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教案范本(精选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16:47:51 页码:11
最新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教案范本(精选15篇)
2023-11-18 16:47:51    小编:ZTFB

教案的编写需要关注学习者的发展需求和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和差异化教学。编写一份完美的教案需要考虑多个因素。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确定学生应该达到的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其次,要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确保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相匹配。此外,还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请大家仔细阅读下面这份教案,然后分享你们的观点和体会。

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教案范本篇一

本课题的重点是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难点是催化剂的概念,本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在实验室里制取一种新物质,所以对于制取的基本步骤非常陌生,因此老师如何引导是这堂课的关键。

这堂课我通过“反应原理-药品-仪器-实验步骤”的基本设计思路进行教学,首先提出问题“实验室中如何获取氧气”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然后和学生一起探究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仪器和药品,并通过一些列问题的提出通过小组合作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实验中获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从而上升到获取物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再根据反应原理及仪器药品,归纳得出实验方法、步骤。课上学生能够主动的思考问题参与到学习中,小组合作充分,学习的积极性高。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对于教学目标和重点的把握需要进一步提升。本节的重点氧气的制法,也就是物质获取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催化剂”是一个基本概念,是本节课的难点,但教学中未能很好的突破难点。

二、如何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效率包括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多少。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中就要求学生获得获取物质的一般思路的方法,而不是过多的纠结于小问题和细枝末节。在这一方面如果能够引导学生从制取氧气中提取获取物质的思路,则可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获取物质的思路”的一个相关图式,从而形成较强的知识网络。另外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是学生“怎么学”的关键。新的课程理念要求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自主探究感兴趣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要广泛的采取“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相结合,使学生更好的体验感悟化学的神秘和魅力。为了达到目的,教学上花时较多,易拖堂。

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教案范本篇二

kclo3与mno2制取氧气化学方程式:

二、加热高锰酸钾。

装置同上(固固加热型),2kmno4=k2mno4+mno2+o2↑。

三、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过氧化氢,

装置采用固液常温型,用排水法,k2mno4+cl2=2kcl+mno2+o2↑。

扩展资料:

这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氯酸钾分解放氧是放热反应。在酸性溶液中有强氧化作用。与碳、磷及有机物或可燃物混合受到撞击时,都易发生燃烧和爆炸。

因此氯酸钾是一种敏感度很高的炸响剂,如混有一定杂质,有时候甚至会在日光照射下自爆。遇浓硫酸会爆炸。可与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氧气。由离子构成。氯酸钾绝不能用以与盐酸反应制备氯气,因为会形成易爆的二氧化氯,也根本不能得到纯净的氯气。

二氧化锰(自然界以软锰矿形式存在)。物理性状:黑色无定形粉末,或黑色斜方晶体。溶解性:难溶于水、弱酸、弱碱、硝酸、冷硫酸,加热情况下溶于浓盐酸而产生氯气。

氧气(oxygen),化学式o2。化学式量:32.00,无色无味气体,氧元素最常见的单质形态。熔点-218.4℃,沸点-183℃。不易溶于水,1l水中溶解约30ml氧气。在空气中氧气约占21%。液氧为天蓝色。固氧为蓝色晶体。常温下不是很活泼,与许多物质都不易作用。但在高温下则很活泼,能与多种元素直接化合,这与氧原子的电负性仅次于氟有关。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教案范本篇三

一.教学目的:

知识:使学生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色、态、味、密度、熔点、沸点、水溶性等);使学生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观察和描述木炭、硫、铁,红磷,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的主要用途,氧气与人类的关系密切。

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使他们学习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过程与方法:体会实验中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二.重点难点:

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其现象的描述。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演示)。

四.教学用具仪器:集气瓶(5个装有氧气)、燃烧匙、酒精灯等。

药品:木炭、硫粉、红磷、红铁丝、蜡烛,石灰水、氧气。

其它:火柴。

五.教学过程。

【回答】(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

红磷的燃烧实验。

氧气是无色、没有气味的气体,这是氧气的什么性质?

红磷能在氧气中燃烧,这又是氧气的什么性质?

【回答】物理性质。

【确认目标】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氧气的性质。要求:记住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板书】一.认识氧气的性质。

【回答】无色、气体,无味,可溶(不溶)两种答案均可能出现。

【提问】鱼在水中靠什么呼吸?它呼吸的氧气来自哪里?

【回答】靠腮呼吸。氧气来自水中。

【结论分析】由此可推知氧气的溶解性,氧气既不是可溶于水,也不是不溶于水,而是不易溶于水。

【板书】1、物理性质:

(1)无色、无味的气体。

(2)不易溶于水。

(3)密度比空气大(同一条件下)。

(4)液态(沸点―183°c)、固态均为淡蓝色。

【学生活动】看书、划重点(或记笔记。)。

【问题讨论】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呢?

提问:什么叫化学性质?

【回答】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教师】既然化学性质要在化学变化中方可表现出来,我们就来进行如下实验。

【演示实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1.将木炭加热至红,放入集气瓶中。

剧烈燃烧、发白光。

2.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

石灰水变浑浊。

【提问】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瓶中产生了什么气体?

【回答】二氧化碳。

【结论】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请学生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

【板书】(1)碳+氧气二氧化碳。

(c)(o2)(co2)。

【演示实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教学教案录入:admin责任编辑:admin

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教案范本篇四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制取氧气。该内容隶属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的说课内容包括四个方面: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

在教材分析里,首先说一下制取氧气在课标中的解释:它属于一级主题,科学探究和身边的化学物质下的二级主题,学习基本实验技能和地球周围的空气。在教材的编写顺序上,前期有小学科学介绍过实验室制取氧气的简单方法,上了初三学习化学后,进一步系统的学习了氧气的主要性质,为本节课的进行做好铺垫。

学生在学完本节课内容后,应该初步掌握了气体制取中如何选择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方法,进而为下一阶段学习制取二氧化碳做准备。

前期,学生已有的知识及能力是氧气基本性质,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基本实验操作。

要想顺利选择出制取氧气的仪器,还需要掌握的是:用什么药品能得到氧气,以及对所学实验仪器的熟练操作。

经过课程学习,学生应该能初步掌握气体制取装置选择依据,对实验仪器的使用更加熟悉。

气体性质+仪器使用=气体制取装置选择依据。

根据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得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重点内容是关于气体制取实验装置的学习,并总结出选择装置的一般方法,方便在第六单元二氧化碳制取学习中应用。

难点是通过本节课对仪器装置的探究学习,初步认识到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并且能在实验中与他人交流讨论,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以后的探究题目练习打好基础。

首先是复习氧气的基本性质,引入新课。

之后挖掘学生的兴趣点:怎么得到一瓶氧气呢?进行氧气制取的学习。

最后总结归纳出气体制取装置选择的一般方法。

而在重点介绍的气体制取过程中,又分为三步来学习:反应原理介绍,装置仪器猜测,以及最后教师演示制取一瓶氧气。

通过图片和ppt的复习,巩固基础,为下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并且在回答问题过程中,有意识的要求学生用完整规范的语言来说明,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之前一系列性质实验的演示,学生都对氧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想知道如何得到一瓶氧气。

这种条件下,以生活中实例介绍两种生成氧气的方法,通过对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的介绍,为一起选择做铺垫。

在进行反应物介绍时候,就可以带出仪器选择方法了。对比两种反应物状态:一种固体,一种液体和反应条件:一种加热,一种不加热,得到两套发生装置。注意让学生观察他们搭建的仪器和ppt上的有什么不同,训练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并在此解释一下棉花的作用。

在复习氧气密度和溶解性之后,根据氧气性质特点,密度比空气大,利用物理上学过的知识,学生很好理解氧气应该沉在空气下方,空气从上方跑走,因此采用向上排空气法。

排水法,因为此前在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比较的实验中已经介绍并亲身尝试过,所以难度也不大。

在介绍完向上排空气法,可以马上追问学生,利用此种收集方法,你们怎么能观察到氧气是否收集满呢?并结合之前学习的氧气助燃性,由此引出验满的操作。

以上内容完成后,本节课重点部分已经可以算介绍完了,之后就是对制取气体实验过程中各个步骤的详细解读,学生进行语言表述训练。

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教案范本篇五

2.2kmno4=△=k2mno4+mno2+o2↑(注:因为反应生成mno2,所以不用另加mno2作催化剂)。

3.2kclo3=△=2kcl+3o2↑。

氧气的物化性质。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气体,熔点-218.8℃,沸点-183.1℃,相对密度1.14(-183℃,水=1),相对蒸气密度1.43(空气=1),饱和蒸气压506.62kpa(-164℃),临界温度-118.95℃,临界压力5.08mpa,辛醇/水分配系数:0.65。大气中体积分数:20.95%(约21%)。

同素异形体:臭氧(o3),四聚氧(o4),红氧(o8)。

化学性质。

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除了稀有气体、活性小的`金属元素如金、铂、银之外,大部分的元素都能与氧气反应,这些反应称为氧化反应,而经过反应产生的化合物(有两种元素构成,且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称为氧化物。一般而言,非金属氧化物的水溶液呈酸性,而碱金属或碱土金属氧化物则为碱性。此外,几乎所有的有机化合物,可在氧中剧烈燃生成二氧化碳与水。化学上曾将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定义为氧化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指发生电子转移或偏移的反应。氧气具有助燃性,氧化性。

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教案范本篇六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如实验室制氧气的原料选择、反应原理、催化剂初步概念等,都要尽可能让学生以参与者身份,自己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获取知识。

决不可单向传递式灌输,学生的参与要靠教师的引领,即创设好实验情境、设置好问题的的台阶,使学生有获取知识的欲望和参与探究的激情。

第二课时。

这是一节知识与技能交替训练的活动课。不仅对实验原理、步骤等,要有清晰的认识,而且对操作技能也有一个由学到会的过程。因此,要充分意识到学生个体学习的差异,反复强调实验注意事项,突出安全第一,还要通过认真的实践训练来形成基础实验技能。教学中要不断树立成功的典型,鼓励学习进步;还要相机纠正错误,指明努力方向。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违规操作及言行,不仅要及时发现,更要当机立断予以制止。

必须重视课后的及时总结。主要以学生的具体个案来分析原因,引导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科学的实验态度。让学生从切身体验中,认识掌握正确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激励学生努力学好“双基”。

必须重视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的功能。通过个别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在实验中发现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适当的分析与必要的研究。

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教案范本篇七

1、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通过文字、图片、音像获取有关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慨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认识化学学习的价值。

4、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教案范本篇八

教后记在本节课中,首先提出问题“实验室中如何获取氧气”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然后和学生一起探究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原理、方法、仪器和药品,并通过一些列问题的提出通过小组合作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实验中获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从而上升到获取物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课上学生能够主动的思考问题参与到学习中、小组合作充分,学习的积极性高。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对于教学目标和重点的把握需要进一步提升。

本节的重点氧气的获取,也就是物质获取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催化剂”只是一个基本概念,并不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只需要了解什么是催化剂即可。把握教学目标和重点是化学教学的关键,只有准确的把握目标和重点才能教给学生想学的'知识。

二、如何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效率包括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多少。新的化学课程理念倡导学生学习化学科学思想。例如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中就要求学生获得获取物质的一般思路的方法,而不是过多的纠结于小问题和细枝末节。在这一方面如果能够引导学生从制取氧气中提取获取物质的思路,则可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获取物质的思路”的一个相关图式,从而形成较强的知识网络。

另外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是学生“怎么学”的关键。新的课程理念要求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自主探究感兴趣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要广泛的采取“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相结合,使学生更好的体验感悟化学的神秘和魅力。

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思维的发展是中学生智力发展的关键,如何加深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对于学生的发展就尤为重要。因此,在设置问题时要避免无意义问题的提出,问题设置要具有梯度性,要能够层层递进的引导学生思维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同时,问题的提出也要面对全体学生,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程度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原来的基础上获得进步,从而体验成就感。

教学是师与生互利互惠,共同成长的过程。我相信只有不断的钻研和琢磨教学方法和学生心理,才能取得进步。

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教案范本篇九

170课题2氧气(第二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课题2化学肥料(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课题2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课题2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课题2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课题2元素(第一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课题2元素(第二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课题1金属材料(第一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180课题1金属材料(第二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第二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课题1空气(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二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一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二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190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二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课题1水的组成(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三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一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课题1原子的构成(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课题1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课题1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第二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课题1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第一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第一单元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二课时)(200第一单元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一课时)(课题4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4爱护水资源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4爱护水资源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4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3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3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3溶质的质量分数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210课题3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3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3课题3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3离子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3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3水的净化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3水的净化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3课件-初三化学(人课题3课件-初三化学(人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220课题3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二课时)课件-初三化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二课时)课件-初三化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1课时)课件-初三化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1课时)课件-初三化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2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课件-初三化学(人课题2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课件-初三化学(人230课题2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2溶解度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2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2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2化学肥料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2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2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2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2燃料和热量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2燃料和热量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240课题2课件-初三化学(人教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课件-初三化学(人教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课件-初三化学(人教课题2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2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2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1金属材料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1金刚石、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绪言课件-初三化学(人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课件-初三化学(人250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2课件-初三化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2元素课件-初三化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2元素课件-初三化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课件-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原子的构成课件-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原子的构成课件-第十单元酸和碱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课件-初三化第十单元酸和碱课题1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课题1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课题1260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课题1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第十一单元盐化肥课题1课件-第十一单元盐化肥课题1课件-第十一单元盐化肥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课件-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2.p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1.p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课题1课件-初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课件-初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课件-初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3课件-初270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3制取课件-初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3制取氧气课件-初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2课件-初三化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2课件-初三化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2课件-初三化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课件-初三化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课件-初三化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课件-初三化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课件-初三化学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课件-初三化学280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拓展性课题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课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课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课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3课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3课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课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课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290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初三化学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课题1金属材料走进化学实验室(课时二)(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走进化学实验室(课时二)2(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走进化学实验室(课时一)(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走进化学实验室(课时一)2(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走进化学实验室(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走进化学实验室教案示例(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课题1物质的变化与性质-新人教九年级科学期初测试卷-浙教版[原创]340。

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教案范本篇十

1.药品:

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或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

2.反应的原理:

(1)过氧化氢水+氧气。

(2)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导管口要塞一团棉花)。

(3)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3.实验装置。

4.收集方法:

密度比空气大——向上排空气法(导管口要伸到集气瓶底处,便于将集气瓶内的空气赶尽)。

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排水法(刚开始有气泡时,因容器内或导管内还有空气不能马上收集,当气泡连续、均匀逸出时才开始收集;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表明气体已收集满)。

本方法收集的气体较纯净。

5.操作步骤: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装:将药品装入试管,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

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点:点燃酒精灯,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对准试管中药品部位加热。

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离:收集完毕后,先将导管撤离水槽。

熄:熄灭酒精灯。

6.检验方法:

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气体是氧气。

7.验满方法:

(1)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2)用排水法收集时: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8.注意事项:

(1)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固体药品加热时),防止药品中的水分受热后变成水蒸气,再冷凝成水珠倒流回试管底部,而使试管破裂。

(2)导管不能伸入试管太长,只需稍微露出橡皮塞既可,便于排出气体。

(3)试管内的药品要平铺试管底部,均匀受热。

(4)铁夹要夹在试管的中上部(离试管口约1/3处)。

(5)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的部位加热;加热时先将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6)用排水法集气时,集气瓶充满水后倒放入水槽中(瓶口要在水面下),导管伸到瓶口处即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集气瓶正放,导管口要接近集气瓶底部。

(7)用排水法集气时,应注意当气泡从导管口连续、均匀地放出时再收集,否则收集的气体中混有空气。当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时,证明已满。

(8)停止反应时,应先把撤导管,后移酒精灯(防止水槽里的水倒流入试管,导致使馆破裂)。

(9)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要正放,瓶口处要盖上玻璃片。

(10)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要塞一小团棉花。

如何提高化学成绩。

同学们必须善于阅读课本,做到课前预读、课后细读、经常选读等,既重视主要内容,也不忽视小字部分和一些图表及选学内容,因为这些内容有助于加深对主要内容的理解及拓宽知识面。课后细读时要边读边记边思考,争取能将预习、听课中未解决的问题全部解决。

常见盐与碱的溶解性。

钾(盐)、钠(盐)、铵盐全都溶,硝酸盐遇水影无踪。

硫酸盐不溶硫酸钡,氯化物不溶氯化银。

碳酸盐只溶钾(盐)、钠(盐)、铵(盐)。

碱类物质溶解性:只有(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钡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教案范本篇十一

一、启蒙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指出:构成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主要是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对学习产生的直接兴趣。初三化学是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如何在这个阶段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我们能掌握教学规律,因材施教,从开发非智力因素入手,运用直观、形象、生动的媒体创造情景,认真组织好每堂课的教学,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一些典型、生动、有趣的事例补充教材,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和享受,能主动地、积极地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深深地体会到,学生在学习中最大的兴趣、最持久的兴趣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吸引力。以求学生对所学问题是否弄懂、学会,只有老师的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又能弄明白,他们对学习才有兴趣,课堂的教学才能得到顺利进行,老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调动,才能收到较好的实际效果。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很注意每一节课的引入,从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使学生有一个温故而知新的感觉,使新旧知识衔接好,让新知识能自然过度,为学生接受新知识作了铺垫。同时,在教学中,我们坚持面向差生,紧靠课本讲课。讲课时,力求学生听懂听明白,对大部分学生坚持不讲难题、偏题,重在基础知识。教法上采用小步子,步步到位的做法,让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每次测验我们都控制试题的难易程度,尽量让学生感受到跳一跳就能感受到梨子味道的感觉,充分让学生感到学好化学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只要肯努力,一定能学好化学。

二、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知识和实验技能,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与学生的接触中,我们往往发现初三学生对化学实验非常感兴趣,只要课堂上一做实验,兴趣骤升,如何利用学生这种心理,引导他们去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优越性,认真组织好实验教学。在演示实验中,我们除按基本操作要求进行示范操作外,还引导有目的的观察实验现象,并能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究物质的本质及其化学变化的规律。我们还结合教材内容,对实验进行增补,增强实验的效果,加强实验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进而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增强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借助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综合归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做好期末复习工作,争创期末化学抽查考试考出好的成绩。

期末复习工作的好坏,是直接影响期末考试的成绩,所以期末复习工作,我们能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每个阶段,我们要复习什么内容,都做到心中有数,复习的练习题、测试题都严格筛选。对不同层次的题目进行辅导和练习,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增大课外作业的容量,加大难度,对接受能力较差学生,做到耐心细致、百问不厌,常利用中午课外时间给他们辅导,我们不断耕耘。同时,对于学生作业我们基本上做到全收全改,做好每次测评工作。从反馈回来的情况,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做好辅导和改进的调控工作,为全面提高学生期末考试的成绩而不断地进取。

文档为doc格式。

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教案范本篇十二

教材分析:本章节在初三化学学习的整个阶段占有核心地位,为以后的化学计算将奠定良好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在已经掌握了质量守恒定律内容的基础上初步接触化学计算,应让学生熟练掌握常见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并完善计算解题步骤。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2、能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3、知道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4、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讨论、总结进一步加强对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含义的理解。

2、使学生有针对性的把握考点和重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化学知识中的微粒美和计算美,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及书写。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学生展示、讲授法。

课前准备:大白纸、记号笔。

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教案范本篇十三

kclo3与mno2制取氧气化学方程式:

二、加热高锰酸钾。

装置同上(固固加热型),2kmno4=k2mno4+mno2+o2↑。

三、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过氧化氢,

装置采用固液常温型,用排水法,k2mno4+cl2=2kcl+mno2+o2↑。

扩展资料:

这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氯酸钾分解放氧是放热反应。在酸性溶液中有强氧化作用。与碳、磷及有机物或可燃物混合受到撞击时,都易发生燃烧和爆炸。

因此氯酸钾是一种敏感度很高的炸响剂,如混有一定杂质,有时候甚至会在日光照射下自爆。遇浓硫酸会爆炸。可与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氧气。由离子构成。氯酸钾绝不能用以与盐酸反应制备氯气,因为会形成易爆的二氧化氯,也根本不能得到纯净的氯气。

二氧化锰(自然界以软锰矿形式存在)。物理性状:黑色无定形粉末,或黑色斜方晶体。溶解性:难溶于水、弱酸、弱碱、硝酸、冷硫酸,加热情况下溶于浓盐酸而产生氯气。

氧气(oxygen),化学式o2。化学式量:32.00,无色无味气体,氧元素最常见的单质形态。熔点-218.4℃,沸点-183℃。不易溶于水,1l水中溶解约30ml氧气。在空气中氧气约占21%。液氧为天蓝色。固氧为蓝色晶体。常温下不是很活泼,与许多物质都不易作用。但在高温下则很活泼,能与多种元素直接化合,这与氧原子的电负性仅次于氟有关。

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教案范本篇十四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可以与金属、非金属、化合物等多种特物质发生氧化反应表现为缓慢氧化、烧、爆等。空气中可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得更剧烈,而某些在空气中不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也可以发生燃烧。

氧气与非金属反应。

1、木炭:在氧气里剧烈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2、硫:在氧气里剧烈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3、磷:红磷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放热、有浓厚的白烟生成。

4、氢气: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其烧杯壁上有水雾出现。

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教案范本篇十五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现象。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课堂中,教师组织、引导和点拨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

3、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

4、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五彩纷呈的化学现象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3、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有趣的实验与老师的点拨中轻松掌握化学知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重点:探究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

难点:初步运用金属的化学性质,掌握新的化学反应及反应类型。

多媒体课件;实验用具:镁条、铝片、铜片、铁片、酒精灯、坩埚钳、火柴、砂纸、稀hcl、稀h2so4、试管(若干)。

一、知识回顾。

铁、镁等金属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以及化学方程式。

二、新课导入。

师:铝和铁相比较,具有哪些优良性能?为什么饮料罐通常都用铝做而不用铁?

生甲:黄铜与黄金的密度不同,测一下它们的密度即可区别。

生乙:黄铜与黄金的硬度不同,把它们互相刻画,硬度大的为黄铜,小的为黄金。

生丙:“真金不怕火炼”。用火烧一下,变黑的为黄铜,不变色的为黄金。

……。

师:甲、乙两种方法利用的是金属的物理性质,丙方法利用的是金属的化学性质。

师:要想更好地使用金属,就需了解金属的各种性质。上个课题我们学习和研究了金属的物理性质,本节课我们来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

[板书]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三、新课教学。

[板书]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课件展示黄金项链、银戒指、学生用的小刀、镁条等金属物品。学生观察其表面颜色。

师:是谁给纯净的金属穿上了“外衣”呢?

生:是空气!

师:确切地讲,是空气中的氧气。

【实验探究1】。

步骤:1.分别把镁条、铝片、铜片用砂纸打磨后放在空气中,过一段时间观察并记录现象。

2、用坩埚钳夹住镁条、铝片、铜片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并记录现象。

现象:1.镁条、铝片表面变暗,铜无变化。

2、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铝片表面失去光泽;铜片表面变黑。

结论:金属可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学生活动]请三位同学上黑板书写:

2mg+o22mgo。

4al+3o22al2o3。

2cu+o22cuo。

师:铁在纯氧中点燃能反应吗?若能,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3fe+2o2fe3o4。

师:根据上面的反应,我们可得出金属具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

生:金属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讨论]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发生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相同吗?

生:镁、铝等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铁、铜等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但在高温时能与氧气反应;“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

[讲解]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性质除了可用于鉴别物质(如黄铜与黄金的鉴别)外,还有其他的一些用途。如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就是由于铝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在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的进一步氧化。铝能在短短的一百多年里产量得到如此大幅度的提高,并被广泛应用,除了因为改进了铝的冶炼方法,使其成本大大降低,以及铝的密度较小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铝的抗腐蚀性能好。

生:铝制品耐腐蚀是由于铝可以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其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若用钢刷、砂等来擦洗铝制品,容易把氧化铝薄膜除掉,从而起不到保护作用。

师:我们平常所说的“电化铝”实际上就是用特殊方法使铝表面形成加厚的氧化铝保护层的铝制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