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四年级上科学课件简短(实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5:13:55 页码:12
2023年四年级上科学课件简短(实用13篇)
2023-11-13 05:13:55    小编:ZTFB

总结是我们不断进步的基础,让我们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反思和总结。科技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如何解决?如果你对总结写作感到困惑,不妨参考一下下面这些总结范文,说不定能找到点启发。

四年级上科学课件简短篇一

教学目标:。

1、能够提出三个以上自己感兴趣的有关运动的问题。

2、能够从提出的问题中选出自己认为最值得研究的问题,并能说明自己选择的理由。

3、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查阅到一只三角有关物体运动的信息,并且能制成资料卡片。

4、能够感受到自然界中多种运动形式的奇妙。

教学重点难点:能够提出有关运动的问题,学习查阅资料制作卡片。

教具准备:反映各种物体在运动的图片和录像资料。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播放运动录像。

谈话:风在吹、水在流动、人在走路、鱼在游泳,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着的世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给学习《运动着的世界》。(板书课题)。

评:通过录像引起学生探究运动而你的兴趣。

2、学习新课。

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中的物体具有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在生活中你们知道哪些物体在运动?他们是怎样运动的?

学生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你们还能举出那些有关物体运动的例子?自然界的物体都在运动吗?学生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关于物体的运动,你们还想知道什么?把它们记录下来,并且在自己最想研究的问题上作出标记。学生思考,并且记录自己的问题。

学生汇报,帮助学生意识到关于运动有许多问题,也许我们今天还不能够很好解决,但是随着自己年龄的增大,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许多问题的答案将会被发现。

评: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说出更多的物体的运动形式。

指导学生学习搜集有关运动资料的方法。

学生讨论搜集资料的方法,汇报讨论结果。

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收集材料资料,教师可以结合自己查阅资料的经验,把自己在报纸上说晚上和网络上查阅资料的经验与同学交流。比如,如何通过标题查阅资料,如何进行快速阅读,教师要特别对学生如何在网上查阅资料、选择信息进行指导,并要提醒学生及时将有用的信息记录下来。

你知道怎样记录搜集来的资料吗?你有什么方法?

评:知道学生在网上查阅资料的技巧。

教师指导:把自己才查阅到的资料记录下来并制成卡片是科学研究常用的方法之一。请你参阅书中的资料卡片和自己设计一个资料卡片,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讨论,看看谁设计的资料卡片最好!

学生讨论并设计资料卡片格式。

请你在下课后收集有关物体运动的`资料,并且把它做成资料卡片,看看谁制作的资料卡片最好!谁的资料最完整、最准确!

评: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资料卡片的设计和制作过程,让学生体验到独立完成资料卡片制作的乐趣。

3、本课小节: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4、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有了问题之后,还要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法已经找到了,那么该如何来实施呢?小朋友被难住了。此时小小的挫折与刚获得的成功体验形成了一个小小的落差,促使学生要找到验证假设的方法。这就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习成为他们的一种内在需要,他们渴望教师给予帮助。教师在此时介入指导,对学生无疑是“雪中送炭”,他们会很珍惜这种帮助的,这比老师提前灌输给他们要强得多。

四年级上科学课件简短篇二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通过亲自观察认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使用温度计来测量气温。

2.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逼供内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教学重点】。

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逼供内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教学难点】。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教学准备】。

1.画有天气符号的'图片一张。

2.学生画天气符号的小卡片若干。

3.大的天气日历一张。

4.气温柱形图表一张。

5.温度计每组一支。

6.科学记录本和笔。

【教学过程】。

一、认识一些天气符号。

1.分类介绍每一种天气符号的含义。

2.使用天气符号记录云量、云的种类(次项可以选学)、降水量、风速和风向、温度等天气现象。

3.每个学生在小纸卡上画几个天气符号,制成天气记录卡。并提示学生在今后一个月的时间里,要用自己制作的天气记录卡在“天气日记”上记录每天观察到的天气现象。

4.可以小组分工,每人画一类天气符号的小纸卡,小组内不画重复的。注意提示学生在卡片的上方写上今天的日期。

5.天气日历可以每个小组完成一个天气日历,但全班共同完成一个天气日历的记录可能会比较现实。

二、课后作业。

1.我会填。

我们使用天气符号来记录:气温、云量、降水量、风速、风向。

2.动手做。

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份天气日历,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得最好。

三、总结。

四、课后作业。

我会填。

1、我们使用天气符号来记录:气温、云量、降水量、风速、风向。

2、动手做。

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份天气日历,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得最好。

五、课后反思。

四年级上科学课件简短篇三

自古典时代,科学作为一种知识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理念。科学的方法奠定了基础,强调实验数据及其结果的重现性。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知道什么是蒸发,蒸发时吸收热量,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并能用蒸发的初步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方法:经历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实验探究过程,能会获取的信息数据进行处理,领会科学的探究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培养科学看问题的意识,体验合作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

教法设计:

观察、讨论、探究、实验、分析。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瓷盘、量筒、火柴、水、记录单。

教师准备:

酒精、酒精灯、水、镊子、瓷盘、火柴、纱布。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猜想假设。

活动一:认识蒸发:

1、(师用手蘸水在黑板上写“水”)同学们认真观察,(等字消失后再惊奇地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

2、你也能让水消失吗?来,伸出你的`手轻轻的沾一下水,在手背上划一下,认真观察,仔细体会。(学生动手实验)。

3、你们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觉?(学生交流)水真的是消失了吗?这种现象在科学上叫做蒸发。(板书课题:蒸发)。

4、生活中哪些现象也是蒸发?(学生交流)。

5、通过刚才的交流你认为蒸发到底是怎么回事?或者说蒸发具有哪些特征?(学生交流)。

6、水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板书:水——水蒸气,)自然界中的水以三种形态存在,一种是液体状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水(板书:液体),一种是气体状态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认识的水蒸气(板书:气体),还有一种是固体状态。一年四个季节哪个季节没有蒸发现象发生?一天24小时哪个时间里没有蒸发现象?所以,蒸发现象需要在什么特定的温度下进行吗?所以,我们可以说水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蒸发。(板书:任何温度)。

二,制定方案,实施探究。

活动二:探究“蒸发需要吸收热”:

1、前面大家把水涂在手背上,我们的手有什么感觉?(学生交流)。

2、手感觉凉,这说明什么?大家猜测一下:一只手上有水,水要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另一只手没有水,一只手感觉凉,另一只手没有这种感觉。这可能是?(学生交流)。

3、刚才我们是通过人的感觉进行的猜测,为了证实这个猜测对不对,下面我们来借助温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再来做一个实验。

4、每个小组都有几个温度计,我们先来读出温度计上的度数,然后把温度计的玻璃泡插入湿的纱布中,认真观察,看看度数有什么变化,把数据的变化记录下来。(学生实验)。

5、你们在实验中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一组数据说明什么?(学生交流:怎样获取数据,分析得出什么结论)。

6、对,水蒸发需要吸收热,(教师板书:吸收热)所以当水从我们手上蒸发时带走了我们手上的热量。所以我们的手才会感觉有些凉。

7、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也说明了蒸发吸收热?(学生交流)。

(洗完澡、从泳池出来、夏天地面洒水、天热时用水洗洗、海边冬暖夏凉)。

8、生活中我们经常利用蒸发吸热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我们知道高烧病人除了打针吃药外,还有一些辅助手段帮助退烧。如:用温水、酒精擦拭身体;将病人的衣服解开等。这么做有什么依据?(学生交流)。

活动三、探究“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

1、前面我们说过水在任何温度下都会蒸发,既然水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蒸发,那么是不是在任何温度下水的蒸发速度都一样呢?大家都有过晒衣服的经历吧,衣服干的越快说明水蒸发的?老师这里有一件湿衣服,你看该怎么晒?(出示文字1)根据以上现象,你猜想一下,蒸发的快慢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交流)。

2、大家的猜测对不对呢?我们还是用实验来验证吧!小组交流确定自己的实验内容。然后根据实验内容和桌上的实验^器木才,讨论一下你们准备怎样进行这个实验?待会儿我们再来交流各组的实验方案。(学生讨论)。

3、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的实验方案?(学生交流)。

增加空气流动量,你有哪些方法?由于时间关系和^器木才的限制,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留到课后来做。

4、实验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注意水的恒定不变)。

5、各小组先确定分工,让组内每一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任务,然后再开始实验。实验中,要求同学们认真观察、认真记录。我们将以小组同学的整体表现来评价小组的成绩。

6、小组实验——小组交流。

三、展示交流。

7、得出结论:提高水的温度、增大蒸发面积、加快蒸发面上的空气流通都可以使水蒸发的更快。(板书:提高水的温度、增大蒸发面积、加快蒸发面上的空气流通)。

8、生活中哪些现象证明蒸发的快慢与这三者有关系?

(仙人掌、晒粮食、晒衣服、摇扇子、晒地瓜干、干手器、烘烤衣服、天热时抖衣服、脱衣服、洗头后用吹风机吹头发)。

四、拓展创新。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些收获是怎么来的?(学生交流)我们就是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得出科学的结论。

1、气象台每天都用仪器对天气进行观测。我们能不能想办法制作天气预报器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参考课本74页的制作方法,也来完成一个简易的“天气预报器”

2、水蒸发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调查一下水的蒸发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利弊。

3、对加快空气流通可以提高蒸发速度这一实验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把这个实验做一做,来进一步验证我们的结论。

四年级上科学课件简短篇四

(完整细致)的(观察记录),可以帮助我们分析物体变化的过程,(探寻物体变化)的原因,这对科学探究来说非常重要。

2.说出五个用来描绘天气的词语。晴雨雾雪风。

3.什么是天气?

天气就是指一定区域一定时间内我们周围大气的变化情况,通常是指冷暖干湿阴晴雨雪和风向风力等。

4.解释一下:“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意思?

6.人们将(将观察天气变化的经验)积累成(气象谚语)。

7.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气预报的内容除了(气温)(阴晴)(风力)(风向)等,还增加了(空气质量)(紫外线强度和舒适度)和等项内容。

8.气象员们从事(观测天气)(预报天气)的工作。

9.风向仪可以用来(测量风向)。

10.什么是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11.南风是指风从(南)吹向(北),此时风向仪的箭头指向(南)。若是风从西方吹向东方,风向仪的肩头应该指向(西)。

12.根据气温的图示预测未来的气温变化趋势。

13.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以及包括那些工作?

14.1用各种仪器观测天气,收集天气信息;。

15.2通过人工和计算机计算,分析观测得到的天气信息。

16.3以报纸电视广播电话等形式发布天气信息。

17.什么是天气预报?

19.(气象卫星)的应用使人们获得的天气数据更精确,预报也越来越准确了。

20.天气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人们的(活动)也会影响天气的变化。

四年级上科学课件简短篇五

教学目的:

1.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进行假设并设计试验进行验证。

2.知道摆的快慢与摆线长短有关,摆线越长,摆的越慢,反之摆的越快。

3.能够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4.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和摆幅的关系不大,主要与摆线长度有关。

教学难点:

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教学准备:

教师:铁架台、自制摆副实验器材、摆的配套材料、课件。

学生:笔、记录单、秒表。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了一个新朋友,想认识么?

知道它是什么吗?

生:摆。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摆的秘密。

首先我们来认识摆由哪几部分组成,底下的重物叫摆锤,上面的线叫摆线,摆锤可轻可重,摆线可长可短,若让它摆动起来提起的角度叫摆角。

二、探究新知。

(一)让学生动手做摆并动手实践得出同一个摆摆动的快慢是一定的。

1、生制作摆并会操作摆。

师:同学们认识了摆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个呢?下面咱们就以小组为单位一起动手制作一个简易摆。

生动手制作摆。

大家组装好摆以后试着让它摆起来,想一想让它自然的摆起来你会怎么做?

生自由说想法后师小结对学生说不完整的师进行补充。(1)线要轻轻拉直(2)自然松手,要让它停下自由轻轻一抓就行了。

师:大家按照刚才同学们总结的方法再玩一次,会玩了么?摆怎样算摆动一次呢?(摆摆到另一面,再回到开始运动时的地方我们就算摆摆动了一次。)。

2、各组测定自己制作的.摆在规定时间里摆动的次数。

师:同学们想考验一下自己的数数能力么?接下来咱们就来数数自己制作的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在开始前咱们要做好分工,一名同学操作摆,一名同学计时,一名同学数数,一名同学记录,小组同学分好工就开始。

生开始计数。

师:大家的认真劲真让老师佩服,科学实验一次是的不出结论的,这就需要我们进行第二次的实验,大家再测定一次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开始。

生动手实验。

师,现在咱们把时间变为30秒由老师统一计时,大家继续观察自己小组制作的摆在30秒内摆动的次数。仍然进行两次,准备好了么?开始!

师小结:通过以上研究,每个摆在相同时间摆动的次数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每个摆摆动的快慢是不变的。板书:每个摆摆动的快慢是一定的。师:当年大科学家伽利略在教堂的大厅观察吊灯的摆动是就是发现了这一规律,看来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就能发现很多问题。

(二)、学生通过探究得出摆摆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生:不同。

生:摆锤的轻重,摆线的长短,摆角的大小、

师:到底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呢?需要我们在实验中验证。

我们班有九个组,每三个组选择一个因素进行实验验证我们刚才的猜测。

师生讨论交流。

师归纳总结:1、研究摆锤轻重的可以往摆锤里加硬币或橡皮泥。

2、探究摆角大小的可以取30°和60°或45°和90°。

3、探究摆线长短的可以把摆线绕到原来的一半。

4、把研究记录表能填的要填好。

师:研究时操作的同学要正确,看表的同学要看准了,数的同学不要眼花尽量数准,记录的同学及时记录。最好别忘了根据数据归纳结论。

生实验后汇报。

小结: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和摆角的大小都没关,只与摆线的长短有关。(此时同学们可能得出更细则的答案老师要及时给以肯定和鼓励)。

(三)、按要求制作摆。

1、各小组按规定的次数制作摆。

2、展示各小组的成果。

3、观察这些摆的摆线的长短你发现了什么,它们和摆的次数有什么关系。

摆的快慢与摆线长短有关,摆线越长摆的越慢,摆线越短摆的越快。

三、巩固练习。

一幅荡秋千的图,哪个荡的最快?

学生独立判断集体订正。

师:生活中你还看见哪儿有摆?

板书设计:

同一个摆摆动的快慢一定。

摆锤的轻重无关。

摆快慢摆角的大小无关。

摆线的长短有关。

四年级上科学课件简短篇六

科学概念:

1、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3、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过程与方法:

1、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2、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

2、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

【教学重点】。

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教学难点】。

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一:物体7种,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小组实验二:水槽,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实验报告单。

小组实验三:水槽(与实验二共用),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

【教材处理】。

本课活动内容较多,考虑到探究时间限制,故把制作潜水艇的活动略去,但本活动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是很有意义的,可作为课外科技活动落实。另把“小瓶子实验”中的装液体改为装沙子,更方便操作。

【教学过程】。

一、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说明:两次排列,隐含着如何整理信息的教学意义,在本课教学中主要作为下面活动的契引,故不专门安排记录单,仅用实物演示的方法完成,其中表示沉浮可在排列后把浮的物体位置上移沉的物体位置下移即可。)。

二、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

1、引导:当遇到这种情况时,科学家往往采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方法,来研究某一个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准备了两套特殊的材料,希望各位同学都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小科学家。

3、组织交流:从这两组材料的实验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第一层次: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第二层次;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第三层次:体积大、质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质量大的物体容易沉。)。

4、为什么用上节课的物体进行比较看不出物体大小、轻重对沉浮的影响,而用这两组材料进行研究时能够看出物体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的关系?(提醒学生对研究过程进行反思,认识到变量控制实验的意义和作用,体会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三、用小瓶子继续研究:

1、潜水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它是应用了什么原理呢?让我们来做个模拟实验。

2、提供实验材料:水槽,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学生小组合作。

小瓶子沉浮实验报告单。

说明:沙子数量可用无、一点点、较多、装满来表述,也可以用占瓶子体积的大致分数来说明。最后一列给学有余力的小组作其他状态研究,比如教材第6面的中间“浮在水中”(即悬浮)状态。

3、组织讨论:这个活动改变了什么因素,什么因素是没有改变的?(改变了物体的质量,物体的体积没有改变。)。

4、学生尝试用这个实验结论去分析潜水艇的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阅读教材第6面的灰色文字:潜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潜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里装满海水,潜艇会下潜,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海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上浮。

5、建议有兴致的同学课外去制作简易潜水艇。

板书设计:

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小球的沉浮物体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立方体的沉浮。

小瓶子的沉浮体积大质量小易浮,体积小质量大易沉。

潜水艇应用沉浮原理。

四年级上科学课件简短篇七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已有的知识和“看”、“摸”、“闻”等方式,判断某一物品是有何种材料构成的。

(2)能根据材料的特点,提出对物品分类的标准。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愿意把本组找到的材料告诉其他组。

(2)能举例说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材料。

3、科学知识目标:

(1)能举例说出一种物品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的。

(2)能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3)能举例说明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关系。

4、stse目标:

(1)能举例说明材料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2)能描述某种人造材料的主要加工过程。

二、教学重点:

1、正确判断出常见的物体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2、懂得一种物品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的。

三、教学难点:

能以制成物品的材料为准,给物品分类。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问题:

教师:同学们,看你们桌子上物品中的钥匙,用力试试!会弯吗?

生齐:不会。

教师:对了,它很硬,那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呢?

学生:是用铜做成的。

教师:钥匙是用材料铜制作成的。请同学讨论一下:钥匙是铜,铜就是钥匙这句话对吗?

(二)解决问题:

学生小组进行讨论。

学生1:那钥匙是铜做成的。

学生2:铜也不能开锁啊!

学生3:对,钥匙不能说是铜,它是让我们来开锁的工具,只是它由铜来做成,而铜是材料,还不能使呢!

学生汇报:老师,这话错了,钥匙虽说是铜做成的,但它能用来开锁,而铜则成为材料。

教师: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多好啊!物品是由各种材料制作而成的,有一定的功能;可材料只能用来组成物品。下面每组的桌子上有很多物品,它们是由哪些材料制成呢?我们先找出物品的材料,可以用“**是由材料**制成的”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找出物品是哪些材料组成,完成探究记录单;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教师:像木材,纸,金属,塑料这些材料,还有哪些物品是由它们制成的呢?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同学知道了物品是由材料制成的。那么所有的物品都是由种材料组成的吗?看图片上的物品,你们分析分析!

小组分析图片,汇报。

学生:它们是由二、三、五种等多种材料组成。

教师:是啊,我们周围的物品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组成。所以材料对我们的生活十分重要。

板书:

身边的材料。

材料——物品。

|(组成)。

木材、金属、纸、棉花。

第二课时。

(一)引入: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我身边的许多物品都是由各种材料制作而成的。明白了物品与材料之间的关系。下面请同学看这四幅图。(出示图)。

(二)认识材料:

教师:它们有哪些作用呢?

学生回答:杯子用来喝水;椅子用来坐;背心人用来穿;砖用来盖高楼。

教师:想想它们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呢?

学生分析,汇报。

学生分组讨论:塑料是人加工成的。木材、棉花与土是在大自然中的,天然的。

教师:是啊,塑料是人们用一些材料加工成的材料。你知道是用什么材料加工的吗?

学生回答。

学生自学。

教师:谁谈谈什么样的材料我们叫它人造材料呢?

学生:需要人们加工的材料。

教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需要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不信我们各小组在我们的教室里找找看,看这里的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做的?能不能把材料分一下类?比比哪组找的最多。

由组长组织在教室里找材料。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

小组交流找的情况。

汇报。

教师:刚才几个组都找到了不少的材料,试想一下,它们与我们有什么联系呢?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回答。

教师:听了同学们的想法,我真为你们高兴,很对,今后环保、节能、新颖将是未来材料的首选。希望同学们平时多多注意各种各样的材料,了解关于它的知识。

(三)拓展:

2、塑料。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1)能利用统计表记录并比较塑料与其他材料在性质上的区别。

(2)对于有关塑料性质的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3)能从实验结果中发现新问题。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举例说出人们为了满足需要而不断的研究开发新材料。

(2)能分别举出两个实例说明塑料制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和引起的环境问题。

3、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塑料的多种性质,并能用三个以上的实例说明塑料的用途。

(2)能举出两种以上新材料的性质和用途。

(3)能举例说出物品的特点与组成该物品材料的性质有关。

4、stse目标:

(1)能举例说明塑料会给环境造成污染。

(2)能提出我们为减少“白色污染”要做哪些具体事情。

(3)能描述工厂加工塑料的大体过程。

二、教学准备:

三、教学时间: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目标:

1、能用感觉器官,通过比较塑料的一些性质。

2、能利用统计表对材料的性质进行记录、比较。

3、能举例说出塑料制品的优点和缺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们身边的材料有各种各样,它们各有各的特点。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塑料这种材料的特点及用途。老师布置你们回去调查身边常见的塑料制品,下面请同学们汇报一下调查结果。

二、教学过程:

(一)认识塑料。

1、学生把自己的调查结果在组内汇报。

2、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交流。

3、出示几件塑料制品或图片,说一说它们的用途。

4、学生充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

(二)比较塑料尺子与木头尺子。

1、教师出示一把塑料尺子与一把木头尺子,让学生对它们进行比较,看看它们有哪些特点相同?那些特点不同?并记录在下列表格里。

塑料尺子木头尺子。

轻便。

透明。

防水。

耐磨。

2、学生分4人小组进行观察活动,填写记录表。

3、师巡视,在学生感到困难的时候,可提示他们。

4、学生分组汇报观察结果。

5、提问:这两种尺子除了以上特点,还有什么其他特点,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6、引导学生认识塑料具有防水、轻便、透明等性质,用塑料代替木头可以节约木材,减少森林破坏。

第二课时。

活动目标:

1、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作出预测,并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

2、能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有关塑料其他性质的问题。

3、通过记录塑料杯遇热后的变化,体验到科学探究要重证据。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用热水和冷水,对塑料进行比较看看塑料还有什么优、缺点。

二、探究过程:

(一)塑料杯遇热水会怎么样?

1、猜想:塑料杯遇到热水会怎样?遇到冷水又会怎样?

2、分小组讨论,并记录讨论结果。

3、汇报讨论结果。

4、分小组实验:分别向两个同样大小的塑料瓶里倒入同样多的冷水和热水,观察两个瓶子的变化,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5、师巡视指导。

6、汇报实验及观察结果。

7、提问:是不是所有的塑料都有这种现象?小组讨论并举例说明。

8、关于塑料,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

(二)戴手套。

1、预测一只手戴塑料手套,另一只手戴棉布手套,两只手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2、汇报预测结果。

3、到室外阳光下进行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

5、将戴有两只不同材料的手套放入水盆中,体会两只手的感觉。摘掉手套后观察两只手是否湿润。

(三)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

四年级上科学课件简短篇八

教学目标。

1、通过讨论、分析,认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

2、知道不同的动物吃不同的食物,动物要维持生命就要消耗这些食物作为能量。

3、意识到食物链、食物网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之间的复杂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4、通过分析和概括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

5、意识到自然界中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6、了解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保护青蛙的教育。

教学准备。

1、课文插图中的动植物的图片或挂图。

2、准备稻田里的动植物名称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讲述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3)讲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二、认识食物链。

(1)按照谁被谁吃的顺序,说一说:树、蝉、螳螂、黄雀之间的关系。

(2)指导学生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3)出示草、廊、羊的图片,说一说:它们之间谁被谁吃?

(4)在书上记录它们的食物联系。

(6)讲解: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形成像链环一样的关系,称为食物链。

(7)学生练习写几条食物链,交流。

(9)讲解:在食物链中,植物能制造自己需要的营养物质,叫生产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营养物质,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利用生产者制造的营养物质,叫做消费者。

(10)指出上面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11)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

三、研究稻田里的食物网。

(1)出示挂图(或投影教材插图),提问:稻田里有哪些动植物?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贴上卡片。

(2)小组讨论:找出稻田里的动植物的食物关系,写出食物链。

(3)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在黑板上画箭头表示,并且检查每条食物链画得是否完整,是否合理。

(5)讲解:小结:多种生物在取食关系上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多种食物链相互交错,相互联结,形成网状的结构,人们形象地称之为食物网。

四、保护青蛙,维护生态平衡教育。

五、课外拓展。

收集青蛙的资料,编写一条保护青蛙的公益广告词。

四年级上科学课件简短篇九

一、教材分析:

《电路出故障了》一课首先引导学生讨论典型的串联电路。接着课文创设了电路出故障了的情境,让学生学会查明电路出故障的原因,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究小灯泡不亮的原因时,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把猜想的结果记录在科学文件夹上。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想办法对电路进行检测,学习用一种新的方法来检测电路——做一个电路检测器。在电路检测器制作完毕后,要学生思考一下,怎样用它去检测有故障的电路?教师最后应说明,电路检测器是一种检测电路的工具,以后会经常用到,强调它只能在实验室检测简单电路,不能用来检测220v的电路。

在学这篇课文时,学生已经初步适应了科学课的教学方法,再加上前面教学的铺垫和原有的生活知识,基础较好。此外,教师在课堂上把学生分成二人一组,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因此,教师通过创设情境,重视学生积极合作,引导他们大胆猜想发言。

根据教材分析和学生情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材料准备等:

1、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会探究电路故障的原因;会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学习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猜想,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注意渗透安全用电知识的教育。

(3)科学知识:认识电路及电路检测器,知道什么叫电路,会做电路检测器。

2、教学重难点:

(1)重点:会探究电路出现故障的.原因。

(2)难点:会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

3、教学课时:1课时4、教学准备:学生用:

(1)每组小灯泡2个、灯座2只、电池1个、电池盒1只、导线3根。(这些材料有“问题”)。

(2)电路检测器:小灯泡1个、灯座1只、电池1个、电池盒1只、导线2根。

(3)科学文件夹(记录表)。教师用:

(1)小灯泡2个、灯座2只、电池1个、电池盒1只、导线3根。

(2)万用表1只、电笔1支等。二、设计理念: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使他们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尽可能的为每个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提出各自的想法,然后能够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使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教师创设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在活动中探究问题、在活动中解决问题、在活动中获得知识。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课及引出电路:

同学们,你们认识桌上的这些材料吗?如果把它们组合起来会有什么现象?教师出示组合的电路,指出灯泡亮了,说明电流经过了小灯泡。教师故意断开导线,问:“现在出现了什么情况?这说明了什么?”

(二)组装电路:

1、这些材料你能组合吗?

在组合前,老师有个问题:“你们在组装过程中看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

2、比一比,哪组快?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教师创设情境,提供有问题材料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

(三)交流讨论:

1、说一说你们在实验中看到了什么?

小灯泡没有亮是怎么回事?引出课题,板书:电路出故障了。

2、你们知道小灯泡在组装过程中,你还有什么问题?

3、你们知道小灯泡不亮的原因吗?小组讨论,并把讨论结果记在科学文件夹上。

4、交流讨论的记录,教师整理小灯泡不亮的原因。

(四)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1、小灯泡不亮的原因找到了,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说一说,你的方法是什么?

[设计意图:这一步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电路故障,也为引出电路检测器作铺垫。]。

2、我们还可以做一个简单的电路检测器来进行检查。

3、(分发材料)学生做一个电路检测器。(必要时,教师可以辅导)展示几组好的电路检测器。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做的方法让学生更好的认识电路检测器。]。

4、我们用它怎么来检测呢?教师可以指导使用方法,讲清检测标准,然后让学生检测演示。

5、现在你能准确找到小灯泡不亮的原因吗?在刚才的电路上试一试、找一找?

[设计意图:这一步旨在让学生学会使用电路检测器。]。

6、说一说,你们检测出来电路是什么故障吗?

(五)课外延伸。

1、如果家里的日光灯不亮了,能不能用电路检测器去检测?为什么?

2、你能用其他方法检测吗?(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后,分别出示电笔、万用表,而且简要说明电路检测器只是万用表的一个“小弟弟”。)。

(六)小结:说说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自评自己及小组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四年级上科学课件简短篇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我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摆长越长,摆得就越慢,反之则快。

2.我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知道可以用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过程与方法:

1.我可以对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因素提出假设。

2.我根据假设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测量出在单位时间内摆摆动的次数。

3.我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学会利用数据来做证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我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

2.我体验到对待科学研究要持严谨的态度;体验合作、发现摆的规律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探究影响摆摆动次数的因素。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在探究中收集有效的数据。

教学准备:

铁架台、垫圈、线绳、秒表、记录单、等。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摆钟,让学生思考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通过观察,结合已有的经验,学生认为摆钟是由钟面和钟摆等物件构成)。

2.关于摆你们知道些什么知识?(点名回答,并引导学生思考摆是由几部分组成)。

3.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摆,探究一下摆有什么奥秘。

二、探究新知。

1.让学生学会测定10秒内摆摆动的次数。

(1)教师:要了解摆,首先,让我们来掌握一项本领,学会测定摆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那摆怎样才算摆动一次呢?现在我们来数一数,看10秒的时间,摆能摆动多少次?为了时间统一,就由我来计时,请一位同学上讲台把摆线拉直,老师喊开始就松手,大家就开始用老师讲的方法,在心里默默数次数。老师叫停的时候,大家就记下次数,如果老师喊停了,摆还在回的路上,那最后那就不能算一次。最后我们来交流。(准备开始10秒后停)。

(2)教师与学生合作:测定讲台上的摆10秒内摆动的次数。

(3)师生合作测出摆在10秒内摆动的次数。

探究新知10秒内摆动的次数。

2.发现问题,作出假设。

(1)教师提问:同学们,摆在10秒内摆动的次数不同,为什么摆在相同的时间内摆动快慢会不同,摆摆动的快慢哪些因素有关?请同学们观察这些摆,作出假设。

(2)讨论,并提出假测。

(3)根据学生假设板书:摆的快慢可能与三个因素有关(摆角的大小、摆锤的轻重、摆线的长短)。

3.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4.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1)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验方案,操作实验。

(2)汇报结果:得出结论(摆的快慢只与摆线的.长短有关)。

(3)教师小结:摆的快慢只与摆线的长短有关;而且摆线越长,摆得就越慢;摆线越短,摆得就越快。

《摆》实验记录单。

探究二研究摆摆动快慢与(摆锤重量)的关系。

探究三研究摆摆动快慢与(摆线的长度)的关系。

5、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现在我们是否能够解释为什么大家的摆在一分钟摆动的次数不同了吧。

1、有个钟快了2分钟,现在你能想办法让它走慢些吗?

2、认识伽利略。

三、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的新课就上到这里,看来钟摆还有很多问题有待于我们研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呢?。

四、布置作业。

2、收集有关摆的资料在课余时间与同学交流。

五、板书设计。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不变的条件改变的条件。

1摆重摆长、摆幅摆重2摆长摆幅、摆重摆长3摆幅摆重、摆长摆幅。

六、课后反思。

针对本节课,特进行如下反思“。

1、教材是教学的根本,教材只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思路、依据以及范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适当进行调整,具备“用教材”的意识。

2、注重实验中的细节指导对比实验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轻松,特别是对于几个变量的控制,学生容易理解。因此,在小组汇报实验方案时,我们将更多的重点落实在实验如何具体的做法上。

3、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让学生亲历每一个探究过程,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的加工,尽量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

四年级上科学课件简短篇十一

科学概念:

1、绿色开花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构成。

2、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植物的花在形成果实的过程中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观察一株油菜上花的变化过程并用画图的方式记录油菜花变成油菜荚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获得亲近自然的情感体验,产生探究各种各样的花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使用解剖的方法观察油菜花的各部分特征。

教学难点:花到形成果实的变化过程。

一、引入。

单元概述:从今天开始,我们进入非常有趣的《新的生命》单元。

二、探究过程。

1、观察一棵油菜。

(1)请同学们说说油菜长得怎么样?区分油菜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2)油菜和凤仙花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这样的植物叫绿色开花植物(板书),它们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构成。。

2、观察一朵其他的花。

(2)小结: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个部分组成的。油菜花有四片花瓣。

3、观察一棵开花的植物。

三、小结。

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植物的花在形成果实的过程中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四、布置课外活动作业:

采集各种各样的花,下节课带来。

四年级上科学课件简短篇十二

科学知识:

1.知道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2.初步认识电路的意义,即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

3.认识到一个完整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而用不止一种方法建立起来。

4.认识短路对电路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会连接简单电路。

2.能够观察、描述和记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

3.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初步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对周围事物进行有目的、细致地观察的乐趣和合作成功的喜悦。

2.意识到科学观察与实验需要敢于根据现象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3.增强学生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和安全用电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在观察了解小灯泡结构的基础上,能正确连接电路。

三、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电路的意义,理解电路中电流的流动路线,正确连接小灯泡。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合格小电工奖牌、优秀电工小组奖牌若干;电池和小灯泡的图片;双面胶。

学生实验准备:

1只小灯泡、1节1.5伏干电池、1根导线、实验记录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要点亮小灯泡必须要有(电源和导线)。今天这节课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小灯泡、导线以及电池。我们就利用这三种材料来点亮小灯泡。并且一起探究灯被点亮的原因。(板书:点亮小灯泡)。

(二)观察材料,认识构造。

1.观察小灯泡。

(1)引导学生观察小灯泡。

师:在点亮小灯泡之前,我们先认识一下他们。首先我们先来看小灯泡。(教师课件出示小灯泡的结构图。)课前老师让同学们了解小灯泡的结构。谁来对着图说一说小灯泡的每个部分的名称。

(2)学生汇报。(他说的对吗或有没有和他了解的情况不同的)看来同学们回去真的是认真的预习了。(习惯真是太好了,希望同学们这样的好习惯能继续保持。)。

(3)是的,(课件出示名称)小灯泡就是由这几部分构成的。玻璃泡、灯丝、金属架、以及连接点。这里连接点有几个?(两个)一个连接点位于小灯泡的尾部叫锡点部分,另一个位于小灯泡的一侧,和小灯泡的螺纹部分相连。

2.观察电池。

(1)引导学生观察电池。

生:电池从外部看主要有两个部分组成。一端是铜帽就是电池的正极,别一端是锌壳就是电池的负极。

(2)师生共同了解电池的结构(课件演示电池结构)。

(3)师:电池上有正负两极,小灯泡上有两个连接点,你觉得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请同学们大胆猜测一下。(板书:两极?两点)。

(4)师:到底电池的两极与小灯泡的两点有什么关系,一会儿通过实验相信你一定就会得出自己的结论。

3.引出导线。

生:有利于连接到电路中。

师:导线的外面包着不容易导电的塑料,而里面是容易导电的金属。

(三)合作尝试,点亮灯泡。

1.小组合作点亮小灯泡。

(1)三种材料我们都认识了,下面就请同学们用手中的实验材料点亮小灯泡,我们要比一比,看那一组最先点亮小灯泡。不过在操作以前老师有个要求。

操作过程中小组成员要互相合作,互相配合,操作过程中注意观察,记住线路是怎样连接的。操作完后把材料放回材料盒中,认真倾听同学和老师的发言。

(2)学生实践。教师统计成功的小组并表扬他们的合作。对遇到问题的小组予以关注、指导。

(3)刚才短短的一分钟左右的时间,有多少组的小灯泡被点亮了?我们来看一看。有x组点亮了小灯泡。但还有x组没有点亮小灯泡。我想他们现在一定在想为什么我们的小灯泡没有被点亮,他们的为什么点亮了呢,原因出在哪呢?一会老师就帮你们解开你们心中的疑惑。现在我们首先看一看点亮小灯泡的组他们的电路是怎样连接的。老师先找四个组的同学来展示。请你们拿着材料先点亮小灯泡然后再把电路的实物图在黑板上展示出来。老师准备灯泡和电池的模型。导线就用粉笔画出来就可以了。

学生展示出自己小组的电路的连接情况。

有没有哪个组和他们的连接方式还不一样的。那也请你们展示一下你们的电路的连接方式好吗?也把你们的连接方法用实物图的方式在黑板上展示出来。

同学们总结的很好:要想让小灯泡发光,电池的两极必须与小灯泡的两点相连,而且连接过程中不能断开。(板书:两极连两点中间不断开)。

(5)现在没有点亮小灯泡的组,你们知道为什么没有点亮小灯泡了吗?谁来说一说你们组在连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现在再让你们点亮小灯泡,你们能点亮了吗?(能)。

学生讨论后发言。(他的想法可行吗?从电路的定义上引导电荷会在中间发生类似堵车的现象,电荷就会堵在这里哪也动不了,那么这还能说得上是电流通路了吗?所以这种想法一定是不对的。那么另外两种方法看上去都符合电流通路的想法。那么到底他们的想法是不是都正确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科学家研究的成果。)课件出示。

(7)师生小结:电从电池的正极流出,通过导线从小灯泡的一个连接点进入,再经过灯丝从另一个连接点流出,顺着导线又流回到电池的负极,流动过程中是不断开的,这样就形成一条回路。这条路通了,灯泡就亮了。(其实这里还暗藏了一个条件:就是电池、导线、小灯泡都要是完好无损的。)。

只有电流在电路中要形成回路,灯才可以亮。(板书:形成回路)要想形成回路,在连接过程中一定要正确的连接电池和小灯泡和导线:电池的两极必须与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相连,并且连接的过程中不能出现断开的现象,才能使小灯泡发光。

2.多种方法点亮小灯泡。

(1)有的同学可能已经想到了,只要满足这些条件的电路的连接方式应该不只一种。是的,现在就请同学们边讨论边实验看还有哪些方法还可以点亮小灯泡。把你们点亮小灯泡电路的连接方法用实物图的方式记录下来。并且尝试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电流的路径。

(2)学生小组尝试用不同方法点亮小灯泡,记录连接方法并试着画出电流的路径。

(3)看来每个小组都想出了不只一种连接方法点亮小灯泡。动脑了。表扬。(谁来评价一下他们电路的连接情况)老师这里也有几种连接方法,请同学们判断一下这些连接方法能使小灯泡发光吗?为什么?(课件出示)。

(4)学生做出判断,教师予以简评。

通过分析得出:像这样用导线直接把电池的两端连起来的现象叫短路,短路时,小灯泡和导线会在一瞬间发热变烫,不仅小灯泡不能发光,电池也很快会被损坏。电路中电流不通,电没有形成回路,断开了就叫做断路。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人们不注意用电常识,经常会发生由于电而引起的火灾等事故,所以我们在连接电路时一定要注意不要出现短路或断路的情况。

(5)这节课我们用1.5v的电池做为电源点亮小灯泡。那我们能不能用学校或家里的电来做这样的实验呢?发电厂发出的、通过导线送到各家各户的电是220v交流电,这是足以引发触电事故、致人死亡的电,所以我们不能直接用家里、学校里的插座中的电做实验!

(四)总结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新的问题?

2.在这节课中,同学们表现得都非常不错,希望大家课后对家中使用的电器做个调查:家中有哪些常用电器?有哪些电器是用电池作电源的?家中每月的最高用电量是多少?最低用点量是多少?我们能提出家庭节约用电的建议么?(课件出示)。

(展示美丽的夜景的图片)电灯的出现,意味着人们又有了一轮太阳,人们的活动不再受到黑夜的制约。所以我们要感谢发明电灯的人,你们知道是谁吗?那就是爱迪生。(课件介绍爱迪生)谁来说一下你了解的爱迪生。(看来你平时很爱读书啊,好习惯。)就像他说的,正是由于爱迪生的好奇心和他的不间断的努力使他成为美国著名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一生中有1000项发明专利。被人们称为“发明大王”。他的传奇的一生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希望同学们在课后都能读读爱迪生的故事。

四年级上科学课件简短篇十三

答:因为物体受到重力,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是地球引力把物体拉下去的。

3.工人叔叔利用垂线砣来检验墙壁是否垂直,你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答:因为垂线砣受重力,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指向地心的,总是与地面垂直。

4.太阳的东升西落与影子长度变化的关系?

答: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影子长;正午,太阳在正南方,影子最短;傍晚,太阳在西方,影子长。一天中,影子的变化规律是:长—短—长。

5.太阳的东升西落与温度变化的关系?

答:早晨,太阳离我们较远温度低;中午,太阳离我们较近温度高;傍晚,太阳离我们较远温度低。一天中,温度的变化规律是:低—高—低。

6.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答:地球像陀螺一样不停地自西向东绕着地轴自转。地球自转一周大约需要24小时。在自转的过程中,地球的某一地点转到朝向太阳的时候,就是白昼;当这一地点转到背向太阳时,就变成了黑夜,正是由于地球的自转,才形成了昼夜的交替现象。

7.如果没有昼夜变化,世界将会是什么样的呢?

答:如果没有昼夜变化,世界上的生物将无法合理的安排作息时间,生活将被打乱,不利于生物的生存。

8.人类掌握了生物昼夜节律有什么作用?

答:人类掌握了生物的昼夜节律,就能通过技术更好地利用有益生物和防止有害生物。如:在农业生产上,可以根据花期特点,有效地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根据农业害虫的活动规律有效地进行防治等。同时,科学家还可以利用一些技术改变光照等因素,改变生物的行为,造福人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