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礼仪的小故事范本(优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05:12:21 页码:12
礼仪的小故事范本(优质9篇)
2023-11-11 05:12:21    小编:ZTFB

人生是一本书,而总结就是书页中的扉页,记录着我们走过的每一页。怎样写一篇简洁明了的感谢信?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以下的案例分析吧,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礼仪的小故事范本篇一

在奶奶的旧相册里,焦黄的胡同,土色的四合院,灰暗高大的槐树安静地躺着,向人们诉说一个落后,闭塞的过去的中国。几十年后的今天,温室里碧绿的蔬菜水果,车间里安静的流水线,市场上车水马龙,又向人们诠释了一个发展迅速,崭新的现在的中国。而就在荫荫绿树下,弯弯滑梯旁,喧闹嬉笑着的,就是国家的未来。

那是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和我三年级的小弟弟走在回家的路上,天气很好,有凉爽的风。当我像往常一样拉着他的手走下天桥,像往常一样路过那个老乞丐,他突然停住了。

“他没钱,所以要饭。”我想拉他走,却没拉动。“姐姐,他为什么坐在那里?”弟弟指指乞丐。

“那咱们为什么不能帮他?”

“……”我本来想说很多事不是咱们能帮得了的,但看着弟弟认真的脸我决定放弃和一个小孩讨论如何实现人生意义这样的话题,加上老乞丐好像听到了我们的.对话正冲这边看。于是我给了他两块钱,说:

“你想帮就帮他吧。”

弟弟捏过钱跑过去了,我等着他给完我们好回家,却发现并没有那么简单。

“喂,你帮我拿书包,我就给你两块钱。”弟弟看着老乞丐的眼睛,伸出手去,我愣住了。

“……”显然,那个老人也愣了。

“不然,你每天放学后来接我,我每天给你两块钱。”他有点咄咄逼人。

“……”老人好像受了侮辱似的,转过头去。

“喂……”弟弟还想继续说,我扔下两块钱把他拉走了。

孩子们就在我们身边,很难说是幸运还是不幸。生活中的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地改变着他们,改变着国家的未来。

礼仪的小故事范本篇二

(一)。

生活就像一个装满蜜的罐子,要想使罐子里的蜜更加甜美,我们就得时时刻刻讲文明,做一个礼仪小使者,也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处有一天,我和外婆乘公共汽车去超市买东西。好不容易才等到一处开满“鲜花”。

辆车,大家排着长队上车,可下车人少,上车人多,我看看车上所剩但我无几的座位,心里伍很焦急,恨不得拉着外婆的手跑进车中“抢”座位。又一想:今天的队虽长,但没人往里挤,如果我一旦往里挤,岂不是把一条文明整齐的队伍给打乱了。想到这,我决定与外婆接次序遵守规则地上车。到了车上,几乎没有空位子了,正在这时,有一个大姐姐主动把座位留给了我们,我们很不好意思,但在她的再三催促下,我们只有坐到了椅子上。突然,我发现有一位行动不方便的老奶奶拄着根拐杖,慢呑呑地走了上来,尽管排在她前面的人让她先行,但她却感激地说:“谢谢,不用,不用,你走,你走”。多好的人啊!过了一会儿,老人周围开始有人让座位给她,可她依然固执地说:“我站着不累,不碍事。”有人问她:“您去哪儿呀?”“噢,汽车站。”这么远的地方,难道她要一直站着?老奶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下车后,我望着这辆普通的车,心想:车上不仅环境优美,乘客也很文明,他们不乱丢果皮纸屑,遵老爱幼,互相谦让,讲礼仪,多么文明的车队。

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文明,做一个讲礼仪的人不难,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也不算难。让我们从今天开始,从我做起,做一个讲文明、讲礼仪的人,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

(二)。

让“文明之花”展示生命的灿烂。

你瞧——。

只是为了校园的整洁在行使一个中心学校学生应尽的一份小小的责任。我看在眼里,暖在心中。

众所周知,文明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两个小故事只是我们校园中的两段小插曲儿,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清晨,同学间亲切的问候;上课伊始,师生间的互相问好??我庆幸我在一所和谐的校园求学。

愿五彩的礼仪之花在校园里竞相开放,让我们用最美丽的花朵来装点校园,让我们的校园永远弥漫礼仪之花的芳香。

礼仪的小故事范本篇三

《世说新语》中有这么一则故事:管宁和华歆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同桌吃饭、同榻读书、同床睡觉,成天形影不离。

有一次,他们在田里锄草。管宁挖到了一锭金子,但他对此没有理会,继续锄他的草。华歆得知后,丢下锄头奔了过来,拾起金子摸来摸去,爱不释手。管宁见状,一边干活,一边责备他:“钱财应该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可以贪图不劳而获的财物。”华歆听了,不情愿地丢下金子回去干活,但不住地唉声叹气。管宁见他这个样子,不再说什么,只是暗暗地摇头。

又一次,他们两人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这时一个大官在窗外经过,敲锣打鼓,前呼后拥,威风凛凛。管宁对外面的喧闹充耳不闻,好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华歆却被这种排场吸引住了,他嫌在屋里看不清楚,干脆连书也不读了,急急忙忙跑到街上去看热闹。

管宁目睹了华歆的所作所为,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失望。等到华歆回来后,就当着他的面,把席子割成两半,痛心地宣布:“我们的志向和情趣太不一样了。从今以后,我们就像这割开的草席一样,再也不是朋友!”这即是历史上著名的“管宁割席”。

礼仪的小故事范本篇四

一名刘姓企业高管作为一名公司的部门经理,代表公司与一家外资企业进行业务洽谈。这名业务经理职场能力和各方面的能力都很优秀,公司委以重任让其与外资企业进行业务洽谈,原本以为洽谈会非常顺利,也会很成功。但是,【令人意外的是,合作失败了】。原因是这家外资企业认为对方公司缺乏合作的诚意。最后,经过朋友打听才职场是这名业务经理在洽谈的时候系错了自己的领带。

领带结应该是倒三角形,放在领口下第一个纽扣上。但是这位经理的领带系得很松,拖在衬衣第二个扣子下,衬衣的领口还打开了,根本就没扣第一个扣子。这样的职场着装小细节直接影响了他的职业形象,同时也直接影响了公司的整体形象。

职场着装应注意的事项,很多职场人在职场中也会注意自己的职业着装,但是在各种情况下也容易忽略一些小的`细节。从上面的职场礼仪故事中我们注意到职场人要想让自己不犯错,不仅要注意职场着装,还应注意着装方面的细节。也许一个微笑,一个眼神,就能让自己的职场之路更加顺畅。

礼仪的小故事范本篇五

中国是一个向来都以“礼仪之邦”着称的大国,自古至今历来都被世人认为是一个举止行为十分文明的国家。

现在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老师和家长们都时刻教育孩子们要以礼待人,学会文明处事,做一个讲文明、有礼貌的小公民。可是就连小学生,甚至幼儿园的小朋友都懂的道理,却在许多大人身上折射出了一点“另类”的影子。

就拿一个简单的例子的来说吧,在公共汽车上要给老、弱、病、残、孕的人让座,这是每一个人都知道的道理,而且公共汽车上也有许多提示,可是究竟以有多少人做到了呢?我们不妨问一下自已:“我闪是否看到过这样的标志!看到后我们有过让座吗?让过几次?是主动的吗?现在都是什么样的人在让座?”回答几乎是一样的——现在都是我们和一些年过半百甚至是七旬、八旬的老爷爷、老奶奶在让座,而那些年轻力壮的`人则是坐在座位上。“眺望”远处的“风景”,他们都是在看风景是吗?不!他们看上去似乎是在看风景,可心里却做着十分强烈的挣扎,他们可能在想:”我要让座吗?让了座又不会被人赞扬,干吗这么费力不讨好呢?我才不干呢!但心里好像又有点很过意不去。所以就给自己戴了个“假面具”,久而久之,有越来越多的这么想,认为这是不必要的,只要自己有座位就行的心理。可是我觉得存在着这种心理的人是不对的。

我以一个小学生的身份问:“难道让一个座位就这么难吗?这个举动很好、也很小,难道你们就不能试着做一做吗?”如果说有人可以不是那种自私的心理,那么这微不足道的让步,就可以让一个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文化程度提高很多很多。

纵使文化再高,智慧再多,本事再大的人,而他却不懂得文明礼让的话,那么他一样不会被社会认可。因为他连一个做人的基本要求,都达不到,这是一个多么可悲的事情啊!

礼仪的小故事范本篇六

以下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礼仪的故事,供大家参考!

建国初期,陈毅任上海市长。有一次对工商界人士演讲,讲台上摆放着名贵的鲜花和精美的茶具。陈毅一上台就说:"我这个人讲话容易激动,激动起来容易手舞足蹈,讲桌上的这些东西,要是被我碰坏,我这个供给制的市长,实在赔偿不起,所以我请求支持会议主持人,还是先把这些东西'精兵简政'撤下去吧。"会场上的人们立刻发出了轻松的笑声。

在60年代的一个会议上,陈毅为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而大声疾呼:"不能够经过了几十年改造、考验,还把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项帽子戴在所有知识分子头上!"说到这里,陈毅摘下帽子,向参加会议的知识分于代表鞠了一躬,然后大声说道:"今天,我给你们行脱帽礼!"这真挚的感情和恰到好处的幽默,使与会者为之动容。

陈毅讲话大都不用稿子。但是,他出口成章,侃侃而谈,常常以机敏而风趣的言辞使听者折服。在一次会议上,有人看见他拿着一份稿纸,还不时地低下头看看,后来竟发现那是一张白纸。"陈总,您怎么用张空白的。

发言稿。

啊?"会后有人问他。他回答说:"不用稿子,人家会讲我不严肃,信口开河。"。

罗瑞卿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1920xx年出生于四川省南充县,1920xx年加入中国共青团,同年进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1920xx年由共青团转入中国共产党。1920xx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副校长,八路军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多种职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公安部部长,公安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国务院副,中共秘书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兼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秘书长。

罗瑞卿由于多年来在军事上的杰出贡献,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刘伯承(1892-1986),共和国元帅。原名刘明昭,四川开县人。1920xx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时,在四川万县参加学生军。从而开始了长达70年的军事生涯。

1920xx年春,刘伯承考入重庆陆军将弁学堂。年底提前毕业后被编入川军第5师任见习排长,随部参加了反袁世凯的“第二次革命”。在战火中,刘伯承因功被提升为连长。

朱德元帅,1886年2月1日出生于四川仪陇县李家湾一户佃农之家。世代以租种地主土地为生,终年劳碌仅能糊口。朱德的母亲在朱德出生之前的几个小时还在干活。朱德生在这样一个家庭,使他从小就开始干力所能及的劳动。五岁时就上山砍柴、割草。

朱德因过继给无儿无女且又十分喜欢他的大伯朱世林才得以上学,从此改变了他的命运。六岁时朱德进入私塾,二十岁时入南充县高等小学堂,一年后考入四川高等学堂附设的体育学堂。由于在这里受到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产生了教育救国的意识。毕业后于1920xx年邀几位同学好友一同回仪陇县城筹办高等小学堂,朱德任学校的体育教习兼庶务。学生由几人很快发展到七十多人。学校虽然办起来了,但土豪劣绅反对新思想、压制教育,社会的黑暗,民众的痛苦,统治阶级的腐朽,使朱德认识到教育无力救国。他毅然弃教从军,从此走上了曲折、伟大的革命道路。

中国的历史上,除了文人雅士、帝王将相,也有很多的科学家,张衡就是其中很著名的一个。张衡一生做了很多的事情,但是,他最有名的发明就是“地动仪”了。那个时期,经常发生地震。有时候一年好几次。发生一次大地震,就会给老百姓和国家带来很多的伤害。

当时的皇上和老百姓都把地震看作是不吉利的征兆,认为是鬼神造成的。张衡却不信神邪,他对记录下来的地震现象经过细心的考察和试验,发明了一个能测出地震的仪器,叫做"地动仪"。

地动仪是用青铜制造的,形状像一个酒坛,四围铸着八条龙,龙头伸向八个方向。每条龙的嘴里含着一颗小铜球,龙头下面,蹲了一只张着大嘴的蛤蟆。哪个方向发生了地震,朝着那个方向的龙嘴就会自动张开来,把铜球吐出。铜球掉在蛤蟆的嘴里,发出响亮的声音,就告诉人们那边发生地震啦。

公元138年2月的一天,地动仪正对着西方的龙嘴突然张开来,吐出了铜球,这是报告西部发生了地震呀。可是,那天洛阳一点地震的迹象也没有,更没有听说附近有什么发生了地震。于是,朝庭上下都议论纷纷,说张衡的地动仪是骗人的玩意儿。过了没几天,有人骑着快马来向朝廷报告,离洛阳一千多里的金城、陇西一带发生了大地震,连山都有崩塌下来的。大伙儿这才真正的信服了。

张衡虽然后来在政治上并不顺利,但是,他的这些科学发明和实验在我国科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业绩。

鲁迅先生一生与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在鲁迅先生的大半生中,去影院的次数比较多。他看电影不拘一格,尤其讲究电影的品位鲁迅当时很推崇进步的外国电影。他对前苏联的早期革命电影情有独钟,如《夏伯阳》、《复仇艳遇》(《杜勃罗夫斯基》)等。许广平曾回忆说:"至于苏联的片鲁迅是每部都不肯错过的,任何影院不管远近,我们都到的,着重在片子。"虽然,在当时很难看到这些影片,鲁迅先生还是想尽办法看了10部。就在他逝世前的10天,还看了由普希金小说改编的《复仇艳遇》,鲁迅把它视为"最大慰藉、最深喜爱、最足纪念的临死前的快意"影片,并向友人推荐"不可不看"。

对美国电影,他以"拿来主义"的态度接受、欣赏。二三十年代美国电影波及到世界各个影院,充斥着驳杂斑斓的美国文化特点。而对传入中国的美国电影,鲁迅先生虽时而流露出不满和激愤,但更多的还是成了他考察美国文化和作为文化娱乐的重要途径。据统计,鲁迅在1927-1936年的20xx年间,共观看了142部影片,其中美国片就有121部。对好莱坞的探险片、喜剧片、侦探片、歌舞片都作了公允的评价,特别对卓别林的第一部有声电影《城市之光》给以热烈的赞赏。他看得最多的是美国纪录片学派实地拍摄的探险片,有37部之多,如《南极探险》、《人兽奇观》等等,有的不止看了一遍。

鲁迅热情扶持中国的"左翼"电影事业,在《准风月谈·后记》、《中国文坛上的鬼魅》中,他毫不畏惧地痛斥了蓝衣社特务用法西斯手段捣毁艺华影业公司,禁演田汉、夏衍等编写的早期进步电影的罪恶行径。特别是对早期进步演员阮玲玉的自杀和"左翼剧联"盟员艾霞之死,鲁迅写下了怒不可遏的檄文《论人言可畏》。鲁迅对当时一些不好的国产电影也兴趣索然。针对无聊的电影,鲁迅曾当头棒喝:"现在的中国电影,还很受着'才子加流氓'式的影响……看了之后,令人觉得现在倘要做英雄,做好人,也必须是流氓。"。

曹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字孟德,小名阿瞒。曹操自幼机警,有胆识。东汉灵帝熹平三年任洛阳北部尉,入仕途后即与祖辈所从属的宦官集团针锋相对。董卓入朝专权,曹操拒绝他的拉拢,聚兵5000与各地豪强一样拥兵割据。后来曹操逼迫汉献帝迁都许,挟天子以令诸侯,自任大将军,总揽军政。

曹操戎马一生,用兵灵活,擅长选将用将,治军严整,赏罚分明。有一件事可以鲜明地表现出曹操的这一面。有一次他的座骑受惊跑进了麦田,他当场割下头发代替脑袋以严肃军纪。

曹操好兵法,著有几十万字的兵书。他所著的《孙子略解》开创了整理注释《孙子》十三篇的先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军事理论。曹操"兵以义动"的战争观,因事设奇、任势制胜的"诡诈论",注重后勤保障和加强水军建设的远见,颇受后世推崇。

李政道是著名的华裔科学家。1920xx年出生于美国,3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43年于江西联合中学毕业,就读浙江大学物理系,1944年转入西南联大,1946年赴美留学,1953年至哥伦比亚大学任教,1956年与杨振宁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1957年与杨振宁同获诺贝尔物理奖,1958年与杨振宁、吴健雄同获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奖,并被授于普林斯顿大学物理荣誉博士学位,1984年回国参加第xx届中研院院士会议,1986年出任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终身主任,并担任北京现代物理学研究中心主任。

杨振宁是安徽省合肥人,1945年赴美,1948年完成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奖,1996年获清华、交通两所大学颁授的荣誉博士学位。

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合作推翻了爱因斯坦的"宇称守恒定律",获得诺贝尔物理奖,被认为是物理学上的里程碑之一。尽管他们早已入了美籍,但当消息传来,中国人无不引以为骄傲。杨振宁在接受诺贝尔奖金的时候,致辞说:"我深深察觉到一桩事实,这就是:在广义上说,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双方冲突的产物,我愿意说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样的,我又专心致力于现代科学。"。

被誉为核物理女皇、中国居里夫人的吴健雄(1912.5.21~1997.2.16)是世界公认的最杰的女性物理学家。她的用功是有名的。上学的时候,功课做不完,题目想不出是不上床睡觉的。她在中央大学毕业时以总分86.3分,冠全校之首的优异成绩毕业。

大学时代的吴健雄并非一心只读圣贤书。"九一八事变"发生时,中央大学的莘莘学子们愤怒了,纷纷涌向行头游行示威。物理系同学公推吴健雄作游行请愿的领头人。她极有心计,讲究策略,精心选择游行路线和时间。为要求政府抗战,率同学到总统府大院静坐,顶风冒雪,直到深夜。与吴健雄相交很深的田蕴兰教授回忆她时说:"吴健雄在各方面的表现,更甚于西方的居里夫人。她不只敬业,她在管理、领导上展现的才能,提倡两性平权的见识,令人如沐春风的处世风格,教人折服。她对当代后世的影响,也必然凌驾居里夫人。"。

周恩来居住在中南海西花厅,过着俭朴的生活。这从他居住的房屋及院落都可以看得出来。自他住进来以后,不许装修与翻新房屋及庭院。

60年代初,周恩来身边工作人员乘出国访问的机会,为了保护与加固建筑物,他们抢时间只搞了点简单的内装修,更换了窗帘、洗脸池与浴缸。周恩来回国见了十分生气,将他们狠狠地批评了一顿。事后,他语重心长地对身边人员说:"我身为,带一个好头,影响一大片;带一个坏头,也影响一大片。所以,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你们花那么多钱,把我的房子搞得那么好,群众怎么看?一旦大家都学着修起房子来,在群众中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周恩来的这一番话发人深省。自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提及装修房屋之事了。

邓颖超在悼念周恩来的文中说:解放初期你偶然看到这个海棠花盛开的院落,就爱上了海棠花,也就爱上了这个院落,选定这个院落,到这个盛开着海棠花的院落来居住,整整居住了20xx年,这里始终保持着庄严、幽静、美丽与朴素的开国风格。

正如陈毅元帅所说:"廉洁奉公,以正治国者周恩来也。"。

礼仪的小故事范本篇七

有一次周总理应邀访问苏联。在同赫鲁晓夫会晤时,批评他在全面推行修正主义政策。狡猾的赫鲁晓夫却不正面回答,而是就当时敏感的阶级出身问题对周总理进行刺激,他说:“你批评的很好,但是你应该同意,出身于工人阶级的'是我,而你却是出身于资产阶级。”言外之意是指总理站在资产阶级立场说话。

周总理只是停了一会儿,然后平静地回答:“是的,赫鲁晓夫同志,但至少我们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我们都背叛了我们各自的阶级。”

——周总理不管在何种场合,遇到什么样的对手,都能唇枪舌箭,以超人的智慧,应酬自如,对手甭想占到便宜。他坦言“我们都背叛了我们各自的阶级”,出其不意地将赫鲁晓夫射出的毒箭掉转方向,朝赫本人射去。此言一出,立即在各共产党国家传为美谈。

礼仪的小故事范本篇八

今天吃完晚饭后,妈妈带我去了新华书店,找一本书。那里书多人众,但没有一点杂声,只让你感觉到温馨与和谐。服务员微笑着迎接你的到来,她保持着微笑向我们介绍新书,用同样的微笑,送我们离开。在那里,男女老少捧书的手,服务员永恒的笑容,宽敞明亮的大厅,都给我带来了一种愉快的享受。我想这应该就是一个理想中的文明社会吧,如果我们每天都能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那一定是大家都乐意的事情。

可是在平时的生活中,总是会有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校园里随处丢弃的纸屑,公共场合大声的喧哗,草坪上肆意践踏的'脚印,马路上乱闯红灯的行人……这一切都与我们的传统美德那么的不和谐!我想,假如每个人都多一点文明意识,少一些不良习惯,都能从我做起,从观在做起,从一件件小事做起,在我们城市、社区、学校的角角落落,文明之光就会被一点点擦亮。或许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或许一个人的付出是渺小的,或许一个人的努力并不能在一朝一夕中改变什么。但,只要行动,我们就有希望。耳濡目染间,我们的一举一动就能感化他人,就能带动大家一起努力。

礼仪的小故事范本篇九

在一次印度官方代表团前来我国某城市进行友好访问时,为了表示我方的诚意,有关方面做了用心准备,就连印度代表下榻的饭店里也专门换上了宽大、舒适的牛皮沙发。但是,在我方的`外事官司员事先进行例行检查时,这些崭新的牛皮沙发却被责令立即撤换掉。原先,印度人大多信奉印度教,而印度教是敬牛、爱牛、奉牛为神的,因此无论如何都不就应请印度人坐牛皮沙发。这个事例证明,旅游服务人员是很有必要掌握一些宗教礼仪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