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爱的艺术读书笔记通用(模板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5:06:54 页码:13
最新爱的艺术读书笔记通用(模板13篇)
2023-11-13 05:06:54    小编:ZTFB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从繁杂的信息中提取出重要的内容,更好地理解和应用。9.总结要具备积极向上的态度和积极的行动方案这是一些培养孩子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活动和方法,希望对家长有所帮助。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通用篇一

初拿到这本书时,我也和大多数人一样,希望在这本小册子中学会如何去爱或是一些具体的方法。然而前言就已经告诉我们,这绝对不是一本秘籍类书籍,而是一本心理哲学的书籍。这本书告诉我们:爱是一种能力。

我想这种能力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已经用越来越难获得了,尤其是在这个独生子女占多数的环境当中。从小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成长在爸爸妈妈无尽的爱之中。这样一种观念早已烙在脑子里:我是这个世界的中心,所有人都爱我关心我帮助我。以至于习惯了获得,从而忘了给予。以为对妈妈的爱就是亲吻妈妈的脸颊。这就是弗洛姆提到的天真的、孩童式的爱,即"我爱,因为我被人爱。"长大了,离开了父母的庇佑,人们开始感到孤独,开始害怕孤独,开始需要爱,包括友情,爱情。这便是另一种不成熟的爱"因为我需要你,所以我爱你。"。

我想说到这里,不得不提的是最近很火的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四岁的王诗龄向当地居民要辣椒,当小伙伴质疑她不吃辣椒的时候,她说:"我爸爸爱吃辣椒啊,我爸爸饿了怎么办。"我想在这一点上,她比大多数人都棒,此时她的心中不只有自己,还有爸爸。

要想获得爱的能力,首先要从自我的世界中走出来,世界不会以任何人为中心。就以现在的大学生活为例,包含一个人的集合有很多,除了这个人自己组成的集合外,朋友圈,寝室,班级,学院,社团,乃至学校都是一个有时会需要自己的集合。然而这几个集合不是互斥的。当个人的利益同集体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内心中的选择就会暴露自己"自我"的世界。

爱是一种给予,不是只物质层面的,还有是精神层面。我们应该给予我们爱的人所有内心当中有生命力的东西,应该同我们爱的人分享我们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张丽莉老师对学生们的爱就是一种无私的,忘我的给予,这道她爱的'人们和自己中只能二选一的选择题,她及时的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她爱她的学生们,所以他被所有人爱。

爱除了给予,还要有这几个要素: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母亲爱她的孩子,所以关心他饥饱冷暖,士兵爱他的祖国,所以站岗放哨保家卫国,爱人爱他的伴侣,所以尊重他的习惯和选择,朋友爱他的知己,所以愿意了解他的全部。

校园中的也不乏可以证明以上要素的例子,我们这一代,从出生到大学走的都像是顺理成章的相似的路,从小学到中学,从中考到高考,就连谈恋爱也要保持高度的一致。两人或是同上一节课相识,或是参加同一个社团活动相知,或是通过某社交网站互相了解,经历了暧昧表白确认关系等必要阶段成为了男女朋友,然而这样的爱情能持续多久呢?分手理由也大概可归为几类:他不关心我,他不在乎我,他不尊重我,他不了解我。

人们为了摆脱孤独保持跟他人的一致,为了摆脱孤独渴望爱情,可是不会爱的人,没有爱的能力的人,为了被人爱而爱,这样的爱情注定是失败的,只会让他更加孤独。

我自认为还不是一个成熟的人,因此也没有完全领悟成熟人的爱:"我被爱,因为我爱。"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以上只是我读完《爱的艺术》的一些浅显的认识,和一些简单的感触,谨以此与还没有爱这个能力的人们互勉,懂得爱人,学会爱人。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通用篇二

介绍这本书弗洛姆《爱的艺术》,我手上正读者弗洛伊德《性学三论》其中也有讲到爱情心理学,没想到两天先读完了《爱的艺术》,是我最近读书最快速的一次吧,出乎意料,与我平时看心理学理论书籍不同,晦涩枯燥理解得反倒很慢也看得很慢。

这本书总共135页,第一次尝试写读书笔记。

以我理解框架,主要大概内容总结有六点:(不足的欢迎补充:)。

1、爱是保持自己的尊严和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个性,形成创造性。

2、成熟的爱是需要能力的,几个方面融合:关心,责任,理解,尊重,谦恭,勇敢,真诚,自制。

3、人格中,内化的父母之爱,母爱代表自然,土地,海洋及无条件的爱;父亲代表思想的世界,法律和次序,原则,游历和冒险及有条件的爱。

3、奉献的爱,“给予”是潜力的最高表现,从“给予”体会到自己的强大,富有,能干,体验生命的活力。

4、移情的爱也就是依恋关系,早年与养育者形成的依恋模式,以依恋模式复制到爱人的对象上。

5、爱抵御孤独和分离焦虑。

6、信任自己,以及能够独处才能建立爱。爱需要专注力和耐力,以静坐方式训练,观察自己与他人,以此辨别哪些是自己的情绪,哪些是他人的情绪,分清自我边界,滋生客观的爱。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通用篇三

除了努力积极发展你的全部个性,使之形成一种创造性人格倾向外,一切爱的尝试都一定是要失败的;没有爱自己邻人的能力,没有真诚的谦恭、勇气、忠诚、自制,就不可能得到令人满意的个人的爱。在罕见这些品质的一种文化中,获得爱的能力注定是一个难以达到的目标。任何人都可以扪心自问,他知道有几个真正会爱的人。

第一章。

这一章直接明确了一种态度:爱需要学习和努力。并且对于一些不同的态度进行了分析。对爱的态度的不同,直接决定了能否得到令人满意的爱。在这里提到的爱,不仅仅是爱情,还包含了其他形式的爱。尤其区别于坠入情网的快感。

第二章。

爱作为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应该就是克服分离,驱散孤独感。

而关于爱的对象,很有意思的一点就是有一些人持这样的观点:爱是对某个特殊的人的关系,他们相信,只有除了爱那个“被爱的”人之外不再爱任何人,才能证明他爱的强烈。这是种谬论,因为人们看不到爱是一种精神力量,才相信全部需要仅仅是找到合适的对象——而后所有的一切都将自然产生。这种态度类似于一个想画画又不去学习这门艺术的人——这人宣称他非等到那个合适的景物不可,认为一旦发现了合适的景物,他就可以画出杰作来。

在这里根据个人理解补充一点,上面提到的只爱某个人应该是共生性结合或者是个人主义的扩张或者是受到社会因素影响所产生的的其他形式的爱。

第三章。

西方文明的社会结构以及从中产生的精神对爱的影响是消极的。阐述原因的同时也指出多种受其影响的伪装的爱。在这些伪装的爱里面,有一些是为我们所熟悉的“令人羡慕的爱的形式”,而这样的爱之所以会为人们所追求,是由社会问题导致的,也恰恰注定了真正的爱无法普及,只适合于少部分人,而大部分人仅仅只是伪装的爱甚至是虚伪的爱,也足够让他们心满意足为之痴迷的了。不过,对于两个人而言,是哪种形式的爱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通用篇四

读完了弗洛姆的《爱的艺术》,很好的一本薄薄的书。

人的孤独感是无法回避的事情,克服的办法一是创造,主动去改造自然,实现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联通;另一个就是爱,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实现自我和人群之间的联通。无论是创造还是爱,都是主动性的行为;所以弗洛姆提倡“创造性的人格”。

通俗地说,爱是给予而不是理解。爱确实是内心强大的表现。当然,大多数时候,我们会说,感情是弱者的感情,但是,过于脆弱的相互依靠的感情可能也无法真正健康而长久。我赞成说,一个懂得并且能够享受孤独的人——独处,而不求助于各种他者(包括人和物)的支持——才有着真正的去爱人的力量。真正的爱里,就应能够同时成就自己和他人。无论是一味索取的爱,还是按照自己的臆想一味给予并且认为对方需要的爱,都是不健康的。

弗洛姆也超多探讨了现代社会是否有利于爱的培养的问题,他认为,西方社会导致了爱的溃散;其主要论据在于,现代社会的组织方式带来了现代人与自身、与其他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被异化了。我赞同,在工业大革命之后,“物”在人类生活中享有了从未有过的地位,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崇拜;但是我不敢肯定,在现代社会之前,爱是普遍的,而现代社会的到来,带来了爱的溃散。可能确实现代对于人之间关系的抨击很多,从文学到哲学的各个方面,但是更加可能是由于人的信仰变化——从崇拜爱与美到崇拜物而贬低人——而造成的。我们甚至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社会之前,还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时期,我们对自己的心灵更加敏感或者麻木。所谓协作精神和相互体谅对于相处的作用,我想不只是现代会这么要求——人和人是不同的,相处之间摩擦就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同理心和让步就是必要的润滑剂,而非某个社会形态强加在于人身上的,只但是大众媒体会不会这样坦诚。

让步假设说,现代社会确实存在爱的溃散,这也不能用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美德标准带来了这样的状况来概括。如果爱——博爱、母爱、—,能够给人带来愉悦,那么人就不会轻易放手它们,不会因为社会崇尚协作精神,就贸然提议说,我们放下相互之间的爱,用协作好处上的共生来替代吧。——人应对鱼和熊掌的第一反应,不会是,两者我该放下哪一个,而首先会是,我能不能同时占用两者。另外,如果我们谈论这个话题的起意在于学会爱,获得幸福感,那么笼统而轻巧地把职责推于社会形态是一种既不负职责又无济于事的行为——我们大能够把时间花在一部电影一桶爆米花,而不是严肃的思考上。

但是,我们确实注意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组织形式,或者说工业化的进程,确实改变了人的很多习惯、特征;这样特征和习惯的改变可能最终改变了社会里爱的现状。

确实,现代社会里更多幸福感来源于消费——或者说,人的幸福感向来部分来自于消费,而在工业化之前,消费部分占有份额受到了消费品总量的限制,无法大幅扩张;而工业化带来了这样的可能性,于是人自然地转向这部分更加容易增长的幸福来源,从而构成了大众逐利的场面;而这样的状况有可能造成了大家对于精神层面替代性的忽视。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也许国际贸易里“福利恶化型”增长的状况会出现。

同时,现代社会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习性。弗洛姆在“爱的实践”里所提到了几种爱的基本要求:“自律”、“专注”、“耐心”、“极大的热情”(discipline,concentration,patience,passion)。但是现代社会的物质消费约束集确实不利于这些美德的培养,这些美德在社会中的地位也远不如一两千年前。我们能够说,人性的的进化是缓慢的,远远慢于意识形态的演化,更加慢于生产力的提升——尤其是在生产力经历了指数甚至更快的增长之后。不可能指望植根于人性的意识形态迅速地能够适应生产力的提升,而同时持续了当初的种种坚韧不摧(或者至少在没有外界冲击状况下,表面的坚韧不摧)。因此,爱成为一种需要学习、时时注意的潜力——培养这样潜力之始,就是从努力靠近弗洛姆所提出的几项要求开始。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通用篇五

“一无所知的人儿也就一无所爱,什么都不做的人儿也就什么也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儿是没有价值的。懂得事理的人儿也懂得爱、观察和发现……对事物本质了解得越多,也就越钟爱……设想所有水果与草莓同时成熟的人儿也就对葡萄一无所知”

在本书的开篇,弗洛姆引用了帕拉塞萨斯(德国医学家,自然科学家及哲学家)的这句看似与感情无关的古话,却在必须程度上证明他的观点,若想获得爱,则需了解爱。

弗洛姆是著名的德国(后加入美国籍)精神分析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他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试图保存两者的真理,用对方的原理修正进行另一方的理论,得出最后的综合体。他论述最多的是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人的爱、人的异化、人的解放问题。这本《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自1956年问世以来已经被译成20多种文字,至今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在本书的开始,弗洛姆即指出,爱是一门艺术,就像生活中的其他艺术一样,要学习如何爱就像学习其他艺术一样,先需了解爱的理论,再探讨爱的实践。弗洛姆所讲的爱的实践,绝非一般畅销书中的夫妻情侣“相处之道”,而是就个人自身行为进行的探讨。

但是长久以来,为什么多数人认为爱是不需要学习呢弗洛姆在书中阐述道,大部分人认为爱不需要学习的前提主要为以下三点:第一,多数人宁愿把爱当成被爱的问题,人们不断付出努力获得大众的认可,使自己变的“可爱”,这样迫使男性取得成就,获得他自己所处的社会条件最大限度的地位和财富,女性透过修饰仪表健美等来吸引男性;第二,把爱的问题设想为一个对象的问题,而不是潜力的问题;第三,把最初坠入情网的经历与爱的“久恒”之间的区别混淆了。这三点真是字字珠玑,就拿第一点来说,此刻的八零九零后都是独生子女,多少有些“自私”,常更渴望被关注被爱,而不愿意付出自己的感情去关心对方,熟不知,“握紧拳头,里面什么也没有。张开双手,你就拥有了整个世界。”持有“被爱比爱更幸福”这种言论的人,多数是不成熟的。而提到第二点,强调爱的对象就像在中国强调“缘分”。不少书中的“感情警句”不断地告诉大家,“世界上总有一个人在等着你”,其实不少任性的年轻人不懂得爱,总是错过了一个又一个“对的人”。

在本书里,弗洛姆也谈到,在交易盛行和奉物质财富为首要价值的资本主义礼貌中,人类爱的关系遵循统治商品交换和劳动力市场的相同规律,以“互利交换”的'思想为基础,估计自己和对方在社会中的价值,力图做一个交易,此交易即称之为感情。

弗洛姆认为,以上提到的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爱。马克思曾强调过知识和成熟在感情里的重要性,也曾在给朋友的信中谈到,“你就应思考在结婚以前成为一个成熟的人”。弗洛姆的观点类似,成熟的人格是获得真正感情的基础,而成熟人格包括有冒险的潜力、有勇气,甚至准备迎接厄运和挫折。成熟的感情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而不成熟的感情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最重要的是,有成熟人格的人,拥有创造性的爱,具备爱的潜力,愿意为被爱者的成长和幸福做用心的奋斗,愿意为赢得他所爱的东西而劳作,真诚地爱一个人,就是关心他的生活,尊重他的潜力和他自身。这样的爱,是一种“给予”,分享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透过他的给,丰富了他人。他给并不是为了得,但是透过他的给,不可避免地会在对方身上唤起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双方都因此而充满快乐。弗洛姆认将“给”认为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透过“给”,个人才能体验到自我的力量,自我的“富裕”,体验到生命力的升华。

而与之最为相反的是,极端的自私主义。极端的自私主义者,他们不是真诚地爱对方,而是为了爱自我才爱他人,找到爱的对象是为了满足自我的“幸福”。这种爱,在对象能满足他们需要时,还能够维持平静的生活,而一旦对象无法满足,或者他们自己产生怀疑、动摇,或是自我空虚,他们的爱就会碎裂,熄灭。所以,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到达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潜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感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弗洛姆在“爱的实践”部分,主要强调了爱需要具备耐心、专心、勇气、信仰,这些词看似简单且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只有身体力行,付出行动,才能收获爱。在实践部分,弗洛姆特意写到,在开始爱别人之前,个人应具备“独立的潜力”,学会与自己相处。这倒是跟我们当下的流行的不少心理学观点相符,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之后,我们才能更好的爱他人。

写到那里,谈论什么是真正的爱及如何获得爱后,那我们为什么需要爱为什么感情是人生永远的话题因为爱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答案。人最深切的需求即克服分离,从孤独中抽身。而感情是人类克服孤独的唯一方法,人的感情是一种用心的力量,这种力量能够冲破人与人之间的高墙,分享彼此的秘密,人与人结合,使人克服孤寂和与世隔绝感。但也切记感情与生活并不是脱离的,感情依附于生活。鲁迅曾谆谆告诫:“不要只为了爱而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好处全盘疏忽了。人生的第一好处便是生活,人务必活着,爱才能有所附丽。”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通用篇六

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便是爱恨情仇,而最让人想要探索的便是爱。那么爱是什么?在《爱的艺术》中,作者指出“爱”是可以通过耐心学习而得来的一门艺术,类似于对艺术的感受力,爱情、母子之爱、朋友之爱,都是走向完善价格、丰富灵魂的人生实践。

文中作者先提出爱是一门艺术然后阐述原因,再提出有关于爱情的理论,最后提出爱的实践。对此我有些属于自己的想法。

人在社会中总是免不了孤独寂寞的感受,有些人选择释放自身欲望无关感情,而有些人选择在茫茫人海中寻找另一个同道中人给彼此温暖陪伴。这两者都是本能,但后者应该承担的东西更多,我们称这叫爱情。

在当代社会的观点中,爱情总是与性挂钩,但依我看来,爱情只是爱情,你可以因为爱情产生欲望,但是你不能因为欲望去获得爱情。欲望是本能,而将欲望能控制在手,承担责任,奉献关心,给予尊重这是爱情。

爱情在各阶段都存在着,小时候的青梅竹马,长大一些的怦然心动,成熟一点的柴米油盐,老年后的`白头到老。既是付出也是收获,双方付出了时间与精力,在不断磨合适应下走到最后这不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吗。

但是怎样去爱别人呢,又怎样接受其他人的爱意呢?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困扰着大多数人。现在大多数年轻人的爱情总是前期美好后期苦涩,分手之后郁郁寡欢,更有甚者放弃自己生命。这是错误的爱情观。在我的观点中,爱情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它只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你学不会爱这个美好生活,便会看不到世间美好,也就学不会爱其他人。连自己的生活都不会爱,谈何爱别人。先过好自己的生活感受美好才有爱别人的能力。而你如果没有爱别人的能力,你又怎么能够感受到别人的爱意呢,你将永远不会得到爱的满足。先爱自己再爱他人,这个顺序反了,最后是失败的。你想想这样的场景,在你们恋爱过程中,你每天抱怨着这个社会的不公,发泄着自己的糟糕情绪,你的另一半听着这些,他不会被影响然后消极吗,他最后不会被你的负能量打倒想逃离你吗?换另一个场景,当你的世界围着他转,因为他的一句话影响你一整天的心情,没有独立的人格和空间,另一半不会觉得累吗?所以,在感情中,爱自己,拥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和空间是十分重要的。这些东西在恋爱中才能与对方一起获得快乐和对生命的感悟。

好的爱情是两个人收获更好的人生,理解彼此包容彼此,虽然平时的鸡毛蒜皮很让人烦躁,但是闹完矛盾过后仍然爱着彼此,相信爱情相信这个世界依然美好,这才是好的爱情,积极的爱情,而不是每次爱情的争吵都让你抑郁怀疑自己产生自卑心理。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通用篇七

人拥有理智;人是生命,一种意识到自我存在的生命。人意识到自己,他人,人的过去和发展前途的可能性。人有对他单一存在的感觉,对他短暂生命的觉悟,人意识到身不由己,死的必然,人知道自己的孤独和与世隔绝,意识到面对社会和自然的威力自己的无能为力……所有这一切都使他的特殊而又孤寂的存在成为一种无法忍受的监禁。无边无际的孤寂所带来的也正是那透彻心灵的恐惧。所以消除这种孤寂感便成了人们心中最强烈的欲望,没有实现这一要求就意味着要疯狂或者毁灭--毁灭自己或毁灭他人。弗洛姆提到,消除孤独感的方式有很多:

创造性的劳动(是劳动者与劳动对象的统一);

纵欲(毒品,性等);

通过同一组人保持一致;

而通过创造性的劳动达到的统一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统一,通过纵欲达到的统一是暂时的。通过同一组人统一和适应这一组人达到的统一仅仅是一种假统一。

无论是哪一种方式都或多或少存在着消极的因素和不稳定的后果,而爱却可以满足人类这内心最强烈的追求,通过把人类、部落、家庭和社会集合起来,去克服内心的恐惧与孤独,在爱中实现人于人之间的统一。或许爱的本质便是解决人生存中孤独境遇的最好的方式吧。

在希腊神话中,人原本有四只手四只脚及两个头,但宙斯将人一分为二,因此人终其一生都在找寻遗失的另一半。人们很渴望爱情,悲欢离合的爱情电影可以百看不厌,百般无聊的爱情歌曲可以百听不烦,但他们却忽视了爱作为一门艺术是可以学习的。同时在现实生活当中,这一重要而神圣的爱情被很多事务所挤压。人们一方面渴望爱情,另一方面却把其他的东西:如成就、地位、名利和权力看得重于爱情。

因为对大多数人认为,只要获得了这些便有了被人爱的资本,也恰恰因此,很多人失去了爱人的能力。

凡高说过:"会爱的人才会生活,会生活的人才会工作。"。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如此,无论是父母之爱、异性之爱还是朋友之爱,如果你想拥有一份成熟的感情首先要做的就是让自己更加成熟。而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是成熟的人态度上的集中表现。如果没有尊重和认识,那么关心和责任心就会变成对爱人的一种控制。在爱情里,尊重和认识非常重要。首先认识自我,自己本身要达到自力更生、独立自主,而不依附或依赖他人;其次,要客观地正视对方,认识他的独特个性,并努力使对方成长,而不是要求他成为我希望的样子,这才是真正的尊重。

爱是一门很难学习的艺术,只有爱的存在才会让我们感到幸福,只有学会如何去爱人,才能让自己得到真正的满足。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通用篇八

《爱的艺术》五年前读过,时至今日又饶有兴趣地重读起来。书本不厚,却字字珠玑!关于爱情的理论,我想是这样的。爱情,首先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是人内心生长出来的东西,而不是被俘虏的情绪。

可以是最宝贵的东西,也可以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但这不代表他一定要为别人献出自己的生命。而是他应该把他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给予别人,比如同别人分享他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等有生命力的东西。他给决不是为了得,而是通过他的给,不可避免地会在对方身上唤醒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从而使双方都充满快乐。

爱情就是这样,有生命力才能创造爱情的能力。反之,如果你爱一个人,无法唤起他人对你的爱,那么这样的爱情是软弱无力的,是一种不幸!

爱情是对生命以及我们所爱之物生长的积极关心,如果缺乏这种积极的关心,则不是爱情,是一种情绪。爱的本质其实是创造和培养。

责任心不是义务,更不是外部强加的东西。责任心是一件完全自觉的行动,是我们对另一个生命表达出来或尚未表达出来的愿望的答复。“有责任”意味着有能力并准备对这些愿望给予的回答。

爱情如果有责任心而没有尊重,那责任心就很容易变成控制别人和奴役别人。尊重别人不是惧怕对方,“尊重”一词,从字面理解是有能力实事求是地正视对方和认识他独有的个性。尊重对方也就是说努力地使对方能成长和发展自己,而不是服务于我。如果爱对方,就应该接爱对方本来的面目,而不是要求对方成为我们希望的样子。当然,只有当我们自己做到独立,而不是想着去控制和利用对方的情况下,尊重对方才有可能。爱情也只有在自由的基础上才有真正的爱情。

人们只有在了解对方之下才能谈尊重对方。如果不以了解为基础,关心和责任心都会是盲目性的,毫无益处。了解的方式多种多样,作为爱情的要素之一了解是要深入事物的内容,而不是满足于一知半解,只有以他人的眼光看待他人,而把自己的兴趣退居二线,才能真正的了解对方。

每个人都是立体的,多面的,包括我们自己,我们对自己是个谜,别人对我们永远是个谜,我们必须客观地去认识自己和对方,以使自己看到对方现实的状况,只有客观地了解一个人,我们才能在爱中了解对方的真正本质。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通用篇九

认为这本书和谈恋爱有关的同学,自觉出门右转。

当我满心欢喜的开始系统学习的时候,发现这本书和谈恋爱一毛钱关系都没有。但是一点一滴的阅读,却让我重新开始审视“爱”这个话题。

弗洛姆提出一种新的想法:爱是一种行为,而不是一种感受。爱是一门艺术,既需要掌握理论,又需要学会实践,还需要赋予它我们最大的关心,才能让爱最终开花结果。爱一个人,不是因为他(她)是你的唯一,而是因为在恰当的时刻他(她)出现在那里,而你刚好需要爱一个人。

这个理论的提出没有任何严格的证明,而且对解释能够持续吸引异性的人群毫不适用,因为显然他们没有仔细研究过爱的定义。但是,对于持续处于孤独中的人,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也许你感受过,也许你听说过那一时刻,那种偶遇“灵魂伴侣”的时刻:

两个素昧平生的人,有一天突然发现他们之间的隔膜消失了,彼此非常接近,感到有结合为一体的强烈要求,那是人生中最激动人心的时刻。

两个人彼此越熟悉,他们的结合就越丧失其神奇的魅力,直至最后相互间的反感,失望和厌恶把残存的激动兴奋一扫而光。然而,最初他们不可能遇见这一切,他们互相迷恋来证明爱情的浓烈,但事实上,这恰好表明他们之前是何等的空虚寂寞。

每天刷朋友圈都会有人在不停的约人,每次都是零回复(包括我)。很多时候都觉得是没有遇到一个对的人,没有刚好在街头遇见一个打着油纸伞的姑娘。如果给爱重新下一个定义的话,也许只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学会如何去爱,因此,我们总是落寞的一个人。在这一点上,弗洛姆说对了一些东西。

如果说到如何去学习爱,真的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就像问一条鱼,什么是水一样。

如果爱真的是一门艺术,那就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和实践,然而实践是离不开具体的对象的。因此,如果弗洛姆可以假设爱是一种能力的话,那我的假设就是爱是一种针对特殊个体的一种能力。我们不仅仅需要内在的强大,才能够有对于一个外在的人进行爱的表达,我们也确确实实需要一点运气,去遇到一个可以让我们爱的人。很遗憾,我还没找到,所以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到此截止......

关于爱的问题,弗洛姆还给了我们其他积极的启示:比如爱的本质是给予而非索取。在沉浸在一段感情中是,只有当我们奉献出自己的时候,我们才会最为感动,我们才会感到爱的存在。如果一味地索取,就像婴儿之于母亲,只有母亲对于婴儿的爱,而婴儿对于母亲有的只是物质上的索取,并不是爱的表示。如果婴儿具有思维之后对于母亲的回馈,另当别论。

弗洛姆的理论基本都是处于自己的解释和观察,在攻击弗洛伊德的过程中,采用了和弗洛伊德一样的不严谨论证方法。虽然关于人类行为的观察值得称道,但是关于两性,同性问题,受限于时代,他的思维在现在看来也几乎不能接受。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通用篇十

在自己学习之余,抽出时间认真的阅读了大师佛洛姆的作品《爱的艺术》。感受十分深刻,我们学习工科的,平时注重了太多理性而忽略了对一些生活中的一些基本的现象的分析,对爱的理解只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上,这使得有些人可能在自己的感情处理中遇到很多问题。读这部作品最大感受就是能在享受中警醒,在反思中顿悟。

《在爱的艺术》这本书中所谓的"爱"与人们普遍认为的那种"一个人偶然幸运地体验并陶醉于其中的一种纯粹的快感"不同。佛洛姆认为爱是一种能力,一种态度。爱是一种积极的活动,并不是一种被动的情感。如果用最通常的方式来描述爱的主动特征,那么,它主要是给予,而并不是接受。或者说爱是一个人的活动能力,而不是两个人的偶然相遇。因此,人们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对爱进行系统的学习,才能真正具备爱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实践爱。

一个人在世界上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这是人从开始有自己的意识以后一直在追寻的问题。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认为,人存在的价值就是"爱"。这也是人与其他自然界东西的本质区别,我们的全部的人格都是在这里体现出来的。当然会不会爱也就体现出人生的真正的价值。要想探索出爱的真谛,就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说起。

爱的起源应该追溯到人们从脱离自然界开始后的孤独和无力感。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人们从自然界的束缚中逃离并获得自由,却又转而依附另一种精神权威而逃避自由,就是为了克服孤独和无力感,但这种方式永远也无法让个体获得真正的自我,实现人作为人的真正价值。然而,作为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终究要实现,并且这种发展的最终归宿就是爱。

尽管当今社会的人们在爱的旅途中到处碰壁,比如高离婚率、自杀率、犯罪率等等问题对这个社会的和谐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人们对爱的实践感到空前的.茫然,对爱的关注和渴望更是超越了以往的任何时代。但是人们还是一如既往的忽略探索爱的本质含义,在行为上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尽管他们对爱如饥似渴,却又认为几乎每一件事都比爱重要:成就、名望、金钱、权力——几乎人们所有的精力都用来研究如何实现这些目标"。这是作者对世人的这种行为表达了深深的不满,"难道只有那些能够赢得金钱和名利的东西是值得学习的,而爱只对精神有益,在现实意义上并无利可图,是一种我们根本没有必要花费太多精力学习的奢侈品吗?"可以看出爱才是最珍贵而且是人生的真谛。

博爱、母爱、性爱、自爱、神爱等各种形式的爱常常包含着共同的基本要素: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关心是首要因素,这在母爱中体现得最为明显,"爱是对所爱对象的生命和成长的积极关心","爱的本质是为某物而劳作,是促使某物成长,爱和努力是分不开的。"从真正意义上讲,责任完全是一种自愿行为,是我们对另外一个人表达或没有表达的需要的反应,而当今我们理解的责任却多是指职责,从外部加于人身上的某些事。尊重和责任是互相依存的,假如没有尊重,责任就完全有可能是支配和占有。尊重不是害怕和畏惧,它是指按照个体的本来面目,发现个体的独特个性,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顺其自身的规律和意愿。了解是为爱提供正确的方向和现实的依据。

所以爱是一种能力,一种态度。自已应该对爱有进一步的理解才能够在爱的实践中取得正面的效果。从而面对自己的人生才能不迷茫,真的掌握人生的真谛,在生活中处理好"爱"。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通用篇十一

《爱的艺术》弗洛姆的哲学书,作为一个很久很久不看这类哲学书的工科生来说,真的是一个挑战。但是,作为一门全人类的通用科学来说,对于哲学的知之甚少对谁来说都是个错误。看了这本书,自己也有了一些对之前问题的解答,同时也有一些新的疑问尤其是对于现今的我所经历的教育。

在这本书中,弗洛姆这样阐释到,人们把爱别人的概念看作是理所当然,也是能够接受的,但是却普遍的认为爱别人是一种美德,而爱自己却是一桩罪恶。人们认为不可能像爱自己那样爱别人,因此自爱就是利己。但是其实在我看来,自爱是真正的爱自己,而利己不是爱自己,利己的本意不是太爱自己,而是太不爱自己。缺乏对自己的爱和关心表明了这个人内心缺少生命力,并会使他感到空虚和失望,只能依靠于一些身外的利益来填补自己,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利己主义。

对这两个概念清晰后,我们发现,我们所需要的是爱自己的社会人,而不是空虚的失望的利己主义者,针对两者的需要出发,我认为,在教育中我们在增加被教育者的知识的同时,更应该传授并且锻炼一种爱自己的能力,这种能力取决于对个人要求的出发点,所谓个人要求是指个人的对自己的一些要求或者是约束,而出发点,我定义为,爱自己。

艾克哈特说,你若爱己,那就会爱所有的人如己。你若对一个人的爱少于自己,你就无法真正爱自己,如果你一视同仁爱所有的人,包括你自己,你就会像某个人那般爱他们,这个人就是上帝和人。一个既爱自己有爱他人如同爱己的人就是这样的人,一个值得这样评价的人。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通用篇十二

“一无所知的人儿也就一无所爱,什么都不做的人儿也就什么也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儿是没有价值的。懂得事理的人儿也懂得爱、观察和发现……对事物本质了解得越多,也就越钟爱……设想所有水果与草莓同时成熟的人儿也就对葡萄一无所知”

在本书的开篇,弗洛姆引用了帕拉塞萨斯(德国医学家,自然科学家及哲学家)的这句看似与爱情无关的古话,却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他的观点,若想获得爱,则需了解爱。

弗洛姆是著名的德国(后加入美国籍)精神分析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他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试图保存两者的真理,用对方的原理修正进行另一方的理论,得出最后的综合体。他论述最多的是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人的爱、人的异化、人的解放问题。这本《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自20__年问世以来已经被译成20多种文字,至今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在本书的开始,弗洛姆即指出,爱是一门艺术,就像生活中的其他艺术一样,要学习如何爱就像学习其他艺术一样,先需了解爱的理论,再探讨爱的实践。弗洛姆所讲的爱的实践,绝非一般畅销书中的夫妻情侣“相处之道”,而是就个人自身行为进行的探讨。

可是长久以来,为什么多数人认为爱是不需要学习呢?弗洛姆在书中阐述道,大部分人认为爱不需要学习的前提主要为以下三点:第一,多数人宁愿把爱当成被爱的问题,人们不断付出努力获得大众的认可,使自己变的“可爱”,这样迫使男性取得成就,获得他自己所处的社会条件最大限度的地位和财富,女性通过修饰仪表健美等来吸引男性;第二,把爱的问题设想为一个对象的问题,而不是能力的问题;第三,把最初坠入情网的经历与爱的“久恒”之间的区别混淆了。这三点真是字字珠玑,就拿第一点来说,现在的八零九零后都是独生子女,多少有些“自私”,常更渴望被关注被爱,而不愿意付出自己的感情去关心对方,熟不知,“握紧拳头,里面什么也没有。张开双手,你就拥有了整个世界。”持有“被爱比爱更幸福”这种言论的人,多数是不成熟的。而提到第二点,强调爱的对象就像在中国强调“缘分”。不少书中的“爱情警句”不断地告诉大家,“世界上总有一个人在等着你”,其实不少任性的年轻人不懂得爱,总是错过了一个又一个“对的人”。

在本书里,弗洛姆也谈到,在交易盛行和奉物质财富为首要价值的资本主义文明中,人类爱的关系遵循统治商品交换和劳动力市场的相同规律,以“互利交换”的思想为基础,估计自己和对方在社会中的价值,力图做一个交易,此交易即称之为爱情。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通用篇十三

《爱的艺术》是美国人erichfromm所写。这本书我目前读过三种译本,最早读的是李健鸣翻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之后是萨亦菲翻译西苑出版社出版的,第三个是刘福堂翻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上译的版本2016年读了没读懂,一个星期后还了,2019年读到西苑的,感受很深刻,被fromm的观点吸引、教育,又借阅人社版的对比着阅读。上译的译本,译者对这本书中关于“爱”的翻译,有很多地方应译为“爱”译作了“爱情”,我理解“爱情”专指男女间的爱,而“爱”则是广义的,因为翻译的不准确,影响了我对内容的理解,但他的翻译是有温度的,我再重读时被那些精彩段落打动,那是他翻译时用自己的心、自己的感悟写出来的。西苑的译的要准确的多,读起来很通晓,使我喜欢上《爱的艺术》这本书,但印刷中有几页内容前后重复,出版社校对不严格,是个瑕疵。人社版的翻译的较准确,印刷出版也严谨,但如做人一样,严谨的人往往缺乏些风趣和平易近人,这本书译的是爱的艺术,这个译本少了些“爱”的温度。

全书共四章。

第一章探讨“爱是一门艺术吗?”

很多人不认为爱是一门艺术,认识不到爱是一种能力,以为爱是自己能否被人爱,是要找到爱的对象,分不清爱情和博爱。爱是一门艺术,和学习其他艺术的过程一样,一是要掌握爱的理论,二是要掌握爱的实践。

第二章“爱情的理论”探讨了爱的作用、父母与子女间的爱、爱的对象。

爱是帮助人类克服孤独感、实现人与人之间统一的方法,纵欲、与集体一致、创造性的劳动都做不到,纵欲只能暂时使人与人统一,与集体一致是一种假统一,创造性劳动是人与物的统一。什么是爱?爱是一种积极的、内心生长出的情绪,爱是给予。一个人究竟能给予别人什么呢?是他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同别人分享他的欢乐、悲伤、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他的“给”丰富了他人,也提高了自己的生命感,唤醒了双方内心的生命力,给和得的人都感谢这新的力量!爱的要素除了给予,还有关心、责任、尊重、了解。

父母和孩子间的爱,作者认为母爱是无条件的,“我”被母亲爱不需要理由,因为我是我;父爱是有条件的,我要去赢得父爱。一个好的母亲,孩子小时候要爱他,孩子长大独立后仍要爱他,不用母爱羁绊孩子的成长独立。一个成熟的人应既是自己的母亲也是自己的父亲,既有爱的能力,还有理智与判断。

爱的对象部分讨论了博爱、母爱、自爱、性爱、神爱。其中母爱、自爱给我的启示最大。母爱一是关心孩子的身体成长,另一方面要使孩子热爱生活,使他感受到活着是多么美好!自爱是我若没有爱我自己的能力,便没有爱他人的能力。若母亲忘我的爱孩子,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同利己者没什么区别,甚至更糟糕,孩子生活在一种不能使母亲失望的压力下,母亲这种“无私”蒙骗着孩子,使孩子不能批评她。

第三章当代西方社会的爱及其瓦解。

先分析了西方经济社会的本质是商品交换,人的劳动力也是用来交换的商品。然后分析了弗罗伊德对“爱”的解释,父母爱情对孩子婚姻影响的病例,如母亲中心型、父亲中心型、父母冷漠型;非理性的爱的病例,如偶像爱、伤感爱、投射爱;还有爱是没有冲突是一种错误认识。

第四章爱的实践。

爱的实践的必备条件自律、专注、耐心、兴趣;特殊条件克服自恋、谦恭、客观性、理智;必要条件信仰、积极活动。

最后作者再次陈述,爱是对人类存在问题的唯一令人满意的回答,要使人具备爱的能力,就一定要把人的发展看作是社会的最高目标!

书中有许多精彩的关于爱、母爱以及人性分析的精辟语句,不一一摘写,如果有兴趣,静下心去读吧!不会失望的!愿我们通过阅读,教育自己成为一个有爱的能力的人,能自爱,也能爱他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