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家训家风的故事怎么写(通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6:08:41 页码:13
最新家训家风的故事怎么写(通用17篇)
2023-11-12 16:08:41    小编:ZTFB

没有总结,我们只能在经历中迷失,总结可让我们从失败中汲取教训。编写一份完美的总结需要系统性思考。以下是一些写作总结的精选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家训家风的故事怎么写篇一

国有国法,家有家训。我家也有家训。但我这里写的不是家训,而是家风。

我们家的家风可多了,说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我就挑几个给你们讲讲吧:

爷爷奶奶都爱帮助人。有一次,对门的小哥哥一个人在家,奶奶就让他到我们家吃。吃饭时,奶奶不停地给他夹菜,把我都给忘了,也没见她给自己夹几口菜。真是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人想少。

爷爷对自己很小气,对别人却很大方,他总是告诉我们对别人一定要慷慨。有人借东西,爷爷二话不说双手奉出;有人遇到难处,爷爷定会鼎力相助。

爷爷从小就告诉我们要拾金不昧。有一次,我和妈妈捡到三百元钱,我就在妈妈的公司里东问问西问问,但是这是徒劳的。就在我和妈妈焦急地等待失主“找上门来”的时候,一位阿姨跑过来说钱是她我丢的。仔细询问过后,我和妈妈把钱还给了她。阿姨不断地向我们说谢谢。回家的路上,我和妈妈都为这件事而高兴,仰望星空,满天的星星都为我们拾金不昧的精神眨着眼,露出敬佩赞许的目光。

我也听过别人家的家风,大到,小到普通百姓:卖切糕的小哥的家风是用心去做每一块切糕,某位的家风是把每一个百姓的小事情做好。家风再普通不过了,但是,它是每一个家庭的支柱,支撑着每个家庭的良心。家风最普通不过了,但是,它都牵动千千万万炎黄子孙的正能量。

乐于助人、慷慨大方、拾金不昧、诚实守信……家风让我家和睦快乐,让我们幸福健康。我会让这股正能量继续传递发扬。

家训家风的故事怎么写篇二

我们家有个习惯,就是说”谢谢“。就算是父母与子女之间,夫妻之间,请对方递个东西,都会说一声”谢谢“。有的人可能会觉得这样比较生分,但是我觉得很好。因为人往往会对身边最亲近的人放下应有的礼貌,反倒无意中造成最深的伤害。说一声”谢谢“,提醒我们,就算是至亲的家人,他们的付出也并不是理所当然的,也是要时时记得去回报,去感恩。因为一声”谢谢“,对方会觉得自己的付出并没有被无视。

可能是这种习惯在我们家已经根深蒂固,儿子今年才两岁,从会说话开始,带他出门,都会主动跟人家说”谢谢“,不论是坐出租车,还是去餐馆吃饭,或者是去医院看病,他都不忘跟人家说一声”谢谢“。而对方也总是会开心的微笑并惊喜的夸奖他,这也让他感受到礼貌带给他人的快乐。感恩他人,相互尊重,这是整个社会需要的一种风尚,也是说一声”谢谢“的意义所在。让我们对身边的人说一声”谢谢“,它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温暖,更和谐。

家训家风的故事怎么写篇三

记得在我七岁的时候,妈妈得了一种病,经常会晕厥过去。有一天我听到一位老人说:“芭蕉的花能治愈这种病,但这种花很难开花,要好几十年才能开一次花,很难找到!我听了之后就想一定要帮妈妈找到这种花,帮妈妈治好这种病。

于是我就在村里的各个角落找芭蕉树,可这种花真的很难找,找到了树可没开花!当我失望而归时,在一户人家的大院子里发现了一棵芭蕉树,我抬头一看树上竟然有一朵开的正茂盛的芭蕉花,我心里不知道有多激动,不管三七二十一我爬上树摘了花就往家里跑,我把花拿给了妈妈,妈妈知道我这样做是为了治好她的病,可这种小偷的行为让妈妈很伤心,从此以后我再也没偷过东西。

家训家风的故事怎么写篇四

鲁迅和许广平仅有一子,即周海婴。儿子出生时,许广平出现难产迹象,当医生向鲁迅征求意见就是留大人还是留孩子时,他果断回答:“留大人。”结果母子平安。

在儿子成长过程中,鲁迅基本按照《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思想来实行,让他“完全的解放”,其中又说:“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据周海婴所著《鲁迅与我七十年》介绍,鲁迅的教育方式就是“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愿拂逆他的喜爱,除非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有一天,周海婴死活不肯去上学,鲁迅用报纸打他屁股。后来,鲁迅向母亲写信解释道:“打起来,声音虽然响,却不痛的。”

家训家风的故事怎么写篇五

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仅要在“外面”立好规矩,家里也要立好。这便是我们口中所说的家风家训。

当你奔出国外,你的言行举止所代表的是中国的人的`素质。而当你踏出家门口,有位叔叔或阿姨朝你走来,你接下来的动作就代表了你家所立的家风家训了。我们家的家风家训最起码的要求是尊敬他人,礼貌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曾问过爷爷,“尊敬他人是理所应当的,为什么特意把它放到第一条呢?”他说:“大多数人总是以貌取人,有时候会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真正做到从心里尊敬任何人的人是少之又少。”所以这也成为我们家的家风家训了。

爷爷还说,做到尊敬就不仅仅只一味的尊敬师长,尊敬长辈,应该尊敬每个人。当你真正尊敬每个人时,后面的“礼貌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不在话下了。

当你为你家立家风家训多而麻烦时,你不妨试试,真正的去做一做,那答案自然也浮现在你眼前了。家风家训不只是尊敬他人,也不只是礼貌待人,也可以是孝敬长辈、勤俭持家。但都是我们心里的“家风家训”。

家训家风的故事怎么写篇六

我出生在教师世家,从祖父吕瑞往下排,老少四代有十人当过教师。爷爷在庄河“昌隆义”大户人家教私塾,家训自然离不开“四书五经”。爷爷过世太早,伯父和父亲继承了儒家思想,在教学之余,便用孔子和《论语》的思想来教育儿女子孙。孔子宗尚仁、义、礼、知、信和温、良、恭、俭、让,表达了他对理想社会秩序的追求,有封建糟粕,应当批判剔除;但他在做人,为学,从政等方面的论说,精华的格言、警句,仍不乏有益于社会的内涵。我的兄弟姐妹就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童年时,因为家贫,常穿带补丁的衣裳上学,冬天还要穿“乌拉”鞋(猪皮缝的,里边楦草的鞋子)。在同学中间显得格外寒碜。回家就哭着、闹着向妈妈要好衣服、好鞋子穿。父亲就把我拉过来说:“孔夫子讲,读书人追求的是做人的道理,总是认为破衣糙食是可耻的事儿,不足以和他谈论大道理”(论语《里仁》第四:“土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又讲孔子学生颜回苦学的故事来教育我:颜回居在贫民窟中,用竹筒盛饭,用瓢饮水(没有水碗),别人不堪其忧,颜回却不改其乐。(《雍也》第六:“贤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后来想想,是这么个理儿,穿小“乌拉”上学也不以为耻,就发愤读书,在班级,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我14岁那年,哥哥参加人民解放军,爹爹行医,家里地没人种,我只好辍学在家种地,铲地、扶犁都会。闲暇时,总爱和农家小朋友下“五福棋”玩,爹爹看我学业荒疏,又引孔子的话“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子罕》第九)来开导我,爹爹说:“做人要向圣人学,你种地是暂时的,你要立志学习,不能再贪玩了。听村上人说军属可以享受代耕,那时你就可以上学了,不能再贪玩。咱家有的是书,你要抓住古人诗文、数学两门,不懂就问我。《礼记》上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读书人的愿望,你应该怀抱这样的理想。”

“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爹爹年青时,曾做教师,是一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先生,口碑极佳。日本鬼子侵占东三省,爹爹反对教日语而弃教学中医,但他对子女的教育依然是那样认真仔细,不厌其烦。

爹爹时常叫几个孩子和他一起干农活,一般是拔草间菜。这时他的兴致最好,就出小账让我们算。什么“鸡兔同笼”,“蜗牛上树”、“行程问题”等等。他对家庭教学喜形于色,不是等你去问他,总是带启发式先来问你。譬如“树高一丈,蜗牛日上三尺夜退二尺,问几天可以上到树顶?”这自然是小儿科,但需脑筋急转弯。妹妹抢着答:“九天。”爹爹说:“你的脑筋还没转过弯来,最后一天,蜗牛已经上到树顶了,上了三尺等于一天,你让它退回二尺干什么?所以多算了一天。又让我列个公式,我想:蜗牛日上三尺夜退二尺,等于一天只上一尺;最后上三尺,等于一天。我列出公式:10-3+1=8,爹爹会心地笑了。

爹爹这种“诲人不倦”地教学方式,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中,点点滴滴,潜易默化影响了我,我后来在庄河高中教书,我对学生的辅导也能见缝插针,诲人不倦。记得1977年恢复高考前夕,几年前的(庄河)高中毕业生,一帮一帮地,前来找我辅导语文,白天上课,晚上专场给他们补课,批改作文。有一天,我患病实在不能起身,就躺在土炕上为全宝武(当年考在“东财大”)辅导古文,全宝武半蹲半跪在地上记着笔记,倾心谛听,36年过去了,那场面依然历历在目。我是从来不收辅导费的。

“劝君莫打枝头鸟”

14岁以前,我也淘气,夏天里,好到粳池坝边摸青蛙,有一次,用柳条串了十几只青蛙拿到爹爹面前显摆,自以为摸给鸭子吃,爹爹会表扬我,谁知,却遭到爹爹的严厉斥责:“你臭美呀,是不是?把你也串起来,好不好?”稍顷,父亲消了消气说:“青蛙有益于人类呀,它吃害虫,保护庄稼。一只青蛙每年可吃掉一万多只害虫,青蛙一般可活五年,能消灭五~六万只害虫呢!白居易诗云:‘莫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鸟儿也是益禽,青蛙和它一样,都是人们消灭害虫的好帮手。

住了一会儿,爹爹讲故事给我听:孔子周游列国,与弟子过一道山梁,见到雌野鸡在飞就说:“时哉,时哉!”孔子是赞叹野鸡得其时的,反衬自己生不逢时,子路(孔子弟子)理解错了,以为老师要尝时鲜,就打来一只野鸡烧成菜,端给孔子吃,孔子不高兴,只是闻了几闻,就起身走了[《乡党》第十:子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共,通供;作,起身)]二千多年前,孔子就能爱护鸟,我们今天为什么不能爱护青蛙一类小动物呢?这年冬天,屯里猎户用网捕到一对小狐狸,战战兢兢地,爹爹不忍见其被残杀,用钱买下来放到狐狸洞里。哥哥和我放晚学去狐狸洞为其送食喂养。也真怪,我们到达洞口,只要敲敲瓢缽,狐狸就会到洞口把瓢缽叨到洞里去吃,吃完再把瓢缽送回来。

……。

想起来,这些都是60多年以前的事情了,我在父亲长期的儒教过程中渐次长大,慢慢地接受了孔子,他的做人之道、为学之道、从政之道,论述得相当精辟、具体,切实可行,许多都是有益的教诲。他的学说,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也是凤毛麟角,绝无仅有。这也成为“孔子学院”凤靡全球的缘由,成语词典里,像见贤思齐、温故知新、当仁不让、杀身成仁、发愤忘食、温良恭俭让等上百条成语皆出自《论语》,《论语》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发展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家训家风的故事怎么写篇七

我的父母都是七十年代的中专生,我的爷爷奶奶则是四十年代的农民。自从我懂事开始,我听的最多的话是:做人要勤俭节约,以人为善,礼貌待人,诚实守信。特别是在我做错事时,爷爷最喜欢给我上政治课,奶奶则说了又说,我有时烦起来会来一次反抗式的大喊:“拜托,奶奶同志,您已经讲了n次了,我的耳朵都长了啊!”,可是奶奶似乎没听到我的反抗,还继续说:“你这孩子啊,要懂礼貌,刚客人来了都不懂得打个招呼!”。“我似乎对这样的教育已经习以为常了,这应该说是我这个家的家风吧。

从我记事起,我的家经常有客人,长辈们从来都是笑容满面地招待客人,把最好的东西拿给客人吃,最后客人走了才轮到我们这些孩子的份,我们从不敢吭声,客人们总会表扬我们:”你们家的孩子真懂事啊”,但是我调皮的个性,有很多时候也会招来长辈的不满。有一年的春节,我把家族要请叔公的盐鸡偷吃了一半,把鸡翻过身,当叔公吃时才发现,过后爷爷狠狠地批评了我,要我半蹲一个小时记住这次教训。

在我的家里,最勤俭节约的人是奶奶了。奶奶每天天没亮就起床做家务,等我们要上学时,奶奶已经出门去买菜了,每次家里有剩菜剩饭,奶奶从不倒掉,而是自己吃了。爸爸担心她胃不好,不让奶奶吃剩的食物,奶奶只好偷偷地吃了。有一次,我刚放学回家,发现家里来了三只小鸡,原来是奶奶为剩菜剩饭找到好的“去处”了,这真是两全其美呀!

要说诚实守信,那就要属我的爸爸了。有一回,爸爸心血来潮,向村委会承包了1000棵荔枝树,合同承诺收成时付给村委两万元,没想到那年刚好碰到强台风,1000棵荔枝总的收成不过两千多,很多好朋友都说情有可原,劝爸爸向村委提意见,结果爸爸向舅妈借了钱毫不犹豫的把两万付给村委,爸爸过后说“我的固执,是因为我的父亲从小对我说:做人要诚实守信。我没有预测好,只能自己负责呀!”

家风是雨,孩子是苗,这样的家风让我受益匪浅啊!

家训家风的故事怎么写篇八

一个有好的家训家风的家庭一定至少有一个好的家训家风故事,下面是本站小编给大家整理的300字的家训家风故事,希望能帮到大家!

丰子恺育有七个子女,他认为童年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极力反对把孩子培养成“小大人”。

在生活中,丰子恺称外出做事为“无聊”,和孩子们在一起则内心充满欢喜,抱孩子,喂孩子吃饭,唱小曲逗孩子,画画引孩子笑,和孩子们特别亲近。有一次,长子瞻瞻要丰子恺抱他到车站去买香蕉,“满满地擒了两手回来”,到家时,却熟睡在父亲肩头,手里的香蕉早已不知去向。丰子恺在《给我的孩子们》一文中感叹:“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与热情!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除了让孩子在爱的空气中自由成长,丰子恺还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1947年,他步入知天命之年,与子女“约法”,强调最多的便是“独立”,其中一条写道:“大学毕业后,子女各自独立生活,并无供养父母之义务,父母亦更无供给子女之义务。”同时,子女独立后,要与父母分居,“双方同意而同居者,皆属邻谊性质,绝非义务”。

鲁迅和许广平仅有一子,即周海婴。儿子出生时,许广平出现难产迹象,当医生向鲁迅征求意见是留大人还是留孩子时,他果断回答:“留大人。”结果母子平安。

在儿子成长过程中,鲁迅基本按照《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思想来实行,让他“完全的解放”,其中又说:“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据周海婴所著《鲁迅与我七十年》介绍,鲁迅的教育方式是“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愿拂逆他的喜爱,除非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有一天,周海婴死活不肯去上学,鲁迅用报纸打他屁股。后来,鲁迅向母亲写信解释道:“打起来,声音虽然响,却不痛的。”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官至宰相。

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他写了了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他在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

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

吉鸿昌,字世五,河南扶沟人。察绥抗日同盟军领导人之一。早年在冯玉祥部队当兵,以英勇善战升为营长、师长,后任国民党军长和宁夏省政府主席。

1920xx年,25岁的吉鸿昌,当时任营长,父亲吉筠亭病重。他对前来探视的吉鸿昌说:"当官要清白谦正,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就不许发财。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鸿昌含泪答应。

吉鸿昌父亲病逝后,他把"做官不许发财"六字写在瓷碗上,要陶瓷厂仿照成批烧制,把瓷碗分发给所有官兵。在分发瓷碗大会上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决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父亲教诲,做官不为发财,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

吉鸿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谦正,处处为民众。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反对蒋介石的投降政策,奋起抗日。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牺牲时年仅39岁。

钱基博乃一代。

国学。

大师,是学者、作家钱钟书的父亲。

钱基博对儿子管教极严,钱钟书十六岁时,还痛打一顿。1920xx年秋至次年夏天,钱基博北上清华任教,寒假没回无锡。此时的钱钟书正读中学,没有温习课本,而是一头扎进了小说的世界。等父亲回来考问功课,钱钟书过不了关,于是挨了打。

1920xx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后,钱基博还时常写信给他。一封信中说:“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随后一封信则表示:“现在外间物论,谓汝文章胜我,学问过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称汝笃实过我,力行过我,我尤心慰。”希望钱钟书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我望汝为诸葛公、陶渊明;不喜汝为胡适之、徐志摩”。

钱基博对当时的新文化运动保持距离,埋首国学,他这样告诫钱钟书,不过出于一个儒者的文化立场。

家训家风的故事怎么写篇九

有一天,我.net和爸爸妈妈在永和吃饭。我点了自己最喜欢的鸡丝饭。我们边聊天,边吃饭,很快吃好了。我放下筷子,就要去玩。

妈妈把我叫住,告诉我说:“吃完饭,应该将碗、勺子、筷子、饮料杯子都整理好放进盘子,并将垃圾收拾好。”

我不懂,问妈妈:“为什么啊?打扫卫生的阿姨不是会收拾吗?”

妈妈耐心地解释说:“因为这样整理好了,就大大方便打扫卫生的阿姨。她可以把盘子一次性端走。”

我恍然大悟,说:“这样阿姨就不用那么累了,还可以节省时间。”

妈妈夸奖我说:“邓于零真棒!”

于是我把餐桌上的东西整整齐齐地收拾好。

打扫卫生的阿姨过来了。她看着我们桌子上的三个整齐的盘子,很开心的朝我们笑了笑,还说了声谢谢。然后轻松地把盘子收走了。

我站起来,准备离开,扭头看见旁边桌子上,一个小男孩正在认真地整理自己的盘子。

我们三个人开心地笑了。

爸爸对我说:“饭后收拾好盘子,对我们来说,不过是举手之劳,但对阿姨来说,就大大节省了劳动。方便别人,就是方便自己。”

从此以后,我在外面吃饭,都会把自己的盘子收拾的整整齐齐,这个细节和行为,得到很多人的表扬。

家训家风的故事怎么写篇十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但念物力维艰。”这是一句人们常常挂在嘴的俗语,却也是我家的家风家训。妈妈经常对我说,一个人要节俭,不能随意浪费,虽然有些人很幸运,自己的父辈或再上一辈很有钱,但有一句俗语说得好:“富不过三代”。要是不注意节俭,尽管上一辈子再有钱,也总有一天会被花光的。

记得有一次,我和妈妈一起来到菜市场,妈妈总是东瞧瞧西逛逛,看到了自己的心仪的菜也不立刻买下来,而是去到别的卖菜摊上问一遍,不时的询问价钱,讨价还价,最终通过货比三家,买下了物美价廉的菜......我终于忍不住的问妈妈一句:“妈,你看这的菜的价钱不就相差几毛钱吗?你又为何跑来跑去这么辛苦呢!大不了就多付一点嘛!”妈妈听我这一句话,不紧不慢地对我讲道:“我不是经常跟你说吗,一个人要节俭,不要把不必要的钱浪费,就比如买一条鱼,一家是10元一斤,另一家是11元一斤,你要买一条鱼是3斤的话,你去10元一斤的那家买的话,这不就节省了3元吗?如果到超市买东西,你要是少一角钱他也不会卖给你的!”

还记得那一次,我拧开水龙头洗手,妈妈看见了上前制止我并教育到:“你怎么能这样呢?”“怎么了......”我委屈的说。“你洗手时水龙头一直开着,这样太浪费水了。在许多远山区里,很多小朋友连喝的水都没有,所以不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节约用水!”妈妈激动地说,我在一旁默默地听着,慢慢地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妈妈的口气缓和下来了,继续说:"孩子,你应该还记得去年电视中演的那些缺水的灾区吧!他们哪有你现在这么幸福呀!这时,妈妈变得和往日那般慈祥道:“快把水龙头拧紧吧,以后一定注意节约用水。”“好!”我大声的应道。

在妈妈的影响下,我充分认识到节约就在我们举手之间,平时的日积月累会慢慢变成了一笔可观的财富,同时深深体会到父母以身作则,做好表率,这才是真正的家风家训。

文档为doc格式。

家训家风的故事怎么写篇十一

今天,我在楼下骑自行车,隔壁王老奶奶家的孙子小伟在踢球。小伟今年3岁,长得虎头虎脑,很可爱。胖嘟嘟的小伟追着圆溜溜的球。突然,小伟被球绊了一跤,他趴在地上嚎啕大哭。王奶奶三步并作两步跑过去扶起小伟,心疼的安慰着她的宝贝孙子,并用脚用力踩地板,说:“地板不乖,地板不乖,害的小伟摔了一跤”。这一切看得我目瞪口呆,我不明白小伟摔跤跟地板有什么关系,这是他自己不小心造成的呀。

看着小伟发生的一切,我想起我小时候摔跤的情景。好几次我摔倒,也是趴在地上等待妈妈来扶我,有时也经常挤出了晶莹的泪花。可妈妈不像王奶奶那样,她总是在我企盼中慢吞吞的来到我身旁,然后说:她相信她的宝贝也就是我是个勇敢的孩子,勇敢的孩子摔倒了能够自己站起来。我象被施了魔法一样,真的自己站起来,然后妈妈拥抱了我亲了亲,问我事情的经过,其实都是我自己不小心造成的,妈妈总说让我吸取教训,下次小心点。有次我的头碰到了桌角肿了一个包,我大哭不止,妈妈亲吻着我的包包问我是不是很疼,我点了点头,妈妈说桌角把我碰疼了,我也把桌角碰疼了,我们去安慰安慰桌角好不好,我一想到桌角也像我这么疼就觉得很可怜,跟着妈妈抚摸了桌角安慰它不哭,我也觉得自己受到了安慰也就不感觉到疼了,当然也就不哭了。从此,摔倒的我都是自己站起来的,甚至还安慰安慰地板不哭,然后才告诉妈妈,妈妈表扬了我,还告诉我一个道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想到王奶奶与妈妈面对摔倒这一件事不相同的处理方法,我明白了妈妈是从日常生活的小事告诉我人生的大道理:每个人都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就像小伟摔倒是因为他自己不小心而不是地板的原因,他就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我也明白了家是花圃,孩子是花苗。家教如雨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小苗只要在雨露的滋润下,才能健康成长。孩子只有在优良家教的熏陶下,才能出类拔萃,国家的未来将会更加繁荣昌盛。

家训家风的故事怎么写篇十二

我们家虽然不是什么名门望族,只是一个平平常常的人家,但是我的父母打小时候起就告诫我一些做人的道理,让我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直到现在我还在用这些家训监督自己。如:“诚实守信,清白做人”、“玩地时候开开心心地玩,学习时认认真真地学习”、“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小孩子都有一个天性―爱吃糖,我也一样。

5岁那年,我自从吃了一颗糖后,就迷上了那闻起来香吃起来甜的味道。有一次,趁爸爸妈妈不注意,我?刷?得一下把桌子上的糖攥在手中,接着假装上厕所把糖毫不客气地吃了。随后,我蹑手蹑脚地把糖纸扔到了床铺底下,做完这些我开心地笑了,心想:爸爸妈妈肯定不会发现床下那些糖纸,而我就可以大饱口福啦!正当我得意忘形时,妈妈来了,她眉头紧皱一脸愤怒的气息:“儿子,你是不是偷吃糖了!”“没有。”我一脸无辜的样子。“那床底下的糖纸是怎么回事?”妈妈凶得像只豹子。在证据面前,我只好低下了头。爸爸闻讯赶来,他拿起我的手用尺子用力敲我的手训斥道:“爸爸不是跟你说了吗,我们不怕做错事,要诚实,一个人要是没有一颗诚实的心,谁还会和他交朋友?谁还会信任他?儿子,爸爸希望你能明白?诚实?这两个字的真正含义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爸爸这几句意味深长的话使我深受启发,从此我再也没有偷偷做事了。“诚实守信,清白做人”我要牢牢记住这句话,把它作为我们的家风家训,从小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我还要把这几句话告诉其他小朋友,让大家共同做新时期的优秀少年。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家训家风的故事怎么写篇十三

爸爸从小教导我,要助人为乐。给我看报纸上电视上拾金不昧、见义勇为的事例,并且给我讲很多很多的故事。他还告诉我,助人为乐是好的家风,是大中国的好家风,要好好发扬光大。并且用实践来告诉我:邻居陈奶奶要穿针线,但是老眼昏花总是穿不进去,爸爸就热心的帮助奶奶穿;楼上的康爷爷要换灯泡了但是老了不能爬上梯子,爸爸就一步一步爬上去认真的换。现在我五年级了,看到有同学有老师需要帮助还是会热心的去帮助。

妈妈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对我说,做人不能心焦气躁,要学会、懂得容忍。告诉我心焦气躁的坏处,还告诉我和同学发生了冲突不要冲动,要冷静,要容忍,处理好自己和同学的关系,无论在什么场合都是一样。我知道,这也是好的家风,是大中国的好家风,要好好学习。从一年级开始,五年过去了,我和同学、老师的关系一直很融洽。

家训家风的故事怎么写篇十四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官至宰相。

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他写了了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他在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

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

古代家风家训小故事篇二吉鸿昌,字世五,河南扶沟人。察绥抗日同盟军领导人之一。早年在冯玉祥部队当兵,以英勇善战升为营长、师长,后任国民党军长和宁夏省政府主席。

19,25岁的吉鸿昌,当时任营长,父亲吉筠亭病重。他对前来探视的吉鸿昌说:“当官要清白谦正,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就不许发财。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鸿昌含泪答应。

吉鸿昌父亲病逝后,他把“做官不许发财”六字写在瓷碗上,要陶瓷厂仿照成批烧制,把瓷碗分发给所有官兵。在分发瓷碗大会上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决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父亲教诲,做官不为发财,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

吉鸿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谦正,处处为民众。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反对蒋介石的投降政策,奋起抗日。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牺牲时年仅39岁。

古代家风家训小故事篇三钱基博乃一代国学大师,是学者、作家钱钟书的父亲。

钱基博对儿子管教极严,钱钟书十六岁时,还痛打一顿。1926年秋至次年夏天,钱基博北上清华任教,寒假没回无锡。此时的钱钟书正读中学,没有温习课本,而是一头扎进了小说的世界。等父亲回来考问功课,钱钟书过不了关,于是挨了打。

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后,钱基博还时常写信给他。一封信中说:“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随后一封信则表示:“现在外间物论,谓汝文章胜我,学问过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称汝笃实过我,力行过我,我尤心慰。”希望钱钟书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我望汝为诸葛公、陶渊明;不喜汝为胡适之、徐志摩”。

钱基博对当时的新文化运动保持距离,埋首国学,他这样告诫钱钟书,不过出于一个儒者的文化立场。

家训家风的故事怎么写篇十五

前几日看到一则新闻,许多人在谈论“家训”这个话题,给我很深的印象。电视中,一位年过半百的老人如此循循善诱:“礼是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是每一个家庭都应该有的家训……”他说得非常中肯,中国是拥有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中国人素来讲究“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这也让中国成为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你们虽然都是农村人,从来没有华丽的言语和深刻的道理,但是,你们用最简单的语言和最朴实的行动,让我从小就明白“学礼、达礼、行礼”是我们做人的前提与根本。我想,“以礼待人”应该算是我们的家风了吧!

从牙牙学语到蹒跚学步,你们给我灌输的“礼”的思想很多。小时候,在我还不会说话的时候,你们就开始教我“叫爸爸、叫妈妈”,稍稍年长一些,你们带我出门,指着一个又一个陌生人,告诉我:“叫叔叔、叫阿姨,叫爷爷、叫奶奶”,所以,从小我就养成了叫人的习惯,别人都夸我有礼貌。但我知道,是你们培养出我的良好习惯。

有时候,你们也对我特别严厉。还记得那时,我和邻居妹妹吵架,哭得很厉害,你们不问青红皂白,就让我向她道歉。其实,当时我是很气愤的,咬紧牙关,眼睛愤愤地盯着你们,心中充满疑惑,眼泪只是从眼角流下,咸咸的、涩涩的,流进嘴里。在你们的“逼迫”下,我很不情愿地说了声“对不起”。事后,你们告诉我:“姐姐应该让着妹妹,何况妹妹还是客人!”你们还告诉我“严是爱,松是害,不管教,要变坏”的道理,以前,我还不能完全明白其中的含义,现在我终于理解了,而且还将受益终身!

爸爸,妈妈,我想真心地对你们说一句“谢谢”,谢谢你们让我从小就学会了“礼”,谢谢你们教会了我怎样守礼,怎样礼貌待人,更教会了我怎样做人!

我想,我会让“礼”这一家训在我们的家庭中永久延续下去!我更希望“礼”这一美德在我们的华夏大地上不断传承,发扬光大!

家训家风的故事怎么写篇十六

"家风",一般指一种由父母或祖辈提倡并能身体力行和言传身教,用以约束和规范家庭成员的风尚和作风。家风是一个家庭长期培育形成的一种文化和道德氛围,有一种强大的感染力量,是家庭伦理和家庭美德的集中体现。家风是家庭成员道德水平的集中体现。家风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它既能在思想道德上约束其成员,又能促使家庭成员在一种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氛围中不断发展。

家训家风的故事怎么写篇十七

在儿子5岁时,带儿子在钟楼附近的一家餐馆进餐,低头霎那一团红绿相间的”诱人东东“抓住了我的眼球,哦,地上躺着一团叠好的最亲爱的人民币。我捡起了钱、告诉儿子捡到钱了。儿子问:”谁的钱呀、妈妈?“”儿子,妈妈也不知道!“旁边一位女的摸摸口袋假意说我有没有掉呀?”你在我捡起后才进来,不会是你的。“”老板娘,刚从这空位离开的人你认识吗?“”哦,穿制服那个女的是南明宾馆总台的。“”那我们送钱还给姐姐去,儿子。“当我带着儿子找到总台问:”你刚才在前面餐馆吃饭了,对吗?“”对、怎么了。“”你在哪个位置?记得吗?“”怎么了?问这些?干吗呀!吃过,看你们进来,我吃好出来时,干吗呀?“晕,晕不晕,当雷锋讨人嫌呢!儿子说:”姐姐,你钱掉了,我们捡到了,送还给你呢?“啊,她赶紧去掏口袋,羞着脸说”不好意思啊,谢谢啊,不好意思啊!“我本将心照明月,奈何明月不领情,但儿子记住妈妈的言行举止就够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