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汇总(汇总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1:18:02 页码:14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汇总(汇总15篇)
2023-11-11 11:18:02    小编:ZTFB

我们经常会在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进行总结和概括。积极的心态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通过观摩他人的总结范文,我们可以了解行业内的优秀表现和创新思路。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汇总篇一

金华戴元礼,国初名医,尝被召至南京。见一医家,迎求溢户,酬应不闲。戴意必深于术者,注目焉,按方发剂,皆无他异。退而怪之,日往视焉。偶一人求药者既去,追而告之曰:临煎时,下锡一块。麾之去。戴始大异之,念无以锡入煎剂法,特叩之,答曰:是古方。戴求得其书,乃饧字耳。戴急为正之。

[注]国初:明朝初年。[注]南京:明朝初年朱元璋迁都南京。[注]饧:古糖字。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尝被召至南京解释:

(2)迎求溢户解释:

(3)按方发剂解释:

(4)日往视焉解释:

2.翻译句子。

(1)退而怪之。

译文:

(2)戴求得其书,乃饧字耳。

译文:

3.说那医家是平庸的医生,但不是奸诈的.医生,从文中(填原文)处可以看出这一点。

4.从文中戴急为正之可以看出戴元礼作为名医不只是在医术方面,还表现出较强的职业道德,现在请你从戴元礼角度给庸医们说一句话,既要清楚,又比较委婉。

参考答案:

(1)曾经(2)充满(3)药(4)每天。

2.(1)回去后感觉很奇怪(2)戴元礼要到(记载这则古方的)书,原来是饧字。

3.追而告之曰:临煎时,下锡一块。

4.略。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汇总篇二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正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给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意思。(4分)。

晏子将使楚()今方来,吾欲辱之,()。

王曰,何坐?()齐人固善盗乎?()。

2、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a.楚王赐晏子酒b.圣人非所与熙也。

c.便索舆来奔丧d.因恸绝良久。

3、下面句子划分节奏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其实/味/不同b.其/实味不/同。

c.其/实味/不同d.其实/味不/同。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2)圣人非所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5、课文的人物性格刻画鲜明,寥寥数语,就把人写活了,请用一个词概括晏子的性格特点。

晏子:。(2分)。

其实“橘”指的是:国人,“枳”指的是:国人。(2分)。

参考答案:

1.出使代晏子犯罪本来。

2.b。

3.c。

4.(1).难道楚国的水会被国民偷盗不成?

(2).圣人是不可以随便戏弄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5.能言善辩不卑不亢。

6.齐楚。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汇总篇三

金华戴元礼,国初名医,尝被召至南京。见一医家,迎求溢户,酬应不闲。戴意必深于术者,注目焉,按方发剂,皆无他异。退而怪之,日往视焉。偶一人求药者既去,追而告之曰:“临煎时,下锡一块。”麾之去。戴始大异之,念无以锡入煎剂法,特叩之,答曰:“是古方。”戴求得其书,乃“饧”字耳。戴急为正之。

[注]国初:明朝初年。[注]南京:明朝初年朱元璋迁都南京。[注]饧:古“糖”字。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尝被召至南京解释:

(2)迎求溢户解释:

(3)按方发剂解释:

(4)日往视焉解释:

2.翻译句子。

(1)退而怪之。

译文:

(2)戴求得其书,乃“饧”字耳。

译文:

3.说那医家是平庸的.医生,但不是奸诈的医生,从文中(填原文)处可以看出这一点。

4.从文中“戴急为正之”可以看出戴元礼作为名医不只是在医术方面,还表现出较强的职业道德,现在请你从戴元礼角度给庸医们说一句话,既要清楚,又比较委婉。

参考答案: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汇总篇四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为句子中加粗的词选择正确的一项。

(1)过也,人皆见之。()a.拜访b.犯过错c.过错。

(2)更也,人皆仰之。()a.更改;仰望b.改错;敬仰c.改错;仰望。

(3)子在川上曰。()a.河边b.船上c.四川境内。

(4)德之不修。()a.助词,的b.主谓之问,无实义c.它,代词。

(5)是吾忧也。()a.表判断b.这c.真实。

(6)知者不惑。()a.知识b.知识分子c.聪明。

2.写出本文中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表明相同观点的句子。

3.给下面句子选择正确的译文。

(1)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a.经过它的时候,人们都看见了它;夜晚的时候,人们都仰慕它。

b.有了过错时,人人都能看到它;改正过错时,人人都仰望着它。

c.拜访的时候,人人都看见了它;换一种说法,人人都仰望着它。

d.有了过错时,人人都能看到;更不可能理解的是,人人都仰望着它。

(2)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a.聪明的.人没有疑惑,有仁德的人没有忧虑,勇敢的人没有畏惧。

b.知识意味着没有疑惑,仁义意味着没有忧虑,勇敢意味味没有畏惧。

c.有知识的人没有疑惑,有仁德的人没有忧虑,勇敢的人没有畏惧。

d.知道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虑,勇敢的人不畏惧。

1.(1)b(2)c(3)a(4)b(5)b(6)c。

2.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3.(1)a(2)a。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汇总篇五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选自《虞初新志》)。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选自《桃花源记》)。

小题1: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线词语。(3分)。

(1)左臂挂念珠倚之()。

(2)诎()右臂支船。

(3)佛印绝类()弥勒。

(4)阡陌交通()。

(5)屋舍俨然()。

(6)悉如外人()。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6分)。

(1)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小题3:写出两个出自[乙]文的成语。(2分)。

小题4:[乙]文中作者为什么要描绘这样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代词,左膝上(2)通“屈”,弯曲(3)像(4)交错相通(5)整齐的样子(6)全、都(意思对即给分)。

小题2:(1)他们的两膝互相靠近,各自隐藏在书画卷下边的`衣褶里。

(2)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3)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明亮了。

(意思符合即给分)。

小题3:豁然开朗怡然自乐鸡犬相闻黄发垂髫阡陌交通。(写出其中两个即可,2分)。

小题4:表现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意思对即可,2分)。

小题1:试题分析:“诎”是通假字,“类”是重点实词。“交通”是古今异义词,“俨然”要注意把“然”的意思解释出来,“悉”的意思是固定的,即都、全。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1)句中的关键词有“比”“黄发垂髫”“豁然开朗”等,“比”是靠近的意思,“黄发垂髫”是借代的修辞,指老人和小孩。“豁然开朗”是古今异义词,指一下子变得开阔明亮了。注意这些易错词语,再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3:试题分析:在文章中找,很容易就可看到“豁然开朗、怡然自乐、鸡犬相闻、黄发垂髫、阡陌交通”几个明显的成语。对于似是而非的四字短语则尽量不写。

点评:文言文中的成语,及出自文言文中的成语,平时的学习中要有一定的积累,不仅如此,还应知道古今意义上的区别,同时还要会正确的运用。

同的景象,因此实则借此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满与对如世外桃源这样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点评:做题时,要先审题,再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确定答题范围。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做题道理是一样的,只不过文言文理解起来更要根据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来做推断,做到整体感知。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汇总篇六

(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二)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六)于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七)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八)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九)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十)(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

(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___________。

(2)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图:___________。

(3)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之:___________。

(4)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而:____________。

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文中有很多语句都己成为成语,请你写出其中的三个。

4.本文是儒家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的道理。请任选一则,谈谈对你的启示。

1.(1)信:诚实。(2)图:料想。(3)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4)而:然后,表顺接。2.(1)译文:读书人不可以没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承担的责任重大,艰险的`道路还很长。

(2)译文:看见德行优秀的人要向他看齐,看见不优秀的人也要(对照着)检查自己。

3.见贤思齐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任重道远成人之美。

4.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答题示例:“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入”说的是自己不喜欢的言行,不要施加给别人。它告诉我们要学会宽容,不要强人所难。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汇总篇七

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完成问题。

[甲](邹忌)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乙]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阅读[甲]文,从齐王的角度看,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乙]文中,晏子的言行被后人称颂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2.解释下面加粗字词的意思。

(1)上书谏寡人者谏:_________。

(2)闻寡人之耳者闻:_________。

(3)齐人也,坐盗坐:_________。

(4)其实味不同其实:_________。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宋史》记载:“(赵普)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有人说赵普该向邹忌和晏子学习,你同意吗?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要虚心采纳别人的意见捍卫国家尊严机智善辩的才能。

2.(1)规劝。(2)使……听到。(3)犯罪。(4)它们(的)果实。

3.(1)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了。

(2)圣人是不能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4.示例一:同意。在解决一个问题或处理一件事时,可以采用机智幽默的语言(或:采用类比、设喻等方法)来委婉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便于对方理解和采纳。

示例二:不同意。尽管有时候语言会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敢于坚持自己的原则需要更大的勇气,赵普的行为是他个性最好的体现。(意对即可)。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汇总篇八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小题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服衣冠,窥镜(察看)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c.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受蒙蔽)d.能谤讥于市朝(讥讽.)。

a(1)时时而间进(2)肉食者谋之,有何间焉、

b(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1)皆以美于徐公(2)骈死于槽枥之间。

d(1)使烛邹主鸟而亡之(2)吾欲之南海。

a.本文第一段写出了邹忌头脑冷静,不为奉承所迷惑。

b.本文第二段运用两组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

c.本文第三、四段从侧面表现邹忌的精明能干,具有治国之才。、

d.本文的主旨是通过邹忌“暮寝而思之”,悟出了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不会说出事情的真相的道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1:。

试题分析:d中应是“能谤讥于市朝(议论)”。

小题2:。

小题3:。

试题分析:d中“主旨是通过邹忌“暮寝而思之”,悟出了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不会说出事情的真相的道理。”有误,应是“通过家事推及到国事,使齐王广开言路,战胜于朝廷”。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汇总篇九

蜀之鄙(边远的地方)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依仗、凭借)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本文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2.“以()告富者”是一个省略句,括号中省略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

3.选出下面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贫者语于富者曰(告诉)(b)吾欲之南海(往)。

(c)西蜀之去南海(距离)(d)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看来)。

4.文中有两处“子何恃而往”,为什么第一处用的是问号,而第二处用的是感叹号?请作简要分析。

5.对比鲜明是本文写法上的'一大特点,请以蜀鄙二僧欲往南海部分为例,说说文章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

6.下列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希望子侄立定志向,刻苦学习?()。

a、天下事有难易乎?b、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c、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d、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7.文中可以看出“之南海”是非常困难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汇总篇十

文言文选段,完成第小题。(共8分)。

【选段一】。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选段二】。

子列子常射中矣,请之于关尹子。关尹子曰:“知子之所以中乎?”答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请。关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子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非独射也,国之存也,国之亡也,身之贤也,身之不肖也,亦皆有以。圣人不察存亡、贤不肖,而察其所以也。

【小题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线词的意思。(2分)。

(1)温故而知新故:_________。

(2)亦皆有以以:___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2分)。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_________。

(2)子知子之所以中乎?

译文:_________。

【小题3】选段二中,向关尹子学习的子列子主动采用了选段一中的两种学习方法:_______(1)_______;_______(2)_______。但整体看选段二,作者从中得出的学习方法是:_______(3)_______。(前两空用原文语句回答,第三空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答案。

【小题1】答案:(1)学过(旧)的知识。(2)原因。

评分:共2分。每小题1分。

【小题2】答案:(1)(我)要选择他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还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2)你知道你能射中的原因吗?

评分:共2分。每小题1分。其中,第1小题关键词“从”译对,句子基本意思对即可;第2小题关键词“之所以”“中”译对,句子基本意思对即可。

【小题3】答案:(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或:择其善者而从之)(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3)(向圣人学习,)要学会找到之所以如此的原因。(或:学习要抓规律或本质)。

评分:共4分。第3小题前2空各1分,第3空2分。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故”在古文是多义词,有“缘故”“本来”“朋友”“旧”“通‘固’”等多个意思,本句中是“旧的”,即学过的知识;“以”的意思也很多,有介词“把、用、凭借”有动词“认为”,有连词“因”,有名词“原因”,有“通‘已’”等,本句中是“原因”。

考点:文言字词解释。

点评:本题第二句对初一学生来说难了,因为选段二不太好懂。古文中一词多义的字词是很多的,平时学习要注意归纳记忆,学会举一反三,学一识三。

【小题2】。

试题分析:第一句比较发翻译,但要注意“改”含义,指的是改正自己的缺点;第三句中的两个“字”都是“你”的意思,疑问语气要译出来。“所以”,是古今异义词,在这里指的是“原因”。

考点:文言句子翻译。

点评:本题不难,两句意思浅显易懂。翻译文言句子,易懂的可以直接根据词义翻译,难懂的要先阅读文段,根据语境推断大意和词义,再译成句子。

【小题3】。

试题分析:先理解选段一中讲到哪些学习方法,比如择善而从其不善而改,比如“温故”,反复练习,然后再看选段二中讲到子列子是如何学习的。

考点:材料比较,文章理解。

点评:本题有难度,第二段材料,学生不一定能看懂,有思维障碍。理解古文内容方面的问题,首先要读懂文章,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多学习古文,积累古代语言方面的知识,加强记忆。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汇总篇十一

在北京西南钟灵毓秀的青山之中,坐落着一处千年古刹云居寺,这里收藏着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刻佛教大藏经,被誉为北京的敦煌。这批石经共有经版14278块,含佛经1122部,3572卷,总字数3500万左右。浩瀚的石刻佛经是北京文化史上的奇观,也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石刻佛经事业的发展进程,体现了对文化遗产的毁灭与保护之争。隋大业(605618)年间,智泉寺(云居寺前身)僧静琬继承其师南岳天台宗高僧慧思大师的遗愿,开创了云居寺石经刊刻事业。此后千余年间,云居寺几经劫难,但佛经续刻不辍。1949年以后,中国佛教协会等部门对云居寺采取了保护措施。自1956年始,对云居寺石经进行了全面的发掘整理。近年由于大气污染等原因,出土的石经严重风化,经有关部门和专家研究决定,又将出土石经中的《契丹大藏经》于9月9日,放归地下珍藏。石经的回藏,把前人留下的这笔不可再生的特殊资源留给了子孙后代。云居寺从建寺刻碑、历代续刻,到后来发掘、整理直至部分回藏,是历代有识之士共同完成的一项有利于佛教文化传承的工程,在石经刻写、收藏的`同时,书写了北京、乃至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

文化遗产是人类共享的无价的精神财富,拯救、保护文化遗产需要高瞻远瞩的目光和甘于寂寞的献身精神。当年佛教僧徒在云居寺刻经的劳动,是寂寞而廉价的,没有任何经济回报,但他们却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完成了存亡续绝的事业。今天,我们更应以超越前人的文化忧患意识与自觉的使命感,通过艰苦的实际工作,保护人类绵延不尽的精神财富(《文史知识》)。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云居寺石经的刻写、发掘、整理和回藏是佛教文化传承中的一项大工程。

b.云居寺石经含佛经1122部,3572卷,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石刻佛教大藏经。

c.回藏严重风化的《契丹大藏经》的原因是保护这笔不可再生的特殊资源。

d.云居寺石经的刻写、发掘、整理和部分回藏的历程就是保护文化遗产的一部历史。

2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刻经期间云居寺几经劫难,可知云居寺石经曾多次遭毁,多次重刻。

b.石经保留的佛教经本的准确性极高,可以纠正传世手写经书的讹误。

c.从蕴含历代书法影响的石经中,可以看出千余年间书法变迁的历史。

d.蕴藏在石经中的锲而不舍、默默奉献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答案:

一、1.d(a应是部分回藏,b应是现存的,c误把目的当原因。)。

2.a(云居寺几经劫难不等于石经也如此,重刻文中说是续刻。)。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汇总篇十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速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人不知而不愠;愠:_________。

(2)学而不思则罔;罔:_________。

(3)思而不学则殆;殆:_________。

(4)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凋:_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这句话是谈学习的态度。

b.《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之一。

c.本文中出现的成语有“见贤思齐”“任重道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

d.本文主要从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方法以及学习成就的大小来谈。

4.结合实际,请谈谈你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生气,发怒。

(2)迷惑。

(3)有害。

(4)凋谢。

2.看到贤能的人就要想到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想到自己有没有和他相似的地方,并注意改正。

3.b。

4.我认为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时刻记住自己不想要的事,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要善于站在别人的位置为自己打算。俗话说“将心比心”也就是这个道理。(以上主观题意对即可)。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汇总篇十三

2、到过南海这件事或“之”

3、d(难道)。

4、第一次表探询的语气,第二次轻蔑的语气或第一句表疑问,第二句表不屑一顾)。

5、贫和尚认为去南海一瓶一钵就够了,富和尚认为应雇船去南海(或贫和尚从南海回来了,富和尚还没有成行)。

6、d。

7、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汇总篇十四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8、辨析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4分)。

9、用原文词语或语句填空,(4分)。

(2)表现包拯生活节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10、把下列句子译成白话文,并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每小题各2分,共4分)。

(1)句子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2)你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参考答案:语文网。

7(1)畏惧(2)黄河水清,比喻不可能发生的事(3)是非(4)言语和神态8(1)古义:暗中行贿疏通关系。今义:骨头互相连接的地方。(2)古义:平民,百姓。今义:布质地的衣服。

9(1)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2)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10、(1)后代子孙当官从政,假若贪赃枉法,不得放回老家,死了不得葬入家族墓地。假若不听从我的意志,就不是我的子孙。(2)这段话表明包拯为官清廉刚正,克己奉公,对贪赃枉法深恶痛绝。他不仅自己执法严峻,而且严格要求自己的家人,希望后世子孙做官也能成为青史留名的清官。他不愧为清官的典型,不愧为包青天的称号。他的事迹在今天仍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意思对即可)。

11、铡美案;狸猫换太子;陈州放粮;铡包勉等。包拯是一个有智慧,有骨气,爱国家,爱百姓,为官廉洁、刚正,执法严峻,铁面无私,克己奉公的大清官。(意思对即可)。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汇总篇十五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划线的字。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交辉: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

(3)念无与为乐者念:

(4)相与步于中庭相与:

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乙]文中作者月下抒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和[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自然景物,但又有所不同,试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1.(1)交相辉映。

(2)参与,这里指欣赏。

(3)考虑、想到。

(4)共同、一起。

2.(1)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竞相跳出水面。

(2)庭院地面犹如空灵澄碧的'积水,水中藻、荇交织纵横,这都是竹、柏的影子。

3.[甲]实是欲界之仙都。

[乙]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不一样。

[甲]文的作者是个隐士,他寄情于山水之中,文章中流露出的是对山水的喜爱欣赏之情与无人能共赏的些微惆怅。

[乙]文书苏轼被贬官之后所作,不免有对自己宦海浮沉的悲凉、失意、惆怅和愤懑,但同时也有自我排遣的豁达态度。(大意对即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