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文言文句式的基础知识范本(优秀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03:15:25 页码:12
2023年文言文句式的基础知识范本(优秀12篇)
2023-11-18 03:15:25    小编:ZTFB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不断总结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收获。写总结时要注意语言简练,不要过多使用修饰词。范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语言表达可以为我们写好一篇总结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文言文句式的基础知识范本篇一

1.棹数小舟,曳铁钯(通"耙",平整土地的农具)。

2.对镜帖花黄(通"贴",粘贴)。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通"悦",愉快)。

4.诲女知之乎(通"汝",人称代词,你)。

5.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通"智",聪明)。

6.满坐寂然,无敢哗者(通"座",座位)。

7.便要还家(通"邀",邀请)。

8.荡胸生曾云(通"层",重叠)。

9.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通"缺",中断)。

10.蝉则千转不穷(通"啭",鸟叫声)。

11.窥谷忘反(通"返",返回)。

1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

13.才美不外见(通"现",显露,表现,显现)。

14.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

15.其真无马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16.四支僵劲不能动(通"肢",肢体)。

17.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穿)。

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

18.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通"俱",全,皆)。

19.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

20.玉盘珍羞直万钱(通"值",价值)。

21.玉盘珍羞直万钱(通"馐",美味的食物)。

22.困于心衡于虑(通"横",梗塞,不顺)。

23.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24.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辅佐)。

25.故患有所不辟也(通"避",躲避)。

2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通"辨",辨别)。

27.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

28.乡为身死而不受(通"向",从前)。

29.小惠未徧,民弗从也(通"遍",遍及,普遍)。

30.寡助之至,亲戚畔之(通"叛",背叛)。

文言文句式的基础知识范本篇二

1.“有以”、“无以”,分别译为“有用来……的办法”、“没有用来……的办法”。

2.“有所”、“无所”,分别译为“……有……”、“……没有……”。

3.“何以”,表示询问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译为“凭什么”、“依据什么”。

4.“……所以……”,表示原因或凭借,译为“……的.原因”或“……的方法(根据)”、“用来”等。

5.“以为”、“以……为”,译为“认为”、“把……当作……”、“用……做……”。

6.“比及”,译为“等到……的时候”。

二、表判断语气。

1.“唯(顾、直)……耳”,译为“只是……罢了”。

2.“……之谓……”、“其……之谓也”、“其……之谓……”,表总结性的判断语气。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这就叫……啊”。前面加语气副词“其”,翻译时可加上“大概……吧”,表商量、推测的语气。

3.“不亦……乎”,译为“不是……吗”。

1.“得无……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

2.“其……乎”,译为“大概……吧”。

3.“无乃……乎”、“毋乃……乎”,译为“恐怕……吧”、“只怕……吧”。

1.“如何”、“若何”、“奈何”,分别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2.“如……何”、“奈……何”、“若……何”,表示对事情不知该如何处置、对付,译为“对……怎么样”、“对……该怎么办呢”。

3.“何……为”、“何(奚)以……为”,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

4.“何以……耶”,译为“怎么能……呢”。

1.“岂……哉(欤、乎、乎哉)”,译为“难道……吗”、“怎么……呢”。

2.“庸……乎”、“其庸……乎”,译为“难道……吗”、“哪里……呢”。

3.“况……乎”,译为“何况……呢”。

4.“其……乎”,译为“难道……吗”。

5.“何……哉”,译为“怎么……呢”。

6.“安得……也哉”,译为“怎么能够……呢”。

7.“何……之有”,译为“有什么……呢”。

8.“况……欤”,译为“何况……呢”。

1.“何其”、“一何”,译为“多么”、“何等”。

2.“亦……哉”,译为“也……啊”。

“与使……毋宁”、“与其……宁”、“与其……孰若”,译为“与其……不如……”。

“……孰与……”、“……与……孰……”,译为“与……相比,谁……”。

文言文句式的基础知识范本篇三

在文言文中,有些虚词与虚词配合,或者虚词与实词配合,中间或前后插入一定成分,组成固定搭配的形式,被称为固定句式。固定句式具有一定的整体意义,在阅读翻译时不要拆开理解。牢牢掌握这些句式的变化,对快速、正确地进行文言文翻译有很大帮助。

一、表陈述语气。

1.“有以”、“无以”,分别译为“有用来……的办法”、“没有用来……的`办法”。

2.“有所”、“无所”,分别译为“……有……”、“……没有……”。

3.“何以”,表示询问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译为“凭什么”、“依据什么”。

4.“……所以……”,表示原因或凭借,译为“……的原因”或“……的方法(根据)”、“用来”等。

5.“以为”、“以……为”,译为“认为”、“把……当作……”、“用……做……”。

6.“比及”,译为“等到……的时候”。

二、表判断语气。

1.“唯(顾、直)……耳”,译为“只是……罢了”。

2.“……之谓……”、“其……之谓也”、“其……之谓……”,表总结性的判断语气。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这就叫……啊”。前面加语气副词“其”,翻译时可加上“大概……吧”,表商量、推测的语气。

3.“不亦……乎”,译为“不是……吗”。

三、表委婉推测语气。

1.“得无……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

2.“其……乎”,译为“大概……吧”。

3.“无乃……乎”、“毋乃……乎”,译为“恐怕……吧”、“只怕……吧”。

四、表疑问语气。

1.“如何”、“若何”、“奈何”,分别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2.“如……何”、“奈……何”、“若……何”,表示对事情不知该如何处置、对付,译为“对……怎么样”、“对……该怎么办呢”。

3.“何……为”、“何(奚)以……为”,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

4.“何以……耶”,译为“怎么能……呢”。

五、表反问语气。

1.“岂……哉(欤、乎、乎哉)”,译为“难道……吗”、“怎么……呢”。

2.“庸……乎”、“其庸……乎”,译为“难道……吗”、“哪里……呢”。

3.“况……乎”,译为“何况……呢”。

4.“其……乎”,译为“难道……吗”。

5.“何……哉”,译为“怎么……呢”。

6.“安得……也哉”,译为“怎么能够……呢”。

7.“何……之有”,译为“有什么……呢”。

8.“况……欤”,译为“何况……呢”。

六、表感叹语气。

1.“何其”、“一何”,译为“多么”、“何等”。

2.“亦……哉”,译为“也……啊”。

七、表选择语气。

“与使……毋宁”、“与其……宁”、“与其……孰若”,译为“与其……不如……”。

八、表比较语气。

“……孰与……”、“……与……孰……”,译为“与……相比,谁……”。

文言文句式的基础知识范本篇四

七月既望。清风徐来。举酒属客歌窈窕之章。月出于东山之上。白露横江。纵一苇之所如。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于是饮酒乐甚,。歌曰:“,击空明兮溯流光。,望美人兮天一方。”,倚歌而和之。,如怨如慕,,余音袅袅,。舞幽壑之潜蛟,。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客曰:“‘乌鹊南飞’?西望夏口山川相缪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下江陵舳舻千里酾酒临江固一世之雄也?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驾一叶之扁舟。寄蜉蝣于天地。哀吾生之须臾。挟飞仙以遨游。知不可乎骤得。”

苏子曰:“?逝者如斯,;盈虚者如彼,。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而又何羡乎!,物各有主。,虽一毫而莫取。,与山间之明月,,目遇之而成色,,用之不竭,,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洗盏更酌。杯盘狼籍。不知东方之既白。

文言文句式的基础知识范本篇五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文言文句式的基础知识范本篇六

也许现在很多人都弄不懂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到底在哪里?现在我们就分别来讲讲他们。

“文言文”中的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古白话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如唐代的变文,敦煌通俗文学作品,宋人话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等都是古白话的代表。古白话虽说是白话文,但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白话文,一般都是以口头语为基础而夹杂一些文言成分。即使是口语,由于区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今天读起来也不那么容易,因此,我们称之为“古白话”(学术界一般把从晚唐五代开始直至“五四”时期形成的古白话称作近代汉语)。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国内,中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文言文句式的基础知识范本篇七

壬戌(,)举酒属客()一苇()窈()窕()冯()虚御()风扣舷()桂棹()溯()嫠()妇袅袅()不绝如缕()愀然()潜蛟(,)和之()挟()山川相缪()舳舻(,)旌旗()酾酒()横槊()渔樵()江渚()麋鹿()匏尊()蜉蝣(,)粟()须臾()愀然()枕藉()洗盏()更酌()肴核()杯盘狼籍()。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2、杯盘狼籍也写作“狼藉”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七月既望农历十五。

2、举酒属客这里指劝人喝酒。

3、徘徊于斗牛之间移动。

4、纵一苇之所如纵:任凭;如:往。

5、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驾驭。

7、桂棹兮兰桨一种划船工具,形似桨。

8、击空明兮溯流光逆流而上。

9、倚歌而和之依循;唱和。

10、其声呜呜然……的声音。

11、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形容声音婉转悠长;缕:细丝。

12、苏子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13、正襟危坐危:正。

14、山川相缪缭绕,盘绕。

15、方其破荆州当。

16、下江陵攻下。

17、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斟酒。

18、固一世之雄也本来。

19、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江中的小舟。

20、举匏樽以相属酒杯;劝酒。

21、哀吾生之须臾时间短暂。

22、知不可乎骤得数得;屡次得到。

23、托遗响于悲风余音,指箫声。

24、盈虚者如彼,满;缺。

25、而卒莫消长也最终。

26、相与枕藉乎舟中(互相)枕着垫着。

(四)词类活用。

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动;使……起舞,使……哭泣。

2.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作状语,向南。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4、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形容—动,攻破;名—状,向东行进。

5、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作动词,打渔砍柴。

6、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用法,把……作为伴侣,把……作为朋友。

(五)翻译下列句子,注意画线处的译法。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宾短语后置句)。

苏轼和客人在赤壁山下泛舟游览。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

任凭小船飘去,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3.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定语后置句)。

有吹洞箫的宾客,依照着歌曲的声调和节拍同声唱和节拍。

4.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句)。

苏轼容色改变的样子,整理衣襟端坐,询问客人说:“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宾短语后置句)。

这不是曹操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

6.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

而现在在哪里呢?

7、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判断句)。

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8、.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介宾短语后置句)。

在小船中,互相枕着垫着睡着了,不知道东方的天空已经演出白色了。

文言文句式的基础知识范本篇八

豁然俨然阡陌垂髫诣太守铭馨。

案牍濯清涟亵隐逸淤泥贻。

罔髯诎篆章逾簪妪幽咽眦搔。

二、解释加点字意思:

捕鱼为业缘溪行欲穷其林。

渔人甚异之辞去诣太守。

咸来问讯不足为外人道也便扶向路。

具答之寻向所志有仙则名。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可爱者甚蕃。

宜乎众矣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予谓菊陶后鲜有闻濯清涟而不。

曾不盈寸雕栏相望佛印绝类弥勒。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皆有所养。

讲信修睦男有分女有归。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谋闭而不兴。

货恶其弃造化钟神秀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浑欲不胜簪老翁逾墙走。

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夜久语声绝。

家书抵万金有奇巧人罔不因势象形。

尝贻余核舟一启窗而观箬篷覆之。

石青糁之中峨冠而多髯者如有所语。

其两膝相比者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珠可历历数也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钩画了了其色墨。

三、下列加点字的古今异义:

芳草鲜美阡陌交通率妻子邑人。

来此绝境无论魏晋高可二黍许。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佛印绝类弥勒。

四、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便要还家诎右肩支船左手倚一衡木。

长约八分有奇盖简桃核选贤与能。

矜、寡、孤、独。

五、翻译下列句子: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孔子云:何陋之有?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渔人甚异之:

林尽水源: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何陋之有?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陶后鲜有闻。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苏、黄共阅一手卷。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文言文句式的基础知识范本篇九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文言文句式的基础知识范本篇十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4分)。

(1)不能称前时之闻()(2)受之天也()。

(3)贤于材人远矣()(4)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2分)。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小题3: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小题1:(1)相当(2)承受(3)胜过,超过(4)达到。

小题1: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那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小题1:(2分)人的才能并非一世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十分重要的。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结合文章的内容来分析道理即可。

文言文句式的基础知识范本篇十一

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4、语义上主谓直接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2.“为”“为……所”表被动。

3.“受”“受......于”表被动。

文言文句式的基础知识范本篇十二

1、所守或匪亲。

2、径须沽取对君酌。

3、耶娘妻子走相送。

4、禾生陇亩无东西。

二、古今异义。

1、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

2、禾生陇亩无东西。

3、危樯独夜舟。

4、月涌大江流。

5、凭轩涕泗流。

三、一词多义。

危乎高哉。

可以横绝峨眉巅。

知安而不知危。

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邦有道,危言危行。

入武关,秦兵绝其历。

民贫则危乡轻家。

佛印绝类弥勒。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所守或匪亲。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烹羊宰牛且为乐。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河水清且涟猗。

残贼公行,莫之或止。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径须沽取对君酌。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惟有饮者留其名。

江水又东,径巫峡。

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后世之廖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

主人何为言少钱。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焚百家之言。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耶娘妻子走相送。

王笑而不言。

老翁逾墙走。

将进酒。

循陵而走,见蹲石鳞鳞,俨然类画。

呼儿将出换美酒。

豫备走舸,系于其尾。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家住黄花入麦村,闲将稚子出柴门。

信知生男恶。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低眉信手续续弹。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余固笑而不信也。

公将战。

人而无信,未知其可也。

将信将疑。

固将愁苦而终穷。

舍南舍北皆春水。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舍相如广成传舍。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退三舍避之。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家兄江南殁,舍弟塞北亡。

括不可使将。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夫人请之,吾舍之矣。

老病有孤舟。

老病有孤舟。

哀鳏寡,恤孤独。

子疾病。

碧峰然孤起。

君之病在肌肤。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相如每朝时,常驻机构称病。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火尚足以明也。

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吾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四、词类活用。

1、使人听此凋朱颜。

2、崖转石万壑雷。

3、未休关西卒。

4、侧身西望长咨嗟。

5、夕避长蛇。

6、或从十五北防河。

7、猿猱欲度愁攀援。

8、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五、文言句式。

1但见悲鸟号(于)古木。

2雄飞雌从绕(于)林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