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记承天寺夜游全国一等奖教学设计通用(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7 04:19:41 页码:14
最新记承天寺夜游全国一等奖教学设计通用(4篇)
2022-12-27 04:19:41    小编:ZTFB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最新记承天寺夜游全国一等奖教学设计通用一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解析:采纳了拟人的修辞伎俩,妙在“入”字,将月光写活了,并且突出了苏轼的豁达的胸怀。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解析:写景抒情。“空明”写月光澄清明亮,很形象。将月下竹影、树影比喻为水中藻荇交错,很妙。观赏如此细致清楚,可见二人“清闲”尽现。

3.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尔。

解析: 叙事简净,写景如绘,而抒情即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哪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非常“闲”。“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地,却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是忙人,“吾两人”是“闲人”。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惟其“闲”,才能“夜游”,才能欣赏月夜的美景。读完全文,两个“闲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观赏的究诎瞳,都历历如见。实际上对生活有热爱、追求之意,可谓“点睛”之笔。

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当时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记承天寺夜游(5张)这里译为脱。

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者:……的人。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到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步:散步。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交横:交错纵横。

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表推测。

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但,只。

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藻荇::zǎo xìng 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略呈圆形,浮在水面,根生在水底,花黄色,蒴果椭圆形。根茎可吃,全草可供药用或作饲料或作肥料。

最新记承天寺夜游全国一等奖教学设计通用二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以自然山水为主题,课文均为文言文,这些模山范水的文章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除了学习文章写景的方法,品味诗文优美的意境,还必须了解作者的情感,这是深入领悟景物意蕴的一把钥匙。景是情的载体,情是景的灵魂。

学习本课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时豁达乐观心态。

学情分析:

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文言词语,也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但是我所任教班的学生语文基础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思考问题的能力较弱,本课要求在了解苏轼遭遇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经历后对文中“闲人”一词的理解可能难度较大。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领悟作者简洁精妙的写景抒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以至成诵,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品味文章描写月色的语句,体会其清幽宁静的意境和表达的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时豁达乐观的心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对月色的描写并体味其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睹月思人,借月抒怀,留下了诸多吟咏月的名篇佳句,你能列举一些吗?它们都表达了怎样的情怀?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记承天寺夜游》,体会大文豪苏东坡面对挫折时的微妙复杂的心境。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文意。

1、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节奏。

2、自主学习后同桌讨论交流疑难字句(圈点勾画),教师提示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疏通文意。

重点字词:户 欣然念无与为乐者遂至相与空明 交横

盖 闲人

四、合作探究(每个大组讨论一个问题,第二大组讨论第2、3题)

涵泳品味写景的妙处

1、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由积水想见月色之明,由水中藻荇写出月色之清,夜风轻拂,竹柏疏影横斜摇曳生姿……作者轻笔点染,境界全出,一幅皎洁空灵、清丽淡雅的月色图呼之欲出。

体悟作者思想情感

2、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3、文中哪些句子流露出作者的情感?

设置此环节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从被贬官的郁闷,到见月色入户的“欣然”,到无人同乐的失落,再到寻张怀民的喜悦,怀民亦未寝的心有灵犀,赏月的闲适,暂忘愁苦,逆境中聊以自 ,感悟人生哲理表现了作者的旷达胸怀。

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这个问题对学生很有难度。提示:第一注意夜游的时间:元丰六年(被贬官已经四年,有职无权),第二联系最后三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和见“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这样学生就会比较容易的想到闲人的两层含义:被闲置的人和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同时理解了作者在面对人生逆境时的旷达胸怀。

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 ,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五、课堂背诵及小练习

六、课堂小结

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在逆境中怨天尤人者多,苦中作乐者少,苏东坡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他的才华横溢,更在于他坚毅、豁达的性格。请以“月”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叙事: 寻友赏月

写景:(积水)月色(藻荇)竹柏 ------比喻 抒情、议论: 闲人 旷达胸怀

教学反思:

这节课根据我班学生的特点由浅入深,从字词文意到品赏体悟,紧扣文本,又有所拓展,学生学有所得。自学质疑、小组讨论的方法教会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文章;知人论世的方法则教会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练习巩固的环节则针对学生的基础较差的现实,通过不断的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感受到了月夜美景、领会到苏轼写景之妙,更感悟到了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不足之处是背诵没有当堂完成。

最新记承天寺夜游全国一等奖教学设计通用三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一样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斥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这篇仅有八十多字的短文,写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睡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它好象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皎洁而悲凉的情怀。

下头我们就来进行分析吧。“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夏历十月十二日,正当初冬,夜里已很有点寒意了。寒夜寂寥,“解衣欲睡”,这当儿,月光悄悄地进门来了。“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来与他作伴,有意地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欣然起行”,是作者的反应;写出他睡意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一个被朝廷所贬谪的“罪人”我们能够想见他这时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仅有月光毫无势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里,依然来拜访他。作者的兴奋和喜悦都已高度地概括在“欣然起行”这四个字中了。这一句与“解衣欲睡”相对照,显得一伏一齐;一沉闷,一活跃;完全是两样心境,两种节奏。

苏轼对月光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常常以拟人化的手法,把月光写得很富有人情味。例如著名的《水调歌头》写月光“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犹如临歧执手的爱侣,欲去叮咛,频频回首,显得何等缱绻情深;又如《洞仙歌》:“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这偷看人间私情密约的月光,仿佛含着几分神秘而羞涩的微笑,使人感到如此调皮而可爱。至于《卜算子》中“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所描绘的,那挂在梧桐上的`一钩秋月,夜空中的缥缈孤鸿,已经与独往独来的“幽人”即诗人自我融为一体了。我们不妨说,孤鸿就是诗人的身影,而月光就是诗人的灵魂。这首诗与本文作于同一时期,也写月夜的心境和感受,可是情怀显得更为凄苦和苍凉了。

作者见月色而“欣然起行”,充分显示出内心的喜悦;进而想到要与人分享喜悦,应当有人共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夜。“念无与为乐者”这个“念”字,由“欣然起行”的“行”字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发展过程。可是,作者在当时的境遇中,却“无与为乐者”。作者的心境由欣喜而转入沉思,发出了低沉的喟叹,文情也所以显得跌宕多姿。这句话还能够分两层意思来申说:其一,写出作者在贬居中寂寞寡欢,即使是多年的老朋友,也不敢跟他通问来往。天上的月亮并无势利之心,而人间却多势利之徒。这是作者的悲愤,这悲愤笼罩着贬谪生活的浓重阴影。一同赏月的应当是同心之人,世上那些庸俗势利之徒,是不配来欣赏而自我也不屑与之同赏的。那末能够与之赏月的又有谁呢这是第二层意思。作者在寂寞中求伴侣,见明月而思同心,这就很自然地过渡到下一句:“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至”二字下得十分轻淡,好象不假思索,却包含着能一同赏月者仅有这个人,非这个人不可的意思。由此可见张怀民在作者心目中的位置了。从文章的情势来说,上一句是“止”,这一句是“行”;苏轼自我形容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答谢民师书》)。象这种地方,看起来毫不经意,却显得“

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有很高的艺术技巧。“寻张怀民”的“寻”字,也很值得玩味。它包含着作者的一种揣想:应对如此良夜,张怀民必须不会蒙头大睡吧他八成也在赏月。只是不知他是在庭中玩月,还是出门步月呢所以需要寻他一寻。这是“寻”的第一层意思。其次,“寻”与“访”不一样,“寻”有一种急欲找到失物似的迫切感,这就熨帖地写出了作者渴望与知心好友共同赏月的急切心理。那末作者要“寻”的这位张怀民,是何许人也张怀民,名梦得,一字偓佺,清河(现河北省清河县)人,他于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承天寺故址在现湖北黄冈县南)。曾筑亭于住所之旁,在那里能够纵览江山的胜概,苏轼名之为“快哉亭”,并写了一首《水调歌头》词赠他,词中有“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名句。苏轼之弟苏辙也为他写了一篇《黄州快哉亭记》,文章中说张怀民虽然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他心地坦然,不把迁谪放在心上,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一位有过人的自制力和性格倔强的人。这就无怪乎苏轼要引他为同调和知己了。我们再看:“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亦未寝”的“亦”字,写出这一对朋友情怀相似;对方的“未寝”也正是作者意料中的事。他不必具体去写张怀

民如何如何,只这一句,就足以表达出两人的同心之情了。“相与步于中庭”,能够跟“无与为乐者”一句对照起来读,前后显得有照应,有变化,文情的跌宕表现了作者心境的舒展,宛如在清冷的琴弦上拨出几个欢快的音符。月光下的漫步,是多么富于诗意!它不一样于宁静的凭栏眺月,也不一样于狂放的饮酒赏月;而是静中有动,把恬静的心境和诗意的感受化为从容的步履。他们尽能够不发一言,但那和谐的步月节奏,已足以表达出相互默契的心声了。苏轼寓居在黄州东坡时,喜欢在月光下扶杖漫步,他曾把这种漫步点化成一首情趣盎然的小诗:“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东坡》)诗人在漫步中领略月光的完美,在漫步中思索人生的哲理;从中我们能够体会到作者鄙弃人世的喧扰,爱在清寂中追求心灵的宁静和纯洁的境界。

作者之后写道:“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是写月光的高度传神之笔。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可谓钩魂摄魄,精练得无以复加。以水喻月,本来并不显得新颖;新奇的是作者不用普通的明喻,而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进而写清澄的水中交错着藻荇的清影,触类生发,把隐喻又推进一层,使人感到扑朔迷离,水月莫辨。正当读者恍惚迷惘地加以体味时,作者却轻轻地点出:“盖竹柏影也。”于是恍然大悟。只消一个“影”字,不明写月光而月光的完美意境已宛然具现。它一方面来自真切的生活体验,另一方面又出于高明的烘染技巧。“积水空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藻、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来烘托。两句之间,有正写侧写之分,收点染并用之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境界。这个透明的境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月下的竹柏倒影,可能也有某种寓意:竹柏是耐寒之物,“岁寒然后知松

柏之后凋也”,古人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以喻坚贞的操守。月光投影于竹柏,不正是纯洁而坚贞的象征吗这一写景之笔,看来不仅仅是记实,并且是一种含蓄的抒情。我们从“积水空明”的意境总体中,联系作者与友人庭中步月的活动,还能够形象地推衍出一个作者没有说出来的隐喻:这一对步月的幽人,难道不就是悠游于“积水空明”中的鱼儿吗《庄子·秋水》说:“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儵鱼,即白条鱼)庄子濠上观鱼的故事,能够帮忙我们理解作者当时那种自由自在的心境。仅有在这时,他才摆脱了沉重的迁谪之感,忘怀人间的得失,而进入一个表里澄澈的透明世界。这几句是写月光,也是写作者的心境。它是一首美妙的月光曲,也不妨说是一个透明的梦。

之后,作者连发二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却用不着置答;月色常有,竹柏亦常有,但象我们这样赏月的“闲人”却不可多得啊!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孕着作者宦海浮沉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余甘。试想,一个被抛出喧嚣的功名利禄之场的“闲人”却能有“闲情”来欣赏大自然的美妙景色,这是有幸呢,还是不幸呢看来作者是以“闲人”自居,也以“闲人”自傲的。当时他虽有微官在身,却有名无实,“闲人”二字,也许不无牢骚吧但他自宽安慰,在作于同一时期的《临皋闲题》一文中说:“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这样的“闲人”,从官场仕途的失意者,变为大自然的骄子,他投身于自然的怀抱,在大自然的抚慰中治愈政治争斗的创伤,从大自然的神奇秀美中获得精神的复苏和心境的安宁。他发现自然美,吟咏自然美,同时也在发现自我,吟咏自我。美学中所谓“物我同一”的境界,在苏轼这类作品中得到了完美的表现。“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者最终这一句慨叹,诚然有自豪和安慰的意味,但较多的还是惆怅和悲凉。世间如此孤寂者又有几人呢被罪之人,谪居的境遇,就象一条无形的绳索无时无刻不缠绕着他。虽然作者情怀豁达,尽力在排遣内心的苦闷,但消极的情

绪还是无可奈何地流露出来。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以及佛、老思想的影响,使他只能奏出这样清冷而悲凉的“月光曲”,这是我们能够理解的。

苏轼这类抒情小品,在浓郁的诗情画意中渗透着发人深思的人生哲理,写来朴素自然,情理交融,行文之际,“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文说》)。明代王圣俞在选辑《苏长公小品》时说:“文至东坡真是不须作文,只随事记录便是文。”这是一种“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艺术境界。它兼有魏晋文风的通脱和六朝小品的隽永,而又自出面目,代表了宋代小品文的最高成就。明代“公安派”的袁氏兄弟对苏轼十分倾倒,袁宏道说苏轼的文章最可爱的是小品文,如果没有小品文,而仅有大文章,那末就不成其为苏轼了(见《《苏长公合作》引》)。袁宗道因为景仰白居易和苏轼,而把自我的书斋取名为“白苏”,把自我的集子题为《白苏斋类稿》。他们在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时,向苏轼学习抒情小品的写作,“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创造出一种清新活泼的文风。从明代“公安派”的山水小记,到张岱的《陶庵梦忆》,及至清代袁枚、郑板桥的散文,都能够看到苏轼抒情小品的深远影响。

最新记承天寺夜游全国一等奖教学设计通用四

在惠州永汉中学赵榕深教师工作室跟岗学习已经有一个多星期了。今天上午第二节课,我在初二(5)班上了一节汇报课,教学内容是《记承天寺夜游》一文。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所作,文中通过对承天寺景色的描写表现出苏轼坦荡、旷达、坚守人生的生活信条,让我们在感受庭院月夜美景的同时,更要感受到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根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和初二年级的学情分析,我确定了我的教学思路:

一、积累词汇,熟读成诵。

二、涵咏品味,共赏佳色。

三、深入文本,体悟情感。上完公开课以后我觉得,本课的教学思路整体上效果不错,教学步骤清晰,教学环节齐全,教学安排科学,整个教学效果基本令人满意。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个人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值得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保持和发扬的。

一、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因为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办法就是诵读。所以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采取了多种方式的诵读方式,让学生在不断的诵读过程中去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二、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充分考虑了学生这个因素。在文章的翻译这一块我采取了学生自主疏通,老师点拨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通过教和学的互动,帮助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情意的同时领会文言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三、一节课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一节课的关注点是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的。教师要舍得舍弃。按照传统的教法,《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点可以有很多:理解重点词句;欣赏文中的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探究“闲人”的内蕴,但在40分钟时间内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那么就只能选择其中最有价值的一点来挖掘,来教学。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就选取了苏轼借景抒情这一点做为本课教学的重点,通过对此知识点的讲解,加深学生对苏轼复杂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