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文言文的虚词用法资料范本(优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0 07:30:37 页码:10
2023年文言文的虚词用法资料范本(优质8篇)
2023-11-10 07:30:37    小编:ZTFB

老师是我们心目中的楷模,他们的教诲让我们受益终生。如何从大量信息中提炼出有价值的观点和信息?文章中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和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

文言文的虚词用法资料范本篇一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如: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宾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文言文的虚词用法资料范本篇二

3.表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假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二、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

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文言文的虚词用法资料范本篇三

文言文虚词是成考高起点语文的考点之一。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复习资料,一起来看一下吧。

作为介词,“以”的用法较多且意义复杂,但基本内容是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或凭借,其余用法大多可视为这一其本用法的引申和变化。分别说明如下:

基本用法和意义是表示动作行为以某人、某物为依据或凭借,可译为“用”、“拿”等。

例如:

(1)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陈情表》)

(2)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五代史伶官传序》)

(3)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马伶传》)

有的表示以某事或某种技能为依据或凭借,意义有所虚化,除可译为“用”“拿”外,还可译为“凭借”、“依照”、“根据”等。例如:

(1)王好战,请以战喻。(《寡人之於国也》)

(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於国也》)

(3)皆以用战为名。(《李将军列传》)

(4)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论毅力》)

(5)梨园以技鸣者,无虑数十辈。(《马伶传》)

有的表示凭借某种身份、资格或地位从事某事,意义更为抽象。例如: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

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李将军列传》)

其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李将军列传》)

原因是导致某种结果的逻辑根据,因此此种用法可视为表示凭借用法向更为抽象的事理逻辑方面的延伸和发展,可译为“因”、“因为”、“由于”等,有时也可直接翻译为“凭着”、“凭借”。例如:

(1)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冯谖客孟尝君》)

(2)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陈情表》)

(3)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陈情表》)

(4)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陈情表》)

(5)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答李翊书》)

(6)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张中丞传后叙》)

可以带领、带领的其实也一定是可以依赖、可为凭借的,因此也与表示凭借的用法有一定的关系,有时甚至也可直接翻译为“凭”、“靠”。例如:

(1)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诗经 氓》)

(2)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张中丞传后叙》)

“以”的此种用法相当于“在”、“于”,有时可据需要译为“按照”。例如:

以元朔五年为轻车将军。(《李将军列传》)

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寡人之於国也》)

表示关涉或处置对象

“以”的`此种用法相当于“把”、“让”等。例如:

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卷。(《冯谖客孟尝君》)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冯谖客孟尝君》)

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冯谖客孟尝君》)

必以其言为信。(《张中丞传后叙》)

作为副词,“以”主要表示某种情态或语气。例如:

(1)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冯谖客孟尝君》)——以:只有,也就是。

作为连词,“以”的语法的功能与“而”类似,只不过通常只用于表示顺承接续的种种关系,可译为“就”、“来”、“而”、“然后”、“而且”等,也可不译出。例如:

(1)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郑伯克段于鄢》)

(2)今皆解鞍以示不走。(《李将军列传》)

(3)且硕茂,蚤食以蕃。(《种树郭橐驼传》)——蚤食以蕃:果实结得早而且结得多。

(4)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前赤壁赋》)

(5)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前赤壁赋》)

(6)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马伶传》)

“以”作为动词,常见的是“认为”、“以为”的意思。例如: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庄子 秋水》)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庄子 秋水》)

文言文的虚词用法资料范本篇四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2.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

文言文的虚词用法资料范本篇五

则,等画物也。——《说文》。

则,法也;则,常也。——《尔雅》。

均守平则。——《周礼·大司马》。

法则以驭其官。——《周礼·太宰》。

掌则以逆都鄙之治。——《周礼·太史》。注:“亦法也。”

有物有则。——《诗·大雅·烝民》。

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管子·形势》。

2.又如:则天(以天为法,治理天下);则度(法度);则效(则象。效法)。

3.等级(由则的划分等级引申而来)。

《坤》作坠势,高下九则。——《汉书·叙传下》。颜师古注引刘德曰:“九州土田上中下九等也。”

4.古指三百平方里以下的采邑。王莽时以土方五十里为一则,为子男封邑。

5.标准权衡器。

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史记》。

6.榜样。如:以身作则。

多用于文章或艺术品,相当于“章”、“条”。如:新闻一则;寓言四则。

1.划分等级。

咸则三壤,成赋中邦。——《书·禹贡》。

2.仿效,效法。如:则先烈之言行。

3.做,作。

众人听了,吓得不敢则声。——《红楼梦》。

4.正相反。

则无可用。——唐·柳宗元《三戒》。

则又望其真。——清·林觉民《与妻书》。

5.又如:人皆好名,我则不然;则不(不但,不止)。

6.表示相反或对照。

则耻师焉。——唐·韩愈《师说》。

7.又如:今则不然。

8.表示平列关系。

则桃李冬实。——宋·沈括《梦溪笔谈》。

则桃李夏荣。

9.表示假设,相当于“若”、“如果”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史记·高祖本纪》。

10.虽然,表示让步关系。

元帅此计好则好,则怕瞒不过诸葛孔明。——《隔江斗智》。

1.用于判断句表示肯定,相当于“就”

非死,则徙尔。——柳宗元《捕蛇者说》。

则明月斜挂。——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则绿草如茵。

则人物必有概范。——蔡元培《图画》。

2.表示前后两事时间相距很近,有因果、条件关系,相当于“即”、“便”

则难者亦易矣。——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则易者亦难矣。

则治之如所言。——清·方苞《狱中杂记》。

3.表示在发现某事时早已如此,或即将如此,相当于“就”、“将”

4.表示范围,相当于“仅”、“只”

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荀子》。

5.又如:则除(唯有,只有);则索(只好;须得);则情(只好管);则故(只管,只顾)。

6.对已然或发生的事强调。可译为“都”、“已经”、“原来”

客则鼾睡。——明·魏禧《大铁椎传》。

则学校大备。——蔡元培《图画》。

7.表示让步,可译为“倒”、“倒是”

则名微而众寡。——《三国志·诸葛亮传》。

文言文的虚词用法资料范本篇六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从、自)。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文言文的虚词用法资料范本篇七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文言文的虚词用法资料范本篇八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1)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2)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3)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与妻书》)。

2.指示代词:这,此。

(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3)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5.用在时间名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三)动词,到去。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