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如何写(大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02:11:48 页码:7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如何写(大全10篇)
2023-11-18 02:11:48    小编:ZTFB

我们常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忆和理解知识。写总结时,我们可以参考相关的模板和范文,以及借鉴他人的写作经验和技巧。接下来是一些总结范文,或许能给大家一些写作灵感。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如何写篇一

教材第100~102页例1、例2以及练习二十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与交流,使学生了解常用的质量单位和计量工具。

2.在估一估、称一称、掂一掂的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物品有多重,建立对“克”的概念。

3.培养学生对物品质量的估计能力,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了解克的质量单位概念,能够用跟老师提供的秤来称量物体质量。

难点:建立1克的概念。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天平、盘秤、适量的生活用品、一枚2分硬币、黄豆若干、口香糖、水果。

学具:

1.学生进行课前调查,了解一些物品的质量及秤。

2.准备天平、电子秤、2分硬币、1克黄豆及一些较轻的物品。

【教学过程】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乘法和除法的口算题,请你看卡片进行解答。

(指名学生答题)

2.我把做过的乘法题目放在天平的左边,把除法题目放在天平的右边。

3.通过刚才是实验表明,只有天平左右两边放一样重的物体托盘才会保持平衡。

1.了解质量单位。

谈话:上课前,你们到超市了解了哪些物品呢的重量,是愿意把了解道德信息与大家交流?

学生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板书:500克、100克、5公斤等。

教师指出:计量物品轻重,可以用克、公斤、千克、吨作单位,都是计量单位。其中公斤、斤、两是中国传统的计量单位,一直沿用至今。克、千克、吨是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生活中常见的是克和千克,这节课我们认识计量单位——克。

在调查活动中,你发现了那些工具可以称出物品有多重?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集中常见的秤,并作必要的补充与说明。

1.教学例1,请你用手掂一掂,一包盐和一个硬币,放在天平上,天平会往哪边沉?

请你再用手掂一掂,一个硬币和一团棉花,如果放在天平上,天平会往哪边沉?

盐比硬币重得多,所以同学们很快就知道了,但是硬币和棉花就不那么容易判断了,因为它们之间的差别不是很大,对于很轻的物体,我们就用克来衡量。

板书:克的认识。

2.实验:拿出一个5克的砝码放在天平的左边,不断往另一边加2分的硬币直到两端平衡。

3.掂一掂1克有多重。

4.称1克米、2克瓜子、5克黄豆,说说你是怎么称的。

5.练习p101做一做。

1.我们刚才认识了克,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词是用来表示重量的呢?

板书: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例2,我们经常见到的台秤就是以千克为单位的。

请你往台秤上放一些有标示重量的零食,称出1千克来,然后统计1千克到底有多少克。

学生汇报,板书:1千克=1000克

2.随便称1千克物品,然后去参观别的小组。

(以上视学生的表现发给一个信封,学生不能当场打开)

3.学生根据信封中的内容购物,采取成信购物的方式,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购物的。

4.练习p103做一做。

5.课堂作业练习二十第1~4题。

【板书设计】

克的认识

千克的认识

1千克=1000克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如何写篇二

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让学生学会看秤培养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和增强生活意识。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

多媒体课件,盘称,2分硬币,一袋洗衣粉,2袋500克的盐,各种实物等。

师:有一位叫芳芳的小朋友,她给姥姥写了一封信,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有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表示物品有多重时,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除了克和千克,你还知道那些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公斤、斤、两)斤、两是我们国家过去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所以大家要学好它。克通常用字母g表示,千克用字母kg表示。(板书gkg)。

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研究表示物体质量轻重的单位克和千克【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1.感知、认识“克”。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生举例)。

2.感知并建立10克、15克、20克……的质量观念。

师:同学们举例说出了这么多重约l克的物体。大家再来掂一掂硬币。请在手上放10枚2分硬币,闭着眼睛掂一掂,感受10克有多重;再加5枚现在是15枚,大约重15克.再闭着眼睛感受15克有多重;再加5枚现在是20枚。大约重20克,再闭着眼睛感受20克有多重。(学生掂量并感受)。

师:我们桌子上还有一些物品(小包装标识为10~100克左右的袋装或盒装物品),你们从中任选一样,掂一掂,猜一猜、估一估有多重?然后再看标识是多重。

(同学们纷纷掂量、猜测,然后又迫不及待地揭开胶布。很自信的给自己的小组插上了一面红旗。)。

3、感知、认识“千克”

师:现在桌面上有一袋洗衣粉重1千克,大家用手掂一掂,感受一下l千克有多重。

生:不轻也不重。

生:有点重。

师:请你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

(生举例)。

师:老师这有几袋物品(1千克的铁块.1千克的锯末,1千克的苹果……),请你们掂一掂,估一估有多重。

(各小组活动)。

师:请大家汇报各小组估计的结果。

(有大约2千克重的,1千克500克重的.3千克重的,1千克重的)。

师:实际上发给大家的物品都重1千克。

同学们纷纷说:锯末看起来多一些,铁块看起来少一些。。

师:我明白大家的意思,也就是他们体积不同:但是他们都重l千克。

4、认识“克与千克”的关系。

(1)建立1000克=1千克的等量关系。

师:老师这里有两袋盐,每袋重500克,两袋一共有多重?

生:1000克。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计算的:500克+500克=1000克。

生答后,板书:1000克。

生:我们把两袋盐放在电子秤上称,屏幕上显示的是1kg。

师:1kg就表示1千克,板书:1千克。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1000克与1千克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因为它们都表示的是这两袋盐的质量.所以1000克和1千克是相等的关系。

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1000克=1千克。

1.认识一些常用的秤。

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你见过哪几种秤?说给大家听一听。(ppt出示各种秤)。

2.学会用秤称物品(练习读取盘秤上的数值)。

请你称一称你从家里带来的物品,看有多重?

出示盘秤。(介绍用法)请各小组互相合作。

3.培养估测意识。

(1)先称1千克的苹果数一数有几个,再估出3千克的苹果,称一称,看估得准不准。

(2)分小组估一估大家带来的物品有多重.再选合适的称一称,看谁估得准。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芳芳写给姥姥的信,你找到信中的问题了吗?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1千克鸡蛋、1千克苹果等各有多少个?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如何写篇三

1.请学生一手拿一支铅笔,一手拿一本数学书,你有什么感受?(铅笔轻,数学书重)。

师:轻、重很好地描述了铅笔和数学书的'重量,看来物体都有它们的重量,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做质量。

2.出示主题图:这是什么地方?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这里用到的质量单位是什么?(板书克和千克)。

3.你还知道哪些质量单位?(斤、两、公斤)。

师:公斤、斤、两这几个质量单位在我们国家比较通用。而克、千克是在世界上都通用的质量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克和千克。

1.出示图片(一包口香糖、一包菊花茶、一袋瓜子)。

请你说一说它们的质量是多少?

师:对,它们都很轻,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做单位,克也可以用符号“g”来表示,(板书:克g)。

师:你还知道生活哪些物品可以用克做单位呢?

2.感知1克的质量。

出示一枚2分硬币的图片,这是一枚2分硬币,它的质量大约是1克。

板书:一枚2分硬币重1克。

师:现在2分硬币已经不常见了,老师拿来了钮扣,这枚钮扣的质量大约是1克,请同学们放在手里掂一掂,再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一下它的重量,记在心里。

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一片维c药片……)。

3.认识天平。

这是一架天平,请跟老师说:天平、天平。天平是称量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的,它有两个托盘,通常我们把要称量的物品放在左边的托盘里,在右面的托盘里放砝码。

瞧,这就是砝码,每个砝码上都标有不同的重量,有1克的,也有100克的。在天平的中间有一个刻度盘当指针指着“0”的时候,表示天平平衡,这时候所称的物品就和所放的砝码一样重。

看图:天平左边的托盘里放了几粒黄豆,七粒黄豆的质量是多少呢?

请同学们拿出七粒黄豆掂一掂,再次感受一克的质量。

4.做一做。

我们已经充分感受了1克的质量,那么请大家判断这些物品当中哪些物品比1克轻?(出示做一做图)。

1.出示大桶洗衣液、一箱苹果图片。

你又能了解哪些信息?“净含量”是什么意思?

请同学到前面拿起一大桶洗衣液,有什么感受?

千克和克之间有什么关系?1千克等于多少克呢?

请同学们看书102页,寻找答案。

板书1千克=1000克。

2.感受1千克的重量。

老师这里有两袋盐,每袋是500克,两袋加在一起是多重?

请同学们拿起两袋盐,感受一下1千克的重量。

1.出示三种秤的图片。

请生说在哪里见过?叫什么秤?

师介绍,这几种秤都是以千克做单位的,指针指向几,就表示所称的物品有多重。

2.请学生秤出1千克的苹果。

3.秤一秤书包的重量。

练习二十的1、2、3、5题。

1.1千克=()克3千克=()克。

1000克=()千克2000克=()千克。

2.练习二十的4题。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知道,你有哪些收获?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如何写篇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方法初渗。

2、出示(一个苹果和一包薯片)。

那我再拿出一包大薯片,再来和它比比,哪个重?为什么?

小结出:比较物体的轻重,有时候不能光看物体的大小,还需要我们实际得来掂一掂——板书“掂”

二、感知1克,进一步渗透估量方法。

1、感知1角硬币。告诉我有什么感觉?{轻}。

交流汇报:小朋友们找到了吗?

1)生1:乒乓球。你是怎么找的?

3)生3:一颗棋子。你是怎么找的?

3、小结:1)刚才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我们说估量两个物体是否一样重,我们可以对比着掂一掂。2)那么像刚才同学们找到的一颗花生、一颗棋子、一个乒乓球以及这个1角硬币都大约重1克。克就是今天要向同学们介绍的一个质量单位——板书“克”

结:虽然1克给我们的感觉很轻,但当100克时,就有一些分量了。

5、估量苹果重量,进一步渗透估量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找了很多1克的物品,那苹果为什么你们觉得它不是1克重呢?那你估量它有多重呢?你是怎么估量的?{与已知的物品(1克)对比着掂}我们再借用这个方法再来估量一下。生估,师揭晓200克;我们再来感受一下200克的苹果。

6、估量盐。

那同学们再来估量一下桌上一包盐有多重。{生估,定500克(可见包装)}。

三、感知1千克。

1)感受1千克。小组轮流掂一掂1千克重的两包盐。掂的时候要静静地感受,把1千克的感觉记到心里去。

2)如果1克与1千克比较,会产生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因为要1000个1克才是1千克。

3)找1千克物品。同学们可以运用找1克物品的方法来找找桌上1千克重的物品。

交流:找到了吗?(一瓶水)。

四、认识秤。

2)实物展示天平介绍。

3)如果要称书包,可以选择什么秤?用弹簧秤实际称量。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在各种体验活动中学习的很愉快,那你们都获得了哪些知识呢?

六、看书整理知识,完成书上相应练习。

七、完成课件上的练习题。

1)改错题。

2)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

3)思考题:1千克的铁和1千克的棉花谁重?

4)我们说克和千克在生活中有很大用处,请同学们回去用你们神奇的手去找一找、掂一掂1克和1千克的物品。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如何写篇五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知道如何使用秤,培养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继续培养自主交流、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鼓励个性化的学习意识。

3、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架设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1、学生每组弹簧秤1台,重1克物体若干,每个小组两包盐、1枚1角(新版)硬币。

2、教师使用各种常见秤,天平1架,1角硬币1个,实物若干。

1、看一看。

观察两瓶饮料,哪瓶重一些?

2、掂一掂。

观察两件物品哪个重一些,哪个轻一些呢?

生体验说感受。

3、称一称。

秤就是用来称出物体的重量的工具。

在日常生活中你都在哪里见到过什么样的秤呢?

那么你们知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是用什么做单位的吗?

斤和公斤是我国比较常用的表示物体有多重的单位,可在国际上通常是用克和千克作为单位来表示物体的重量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重量单位:克和千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操作感悟。

1、认识“克”

出示一枚一角的硬币(新版),请同学们用手掂一掂。

简介天平的用法。

师生合作称量。

举例:你能说出大约重1克的其他物品吗?

2、认识千克。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一袋的食盐,掂量一下它有多重?

一袋盐重500克,那两袋加起来呢?

请同桌把两袋盐都放在老师为大家准备好的方便袋中,闭上眼轮流掂一掂这1000克重的盐。

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准备还了弹簧秤来称这食盐,谁知道弹簧秤的用法?

生介绍用法。

同桌合作称量。

生汇报:两袋食盐的重量是1千克。(板书)。

总结出1000克等于1千克。

生掂一掂1千克左右的物体,相机检验。

下面请同学们把数学书翻开,认真阅读85~86页,看看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同学们不但认识了各种各样的秤,还学会了称量物体的方法,下面我们就请两名同学到前面来合作称一称刚才我们要比较的那袋大米和黄豆的重量。

1、读出水果的重量。

2、写出体重。

3、写信。

今后我们要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解决生活中更多的实际问题。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如何写篇六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表象,知道1千克=1000克。

2、学生了解常用的几种秤,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用盘秤称整千克物品的质量。

3、通过实践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建立比较准确的质量表象,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几克和几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准备:

教师:天平秤台秤课件2分硬币等。

学生:小包装食品。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了解常用秤和常用质量单位。

1、汇报调查结果。

双休日老师让小朋友去调查一些物品的重量,谁愿意给大家来汇报一下。老师也调查了一些,瞧!(超市图)。

2、了解重量单位揭示题目。

小朋友在说这些物品重量的时候,都是用什么做单位的呢?

大家的预习很认真,对,平时我们所说的重量实际上指的是物品的质量,表示一个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公斤、斤等作单位。其中斤、两都是我们国家在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新朋友。

板书:克(g)千克(kg)。

3、那你们都是怎么知道这些物品的质量的?可以用什么测量?你见到过哪些称?

课件出示各种称。

4、认识天平秤台秤。简单介绍天平秤的用法。

归纳:生活中,我们可要选择合适的称来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

二、操作感悟体验,形成质量观念。

1、感受1克。

(1)你知道什么东西会是1克呢?1克有多重呢?(让学生以自己已往的经验和感觉说说。)。

(2)、老师告诉大家:一个2分硬币的质量就是1克。为了证明老师没有骗你,我们可以用天平秤一秤验证一下。(把2分硬币放到天平上秤。)。

(3)、结论:1个2分硬币的质量是1克。

(5)、虽然1克很轻,生活中也有一些约重1克的物品,找一找,我们的桌面上还有哪些物体的质量跟这个2分硬币是大约相同的?(一颗花生米、、两个回形针等都是大约1克重的东西。)(师贴图)。

(6)、除了这些,生活中其实还有很多物品的质量也是约重1克。如图钉、纽扣等,课件出示图片。

2、感受几克(10克、100克)。

(1)下面请小朋友找一找铅笔盒中的小东西,与1克的硬币比一比,谁重?然后估一估,大约几克?反馈验证。铅笔、尺子、粉笔等估一估掂一掂验证。

(2)如果10个这样的2分硬币合起来是多少克?如果100个这样的2分硬币合起来是多少克?会有多重?老师这包饼干就是100克,请小朋友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100克的物品用手掂一掂。感觉怎么样?再拿起数学书,比一比,觉得怎么样?估一估,数学书大概是多重?跟铅笔盒比一比,估一估,铅笔盒多重?反馈验证。

(3)比一比,100克的东西与你带的水果谁重,估一估水果质量大约几克。验证:用秤称一称,一个苹果大约250克,一个香蕉150克。

3、数学学习方法的归纳:掂一掂、找一找、算一算、比一比、估一估、验一验。

4、有扶到放,探究1千克。

(1)出示学习单1。

算一算:一袋盐重()克,()袋盐重()克。

1000克还可以用1千克来表示(板书“1千克”)。所以1千克=1000克。

掂一掂:1千克的东西有多重?

找一找,算一算:一()重()克,()重()克,也就是1千克。(师贴图)1袋洗衣粉就重1千克。

(3)巩固练习:2千克=()克6千克=()克。

3000克=()千克8000克=()千克。

5、学习几千克。

(1)西瓜重。掂一掂。

(2)你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同桌抱一抱,你感觉怎么样?

(3)归纳:测量比较轻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克做单位,测量比较重的物体,我们用千克做单位。

三、巩固练习。

1、填上适当的单位。

2、你知道他们的体重吗?书88页练习十八第2题。

3、修改数学日记。

四、课堂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五、拓展延伸。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如何写篇七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表象,知道1千克=1000克。

2、学生了解常用的几种秤,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用盘秤称整千克物品的质量。

3、通过实践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建立比较准确的质量表象,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几克和几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准备:

教师:天平秤台秤课件2分硬币等。

学生:小包装食品。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了解常用秤和常用质量单位。

1、汇报调查结果。

双休日老师让小朋友去调查一些物品的重量,谁愿意给大家来汇报一下。老师也调查了一些,瞧!(超市图)。

2、了解重量单位揭示题目。

小朋友在说这些物品重量的时候,都是用什么做单位的呢?

大家的预习很认真,对,平时我们所说的重量实际上指的是物品的质量,表示一个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公斤、斤等作单位。其中斤、两都是我们国家在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新朋友。

板书:克(g)千克(kg)。

3、那你们都是怎么知道这些物品的质量的?可以用什么测量?你见到过哪些称?

课件出示各种称。

4、认识天平秤台秤。简单介绍天平秤的用法。

归纳:生活中,我们可要选择合适的称来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

二、操作感悟体验,形成质量观念。

1、感受1克。

(1)你知道什么东西会是1克呢?1克有多重呢?(让学生以自己已往的经验和感觉说说。)。

(2)、老师告诉大家:一个2分硬币的质量就是1克。为了证明老师没有骗你,我们可以用天平秤一秤验证一下。(把2分硬币放到天平上秤。)。

(3)、结论:1个2分硬币的质量是1克。

(5)、虽然1克很轻,生活中也有一些约重1克的物品,找一找,我们的桌面上还有哪些物体的质量跟这个2分硬币是大约相同的?(一颗花生米、、两个回形针等都是大约1克重的东西。)(师贴图)。

(6)、除了这些,生活中其实还有很多物品的质量也是约重1克。如图钉、纽扣等,课件出示图片。

2、感受几克(10克、100克)。

(1)下面请小朋友找一找铅笔盒中的小东西,与1克的硬币比一比,谁重?然后估一估,大约几克?反馈验证。铅笔、尺子、粉笔等估一估掂一掂验证。

(2)如果10个这样的2分硬币合起来是多少克?如果100个这样的2分硬币合起来是多少克?会有多重?老师这包饼干就是100克,请小朋友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100克的物品用手掂一掂。感觉怎么样?再拿起数学书,比一比,觉得怎么样?估一估,数学书大概是多重?跟铅笔盒比一比,估一估,铅笔盒多重?反馈验证。

(3)比一比,100克的东西与你带的水果谁重,估一估水果质量大约几克。验证:用秤称一称,一个苹果大约250克,一个香蕉150克。

3、数学学习方法的归纳:掂一掂、找一找、算一算、比一比、估一估、验一验。

4、有扶到放,探究1千克。

(1)出示学习单1。

算一算:一袋盐重()克,()袋盐重()克。

1000克还可以用1千克来表示(板书“1千克”)。所以1千克=1000克。

掂一掂:1千克的东西有多重?

找一找,算一算:一()重()克,()重()克,也就是1千克。(师贴图)1袋洗衣粉就重1千克。

(3)巩固练习:2千克=()克6千克=()克。

3000克=()千克8000克=()千克。

(1)西瓜重。掂一掂。

(2)你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同桌抱一抱,你感觉怎么样?

(3)归纳:测量比较轻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克做单位,测量比较重的物体,我们用千克做单位。

三、巩固练习。

1、填上适当的单位。

2、你知道他们的体重吗?书88页练习十八第2题。

3、修改数学日记。

四、课堂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五、拓展延伸。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如何写篇八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基于这种要求,在本内容的教学中力图体现以下思路: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初步形成质量的概念,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2·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学习用秤称物品的方法·。

1·能在实际操作中选择合适的秤称物品·。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初步培养估量物品质量的能力·。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现象,培养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四)课型、课时设计。

课时:一课时。

学生准备的学具有:各种水果、日用品若干;2分硬币若干枚、玉米和黄豆等·。

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问:背了之后你们各自有什么感受?(比较重、比较轻)。

下面的小朋友,请你左手拿书,右手拿一支铅笔,你有什么感受?

(左手轻,右手重重)。

(2)生活中表示物体重量是怎么写的?都有哪些单位呢?(学生借助学具举例说一说·如一包盐质量是:300克,一瓶洗洁精呢:500克,牙膏75g、大米5kg等)。

(3)仔细观察这些数字的后面,你有什么发现?(有用克作单位的,有用千克作单位的,有用g或kg表示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克和千克(出示课题)。

(利用游戏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一开始便以一种愉悦的状态投入到整堂课的学习当中·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联系生活,贴近生活,从而缩短了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之间的距离,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引发学习兴趣,从而能主动的学习新知·)。

1·你还在哪里见到过“克”和“千克”呢?(学生说一说,在超市,或跟妈妈买菜的时候·)。

2·教师课件演示,很多物品的外包装上标有克和千克·。

1·如果你想知道物体有多重,有什么办法?请同学们说一说·(用秤称一称,看包装,掂一掂,估一估)。

2·如果没有外面的包装,要想准确的知道物体有多重,怎么办?

(用秤称一称)。

3·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秤·课件出示各种各样的秤·。

(多媒体出示: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

你在哪里见过?平常用它可以称什么呢?(学生说说)。

4·简单认识天平·教师边出示天平,边讲解它的结构以及用法·。

1·教师出示1枚2分硬币,先让学生掂一掂,有什么感觉?(轻,很轻)它有质量吗?(有)请你估一估,大胆猜一猜,大约有多重?(学生大胆猜一猜,说一说·)。

3·掂第二次·请你再掂一掂,这1克是什么感觉?掂了之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4·在学具盒里找一找重量大约是1克的物品,找出来后,我们来验证一下·。

5·1个2分硬币重1克,那么2个2分硬币的质量是多少?3个、4个、、5个……把每个小组的都放在一起又是多少了呢?10个、20个、……100个又有多重呢?那多少个2分硬币的质量就能跟一个苹果质量差不多呢?(学生掂一掂后再猜一猜)。

6·拿出一个苹果,先掂一掂,再估一估,猜猜它大约有多重?请学生上台称苹果,读苹果的质量·(师板书:一个苹果重约150克)。

2个苹果的质量是多少?3个呢?

1·请学生掂一掂教师指定的物品·(质量是1千克)。

(1)掂一掂,估一估,大约有多重?

(2)再称一称,进行验证·。

2·拿出500克得洗洁精称一称,重是多少?那么2瓶洗洁精是多少克呢?(1000克)放到称上称一称·(让学生观察指针的位置)。

板书:1000克=1千克。

4·读一读,教师先领读,学生自由读·读后想一想,你知道1千克里有多少个克吗?读时要注意什么?(教师强调:1千克以千克作单位,1000克是以克作单位·)。

5·掂一掂,比一比,1克和1千克。

6·购物游戏,学生买苹果·要买1千克苹果,先估一估要买几个?再自己试一试,(各组汇报1千克里有几个苹果?各组为什么数量不一样呢?)。

7·利用桌上重1千克的大米掂一掂,感受1千克的重量·找一找大约是1千克的物品·(口算册、数学课本、文具盒……)。

(通过给1枚2分硬币称重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提供先估测后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之间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充分让学生体验与感知·)。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小组先交流,再指名学生说)。

(1)知道了重量的单位有克和千克·。

(2)学会了1000克=1千克·。

(3)有用英文g和kg表示的·。

(4)还学会了估物品的重量先掂一掂,再估一估的方法·。

3·你觉得什么时候用克作质量单位比较好呢?那什么时候用千克做单位比较好呢?

学生讨论后,小结:物品质量较大时用千克做单位,物品质量较小时候用克做单位·。

同学们,接下来我们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下面问题,有没有信心?

1·出示课件:他们的体重分别是多少?(教材p88第二题)。

2·填上合适的单位·每位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将错误的填空适当分析·(教材p89第四题)。

3·火眼金睛判对错。

(1)一个乒乓球重约3克·()。

(2)小胖今年7岁,约重2千克·()。

(3)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4·填一填,你能行·。

2千克=()克5000克=()。

8千克=克4900克=()千克()克。

小小估重家:动手掂一掂,大胆估一估,再动手称一称,相信你一定行·。

物品的名称。

估计的重量。

称出的重量。

克(g)和千克(kg)。

一枚2分硬币:1克两瓶洗洁精:1000克。

一袋洗衣液:1千克1千克=1000克。

2·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里·。

3·做到由易到难,抓住本节课的重难点,让学生亲身去操作体验感悟·。

克(g)和千克(kg)。

一枚2分硬币:1克两瓶洗洁精:1000克。

一袋洗衣液:1千克1千克=1000克。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如何写篇九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初步形成质量的概念,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2.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使学生了解用秤称物品的方法。在实际操作中自主选择合适的秤称物品。

4.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品质量的意识。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两袋糖各500克,一袋盐1千克,弹簧秤,电子秤,天平一袋苹果1050克等。

(学生用)六人一组:一个2分硬币约1克、两颗花生米1克、两袋糖各500克、一袋盐1千克、天平等。

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一、体验轻重。

1.指名抱一抱老师,抱一抱同学,说说有什么感受?

生:可以用手掂一掂,用秤称,看包装袋。出示包装袋上的质量。

3.学生汇报课外调查的'质量情况,师随机板书。请小朋友观察板书,发现了什么?

生1:都有关克与千克的。生2:还有g、kg的。

二、出示课题克与千克。

1.师说明g和kg分别是克与千克的国际单位符号。

2.请小朋友用手掂一掂文具盒与数学书的质量,谁重?有什么方法?

3.出示天平。师简介天平的构造及使用,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

二、动手操作,初步建立质量观念。

(一)感知1克的质量。

1.设疑:你知道1克大约有多重吗?

(生:其实我们用的一个2分硬币就大约重1克。)。

2.动手掂掂:说说自己有什么感觉?(学生动手掂量硬币,感觉1克很轻。)。

3.合作找找:在各组的商品中,有大约重1克的物品吗?

生l:一小块橡皮。

生2:2粒黄豆。

生3:1个扣子。

4.互相说说:你是怎么找到的?

师:同学们真棒!举了这么多例子。大家桌上有一些物品,请同学们先掂一掂、估一估有多重,然后用天平称一称。

(二)感受几克、几十克等重量。

1.师:老师想称一下物品。(把游标拨回到0)游标不够用,等会儿我们用砝码来称。(出示鸡蛋)鸡蛋放在这边,大家先猜猜看,鸡蛋大约有多重?可以拿起来掂一掂。

2.生猜:10克。师:这是一个10克的砝码,放上去,怎样?(肯定不止10克)生再猜(不断调试)50克。差不多了。我们可以说一个鸡蛋大约重50克。

3.其实,我们身边很多物品都有把它的重量标出来。今天,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件物品,下面请大家轮流当小考官,把自己的物品让组里的小朋友掂一掂、猜一猜,比一比看谁猜得最准确。

(三)感受1千克的重量。

1.师: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拿出一袋盐,掂一掂、估一估一袋盐有多重?

生1:300克。

生2:比300克多,好象是350克。

到底是多少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质量标注:500克。

师:一袋盐重500克,那两袋呢?

生:1000克。(板书)。

师:请同学们再来掂一掂1000克重的盐。(学生掂量)。

师:如果我们再来称一称这两袋盐的重量,用天平合适吗?

生:不行!重了。

师:今天我们还带来了电子秤,谁知道电子秤的用法?

(学生介绍。)。

师:来!放进方便袋里称一称,看看!有多重?

生:1千克。(板书)。

2.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

3.练一练1,第88页1、2。

三、全课总结。

学了今天的新知识,你想说些什么?

四、实验操作,填写报告单(以小组为单位,估计组内的物品重量,再验证,看谁估得准)。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如何写篇十

教科书第85——87页。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知道如何使用秤,培养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继续培养自主交流、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鼓励个性化的学习意识。

3、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架设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1、学生每组弹簧秤1台,重1克物体若干,每个小组两包盐、1枚1角(新版)硬币。

2、教师使用各种常见秤,天平1架,1角硬币1个,实物若干。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看一看。

观察两瓶饮料,哪瓶重一些?

2、掂一掂。

观察两件物品哪个重一些,哪个轻一些呢?

生体验说感受。

3、称一称。

秤就是用来称出物体的重量的工具。

二、联系实际,导出课题。

在日常生活中你都在哪里见到过什么样的秤呢?

那么你们知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是用什么做单位的吗?

斤和公斤是我国比较常用的表示物体有多重的单位,可在国际上通常是用克和千克作为单位来表示物体的重量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重量单位:克和千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操作感悟。

1、认识“克”

出示一枚一角的硬币(新版),请同学们用手掂一掂。

简介天平的用法。

师生合作称量。

举例:你能说出大约重1克的其他物品吗?

2、认识千克。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一袋的食盐,掂量一下它有多重?

一袋盐重500克,那两袋加起来呢?

请同桌把两袋盐都放在老师为大家准备好的方便袋中,闭上眼轮流掂一掂这1000克重的盐。

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准备还了弹簧秤来称这食盐,谁知道弹簧秤的用法?

生介绍用法。

同桌合作称量。

生汇报:两袋食盐的重量是1千克。(板书)。

总结出1000克等于1千克。

生掂一掂1千克左右的物体,相机检验。

三、看书质疑。

下面请同学们把数学书翻开,认真阅读85~86页,看看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同学们不但认识了各种各样的秤,还学会了称量物体的方法,下面我们就请两名同学到前面来合作称一称刚才我们要比较的那袋大米和黄豆的重量。

四、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读出水果的重量。

2、写出体重。

3、写信。

五、小结。

今后我们要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解决生活中更多的实际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