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鲁迅经典散文如何写(汇总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04:23:09 页码:9
鲁迅经典散文如何写(汇总15篇)
2023-11-18 04:23:09    小编:ZTFB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凝结了古人智慧和情感。在写总结之前,可以先列出主要的要点和思考问题,以确保全面的总结内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总结范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鲁迅经典散文如何写篇一

山东大学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起源性大学。主体是1901年创办的山东大学堂,是继京师大学堂之后中国创办的'第二所国立大学;其医学学科起源于1864年,开启近代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之先河。从诞生起,学校先后历经了山东大学堂、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以及由原山东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工业大学三校合并组建的新山东大学等几个历史发展时期。

截至2018年8月,山东大学总占地8000余亩(含青岛校区约3000亩),形成了一校三地(济南、威海、青岛)八个校园的办学格局;设有55个教学院系,4所附属医院,3所非隶属附属医院,11所教学、实习医院;一级学科博士点4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55个,专业学位博士点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27个,本科专业11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1个;在职教职工7493人,专任教师4530人(不含附属医院);有全日制本科生42286人,研究生26818人,留学生1560人。

鲁迅经典散文如何写篇二

阅读鲁迅,似乎过时,又似乎时髦。

我记得自己最初接触鲁迅,是初中时候。当时没有课本,用的是找来的零散文章,还是油墨打印的,散发着一股浓重的油墨味道。其中有两篇,印象很深,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篇《战士与苍蝇》。前篇凭“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这样怪异的句子钻心入肺,后者则单看题目就让人不得要领。总之觉得这鲁老先生,离我们很远,极其遥远。可望不可及。或者,竟连望都不可望。虽然也有热闹的百草园增添依稀情趣,毕竟生冷异常,终究没有静心去读的心思。

以后有了课本,便陆续见到了诸如《故乡》《一件小事》《藤野先生》《孔乙己》《祝福》这样的篇目。及至到高中,鲁迅作品俨然已经成为每册语文课本里最重要的部分,当然包括著名的《纪念刘和珍君》——在鲁迅作品中,此篇是我最珍爱的,属于读不够的那种。我们的语文老师林柏华,是以一口纯正北京话来教学这篇文章的,在教学过程中,她流下了眼泪。

离开学校后,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接受,鲁迅作品渐渐以客观、自然、本色的面孔,进入我的生活。断断续续,没有间断。慢慢觉得,其实,我所读的,并不仅仅是那些文字。

但是常常避免不了贴标签似的.去读。每逢这种时候,我就索性丢开。这不是自己本意。

诚如人们所说,鲁迅的作品是常读常新的,鲁迅作品包括其本人的魅力永远停留在我们心间,鲁迅是一个永远说不完的话题。是的,鲁迅是永远的鲁迅。但是也是平常的鲁迅。惟其如此,我们才能客观公正,去感知鲁老先生那颗心。朴直善良的心。

一方面,我以为,我们阅读鲁迅,就是需要以一颗平常心,去读。不要夹杂什么政治的、社会的因素。你心态越是平静,所得就越是惊喜。

另一方面,在读鲁迅的时候,需要结合时代来读。要寻求鲁迅精神与当代精神的对话关系。我们的时代,需要从鲁迅那里汲取许多营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鲁迅,不仅仅是文学的、文化的鲁迅。

好像矛盾。

其实,不矛盾。需要把握尺度。

曾经,鲁迅不是鲁迅。鲁迅成为工具。或者如今,鲁迅仍然是某些人的工具。我相信,这是一种悲哀。

忽然想起朋友一颗尘埃先生提到读鲁迅时讲的话:

说鲁迅,离不开“良知”二字,从这个意义上看,鲁迅的精神是平民化的精神,是所有的人都应该仰视的。但在鲁迅的身上更多的是给知识分子留下了值得思考的问题,什么是知识分子的良知和精神,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一个被称为知识分子或者自以为知识分子的人都应该看看他的作品,那短短的杂文,甚至是一两句话已经远远超出了现在的每部煌煌巨著。

这两天,又以他的杂文为伴了。虽然鲁迅所生存的年代距离我们有些年头了,可是,明明,我会在他的字里行间,近距离地触摸到他的热度、他的良知。他的那种心灵深处的东西,我看着很亲切。这是一个多么睿智的老人;这是一个多么理性的老人;这是一个多么热情的老人;这是一个多么有趣的老人。

呵呵,一个有意思的老人。可以做朋友的老人。

鲁迅经典散文如何写篇三

我顺着剥落的高墙走路,踏着松的灰土。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微风起来,露在墙头的高树的枝条带着还未干枯的叶子在我头上摇动。

微风起来,四面都是灰土。

一个孩子向我求乞,也穿着夹衣,也不见得悲戚,而拦着磕头,追着哀呼。

我厌恶他的声调,态度。我憎恶他并不悲哀,近于儿戏;我烦厌他这追着哀呼。

我走路。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微风起来,四面都是灰土。

一个孩子向我求乞,也穿着夹衣,也不见得悲戚,但是哑的,摊开手,装着手势。

我就憎恶他这手势。而且,他或者并不哑,这不过是一种求乞的法子。

我不布施,我无布施心,我但居布施者之上,给与烦腻,疑心,憎恶。

我顺着倒败的泥墙走路,断砖叠在墙缺口,墙里面没有什么。微风起来,送秋寒穿透我的夹衣;四面都是灰土。

我想着我将用什么方法求乞:发声,用怎样声调?装哑,用怎样手势?……。

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

我将得不到布施,得不到布施心;我将得到自居于布施之上者的烦腻,疑心,憎恶。

我将用无所为和沉默求乞……我至少将得到虚无。

微风起来,四面都是灰土。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

灰土,灰土,……灰土……。

鲁迅经典散文如何写篇四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

然而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

朋友,我不想跟随你,我不愿住。

我不愿意!

呜乎呜乎,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无地。

我不过一个影,要别你而沉没在黑暗里了。

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

然而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

然而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

我姑且举灰黑的手装作喝干一杯酒,我将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独自远行。

呜乎呜乎,倘若黄昏,黑夜自然会来沉没我,否则我要被白天消失,如果现是黎明。

朋友,时候近了。

我将向黑暗里彷徨于无地。

你还想我的赠品。

我能献你甚么呢?无已,则仍是黑暗和虚空而已。

但是,我愿意只是黑暗,或者会消失于你的白天;我愿意只是虚,决不占你的心地。

我愿意这样,朋友——。

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

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

鲁迅经典散文如何写篇五

《秋夜》。

《影的告别》。

《求乞者》。

《我的。失恋》。

《复仇》。

《复仇(其二)》。

《希望》。

《雪》。

《风筝》。

《好的故事》。

《过客》。

《死火》。

《狗的驳诘》。

《失掉的好地狱》。

《墓碣文》。

《颓败线的颤动》。

《立论》。

《死后》。

《这样的战士》。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腊叶》。

《淡淡的血痕中》。

《一觉》。

鲁迅经典散文如何写篇六

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1936)﹐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吶喊》﹑《彷徨》﹐。

散文。

诗集《野草》和大量杂文。下面本站小编整理了经典散文朗诵鲁迅,供你阅读参考。

《求乞者》。

我顺着剥落的高墙走路,踏着松的灰土。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微风起来,露在墙头的高树的枝条带着还未干枯的叶子在我头上摇动。

微风起来,四面都是灰土。

一个孩子向我求乞,也穿着夹衣,也不见得悲戚,而拦着磕头,追着哀呼。

我厌恶他的声调,态度。我憎恶他并不悲哀,近于儿戏;我烦厌他这追着哀呼。

我走路。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微风起来,四面都是灰土。

一个孩子向我求乞,也穿着夹衣,也不见得悲戚,但是哑的,摊开手,装着手势。

我就憎恶他这手势。而且,他或者并不哑,这不过是一种求乞的法子。

我不布施,我无布施心,我但居布施者之上,给与烦腻,疑心,憎恶。

我顺着倒败的泥墙走路,断砖叠在墙缺口,墙里面没有什么。微风起来,送秋寒穿透我的夹衣;四面都是灰土。

我想着我将用什么方法求乞:发声,用怎样声调?装哑,用怎样手势?……。

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

我将得不到布施,得不到布施心;我将得到自居于布施之上者的烦腻,疑心,憎恶。

我将用无所为和沉默求乞……我至少将得到虚无。

微风起来,四面都是灰土。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

灰土,灰土,……灰土……。

一九二四年九月二十四日。

《秋夜》。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眨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蝴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眨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鬼眨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将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而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眨着许多蛊惑的眼睛。

哇的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了。我忽而听到夜半的笑声,吃吃地,似乎不愿意惊动睡着的人,然而四围的空气都应和着笑。夜半,没有别的人,我即刻听出这声音就在我嘴里,我也即刻被这笑声所驱逐,回进自己的房。灯火的带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

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不多久,几个进来了,许是从窗纸的破孔进来的。他们一进来,又在玻璃的灯罩上撞得丁丁地响。一个从上面撞进去了,他于是遇到火,而且我以为这火是真的。两三个却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那罩是昨晚新换的罩,雪白的纸,折出波浪纹的叠痕,一角还画出一枝猩红色的栀子。

猩红的栀子开花时,枣树又要做小粉红花的梦,青葱地弯成弧形了……我又听到夜半的笑声;我赶紧砍断我的心绪,看那老去白纸罩上的小青虫,头大尾小,向日葵子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

我打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

一九二四年九月十五日。

希望。

我的心分外地寂寞。

然而我的心很平安:没有爱憎,没有哀乐,也没有颜色和声音。

我大概老了。我的头发已经苍白,不是很明白的事么?我的手颤抖着,不是很明白的事么?那么,我的魂灵的手一定也颤抖着,头发也一定苍白了。

然而这是许多年前的事了。

这以前,我的心也曾充满过血腥的歌声:血和铁,火焰和毒,恢复和报仇。而忽而这些都空虚了,但有时故意地填以没奈何的自欺的希望。希望,希望,用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虽然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然而就是如此,陆续地耗尽了我的青春。

我早先岂不知我的青春已经逝去了?但以为身外的青春固在:星,月光,僵坠的蝴蝶,暗中的花,猫头鹰的不祥之言,杜鹃的啼血,笑的渺茫,爱的翔舞……。

虽然是悲凉漂渺的青春罢,然而究竟是青春。

然而现在何以如此寂寞?难道连身外的青春也都逝去,世上的青年也多衰老了么?

鲁迅经典散文如何写篇七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眨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蝴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眨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鬼眨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将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而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眨着许多蛊惑的眼睛。

哇的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了。我忽而听到夜半的笑声,吃吃地,似乎不愿意惊动睡着的人,然而四围的空气都应和着笑。夜半,没有别的人,我即刻听出这声音就在我嘴里,我也即刻被这笑声所驱逐,回进自己的房。灯火的带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

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不多久,几个进来了,许是从窗纸的破孔进来的。他们一进来,又在玻璃的灯罩上撞得丁丁地响。一个从上面撞进去了,他于是遇到火,而且我以为这火是真的。两三个却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那罩是昨晚新换的罩,雪白的纸,折出波浪纹的叠痕,一角还画出一枝猩红色的栀子。

猩红的栀子开花时,枣树又要做小粉红花的梦,青葱地弯成弧形了……我又听到夜半的笑声;我赶紧砍断我的心绪,看那老去白纸罩上的小青虫,头大尾小,向日葵子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

我打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

鲁迅经典散文如何写篇八

我的心分外地寂寞。

然而我的心很平安:没有爱憎,没有哀乐,也没有颜色和声音。

我大概老了。我的头发已经苍白,不是很明白的事么?我的手颤抖着,不是很明白的事么?那么,我的魂灵的手一定也颤抖着,头发也一定苍白了。

然而这是许多年前的事了。

这以前,我的心也曾充满过血腥的歌声:血和铁,火焰和毒,恢复和报仇。而忽而这些都空虚了,但有时故意地填以没奈何的自欺的希望。希望,希望,用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虽然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然而就是如此,陆续地耗尽了我的青春。

我早先岂不知我的青春已经逝去了?但以为身外的青春固在:星,月光,僵坠的蝴蝶,暗中的花,猫头鹰的不祥之言,杜鹃的啼血,笑的渺茫,爱的翔舞……。

虽然是悲凉漂渺的青春罢,然而究竟是青春。

然而现在何以如此寂寞?难道连身外的青春也都逝去,世上的青年也多衰老了么?

鲁迅经典散文如何写篇九

阳光一波又一波地穿过紫藤花洒落在摆放着书本的膝头,回廊九曲十八弯,蜿蜒幽曲地伸延向远处。脚边是一条闪着不定光泽的小溪,溪水清澈莹碧,淙淙流淌;两岸百花盛开,万紫千红。远处,是一带假山,山不高而清雅,树无多而静美。

这是二十几年前的曲园,当时的我正坐在萃花园里享受着阳光、空气和自然之美,膝头摆放的是有关鲁迅先生的书。说实话,那时疯狂地痴迷上鲁迅,原因是多方面的。中文系的卜召林先生开讲《中国现代文学史》,他操着浓重的日照口音,娓娓讲述着鲁迅的人生传奇和文学创作,展现在我面前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精神大境界,这恐怕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

说到卜召林先生,忽然就想起那时曲园的中文系。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曲园是个藏龙卧虎、才人辈出的地方。做过恩师的孟蒙先生参加过抗日地下斗争,曾打入敌伪组织,救过党的高级干部。建国后屡遭磨难,最终得以昭雪。他讲当代文学,优雅的语言,纯美的动作,莫测的学问,令人慨叹不已。我们一百多位喜欢文学的年轻人组织成文学社,常常邀约先生搞讲座。作为组织者,经常聆听他的教诲,当是受益匪浅。临近毕业,去先生家做过长谈。他坐在简陋的沙发上,我则端坐在他的对面,很近的距离,一点隔阂的影子都没有。他给我讲鲁迅与南戏,这是他当时研究的方向,对我来说该是一个未知的领域。那天下午,阳光融融,窗外,有清风流过,与所有清新美好的日子没有什么两样。

我发疯般地钻入曲园图书馆,查阅有关现代文学的书籍,全然不管周遭的一切。由鲁迅读起,把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的作品一股脑儿读了个遍。当时的想法很单纯,以为把所有的作品读完,就可以和那些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眉飞色舞的教授们同起同坐。现在想来,感到有些好笑。我囫囵吞枣地读了那么多,收获甚微。一旦发现这个问题,我开始朝着一个方向走,精心选择读鲁迅的书。曾找过曲园的教授单列一个有关鲁迅先生的书目,一直读了很久,很有成效。

有一次去李新宇先生位于曲园北区的家中拜访,谈到鲁迅,相得甚欢。其实,我哪里知道,那时他在鲁迅研究领域已经名气大振。以我的浅薄和无知,诉说着新的发现,言不择句地胡乱说上一通。李先生只是静静地坐着,微微笑着,不插话,不评论,一直听。说到最后,我自己都感到话实在太多,向他道歉。李先生温和的、平易近人地向我解释。握手道别后,心里自是暖洋洋的。后来,李新宇先生做了教授,去了吉林大学,再后来,到了南开,做了博士生导师。见面的机会几乎没有,但时时看到他的研究作品。有几次他在博客上给我留言,还是感到心里温暖一片。

那时的曲园对鲁迅先生都是崇拜有加的,只有张元勋教授敢于向权威说不。张教授也是曲园中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北大中文系的学生,因参加学生运动被捕入狱八年,出狱后参加劳改,几经周折得以平反。他专攻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深入细致,时常有惊人的发现。他曾经写过一篇《林昭之死》的文章,满含热泪诉说着一个时代的悲剧,读来令人悱恻。他给我们这班学生讲过监狱的生活,在呵斥和枪口的淫威下,他没有垮掉,当是生命的奇迹。我和张教授谈论过鲁迅,他发表了独到的见解,是我从未说听到过的,惊讶而又好奇,眼界很是开阔,像是受了生命的又一次洗礼。

我单纯而又幼稚,凡是鲁迅的敌人,就是我的敌人。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的舌战本与我无关,但还是对郭沫若先生有些不解。对朱安女士满是同情,对许广平能引领鲁迅先生冲出旧式婚姻的殿堂感到由衷地敬佩。周作人与汪精卫同流合污这件事,让我对他恨之入骨,甚而至于连同他以前与鲁迅两人的恩恩怨怨也全记在他的头上。

感知鲁迅还在于他不断地提携年轻后进,特别是东北作家群,萧军、萧红,还有后来的端木蕻良都曾得到过他的资助。特别是萧红,在萧军去世,与端木又终至分手,无着无落时,依着鲁迅和许广平生活,真是让人唏嘘不已。在所有与鲁迅接触过的青年人中,独独不满意于高长虹,借着去鲁迅家去之机,暗中想博得许广平的欢心,结果被鲁迅窥破,反戈一击,指责谩骂,鲁迅很是伤心,而又无奈。对于这个人,和其他文友说起时,道出了我的气愤和不满,不过,也有人与我的看法有些不同。

在我的印象中,周海婴永远是七八岁的光景,站在自家的院子里,问鲁迅先生什么时候死。孰不知岁月轮回,几度沧桑,周海婴先生也已变为老人。前些日子听到先生去世的消息,自是哀痛一番。

鲁迅先生给我印象深刻,在生命的历程中给予了无数魂灵上的慰藉。他的品格和精神力量时时闪耀着光芒,与日月同辉。尔今,离开曲园已二十多年,恩师们也已渐渐散去,在各自生活的地方做生活的梦,对他们,我应该献上深深的祝福。

不知现在的曲园中还有没有像我那样执着于研究鲁迅的热血青年,还有没有像我那时一样做着文学幻梦的学生。任清风飘飞,岁月流淌,我的那段与鲁迅先生相处的日子将永远铭刻于心。

如果你有好的作品,也可以点击下方“我要投稿”把作品发给我们,届时将会让更多的读者欣赏到您的大作!

鲁迅散文读后感。

鲁迅散文作品的读书笔记。

鲁迅经典散文如何写篇十

我们的一生总在经历,挑战,尝试,谁能一眼就看穿故事的结局。如果真有这样的神力,那这个人的人生一定堪称完美,没有遗憾!

因为不可控性,以及习惯性的不安全感,提醒我们一次次的用自己的多疑去试探,验证,从而确保自己的利益不受伤害。

从而证明过往,预计未来。

可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总忍不住去害怕,害怕利益伤害,害怕失去太多,害怕竹篮打水一场空,害怕所有的辛苦付出最终没有对等的回应。

可是我想说:怕什么呢?当我们终结这一生的时候,想的最多的就是自己做过什么,最不愿意面对的就是自己的一生总是在臆想中度过。

我们来这人世间就是来经历自己,撰写属于自己的故事的。

确切点就是来修炼自己内心的,所有短暂的拥有,都不值得我们倾其一生固步自封,所有短暂的失去,也不值得我们深陷颓废,无法自拔。

生活的齿轮终归是在向前的,而我们所有的经历都只是自我的修炼。

怎么说呢,只要家人安康,对于所有外在的事物,请从内心别怕失去。或许是我本性骨子里,喜欢对赌人生吧!

比如家里所有的经济支出,先生统一管理,虽然工资卡我保管,密码我也都知道,先生用钱我二话不说,直接给他,但是我从来没有细问过,计较过钱的事。虽然我是不爱操心的人,但是我又不是傻子,自己辛苦赚回来的工资,不闻不问。

记得结婚最初的时候,自己就不太喜欢家里的经济分摊管理,想着统一到一起,这样才像有一家人的那种团结和凝聚力。但是自己又不想去做这件事情。就全部交给先生了。

想着:怕啥,我都把自己的一生赌给你了,还怕再失去啥。

我就赌了,赌他不会乱花钱,会安心过日子。如果因为自己这种莽撞,最后落得人财两空,那有啥,我就当自己所有的钱全养小三了,血本无归,正常!大不了,从头再来。如果我赌赢了,相信自己的这种放手和信任,会让先生更加安心。

就这样一个对赌,自己和自己的.对赌,我们一直安稳相处到现在,先生计划着家里所有的开销,而我就是管好自己的肚子就好,衣服都是先生看着给我买。偶尔先生安排好一些事情,而自己就去跑个路。有时候我也有事办砸的时候,先生总是一脸恨铁不成钢的语气说:我都害怕,我不在你身边了,看你怎么生活。对于这,我就是呵呵听着。比如过年回家,我就真的只是带着路费回家,而先生要计算好,回家会有那些花销,身上要带多少钱,才不至于自己狼狈和无措。

这个赌我是赢了的,自己得到了舒坦与轻松,先生得到了信任与安心。

转个话题,就我这个工作而言,最初工作革新,刚接触的时候,来了一个新领导,我依旧每天认真努力工作,别的同事看到总会打趣到:别太辛苦,看他给你发多少钱,看值得不?我总是呵呵无所谓的回:发多发少看他,干多干少看我。其余便不再做过多解释,自己忙自己。我真心不是一个习惯或者喜欢去解释自己的人。每次必须要去解释的时候,我说着说着就不想说话了,感觉特别浪费感情和时间。

重要的是自己心里特别清楚:说这些话的人,真的不是像他們所说的话那样的为我好,更多的成分是看戏,挑事非。我人傻可心不傻,明亮着呢!

一直认真工作到现在,因为一个领导的更换,我便改掉自己一贯正确的工作作风,然后影响工作业绩,成为看客的话题,我到底是在坑谁?除了自己别无他人。

随意更改或放弃自己一直坚持的正确的事,真的是一件特别愚蠢的事。

内心的想法就是:我就赌了,我就花自己三个月的时间赌了,赌我的辛苦是否有对等的回应,之所以说三个月,因为考虑到新领导刚来,他的一些工作还没开展或熟悉。所以不可能一来就发太多钱,我给他我的信任,给他去了解熟悉自己任务的时间。等到一切都安定,如果我的认真努力一直没有对等的回应,这个时候我便不再沉默。

所有的尊重都是相互的,我若尊重你的格局,请你也尊重我的努力。

这次我也赌赢了,因为新领导的品行不错,我所有的坚持与努力都有回应,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给我相应的奖励。

人就该这样,认真些,诚实些。

这次领导想整个小改革,提高一下部门职工收入。但是好多人就不安定了,基本投反对票,担心自己的利益受损。但是换个角度,没有谁在最初的时候就想去做一件注定失败的事。我们都是在不断地更新,验证,尝试中让自己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请给彼此一个机会,就赌一次。就信他一次,信他是真心想提高职工的收入,信他是真心想把这个部门领导好。

如果最终,他的革新结果是,我们的收入不增反降,到时候大家该有的态度再表现也不晚。真的没有必要,在最初的时候,把这种希望就扼杀了。

只要家人安康喜乐,自己的人生真的没有什么怕失去的,每一个折腾都是进步,值得骄傲,值得被赞,至少证明了我们一直在努力想要做到最好。偶尔用远视的角度去看生活,会发现每个角落都是阳光。

做不到没心没肺,那就真情实意

鲁迅经典散文如何写篇十一

相爱四年,她开始觉得这样的关系是否可以结束了。她问他,我们可以结婚了吗?他说可以了,她问他,你会爱我一辈子吗?他说是的,我会爱你的一辈子。那么如果时光可以倒流的话,我们还会像从前一样的相爱吗?他说的,从第一眼的相识,我就认定你是我此生最美的新娘。那时候她的心无比的甜蜜。一个月之后他们结婚了。

婚后的生活依然如变恋爱时一样,平淡没怎么起伏,没天都是这样的平凡。她总他,这样的生活你不烦吗?他总是回答,我不懂得怎么叫做烦,每天看到你的就觉得幸福无比。如果你觉得烦的话,那么我们就生个孩子吧。她在他的哄骗下,在一年之后,生下了一个健康的女孩,他幸福的`四处炫耀,他对她更好了,只是生活还是这样的平淡没有起伏,这个时候他又问他,我们之间的爱情算是美好的爱情吗?他的回答是,是的,我们的爱情是美好的,因为这个世界上,你再也找不到像我这样爱你的人了。请你一定要相信我,不管世界的上事怎么变,我都不会改我对你的爱。

因为这样的话,她放弃成为女强人的想法,而成为了真正的家庭主妇,孩子四岁的时候,她的样子依然十分年青漂亮。因为他从来都会努力的把家务做完,并且也努力去购买好的保养品,让她美丽如初。有一段时间,她问他,你为怎么不会有七年之痒。他笑着说,别说七年之痒了,七天之痒我都有了,但是爱一个人的心怎么轻易去改变呢,再说了,我是用真心去爱你的。我不想因为一些东西而且改变这些美好的东西。她因为这样的话,又在一年之后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那时候他幸福的亲了又亲她的脸。

婚后二十年,孩子们都长大了,都在学校里很少回家,所以家里往往只有她。那时候她觉得特别的孤单。因为长年的家庭主妇生活,让他的朋友特别的少,而且也五十岁的人,再去外面和人谈天说地,她也学不来。有一天,他拿了一些平时上班用的东西回到家里,她笑着问他,以后你不用上班了。他说不用了,以后我就在家陪你了。孩子们都上了学,而且她们读书的费用都存有,并且以后我们的生活费用了都有保障,我现在要偿还对你爱情债了,亲爱的,我们去旅行吧。不管那里,只要有我和你就足够了。那时候她感谢他对她的平凡的爱情。

鲁迅经典散文如何写篇十二

【作品简介】《二十四孝图》是现代著名作家鲁迅所写,出自鲁迅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后来的印本都配上图画,通称《二十四孝图》,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孝道”是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新《二十四孝图》,乃陈少梅先生41岁时盛年之杰作,其题材不多见,笔墨工雅,设色清丽,非同寻常,故堪称国之重宝。

另有,鲁迅认为二十四孝图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他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他本人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

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即使人死了真有灵魂,因这最恶的心,应该堕入地狱,也将决不改悔,总要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

自从所谓“文学革命”以来,供给孩子的书籍,和欧、美、日本的一比较,虽然很可怜,但总算有图有说,只要能读下去,就可以懂得的了。可是一班别有心肠的人们,便竭力来阻遏它,要使孩子的世界中,没有一丝乐趣。北京现在常用“马虎子”这一句话来恐吓孩子们。或者说,那就是《开河记》上所载的,给隋炀帝开河,蒸死小儿的麻叔谋;正确地写起来,须是“麻胡子”。那么,这麻叔谋乃是胡人了。但无论他是什么人,他的吃小孩究竟也还有限,不过尽他的一生。妨害白话者的流毒却甚于洪水猛兽,非常广大,也非常长久,能使全中国化成一个麻胡,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里。

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

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

每看见小学生欢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细的《儿童世界》之类,另想到别国的儿童用书的精美,自然要觉得中国儿童的可怜。但回忆起我和我的同窗小友的童年,却不能不以为他幸福,给我们的永逝的韶光一个悲哀的吊唁。我们那时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前辈”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我的小同学因为专读“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开第一叶,看那题着“文星高照”四个字的恶鬼一般的魁星像,来满足他幼稚的爱美的天性。昨天看这个,今天也看这个,然而他们的眼睛里还闪出苏醒和欢喜的光辉来。

在书塾之外,禁令可比较的宽了,但这是说自己的事,各人大概不一样。我能在大众面前,冠冕堂皇地阅看的,是《文昌帝君阴骘文图说》和《玉历钞传》,都画着冥冥之中赏善罚恶的故事,雷公电母站在云中,牛头马面布满地下,不但“跳到半天空”是触犯天条的,即使半语不合,一念偶差,也都得受相当的报应。这所报的也并非“睚眦之怨”,因为那地方是鬼神为君,“公理”作宰,请酒下跪,全都无功,简直是无法可想。在中国的天地间,不但做人,便是做鬼,也艰难极了。然而究竟很有比阳间更好的处所:无所谓“绅士”,也没有“流言”。

阴间,倘要稳妥,是颂扬不得的。尤其是常常好弄笔墨的人,在现在的中国,流言的治下,而又大谈“言行一致”的时候。前车可鉴,听说阿而志跋绥夫曾答一个少女的质问说,“惟有在人生的事实这本身中寻出欢喜者,可以活下去。倘若在那里什么也不见,他们其实倒不如死。”于是乎有一个叫作密哈罗夫的,寄信嘲骂他道,“……所以我完全诚实地劝你自杀来祸福你自己的生命,因为这第一是合于逻辑,第二是你的言语和行为不至于背驰。”

其实这论法就是谋杀,他就这样地在他的人生中寻出欢喜来。阿尔志跋绥夫只发了一大通牢骚,没有自杀。密哈罗夫先生后来不知道怎样,这一个欢喜失掉了,或者另外又寻到了“什么”了罢。诚然,“这些时候,勇敢,是安稳的;情热,是毫无危险的。”

我所看的那些阴间的图画,都是家藏的老书,并非我所专有。我所收得的最先的画图本子,是一位长辈的赠品:《二十四孝图》。这虽然不过薄薄的`一本书,但是下图上说,鬼少人多,又为我一人所独有,使我高兴极了。那里面的故事,似乎是谁都知道的;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地讲出这一段的事迹。但是,我于高兴之余,接着就是扫兴,因为我请人讲完了二十四个故事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

鲁迅经典散文如何写篇十三

17岁那年,我第一次感觉心里存在一个属于自己的上帝,虽然面目还不怎么清晰,却不妨碍其神圣,她正在从书本里向我走来,我也迫切地想要迎上去。因此,1972年,我终于花了1.12元第一次买书了,买的是印着“内部发行”四个字的二册《鲁迅杂文书信选》。当时我的学徒工资是17.84元,这就意味着要省下两天的饭钱。之前已经通过自学文言文,通读过了《史记》等一些古籍,而从此读鲁迅,其力透纸背,一针见血的见解,让我对现实、历史都有了深入探索的浓烈兴趣。从那时起,四、五十年来读来读去,仍然觉得还是鲁迅有味。

知道有人不喜欢鲁迅我还要这么说,不仅因为他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不喜欢看到争的人就不会喜欢他;讽刺他留学时成绩不好的人,也肯定是没有学过多少外语的人,不然不会知道,鲁迅才学了两年日语,却在同样听日语讲课的日本学生中,成绩达到中上水平的不容易了。更重要的正如西班牙作家乌纳穆诺所说:“那些对什么都满意的人,才是祖国最大的敌人。”鲁迅要呐喊,他不能睁着眼睛看到人们堕落于瞒和骗的泥沼里,还在自以为得计地自娱自赞。罗斯福说过:“你带领人们往前走,回过头来一看,一个人也没有。”鲁迅不但不怕一个人也没有,他还要侧着身子前行,一边拿着他的投枪,与身前身后杀过来的刀枪格斗。从鲁迅那里,我也懂得了读诸子百家不仅在于接受知识,还要像盗墓者那样,透过厚厚的土层和伪装,探究里面究竟埋了些什么,直至带着敬意地打开历史的棺材盖,获取一点新的发现,从此读书就变得更有趣了。

传统的儒学之中,瞒与骗的线索俯拾即是,比如宋末人罗璧的《识遗》一书就提供了不少。其中有段孔子装糊涂的事很有意思,《论语·述而》中有陈司败问孔子鲁昭公是否知礼一事,孔子立即做了肯定的回答。结果陈司败对孔子的学生巫马期说,听说君子不党,现在看来不是那回事。鲁昭公娶了吴孟子,可是吴国是泰伯之后,和鲁国一样都是姬姓,同姓结婚可以算知礼吗?言下之意当然是孔子有为鲁君讳护之嫌。巫马期把陈司败的话告诉孔子时,孔子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罗璧和不少人都以为孔子承认自己错了,是“今得司败见非,受以为过,则他人不谬,所以幸也。”可是孔子真的那么容易承认错误吗?叫吴孟子,说明她是商人子姓的后裔,很可能是流落到了吴国的宋国贵族之后。和姓姜的孟姜女一样排行老大,而且来自吴国,并非和卫灵公夫人南子一样来自子姓的宋国,《左传》开篇也还有个鲁隐公元妃孟子,也已经证明其非姬姓。

还有孔子删定《诗经》之说,《诗经》中诸侯国都只有“国风”,天子的商周才有“颂”,可是唯独诸侯的鲁国有“鲁颂”,这岂不是僭越?可是孔子真的删定过《诗经》吗?《史记》称:“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只说孔子以六经教他的三千弟子而已,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孔安国才说:“先君孔子,生于周末,睹史籍之烦文,惧览之者不一,遂乃定《礼》、《乐》,明旧章,删《诗》为三百篇,约史记而修《春秋》,赞《易》道以黜《八索》,述《职方》以除《九丘》。”撇去诸子百家和消失了的三坟五典,余下的都被他揽作孔门遗产了!如果他真的删定了《诗经》,那也应该是返回鲁国之后的事,可是他之前就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鲁国、齐国都有盛德之举,都有可能有过“颂”,只不过后来其他“颂”不见了而已。还有人发现,《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国公子季札到鲁国观周乐,鲁国乐工为他演奏了十五国风和雅颂各部分,其分类篇目、先后次序和今本《诗经》基本相同,而其时孔子才8岁。这么多诸侯国,经历这么长年月,采集来的诗只留下极少数是很自然的,根本不用劳烦孔子去删。

这些问题其实前人也有不少论述,但这些私生子般的历史遗留问题,看上去好像谁也不去关心,实际上暗中一直有人在有意无意地照看着。一般大学的教科书也中还是老一套,这更加刺激起我探究的兴趣。就像当时我不少认识的人,极想有所为而找不到途径,结果把乒乓打得无敌一样,我却因为生命的困顿,带着难以言说的寂寥,装作潇洒地转身而钻进了故纸堆,结果,不想有为而一边工作一边读书,也让我在周围的.人群中,也把历史玩到了无敌的境界。最后也使我这个真实学历只有小学五年级的人,通过自学考试获得了学士学位,并在作协和师大举办的业余硕士班修完了修学。特别自豪于我的业余性质,从工作到退休,从工人、教师、科员,到当专职翻译去走完万里路,我居然没有中断过工龄,还既没有付出过高额的学费,也没有妨碍养家糊口。应该说,我成为日语翻译也和鲁迅有点关系。工作关系去了日本无数次,每次都会饶有兴趣地去寻找几处他的踪迹,也读了不少他提起过,或者交往过的日本作家的著作,这也引导我关注起了中日交往的历史。

前几天朋友聚会,谈起老后如何过的问题,我以为只要有书读就好,朝闻道,夕死可矣,其他都不必挂心,随缘就行了。我们也谈到了鲁迅,《鲁迅杂文书信选》中的具体内容则已经在我的记忆中渐渐淡去,但从这二册书中开始体会到的鲁迅精神,却一直督促着我努力去不废耕读,使我不敢懒惰也不想偷懒,乐此不疲于求索,每天不读点书就觉得不踏实。历史其实也确实很有趣,只要深入一点就绝不会枯燥,反而会像改革开放时代的中国女排打球,可以挥洒出积蓄了太久的精神力度。特别要感谢香港《文汇报》给予我不少发表的机会,加上一些内地的一些刊物上的零星文章,从起,至今我也有五、六十万字,自以为并非泛泛而谈的所谓国学著作了。自然,按照我一贯的办法,有所成功,说声“惭愧!”也就完了。

至于我心中的上帝,记得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在《金枝》中说过:“我们叫做真理的,也不过是最有成效的假说而已。”那是一个新假说覆盖了另一个旧假说的过程,真理这个上帝对我而言,至死也是个未能确定的存在,我相信她是有无数的内容所组成。而鲁迅那种如今被有些人看来不知变通的迂腐,以及那一份热切而执着的哀悯,却无疑地向历史长河里注入了温情和希望。

鲁迅经典散文如何写篇十四

我梦见自己在冰山间奔驰。

这是高大的冰山,上接冰天,天上冻云弥漫,片片如鱼鳞模样。山麓有冰树林,枝叶都如松杉。一切冰冷,一切青白。

但我忽然坠在冰谷中。

上下四旁无不冰冷,青白。而一切青白冰上,却有红影无数,纠结如珊瑚网。我俯看脚下,有火焰在。

这是死火。有炎炎的形,但毫不摇动,全体冰结,象珊瑚枝;尖端还有凝固的黑烟,疑这才从火宅中出,所以枯焦。这样,映在冰的四壁,而且互相反映,化成无量数影,使这冰谷,成红珊瑚色*。

哈哈!

当我幼小的时候,本就爱看快舰激起的浪花,洪炉喷出的烈焰。不但爱看,还想看清。可惜他们都息息变幻,永无定形。虽然凝视又凝视,总不留下怎样一定的迹象。

死的火焰,现在先得到了你了!

我拾起死火,正要细看,那冷气已使我的指头焦灼;但是,我还熬着,将他塞入衣袋中间。冰谷四面,登时完全青白。我一面思索着走出冰谷的法子。

我的身上喷出一缕黑烟,上升如铁线蛇。冰谷四面,又登时满有红焰流动,如大火聚,将我包围。我低头一看,死火已经燃烧,烧穿了我的衣裳,流在冰地上了。

“唉,朋友!你用了你的温热,将我惊醒了。”他说。

我连忙和他招呼,问他名姓。

“我原先被人遗弃在冰谷中,”他答非所问地说,“遗弃我的早已灭亡,消尽了。我也被冰冻冻得要死。倘使你不给我温热,使我重行烧起,我不久就须灭亡。”

“你的醒来,使我欢喜。我正在想着走出冰谷的方法;我愿意携带你去,使你永不冰结,永得燃烧。”

“唉唉!那么,我将烧完!”

“你的烧完,使我惋惜。我便将你留下,仍在这里罢。”

“唉唉!那么,我将冻灭了!”

“那么,怎么办呢?”

“但你自己,又怎么办呢?”他反而问。

“我说过了:我要出这冰谷……”

“那我就不如烧完!”

他忽而跃起,如红慧星,并我都出冰谷口外。有大石车突然驰来,我终于碾死在车轮底下,但我还来得及看见那车坠入冰谷中。

“哈哈!你们是再也遇不着死火了!”我得意地笑着说,仿佛就愿意这样似的。

一九二五年四月二十三日。

鲁迅经典散文如何写篇十五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和他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像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万不可答应他。

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到百草园的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但直到现在,总还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我却不大能用。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我的蟋蟀们!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不知从哪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了。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哪里去了!”

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