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范本(实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23:23:48 页码:7
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范本(实用9篇)
2023-11-18 23:23:48    小编:ZTFB

多阅读名人传记,可以汲取他们的智慧和经验。总结应该紧扣主题,结构清晰,逻辑有序,语言简练。总结范文中流露出作者的真情实感和对过去的回味与祝福。

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范本篇一

(1)顾野有麦场(看)。

(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探望,拜访)。

(3)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

(1)公问其故(原因,原故)。

(2)桓侯故使人问之(特意)。

(3)故余虽愚(所以)。

(4)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

(5)两狼之并驱如故(原来的样子)。

(6)广故数言欲亡(故意)。

(1)即更刮目相待(重新)。

(2)醉则更相枕以卧(进而)。

(3)更上一层楼(再、又)。

(4)举杯销愁愁更愁(更加)。

(1)君子固穷(安于)。

(2)齐人固善盗乎?(本来)。

(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4)汝心之固(顽固)。

(1)予观夫巴陵胜状(看,观看)。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观赏)。

(1)苟富贵,毋相忘(如果,假使)。

(2)苟全性命于乱世(苟且)。

(3)苟无饥渴(或许,表希望)。

(1)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

(2)仿佛若有光(光线)。

(1)云归而岩石暝(聚拢)。

(2)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3)微斯人,吾谁与归(归依)。

(1)过秦汉之故都(经过)。

(2)及鲁肃过寻阳(到)。

(3)人恒(过犯过失)。

(4)况才之过于余者乎(超过,胜过)。

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范本篇二

使:

使北营(出使)。

会使辙交驰(使者)。

奉使往来(出使的人,使者)。

竟使遇哨(假使)。

使来者读之(让)。

使臣奉璧(派)。

求人可使报秦者(出使)。

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使臣,使者)。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让)。

间:

得间奔真州(机会)。

出没于长淮间(之间)。

间以诗记所遭(间或,有时候)。

度:

予自度不得脱(估计)。

付之度外(考虑)。

当:

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在……时候)。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掌管,主持)。

然五人之当刑也(在……时候)。

盛: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兴旺、旺盛)。

呜呼,亦盛矣哉!(盛大隆重的事)。

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把东西放入器物中)。

发: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拿出)。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发动)。

而又有减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头发)。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抒发)。

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发送)。

徒:

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指同一类人)。

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空,徒然)。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

卒: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士兵)。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死)。

买五人之豆而函之,卒与尸合(终于)。

五万兵难卒合(通“猝”)。

私: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自己)。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偏向)。

项伯乃夜驰至沛公军,私见张良(私下、偷偷)。

下:

虑壅蔽则虚心以纳下(臣下)。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智力低下)。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

伐: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砍伐)。

十年春,齐师伐我(攻伐,讨伐)。

载:

载舟覆舟(乘载,装载)。

载歌载舞(又)。

安: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安定)。

君安与项伯有故(怎么)。

盖:

克终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

盖在殷忧(因为)。

拜:

拜为上卿(授予官职)。

拜送书于庭(叩拜)。

见:

徒见欺(被)。

于是王召见(接见)。

我见相如(看见,遇见)。

不见水端(看见)。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

计:

计未定(计策)。

窃计欲亡走燕(打算)。

臣从其计(主意)。

廉颇蔺相如计曰(商量,商议)。

故: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所以)。

故遣将守关者(特意)。

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老交情。

如:

不如因善遇之(及,比得上)。

沛公起如厕(往,去)。

意: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

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

举: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

杀人如不能举(尽)。

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谢罪)。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

乃令张良留谢(兼有道歉和告辞之意)。

若:

望洋向若而叹(海神名,北海若)。

以为莫己若者(比得上)。

闻:

闻道百(听见)。

且夫吾尝闻(听见,听说)。

少仲尼之闻(见闻,学识)。

始: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才)。

始吾弗信(开始)。

法:

凡先王之法(法律,法令)。

犹若不可法(效法,取法)。

时:

有要于时也(当时)。

时不与法俱至(时代)。

幸:

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则幸得脱矣(侥幸)。

大王亦幸赦臣(幸好,幸而)。

不幸短命死矣(幸运)。

始皇帝幸梁山宫(特指皇帝到某处去)。

负:

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

负其强(倚仗)。

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

肉袒负荆(背负)。

引: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

引赵使者蔺相如(延请)。

引车避匿(调转)。

秦军引而去(避开)。

引酒且饮(拿)。

所以:

而法其所以为法(……的依据)。

此其所以败也(……的原因)。

以:

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连词,表目的)。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介词,表凭借)。

于是乘其厉声以呵(连词,表修饰)。

中丞匿于溷藩以免(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介词,用)。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介词,因为)。

亦以明死生之大(连词,表目的)。

以其无礼于晋(连词,因为)。

敢以烦执事(介词,拿,用)。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介词,把)。

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焉用亡郑以陪邻(连词,表目的)。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连词,相当于“而”,表转折)。

必竭诚以待下(连词,表修饰)。

纵情以傲物(连词,表并列)。

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连词,表承接)。

则思知足以自戒(连词,表目的,“用来”)。

则思三驱以为度(介词,把)。

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

具告以事(介词,把)。

请以剑舞(介词,用)。

不然,籍何以至此(介词,凭)。

项王未有以应(连词,来)。

贵以近知远(介词,根据,按照)。

以益所见(连词,来)。

而:

去今之墓而葬焉(连词,表承接)。

其疾病而死(连词,表修饰)。

死而湮没不足道者(连词,表承接)。

则噪而相逐(连词,表修饰)。

而仆之(连词,表承接)。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连词,表承接)。

今急而求子(连词,表承接)。

夜縋而出(连词,表修饰)。

朝济而夕设版焉(连词,表转折)。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转折)。

功成而德衰(连词,表因果)。

择善而从之(连词,表承接)。

则思谦冲而自牧(连词,表目的)。

劳苦而功高如此(连词,表并列)。

项王按剑而跽(连词,表修饰)。

拔剑切而啗之(连词,表承接)。

焉:

激于义而死焉(兼词,于之,在这件事上)。

去今之墓而葬焉(代词,代五义士)。

吴之民方痛心焉(语气词,无实义)。

子亦有不利焉(语气助词,表陈述)。

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为什么)。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之: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助词,的)。

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佯狂不知所之者(动词,去,往)。

人皆得以隶使之(代词,代他们)。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前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一个代词,指代石碑)。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是寡人之过也(的)。

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

因人之力而敝之(前一个助词,的;后一个代词,指代秦君)。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代词,代这件事)。

将焉取之(代词,代土地)。

岂取之易(天下)。

择善而从之(它)。

代百司之职(的`)。

思国之安(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董之以严刑(人民)。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到)。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野语有之曰(代词,代后面所说的俗语)。

我之谓也(宾语提前的标志)。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的)。

其:

以旌其所为(代词,指代五义士,作定语成分)。

敛赀财以送其行(代词,代周顺昌)。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代词,代自己)。

发其志士之悲哉(代词,代他们)。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指示代词,那)。

以其无礼于晋(代词,指代郑文公)。

君知其难也(代词,这)。

又欲肆其西封(代词,指代晋国)。

失其所与(代词,指代自己)。

吾其还也(表商量语气,相当于“还是”)。

且: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连词,表并列,又)。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连词,表递进,况且)。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将)。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尚且)。

于:

激于义而死焉(介词,表被动)。

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介词,向)。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介词,在)。

不能容于远近(介词,表被动)。

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介词,在)。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对)。

贪于财货(对于)。

长于臣(比)。

得复见将军于此(在)。

为:

以旌其所为(做)。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作为)。

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是)。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是)。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替,给)。

无亏为之大道哉(作为)。

则思三驱以为度(作为)。

为天下笑(被)。

相如为上大夫(当,做)。

……为赵宦者令谬贤舍人(是)。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奏者(演奏)。

为一击(替,给)。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立下)。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成为)。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结成)。

军中无以为乐(作为)。

窃为大王不取也(认为)。

君为我呼入(替、给)。

为之奈何(对,对于)。

何辞为(句末语气词,常用在疑问句末)。

因:

不如因善遇之(趁机)。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于是,就)。

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范本篇三

安(1)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2)衣食所安(养)。

卑(1)非天质之卑(低下)。

(2)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

备(1)前人之述备矣。

(周全、详尽)。

(2)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具备)。

比(1)其两膝相比者(靠近,挨着)。

(2)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等到)。

鄙(1)肉食者鄙(鄙陋、目光短浅)。

(2)先帝不以臣卑鄙(出身鄙野)兵(1)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武器)。

(2)上使外将兵(军队)。

薄(1)不宜妄自菲薄(轻视)。

(2)薄暮冥冥(迫近)。

策(1)策之不以其道(驱使)。

(2)执策而临之(鞭子,马鞭)。

(3)策勋十二传(记录)。

诚(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实在,的`确)。

(2)帝感其诚(诚心)。

(3)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果真)。

称(1)称其气之小大(相称,适合)。

(2)不以千里称也(著称)。

(3)流辈皆称其贤(称赞)。

辞(1)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辞)。

(2)未尝稍降辞色(语言)。

驰(1)愿驰千里足(骑)。

(2)公将驰之(驱车(追赶)到)。

(4)计将安出(产生)着)。

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

(2)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3)伐无道,诛暴秦(正道,封建。

社会认为好的政治局面)。

(4)得道者多助(仁政)。

(5)不足为外人道也(说,告诉)。

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范本篇四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义项,在另一个句子里又是一个义项。一般说来,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

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应该由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词的本义有两种理解:a.就词的说,即该词的最初意义。如“去”的最初意义是“离开”,“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b.就词的应用来说,把常用的那个意义算作词的本义,也叫基本意义。如“兵”的`常用意义是“士兵”等。

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发展而来的,同基本义有相似的、相对的或相关联的意义。如“刑”,本义是“刑法”,基本义还包含对犯人的处罚,后来这个意义发展出“惩罚”的意义(皆刑其长吏《陈涉世家》)。

比喻义是词的比喻用法固定下来的意义,有的比喻义是从词的本义、基本义产生的。如“窝”的本义、基本义都是“鸟兽昆虫居住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产生出的比喻义,即“坏人居住的地方”。

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范本篇五

(1)顾野有麦场(看)。

(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探望,拜访)。

(3)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

2、故。

(1)公问其故(原因,原故)。

(2)桓侯故使人问之(特意)。

(3)故余虽愚(所以)。

(4)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

(5)两狼之并驱如故(原来的样子)。

(6)广故数言欲亡(故意)。

3、更。

(1)即更刮目相待(重新)。

(2)醉则更相枕以卧(进而)。

(3)更上一层楼(再、又)。

(4)举杯销愁愁更愁(更加)。

4、固。

(1)君子固穷(安于)。

(2)齐人固善盗乎?(本来)。

(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4)汝心之固(顽固)。

5、观。

(1)予观夫巴陵胜状(看,观看)。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观赏)。

6、苟。

(1)苟富贵,毋相忘(如果,假使)。

(2)苟全性命于乱世(苟且)。

(3)苟无饥渴(或许,表希望)。

7、光。

(1)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

(2)仿佛若有光(光线)。

8、归。

(1)云归而岩石暝(聚拢)。

(2)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3)微斯人,吾谁与归(归依)。

9、过。

(1)过秦汉之故都(经过)。

(2)及鲁肃过寻阳(到)。

(3)人恒(过犯过失)。

(4)况才之过于余者乎(超过,胜过)。

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范本篇六

策之不以其道(鞭打,名词动用)。

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

【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它)。

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介词,难道,表推测语气)。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的)。

策之不以其道(它的,代词)。

【之】。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的,助词)。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策之不以其道(它,代千里马,代词)。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不译,补充音节)。

虽有千里之能(的,助词)。

【以】。

不以千里称也(凭借)。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孔夫子何以谓之文也(凭,靠)。

能以径寸之木(用)。

【尽】。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尽)。

食之不能尽其材(竭尽)。

【食】。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

【或】。

或以为死(有的人)。

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易】。

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改变)。

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交换)。

【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助动词,能够)。

虽有千里之能(名词,能力)。

【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示转折)。

执策而临之(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

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范本篇七

角:1、吹奏的乐器(鸣角振铃)2、吹号角(且角且走)。

借:1、借(每假借于人)2、依*(愿借子杀之)3、即使(借第令毋斩)。

尽:1、没有了(担中肉尽/林尽水源)2、全部取得(利尽南海)3、尽量,尽可能(进尽忠言)。

就:1、接近、趋向(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颓然就醉)2、完成,达到3、即使。

居:1、过了(居十日)2、停留(不可久居)。

举:1、传扬(死即举大名耳)2、发动(举大计亦死)3、被举用(管夷吾举于市)4、参加(董生举进士)5、全(举国欢庆/举世无双)。

具:1、同“俱”,全、都(具答之)2、具有(各具情态)。

决:1、判断(孔子不能决也)2、分别(意难决舍)3、断然(故决然舍去)。

绝:1、隔绝2、极点(以为妙绝《口技》)3、停止,消失(群响毕绝《口技》)。

开:1、散开(日出而林霏开)2、放晴(连月不开)3、打开(旁开小窗)。

可:1、大约(高可二黍许/潭中鱼可百许头)2、可以(珠可历历数也)。

苦:1、苦于(苦秦久矣)2、使……苦(苦其心志)3、愁(何苦而不平)。

乐:1、以……为乐(太守之乐其乐)2、使……快乐(钟鼓乐之)3、乐趣(而不知人之乐)4、欢乐、快乐(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类:1、类似(绝类弥勒)2、同类(不与培塿为类/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利:1、有利的(天时不如地利)2、锐利(兵革非不坚利/怀抱利器)3、认为……有利可图(父利其然)4、物资(利尽南海)。

隶:1、属于(世隶耕)2、跟着(隶而从者)。

良:1、真,实在(良多趣味)2、善良(此皆良实)。

临:1、面对、对着、当着(执策而临之/把酒临风)2、来到,在(临溪而渔/临池学书)3、靠近(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4、将要(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鳞:1、像鱼鳞一样(鳞浪层层)2、鱼(呷浪之鳞)。

令:1、命令。(乃令符离人葛婴)2、让,使。(忿恚尉,令辱之)3、指县令。(陈守令皆不在)。

妙:1、奇怪(妙无一人肯泊岸)2、奇妙(以为妙绝)。

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范本篇八

(1)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2)衣食所安(养)。

2、卑。

(1)非天质之卑(低下)。

(2)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

3、备。

(1)前人之述备矣。(周全、详尽)。

(2)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具备)。

4、比。

(1)其两膝相比者(靠近,挨着)。

(2)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等到)。

5、鄙。

(1)肉食者鄙(鄙陋、目光短浅)。

(2)先帝不以臣卑鄙(出身鄙野)。

6、兵。

(1)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武器)。

(2)上使外将兵(军队)。

7、薄。

(1)不宜妄自菲薄(轻视)。

(2)薄暮冥冥(迫近)。

8、策。

(1)策之不以其道(驱使)。

(2)执策而临之(鞭子,马鞭)。

(3)策勋十二传(记录)。

9、诚。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实在,的确)。

(2)帝感其诚(诚心)。

(3)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果真)。

10、称。

(1)称其气之小大(相称,适合)。

(2)不以千里称也(著称)。

(3)流辈皆称其贤(称赞)。

辞(1)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辞)。

(2)未尝稍降辞色(语言)。

11、驰。

(1)愿驰千里足(骑)。

(2)公将驰之(驱车(追赶)到)。

(4)计将安出(产生)着)。

12、道。

(1)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

(2)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3)伐无道,诛暴秦(正道,封建社会认为好的政治局面)。

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范本篇九

(1)寒于水(比)。

(2)善假于物也(介词,不译。引进作用)。

(3)取之于蓝(从)。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关系,并且)。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递进关系,而且)。

(3)终日而思矣(表修饰)。

(4)而见者远(表转折)。

(5)锲而舍之(表假设或承接)。

(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承接)。

(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关系,却)。

(8)锲而不舍(表假设,如果)。

(9)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

(1)假舟楫者(代词,指……的人)。

(2)不复挺者(……的原因)。

(1)风雨兴焉(兼词,“于之”,意为在这里)。

(2)圣心备焉(语气词)。

(1)金就砺则利(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

(2)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音节助词)。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代词代青)。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的标志)。

(4)非蛇鳝之穴(的)。

(1)善假于物也(借助)。

(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4)因求假暂归(假期,休假)。

(5)假以雄权(授予,给予)。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强)。

(2)君有疾在腠理(疾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