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必修三品质课文教案怎么写(优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10:03:25 页码:9
2023年必修三品质课文教案怎么写(优质18篇)
2023-11-24 10:03:25    小编:ZTFB

教案能够帮助教师对教学进行科学、有序、全面的规划。编写教案时,首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分析和理解,以确保教学过程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这些教案的分享可以激发教师们的教学创新和探索精神。

必修三品质课文教案怎么写篇一

小说以工业垄断对手工业作坊的冲击为背景,塑造了诚实敬业、热爱自己技艺的鞋匠格斯拉的形象,通过他宁可饿死也不愿降低靴子的质量来表现底层劳动者高尚的职业道德。小说客观的描写手工业者的生存危机,赞扬格斯拉恪守职业道德的高尚品质,揭露了工业革命、市场竞争带来的商业诚信危机。作品在不断称赞格斯拉手艺的同时,引导读者注意他的命运;而最好的手艺,最悲惨的命运形成的反差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力。

1、知识目标:

(1)了解高尔斯华绥及其创作;

(2)理清情节结构,学习小说鉴赏的一般方法;

(3)了解环境描写与人物形象塑造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学习小说中如何通过细节来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

(2)学会联系作家及时代背景正确解读文学作品的内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分析鞋匠格斯拉的人物形象,认识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人类社会的优秀品质。

(2)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更深层地理解格斯拉先生的“品质”,构建现代社会生存下的正确价值观,塑造自我的完善人格。

1、分析格斯拉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他身上闪现的优秀品质。

2、鉴赏小说的细节描写。

1、人物形象的分析与思考;

2、了解环境描写与人物形象塑造的关系。

学校门口经常可以看见两个乞丐,一个坐在马路边拉琴乞讨,一个拉住行人乞讨,这两个乞丐有什么不同?明确:拉琴的乞丐相对而言高尚些,他也是在用自己的劳动获取所得。其实生活于底层的人也可以拥有自己的品质,展示出自己的高尚。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另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却品质高尚的人物――格拉斯。(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导入,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约翰高尔斯华绥,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身于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在牛津大学学过法律。他的文学生涯开始得较晚,三十岁发表处女作,1906年长篇小说《有产者》问世,奠定了他成为英国第一流作家的地位。以后二十多年中写了大量作品,几乎每年出版一部小说和一个剧本。193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高尔斯华绥最重要的作品是两组三部曲:《福尔赛世家》(《有产者》《进退维谷》《出让》)和《现代喜剧》(《白猿》、《银匙》、《天鹅曲》)。

《品质》写于1911年。作者描写的当时英国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追求享乐时髦,世俗的眼光衡量一切的标准就是金钱和利益。现代社会机器大生产几乎完全取代了原始的手工业生产,大公司行业垄断“大鱼吃小鱼”的情况愈演愈烈。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形下,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一些公司采用一些不符实际的广告招揽顾客,而为了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商品的真正质量却在下降。一部分人于是对被挤压到社会边缘的传统的手工业无限怀恋,因为这些小本经营都实实在在、童叟无欺、质朴而踏实。

(通过时代背景的介绍,使学生全面准确把握文章主旨)

1、简介有关小说的知识:描写典型环境,叙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一定的思想主题。

2、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指名概述)

参考:格斯拉是个十分出色的鞋匠,他能做非常好的靴子,但是他的生意却越来越清淡,可怜的老头儿后来就饿死了。 (了解故事梗概)

1、你是怎么理解文题《品质》的?

参考:这“品质”既指格斯拉做的鞋子的质量好,更是指格斯拉高尚的职业道德。

2、看完这个故事,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这篇小说写得最好的是刻画了格斯拉的形象,通过这个问题重点分析格斯拉的形象以及刻画人物的方法)

(1)关于格斯拉“皮革”一般的外貌描写。(5段)

这段外貌描写运用了比喻的方法,用“皮革”喻示其老实、执著的性格,这样的描写把格斯拉的形象和他的职业巧妙地融合了起来;“死板板”“僵硬”这些词语看似贬义,其实是赞扬,赞扬老格斯拉对品质的执著追求。

(2)与“我”关于一双有响声的靴子的对话描写。(13―21段)

(3)格斯拉对大公司不顾质量滥做广告的斥责。(25、26段)

既反映了资本主义垄断时期的时代背景,他的愤怒和斥骂也体现出他不愿粗制滥造、坑害消费者的职业道德。

(4)我去做鞋子时它的表情和动作描写。(8-11段)

表现了格斯拉对制靴投入了全部的热情和心血,认真细致和珍惜。如“像刚从靴子梦中惊醒过来”;对他卖出的靴子,他总是以“又批评又爱抚的眼光注视着,好像在回想他创造这双靴子时所付出的热情,好像在责备我竟这样穿坏了他的杰作”,他对皮革的关注,对靴子的热情远远超过他对顾客的关心。“他把我的脚放在一张纸上,用铅笔在外沿上搔上两三次,跟着用他敏感的手指来回地摸我的脚趾,想摸出我要求的要点。

(5)年轻人与“我”关于格斯拉饿死的一段侧面描写。(60―67段)

侧面写出格斯拉热爱靴子,把做靴子看得高与自己生命的敬业精神。

这样的侧面描写能加深我们对人物的理解。

小结:通过讨论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格斯拉是一个诚实敬业、热爱自己的手艺,宁可饿死也不愿降低靴子的质量、在纷繁的世界里依然坚持自己理想的底层劳动者的形象。

明确:文章第二节作者细致地描绘了橱窗陈列的样品,称赞格斯拉高超的制鞋手艺。“那几双靴子太美观了”、“叫人看了舍不得离开”、“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我总觉得,做靴子,特别是做像他所做的靴子,简直是神妙的手艺”……作者不吝笔墨,用最美好的话语来赞美格斯拉的手艺。第28小节,格斯拉的店堂失掉了另外一间铺面,“那几双常见的旧靴子已经失去了孤高的气派,挤缩在单独的橱窗里了”,对比第一次,感觉有些凄凉,也让人对格斯拉先生的命运隐隐地担心。第54小节,格斯拉先生已经死了,店铺过户给了别人,“橱窗里照样陈列着细长的轻跳舞靴、带布口的漆皮靴,以及漆亮的长筒马靴”,这个能做出顶好靴子的鞋匠凄凉地死去了,只留下了自己用心用生命去制作的靴子,格斯拉先生的杰作成了别人的样品,大概是已经没有人可以做出比这些靴子更好的靴子了――令人有无限哀叹的感觉。

4、格斯拉有着最好的手艺,为什么却遭受饿死这样最悲惨的命运?(引导学生探索一下造成人物悲惨命运的`原因,了解环境描写,理解小说深刻的主题)

分析:按照道理,格斯拉有那么好的做鞋手艺,他应该有很好的生意,可事实上他却饿死了,说明格斯拉一定生活在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中。从文章第26段:“他们把一切垄断去了,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我们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我们的生意我很快就要失业了,生意一年年地清淡下去了”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资本垄断的社会;从28段:“他的店铺外面的两个橱窗中的一个漆上另一个人的名字了――也是个靴匠的名字在里面,现在已经缩成一个小间”可以看出同行的激烈竞争;从第64段:“没有一个人能做出比他更好的靴子!但是也得看看同业竞争呀!他从不登广告!他肯用最好的皮革,而且还要亲自做。好啊,这就是他的下场”可以看出商业诚信的危机,小手工业者的悲哀。这是一个工业垄断加剧,同行竞争激烈,许多人采用不正当的手段,偷工减料,不守诚信的社会。

归纳主题:小说以工业垄断对手工业作坊的冲击为背景,客观地描写手工业者的生存危机,赞扬鞋匠格斯拉恪守职业道德,宁可饿死也不肯偷工减料的高尚品质,表现出对底层劳动者的尊重,同时借这个形象,揭露了工业革命、市场竞争带来的商业诚信危机。

小说塑造鞋匠格斯拉的形象,通篇用白描的方法,朴实无华。小说把人物外表的形似与内含的神似结合在一起;对店铺的描写和格斯拉的对话,倾注了真挚的情感。在一次次的交往中,“我”对格斯拉充满了理解和同情,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在不断地称赞他的手艺的同时,引导读者注意他的命运;而最好的手艺,最悲惨的命运形成的反差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力。

1、设想如何让格斯拉既保持他的品质,又能很好的生存(使学生对格斯拉所处的社会有更深的认识)。

2、选择一个底层人物,写一段能体现他品质的文字(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鞋子品质:美观神妙

品质格斯拉:诚信敬业

恪守职业道德

(外貌语言神态细节)

主题:赞美揭露

《品质》这篇小说比较简单,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平时学生对外国小说也不太感兴趣,因此在设计本教案时,考虑最多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本课的导入从我们学校门口学生天天见到而又熟视无睹的两个乞丐入手,试图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出发,去关注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从而引导到文中的格斯拉身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一设想得到了很好的实现。当我问到两个乞丐有什么不同时,学生反应强烈,争着发表自己的观点。在介绍作家时,我特别强调了作者在193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这一点,以引起学生阅读本文的兴趣,这一设想同样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本文虽是一篇短篇小说,但相对来说篇幅比较长,在教学过程中,我重点从分析格斯拉的形象入手,让学生找出给自己感触最深或印象最深的段落,既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也在较短的时间里把握了文章的重点,了解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一般方法,认识了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人类社会的优秀品质。

在提炼归纳主题时,有学生只是把目光放在格斯拉这个形象身上,认为文章就是在赞美格斯拉恪守职业道德的高尚品质。为了让学生全面准确的把握文章的主旨,我就引导学生关注几双代表格斯拉精湛手艺的美丽靴子,文中这几双靴子共出现了三次。通过对这个细节的品读,使学生认识到,作者塑造格斯拉这个人物形象,不仅仅是要赞美他的诚实敬业精神,更是为了揭露工业革命、市场竞争带来的商业诚信危机。

本课时不足的是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环境描写少了些,对作品的内涵挖掘不深。小说中格斯拉兄弟尽管在社会大生产潮流的冲击下悲惨死去,但他的生命已经超越了这种悲惨,发出耀眼的光芒。他的品质如一面旗帜,昭示着一种高贵的精神,昭示着一种坚持的理想。对人物形象的这个意义忽视了。

必修三品质课文教案怎么写篇二

1、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等。

2、学习小说通过细节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利用描写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领会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学习重难点: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等,学习小说通过细节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利用描写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1、试想:让格斯拉兄弟也顺应时代潮流,赶时髦,不行吗?

2、文章以“品质”为题,能否换成“鞋匠之死”?谈谈你的理解。(只要观点鲜明,有理有据,能自圆其说皆可。)

二、分析文本,体味情感。

(一)、虽然“我”很早就在那里订做鞋,却从未把格斯拉当作鞋匠,而是当作老朋友。请同学们自由阅读文章,找出饱含作者情感的句子,画下来,并说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第2节:因为从那时起一直到现在,我总觉得,做靴子,特别是做像他所做的靴子,简直是神妙的手艺。

2.第26节:我看看他满是褶皱的面孔,看到了我以前未曾注意到的东西:惨痛的'东西和惨痛的奋斗――他的红胡子好像突然添上好多花白须毛了!

3.第34节:过了好几个月以后……我撇不开这位老人――所以我就去了!

4.第43节:过了一年多,我才又回到伦敦。我所去的第一个店铺就是我的老朋友的店铺。

5.第53节:但我吓了一跳……而且马上亲自把支票寄了出去。

(二)、请同学们自选一段饱含情感的段落,带着感情自由朗读。

小结:凡是那些让你心动、令你震撼的语言无不饱含着作者对格斯拉的同情、尊重和爱。本文也为我们作文提供了范例。情感是作文的动力,只有情深,才能文美。

下面就让我们像高尔斯华绥一样,心怀深情,拿起笔,也向格斯拉奉上我们的怀念与尊敬,为格斯拉写一条墓志铭,60字左右。

人类社会之所以始终存在希望,是因为总有无数平凡的人以诚实的品格守护着社会的良知。只要人格高尚,平凡的人也和伟大的人一样,他们的精神如同日月星辰,在历史的苍穹永远放光!

课后作业:朗读文本,感受人物品质。

必修三品质课文教案怎么写篇三

四、教具:投影仪投影胶片。

五、教时:3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同学们都来自各间小学,面对新的学校、新的老师、新的同学,看法也许是各不相同的。

提问:你的感觉是如何的?请你讲一讲!(提问2人)。

习的主要内容。

一、心理——人的内心世界(板书)。

十分活跃、十分微妙、十分复杂。

例:老师提问。

(1)紧张(胆量小)。

(2)高兴(胆量大)(板书)心理。

提问:什么是心理?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p2第2段。

心理,就是人的内心世界,人的言论、行动都与一定的心理有联系。(投影)。

例:面对老师的提问,有的同学由于过于紧张,导致说话结巴,手脚发抖。

讲:(1)每个人都面临着两个世界。

(2)对人的内心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质差是更重要的原因。

提问:心理又是如何产生的?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p2第3段。

心理世界的活动来自于外部世界,丰富多采的内心世界反映着色彩斑斓的外部世界。(投影)。

讲:人的心理不是天生的,它和外部世界有着紧密的联系。外部世界是心理的源泉,心理是外部世界的反映。

例:性格与交往。

人逢喜事精神爽(板书。

(外部世界)(心理)。

提问:一个人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心理活动更丰富?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p2辅助文。

要求学生思考:人的心理活动为什么各不相同?(下一节提问)。

讲:人的心理活动如同人的身体一样,每个人之间差异很大,但是许多成功者,往往都具有一些相同的心理特征。

例:邓亚萍张广厚——自信、乐观、顽强。

提问:成功者都具有那些相同的心理特征?

成功者相同的心理特点(略)(投影)。

成功,必须要注意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必修三品质课文教案怎么写篇四

1、在景物描写中用两相对应的方法表现景物特点。

2、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景物描写中两相对应的方法和比喻的手法。

教学难点。

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去参观一座山间小屋,去欣赏李乐薇笔下“陋室”的意境。

二、作者简介。

李乐薇,江苏人,现代作家。早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一直在台湾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而富于感情。

三、解题。

文章题目一语双关: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朦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从全文看,这小屋应是虚构的。作者特意让小屋踞于“高高的山坡”上,强调“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含远离“人境”,“不闻车马暄”之意;文章的最后,作者又特意强调“这空中楼阁占了地利之便,可以省去许多室内设计和其他装饰”,不必养鸟,无需挂画总之,不要人为的“文明”,只要“自然”,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

四、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1--8自然段)立足小屋之外,看小屋和周围环境的关系。

1、(1--3自然段)写小屋和山的关系。小屋“点破了山的寂寞”,给山川美景增添了“一点生气,一点情调”。这是立足于山外,是远观,看全景。

2、(4--7自然段)写小屋和树的关系。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使小屋更显得“含蓄而有风度”。这是立足山上,是近看,看局部。

3、(8自然段)继续写小屋和树的关系。立足点又移到远远的山下,仰望远观,“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仿佛“凌空而起”,更加“姿态翩然”了。

第二部分:(9--18自然段)立足于小屋,看周围环境和小屋的关系。

1、(9--10自然段)写小屋的花园和山上的云霞。花园极小,“领土”有限,可是小屋的“领空”却是无限的;花园里繁花绚烂,天上的云霞也如花一样绚烂。

2、(11--12自然段)写小屋的空气和光线。因为在山上,空气特别清新,而光线则富于变化,富于“浪漫的文学性”。

3、(13--14自然段)写小屋和外界的交通。小屋在高高的山坡上,只有一条山路和外界交通,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

4、(15--18自然段)写夜晚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缥缈若“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点明了题意。

五、写作特点:。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点拨、明确:

虚实结合,由实到虚。文章前一部分重在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尽管有着丰富的联想、想象,但写的是确确实实的山、树、房屋的形势、情姿。后一部分则重在人对自然景物的感受。明明是极小的“袖珍型”花园,有限的围墙,而“我”却因有无限的“领空”可供“游目骋怀”而陶醉;明明是小屋在“山的怀抱中”,晨暮昏晓光线变化,“我”则以为“如在花蕊中一般”,那“花蕊”会“绽开”,也会“收拢”;明明是“高高的山坡”,崎岖的“山路”,“我”却叫它“幸福的阶梯”,“空中走廊”;夜幕深垂,小屋仍是小屋,“我”却觉得它仿佛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文章就这样由实入虚,将现实的自然景观,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六、小结。

一篇优秀的散文,是一个美的综合体。我们鉴赏了课文的语言美、画面美、情趣美,即感受到了形式外在的美,又领略到了内在的意蕴美。

必修三品质课文教案怎么写篇五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1-2分钟)。

齐背诵两首词引入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这两首词,感悟诗歌内容和寓意。

2、了解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3、体会诗人宽广的胸怀,坚定的信心和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5分钟左右)。

自学提纲: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词的上阕是如何描写北方的`壮丽的雪。

景的?抒发词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词的下阕又是如何评论历史英雄的?

表达了词作者怎样的伟大政治抱负?

4、“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怎样理解?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

在自学讨论的基础上回答问题。

1、?注意下列加粗字的读音。

莽莽????分外????妖娆?????成吉思汗。

稍逊风骚???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3、以评论和抒情为主,从评说封建帝王的不足,水到渠成地转到歌颂真正的英雄人物——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群众。

4、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两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大众的歌颂,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

四、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5分钟)。

教师出示课堂练习: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哪几句?

2、作者以“望”统领哪几句,都望到了什么?

3、上阙中哪几句是实景,哪几句虚景?

4、“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5、找出诗中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诗行。

6.这首词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各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课堂小结。

上阕写景抒情,下阕评古论今,从赞美祖国大好河山到评说封建帝王的不足,水到渠成地过渡到歌颂真正的英雄人物——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的中国人民,从而将议论和抒情结合起来。

五、课外作业,拓展延伸(3分钟)。

背诵默写这首词。

完成基训一部分。

讨论补充记录。

必修三品质课文教案怎么写篇六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了解《战国策》的相关文学知识;。

2、通过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分析主要人物性格。

3、从多角度分析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课文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是本课的重点;。

2、对荆轲刺秦事件的认识是本课难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结合学生的自主探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5分钟)。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中,有一种职业的人一直带着一块神秘的面纱,从事着类似于电影007中特工那样的工作,这一类人便是刺客。他们之中有为财杀人的,也有为义杀人的。历对于这一类职业的人一直是褒贬不一。刺客在野史中出现的次数完全多于正史,然而在司马迁所写的《史记》中专门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刺客们写了一篇《刺客列传》,其中记载了战国四大刺客要离、专诸、聂政、荆轲的事迹。

专诸。

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与其交好。后来,吴公子光欲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为了刺杀吴王僚,专诸于是隐太湖学治鱼三月。藏鱼肠剑于鱼腹,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当时,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握兵权的母弟掩余、烛庸均被派出征楚国,因此,公子光谋成王位,即吴王阖闾。

要离。

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其折辱壮士丘迮,被推为天下勇士。自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公子庆忌逃往艾城,招纳死士,接连邻国,欲待时乘隙,伐吴报仇。公子庆忌骨腾肉飞,走逾奔马,手能接飞鸟,步能格猛兽,矫捷如神,万夫莫敌。因此阖闾日夜忧虑。时伍子胥又荐赢弱体细的勇士要离刺杀庆忌。要离献计残身灭家,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功刺杀了庆忌。(典故“壮士断臂”即来源于此)专诸和要离成就了一代霸主吴王阖闾(春秋五霸之一)。

聂政。

战国时期魏国人,原居轵地深井,因得罪乡里,带母及其姐窨避居齐国都城临淄,乃吴起好友。后吴起因私利将其荐给豪富严遂,聂政到达韩国都城平阳后,成功的刺杀了忘恩负义的韩相国侠累。

荆柯。

战国末期燕赵人,受燕太子丹之托刺杀秦王赢政,功败垂成。他的故事家喻户晓,也就不多写了。其友高渐离被后世尊为“乐圣”,高渐离的师傅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娥。后高渐离以灌满铅的筑刺杀秦始皇未遂,被施以瞎眼之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便是关于一个在历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的一个刺客,他便是荆轲。

二、文学常识介绍。(3分钟)。

这篇文章选自《战国策》,《战国策》大家在初中也一定接触过。大家学过那一些篇目啊?

明确:《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

提问:谁可以简介一下《战国策》?

明确:《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编者为汉代的刘向。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33卷,约12万字。《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明确:燕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时,秦王嬴政没有礼遇他,他十分愤恨,就逃回燕国,后来秦兵进攻各国,兵临易水,直接威胁到燕国,太子丹就让荆轲到秦国刺杀秦王,企图达到既报前仇,又救国难的目的。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三、理解文章,疏通字词。(35分钟)。

由于课文比较长这节课我们重点理解分析第一二部分。下请几位同学结合自己预习的情况来说一说在第一部分发现了哪一些文言知识,每位同学一段。

明确:文章一开始,就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写出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的形势,使故事一开始就笼罩着紧张的气氛,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剧的基调。太子“恐惧”,心急如焚,“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一语,婉转含蓄,微带责难,使他与荆轲之间的矛盾也初露端倪。荆轲在此危难之际,毅然回答,“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体现他“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精神。然而“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他提出要取信秦王,则非献“樊将军首”和“燕督亢地图”不可。主人公一亮相,就表现出他勇而多谋、城府很深的性格特点。但由于太子丹“不忍”,与荆轲意见分歧,事情起了波折。

接着我们来梳理第二部分。(学生疏通词句,教师点拨。)。

提问:我们了解了文意,那么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这一段中对人物的描写侧重于什么角度啊?

明确:动作、语言、场面。

提问:这一段包含着几个场面?

明确:五个。准备信物、利刃、配备助手、怒斥太子、易水送别五个场面。

提问:这些动作、语言、场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准备利刃”“配备助手”是行刺的必备条件,然属次要情节,只一笔带过。其他三个情节均突出了人物性格的不同侧面,特别是“准备信物”的关键是激樊於期献头。荆轲体谅太子“不忍”,果断地决定“私见樊於期”。一席对话,先动之以情,激起樊对秦不共戴天之仇;然后晓之以理,说明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最后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荆轲推心置腹,以诚感人,三言两语使樊於期“仰天太息流涕”,继而“偏袒扼腕而进”,甘心自刎献头。这一段对话和动作描写,展示了两个异中有同的人物的精神风貌:两人都是燕赵慷慨之士,一个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老于心计,侠士风度跃然纸上;一个义勇刚烈,热肚直肠,武将形象栩栩如生。

“怒叱太子”表现了荆轲性格的另一个侧面。古来侠士,一诺千金,而太子疑其“有改悔”,开口“先遣秦舞阳”,这种不信任之举无异于是对荆轲人格的侮辱。“士可杀而不可侮”,荆轲一反平日之谦和,“怒斥太子”,正是他刚烈性格的表现。太子“迟之”,“疑之”,“复请之”,一方面表明他在大兵压境之时的惊恐、焦急,同时也说明他浮躁多疑,谋事不周,恰好形成对荆轲的鲜明反衬。

“易水送别”拉开了慷慨悲歌的一幕,是“行刺准备”中的高潮。“皆白衣冠送之”,一笔道出一场生离死别,加以萧萧易水,变徵歌声,垂泪涕泣,形成一种凄惊悲怆的氛围,使人预感到事有不测。然而作者笔锋轻转,“变徵之声”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悲凉变为悲壮,低沉变为高昂,生离死别变为同仇敌忾。这慷慨悲歌的场面,千百年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去赴汤蹈火、义无反顾!描写这一场面,作者像一位高明的电影摄影师,运用点面结合和“蒙太奇”的手法,将全景镜头(“皆白衣冠送之”)、特定镜头(“既祖,取道”)、全景镜头(“士皆垂泪涕泣”)、特定镜头(“就车而去,终已不顾”)交错次第展开,将一瞬间同时发生的各种现象交织起来写,真是匠心独运。

四、布置作业。(2分钟)。

1、熟读全文;。

2、整理本课所学文言知识。

必修三品质课文教案怎么写篇七

说教材:

《傅雷家书》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二篇名著,通过精彩片段的欣赏作为了解《傅雷家书》的窗口。导读课是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一条非常切实、有效的道路,其目标是揭示名著的力量,激起学生对所推荐名著的急切的读书欲望,并利用课余时间将整本书读完。名著导读课其实就解决两大任务,一是激趣,是根本的任务,二是导法。

说学情:

现今有许多学生不喜欢读课外书,或者仅对一些幽默搞笑的漫画书感兴趣。九年级学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有了一定的理解感悟表述和思维判断的能力,此时适当的教育与引导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重要的作用。

说目标:

1、学习书信体第一人称对表达真实情感的优点。

2、学习用相关资料理解作品的读书方法。

3、通过作品分析概括作者思想品格。

4、结合书信谈自己的人事感受的读书方法,

说重点难点:

1、书信体及第一人称对表达真情实感的优点。

2、结合作品内容和自己人事感受激发阅读兴趣。

3、结合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品格的读书方法。

设计理念:名著导读重在导,因此围绕着激趣,学法,品人,促思作为设计观念。

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歌曲入境法,人物成就引思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联系实际法,促进思考法,来激趣、学法、品人、促思。

学法:搜集资料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说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精彩节选、ppt课件、预设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应急准备。

学生准备:读好精彩片段、画出喜欢的句子、结合经历谈感悟。

说过程:

导课:李春波的歌曲《一封家书》导出《傅雷家书》传达出来的那份浓浓的舐犊之情。

设计理念:一边欣赏歌曲,一边感受从歌曲中传达出的平凡而真挚的亲情,激发情感共鸣,融入课文(时长5分钟)。

一、走近(傅雷家书)(5分钟)。

1、关于《傅雷家书》。

2、关于傅雷:生先谈,师再补充。(1分钟)。

设计理念:从前生学过《傅雷家书两则》一方面,复习巩固,另一方面,锻炼学习搜集信息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关于傅聪:傅聪的成就展示(2分钟)。

设计理念:将傅聪的优异成绩引入《傅雷家书》,为后文《傅雷家书》的教育意义做好铺垫。

傅雷十几岁出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这和自身的努力有很大的关系,但也同傅雷十几年的潜心教育息息相关,走进《傅雷家书》。

二、走进《傅雷家书》。

1、关于《傅雷家书》评价。

苦心孤诣的教子篇。看资料,从资料中整体感知内容。从做人和生活两方面进行教育。设计理念:学习结合现有的知识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读书方法。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精彩片段,在大声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设计理念:诵读法,读精彩片段作为了解作品的突破口。(14分钟)。

3、合作探究:议一议。

关于书信体与第一人称。

a、书信体写作的好处。

b、读出文中对孩子的称呼,体会其中蕴含的深情。

c、为何多次写到我的经历或发生在我身边的事例?

设计理念:深刻体会书信体和第一人称表达真情实意的特点。(3分。

4、说一说。

文如其人,在字里行间,我们发现傅雷是怎样的一个人。

设计理念:锻炼学生从作品感悟人格魅力的读书方法。(3分钟)。

师说《傅雷家书》对自己作为家长的启发。

作为一位母亲,一位家长,我认为傅雷是一个耐心的人,他对儿子的关注,呵护,深深地触动了我,还记得儿子第一次玩电动飞机,兴奋的他把飞机放得很高,因操作不当,飞在高空的飞机重重的摔在地上,看着他惊讶的眼神,我不但没有给他安慰反而把他怒骂了一顿。今年过年,我又给孩子买了一个更大的电动飞机,但至今他从未动过,我知道,其实孩子在做错事时,最担心的是孩子自己,我作为母亲,对孩子的责骂,在孩子心中已经形成阴影,感谢《傅雷家书》,让我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相信以后再遇到此事时,我一定会有更耐心,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设计理念:作为家长,结合自身经历,谈出了一个作品对家长的教育意义,激发阅读兴趣。(2分钟)。

生说,作为学生,傅雷对儿子的忠告,有没有触动你,请结合你的经历谈谈。

设计理念:将文章的内容与对个人的指导意义结合,体现文章的实用性以及学习文章的重要性,再次激发阅读此书的兴趣。(6分钟)。

5、《傅雷家书》的指导意义。

此书再印次数之多可看出大家对这本书的认可和欢迎,很多人他对都有影响和教育意义。

设计理念:从此书的需求量之大再次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1分钟)。

三、走进生活。

傅雷的教育方式让我们佩服,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父母又是如何教育我们的呢?

现场调查:

1、父母给你写过信吗?

2、十四五岁的你,父母跟你谈论过婚姻、爱情吗?

3、你不小心摔碎了家里珍贵的饰品,你的父母会呵斥你安慰你。

4、你被被人冤枉偷了别人的东西,不知实情的父母的第一反应是:骂你平心静气的问原因。

5、你认为你的父母爱你吗?

设计理念:通过调查明确家庭教育中的很多缺陷,体会读《傅雷家书》的实用性,激发阅读的兴趣。

孩子们,可能我们的父母没有那么高深的文化,可能从来没有给我们写过信,可能从未与我们有过内心的交流,甚至在我们犯了错误时给我们的是过多的呵责甚或是棍棒教育,但是,我们永远无法否认的是父母那份浓浓的爱子之情。孩子请怀着理解与包容之心,多与父母进行交流与沟通。在我们困惑时也可以走进《傅雷家书》向傅雷请教,相信他一定如一盏明灯,照亮你前行的路。

设计理念:学会体谅父母与父母进行书信或其他形式的沟通,激发读书的兴趣。

四、作业。

1、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交流自己的真实想法,内心的困惑或向父母提建议。

2、每天看《傅雷家书》中的两封家信,并写好读书笔记。

设计理念:给父母写信加强了孩子与父母的交流与沟通,用书信体和第一人称体现了表达真情实意的优点,学以致用。每周看信并写读书笔记引起思考,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说板书:一页信纸架起了傅雷和傅聪之间的沟通教育的桥梁,信纸写明学习、生活、做人,点名书信的内容苦心孤诣的教子篇。

说教学反思:

得:在教学设计中处处体现激趣与导法,将文章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指导意义强。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了名著导读导的特点,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失:学生读文章时普通话不标准,声音太小,学生放不开。学生的参与度不是特别的高,上课的气氛比较为沉闷。

必修三品质课文教案怎么写篇八

教学目的:

1.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3.掌握《致像树》的象征手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诗的主题。

2.理解诗人的爱情观。

3.理解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课时:

1个课时。

教学方法:

点拨法、讨论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课前播放钢琴曲《梁祝》,上课后停止)。

同学们,刚才一曲《粱祝》奏响了爱的永恒,翻开历史的画卷,我们可以看到多少热血的青年男女为了追求真正的爱情,为之而歌,为之而舞,为之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爱情诗,看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爱情图画。

二、读一读,感知课文。

1.欣赏《致橡树》flash动画朗读,听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从诗中选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简单地说一下自己喜欢它的原因。

2.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

3.学生挑选自己喜爱的段落或句子朗读,并简要地说明自己喜欢这些段落或句子的原因。

4.分角色朗读课文(男生一句,女生一句,轮流朗读)。

5.学生齐读课文。

三、说一说,讨论分析诗的内容,主要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提示:

首先,攀援的凌霄花。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只知“攀援、依附”不独立。

其次,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因为这种鸟儿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单相思。

第三,泉源、险峰、日光和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诗人在这里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不认同。因为泉源只知道“送去慰藉”,险峰只是做了“陪衬”,而“日光和春雨”却只知道爱抚。这是一种“一味奉献”的爱情,这样的爱情好像忽略了“被对方爱”的权力。

2.作者不作凌霄花,不作痴情的鸟儿,不作泉源、险峰,也不作日光和春雨,却要作。

一株木棉树,这是为什么呢?请从诗中找出原句,然后再作简单的阐述。

提示: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前边的那些意象给人的感觉是不平等的,而只有作为一棵和橡树一样的木棉树,同它一样的站立,才能显示自己的地位和尊严。

3.喜欢、赞美的意象又是什么?其原因又是什么呢?

提示:

“根”紧握;“叶”相触——双方必须平等独立;每一阵风——互相致意,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成为知己;铜枝铁干——伟岸挺拔,刚强不屈,具有阳刚气概;红硕的花朵——坚韧不屈,具有柔韧气质;“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祸福与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至死不渝。

四、评一评,分析诗的写法。

1.诗中的“橡树”和“木棉”只是现实中普通的树木吗?请简要分析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提示:

不是。作者把橡树当作了男子的象征,把木棉当作了女子的象征;橡树具有男子那种阳刚之气,木棉具有女子的柔韧气质。

2.诗人为什么没有直接表达那爱的宣言,而要借树来说呢?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提示:

可以把那种无形的.爱有形化、具体化、形象化;更便于表达内心的各种感觉,给人更大的想像空间;增加了一种含蓄的美,给人无尽的想像。

1.《两只蝴蝶》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爱情图画?

提示:

诗歌通过一只蝴蝶对另一只蝴蝶的劝慰为主,叙述了他(她)对他(她)的关心和呵护;通过叙述他们缠缠绵绵的飞舞、“陪你一起枯萎也无悔”的誓言,表达了那种对爱情忠贞不渝、相知相随的情怀。这是一幅美丽的、充满浪漫色彩的爱情图画。

2.简要分析《两只蝴蝶》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提示:

这首歌曲也采用了象征地手法,用蝴蝶的缠缠绵绵来象征两个人的爱情是互相厮守,常相依,影相随的坚贞。

六、作业。

背诵《致橡树》这首诗歌。

必修三品质课文教案怎么写篇九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诗歌所表现的内容,感受含蓄朦胧的意象。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歌语言的能力;体会意象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积累学习的能力。

3、思想感情价值观目标:根据本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舒婷自主、平等的爱情观,树立健康的、向上的爱情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诗歌蕴味;明确各意象所寄托的爱情观,深刻理解诗人所向往的爱情;总结归纳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理解含蓄朦胧的意象;诗歌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精巧导入——创造美,激情诵读——感受美,仔细品味——领悟美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深情导入(意在渲染氛围,在思维、情感、个性等方面唤起学生的美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有人说,没有诗歌的民族是悲哀的,我很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我更庆幸的是诗歌伴随着我们成长。诗,不仅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还能够陶冶我们的性情,滋养我们的心智。古诗如此,新诗亦然。被称为“朦胧诗”派掌门人的舒婷就以一首《致橡树》深深打动了一代年轻人的心,这首现代诗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震撼力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舒婷,走进她的《致橡树》。

二、介绍作者有关情况(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意,把握诗歌主题)。

舒婷,当代有才华的女诗人之一。1952年生于福建省泉州市。她从小就喜欢朗读诗歌,可是少女时代刚刚结束,十年**就将她推进了风雨之中。她到福建西部山区插队落户,接受“再教育”。家庭的变故和她个人的遭遇使她倍受痛苦和磨练,也为她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诗集《双桅船》获全国新诗优秀奖,而她的《致橡树》则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品。

《致橡树》写于1977年,一般把它看作是一首爱情诗,在诗中,诗人没有流于狭小的爱情圈子,而是以新颖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为当时新诗中的爱情描写吹进了一股新风。

三、反复诵读,感悟诗情(读是学习诗歌的基础环节,也是主要环节。因此,形式多样的诵读是诗歌教学的重中之重)。

1、请一名能代表班上朗读水平的学生朗读(要求:其他学生注意诗中字、词的读音)。

2、聆听示范朗读(在音乐里寻找共鸣,在画面中领悟蕴味)。

3、学生自由朗读(模仿示范朗读中的感情)。

4、再请一名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四、抓意象,悟感情,挖主题。

(一)、现代诗人吴晓认为,诗歌的本质是意象组合那么这首诗中是否也存在着意象呢?

1、列举诗中出现的意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明确:诗中出现了八个意象:凌霄花、痴情鸟、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橡树、木棉。

2、(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分析以上意象所寄托的爱情观,明确诗人对这些爱情观所持态度(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宽松的空间,让他们自由表达,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明确:1、凌霄花虽然鲜艳美观,凌空盛放,但那不是凭借自己的力量,而是借攀缘他人的“高枝”来炫耀自己的。这样的荣耀是不值得羡慕的。这不仅使我们想到了传统的“夫贵妻荣”的婚姻观念,今天仍有不少人想通过依附“高贵”的丈夫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真是可怜又可笑,诗人否定了这种图实惠的实用爱情,现代女性是不应该做依靠丈夫来发光的女人的。

2、痴情鸟儿的歌声虽美妙动听,但那只是为着自己所栖息的大树唱的赞歌。它只知在“绿荫”下低飞、栖息,却不知远处还有可以展翅高飞翔的自由天空。这不仅使我们想到了传统的女性总是陷在爱情的小天地里,夫唱妇随,没有独立的个性,没有远大的理想,麻木丧志。这样的爱情虽有温暖,有歌声,却缺少了内在的激情与活力。诗人否定了这种爱情至上的观点。现代女性要有自己的个性,要有更充实更丰富的生活内容。

3、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又比喻怎样的爱情观?抓住关键词,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它们只是一味的奉献、牺牲自己,为他人“做嫁衣裳”。虽然富有牺牲精神,但如果这种给予是单方面的话,就会沦为爱情的奴婢,失去自我。当然,这样一味的奉献,就爱情主体的道德情感而言,可以说是高尚的.,但从人格价值的维护和爱情关系的保持上来看未必是明智的。这种给予与奉献时常令人惋惜和遗憾。

4、小结:至此,诗人用了一系列的比喻,否定、批判了依赖别人、攀附富贵、失去自我的爱情观,深刻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观、爱情观,即: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二)、过渡:有破就有立,诗人又借橡树和木棉寄托了自己的爱情理想。

1、她笔下的这两个意象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橡树木质坚硬沉重,高大挺拔,堪称树中的伟丈夫,具有男性最宝贵的气质:阳刚之气。诗人认为他像刀、像剑、也像戟。

2、木棉也是一种高大的树木。到了春天,它挺拔的枝上千万朵红花盛开,如火如霞,蔚为壮观。将它比喻成“女中豪杰”也是当之无愧的。

诗人认为木棉有“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这一句让你想到了什么?明确:诗人将人的品格移就于物。它使我们想到了女性柔韧兼备的品格。所以,诗人笔下的“木棉”形象柔静、深沉、充满了生活的激情,具有女性极富魅力的阴柔之美。

(1)“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明确:即要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形象,他们二者应该是并驾齐驱,不分高低的,男女之间的爱情、婚姻应该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

(2)“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明确:即有独立的人格,又有精神上的默契,灵犀相通,相敬如宾。

明确:“寒潮、风雨、霹雳”比喻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雾蔼、流岚、虹霓”则比喻生活中的快乐与成功。

教师归纳:总之,男女间的爱情、婚姻只有建立在互相平等,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并分担、共享生活中的一切,才会有真正的爱情,真正的女性独立。

4、鼓励学生大胆发表对上面几种爱情观的认识(深刻理解感情,深入挖掘内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善于表达情感的能力)。

男女同学分别来谈谈你对以上几种爱情观的看法。

明确创作动机:十年**,完全禁锢了人们的思想,**的结束,使舒婷开始自由释放思想,歌颂自主、平等。

6、有学生所谈认识牵引出本诗的主题。

总结主题:这是一种新型的爱情关系,它蕴涵着一种新的人生观。这种新的人生观就是确认个体的自主、自尊,是中国女性关于人格理想的宣言。它是爱情的歌咏,是个性的赞叹。

五、品艺术(学生结合诗句讨论,教师归纳)。

可见,《致橡树》给了我们深刻的人生感悟。但,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致橡树》也不例外。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谈谈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点拨:可以从表现手法,所用修辞,语言特点等方面进行归纳,并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明确:(一)1、运用了比喻、对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和象征的手法。

2、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3、意象含蓄,意境朦胧。

4、语言优美形象。

(二)“朦胧诗”的概念。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酝酿于文革期间,是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出现于文坛的一种文学思潮。因其在艺术形式上用总体象征手法,具有多义性和不透明性以及朦胧美,所以称“朦胧诗”。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人本主义对长期文化专制的反抗。

六、拓展延伸。

其实我们之前接触过“朦胧诗””,比如戴望舒的《雨巷》,但大家喜欢的可能还是朦胧爱情诗,老师也相信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你们积累了很多的爱情名言,今天不防把你喜欢的读出来,和我们一起分享。

1、学生谈喜欢的爱情格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并深化对诗歌主题的认识)。

2、为学生提供两句爱情格言,并要求大声朗读,然后与舒婷的爱情观作比较(营造氛围,深化主题)。

七、学生跟读配乐朗读(在诗情画意中加深对爱情的理解,在意犹未尽中感受美的真谛)。

伟大的爱情是不能用华丽的语言来形容的,就让我们回到这首诗,随着音乐再次高声歌颂伟大爱情的赞歌(深化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八、小结。

学习诗歌要反复诵读,要通过思想内涵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去感受、品味、鉴赏诗歌的美。要走进诗人的心灵,触摸诗人的情感脉搏,与她对话。女诗人舒婷在《致橡树》中提出了自己所向往的真正的爱情,铿锵有力的发出了中国女性独立的宣言。具有现代意识的思想和优美形象的语言相结合,使这首诗具有了极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九、布置作业:写一首健康的能表达自己观点的爱情诗,适当的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板书设计:

致橡树。

舒婷。

凌霄花——实用爱情依赖攀附。

痴情鸟——爱情至上失去自我。

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奉献者。

橡树——铜枝铁干,刀、剑、戟(阳刚之气)平等独立。

木棉——红硕的花朵,叹息、火炬(阴柔之美)—同甘共苦。

必修三品质课文教案怎么写篇十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欣赏文章中富有趣味性的写人记事的特点。

2.品味本文平实而有韵味的语言风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对西南联大校风的探究,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学习金岳霖先生待人真诚、坦荡、特立独行的品格。

教学重点。

1.欣赏文章中富有趣味性的写人记事。本文故事吸引人,一方面与人物本身的趣味性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作者的写作技巧有关。前者,作者善于选取有趣的材料。善于将材料有效地组织成一篇生动有趣的文章,其间叙事的先后、详略,描叙、议论,过渡、照应等,都自然而然,又妥帖恰当。应当注意,分析写作方法不要忘记文章主题,分析“事”不要忘记“人”。作者写作本文的初衷和归宿还是描写一个现代学术史上的富有个性的人物。

2.品味平实而有韵味的语言。品味本文的语言,需要有相当好的语感。学生也许难以品味到本文语言的精彩和作者的语言功九可以慢慢体会,多读几遍,能体会到多少算多少。学生未必完全体会得到语言的简洁精粹,但语言的形象生动、精彩有趣可以认真体会,要说出个人品味的感想。

教学难点:

发掘文章的认识价值。虽然这不是学习本文的主要目标,但探究一下还是有意义的。可以让学生说一说,通过本文看到当时西南联大的教师、学生怎样的特点,联大怎样的校风、学风;还可以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说一说“我所知道的西南联大”,西南联大有哪些有名的教师和毕业生等。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欣赏文章中富有趣味性的写人记事的特点。

2.学习金岳霖先生待人真诚、坦荡、特立独行的品格。

3.品味本文平实而有韵味的语言风格。

4.通过对西南联大校风的探究,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所写内容大多是他对已经逝去的岁月的回忆。作者注重挖掘生活在旧时代的下层人民身上的善与美,把人引入历史文化境界,讨取往昔生活中的美趣。他的小说具有一种散文美,并不着意于小说的结构,而是以朴实自然的文笔,抒写生活的内在诗意。

2.通读全文,理清文章情节。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和目标完成过程。

1.仔细阅读全文,找出有关金岳霖先生行事的描写文字。

明确:在本文中,关于金岳霖的行事大约有:

(1)奇特的外貌。讲课时戴帽,帽檐压得很低;戴一副一白片一黑片的眼镜;穿一件其他教员很少穿的夹克。

(2)奇特的行为举止。患眼疾,微仰着头;走起路来深一脚浅一脚;在学生面前抓自己身上跳蚤;养一只大斗鸡,同一桌吃饭;搜罗大梨、大石榴,与小孩比赛。

(3)独特的教学风格。有时一上课就宣布穿红毛衣的女生回答问题,致使女生们紧张而兴奋;面对学生们提的各种问题,他都回答;开选修课,师生平等对话,上课时与王浩探讨问题,旁若无人。

(4)对专业理论的独特理解。学生觉得逻辑枯燥,但他觉得“很好玩”;沈从文给他出“小说和哲学”的讲题,他却得出结论说二者没有关系,可见他对专业理解的严格,又缺乏变通,不给学术沙龙东道主的面子。

(5)对友情独特的珍惜。对学生很爱护,林国达死了,他在课堂上表现出悲哀;林徽因死后,别人都忘记她了,可他还记得林的生日。

(6)对生活独特的热爱。喜欢与孩子相处,做孩子的游戏;老年时,坐在平板三轮上逛王府井大街,以示接触社会,观察生活。

2.通过以上有关金岳霖先生行事的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金岳霖具有特殊的性格、特殊的外貌、特殊的言行,他的性格较为复杂,在学术上聪明过人,但在现实生活中,不谙世故,头脑单纯;他待人真诚、坦荡,但学生觉得他很可笑。他一心只想学问之事,以致对社会人事的感受理解与众不同,于是从内心到外表都特立独行,没有想到要从众从俗,也正是这种孤独精神和单纯心理,才使他静心做学问,成就了他的学问品格。

3.本文叙事写人有什么特点?

明确:金岳霖是著名的国学大师,作者对老师充满敬爱的感情,本文即是这种感情真诚流露的见证。但是作者写作本文,采取了一种轻松活泼、幽默滑稽的笔法,让世人看到一个极其富于个性的活生生的金岳霖。作者对金岳霖的描写是漫画式的。漫画笔法,可以是讽刺的,也可以是亲切热情的。

本文表现为后一种,我们看到的似乎是一幅夸张了的人物漫画,其实并不是作者想有意地或人为地夸张,而是人物本身就具有夸张性的特点,作者只要照直写来就自然生动活泼了。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似乎只写直观印象,并不像平时见到的写名人的文章那样郑重其事,非写出人物的深刻性、崇高性不可;作者写的是活生生的人物,印象、感性、趣味的特点非常突出。

四、研读探究。

1.本文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汪曾祺是当代著名作家,其散文别具一格,经历了一辈子的写作训练,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平实而有韵味。自然而然,少造作。本文的语句都很短,描叙性和议论性的语言都很精粹,辞达而已,不事夸张,但都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本来面目,表达了作者的本意。

这样的语言粗看不见精彩,须细味才见功力,如描写金岳霖对学生讲《红楼梦》里的哲学时有一插曲:“他把右手伸进后脖领,捉出了一个跳蚤,捏在手指里看看,甚为得意。”事件、情境本身就很有趣味性,作者只是照直说来,并没有过多的精雕细琢,但留有阅读品味的余地。又如描写金岳霖与朋友的交往:“君子之交淡如水,坐定之后,清茶一杯,闲话片刻而已。”这些语句中间没有可有可无的文字,也许老作家行文至此,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而具有感染力的简洁而畅达的文风已经凝聚在字里行间了。

2.如何看待文中出现的“闲笔”?

明确:文章在描写金岳霖的穿着之后,展开联想,写到了闻一多和朱自清的穿着,以及闻一多大骂蒋介石的情景;再往后,写金岳霖的得意门生王浩,展开联想,写到王浩“现在成了洋人”,与作者仍有来往。这两处描写,都是由“本事”言及“他事”,与金岳霖不甚相关,但又成为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按梁实秋的散文创作法则来说,这种“闲笔”是犯忌的,但汪曾祺写散文常有这种“闲笔”,并无人提出批评,倒是显示写作的个性,表现了老作家特有的文风。

3.从文章中可以看到当时西南联大怎样的校风、学风?

明确:

(1)宽容个性。教师们充分地保留了各自的个性,金岳霖只是“很多有趣的教授”当中的一个,他外貌、言行奇特,无人干预。

(2)思想自由。闻一多可以在公开场合大骂蒋介石。

(3)学术气氛很浓。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尽管战事频仍,纷扰不断,但西南联大教学秩序井然,师生们致力于学问、学术,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后来许多联大毕业生学有成就,都应归功于联大的办学方针和校园学习风气。

五、总结扩展。

本文的当代阅读价值:金岳霖是中国著名哲学家之一,学术界不少人都写文章称赞他的学术思想,肯定他在学术史上的地位,而汪曾祺则把生活形象、师表形象留给广大读者,留给历史,这本身就很有意义;再有,金岳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物,凭借老作家汪曾祺的写作才华,写出来自成一篇有特色有趣味的散文佳作,供后人长久阅读,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另外,文章涉及西南联大的一些人和一些事,也有史料价值。

六、布置作业。

必修三品质课文教案怎么写篇十一

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自尊自信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人们成才和成功的重要条件,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尊和自信。

从事例和活动中引导学生明确自尊自信的重要性。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

我们说,健康的心理品质有很多种,自尊自信就是其中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一个人的成才和成功,除了科学文化知识外,自尊自信也是重要的条件。那么,今天,我们旧来认识一下什么是自尊自信,自尊自信是怎样促使我们取得成功的,我们有应该灾难样培养我们的自尊自信呢?现在,我们先来了解身们是自尊心。

(二)、看图片,分析情景。

第一幅画:《注重仪容》。

小冬每天上学都要穿好校服,且在出门前都要在镜子前照一照,看一下领子有没有反好,纽扣有没有扣好,鞋带有没有绑好等,总之,小冬升上中学后,开始注意修饰自己。

第二幅画:《名牌》。

小明学习成绩不理想,看到好友小刚穿了一双名牌鞋,非常羡慕,但是自己的爸爸、妈妈工资都不高,买不起,就跟几个同学借钱也买了一双。穿著名牌鞋来到学校,许多同学投来了羡慕的目光,还有一些同学围过来欣赏,小明感到很快乐。

第三幅画:《当众批评,我很难受》。

这天,小强放学后又踢足球,很晚才回到家。恰好,啊姨一家来他家作客。小强的父母看到小强又迟到回家,很生气,当着众人面就批评小强,还把小强学习成绩差,不做家务,懒惰这些坏毛病一一数出来,小强觉得和难受,很没面子。

第四幅画:《受到表扬,我很高兴》。

小华在这次期中考试语文、数学、英语都拿到了好成绩,老师在班会课上表扬了小华,同学们都投来了赞许的目光,小华觉得很高兴。

请同学们来判断一下,哪些是自尊心的表现呢?(第一、三、四都是,第二个不是)小明借钱买名牌,追求表面的荣耀、光彩,以赢得他人的尊重,这是不是自尊呢?(这是虚荣心的表现)虚荣心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

那什么是自尊呢?(让学生先讲)人人都有自己的尊严,并注重维护这一尊严。为了维护自己的良好形象,人们不仅需要在容貌和衣着上修饰自己,还要在阿姨能够性上约束自己,同时不容许别人歧视与侮辱,甚至自己做了好事,取得了好成绩都希望受到他人的肯定或尊重。我们说,这就是自尊。自尊也称为自尊心,是一种自己尊自己,并期望受到他人的尊重的心理。

那什么是自信呢?

第一幅画:

小玲同学的身体比较胖,总是怕同学笑话她,由于她学习成绩也不理想,更觉得同学都看不起自己。所以,她从不主动与同学交往,同学不了解她的心理,只是觉得她不好接近,渐渐疏远了她。因此,她变得情绪消沉,性格孤僻。

第二幅画:文艺晚会即将来临,当老师让几个同学负责演出一个节目时,问同学:“你们能行吗?”同学们思索一下,马上回答:“行,我能行。”

哪一个是自信心的表现呢?(第二个)为什么第一个不是呢?因为第一是自卑的表现。自卑往往容易把困难想得过于严重,失去进取心,很难取得成功。第二个就是自信的表现,那什么是自信呢?就是一个人自己相信自己的心理,是对自己力量的充分肯定。

(三)、听故事,讲故事。

我们说,自尊自信很重要,它是一个人成才与成功的重要条件。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人,无一不是以良好的自尊自信为先导的。请同学们听爱迪生的故事,我们就能体会到自尊自信是成功的重要条件。(让一个学生来讲):爱迪生是世界有名的“发明大王”。但是,他在小学的学习成绩很差,只读可3个月书就退学了。由于他学习成绩太差,还偏偏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经常问得老师张嘴结舌,老师非常恼怒,常常当众说他是“傻瓜”。爱迪生受不了这样的侮辱,眼泪汪汪地回到家中向妈妈诉说自己的委屈,并表示在也不进学校的大门了。当过教员的妈妈同情儿子的处境,给爱迪生退了学。回到家,妈妈严肃地对爱迪生说,从今以后,我教你读书,你有没有决心学好。妈妈的话深深地打动了爱迪生的心,他以少有的严肃神情,回答说:妈妈,您放心!我一定好好读书,长大了要在世界上做一番事业。这就是少年爱迪生最早立下的志向。他一生有约2000项发明,像留声机、电灯、电影、蓄电池等等。爱迪生从一个穷苦的、没有受过正式学校教育的孩子,成长为受人尊敬的发明家,在世界科学发展史上,他的名字永远闪耀着光辉。可以说,爱迪生取得的重大成就来自于他的自尊自信。同学们还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让学生讲)象这样的离子还有很多很多,所有的这些例子都充分说明了自尊自信是我们成才成功的重要条件。

(四)、表演小品。

自尊自信对我们来说如此重要,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自尊自信的人。我们说自尊自信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培养起来的,我们应该怎样培养自己的自尊自信呢?先请同学们看小品(小品的内容是:班集体在评选三好学生时,对李华是否当选产生了分歧。班上大多数同学认为李华够条件,但个别同学却不同意:小平同学认为,期中李华的成绩比他还少2分;小强同学说,100米测验,他还比李华快呢;小明同学说,他的书法在区里的过奖,而李华在班级还没有出线。对此,李华也失去了信心,觉得自己确实还不行。)看完后,请同学们发表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学生讨论,老师总结。)。

首先,这些同学的观点是不对的,每个人总是既有长处,又有短处,要学会全面看待自己、看待别人。另外,作为李华也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坚信自己的长处和优点,相信自己的力量,不能因此而自卑,失去信心,这样才有可能获取成功。同时,李华要获取别人的尊重,也要更严格地要求自己,不断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样才能获得同学的尊重和信任,成为每个同学都认同的三好学生,取得最后的成功。那么,作为你自己又应该如何做到自尊自信呢?(按照《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去做,严格要求自己,衣着整洁,不讲粗言隈语,遵守纪律,乐于帮助别人,争取优良的成绩等等,这样就能做到自己尊重,又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另外,在生活、学习中,发掘自己的长处和优势。这些长处、优势就是我们自尊自信的支撑点。)。

(五)、学生交流和表演。

我相信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老师已经让同学们回去先找一找自己的长处和优点,现在你能把你的枨触和优点告诉老师或表演给老师看吗?(请同学表演,然后回答:这些长处和优点对你的成长有什么作用呢?)。

这些长处和优点,能够增强我们学习和工作的信心,从而也增强了我们的自尊自信,不断地促使我们获取成功。

(六)、总结。

总之,不管前进的道路有多困难,只要我们拥有正确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就能给我们以力量,给我们以勇气,去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夺取我们学业的成功,事业的成功,成为一名生活的强者。

必修三品质课文教案怎么写篇十二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学会从辨析文章.写作目的入手进行比较阅读,“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培养多角度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习惯,提高联想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珍惜友情的感情。

教学内容:课文《故乡的榕树》中的“榕下小憩”片断和《风景谈》中的“桃林小憩”片断。

理论根据:叶圣陶:“语文教学应当摆脱课堂的束缚,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从文学的宝库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应当引导学生大胆尝试。无论成功与否,尝试都比不尝试有益得多;其故就在运用一番心力,那一番心力是一辈子要运用的。”

教学方法:比较法;尝试法。

重点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难点在于对阅读材料的.写作目的的把握。

使用教具:幻灯机。

教学思路:先明确比较阅读的意义,介绍比较阅读的基本角度和方法,然后通过具体的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再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从立意、选材、组材、情感、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比较阅读实践,切实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并运用学到的方法指导课外阅读,从而实现能力迁移的教学目的,使学生在不断的阅读实践中拓展思维,学会求同求异,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1、引入。

这个单元的学习目的是学会比较阅读。比较阅读是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

读能力的好方法,有比较才有辨别,很多大学问家都是得益于此的。比较阅读的形式,最基本的一种是内容比较和形式比较,“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则是比较的基础。今天,我们就来进行比较阅读,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2、明确阅读内容与比较项目。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故乡的榕树》这篇抒情散文。这篇课文写久居异乡。

的“我”带着小儿子在客地大榕树下散步、嬉戏时,由眼前景物自然而然地想起了故乡榕树下的一桩桩充满生活情趣和乡土气息的儿时往事,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养育庇护自己的故乡的眷恋之情。回读《风景谈》一文中的“桃林小憩”(见课本36页第三段)一段,并与《故乡的榕树》一文中的第8、第9自然段“榕下小憩”(见课本124页)作比较,分析它们在立意、选材、组材、情感、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异同。

点拨:这两段节选文字的体裁都是散文,同是写工余休息的片断,但它们的.写作目的不同,立意、选材、组材、情感、表达方式也就不同。先比较.写作目的,再根据.写作目的的不同,来比较其它方面的异同。

回顾:《风景谈》一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故乡的榕树》一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明确:《风景谈》一文讴歌延安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借“谈风景”来“谈政治”,表达作者对解放区的无限热爱与向往,隐隐透露出“中华民族要解放,就要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意。《故乡的榕树》一文表达漂泊异乡的游子对养育庇护自己的故乡深深眷恋之情,抒发对故乡和祖国的思念和热爱。两文的.写作目的不同,内容和形式也就有所不同。

请完成下页附表:

3、引导学生填写表格,注意拓展学生的思维,强调答案可以灵活组织。

教师点拨答案要点:(1)立意:《风景谈》中的“桃林小憩”,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的革命青年工作之余休息、学习的情景,表现他们的崇高精神世界;《故乡的榕树》中的“榕下小憩”,表现的是劳苦而纯朴的乡亲们因为有榕树的庇护才得以透一口气,获得安慰和满足。

(2)选材组材:“桃林小憩”,作者一方面表现环境条件的简陋、恶劣:在“秃顶的山,单调的黄土”这个所谓的“风景”里,只有二三十棵桃树,半盘旧石磨就是“圆桌面”,几尺断碣、一截旧阶石和一些大小石块就是几案和凳子,桃林前面是荞麦和大麻、玉米,这就是“风景”;另一方面又着力突出人们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清茶和枣子待客,更有几位“只把随身带来的书籍代替了枣子和茶”;两位“虎头虎脑”的青年温雅地静静坐着休息;一群青年男女或坐或蹲,正在“争论着一个哲学上的问题,时时哗然大笑”;长石条上躺着一位用书掩住脸的……他们到这里只为消除疲劳。这些描写突出了延安青年的高贵精神。“榕下小憩”则围绕故乡榕树给人庇护来选材。作者一方面着力描写了榕树“撑开遮天巨伞”,“洒落一地荫凉”;另一方面又突出描写烈日下农人踏着发烫的石板路到这里透一口气;一天辛劳后的乡亲们躺在树下纳凉,谈庄稼、说《水浒》、拉胡琴、唱小曲……在榕树的庇荫下找到一点安慰和满足,突出了榕树给乡亲们的抚慰和快乐。

(3)情感:都表现出了作者的热爱、崇敬、向往之情,但“桃林小憩”侧重于崇敬和赞美,“榕下小憩”则侧重于表现热爱、思念和眷恋之情。

(4)表达方式:两段都有描写、议论、抒情、记叙的综合运用,但侧重点有所不同。“桃林小憩”以议论和描写为主,重在阐明“人创造了第二自然”的道理,在说理中抒情(寓情于理);“榕下小憩”以叙述和抒情为主,重在抒发对故乡的热爱和眷恋之情(寓情于事)。

小结:比较阅读,要注意从文章的.写作目的入手。.写作目的可以通过.写作背景、.写作内容、情感等途径去了解。而比较阅读的关键在于选准比较的角度,一般是从立意、选材内容、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这两个文段就是我们学习比较阅读的典型范例。此外,这两个文段表达了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也很值得我们学习。

必修三品质课文教案怎么写篇十三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2、学习新诗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抒发感情的特点。

3、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评判诗中表白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

1、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加强直观效果,营造诗画合一的氛围和意境。

2、指导学生朗读,追求声情并茂。

3、指导学生把握同类诗歌的特点和写法,学会鉴赏比较。

课时安排:一课时。

资料来源:电子声像材料(vcd光盘等)。

教学过程:

提问导入。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爱情主题的课文,视为禁区,可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著名女诗人舒婷的新诗《致橡树》。

展示课题:致橡树。

问:本诗完整的标题应该是什么?

同学回答,老师展示动画投影:木棉致橡树。

问:既然是木棉致橡树,那么,木棉又向橡树说了什么呢?

电脑投影,配乐朗诵全诗(《梁山泊与祝英台—共读》)。

答:木棉不愿做: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电脑投影:痴情的鸟(配鸟鸣)-泉源(配流水声)-险峰。

-日光–春雨。

问:难道这些有什么不好吗?木棉为什么要否定它们呢?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答:攀援、炫耀;痴情、单调;

送来、慰藉;增加、衬托;

从这些词中,我们能看出诗人反对什么样的爱情观呢?有哪些词语可以表达?

“依附、附庸、奴性、无骨气、趋炎附势……”

即是攀附型痴恋型奉献型。

因为这些是感情的单向奉献,而并非平等的心与心的交流,其思想根源是什么?

封建的男尊女卑、三从四德。

必修三品质课文教案怎么写篇十四

回答:易卜生的《娜拉》(即《玩偶之家》)。

此外,“甚至日光、甚至春雨”结构完整吗?怎样补全?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归结并播放投影:

甚至也不止像日光,照亮你的前程,温暖你的心灵;

甚至也不止像春雨,播洒爱的甘霖,滋润你的心田;

……。

总结:全诗行文至此,我们可以发现:诗人采取“破”的思维方式,目的是引出诗的下半部分,即——立:

并肩站立的树,根相握、叶相触;

展示投影:并肩的树。(配乐《友谊地久天长》)。

问:有哪些诗句表现了这样的主题?

补充:投影。

枝枝相覆盖,叶叶像交通。(《孔雀东南飞》)。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

问:两棵并肩的树,其形象有什么不同?

铜枝铁干的树:枝干像刀、像剑、像戟。

投影刀、剑、戟树,(配狂风呼啸声)。

问:树是如此,花又怎样呢?

答:花像叹息,又像火炬。

展示投影:红硕的花。(配乐《二泉映月》)。

问:花怎能“叹息”?为什么用“沉重”一词?用了什么修辞?两个“像”作用并重吗?

答:这是通感修辞,“像”重在后一个。

补充投影:杜甫《春夜喜鱼》名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不仅如此,在诗人(木棉)的心中,橡树和木棉应当:

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它们分别表现了什么样的特点?——阳刚气概和阴柔气质。点击投影。

诗人希望做什么?

电脑投影:《寒潮》、《霹雳》、《雾霭》、《虹霓》(均配乐)。

由此,我们可以这样归结:

诗人崇尚的是:

心心相印、患难与共。

共同进步、事业至上。

诗的最后说的“这”,指的就应该是这些。全诗至此,完成了由“破”而“立”的全过程。

投影配乐《梁山泊与祝英台--化蝶》,同学朗诵全诗。

(全班同学闭上眼睛,静听音乐,体味诗的情韵)。

投影补充:艾青的诗《树》并作练习。

作文:根据《椰子树是什么》写一篇作文,700字左右。

附:板书设计。

攀援、炫耀;痴情、单调;

送来、慰藉;增加、衬托;

依附、附庸、奴性、无骨气、趋炎附势……。

即是攀附型。

痴恋型。

奉献型。

并肩站立的树,根相握、叶相触;

枝干像刀、像剑、像戟。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心心相印、患难与共;

共同进步、事业至上。

必修三品质课文教案怎么写篇十五

1、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等。

2、学习小说通过细节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利用描写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领会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4、学习重难点: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等,学习小说通过细节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利用描写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5、学习过程学生活动部分学生笔记一、作者介绍约翰高尔斯华绥(johngalsworthy,1867-1933)英国小说家、剧作家。他出生于伦敦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伦敦的大律师,并经营好几家公司。高尔斯华绥1895年开始创作,他师承俄法两国现实主义大师。1906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有产业的人》和第一个剧本《银盒》给作者带来了广泛的声誉,确立了高尔斯华绥文坛上的地位。此后他又发表了长篇小说《福尔赛世家》三部曲:《有产业的人》(1906)、《骑虎》(1920)、《出租》(1921)。高尔斯华绥是个多产作家,他一生共创作了17部小说、26个剧本、12个短篇小说、散文、诗歌和书信集。生前曾获美国许多大学授予的名誉学位,担任过国际笔会会长。1929年获得荣誉勋章。他被认为是英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优秀继承者,与威尔斯、贝内特并称为20世纪英国现实主义三杰。他的小说不采用离奇怪诞的夸张手法,而是在真实的描绘中透露作者的褒贬。他注意塑造典型性格,文笔自然流畅,故事情节跌宕有致。鉴于他在文学上的杰出成就,特别是“为其描述的卓越艺术----这种艺术在《福尔赛世家》中达到高峰”,而于193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用一句话概括格斯拉的人生故事,不超过50字。

2、大家初读课文后肯定对格斯拉有一个直觉印象,他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用一个词语或短语描述。

3、你们觉得这篇小说要突出的是哪几个品质?三、关注命运,熟悉情节。

(一)小说主人公自然是格斯拉兄弟,那么他们的命运有哪些变化?从哪些细节暗示出来的?请你根据文本用自己的话阐释。学生活动部分学生笔记装订线明确:肖像的变化、店面的变化、橱窗里靴子的变化、店面招牌的变化。

解析:

1、肖像的变化。

2、店面的变化。

3、橱窗里靴子的变化。

4、店面招牌的变化从细节我们可以看出格斯拉的命运轨迹:生意越来越清淡,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最后离开了人世。

(二)文中还写了“我”的多次出现,作者有何用意?

课后作业:

1、朗读文本;

预习第二课时。

必修三品质课文教案怎么写篇十六

欣赏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明确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热爱生命。

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明确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热爱生命。

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速读理清文章思路和结构,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讨论与指导相结合,体味作者传达的感受,明确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热爱生命。

:仔细观察纹川地震中图片,体味感受并交流。

:阅读第一部分,思考:

1、“我”进入地坛时的心境?(身体残缺而精神颓废)。

2、地坛景物描写有几处?各有什么特点?

第一处描写:古园历尽沧桑露出生命本真的模样,让我看到了人生的真相,而冷落宁静为我提供了思考审视自我心灵的场所;古园的荒芜衰败与作者的失魂落魄不谋而合让我有宿命的感觉。第二处描写: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富有情趣的微观自然世界,有着勃勃生机,让作者感受到卑微纤细的生命主体在自然大生命的背景下并不在乎自己栖身地的荒芜,在按自己的生活方式生存着,享受着属于自己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让作者明白包括人在内的每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第三处描写:园子里有冬雪,有暴雨,有秋风,有早霜,有坎坷,有落寞,象征生命是充满劫数的,但亦时时洋溢生命的律动:地坛不断上演着季节的离去与来临。但在不断的变化中又显示出永恒的一面:“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的,它们生命力顽强,历久弥坚。这些激励着“我”采取积极的人生态度勇敢面对不幸,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3、“我”在地坛悟出了什么?我们又该悟出什么?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是一个不再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我与地坛的关系:地坛是我的精神家园,我在地坛获得重生人应该成为命运的创造者。与其向命运屈服,不如意气风发地在生活的田野上播种希望;与其空等命运的恩赐,不如通过奋斗去摘取生活田野上的鲜花。人,如果能将个体生命放置与自然大生命的背景之下,往往能获得心灵宁静与归属感,并更深地认识自己的人生。

:观察图片,写一段文字,写写你的感悟。

阅读《我与地坛》的其余部分,探究对“怎样活”问题的思考与回答。

必修三品质课文教案怎么写篇十七

从介绍作者导入新课。使学生通过了解伟人经历感悟伟人情怀,体会诗歌的感情。

作者简介。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无产阶级革命的卓越领导人,同时,他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写下了很多震撼人心的诗篇,对鼓舞革命战士和亿万人民的战斗豪情,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他的诗词,显示了博大的胸襟,豪迈的气魄,广阔的意境,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精神奋发。

二、教学内容。

1.介绍背景。

通过背景介绍,让学生预先感知诗歌内容,从诗歌跳跃的画面中理清情节。

背景资料(投影显示)。

娄山关:在贵州遵义北大娄山上,万峰插天,中通一线,是由四川进入贵州的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1935年1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使毛泽东重获军事指挥权。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率领第一方面军离开遵义,挥师北征,四渡赤水,成就了他人生中军事指挥上最得意的一笔。这首《娄山关》词写在二渡赤水后。红军二渡过赤水河,回师黔北,集中主力进攻桐梓和娄山关以南的黔军,乘胜夺取遵义。娄山关是战斗最激烈的地方。这次战役,先后击溃和歼灭国民党军队两个师又八个团,俘敌约三千人,取得长征以来第一个大胜仗。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就写在娄山关战斗胜利之后。

2.作品欣赏。

(1)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让学生初步把握诗歌感情。

(2)赏读上阕。

自读上阕,学生思考:从词中获得哪些信息?能联想出怎样的情景?(指导学生通过意象感知内容和情感)。

西风雁叫、白霜晨月——点明季节、时间,渲染苍凉沉郁的画面。

马蹄、喇叭——军队特有事物。

碎——杂沓、细碎——行军之急、之速。(山路难行,侧面反映“雄关漫道”)。

咽——西风中时断时续。(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染上词人的主观色彩(乐观者即使走在雨里也有晴天的心情)。红军自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开始长征以来,打的多是败仗,湘江一役,损失更是惨重。这一次回军遵义,重攻娄关山,任务是极其艰巨的,红军能否取胜,红军的命运如何?作为党的领袖,作为重新回到军事指挥岗位的毛泽东,心情是极其沉重的。他深感任重而道远。通过这个“咽”字,既表现出红军斗争生活的艰苦卓绝,又渲染了行军途中庄严肃穆的气氛。

(3)赏读下阕。

朗读下阕,学生思考:下阕表现娄山关战斗的哪一阶段?表达词人怎样的感情?

从头越——攻破险要,战斗胜利。

真如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也让人联想,这里的“雄关”,虽首指娄山关,但又不只指娄山关,还应该包括漫长的革命道路上有形无形的各个关口。如铁的雄关漫道反衬红军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的自豪,反映遵义会议以来的变化。

如海——多。

“残阳如血”这个比喻是否形象?请你造一个比喻句,你把残阳比作什么?(引领学生比较不同身份的人的不同感情、胸襟,体会毛泽东词的风格和境界,领略伟人的气魄和胆识。)。

投影显示。

(一个对未来充满憧憬的知识分子眼中的残阳,“浓处如酒,淡处如梦”,这是秀美。)。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梦江南]唐·温庭筠。

(脉脉斜晖写出思妇的失望与愁怨,是缠绵悱恻的凄美。)。

如血——色彩浓烈,气魄雄浑,与“苍山如海”共同构成凝重与雄浑的壮美。血色残阳又让人联想到牺牲,象征革命的胜利需要红军战士浴血奋战、前仆后继,象征胜利是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两个比喻句寓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如海的苍山象征革命征途上还会遇到更多的关隘,面临更多的困难。“苍山如海”“残阳如血”预示着未来斗争的艰辛和曲折。也只有经历血雨腥风的战斗洗礼的军事指挥家,担负着国家前途和命运的伟人,才有这样的人格与气魄,才有这样的胸襟、这样的境界,能正视未来,能预见未来,在眼中呈现“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壮美。

3.小结。

通过这首词的学习,总结诗歌的特点,总结阅读诗歌的方法:

(1)感情充沛(雄壮、顿挫、刚毅、肃穆、自豪)。

(2)意境优美(肃穆雄浑)。

(3)语言凝练(一字传神、寓意深刻)。

(4)内容跳跃(只选择一个片段或一个画面,给人联想、想象的空间)。

4.朗读、背诵。

在学生充分理解诗歌内容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直至成诵。

让学生间互相点评,讨论朗读方法。

必修三品质课文教案怎么写篇十八

读懂文章,了解文章大意,解决生僻词语。

二、预习内容。

(1)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3)对于“两代人的矛盾”,杨子提出了那些观点?你的看法是什么?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正确认识对亲情、两代人的矛盾、读书、青春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并能结合自我体验,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2.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一些富有哲理的句子的含义;通过活动体验,学会用对话的方式与父母、师长及同辈人进行心灵沟通。

3.懂得珍惜青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理解两代人的矛盾。

2、总结概括能力的培养、体会父母对儿女的理解。

二、学习过程。

探究一。

1、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亲有哪些人生难忘的体验?

2、回忆交流父母在养育自己的过程中的一些感人的片段。

探究二。

作者在文中提及的两代人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三。

看了文章以后,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你对文章当中的那些句子感兴趣?

杨子说:“十八岁使我想起初长彩羽,引吭试啼的小公鸡,使我想起翅膀甫健、开始翱翔于天空的幼鹰,整个世界填满不了十八岁男孩子的雄心和梦。”根据你对“青春”的理解,仿照上面的句子写一段话。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