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桃花源里的盛夏时光的散文如何写 桃花源记写成散文(三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7 15:36:17 页码:9
桃花源里的盛夏时光的散文如何写 桃花源记写成散文(三篇)
2022-12-27 15:36:17    小编:ZTFB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2023年桃花源里的盛夏时光的散文如何写一

在东方,世外桃源是一个人间生活理想境界的代名词,相当于西方的极乐世界或者天堂。千百年来,完美主义者无不苦苦追寻、刻意营造自己想象中的“世外桃源”。 在桂林山水王国中,在离都市最近的地方,就有一个“世外桃源”。 沿桂阳公路北上,距阳朔仅十几分钟车程,就到了“世外桃源”。她像一位朴素的村姑静静伫立在城市边上,不张扬也不造作,一派天然,富于真趣。若是“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季节,踏进“世外桃源”,展现在眼前的将是一片秀美的山水田园风光。清波荡漾的燕子湖镶嵌在大片的绿野平畴之中,宛如少女的明眸脉脉含情。湖岸边垂柳依依,轻拂水面。一架巨大的水转筒车,吱吱呀呀地摇着岁月,也吟唱着乡村古老的歌谣。放眼望去,远方群山耸翠,村树含烟,阡陌纵横,屋宇错落,宛若陶渊明笔下“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桃源画境。

乘坐小船游览燕子湖无疑是一种享受。当小船在绿丝绸般的湖面上裁波剪浪、悠然滑行时,游人的心会像一只“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小鸟一般惬意和欢欣。天旷云近,岸阔波平,大自然清新博大的怀抱会使人尘虑尽涤,俗念顿消。

忽然,一阵清亮的歌声飘来,原来是岸边歌台舞楼上的姑娘在载歌载舞。她们身着鲜艳的民族服饰,以充满浓郁民族风情的歌舞欢迎着远方客人的到来。

转过歌台,小船驶入了窄长的水道。真看不出燕子湖后面竟如此迂徐回转,曲径通幽。——阳朔世外桃源是一个开放式的景区,它没有围墙与隔桩。田园山水、路桥村舍天衣无缝地自然融合,尽纳天地之大美。

航道越来越窄。小船通过没有一点灯光、犹如夜航的燕子岩洞和“初极狭,才通人”的小隘口以后,似乎已是“山重水复疑无路”了。不想眼前豁然开朗,柳暗花明——桃花岛到了。小岛不大,四面环水,但草木繁茂,杂树生花,一株株红桃正笑得热烈灿烂。好一片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诗意美景。

过了桃花岛,就能体验原始部落的魅力。但听前面山坡上警号长鸣,击鼓声声。原来是原始部落的土著先民发现了外来的陌生人,纷纷手执长矛、渔叉冲下山坡来,跳起了欢快的民族舞蹈。这些土著先民都以树皮羽叶遮身,他们剽悍健壮,皮肤黝黑,一看就知是生命力极其顽强的部落,透过他们,您可以想象中华民族的祖先何等的聪慧与坚韧。

越过原始部落的水域,小船沿着散布的村庄缓缓驶回。这是真正的乡村,青瓦泥墙,竹篱菜畦,鸡犬之声清晰可闻。不时可见三三两两的村妇在河边洗衣,她们的棒槌在青石板上敲出古老的韵律。担桶的农人赤脚穿行在田间,顽皮的儿童嬉闹在屋前的空坪,更有捕鱼的老翁,叼一管烟斗,悠悠坐在竹筏上,在云影中随波逐流。从原始部落来到眼前的村庄,历史一下跨越了几十万年,真令人有疑幻疑真、恍然不知何世的感觉。

如果有兴趣,游客结束水上游程上岸后,还可以在绣球楼对山歌,接抛绣球,在民俗大观园考察民俗,参观图腾柱、风雨桥等别具风格的建筑,观赏、购买少数民族妇女的手工织物等。然而诚如古语所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对于大多数性本爱自然的游人来说,也许一方山水田园已足以慰籍心灵。

“陶令已随风逝去,此地空留桃花源。美池桑竹舒倩影。阡陌交通好耕田。”原始古朴的山间野趣,清雅自然的溪涧田园,山环水绕的岩溶地貌,造物主给了这块乐土最佳的组合。燕子湖在深情地歌唱,笔架山在默默地沉思,幽深的山洞之外是古老的村寨,古老的村寨旁边是桃花盛开的地方。这里蕴藏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修身养性和隐逸休闲的特殊意境,从湖畔蛙声到草屋笛鸣,从渔歌唱晚到芦笙踩堂,从风雨长廊到渊明山庄,一切都浑然天成。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意境,由于文化审美的优化重组,于是便演变成今天的“世外桃源”。

“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世外桃源所构建的诗境,不仅洋溢着自然山野之趣,而且恰到好处地融进了中国传统儒雅文化和桂北民俗风情的精华。

游,要游出情趣游出健康;玩,要玩出文化玩出艺术。世外桃源的自然造化及其所隐含的文化内涵就像一壶陈年老酒,越晶越香,回味绵长……

作为国家aaaa景区、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和世界旅游组织的推荐旅游地,阳朔世外桃源景区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古桥、流水、田园、老村与水上民族村寨融为一体的绝妙画图。阳朔“世外桃源”主要有荷花池、燕子湖、燕子洞、侗乡风情和原始部落组成。20xx年增建的渊明山庄,从陶渊明的隐逸文化起笔,再造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精华片断,中外游客到此均可参与其中,亲身体验古代农耕、造纸印刷、织布制陶、书画雕刻等多种传统文化精髓的无穷魅力。“这是一个被遗忘的故乡,这是一个放松身心快乐人生的乐土。”

自从晋代文学家、诗人陶潜(又名渊明,约公元376-420xx年)写了一篇传颂千古的文章《桃花源记》以来,人们就不断地按照书中所描述的情景去寻找各自心目中的理想国度--世外桃源。

在以山水风光秀甲天下的桂林阳朔县境内,就有这么一处"世外桃源"。早在二千多年前,"世外桃源"的所在地曾是汉代以来的古驿道地区,至今那里仍有不少汉墓群遗址。笔架山一带周边十余里范围内,村民们均有种植桃树的习惯。每年三月,桃花怒放,状如云霞,加上金黄色的油茶花和雪白的茹菜花,再镶以紫红色的红花草,一眼望去,简直就是一个五彩斓的锦绣世界。在乌龟河两岸和燕子湖边,数以十万计的各色桃花染红了青山脚下、村边路旁。沿途的田园村舍、古桥溪河、深潭溶洞,加上在田野上耕作的村民,构成了一幅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景象。

景区的游览方式主要分水上游览和徒步观赏。水上的游览乘轻舟环绕湖光山色,经田园村舍,过绿树丛林,又穿山而出,沿途可经原始形态的迎宾、祭祀、狩猎,又可欣赏到民族特色的狂歌劲舞、边寨风情;徒步观赏的民寨群是桂北各少数民族建筑的一个缩影,鼓楼、风雨桥、对歌台、花楼、长廊、图腾,充分展示了各民族文化的光彩特征。

渊明山庄是景区有机的组成部分,融合了苏州园林的布局和桂北民居的建筑风格,开窗即景,一窗一景,移步换景。在渊明山庄里还可以回顾古文明的光辉,古代的酿酒、造纸、印刷、竹雕、木刻、陶器表演,再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自古以来,大家都公认,中国最美丽的地方是广西阳朔。虽然桂林山水很美丽,但也远远的排在了阳朔的后面。去年暑假,我和妈妈、海阿姨、胡阿姨、郑海瑞和彭楚汗一起去了这个如梦境般美丽的地方。下面,我就给大家当一次导游,来介绍介绍这个“天仙之城”。

早晨7点半,我们吃完一顿丰盛的早餐,就坐车去码头。到了码头,我们又坐船到阳朔的渔村去游览。过了一会儿,我们到了阳朔的遇龙河。导游介绍道:“这条遇龙河有一百多公里长,河的尽头是一个壮丽的瀑布。阳朔的瀑布就像庐山的瀑布一样,‘飞流直下三千尺’遇龙河周围环绕着青山翠竹,十分壮观。”听导游总体介绍以后,我觉得阳朔的山水不愧被称赞为天下的世外桃源。而且,连美国哈佛大学的著名观景家卡尔博士观赏遇龙河的景象时,也不禁的赞叹道:“这绝对是我在中国见到过最美丽的地方。”我真自豪我的家乡在广西。

我再介绍个阳朔最美丽的景点——世外桃源。我给大家讲一个关于世外桃源的传说。很久以前,有个渔夫来这里打鱼。后来,他发现了一个洞口,就进去看看。不得了,这个地方美丽的没法形容了!这里面满是盛开着桃花的桃树。还有几个很古老的小房子。经这里老乡的介绍,这个洞口叫世外桃源,是一个与世隔绝的梦境之洞。临走前,老乡告诉渔夫千万不要告诉别人这个地方。可是,渔夫还是告诉了衙门。衙门的人就来到这个地方。可是洞口突然不见了。他们也被困在了这里。

后来,我们就到了月亮山。为什么叫月亮山呢?这是因为,山顶上有一个巨大的桥,形状跟月亮十分相似,所以就叫月亮山。月亮山十分美丽,山脚下还有一口泉水。叫蝴蝶泉。这条泉水四周都开着鲜艳的花朵和翠绿的柳树,所以经常聚集着很多的蝴蝶。

我的介绍完毕,大家感兴趣的话就去广西的阳朔吧!下次见!

2023年桃花源里的盛夏时光的散文如何写二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及组成的新词。重点指导书写“裹”,重点理解词语“绮丽”、“催促”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质疑入手,激发兴趣

1.孩子们,今天咱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大家一起来读读它。(揭示课题)

2.质疑课题。

这篇课文的名字叫“三月桃花水”,多奇怪啊!大家来猜猜,三月桃花水是什么呢?

生发挥想象,自由叫答。

学生交流,读课题。

自由发言。

二、初读感知、自主识字

1.自由读文,了解大意。

是呀,老师也想知道这桃花水到底是什么,咱们一起打开书第lo页,在书中找找吧。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借助我们以前学过的方法来认识生字,然后对同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集中识字。

孩子们,咱们刚刚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认识了生字,我们一起和它们交个朋友吧。

(1)师指名读,当读到“暖”、“催促”、“袅袅”等词语时,相机指导,

重点强调其字音,再齐读。

(2)出示词语“绮丽”。

说说绮丽是什么意思?再换词理解。

(3)请孩子们仔细观察生字,哪个生字最复杂、最容易出错?出示“裹”字。指导写“裹”。

自由读文。认读生字

学生注意几生字的读音。

学生读词语:

学习多音字 和

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再读字词。铃铛 绮丽 轰鸣 小麦 催促裹着 抖落 袅袅炊烟

理解词语。

分析记忆字形。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再读课文,提出质疑

1.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初步懂得文章写的是什么事?自由轻读课文。

2.检查、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生再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说了些什么。

4.再读课文,提出质疑。

(1)认真地默读一遍课文,再思考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待会儿告诉大家,我们一起解决。

(2)生自由回答,师筛选有价值的问题。

带着问题自己读书

理解自然段的段意。

学生学习提出疑问。

作业:

一、朗读课文。

二、写生字新词。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体会关键词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2.了解“桃花水”的特点,感受春天的美景和勃勃生机。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导入

1、朗读课文。

2、指名读词语

朗读

读词语

二、美味品读,精读悟情

(一)品读第3、4段

1.会提问的孩子就是会谈恬的孩子,刚才大家提出问题:为什么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呢?这答案也许就藏在文中,请大家自由读读3、4段。

2.指名回答。

3.仔细品读。

(1)理解“轻柔”。

师引导学生知晓“轻柔”的意思,再从读中感悟流水的轻柔以及发出的悦耳动听的旋律。

谁能读得更轻一些?(报名读,相互评)

大家一起“轻柔”地读一读这一句。

(2)理解“谈心”。

大家知道“谈心”是什么意思吗?你喜欢和谁谈心呢?那你学着你谈心时的语气来读读这句话。

咱们也来和麦苗谈心,一起练习练习这句话。

(3)品味“催促”。

三月的桃花水哗啦哗啦,丁零丁零,忽大忽小,时缓时急,它们是去干什么呢?(齐读第四段最后一句,引出“催促”。)

“催促”这个词咱们平时经常用到,谁用“催促”说句话?

那“催促”的意思一定是很急很急吧,我们也和桃花水一起去催催农家人。(齐读最后一句)

(4)美读第3、4段。

三月的桃花水,有粼粼的波纹,有细白的浪花,还有动听的声音,让我们一起去读读它。(师引读第3段,生齐读第4段)

孩子们,根据老师的提示,练习练习,看谁先背下来。

让我们来试着背一背这奏出动人乐章的桃花水吧。(生和着美妙的音乐边背边想象。)

(5)师小结,提炼背诵心得。

(二)美读第5、6段

1.自由读、初步感知美景。

那三月的桃花水为什么是春天的明镜?哪些段落告诉了我们?

请孩子们快速阅读第5、6段,并找出喜欢的句子勾出来,多读几遍。

2.自主阅读鉴赏,美味品读。

(1)品读第6段第1个分句。

抽生答:在读这句话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蓝蓝的天、白白的云,还有展翅飞翔的燕子,真美啊!谁再来读读这句。喜欢这句的孩子,咱们一起来读读这句。

(2)品读第6段第3个分句。

孩子们,你们请静下心来读读第3个分句,你的眼前浮现出了什么样的景色?抽生自由回答。

(3)品读第6段第4个分句。

你为什么喜欢这句?生答,指名读,相机指导“袅袅炊烟”,全班各种形式巩固读。

(4)拓展训练。

河水映照着这么美丽的景色。除了那三月的桃花水,你还看见了什么美丽的景色呢?生自由回答。

(5)美读第5、6段。

三月的桃花水,就是春天的明镜,孩子们,让我们透过这面镜子来观赏一下这美丽的春光,美美地读一下吧。(生自由读)让我们加上自己喜欢的动作,来齐诵描写这春光明媚的两段。

比金子还贵啊,三月桃花水;比银子还亮啊,三月桃花水!

默读,提出疑问:为什么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呢?

朗读,体会,谈感受

理解词语轻柔,读文。

理解词语“谈心”,读文。

读句子

谈感受。重点朗读句子。

理解词语“催促”,读文。

读句子

再次朗读。

品味、背诵。

了解背诵心得:重点抓住第4段巾的重要词语,充分理解“轻柔”、“谈心”“催促”等词语,体会作者用词的妙处,反复诵读,读出韵味,使学生仿佛一下子听见了桃花水发出的动听的旋律,一下子又步入了一个农耕的阳春时节。

读文

生倾吐内心感受。

读句子。

谈感受:美丽的姑娘,明媚的春光,清澈的河水,景色无与伦比。谁来把这句再读读?指名读。

谈感受。

(生自由读)

水 “贵”在何处呢?因为春天的桃花水是农作物生长的宝贵水源,与上文中的“与麦苗谈心,农家人开始开犁播种”相互照应,真是“春雨(水)贵如油”啊!“亮”得多清多明啊,与上文的“明镜”相照应。

三、思维发散。自由想象

春光明媚的三月,五彩缤纷的花朵竞相开放,和煦的东风拂过面庞,大地一片春意盎然。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奏出了动听的乐章;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映出了多姿多彩的景色。三月的桃花水,还会是什么呢?

(出示课件:三月的桃化水,是 )

大家自由练习说说。

师指名回答,给予赞赏。

学生读文、讨论

争当小诗人。

有感情的读文

四、再诵美文、表达情感

1.小结、美读全文。

2.课后习作。

孩子们,相信你们已经将这美丽的景致牢牢地记在脑子里。下课后,请大家和同桌或几个小伙伴一起抓住你最喜爱的一处春景,用画画与写诗或几句话来表达你对春天的爱。

读文

动手写一写、画一画。

作业

1、写词语。

2、摘抄佳词佳句。

2023年桃花源里的盛夏时光的散文如何写三

一个舞台,两个剧组。说是一场闹剧,或是一次深深的感动。

身穿白色旗袍的云之凡坐在秋千上,缓缓说着全剧第一句台词:“好安静啊,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安静的上海。”声音在响起的那一瞬间,突然觉得舞台好空旷,仿佛就这样走入了那个年代,那个有关上海的泛黄的记忆。

秋千,好像是古典世界的一个符号,带着浪漫主义色彩。那个坐在秋千上的女孩,也成为了江滨柳一次次回眸时凝望的焦点。在舞台上,一个秋千,就营造了那个回忆里无比清新的场景,提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也为演员的表演带给可依靠的物质空间。秋千,象征着一种古典浪漫的感情,带着青涩的暧昧,和未知的憧憬。年华易老,江滨柳和云之凡之间的情书,好像是遥远却难以舍下的梦。江滨柳在病房中一次次回想着在上海那梦一样的回忆,可现实中的那个云之凡已老去。那个在秋千上摇曳的梦远去了。

《暗恋》就像是一个将醒未醒的梦,而《桃花源》像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与《暗恋》那种安静伤感的氛围不一样,《桃花源》却是极富感染力的喜剧。可是,嬉闹之间,又含深意。在舞台上的那个井是一个神秘的符号。老陶一进入桃花源便遇见桃花源中的那对白衣夫妇。如果说能够把水井看成桃花源的象征,那么,寻访桃花源在另一种层面上讲,能够理解成人类想回归最原始那最初的自然状态。因为从现实来看,井象征着一种简单安然的世俗生活。不是当下杂乱无序的生活,那是我们想象中古代的日常生活,是一种平凡却幸福的日子。我们梦想中的古典式日常生活,就应像白衣夫妇那样,悠然和睦,岁月静好,在风景如画的地方安然地生育后代。然而现实却是活在古代却毫无古典浪漫的老陶春花袁老板,或是苦苦守望着早已破灭的古典感情的江滨柳和云之凡,或许还有江太太。在本剧的高潮部分,即两部戏同台演出的段落,“井”成为了两个剧团现实场地的分隔物。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分隔物何尝不是联系物呢,联系着《暗恋》和《桃花源》,杯具和喜剧,戏剧和真实,古典和现代。这种强烈的比较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好像哪里缺了一块,就像那一块尴尬留白的空白幕布。剧中,“桃花源”导演“袁老板”发现布景上的一棵桃树只剩下一

片空白,而舞台上又莫名其妙地多了一棵桃树时,十分恼火。他叫来美工小林。小林说,这叫“留白”。“留白?”导演立刻挠头。小林说:“这留白很有意境的啊!”“意境?”这两个本是表示中国传统艺术与美学理论的最高境界的概念,可导演的疑问句式的“重读”,就表达了他对这样的古典概念的怀疑态度与不理解,或者是对现实的一种质疑。最终,百思不得其解的他,苦闷地大声喝问:“这棵桃树为什么要逃出来?”与其说这是对“留白”“意境”的询问,不如说这是对老陶离家出走之行为缘由的询问,对老陶离家出走的最根本的缘由的质问。缺了一块的幕布,仿佛在说这才是舞台上故事背后琐碎的混乱的生活。

可是,活在纠结不堪的现实里的人,心里总有一个梦。就像老陶误闯的桃花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没有那纷纷落下的花瓣,或许我们想象不出那种场景。那随风飘落的花瓣,或是是生的梦幻,或是死的绚烂。在那漫天的飞舞中,谁会分清这是现实还是梦境,是欢乐还是忧伤。那个似痴似狂的陌生女人至始至终高一向喊着刘子骥这个代表着“寻找”的名字,发出了痴狂绝望的哀叹和呐喊。那个看似疯狂的女人,就像离开桃花源后再也回不去的老陶,就像苦苦守望着回忆的江滨柳,努力寻找着却再也见不到。寻寻觅觅之中,落花,迷了谁的眼,又落在谁的梦里。

在我看来,舞美的设计就像一件外衣,不是越华丽越美,而是恰如其分的细节美所展现出的优雅。《暗恋桃花源》的舞美设计,就如上方的文字所叙述的,每一个设计都凸显出匠心独具,贴合话剧所要呈现的物质空间和氛围。那么,话剧的语言就应是其灵魂,精雕细琢,从内散发出独特的美感。

相对《暗恋》,我觉得《桃花源》的语言更有爆发力,或者说给我更多更强烈的共鸣。在《桃花源》的第一幕中,老陶在喝不了酒,吃不了饼后发出的感慨。夸张的语言活灵活现的体现出老陶的性格特征和对生活境况的强烈不满。在老陶的生活中,家不再是幸福的港湾,酒不能喝,刀失去控制,饼硬的不能吃,甚至老婆偷人。按老陶的说法,这一切都已经不能再这样称呼了。这几句台词里体现出一种感觉,所有的一切仿佛失去了其本身存在的好处。生活,不像是生活,更像是一种只为存在而存在。另外,在“桃花源”第一幕,老陶家中三人的对话也很有有意思。刚开始,他们说了一些关于老陶打鱼的事儿。之后的对话中,大家都拒绝使用看来较为精确清晰的具体词语,代之以中国人口语中的“这个”、“那个”、“哪个”、“什么”等等。这种台词的模糊化在后面一幕老陶即将归来时春花和袁老板的对话中也有体现。从表面听起来这些话意思很模糊很迂回,可是我们都听的懂,都明白“那个”“这个”中所含的意思,不比具体的词语缺少任何一种应有的蕴含。这种模糊的语言,具有象征性,仿佛能无限扩大,到达另一种深度,比具体的语言更有张力和爆发力。最让我有震撼的是老陶说的“最当初,我们都不是什么。”这好像回到了对人类起源,

人类本质的询问。这句话有着巨大的力量,给人一种震撼的感觉。还有一点是语言的白话化。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文字作为台词中的一部分,经过改写,加上了一些感叹词和生活化的字词,完全有一种全新的生活气息,脱离了一种文绉绉的感觉。在老陶回到武陵的那一幕时,在桃花源度过了一段纯真烂漫到近乎梦幻的时光的他回到武陵,发现原本如胶似漆,男欢女爱的春花与袁老板已陷入了现实的纠葛和相互的怨怼之中,并没有从此过着想象中幸福美满的欢乐生活。从老陶,和春花与袁老板的对话中,我们能够很明显地感觉出这仿佛是两个世界的人。很喜欢记得老陶说的一句:“这些年来,我发现很多事情,都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看起来好像走投无路了,可是,只要换一个观点,就能够立刻获得一个新的方向。”袁老板回应他的却是:“我觉得很累。”两种风格的台词,强烈的比较,令人哭笑不得之时,也发人深思。有一句话说话剧是语言的艺术。透过语言就能塑造了不一样的人物形象。语言真是奇妙。

记得其中有一句台词:人世间所有飘落的花瓣,每一片都是你的故事。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一个自我的故事。我们在努力生活,我们都在盲乱和期冀中寻找着永恒而真实的生活,谁会最终找到呢?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