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景观设计中生态性的应用论文(实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7 23:31:47 页码:12
景观设计中生态性的应用论文(实用12篇)
2023-11-17 23:31:47    小编:ZTFB

生命不息,总结不止。总结是我们对生活中所经历的事情进行回顾和总结的重要方式。总结要有一个明确的结构和框架,以便更好地展现所总结的内容。通过阅读这些总结范文,相信您可以更好地了解如何写出一篇完美的总结。

景观设计中生态性的应用论文篇一

在现代的园林设计中,功能性、艺术性、社会文化性是必须要遵循的3项基本原则,以此达到现代人对于心理生理、社交安全的需求。特别是在盲目追求经济增长之后,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自然回归成为许多城市住宅区的设计者想要达到的理想目的,而园林景观的生态化设计可以满足这一需求。近年来,随着森林进城、生态优先的理念宣传,生态型的园林景观设计得到普遍倡导,并且也得到了长足发展。20世纪70年代,生态理论得到进一步完善,让秉承师法自然原则的传统园林景观设计者,得到了新的理论血液,开始了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的研究与实践。生态型园林景观是在保持园林景观的基本功能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相关技术,借鉴植物群落的种类构成、植物种群结构的特点和演化规律,以植物群落为基本的设计单元,科学而艺术地展现自然与人工的结合之美。

在国务院印发的《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通知中,明确地将我国生态环境的发展战略目标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3个阶段:,我国的森林覆盖率要达到19.4%,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要得到初步遏制;2030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要达到24%,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观;205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并保持在26%以上,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生态环境面貌。同时,该通知还对园林城市提出了新的标准:即在城市中,人均绿地面积必须超过8m2且城市绿化覆盖率必须达到35%以上[1]。因此,如何在城市绿化建设中达到生态和谐,并且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而基于建设生态城市、园林城市的基础上,生态和谐的园林景观设计是当前该项工程中的指导方向。

1.1遵循建设地域的自然条件原则。

气候差异是导致地域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不仅影响地域的生物种类、水文分布,还直接影响地域的地形地貌,且这些差异也直接影响人文环境以及生活方式,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此,这些因素对特定地域的园林风格产生巨大的影响。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这些自然条件因素,制定最适宜的设计方案;尊重地域原有的地形地貌,充分利用不同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保持地域的自然特点和原始面貌,遵循建设地域的自然条件,这是生态园林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园林景观设计的目的是为人服务,因此在设计中,始终要体现园林社会化和人性化的基本要求,满足人们的交流活动、休息娱乐的生活需求。任何园林景观设计都应该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为其最终落脚点。为达到这一目的,需要在设计时遵循特定地域的人类生活习惯以及生活规律,充分考虑场地特色和日常需求,将有益于人类生活舒适健康作为园林景观设计的根本标准,满足人类生活的自然回归需求。打造一个环境舒适,亲切自然的园林景观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满足自然生态的心理需求。

地域特色文化是园林景观设计者的良好素材和灵感来源,成功的园林景观设计,必然会对地域文化进行充分融合。一项优秀的园林景观设计,应该考虑的特定地域的风土人情,对该地域的建材植物、建筑文化进行充分利用,达到“入乡随俗”的效果。例如,著名的苏州园林,在园林中的上百种植物中,绝大多数都是当地培植的乡土植物,不能算作是新颖奇特。但事实证明,尊重和利用地域特色文化不仅可以适当减少经济支出,还更容易得到当地群众的认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景观设计中生态性的应用论文篇二

在现代的园林选址中,更多的是对城市绿地进行布局。所谓的“风水宝地”模式中,背山可以将来自北方的寒流进行阻挡,面水可以感受到夏日的凉风,朝南可以取得最佳的日照效果,近水可以方便生活用水的取用,植物可以对小气候进行调节。因此,这种模式能够促进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形成,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对于我国现代园林选址工作也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这就使得相关的规划人员在进行园林的选址时尽可能地选择草木环绕、山环水抱的环境。此外,在风水学中植物具有化煞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园林景观的规划与设计时,可以将不利于建筑的`地方用作植被的种植。由此可见,从风水学的角度来看,城市的规划与布局工作同现代科学角度出发形成的城市布局理论有很强的相通之处。

虽然园林和建筑都是人类所从事的建设活动,但是二者之间也存在着区别和差异。因此在进行园林景观的设计时,不能够直接地借鉴风水学在我国古代建筑规划中所形成的方法,需要对一些糟粕进行摒弃,与时俱进地探讨风水在我国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手段以及应用方式。例如,在进行现代园林的景观规划时,应该充分地考虑到环境因子的因素,使景观能够同环境因子协调发展,尽可能地利用环境因子,使园林能够坐北朝南,这样可以有利于对有害因子的控制,通过种植植物来屏蔽所产生的噪音和废弃等。此外,在进行园林景观的设计时还要对人的心理因素加以重视,注重设计的整体性,风水学中还十分注重对均衡和稳定的追求,这些都与心理方面的因素具有一定的关系。风水宝地的模式在格局上比较封闭,体现了人们安全以及内聚的心理状态。所以,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应该尽可能地使园林的构图能够符合比例协调的风水原则,还要满足人们的安全心理。在规划和设计中还要充分地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和统一,不能为了追求经济上的利益而忽视了人与自然的持续发展,充分地体现出生态化和多样化。在进行植被的种植时,尽量使用乡土树种,将绿化量最大化,在植物的搭配上应该尽可能地同自然的群落相接近和适应,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规划和布局时要因地制宜,充分地对场所进行分析和考查,在此基础之上进行科学的、合理的园林景观设计,在设计之中不仅要体现出统一性,也要体现出多样性。

3结语。

可见,在建筑设计以及园林景观规划中都十分讲求吉祥文化,通过风水学的相关理论,来对建筑的布局以及景观的设计进行指导。因此,园林的景观设计者应该通过不断地学习来了解不同的地域文化,灵活地运用风水知识和理论,使园林景观的设计更加适应人们生活和发展的需要,推动社会的持续发展,从而更好地将风水学应用到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之中,全面提升设计的水平和质量,将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园林景观设计工作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空间和环境。

景观设计中生态性的应用论文篇三

园林设计是当前我国社会高度发展的一个产物,更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与人们生活要求越来越高的结果。生活水平的提升使得人们更加注重精神需求,在追求回归自然的基础之上更加注重生态效应,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特色与当前我国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在一定时代下的政治经济文化决定一定的园林设计特色,园林景观设计作为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反过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我国,有相当大一部分地区都将城市园林景观的发展当作改变城市面貌的一个关键环节,并期望以此来不断改善城市的投资环境。这样一来,政治经济的发展进步推动城市园林景观的不断发展进步,同时,优美的城市环境又在最大意义上带来当前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不论哪种形式的园林景观设计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因此园林景观设计要彰显人文因素,因此,城市景观设计要真正建立起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景观环境。园林景观设计要注重科学性,使得民众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能够得到精神上的满足,真正的营造起一个科学美观的园林环境,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2.1加强生态化建设。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更要注重加强园林景观的生态化设计,使园林景观设计中加入更多本土特色的文化元素,也只有具有历史弥久的景观设计才会使人们感受到亲切感。所以,在城市文化设计中一定要加强城市的生态型文化建设,使文化景观更具有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生态化的园林设计有利于提升城市的形象,使更多的人感受到人性化的园林景观设计特色。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人这一原动力,所以在当前的园林景观设计中要充分发挥人性的特点,真正的做好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同时更要凸显人的性格特点,并以此来加强景观的文化设计因素,使人性得到发挥,并不断提高园林景观设计的质量。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要加强园林的人文因素设计。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首先要了解当地的人文文化环境,使人们在满足自身情感设计的基础之上进行人文景观的设计,以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良好的城市园林景观可以消除人的精神压力,克服人的精神障碍,使人们从景观设计当中感受到生活中的乐趣,从而具备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

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道路设计都应该发挥起其独特的作用,这也是人性化设计当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不一样的园林景观道路设计使人们获得不一样的体验。在园林景观设计当中再加强特殊地段的庭院和长廊设计,这样一来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休闲娱乐场所,彰显园林景观的人性化设计。

不同地域的园林景观设计带给人们不一样的文化感受,所以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要注重当地人文历史的设计特色。同时也要结合当地的人文历史设计,以不断加强当地人的地方特色设计。在园林景观设计当中一定要加强当地景观的设计,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注重人文历史的设计特色,从而更好地体现园林的文化设计。

三、结语。

我们当前所处的文化环境应该超越物质层面的需要,达到与周围景观的融合。作为特定文化场景的一个延伸,园林文化设计更要彰显人性化的文化特征。人性化的文化设计景观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倡导生态园林设计的过程中,也要追求人性化的艺术需求,使得园林景观能够朝着形式多样的方向发展,在满足人们在视觉享受的基础之上能够带给人们更多的精神享受,从而也使得整个城市焕发出新的面貌。

景观设计中生态性的应用论文篇四

在现今现代城市化建设中,园林景观设计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不仅能够营造城市优良的外观面貌,还能够大大提升城市的绿化生态品味。草本花卉在景观园林设计占据着关键部分,也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草本花卉作为现代景观园林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元素,也更多的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为营造一个美好环境发挥着更多的作用。因此,只有科学设计合理的规划以及将草本花卉更好的融入到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才能够给城市居民一个绿色、健康的生活环境。

1遵循科学性原则。

1.1了解花卉的寿命。

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草本花卉才是本体,其艺术魅力的体现主要是在正常的生长发育的前提下。如果园林的草本花卉不能在良好的环境下正常生长发育,园林景观设计肯定达不到良好的整体效果,更不要提美学价值。因此,在进行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前,要全面掌握不同草本花卉的寿命等特点,它们的生长发育周期各不相同,各有特色,习性也有很大的差异,要学会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选择草本花卉进行设计。

1.2了解花卉的季节性特征。

现代园林景观季相之美源泉主要是草本花卉,在不同季节,选择栽种不同的花卉,根据其季节性来正确选择。比如春天要选择盛严的桃花、夏天选择盛开的荷花、秋天则需选择菊花、冬天以腊梅为主等。因为生命周期以及年生长发育的周期都不相同,使得一年四季中都够表现出不同的姿态,达不到独具特色的景观效果。这种设计理念在现代园林花卉设计中尤为重要。

2坚持艺术性优先考虑的原则。

2.1彰显变化中的统一。

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必须要科学又独具艺术性的进行园林草本花卉的配置,要将草本花卉的色彩、线条以及株型等多方面因素考虑在内,需要有一定的变化与差异,进而体现出景观中的对比之美。从另一个角度出发,草本花卉之间还需要具备一种和谐性、相似性,能够达到局部变化,但整体来看和谐统一的境界。在景观设计中注意这一点,才能保证园林景观活泼生动的同时又彰显统一和谐。

2.2强调比例与尺度。

比例主要是指园林中景物与景物之间的比例关系,尺度主要是指园林草本花卉等景物与人之间的比例关系。简单的两种关系能够体现出人们的经验与感觉上的审美,也是人们在总结自然事物,所能够得出的满足视觉要求的具有和谐性的大小关系。在现代大型园林景观设计中,为了满足空间的立体感,应该较多使用高大或大体量的草本花卉植物,进而填充空间与其他景观元素的匹配度。对于面积有限的园林空间,则应选择精巧的花卉为主,能够满足人民在近距离间享受自然之美。

2.3注重均衡与稳定。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合理科学选择配置园林草本花卉的布局方法,位置关系要得当则是均衡,轻重关系均衡则是稳定。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要注重均衡与稳定的概念,有效地应用规则式均衡以及自然式均衡的方法来合理配置草本花卉,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色彩浓厚与素雅的均衡、体量庞大与小巧的'对比、质地粗厚与细柔等多种方式,综合性进行配置,使得园林景观能够更好地融入到周围环境中。

3综合考虑植物特征要素。

3.1选用合适的株型。

在园林景观中,给人民最为直接的感官印象就是园林花卉的株型。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中,所使用的草本花卉不同的株型能否合理的进行搭配,将直接影响到园林景观给观赏者营造的协调自然的感觉。通常来说,园林草本花卉株型主要分为直立型、圆球型和扁平型三种类型。比如蜀葵、翠雀等植物在布置时以直立型为主,能够体现植物的纵向线条美;比如黑心菊、八宝景天等宿根花卉在布置时以圆球型为主,体现花卉的丰满之美;比如美洲菊、非洲凤仙等花卉则以成扁平型为主,可适当在花卉景观边缘或前排位置增加岩石、假山等装饰。

3.2强调不同的质感。

质感能够提现花卉本身的特质,主要包括花和叶片的疏密度、大小以及形象等。质感不同,给人带来的美的感受也大不相同。类似蓖麻、赛菊芋等质感粗糙的植物,叶片大,往往多毛多皱,能够带给人粗犷的视觉冲击,适合远观;类似山桃草、蜜糖草等质感细腻的植物,叶片优雅,花朵精致,适合近距离观赏,带给人朦胧、柔和之美;类似风铃草、鸢尾等中等质感的植物,因为应用范围广泛,可适当与不同种类的植物进行混搭,达到一种对比效果,尽显现植物各自的美感,进而使园林景观更具多样性。

3.3使用不同的色彩。

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草本花卉色彩的有戏设计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合理艺术性的搭配花卉色彩,能够使得园林景观产生独具特色的效果。色彩往往能够决定花卉景观设计的基同。合理的冷暖色应用能够在花卉配置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景观设计中要注重花卉色彩的搭配。

4选择妥当的种植构图。

4.1使用平面构图。

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首先要考虑的是不同种类的草本花卉在进行栽植或构成的图案与平面位置之间的关系。通常来说,草本花卉平面构图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方式:规则式、自然式以及半规则式。规则式构图又细分为花坛、花台以及对称式种植等;自然式构图细分为群植、丛植以及孤植等方式;半规则式构图主要是将规则式构图与自然式构图进行有机结合得到的混合式构图,在实际应用中要根据具体景观设计来选择。

4.2使用纵面构图。

每种草本花卉都有独具自身的形体特征,在进行种植组合时,在空间中体现出三维的形态特质,形成纵面构图。比如选择直立纵线条的草本花卉与株型丰满的植物进行搭配,强烈的线条对比能够体现出一种协调之美。在进行设计时,还要考虑植物的不同空间姿态,烘托出强烈对比或和谐等纵面构图的景观效果。

4.3使用空间造型。

花卉的空间造型主要是指通过人工施工的方式对植物进行修剪、绑扎以及制定造型,进而形成立体的植物景观,主要包括不同的几何造型、动物景物造型以及意境造型等,实际应用中,往往与花坛、花境、花丛等应用形式进行配合。这种方式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十分常用。

5营造意境之美。

5.1强调园林的整体意境。

从传统角度来看,我国建设园林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人们创设一种意境之美,将自然风光引入方寸之地中,为人们带来不一般的身心感受。由此可见,意境创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可以说,实现园林的意境之美是历代园林设计师追求的重要目标。从本质上而言,意境是在外形美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高尚的情感,是情感与景观互相作用的效果,即只有实现情景交融,才能使园林产生意境之美。而园林花卉是构成园林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形成园林的整体意境必须依托园林花卉的设计。

5.2花卉独具的文化内涵。

中国历史悠久,随着时代的变迁,历代文人也给草本花卉注入了精神属性,花卉也彰显着一种文化情结。文人骚客将梅兰竹菊比作成四君子,也是人们赋予花卉的精神属性。花卉表达的意义包含廉洁、富贵以及优雅等美好的寓意,比如牡丹彰显富贵之气、绿竹给人以清廉之意、梅花则是坚强之意。此类特征体现了花卉文化性的代表。在进行现代园林景观的意境设计时,可合理的借鉴不同花卉体现的不同的人文内涵,有效对园林景观设计进行补充。

5.3强调花卉的进步。

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选择使用草本花卉应该切合当代背景,做到与时俱进。根据当下的社会形势以及文化背景,在保留传统文化基础上更具独特的彰显现代文化特色的花卉设计理念,使得现代园林景观更具现代化的文化内涵,体现新的时代风貌。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园林花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设计师一定要选择妥当的应用方式,进而体现园林景观的独特之美。

6结束语。

现代景观园林设计在城市规划中起着越来越多的作用。将草本花卉更好地融入到现代景观设计中,使城市变得更加适合人居住,生活,文化交流、创新和发展。结合城市独特的文化和人文因素,形成一个独特的园林设计特性,可以更好地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和人们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申巧艳.浅谈园林花卉配置的色彩设计艺术[j].科技致富向导,(8).

[2]伍晓华,赵广胜.园林花卉配置的色彩设计艺术探讨[j].河北林业科技,(8).

[3]史国祥,周坚.浅谈园林花卉种植与设计[j].现代园艺,(6).

[4]曾新云.探讨园林花卉种植与设计技术[j].门窗,(4).

[5]李瑰华.浅谈城市建设中园林花卉的种植布局[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9).

[6]罗益英,刘玉英.园林花卉的色彩设计艺术探讨[j].职业技术,(4).

[7]赵世伟,孙佐双.园林植物造景设计与营造[j].中国城市,(2):123~142.

[8]傅伯杰.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j].科学出版社,(1):17~18.

景观设计中生态性的应用论文篇五

近年来,我国城市绿化得到长远发展,但许多绿地形式单调、功能单一、维护投入大,而重景观、轻生态以及过分追求“一次成型”的状态也远未改变,影响了城市绿地系统的健康和服务功能,虽然这种状况正在得到改变,森林进城、生态优先,生态园林得到普遍倡导,认识到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不仅取决绿化的覆盖面积(覆盖率)和占地面积(绿地率),而且取决于空间结构和绿地类型,以及构成绿地的生物群落类型。但生态优先、生态原则往往成为一种虚化的概念性招牌,无法体现在绿地的工程实体中。在规划方案的制订和设计的评审中凭经验和感觉,或是遵从首长意志,或是依靠某个知识理论已严重老化的老专家。环城、交通干道的绿带建设存在盲目攀比现象,但对其作用的认识非常模糊,一些工程规划不符合国情。以人为本、天人合一成为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以人为本就是满足人的需要,但是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怎样去取舍?天和人怎样才能合一,或者接近合一?这些问题没有完全解决。

1自然不属于人类,人类属于自然。

自然生态系统是与当地环境长期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的产物,其结构复杂,稳定性高,具有自我维持、更新和发展能力。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顶极群落是生态功能最强大的生态系统类型。

地球环境的演变产生了生物,生物又改变了地球环境,生物物体与其生存环境所构成了具有极其复杂相互作用的动态复合体生态系统,每一种生物有其特有的环境资源利用方式和与其他生物间的生物关系,即生态位。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的种群,与其他生物一样,生存离不开与生物一起协同演化的自然环境,也就是说,人类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生命支持系统而生存,但自从人类有了文明和自己的生产之后,人类开始按自己的需要去利用和改造自然界,并且人类的活动水平及影响力不断加大,已对自然演进的过程及自然结构体系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具有与地质要素相同的塑造自然结构与改变自然演进过程的能力。人类一方面依赖于自然生命支持系统,另一方面凭借自己的能力构建了与自然系统相隔离的庞大人工系统,越来越使自己变成生态位高度特化的生物。城市就是按照人类的意志和愿望,对自然系统进行强烈改造和适应而建立起来的人工环境系统。城市是一种建筑物高度密集的人造实体,人口高度密集的社会实体,能流、物流、信息高速交换的经济、科技、文化实体。但任何一个城市都是建立在在自然系统本底基础上的,无论是整体意义上的城市,还是生物意义上的城市人群不可能离开区域或全球生态系统而独立生存。

2园林绿地系统是连接人工环境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桥梁。

吴良镛教授在《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这本著作中指出,人居环境地,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是人类在大自然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在空间上,人居环境又可以再分为生态绿地系统与人工建筑系统两大部分。城市作为人居环境的典型类型离不开生态系统的生物物质、能量,离不开经过长期演化获得的大气环境、光热环境、水环境,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心理机制。但是现代城市人居环境越来越向自然环境异化方向发展,人类的居室、办公楼受到人工控制的程度越来越大,城市的空间,甚至局部大气越来越多地被人造物所充塞,所建造的庇护所(shelter)越来越特化,人们在四季有空调的建筑物内感到“舒适”,越来越依赖局部大气、温度、制造系统、交通运输系统,这种矛盾的二重性需要一个中介来进行调和,无论是环境还是心理都需要这种调和,能承担这种功能上和空间上的调和作用只有依靠园林绿地生态系统,只有当园林绿地生态系统成为人居环境的主体部分和连接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桥梁,才能实现吴良镛先生所说的“人居环境建设本身就是人与自然相互联合和作用的一种形式,理想的人居环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生态学研究尺度与园林绿地之间的关系。

师法自然一直是我国园林的造园准则。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态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传统的开敞空间方法加入生态学理论,给城市规划注入新的血液,开始了城市生态绿化的研究和实践。城市生态绿化是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造融合自然的生态游憩空间和稳定的绿地基础上,运用生态的原理和技术,借鉴地带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以植物群落为绿化基本单元,科学而艺术地再现地带性群落特征的城市绿地。它是顺应自然规律,利用修复技术,构建层次多、结构复杂和功能多样的植物群落,提高自我维持、更新和发展能力,增强绿地的稳定性和抗逆性,实现人工的低度管理和景观的可持续维持和发展。

现今已对城市生态绿化(地)的研究主要有:

1)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研究,

包括园林植物计算绿量回归模型的建立,园林植物以及人工群落的生态功能性和生态适应性的研究(释氧固碳、蒸热吸热、滞尘降尘、减菌、减污、抗污、抗寒等)。

2)城市生存环境绿色量群的研究。包括绿色量、园林绿地的功能量化、城市绿化环境评价与需求调查。

3)城市森林绿地和环境质量的定量评价研究。

4)城市生态绿地的效应、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分析。

国外的绿化,早期发展一直以崇尚富装饰性植物的设计为特色,较东方传统造园的“天人合一”思想具有更强的征服自然的色彩。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以研究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动态平衡为出发点的生态设计思想开始形成并迅速发展。发展最早和最快是美国从19世纪下半叶至今,生态的设计思想先后出现了四种倾向:

1)自然式设计与传统的规划设计相对应,通过植物群落设计和地形起伏处理,从形式上表现自然,立足于将自然引入城市的人工环境,美国奥姆斯特德(fredericlawolmsted)极为推崇此模式。

2)乡土化设计对区域的生态因子及其周围环境中植被状况和自然史的调查研究,使设计切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并反映当地的特色,代表人为西门德斯(simonds)和詹逊(jenson)。

3)保护性设计对区域的生态因子和生态关系进行科学的研究分析,通过合理设计减少对自然的破坏,以保护现状良好的生态系统,纳绍尔(joannassauer)、惠尔克(willianweilk)和夏戈(billygress)在设计中运用了该思想。

4)恢复性设计在设计中运用种种科技手段来恢复已遭破坏的生态环境。代表人物有k.希尔(kristinahill)和a.丹尼斯(agnesdenes)。

最近又提出了生态展示性设计的概念,即通过设计向当地民众展示其生存环境的种种生态现象、生态作用和生态关系引起了广泛关注。

生态学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不同的生态学研究尺度与绿地系统建设的层次有大致的对应关系。

3.1区域绿地体系。

区域的含义指城市群或城市与城郊复合体。在区域这个层次,绿地系统的建设目标应是建立一个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这包括两个层面:第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格局,特别区域水循环;第二,生物多样性维护安全格局,主要在于景观(生态学概念的景观)和生态系统层次上的生物多样性维护安全,城郊和城乡结合部、河口湿地是区域甚至全球生物多样性维护重要所在,特别是一些鸟类、鱼类的重要栖息地或迁徙过境地。

3.2城市绿地体系。

这里的城市指城区部分。城市空间上是多种生态系统的聚合,由于其建筑往往所占的比例最大,完全不同于自然系统的下垫层性质与人为活动所排放的物质能量改变了城市局部环境,使得城市在生态上成为孤岛,朝着不适于人居的方向发展。所以城市绿地的最主要作用是缓冲孤岛化倾向,尽量使城市的生态环境因子保持接近自然系统的状态。

景观生态学中的斑块廊道基质模式可以用来描述城市空间格局的一个基本模式。按照生态学性质,基质是城市的建筑物,绿地生态系统构成斑块、廊道。在城市整体个层次上,由斑块和廊道构成的绿地生态系统能够起到掩盖建筑物基质的作用,理想的状况是,城市下垫层的生态性质由绿地生态系统主导,使城市不再成为生态上的孤岛,与周边系统融为一体,创造出一个合适人居的户外环境。但绿地生态系统不能解决所有的生态问题,如碳氧的平衡等。某些规划声称以碳氧平衡作为确定绿量(绿化率、覆盖率)的依据,实际上夸大了绿地的作用,城市根本不可能依靠自己解决碳氧平衡,碳氧循环即使不是全球机制所决定,也至少是一个大区域的机制所决定。

生物多样性维护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依赖于景观层次上的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城市及郊野的自然系统保留斑块在生态学上往往具有特别意义,有些生境和生物群落可能是非常独特的,甚至是惟一的。但是完全重新构建人工绿地,不必过于强调物种多样性,只需满足生态调节功能结构物种的关联要求和审美要求即可。那种拼命追求物种数量的导向实际上走向形而上。生物多样性不是简单的物种数量叠加,并且大量引来外来物种的潜在威胁人们已得到共识。

廊道(林带)需要一定的宽度,但宽度标准很难作出定量结论。目前环城林带、交通干线林带存在着相互盲目攀比的现象,但对其作用的认识却是非常模糊的。自然系统的廊道主要起着生物通道的作用,但在城市是否要强调生态通道?在林带改善小气候效应方面,农田防扩林的研究成果很值得借鉴。有一些观点非常强调林带与主风向的关系,实际上线状林带对风的改变只限于林带高度3~5倍的范围,除非林带形成网络。林带的建设须考虑城市生态特点。我国的三北防护林建设成果虽然巨大,却有明显的失误,如在干旱地带,缺水是主导障碍因子,营造乔木林带以后,树木的蒸腾作用使地下水位下降,生境更加旱化,如用旱生灌木和草木却能起到固定土壤的作用。笔者推想我国的林带理念可能部分来自于中国人的围墙观念,如同历史上的围长城一脉相传,但万里长城并不能挡住外族进入中原。

景观的美学价值是一个范围广泛、内涵丰富、动态变化的难以确定的问题。都市人的审美时尚回归自然、返朴归真,但久居深山的农民却见高楼大厦最兴奋。保持景观中最大的生态系统多样性,给予最大的信息量可以作为一种准则。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景观设计中生态性的应用论文篇六

位于南京植物园的郁金香(tulipagesneriana)专类花境,也是多种颜色混合种植的花境、春夏季花境、球根花境。郁金香专类花境平面上采用同种植物不同种颜色的色块之间彼此衔接起来,色彩的多样性体现了出来。南京植物园的郁金香展示出了春季五彩缤纷的花境景象,在以红色和黄色为主的暖色调中搭配紫色,色彩多姿,在吸引人们视线的同时不乏单一的色调;但是立面设计上缺乏错落有致的层次,春夏季为主要观赏季节。南京植物园中还有的百合、芍药专类花境。芍药花期一般为5月中旬到6月,春季末期花开的最鲜艳。百合开花一般是7月,盛花时节蔚为壮观,这三种专类花境也成为南京植物园春夏季节最为靓丽的风景,但专类花境存在的问题就是盛花季节后花境的观赏价值大大降低了。

2.2宿根花境的应用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校园内的.宿根花境,多由芍药、鸢尾、萱草组成。芍药花期在5、6月份,鸢尾花期在4—6月,植株较高;萱草花期在6、7月,花橘红色,花葶较高。宿根花境平面上是由植物的大块色块组成的,植物种类不多,立面上缺少起伏变化,色彩上有暖色调粉色、橘黄色和中间色调紫色的搭配,观赏季节主要在春夏季。

2.3混合花境的应用研究。

位于玄武区白马公园的花境,是混合花境,是由宿根花卉、一二年草生花卉组成的混合花境,由千屈菜、醉蝶花、观赏谷子、四季海棠、落新妇、金叶番薯和莲子草组成。白马公园混合花境植物立面的蓬勃与水面的平静相得益彰,最靠近水面的是水生植物千屈菜,因植株较高,作为整个花境的背景植物材料;立面将前景、中景、背景植物合理搭配在一起种植,层次上高低错落;色彩淡雅,有暖色调粉色,中间色调紫色,冷色调绿色,在水面附近给人一种宁静、舒心的感觉;花境的观赏期主要在夏秋季节。位于白马公园的混合花境,由多种植物包括一二年生花卉、宿根花卉、花灌木组成的。植物材料主要有角堇(violacornuta)、沙地柏(sabinavulgaris)、金鱼草(antirrhinumma-jus)、玉簪(hostaplantaginea)、芍药(paeonialactiflora)。角堇花色丰富,沙地柏属于匍匐灌木,搭配花卉呈现高低起伏的变化感;金鱼草一二年生植物,花色丰富,花期在4、5月份;玉簪属于观叶植物,芍药为宿根花卉,这些花卉组成了一个混合的夏季花境。混合花境植物材料丰富,立面起伏错落,不同质感的植物搭配协调,再加上小品配饰石头,以柔衬刚,与植物的自然飘逸相得益彰。不足之处就是,低矮的角堇占地较大,竖向感不强,没有花境要求的自然效果。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由于南京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5.3℃,6月中旬至7月初为梅雨季节。南京有“火炉”之称,7—8月极端最高气温有时高达40℃,一般也在35℃左右。“夏热冬寒”是南京较之其它江南城市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显著气候特征,通常12月份下雪机会最多。在园林景观中虽说不乏一些景观效果不错的花境设计,但总体来说在气候变化多样性的情况下所选择植物材料比较单一,花境的设计模式单调,布置形式比较规则,色彩搭配不合理,后期的养护管理跟不上等。这需要政府和园林部门的重视,给予政策上和资金上的支持,还有设计师应该多加强植物学知识,做到精益求精。以下总结出南京地区适合花境的植物种类,以供设计者参考。另外,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一些观赏草和地被植物都可以应用到花境的设计中来,众所周知观赏草具有管理简便、品种丰富等特点,而且在风中摇曳的过程中富有动感。近年来,观赏草在花境中的应用极其广泛[3]。可应用于观赏的包括禾本科、天南星科等,观赏草可以搭配组成专类花境,也可以与乔木、花灌木、花卉等其它植物材料组成混合花境。在花境中还可以将装饰小品应用进去,打破了花境以植物为主的模式,显得更加灵活,贴近生活。

3.2讨论。

要想收到良好的观赏效果,必须考虑多样设计模式的研究,后期养护管理的跟进、季节景观的丰富等多方面的因素。建议南京地区花境可采用的设计模式。

3.2.1选择适宜南京土壤构成的植物材料根据南京市的气候,设计花境时以当地能够露地越冬的宿根花卉为主,再配合花灌木、球根花卉、一二年生常绿草花等其他种类花卉,还可适当地应用观赏草。常绿灌木的应用将弥补季相问题,丰富花境季节景观[4]。选择植物之前要根据花境的类型,要充分了解花卉的花期、花色、花型、质地、株型、株高,主要的观赏季节,前景、中景、背景材料都要合理选择。

3.2.2花境的色彩设计要注意色调层次的搭配、主配色的选择要协调,冷暖统一[6]。暖色调给人温暖之感适于早春,而冷色调给人轻快之感适用于夏季。还要注意调和色、对比色和中性色的应用。

3.2.3平面与立面设计平面上采用不同植物斑驳状的混合栽植,立面层次的起伏变化对增强花境效果很重要,立面层次可分为前景、中景、背景。中景适于安放主景,背景是用来衬托主景的,而前景是来装点画面的。例如常用的毛地黄、蜀葵、醉蝶花可以提高花境的立面高度,可做花境的背景;像千屈菜这样花序长而直立的植物会成为视觉的焦点,可做主景;低矮植物如银叶菊常作为镶边材料,作为前景给人一种稳重之感。

3.2.4花境的季相景观相适应即要保持季相景观丰富,又要保持景观有连续性,使不同季节开花的植物分布在整个花境中,避免因局部花期过于集中,从而影响整体的观赏效果。花境是一种自然的植物造景方式,它不仅增加了园林自然景观、生态情趣,而且养护管理简单,是建设生态园林值得推广的一种植物造景形式,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目前花境在我国的应用还处于研究阶段、初期设计和景观应用阶段,需要园艺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才能使花境在园林中能够得到更好地应用。

景观设计中生态性的应用论文篇七

在我国古代建筑的规划和设计中,都与风水的相关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通常的情况下,风水对我国古代建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选址造成影响,另一个就是对布局和规划产生影响。在进行村镇和宫宅的选址时,我国古代的风水学家提出了“风水宝地”的模式,也就是这个环境模式要有山水环抱的格局,内有良田,并且山林葱郁,这种模式也逐渐成为了我国古代进行选址的基本原则。

1.2风水对我国古代村镇、宫宅布局的影响。

在理气派的风水理论之中加入了阴阳的理论,并且将阴阳之间的调和以及平衡视作最佳的状态,其中所提出的阴阳分界线指的就是风水学中的对称轴。因此,我国古代的很多建筑和都城在进行规划的时候都注重对于对称轴线的运用。综上所述,受到风水学的影响,我国古代的村镇和宫宅在规划和布局方面都呈现出了方直规整以及中轴对称的特点。

景观设计中生态性的应用论文篇八

我校还需改进的地方是新建建筑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融合情况。大学校园是一个独特而丰富的场所环境,它应体现出创新性、时代性,是创造出结合人文气息和学术氛围的校园景观,让师生充分了解我校的校园历史和文化是师生爱校敬校的精神动力,从而打造出更多具有工业文明的标志性建筑,在“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下,希望我校的“可居性”、“可游性”、“可观性”、“可学性”方面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4]湖北工业大学校门浅析,文库.

景观设计中生态性的应用论文篇九

一般情况下,花境植物的选择多以宿根植物为主,一二年生、球根植物、时令花卉、小灌木、乔木混合种植,植物种类丰富,多样的植物种类丰富了季节变化,达到了四季有景的效果[1]。

1.2丰富了立面景观多样化。

花境中配置的多种花卉株高、株型、花色、花期、叶形各不相同,通过把这些不同观赏特性的花卉配置在一起丰富了立面景观的层次结构,形成了一个自然的色彩缤纷、季相分明的植物群落。

1.3花境的管理成本低,花卉观赏期长。

多种花卉植物种于一处,开花时间交错,在观赏时间序列上可以互相弥补。花境中植物以自然状态栽植而且多年生植物一年种植多年观赏,减少了人工管理、降低了造景成本[2]。

景观设计中生态性的应用论文篇十

摘要: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色彩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色彩理论基础,园林植物不同观赏部位的色彩设计应用,植物色彩设计的季节性应用,植物景观色彩的作用这4个方面,初步探讨了植物色彩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关键词:植物色彩;园林景观设计;应用研究。

1色彩理论基础。

1.1色相(hue)。

简写h,是指色彩的不同种类,通俗来讲,就是指一种色彩的基本相貌,例如,红、橙、黄、绿、青、蓝、紫等。从光谱组成的角度来说,色相是由光的波长决定的。色彩的强弱明暗与色相并无任何必然联系,只是单纯区分不同色彩相貌上的差异。理论上来说,色相的种类繁多,但人眼所能识别的只有160个左右。

1.2明度(value)。

简写v,是指色彩的明暗程度,更准确地说,是指色光的明暗程度。色彩的反射率越高,明度就越高;反之,色彩反射率越低,明度就越低。通俗的理解,就是色彩中含白色成分越高,明度越高;黑色成分越高,明度就越低,从黑到白之间可以有无限多的明度色阶,人眼可识别的明度层次可达200个左右。在所有的色彩中,黄色明度最高,蓝色明度最低。

1.3纯度(chroma)。

简写c,也可以称为彩度,是指色彩的纯净程度,也称作色彩的饱和度,也可以说是灰度。具体来说,是表明色彩中含有白或黑成分的多少。当色彩中完全不含有任何白或黑的成分便可称为“纯色”;如含有越多白或黑的成分,它的彩度亦会逐步下降。红色是纯度最高的色相,当色彩中只含有黑和白的成分时我们便称其为无彩色,无彩色不带任何色彩倾向,纯度为0。在纯度色谱中,接近纯色的色叫高纯度色,接近灰色的色叫低纯度色,处于中间状态的叫中纯度色。

2.1叶色的运用。

合理的运用色叶植物进行设计配置,可以使植物色彩景观的生动感增强,使景观变化无穷。人们对绿色的叶片已经感到稀松平常,甚至产生视觉疲劳,这时彩色的叶片就会使人们产生强烈的新鲜感。色叶植物一般可分为3类,分别是春色叶植物、秋色叶植物及常色叶植物。春色叶植物一般是指在春季新长出的嫩叶具有不同颜色的植物,如五角枫等;秋色叶植物是指秋季初霜后,叶色发生明显变化,如白桦、黄栌等;常色叶植物则是指一些常年叶色与众不同的植物,如紫叶李、金叶榆等。不同的植物叶片色彩传达着不同的景观视觉效果,植物叶色在丰富园林景观,展现园林个性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样,彩叶树木具有色彩鲜艳、易培植、观赏期长等特点,并能弥补常绿植物的单一。

2.2花色的运用。

花色是植物色彩景观中最富有变化的,也是最能吸引人们视线的。花卉的颜色繁多,甚至有各种图案以及斑色杂色品种,加之花期的不同、以及组合搭配的不同,合理搭配应用花卉色彩能使园林在一年四季都能绚丽多彩、美不胜收。因此,巧妙地配置花卉植物,使植物色彩景观缤纷且和谐,是美化园林效果的关键举措,同时也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2.3果色的运用。

果色应在不同的季节表现出不同的色彩,让人们不乏视觉疲劳感,增加景观的观赏性。果实的颜色与植物叶色息息相关,叶色浅,则果实色浅;反之叶色深,则果实色深。在植物果色配置时,紫色观果植物具有非常高的观赏价值,如紫珠和一些观赏辣椒品种,不需要任何异色植物搭配就已拥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红色观果植物宜以绿色植物作陪衬。

3.1春景的设计。

春天是新生的季节,鲜嫩清新的色彩令人陶醉。在设计时,为了突出春天的勃勃生机,在植物色彩的选择上应该多选择一些给人感觉欢快、有活力、喜悦的色彩,如嫩黄、洁白、淡绿、粉红等。春天植物的主色调是嫩绿色、黄色、红色、白色、蓝色和紫色等。一年初始,大部分春季开花的植物都是黄色和粉白色花,是早春的主色调,黄色系如连翅属和小檗属等植物,一些郁金香早春也开黄花,粉白色系则大多数属于蔷薇科,如榆叶梅、樱花等,也有少部分冷色系花卉,如紫色系的丁香等。而我国北方地区早春开花的'植物很少,可以多运用春色叶树种来丰富早春的色彩。如大量的白桦和杨树、柳树的柔荑花序布满枝头,多数为白色或黄棕色,柳树则为灰色、银色或者绿色,也有黄色。新生的树叶和盛放的花朵展现出与老叶和枝干不同的色彩,形成对比,更能够突显出春的意境。

3.2夏景的设计。

夏季是一个炎热的季节,酷暑一词便由此而来,人在这个季节容易感到焦躁不安,因此,在植物颜色的搭配上需要以冷色系植物为主,在远景的景观设计中多使用繁茂的绿色系植物,给人以清爽、舒心的感觉,适当点缀一点蓝紫色系植物,包括三色堇、飞燕草、矮牵牛等让人心旷神怡。

3.3秋景的设计。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植物色彩的选择搭配也应突出收获这一主题。色彩以叶色和果色为主,叶色则以白桦、黄栌及一些槭树科植物为主,满山层林尽染,大地一片金黄,满地都是金色的落叶,飘落四方;果色也应以暖色系的红色、桔色、黄色等为主,凸显秋日的收获和希望,给秋季景观增添了浪漫的氛围。

3.4冬景的设计。

冬季是休养生息的季节,植物失去了鲜艳的色彩,等待第2年的春暖花开。因此,植物色彩就会显得比较单一,常绿植物和观干植物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多常绿植物的叶色都是比较深的绿色,就成为了冬季的基础色调。除此之外,许多的落叶植物此时都露出了它们枝干的颜色,如白色的白桦、红色的红瑞木等。常绿植物和观干植物的色彩搭配造就了冬季独特的植物色彩景观。

4.1用于表现季相、时序景观。

与建筑、水体、铺装等其它景观要素不同的是,园林植物有着其特有的属性,即季相变化,因此,通过植物色彩来体现景观的季相变化和特点,是非常恰当合适的。早春枝柔叶嫩、鹅黄嫩绿,仲春百花竞放,七里飘香;仲夏枝繁叶茂,片片浓荫;深秋满目硕果,丹枫金黄;寒冬银装素裹,松翠梅红,四季不一的色彩,给常年不变的山水、建筑增添了勃勃生机。合理利用园林植物的季相变化及色彩特性,做好组合搭配,形成独特的时序景观,能良好地突出园林中季相景观的特色。

4.2用于调整园林空间结构与环境气氛的营造。

园林空间通常由山、水、建筑、植物等诸多因素,构成大小不同环境气氛风格迥异的空间,而空间类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植物的体量、姿态、色彩等,而且色彩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如用大色块、高纯度、对比色处理植物色彩景观,营造开敞的广场、疏林草坪等来烘托明快、开阔的环境气氛;用小色块、低纯度、类似色处理植物色彩景观营造深林谷间、山间小路等闭合空间来表现幽深、宁静的山林野趣;山地造景,常以松柏为主,突出大气磅礴的气势,用白桦、黄栌和槭树类等色叶树衬托,辅以花色纯度高,花多大气的花灌木,达到层林尽染,大美山川的效果;水边造景,用低纯度低明度的花卉,结合体型轻柔的植物,体现水景的柔美、静谧。

4.3用于表达园林意境。

意境美是中国园林的精髓,自古至今,我国园林都以植物造景寓意来表达意境,寄情于景、触景生情。而植物色彩景观是表达意境的最好表现方式之一,如独树一帜的苏州古典园林中就经常运用植物色彩来表现意境。苏州古典园林大多以黑瓦为顶、白墙为屏、红木为柱,然而园林中的植物种类却非常之多,植物色彩的组合搭配也不尽相同,不同的纯度给人感觉也不尽相同,比如,蕉叶给人以刚劲凌厉之感;柳叶给人虚无飘渺之感;荷叶给人以圆润舒展之感等。不同形态、不同色彩的植物犹如挥毫泼墨时的不同用笔,虚实相交、分层而置,加之不同的配置组合巧妙布局,城市园林景观变成了一幅幅五彩缤纷、意境无限的彩墨画。

5结语。

园林植物色彩设计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也有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设计者应合理应用色彩学的理论基础和色彩搭配规律,并遵循色彩设计原则,应用好植物色彩景观,增加园林景观视觉上的冲击,使园林景观更富美感。

参考文献。

1侯珍珍,于晓莹.植物色彩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运用[j].现代园艺,(8)。

3哈斯高娃.色彩在园林植物景观中的应用[j].北京农业,2015(3)。

景观设计中生态性的应用论文篇十一

不论国内外,城市河流相比其它河流都具有非同一般的价值,比如生态价值、景观价值以及休憩玩耍等价值,相对于其他城市景观其更具吸引力。然而近些年,我国的城市河流景观设计才得以受到重视,属于起步阶段,规划制度和设计技术等方面的不足,极大地限制了城市河流景观设计的发展。城市是推动社会经济科学的主战场,因此,城市河流重则遭到环境破坏,轻则仅用于防汛泄洪并无景观设计,致使环境治理和景观设计止步不前,工作还停留在表面。具体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没有充分利用河流自然走向,将弯曲的河道改直,千篇一律的直线使河流景观丧失活力;河流附近生态环境和结构以及景观建设过于人为化和简单化,可能导致河流生态环境出现紊乱或者失去平衡;城市河流很难避免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藻类植物疯长,降低水本身的净化水平以及霸占水里其他动植物的生存空间,最终使水质变坏而导致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2.1整体性原则。

城市河流是城市独特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整个设计都应该与城市融合统一,最重要的生态设计亦是这样。完整完善的河流景观含有多项因素,例如水体景观、两岸景观、连接景观(桥梁等)以及人为景观(人群、车辆、船只等)等。在整套景观建设中必须考虑组成景观的每一个细小因素,随着时间季节的转变能呈现出不同特色但不突兀的河流景观是景观设计人员最重要的工作。

2.2自然性原则。

河流走向有弯有直,但是弯曲的河道具有更多优点,它更利于生态稳定以及更加具有观赏价值,在设计工作中不能仅仅从水利和工作量的角度考虑将河道改直而忽略了自然弯曲河道本身所带来的优势;除此以外,河道的建设应该尽可能采用现场可利用的、自然馈赠的材料,建设步骤和过程应遵循自然过程和规律,从而建设出来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河流景观。

2.3生态性原则。

生态学是景观建设中经常涉足的'学科,因为它是研究有机体和它所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一门学问,运用在河流中的环境即指物理和生物环境的结合体。河流景观设计应该依据生态学原理,采用天然的材料、运用自然的手段创造出自然的环境,使其符合生态平衡和稳定,促进景观与自然的融合与发展。

2.4传承历史与文化的原则。

河流形成的时间有长有短,除了正常的河道还有历史遗留下的运河等,这些不同的河流处在不同的地区、城市,处在不同的人文背景、环境下,所以不同的河流景观建设也应根据当地的特点而有所转变。河道见证和陪伴着一个城市的兴起发展,它充满弥漫着这个城市的历史气息和文化底蕴,一个好的充满特色的河流景观建设是引领外人认知整个城市的一个特殊存在。

2.5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一直是一个逃不开的话题,河流景观设计依然如此,它的设计不应该只满足当前的要求,应该尽可能满足更多要求和具有更大的意义,使其在将来的环境中仍然可以适用并发挥作用。这就要求设计前做好充足的调研和方案探讨,设计从当地历史进程出发并且取材于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3.1仿照自然的设计。

形式各异的自然形式呼应形式各异的自然过程,景观设计中要善于变通,根据不同的自然形式以及对应的机理创造出顺应自然规律的景观。这不仅需要极强的专业性还需要一颗敏感且善于观察感受的心,所以,设计师应该对自然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和理解才能设计出优秀的景观作品。

3.1.1保留恢复自然形态。河流景观应该依据河流所处城市的本身样貌进行改造设计,不过多地干预从而尽量保持其原有的蜿蜒曲折的河道走向。若已进行了较大程度的改变,则可尽量恢复河道本身的自然形态,除此之外,不破坏河道两旁的河滩沙地等。河滩沙地不仅具有水利价值和观赏价值外,还具有提供人们休憩、玩耍的功能,除了尽量保持河滩沙地原貌之外,可以利用有限空间搭设球场等运动场地,也可在河边建设台阶等供游客近距离接触水流。

3.1.2水声的利用。城市河流景观除了可以用眼睛观赏外还能带来听觉的享受,城市的人们通常为生活而忙碌无法经常亲近自然,而城市河流便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水流的声音丰富多样能够激发人们的想象和回忆,因此设计者可以在景观设计中灵活运用水声,丰富环境的层次感,增加空间的意境色彩,使人们仿佛身临其境,不仅能看到美景还能听到美景。设计者可以根据不同的地貌、河流的大小等设计出不同层次的仿自然景观。

3.1.3生物环境多样性。自然的河流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依据河床的高低、区域温度的高低等会形成深浅不同的水域以及温度不同的水域,它们可能单一出现也可能交替出现,不同的水域适合生长的动植物也会有所区别,这就是河流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环境多样性产生的原因。除此之外,沿河道的建筑物道路等不应阻断河流,应该保证河流的延续性,是其形成一套完整自然的生态系统。

3.2环境友好型的设计。

对于处于繁华城市或者繁荣地区的一些河流,由于城市发展的需要可能很难在很大程度上保证河流的自然形态以及将原本的河滩沙地改为商业或者政府用地,这种情况下,设计者只能尽量保留现有河流河滩的自然形态,采取环境友好型的方式降低对现有环境破坏的可能性。

3.2.1采用自然材料。临近河流的景观很多情况下都是广场、花园等,里面除了一些娱乐健身器材需要额外采购外,在条件资金允许时,其它景观应该就近采用天然的物品来取代,例如河滩沙地上的岩石和石头等,可以保持其原来的面貌和位置,这样可以最大程度上保持河流生态的自然性,也能够更逼真地建设一个繁荣城市里的自然一角。采用天然材料更能保持周边环境的和谐性,人们也更容易接受,而采用其它设施、材料会显得比较突兀,造价相对也高,施工也相对麻烦。

3.2.2铺设下凹式绿地。在河流两岸的空地上除了可以铺设同水平的草地,还可以铺设下凹式绿地,这种绿地的标高低于周围地面,这样主要是为了可以聚集地面上的水分。绿地上可以种花种草或者其它自然景观,这种绿地除了可以采用天然的土壤外,还可以采用人工的渗透系数大的透水材料,在低洼处合理建设渗透设施和管道等,尽量能汇集雨水并均匀的分流向其他部位,这样既操作简单又降低成本,还能利用自然地势收集雨水。

3.2.3铺设透水地面。在河流两岸人流量小的地方可铺设透水垫层,同样是为了收集雨水并排出,在城市遭遇大降雨或者洪水时减轻排水系统的压力,对于某些不能采用透水垫层的部位,可科学合理地抬高地面,使其产生一定坡度将水引向最近的绿地或者透水地面。

4结语。

人们物质水平提高的同时,会对精神生活、娱乐生活产生更高的要求,城市河流景观即是人们茶余饭后享受休闲时光的不二去处。城市河流景观设计需要遵循诸多原则,最重要的就是源自自然、尊重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除此之外还需要设计者有一颗感受自然、理解自然的心,再结合当地的人文背景,合理的利用科学技术建设出融于城市的独一无二的景观。

作者:陈溯宁单位: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中国园林,(6)。

2陈波,包志毅.整体论的景观生态学院在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j].规划师,(3)。

3岳隽,王仰麟,彭建.城市河流的景观生态学研究:概念框架[j].生态学报,(7)。

景观设计中生态性的应用论文篇十二

随着世界经济不段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一味地寻求经济的发展,而忘记保护赖以生存的环境,导致环境恶化。我们需要在全球倡导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并在这影响下,尊重自然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越发深入人心[1]。

2.1生态平衡原理。

生态平衡是自然界中一个十分重要法则,在景观园林的建设中,景观园林设计师们就会着眼于整个景观园林的内部结构和布局形式,与自然的地貌地形和江河湖海甚至城市各部分功能区的分布关系。景观园林的合理布局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达到生态平衡的目的,并且可以长期保持,生生不息[2]。

2.2互利共生原理。

互利共生是共生中的一种形态,是生物之间存在的某种关系,它指的是共生的物种双方互相都能从对方身上获得所需要的营养。在生态系统中,各个物种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关系,比如竞争、捕食等等。

2.3生物多样性原理。

生物多样性的种类越多、越复杂,生态系统就会比较稳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就会越强,景观园林就能更长久地存在。因此,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园林景观设计师一定要考虑到生物多样性的问题,从而更好地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