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外国名著呼啸山庄读后感(汇总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14:34:41 页码:8
2023年外国名著呼啸山庄读后感(汇总8篇)
2023-11-18 14:34:41    小编:ZTFB

读后感不仅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读的书籍,也可以激发他人对书籍的兴趣。写读后感时,可以结合外部资料和其他相关书籍,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比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读《红楼梦》后,我深深被里面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所吸引,尤其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故事。这本小说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人物心理刻画,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荣华富贵和人情冷暖。我在阅读过程中不禁为贾宝玉和林黛玉的遭遇和命运感到深深的唏嘘和痛惜。通过这本小说,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也更加珍惜眼前的美好生活。

外国名著呼啸山庄读后感篇一

读余秋雨著的《文化苦旅》,不会让人手舞足蹈起来,也并不会让人很兴奋。然而无论何时,无论在汽车上,屋子里还是桌前,床畔;无论是欣喜,慰然,还是沮丧,寂寞,打开余秋雨的散文,你都会渐渐融入他的文字里,随他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倾听他所讲述的中国历史文人,去感受文化带来的魅力。

扫一下目录,便知道自己读的是凭借山水风物以揭示中国文化巨大内函的一种美丽文字,读他的文章,第一印象就是清淡,遣词造句也自然,通畅,决没有半点儿华词丽句,也并不见那些故作高深的难识字,我渐渐地爱上这文字了,一点点地读,一点点地被折服,感动,再读进去,就会发现他文章的内容非常平实,使人亲近,让人信服,在不经意间又让人了解了中国过去的灿烂文化,书中一篇《白发苏州》看似写苏州柔丽凄迷的风景,却以小桥流水为背景,通过描写人文山水,把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表现的形神俱佳,同时又展现出中国2500年的悠久文化史,不愧为一篇充满人文气息的散文。

《文化苦旅》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作者依仗着渊博的文化和史学功底,揭示了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历史使人明智:也就是历史能告诉人们种种不可能,给每个人在时空坐标中点出那让人清醒又令人沮丧的一点,这大概是作者的初衷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外国名著呼啸山庄读后感篇二

在书上是这样描述到:“两个词可以概括我的未来——死亡或者地狱,失去她后,生存将是地狱”!希刺克历夫生命的本能在爱的名义下被扭曲,而死亡这种自毁力量接替而上…我想悲剧大约是基于对灾难的反抗,希刺克历夫在辛德雷的摧残和凯瑟琳的背弃后,在不能实现爱的欲望下,对于他生命的意义只剩下复仇。

复仇过后的他,在填平凯瑟琳的墓穴后他对丁耐莉倾诉:当我同哈里顿坐在屋里的时候,仿佛我一走出去就会遇见她;当我在旷野散步的时候,仿佛我一回去就会遇见她。当我从家里出来的时,我忙着回去,我肯定,她一定在山庄的什么地方;而当我在她的屋子里睡觉时——我又非出来不可。我躺不住,因为我刚闭上眼,她要么就是在窗外,要么就走进屋里来,甚至将她可爱的头靠在我的枕上,像她小时侯那样,而我必须睁开眼睛看看。因此我在一夜间睁眼闭眼一百次——永远是失望!它折磨我!我常常大声呻吟。现在,既然我看见了她,我平静了——稍微平静了一点。那是一种奇怪的杀人方法,像头发丝那样的一丝丝地割,十八年来她就用幽灵样的希望来引诱我。

或许因为我太过年少,我想我从理智上是不相信爱情的,或者说不相信一生一世的爱情,至少生活中我还没有看到。当一方去世,另一方依然能让感情保持深厚。时间是可以淡化一切的。刻骨铭心的爱让我对希刺克历夫的同情又多了几分。

总之,看完这本书我感触颇深,希望大家感兴趣的话就去找来读一读吧!

外国名著呼啸山庄读后感篇三

“我很想驻留在那个光辉灿烂的世界去,永远没有烦恼,不是以泪眼的朦胧去看它,也不是以痛苦的心情去追求它,而是真正的和它一起,在它之中。”

这是希斯克利夫在影片中,作为吉普赛人没有表达出来的心声。世界的黑暗,人类的冷漠,竞争的黑暗,平添了他对世界的怨恨和报复。

历史上的吉普赛人,身上淌着流浪的血液,有着保守和倔强的民族性格。他们拒绝与其它文化的融合,世代保留对于浪漫的向往和流浪的追逐。当凯瑟林到外面接受“文明洗礼”回来后,希斯克利夫感觉眼前的这个女人陌生而又熟悉。他不愿意改变自己,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他依旧内心奔放,热爱流浪。但他却担心凯瑟琳的灵魂离他远去,他害怕凯瑟琳不再是那个追求无限自由和向往浪漫的情人。即使她的奔放,她的美丽,她的迷人,那么的魂牵梦绕着他拿不羁的灵魂。

而故事的悲剧,也就顺着希斯克利夫不愿看到的方向发展,凯瑟琳变得“优雅、从容”,她寻求安稳的生活和一个温柔的的丈夫。

灵魂的距离在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之间拉开,他们对生活的期待和追求已经开始背离。凯瑟琳兄长亨德利对希斯克利夫皮鞭和辱骂的.“伺候”,无疑加剧了故事的矛盾点,希斯克利夫开始伺机报复,邪恶在他的身体里滋生。凯瑟琳和埃德加德的婚姻,更是助长了希斯克利夫内心的邪恶之火,他开始对亨得利有计划的实施比死亡更可怕的生存折磨。

浪漫,是吉普赛人的天赋,在吉普赛人看来,这从来都不需要学习。而希斯克利夫即时仇恨,即使失望于凯瑟琳的婚姻,依旧深情款款于“如果你还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那么这个世界无论怎样,对我来说都是有意义的;但如果你不在了,无论这个世界多美好,他在我眼里,也只是一片荒漠,而我就像一个孤魂野鬼。”凯瑟琳血液里培养的浪漫和对自由的向往,让她的灵魂相伴希斯克利夫。然而埃德加温柔的守护和爱恋,让凯瑟琳无法摆开婚姻的束缚。在埃德加的守护和希斯克利夫灵魂的召唤中,这场“三角恋”缠绕着爱与恨的压抑。

希斯克利夫决定,不是决定,是吉普赛人天生的倔强,使他死守爱情。他要惩罚一切让他失去爱人的人,尤其是亨得利。他想带着凯瑟琳在爱情海里面翱翔,而一旦他的爱情之翼被折断,他身上所有美的圣洁和浪漫,却也消散开去,他是天使和魔鬼的化身。他要统治邪恶和黑暗,正是这样双重的矛盾,带给他无限的压抑。这种压抑,伴着凯瑟琳的存在而存在。却没有伴着凯瑟琳的离去而消散。

他要惩罚,他要报复。他不放过亨得利的儿子林顿,他甚至对自己的孩子,也没有过多的仁慈。他让小凯瑟琳和林顿结婚,他不甘心用亨得的死亡弥补失去的爱情,他要让死去的亨得利痛苦,让活着的亨得利灵魂——林顿,继续偿还他父亲遗留下来的情债,可怜的林顿最后抱病死去。他报复了整个事件相关的人,却赢不到肉体和灵魂都与他同在的凯瑟琳。在儿子和小凯瑟琳的相爱中,他似乎看到了那个她。于是他怀抱着对凯瑟琳独一无二的回忆和占有离去。

死亡,终于为这场阴暗和压抑的报复,画上了句号。

外国名著呼啸山庄读后感篇四

通过这次选修课,让我获益匪浅。让我了解了更多的外国文化和文学名著,同时,课上也看一些经典的'电影,如“简爱”“呼啸山庄”等等。其中,“呼啸山庄”给我的印象最深。

当温柔甜蜜的爱情变成阴冷而残酷的报复,当刻苦铭心的爱情变成残酷无情的死亡。他们的爱情是一首荡气回肠的挽歌,既悲凉又浪漫。不禁感叹,爱与恨之间没有距离。

电影主要讲述的是西斯克里夫从小失去父母,流浪街头,身世坎坷,被好心的恩萧先生捡回家。但是,他的到来使得恩萧家的唯一儿子辛德雷认为父亲对自己的爱被西斯克里夫所剥夺。因此,辛德雷对西斯克里夫恨之入骨,处处与他作对,欺负他。尤其是老恩萧先生去世后,当了主人的辛德雷更是颐指气使,百般的欺负凌辱西斯克里夫,剥夺他受教育的权利,让他做粗活,不容许他与恩萧兄妹俩同桌吃饭,当面骂斥,剥夺和践踏他的自尊。在这样的环境下,使得西斯克里夫从小就埋下了深深地仇恨。对辛德雷恨之入骨,抓住一切机会向辛德雷报复。与此同时,西斯克里夫与凯西青梅竹马,朝夕相处,彼此深爱着对方。并没有因为辛德雷是凯西的哥哥,以及辛德雷的百般欺凌,削减对凯西的爱,反而让他更加爱着凯西。后来,凯西因为爱慕虚荣,注重物质追求,怕自己嫁给西斯克里夫会降低身份,背弃了西斯克里夫的爱。嫁给了富有帅气的少爷林登先生,成为了画眉田庄的女主人。天真的以为这样可以让西斯克里夫摆脱哥哥辛德雷的控制。然而凯西的背叛让西斯克里夫几度崩溃,最终离开了呼啸山庄。在外面,西斯克里夫意外的发了一笔财,成为了有钱的绅士,声势浩大的回来了,使得所有的人对他刮目相看。一心想要报复的他,设计夺取了辛德雷的全部财产,实现了报复的愿望。还诡计的夺取林登的财产,甚至将报复的怒火殃及林登的妹妹,爱他,崇拜他的伊莎贝拉的身上。他被报复充斥着整个心,丧失理智,毫无理性地摧残着他们,践踏着他们,其程度远远超出了当年辛德雷对他的压迫欺辱和林登的夺爱之恨。西斯克里夫陷入深刻的痛苦之中无法自拔,爱与恨缠绕着他,因爱不能实现而生恨,因恨而报复,但是报复并不能帮他找回就爱,反而加速了凯西的死亡,使他陷入更深的绝望之中。显然,西斯克里夫的爱已经扭曲了。整部电影讲述了爱情与报复,讲述了一个爱情悲剧,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畸形社会的生活画面,勾勒了被这个畸形社会扭曲了的人性及其造成的种种恐怖的事件。

其实,西斯克里夫与凯西是在特殊的环境中形成了特殊的感情。之所以他们的爱是特殊的,是因为他们身份地位悬殊,一个是弃儿,“吉普赛小叫花子”,一个是有钱人家的小姐。但是他们齐心协力的反抗辛德雷专横暴。同时,作者大量笔墨描绘西斯克里夫如何在绝望中把满腔仇恨化为报仇雪耻的计谋和行动。既是小说的精髓,又是贯穿始终的一条红线。作者依此脉络,谋篇布局,把场景安排得变幻莫测,有时在阴云密布、鬼哭狼嚎的旷野,有时又是风狂雨骤、阴森惨暗的庭院,故事始终笼罩在一种神秘和恐怖的气氛之中。在小说中,作者的全部心血凝聚在西斯克里夫形象的刻画上,他在这里寄托了自己的全部愤慨、同情和理想。这个被剥夺了人间温暖的弃儿在实际生活中培养了强烈的爱与憎,辛德雷的皮鞭使他尝到了人生的残酷,也教会他懂得忍气吞声的屈服无法改变自己受辱的命运。他选择了反抗。凯西曾经是他忠实的伙伴,他俩在共同的反抗中萌发了真挚的爱情。然而,凯西最后却背叛了西斯克里夫,嫁给了她不了解、也根本不爱的林登。造成这个爱情悲剧的直接原因是她的虚荣、无知和愚蠢,结果却葬送了自己的青春、爱情和生命,也毁了对她始终一往情深的西斯克里夫。

艾米莉·勃朗特刻画这个人物时,有同情,也有愤慨;有惋惜,也有鞭笞;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心情是极其复杂的。凯西的背叛及其婚后悲苦的命运,是全书最重大的转折点。它使西斯克里夫满腔的爱化为无比的恨;凯西一死,这腔仇恨火山般迸发出来,成了疯狂的复仇动力。这种疯狂的报仇泄恨,貌似悖于常理,但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非同一般的叛逆精神,这是一种特殊环境、特殊性格所决定的特殊反抗。西斯克里夫的爱情悲剧是社会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呼啸山庄》的故事是以西斯克里夫达到复仇目的而自杀告终的。他的死是一种殉情,表达了他对凯西生死不渝的爱,一种生不能同衾、死也求同穴的爱的追求。只是由于残酷的现实扭曲了他的天性,迫使他变得暴虐无情。

外国名著呼啸山庄读后感篇五

在这个暑假,我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读完了《呼啸山庄》,希斯克利夫在凯瑟琳去世后人性变得扭曲,从而使他在痛苦中度过了他的后半生。

有人评价说希斯克利夫是一个恶魔,只一点我初次看《呼啸山庄》时并不否认。在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少年时——一个弃婴,一个小姐在这种特殊身份与特殊环境下产生了感情,那时他们朝夕相处,共同反抗辛德雷的专横暴虐。但是,凯瑟琳的虚荣,愚昧与无知使她走向了另一个她根本不爱的男人——林顿,背叛了希斯克利夫,成为了画眉田庄的女主人,并且在答应嫁给林顿后还说她其实是爱着希斯克利夫的,她背叛了她最爱的人,也背叛了自己,这就已暗示了她将在自己编织的罗网中死去。

希斯克利夫自幼被辛德雷嘲笑,愚弄,再加上凯瑟琳的离去,这就导致了他人性的扭曲。他没有财产,他便不惜一切代价来抢夺财产,在辛德雷死后成为呼啸山庄的主人,并对他的儿子进行报复。凯瑟琳与林顿结婚后生下了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儿,为纪念凯瑟琳,林顿为他取名为小凯瑟琳。但是,在生下她后,凯瑟琳就去世了。凯瑟琳的死使希斯克雷夫满腔的恨爆发出来,即使小凯瑟琳在林顿的管理下没有迈出画眉田庄半步,但林顿·希斯克利夫(希斯克利夫之子)的到来使她喜欢上了林顿,但林顿自幼体弱多病,因此希斯克利夫的报仇也就早一些,他想办法把小凯瑟琳与艾伦留在呼啸山庄,并且逼小凯瑟琳与林顿结婚,林顿在女儿失踪的情况下死去了,希斯克利夫也想办法在林顿死后把画眉田庄据为己有,在寂寞与空虚下迎来死亡。

希斯克利夫的做法有些极端,但是仔细阅读后,发现他这种做法也有情可原,他的复仇也可以理解。十几年来,凯瑟琳的孤魂在旷野上彷徨哭泣,等待着希刺克厉夫,终于希斯克利夫离开了人世,他们的灵魂不再孤独,黑夜里在旷野上,山岩底下散步……他们那种不为世俗所压服、忠贞不渝的爱情也正是对他们所处的被恶势力所操纵的旧时代的一个顽强的反抗,尽管他们的反抗是消极无力的,但他们的爱情在作者的笔下却终于战胜了死亡,达到了升华境界。

“在这么安静的土地下,怎么会有长眠者不得安睡呢?”艾米莉·勃朗特在小说结束后这样写道,再次见证了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的爱情。当他发现林顿的女儿(也就是凯瑟琳的女儿)和亨德雷的儿子(也就是凯瑟琳的侄子)两人的眼睛完全和凯瑟琳生前的眼睛一模一样时,当他发现哈里顿(亨德雷之子)仿佛就是他的青春的化身时,他再也不想抬起手来打他们了。当她嫁给了哈里顿时,她的全名又将恢复到母亲未出嫁的闺名——凯瑟琳·恩肖,暗示了这恩怨是不会间断的,他们之间的爱又再一次的获得了重生。

山坡上有三座坟墓:凯瑟琳在中间,一边是林顿,一边是希斯克利夫。

这便是对爱与恨最美的诠释!

外国名著呼啸山庄读后感篇六

俗话说“闻名丧胆”。从《呼啸山庄》闻名就知情节曲折,迎面来了阵阵狂风。主人公希刺克里夫的童年是那样的温馨,虽说是孤儿,但也获得了老庄主倍加的疼爱。但往日不同今日,以前的那是无知与天真的孩子,现在是带满仇恨种子的成人。命运对他不公平,店主的儿子在小时经常辱骂他是野孩子,还因嫉妒而打他,但这时凯莉安慰,愿和他玩。但后来她追逐“钱爱”。让这位本有埋怨的少年,变得仇恨这儿。想报复的愿望,一直到了哈利吨的身上,让他不学无术。

即使仇恨,也不要播采。要学会做一位能忍、脚踏实地的人。

在家里,我每天都会一到家就写作业,我认为作业是固定知识的零件。但作业在写时也不一定就会一帆风顺,有时海面上的狂风暴雨与海浪冲击都是不可避免的,不可胆怯,也不可莽撞,要学会用机智的办法通过,而不是想也不想就拉警报,找人帮忙,那不是智慧,而是弱小。

在学校,同学们都十分喜爱拔河,这是一个比力气又是比毅力的游戏。在过程中,也许是自己太坚持,而手心变得伤痕累累。有的时候不出于弱小也出于减少对自己的伤害。

人要学会放弃,放弃了自己的担子不就更轻了吗?忍气吞声,忍了就会成功,不要一味地想报复,那么倒霉的是自己;人要学脚踏实地,不能像幽灵那样飘荡,而要脚踏实地地往前走,向光明走。计谋,永远是浮云,心灵要实,才会为自己再积攒些别人的另眼相看。

外国名著呼啸山庄读后感篇七

在《瓦尔登湖》的序言中,译者徐迟先生这样写道:“《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诚哉斯言,《瓦尔登湖》确是属于心灵的。寂寞的书自然有寂寞的读法。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手捧《瓦尔登湖》,借着昏黄的灯光,心灵却早已飞到那森林之中,瓦尔登湖畔,小木屋旁,与那位孤独而又伟大的灵魂,且行且歌,纵情延展生命的诗意与浪漫。

梭罗是哈佛大学的高材生,是著名思想家爱默生的得意弟子,本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和他的老师一样功成名就。经他改良的铅笔完全有希望申请专利,给他带来大量的财富。然而这一切,都被他拒绝了。他宁愿做森林里的伐木者、做采浆果的农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恩师爱默生曾这样评价他:“他不肯为了任何狭窄的手艺或者职业放弃他在学问和行动上的抱负,他寻求一种更广阔的行业,生活的艺术。”确实,梭罗一直在追寻一种属于他自己的生活方式。他远离喧嚣,傍水而居。他漫步于湖畔,醉落叶之声,品晨曦之味。他放舟于湖心,看澄湖拥月,赏树影婆娑。他没有豪宅,没有锦衣,没有琼浆玉液,但正如他自己所言:“与其给我爱,给我金钱,给我名誉,不如给我真理。”他一直在探寻的真理,是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一种简朴而又充满诗意的生活。

梭罗的生活方式让我想到了东方的那些隐士们。尽管这样的生活离我们很遥远,但如果有机会,我会毫不犹豫去过这样的一种山林生活,“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群山苍苍,曲径通幽,山湖静寂,紫雾腾腾,孤舟寒江,冰雪淅淅,想想就让人心醉!然而梭罗不是陶渊明,将自己完全封闭在一方净土之上。对生活,他也有期待,有向往。只是,他在无尽的欲望中学会冷静和处之泰然。他的“隐居”只是心灵的栖居。

我想,于人生的迷途之中,选择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是梭罗给我们的启示。

生活方式千差万别,自己想要的就是最好的。

放眼当下,社会上充斥着躁动与不安,对金钱名利趋之若鹜者有之,对伦理道德扭曲异化者有之。我们站在时代的险滩,面对奔涌而来骚动的洪流,该如何找寻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像梭罗那样寻一方净土傍湖而居?大可不必。我们拜读《瓦尔登湖》,并不是要求我们每个人都重返大自然,过一种幽居的生活,更不是要求每个人都复归到原始状态中,过刀耕火种的生活。事实上,我们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我们毕竟生活在现代化的社会里。但我想,我们需要的是像梭罗那样,在自然环境中修炼出来的一种心境,只有具备这样一种心境,我们才能在喧哗与烦躁的世界当中寻找到那份淡泊与宁静,找寻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其实,“瓦尔登湖”不仅仅是一泓湖泊,它还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更是梭罗心灵与魂魄的寄托。它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最柔软,最静谧的角落,在这里,我们享受着生活的美好,探寻着诗意的芳踪,膜拜着真善美的荣光。这就是心灵的瓦尔登湖,从这里,放眼远眺,你会发现,这个社会原来是那么美好。只有心灵纷杂的人,才会抱怨现实的不公。而内心澄澈者的天空没有暴风骤雨,只有一方人生的净土,以及在上面演绎着的生活。

在《瓦尔登湖》最后一章的结尾,梭罗写道:“所谓明天,即使时间终止也永不会来临,使我们视而不见的光亮,对于我们就是黑暗。当我们清醒时,明天才会破晓。来日方长,我们的太阳,不过是一颗晓星。”世人面对时代的骚动与昏暗,为何不放下浮华与庸俗,追寻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像梭罗那样于高山之颠行走,于瓦尔登湖畔负手而立,静默地迎接每一个破晓的明天。

外国名著呼啸山庄读后感篇八

最近,我看了著名英国小说《呼啸山庄》。

在书上是这样描述到:“两个词可以概括我的未来——死亡或者地狱,失去她后,生存将是地狱”!希刺克历夫生命的本能在爱的名义下被扭曲,而死亡这种自毁力量接替而上…我想悲剧大约是基于对灾难的反抗,希刺克历夫在辛德雷的摧残和凯瑟琳的背弃后,在不能实现爱的欲望下,对于他生命的意义只剩下复仇。

复仇过后的他,在填平凯瑟琳的墓穴后他对丁耐莉倾诉:当我同哈里顿坐在屋里的时候,仿佛我一走出去就会遇见她;当我在旷野散步的时候,仿佛我一回去就会遇见她。当我从家里出来的时,我忙着回去,我肯定,她一定在山庄的什么地方;而当我在她的屋子里睡觉时——我又非出来不可。我躺不住,因为我刚闭上眼,她要么就是在窗外,要么就走进屋里来,甚至将她可爱的头靠在我的枕上,像她小时侯那样,而我必须睁开眼睛看看。因此我在一夜间睁眼闭眼一百次——永远是失望!它折磨我!我常常大声呻吟。现在,既然我看见了她,我平静了——稍微平静了一点。那是一种奇怪的杀人方法,像头发丝那样的一丝丝地割,十八年来她就用幽灵样的希望来引诱我。

或许因为我太过年少,我想我从理智上是不相信爱情的,或者说不相信一生一世的爱情,至少生活中我还没有看到。当一方去世,另一方依然能让感情保持深厚。时间是可以淡化一切的。刻骨铭心的爱让我对希刺克历夫的同情又多了几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