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食品供应链安全存货问题分析与对策论文(通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08:45:07 页码:13
2023年食品供应链安全存货问题分析与对策论文(通用11篇)
2023-11-18 08:45:07    小编:ZTFB

美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独特标志,也是人们交流的重要方式。写总结不仅要客观评价,还需要主观思考,找到问题的根源。这是一些经过精心挑选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写出更好的总结。

食品供应链安全存货问题分析与对策论文篇一

近年来,中国食品安全问题中折射出的食品供应链存在的问题,直接导致消费者对各类食品质量的不信任。在中国市场造成了广泛而深刻的不良影响的三聚氰胺、地沟油、硫熏银耳等事件也引起公众对食品安全和环境问题的顾虑,甚至出现严重的海外市场产品召回。因此,如何加强中国食品或农产品行业的供应链安全成为供应链管理研究的重要问题。供应链安全管理是指防御供应链资产(产品、设施、设备、信息、员工)被盗、破坏或损坏行为,或者防止引进未通过允许的违禁品、人或其他事物对供应链造成重大破坏而采用的政策、操作程序、技术。

传统上的安全管理被认为是交易过程中的冲突管理,但是今天供应链管理中所讲的安全管理主要以组织风险管理为主。企业实施安全管理的动机包括维护产品的品牌和品质,满足消费者需求或交易伙伴的要求,增加产品的可追溯性等,最终目标是保证供应链组织安全,实现经营和战略目标。一旦因为安全问题导致供应链断裂,会对企业供应链绩效产生直接的消极影响,因而供应链安全管理被认为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方面,食品供应链安全管理也成为重中之重。

2相关研究评述和研究假设。

由此可见,农产品或食品出现的问题,不仅容易发生在某个企业内部,而且也容易在整个供应链运营过程中产生风险。但是,已有研究更多地聚焦在对食品供应链安全管理的概念界定和风险分类上,忽视了从供应链的视角分析组织内以及组织间的`整合和协调问题。事实上,食品企业通过内部各个职能部门的协调,可以保证食品本身的质量安全以及在企业内部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通过与外部供应链中各个伙伴之间关系的紧密协调,一方面控制和保证食品在整个供应链流程中的质量,另一方面在合作过程中也能够吸收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等,以提升其安全管理能力。

由此可以看出,食品企业供应链安全管理能力是组织的重要战略资产,它包含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的协调能力以及与其外部供应链中各个伙伴之间关系的协调能力,成为企业一种不可模仿的、不可替代的、稀有的和有价值的资源。这样,食品供应链安全管理不仅可以迅速地应对供应链运营中可能发生的危机,而且也能通过有效的内、外部沟通和信号传递在供应链运作的最初阶段防止危机的发生。方面的监管制度,如最低库存、产品的可追溯性、产品生产标准、操作标准、作业环境的要求等。

3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

食品认证的目的是保证食品满足特定标准,包括无公害食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和有机食品认证3种类型。无公害食品认证是最低标准,以生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相结合,为保证消费者基本安全需求而实施的强制性管理制度。绿色食品认证是指能够达到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中国际先进水平的食品,其卫生安全指标一般高于国家标准。绿色食品代表的是“安全、高质、环保”,绿色食品认证一般与证明商标相结合使用。有机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生态环境未受到污染,根据有机农业生产要求进行生产,生产活动有助于建立并回复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以及获得独立认证机构认证的食品。本研究把每种认证都设为虚拟变量,也就是企业获得任何一种认证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例如,如果某家企业的产品只是无公害食品,达到国家对食品安全最基本的标准,取值为1;如果既获得无公害食品认证,又获得绿色食品认证,表明该企业食品质量安全的标准高于国家基本标准,取值为2;如果同时获得无公害食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和有机食品认证,那么该企业对食品质量安全的要求更高,取值为3。对食品安全质量认证的取值进行标准化处理。

4研究结果。

本研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的逐步回归预测模型,利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给出各个变量(标准化)间的简单相关关系。可知,内部供应链安全管理与食品认证和销售绩效之间具有正向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显著;外部供应链安全管理只与食品认证和国际销售绩效显著相关,与国内销售绩效不相关。

食品供应链安全存货问题分析与对策论文篇二

摘要:从近年来人民普遍关心的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入手,阐述我国现有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现状及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根源;从完善我国现有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的角度,提出了整合现有法律资源,制定食品安全基本法;参照国际食品法典等建立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大力推行等同等效采用国际标准和技术法规,消除绿色技术壁垒;建立强制性的食品安全标准化体系是确保食品安全技术保障的重要依据;更加强化法律法规的惩罚力度,赋予食品监管部门更充分的权力;整合执法力量,解决多头执法问题等六个方面提出了解决现有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的对策和措施,促使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1前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以往对食品短缺的担忧逐渐变化为如今对食品安全的恐慌。正面因素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有能力满足社会对食品及原料的需求,消费者对自身健康关注的加强,对食品安全的要求更严了;负面的因素相对更为复杂,原创:有环境导致的食品原料污染问题,有加工、运输、储存、销售过程中由于环境、设备、操作、包装、添加剂等环节导致的不安全因素。食品安全问题日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近年来国内外一桩桩触目惊心的食品安全问题不胜枚举,有人甚至已将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列为继人口、资源、环境之后的第四大社会问题。当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不容乐观,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远未完善,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迫切地需要与国际接轨,逐步加以完善,以保护我国人民地身体健康和促进对外贸易地发展。

与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地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相比,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还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2.1食品法律法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较差:

我国现已颁布的涉及食品监管的法律法规数量多达十几部,总体性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等这些法律仅对食品质量作了一些概要性规定,由于出台时间早,标准要求低,覆盖面窄,没有充分显示新形势下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需求。另外,有些法律法规在制定时,并没有充分考虑食品安全问题。当食品安全问题成为突出问题时,就显得很不适应。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就是如此,该法在总体上偏重于工业产品标准和强制性标准,而农产品的产品质量标准多为推荐性标准,而要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必须制定强制性标准。

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对食品安全体系内其他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的指导作用大大降低。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等法律法规所调整的范围过于狭窄,仅对食品生产、经营阶段发生的食品安全进行规定,没有包括种植、养殖、储存等环节中的食品以及食品相关的食品添加剂,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的生产、经营或使用。而食品安全问题涵盖了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滤布法律应该反映出整个食品链条,这就使法律出现了较大的法律监管盲区,以致造成对饲料中加入瘦肉精、农药大量残留、滥用抗生素、食品储存污染等诸多问题的监管滞后和监管不力。其次,《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确定的执法主体职责与现实情况有所脱节。该法第三条规定;“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食品卫生工作”,而机构改革之后,我国已形成了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农业部、商务部、卫生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总局等多个部委共同按职能分段监管的体系,9月,国务院再次对有关部委的职责分工加以调整和明确。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应对执法主体职责做出相应的调整。

2.2食品法律法规的条款笼统,操作性差:

一些法律法规规定的比较原则和宽泛,缺乏清晰准确的定义和限制。如《刑法》对于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金额5万元以上有相对明确的处罚措施,而对于销售金额5万元以下算不算犯罪就没有明确界定;有些法律条款只定性不定量,或者法律概念有歧义;有的条款多年不修订;有些条款已经已经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甚至完全过时,对当前复杂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实际问题约束力较低,操作性不强。

2.3食品法律法规的罚则较轻,法律效力不够:

一是执法力度不够,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忽视了制假售假行为本身的危害,对制假售假行为处罚较轻;二是由于配套法律法规未出台,一部分法律法规难以执行。虽然我国近年来加大了技术法规的制定,如无公害农产品的出台等,但其立法层次较低,大多数属于推荐性标准,作用有限。三是技术支撑体系还未建立起来,有些法律法规难以实现。如检验检测方面的法规就是如此。

2.4执法体系存在权限不清、职能不清:

一是多头执法,影响监管效果。由于食品监督管理部门多,部门之间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部门之间不能形成合力,监管责任就难以落到实处;二是执法部门以罚代管、以罚代刑,影响法律的严肃性;三是执法部门立法、执法、判罚三位一体,影响公正性。有些法律法规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制定的,或者受立法环境、立法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执法部门既是法律法规的起草者,又是执法和判罚者,因此会不可避免的渗入执法部门的利益,影响公正性。

2.5法律执行过程缺乏规范化和持续性;。

我国目前在打击假冒伪劣食品,保证食品安全的执行过程中缺乏规范化和持续性,往往在出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后,有上级行政机关发布命令,进行一阵风式的检查、处理,当这阵风过后,假冒伪劣商品又重新泛滥起来。这种缺乏规范和持续性打假过程,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供应链安全存货问题分析与对策论文篇三

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是管理和监督食品安全的基础和依据,良好完善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将在食品安全方面起到巨大的作用。因此,食品安全法律制度应当涵盖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应当按照社会分工和社会协作的辨证统一来设计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保障体系。根据国家质检总局“从源头抓质量”、重在防范的精神,提出了建立和完善中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的如下建议:

3.1制定食品安全基本法,整合现有法律资源:

制定我国食品安全最高效力的食品安全基本法,规定食品安全的基本问题,对现有的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条例、标准、规范等进行认真清理、补充和完善,将散存于各法律法规中有关食品监管的内容整合,尽可能减少和避免立法和执法上的相互冲突,解决法律体系的混乱,保持法律的同一性;同时,食品安全立法还应当覆盖“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链的所有环节,确保食品安全的完整性。

3.2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参照国际食品安全法典建立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以国际现有的食品安全法典为依据或参考建立我国食品安全法规体系,建立与时俱进、重在防范,科学、全面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以食品安全基本法为龙头,其他具体法律相配合的多种层次的立体框架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其中食品安全基本法规定食品安全的基本问题,各种部门法、单行法对基本法的某一方面进行更加明确全面的规定。这些方面应该包括:标准化、产地环境认证、质量体系认证、产品认证、标签管理、投入品(农药、兽药、饲料、肥料、激素、添加剂等)使用,质量监督检查、食品安全信用、食品安全评价和质量召回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3.3大力推行等同等效采用国际标准和技术法规,消除绿色技术壁垒。

在整个与食品质量安全有关的领域,首先,大力推行目前cac(食品法典委员会)、iso(国际标准化组织)等已经开始使用的食品安全法规、标准、技术规范、指南和准则,加快在标准体系上与国际接轨;其次,在整个食品产业(从农田到餐桌)推行haccp,iso9000,iso14000及有机食品标准认证认可工作,从食品安全的全程监控着眼,把标准和规程落实到食品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消除绿色技术壁垒。

3.4建立强制性的食品安全标准化体系是确保食品质量安全技术保障的重要依据。

加强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标准化委员会的合作,以统一协调管理,推进我国食品安全控制技术规范与标准的制订和修订工作。压滤机滤布从整个食品产业链的全过程对我国现有的非强制性标准、行业标准、原创:地方标准等进行重新制定或修订,从保障人体健康安全的角度,统一各类食品强制性标准条款内容,消除现有标准互相矛盾和抵触或者有些食品生产环节根本就无标可依的现象,为检验检测部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依据,从根本上杜绝不法厂商利用国家标准的漏洞牟取不正当利益,切实把不符合强制性国家标准的食品拒之于流通领域之外,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3.5强化法律法规的惩罚力度,赋予食品监管部门更充分的权力。

坚持贯彻“从源头抓质量”的方针,对食品生产加工及相关企业(包括食品添加剂、食品包装材料等)实行强制性管理是提高食品安全水平的基础。为此,要扩大执法部门的检查权,加大对违反食品质量安全法律法律制定的惩处力度,强化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日常监督管理,确保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和可操作性,做到令行禁止、政令畅通。目前,在我国实行对米、面、油、酱油、醋等二十八类食品实行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从运行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或处罚较轻等问题,对食品安全获证企业未能实行连续持久的监管,许多中小食品生产质量管理制度名存实亡,产品出厂基本上不检验,检验设备常年不使用。因此食品安全是比其他任何一种与健康相关的政府活动更需要连续的和强制性的管理,对于那些生产、制造、销售有毒有害的食品的企业获经销商,无论其生产或销售数量的大小,都要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并罚其倾家荡产,使其永无东山再起的基础和条件;财产刑和人身刑同时执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限制假冒伪劣商品的泛滥。

3.6整合执法力量,解决多头执法现象。

整合执法力量,就是要合并现有食品监管的相关部门,对设置不合理或人员严重超编的机构,或撤销、或合并、或精简,将商检、质检、卫生、工商、农业等执法部门承担的食品卫生监督管理部门合并,克服政出多门、各自为战的局面,在此基础上,建立统一的中国食品(包括农产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由这一部门对食品生产全过程进行监管,并赋予更高的权威。

4结束语。

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健全和完善在世界各国都被当作一件战略性任务、基础性工作给予高度重视。我国加入wto后,贸易伙伴的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影响也日益显著。国内国际形势迫使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必须尽快地和国际接轨,努力缩短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标准的差距,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必将在我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韩运镇.食品安全体系的法律思考.人民代表报,206月,第三版.

食品供应链安全存货问题分析与对策论文篇四

自以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导致消费者一度对食品安全状况感到担忧。其中一部分食品安全事件源于食品接触材料,如20的“雀巢婴儿配方奶粉召回事件”、的“影院爆米花桶被曝含致癌荧光增白剂事件”等,可见食品接触材料安全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食品接触用纸一直为食品包装材料的主角,广泛用于食品、饮料的包装。食品接触用纸在食品包装、储存过程中,其表面残留的化学物质,如金属元素、荧光增白剂、有机挥发性物质以及表面活性剂等,均可能迁移至食品中,给消费者健康造成隐患;特别是由再生纤维制备的再生纸,安全隐患更大。本文综述了欧盟、美国和中国关于食品接触用纸安全管理的基本要求、食品接触用纸生产用物质和食品接触用纸安全卫生要求,针对各管理模式进行了综合比较,分析了其中可为我国在完善食品接触用纸安全管理模式中所用的先进内容和经验。

食品供应链安全存货问题分析与对策论文篇五

摘要:存货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企业单一存货管理进行优化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在供应链条件下,企业必须综合考虑与供应链合作伙伴间跨企业的存货协同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影响供应链存货的主要因素,以及供应链存货产生的根源,针对当前供应链模式下存货管理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诸如:供应链主体的不确定性、信息独占、需求的不正当预测、供应链主体间的合作、物流管理水平、顾客满意度低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背景及现状分析。

存货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适量存货是厂商生产经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过多的存货量使厂商承担过多的储存成本,影响利润水平;而过少的存货又会使厂商存货短缺的风险增加。通常情况下,厂商为防范和减少存货短缺成本,需要在正常库存量周转的基础上,确定一个附加的安全保障库存量。

2.存货管理的概述。

2.1.存货管理的概念。

存货管理就是对企业的存货进行管理,主要包括存货的信息管理和决策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控制,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2.2存货管理的重要性。

企业的现代管理制度越来越完善,存货管理是企业现代化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存货管理为企业的基本生产和技术改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同时也为企业生产的正常进行提供了保障。衡量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程度、存货储备量的合理性和流动资金的最佳程度等都以存货管理为重要指标。另外,企业平均资金占用水平的降低,存货周转速度和总资产周转率的提高也离不开企业的存货管理。所以说,在企业管理体系中,存货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哪个企业能更好的运用存货控制,便能更好的降低存货成本,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安全存货量的影响因素。

(1)存货需求量和订货间隔期的变化以及交货延误期的长短。

企业下游销售商需求量的不确定性致使企业为降低存货短缺的风险而不得不保持大量的库存。另外,订货间隔期也是不确定的,同时还有可能存在订货提前的情况,这些都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程度的加大了存货量,提高了企业存货成本和存货风险。

(2)存货的短缺成本和储存成本。通常情况下,企业存货短缺的发生率越高也就是说短缺成本越高,企业所需的库存量也就越大,库存量越大相应的也就加大了企业的存货风险。

4.安全存货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情况来看,国内许多企业甚至是上市公司在存货管理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但影响企业资产的流动能力,资产管理的效率和盈利能力,从长远来看,也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公司的健康发展。

4.1缺乏供应链整体(系统)观念。

从存货功能可以看出,一定的存货量是企业必须具备的,因而从上游企业的供应商、生产商到下游企业的分销商和零售商,他们都拥有自己的库存。换而言之,在整个供应链过程中,每个节点都有自己独立的库存,虽然说每个节点都尽量保持存货成本最低化,但从整个供应链条来说,每个节点的存货量和存货成本最低并不能使整条供应链实现最优化的目标。

4.2缺乏信息共享。

缺乏准确的交货状态信息和高效率的信息传递系统。当顾客下订单时,他们总是希望知道什么时候能交货,在等待交货过程中,也可能会对订单交货状态进行修改,特别是当交货被延迟后。由于信息延迟而引起的需求预测的误差和对存货量精确度的影响,都会给企业短期生产计划的实施带来困难。

4.3库存控制策略简单化。

很多公司对所有的库存品采用统一的存货控制方法,简单的“一刀切”,没有根据库存品的性质特点进行分类,从而也就不能反映供应与需求中的不确定性。

4.4缺乏合作与协调性。

供应链中的不同成员存在着不同的相互冲突的目标。长期以来,供应链中的库存都是各自为政的,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都有自己的库存控制策略,都是各自管理自己的库存。由于彼此之间没有协商与合作,供应链各成员自身优化而行动,结果只能是局部最优,而且由于各自的库存控制策略不同,因而不可避免的产生需求的扭曲现象,这导致重复建立库存,无法达到供应链整体的最优化。

4.5缺乏提高客户服务水平的意识。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库存优化有两个目标:

第一,是降低供应链整体成本。

第二,是提高客户服务水平。这一点在现今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可现今企业的客户服务水平却很难令客户真正地满意。

5.安全存货问题应对措施。

5.1从整体出发,协调供应链供需关系。

如果想要达到供应链整体存货最优化的目标,只考虑企业的内部管理还不够,还是要站在整体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对每一个节点进行综合管理,了解每一个企业的供需要求,保证信息的准确和畅通,最后整理出某一段时间内这条供应链企业间的需求关系,作出合理的分析和预测,最大化的降低企业的存货成本和风险。

5.1.1加强供应链企业间信息共享。

信息共享是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基础。需求信息共享可以帮助生产商减少库存费用和期望费用,同时使生产商能够更好的安排生产作业及库存计划。供应链的协调运行建立在各个节点企业高质量的信息传递与共享的基础上,因此,有效的供应链管理离不开信息技术系统提供可靠的支持。它可以节省时间和提高企业信息交换的准确性,减少了人为错误,因而也就降低了由于失误而导致的时间浪费和经济损失,提高了供应链管理的运作水平。

5.1.2应用jit的采购方式。

一个好的库存策略要求的不是准备应付某种情况,而是准时供货。准时制库存是维持系统运行所需的最少库存。而jit恰好能做到这一点,它能按时到位,分秒不差。

5.2降低供应链需求的不确定性,控制存货成本。

对供应链需求的正确估计十分重要,因为我们无论是过高还是过低的做出了估计,都会使存货的成本增加。所以,我们要想把存货成本降到最低只有把这种不确定性降到最低。

5.2.1以顾客为中心,加强环境建设。

在以差异化、多元化为引导思想的今天,消费者的需求也必将走向差异化和多元化,所以说,供应链的发展也要考略到消费者的思想变化。我们作为企业要时刻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每个节点都要实现彼此的信息共享,准确把握市场动态,降低环境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保证整条供应链存货风险和成本的最低。

5.2.2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供应商和零售商之间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能够彼此实现信息的共享,而连续补货就是维系战略关系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使供应商和零售商的利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降低了环境不确定性的影响。而且,彼此能以最快的时间、最快的速度,准去的把握市场变化,灵活的把握存货数量,降低存货风险。

5.3建立同步需求网络,提高顾客服务水平。

建立一个同步需求网络,它不仅能快速的实现缩减生产和库存补充,而且还能有效的降低这一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从而降低存货风险。

当然,同步需求网络通过缩短时间提高了顾客的服务水平,从而创造一个有竞争优势、能显著地提高投资回报率、并且能够最大程度的满足顾客需求的敏捷供应链。

5.4提高物流管理水平,优化存货管理。

第一,实行连续补库。让供应商从机械的执行零售商的订货任务,变成主动的高效率的为分销商和零售商仓库进行货物补充。

第二,进行周密计划。通过一个详细周密的计划来实现供应商和零售商之间高效率的协商和调整,从而提高对市场的反应能力。

结语。

随着信息交换技术和企业合作理论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电子商务以及战略联盟的出现,为了更好的发展供应链管理,解决供应链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了解和掌握供应链存货管理的相关内容已经成为企业必然的选择。供应链存货管理能调节供求差异,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缩短订货提前期,加快市场反应速度以及减少不确定性的影响。在供应链范围内进行存货管理,采纳具有创新思想的管理办法,不仅能降低企业的存货风险,还能降低其他合作伙伴的存货风险,从而使整个供应链的存货风险最低,存货成本最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2]中小企业存货管理问题和对策研究《现代商贸工业》,吴小栋等。

[3]敏捷供应链中库存成本控制的模型与方法《中国证券期货》,20郑春晓等。

[4]论存货控制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张海燕等。

[5]m公司供应商管理库存的实施研究20南开大学张玉环。

[6]供应链模式下企业存货管理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价值工程》,20王平。

食品供应链安全存货问题分析与对策论文篇六

食品接触用纸安全管理的基本要求是针对所有食品接触材料的框架性要求,食品接触用纸除符合关于食品接触用纸特定法规外,还应满足食品接触材料的框架性法规。

2.1欧盟。

欧盟颁布的食品接触材料方面的法规涵盖了从原则性的框架法规到具体针对性的专门指令或决议,在国际上被视为较全面、完善的食品接触材料法规体系。食品接触用纸作为食品接触材料的一类,首先应符合欧盟关于食品接触材料的框架性法规(ec)no1935/《关于拟与食品接触的材料和制品暨废除80/590/eec和89/109/eec指令》和(ec)no2023/《关于拟于食品接触的材料和制品的良好生产规范》的相关要求。(ec)no1935/2004要求在正常或可预见的使用条件下,其成分向食品中的迁移量不得危及人类健康,或导致食品成分不可接受的变化,或引起食品感官特性的劣变。(ec)no2023/2006对拟与食品接触的材料和制品的质量保证体系、质量控制体系和文件化的良好生产规范进行规定。另外,为保障消费者健康,食品接触材料的印刷面不能直接与食品接触。

2.2美国。

美国一直被誉为全球最安全的食品供应者之一,这主要得益于美国严格、系统的法律法规体系。《联邦法规》第21卷(21chart,codeoffederalregulation,cfr)是关于食品和药品的基础性法规。在美国,食品接触材料被视为间接食品添加剂,所有的食品接触材料均应满足21cfr第174部分“间接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总论”的总体要求:所有的间接食品添加剂均应按照良好生产规范进行生产和使用;在达到预期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间接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量;任何用于生产食品接触材料的物质均应具备一定的纯度。

2.3中国。

3食品接触用纸生产用物质。

欧盟、美国和中国关于食品接触用纸生产使用的物质均采用“许可+评估”制的管理模式,即生产只能使用许可清单内的物质,对于清单外的物质,使用前应进行安全性评估。此种模式使食品接触用纸的生产做到了有章可循,从源头上保障了食品接触用纸的安全。

3.1欧盟。

在欧盟层面上尚未形成关于食品接触用纸的法规和指令,欧洲理事会出台的resap1决议“关于拟与食品接触的纸和纸板材料和制品”适用于预期或已经与食品接触的、由一层或多层纸或纸板纤维(不包括无纺布)构成的材料及制品。该决议正式许可311种添加剂、173种聚合添加剂,临时许可348种添加剂、36种聚合添加剂;并列出了许可添加剂的名称、cas号、限制和(或)规范、每日允许摄入量等。同时,通过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按照《食品科学委员会关于拟用于食品接触材料的物质授权前安全评估申请指南》进行技术评估,被欧盟委员会许可的拟用于食品接触用纸的新物质,也能用于食品接触用纸的生产。

3.2美国。

21cfr第170~189部分是关于食品接触材料的相关规定,其中第176部分“间接食品添加剂:纸与纸板组分”,将其分为两部分管理,即与水质、脂质食品接触和与干性食品接触,其中第176.170部分为“与水质食品和脂质食品接触的纸和纸板的组分”、176.180部分为“与干燥食品接触的纸和纸板的组分”。第176.170部分和176.180部分分别许可了231种、189种物质,均列出了许可使用的'物质名称、使用范围、纯度、最大残留量。同时,按照《关于食品接触物质食品接触通告和食品添加剂申请的准备:化学建议》和《关于食品接触物质食品接触通告的准备:毒理学建议》的技术要求,通过食品接触物质公告程序(fcn)、食品添加剂审批程序(fap)或法规阈值的豁免程序(tor)的任一程序评估的拟用于食品接触用纸的新物质,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许可后,也能用于食品接触用纸。

3.3中国。

gb9685-2008《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是食品接触材料安全领域的基础标准,以肯定列表形式列出了959种允许用于食品接触材料的物质、使用范围和使用量、残留量或迁移量及其他使用限制条件,该标准的发布使中国成为继美国、欧盟之后在国家层面建立食品包装材料用物质肯定列表的国家。目前,gb9685处于修订阶段,已完成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中共许可了599种食品接触用纸生产用添加剂。同时,新物质按照《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申报与受理规定》的要求,通过卫生监督中心评估,获得国家卫生计生委许可后,也能用于食品接触用纸。

4食品接触用纸安全卫生要求。

安全卫生指标是验证生产过程控制措施有效性、确保产品安全的重要手段。食品接触用纸由纤维材料制成,其中纤维材料分为原生纤维和经回收利用的再生纤维两种。再生纤维中可能含有不能与食品接触的成分,如印刷油墨、粘合剂及其他物质,为确保其使用安全,由再生纤维制造的再生纸的安全卫生指标比由原生纤维生产的纸要多、要严。

4.1欧盟。

在欧盟范围内,resap(2002)1决议“关于拟与食品接触的纸和纸板材料和制品”及3号技术文件“关于再生纤维制造的拟与食品接触的纸和纸板材料及制品的指南”分别涉及食品接触用纸和再生纸的安全卫生要求。再生纸除应满足再生纸的特殊安全卫生要求外,还应满足纸的要求。

4.2美国。

美国fda关于食品接触用纸的安全卫生指标较欧盟少,仅对氯仿、多氯联苯的迁移量进行限定,具体如下。(1)若用于含水或脂肪的食品,食品接触用纸按照21cfr第176.170部分规定的模拟条件进行浸提,所得氯仿可溶浸提物不能超过46.5mg/kg。(2)在21cfr第109.30部分《多氯联苯允许量》中规定:人类食品、动物饲料或任何动物饲料组分接触的包装纸最大允许量为10mg/kg。同时,利用纸和纸板工业废料及废旧的纸和纸板制备的再生纤维纸浆,除带有或含有会保留在再生纤维浆中并迁移至食品中的有毒有害物质的原料外,再生纤维制纸浆可安全的用于食品接触用纸;仅需满足上述(1)(2)的要求。

食品供应链安全存货问题分析与对策论文篇七

摘要:农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关乎着国家发展与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基于此,保障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无疑对我国的国民经济起着促进作用。本文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相关问题着手,进行如下分析与阐述,并提出相关解决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经济;存在问题;发展对策。

农业现代化是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基础,同时也是我国农业经济今后发展的势趋,为实现农民富裕、缩小工农差别与城乡差别,就要以科学技术为支柱,以农业产业化为中心内容,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逐渐缩小工农、城乡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以及城乡一体化。

1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相关问题。

1.1农业经济基础薄弱,生产技术含量不高当下,我国科技发展,以及农业经济基础设施仍相对比较落后,农产品的生产率也较低,科技含量不高。我国的农业技术人才不足等,无法适应与满足我国农业生产的需求,无疑对农业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产生较大影响与制约,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1.2农业劳动力过剩且素质较低。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有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部门,但当下农业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依然严峻。剩余劳动力能否顺利转移,以及劳动素质的提升问题,都会对城乡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的稳定产生较大影响。

1.3结构调整规模不大,产业机构调整缓慢尽管农业结构已逐步优化,但总体上产业规模偏小,加之受传统农业影响,农民思想观念仍然较落后,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更缺乏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应有的超前意识、竞争意识、品牌意识,以及市场经济意识。除了少量的农场外,大都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这种情况的存在,无法带动我国农业的规模经济向前发展,同时也降低了劳动生产效率。

1.4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不足,发展缓慢缺少资金引进新技术、新品种;缺少经费搞示范、做推广;缺少经费对病虫害进行防控,以及农民技术、技能的培训等方面,也是由于经费的不足,影响了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

1.5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机械化水平不高。生产技术的整体水平较低,机械化水平也不高,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我国科技对农业贡献率也远不及发达国家。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我国农业更加面临国际规模农业的巨大竞争压力。加之我国农业发展粗放式的经营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破坏,使大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以及旱涝等自然灾害加剧恶化,大大降低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食品供应链安全存货问题分析与对策论文篇八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进行绩效评价,显得尤为重要。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是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发展,更好地保证国有资产实现有效管理的关键。在进行绩效评价过程中,要注重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这样一来,才能够更好地对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情况进行有效地绩效评价。本文在对这一问题研究过程中,通过差异化的设计思路,分层次地构建评价指标,更好地对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绩效管理;评价指标。

我们在对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过程中,要注重把握行政国有资产的特征,立足于多主体参与的本质,在设计评价体系过程中,能够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这样一来,才能够有效地实现绩效评价目标。笔者认为,行政国有资产包括事业单位、主管部门以及第三方独立主体,这三个方面,是绩效管理评价的主体,在进行评价指标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三方面内容。本文在对该问题分析过程中,分析了绩效评价内容、绩效评价指标以及相关实施流程,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问题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内容概述。

在进行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过程中,主要针对于资产数量以及相关业务量进行评估,通过绩效评估,对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更好地实现资产优化目标。在进行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优化时,要注重优化配置与履行职能进行匹配,避免资产长期闲置造成的浪费[1]。同时,在绩效评价过程中,要注重对国有资产的清查,更好地进行国有资产管理。

(一)资产清查。

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内容中,国有资产的清查,是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在进行资产清查过程中,对房产、设备、交通工具实现全面清查,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进行全方面的了解。在清查过程中,针对于盘盈盘亏问题,要进行责任分清,并对清查的数据信息进行有效记录,加强管理,保证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资产清查结果汇总。

在资产清查过程中,对清查结果的汇总,是了解资产清查中存在问题的关键。同时,资产清查结果的汇总,也有利于对问题的解决。在资产清查结果汇总时,考虑到行政事业单位的具体特征,需要围绕保障条件和管理能力两方面内容进行,对运行结果以及清查的最终结果进行有效地数据统计,考虑到服务过程中的耗费资产数量清查,并对这一信息进行明确记录[2]。同时,还要考虑到资产管理制度的构建以及实际的资产管理能力,保证在公共职能履行过程中,对资产进行有效利用。清查结果汇总以及分析过程中,要注重行政事业单位并非是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要注重对其进行全面的衡量和评估,从社会效益、公众效益、经济效益等多个角度,对资产利用效率问题进行考量。

二、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指标赋值标准分析。

在对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指标赋值过程中,其关键点在于考虑到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本质特征,不能单纯地从经济效益对其进行考虑,要注重权衡多方面利益,对国有资产管理绩效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3]。本文谈到的赋值标准,主要涉及到以下几点内容:

(一)资产保障水平指标。

资产保障水平指标(a1),反映出了单位存量资产信息。这一指标衡量过程中,需要考虑到资产需求情况,并对比单位公共职能实现保障程度,对其进行绩效衡量和评价。

(二)资产规模指标。

资产规模指标(b11)主要侧重于国有资产的配置情况,主要从资产总额、净资产总额、经营性与非经营性资产占比等指标进行反应。

(三)资产结构指标。

资产结构指标(b12)反映出了国有资产中固定资产、流动资产以及对外投资资产的构成情况。在对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指标赋值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管理能力问题,而国有资产管理能力,主要涉及到了组织机构、制度建设、人员配置以及信息化程度四个方面内容。其中,组织机构主要是指专门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的机构、办公室与财务部门结合的管理模式、不存在资产管理部门的事业单位,在进行赋值过程中,赋值分别为100分、70分、50分;制度建设过程中,制度设计非常好为100分,较好的赋值80分,一般的赋值60分,较差的赋值为50分;人员配置过程中,主要考察专业人员的配置情况;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考察期是否建立了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这样一来,在进行绩效评价过程中,根据赋值情况,对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进行评价和分析。

三、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实施流程。

综合现阶段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发展情况来看,一些单位在绩效评价过程中,由于实施流程较差,导致绩效管理水平较低,不能够对国有资产应用效果进行有效地评估,导致了国有资产资源的严重浪费。对此,在实践过程中,如何提升国有资产管理绩效水平,采取有效地办法进行绩效评价,在实施流程过程中,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在对该问题研究过程中,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认为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过程中,可采取以下流程。

(一)建立绩效评价目标。

绩效评价目标的建立,是进行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一个先决条件,只有参照这一评价目标,进行评价过程中才能够更好地把握关键点,对问题进行突出反应。对此,可基于绩效评价组织视角对问题进行考虑,根据评价的实际需要,由部门内部成立专门的评估机构,选择评价目标。在评价过程中,以评价目标作为导向,对评价范围进行明确。例如资产类别、评价时间跨度等相关信息[4]。同时,评价机构设置后,还要注重构建主管部门,对评价机构实现有效地监督。对此,可由专家委员会设置评审小组,评价指标体系、方案的构建,都由专业性较强的专家小组进行完成。

(二)注重细化各个部门的作用。

在进行评价过程中,可设置第三方评价机构,并由这一机构进行监督和指导。在进行绩效评价时,财务部门要注重立足于本单位自身的实际情况,对绩效评价进行有效指导,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注重严格执行国家相关部门提出的规定,保证绩效评估在这一标准下进行。在进行评估过程中,要保证相关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将数据信息进行传递,上报给财政部门。在对绩效评价信息衡量过程中,要注重对信息的全面审核,以综合角度,对上报的信息进行评价。

(三)加强信息核查和取证。

在进行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过程中,绩效评价的最终结果与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有着直接的`关系。对此,在评价时,必须要加强信息核查和取证工作。为了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在对难度较大信息进行收集过程中,可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或是进行实地考察,以多种调查方式对信息进行取证。同时,财政部门在进行信息核查时,可以对第三方提供的相关信息作为参考,这样一来,能够对数据信息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和取证,保证信息的客观性和可靠性,这对于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可靠性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时,信息核查和取证完成后,要注重对评价结果和相应的处理意见进行公开,让被评价的事业单位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积极地改正。

四、结束语。

总之,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过程中,要注重立足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并能够根据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自身特点出发,对其进行有效地绩效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建立评价指标,并对评价指标进行合理的赋值,保证每一个要素都能够充分进行考虑。评价时,还要注意构建相应的实施流程,并对流程细节进行有效地考虑,构建由事业单位、主管部门、专业评价机构为主的绩效评价体系,在评价过程中,以评价指标作为载体,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对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进行评价,保证评价效果。这样一来,才能够提升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绩效评价的效率性和质量性。

食品供应链安全存货问题分析与对策论文篇九

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就需要政府给予资金与技术方面的扶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技术及资金投入,以提高农业基础设施的技术含量,特别是倾斜与带动落后地区的技术进步。从最基本的生产工具,再到水利灌溉及信息化宣传一整套流程等,均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持。同时,还要针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具体实际需要,着眼于对农作物品种的培育,以及低碳农业的发展与防污治污技术的研发,以提高农作物的安全水平。加大与提高农业科技投入的比重,尽可能借鉴与学习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实现以科学技术带动农业经济发展,并扩大农作物经营规模,切实增加与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及市场竞争力。

2.2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

现代化的种植主体和创造主体是广大农民,那么农民首先就得现代化,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为农业工业化提供稳定的人才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进一步促进科研成果应用,调整与推动农业结构,提高农业后续经济效益,努力推动农业高新科技产业化,为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2.3强化农民素质建设,激发与调动农民积极性。

农民是农业经济主体,尽管我国总体教育水平有所提高,但农民自身素质改变并不大,与其生活条件、教育水平落后有直接关系。那么培育现代化的新型农民,就显得特别重要。因此加强农村义务教育,以及增加对农民的专业培训,提升其综合素质。另外,相关政府要给予农民更多的自主权,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与热情。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更多地融入其中,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

3结束语。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同时对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保持社会安定,以及实现社会公平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我们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与繁荣农村经济作为一项长期重要任务来对待,并解决好存在的相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玲俏.农业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城市经济,(30).

食品供应链安全存货问题分析与对策论文篇十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命安全问题逐渐被国家重点考虑,而加强食品安全是民生的大事,因此加强食品的安全管理成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尤其是最近几年的时间,国内的食品安全事故不断发生,这就引发了相关部门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思考。实际上,食品安全问题并不是单一因素导致而成,它是涉及到食品相关领域的问题综合体,即使在是原材料的供应环节出了些许问题,也会严重导致食品事故,危害广大消费者的身心健康,从而无法有效保障消费安全。由此可见,制定严格的监管措施和监测机制,采取有效的监管措施,加大对食品安全的管制管理,至关重要。

一、我国食品供应现状。

通常情况下,食品的供应并不是单一的过程,它涉及到各个方面,包括种植、加工等各个环节,这就会存在着一些潜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供应方面的问题。食品供应的主要源头是农产品的种植和养殖方面,这对产品的安全有着直接的影响。目前,我国农产品的种植和养殖经常受到农药和化肥的污染,还有的农业用水也已经受到工业方面的污染,因此,消费者在食用的过程中,安全无法得到保障。建立相应的监管制度应该是我国目前食品问题的主要问题。据不完全统计,48.4%的种植地和养殖场周边环境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源,35%农民在生产中使用农药和兽药时没有经过农业技术人员指导,64%蔬菜上市前没有进行产地检验。食品供应链的生产环节。从这一环节上来看,我国的食品生产环节基本处于食品供应链的前端,所以存在着各种问题,例如食品供应链的规模小、管理差、技术性不强等问题。大部分的企业在生产食品的过程中都没有统一的合格标准,没有一定的安全控制意识,还有些企业一味的追求自身的利益使用过期或者是变质的原料。这些都是影响食品安全的隐患,消费者长期使用影响生命安全。食品供应链的流通环节。对这一部分的要求也是十分严格的,因为物流体系所需要的难度高、技术复杂,这些都严重的影响着我国的物流设施建设,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我国的运输设备不先进,很多的运输设备都很落后,这些冷藏运输的主要是干线运输,这样在运输的过程中就会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食物变质;其次,运输的成本高,这就迫使企业寻找各种方法降低运输成本,很有可能在运输过程中出现不规范的现象。而且有些企业没有专门的运输工具、存储地点和实际的操作经验。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发展,食品安全的供应链逐渐变长,安全环节逐渐增多,所以,应该建立安全供应链管理机制,加强创新管理。

二、我国食品质量安全供应链的构建。

一般情况下,我国的食品供应链往往最大限度的减少成本,缩短供应周期,保证物流的质量,食品的安全供应与其它产品的供应有着很大的区别,它是以保障产品安全为主要的目标,采用全新的管理模式、协调监管信息等方式保证食品供应链的安全。包括很多的内容,例如农产品的供应、日常用品的加工生产,加工完成之后的包装过程。还有成品的运输等。这些过程都是需要全程监控的,建立多重的'监测体系,这样才能够保证食品的供应安全。

努力的创建食品安全供应的平台。每个过程中都有各自的特点,每个环节都要加强监管,再搭建一个基于供应链的食品品质安全供应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可以实现全程的信息交流和监督,实现食品供应链全过程的有效监管,以及各个部门的信息流和货物流的信息共享,这样可以提高食品安全。此外,通过这种监管方式还能够降低人员的工作任务量,减少企业的人力成本,提高了食品安全管理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能够保证企业产品的可追溯性,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安全,提升企业的科技含量和品牌价值;此外,还可以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大量的减少行政成本,保证食品的卫生安全,具有很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推动现代化的食品物流配送中心建设。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上如果加强监管,能够有效的保证食品免受污染。食品的配送能够实现食品的采购等功能,另外还附带着配送和管理等,还可以对食品进行再加工处理。另外,专业的食品物流配送中心能够可以免去传统的运送中的各种漏洞,提高食品的质量,还可以防止食品变质或者是污染。食品物流配送中心有利于充分的收集食品质量的信息,利用这些有效的信息来促使生产者不断提高生产经营水平。

食品供应链安全存货问题分析与对策论文篇十一

摘要:目的从食品消费者角度了解兰州市五区居民食品安全意识和食品消费行为等问题,探索有效改善该市居民食品安全现状的对策与建议。方法采取随机抽样方式,对兰州市五区470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兰州市居民主要通过传统媒体获取食品安全信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知晓率低;认为安全隐患主要出现在生产加工和餐饮消费环节;消费习惯有待改善;维权意识不强。结论监管部门应采取广泛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严格管理与监管,多管齐下,共同保障居民饮食安全。

关键词:食品安全;认知现状;调查;对。

食品安全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1]。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更高,食品的安全性已成为国民健康、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贸易繁荣的重要因素[2]。为了解居民的食品安全认知程度、消费状况以及生活方式,我们在兰州市五区进行了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和抽样调查的实践活动。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取随机抽样法,抽取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西固区、红古区的70个社区的居民700人作为调查对象。

1.2方法。

对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并对收回的问卷进行严格的有效筛选,调查兰州市五区居民食品安全认知的现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基本资料。

在本次调查中,共发放调查问卷700份,收回571份,回收率81.57%;有效470份,有效率82.31%。调查470名居民中,其中30岁以下156人(占33.19%),30~50岁176人(37.45%),50岁以上128人(27.23%),年龄不详10人(2.13%)。学历状况:硕士以上(含硕士)13人(占2.76%),大专及以上130人(27.66%),中学257人(54.68%),小学47人(10.00%)。目前从事的职业:学生99人(占21.06%),工人92人(19.57%),个体户31人(6.61%),教师18人(3.83%),自由职业90人(19.15%),其他职业140人(29.78%)。

居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09年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2009年6月1日正式实施)的了解程度,调查结果如下:完全了解66人,占14.04%;基本了解94人,占20.00%;知道一点124人,占26.38%;不知道186人,占39.58%。

2.3居民获取食品安全知识的途径。

调查显示,居民获取食品安全知识途径依次为:电视广播189人,占40.21%;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155人,占32.98%;靠购买经验88人,占18.72%;网络36人,占7.66%;相关知识讲座20人,占4.26%。

2.4食品添加剂的认同情况。

居民对食品添加剂有不同看法,一半人认为“无所谓”,超过1/3的人认为食品中“根本就不应该加添加剂”。见表1。

2.5居民担心的食品安全问题。

这次调查显示,居民在食品安全方面最担心的问题为有毒有害物质高残留问题(占38.73%),担心相对较少的`是生产商用了转基因食材却在标签上不予说明(占7.45%)。见表2。调查同时显示,有159名(33.83%)被访者遇到的最主要问题是“过期食品仍在销售”,有114名(24.26%)被访者选择的是“没有达到国家卫生标准的假冒知名品牌”。

2.6对食品出现安全问题原因的认识。

调查显示,居民认为食品安全会出问题的环节依次为:生产加工(227人,占48.30%);餐饮消费(135人,占28.72%);种植养殖(69人,占14.68%);批发零售(39人,占8.30%)。对食品安全隐患原因的认知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个人利益熏心(152人,占32.34%);执法部门对违规企业和个人的惩罚力度不够(147人,占31.27%);主管部门职责不明,监管不力(78人,占16.60%);消费者假冒伪劣鉴别能力不高(65人,占13.83%);相关法律不健全(16人,占3.40%);事情没那么严重,是媒体炒作出来的(12人,占2.55%)。

2.7遭遇食品安全问题时可能采取的措施。

遭遇食品安全问题时,民众拟采取的措施依次为:没什么大的影响就算(136人,占28.94%);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占95人,占20.21%);法律途径解决(72人,占15.32%);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71人,占15.11%);与生产经营者协商(66人,占14.04%);没能解决(30人,占6.38%)。

2.8居民最常去购买食品的场所。

调查结果显示,该市居民常去购买食品的场所居第一的是超市,有224人(占47.65%),其次为商场(19.85%)。另有约40%的居民一般选择集贸市场、食杂店、小摊点、食品连锁店等进行消费,而食杂店、小摊点的饮食卫生缺乏安全保障。

3讨论。

本次被调查的居民中,仅有45.32%(213/470)的居民比较重视食品卫生。这可能与本次调查人群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仅有30.42%,大约70%的人群文化程度属中低下水平有关。相对来说,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居民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亦较高,而文化程度较低的居民对食品卫生重要性认识较为薄弱,且遭遇食品安全事故时的维权意识也不是很强烈。因此,应加强居民的食品安全认知能力,从根本上提高该市居民的食品安全认知水平。在调查中,发现居民有73.19%(344/470)主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主流媒体获取食品安全知识。这为今后食品安全提供了有利条件。高校、食品监管部门、社区三者可结合起来,同时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对一些饮食安全知识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定期安排相关工作人员赴社区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宣传[3]。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相关技术标准大多标龄长、更新慢,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大[4]。由调查结果可得出,居民最为担心的问题是有毒有害物质的高残留问题、食品添加剂超量使用问题。所以,监督管理部门食品监管中应着重加强对这两种物质的监管力度。调查对象认为食品安全最大的隐患是生产加工环节和餐饮消费环节,提示政府部门需加大对食品加工和餐饮消费这两个环节的整治力度。综合具体实际,监管部门应加强对超市、农贸市场、食品店、食品摊贩的整治,突出抓好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粮肉蔬菜水果等日常食品的安全,严把食品进货关、贮藏关、销售关,依法经营合格食品[5]。不断改善基础条件设施,着力解决居民担忧的以次充好、食品过期变质等食品安全问题。从调查结果中可得出,当遭遇食品安全事故时,仍有25.74%(121/470)的人自认倒霉,不采取任何维权措施,其他居民表示视具体情况而定。由此可见,居民的维权意识薄弱,这除了缺乏一定的食品安全知识外,还与投诉得不到及时处理等因素有关。所以食品监管部门及消费者协会应加强居民维权意识,努力引导居民做好维权工作。调查显示,居民遭遇的食品问题主要是过期食品仍在销售等问题。过期食品的危害不容小觑,它对人体健康具有极大的损害,我们希望通过一些措施提高居民的食品安全意识和生产企业、销售企业的食品质量安全意识,从而提高公众的生活质量。消费习惯是指消费者经常性的消费方式、消费行为和消费倾向[6]。从调查结果可分析出,居民的消费习惯仍有待加强,仅有61.79%(290/470)的被调查者选择较为正规的场所进行食品消费。食杂店、小摊点的饮食卫生缺乏安全保障,有些摊点甚至连相关的营业执照、食品卫生许可证都未办理齐全,这些问题是食品安全事故的隐患。政府监管部门应积极做好居民的食品消费观念引导工作,加强对超市、商场等主要消费场所的查处强度。

综上所述,兰州市居民的食品安全认知水平较低,在遭遇食品安全事故时的维权意识较为淡薄。只有努力完善监督管理体制,加强食品安全队伍建设,加大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力度,提升居民食品安全认知,才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3]史根生,张卫民,刘亦表,等.广东、吉林、四川、湖北四省居民食品安全教育前后知信的比较[j].中国健康教育,2004,20(6):532-534.

[4]高敏.食品药品安全地方政府负总责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10(4):9-10.

[5]汤天曙,薛毅.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和对策[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2(4):8-10.

[6]董福荣.中国家庭消费结构透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