体:指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2、播放多媒体:指出资料中反映的是生物的哪些特征。

结束。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