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人生三书汇总(汇总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02:53:10 页码:8
最新人生三书汇总(汇总12篇)
2023-11-11 02:53:10    小编:ZTFB

总结是我们对过去一段时间的付出和努力的总结和肯定。总结的语言要准确恰当,注意用词规范和语法正确。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生三书汇总篇一

龙应台被誉为华人最有力的一支笔,发表多篇作品针砭时事,被形容“以有情眼光观察社会”。读她的作品,既能感受到她在家庭之外的理性和犀利,更被她作为母亲和女儿的温柔感动。其《孩子你慢慢来》与《目送》均是以温柔笔触描写亲子间的亲密互动,母亲与儿子,母亲与女儿,在这两种关系中,她给予无限的爱,也体验着无限的幸福。《亲爱的安德烈》是数封写给儿子的信,数封信既是母子之间的互动,又是两个成年人的坦诚沟通。

人总是在特定的身份中才能感受到其责任与幸福。身为母亲与女儿的双重身份,龙应台见证孩子的成长与父母的日渐衰老,背影总是留给她很深的印象,父母与孩子一世的缘分终是目送他渐行渐远的过程。

读《孩子你慢慢来》体会母亲与孩子的彼此依恋。

《孩子你慢慢来》以细腻的笔触写出了母子之间的无限温柔。其中有一篇文章《野心》让我印象深刻。朋友来家里看龙应台,问她生活是怎么过的。龙应台详细向朋友介绍了自己一天的安排:

“早上七点多跟着儿子起身,伺候他早点,为他净身、换尿布、穿衣服,督促他洗脸刷牙。然后整理自己......到晚上九点他睡觉的时候,我差不多也在半瘫痪的状态。”

朋友很同情地望着她,因为朋友知道在孩子出生之前,龙应台有很多的计划。研究文学、读大量的小说、旅行、写采访报道、制作电视节目,等等。

做了妈妈以后,那些想做的事情很多都不能实现了。

当朋友问龙应台是否后悔时,她只说“有些经验,是不可言传的”。

面对事业型的朋友,单身主义者,龙应台没办法给她讲清楚孩子带给她的满足,相信每一个做母亲的人都能理解她为了孩子放弃自己的理想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孩子带来的幸福,做母亲的总有不一样的体会。

“她着迷似的想吻他,帮他穿小衣服时、喂他吃麦片时、喂他洗澡时、牵着他手学走路时,无时无刻她不在吻着娃娃的头发、脸颊、脖子、肩膀、肚子、屁股、腿、脚趾头......”

读《亲爱的安德烈》,体会成年人之间的彼此尊重。

安德烈十四岁的时候,龙应台离开欧洲,返回台湾,就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长。等她卸任回到儿子身边,安德烈已是一个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十八岁的小伙子,坐在桌子另一边,有一点“冷”地看着妈妈。

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三十年;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失去小男孩安安没关系,但龙应台一定要认识成熟的大学生安德烈。

于是,母子俩用了三年时间互相通信。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情商总是被利用到家庭之外的地方。因为是家人,所以多了很多任性,少了很多沟通。在感觉到孩子日渐远离自己,甚至不愿意与母亲沟通时,龙应台选择了用一种温暖的方式尝试打开儿子的心扉。她尊重孩子作为个体的完整性,《亲爱的安德烈》是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的对话。

他们交流彼此的童年、对历史的看法、对穷人的态度、对文化的感受,他们讨论关于得失、关于平庸、关于家......

他们是两代人、两国人,生活环境的差异是客观的,龙应台自嘲,在安德烈的环境里,美对他来说是一种涵养,而她只有一堆关于美的知识,却没办法把它变成一种涵养,因为涵养需要浸入式的体验。一个人身上有历史的痕迹,也有时代的痕迹。

她说“我担心的不是你职业的贵贱、金钱的多寡、地位的高低,而是,你的工作能给你多少自由?”

她说“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这样的一母一子,母亲是文学博士,知名作家,知识渊博,视野开阔,思想深刻;儿子十五岁即走遍半个地球,对许多问题也有自己的独立见解。

现在的我不禁在思考:多年以后我怎么同自己的子女沟通?只是聊些家长里短萝卜白菜,还是能纵论天下艺术人生?顿时觉得,想要成为一个好的母亲,需要做的很多。首先一条就得让自己足够优秀,要不然都会感觉配不上那么好的小人儿。

读《目送》,体会一代人与另一代人之间的联结。

全书最有名的一篇文章《目送》中,龙应台写了自己目送孩子上学,又目送父亲被推入火葬场。三代人之间的联结让人体会生命的轮回。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书中写母亲的老去,写父亲的诀别,写孩子的疏离,写人生的困惑;写经历失败的颓废,写成功过后的淡漠,写身处闹市的孤独,写面对生死的迷惑。每个人在《目送》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作为儿女的,或者作为父母的影子。

人生三书汇总篇二

算是三本散文书籍,记录了大部分她与自己的父母、子女间的点点滴滴,细腻,感动。

人生会有很多机遇,经历越多的人,思想越沉稳,写出的文字如行云流水,安安静静,却真实而又感动,由于国民党战败,龙应台先生随家人逃离家乡,踏上陌生的土地,从此开始另一种人生,后来又经历出国,经历爱情,经历为人母,到为了事业回归台湾,所以她有太多的话想说,太多的感悟要表达。其实作家也好,文人也罢,都要有丰富的经历,可以由自己的脚一步步走出来,也可以用自己的眼在书中一字字看出来,但目的都是为了激发自己内心沉睡的灵魂,这种灵魂应该人人都有,不过是有人活的迷茫,活的愚钝,最后让那灵魂永远的沉睡,而一部分人通过不断的发掘与锻炼,最后灵魂觉醒,它来代替自己表达自己,说出了很多可以让人品味的话,写出很多深沉而内敛的字。

看她的书,当时都有自己去写作的冲动,想把生活用艺术色彩的文字记录下来,可以让自己后世品味,也可以用来感召他人。其实我更想有如此清晰犀利的心境与眼光,可以发现生活中被自己忽略的美好,很想多年以后回味当初,看着细腻清晰的字迹,可以回到当时,可以再年轻一次,再把生活真真的复习一次。所以还是先养成日记的习惯,记录下每次的美好,用键盘记录下对我很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或者偶尔的想入非非。人这一生要活的认真,不能眼睛一闭一睁,茫然的走到尽头,如果那样的话和没有来过此遭又有什么分别。更加勤奋吧,加油。

人生三书汇总篇三

一介书生,我们信步于讲坛,从容人生。读书,教书,书中自有风情,书中当为春秋,书中少年踌躇,书中青春牵手,书中自强自立,书中曲径通幽,书中帝国风流,书中红楼晓梦,书中领袖胸怀,书中诗词家国,书中诸子木铎,书中教育求索……笑谈古今,怎一个灵字了得!

搜五经,寻诸子,览史籍,吟诗词,诵古文,赏日月,数星辰,不求甚解,欣然领悟,妙然神会,畅快淋漓,觉天地豁然,触人间幽情,如遗世独立,追万古风月。幸哉,惜矣,叹焉,乐也!

一个作家说,人要读三本书,一本为“有字之书”,一本为“无字之书”,一本为“心灵之书”。此言得读书的秘诀,了人间之真谛。服兮,叹矣!

倘能如此,舒啸于人间,慷慨激昂,冷眼向阳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读“无字之书”叹人生碌碌,竞短论长,却不道荣枯有数,得失难量。多少人绞尽脑汁,到头来,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倒不如我山野村夫,约三两老友,一壶浊酒喜相逢。或琴棋适性,或曲水流觞;善因果报,今古兴亡;真的是江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读“心灵之书”,我们追求的是生活,领略的是快味。人生有阳光明媚,也有阴霾沉沉,甚至有暴风骤雨;人生有四季,有春寒料峭,春风和煦;有骄阳似火,夏夜清凉;有秋风送爽,落寞与伤感;有白雪皑皑,腊梅斗雪。心灵世界,怎一个静字了得。慧能大师有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西方尼采云:骆驼能耐久,狮子亦威风,最要紧的是赤子之心。心纯了,累赘自消;人静了,万物无碍。

静下心来,珍惜人生,顺其自然,又不可以祈求。一切都是我们珍惜的生活。只要不辜负她,生活就不会欺骗你。一个明字最可贵!

此时此刻,我喜欢沉浸在一种纯粹的思考状态之中。我孤独的坐在我的书房里,看看窗外的风景,我的心异常宁静。

夜晚,微风,天上有了一弯新月,多好啊!一切都沉默着,我静静的读它们。

人生三书汇总篇四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性格有感性、理性之分,但生活却不尽如此。

花之所以美丽,是因为赏她之人心怀善念;水之所以灵动,是因为抚他之人满眼柔情;日子之所以舒畅,是因为舞它之人慕慕如歌。

你在哪,生活就在哪;心在哪,欢乐就在哪。如此简单的道理却被大多数噪杂之人弄了个颠倒,反过头来却抱怨起生活的不公!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生命却给了我们智慧,智慧又是哪里来的呢?我想它一定是来自跌跌撞撞的经历,人经历什么就感谢什么,哪怕是彻夜的煎熬与起伏的坎坷,这对于一个心怀美好的人来讲恰恰是智慧人生的起搏器。

以前不知杯中事,现在听来皆故人。

毕竟,曾经有一位流浪艺人说得好啊,

苦难是一杯美酒,夜深人静时就着眼泪饮下!

人呐,不要做虚华的傀儡,要做就做西行路上远牧灵魂的人。

人生三书汇总篇五

星期六的中午,虽然外面下着雨,外出会把鞋子踩脏,没关系,这丝毫改变不了我上街的好心情。

在看过崔曌文同学的《父与子》之后,我一直念念不忘,今天妈妈要满足我的心愿啦!

一家、两家、三家,我和妈妈在书店街一家一家的寻找,终于在创新书店找到了使我牵肠挂肚的《父与子》。和崔曌文的版本不太一样,这本是彩绘的,颜色很鲜明。

在拿这本书时,我又发现两本自己喜爱的书——《查理和巧克力工厂》、《菌儿自传》。第一本是我比较熟悉的,第二本是我从未读过的,作者是高士其爷爷,虽然听过他小时候的故事,却不了解他写书的风格,今天可算是遇到了!

我央求妈妈把这两本书买下来,果然,她在这方面是毫不吝啬,连同《父与子》一下全买了。

我急不可耐地催妈妈赶紧回家,一进家门,就立刻换鞋换衣服。然后打开《父与子》,仿佛像个在沙漠里15天没吃东西又看见披萨的人。

“哈哈哈……”在看书时,我被父亲的幽默与儿子的调皮逗得直乐,笑声洋溢在我的卧室。大约一个小时我便看完了。接着,我又开始看《查理和巧克力工厂》。

在读前一部分时,我不禁为查理的处境而黯然伤神。到了中间部分,我又开始愤恨富贵人贪婪的做法,同时又为旺卡先生的发明感到惊讶。最后,到了精彩部分,旺卡先生果然选择了让查理继承了巧克力工厂,他从一个穷人一下子变成了世界第一首富!

这第三本书,我才刚读不久,它将带着我走进微生物的世界。一想到这儿,我就兴奋地直搓手!这两天,我都带着它,包括今天。

我非常高兴,我的书柜里又多了三本书。

人生三书汇总篇六

安德烈和龙应台的母子相处之道应该是令人称羡的那种模式吧,母子俩可以从人生哲理一直谈到政治见闻,而不单单是家长里短的生活琐事。我想国内的.大多数父母与子女的相处之道也还停留在教育、就业、结婚、生孩子等浅层吧,哪有精力去讨论政治和文化,更何况我们还身在一个政治敏感的社会。书中曾提到为什么我们不同于西方人总觉得政治距离我们很远?我也真的有好好想过这个问题,可能这应该是与我们生活的环境息息相关,谁也不愿意自己唱独角戏,说到底是害怕还是敬畏呢?二者皆有吧。

最近恰逢给妹妹报志愿,因为自己当年考的不尽人意,专业也是稀里糊涂选的,就千方百计想为她选一个好专业,她起先准备学医,因为我有好多同学都吐槽学医的苦啊,我和我爸就很反对,执意要让她学化学之类的专业,刚开始她很坚持自己的初衷,后边一听到学医要解剖尸体就又觉得自己克服不了心理障碍,最终放弃了。本来我和我爸应该很开心,可后边我们俩又因为对她干涉太多而开始后悔,又劝她再考虑考虑。就不说我爸了,我只是大她四岁姐姐就已经开始用自己所谓的阅历开始打压她的梦想了,我也开始打着为她好的名义去让她妥协让步,甚至把我的建议当做指令去实施。在我心里她是一个有想法有能力的女孩,无论她做什么样的选择,我能做的都应该只是去支持她。小时候,她视我为前进的灯塔,现在她也愿意在别的方面超越我,以至于弟弟拿我打趣说,考不上研究生你在咱们家和猫同一地位。

得了,不敢往下写了,得为自己的家庭地位拼一把了。

人生三书汇总篇七

初读《美学三书》是在我大学毕业后的第一年。大学毕业后我去到湖北的一个小城参加工作,在那里我得到了一间杂房和一张书桌。在简陋的环境里,我开始了我的悦读之旅。

一桌一椅一盏桔黄的灯,人就在灯下神游于上下五千年中。听起来《美学三书》好象是一本书,但实际上它是三本书组成的一个系列,包括《美的历程》、《华夏美学》和《美学四讲》。读完《美的历程》,再读《华夏美学》,越读越着迷,读来觉得满齿生香。

《美的历程》以时间为线索,从中国原始社会时期的图腾与宗教舞蹈开始,讲到夏商周时代的青铜饕餮与线条艺术,讲到先秦理性精神,讲到楚汉浪漫主义,讲到魏晋风度与佛陀世容,经历盛唐之音与宋元山水意境后,来到明清各种文艺思潮。

打开《美学三书》,触摸的是中国士大夫的精神世界,接受到的是典型的东方的美学启蒙。你听,“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的叹息把儒家的仁义道德深沉真挚地感情化了,其精神世界的美,美在一往情深;你看,“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样的画面表明,儒者即使奔波劳碌救世济民之际,仍然可以保持着一种超脱的审美情趣;你再细细体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不是又是另外一种超脱的适宜的喜悦,它既非宗教的狂欢,又非世俗的快乐,当真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华夏美学》的最后一章曾提到过近代中国美育替代宗教的趋势。再读《美学三书》,我在想,如果你对前进的方向觉得困惑,那么重新温习中华五千年来的美学精粹吧,兴许能从其中找到方向,找到安宁与平静。如若不信,不妨开卷试读。

人生三书汇总篇八

我羡慕这样的对话,却也满足于自己的幸福。

看完这本书,心中有点想法。

从这本书里,我看见了想飞的孩子,想逃离的孩子,也因为牵挂有了这本书的孩子。看见了想给予跟多束缚的母亲,看见了想给予很多爱的母亲,看见了想让孩子飞得母亲,看见了给予自由的母亲。长到这么大,我似乎是没吃过什么苦,泡在蜜罐里长大,从小就有姐姐,爸爸妈妈的爱,所以,我好像到现在也没有能够能独立,但有时又好像很独立,我喜欢依赖他们的感觉,也喜欢靠自己的感觉。我喜欢他们管我的感觉,也喜欢他们放手的感觉。但这中间,到底什么才是一个平衡点呢,我总是觉得被需要是一种很有力的安全感,会让人感觉到被爱,但也仅限于他们,我喜欢被他们需要的感觉,也喜欢依靠着他们,但这是不是代表我不想翱翔呢?我想不是,只是,我还没有找到那个平衡罢了。

看到安德烈对母亲的提问,我不禁想起,我有多久没思考过问题了,我没有广大的阅读面,没有见过很多的世面,确实不能提出那么深奥的问题,也不能完全理解自己。但,我却总是花大把的时间发呆,却不曾思考,我还年轻,不该停止呢。

人生三书汇总篇九

《目送》《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读完了龙应台的“人生三书”,总有些东西久久的萦绕在心头,却总也不愿让它散去。

我看过对教育学最浪漫的解释是:教育学,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孩子你慢慢来》中,龙应台对两个孩子从出生到成长中的快乐、矛盾和烦恼刻画的细致入微。她在其中这样描写到:飞飞出世,我开始了解什么叫命运。从同一个子宫出来,出来的一刻,就是两个不同个性的人。安安吮吸时穷凶极“饿”,飞飞却慢条斯理。因为是第一个孩子,曾经独占父母的爱和整个世界,而后又被迫学习分享,安安的人生态度是紧张的、易怒的、敏感的。也因为是老大,他是个成熟而有主见的人,带领着小的。而飞飞,既然从不曾尝过独占的滋味,既然一生下来就得和别人分享一切,他遂有个“随你给我什么”的好脾气;他轻松、快乐、四肢发达而头脑简单。他没有老大的包袱。他因此更轻易得到别人的爱。别人大量的爱又使他更轻松、快乐、简单。这就是命运。我常常在想,在父母的眼中,我和妹妹是不是也是这样呢。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是《目送》一篇中,我最喜欢的部分。第一次强烈的有这种感觉,是送妹妹去上大学,看到她在操场上和新同学在一起时离开的背影。有着截然不同性格的我们,在别离时刻的表现却惊人的一致,表面上云淡风轻,却在转身时偷偷的抹眼泪。那么我的父母呢,他们的人生中目送了那么多次自己的父母和子女的背影,他们是否也像我一样,曾在暗处偷偷的落泪?有人说,一段感情中,付出最多的人爱的越深。可父母对子女的爱,从来都不求回报,从我们呱呱坠地时起强烈的亲密无间,到我们长大后他们的放手退出,照顾和分离,都是父母的爱在我们身上的体现,是心胸和智慧的远行。因为他们知道,离别,是成长的第一步,不曾体会过孤独,就不可能真正的成长和强大。

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感谢我的父母,让我和妹妹在有限的资源里得到最好的教育,让我们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拥有了更多的成就感、尊严和快乐。

在我写这篇读后感的同时,也是我的第一届学生在一诊考场中奋笔疾书的时刻,在此也祝愿我的孩儿们能够取得好的成绩,为自己无限的未来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人生三书汇总篇十

白驹过隙。自识字到现在,已是近十年的光景了吧。书,一直不停的更换着类别、名目,甚至宽厚大小。不变的只是书从未在我短暂的十三年的生涯里消失过。

书,如今也已摞下一堆一堆,以至于纸张也变得易碎且微微泛黄。

我再翻看儿时的书,正楷,拼音,大到醒目的字号,还有我稚嫩歪斜的旁批笔记。我觉得窗外的风景正随我匆匆阅过的,随着记载这年代味道的书籍而变化——这厢里桃花四处乱飞风舞,一室艳香;那厮中又翠竹节节横满地,一袭风雅;转眼残风席卷落叶,徒增凄凉。

我翻阅着,回忆着,看著书明显的变化,也清晰的了解着我隐密的成长。书的题材自初始的童话,到后来的民间故事,接着是戏剧、文学、小说。看着我的字体一点点成熟,正规,然后又一点点潦草、“飘逸”然后是现在。

看着屋外的光景,天还亮着,只是带着黄昏色彩的云朵悄无声息漫步而上,吞噬着西方的天空。

我放下伴了我近十年的书,伏在显得凌乱不堪的书桌上。书,也许对我来说它不仅仅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相伴多年的挚友,我从未离开过他,将来我也永远不会离开他。

他同样是一个一直在忠实记录我的成长点滴的长者。我轻轻打开一本书的扉页,轻柔的抚摸着上面幼稚的字体,我笑了,上面工工整整的竖排字:二零零捌年,肆月三拾日于家中,赠:书之友者。

嘻嘻哈哈落了满地星辰,黄了一片圃田,去了一位亲者。书,一直在身边。

不管包装如何,精致与否,其中全部都是思想的结晶,幽美的字眼,华丽的词藻......把他们装饰得华美而又婉约。

托他们的福,想起了之前的最纯真、最美的年华、最不谙世事的孩子气,也依旧,最美的是书。

人生三书汇总篇十一

前段时间h送了我一本书名字叫《美学三书》――李泽厚,虽然忙着复习还是抽空看完了,之前觉得美学实在没什么研究的必要,总是没有法学这么实用!看之前有个问题:美学是用来禁锢审美观的吗?看完之后觉得并不是这样的,还是很不错的一本书,《美学三书》是李泽厚先生比较全面系统的阐述自己美学思想的专着,本书分为《美学历程》、《华夏美学》和《美学四讲》三部分,查了一下相关资料,这本书被认为是五十年代美学论战中三派(李泽厚、朱光潜、蔡仪)之一,其特色是现代哲学观念和传统文化精神的融合,我还是对哲学部分比较感兴趣。

说来还是有点惭愧,一本书读了查不多一个月了,和h说要写读后感,读了好久终于读完了,读它并没有特殊的目的,只是觉得不能让拯哥得钱白花啊,呵呵,另外一点也是希望浮躁的心能在认识美的过程中稍稍平缓。想写点什么感想,觉的学术性有点强,不知道该写什么……()。

第一书《美学历程》没想到中国历史就是一段美得历程,李先生从宏观的角度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做了一个描述和概括,诸如有远古艺术“龙飞凤舞”殷周青铜艺术的“狞历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假如承认《美学历程》的魅力在于它深刻的思想的话,那这个思想不只关于其他东西,而且关涉中华精神的命运,它表达了从孔孟老庄的建立到以《红楼梦》的标志的儒道思想的没落吧,其中具体表现在屈原、李白、陶渊明……这些人身上吧,中华精神由天人合一所规定,儒道以及后面的禅啊宗啊都是这样从不同维度所阐述,他们并不对立反而是互补的,中国古人吧人与自然得关系解释到另一种境界,有别于西方思想,也就是人生存于天地,赏玩山水,寄情自然,也当然的写出很多唯美古诗,这种思想贯穿在中国哲学、文化、艺术以至于成为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态度,先秦的开端、盛唐的繁华和晚晴的没落似乎就是这一命运的不同形态。

人生三书汇总篇十二

有那么一个阶段,我生活在漫无边际的无聊中。曾经热爱的不再喜爱,曾经唾弃的不再厌恶,曾经不屑一顾的却热烈地去附和,去追捧。在彼时的我看来,曾经的一切,都是雾里开花,水中望月;现实的一切,就是要无知无觉地接受,再接受。身为女人,更是要如此面对生活。每天重复着那些永远做不完的家务,回答孩子永远幼稚可笑的问题,倾听老人那些永远是鸡毛蒜皮的家长里短。而我,只要漫无边际地,随着这些人群一直往前走,就万事大吉了。

直到今年,我加入了新教育的学习团队里,又接触到龙应台的人生三书——《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我才意识到女人的生活里也有那么多特别的滋味,女人的生活里也有那么多生命的智慧。

(一)。

《孩子,你慢慢来》这是人生三书的第一本。书中的内容大多数是龙应台身为母亲,照顾两个幼小儿子的生活记录。她没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那样有明确的理论宣言,甚至没有作者明确的育儿思想呈现,她只是在淡淡的叙述儿子成长的过程,书写那些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情。然而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分明地感受到作者身为母亲的喜悦与温情;能够跟随着作者的文字,为孩子那些特别的发现而惊讶,为孩子一点点的成长而惊喜。

或许,这就是龙应台文字的力量。

文中写到安安对事物的初识过程,尽显一个孩子对外物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原本我以为在孩子初学语言的阶段,一定要给孩子一个纯净的语言空间,比如不能用多种方言干扰孩子最初的语言学习。可是,安安却能够生活在四种语言环境中(爸爸妈妈之间说的是英语,但是没有人教安安讲英语,而且通常是特意避开安安说英语,为的是怕把小家伙搞糊涂了),并且非常自然地将每一种事物认定为有三个名字,还能够分对象说不同的语言。比如在与妈妈说话时用汉语,与爸爸说话时用德语,与老师小朋友们说瑞士语。可是即便如此,小安安还是学到了一些英语,比如“look”。龙应台这一发现就在“完了,他开始懂英语了”这一“沮丧”之语中结束。

作者说是“沮丧”,我说更多的应该是惊喜、是赞叹,孩子的学习能力竟然如此强悍,就“好像脑子里有几个按钮,见到不同的人就按不同的钮,绝对不会错乱”。

身为父母亲的我们,身为教育者的我们,首先要在心理上要充分地认识到孩子的超能力,给予孩子更多学习的平台,让孩子的智慧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其次,在行动上更要注意给予孩子成长的时空,让孩子慢慢来。就像书中的序言《蝴蝶结》中那样:“我在石阶上坐下来,看着这个五岁的小男孩,还在很努力地打那个蝴蝶结:绳子穿来穿去,刚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开来,于是重新再来;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细细的草绳。淡水的街头,阳光斜照着窄巷里这间零乱的花铺。……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以这样的耐心与勇气等待孩子在成长中一点一点的摸索,让孩子用自己的心脑用自己的手脚认识这个世界,学习这个世界。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心态、这样的行动,龙应台的孩子才能够有那样多的发现,才能够在看似“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中快速地成长,快速地与母亲“渐行渐远”。

第三,我们还要学会“放手”。在该书十周年的改版重出之时,龙应台两个儿子华安和华飞各自写下了他们想对母亲说的话。编者说这些文字既是“跋”,也是另一个生命的“序”。是的,十五岁的华飞写下《我这样长大》,展示的是母亲在孩子成长中的点点表现,他对母亲说的更多的是感谢、是体谅。即便写到母亲打他们的鸡毛掸子,也是不曾真正“动武”的母爱。看到成长后的孩子写出这样的文字,天下哪一个母亲不会感到欣慰呢?可是十九岁的华安写下的《放手》,展示的就不仅仅是这样的内容了。那支细小的鸡毛掸子,在华安的记忆中与华飞的是有差异的——“手心打得可疼,有时候也打屁股,还有总共两次,她甚至打了我的脸”。这样的母亲跟“放手”的父亲比起来,在华安看来就是“家庭独裁”者。而母亲一直说的“喂,看看书怎么样?”这个句子对华安几乎没有影响力。华安甚至从一次送孩子进音乐资优班的面试中发现“德国是一个母亲不熟悉的‘异国文化’,在这个‘异国文化’——我的‘本土文化’里,我比她还行。……因为这种‘分裂’,我就常常和她有不同意见,最严重的时候,甚至还因为有这样不进入‘状况’的母亲而觉得羞愧。”

面对自己的成长环境、面对母亲的教育方式,十九岁的华安比十五岁的华飞更多了一份思考。华安在文末很明确地对母亲写道:“你可以说:‘孩子你慢慢来’,可是有时候,快快地‘放手’或许也是必要的。我知道,这很难,难极了,但是如果你记得我们儿时的甜蜜时光,如果你知道你在我们心中永远的位置,或许,它就会容易一点点。”

十九岁的华安需要的是母亲的放手,让他自己去探索世界,收获未知。这便是生命成长独立的真实渴望,或许也是在德国式教育背景下孩子对独立生活的强烈愿望,或许还是不同教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生命对教育观念的不同理解,或许还是新一代个体与老一代个体生命阅历的差异所结出的一颗鲜亮的果子。

(二)。

在阅读完人生三书的第二本《亲爱的安德烈》之后,我发现还有更多因素导致这一对母子之间产生各种各样不同的意见。这些不同糅杂起来,在母亲与华安之间筑起了一道高高的城墙,似要隔断曾经那一份亲密的母子深情。所幸的是《亲爱的安德烈》出现了。这本书是龙应台与安德烈的书信集。为了了解十八岁的安德烈(华安),龙应台专注地完成了这一专栏的书写。同时安德烈也抓住了这次机会,与母亲进行了一次别样的深度交流。双方都在这一次中,向对方的心房走近了许多,让理解的光芒照进了彼此的心间。

书中序言部分龙应台这样写道:“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彷佛可以不必了。不,我不要掉进这个陷阱。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有关系,但是我可以认识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认识这个人。我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人。”通过书中那么多封信以及为了写这些信件而进行的沟通,龙应台对安德烈的了解更加深入了。她还透过这样的方式,将自己的过去、自己以及一代人的价值观与人生追求全数展示在儿子面前,为儿子的人生航向做好了一个参照。而安德烈也在文中真实地展示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价值观、自己对周围一切的认识。无论他人怎么看,安德烈与母亲龙应台之间进行了非常有效的沟通。并且这份沟通还影响了大陆、香港、台湾、欧洲等等许许多多的家庭,让这些父辈与子辈之间更多了一种交流的途径,甚至挽救了不少父子母女之间僵化的几近崩溃的关系。这本书还给一些正处于迷途中的父母、孩子找到了生活的共鸣,为他们生命、生活质量的改善带去了福音。书中大量的读者来信让我特别震撼。一个家庭的问题往往就是无数家庭的缩影。一对母子的付出,滋润的不仅仅是他们自己的心田,还有无数类似的心田。

《亲爱的安德烈》还告诉我们这些家长这些教育者:面对十几岁的少男少女,即使生活在不同的文化圈中,即使两代人之间的隔阂似鸿沟,只要我们抓住机会,走近一步,不要忙于指责,而要专注倾听对方的心声,做有效的沟通,没有什么问题是不可以解决的。这就是人生三书告诉我们的第四点。这也是生命成长至又一新历程的必要结果。

(三)。

《目送》是龙应台人生三书的第三本。这里的孩子已经长大了,已经独立地走向自己的人生之路。母亲只能目送孩子“渐行渐远”,逐渐消失在小路另一端的背影,而且“不必追”。深深的落寞、伤感即使充斥了母亲的心怀,母亲也只能无奈地接受孩子的成长变化。而这一切依旧只是为了孩子。母亲在对孩子依旧的深情和理性的放手之间深深地纠结着、痛苦着。

这是面对孩子成长独立的变化,身为母亲的龙应台真实心理的展现。于此同时,身为女儿的龙应台也感受到了面对父辈生命逐渐衰老直至逝去的变化历程。她以女性作家细腻的触角,将生活中那些容易被人们忽视的细节一一叙写了出来。文字中的款款深情令人不得不动容,而生活所必须的理性之光又不得不在那些细枝末节中展现出来。明知母亲已经患病,容易忘记很多事情,甚至不记得眼前日夜陪伴她的就是她心心念念的“雨儿”,龙应台还是一次次地回答母亲相同的问话,陪着母亲到处走走逛逛。明知过往的那些日子是山路十八弯,但是对那些曾经的过往,人们依旧深情地怀念,就像那首歌一样,“让它淡淡的来,让它好好的去”。明知华飞也长大了,与自己“渐行渐远”,但是代沟、不同的文化积淀导致的不同的思维方式,“我”只能平静地接受。因为他是“我”的儿子。

面对那些逝去的和那些正在逝去的日子,作者用一支生花妙笔,看似淡然地书写了出来,给予读者的却是深沉的牵挂、深刻的共鸣。是的,“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但是“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那些曾经的美好就像夺目的一粒粒钻石,始终闪耀在记忆里,让记忆中“漫山遍野”,开满茶花。

在此,我不再细数阅读中那些点点滴滴的感动,只愿自己在新的一年里,也能够书写下那些或开满鲜花或饱含热泪亦或说不清的记忆,让它们凝成一汪碧泉,滋润曾经干涸的心田。

这或许就是人生三书告诉我们的第五点:珍爱生命存在的每一时每一刻,浅吟慢尝,及时记录下生命的各种滋味,让自己的生命芬芳成一朵朵鲜花,愉悦自己的同时,也香溢他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