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母亲的花园散文通用(优秀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1:44:37 页码:12
最新母亲的花园散文通用(优秀8篇)
2023-11-11 11:44:37    小编:ZTFB

在大家都纷纷评选年度人物的时候,我想起了总结这个词。总结要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即要提出改进和优化的建议,并有明确的行动计划。以下是小编为你准备的总结范文,希望对你的写作有所帮助。

母亲的花园散文通用篇一

母亲年岁有些大了,却爱种花,因为母亲特别爱花。

在我家的房前屋后,全都被母亲种满了花。花的种类繁多,数量巨大,总之,只要你常来我家玩,一年四季你都能看到花开。来过我家的人都说我家像个大花园,的确,我家的庭院是由三户人家合并而成的,我两个哥哥在外面都有自己的事业,都有自己的房子,老家的很大一块地盘就由我和父母亲照管。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勤劳的母亲爱上了花,在我不知不觉当中,母亲就把整个院落都种满了花,母亲种花从不挑剔,只要是能要来或买来的,母亲通通都把它种上,实在找不了地方种了,母亲就会买来上百个花盆,把那些容易成活的花转移到花盆里,然后再把它放置在阳台上,除家以外的每一个空余的角落都会被母亲充分利用起来,有时连走廊上都不放过。

母亲每天晚上都会准时收看七点半的天气预报,如果预报明天是大晴天,母亲就会起个大早来给她的花浇水,看到母亲这般辛苦,我多次劝她少种一点,但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只要能找到没栽得有的品种就非腾出一个地方栽上不可。

我问母亲:“干嘛非自找麻烦不可呢?”母亲说:“种花有种花的乐趣,还可以锻炼身体,我一点都不觉得累。”

也许母亲真的在种花的过程中找到了属于她的安慰、快乐,也许她是对的。母亲勤劳了一辈子,你要让她什么都不干,说不定哪天真的会闲出病来。我理解母亲,默默地为她买来很多软管安上,让她在浇水的时候能轻松许多。

母亲虽然什么花都爱栽,但她偏爱的`还是绣球花,在每处很显眼的地方你都会看到绣球花的身影。

我问母亲为何如此钟爱绣球花?母亲说,它开花大朵,花期特别长,能够开上三五个月,并且不同的时期花呈现出不同的颜色,特别的好看。的确,我仔细观察过绣球花,它刚开花的时候呈黄色,过半月它变成了黄中带紫,再过半个多月它又变成了纯紫色,我以为它不会再变了,又过了一个多月,它变成了紫红色,最后紫色褪尽,变成了白中带绿。这么富有变化的花难怪母亲会喜欢。

每当我教学有些懈怠回到家时,母亲就会拿着一把小剪刀开始修剪那些残枝败叶,我不禁一震,母亲哪是在种花啊?母亲这是在教我如何育人啊!虽然母亲没有文化,可她却用实际行动教育着我,要我做事要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学生也要靠平常多修修剪剪,将来才可成才啊!我对母亲越加敬重了。

母亲很少外出聊天,也不喝酒打麻将,她每天起得很早,静静地观赏着自己种的花。特别是在夏季的时候,满院花香扑鼻,百花争艳,母亲更是从早看到晚,当我下班回来有空的时候,母亲还叫我用手机把这些花全都照下来,然后打印出来给她。我打了数百张交给母亲,她简直爱不释手,拿去挑出了许多贴在了她睡的床头。

母亲如此爱花,种了这么多花,我的同事常会结伴来我家赏花,说我家简直就是一个世外桃源,我内心感到无比的自豪。因为我有一位勤劳的母亲,一位爱花的母亲。

母亲的花园散文通用篇二

花都开好了。

想让母亲开开眼,散散心,便接母亲来城里看花。

回来的路上,母亲说,那些花都不认识,看过就忘了。怎么看,怎么觉得都不如自家园子里的花好看。

母亲一向不喜养花,主要是没有时间养。忙忙碌碌一辈子,可曾有一日闲得下来?一直担心母亲一个人在家,会很孤单。接她来城里,偏又不肯。听说她开始有了自己的花园,有了自己的花,心间一喜。不想七十岁的母亲,竟也开始学着养起花来了。

回家,直奔母亲的园子去。母亲正在给花们浇水。

篱笆外,见到几株菊。菊有黄花,一下子吸引了我,并让我想到陶渊明。我开始羡慕起母亲来。走近,才知是母亲的菜园子。菜园,母亲偏说是花园。远看,却也是花园,隔着篱笆就能看到许多花儿,一齐向园外开。黄瓜秧爬满架子,黄黄的小花开得粉嫩。茄子开着乳白紫,一大朵一大朵。椒子每一枝都开得满满的,花小而碎密,朵朵白。豇豆花开得最好看,就像一个个浅紫色的小蝴蝶……母亲说,这园子里的花,比你城里好看多了吧。我的城?听来实在是别扭。许是很少回,母亲早把我当成外乡人了。

母亲说,园子里开春时栽的都是油菜。母亲说我喜欢油菜花。我是说过,好几次跑去南方看油菜花。清明时,想你今年肯定要回来给你父亲烧纸。我连门前也栽了油菜。不想,那天你去了横店。我没有说话,只认真地听母亲说。我似乎觉得那一次没有回,母亲很伤心。我对不住母亲,更对不住父亲。这个清明,我辜负了他们。

园的西北角,有几棵桃树。母亲说,它们粉红粉红地开了很久,可好看了,等你们整整一个春天。清明来看山的人,好多都来油菜花里和桃树下照了相。那天好多好多人,有的说话一句都听不懂。看穿戴,多数都是城里人。桃子快熟了,放假了就把孩子一起带回来。看那树上坠折枝的毛桃,口中有股股甜蜜,心里却又有股股酸涩。

母亲园子里的花,都是我小时候常见的花。小时候从没觉得,这些花有多好看,就觉它很普通。那时,一直羡慕城里那些花开得好看。后来进了城,还是觉得城里的花好看,譬如大丽花,广玉兰,栀子花,木芙蓉……这一次,偏觉母亲的花开得好看。就连篱笆帐下那一窝窝麻雀屎,开出的小花都别具一格。

看了那么多年的花,我可能是只看了它们的`外表。也许,只有这些普通的美好,才是我想要的。

母亲说,城里的那些花都是谎花,光开花不结果。看看咱这些花,那一朵不结出瓜果来?母亲说得极是。看过那么多鲜艳奇特的花,都没有母亲的花来得实实在在。那些花,看过就看过了,几乎没留下什么太多的印象,好多早不再能叫出名字。只有母亲的花,看了才觉得十二分的亲切和踏实,且一辈子都不曾忘。

母亲摘了一大盆黄瓜和番茄,端给我吃。看你城里菜摊上的那些瓜果,胖头紫脸的,哪一个是真正的熟。多多吃,都吃下去也没事。一没打药,二没喂化肥,它们都是天生的。走时带一些去,吃完了再想着回来取。

回城时,我绕道又去看了一眼母亲的花。母亲的园子里的花,真好看。母爱如花,永远温暖着我的心。

母亲的花园散文通用篇三

制作花凉鞋是那个年代每一位母亲的拿手活儿,那时的母亲们有“三好”:针线好、茶饭好、身体好。那个年月已远去,母亲把做花凉鞋的好手艺也带走了!

那年月的人穿鞋根本不用买,一家老小脚上的布鞋由母亲包做,草鞋则由父亲包做。母亲把做布鞋手艺传给女儿;父亲则把编草鞋的手艺传给儿子。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一双双脚板在父母做的鞋中渐渐长大,走过一年四季。

记得那时候的布很精贵,在穿衣服问题上,母亲要求我们爱惜衣服,实现“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的目标。实在穿不成了,就改成脚上穿,将破旧衣服洗净晒干裁剪成布块和布条,扎成一捆一捆的,挂在墙上,将来用于纳鞋底。母亲说,这种布条叫做“铺陈”,纳成鞋底,做成鞋子,这样又能穿三年。

端阳节快到了,母亲要赶在五月初五这天赶制出一双花凉鞋,送给未来的姑爷。

花凉鞋在夏天穿,它最惹眼的地方是脚拇趾位置上有一朵线绒花,所以叫“花凉鞋”。它的外形与男人们编的草鞋是一样的,但材质和工艺是不同的。

花凉鞋是由鞋底、鞋跟、鞋耳、鞋鼻和线绳扣子组成,其中鞋底是花凉鞋最重要的部分,制作上就很耗时费力,手快的母亲也得花个把月工夫——母亲一般是在晚上抽空闲时间来逐步完成“取鞋样”“砌鞋底”“割鞋边”“纳鞋底”等环节。

在昏黄的油灯下,母亲从一个纸夹子里找出鞋样——鞋样是一家人的脚板形状,一家人在地上留下的脚板印,都被细心的母亲用一张纸拓印下来,剪成鞋样保存起来——放在由棕片粘成的棕壳上,用剪子依照鞋样剪出鞋底样式。这时油灯已结出了火红的灯花,母亲挑了挑灯花后就开始“砌鞋底”了。“砌鞋底”就是把平时积攒的千万块“铺陈”像砌石坎那样有秩序地“铺陈”在刚刚剪出的鞋样上。“砌鞋底”完成后,找来一块白布盖在鞋底面上,再用针线沿着鞋底边走一圈缝合,超出鞋底边的部分,需用快刀割去,这就叫“割鞋边”。

第二个晚上,母亲就开始“纳鞋底”了。

纳鞋底是个细致活儿,母亲要用千针万线把鞋底“纳”出来,前脚掌和脚后跟是吃力的地方,针脚细密均匀;脚腰处省力之处则绣出各种图案来。纳出这样水平的鞋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首《中国娃》歌儿唱道,最爱穿的鞋是妈妈纳的千层底……一点都没说错。

纳鞋底用的线是麻绳,麻绳是母亲提前准备好了的。秋天的时候,母亲就把苎麻园的苎麻割回来,剥下麻,再用篾片刮去表皮,晒干备用。挂在竹竿上的麻胚子约莫两三天就晒干了,母亲就把它取下来,开始搓麻绳。搓麻绳是个技术活儿,只见母亲找来一片瓦反扣在左腿上,左手握住麻胚子一端,右手把麻胚子的另一端放在瓦上搓。搓好了一股就咬在嘴上固定,再搓另一股,然后将两股绳合成一股绳,一寸一寸地往前搓合,三尺长为一根麻绳,一只鞋底大约需要50根麻绳。

刚合出来的.麻绳是生麻绳,还不能直接用来纳鞋底,需要与草木灰一起放在锅里煮熟。煮熟了的麻绳晒干后洁白洁白的,纳出的针脚才好看。

母亲纳鞋底时要用到许多辅助工具,鞋拔子像戴项链一样挎在颈前,顶针像戴戒指一样戴在右手中指上。有时针锥不动,就把针尖放在头皮上磨一磨;还是锥不动,就用鞋锥子来锥。纳鞋底用的是麻绳,为防止麻绳在走针脚时断裂,母亲走几针后就用蜂蜡给麻绳润一润。用完一根麻绳后需要衔接另一根,怎样才能在针脚上不留衔接的痕迹呢?这个技术要领我至今也没有弄清楚。

就这样,一双花凉鞋的鞋底,母亲用了四万八千针、一百根麻绳、记不清多少个夜晚做出来了!

如果说花凉鞋的鞋底最结实,那么,花凉鞋的鞋帮最漂亮!它是由七色线合成粗细不一的线绳,在鞋底上先编织出前脚掌的鞋鼻子和两只耳朵,再编织出后脚掌的鞋跟和两只耳朵,然后用线绳把鞋底上的各部分连缀起来,末了再把另外制作的两朵线绒花分别缝在两只花凉鞋前脚掌的鞋鼻子上。穿着母亲做的花凉鞋走路,神气十足,鞋鼻子上的线绒花也是摇头晃脑、神气活现的,吸引着小伙子、姑娘们的羡慕眼光。

在那年月,花凉鞋也曾是小伙和姑娘定亲的信物。姑娘的母亲会在五月初五这一天,要送给第一次来“送端阳”的小伙子一双花凉鞋。

花凉鞋是用报纸包裹住的,姑娘嘱咐小伙子说,回到家后再打开看。小伙子哪里等得住到家,在回家途中就打开检查——看看花凉鞋的鞋鼻子上有线绒花没有,若有,意思是对小伙子满意,可以结婚了;若没有,不急,再考察一年。

母亲的花园散文通用篇四

和妻子儿子一起回老家。母亲说,吃完饭,到俺山上看看去。

许是因为,我们回来的次数太少了。难怪连左邻右舍的叔叔婶婶们,见我们回家都要觉着稀罕。每次回,它们都要站到门口亲切地打着招呼。每次走,他们也都要站在门口依依惜别地送行。最难忘的,也是最多的一句话:常回家看看,看看老娘,看看山。

前几年,每次回来,母亲还争着要带我们一起上山去。她总跑在前头,给我们说说这,又说说那,似乎有太多说不完的话,直到说得我们都不愿意听了才作罢。这几年,母亲去不了了,母亲老了。腰疼,腿也疼,每走几步路,都要上气不接下气。我想这一定是母亲年轻时,过度劳累才落下的病根。岁月可真是无情啊。只这几年,就把母亲变老了。母亲的背驼了,发也白了,连说话的声音,似乎都显得沙哑苍老。记忆里,母亲是一个何等风风火火的美丽女子。那时,她总喜欢穿大红大紫的衣服,连干活都是一路小跑。看着她当年的照片,我似乎不敢认我的母亲了。那时母亲多漂亮,两条长长的大辫子,乌黑油亮,眼睛大大的,仿佛能洞察世间的一切。不曾想,怎么都这般的白发如雪了呢?母亲的眼花了,似乎连最近的地方,都不再能看得清晰。母亲一向心灵手巧的',现在拿点东西,手都抖得不行。原先大家都愿意和她一起做着活儿,她做得又快又好,做完了还要经常去帮着别人。现在连蹲下去再爬起来,似乎都艰难得多。

那时家中人口多,我们兄妹也多,最多的时候有十一口人。爷爷奶奶身体不好,父亲身体也不好,记忆里似乎年年都要透支,太多的艰辛,都压在了母亲一个人身上,可母亲并没觉得有多沉重。那时,总见她每天笑意盈盈的,似乎对这个家充满着太多的信心,特别是对于我们。

我们都花枝招展了,母亲却老了。母亲,你的繁华给了谁?

山上似乎有些儿清冷,树的叶子差不多要掉光。石头露了出来,土也露了出来,连树的枝枝节节,仿佛都青筋饱绽着。我眼里的山,一直都是饱满着的绿,熟透了的黄,还有篇篇苍翠的。现在,天是高了远了,可再也见不到我心里的那一份花红柳绿了。

这个季节里,山瘦了,也老了,繁华早不在,就像我的母亲。

初冬里,天还真有些儿冷……然而来看山的人,似乎并没有减少。

坐在山巅,我仿佛又看到自己小时候单纯快乐的样子。跟在母亲身后,母亲开山凿石,我割草牧羊。母亲坐在山泉边洗涤衣服,我和小伙伴们高高兴兴地玩着山泉水。风声悠扬,泉水清洌,哗哗流淌的,似乎都是年少的优美和欢快。那时山上多槐树,串串槐花都开得珍珠般灿烂,阳光里刺着人的眼。还有梨花、杏花、桃花,更多是不知道名字的小花,花花都开得那么鲜艳夺目。每个季节里,我们都要把所有的山头跑遍。挖药,割草,牧羊,摘野果子……一刻都不曾离开过这座山。

后来上学了,后来工作了,后来一直很少回,仿佛那山不再是属于我的了,难怪连儿子都不承认。

山下的哪块地是自家的,哪片林子是自家的,现在都不再能说得出来。凭什么还说是你的山啊?我在心里嘲笑自己。

想着,便有泪滑落。

回家,我对母亲说,你的山真好看。母亲笑了,我却哭了。

最好看的是它瓜果飘香的时候,可惜你没有赶上趟。母亲说。要是春天来就好了,要是夏天来就好了,要是秋天来就好了,要是……我没有说话,只低着头认真地听。

母亲的花园散文通用篇五

7岁那年,我要上学了。看着在贫困中没有耽误成长女儿,母亲一边喃喃自语,一边用手摸着我的小脑袋,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

去学校报名的那天,母亲早早地把我叫醒,帮我扎好了“歪歪桃”,换了一身不带补丁的衣裳,从柜子里把头几天用精心缝做的小花书包拿出来,给我挎在肩上。镜子里的我立刻焕然一新。

花书包是母亲用一块小碎花的平纹布手工做成的。书包的四周与兜口处都夹着均匀的非子。书包带是母亲向编小辫似的'编成的。虽然很普通,可我背在身上觉得沉甸甸的,里面装满父母亲的爱和殷切的希望。

我向一只活泼的小燕子,一路上高兴得连蹦带跳,母亲在身后不断提醒,小心点,躲开车。

当母亲手牵手把我领到老师面前时,我有点怯生生的,面对老师的提问,有点磕磕巴巴,声音有点抖。母亲在一旁一再鼓励。梅,别害怕,你是最棒的。母亲的鼓励仿佛是一粒镇定剂,接下来,不管是让我查100个数,还是用用手指头算10以内的加加减法。我基本上对答如流。

老师夸我聪明,母亲在一旁乐得合不拢嘴。我顺利地通过测试,被安排到一年二班。

接过老师发给的新书,我好像捧着人生的字典,小心翼翼地翻看着里面的彩页,里面的内容感到陌生,又似乎很熟悉。回家了,母亲帮助我把书合上,装进书包里,领着我走出校门。

路过商店,一向仔细的母亲破例给我买了两张包书皮的亮光纸。回到家后,立刻拿出剪刀,坐在炕上帮助我包书皮。母亲的手天生柔软细嫩,不向父亲的手粗大,青筋爆皮。母亲一向做事认真。包好的书皮棱是棱角是角的。这还不算,母亲把包好的书放在炕上,再用几块木头压实,母亲说,这样用的时候板正。

每天坐在课堂上,端着母亲给我包好的书,念课文的时候声音洪亮感觉底气十足。

母亲很疼我,可也很抠门。我的作业本,铅笔都不是敞开供应。作业本要前后都写满字后才可以以旧换新。铅笔握不住的时候,母亲就把里面的铅取出来,安在自动铅管里接着使用。母亲怕我削铅笔的时候碰到手,所以,每次上学前,母亲都给我削好几支铅笔放在文具盒里。

母亲的花书包,陪伴我走过3年的春夏秋冬。我使用得特别爱惜,虽然时间用得较长,有些退色,花纹不太清晰,边角有点破损。但我始终舍不得丢掉。从最初的1+1等于二的浅显算数,学会了解难度应用题,学会了感情阅读,学会了词语运用,学会了写段谋篇。

不可否认,母亲是我学知识、学文化的领路人,是在我成长的过程中,给予我安慰、给与我自信、给予我鼓励最多的人,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母亲的花园散文通用篇六

十几岁的时候,看见伙伴娃子家种了好多花,鸡冠花,茉莉花,芍药花……我回到家里拿起小镐头,在自家的屋檐下刨啊挖啊,筹备起花园来。母亲赶紧抱来了一捆刺槐,用小斧头剁得整整齐齐。然后再刨一条深深的沟,插刺槐,编花样,转眼间一个结实漂亮的篱笆就拃成了。母亲又抢过我手里的镐头,高高的扬起重重的落下,一下一下,豆大的汗滴顺着母亲的脸颊滚落下来。炊烟四起的时候,一块松软的花园建完了。接下来,我从英头家要来一株步登高,秀艳家拿回几棵姜子腊,还有娃子送我的茉莉花,……母亲蹲在花园里面,一株一株的'栽苗,浇水,培土,然后再用杨树枝叶遮挡一番。每天放学后,我会跑过去,看看步登高长高了没有,茉莉有骨朵了没有。偶尔添加一瓢水,浇一浇。母亲除除草,施点肥,打点药。六七月份,花园里便是花团锦簇了。每逢婶子大妈来串门,都会夸两句,母亲总会骄傲的说:“都是丫头种的花儿!”我一蹦老高,大声嚷嚷着“看看,我的花园漂亮吧!”

后来,我学习纳鞋垫,母亲锁边儿,画格子,配线,选图,起底儿,我负责“补窟窿”。当有人问起时,母亲依然会说,“那是丫头纳的鞋垫。”母亲喜欢装点我的世界!

母亲一只眼睛残疾,从来不去学校看我。仅有一次,她去大集给我买白球鞋,想让我试穿。二嫂敲门来叫我,指了指门外,母亲站在不远处。我“噌”地站起来,使劲的往外拽她。母亲赶紧转过脸去,拍拍身上的泥土,又用手迅速的拢拢头发,找个没人的地方坐下“我本来不想进来,又怕你穿着不合适”。等我坐下,母亲早已满脸涨得通红,絮叨不止。母亲不愿我的世界里,失掉任何一份光泽!

渐渐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喜欢牵着母亲的手逛街。每当遇到母亲远方的娘家人,她总会兴奋的说“我闺女,这是我闺女。当老师了”。

每当和母亲一起出门,她总要提醒我换衣服。帮我拽拽衣角,拍拍灰尘,然后笑眯眯的看着我。

在母亲的眼里女儿永远都是一朵最美的花!在我的世界里,她心甘情愿去做我的园丁!

我的花开了,母亲老了。我忙着工作生活,却常常忘记陪她。五一长假,母亲说想去溜达溜达。我答应她去龙岛看花,最终以各种理由耽搁了。变天了,母亲打来电话“多穿点”,一句“正忙着呢”,就挂掉了。

唉,忙着忙着,忽然发现,母亲渐渐老了,走路蹒跚了,白发已经参半了。时间都去哪了?人生的路上,不知道她还能陪我走多久,孤独寂寞中,不知道她还能对我多少唠叨。想着想着,忽然觉得很心痛。

我的花园里,没有康乃馨,明天早晨,我将带着灿烂的笑容去看她,她一定会乐得像花儿一样!

祝福母亲,祝福天下的母亲:健康快乐长寿!

母亲的花园散文通用篇七

秋初,暑热已去,骤觉凉爽。已在房间避暑俩月有余的我,终于可以出来随意转转了。小区很旧,除了破旧的甬路,几棵李子树,榆树,再就是一些花花草草,实在没有什么奇异的景观。走上大道,车来人往的,呛鼻的汽车尾气将我又逼了回来。我只好与以往一样,在几趟楼群之间穿来穿去,两眼东西张望,看看有什么可以入眼的东西。

当我走到三号楼前,突然被眼前的姹紫嫣红迷乱了眼。前次来时还是金黄的向日葵花独占鳌头,今天却是成片盛开着的大丽花独领风骚。期间还夹杂着火红的鸡冠花、火炬般的串红,五颜六色的步步登高、格桑花,以及紫色粉白色的牵牛花,还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家花野花。

虽已立秋多日,但因为气候宜人,于是这些花儿就拼尽最后的能量,抓紧生命的分分秒秒,在怒放,在绝放。不遗余力,只求开到荼蘼,不留丝毫遗憾。我被她们的精神感动了,也为自己的行为惭愧了。花儿尚且知道只争朝夕,人却每天混混沌沌,可悲矣,可叹矣。

虽然这些花都在各显身手,各放异彩,可最撼动我心扉的,却是那一簇簇五颜六色的大丽花。她们从仲夏开到仲秋,时令已至此,却仍然花开正好时,圆润、周正、鲜艳、张扬。开得无所顾忌,开得芬芳四溢。我不禁陶醉于花前,轻嗅花香,轻抚花瓣,并用手机留下她们的丽影。

说起大丽花或许有些人会感觉到陌生,但一提起地瓜花却是耳熟能详无人不知,因为每一个生长在农村的人都从小就熟悉它。而她的那些别名,什么大丽菊,天竺牡丹,我们根本连听都没听过。

大丽花的俗名为地瓜花,是因为她的种子长得就像红薯,也就是地瓜,因此而得名。而她的学名在乡下基本是无人知晓的。地瓜花的栽种与栽地瓜是不一样的。栽地瓜是要先席地瓜秧子,等到地瓜发芽长到三四寸高的时候挖坑栽到地里,而大丽花是将地瓜一样的种子整个埋在地里。

大丽花,因为她极其普通,随处可见,而且特别皮实,能从六月开到老秋,所以深受农村人的喜爱,每家门前的小园子里都会种上几株,颜色各异,争奇斗艳。如今更是开到了许多城市小区的楼前楼后,受到许多人的青睐。

可尽管如此,因为大丽花太过于平民化,虽然有很多人喜欢它,却没有人太过于看重她。也许是因为她容易存活,花朵过于硕大,不如牡丹玫瑰那么稀有珍贵,富丽奇巧,没有月季娇艳精致,没有郁金香开得美丽宜人,致使她在花的家族中连小家碧玉都算不上,而是被看作了粗俗的村姑。

虽然她也美丽,也芬芳,却因为开得大刺刺的,大朵朵的,不知道半遮半掩,不知道含羞带怯,不懂得矫饰矫情,不论什么环境下都能大展芳华,大放异彩,所以只能走入寻常百姓家中,美在草根平民眼里。

我之所以喜欢大丽花,不仅因为我本身的卑微,更因为她是我母亲的花。从我有记忆起,一直到母亲仙逝,大丽花每年夏秋都会在我家的小园子里妖娆绽放,伴随着我每一步的成长,陪伴着我夏秋的每一寸时光,给了我许多欢乐和美好的记忆。

地瓜花的根很怕冻,不似有些花只需种一次就年年自然发芽开花。每到深秋第一场霜来,母亲就会细心地把大丽花的根部用铁锹挖出来,上面连带着一些泥土,小心翼翼地放在一个破旧的盆子里,上面严严实实地覆盖住,如同最心爱的宝贝一样。花根多的时候就直接埋在靠近暖墙的角落里。

等到春天土地融化了的时候,母亲就会将花根从土里挖出来,埋在园子里最显眼之处,就是那种不论是在屋子里,还是在大道上都能看到花开的显著位置。捎带着撒上一点儿农家肥,浇上几瓢儿水。然后就在漫长的等待里期盼着大丽花的讯息。

母亲还会把多余的地瓜花根送给左邻右舍那些粗心的农妇,她们总是不知道好好保存花种。当然也是因为有所仰仗,知道母亲会有多余的种子留给她们。这样,待到大丽花开时,你无论是从村东走到村西,还是从前趟院走到后条街,都能看到大丽花的艳姿,都能闻到大丽花的馨香。那美妙芬芳的花朵,不仅能解除农人的疲累,也能馥郁人们的梦乡。

我和大丽花结缘,想来应该是在六七个月大的时候吧。因为我是十二月末出生的,当转过年大丽花开的时候,应该有六七个月大了。母亲与年长我九岁的大姐,一定无数次地抱着我伫立在大丽花前,指着那美丽的花朵一遍一遍地告诉我:这是地瓜花,你看多美多香多好看啊,小萍萍长大一定也要像地瓜花这么美丽啊。

在我不顺心哭闹时,或许母亲和姐姐还会摘下一朵红红的大丽花放在我的小手上,哄着我说,你看这花多美多乖啊,你再哭她会笑话你的,那样你长大了就会变得好丑哦。然后会把花插在我胸前的衣扣上。小小的我就会暂时忘了饿忘了困,捧着比我的小手要大好几倍的大丽花儿,开心地咧着没牙的嘴笑了。母亲或姐姐也会欣慰地展开笑靥,二姐三姐就会在我身边又跳又叫地喊:看啊,小妹妹笑了,小妹妹笑了。

一株地瓜花根,会发出无数的嫩芽,开出数十朵绚丽的花朵,而且是此谢彼开,不到霜降不会枯竭,这旺盛的生命力一定是因爱而来,令人钦敬。而这数十朵的大丽花,就好比我们兄弟姐妹,由母亲的身体孕育而成长一样。

每一簇花,因为都出自于一个母体,所开出的花朵虽然高矮不同,大小不一,但都是同一种颜色。虽无法称作弟兄,但确实如同姊妹花一样。花朵或相向,或并蒂,亲密无间,共吐芬芳,紧紧地簇拥在母亲的怀抱中。周围有枝条斜逸的,那应该是母系植株的姊妹们绽放出的花朵,如同我们的堂兄妹。

昨天我还看到近前有一簇淡黄的大丽花,花朵硕大无比,我猜想那是隔壁母亲养育的英俊少年花,与这些大红、粉红、粉白相间的大丽花含情脉脉,面面相觑,眉目传情,似乎我都看到了那一股股浓浓的爱意在他们之间来回流淌放电。

大丽花,她不仅仅是母亲喜爱了一生的花,在我看来她本身就是一株母亲花,她竭尽全身心地孕育出一群群的子女,各个珠圆玉润。我们就如同她养育出的那一朵朵鲜花,端庄,秀丽,专情,倾放,一直到霜欺雪压,其坚强的个性,也如同我们的母亲花一样。

我们都是母亲身体里开出的花儿,我们都是母亲心里面开出的花儿,我们都互为兄弟姐妹。无论是母亲花还是儿女花,都将一代代地延续下去,扯不清分不开了。一代母亲花凋谢了,新的母亲花儿盛开了。然后在每一个冬天里蛰伏,在每一个春天里萌动,在夏秋季开放,进入了一次又一次生命的轮回,也为这世界增添了一份美丽和光彩。

而且,大丽花也不是完全无名的,她的花语是大吉大利,她的法国花语是感激,她还是吉林省的省花,墨西哥的国花。可见,我的母亲花也是很高贵很伟大的,不容小觑。

《青春花》。

还有一种花我也始终无法忘怀。之所以对她念念不忘,是因为她是我的青春之花。

那是一种淡黄色的小花,我们一直称她为夜来香。可是和网上所展示的夜来香,和歌里所唱的夜来香在形状上又完全不一样。昨天我在网上花卉大全里翻找了半天,仍然没有对上号,那我姑且还是称她为夜来香吧。

这种被我们称为夜来香的小花,是开在花茎上的一朵朵一簇簇的小黄花,四个花瓣匀匀称称的,连黄色的花蕊都一点杂色也没有。她最吸引人之处,不只是她的美,她的香,而是她绽放的样式。

她开放的时间是在夏季日落之后,傍晚时分,既不会早一刻儿,也不会晚一分儿,很守时的。而且只要你有等待的耐心,她就会在你的眼前绽放。往往前一秒钟还只是一个个花苞,转瞬间就一下子绽开了。有的是一个叶片一个叶片地展开,有的是一下子刷地全部绽放,就和电影电视剧里抓拍的花开瞬间一样神奇。

于是我们这些远离家乡又不太擅长运动的学子,每天用过晚餐之后,就常常拿着饭盒,夹着书本聚集在教学楼前的花坛旁,等待着那神奇一刻的到来,常常乐此不疲,怎么也看不够。

这种情形一直持续了大学四年,而我则是坚持得最为持久的一个。因为我既不喜欢运动,又不善于交往,大学四年只有一个叫娟的女同学和我走得最近,感情最深,每天出双入对的,并且在各方面对我的帮助都很大。

每每观看夜来香花开的时候,也就是我心花绽放的时候。但往往也伴随着淡淡的忧伤。眼前虽然是万般美景,可我的脑海里却会浮现着各种念头和思绪。有童年漫山遍野扑蝶采花的.情景,有依偎在母亲怀中的小儿女形态。有兄弟姐妹围坐一起欢歌笑语的情形,也有父母被生活逼仄出的深忧浅叹。

看到花朵在瞬间绽放,我也希望自己的青春能够如此美丽,如此绽放。如此宜人,如此地终身难忘。夜来香还是我们女同学之间友谊的桥梁和纽带。当我们头挨着头,肩并着肩齐聚花前等待花朵绽放的那一刻,一切的嫌隙,一切的龃龉,一切的争斗,一切的虚荣嫉妒都会烟消云散,飞到爪哇国,飞到天之外,只剩下了对美好东西的共同期待,对美好瞬间的期盼和陶醉,留下的是永难忘怀的青春记忆。

喜欢夜来香(姑且还是这样称呼她),还因为她不哗众取宠的品格。她总是在日落到天黑这个时间段绽放,太阳升起后花瓣就会自然合拢,凋谢。生命过程极短,而且还总是与黑夜为伍。她的美是独属于夜晚的,月亮就如同是照耀她生长的太阳。她将馨香献给了夜归人,她让芬芳随夜风吹入邻近的每一道门每一扇窗。给每一个家庭添加了浪漫,陪伴了花前月下成双成对的恋人,然后用馨香送人们进入美丽的梦乡。

她不与百花争艳,不与草木争辉,不艳羡人们眼眸的膜拜,不屑于镁光灯的闪烁,不眼气大画家的手笔。她就那么地独自开合,就那样地独自芬芳,在每一个属于她的夜晚。

但是有心人记住了她,并永世不忘。天地万物也看到了她的谦卑,她的独善其身,她无与伦比的品质和美好。

夜来香,我青春的花朵。每当我看到你的身影都会以目光膜拜,以心灵感恩。感谢你陪伴着我走过了青春的时光,也感谢你教会了我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你是我心中的一缕温暖,一寸阳光。我一直以你作为我生活的标杆,行往前方。

后来,有网友告诉我说这种花的学名应该是月见草。但我仍然喜欢称它为夜来香,因为这名字更符合它的品格。

母亲的花园散文通用篇八

近年,我所住的小区比邻的二环路上新建了一座高大的立交桥,桥分上中下三层,椭圆形,是古城一座较大的立交通衢桥。临高而望,状似从高空抛出的鹅卵,旋转成多道光环,夜间在彩灯光的映衬下,车流似斑斓的银河,极美极美!

桥下随形就势形成了一个大写的8字,在8字里建起了花园,从此给周边市民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的情趣。每到清晨或者夜晚,桥下的园子,成了人们聚集、释放一天工作疲劳的场所;成了人们休闲、聊天、锻炼的园地。特别一到夜晚,吃罢晚饭,人们纷纷来到桥园,吼秦腔,唱歌子,演奏乐器,聊天、散步,打羽毛球、跳绳……特别引人眼球是吼秦腔和唱歌子的了!

夜幕一降临,热心的歌唱者,乐器的演奏者都纷纷来到桥下,绣集在花坛的空地,便演唱起来,器乐悠悠,歌声瑰丽,吸引来许多欣赏着;那吼秦腔的也是不讲形式,不讲条件,不拘一格,席地而坐,一把板胡、一两把二胡,便演唱起来,声情并茂,吸引来一大帮子爱好者,站的,坐的,游动的,有的和曲而轻声吟唱,有的和着旋律晃悠着身子,踏着脚板,击掌而忘形,何其乐哉!

自有了这立交桥,到桥下花园散步也成了我的生活习惯。看罢每日必看的央视新闻,便去桥下走路休闲。这样天天如此,桥下的人也就熟了,和蔼可亲的面孔代替了陌生的面孔。特别吼秦腔的自乐班把我带进无限的欢乐、向往追忆的眷恋中。因为秦腔戏在我人生经历中和文化观念取向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启蒙了我的智力,打开了我懵懵懂懂童稚天真的心灵之窗。从幼年起就在秦腔的`浓情熏陶下,铸就了具有地域习惯性的文化心理和情感。至今每当在任何遥远陌生之地,只要听到那刚健的板胡演奏出秦声高昂的曲调,一种恋情似洪涛涌动心头,热血爆飞起来,让人难以控制情感!桥下唱秦腔,这一情愫常常被激越。一种文化扎根于人的心灵土壤,就难以从他的记忆力抹去!

何至我一人,可以体会得到的就是这样一群人,这样一个地域的人。我有一个朋友远在异地他乡几十年,有一次相逢,叙起旧情,曾对我说;“每当听到秦腔,我像回到了家乡,孩涕时赶冬至会、赶庙会看秦腔戏的情景就闪现眼前,怀恋故土,思念亲人,幽幽而袭上心头。”他说,自己常常是饱含热泪听秦腔!我记得有一年,大约是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我所在电台接到陕西乡党从驻越南大使馆打来电话,说他在越南听到了播放的秦腔戏,如同回到了故地,看到了陕西乡亲,希望把播放秦腔的时间拉长些,多播放些唱段。

说起秦腔,由于地域性、传统性的历史积淀,形成了一种文化时尚,一种习俗和民风,村社有戏班子,人无大小都喜爱秦腔,专业点地登台演唱,喜好的自娱自乐,而秦腔迷也代代相传。时代变迁,秦腔出现了低潮,但仍蕴含着潜在的强劲之势。这桥园下的秦腔演唱就是最好佐证!唱的和看唱的,夜夜络绎不绝,大到自乐班,小到三五人的自娱自乐。

一到周末,这桥下热闹非凡,吃罢晚饭,老人小孩,男的女的,有的拎着小凳儿,有的摇着小扇儿,悠哉悠哉先奔演唱地,等候自乐班的开场。有徒手来的,就近捡一块砖或石块屁股下一塞,就势坐上,有的干脆站在那里。人,自然围城一圈,形似舞台。戏班子来了,亟亟撑起摊子,便紧锣密鼓地敲起来,惹得大桥左右的人一串一串赶来,真像我少年时代在乡下看到的情景。那时,只要一听见那激昂的开场锣鼓,就魂飞情扬,端起的饭碗也不稳当,筷子在碗里胡乱搅动,狼吞虎咽般一碗饭就下了肚,伧促的放下碗筷,撒腿一口气跑到戏台底下,仰视着台子上灯光照耀下的帷幕,切心顾盼着拉开幕布,看那粗犷豪放的秦之声!

桥下的唱戏不须化妆,主要方式是清唱。不拘一格,不泥形式。可唱可表演,亦可只唱不表演,独唱者唱一段,联唱者唱一折。其唱戏、看戏的老年人居多,演唱者也不乏青年人。

俗话说,人不亲行亲。在古城喜好秦腔的人,大都消息灵通,那里一拉起戏班子,满城南北东西都会知道,常常结伙邀请助兴。在桥下的演唱中,也不乏陌生的面孔。这些新面孔,常常使周末演唱**迭起。

有一个周末的夜里来了几位年轻的生面孔,其中有一个二十八九的小伙子,男唱女角,细声细气,忸忸怩怩,会声会色,焉然似一个女流旦角,给演唱增色不少,剧场的气氛z然热烈起来,掌声雷鸣!一种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形成,约定俗成的魅力就难以消亡。即使到了让岁月时光,冲蚀得斑驳残损、月移西窗的时候,那种生命的余晖仍然熠熠闪光,预示着未来的生命力!

近些年来西方文化的强劲西风,刮进华夏大地,动摇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国民中一种狂热的仰视西方,贬损民族的虚无思潮泛起,优秀的民族文化被轻视被冷落!像中华民族的文化奇葩――戏剧就出现了濒临衰亡的险境,古老的秦腔剧种,不无例外的进入退潮期。但是,看看桥下的热恋,担心秦腔消亡的忧虑也就释然!

除了周末那**迭起的演唱会,每晚都可以在桥下听到那激荡人心的秦之声,和那扣人心弦的秦韵弦率,其余音袅袅,绕桥而飞!一帮子秦人聚集在一起唱起了秦腔,他们每夜相约桥下,乐器伴奏者大都是男性,演唱者女性居多。秦腔以板胡领衔,有一两把二胡协奏即可凑成“一台”戏,只要那清脆刚健的板胡一奏响,激越委婉的秦声秦韵就在桥园的上空回荡。在这些痴情的秦腔迷里,有七八个女性演唱者最具吸引力,特别那个穿红运动服的年轻人给人留下的印象颇深。

“西湖山水还依旧,憔悴难对满眼秋。霜染丹凤寒林瘦,不堪回首忆旧游......”那让人怀旧眷恋忆昔的秦声,把人带进一种留恋、思念的情感漩涡中,好似身临其境心汇情海里。就在这样的氛围中,我认识了这个穿红色运动服且秦腔唱得出色的小女子。此后,又认识了小毛、卫师、贾师、范师、裴师、张师等一批艺人。从此,天天一到夜幕降临,便到桥园演唱、打球、聊天。这些陌路相逢的人,结成友谊全赖了这座立交桥。这以桥为活动场所的文化人,各具个性,各有专长。有的洒脱热情大气,情感纯真,善解人意,戏唱的好歌也唱得好,嗓音清脆恬润,婉转动人;有的质朴无华,唱戏唱歌,情感充溢,歌喉嘹亮;有的泼辣执著,追求技艺坚韧持恒;有的温文尔雅,和蔼可亲;有的庄重文气,对艺术情感真挚,歌音沉郁委婉;有的朴厚练达,多才多艺;有的敏健简捷,板胡拉得刚健响亮!

我所结识的这些文化人,常年活动在桥下,不分春夏秋冬,即使三九天,或寒风料峭,或雪花纷扬,或细雨鳎也会一如既往,集会桥下,唱戏唱歌,清音激扬;欢声笑语,夜空荡漾!

而正是这些热衷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最底层人,以其最真挚、最质朴、最简捷的方式,为祖国优秀文化的传承铺垫沙石。正是这千千万万的文化民众,为民族优秀文化灿烂之路奠基,使其永序继进!在这桥下,人们由于一种爱好、一种情趣、一种追求,相聚于此,结谊于此,畅怀于此,共欢乐于此。吼秦腔、唱歌子、演奏琴曲、打羽毛球、聊天谈笑,其乐融融,好不开心啊!

好不销魂啊!

其实,人最乐而忘机的不是人对审美对象理解的深浅,而是人的心灵深处所积淀的意蕴,是否被激越起来,从而产生情感共鸣的程度;以及这种情感的共鸣,所产生的使心灵完全陶然而不能自我所达到忘形的效果!这,情感的共鸣使人陶然忘机!

这,桥下的情结,让记忆把它永远留在人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