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论文通用(通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0 21:09:44 页码:10
2023年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论文通用(通用9篇)
2023-11-10 21:09:44    小编:ZTFB

总结是思维的碰撞,是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总结要客观真实,不过分吹嘘也不过分贬低。接下来是一些优秀范文的摘录和说明,希望能对您的总结写作有所帮助。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论文通用篇一

个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在遇到暂时的困难和挫折时,如果只是一味的退缩和逃避,那么等待你的永远是失败。只有在苦难面前,咬咬牙挺过来,那么你就是王者。比如说,在学校的运动会赛场上,很多学生身体受伤了还坚持跑完全场,他克服了是身体上的疼痛,赢得了老师和学生们的赞许和认可。在奥运会上,刘翔脚伤复发,仍然坚持用单脚走完全场,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尊重。不断的强化学生们自强不息的精神理念和良好竞争的意识,面对裁判员的错判和楼盘,首先要做到尊重他人、文明礼貌。在规则的约束和制约之下,文明的进行比赛活动。在不断的体育锻炼之中,培养学生们“尊重事实、辨别是非、遵守纪律、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同时要养成“爱憎分明”的人格精神。比如说,老师可以给学生们讲解20伦敦奥运会体操比赛中,陈一冰用金牌的动作拿到了银牌,他失去了金牌却赢得了整个世界的尊重和认可。

成功和失败时候的人格教育。

体育教学可以给小学生们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喜悦。在老师的示范和学生们的努力之下,完成了规定的教学比赛和设定的教学任务的时候,他们就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自豪感和成就感是不可言喻的。这个时候,老师要及时的给予表扬和评价,激发学生们更加努力的投入到体育学习中。同时,要告诫学生们戒骄戒躁,找出它们的缺点和不足,为他们制定更高的要求和目标。告诉学生们只有自己才是最难超越的,自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要想不断的缺的进步,那就需要今天比昨天做得好,明天比今天做得好。在学生们出现学习苦难,或者技术动作失误,比赛失败的时候,老师不要训斥他们,要告诉学生体育教学中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有失败才会有进步。及时的帮助学生们找到失败的原因和问题的关键点,在制定出克服困难、争取成功的方法,帮助学生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教给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失败观,失败和挫折并不可怕,相反,他们正是人们历程中的一笔一笔的财富。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些财富,在苦难和挫折中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只有这样才会真生的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在进行体育锻炼的时候,老师要强调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大家共同生活在这个大的班集体里面,同学之间应该相亲相爱、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团结友爱。关心班集体中的每一个学生,尤其是身体弱小的学生,他们在运动过程中容易产生恐惧的心理。同学们不应该嘲笑这些学生,应该用自己的爱心和微笑去帮助他们克服心理上的恐惧,用一个良好的、健康的心态去学习和掌握体育运动技能。培养学生们的集体荣誉感,一切以班集体的荣誉为重,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为集体做贡献。与此同时,还要增强学生们的责任感。在体育运动和锻炼的时候,经常会出现意外的损伤。因此,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和简单的急救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要树立自己“保护与帮助”的责任,保护自己和身边的人免受意外的伤害,养成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集体认真负责的优良品质。在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一定不要慌张,要沉着冷静、妥善处理。告诉学生们,不管是在体育锻炼还是在日常的生活中,突发事件的发生时不可避免的,一定要冷静处理,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小学体育教育的教学目的以及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从四个大的方面:新学期第一节课的人格教育;比赛过程中和教学游戏中的人格教育;成功和失败时候的人格教育;体育锻炼时,互帮互助的人格教育,简单论述了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人格教育,人格教育渗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各个环节。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论文通用篇二

摘要: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语文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整合优化教学过程、促进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必然,这也是新课程改革和素质化教育的要求。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使用信息化手段,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对丰富学生课外知识、解决疑难点问题也大有裨益。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信息化;应用;

1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媒介已经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给教学带来了极大方便,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随着信息化手段的使用,也给课堂带来了新的变化,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信息量,也给初中语文课堂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本文总结了笔者使用信息化手段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经验,对信息化媒介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简要分析。

2利用信息化媒介创设语文课堂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应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改变了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枯燥的教学模式,通过图片、视频、音频、动画、文字等多种表现形式,给学生带来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观享受,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感觉语文课堂的学习不在是单一枯燥的,他们慢慢融入到课堂中,愿意在语文课堂中跟随着老师的思路思考、发言,这显然非常符合初中生对新鲜事物的追求和满足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见识。

例如在讲解施耐庵《智取生辰纲》这篇课文时,笔者让学生们课下先熟读课文,然后利用信息技术搜集一些关于《水浒传》的故事和文字介绍,让学生自己当一次梁山好汉,给大家介绍展示自己在课下学到的内容,通过这样的情境学习,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也使学生的总结和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提升。学生们找到的资料丰富多彩,通过分享使大家掌握了更多知识,老师再进行课文讲解,使学生们对文章内容印象更加深刻,学习起来也变得轻松自如。

3通过运用信息化媒介促进教学,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

语文课不同于其他课,需要靠学生的理解和领悟能力,由于初中学生的阅历和生活经验不同,对课文的理解和语言的感知能力、写作能力都是有差别的,因此在教学中对于疑难问题不好总结,知识点零散。面对这样的问题,笔者采用信息技术媒介进行语文教学,帮助学生突破疑难点,转换学习内容的变现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他们思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对语文的感知能力。

古诗词的教学可谓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古诗的语言精练、内容丰富、还有一些古诗带有深刻的背景和历史印记,这些都使处在现在社会的初中生学习起来感觉十分费力。为了帮助学生啃下这块硬骨头,笔者在讲解古诗词时,会先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和古诗相关的时代背景介绍视频,让学生对古诗所处的大环境有充分了解,再利用幻灯片播放图片呈现诗歌内容,这样使学生理解起来就会容易很多,也会加深印象。另外学习完课堂内容后,笔者还会让学生利用信息媒介去搜索一下同一位诗人的其他诗词内容,通过对比总结,慢慢摸索出学习古诗的规律和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4利用信息化媒介,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学习。

新课改倡导让学生自觉主动学习、探究性学习,这就要求改变老师是课堂主宰,一切都是围着老师的思路走,老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学习。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将信息技术引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中,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可以实现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和兴趣进行学习,将更多的学习方法和大家分享,促进共同进步。在进行课文讲解之前,笔者也会根据课文重点和难点为学生布置课下作业,让学生先利用所学知识和信息媒介自我学习解决问题,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在让每组派代表总结发言,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让所有学生都主动参与到学习当中,还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媒介学习,丰富了课外知识,增长了见识。

语文的学习,不仅要求在课堂中掌握重点难点,还要大量的阅读,丰富课外知识,这样对写作文以及提高语文素养是非常重要的。以前由于资源匮乏,教学材料单一,所以形成的教学模式比较古板,学生进行课外充电的机会比较少,能补充的课外知识非常有限。现在可以利用信息化平台进行查漏补缺,还可以丰富更多的课外知识。笔者除了让学生们根据兴趣爱好自主学习知识外,也会根据课堂内容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有目的的去补充相关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增长更多的见识,还会要求学生将学到的知识总结,积累作文素材。通过长时间的坚持,笔者发现学生都已经摸索出了一套自己进行语文学习的方法,文字素养也提高了很多。

6结语。

伴随着新课改的脚步,信息技术已经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媒介和平台,不仅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也为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外学习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会为今后初中语文教学提供更多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有助于语文教学的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郭蕾。信息化教育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信阳市区初中为例[d].信阳师范学院,2016.

[2]马庆。浅谈信息技术和初中语文教学的整合[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9):93.

[3]朱敬丰。浅谈如何运用网络优化语文课堂[j].学周刊,2015(5):39.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论文通用篇三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不断推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使用情感教学法已经被纳入了教学要求中。这就要求初中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加入情感要素,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通过使用情感教学法,可以让学生逐步树立高尚的情操,进而让学生具有一个健全、独立、健康的人格发展。

一、情感教学的基本概述。

众所周知,情感是一个人具备的对于外界的情感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一个人基本的情感要素包括喜、怒、哀、乐等。在教学心理学中,情感对于一个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习行为往往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因此,教师在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的时候,充分利用学生的情感因素进行有技巧性教学任务的开展,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用一定的理论方法和教学方式,将自己的意愿传达的情感要素传递给学生,并让学生感知,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语文这门学科本就是一门具有较强情感色彩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使用情感教学法,既能够提升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认知程度,又能够让学生在情感上达到共鸣,进而对语文学习充满了兴趣。

(一)使用情感教学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效果。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强烈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成为学生持续学习的源动力。激发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烈的兴趣,就能让学生随时保持新鲜的心态,用一种探究式的眼光去提出质疑,解决疑点。因此,在新课改推行的形势下,符合课程要求的情感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使用推广,既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目光,又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主积极的探求问题、解决问题,从探索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二)使用情感教学能促进学生思维多样性的发展,拓展学生的认知程度。

初中语文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帮助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一个过程,但是又由于初中学习阶段,学生的社会实践机会较少,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在这个时期内,情感教学方式的能够促进学生的情感发生积极的变化,进而产生新的、更高层次的情绪体验。同时,情感教学方式的使用还能够增强教学有效性与直观性,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具有多样性的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认知层次与认知水平。

(三)使用情感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提升学习效率。

教师利用情感教学法,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这个的氛围中学习,自然会学得生动、学得活泼、且富有效率性和创造性。此外,通过情感教学法的实施,可以让学生的情感理智得以发展,进而为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端正的学习态度而打下坚实基础。而情感教学地使用,能够让教师凭借自身的情感流露去让学生感到快乐。并在传授课程时,通过各种不同的情绪表达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一种潜移默化的状态下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一)教师深挖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情感处理。

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应该就每一篇课文的作者成长经历、情感体验等进行一个详细介绍。通过这些介绍,学生自然会对文章的写作背景或者是写作意图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并在心里有了一个基本的情感基调。其次,在深入学习的环节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注意抓住课文内容中所蕴含的情感与情理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设身处地地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思考。

这样自然会产生一些不一样的情绪体验。这种以情促情的情感教学方式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很好的氛围,让学生被文章中的真情实意所打动。最后,教师“趁热打铁”,继续为学生的情感积蓄“加码”,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塑造情感。

(二)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是一个具有情感情景氛围的学科,因此,初中教师可以抓住这一课程特点,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营造不同的教学情感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积极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情感教学方法的有效使用可以加深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在一种兴趣盎然的氛围中进行学习。例如,初中语文教师在向学生讲授寓言或者是文言文的时候,传统的教学一般都是教师采取口头翻译讲解为主,这样的教学方式容易让学生产生懈怠感,不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更不能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这样学到的东西自然会让学生感觉很抽象,距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这时,如果教师巧妙地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就能很好的解决传统教育带来的弊端。

此外,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对所学课文中的人物以角色扮演的形式,体会作者的创造情感。例如,教师教授学生完成《皇帝的新装》的课文的时候,就可以要求学生分别以皇帝、大臣等形式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表演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中融入适当的现实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内心情绪。

语文内容的教学本就是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握这一关键点,采取各种灵活的教学方式,将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进行紧密相连,从而激发学生内心情感翻涌,进而以此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点。例如,在学习《我的母亲》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把母亲对自己的好进行一一的描述。让学生利用课堂时间,将自己在生活中与妈妈相处的点点滴滴进行一一地回忆描述,通过这些回忆和描述,感受到母亲的辛苦与不容易,进而对母爱的无私和伟大有着更加深刻的感受和体验。这种将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情感与教学内容进行结合的方式,不但能够很快地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孝顺父母,关爱家人的良好品质。

对初中语文教育而言,情感教育的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通过使用情感教学方式,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能够有效提升语文的综合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论文通用篇四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而古诗词是古代文化的代表,是古代文化传播的载体。以下是“初中语文中的古诗词教学初探论文”,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由于古诗词的出世距离现今比较久远,很多时候学生们理解不了其中的内涵,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多的困难。而一般的古诗词教材内容都要求学生必须背诵,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心情以及诗词创造背景。现今在新课改的不断进行下,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师该如何更好的落实古诗词的教学呢?笔者以下做简要的陈述。

(1)古诗词的创作手法为学生写作提供借鉴。写作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如果学生能够熟悉的掌握古诗词,就可以在写作中进行引用,提升文章的质量,也能让学生更好的借鉴古人的创造经验。古诗词的创造与现代写作有一根本上的不同,就是古诗词的创造,比较注重凝练字句,可以将作者内心的情感、远大的理想或者对时代的意见等,都在短短的几句话中体现出来,这就需要写作者具有较高的写作水平。通过古诗词的学习,学生可以去揣摩作者的写作手法,进而进行模仿,此外,学生对古诗词的引用能够对文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学生在完成关于月亮的习作时,便可以引用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来升华情感,表达强烈的思念之情。

(2)古诗词的丰富情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一般古人抒发情怀的方式,就是通过古诗词来表达。现今我们学生的写作,大多比较表面,缺乏内涵,或者语句比较平铺直述,缺乏美感,没有先进的思想与崇高理想作为支撑,因本文由此古诗词中对不良风尚、时事弊病的批判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歌颂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學生通过学习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能够感受祖国的秀美山川;学习杜甫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能够感受心忧天下的愁绪;学习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能够感受远离尘世喧嚣的情怀。

(1)注重诗词朗读韵律的把握,减少背诵难度。古诗词在创造时第一比较注重凝练字句,第二就是注重字句的韵律,使诗词更具有美感,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要注意对学生朗读韵律的培养,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古诗词的美感以及朗朗上口的语句。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古诗词的朗诵,将学生引入到古诗词所表达的`情境中,进而让学生体会到诗词的美感。教师首先需要对教材中的诗词进行韵律划分,在词句上表明停顿,才能够在具体朗读的时候准确把握。通常情况下,划分的标准有表意义和表音节两种节奏划分方式,前者节奏划分少,后者节奏划分则较多。四言诗采用“二二”的节奏进行划分,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五言诗通常会采用“二二一”和“二一二”的节奏进行划分,如“长河/落日/圆”,“烽火/连/三月”;七言诗则常采用“二二三”进行划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完成韵律划分之后,还要在朗读的时候注重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只有体会到诗词的韵律美,才能使背诵更加顺畅。

(2)通过诗词意境的再现,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古代诗词的在创作的过程中,作者非常注重作品的意境,作品的意境作为作者生活与思想状况的统一能够体现出作品的艺术境界,因此通过对诗词意境的再现,能够让学生受到思想的净化、情感的熏陶,激发作者对古诗词的兴趣与深入探索的积极性。例如杜甫的名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作者对秋风、秋雨来临时自己居所的状况进行了的细致描写,表面上看来是对自己当时境遇的慨叹与无奈,而通过对诗歌意境的探究,便能领悟到作者先人后己、心忧天下的博大情怀,以及想要转变当前黑暗时局的决心,千百年来激励着无数的读者。

(3)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古诗词的应用性。古诗词虽然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瑰宝,但在当前的现实生活中仍然有很强的应用性,只有加强古诗词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学的质量。对古诗词的学习要经历朗读、背诵、理解、鉴赏再到应用的过程。教师在进行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中,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上,这样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所以应该更多地带领学生走出去,走进大自然。例如带领学生们爬山,学生们才能更好地领悟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和开阔,同学们心情低落时,可以用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来鼓励他们。

总之,文章以上,对初中语文中的古诗词教材进行了简要的论述,由此我们可知,古诗词的教学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有非常大的影响,重视初中古诗词教学已是必然。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创新初中古诗词的教学方式,改变教学观念,提高其教学质量,这对于提高初中语文教育质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论文通用篇五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使课程结构、学习目标、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尤其值得瞩目的是,在各门课程的设计中,始终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而其中的情感教育则是一个主要的目标。本文试图谈谈语文教学如何实施情感教育。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情感教育。

新课改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双边活动,这其中,教师的“导”起着关键作用。这里的“导”,很大程度上靠设疑提问来实现,有人认为提问是教师最重要的语言活动,是教师所有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体现。但是如何提问才能让学生很好的融入课堂中来呢?就需要我们老师用情感来带动。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情感教育应是课改下教学的根本。

一、教师要热爱本质工作,倾注感情。

著名教育家夏尊曾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白居易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想把语文教学和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知识的传播者――语文老师,首先应该让自己以饱满的热情,充沛的精力,平易近人的态度这样一种形象出现在课堂上。老师的精神面貌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上课的情绪和教学效果,努力让学生一上课就产生愉悦兴奋的情绪,思维积极敏捷,乐于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教学就会出现互增互长的预期效果;反之,如果老师一进教室就萎靡不振,冷若冰霜,甚至疾言厉色,就会使学生一上课就产生紧张情绪,压力过大,导致思维滞缓,别说陶冶情操了,就连灌输知识都成了问题,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所以,语文老师不仅不能把生活中的不良情绪带入课堂,上课要全身心投入外,还要以身作则,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比如,在学习《黄河颂》时,可以让学生先齐声唱《保卫黄河》,在雄壮豪迈的氛围中带着亢奋的情绪进入《黄河颂》的学习,进而树立以热爱祖国山河为荣、危害祖国山河为耻的意识。

二、要创设情感氛围。

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得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处在“我要学”的状态下愉悦地学习。而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他特定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的影响下的.特定情感的表达。因此,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教师就抓住本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引带入境。导语的设计要从情感出发,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击情,才能扣击心灵。那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心境,以及结合课文所做的提示性的语言、动作,会创设一种学习情境,会激活学生思维,会让学生产生期待。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比如我在教《故乡》一课就设置了这样一个导语: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乡,我们都深爱自己的故乡,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写故乡、思故乡。赞美故乡风土人情的有之……抒发对故乡离情别绪的有之……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激动和欣喜的有之……鲁迅也是凡人,他一九一九年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感受又是如何呢,我们来跟随《故乡》中的“我”的足迹一起去感同身受一下吧……这样就激起学生带着情感去体会“我”回故乡的喜乐悲愁了。

三、挖掘教材中固有的情感因素去教育学生。

初中语文中的很多文章都包含强烈的情感,它的涉及面广、内容多,浓缩了上下几千年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涉及到文学、科学、历史、自然、军事等各方面的知识,这些文章或喜、或怒、或乐、或悲……或语言犀利,或平实厚重,或庄重典雅,总之,或多或少隐含着丰富的情感信息。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深挖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教学《背影》一课时,教师应紧扣父子亲情,让学生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发现父爱,体会人间至情,从而引起共鸣。这些带着明显感情色彩的文章,在课本中为数不少,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品味。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地位是主导,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学生心目中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以拨动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之弦,通过相机诱导把学生引入到课文描写的情境中,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如教《陈情表》一文时,教师可引入这样一段导言:“在我国文学史上,有一篇散文把作者对祖母的孝心表达得淋漓尽致,为历代传诵,古今无数志士为之动容,连当时的皇帝也深受感动,赐其仆人以侍奉其祖母。”学生听了后,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教师接着又说:“李密的《陈情表》文辞优美,感情真挚,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亮《出师表》而不坠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坠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坠泪者,其人必不友。’”……这样的导入,让学生一个个想知道到底是怎样的文章有这样的魅力,一下子就把他们引入到了新课的学习上来。

四、多和学生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把情感教育延伸到课外。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的中心任务之一就是培养道德的、理智的、审美的高尚情操,一个真正的人不能设想没有善良的情感。其实,教育就是从培养真诚的关怀之情开始的,在这个基础上人的各种品质,像智慧、勤勉、天才等才能获得真正的意义,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扬。”所以,课堂4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把情感教育延伸到课外,升华为一种大爱。一名好的语文老师也必然是学生的良师益友。那么,怎样做到这些呢?对学生一视同仁,尤其要多关心鼓励学困生老师都喜欢学习好的学生,这无可厚非,但学困生之所以学习不够好,应该各有原因,所以,一定要多和学困生交流,共同寻找原因。笔者的一个学生长得憨厚可爱,但老是记不住该记的知识。有一天自习课后,笔者把他叫到办公室,没有劈头盖脸厉声质问,而是心平气和地问他家住哪里,家里都有些什么人,是不是讨厌学语文。他开始挺紧张,慢慢话就多了起来,告诉我他小时候出过车祸,对记忆有些影响。笔者摸着他的头说:“孩子,想想其实咱挺幸运,出车祸的人不少,但你只是记忆力受了点影响。咱们慢慢来,有什么困难就给老师说,好吗?”他当时就感动得哭了。从此之后,他每有一点进步,笔者都要在班上表扬他,慢慢地,他上课态度积极了很多,也敢举手发言了,学习进步了不少。

总之,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事实上,这是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不被重视的一个问题,过重的政治色彩和复杂的知识体系使得语文教学索然无味;而能将语言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一种积极、愉悦的情感氛围中,语文教学不失为一块沃土。而通过上面的种种方法,一方面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走进课堂,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够培养起他们的自尊、自信、自强和自律精神,塑造起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情感生活,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从而达到我们教育的预定目标。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论文通用篇六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具备了写作能力,才能适应更高一层的教育。“听”、“说”、“写”,这三个字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平时课堂学习中,也是中国几千年来所有学习者必备的技能。因此,写作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在作文中真实情感的流露相当重要。中没有情感,就像食物没有味道,不管是作者写作还是读者阅读都索然无味。

1.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感知很多事物都是通过内心的情感。先观察、再分析、然后做出自己的判断得到自认为正确的结果。小学生正处于学习感知的时期,对外界的一切充满好奇,尤其对未知的事物有着去了解的欲望。这时老师加以正确的引导,促使他们去观察、去感知,对他们的成长及身心健康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帮助。

2.积极、健康的情感有着鼓舞人心的力量,有助于孩子确立志向。做事先做人,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做人的前提。以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热情对待学习和生活,才能得到快乐与成功。

3.情感教育可以帮助学生适当地宣泄压抑,将内心的不满与愤恨等通过文字表达出来。老师要从小事教育学生,帮助解决学生遇到的一些问题,并教导他们正确地看待生活中发生的不好的事情,多感受温暖阳光的一面。

二、培养学生热爱写作的习惯,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

1.引导学生去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用心观察身边的事物,组织学生去校外看看风景,感受大自然中的生命。让他们仔细观察花草树木、鸟鱼虫蚁,聆听他们的声音,再把心中所想写下来。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另外,老师除了鼓励学生多去社会实践,还要多让他们关注社会热点。

2.培养学生写日记、生活随笔的习惯。要求学生每天完成一篇日记或优美语句的摘录。但内容要写自己感兴趣的、喜欢的,愿意写的。把自己每天的所见所闻和有趣的事情用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并在最后发表自己的看法,写完后老师按时检查,并给学生提出意见或建议,激起学生写作的兴趣。这种方式既能激发学生的一些情感,把写作当成乐趣,也为写作积累了素材。

3.出适当的作文题,命题要使学生感兴趣。在平常的作文练习课上,命题尽量是能触动到学生内心的,让学生有写下去的欲望的。通常情况下,学生拿到一个作文题目,不知道该如何下笔,或者大多数学生写出来的文章相似。例如写“我最喜欢的一个人”,很多人会写爸爸或者妈妈,写得也没有什么特色,好像所有人的爸爸妈妈都是相同的。

4.通过表扬的方式鼓励学生。对于小学生来说,被人肯定会使他们信心大增。辛辛苦苦写完一篇文章,如果得到的是批评,会强烈地打击到他们的积极性。适当的表扬,会使他们得到情感上的一种满足,暗自下决心下次要写得更好。在讲评作文时,找出每个人写得出色的地方,鼓励学生继续发扬;不好的地方,委婉地之处,引导他们改正。比如某学生作文时出现病句,老师就先夸奖他一番,再指出文中有病句的地方,对他说:“其他的一切都很好,如果以后这种句子如何如何,那就完美了。”这种方法可以增加学生对错处的印象,促使孩子去改正,同时也不会打消孩子的积极性。

三、进行情感教育时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很多学生在写作时,根本不知如何下笔,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或者写出来的内容生涩无趣,言语空洞,这都与老师平常的教育有着极大的关系。好的老师知道该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爱上写作。而有的老师只是规定孩子的格式、内容等,忽视了写作其实只是一种简单的沟通方式,是用来表达情感,与自己谈话的方式而已。如果用这种古板的教育方式来要求孩子,就会使孩子一拿到作文就不知所云。

2.学生的知识面太窄,作文的内容单调。大多数学生想要将作文写好,也有丰富的感情,但是接触的知识太少,文化基础不够,导致写作时不能自然流畅地完成。所以,只有让学生多关注身边的社会、生活、人物,才能激起他们的感情,写出充满真实情感的作文。

3.学生在写作时,无法将心中的思想与感受用文字表述清楚。有时候,学生心中有着丰富的情感,也了解很多知识,但却不能用自己的话将其表达出来。这与学生平时的积累有很大的关系。一方面,学生平常练习不够,写得少,就没有足够的经验。另外,学生做完练习,老师没有认真及时的批改,给学生指导,导致学生写了也不知道自己写得正确与否,这样即使学生写得再多也无济于事。

4.有些学生在写作中,会参考别人的文章或着直接抄袭,而不是自己动脑写。这样会使学生的写作能力越来越差。在发现这种情况时,老师应及时帮助学生改正,教育他们正确的做法,而不是责骂他们。责骂会使他们更加失去对作文的兴趣,甚至演变为厌烦。

四、结束语。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引入情感教育是很重要的,但作文中的情感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非短时间就能做到的,需要教育者进行长期的坚持与奋斗,耐心的去教导学生,帮助学生提高作文能力。学习语文,不仅是为了提高成绩、考上大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听说写思的能力,还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对于每个教育者,都要认真做好教育工作,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关的指导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论文通用篇七

通过对课堂教学中巧用对联来概括文意,进一步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提高学生的汉语言运用鉴赏能力。

前言。

多少年来,我们在聆听“风声雨声读书声”中长大,在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中成熟;是“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教会我们如何去博爱,去为人民服务;更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让我们懂得如何去敞开胸怀拥抱世界,用深邃的思想去思考未来。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鉴赏、运用甚至当堂创作一些对联,对于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锻炼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大有裨益。

1.依据文本内容,引入对联,为导入新课开好头。

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依据教材文本对所要探讨的的问题作一个高度巧妙的概括,特别是一些重点词语,以引用对联入手,可诱发学生与课文学习相应的感情,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更利于学生对这些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与加深记忆。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应用对联,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语文学习的情境中。这种情境一旦被打开,学生便会全身心投入到对教材文本的阅读感悟中,他们也定会为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而折服,也为进一步地研读文本内容创造了条件。

笔者在讲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用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和“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设疑导入:这两幅对联吟咏的是谁?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略一思索,便有同学猜出杜甫。我顺势说:“那么,你们知道草堂吗?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草堂――为秋风所破歌的茅屋,聆听诗人的吟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教学《醉翁亭记》时,笔者用对联“饮既不多缘何能醉;年犹未迈奚字称翁”为导语,让学生思考此联与作者的联系(两联的末字综合在一起正好是作者别号“醉翁”),学生通过“醉翁”这个词就能知道文本是欧阳修所作。再由此探究此联与课文内容的联系,让学生知晓一定的文化背景。这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倍增,强烈的求知欲也被进一步地激活,他们也就会积极投入到课文学习的思维活动中。

2.借用对联,让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深化情趣意境。

课堂教学中,我们可借助引用对联来进一步概括课文内容。这种概括能够培养学生组织运用语言和对文本知识进行拓展延伸的综合能力,也是一种理清思路、掌握内容的有效途径,更是一种培养学生如何发挥想象运用汉语进行简洁表达的好方法。这种表达形式更能激起学生们学习语文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学生在运用对联的表达过程中,他们的自主探究学习方式同时得到了锻炼。学生通过对联形式的概括提炼,也为提高自身的语言综合概括能力奠定了基础。

我们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为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笔者出示一对联:“十年思念,天涯咫尺,兄弟好似摇钱树;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生人。”学生通过阅读体味这样的对联,便能够想象得到:金钱在资本主义社会是万能的,即使是再深的兄弟手足情谊也会被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所代替。学生对此感受非常深刻,深切理解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的金钱关系。在学习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时用对联“一个人倒下去,千万人站起来”来殿后煞尾,高度赞扬闻一多先生不畏强暴、敢于斗争、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全面评价了闻先生殉难所产生的极大影响,艺术概括言简意赅,震撼效果气吞山河。在学习《沁园春雪》时,引用嵌字对联“泽色绘成新世界,东风吹复旧山河”,高度颂扬了政治家毛主席非凡的抱负和别人所未有的英雄战略眼光,为学生加深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3.鼓励学生撰写对联,激发创作灵感,训练表达思维。

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可要求学生就教材文本作深入的思考,联想发挥,并且鼓励他们进行大胆的创新思维,写对联。汉语言对联要求字数相等、对仗工整,要求立意新颖、用词贴切、风雅不俗。学生在刚开始撰写对联时有一定难度,教师应耐心指导,鼓励其迎难而上,认真地揣词用语,并结合文本思想内容有机的联系撰写对联,可有效训练学生创新思维,提高自主探索能力。如教学《醉翁亭记》时,笔者让学生以文中内容为主干,利用文中短语句子来组织对联,以此引导兴趣推进读书。学生兴趣盎然,一幅幅对联脱口而出。“蔚然深秀琅琊山,翼然凌空醉翁亭”;“滁人游醉翁宴,众宾欢太守醉”;“日出云归朝暮美,野芳佳木四季丽”“觥筹交错众宾欢,苍颜白发太守醉”;“山肴野素泉香酒冽,游宴欢;觥筹交错臣民同乐,太守醉”……在总结课文时,我出了上联“醉翁亭里欧阳修与百姓同乐”要求学生联系《岳阳楼记》对出下联“岳阳楼上范仲淹以天下为忧”。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巩固了所学内容,使语文课凸显出无穷的情趣魅力。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笔者经常鼓励学生开展对联专题活动,以此来交汇学生的知识与文化,融合其素养与能力。欣赏对联,指出对联所指人物,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这些人物的理解记忆:如“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范仲淹);“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蒲松龄);“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杜甫)。组织对对联活动――如出示读书对联的上联:“《朝花夕拾》忆亲人师长”,学生思考后作答下联:“《三国演义》颂英雄豪杰”或“《傅雷家书》谈生活艺术”等;给出上联:“品美文若饮甘露”,学生对出下联:“读好书如沐春风”。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对文本的思想内容有了透彻的了解,思维探究也得到了拓展延伸。课堂上的对联艺术熏陶,唤醒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有意无意地去关注找寻相关联语,并品评玩味,创作对联兴味盎然。在校园征集警示语的活动中,我班学生拟写了“四季添青,足下留情”;“爽心悦目,旷怀怡神”;“世界在这里浓缩,未来从脚下延伸”;“随手一扔,你丢下的是自己的素质;轻轻一弯,你捡起的是自己的道德”等工整广告联词,受到了师生的一致赞誉。

结语。

实践证明,恰当地将对联运用到语文教学中,读之思之,就如含英咀华,齿颊留香,产生了以少胜多、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大大激活了语文教学,有效促使学生放飞思想,培养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其文化底蕴。

[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论文通用篇八

人类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技术已经进入各个领域,为人们的工作、生活提供了更便捷的途径。网络在丰富我们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特别是对中学生学习产生了巨大影响。初中语文作为中学生的重要课程之一,研究如何规避网络带来的问题和利用网络来辅助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网络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冲突、问题)。

网络和语文教学的主要作用体都是中学生,而网络改变了传统上的中学生的学习和认知习惯,给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许多的问题。主要问题包括以下三点。

1.网络语言。

词语表意模糊,如“偶喜欢”(我喜欢)、酱紫(这样子)和斑竹(版主)。这些字我们通常认定为错别字,但多数学生已经一定程度上接受这些字和词语的用法。这势必将学生引入一个误区,只要音相同,字对错无所谓;语言形式错综复,如“i服了u”(我服了你)。有些句子数字、英语和汉字夹杂,像这样的句子如果在书面表达上出现,将使语言形式错乱;语言口语化,像“难过的要死掉了”“……的说”这些词语和用法在规范的汉语中没有的,违背了常人的语言习惯。

网络语言对学生的吸引力、影响力非常大,而学生的判断力、自制力又相对较弱,如果他们在为了掌握语言规范之前就过多地被不规范语言熏染,对其今后的语言能力的发展会产生很不利的影响。

2.电子阅读。

电子阅读是一种由文本的变化所带来的新的阅读方式。随着日常生活水平和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电子阅读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日渐成为高中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阅读的开放性、丰富性和互动性等特点,一方面为初中生阅读提供了海量的阅读资源,另一方面又存在着种种弊端和隐患。如频频出现不规范的网络语言,信息垃圾太多,会让学生沉迷、迷失自我、浪费时间、损害眼睛等。

3.移动设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普及率也越来越高,人们对移动设备的依赖性也越来越高。

中学生甚至部分小学生都人手一台移动设备(主要为手机),移动设备一方面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通讯,但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移动设备上。

网络工具包括很多,如搜索工具、媒体工具、聊天工具等。在这些工具中,网络聊天工具在初中学生中的使用率很高,而一般网的络聊天工具年轻教师同样会使用。这样网络聊天工具理论上可以成为学生和教师之间课堂以外的另一种交流方式。由于初中学生好奇心较强、自我表现聊欲望强和怯于与人直接交流的特点,同时在课堂上一部分学生的表达能力都被限制。通过网络聊天工具可以让学生敢于与老师交流,并可以在此基础上建立网络课堂。组建基于网络聊天室的网络课堂,讨论一些与课本相关的语文知识、文学常识等等,在网络课堂上避免使用网络语言,并保持一定的秩序。这样既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也增加了学生的'语文知识。

2.网络资源的提供。

网络创造比较理想的教学环境为学生进行个别化教学提供良好的基础。教师按照课程的结构,在网络上建立完整系统的教学信息资源库(包括教和学两方面所需要的全部信息),由学生根据需要,通过点播视频,多媒体信息或选择教学课件等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具有一定的选择余地。网上有丰富的电子资源,如电子阅览室,电子图书馆,网上期刊,网上书城,学生只要掌握一定的网络通讯操作技能和资料检索能力,就可通过网上搜索引擎,方便快捷地获得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查找资料,并且不再需要保持对于自己的体验与看法的沉默,利用新媒体,学生能够制作文章、说明、声音、视频图像等,参加不同的讨论并且附上他们的进一步解释。现代社会“从动手做中学习”成为教学的基本原则,学生对于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控制能力,并有着一种个人学习的意识,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布置一些课外作业,如文学大师资料的收集,一些比较生疏的词语的语义查询。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学生通过网络,自己收集组织材料,并养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

虽然网络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新的契机和途径,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学生能够正确地使用网络。所以教师在使用网络辅助语文教学的同时应该确保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三、结束语。

本文从网络技术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的问题和影响出发,对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采用网络技术面临的问题、可行性和方法进行了研究和讨论。为中学语文教师进行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尝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万慧芳网络语言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陈奕网络文化时代的语文教学[d].上海师范大学,。

[3]安中海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学科整合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革新,。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论文通用篇九

[论文摘要]体育精神就其实质,是一种心理资源、是一种具有能动作用的意识、是体育行为的动力源泉。独立的人格,究其本质是一种财富,是一个人的良好尊严和意愿的宝贵财富,是一个人进行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现代教育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教育主张就是对学生人格教育重视的一个体现。

一、大学体育中的体育精神。

(一)体育精神的涵义。

体育精神就其实质,是一种心理资源、是一种具有能动作用的意识、是体育行为的动力源泉。换句话说,体育的整体风貌、凝聚力、号召力、特色、水平以及感染力共同构成体育精神。即,体育精神――是体育的信念、理想、情操及体育知识、审美水平的标志体。作为一种体育意识,对体育的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是体育行为的动力的一种心理资源。体育精神,作为一种规范力量,规定着体育文化模式的选择。奥林匹克精神就是体育精神的集中反映。

(二)体育精神对大学生的影响。

首先,体育精神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求真务实以及诚实守纪的良好品德。众所周知,体育比赛与做人一样,要不得投机取巧、弄虚作假,要求所有参赛人员都要诚实守信、求真务实。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入口处的宙斯铜像上就镶刻着这样一句话:“在奥林匹克,只能用快腿和体力战胜对手,金钱不可能使你赢得胜利。”所以说,体育精神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求真务实、集体观念以及诚实守纪的良好品德。

其次,体育精神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有人认为,体育是一种竞技活动,是培养学生竞技意识的重要手段,是以打败对手取得胜利为终极目标。其实,这里存在一个明显的误区。体育在是一种竞技活动的同时,亦是一种培养个体的合作意识,以及求得两者间的和谐统一的有效途径。“团结就是力量”这句耳熟能详的话语在体育比赛中得到完美体现。所以说,体育精神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最后,体育精神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法制意识,使其更好地养成大学生遵纪守法精神。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必须遵守裁判规则,违规就得受罚,取得成绩则相应的受到奖励。所以说,把体育文化中蕴涵的体育精神和大学生的纪律修养相结合,对加强大学生纪律修养有着深远影响。

有人说:“一所合格的大学,是把教育教学搞好;一所好的大学,更要注重人格养成;一所优秀的大学,除了前两者之外,还要注重体育精神的培养。”所以对大学生而言,体育精神是其他知识教育所无法替代的一种独特的教育,也恰好是我们当前大学教育中所忽视的。因此,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体育精神则成为现今高校体育教育的关键问题。在我看来,大学体育教育中的体育精神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培养。

第一,教材与引导相结合。教师应从教材的基本理念出发,深入研究并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体育精神并加以提炼和升华。同时,引导学生以乐观豁达的精神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待体育活动。同时,引导学生与他人的团结协作,使其能够更好的正确处理与队友、同伴的关系。

第二,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其体育精神。教师应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以及方法培养学生,使其在体育活动中树立体育精神意识。同时,通过课堂学习或体育活动培养其公正、公平的心态以及不畏艰苦的意志力。

(一)人格的概念。

所谓人格,究其本质是一种财富,是一个人的良好尊严和意愿的宝贵财富。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人有了人格的尊严,必不甘堕落为禽兽,而品德也必自然提高。”由此可见,西方的哲人,都十分重视人格。东方亦然。“良将不怯死以苟且,烈士不毁节以求生。”这正是东方圣贤具有人格魅力的完美体现。在我国,有的家长从小就会对孩子进行人格投资。这种投资,虽然不能直接使得人们在物质方面变得更为富有,但孩子们则可以从获得的荣誉和尊敬中得到回报。而且,就是因为有了这种人格的力量,困难就可以战胜,邪恶也可以抵御。古人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正是人格魅力的伟大体现。

(二)人格的影响因素。

众所周知,人格,是一个人的心理格局或者说是心理面貌。即一个人的各种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以及一些意识倾向的总和。据研究表明,人格大致包含这些内容:信念、气质、理想、性格、兴趣、能力等。同时人格的塑造也是由于先天、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我们来看先天遗传因素。古人云:“虎父无犬子”,俗语也有:“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的说法。就其实质,则是指先天遗传因素对子女人格品质的影响作用。实践表明,人的生命冲动、基本情绪等个性中的下层成分在一定的条件之下容易遗传,而所谓的.信仰、世界观、理想等上层成分则会因为所处的社会环境而受到影响和制约。所以说,先天遗传因素为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提供的是一种可能性。

其次,我们来看后天环境因素。后天环境因素则包括以下几点:其一,家庭影响。据某项实验表明,人格中的交往能力、信任感、情绪的稳定性、语言能力等因素,其发展和形成都与自身所处的家庭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其二,社会环境影响。社会是个大家庭,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位成员在其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会受到来自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干扰。所以说,在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在人格形成的过程中,后天的环境是将先天所形成的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必要因素。

(三)高校体育对塑造大学生人格的意义。

首先,体育不仅是学生人格培养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发展其人格魅力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正处于心理的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时期,他们的道德、需要、理想等个性倾向性以及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都没有成熟和定型,就有很强的可塑性。而体育教学的过程和内容都具有全面的教育性以及可模拟社会实践活动,对其人格的培养可以发挥直接的作用。有人说:“体育是育体与育心的最佳结合方式,它对人格素质的培养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体育科学研究证明,体育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体质以及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所以说,体育不仅是学生人格培养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发展其人格魅力的重要途径。 其次,通过体育教学练就强壮的体魄,可成为良好人格塑造的“载体”。大学生正处在学习的重要时期,处在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上。特别是,大学生正处在生理发育上的敏感阶段,换句话说就是发育基本成熟阶段。进行体育教学,不失时机地促进其身体的的健康成长,使“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的身体得到行之有效的锻炼,可使之成为良好人格塑造的“载体”。

第一,体育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完整人格。众所周知,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人格的完整。其中人格完整的首要的标志则是:人格构成的各个要素都要完整、和谐、统一。即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世界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在此基础上将自身的愿望、行为以及目标统一起来。众所周知在我国各大高校,体育教学是通过各种运动比赛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养成以规则来规范自身行为的良好习惯。同时通过体育精神的熏陶,使其拥有公正、公平、客观的视角,并以此分析问题和解决遇到的问题,引导其在体育比赛中明确自身目标,同时制定适合自己的合理的目标,正确对待体育活动和竞争并以积极的心态迎接生活或者学习、工作中的一切挑战。所以说,体育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完整人格。

第二,体育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衡量人格健康的标准有以下几条:其一,必须在任何时刻都能客观实际地看待、认识世界;其二,必须时刻拥有一份坚定的、积极的价值观以及端正的道德心;其三,对待自己要客观实际,认清自身;其四,具有真实的安全感存在;其五,对待所参与的各种活动都能专注其中;其六,必须具有爱父母、亲人、朋友的情感和能力;其七,能够更好的完成自己所承担的责任与工作。在我国,体育教学是一种具有竞争性、群体性特点的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谐相处、公平竞争、相互关心的体育精神为基础的教学活动。其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得到提升。

四、总结。

众所周知,体育精神对培养一个健全的人格,往往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热爱体育运动的人往往自信、阳光,体育不仅能赋予学生一种愉快的生活态度,而且能通过严酷、激烈的锻炼,给处于舒适环境的学生一种竞争的痛并快乐的体验,这对年轻人的成长、行为的养成和不畏困难精神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不但可以强身健体,还能够养成不怕输、不畏困难、培养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养成,同时也有利于形成遵守规则的习惯,培养执著严谨的精神。

参考文献:。

[1]李小剑.论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j].商情,(25).

[2]刘强.略论体育精神的内涵及影响因素[j].世纪桥,2009(15).

[3]郭平,李梅.浅论体育精神与人文精神[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1).

[4]陈正富.对现代体育精神的诠释[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04).

[5]曾红卒.论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精神教育的作用与价值[j].体育文化导刊,2005(10).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