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如何写文献情报中心信息系统部项目招聘启事(七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7 14:02:17 页码:9
如何写文献情报中心信息系统部项目招聘启事(七篇)
2022-12-27 14:02:17    小编:ZTFB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如何写文献情报中心信息系统部项目招聘启事(精)一

[2]陈明坤。关于审计报告制度的问题探讨[j]。财务会计,2007(09) : 172-174

[3]陈太辉,杨明月。审计取证的思维流程和思维要素研究[j]。审计研究,2011(06):9-15

[4]董大胜。中国国家审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5]李金华。预算执行情况审计[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5

[6]李金华。审计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7]李金华。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工具[j]。财经,2004(01) : 1-5

[8]刘家义。世界主要国家审计制度的比较与思考[j]。中国审计,2004(21) : 5-10

[9]刘力云。论强化审计机关的国有企业审计职责[j]审计研究,2005(04) : 23-29

[10]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工作报告[r]。1995-2013

[11]秦荣生。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审计与我国国家审计改革[j]。审计研究,2004(06):

[12]吴秋生。国家审计职责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08) : 260-274

[13]石爱中。现行体制下国家审计法制谠论[j]。审计研究,2004(01) : 67-81

[14]文硕着。世界审计史(第二版)[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6

[15]肖振东。从审计工作报告看国家审计发展[j]。审计研究,2013(05) : 17-22

[16]肖振东。略论审计工作报告的功能与特点[n]。中国审计报,2014(05) : 1-2

[17]尹平。国家审计理论与实务[m]。北京:北京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

会计论文参考文献3

如何写文献情报中心信息系统部项目招聘启事(精)二

参考文献按专著、论文等分类后顺序列出,置于致谢之后,由另页开始。

论文正文中须标识参考文献编号,按出现顺序用小四号字体标识,置于所引内容最末句的右上角(上标)。文献编号用阿拉伯数字置于方括号“[ ]”中,如:×××××[1];×××××[4,5];×××××[6-8]。当提及的参考文献为文中直接说明时,其序号应该与正文排齐,如“由文献[8,10~14]可知……”。

参考文献题头用黑体四号字居中排写。其后空一行排写文献条目。

参考文献书写格式应符合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按论文引用顺序编排,文献编号顶格书写,加括号“[ ]”,其后空一格写作者名等内容。文字换行时与作者名第一个字对齐。

著作图书类文献——[序号]□作者。书名。版次。出版者,出版年:引用部分起止页

翻译图书类文献——[序号]□作者。书名。译者。版次。出版者,出版年:引用部分起止页

学术刊物类文献——[序号]□作者。文章名。学术刊物名。年,卷(期):引用部分起止页

学术会议类文献——[序号]□作者。文章名。编者名。会议名称,会议地址,年份。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用部分起止页

学位论文类文献——[序号]□学生姓名。学位论文题目。学校及学位论文级别。答辩年份:引用部分起止页

其中:文献作者为多人时,一般只列出3 名作者,不同作者姓名间用逗号相隔。外文姓名按国际惯例,将作者名的缩写置前,作者姓置后;学术刊物文献无卷号的可略去此项,直接写“年,(期)”。

如何写文献情报中心信息系统部项目招聘启事(精)三

(1)连续出版物:作者。文题[j]。刊名,年,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2)专著: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3)会议论文集:作者。文题[a]。见(英文用in):主编。论文集名[c] 。(供选择项:会议名,会址,开会年)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4)学位论文:作者。文题[d]。保存地:保存单位,年份。

(5)专利: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发布日期:。

(6)国际、国家标准:标准代号。标准名称[s]。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7)报纸文章:作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年,月(日):版次。

(8)报告:作者。文题[r]。报告地:报告会主办单位,年份:。

(9)电子文献:作者。电子文献题名[文献类型/载体类型]。:电子文献的出版或可获得地址(电子文献地址用文字表述),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 参考文献著录中的文献类别代码:

普通图书:m;会议录:c;汇编:g;报纸:n;期刊: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数据库:db;计算机程序:cp;电子公告:eb/ol 示例:

[1]袁庆龙,候文义。ni-p合金镀层组织形貌及显微硬度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

报,2001,32(1):51-53.

[2]刘国钧,郑如斯。中国书的故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115. [3]孙品一。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现代化特征[a]。见: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

究会。科技编辑学论文集(2)[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0-22. [4]罗云。安全科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及趋势探讨[a]。见:白春华,何学秋,吴宗之。21

世纪安全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5.

[5]张和生。地质力学系统理论[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1998.

[6]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

究院,1997.

[7]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p]。中国专利:881056078,1983-08-12. [8]gb/t 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6、

[9]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

[10]姚伯元。毕业设计(论文)规范化管理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eb/ol]。:

学位论文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d]。出版地:保存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1] 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 1983:1-7.

6、研究报告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r]。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2] 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 1997:9-10.

7、条例

【格式】[序号]颁布单位。条例名称。发布日期

【举例】[15]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z]。1991—06—05

8、译著

【格式】[序号]原著作者。 书名[m]。译者,译。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三、注释

注释是对论文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注释前面用圈码①、②、③等标识。

四、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与文中注(王小龙,2005)对应。标号在标点符号内。多个都需要标注出来,而不是1-6等等 ,并列写出来。

最后,引用毕业论文属于学位论文,如格式5

学位论文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d]。出版地:保存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1] 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 1983:1-7.

如何写文献情报中心信息系统部项目招聘启事(精)四

我国《海商法》第273条规定:“船舶碰撞的损害赔偿,适用侵权行为地法律。船舶在公海上发生碰撞的损害赔偿,适用受理案件的法院所在地法律。同一国籍的船舶,不论碰撞发生于何地,碰撞船舶之间的损害赔偿适用船旗国法律。”同时,结合该法第268条和第276条的规定,我国《海商法》实则构建起了以侵权行为地法为主、法院地法和船旗国法为辅,同时优先适用所缔结的国际条约并以国际惯例作为补充,且此两者不得与我国的社会公共利益相违背的涉外民事关系中的船舶碰撞损害赔偿的法律适用规则体系。本文中,笔者将暂且不论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的适用问题,而先就上述《海商法》第273条三款法条规定的“阶梯式”的法律适用规则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情况逐一进行解析,以期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涉外民事关系中的船舶碰撞损害赔偿的法律适用规则进行全面评析。

根据《海商法》第273条第1款规定,一般情形下发生的船舶碰撞损害赔偿适用侵权行为地法的法律适用规则构成了我国涉外民事关系中船舶碰撞损害赔偿法律适用“阶梯”的第一层;并且,结合上述法条第2、第3款的规定,此处所谓的“一般情形”应当即是指在一国领海或内水中的、不同国籍船舶之间的情形。至于整个《海商法》第273条对这一“一般情形”所作的具体限定是否合理、恰当,笔者将在后文中再进行解答;在此,仅就侵权行为地法作为我国涉外民事关系中船舶碰撞损害赔偿的法律适用规则所确定的最基本的准据法的成因进行分析。

笔者认为,将侵权行为地法作为涉外民事关系中船舶碰撞损害赔偿普遍适用的准据法的基础无疑是基于船舶碰撞构成侵权行为的法律性质:无论是根据传统的船舶碰撞定义即1910年《统一船舶碰撞若干法律规定的国际公约》第1条的规定,还是根据前述《里斯本规则》第1条对船舶碰撞定义所作的最新界定,船舶碰撞实则即是船舶之间或者船舶与其他海上移动式装置之间,发生了直接的、实质的接触或者间接的、诸如浪损等情形并造成了生命或财产上的损害结果,且损害结果的发生或是因为加害船舶(加害船舶上的船员)主观上至少存在过失,或是因为不可抗力的自然条件和海上风险。由此可见,船舶碰撞的构成与一般民事侵权行为所要求的区别于“事实”的“行为”、区别于“违约”的“违反法律”的行为以及在一般情形下以存在过错为前提而在违反法定义务的情形下则不以过错为前提的构成要件全然相符,因此其作为一种发生在海上的、典型而又特殊的侵权行为的法律性质毋庸置疑。

船舶碰撞的侵权行为的法律性质的确定为其在涉外民事关系中的法律适用的基本规则奠定了基础。正如法国学者巴迪福所说,“侵权行为地法,乃国际私法上最早确立的原则之一”,在涉外民事关系中,自13世纪宗教法学者和法则区别说学者创立传统的侵权行为法律适用规则以来,侵权行为适用侵权行为地法逐渐被上升到一种原则的高度并且长期以来一直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普遍接受。因此,船舶碰撞作为一种特殊的海上侵权行为,将侵权行为地法作为其损害赔偿所适用的最基本的准据法自是理所应当。

根据《海商法》第273条第2款的规定,公海上发生的船舶碰撞损害赔偿适用法院地法以取代侵权行为地法的法律适用规则构成了我国涉外民事关系中船舶碰撞损害赔偿法律适用“阶梯”的第二层;并且,结合上述法条第3款的规定,此处发生碰撞的应当为不同国籍的船舶。该法条条款的规定较之第273条第1款规定的差别在于,将船舶碰撞的发生地进一步限定在了公海的范围内,即是专门针对在公海上发生的船舶碰撞损害赔偿的法律适用所作的规定。至于这一条款为何以法院地法取代侵权行为法作为发生在公海上的船舶碰撞损害赔偿所适用的准据法则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其一,侵权行为地法无法适用于在公海上发生的船舶碰撞损害赔偿。根据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的有关规定,公海不属于任何国家所有,也不属任何国家管辖和控制的范围。因此,当船舶碰撞发生在公海上时,任何国家的法律都不得作为相应的船舶碰撞发生地即侵权行为地法适用于由此引起的损害赔偿。然而,公海不属任何国家管辖和控制,并不意味着在公海上发生的船舶碰撞中的受害船舶一方因此即无法在任何国家起诉而使得其权利无法得到救济;同样地,在法律适用上,亦不能因为船舶碰撞发生地在公海且公海上又不存在主权国家的立法而使得由此引起的损害赔偿无法可依。所以,当侵权行为地法无法适用于在公海上发生的船舶碰撞损害赔偿时,应当取代以其他恰当、合适的法律适用于上述涉外民事关系。

其二,法院地法较之船旗国法更适宜适用于在公海上发生的船舶碰撞损害赔偿。一方面,当船舶碰撞发生在公海上而不存在任何国家的法律可以作为侵权行为地法予以适用,同时由于相撞船舶国籍不同故亦不存在共同的国籍国法即船旗国法予以适用时,受诉法院适用其最熟悉、最常用的本国法即法院地法对上述情形下的船舶碰撞损害赔偿进行审理自是情理之中。另一方面,由于相撞船舶国籍不同,所以倘若适用船旗国法则会出现适用加害船舶船旗国法还是受害船舶船旗国法的争论。对此,理论界始终未能达成统一,而世界各国立法的规定亦各不相同:有的国家立法主张适用加害船舶的船旗国法,例如韩国1962年《涉外民事法律的法令》第46条2款的规定;相对地,有的国家则主张适用受害船舶的旗国法;此外,例如《德国法律适用法》第17条2款的规定,还有的国家甚至只是笼统地规定了应当适用船旗国法,却并未具体明确应当以何者的船旗国法为准。由此可见,当船舶碰撞发生在公海上且相撞船舶的国籍不同时,适用船旗国法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的立法中都尚且是不成熟的、不完善的。因此,笔者认为,在同样是须取代侵权行为地法以适用于公海上发生的船舶碰撞损害赔偿的情形下,应当以法院地法更为适宜。

根据《海商法》第273条第3款的规定,同一国籍船舶之间发生的船舶碰撞损害赔偿适用船旗国法以取代法院地法并拟制作为侵权行为地法的法律适用规则构成了我国涉外民事关系中船舶碰撞损害赔偿法律适用“阶梯”的最后一层;并且,根据该条款自身的文义,无论船舶碰撞是发生在一国的领海或内水还是发生在公海上,只要相撞船舶的国籍相同则一律适用其船旗国法。在此,暂且不论我国《海商法》这一规定的优劣,先就船旗国法适用于涉外民事关系中的船舶碰撞损害赔偿的意义和作用进行解析。

一方面,同一国籍船舶之间发生的船舶碰撞损害赔偿适用船旗国法的优越性显而易见:其一,由于但凡在可航水域航行的船舶均须悬挂国旗,因此只需通过船舶所悬挂的国旗即可以明确该船舶的所属国并且确定其船旗国法,使得以何国法作为船旗国法予以适用的问题十分易于得到解决。其二,由于相撞船舶为同一国籍,因此适用船旗国法即其共同的国籍法使得法院无论是对船舶碰撞侵权行为的成立还是对损害赔偿责任的承担的确定都能够得到一致的结果,而这实则亦正是国际私法始终追求的目标。其三,船旗国作为船舶的登记或注册国,其与船舶之间往往具有比较紧密的联系。船旗国在对船舶实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的同时,船舶的所有人、营运人及其他船员亦对船旗国关于海上运输的法律和政策较为熟悉。因此,适用船旗国法对于国籍相同的相撞船舶双方而言更有利于其预见船舶碰撞损害赔偿的法律适用结果,同时亦有利于争议的快速和顺利解决。

然而,另一方面,尽管船旗国法的法律适用规则的优越性十分显著,但其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弊端,尤其是方便旗问题和光船租赁问题给这一法律适用规则的科学性、合理性造成了相当严重的负面影响而使其饱受诟病。在悬挂方便旗的情形下,尽管船舶悬挂了某一国家的国旗,但船舶与该国之间实则并无真正的实质联系并且该国亦不会对船舶进行良好的、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因而对发生在悬挂同一方便旗的船舶之间的船舶碰撞损害赔偿适用船旗国法既缺乏充分的法律依据,同时亦会因为船旗国法本身的落后和不完善而无法切实保护受害船舶一方的权利或者给予加害船舶一方应有的惩处。而在光船租赁的情形下,包括雇佣船员在内的有关船舶经营和管理的权利均由船东转移至承租人处,即由承租人而非船东对船舶行使完全的控制权。由此,一来船东与船舶之间的联系变得非常微弱,而由船东对船舶进行登记的原登记国与船舶之间的联系亦随之被淡化;二来承租人所属国的海事机关则因为承租人对船舶行使完全的实际控制权而开始介入到对船舶的行政管理中。因此,对光船租赁情形下的船舶之间发生的船舶碰撞损害赔偿适用船旗国法、即对船舶享有所有权但不行使任何实际控制权的船东的所属国法律是明显不合情理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同一国籍船舶之间发生的船舶碰撞损害赔偿适用船旗国法的法律适用规则并非必然可取,尤其是在海上货物运输实践中方便旗问题和光船租赁问题普遍存在的情况下,盲目固守这一法律适用规则只会越发偏离其本应实现的法律价值。与此同时,这亦就回答了笔者在前文中所留下的一个问题,即我国《海商法》第273条对应予适用侵权行为地法的“一般情形”所作的具体限定是不合理、不恰当的;而侵权行为地法应当普遍适用于发生在一国领海或内水的船舶碰撞损害赔偿,而不论相撞船舶是否为同一国籍。

通过对我国涉外民事关系中船舶碰撞损害赔偿的法律适用规则的总体情况的概述和其中主要问题的评析可以看出,我国《海商法》第273条“阶梯式”的法律适用规则体系在整体设计上是科学的、合理的,但其中仍有缺陷和不足需要加以改进。具体建议为:发生在一国领海或内水的船舶碰撞损害赔偿,适用侵权行为地法;发生在公海上的船舶碰撞损害赔偿,适用法院地法;发生在公海上的国籍相同的船舶之间的船舶碰撞损害赔偿,适用船旗国法。

[1]司玉琢。海商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司玉琢。国际海事立法趋势及对策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3]韦经建。海商法。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公王祥。中国的法制现代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郭瑜。海商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如何写文献情报中心信息系统部项目招聘启事(精)五

1、专著:[序号]作者。书名[m]。版本(第1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2、期刊:[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3、会议论文集(或汇编):[序号]作者。题名[a]。编者。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4、学位论文:[序号]作者。题名[d]。学位授予地址:学位授予单位,年份。

5、专利:[序号]专利申请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或地区):专利号,出版日期。

6、科技报告:[序号]著者。报告题名[r]。编号,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7、标准:[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颁布日期。

8、报纸文章:[序号]作者。题名[n]。报纸名,年-月-日(版次)。

9、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10、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如何写文献情报中心信息系统部项目招聘启事(精)六

我国中小企业如何建设企业文化文献综述

姓名:曾小平 学号:08423202班级:08级人力资源管理2班

【摘要】中竞争中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都受到严峻的威胁。中小企业走出困境的一条非 常重要的途径就是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所以,中小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刻不小企业长期以来在国民经济中一直都未受到充分的重视,它们在大企业的阴影下,举步维艰。当前在激烈的市场容缓,是中小企业发展和我国经济强大的客观需要和必然选择。本文对国内外的有关企业文化建设的资料和研究进行归类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尽供大家参考。

【关键字】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文化建设措施

一 导言

中小企业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也是一个长久性的课题。说它是一个世界性的 课题,是因为不论是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大量的中 小企业那么,中小企业是如何界定的呢?中小企业是企业规模形态的概念。一方面它有决定自身本质的内在的质的规定性,另一方面也有量的界线。确定企业规模。

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为了提高中小企业界定标准范围的弹性,避免僵化,选用双指标较为合理。目前主要以企业资本金和从业人员数为准,只要任何一个指标符合规定划分标准,即可认定为中小企业。小企业标准为凡工业企业雇用人数在300人以下或注册资本在800万元以下者为小型企业,非工业企业雇用人数在200人以下或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下者为小型企业。中型企业标准:凡工业企业雇用人数1000人以下或注册资本在5000万元以下者为中型企业,非工业企业雇用人数在500人以下或注册资本在3000万元以下者为中型企业。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日益突出,企业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要想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企业必须努力提高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部分,也是企业成功的基石。

二 研究综述

1 国外研究动态

企业文化理论研究

美国加州大学美籍日裔教授威廉·大内(1984)出版了他的专著《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该书分析了企业管理与文化的关系,提出了“z型文化”、“z型组织”等概念,认为企业的控制机制是完全被文化所包容的。企业文化的要素有五项,即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仪式以及文化网络,其中价值观是核心要素。

海能(2006)认为:“企业文化是有关企业的、通过象征传播的共同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观念可以成为催化剂,使人类的潜能发挥出来。”(王荣成,2000)

美国历史学家戴维·兰德斯认为:“如果经济发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那就是文化乃举足重轻的因素。同时,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企业的文化的哺育(((国家的穷与富)))。(罗长海,2001)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诺思认为:”自由市场经济制度本身并不能保证效率,一个有效率的自由市场制度,除了需要有效的产权和法律制度相配合之外,还需要在诚实,正直、公正、正义等方面有良好道德和人去操作这个市场。因此,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必须建立信用文化。”(刘光明,1999)

2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

从国外企业文化现象的发现到企业文化的研究来看,他们走的是一条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道路。由于国情和发展基础不同,世界各国的中小企业都有着不同的发展状况。这些中小企业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中受民族文化的影响很大,

进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企业文化模式。

.2国内研究动态

国内学者对企业文化的研究有着各自不同的见解。

郝镇华(2000)等主编的《企业文化论》一书写道:“不同于某些理论问题抑或具体实践问题的地方在于,企业文化研究本身把映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它所揭示的是企业发展的内在规律问题,体现的是企业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作为企业管理理论中组织、管理文化的形态出现和存在的,具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手段。

罗长海(2001)编著的《企业文化学》认为,企业文化的研究对象,顾名思义,就是“企业的文化现象”。但“企业文化现象”又是各具特色的。因此,企业文化的第一个研究任务,就是把文化建设中,将更加注重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和“人企合一,,的境界;作为“学习型组织”的企业文化将更加受到关注;企业文化的独特性越来越表现为企业差别化战略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文化的第一设计者—企业家和素质、决策力将越来越重要。(陈耀,1995)

王勇(2003)等认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变革使得企业文化呈现新的发展趋势,这种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人性文化、创新文化、速度文化、学习文化、团队文化等 观念文化以及扁平化、分权化、重性化的组织文化。企业文化唯有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才能始终保持其生命活力。(((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文化的发展趋势》,《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

陈传明(2005)认为:在新世纪,企业文化在许多方面呈现出新的趋势:在理念文化方面, 被动性借鉴理念将逐渐为主动性创新理念所取代;在管理文化方面,将由传统的管理向知识化管理转变;就经营文化而言,竞争合作型模式将取代恶性竞争状况;在服务文化方面,以顾客为中心提升服务品质将成为每个企业努力的目标;在形象文化方面,专注于企业形象对外功能的局面将被打破,对内的功能会日益强化;在营销文化方面,将逐渐挣脱“营销+文化”的单一方式而展现营销行为本身的文化底蕴;

刘思强(2002)在《中小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初探》一文中指出传统中小企业企业文化的特点:没有体现出人本思想,大多表现为个人权威、英雄主义;只注重眼前利益,在市场上往往背离顾客;讲形式,但忽视内容;讲文化,但不服务管理。他指出中小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要摆脱事务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创造以经营灵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要突破短期目标管理思想与硬约束、硬规范的管理方式,转而实现在长期目标的指导下,注重以塑造为主体的管理行为;要体现诚信,诚信是中小企业立业之本。

刘强(2007)等人认为,企业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创造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狭义的企业文化则是指企业所形成的具有自身 特色的精神文化,它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自觉形成的能为绝大多数员工信守的 企业经营意识,经营指导思想和经营战略价值观念的综合反映。

三 结论

加强我国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应抓住目前有利时机。对外开放,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国际、国内的竞争环境,为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小企业经济利益的自主追求成为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在动力。吸收传统企业文化精华,应正确地处理好“义”与“利”之间的关系;信奉“诚信为本”、“薄利多销”的信念;遵守价实、货真、量足、守义的中小企业伦理道德;福好行德,周济贫民,吸纳古代丰富的中小企业经营哲学。借鉴西方

先进中小企业文化,应树立自尊、自信、自主的主体意识;树立积极进取的竞争意识;树立不断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树立开放意识;树立忧患意识。同时,应抓形象,树品牌,培育企业精神、建塑企业共有价值观。总的说来,要做到以下几点:1 中小企业要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2要招聘优秀的管理人才,并且要培训员工。塑造优秀的团队。3要有企业的标识,表达出企业的远景、使命、核心价值观。4 要有自己的品牌,注重质量,诚信经营。

四 参考文献

〔1〕(美)约翰·科特,詹姆斯.赫斯克特.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 〔2〕周培红.浅析21世纪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3.2

〔3〕(美)威廉·大内.2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4〕李庆善著.企业动力资源—企业文化.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5〕王成荣.企业文化.北京,中央广括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

〔6〕罗长海.企业文化学(修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7〕刘光明.企业文化.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8〕刘思强等.中小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初探.湖南社会科学.2002.5

〔9〕郝明道等主编.中国企业文化概论.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

〔10〕王成荣编著.企业文化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1〕陈耀主编.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5

〔12〕秦梦华.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及构建方略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03.

〔13〕王成荣,周建波.企业文化学.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13〕郭向祥.浅谈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管理科学文摘2000年第2期

如何写文献情报中心信息系统部项目招聘启事(精)七

[1] 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研究吕天群科技资讯- 2006 年15 期。

[2] 浅谈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影响及措施陈新永江苏环境科技- 2006 年01期。

[3] 浅议水利工程建设期的环境保护措施陈刚[1] 戴凤霞[2] 水利科技与经济-2006 年3 期。

[4] 水利工程水环境效益的影响因子与量化模型具杏祥[1] 宋春山[2] 黑龙江水专学报- 2006 年1 期。

[5] 论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对社会环境产生的影响孙景亮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6 年2期。

[6] 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胡建军科技园地- 2005 年2 期。

[7] 浅谈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张伟龚爱民河北水利- 2005 年9 期。

[ 8] 水利工程对生态与环境形成负面影响的对策探讨 陆孝平、徐世钧 水利发展研究- 2005 年10 期。

[9]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曹永强, 人民黄河- 2005 年1 期。

[10] 城市环境水利工程的水环境定量评价徐晶、宋东辉四川水利- 2005 年1期。

[1]黄学群。天津市农业科技园区发展定位及类型选择。天津农业科学2004,10(1):51-54

[2]张聚臣,陈祥等。对农业科技园区存在必要性及经营发展策略的思考[j]。农业纵横,2005(5)。

[3]马永清,赵宪军,张志鹏。河北省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战略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5(12)。

[4]王朝全。从农业技术的物品性质论农业科技园的制度逻辑[j]。中国科技论坛,2003(6)。

[5]王树进。农业科技园区经营亏损原因探析[j]。科技与经济,2003(3)。

[6]朱清海,李崇光。农业科技园区企业化经营的理论和优势效应分析及策略[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5)。

[7]甘顺。农业科技园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贵州:贵州大学,2005.

[8]黄小晶。农业产业政策理论与实证探析[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2.

[9]孙振玉。试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总体思路[eb/ol]。,2003-05-12.

[10]龙丽丽。河北省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现状与个案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05.

[11]查金祥。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开发与运行机制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1.

[l2]许亚东。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运行机制研究[d]。四川:四川农业大学,2003.

[13]查金祥,陈世雄,雷海章。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运行机制研究[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8(8)。

[l4]杨白玫。农业科技园区与内驻企业互动动作过程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

[15]白玉华。红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模式与运行机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4.

[16]河北科技厅。河北实施4大农业科技工程推进新农村建设[eb/ol]。,2006-05-20

[17]宁夏科技厅。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eb/ol]。,2006-04-07

[18]王涛。重庆渝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6.

[19]贺志胜。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与运作的基本特征[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6.

[20]杜彦坤。农业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1]欧阳欢。科技园管理系统建立的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05(24)。

[22]郭振宗。中国农业企业化研究[d]。山东:山东农业大学,2005.

[23]李保会,陈焕英,等。河北农业大学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实践及发展方向[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4(3)。

[24]何仙珠。福建省农业科技园区运营管理的研究[d]。福建:福建农林大学,2006.

[25]王朝全。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模式探讨[j]。科学管理研究,2004(2)。

[26]杨军。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产生的原因、现状和发展对策研[eb/ol]。,2006-02-14

[27]温铁军。农村经营制度研究[r]。北京:中国农科院,1998.

[28]蒋和平。农业科技园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模式研究[j]。北京:中国科学院,2003.

[29]王树进。透视农业科技园发展的盲点[j]。中国高技术产业导报,2006(4)。

[30]顾俊,王铁山。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3(2)。

[31]周小琴,查金祥。农业科技园区:功能定位、建园模式与运行机制[j]。浙江工业学院学报,2005(9)。

[32]李其才,盖会全。农业科技示范园管理研究[j]。科技资讯,2006(1)。

[33]王建文。河北省农业融资需求调查与研究[j]。科技与经济,2005(3)。

[34]薛元龙。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浅析[eb/ol]。华容科协网,2007-05-12

[35]孙振玉。浅谈我国农业科技传播与体制创新[eb/ol]。华容科协网,2005-02-03

[36]杨其长。我国农业科技示范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匡[eb/ol],华容科协网,2007-05-13

[37]王树进。我国农业科技园区需要研究解决的儿个问题[j]。农业技术经济,2003(1)。

[38]李向伟,商春荣等。农业科技推广中科技园区的地位及作用探讨—以广东广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例。广东农业科学,2009(1)

[39]李海,景炜明等。宝鸡市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与发展初探。安徽农学通报,2009,15(9):31

[40]熊元,向华。贵州贵阳乌当区农业发展理论与因素分析—以贵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为例。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5):15716—15719

[41]陈莉。合肥市农业科技示范园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现代农业科学,2009,l6(6)

[42]陈莉。合肥市农业科技园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l9(22)

[43]孙雪梅,缪祥辉。青海西宁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现状与思路。现代农业科学,2008,15(12)

[37]李瑞芳。农业科技园区的主要功能和作用机制及制约因素。农技服务,2008,25(11):145-151

[44]谭江林,罗光强。农业科技园区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考。农村经济,2009,27(5)

[45]陈阜。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农村科技,2007(12)。

[46]蒋和平,崔凯。农业科技园区:成效、模式与示范重点[j]。农业经济问题,2009(1)。

[47]关静,牟学君。阜新经济转型农业园区在探索中前进[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5(1)。

[48]尤飞,蒋和平。农业科技园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趋势[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2)。

[49]张建忠,李同升,李慧栋。我国农业科技园的发展现状及其动力机制[j]。农村经济,2006(12)。

[50]周文静,杨忠国。农业科技园区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j]。南方农业,2007(3)。

[51]程向明。农业科技园区品牌建设问题与对策建议。绿色科技,2010,(5)

[52]蒋和平,王有年,孙炜琳。农业科技园的建设理论与模式探索[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2:24-75,89-147.

[53]陈栋。甄双七,刘建峰等。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广东农业科学,2006(12):116-120

[54]周立军。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创新能力来源分析—基于知识、学习和社会资本的综合框架。广东农业科学,2010(9):27l-273

[55]张燕飞,陈忠购。农业科技园区规划方案综合评价探析。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0):5375—5376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